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十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十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47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1

1.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分析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致力于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先吃饱,然后再吃好。这种发展的方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正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都在不断地进行杂交水稻以及各种转基因农产品的开发创新,实现了农产品的平衡供给,不再有供不应求的现象,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有剩余。保障了人们吃饱的富足状态,也就慢慢开始追求质量问题,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健康,运输的过程是否安全,什么时间采摘最合理,营养价值最高等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扑面而来。在这些问题的压迫下,在人们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在吃饱的前提下更高效的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品成了一个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人们评价的标杆,质量关系着产量,如果质量出现问题,人们可能会大大地减少购买,同时增加对其他产品的购买,这就会打破原有的供给平衡。所以,必须要紧抓质量,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水平。[2]

1.2管理体系漏洞的具体分析

1.2.1农业监管不及时

我国现阶段很少有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检测,虽然政策管理条例都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在延缓实行甚至不施行,造成了一些卫生安全不达标的农产品流入了市场。而且对于此方面的相关条例不够完善,甚至空白缺失,比如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控制,以及农产品的等级分类标准的有关条例。国家的农业大多都是由农民支撑,并不是标准的集体化生产,所以造成的生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统一的生产模式,就无法生产出相同的农产品,依旧很难规模化集体化,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2.2检测体系不完善

如上所说,产品种植不统一,差别各异,给检测带来很多麻烦。而且对于大多数的检测机构,都是免费进行检测,公益性的机构。而且支撑整个机构只是国家财政的拨款,根本没有什么企业可以进行资金的支持,所以导致了检测设备,实验室设施,技术指导的相对的落后,以至于无法更好地进行产品检测。

1.2.3检测人员匮乏

产品的检测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不过目前可以进行上岗的专业人才较少,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检测体系的不完善和落后。

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2.1提升安全管理的意识

安全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框架,有一个答题的内容,然后进而形成一种理念模式,然后把这种理念模式深入贯穿到整个农产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中去,把整个团体都融合到这个理念中来,管理开展进行也要围绕理念进行。

2.2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主要是3个集体的代名词,一是农民,二是企业,三是政府,当农民、企业、政府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时候才会出现更高速度的发展。从农民的角度看,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就是农户,所以在农户的阶段一定不可以忽略,农户决定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也要结清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养,以及对产品的包装宣传,毕竟人靠衣服马靠鞍,让农民更安全、高效、规范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3]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生产排污影响环境的问题处处可见而且经久不衰,要严格控制企业的生产排污,比如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以及污水的排放会影响土壤的酸碱度。而且生产种子化肥农药的企业一定严格要求生产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制定一些管理的条例和处罚标准,加大资金的投入,尽量让农民的土地实现标准化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分散的问题。

3结论

随着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的质量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应该继续努力,从各个方面造福国民,也可以造福人类,让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国、强国。

作者:张文英单位:内黄县农牧局

参考文献

[1]祁胜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扬州大学,20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安全县创建农产品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024-0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东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个早春蔬菜生产大县的罗甸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2015年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对我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重大的提升。

1地方政府依法履行属地管理责任,组织领导得到加强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农工局、市监局、发改局等相关单位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各成员单位部门职责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分别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实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源可溯

2015年安全县开始创建以来,我县开展农资追溯平台和监管平台(放心农资网)建设,并开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业主培训4期380人次,所有农业投入品生产单位、经销单位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必须进入放心农资网,实现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14家企业积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产品种植档案归入其中,以二维码为终端,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追溯农产品信息。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安全县创建以来,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大大加强,无论是速测点,省级电子监控点还是定量检测的数量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以下为

近几年的检测数据:

4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主体意识,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

安全县创建以来罗甸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培训,签订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承诺书),详细生产经营者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管理和农兽药休药期规定,认真记录生产操作过程,不生产、销售不合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产品上市前,委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检测合格或自检合格后采摘上市,制定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目录。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红黑名单制度,依法公开生产经营主体违法信息。同时屠宰企业认真落实进场查验、瘦肉精检测、流向登记等制度。农产品销售市场和收购储运企业建立进货查验。

5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监管

完善县乡村三级监管、检测体系,并建章立制,落实各项责任,由上而下成立县乡村三级监管、检测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层层抓落实。

6积极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罗甸县制定了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无公害火龙果生产规程、罗甸县无公害畜禽水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大企业和合作社培训,加强监管,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罗甸艾纳香(5.5万亩)、罗甸火龙果(6.02万亩)获地理标志认证、罗甸脐橙(7.55万亩)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县无公害产地认证10.6万亩,无公害产品7个。正在申报26个产品无公害认证。

7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确保农产品从农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罗甸县在县、乡、村三级监管工作机构制度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包装标识管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借助贵州省农产品追溯平台,建立蔬菜、火龙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与加工、流通领域追溯体系的对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储运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零售市场、加工企业实施以农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和农产品产地准出证明、市场准入、诚信管理等监管制度,下发《罗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罗甸县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工作的通知》(罗府办发[2015]22号),保障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有效运行。推进产销衔接,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分散农户和收购储运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机制和管理模式(全县收购储运主体与农户签订农户质量控制管理协议)。罗甸县推行社会共治,发挥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作用,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农资打假举报投诉电话,农产品质量举报投诉电话,食品举报投诉电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工作到位,确保农产品从农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总之安全县创建一年多以来,我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交给了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民意调查获得了90.02分的可喜成绩。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 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苏丹红、三聚氰胺、海南毒豇豆、硫磺姜、蛋白精、毒豆芽、染色馒头、镉大米、瘦肉精……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而且也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举措,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之一,并按照农业部“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任务要求,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统一认识,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1、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概述

    近几年来,古蔺县农业主管部门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农产品产地准出准入管理、标准化生产管理、认证和标识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1监管组织架构初具雏形

    近年来,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古蔺县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了生产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监管工作的组织架构已初具雏形。县级组织领导层面,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各部门相关职能和追溯管理工作;行政机构层面,已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股,并设立了古蔺县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和绿色食品办公室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和对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执法工作。

    1.2检测检验工作步入正轨

    对农产品的检测检验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古蔺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抓手,提高检测能力,强化对基地农产品及产地环境的检测力度,检测体系初步展开。县农业部门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和管理监督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购置相关检验、检测设备并在全县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超市等相继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测工作。

   1.3追溯体系建设业已启动

   古蔺县从2010年底开始启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思路,首批确定了3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家大型超市为试点单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试点单位全面实行农产品“三卡”管理。

   1.4农业行政执法不断加强

   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古蔺县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日益健全,形成了县农业局政策法规股负责职能监督、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日常执法、各相关事业单位有效管理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近年来,围绕种植业、农业投

入品等的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了系列农业专项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行动,有力地确保了源头安全。

   1.5农产品品质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古蔺县积极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有机和绿色食品“三品”认证,开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从田间源头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至目前,全县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2个,面积0.6万亩,通过认证的各类无公害农产品3个;有机食品牛皮茶有机茶基地1个,面积500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高粱生产基地各1个,面积13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逐步规范,农产品品质建设得到各界高度关注。

   1.6质量安全宣传力度加大

   为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组织开展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安全生产技术的培训,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方面的宣传活动,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培训。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科技下乡、农业“五送”等活动,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依法生产、诚信经营意识。依托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大力开展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举办蔬菜种植、水果栽培、生态养殖等各类培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质量安全宣传深入人心。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概述

   经过近年来开展的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全县范围的专项整治行动等,使得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2.1监管组织体系建设需要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形势严峻。虽然监管组织机构的主干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机构人员配置少、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组织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如县农业局设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和农安中心、绿色食品办有机构无编制,监管人员难以真正到位;乡镇街道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各行政村还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生产基地也没有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

   2.2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农产品品种繁多,涉及面广,需要速度快、结果准、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才能适应检测要求,检验检测的任务重、责任大。目前,古蔺县虽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但检验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几乎没有,因此,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还有待购置,技术人员有待培训,检测能力有待提升。全县还没有一个乡镇或街道能开展二级动态快速定性检测工作,即使是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也没有建立三级动态快速定性检测点。大量的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没有自律性的检测能力,这给上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不可预测的隐患。

   2.3加强生产主体行业自律任重道远

   农业从业者的行业自律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前提。综合来看,古蔺县农业生产主体的行业自律能力还比较欠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自律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部分农业生产主体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仍然淡薄。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行业潜规则的盲从等原因,农业生产主体质量意识、法律意识不强,主观上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另一方面,行业自律缺乏有效的引导。尽管农业各产业成立了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但是这些组织运作的重心往往都在技术服务、利益共享等产业发展问题上,这些组织甚至某些政府层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业自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有效地引导和激励;第三,部分生产领域的组织程度仍然较低,基本处于分散、无序生产状态,不合格农产品问题较严重。

   2.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仍需完善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决定了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古蔺县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分散经营、小规模粗放生产方式依然较大比例的存在,农技人员短缺、标准化生产管理不规范、现代装备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在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上,由于搞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增加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地监控

难度。

   2.5质量安全监管设施投入还需加大

   从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排监管设施配备情况看明显落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方面,由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成立时间较短,人员严重不足,经费几乎没有,目前的检测能力无法保证全县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任务的需求。二是生产基地和合作社方面,在基地和合作社建立检测网点,开展自检工作,需要政府大力推动,保障设施投入经费补助。三是乡镇监管组织方面,部分产业特色明显、有条件的乡镇有必要建立乡镇动态检测室,需要县、乡财政加大经费保障。

 2.6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尚待健全

   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自去年底启动以来,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此项工作进展仍然比较缓慢,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民生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工作,需要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强势推进,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为合力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3.1扎实构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要切实开展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职能。建议对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股配以必要数量的人员编制,负责全县各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和协调等工作;建议在各农贸市场建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农贸市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确保农副产品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建设乡镇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按省政府的要求,建议尽快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建立“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要整合全县现有乡镇街道农技机构人员、编制,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集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乡镇街道综合农技服务中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最基层。

   3.2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实施农产品检测检验,加强产地检测是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和核心。为此,必须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三级检测网络。一是加强一级检测网点建设。要抓紧实施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尽早添置仪器设备、培训检测人员,提升检测能力,尽快实现人员、设备、场所的三到位,为保证全县基地农产品检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二是开展二级检测网点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蔬菜检测室,配置专门的检测设备,配备专业的检测人员,开展上市前基地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三是完善三级检测网点建设。生产基地和合作社检测网点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必须尽快推进这项工作,配置必要的检测用房和仪器设施,配备专门的检测人员,开展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工作。这项工作建议在蔬菜产业上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同时,要强化农产品例行检测。进一步强化对食用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例行监测工作,实施例行抽检、快速定性抽检工作,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频率,尽快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例行检测工作全覆盖。

   3.3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实践证明,从去年底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发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农业生产主体的制约作用。为此,建议要继续加大这项工作的实施力度,完善有关工作机制,扩大实施范围。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机制。由于追溯管理涉及到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方面,涉及部门较多,必须处理好联动协调机制问题。建议强化农业部门牵头管理的职能,完善各类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检查监督等制度,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统一管理的工作机制;二是提高追溯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对当前已实施的农产品追溯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严格产地标志卡签发,加强对蔬菜从业者的日常监督,加强交易卡管理,消除监管盲区,堵住监管漏洞;三是扩大追溯管

理实施范围。要在总结目前农产品追溯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的范围。将追溯管理从目前单一的种植业类产品逐步扩大到畜禽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茶叶等其他农产品。

   3.4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是农业生产,只有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精品休闲农业,创地方特色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因此,必须要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化生产模式的深入推广应用。要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工作的监管,使标准化生产不流于形式,指导和督促生产主体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二是培育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育强育大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制约力,进而增强生产主体的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三是促进农业规模集聚化经营。通过加强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农产品区域化集中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效率;四是注重“三品”认证产品和基地建设。加大对农业生产基地的“三品”认证工作力度,力争对全县农业生产基地全面实施无公害认证,制订“三品”认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指导。继续健全和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保障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建立农技人员激励机制,强化对农业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辅导和培训。

   3.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建设、启动应急平台,组建应急队伍,关注四类应急事件:一是引发急性中毒的;二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三是消费者关注的;四是政府部署的。制定处置预案,上下联动,超前预警,快速反应,第一时间上报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努力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

   3.6不断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和动植物疫病防控

   要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执法监管,深入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农产品质量重大事件的发生。一是着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从加强队伍建设入手,理顺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强化综合性专业化执法,提升农业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着力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继续开展系列集中执法行动和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农业投入品标签标识检查力度,严厉查处高毒农药、违禁兽(渔)药、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净化农业生产环境;三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要对例行检测中发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实行执法监督,加大立案查处力度,切断伪劣农产品、不安全农产品向市场输送的渠道;四是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继续加强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预警体系建设,落实动植物防扑疫各项措施,严防重大动植物疫情发生。

   3.7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沟通和

   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主动信息,主动查处问题。坚持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实现县、乡、村三级资源共享;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高度关注网络信息;强化对外宣传,正面进行引导,在主体媒体开辟专栏,及时曝光问题;保持步调一致,口径统一,确保政府权威声音的主导地位;对不实报道,积极回应,及时澄清,增信释义,争取主动。

 

参考文献

[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释义》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金发忠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杨顺江,谢振贤,张俊飚等.《无公害蔬菜--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58-0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农产品食用质量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是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来实现的。然而,在实际发展建设农产品行业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众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稳定性。

一、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应用现状

西安市已全面启动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在猕猴桃、草莓等产品上开展了追溯体系建设试点,2015年西安市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达到67家。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此外,相关建设人员还通过进一步推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制度执行、展开打假的专项整治活动以及加大农业投入品的治理工作,来呼应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应用效果。然而,就目前来说,西安市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相关建设人员应在明确体现建设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找出具体控制的方法和配套措施。

二、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明确指出了农产品行业建设的市场准入制度、检验检测制度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标准等。但就目前来说,西安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人员仅在制度上进行引用,并没有使其落于生产建设的实践当中。具体来说,体系现有的法律法规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这就使得各个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归属并不明确。在此情况下,实际的构建体系操作过程中,监测计划的科学性和落实的可操作性具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以提供日常的市场运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行业增加了随意性以及盲目性的风险。

(二)管理生产与隶属关系单位不统一

据统计,西安市各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均隶属于不同的单位。例如,养殖业畜禽产品、种植业农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均由不同的管理单位来控制质量安全运行效果。这不仅增加相关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的作用。与此同时,这种分部门、分农产品类别的管理模式,不仅与当前的发展建设方向不符,还增加了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难度。

(三)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科学技术应用不

西安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十分有限,这就使得有害残留物的农产品流入市民群众消费市场。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作用,从而放松了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具体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不具备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的情况下,使其流入市场,这就加大了质量安全源头的追溯难度。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明确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及配套措施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经成为公认的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可通过建立各自的追溯信息化平台、产品流向信息数据库,来完善当前市场环境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建设人员应从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来进行实现。然而,如何尽快实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统一性、信息共享性,需要行业建设人员明确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以明确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方式及功能需求。

仅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是难以满足市场环境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相关建设人员还要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配套措施包括:中央追溯管理平台、省级追溯管理平台以及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其中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就是将中央作为农产品流通管理、数据交换以及日常运行的控制单位;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就是将省级单位为主要管理部门,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范惠及全省,以提高农产品使用运行的行业市场效果;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就是将城市作为追溯农产品信息的集中管理中心,以实现质量安全控制。这种逐级递增的配套措施,将大幅度提升追溯体系的作用效果和实践有效性。

(二)完善体系构建的总体部署

体系构建人员要根据农产品的地域分布特征与产品区域分布的特点,采用统一集中协同管理的数据大集中模式。此过程,建设人员还要充分考虑系统负载平衡能力、系统负载平衡的安全稳定性、建立数据存储库能力,以实现溯源应用服务器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集群应用系统以及远程灾难备份服务器系统的建设。具体来说,可通过建立从农产品进场登记、交易终端和结算终端直接登录系统操作以及农产品农残检测及农产品交易的全程信息管理等,来实现对农产品批发环节的信息追溯管理。上述部署内容,要以农产品产地证明或检测合格证明为农产品来源依据。即以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或是农产品交易凭证,作为农产品流向分析的依据,这是确保农产品流向信息数据来源与流向信息相关联信息准确性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实行电子化结算是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批发交易信息完整性的重要内容。

(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功能性实践方法

1.农产品交易人员的系统备案

对于进入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团体采购单位等主要经营者,来进行追溯体系数据库的备案,并签订追溯承诺书。此过程,要求进场经营者必须持营业执照、有效身份证件以及对应的复印件,到批发市场进行备案。然后,农产品市场管理部门就能根据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写入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以实现追溯体系构建的作用发挥。

2.进场登记流程

首先,在农产品进场处设置登记窗口,由批发市场管理人员验证(产地证明或检测合格证明)收货,货证相符后根据上市凭证为批次管理依据,同一批发商的同一张动物产品检疫证、产地证明或上市凭证的肉类或农产品为同一批次,市场管理员进行过磅登记,并将信息输入追溯子系统,生成电子台账。其次,对于已建立电子台账的,经营户需持卡申报,经批发市场管理人员验证(交易凭证)收货后,通过读取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将信息自动导入追溯子系统,完成与系统中该批次农产品信息的匹配验证。最后,市场管理人员在进场登记处现场对来货验证,根据同一张产地证明或检测证明给一个批次号,多品种的根据品种自动产生明细批次号,操作人员按品种录入电子结算溯源系统。这就实现了追溯体系构建的经营者性质、备案实践、工商登记证号或身份证号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号等信息的控制。

3.电子结算与出场验票

设置农产品交易专用登记窗口、流动式登记终端、自助式交易终端机或手持式交易终端等设备进行交易信息录入,买卖双方看货议价,确定品种、价格、数量,既可由货主开具成交单、买主凭成交单到农产品交易专用登记窗口或流动式登记终端进行信息登记,也由货主采用自助式交易终端、手持式交易终端自行录入交易信息,将农产品来源信息与流向信息相关联,并将交易信息写入买方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打印交易凭证。实行电子结算管理,设置统一结算中心,支持多种支付方式,确保农产品出场环节资金流与信息流相对接。买主凭货主开具的交易凭证和买主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到结算中心支付购货款后,由结算中心在交易凭证上盖章确认。设置农产品交易专用登记窗口的,可同时承担结算中心功能,代为收付货款。而后进行的出场验票过程,需要通过批发市场结算中心盖章确认的交易凭证提供给验票员,验票员对买主所购货物品种、数量、价格等进行核查,核查合格则允许买方将货出场。相关研究表明,验票作为规范市场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定点检验客户交易实况,同时可以约束用户的逃单,价格欺骗等行为,是市场管理员的主要职责之一。

4.农产品流向信息的数据库上传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需要上传的信息数据包括批发市场基本信息、进场批发商基本信息、进场外地零售商基本信息、r产品进场信息、农产品检测信息以及农产品交易信息。这些信息缺一不可,否则将会给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找回增加极大的困难。因而,相关建设人员必须细化上述信息数据的内容。

总而言之,农产品行业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所在地经济发展建设的稳定性。因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在明确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运行问题的前提下,找出具体控制建设的方式方法。事实证明,要想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对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建设需求,必须在明确基本构架、配套措施的条件下,来实现体系应用的具体功能。

参考文献:

[1]肖珠.推进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摘要[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

[2]张锋,牛静,高芳.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2(29).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106-03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生态环境恶化、化学投入品滥用、食用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及病害性防控等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食用农产品质量引发的重大危害事件时有发生。如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毒大米、毒面粉、瘦肉精、注水猪肉、毒豇豆等农产品质量问题。这些农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为市场监管部门拉响了警报。虽然政府作了许多努力,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体系有待细化

2009年2月28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为食用农产品安全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之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涉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明确了各方主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1)法律实施主体衔接不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而《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监管由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每一个部门都是相应环节的监管主体。同时相关部门还存在重审批轻监管、乱审批不监管的问题。实践证明,按食品链来分工监管,容易出现环节监管空隙,交叉监管容易形成“两不管”地带,形成实际监管盲区。毒奶粉事件发生的关键是奶源站环节监管成为空隙,农业部门与质检部门都认为是对方的事,结果就造成了都不管的局面。

(2)法律实施的保障条件不足

法律的价值在于实施。法律实施必须保证机构完整、人员数量配备充分及素质合格、满足技术需要等条件。

目前在法律法规实施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的滞后,造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乏力。以承担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主要机构为例,存在检测体系不健全和检测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目前,通过农业部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部门认证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有238家,全国省、市、县农业部门已经建立检测机构1100多家。从数量上全国平均每三个县只有一个检测机构。检测技术水平较低影响安全监管,不仅表现在“海南毒豇豆”两省检测方法和结果的争议上,也表现在全国大部分农贸批发市场检测难以全面实施上。

(3)法律实施的对象分散

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仍然是分散的农户,这种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别于大部分发达国家,也有别于食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主要针对农业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定,对于广大的分散生产者的有效监管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2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需要依赖相应的技术支撑,但技术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国家持续的重点支持。

(1)技术应用的规范引导不够,技术转化率低

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技术的转化率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不足,导致许多安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无法开展,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渠道不畅;另一方面,生产者的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差及经济能力的制约,也影响了安全控制技术的应用。

(2)快速检测技术亟待研发

许多食用农产品是鲜活产品,而且品种多、流通快,这就要求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既快速又能符合精确度要求。这看似是一个小的技术环节,然而面对我国的实际却是涉及食用农产品是否能实现高效监管的大问题。

(3)安全技术标准急需与国际对接

目前缺乏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经验。例如,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趋势,而我国在这方面一直比较落后,许多标准中的指标没有充分利用风险评估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够。

目前尚存在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现象:据权威机构报道,中国对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多年来始终保持在99.8%以上,充分说明我们在食品出口安全问题上是一个高度负责任的大国。然而,国内的食品安全却始终是个大问题。这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通常都是把质量好的产品留在国内给自己人使用存在较大的观念差异。

2.3监管制度缺乏或实施不力

监管制度、监管措施缺位,即使有相关制度,在实施力度上弹性较大或实施不力,尤其是相关的处罚措施、整改措施难以到位,导致发生屡错屡犯、难以禁绝的现象。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1)明确政府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主体

政府具有组织优势、垄断性的强制力和公信力,应利用政府权威公布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同时,政府又是超越市场交易主体之上的公共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法律监督和提供服务。应尽快改变现在的“多头管理”为“一家为主、相关方参与”的管理方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逐步建立责权一致、权威性强、运转高效的长效管理体制,从而不断提高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效率。

(2)加强立法

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加紧制定能根据不同类别具体调整的,关于农产品安全、卫生及正确标志的专门法律,全面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基础;尽快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细则及配套法规。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度建设

加紧配套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尽快细化并出台《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大对CaC、oie和ippC标志的采标力度。

3.2强化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1)积极构建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加强技术标准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标准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技术研究,加快对高水平技术标准的研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适应性;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大对CaC、oie和ippC标志的采标力度;同时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推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国家骨干科研机构,为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制定。支持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鼓励与推动国内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对

影响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国外技术法规,组织专家、学者、科研院所进行研究论证,提出相应政策,消除国外技术壁垒。

提高标准制定审查工作,合理缩短标龄。加快我国农业质量安全标准的调整、修订、补充等梳理工作,注重标准的配套性;尽快细化完善并出台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普及、宣传工作的力度,引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引用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

同时坚持内外并重、一视同仁的原则。食品安全对外出口要重视,要负责任,对内更要严格管理,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利益。

(2)提升生产技术与技术转化率

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带动产业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力推动科研院所将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

自上而下要重视技术推广工作,尤其在经费上、人员上要给予保障,确保推广渠道的畅通。同时要加强新知识传授、更新制度,尽快强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使得新技术能尽快给予传播、应用,避免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或盲目施用,造成地下水、土壤、大气和食用农产品污染。

(3)提升技术检测水平

加强人员培训与国际交流;强化检测人员培训工作;开展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国外先进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验证工作。

以浙江省为例,“十五”期间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农业系统已建立各类检测机构(检测点)172个,其中农产品及投入品质检中心(站、所)65个、市场和基地检测点107个;建立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79个,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配套、定量与定性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十一五”期间,新建100个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测点。进一步加强监测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要求省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着重于提高装备水平,提升检测能力;市级区域性检测中心和县级检验检测机构着重于结合主导产业特色,提升日常监督检测和咨询服务能力。

3.3切实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力度

(1)加强执法监督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并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包装与标志、农产品质量监测与市场准入、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监管制度,落实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监管。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执法优势,目前浙江省11个市、80个县(市)组建了农业行政执法支(大)队,专职从事农业执法工作人员近1500名,形成了“省有总队、市有支队、县有大队,上下贯通,运行有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履行法律赋予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执法职权,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水平。

(2)健全食用农产品全程、无缝隙监管制度

建设覆盖城乡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是一项基础性的、保证性的长效工作。安全监管网络的基层化延伸,可提高小规模生产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加大对小规模生产者的教育和监管力度,并从源头上规范和监管食用农产品生产中投入品的使用。

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消费等环节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全程管理,进行全方位监管,实行无缝隙覆盖。对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控,确保食用农产品不受污染,进而保证食用农产品安全。

(3)建立食用农产品的风险管理及预警机制

2010年11月卫生部会同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规范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行为,强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等信息及相关工作机制。建立食用农产品流通、消费领域的预警机制,以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对流通、消费领域的食品质量进行监测,公布监测结果,让消费者充分享有知情权,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以此作为强化对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

在食用农产品的风险管理和预警方面,浙江省的做法值得提倡。早在2008年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入市管理工作若干意见》,强调生产企业、基地及超市、商场、市场等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商场、超市和市场举办者应加大食用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投入,加快检测机构和信息系统建设,强化质量责任和自检自律意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内部管理,明确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实行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发现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或其他违法行为的,及时停止销售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4)实现食用农产品标志管理,建立可追溯制度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有两个途径:一种是按食品链从前往后进行跟踪即从生产基地、批发商、运输商(加工商)到销售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和出现环节;另一种是按食品链从后往前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农产品发现了质量安全问题,可以向前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农产品的召回和责任的追溯。现阶段,我国应要求生产经营者须对生产、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承担责任,对其提供的农产品出具追溯凭证,附相应产地、产品合格、经营者信息,有助于确定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为标志提供信息。对食用农产品原料进行进货索证索票、购销台账、档案管理等制度,实行食用农产品质量溯源,严把市场准入关。

2008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入市管理工作若干意见》,决定推行食用农产品入市管理制度。《意见》中规定今后凡在浙江省生产加工和进入销售的食用农产品,由生产加工者提供相关供货凭证,经营者也须索取相关进货销售凭证,从源头上加强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意见》要求,对入市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实行索证索票制度。

杭州市在2009年提出:将通过5年努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大体系,基本实现对蔬菜、猪肉、水果、茶叶和水产品等主导鲜活食用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综合体系,实现监测关口前移。形成以市级监督抽检为辅助,县级例行监测为骨干、各乡镇快速定性动态监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综合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现监管职责明晰,监察有责可问。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主导鲜活食用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 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苏丹红、三聚氰胺、海南毒豇豆、硫磺姜、蛋白精、毒豆芽、染色馒头、镉大米、瘦肉精……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而且也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举措,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之一,并按照农业部“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任务要求,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统一认识,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概述

    近几年来,古蔺县农业主管部门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农产品产地准出准入管理、标准化生产管理、认证和标识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监管组织架构初具雏形

    近年来,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古蔺县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了生产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监管工作的组织架构已初具雏形。县级组织领导层面,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各部门相关职能和追溯管理工作;行政机构层面,已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股,并设立了古蔺县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和绿色食品办公室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和对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执法工作。

    .检测检验工作步入正轨

    对农产品的检测检验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古蔺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抓手,提高检测能力,强化对基地农产品及产地环境的检测力度,检测体系初步展开。县农业部门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和管理监督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购置相关检验、检测设备并在全县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超市等相继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测工作。

   .追溯体系建设业已启动

   古蔺县从年底开始启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思路,首批确定了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家大型超市为试点单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试点单位全面实行农产品“三卡”管理。

   .农业行政执法不断加强

   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古蔺县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日益健全,形成了县农业局政策法规股负责职能监督、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日常执法、各相关事业单位有效管理的农业行政执法体

    

系。近年来,围绕种植业、农业投入品等的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了系列农业专项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行动,有力地确保了源头安全。

   .农产品品质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古蔺县积极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有机和绿色食品“三品”认证,开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从田间源头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至目前,全县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个,面积.万亩,通过认证的各类无公害农产品个;有机食品牛皮茶有机茶基地个,面积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高粱生产基地各个,面积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逐步规范,农产品品质建设得到各界高度关注。

   .质量安全宣传力度加大

   为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组织开展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安全生产技术的培训,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方面的宣传活动,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培训。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科技下乡、农业“五送”等活动,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依法生产、诚信经营意识。依托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大力开展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举办蔬菜种植、水果栽培、生态养殖等各类培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质量安全宣传深入人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概述

   经过近年来开展的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全县范围的专项整治行动等,使得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古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监管组织体系建设需要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形势严峻。虽然监管组织机构的主干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机构人员配置少、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组织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如县农业局设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和农安中心、绿色食品办有机构无编制,监管人员难以真正到位;乡镇街道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各行政村还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生产基地也没有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

   .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农产品品种繁多,涉及面广,需要速度快、结果准、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才能适应检测要求,检验检测的任务重、责任大。目前,古蔺县虽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但检验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几乎没有,因此,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还有待购置,技术人员有待培训,检测能力有待提升。全县还没有一个乡镇或街道能开展二级动态快速定性检测工作,即使是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也没有建立三级动态快速定性检测点。大量的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没有自律性的检测能力,这给上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不可预测的隐患。

   .加强生产主体行业自律任重道远

   农业从业者的行业自律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前提。综合来看,古蔺县农业生产主体的行业自律能力还比较欠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自律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部分农业生产主体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仍然淡薄。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行业潜规则的盲从等原因,农业生产主体质量意识、法律意识不强,主观上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另一方面,行业自律缺乏有效的引导。尽管农业各产业成立了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但是这些组织运作的重心往往都在技术服务、利益共享等产业发展问题上,这些组织甚至某些政府层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业自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有效地引导和激励;第三,部分生产领域的组织程度仍然较低,基本处于分散、无序生产状态,不合格农产品问题较严重。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仍需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7

一、我市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监测机构现状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稳定发展。*县农产品质检站有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1人。化验室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对*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蔬菜进行监测。*县农产品质检站没有设立。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三、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三)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8

一、我市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监测机构现状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三、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三)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四)要积极争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9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农业生产方式始终以小农户为主,因而同当前监管体制存在明显的矛盾,导致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措施不合理。为此,本文以农户为研究对象,阐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和对策,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

1全面建设检测监测机制

将国际认可的食品安全法律原则作为重要基础,同国内法律以及行政体制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与国际标准要求相吻合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机制,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提高对于农户的质量安全管理程度,综合考虑小农户生产这一特点,进而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确定立法的基本原则,在相关实施细则中有效确定责任并健全标准,进一步贯彻并落实法律法规[1]。基于此,还应当不断完善食品行业动态性监管体系,并且把监督管理重点放置于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有效整合执法力量,适当调整监管职能。除此之外,应构建统一化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进一步推动食品生产销售环节机制的推广。最后,构建食品安全社会信用机制,实时跟踪监测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注重社会舆论的有效监督。

2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要想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效果理想,使得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满足要求,就必须要不断强化体系的建设,将重点放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中。与此同时,应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检测技术接轨。另外,还应创建与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全球化需要相吻合、且有效覆盖各个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机制,形成相对应的管理平台,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不断增强。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构建的同时,还应注重基层监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乡镇与区域性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有效构建,并设置村级的服务网点,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以及预警功能[2]。除此之外,还应当合理改进县级和基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网络,以保证农田产地的现场随机抽检制度得以全面推广使用。

3重视产地环境监测治理的作用

应明确耕地质量现状,合理划分相关产业与产品,确保实现分类指导与管理的目的。与此同时,应深入研究农产品安全生产产地环境条件以及环境调控技术的相关手段,还应研究农产品安全生产产地环境的主导影响因子,积极创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机制。另外,应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运用清洁生产技术予以,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无公害食品的全面发展。同时,应不断加快质量安全生产基地认证工作的开展,实时跟踪并监管认证,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合理地调查并处理产地环境,以免被污染地区的严重扩散。贯彻并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其中,县级以上的环保部门需针对所管辖区域的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受到污染的具体状况展开现场检查,针对违法的行为进行严格地查处[3]。

4进一步推广技术服务

重新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转变技术推广导向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与高产优质技术作为重要指标构建导向体系,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有效改革实现创新目标,进而贯彻落实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目标,全面整合资源,以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与规程可以面向农户普及并应用。基于此,还应不断完善并建设基层推广机构,对推广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合理地采用奖惩与激励措施,以保证农户安全生产技术的有效推广。

5注重信息披露网络的完善

应全面建设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市场监管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进而形成多个主体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创建食品安全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不断形成科学化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与预警指标机制[4]。与此同时,深入研究与分析食品安全的形势,尽快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6结语

综上所述,受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面向农户。文章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策略,希望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顾莉丽,郭庆海.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功能及运作机制———基于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5(8)

2谢亚洲,张晔.基于Sna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关系研究———以新疆伊犁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5(19)

3刘爱军,杨春艳.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基于对南京市5个农贸市场的实地调研[J].中国畜牧杂志,2015(18)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篇10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省农产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优势产业,以生产环节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为重点,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技术人员包保监管机制,强化依法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使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常规化、长效化。

二、工作目标

县、镇两级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检测重点前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诚信体系和监管包保责任制;建立政府与企业联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预警应急防控体系,确保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2012年,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资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进一步提高,禁用农(兽)药残留超标检出率为零,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合格率98%以上;举报制售假劣、违禁农业投入品投拆受理率达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执法查处率达100%。

三、工作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是初级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以及种植、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具体监管的重点产品是稻米、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重点单位是农资经营企业(大户)、蔬菜生产基地、规模畜禽及水产养殖场等;重点地区是县城和各镇政府所在地街道。

1、突出重点环节检查。一是检查水稻、蔬菜、食用菌、水果等种植环节使用禁限用农药等行为。二是检查畜禽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禁用兽药和苏丹红等化学物质的行为。三是加强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快推进动物免疫标识追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未经免疫并佩戴耳标的生猪不许调运,并严禁进入屠宰环节。四是突出抓好水产养殖用药检查,重点查处水产养殖过程使用孔雀石绿等禁限用药物行为。

2、突出重点产品检查。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监督管理。重点检查认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强化对获证“三品”的检查和监管工作,保证“三品”产品质量,维护“三品”的品牌形象。

3、完成五项重点整治任务

一是农药质量整治。市场监督抽查抽取样品数不少于50个,严厉查处在农药中非法添加禁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加大对违规经营、使用高毒农药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快替代产品及其配套技术的宣传、示范和推广,杜绝违法经营和使用禁限用农药。

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以饲料添加剂为重点,强化市场监督,对非法销售和使用“蛋白精”、“瘦肉精”、莱克多巴胺和苏丹红等非法添加物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对绿色食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健康养殖示范小区和出口原料备案基地进行重点整治,严查在水产苗种生产、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的行为。

四是兽药和生猪生产整治。全面推进兽药经营GSp认证,规范兽药经营行为。组织对兽药经营、使用环节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禁用药物立即收缴销毁,并追查其来源、销售去向。加强产地检疫和耳标管理,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严查无耳标和无检疫证明生猪。组织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是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清查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狠抓原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检查,从源头上保障“三品”质量安全,重点检查获证单位是否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及采收、屠宰或捕捞是否符合农(兽)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要求。坚决查处假劣认证产品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包保责任制

县农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关工作,统一安排布置有关重大行动。各镇及相关单位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直接抓。对全县所有农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和生产基地要确定人员进行监管,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责任,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二)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明确企业主体责任

全县所有农产品生产企业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生产技术规程,和真实可信的生产档案。要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禁用农(兽)药及有毒有害物质,不滥用农业投入品,不合格农产品坚决不予上市。

(三)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整体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在监管工作过程中,各镇及相关单位要在完成本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的同时,梳理辖区内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一并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四)构建检测信息平台,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站,2012年每个镇建设一个快速检测室,统一配备检测仪器和计量设备,承担本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任务。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深化例行监测和质量普查,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强化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及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抓好蔬菜农残检测,在蔬菜供应旺季,加大对基地、批发市场的抽检测力度。全年抽样不少于1000个样品。及时监测和风险预警信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和调查制度。

(五)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报送信息

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及农业系统内的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强化各项监管措施的落实,确保协调一致、统一行动。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送信息。各镇及相关单位要定期向农委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委行政执法科)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材料要全面系统。报送材料要综合各整治行动参与部门的信息,有综述、有查处情况、有产品合格率等量化指标,及时体现进展和成效。在监管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突发事件和大案要案调查处理情况,要及时上报。

(六)强化技术服务,营造社会氛围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工作,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科学用药。加强对从事农业投入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依法经营意识。要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专项整治内容和农产品安全消费等相关知识,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