首页范文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十篇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十篇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45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1

[关键词]国际融资;创新;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表外业务

一、国际融资创新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国际融资创新是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势,其表现为国际融资工具不断地开发和运用,国际融资模式理论根据及其运作机理不断演变。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及其演变发展趋势

国际融资工具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承载工具。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国际信贷融资工具创新是第一阶段;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国际项目融资工具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融资工具创新首先表现为国际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它是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的早期发展阶段。国际信贷融资工具主要包括国际商业性质的信贷融资工具,如普通商业银行贷款、银团贷款、具有优惠性质的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和外国政府信贷、具有贸易融资性质的出口信贷融资方式以及福费廷等。

20世纪80年代,国际融资创新主要表现为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主要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工具的创新和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创新以及票据融资工具创新。国际股票融资工具创新是有价证券融资工具创新的较早形式,包括普通国际股票融资工具以及adr和gdr。国际债券融资工具创新是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外国债券融资工具创新和欧洲债券融资工具创新两个方面。正是由于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导致了令人瞩目的国际融资证券化趋势出现。与此同时,共同基金创新迅速崛起。

20世纪末,国际融资呈现了崭新的特征,国际项目融资方式应运而生。国际项目融资工具是国际融资创新的新趋势。所谓项目融资是以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为融资依据,或者说以项目本身未来的现金流量为融资依据。据此人们又称其为表外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

2.国际融资模式内涵及其演变

国际融资模式是指国际资金融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迄今为止,随着国际融资的发展,其融资模式分为传统型融资模式和新型融资模式两种。所谓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指融资者利用本身的资信能力为主要融资依据进行的融资活动。此时,债权人在决定是否对融资者提供贷款或者购买债务人发行的债务凭据,依据的是该融资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及其现金流量的情况,对于该公司所要投资的某个具体项目的认识和控制,则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因为,借款者注重的是融资者的历史和目前公司的信誉、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从无形资产等状态中获得应有的安全感。或者说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注重融资者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并以其为融资基础进行的融资活动。

传统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信贷融资工具和有价证券融资工具两大类。这种融资模式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风险较小;(2)属于公司负债型融资或者表内融资;(3)融资的保守性;(4)融资期限较短;(5)融资成本较低。此种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那些资金需求规模庞大、风险相对较高的大型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

所谓新型融资模式又称为项目融资模式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模式。它是为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安排的融资,其借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将该经济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将该经济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项目融资用来保证贷款偿还的首要来源被限制在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中。项目的经济强度是指项目本身未来的可用于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量以及项目本身潜在的资产价值。新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融资和特许权融资。新型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庞大,信用结构复杂,风险相对较大;(2)属于表外融资,即依赖于项目本身的未来经济强度作为融资的基础;(3)融资活动具有开放性;(4)融资成本较高。因此,新型融资模式可以为项目安排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实现其按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实现的一些特殊的融资要求。其主要优点表现为:为超过项目投资者自身筹资能力的大型项目提供融资;为国家和政府建设项目提供形式灵活多样的融资,满足政府在资金安排方面的特殊需要;为跨国公司安排在海外投资项目中的债务追索权提供便利;创造一个适当的融资保证结构;能设计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融资安排计划。

二、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发展

国际融资工具创新推动了国际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迅速发展。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促进了商业资产业务发展。20世纪60年代,银团贷款作为一种新型信贷融资工具被开发出来就显示出它的极大优越性。首先,分散了风险。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原则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原则,而银团贷款很好地解决了信贷风险问题。一般而言,银团贷款可以起到分散信用风险的效果。其次,克服了资金来源的有限性。随着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满足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而银团贷款可以为融资者提供巨额的资金。因为银团贷款可以吸纳多家大中小银行参与融资,同时其市场运作空间极其广阔,除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外,欧洲货币市场也是银团贷款运作的主要市场。其三,扩大客户范围,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任何一家银行都希望与更多借款客户建立贷款关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扩大客户资源,并带动其他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大。因此,银行提供信贷融资时,即使能够满足单个借款人巨额的资金需求,也不愿意将贷款借给少数。而是希望通过参与银团贷款与更多的融资客户建立业务联系,提高银行的业务半径。

同时,国际融资促进了跨国银行业的发展。国际融资方式的创新为跨国银行也提供了广阔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及表外业务的运作空间。1960年美国仅有八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不到40亿美元,而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100多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5000亿美元。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扩张,需要国际银行提供服务,特别是国际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与之相应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迅速发展。比如花旗银行在海外的业务主要为包销证券和推销保险,并成功获得了丰厚利润。为了支持大型国际融资工具的运作,推动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更为了抢占海外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相应的服务,跨国银行纷纷拓展海外服务业务

2.国际融资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

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方式出现新的变化。1984年国际融资总额中,国际证券融资比例首次超过国际信贷融资的比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所谓的证券化的趋势。证券化融资过程,主要表现在股票(国际股票、adr和gdr)、债券(国际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共同基金这些代表着融资发展新趋势的融资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贷融资工具,成为国际融资市场的新宠。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商业银行大宗贷款业务逐步失去主要市场,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越来越小,传统借贷业务优势地位逐步下降。以花旗银行经营来看,表外业务的收益不断增加,在总收入中已经超过利息的收入。由于融资工具的创新,融资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作为借款人的资金来源大大降低。1974年,美国银行贷款由占融资总额的45%降低到90年代初期的15%。银行的负债业务也有大幅度下降,表内业务的收益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传统上,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关注的重点,但是近年来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一直在积极地从事表外业务寻求利润。表外业务是指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但却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些表外业务主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次是出售贷款,又称为二次参与贷款,是这样一种合约安排:将某一笔贷款现金流量全部或部分销售出去,应将该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消除。银行出售贷款的价格比该贷款的原始金额高一些,由此得到利润。另一方面是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若干专业化的服务来收取费用。如客户买卖外汇、代收抵押贷款、贷款承诺,在这种安排中,银行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要求,随时提供一笔一定限额内的贷款。

3.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际融资创新首先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商业信贷模式是根据借款者现有的资信能力和其潜在的偿还能力提供信贷安排。这种融资模式注重的是融资者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和一定的融资清偿能力,因此属于表内业务融资。同时,传统型融资模式中债权人对债务人有无限的追索权;也就是说,当银行贷款出现风险时,银行对借款人可以行使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追索其财产。

而国际项目融资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是依据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或者项目具有的潜在价值为融资依据提供的信贷安排。因此项目融资属于表外业务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而且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有限的追索权或者无追索权。也就是说项目融资中的债权人只能对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量享有有限的追索权,而对项目以外的其他任何资产无缘染指。可见,项目融资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

按照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模式,银行在安排信贷融资前要对借款人资信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对从信用级别到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关联交易状况进行彻底的审查分析,作为提供融资的依据。而项目融资是根据项目本身的未来现金流量或者说项目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进行融资安排,这就大大超出了现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规则。也就是说,银行安排项目信贷融资,所考察的是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状况以及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作为融资安排的依据。不仅如此,银行为了确保自身信贷安全,还必须考察项目融资的信用担保结构。总之,项目融资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际商业银行对项目融资及其相应的信贷安排管理还尚未形成相应的管理架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有关项目信贷融资安排的制度建设。

4.国际融资创新对未来银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银行业的发展像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历程一样,经过了不断异化、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发展过程。所谓传统银行模式,一方面,作为金融中介,充当资金借贷交易的融资主角,连接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消费者,即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是经营有价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传统银行模式经历了混业经营阶段、分业经营阶段以及又重新回归混业经营三个阶段。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直接融资必然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博弈的最终结果。这又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将走向边缘化,传统银行模式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2

关键词:互联网投行;互联网金融;新金融;投融资

一、互联网投资银行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

人类的金融活动自从货币交易开始诞生已有数千年历史。金融的本质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以实现对现有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活动的表现形式体现为投资和融资活动,即资本的供给方提供资金以换取未来的更高价值、资本的需求方吸纳整合当前的社会资源产生生产力。

自现代社会形成以来,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媒介为传统商业银行与传统投资银行。传统投资银行是直接金融的金融中介,仅充当中介人的角色,为筹资者寻找合适的融资机会,为投资者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投资银行的优势是通常能够提供更长期的、更大体量的、更高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在上市公司融资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中具有独特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指出: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现资银行业已经突破了二级市场中的证券发行与承销(ipo)、证券交易经纪等传统卖方业务,全面进入了一级股权市场(pe和风险投融资)、一级半股权市场(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并购融资)、二级股权市场(融资融券、阳光私募)、一级债权市场(资产管理产品、私募债、信托产品、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的债权(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并且在公司理财、投资咨询、资产及基金管理等买方业务都已成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组成。

因此,狭义的传统投资银行业务仅包括二级市场的股权卖方业务,广义的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了一级二级市场、股权债权市场的买方和卖方等全方位业务。

然而,传统投资银行的工作效率较为低下。通常,传统投资银行会一方面承揽融资项目,一方面积累投资人资源,然后进行资金的投融资匹配与撮合。由于各个资金的成本、期望回报、期限、体量、风险偏好、行业偏好、可投资窗口期等属性不同,以及交易环节中的投融资双方的不信任,造成了直接融资项目非常难以完成高效融资,或者最优最有效的融资对接。传统投资银行从业人员往往浪费大量时间在为项目寻找可投资金、为资金寻找可投项目的工作中,匹配率极低,仍然处于一种靠私人联系、靠朋友圈推荐、靠机构介绍的原始工作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万众互联”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具备了改造传统投资银行低下融资效率的历史时机。首先,互联网发展的硬件设备得到了巨大的改善,随着3G、4G、光纤入户的建设,目前pC端、手机端、手持设备等的网络连接速度得到了巨大提高,并且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地高速接入互联网。其次,互联网的软件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随着基于B/S软件结构的web2.0、智能手机的流行,在网络上已经能够呈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内容。最后,是庞大的用户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有6.49亿网民,平均每天在线3.7小时,同时中国还有5.57亿手机网民。在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的用户培养之下,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投资也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必将改造传统投资银行直接融资的中介业务,犹如10年前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改造传统零售业。互联网作为一个“大众互联”的信息世界,恰恰是传递投融资信息的最佳载体,将投资银行业真正带入“信息时代”。向前展望2025年,互联网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互联网投行”)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中资本市场的主要金融中介,在互联网投行领域也将诞生一些类似高盛地位的行业巨头。互联网投行最终将跨越国界,服务全球的创业者、中小微企业、投资客、第三方顾问、创业孵化器、地方政府,创造投资银行的新经济模式。

二、互联网投资银行的概念和定义

纵观中国乃至全球范围,互联网投资银行都属于一个前沿且全新的行业领域,其概念和定义由本文首次提出。互联网投资银行(webinvestmentBank,中文简称“互联网投行”、英文简称“wib”)是指互联网和传统的线下投资银行相结合的一类新兴金融机构。互联网投行主要通过web2.0、搜索引擎、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第三方支付、移动互联网等高效的互联网工具,开展创业投融资、项目推广、商务合作等多样业务。“互联网投行”概念最早由中国的齐凯隆、胡鉴阳两人提出,“创客网”(又称“创客互联网投行”)是全球互联网投行业最早的实践者。

互联网投行的业务范畴包括但不局限于:互联网与传统投行的卖方业务相结合,将诞生“互联网券商”、“互联网股票经纪”、“互联网股票行业研究”、“互联网资产管理”、“互联网信托”;互联网与传统投行的买方业务相结合,将诞生“互联网天使投资(webangelinvestment)”、“互联网孵化器”、“互联网风险投资(或互联网创业投资,webVentureCapital)”、“互联网私募股权投资(webprivateequity)”、“互联网并购基金”、“互联网公募基金”、“互联网对冲基金”、“互联网母基金”等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基金”。与理财居间业务相结合的“互联网小贷”、“互联网理财”等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传统投行业务的o2o(线下至线上,offlinetoonline),即将传统投行业务的直接投融资业务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也即将传统投行业务的资金和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聚合,通过互联网这个广域网和后台大数据系统进行高效匹配融资和投资。

互联网投行融资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初创小微型企业和创业者。互联网投行投资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各类中小投资人等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客。

本文认为,互联网投资银行的本质是以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基础、互联网作为工具渠道的新兴金融机构,是一种“金融模式”的创新。互联网投行模式(webinvestmentBank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进行直接的股权、产权、债权融资方式,是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

三、互联网投资银行的基本模式

本文从交易结构的实质和国内外的市场业态,首次将广义的互联网投行模式分为四类:独立专业型的互联网投行模式、众筹模式、p2p/p2B网贷模式和投资银行的互联网化模式。

1.独立专业型的互联网投行模式

独立专业型的互联网投行模式为狭义的互联网投行模式,即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进行股权、产权、债权的直接融资,以中国的创客互联网投行为模式代表。基于互联网投行模式,每个融资主体可借助于互联网投行平台的线上及线下资源对接平台,向数量极其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客进行精准推广、路演和融资,实现融资信息的高效匹配和传达。互联网投行开放股权、产权和债权等多种融资标的,满足资金需求方多样的融资需求,同时满足投资客多样的投资需求。

互联网投行的典型模式应当发挥大众力量来参与项目规划与定位、项目估值与融资、项目推广与资源对接。互联网投行模式应当建立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融资方、投资者、第三方顾问等多方管理平台作为入口,进行项目界定及规划、管理及成交监控、海量顾问资源联动,有效为项目做线上精准投放、线下资源整合和创新金融产品,搭建一个高效、可信赖的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了项目精准投融资、营销推广和成长发展,并真正为投资人带来高质量的项目。

独立专业型的互联网投行模式和众筹模式、p2p/p2B网贷模式的区别包括:(1)互联网投行模式的融资标的范围更广,包括股权、产权、债权,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包括初创、成长期、成熟期和上市项目,而众筹通常仅包含初创项目的一级股权融资,p2p/p2B网贷通常仅包括成长期企业的一级债权融资;(2)互联网投行模式的投资者的范围更广,包括一级市场的产业资本、并购基金、pe、VC、天使机构、高净值个人、中小投资客等,也包括二级市场的公募基金、阳光私募等,而众筹和p2p/p2B通常仅服务中小投资客;(3)资质和风控的差别,互联网投行的团队通常由专业的投行和投资从业专家创办,众筹和p2p/p2B多由互联网或者其他非金融背景的团队转型创办,风险控制措施无或薄弱;(4)项目质量的差别,互联网投行对于项目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目前国内市场的众筹项目普遍质量较差、一些p2p/p2B涉及自建资金池搞非法集资,这些鱼龙混珠造成了行业的混乱。

综上所述,众筹模式、p2p/p2B网贷模式,分别为独立专业型的互联网投行模式在股权投融资、债权投融资领域下的一个很小的子集。

2.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CrowdFunding),即大众筹资,众筹平台主要供初创项目或初创企业进行融资,尤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智能硬件产业,手机应用产业等,每位投资者通过少量的投资金额从融资者或融资公司那里获取实物或财务回报(ethanmollick,2012)。众筹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以股权众筹和产品众筹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网站,典型代表如美国的KickStarter(产品众筹)、angelList(股权众筹)、中国的淘宝众筹(产品众筹)等。

2014年,中国的众筹市场已经超过5亿。然而如何克服普通大众投资的不专业性、多股东带来的投后管理的困难、项目质量差、风险过高等问题,亟需行业进行自我创新来解决。

3.p2p和p2B网贷模式

p2p网贷,是“peertopeerLending”的缩写,又被称为“人人贷”,p2p网贷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个体对个体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向,在债权债务属性关系上脱离了传统的资金媒介。p2p网贷平台在美国有Virginmoney以及Kiva(2005年,小额贷)、prosper(2006年)和LendingClub(2007年)等,中国的p2p平台则有人人贷、宜信和拍拍贷等。p2B网贷,是指person-to-business,个人对(非金融机构)企业的一种贷款模式,其实有别于p2p网络融资平台的一种微金融服务模式。

正规的p2p和p2B均属于一级市场的债权直接融资,具有广义互联网投行的基本属性。然而,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1)对于融资方而言,利率成本仍然过高、资金期限过短,导致一些企业被迫“跑路”;(2)对于投资者而言,无法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股权收益,虽然表面看固定回报较高,然而一旦一个项目出现亏损甚至“跑路”,则投资者全盘皆输、收益甚至不及银行存款。

4.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模式

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包含了独立于商户、银行,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支付结算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支付宝、财付通;传统金融机构设立的网上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中国银行网上银行;传统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设立的网上产品销售渠道,如广发证券的易淘金理财平台,主要功能包括网上理财、网上业务办理、网上开户、网上咨询等服务。

金融机构最终将会部分互联网化,但是其重资产、重人力、层级复杂的臃肿架构,使得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盘转型。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的版图将会重构,未来将会形成若干个互联网投行和线下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最终线上online和线下offline将会融合。

四、互联网投资银行的颠覆性优势

互联网投行背后驱动的“互联网”和“投资银行”精神和创新的业务模式,在人类金融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颠覆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是影响金融投资和商务合作的重要因素,其质量的好坏、传递速度的快慢、投资者信息分析能力的高低、商务合作信息价值的判断将直接影响金融投资和商务合作活动。

首先,互联网投行改变了传统金融格局下的信息传递模式,即信息传递变成双向、循环与扁平式,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创新速度快,信息传递效率便捷,信息的外部性增强,使得信息开放、共享、透明度高成为可能。

其次,互联网投行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透明度高的优势,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社交网络技术,深度挖掘并分析融资方的项目情况、发展规划、市场供需情况、交易规模和价格、商务合作偏好等信息,进而对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更深层次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做到的。

2.降低融资和交易成本

首先对于融资方来说,互联网投行具有更低的融资成本。传统金融以商业银行为媒介,资本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即融资方必须通过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才能向投资者融资。而在互联网投行模式下,公司融资方和投资者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筛选、匹配和资本定价,实现了直接沟通,市场的参与主体融资方降低了融资成本。

其次,互联网投行利用web2.0、搜索引擎、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等综合技术工具,实现了资源合作的跨时空配置,减少了市场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传统金融的交易成本,诸如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监督成本、谈判成本、业务合作成本、信息搜集成本、交易操作不诚信成本、员工道德风险成本等,金融“去中介化”降低了交易成本。

最后,未来的互联网投行将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互联网投行和融资方能够在节约融资和交易成本的同时,更多地向投资者让利,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

3.扩展市场交易边界

只要是网络能到到达的地方,就可以开展互联网投行业务,7×24小时不间断地服务客户。互联网投行模式下,融资方和投资者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通过互联网投行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本和商务合作资源,使得融资方能够在全球范围寻找匹配的资金和资源,使得投资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寻找合适投资标的。

在传统投资银行模式下,经济资源高度集中,信息处于封闭状态,总的交易边界是确定的。而在互联网投行模式下,市场的供求主体多元化,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标的无限放大,总的市场规模急剧扩大.创新活动的频繁加速了市场边界的外延扩张与内涵拓展。

4.满足大众投资理财需求

中国目前的居民存款超过了40万亿元人民币,除了银行储蓄和低回报的银行理财产品之外,却没有良好的、能长期超越通货膨胀的有效投资渠道。传统金融模式下,用户只能被动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互联网投行缓解了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地位不对称性,用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搜寻,进而到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设计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互联网投资银行尊重客户体验,主张平台开放,注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整合模式运作,服务模式更加灵活多变。

在服务模式上,互联网投行将传统金融行业的面对面柜台交易服务转变为互动式服务,实现了组织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由于客户数据网络化,使得互联网投行机构能够便捷地收集有关的交易信息,挖掘潜在的客户资源和客户需求,细致深入的了解不同用户的金融需求,并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和用户共同设计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

五、互联网投资银行的社会影响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都必然带来时代的飞跃,大航海时代把人类从物质上连在了一起,而互联网时代把人类的大脑连在了一起。结合了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共享”精神和投资银行的“奋斗、合作、服务”精神的互联网投行业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实现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倡导的金融模式,而中国政府也已明确表示将推行普惠金融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普惠金融的实质是降低金融的门槛,让金融普及化、平民化与民主化,互联网投行颠覆了传统金融的“贵族”特性,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实现资金和合作供求双方的自由匹配,推动金融平民化、民主化和多元化进程,让更多普通大众收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

2.激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结回顾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互联网投行的发展将优化资源合理配置、鼓励个人和企业勇于创业创新,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引擎。

3.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2014年8月18日,国家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中提出,“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资源配置的核心是资本的配置。在国内当前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制下,科技型创新企业无法获得启动资金或者贷款,导致科研成果产业化遭遇“资金瓶颈”。通过互联网投行,优质的科技项目将有效推送到足量人群,获得社会风险资金的追捧,最终产业化成功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ethanmollick.theDynamicsofCrowdfunding:DetenninantsofSuccessandFailure[R].SSRnScholarlypaper,2012.

[2]nakamotoS.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J].Consulted,2012,(1).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3

在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商业地产受自身及外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外部因素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减少了商业地产潜在需求,网络消费的崛起对传统商业地产带来了巨大挑战,其潜在风险正在加大。内部因素方面,前期商业地产投资过快增长,项目区域集中且同质化,布局及规划不合理,租售收入低于预期。银行及信托等金融机构作为商业地产主要融资来源,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文章在梳理商业地产面临的外部压力及自身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经营风险并由此引发的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提出应对措施以化解风险。

关键词:

金融机构;商业地产融资;风险管理

商业地产,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地产和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主要以零售经营和办公等功能为主,狭义上的商业地产即以零售经营为主,本文重点讨论狭义商业地产运营及融资风险。近年来,我国在零售商业地产领域的投资迅猛,由于商业地产投资建设时间长、规划设计复杂等特点,受其自身发展及外部影响,商业地产运营风险及由此引发的融资风险正在加大,需引起足够的警惕。

一、商业地产融资风险研究综述

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商业地产融资风险做了研究,李烨、吴静(2012)对国外关于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国外关于商业地产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Reits数据的研究;郭馨梅等(2013)指出我国商业地产面临泡沫化、同质化和边缘化等风险;刘颖、谢可(2013)对我国商业地产的融资路径进行了归纳,分析了目前商业地产融资环境和融资模式中的风险;康琪雪研究了我国商业地产运行状况和模式,指出了商业地产运行中的问题;(2010)李琳(2013)通过分析网购对美国实体商业及商业地产开发的冲击,来研究网络消费对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趋势影响;曹黎娟(2013)等从房地产信托实务出发,分析了房地产信托投融资业务与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关联性;易传和、詹蕙卿(2009)通过数量模型分析了房地产景气指数与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之间的关联关系;深圳银监局调查组(2011)基于对深圳市各银行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的调研,分析了该类商业地产融资普遍存在的风险。

二、新形势对我国商业地产运行的外部影响

从商业地产运营模式来讲,主要分为建成销售和持有运营两大类模式。在建成销售模式下,开发商追求开发资金的快速回笼,商业地产项目被拆分出售,在后期运营中难以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持有运营模式下,由于商业地产项目建设期投入资金量大,运营初期租金回报较低,对开发商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要求较高。近两年来,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房地产市场出现降温,同时,网络购物日趋繁荣,实体经营受到冲击越来越大。

1.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商业地产需求下降。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GDp增速下降到7%左右,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加之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政策趋紧,商业地产投资和销售均呈现增长趋缓甚至下降的局面。从图1可以看出,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与当年GDp增长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在2010年~2011年GDp增幅较大年份,商业地产投资和销售均呈现较大增长。2014年以来,GDp增幅降至7%左右,全国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出现3.3%的下降,销售面积也降为7.15%。经济下行,一方面影响商业地产投资和销售,使得全国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景气指数较低,pmi、Cpi等指数低迷,影响商品零售领域成交额,从而使得商业地产租金下降、空置率上升。该现象在二、三线城市较为明显,一线城市商业物业空置率也出现上升。据戴德梁行监测数据,2015年1季度北京全市商铺空置率高达13.3%,环比再涨0.5%。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新常态持续,房地产调控政策延续,地产商融资环境恶化,使得更多的中小地产商对商业物业项目选择建成即零售的模式。由此带来商业物业项目后期经营管理粗放、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将持续影响三、四线城市商业项目的租金和空置率。

2.网络消费的替代效应。网络消费对实体零售业有巨大的替代效应,影响商业地产的投资、销售和出租各环节。2015年2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3.61亿户,手机网购用户规模为2.36亿户。国内庞大的网购用户群体带动了网络消费总额的迅速攀升,全国网上零售额由2010年的4610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27898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40%以上;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由2010年的3%增加到2014年的10.6%,这一迅速增长的趋势还将在未来持续发展。在网上零售业畅销商品中,通讯类、电子产品及电器类、服装类、生活日用品类等为主要品种,而这些商品恰好为传统零售业的支柱产品。网上零售业的崛起对传统商业领域冲击巨大,如苏宁、国美等传统电器销售商大规模裁撤实体店,重心转至电子商务领域。北京中关村通讯类产品卖场衰落,太平洋、e世界等卖场陆续关闭。由此商业零售类地产也面临巨大挑战,租金下滑、空置率上升,使得商业地产运营商不得不调整营运思路、更新产品理念,成熟项目必须在规划、布局等方面作出调整。

三、新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行内部风险因素

1.商业地产投资增长过快且同质化严重。2011年~2013年,国家陆续出台了极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住宅市场投资、融资、交易等多环节进行了限制。但对商业地产市场没有明显的政策限制,该领域吸引了众多资金涌入。3年间,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年均超过22000万平方米,截止2014年末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为11773万平方米,而2014年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量仅为9075万平方米,意味着仅消化库存需要的时间超过1年。在供应量快速增大的同时,商业地产项目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在城市同一区域扎堆建设。由于大部分开发商特别是中小城市开发商主要从事住宅项目开发,在商业地产项目方面缺乏开发经验。未能因地制宜进行有特色的开发,而是普遍采用城市综合体,用购物中心配套公寓模式建设;地段选择上,多集中在城市新区。如广州金沙洲地区、成都天府新城地区均出现了大量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这些城市综合体项目在业态经营、运作模式上高度相似。商业地产投资同质化和重复化,导致项目建成后在运营、招商方面无差异化,与入驻商家的议价能力降低,在租金、销售价格方面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局面,不利于商业地产资金回流和价值实现。

2.项目布局及规划不合理。由于部分中小开发商在商业地产开发方面缺乏实战经验,缺乏前瞻性,往往先建设、后招商,造成商业物业在选址、规划面积、内部布局、仓储管理、物业配套等方面无法满足后期经营的需要。在商业业态、网店布局选择上,也出现业态趋同、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开发商未能从深度挖掘该地区项目所在地高中低档人群的不同需要,商业项目规划和布局未呈现阶梯特点。商业项目规划欠缺、定位不明,与商业地产同质化和泡沫化一起,加剧了项目建成后经营出租和出售的困难,使得预期现金回流难以实现,甚至出现项目未建成即烂尾的情况。

3.项目出租出售状况低于预期。近年来,大量商业地产项目于经济高速增长期规划设计和建设,项目的重复化和同质化,以及项目布局规划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并未引起投资方及融资方的足够重视,但在经济增速放缓,加之网上零售消费的崛起对实体零售业的冲击情况下,商业地产内忧外患加剧,部分商业地产项目最终收益低于预期,主要表现在项目出售情况不佳、招商竞争激烈、养商期延长、租金收入降低等方面。同时,由于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固有特点,受到地区经济环境、区域交通状况、居住人群等个别因素影响较大,投资风险增大。根据联商网统计,截止2014年末,全国主要零售企业(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较2013年关闭35家,同比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实体零售业受经济低迷、互联网购物的冲击,呈现低迷的趋势,将持续影响商业地产项目的预期收益,最终会影响金融机构商业地产融资的安全。

四、金融机构商业地产融资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地产融资是指围绕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经营而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由于商业地产投资具有初期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回收期长、要求投资回报率较高等特点,开发商通常只出资不低于20%的项目资本金,剩余资金主要由会选择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商业地产为项目融资。我国目前商业地产项目融资来源包括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基金子公司融资、房地产私募基金夹层融资等,其中银行贷款仍是商业地产项目融资的主要来源。

银行贷款类型主要类型包括项目前期的开发建设贷款、项目建成后替换开发贷款的经营性物业贷款、以及为商业物业购买者提供的按揭贷款等。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相对银行贷款较为灵活,既有债权性质的融资,包括传统形式的信托贷款、物业收益权融资;也包括夹层融资,如信托公司入股项目公司,开发商母公司按期回购股权等模式;近年来部分信托公司还针对具体项目开发出了股权性质融资,通过对项目成本收益的判断,在未明确设立开发商母公司回购条款的前提下入股项目公司,通过市场化操作进行退出。2014年以来,在经济增速减缓、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银行贷款不良率出现攀升,信托计划违约事件也频频曝光。总体来讲,商业银行具有分支机构广泛、融资利率较低等优势,处于项目筛选的第一层,选择的商业地产融资项目一般优于其他金融机构,一般能取得商业物业第一顺位抵押权;同时受制于监管机构的严格管理及内部较为完善的风控体系,在商业地产融资的交易结构设计上,一般采取简单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开发贷款等模式,法律关系清晰,如果后期出现风险事件,处置手续较为简单。

近年来新起的信托、基金子公司、房地产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要求较高的市场化融资利率,监管环境较为宽松,内部风控偏好较激进,交易结构设计灵活,接受的商业地产融资项目风险通常高于传统商业银行,同时部分公司由于项目风控、审批等措施不到位,出现了一些商业地产融资项目违约事件。以某地产公司北京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城铁大钟寺站附近,地理位置优越。项目于2003年立项,2004年底开始建设,为当年度北京市60项重大工程之一,共有4栋独立商业物业建筑,规划总投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建设初期定位为城市综合体的一站消费模式。该项目在建设中取得了商业银行的项目建设贷款,并以项目土地及地上建筑作抵押。该项目原定于2006年全部建成,2007年1月起开始招商,2007年年底商家入驻。由于拆迁、奥运停工、国庆六十周年停工等影响,直至2010年项目开业。工期延迟使得原先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失去优势,加之项目公司缺乏大型商业物业操盘经验,项目定位出现摇摆,在项目招商时才发现内部构架不符合商业需要,同时2012年后遭遇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冲击和影响,项目空置率较高,现金回流情况不理想。项目公司为该项目内部装修改造在信托、基金子公司进行融资,由于经营出租现金收入较差,2015年曾出现信托贷款兑付危机。

该典型案例凸显了新形势下商业地产经营的风险,即商业地产运行受经济下滑、电商冲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规划设计缺陷、投资同质化等内部因素制约,最终导致招商情况不理想,无法实现预期租金收益的情况。而金融机构介入该类项目,承受风险等级也从传统商业银行到信托、基金子公司等逐渐提高。商业银行取得项目土地及地上建筑第一顺位抵押权,即使出现融资无法按约定偿还本息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追偿抵押物的方式,凭借抵押折扣率最终确保贷款本息安全。而其后介入的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由于无法取得项目第一顺位实物抵押,存在风险敞口。

五、结论与建议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增速降低、电商持续冲击传统零售业,商业地产项目运营风险在增大,特别是前期粗放式发展状态下,选址、规划设计等存在缺陷的项目,更容易爆发风险,金融机构需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及早采取应对措施。针对商业地产的风险特点,金融机构及监管方均应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的有利措施,逐步化解商业地产融资风险,引导商业地产发展走向健康轨道:

1.立足自身特点,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在商业地产融资中,不同金融机构有其自身风险偏好。传统商业银行融资规模占市场垄断地位,坚持原有较为谨慎风险偏好基础上,立足自身经营特点,在贷前项目和合作机构选择上深入研究,在贷后管理上落实风控措施,特别是落实抵押物、监控商业物业经营现金流等。信托、房地产私募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力,在商业地产融资项目审批、操作中必须坚守风险底线,一方面把控项目实质风险,做好现金流预测,在把握第一还款来源同时最大限度争取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另一方面,在创新交易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复杂交易结构状况下,出现极端情况时的追偿难度,提前考虑相关法律障碍。

2.加强外部监管,引导融资模式创新。在近期经济发展放缓的宏观背景下,金融机构风险事件增多,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集合信托计划违约事件也一再爆发。在此情况下,监管机构应该加强监管,对金融机构商业地产融资风险资产进行排查,要求对商业银行对该类型风险资产足额提取足额贷款拨备;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面向公众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等,如出现风险事件,应通过资产处置等方式积极化解,避免爆发。同时监管机构应该合理引导金融产品创新,在控制实质风险的基础上,引导和监督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起有限的风控机制,对商业地产融资项目提取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以应对突发风险事件。

3.合理选择合作机构,平衡风险与收益。金融机构在选择商业地产融资方时,应充分考虑项目自身情况,还要考虑融资方能力,包括商业地产运作实力、资本运作能力、公司其他地产业务运行情况等,优选大型开发商及一二线城市项目。对于缺乏商业地产运作经验和能力的中小开发商,不能因为融资收益高的诱惑放松风控底线,在对合作机构财务、经营实力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合理预测项目现金回流,通过控制合同用章、共管账户等具体措施落实期间管理,监控项目运行,争取平衡融资风险和收益。

参考文献:

[1]李烨,吴静.国外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研究综述[J].江苏商情,2012,(12).

[2]郭馨梅,张健丽,刘艳.我国商业地产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6).

[3]刘颖,谢可.我国商业地产融资路径考察及融资环境分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3,(3).

[4]康琪雪.我国商业地产运行模式及发展对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3).

[5]李琳.网购浪潮下的商业地产出路[J].上海地产,2013,(9).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4

互联网支付是以新型的支付机构为交易中介,依托互联网技术完成资金交易双方之间的资金划转服务。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系统可能会颠覆传统银行业的支付方式,未来中央银行的支付账户将会占据主导地位,支付清算电子化完全覆盖,移动支付代替银行支付体系,最终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将被取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活跃,第三方支付规模快速壮大,移动支付占比不断提升。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创新方式主要包括通过融合支付渠道、变革信用评价体系和创新零售金融服务等(于小洋和高雪林,2013)。潘静(2013)指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服务创新特点和可能的路径,据此提出要重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互联网支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传统支付方式取决于其比较优势,只有不断的融合创新才能推动互联网支付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上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已有文献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方式下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和影响无法预期。章连标和杨小渊(2013)从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影响分析角度,认为凭借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强大优势,第三方支付组织对银行形成倒逼之势,使其能够在众多银行中获得更低的支付手续费,更有些第三方支付组织甚至要求银行在支付领域开放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多的系统接口。在此基础上,刘勤福和孟志芳(2014)基于商业银行视角下认为理论上,互联网金融偏低的市场准入与市场监管成本是最有可能逆转的因素,但金融服务天生就具有规避这两个因素的本性,且互联网金融对比传统渠道的金融服务更具经济性,这些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因此,互联网金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变,并将不断对商业银行形成冲击。

二、互联网融资的定义及影响

(一)p2p及众筹融资的定义

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减少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高效地撮合个人与个人?g的小额借贷,并提供信用评估、投资咨询、债务催收等其他服务。陶娅娜(2013)指出我国p2p借贷业务区别于国外同类业务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除了纯粹的“中介平台模式”外,还存在大量的“理财模式”p2p融资;二是绝大多数的国内p2p公司都向客户以不同形式提供偿付保障。多数研究探讨了p2p网贷平台的风险与监管问题。李博和董亮(2013)也认为p2p网贷平台存在诸多风险,包括潜在的技术安全风险、信用信息交换成本高、外部监管及法律规范缺失等风险,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

众筹融资平台是项目发起人和投资人之间的中介平台,通过展示创意项目或活动吸引投资人直接参与项目融资,并给予相应回报,包括投资对象的服务、产品、股权或未来利润。黄玲和周勤(2014)的实证研究表面,资金需求量较小的创意项目倾向于选择众筹模式,另外,有效的质量信号在满足投资人偏好类型条件下能够诱发投资激励,并通过众筹社区反馈渠道迅速传播,推动创意项目取得成功,反之不利的信号往往带来相反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众筹自反馈效应。

(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袁博、李永刚和张逸龙(2013)提出由于在成本、效率及风险分散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从长期来看,网络贷款对传统信贷的替代将会越来越明显。从而倒逼商业银行实施信贷经营管理的智能化转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模式将成为主流。而戴国强和方鹏飞(2014)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规模增大,贷款供给增加使贷款利率降低,由于企业家会选取更低风险的投资项目,因此发展初期影子银行降低了传统商业银行风险。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规模扩张,贷款利率的降低冲击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此后,吴昊和杨济时(2015)从客户行为的视角分析,得出越来越多的小额借贷行为以网络融资的方式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匹配,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主体地位造成冲击。

但是,杨才然和王宁(2015)基于银行视角认为对于围绕电商平台开展的融资业务,需要大量运用数学模型来识别、计量和控制信用风险,但模型所依赖的数据积累时间较短,可能会低估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重塑传统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在此基础上,吴晓求(2015)还发现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使得信用风险识别更具有效性和准确性,能够提升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其破产风险。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5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各种与网络相关的事物应运而生,在普通融资模式不能满足现实的融资需求时,计算机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而众筹平台也成为互联网金融中发展迅速的一大融资模式。众筹融资平台能否填补传统融资渠道的不足,在金融界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成为除了银行与证券之外的第三大融资模式,取决于其能否较好地运用其他融资模式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将这一灵活性成功运,将会成就众筹界的“阿里巴巴”。

 

一、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历程

 

众筹自2008年出现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球年度融资金额从2009年的32.1亿元到2012年的169.0亿元,再到2015年的1989.6亿元,其年度融资金额的增长率最低时为2009年的62.1%,最高时在2013年达到94.6%。与此同时,国内的众筹规模虽不及国外,但其发展也是相当快的,仅2014年上半年,国内众筹融资行业募集总金额约合人民币2.32亿元,成功项目约1365个,吸引约1208.7万投资者,到2015年上半年,国内众筹企业已达211家,而在2013年年末时,全国的众筹平台数目仅21家。众筹平台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种类上,众筹项目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从简单的为创业者筹资发展到包括公益众筹与娱乐众筹在内的方方面面。

 

二、众筹融资模式发展前景的展望

 

与传统的融资渠道不同,众筹主要是直接从公众手中筹集资金给创业者或者其他有需要的人,也就是说,众筹网站充当的只是一个中介的作用,并不参与所筹资金的投资方向的选择,因此,对于投资的对象,与普通的间接融资相比,投资者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权。而且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众筹有着自己所专注的服务对象,传统的金融机构所做的投资大多面向已经成熟的企业,即便是风投公司在选择创业者也是选择发展潜力较大的项目,对于普通的小型创业项目,难以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中筹集资金。与传统的融资渠道不同,众筹网则可以专注于小笔融资,为分散在大众中的小型创业者筹集资金,比如一家书店的设立、一个冷饮店的建立等等,小型的创业构想往往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规模较小,但是在面对中国这个巨大市场时,其数量却是巨大的,投资的方向也往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随着市场消费以及生产趋势的变动,开设新的众筹项目。举例来说,去年秋季以来,国内玉米价格直线下降,到现在,每斤玉米价格已经不足0.8元,这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完全开放不无关系,在国内粮价与世界粮价趋于相同,国外的农民能够盈利而国内只能是“赔钱”,这是很大程度上是成本过高导致的,而其最初的源头来自于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而农民要想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需要较大成本的,这不是个人所能承担的,为此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开设农业机械化项目,让想要致力于地区农业机械化的人员在此筹集资金,完成机械化。虽然在现存的众筹网站中,涉及农业的项目很多,但却极少涉及机械化,大多是投资某一作物的种植与销售。

 

三、众筹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所具有的特色

 

类似于酒店、小型机械的购买等的小规模众筹项目,在生活中数不胜数,因此针对于小规模的融资项目的众筹平台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且其筹资对象往往是全国的投资者,当面向的对象较多时,筹集一定资金能够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此种直接投资方式与证券类投资相比,最大的优点便是,如果筹集资金的数额达不到预先设定的额度时,已经筹集的资金将会全部返还给投资者。此外,与普通的融资模式不同,众筹不仅仅可以筹资,还可以引进筹智、筹人项目,使其业务多样化。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众筹回报模式也是多样的,商品众筹的投资者可以获得产品、服务等非货币回报,股权众筹的投资人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债权众筹可以获得现金(利息)回报……

 

四、互联网众筹所面临的挑战

 

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明晰了挑战的内容以及如何应对挑战,才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国内,互联网众筹平台所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公众对于众筹误解,认为众筹是一个虚假的融资模式,更像是一个“骗取钱财”的方式,如何让公众像接受网购一样最终接受众筹成为众筹行业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此外,在国内,众筹项目的发展极不成熟,因此,其内部运作容易出现纰漏,在初期可能无法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如何在问题集中出现时及时弥补成为该行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因众筹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极有可能出现虚假信息,对项目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将会比较困难,而且与间接融资相比,众筹这一融资模式因其项目的小而多,对项目的审核将会更加复杂,需要更高的审核效率,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网络本身的风险性,相对传统的融资模式,众筹极易出现项目信息泄露的问题,在一些项目的筹资阶段,可能被人破坏,风险较大,因此,能否解决信息管理的安全性问题将是众筹行业能否长久发展下去的关键。

 

面对一个巨大的融资和投资市场,只要能够解决其所面临的挑战,众筹行业的发展前景将是巨大的,能够成为继贷款、债券、股票以及基金、风投之后的另一成功的融资模式。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培养;路径

一、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涵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投资、资金、资本、金融、融资和筹资等概念难以准确描述新出现的“投资融资化”和“融资投资化”等经济现象。于是,上世纪末,投融资概念应运而生。投融资概念涵盖传统概念中各自的内容,既可以描述投资现象或融资现象,又可以描述两个独立现象合为一体的投融资现象。相应地,从事投融资服务的专业人才,称为投融资人才,但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从分工的角度考量,认为投融资人才是为企业的投资、融资等活动提供中介或直接服务的专业人才。而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投融资人才是为创意企业或创意项目的投资、融资等活动提供中介或者直接服务的专业人才。

二、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对投融资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也是就说,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素质能力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和轻资产的特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要具备创新能力,在投资服务和融资服务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构思和创新,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为文化创意企业策划、设计和提供具有“创造性价值”的投融资模式和方案,增加每一项投入资金的价值,使这种增值达到高效率和高回报。

2.投资服务能力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投资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一般来说,企业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投资金额较大、期限较长,投资方案一旦实施就很难再做出调整,甚至决定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这就使得投融资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投资服务能力强弱和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创意企业利益。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应具备的投资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把握能力、投资机会研究能力、创意项目市场调研能力、创意项目评价能力、创意项目风险规避能力、创意项目实施监控能力、创意项目后评估能力、创意企业估值及并购重组方案设计能力等。

3.融资服务能力

资金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的基础条件,融资则是创意能够成为产业的首要环节。文化创意企业能否足额筹集到所需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融资人才的融资服务能力。投融资人才既要熟悉国际化产业资本运作,又要熟悉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发展模式,能借鉴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成熟运作经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为文化创意企业策划、设计和提供合适的融资模式和融资方案。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应具备的融资服务能力主要包括:金融政策把握能力、创意企业资金需要量计算能力、创意企业财务分析能力、创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资源的识别能力以及融资途径和融资时机的选择能力、创意企业融资计划书编制能力、融资谈判与沟通能力、创意企业上市融资的操作能力等。

4.人文素质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那么文化创意企业投资项目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必须具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这也决定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要具备人文素质。一方面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此外,还要具备将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5.技术素质

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不仅要有创新能力、投资服务能力、融资服务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知识和一定的技术素质。例如,在创意项目财务评价时,投融资人才一般都借助于计算机和项目评估软件估算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评价指标。

三、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培养路径及对策

1.营造创意氛围

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培养工作的成功与其良好的创意环境和社会氛围密不可分的。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营造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加快形成更具人文气息的城市风格,营造宽松、包容、大气和开放的环境。二是加大对网络、图书馆、公园绿化、咖啡吧和书店等投入,积极举办面向社会各层面的文化活动,提升国民创意素养。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和电视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创意领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项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快创意金融教育

我国高等院校要顺应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实际需求,整合创意类专业和金融专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设立创意金融等相关专业,开展创意金融教育;聘请诸如艺术、设计和投融资机构的Ceo、艺术总监等行业专家担任校外教师,着力构建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包括创意类课程和投融资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与创意企业、创意产业园区和投融资机构共建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加速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3.加强创意培训

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目前高等院校通过专业化、规格化、批量化培养文化投融资人才的条件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文化投融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其他领域转过来的,整体的专业素质较低。因此,对文化投融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培养文化投融资人才的一条捷径。有关方面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搭建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高等院校培训、创意培训机构培训、政府部门委托创意龙头企业培训、引进境外培训机构项目等多元创意培训。鼓励创意企业和创意投融资机构选送文化投融资从业人员参加高等院校和创意培训机构等组织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质和从业技能。

基金项目:宁波市软科学课题(编号:2013a1008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7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确认;计量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股票、债券及货币等金融资产的交易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它是一种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的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的合约。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其未来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给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困难。因此在新准则下如何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涵义及标准

会计确认是会计运行的起始阶段,是对企业经济事项或交易的一种认可行为。葛家澍教授指出,所谓确认,是指交易、事项和情况应否、何时以及如何作为一项要素加以记录,并计入报表内容与合计的过程。它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第一,符合某项要素的定义;第二,能可靠地计量,并认为,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企业的经济事项或交易是否应该、何时以及以何种要素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

美国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某个项目在符合以下全部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该项目应符合会计报表某要素的定义;二是该项目有相关的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三是有关该项目的信息能够对使用者决策产生差别,即应具有相关性;四是有关该项目的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要具有可靠性。由此可见,财务报表项目的会计确认应满足四条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确认对传统财务会计确认的影响

1.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按照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资产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指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一项资源要被确认为资产或负债,除需要符合定义外,还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对资产而言)或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对负债而言)能够被可靠地计量。金融衍生工具显然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不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而在于未来合约的履行情况,且这种未来的交易或事项很有可能不发生。其次,金融衍生工具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取决于原生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情况,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它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在签订合约时难以确定。再次,金融衍生工具不一定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合约,它赋予了双方按照合约规定进行交易或放弃交易的权利,或在合约规定范围内处理的权利,因此它不属于某个企业拥有或控制。最后,金融衍生工具未来流入或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被可靠地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在不断地变动,流入或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被可靠地计量,因此把金融衍生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予以核算都是不合适的。

2.不满足传统会计确认的要求。在会计确认环节上,传统会计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权责发生制,它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核算基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反映和确认,同时要求被确认的项目要具有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金融衍生工具在合约订立时,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虽然基本确定,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而且在合约到期时也可能不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衍生工具的权利与义务并未实际发生,收付尚未实现,其未来的现金流量也无法计量。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不满足传统会计确认的要求,即现行会计不能反映未来的财务活动,传统会计报表无法反映未来的财务变动。但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预示着未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如果不在表内确认,就不能及时揭示其潜在风险,也不能正确反映其未实现持有损益,这样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虚假性,满足不了决策者的需要。

3.不符合传统的会计损益确认原则。传统的财务会计损益确认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即在交易发生时,将交易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在当期予以确认。因此,大多数交易的损益在会计上可以肯定或合理地确认或预计,并在利润表上加以反映。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待执行的合约,从合约签订到执行存在时间差。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只有等到合约执行后才能对损益加以确认。在此之前,它仅属于一种潜在的收益或损失,在利润表内不予确认和列报。但在此期间,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随着标的物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或损失,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确认和反映,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

金融衍生工具一方面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条件和标准,不能进入传统会计报表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传统交易的某些特征,即能在未来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或流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审慎合理的会计确认。

1.初始确认。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引入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新概念,把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金融衍生工具的初始确认指在合约签订时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财务报表要素的过程。新准则中规定,金融衍生工具初始确认的标准是: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此时尽管合约所约定的风险和报酬并未实现,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契约性,使其在签订时就已经拥有了对未来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符合扩展后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达到会计确认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合约签订时进行相应的会计确认程序。

2.后续确认。金融衍生工具的后续确认主要反映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与终止确认期间发生的价值变动,它通过收入、费用、损失和利得等要素的确认来反映。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标的资产价格变化频繁,因而其潜在风险非常大,必须在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再确认,即对其期末盈亏作相应的会计处理,同时在会计报表及附注中加以披露。

3.终止确认。金融衍生工具的终止确认是指将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资产负债表中予以消除的过程。当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约定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告消失,企业也就丧失了对与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此时就要对其进行终止确认。就金融资产来说,当企业不再拥有构成金融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合约权利或失去了对构成金融资产的全部或者部分合约权利的控制时,应该将金融资产或其一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这就是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含义

1.会计计量概念。会计计量主要是解决某一项目以什么金额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iaSC概念框架认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确认和记录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葛家澍教授对认为:“所谓计量,是指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量化描述的程序。”两者均强调了量化确定货币金额入账这一要点。因此,会计计量就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2.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予以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常用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在这五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反映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其余四种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成本或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可从不同的角度都归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此,计量属性的选择也就是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这两种计量属性的选择。历史成本应用得最多最普遍,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容易取得资产或负债流入或流出的数据,能客观、清晰地反映其实际收付金额。但金融衍生工具在合约订立时的初始净投资为零或很少,几乎没有成本,且在合约持有期间其市场价格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对金融衍生工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显然是不适宜的,只有公允价值才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就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衍生工具初始确认时,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金额相同。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

1.初始计量。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生,对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是相同的。初始取得的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2.后续计量。对金融衍生工具后续计量时,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活跃市场中的报价,金融衍生工具存在活跃市场,其报价可以用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二是公允价值估价模型,金融衍生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则需要根据市场环境采用期权定价模型、矩阵定价模型、现值法等技术方法估计其公允价值。企业应当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三、相关建议

(一)重新界定资产或负债会计要素的含义

既然金融衍生工具与传统的会计要素含义不相容,不妨对会计要素的含义重新作出界定,使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能够包容金融衍生工具。这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内涵,使之能包容金融衍生工具。即取消传统会计要素含义强调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这一限制,使“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也可以纳入会计要素的含义。二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金融衍生工具。例如可将资产或负债的限制条件“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或未来流入和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能够被可靠地计量”放宽,使“价值的变动在后续计量中能被公允、及时地计量”也成为资产或负债要素的条件,从而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到会计要素的定义中去。

(二)健全和完善金融与资本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关键在于公允价值的取得。但目前我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和完善,真正公允的市场价格很难形成,因此公允价值很难保证其“公允性”。只有在活跃的市场条件下,各种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才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所以,有必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金融和资本市场。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成熟,加上金融衍生工具本身不确定性高、价值波动大等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较难。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不仅要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知识的学习,从而全面提升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的业务水平。

(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创新速度较快。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因此,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和法规,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中确认与披露概念问题[J].当代财经,2008(5):105-109.

[2]FaSBStatement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Conno.5.1984:6-9.

[3]中注协.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8

关键词:   管理会计,投融资管理,会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传统财务会计工作手段中的不足越发明显。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获得自身竞争优势,就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行相应的转型工作,主动从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在改革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重视管理会计工作的落实情况及开展质量,企业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并且科学有效进行管理会计工作。同时,企业对融资的迫切需求和对投资的审慎要求,使企业进一步规范投融资管理工作。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运用管理会计,提高投融资决策水平,降低投融资风险,提升投融资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是新时展背景之下所有企业应当重视并重点研究的工作任务。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特点

管理会计着重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融资决策提供支持,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型的管理会计和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相比较,最明显的特点是其在工作过程中会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各类管理会计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现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鲜明的技术性也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其次,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在该工作模式之下获得的信息更加科学全面,强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察觉出经济项目流程中暗藏的风险和问题。因此,运用管理会计手段得出的数据信息能够为企业决策给予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最后,将管理会计和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进行充分联系,针对企业各项业务和各部门特点来开展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管理控制体制更加科学有效。同时将管理会计工作与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和各项作业流程紧密结合,进一步科学有效地管控企业各项作业成本和作业费用。以上这些新型管理会计工作的基本特点,对于企业运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大部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投融资项目虽然能够为企业赚取大量的经济收益,但也会对企业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投融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企业要想使投融资管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提升投融资管理工作质量,就需要对管理会计工作有更好的了解,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在投融资管理过程中运用管理会计,能够完善企业投融资成本结构,并及时有效地控制企业投融资方案的落实情况,全面有效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首先,运用管理会计可以提升企业投融资的有效性。企业在开展投资以及筹集资金管理工作过程中,运用管理会计进行科学分析,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投资和筹集资金项目的有效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其次,企业充分运用管理会计工作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规划投融资项目,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投融资方案,并通过全面多样的数据分析,研究该投融资项目的可行程度,预估项目各时期的现金流量,从而有效减少企业运营管理风险和财务资金风险,避免决策失误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再次,企业运用管理会计,能够对自身投资或者筹集资金项目所有流程进行实时的监督管控,并在第一时间发现投融资项目中的风险以及问题,从而及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投融资项目种类的不同,划分更加详细的任务,并且进行精细化管理,这样有利于高效管控企业投融资项目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完善其成本结构,使投融资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更加有效,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最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对于企业投融资工作也有着重要影响。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和企业实际的工作结果作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及原因,实现对工作结果的有效检验。

四、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应用难点

因为管理会计是新型的财务管理手段,其发展时间较短,不少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时,特别是在投融资管理中运用管理会计,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投融资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不足

企业要想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以及价值,就需要重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认识,不够重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未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客户信息等模块的相互对接结合,不能及时分析辨别出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尤其是投融资项目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有效防范风险,导致企业产生经济损失。

(二)企业投融资筹划及管理工作不完善

企业在投融资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大部分情况下,企业会指派相关工作人员制订工作方案,做好投融资项目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以此来减少企业投融资项目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帮助企业提升经济利润[1]。目前的难点问题是,不少企业在进行投融资工作时仅采取传统财务会计的方法,如通过采取调查、对比等手段来制订投融资决策方案。传统财务会计方法所参考的数据信息不够全面,未能有效全面反映企业投融资项目实际情况,所产生的投融资决策方案不够周密和系统化。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对投融资项目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会对投融资项目的后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收益,且在此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职能和优点也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五、科学有效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运用优势的策略

(一)优化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目前,企业内部不少部门对于管理会计工作的作用及定位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一味地把管理会计工作看作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和自身所属的部门关系不大。实际上,在企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大部分流程都会涉及资金流入流出,和企业经营管理关系十分密切,对于企业经济效益也有着重要影响。为使企业内部各部门明确自身工作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各作业环节的顺畅连接,企业应当重视优化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不同的业务流程环节,企业应当要求每个部门做好相应的数据采集整理记录工作,将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记录,并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分析各部门所记录的信息,及时跟进企业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需求,为企业构建良好的管理会计信息应用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应当积极主动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优化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也有利于企业投融资管理的各项作业顺利运行。

(二)完善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

首先,在开展投资项目时,企业需要做好相应的调查分析工作,包括市场环境研究分析。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积极主动运用各项先进的管理会计技术,以便更加高效、高质量地收集所需各项信息。其次,企业还需将企业自身情况与目前阶段发展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择投资方案[2]。最后,企业还需要重视内部监督控制工作的开展,把内部监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并采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以及工作技能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

投资项目通常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流出,而当资金流入流出出现失衡时,企业就会产生融资需求。较常见的筹集资金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手段在资金市场上融资,二是借助自身信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无论何种筹资方式,企业需要在事前就开展风险预估工作,并且需要在全流程管控该筹资项目[3]。首先,企业要减少筹资带来的潜在风险,就需要通过管理会计手段从风险控制方面对其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研究分析工作。其次,企业应当保证整个流程的合法合规。企业在开展融资项目时,应当履行融资流程审核审批程序,严格检查各项融资条款内容,确保各项融资条款清晰,明确划分权利和责任。

另外,完善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高效统一管理各项投融资信息,规范投融资集体决策和流程控制,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提升投融资决策水平和风险管控效率,有效降低因为信息丢失、权力责任分配不清晰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投融资风险。

(三)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专业技能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自身竞争优势,就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一定要主动进行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企业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以及工作技能的提升。

首先,企业需要从工作人员的思想层面进行教育,优化工作人员思想观念,使工作人员意识到管理会计工作职能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鼓励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工作创新。比如,鼓励企业工作人员在总结以往传统财务会计的工作经验,去粗取精,并针对传统财务会计方式的不足,提升扩展能力,积极采取管理会计措施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及事后评价,以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种类繁多,在实际应用中各自的优势并不相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需要针对自身的经济业务特点结合工具不同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工具[4]。另外,宏观政策环境及行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企业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以提升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以及工作技能。

最后,企业应当充分运用云平台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工作交流平台,并通过该平台加强企业各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及企业员工与其他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的经验交流。企业各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协作程度提升,可以增强工作人员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工作热情,工作人员也会更加主动地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为企业发展和运营管理出谋划策[5]。不同企业人员互相交流专业技术,可以共同学习共享工作经验,一起优化完善管理会计工作,共同进步实现共赢。

六、结语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其发展还不够成熟,企业在现实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将管理会计应用到投资以及融资管理工作中时,存在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新型的管理会计工作模式不熟悉,不够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以及企业投融资工作开展之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等各项问题。企业应当积极研究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应用中现存的不足之处,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优化解决方案。比如,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等各项优化方案。同时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提升企业投融资管理工作质量,更好地防范投融资业务中的经济风险,并提升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为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纪华管理会计在投融资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会计师,2018(18):14-15.

[2]刘洪源企业投融资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0):32-33.

[3]韦怀德浅谈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6(5):35.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9

【关键词】众筹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风险防范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逐渐成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融资途径。众筹,即大众筹资,指通过互联网向众人筹集小额资金为某个项目或企业融资的做法{1},其由项目发起人(筹资人)、中介机构(众筹平台)、项目支持者(出资人)构成。

一、我国众筹融资现状

众筹(Crowdflmding)起源于美国,最早于2006年在美国学者迈克尔的博客中提及。2009年,美国众筹融资平台――Kickstarter诞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个创业者的筹资梦。众筹给予了融资困境中的创业企业希望,迅速在创业领域得到了极大的追捧。

我国的众筹开始于2011年,众筹网站快速发展,于2014年初异军突起,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鉴于我国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规定,我国的众筹模式基本采用非股权众筹模式,2013年国内正式诞生第一例股权众筹案例,即美微传媒股权众筹。目前,国内股权众筹网站已超过15家,如天使汇、人人投、好投网、我爱创等,国内综合性网站的如2011年7月上线的点名时间,是国内最早、发展最成熟的众筹网络平台。2015年以来众筹行业空前发展,众筹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2015年全国众筹行业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众筹行业共成功筹资114.24亿元,历史首次全年破百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429.38%。据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将占到500亿美元的份额。

然而,相对于发展红火的余额宝、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众筹模式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众筹行业市场偏小,多家众筹类网站运营模式相近,同质化竞争严重,同时面临项目失败率高、用户认可度低、平台入不敷出而倒闭、项目筹资成功后“跑路”等困境。这些现象除了国内缺少高知名度的众筹平台引领外,与我国当前的传统文化、法律环境、风险控制、机制设计、大众接受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但不容置疑的是,众筹融资的诞生,必将打破传统融资枷锁,成为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方向。

二、众筹融资风险识别

由于我国众筹融资模式起步晚,实践时间短,其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小微企业开展众筹融资面临很多的风险和威胁。本文结合现状分析,考虑到众筹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利用风险树搜寻法,将从小微企业、出资人、众筹平台三个主体以及法律环境四个方面识别众筹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一)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是众筹融资的项目发起人,其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发起人非法集资风险、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风险以及项目失败的风险。一方面,股权众筹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公募”与“私募”界限的划分,使得传统的线下筹资活动转换为线上,单纯的线下私募也转变为“网络私募”,从而涉及传统“公募”的领域。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募”与“私募”的界限逐渐模糊,专利申请不得法,使得股权众筹的发展也开始触及法律的红线,出现非法集资、知识产权被侵犯等现象;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战略发展目标有全面的把握,对众筹融资模式有清晰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对融资项目做出主观决议,因而容易产生决策失误的风险。很多因素都能导致众筹项目的失败,如发起人对项目的期望错误、对项目资金的误用滥用、消费者信任危机导致项目失败,等等。小微企业能否做出科学决策保证众筹融资的成功,与决策者的认识水平、决策能力、决策背景及经验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二)出资人

出资人是众筹融资项目的股东或债权人,也是最终决策者。在众筹活动中,投资者通常以隐名股东、股权代持人、合伙人、股东等法律地位参与到众筹融资当中,而不同的身份地位对投资者本身产生的风险不同,如代持股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广大众筹项目出资者的权益受到侵害。除了因法律地位带来的区别化风险,出资人同时面临着因领投人与融资者恶意串通引起的领投人欺诈风险、长期股权众筹带来的投资流动性风险、投资收益风险及超额筹资风险等。

(三)众筹平台

在众筹融资中,众筹平台起到融资中介的作用,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融资信息和交流渠道,通^网络平台进行机会发现和价值匹配,促成资源直接配置机制。众筹融资平台充当金融服务中介的职能,其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微企业的融资,是众筹融资活动中又一重要的风险来源。众筹融资平台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众筹融资平台的信用水平低以及安全性差等给小微企业带来的风险。众筹平台并非交易所,亦非集资顾问,可能还构成经纪商,种种特征都隐性表明了其法律地位会带来各种风险,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等犯罪风险以及投资欺诈风险。

(四)法律环境

因我国众筹发展时间短,存在的法律问题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与非法集资界限模糊、缺乏配套法律环境、投资者保护难度大、缺乏失信问题的法律救济、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目前众筹作为新型的融资方式,诸多模式、特征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以何种方式、多大力度来监管众筹已成争论焦点。众筹发展对监管调整的速度要求和准确性要求本身就构成一对矛盾,即便现在要求政府给出明确的监管方向,监管力度着实难以把握。

三、小微企业众筹融资风险防范

对小微企业众筹风险的防范,应紧密结合小微企业、出资人、众筹平台三个主体以及法律环境四个方面,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了解现有的风险,多个角度共同规范,降低众筹融资的风险,推进众筹的健康发展。

从个体层面上出发。首先是是项目发起人,即小微企业。组织建设企业运营团队,坚定项目开发目标,合理规划项目进展,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实施进程。定期项目实施情况,与支持者展开交流,有选择性地汲取大众的意见。确定切实可行的售后服务方式,保障支持者享受类似产品的售后服务,提高项目的信誉度。其次是出资人。对于选定的支持项目要仔细阅读项目说明书,评估支持的风险,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明确自身支持项目的原因,是与发起人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期望其成功;或是希望获得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或是把它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期望获得更高的收益,不同的支持原因,所需要关注的风险源有别。

从第三方众筹平台建设方面出发。一方面,应构建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众筹平台应建立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关系,委托具有良好信誉的银行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项目筹资款的收取和发放。在众筹融资过程中,项目筹资款始终存放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完全与平台自有资金隔离开来,实现资金管理的独立性和透明性,从而避免众筹平台占用或挪用项目筹资款,降低众筹平台的信用风险,保障小微企业和大众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完善平台的内部治理,建立众筹平台的内部管理体系,完善众筹平台的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全面公开并严格执行项目审核标准和审核过程,破解信息不对称性,防范众筹平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最后是我国众筹法律环境,应立足本国实际,同时借鉴美国众筹融资立法的经验,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众筹融资的法律法规,明确众筹融资的合法地位,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便捷性和经济性。从法律角度上,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合理解释小微企业众筹融资可能涉及的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等问题,破解众筹融资的模糊边界。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加快众筹融资的立法,从法律层面制定我国众筹融资的标准,包括融资项目类型、融资时间、融资额度、回报方式、大众投资者的人数和投资规模等,为众筹融资提供合法性保障,鼓励并促进小微企业众筹融资的发展。

四、总结

众筹融资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融资的枷锁,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渠道。但在众筹融资过程中,从小微企业、出资人、众筹平台三个主体以及法律环境各个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小的风险。从保护出资人、项目发起人和众筹平台等各方利益厨房,提出相对应的政策意见,保证众筹融资在国内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牛津词典》2011年收录。

参考文献

[1]王阿娜.筹融资运营模式及风险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4(3):99-103.

[2]张万军,邢B,林汉川.我国众筹融资的风险分析与政策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15(5):33-35.

[3]曾攀.众筹融资模式的风险及防控[J].西南金融,2015(3).

[4]高新宇,陆范佳.众筹融资运营模式下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5).

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篇10

关键词:吉林省;融资现状;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

一、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融资缺口过大

按照吉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所给出的抽样调查数据和相关评估报告,在2012年,吉林省所有中小企业对于有效融资的需求量约为1100亿元人民币。在这些企业当中,微型企业融资需求为320亿元人民币,小型企业融资需求为440亿元人民币,大型企业融资需求为350亿元。这些中小型企业能够凭借多种渠道真正实现融资金额为700亿元人民币,但仍有约40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缺口。以上数据代表着吉林省中小企业约有36%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一现象在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当中尤为明显,这一情况将会导致这些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项目生产当中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并对企业自身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融资方法单一

当前,吉林省的中小企业可以凭借银行贷款、产业链融资、互保池融资、股权融资、集合票据等方式开展融资活动,尽管融资方式呈现多样化,但是因为吉林省自身融资各融资方式的发展不均衡,致使这些中小型企业在开展项目融资过程中存在的很大的地位差异,银行贷款占据绝对优势。按照2012年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数据,银行贷款占据到了中小型企业项目融资总额的近九成,这表示吉林省中小型企业所采用的融资方式仍旧十分单一。

3.融资成本高昂

吉林省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融资时,一般不会享受利率方面的优惠,利率一般在12%左右,若中小型企业申请向典当行、小额借贷公司或者民间借贷进行融资,利率则会更高,对比同期大企业由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基本上在基准贷款利率6.15%的水平线上,中小企业在申请借贷后还款的负担提升。并且,吉林省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成本也明显偏大,以发售集合债券作为例子,尽管发行利率维持在基准利率,但是在债务发售过程中企业还需要相律师事务所、担保部门、证券商等中介部门缴纳佣金,融资成本也会比大企业更高。

4.融资周期长

吉林省中小型企业在向银行进行贷款融资申请时,因为银行针对贷款的发放需要经过财务分析、信用评价、企业分析、提出调查报告以及委员会审查等多个环节,所以融资周期相对很长。若是企业向银行提交的第一笔贷款申请,那么审查会更加严格,一般周期在30-60个工作日。若使用发行集合债券的办法开展项目融资,因为覆盖的企业范围很广,需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批上报央行、证监会备案等流程,融资周期也相对很长。以上融资方式的流程缺陷,导致其无法处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融资资金“急”的特征,资金使用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互联网融资机制的优势

在最近几年当中,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步对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运营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悄然改变了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格局,在这一利好消息的影响下,吉林省中小型企业应抓住机会,利用互联网来拓展自身的融Y渠道。

1.融资参与主体扩展

吉林省中小型企业互联网融资机制的参与主体涵盖有:中小型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传统商业银行以及电商平台等。在此当中,电商平台、传统商业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使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社交平台网络技术的优势,把金融行业和互联网通讯技术进行结合,构成了和传统融资参与主体截然不同的互联网金融,这对于吉林省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信息,为其带来更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2.融资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不但让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丰富,对于融资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众筹融资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革新,让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发生客户流失现象对银行形成了倒逼,导致银行也必须进入到互联网金融当中。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资金的支持。

3.融资成本下降

互联网从创立之初便就有成本低廉的特征,金融产品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展示、出售以及交易,资金的借贷两方能够凭借互联网平台实现借贷信息的识别、选择、定价以及交易。这让互联网金融无交易成本、无垄断暴利、无中介费用,显著降低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4.提升融资效率

互联网金融使用了计算机技术,打破了传统融资过程当中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在融资阶段,融资人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排队等候,只需要在互联网上选定核实的融资目标进行项目提交,便可以进行信息的快速处理,显著增强的融资效率。

三、吉林省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机制的创新建议

1.融资参与主体的革新

在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机制当中,建议政府进行牵线搭桥构建中小型企业部级互联网融资平台主体,并对其进行专项的财务资金支持。在该平台当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政府结成盟友关系,并且在平台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小型企业在融资之后的活动进行监控。这样做可以改善当前互联网融资平台资金缺乏有效监督管理的现状,为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加有效的资金支持,给吉林省中小型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2.融资方式的革新

通过融资平台当中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部分融资项目的承担,中小型企业在提交相关融资项目申请以后,可以通过部级的融资平台,对融资项目开展审核和风险评估,对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项目融资,融资资金比例控制在项目总资金投入的60%,政府需要在其中扮演协调者,可以组织各大商业银行负责人和中小企业负责人进行磋商,促成双方的融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