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十篇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十篇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7:47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1

我在傅仁东先生大名下(《精武》2010年第1期第9页)多次凝视良久,那是吴作人先生所作被编者誉为神品的太极图,我想象吴先生在太极思维状态下龙飞凤舞而成的这一幅图,简直神妙得无法言说。古往今来,多少人绘制过太极图,或刻板而拘囿其形,或循规蹈矩而少了神韵。先生此图尽显太极思维之特色,将具象与抽象完美和谐地组合一起,令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我试说一下它的神妙:

1、在醉梦中,在恍惚中,在混沌中,在太极圆圈里,在无水之水中两鱼互缠、互绕、互抱、互转、互衔、互对,游弋而飘动成螺旋形,运行在和谐里,转悠在朦胧中。一切显得娴静而自在。

2、两鱼如何形成?点――线――面――体。无数点,无数鱼。头尾相照相呼应,一鱼有一鱼之对拉,两鱼亦对拉。两鱼各有轻重与虚实,又形成对应的轻重虚实。各有其影,影随形转,形带影转。阳鱼有阴眼,阴鱼有阳眼。阳鱼之尾随阴,阴鱼之尾随阳。

3、头实尾虚,就实言,头大尾小,小得不得了;就虚言,头小尾大,大得不得了。这正好符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4、阴鱼随阳鱼游,阳鱼随阴鱼浮。乍看两条鱼,似乎四条鱼,又似乎八条鱼,又似乎无数条鱼。这正好合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理。

5、鱼有三条:阴、阳鱼,中空鱼(虚鱼)。有中空便可转游,而每条鱼也可以分成三,实鱼、影鱼、虚影鱼,而每一影鱼亦可以分成“三”,实影、虚影、虚虚影,可分之无穷。这正好说明一分为三,含生合一。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此图通透老子之道。

6、两鱼似鱼非鱼。可将两鱼想象为一男一女,一龙一凤,抑或一雌一雄的虫,或水涡漩,或龙卷风,或一片白云与一片黑云,或与女娲或亚当与夏娃,或一对生死相依的恋人,或诀别中的情侣,或二人演练太极揉手,配合默契,动静有常,感而遂通,随机顺势,进退转换,往复折叠,屈伸有致,纵横有则,轻盈如燕,威势如鹰。

7、什么也不是,极抽象的中正安舒,松静自如,和谐和美。就是一幅太极神图,道尽宇宙奥妙,藏蓄太极玄奇。

二、内功心法是什么

读了太极图,再读傅仁东先生研究太极内功的文章。回头再读按语,您会感到编者以敏锐的目光指出眼下太极时弊的同时,一语中的地提出:“拳家反求己之气血、神经、注重人之本性与拳性结合的内功心法,是太极拳家走向道法自然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笔者受太极图之启发、编者之提示、傅先生大作之启迪,想就内功心法作些探讨。

内功心法四字,分四层含义:第一层内,第二层内功,第三层心,第四层心法。分述如下:内,指体内,含神经、经络、筋髓等与心意精气神等。其中,有虚象、实象。“心”则虚实合一。内功,指内劲、内力、内气,是人体第二系统,第二系统即心意精气神奇妙组合与潜能开发(身躯、四肢是第一系统)。“心”这个词似乎平常,人们熟知。“心之官则思”是孟子的提法。其实,“心法”中的“心”的含义比较宽泛。它与内功照应,包含心、意、精、气、神诸方面的内容。尽管五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我们在说“心法”一词时,“心”便包含上述五种,有时我们也用“意”、“神”、“灵”代替心。故有心意、心神、心灵的提法。傅仁东先生将心法定为“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这是心法的上乘注解。太极拳家解守德先生在语词与上述完全相同时,认为心法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心理思维的方法”(《太极内功心法》第221页),然后指出心法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时不易用语诠释,“一落言诠就是错”。但我们还是要用语词假托性说明。笔者认为,心法是用心之法、用意之法、用神之法。尔后便有半用乃至不用,在不用中真用的级次。

由上可见,所谓内功心法即太极训练中运用心、意、精、气、神以提高训练潜能的途径与艺术。

三、君能牵牛鼻子吗

一头牛壮若千斤。一个七岁小童可将其轻松牵走,要其东其不敢西,要其南其不敢北。何也,牧童手中有牛绳、牛鞭。而绳子连牛鼻,牛鞭一晃,牛眼有感应。牛主动走,牧童休闲行。

太极内功心法就是练太极中牵牛的一根绳子。一头牛可牵之处很多,如拴牛脚、牛腿、牛肚、牛尾、牛角、牛耳,而祖先们通过多少年代的探索,方知牵牛鼻子是要害,最节省。太极训练者如不探索与运用心法,则等于用绳拴牛肚或牛腿、牛尾等,变得滑稽且愚拙。

然而运用内功心法,比牵牛鼻子繁杂了一百倍。它的内容丰富而精彩,每一项都可以演化出生动活泼、威武雄壮的隐形戏剧来。略举数例:形意、意气、气力、开合、虚实、运悟、快慢、吞吐、进退、动静、刚柔、松紧、直曲、纵横等。这些对应关系,都必须心领行随,意引形跟。如无心意之引领,拳必僵拙、生硬、板滞。好比“牛”脱了绳子,狂奔而不羁或怠散不受束。如引领中无开无合,无实无虚,无动无静,则便是绳子牵在手,牛鼻脱了栓,空空洞洞牛不走。

故曰:太极内功心法不过是练太极中牵牛鼻子的艺术而已。

四、君能做到一念不起吗

一念不起或是拳家们提倡的一种心理状态,指心地澄明、透亮,没有尘染,没有障碍,空空荡荡,悠然自得。笔者曾经试图、一念不起境界的出现,然终于不达。于是,我便怀疑是自己心志不专。在经过数千次调控练习后,我发现一念不起的提法是一个理想境界的提法,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人能在睡眠中一念不起吗?不能。既然睡眠尚不能,行拳又何以能?王芗斋是意拳(大成拳)开山祖师,他强调拳中的“用意”的原则或许借鉴太极拳的用意,在阐释意念时,提供经验性一法,叫做听之任之,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设想我身似海,杂念似波,风平浪静,水自无波。佛门道家的修炼者们脱离红尘、超越世外,提出排除魔障的若干方法。其中较普遍的一法名以一念代万念。像王芗斋这样的意拳大师与佛道修炼家们尚且不易做到,我等生活于俗世者练拳可超越吗?

这里找一下原因:人越入静、体越松,心意越灵敏。静谧的心态里,脑细胞很活跃,沉睡已久的知识或许会醒过来,或许要进行新组合、新调整,这便是人越入静越聪明的原因。有人专题研究过梦境。从历代科学家、发明家与创作家的思维过程看,不乏在梦境中得到或在睡前、醒后得到思维创新的事例。有人夜梦魔鬼的笛音,醒来稍一记录整理便成世界名曲,有人夜梦某一物质的精微的原子结构,记录下来,被实验所证。至于文学创作里,因梦境得来灵感,也不胜枚举。以醉态写诗作画、运书,往往有神来之笔的事例也很多。最典型的是李白斗酒诗百篇。武界有醉拳、醉打似梦游、下意识之说。这可说明在醉梦态下一部分脑细胞受抑制,而另一部分特兴奋,故思维较为活跃。

上述给我们的启示是进入醉梦意境,以一念代万念,运拳的效果必定好些。这种醉梦态意境,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恍恍惚惚的意境。而此意境通过意识调控比“一念不起、”要容易操作些。

五、“草木有本心”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唐诗三百首之开篇名句,历经千年而令人咀嚼。它道出了玄奥,一草一世界、一木一天地与万物皆有“心”,心者,性也,根也,因缘也,自在也。联系运作太极,是本具神灵,明心见性,即自性、真性。太极训练本性、根性、本心是什么呢?是太极思维。是编者所言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

那么太极思维有何特征呢?我想可以提炼为以下四点:

1、自然本具性。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演化与体现,都是对立面派对、流转的形式与结果,自然本具是“道”之精魂。

2、天、我、拳三者和谐统一。三者靠太极思维找到契合点。没有太极思维,三者不能统一。

3、一分为三,含三合一是太极思维的另一特色,没有三,绝对不行。太极神品图已作提示。

4、静松空的心理特征是太极思维的侧重面,是其特点。没有侧重则没特点,没有特点,则不能通道达真。

六、太极能治病吗

太极能治病,许多训练者均有所验,已成定论。不过治病需要条件保证。除了修性的要求,还要考虑病因病状。世上没有灵丹妙药,要是太极是灵丹妙药,百病皆消,世上的医院可关门,医生必失业。这可能吗?但却又有若干病,医药无法,太极有法的事实。这里暂不谈其医理与训练前提,如社会环境、个人习惯等,只谈太极运作的治病条件。

笔者将运作治病之有效概述为心智运作与太极实行的“四窍六门”。说白了,便是体现神品太极图展现的神髓。现简述“四窍”如下:

1、醉梦态之窍。运行太极,要自始至终让自体意识处于醉梦态境界。欲达此境,必须采取多种“有为”修炼法。如一条线(让中脉通畅)、两轻灵(身子、心灵)、三调(身、心、息)、五法(口诀法、观想法、景观法、止观法、虚拟法(如虚拟自己处于温泉中行拳)、七松(头、肩、肘、手、胯、膝、足)。运拳处于醉梦态,必定有效。

2、太极圆圈意会窍。圆圈性(含半圆、椭圆、螺旋圆、缠丝圆、绞索圆等)是太极画弧走圈中的主要倾向,万变不离圆。

3、水性意识之窍。水性柔弱藏刚猛,内涵丰富变万千。其要点为,动作要打出流体性,且具波浪起伏的韵律与威势,逐步使身体变成松柔之体,运行有沉重感与飘浮量,转换时有沉劲与浮劲,让甜液自生口中等。

4、转丹田之窍。一般的训练方法有左右转、前后翻、日月照、内视丹田如火,返观丹田如漩涡等。如说丹田是虚,那么丹田后依腰脊则是实。转丹田是以虚带实,以实促虚。转丹田使“腰脊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得到落实。

下面简述“六门”:

1、“不用力”为第一门。吴先生太极图里活生生的两条鱼用力了吗?没有。太极实行中尽量避免僵硬之劲,死板之力。

2、点线面体为第二门。即任何行动都必须是点――线――面――体的始――中――终――转,如此才有利于人体经络与血脉的和畅。而且还应体会点中点,即每一小点亦有点线面体的过渡与转换,具有层次性与循环性。

3、自然性的对拉拔长为第三门。指肢体上下左右前后对应肌骨部分的弹簧似的拉扯与拔节。对拉拔长有分节练与整体练两种形式。以手为例,掌根、掌心、掌指三节可形成对拉拔长,以掌心为中节,形成掌根、掌指的外膨力与向心力。手的运动以肩臂为后盾,肩臂又以腰胯、膝、足为后盾。故练手的同时也训练了肢体。手臂、腿胯乃至整体,必定都相应对拉拔长。

4、“五空三顶”之门。“五空”,即手、足、胸,腋下、腹股沟,“三顶”,即百会上顶,舌向上轻顶颚,膝微屈前顶。以此利于中正安舒,松静自如。

5、循经行气之门。须明确人体主要穴位与主要经脉走向。即常言之十八丹田、六阴经六阳经等。懂与不懂大不一样。

6、返观内听之门。一般内外听视比例为1比10。拳家们提倡内外视听比例为7比3。达到这一步较难,需要通过长时间训练,初练者可用“鸣天鼓”法、“白骨禅”观想法、祖窍穴内视法提高返观内听能力,提高内感与外感的比值。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检验。您运拳如果感觉不到自身穿衣的束缚,似乎服饰空空又能听到体内清晰如虫鸣如琴声的妙音,则证明返观内听能力已提高不少。如上述感觉很明显,证明内感大幅度上升。

上述“四窍六门”是训练内功心法的内容,并非训练顺序,有意者可用单一训练、主辅结合训练或一体化训练掌控其技艺。

是否掌控其艺,亦有一个简单检验办法:如果您感觉对任何一个太极动作都有浓厚的趣味,胜过佳肴美酒;如果您稍一出手,手便有热、麻、胀之感,十宣穴抑或中冲穴有跳跃之感,则证明您已基本得其窍要,您的某些慢性病如“三高”、便秘、神经衰弱、神经官能、风湿等症定会得到治疗或者起码得到控制,与此同时,还将会产生精力旺、消化良、灵气显等效益。

七、太极有致病危险吗

有。不遵太极内功心法必致病。下列几种打法是其表现:

1、盲目引入少林散打功、铁布衫功、铁砂掌功及不适当的气功等,造成气滞胸闷,损骨伤筋,淤气阻血等。

2、不注意精气神的涵养、蓄养、保养、护养,追求刚猛发力与高难动作的形似,而造成内脏伤害,经脉阻滞。

3、用意执着,过分注意呼吸,造成动作死板、僵化。

4、运动量过大,运动时间过长且没有结合自身体质与运动环境实情,造成身心两方受伤害。

5、没有循序渐进,片面追求形似,片面模仿架势,片面求抖弹发力、爆炸力,震脚、跳腾,贪多求快。忽略内功心法的致病根因是多因一果多表征,主要表征是缺一个“养”字,缺“养”即没有“反求诸己”,离开了自身的神经与经络。如不离“养”,则不会致病。这里以“养”举一个正面事例。笔者几年前遇一按摩师,当年已七十开外,面色红润,神清气爽。问其经历,乃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因患肺结核被休学(当时此病尚无治疗方法),只好回农村等死。一天,一道士与其深谈,劝其出家。其不从,道士便赠予其一副中药方子,嘱其服药如喝茶,注意“养”,喝一年,养两年。此后,此生两年时间一言不发,凡表意均以体语相代。原来,药方并不奇特,不过所有中医开的肺痨常用几味中药,而两年不语以养气养肺才是真正的秘方。可见一个“养”在病上有多大的正面作用。

八、松柔之根在哪里

拳家们大都主张大松大柔。解守德先生将太极松柔分五境界,即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每一松均有大块文章。傅仁东先生将太极拳功夫分为三阶段十层功夫,认为每一层对松柔要求不同。笔者此前也阅读多本谈松柔问题的著作。尽管其主张正确,但总觉其有一个共同的不足,这便是对松柔的对立面避而不谈,还是令学者难解难行的。

松柔能孤立存在吗?不能,尽管松柔是太极的灵魂与真谛,松柔是太极的主要侧重点、主要特色,但松柔是有根的。许多拳家忽略了这一点。但也有特异一些的,现摘录于志钧先生(北京某大学教授,吴图南弟子,有多本研究太极拳的著作问世)的一段话:有些教授太极拳者,一味要求习练太极拳者松,一“松”到底……结果,从始到终,松松懈懈,久而久之形成驼背、腹肌松弛,大腹便便,并认为“太极拳只松不紧,有悖乾坤成列”之易理(《太极拳理论之源》第13页)。武术家李紫剑先生在《太极拳杂谈》中也对单一“松”、“柔”观持反对意见。这里就其“松”、“柔”之根作一思辨: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课程开发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知识资本在当代已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竞争力,而知识管理则是提升知识资本的有效手段。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以领先的生产技术,运行、维护和管理着国内独一无二、世界少有的结构坚强、科技含量高、驾驭难度最大的现代化电网。在各项生产活动中,一方面生产技术人员的岗位变动频繁,经常需要进行快速地学习和积累,以适应新的环境及技术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各类技能专家在挑战性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诀窍,但常因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阻碍了知识在组织和队伍中有效沉淀和传承的速度和效率。业务的实际需要与知识管理的脱节,是阻碍业务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根据这一思路,超高压输电公司结合一线生产岗位在生产、培训考核中的实际需要,研究形成了一套内部课程开发新模式,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企业内部培训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目前,对电力系统生产技能类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课程实用性程度较低

电力系统涉及范围较广,一般的培训课程都偏重于知识原理介绍,而没有有效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供培训内容,与各生产岗位业务直接相关的课程不多。与此同时,不少课程缺乏完成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软性技能的经验总结、典型案例的提炼和分享,致使其实用性表现不佳。

1.2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

一般的培训课程即使与各生产岗位工作相关,但都缺乏把培训工作提升到知识管理、沉淀经验、能力传递的高度,往往偏重于业务流程的讲解,缺乏针对岗位工作的经验传授、典型案例和操作练习,课程的针对性较差。且传统的内训师培养主要是对培训师演讲培训技巧的训练,不能帮助内训师有效提升其核心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成果转化率较低。

1.3课程开发缺失规范可行的共享传承机制

对电力企业而言,多年积累的事件处理经验与核心技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这笔财富被分散地隐藏于各地域、各部门、各专业,甚至是各技术技能专家之间,以致当同样的问题出现时,曾经积累下来的经验未能有效共享和传承,容易造成各单位的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

2知识管理视角下培训课程开发的定位

知识管理的视角下,教育培训工作肩负三个重要职责,即业务部门服务商、员工发展顾问和企业战略推动者。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是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和重点,是肩负起上述三个责任的重要支撑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训课程开发过程就是帮助业务部门发现、积累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2)通过为员工提供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支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3)培训课程开发是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有效复制到员工身上的重要手段。根据这一定位,结合对一线生产业务的梳理,借鉴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应用的案例和最佳实践,超高压输电公司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开发新模式―“三位一体”培训课程开发

模式。

3超高压输电公司内部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的创新:思路、方法与工具

3.1“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思路

“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认为,课程开发要抓住“课程开发就是对组织知识和能力进行管理”这一核心,即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使开发人员(一般为内训师)掌握最关键的培训课程开发能力,使用时要懂得传授最关键的工作经验。在开发课程课件时,融入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使内训师在完成培训后懂得如何总结工作经验,持续开发课件,达到从培训课程开发的源头上保障课程有效、可用的效果,同时解决内部培训中经常遇到的“内训课程与基层、一线的需求脱离”难题。知识管理是现代管理中提升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岗位能力标准为基础,以项目制为推进方式,以岗位培训规范和关键技术技能培训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同时实现“建立一套培训规范,培养一批内训师,开发一批培训课程”的工作目标。该模式采用项目制,每个内训师都分配有具体的课程开发任务,保证每个受训人员在完成课程开发任务的同时,完成能力的提升,使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既让知识服务于生产,又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主要的培养步骤

如下。

3.1.1人课匹配。在选拔课程开发人员时,除对学历素质、职业资格、工作经验等资格进行考量外,还需要根据将要开发的课程确定适合的候选人,使其可在课程开发前准备好课程素材。

3.1.2明确任务。在课程开发工作启动前,明确学员在培养课程中应依据的岗位培训考核大纲和课程体系,以及需要开发的课题。培训中由授课老师讲解培训课程开发要求和技巧,使学员明确如何进行课程内容梳理和课程文件制作。

3.1.3课程审核。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授课老师根据课程开发标准,检查课题内容的编排和组合,对课程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学员共同修改完善。

3.1.4课程试讲。授课老师对内训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结合内训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进行提问与反馈等授课技巧的锻炼,提高培训能力;结束前组织内训师使用自己开发的课件进行试讲,并对课程质量和授课技巧进行审核。

3.1.5课后跟进。内训师在培训中完成的课件还需要在课后补充完善,授课老师在课后将对内训师修改过的课件进行再次审阅。此外,项目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课件质量持续改善以达到标准。

3.2课程开发技术方法与工具

超高压输电公司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深入一线生产业务核心,并采用一套以先进的QUiCK快课?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方法及工具。该方法通过帮助技能专家运用“问题导向思考”、“差异导向思考”和“改善导向思考”三种思维方法整理自己的经验,再运用问题启发、练习运用、说明解释、案例示范去展开核心的技术要领,从而有效地帮助开发者将内隐知识经验显性化,成为可以传递的知识。

3.2.1隐性知识显性化。内训课程的关键贡献在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技术手段方面,QUiCK快课?课程制作软件采用了Key-Value队列、关系二维表及有序树等核心数据结构,有效存储技能专家根据来自作业标准等的显性知识和结合自身技能工作经验的隐性知识。

基于课程框子开发超高压输电专业课程的流程如下:第一步,规划课程的基本信息。根据快课软件的提示,内训师对将要挖掘的隐性知识进行规划,圈定应知应会等课程目标。第二步,搭建知识逻辑架构。运用快课软件的“结构助手”功能,内训师对所要呈现的知识进行自顶向下逐步分解,通过“步骤法”和“序数法”,对要点的结构按照先粗后细的顺序进行梳理,使知识点形成树状的金字塔结构。第三步,细化知识点的描述。按照快课软件的提示,内训师对树状结构中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化描述,提炼知识点对应的口诀、添加文字描述、插入示对案例和示错案例。第四步,构建知识考查体系。快课软件的“出题助手”功能支持内训师在课件中形成结构化和标准化的题目体系,以达到考查目的。考查题目包括“过关测试”和“总测试”两部分。过关测试按照树状知识结构的不同章节,有针对性的考查相应知识点。总测试则着眼全局,对课程的知识覆盖进行全面考查。第五步,参与专家评审。内训师开发出课件的初稿后,需要对课件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审。在课件形式方面,快课软件支持辅导老师对已形成的知识架构和知识点进行批注。在课件的内容方面,由同行专家提出针对性改善意见,由内训师给出相应的修改。在工作方法论方面,技能专家运用三种思维方法整理隐性的经验知识,使用QUiCK软件使其显性化:(1)从问题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是新手容易犯错的。(2)从差异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是专家与新手在完成工作中不一样的。(3)从改善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改进做法可以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3.2.2显性知识结构化。QUiCK快课?课程制作软件基于知识管理的理念而设计,采用问题启发(Q)、练习运用(U)、说明解释(i)和案例示范(C)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Know-How(K-关键诀窍)。存储在核心数据结构中的显现知识,通过软件的前序遍历有序树的关键算法,并经由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activepresentation、activewindow等基础接口,直接形成可用于授课使用的ppt课件。超高压公司生产岗位技术技能课件的课程框子主要包含七个部分,分别为前言、基础介绍、主题切入、技能诀窍、整体测试、视频回顾、示范练习。前言部分主要针对课件的基本信息,如课件的作者、课程目标等信息;基础介绍提供信息准确理解及定位所讲解的操作。主题切入部分利用真实案例有效设置课件悬念,提起学习兴趣。在课件的技能诀窍展示中,主要通过对技能诀窍进行有效的结构分解,并对诀窍点通过符合快课要求的具体说明,以及对易犯错误和异常情况处理进行立体阐述。最终,还将通过整体测试及视频回顾部分对课件内容进行重温,达到总结回顾的目的。利用“课程框子”工具搭建出一个技术技能课件的结构,帮助学员迅速形成课件,课程结构突出体现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并通过运用口诀法、步骤法、序数法、嵌套法等条理化方法整理出知识诀窍,内容编排分类及次序得当,便于学习者的学习和掌握。

3.2.3结构知识共同化。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式设计完成课件开发,同时开发交互评测方式以满足技能考核的要求。课程通过增加集成界面(视频、图片等)供学员更方便地开展自主学习,同时结合课间练习让课程更加紧凑,并根据学员所学给予即时反馈。

4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超高压输电公司通过上述的实施思路和实施方法,经过实践和创新,逐步实现了对内部知识的系统管理,为公司带来了三大价值:一是将优秀员工未编码的技术技能技巧剥离出来,成为可复制的知识,为技术技能的保留与传承奠定基础,实现知识提炼价值;二是通过标准化的课件制作和内训师现场培训,将内训师必备技能有效而广泛地传递给基层员工,实现知识传递价值;三是通过pDCa的流程,持续改善培训课程质量,最终达到技术技能标准化,实现知识进步价值。

在实际的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4.1课题的规划

课题是课件内容的核心概括,课题范围的准确定义将有助于课程开发者在既定的框架下清晰阐述所需要传达的知识和经验。一是要避免因为课题太大而导致内容空泛,二是要避免范围太小而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从实际项目经验得知,课题所传达的内容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员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进行学习,同时保证学习质量。

4.2质量的保证

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质量需要通过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实施不同的质量控制手段达到。开发前,需要课程开发人员正确理解所开发课题覆盖的范畴,防止出现偏差;开发中,课程框架保证符合课件的逻辑结构并且完整后,方能进行内容的填充;开发后,需要反复经过同专业专家的共同评审,反复修改完善才能确定课件的内容。

具体而言,新模式实现了以下三点管理效益:

4.2.1有助于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所开发课程围绕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开发建设,并通过对关键岗位关键能力的全覆盖,使员工能力提升与组织要求保持一致。

4.2.2有助于提升员工技能标准化水平。所开发课程将标准化的技能固化下来,使位于不同地点的相同岗位人员在学习课件后,或使用电子课件进行现场培训后,不仅是能够用正确的步骤做正确的事,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做。

4.2.3实现了内部知识沉淀。课程将富有经验的员工(课件开发者和课件审核者)的诀窍与经验转化为可以积累和传承的知识。

5结语

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从对培训定位的重新思考开始,对能力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探讨,分析一线生产员工培训现状,将知识管理应用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研究提出的“三位一体”课程开发建设模式有效解决了培训体系中培训实施标准不一、培训资源匮乏、培训师资分散、培训手段有限等问题,盘活了培训资源的运作,解决了培训体系中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为达到“培训为生产服务、培训与员工发展紧密结合、培训资源系统运作、培训资源统一标准”的目的创造了资源基础,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RodrigoRibeiro.tacitknowledgemanagement[J].phenomenologyandtheCognitiveSciences,2012.

[2]魏永军.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路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兴趣方法习惯

数学特有的精确性、严谨性要求数学阅读必须要认真细致,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数学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但很多教师忽视了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也认为阅读数学教材无非就是看看结论,背背公式。学生阅读例题时不会运用自学符号,在思考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这些都说明学生不会数学阅读,更不懂课本中思考题对解题的导向作用。那应采取什么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时,可以这样设计:“今天,咱们来进行一场比赛,你们随便给老师一个数字,老师一看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是不是2、5的倍数。”学生纷纷报数,老师马上回答能与不能。这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要求老师讲出判断的窍门。老师并不说窍门,而是告诉学生:“这个诀窍我们的课本里,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你们每个人都会发现的。”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立刻打开课本,认真地看起来。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

二、加强学生数学阅读方法指导,让掌握他们技巧,形成技能

学生的阅读经验在不断积累,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自己的阅读技能来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自己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数学常用阅读符号。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那么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如规定条件用“--”勾,问题用“”标,名词概念或关键句用“”加注,重点词用“”点,公式用“”圈等,并长期坚持训练,让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

2、让学生学会运用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法。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对表述它们的语句进行多种方式的重点读,做好反复推敲之功,帮助学生彻底弄清结论成立的每一项要素,准确把握其内涵。

3、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类推比较法。运用类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类推比较法主要是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它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明白,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但是很多问题有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联系。

4、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相互进行质疑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质疑交流使学生观察会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会越来越周密深刻。

5、指导学生做会做数学阅读笔记。数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有针对性的突破。(2)感触性笔记。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的,都应即时记录积累。(3)梳理性笔记。就是把教材划分成若干个知识单元,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

6、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提纲,引领学生阅读。要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阅读提纲,开导学生的思路,使提纲真正成为通向学生自学的桥梁。如教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首先让学生通过相同分数相加和的简便运算,推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再通过自主阅读,推想出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最后归纳出分数乘法的统一计算法则。

三、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4

【关键词】悟学;高效;作业

本文系南通市第十期“市重点”教研课题“基于悟学理念的初中理科高效作业实施策略研究”的阶段成果

基础教育新课改已进入第二个“十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新课改的“精髓”,或许就在于“悟学”二字.所谓“悟学”,即学以致“悟”,它区别于学以致“知”,学以致“悟”强调致“知”过程的思维加工和意义理解;强调致“知”的过程履历及情感体验;强调致“知”以后的触类旁通和思想洞明.它也区别于工具化、功利化倾向的学以致“用”,基础学习不能只为了外在的工具价值、眼前的功利需要,它重在为青少年一生的生命成长培源奠基.着眼的是学生的基础养成、素养涵育、人格型塑,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

就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来看,课堂本身已向新课程有效转型,然而在作业环节,受传统教育观念,尤其是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不免“涛声依旧”:“数学作业量大”“重复训练过多”“作业感觉枯燥”等等,这些埋怨在学生和家长中比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课堂改革效益,成为新课改继续前行的最后阻力.用“悟学”理念改造数学教学的作业环节,对于师生树立正确的高效作业观,对于数学作业真正回归育人本质显得较为迫切.

如何让数学作业真正告别“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如何让作业环节为巩固和提升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素养、学科素养、人格素养起增力作用而不是相反,我们以“悟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对此作了点滴有益的尝试:

第一、作业布置要分层.在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就近入学,“快慢班”“重点班”逐步淡出教育历史,同一班级学情多样性增加,学力基础自然参差不齐,如果作业布置实行“一刀切”,很可能会出现优势学生“吃不饱”,弱势学生“吃不了”,很多学生“不对胃口”等情况,根据“学情”“学力”等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有差别的作业,提出有区分的作业要求,可以有效解决作业“一刀切”的弊端.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作业内容整体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选题力求知识点覆盖全面,且具有代表性,只要学生认真做,就能印象深刻,并且达到训练基本功的目的.第二层次是提高题,学校数学组坚持以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实践为题源,以课本习题为基础,设计开发基于书本又高于书本的“每日一题”,利用“每日一题”进行数学培优,参加培优活动的学生采取“自主申报”和“老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这样“人人能作业,人人能练悟”,这有利于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找到最适合的作业平台,实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提升作业训练的整体效益.

第二、作业设计要典型.数学题目之多可以用题海来形容,面对“题海”,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对其筛选加工,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等加工策略,我们就能发现许多题目表面不同,其实雷同,做“一万题”还不如精做“一”题,这里的“一”就是“典型例题”,或者说是“母题”.典型例题的生成极又是什么呢?它主要来自初中数学学科素养的两个层面:一是数学“双基”,一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双基”是学科素养的基础,需要通过典型例题精准训练,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及近几年中考试卷,各模块知识体系下的双基要点是很容易把握的.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需要学生进入“悟学”境界才能达成.典型例题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迁移,举一反三,是老师有效发挥引导作用的必经之路.例如初中数学知识发展的九条主线中,代数中的字母表示数问题,几何中点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都特别重要,分类讨论思想的掌握对于初中生也特别关键.所以从初一的第一次作业开始就要精心设计相关典型例题让学生作专项训练,这些专项作业训练不仅能让生熟练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启智开窍,触类旁通,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在典型例题的辅助下获得感性支撑,典型例题在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悟性飞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三、作业形式要多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鲍建生曾提出“长作业”的概念:研究表明,一道题目在脑子里面停留不超过3分钟的话,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没有好处,只是混个眼熟而已,既不能开发潜能,也无助于改善思维;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把所学的知识全调动起来,需要学生不断尝试各种解题路径,需要学生花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绞尽脑汁才能想明白的作业题就称之为“长作业”鲍建生认为这样的长作业非常重要,他建议此类长作业应该在初中阶段适当多布置一些.我们在教学中借鉴了“长作业”的理念,实践证明,长作业能有效缓解学生“天天有作业”的厌烦情绪,改变学生机械训练、简单巩固的作业目的,对于释放学生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悟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践起来暴露的问题也不少:例如数学“长作业”设计难度较大,思维懒惰的学生不能坚持做下去,等等.为此,我们也采取了相应对策:在题目内容选取上尽量以生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背景,用真情境真问题吸引学生;题目设计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避免单一知识的深究,以有效降低专业难度;变整个班级统一做为部分学生选做,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兴趣爱好.长作业考验和训练的是学生的“悟学”潜能,是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素养的好途径.数学作业需要跳出纸笔解题作业的老框框,可供选择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如观察性作业(趣味式,实验式);实践性作业(体验式,操作式,调查式);合作性作业(小课题,社会调查)等等.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5

关键词:书面表达;复习;有效途径;基本功;策略

中考是升学选拔性考试,是考验学生三年的学习成果,而一份英语试卷的着重点就是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在这几年对牛津英语教材循环使用的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研读教学理念,学习中考考试大纲,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英语的诀窍在于写作,写的多了,单词、语法、句法、句型也就显现出来了,其实就是英语试卷的最后一个大题——书面表达。在不断地学习与写作中,我摸索出几点技巧,下面我就对书面表达的复习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学生在书面表达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词汇、语法

多数学生忽视对单词用法的思考,对动词、名词的辨别,对同义词、反义词的归纳记忆;在语法学习上淡化语法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法知识结构。在许多学生的书面表达中,经常出现单词拼写错误,同词不当,词类混用,时态和语态使用错误,主谓不一致等现象。

2.语篇结构和句式结构

由于受到书面表达词数要求的限制,部分学生经常出现忽视文体结构、文章题目,语句支离破碎、缺乏衔接,语篇结构组织松散,一逗到底、一段到底的现象。

3.汉语式表达

由于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风俗文化的了解,缺乏对英语表达习惯的正确认识,会不自觉地受到母语习得的影响,用汉语思维方式来生搬硬套,遣词造句。

二、运用多种有效辅助途径,提高学生中考书面表达能力

1.加大词汇和阅读训练,提高写作能力,正确指导学生阅读,解决词汇问题,迅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不断积累词汇语块和英语惯用的表达方式。这些物质上的准备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减少语法错误,减轻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提高写作兴趣。

2.重视课堂话题口语表达,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牛津英语教材的重要特色就是各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展开的。所以,在中考一轮课本复习时,在话题的设置上,本着话题源于生活、立足生活、为了生活、回归生活的思想,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喜爱的话题、国家大事等设置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说、写的兴趣。

3.重视运用不同的批改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批改是书面表达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高书面表达成绩的关键。许多学生没有自主批改作文的意识,如果单纯只是教师批改、浏览打分,不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指导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有效写作步骤和方法技巧

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书面表达难度大,学生在写作中又存在诸多问题。我尝试指导学生掌握解决书面表达的重要步骤。

1.审题

准确地审题技能是写好书面表达的一个重要前提。合理地布局语篇结构,对所写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弄清写作的重点等;确定文章的主语人称及要使用的时态等方面的问题。审题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一个心理安慰,让学生对所写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一种由潜意识加工而渐入佳境的过程。

2.确定写作要点,列出重要单词、短语

通过审题,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汉语提示,列举出能够说明汉语语句的重要词组、句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灵活变通地表达,切忌用汉语思维方式生搬硬套。

3.适当发挥,连词成句,注意衔接,连句成篇

在学生列举出写作要用的单词、词组、句型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英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连词成句。

四、依据中考写作考查趋势,范例评析为学生写作指路

体裁:以记叙文和应用文为主,伴以说明文。

题材:学生熟悉的内容,时事热点,贴近生活实际。

命题形式:图表和提示并存,常给出开头及结尾。

常见的话题写作是:人物介绍、游记计划、家乡名胜、学校生活、环境保护、习惯养成、理想志向、动物保护、时事观感、运动与健康。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按以下步骤进行写作:

(1)分析:时态——一般将来时;人称——第一人称

(2)明中心,列要点。

(3)定时态,选人称;将要点句型化。

(4)拓展句,细描述;有头尾,提感受。

五、背诵典型范文,建立写作模板

中考前40天,结合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和当年的社会时政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感恩等话题,编写15篇典型范文并打印给每位考生,让学生利用早、晚读和业余时间背熟这些范文。学生经过背熟范文后,不仅对每句话有更好、更准确的理解,对整篇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短文中出现的句型也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有很大好处。中考时学生就可下笔如有神,他们根据所记忆的范文和句型进行写作,才会最大限度地摆脱母语的影响,才会写出语法正确、句意通顺、结构严谨规范的作文。

总之,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奏效。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通过课内课外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我们深信:只要方法得当,训练到位,一定能使学生在中考中充满信心,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汪雪梅.中学英语考题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01.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6

关键词:造型基础科学美学真实想象创造

国门开放后,凡见到书市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素描教科书,笔者必买无疑。时间久了,手头积累的多是美国的教材。阅读初始,凭直觉感到有一种信息的阻隔,发觉这是一类同我们有很大差异的体系,虽然同样是在教室内对物写生,然而在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及评价标准却有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展示的学生习作,其表现内容大同小异,但风格样式、造型观念与我国具象造型的“标准模式”相比,除写实功力略为逊色之外,其表现的“多义”性和“象征”性及画面在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共存与转换,时常挑战笔者的视觉经验与神经,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艺术能量。让人感受到素描基础教学还能具备另一层面的重要意义和内涵。笔者想以美国的素描教学体系为参照,重新考证造型基础教学中的本质意义及价值观,以深入理解素描教学的目的及规律,对于当前深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下论述鉴于我国学院教学历来具有传统美学的特征,故称为“传统教学模式”,美国现当代学院教学具有现代美学特征,故称为“现代教学模式”。

一、关于认识形式

意大利哲学家克鲁斯认为,世界上有两种认识形式:①逻辑形式,它包括各方面的概念并且存在于思维能力中;②直觉形式,它包含各种各样的情感,并且存在于想象能力中。www.133229.Com逻辑认识是一种哲学,它才是真正的科学。直觉认识是一种艺术,而美学则是一门有关直觉及艺术的科学,它完全独立于哲学、实用学和道德而存在。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学院美术教育在前苏联学科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强调科学知识和理智训练的价值要高于一般生活经验和能力的价值。为培养写实造型能力,建立了一套在全面研究实物基础上以透视学、解剖学为科学依据的教学体系,作为学科的基础。素描教学的任务就是以研究、认识和表现形体的物质形象为出发点,把观察对象这一立体特征放在具体的光线、环境及透视关系中去考察和比较;在主体与视觉对象之间,认为美来自自然,理想的美体现了秩序美的原理。绘画必须遵从这些美的规则。正如契斯恰科夫所言:不要担心素描美不美,要不断地注视实物,而不是注意铅笔,不管线条勾得怎样,如果它勾得逼真,那它就是美丽的。由此看来,美感是有其客观标准的。为了正确地表达,学习者只能在看的过程中,将直觉搁置一边,强迫自己在视觉对象上寻找或把握有关透视、解剖、结构及明暗等关系。为了强化形体,必须努力减弱对平面形和线条的直觉感受。正如契斯恰科夫在教科书中所指出的:“不是画线条的曲折,而是画由曲线构成的形体。”“无论是谁,要是他看不出形体就不可能画出正确的线条。”①总之,传统教学对待素描教学是这样一个观点:从学习认识的角度看,素描就是认识视觉对象和积累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初学者必须牺牲个人的直觉感受而进入“正确的轨道”。

现代素描教学以强化视觉艺术语言的思维训练为出发点,把人对客观真实的感受看作是从感官—知觉—思维的有机变化过程,感受的输出,即表现。是知觉因素反应于物质因素表达思维情感的创造过程,因此素描的表现不再局限于对客观真实的理性思考,还包括以拟情的态度于视觉对象的形状与特征,以抒发情感和人格心象的超写实,或以自己的感觉作为表现的素材,反映其个人的主观意识,人称为表现主义手法。美国伯特·多德森在《素描的诀窍》一书中强调:“为了让事物到位,我们就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绘画,而不是自己的观察,这便是我们受到的诱惑。抵抗这种诱惑是很重要的,通过观察进行绘画是为了捕捉丰富多样的视觉经验,在作画时,我们应当装作对所画物一无所知,只根据眼睛所观察到的直觉去画,至少应该暂时如此,这是使作品栩栩如生的诀窍。”他指出:“无视常识,而按照眼睛所见进行作画这需要勇气。有人问:你画的是马,还是牛?回答:我们画的不是事物,而是线条,为了把看见的物体再现到纸上,就要把看见的事物转化成一种有用的语言,我们称这种语言为线条语言。”②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线条的运动起伏回转,赋予了视觉形象以神奇的魅力,事物的自然属性退到了第二位成了线条的载体,展示给人的是超出常识之外的美的享受。现代素描教学要求学生在写生观察中依赖视觉的直接经验,用造型的眼光捕捉视觉信息,包括物质的、情感的,做出选择和处理。造型的基本原则不单指对物质结构的表述,而是在视觉要素的形式组合中,如何体现统一平衡、对比、重复、节奏、韵体、张力等形式法则的运用。约瑟夫·穆格奈尼在《美国当代素描教学》一书中论述了画面之中存在的三个潜在要素:物质因素、知觉因素、观念因素,三者中物质因素指的是被运用的媒介材料到工具,知觉因素则来自人的视觉能力、处理具体形象的才能,而观念因素则是由人的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决定的,涉及作品风格的评价包括作品内在情感与智慧因素的评价,而观念因素像知觉因素一样只有通过物质因素的手段才能被现实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素描教学重视艺术思维的知觉表达,使得视觉语言功能不断延伸,由此学习者个人的知觉潜能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发展。正如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所言:“最紧要的是要把系统的视觉训练看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做好自己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幅能够说明问题的图画和一幅不能说明问题的图画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但只有那些对感性形式的本能反应能力得到开发和训练的人才能看出这种区别。”③

二、课程与教学

造型基础教学通常是通过课堂写生来组织实施的,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要求和方法的选择,直接制约着学习者在造型实践中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和表现。

传统教学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是:学会有意识地观察和正确的表现,贯穿在步骤中的原则是:在整体观照下作局部的描绘,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被强调为科学的、辩证的观察方法。与观察方法相对应的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比例、体面、虚实、结构、色调等关系,通过比较——比较——再比较的观察过程,运用面造型的手段,完成“处在空间中的物体”的主题表现。这样的标准样式为“全因素素描”,其严格的作画程序,控制着分析思维的深入发展。评判一张素描的优劣,要看它是否严谨,有没有质量感和深度。在写生中,模特在学生眼里几乎被看成模型,视觉的感知本能逐步退化,需要大量的速写来平衡恢复。通常写实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深入的磨炼,而转化成本能或习惯性思维方式,教学的阶段性是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来划分的:几何形体组合、静物、头像、半身像、人体、全身肖像,基本以长期作业为主,为了练就塑造功力,每张作业约在四至十几小时甚至更长。今天我们从艺术造型的角度不难看出,一套理论、一种规范的建立,同它的好处看,与之俱来的是它的局限性;造型基础的理论为“真实再现”提供了表现三维空间的办法和规范,但也同时牺牲了平面性及相关造型因素的发挥。样式单一、形象雷同、概念化,已成为传统素描教学中的通病。

出于对传统教学的反思,现代教学认为培养和发展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的贝蒂·爱德华教授在《新素描》一书中从思维科学和视知觉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更科学地进行素描教学,如何更有效地使素描的形象语言作用于创造性思维进行了研究,她说:“必须首先学会素描所需要的感知技巧,当他们掌握了这些基本技巧后,就如同掌握了文字和数字运用技巧一样,自由而广泛地运用。值得提出的是,每个人都能够也有必要利用感知技能来增进我们的思维。”④为了平衡左右半脑两个不同的思维模式,贝蒂·爱德华在教学中设计的有关感性技能训练的特殊办法是:(1)进行左右空间形象转换的造型训练;(2)上、下空间形象倒置的造型训练;(3)正负空间形象置换的造型训练;(4)意笔造型训练。此类训练模式在其他教科书中也有出现。

现代素描教学在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把美和艺术视为个人情感的主观表现。要求学习者在掌握造型知识及规律的基础上,把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注意力从外在本质,转移到主观和形式的方面,学会创造性地运用造型要素,反对墨守成规或重复前人的体系,不断创造新的形式,以丰富个人的视觉感受,开拓艺术表现的审美领域。

斯图瓦特·珀塞编著的《现代素描技法》就突出了造型训练的多种模式:集实物造型、平面造型为一体。他将与造型相关的各种表现技巧训练分解为许多小的教学单元,各单元目标相对单纯,如姿势素描——每张作业20秒,要求学生快速反应,用意笔表现人体动态;书法式素描——重点体会笔触的意象;轮廓素描——运用勾勒技法表现准确轮廓,强化对外形的感性认识,交叠人体——将一个人体重复排列交叠,以创造多样统一性;反向素描——训练感知技能,纠正概念造型;关系素描——体现矛盾空间在画面中作用;环境素描——表现情调和明暗关系。此外还有透视、结构、轮廓素描等等。大部分作业都在10—20分钟之间完成。在各类素描课题进行中还穿插了各种工具媒介的表现技法。珀塞多次强调形式在造型中的意义,他认为:“必须突出创造性,可以对形体、形状、线条、明暗关系或空间任意作变形或画得不准确,但这些变形和歪曲是用来在人体的形体之间和形体的间隔之间造成‘有趣而有意义’的关系。如果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是按照抽象或半抽象创作方法去画素描,学生就会想到更多的创造性的指导性原则,当他越是表现出创造性时,他就越是能够在空间和形体关系的转换上自由地进行实验。”⑤珀塞的造型训练相对来说是一个观照画面的、广义的造型范畴。高年级的素描课程则要求学习者应用素描的语言创造主题系列的画面,表现方式可谓不择手段:有素描加摄影,或素描和转印,照片、压印浮雕、拼贴等等。每一主题要求用四至六个画面来表现,形式不限。这些主题来自生活的许多平淡的话题:如《男孩——女孩系列》《我的轿车》《谈话的人系列》《窗子和椅子》,从中可看到他们熟练运用形式法则、表达思维、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多样化的表现引导他们发挥出了崭新的思想概念。

三、动态与过渡

传统素描和现代素描在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的侧重方面各自有不同的立场和看法。传统素描从美学的意义上,强调一种古典主义的真实观和艺术理想,因此表现事物的传统手段以引起三度空间“视错觉”的相应手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从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二重性关系来看,形式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形式的表现具有封闭性、局限性。现代素描在主题表达上则不总是考虑“似与不似”的问题,而重视表现观念和所表现事物的意义。就像我们越来越频繁地看到来自当代文化中的图像画面一样,素描也可被用来表达与物质空间毫无关系的概念。这样的素描可能是图解式的,意在表现画家想要建立的概念。主题内容的隐蔽性和多义性,就使得形式的表现具有无限的延伸可能,并突出了语义化的功能。今天我们从艺术成长的角度来看素描教学的意义;一味强调要严格恪守素描的合理画法,已经使得许多年轻的学习者无法发挥其潜力,艺术的发展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艺术的力量在于个别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的才能,而不是仅仅通过逻辑推理去寻求真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引领艺术家通过画面寻求精神层面的意义和内涵。今天艺术造型的多材质、多媒介,模糊了美术学科中各门类的界限,形成了艺术创作中各学科交融互补的趋势。当前,我国学院的艺术教育正处在由传统形态过渡到现代形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学科本位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改革开放近30年,学院体系内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就没有中断过,教学中的变革是审慎而深入的。把传统素描教学中写生造型能力的培养拓宽成为包括对形、色、质在内的绘画基本形式要素的构成与表现的研究。对这些绘画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规律的认识,是素描教学最基本的内容。这种侧重于绘画规律的研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对传统和现当代艺术的现象进行分析后,能以较宽阔的视野来面对自我的创作实践,为他们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较为宽广的可能。

现代教育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它强调对人、对人性的承认和尊重。人性是艺术的基础,艺术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艺术是人类生命力和想象力的源泉,因此,艺术的教育应该被构想为美学的教育。艺术是一种理性的力量,是将有生命力的事物持续不断地转换成生命中光辉形象的过程。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创造形象的天赋。在艺术领域里,变是通理,艺术的探索将无止境。

注释:

①阿列克塞耶娃编.素描教学(前苏联).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第2页.

②伯特·多德森.素描的诀窍(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1.第16页.

③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422页.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7

一、创设进行思维训练的情境

课堂教学是训练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主渠道,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创设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是一件长期性的工作,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重视。

例如:教学一年级思考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课前,让学生准备好5角纸币1张、2角纸币4张、1角纸币8张。

首先,让学生随意拿,然后再要求学生动一动脑筋:“怎样拿才有规律,拿的方法又多?”“如,从币额大的拿起。”在教师启发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能用各种拿法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组织图案写成下列的算式(以角为单位):

5+2+1

2+2+2+2

5+1+1+1 2+2+2+1+1

2+2+1+1+1+1

2+1+1+1+1+1+1

1+1+1+1+1+1+1+1

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规律:(1)从币额大的拿起。(2)把第1种拿法的2角分解为2个1角就变成第2种拿法,(3)还可以从币额小的拿起。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通过动手、动口、观察、思考,愉悦地学习,同时也训练了思维。

二、选择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思维训练同样也须途径,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应用题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解题思路,从而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每人浇4棵树,有3个人浇树,一共浇多少棵树?”时,请一个小组读题,让学生回答问题:“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人浇4棵树)然后教师贴出4棵树的图。“题中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有3个人浇树)教师贴出3个学生浇树的图。“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一共浇多少棵树?)

“每人浇4棵树,求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就是要算什么?”(就是要算3个4的和是多少)如果用加法解答怎样列式?列式:4+4+4=12(棵);如果用乘法解答又怎样列式?列式:4×3=12(棵)。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得出乘法口诀的意义,建立起正确的乘法概念,学会了解答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训练了学生思维。

三、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多向思维训练的功能

课本中有的练习题,尤其是有的星号题、思维题,可用简捷解法、反常解法和独特解法等多种解法,是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积极寻找多种解题思路,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例如,教学面积计算后,让学生练这样一道思考题: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老师,这图形没学过,怎么求面积呀?”题目刚出现,学生就提出了疑惑。

“对,这种图形我们未学过,但大家东动动脑筋,怎样把它转换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思维开窍了,可把不规则图形割补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并且有以下几种解法:

以上解法中,既有组合,又有划分,不少学生能想到两种以上的解法,每想到一种解法都给学生带来了极大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本题的教学中,如果能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对原图的拆分进行演示,通过视觉刺激加深学生的理解,其良好的效果是静态的图片、幻灯片无法相比的。

在这几种解法中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第三种割后的每个小长方形大小相等,因此第三种解法“20×10×6=1200”最为简便。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问题,寻找简易快捷的方法,解答出答案,使学生既学会多向思维,又学会解题方法的优选。

四、利用互逆因素,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经常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儿童,往往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也特别强。教材中的例题如果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联系,新的构想,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例如,学习两步应用题后,学生可练习这种习题:“学校图书馆新买来科技书70本,故事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3倍还多50本,故事书有多少本?”

学生解答:70×3+50=260(本)

然后让学生讨论上面这道题,假如故事书已知260本,科技书未知,可以怎么说?讨论结果有两种:

(1)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260本,比科技书的3倍还多5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2)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260本,比科技书的4倍少2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8

一、导言巧问激发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道理,课堂教学亦如此,教师可用设置悬念、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方式方法引入新课。课的开头开得好,就能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这节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倒过来,让你们考考老师好吗?你们举出一个最简单分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于是这些“小老师”举出了不少分数,我把这些分数分别填在两个集合圈内。起初他们感到怀疑,经过检验,结果确认老师的答案无误。这时有位同学举手发问:“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判断准确呢?是不是有什么诀窍?”我击掌表扬这位同学说:“您问得好,当然有诀窍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这个秘密武器呢?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特征。”此时,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怀着浓厚兴趣进入了学习轨道。

二、动手操作,以动激趣

根据小学生特有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规律和小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就能以动激趣、以懂导思,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规律。例如我教学“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好的钉子板围成的正方形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讨论得出“正方形四边相等”的规律。学生从“具体形象――典型表象”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内化,探索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这种诱导探究的教法,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表扬鼓励,提高兴趣

一位教育学家说:“人的优点是表扬出来的。”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愉快的情绪和对学习的胜任感,其次才是对学习的目的性。我十分注意根据儿童特点去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充分肯定成绩,适时表扬,让学生从老师的肯定、表扬中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平时,我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尤其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我十分注意尊重后进生的人格,相信他们的上进心,克服动辄批评训斥的做法,把他们与优等生同等看待,和他们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根据教学的难易,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当学生回答后,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课外经常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习题,然后用“你真聪明”、“进步大”、“你将会成为数学家”等词语去激励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鼓励下以愉快的情绪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设疑巧问,引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从心理学上看,兴趣是人倾向注意某事物的一种心理,它是实现某种目标的内在动力,是成功的入门。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或设问奇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出示面积相等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问学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为什么?”学生虽然不敢直接回答,但都跃跃欲试,在疑惑中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我让学生自己先动手,用纸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沿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完成以上操作后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操作和比较后,发现长与底、宽与高相等。由于恰当的设疑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本来较为抽象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良好的氛围中顺利地进行着。

五、精设练习,激发兴趣

练习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讲求实效。要注意练习内容的层次、坡度,练习题要“精、巧、活、趣”,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新颖性,既有知识性、思维性,又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乐于练习的兴趣。如设计妙题夺红旗、开火车、做游戏、病例会诊等,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中获取知识。如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采用了新颖的练习方式,“开设数学医院”,让学生当“主诊医生”。学生一听到自己可以当“医生”,他们马上就“接诊”――审题,后“诊断”――判断错因在哪里,最后开“处方”――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这样一种形式新颖的练习,使学生个个都积极练习,兴趣浓厚,意犹未尽。

六、全课总结,维持兴趣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改效率

引言

初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其教学理念无论是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更应改理性的思考英语教学,思考怎样让初中生效率更高地学英语,采取何种模式让学生不再厌倦英语,如何进一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

一、建立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一开始学不好英语不是学生不肯学,很大的原因是之前没有系统性的接触因而导致不理解,也就是俗话说的“不开窍”。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个别学生对一些英语知识点长期掌握不牢,常常对学生大声呵叱,学生在初中阶段本来就很胆小,受到老师的批评心理特别不好受,一次两次,逐渐的就对英语起到逆反心里,索性自己放弃学英语了。初中英语的基础没打好,升入高中后学习英语依然很吃力,因为英语,最终导致学生考大学的时候十分吃亏,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给学生造成多大的影响。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常见的解释就是当学生喜欢并且依赖某位老师,那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英语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特别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去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当学生面对希望才不会畏惧。其实初中英语的知识点相比后续的学习是非常少的,教师只要对学生耐心一点,完全可以提高一个学生的英语成绩。在授课的过程中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就是要让学生感到他们在老师的眼睛里跟其他的学生一样重要,教师也要用心观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和谐了,他们才爱与教师交流,教师才会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当学生的表现有了提高之后,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高度赞扬的话可以给他们,例如“Good?job”“well?done”“Very?good”“You?are?clever”“wonderful”,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才更加爱学英语。

二、让学生养成朗读背诵英语的好习惯

英语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课程,既然与语言有关就必然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朗读背诵英语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有大声地朗读,才能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才能逐渐的不读错词、不吞吞吐吐,由此不知不觉增强了语感,牢记了单词、短语和句型,也就增强了理解能力。

当然教师也要有选择地让学生朗诵英语课文,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坚持下去,学生只有进行大量的读背,实现“量”的积累,这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记住单词与提高学生的英语作文写作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英语表达方面的自信心。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朗读背诵英语的好习惯,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初中英语学习主要靠的是模仿,学生模仿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音的质量,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用纯正的英语语言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另一方面要借助多媒体手段让专业的英语朗读员朗读,让学生感受纯正的英语发音,并且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语音、语调、语速进行发音,能够让学生及时、有效、准确地模仿到地道的读音。

三、注重与加强英语单词与阅读训练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如果不对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找不出更好的窍门,这样学生记单词的效率不高,并且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为此教师就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我在指导学生掌握单词的时候一般采用直观教学法、词汇联想记忆法、对比法等方式相结合,例如单词satellite,rocket,castle等,配上实物,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英语中有许多词形、词义相近的单词例如form,from;advice,advise;hard,hardly等比较的教授,学生必然记得牢靠。

在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作为重点考查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占据分数很大的一部分,素来有着“得阅读者得高分”之说。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章来源广泛,涉及政治、文化、故事等等,而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知识积累以及所掌握的阅读技巧和创新意识,并且这与阅读量有直接的关系,在让学生掌握一定单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看阅读材料,当然,单纯课本的材料必然会让学生乏味,我给学生推荐一些例如《中学生之友》《英语天地》等杂志,学生一边看一边无形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设计有关英语学习的情景,例如在学习打电话、看病等日常交际用语时,都尽量用情景教学。这样做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播放英语流行歌曲,来活跃学生的气氛,学生在听歌曲的时候不知不觉的锻炼了听力,在愉快的训练中掌握语言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等等,这些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在初中英语教学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学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让英语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初中生效率更高地学英语。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91-01

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一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相对而言,初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很多,也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很好学,没有困难,容易在学习中掉以轻心,慢慢地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重视和解决,在进入八、九年级后,加上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就会出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势必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补课,效果反而不理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因此,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过渡与衔接

现行初一教学教材内容,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数(即有理数),二是式(即整式),三是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过渡与衔接。首先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域,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负数的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误的计算,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其次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

二、注重预习方法、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听课效率。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初一年级教材涉及到数、式、方程、几何。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数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三、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初一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老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认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四、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五、注重解题方法,培养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