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历史文化底蕴十篇历史文化底蕴十篇

历史文化底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00

历史文化底蕴篇1

摘要:壁画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与其他的文物相比,能够直观的反应出当时人物的穿着和生活状态等,本文在我国现存壁画现状的基础上,对壁画呈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价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从东方文化色彩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对壁画呈现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壁画;历史遗迹;文化底蕴

引言

壁画是古代一种常见的艺术方式,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墙壁通常都是空白的,于是当时的寺庙和宫廷,便聘请当时著名的画家,在墙壁上作画,由于壁画所在地点的不同,蕴含的意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大多数的壁画,都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今天看来这些壁画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朝代都有很多壁画流传下来,其中一些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历史进程中,受到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很多壁画也发生了损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在近代时期,我国的很多文物流传到了海外,甚至在国外的博物馆中展出。

1.我国现存壁画的情况

我国现存的壁画很多,在我国的很多省份都有大量的壁画,据相关的数据统计表明,仅山西的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中,就达到了27000多平方米,其中芮城的永乐宫壁画最具盛名,不仅是我国壁画的伟大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壁画,超过了一千多平方米。永乐宫的壁画主要创作在元代,壁画很好的体现出了当时的生活条件,由于其绘画在道教宫观内,因此具有一定的教义,从创作的时间上来看,还要比欧洲文艺复兴还早,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壁画艺术成就很高,几乎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现在能够看到的壁画,不仅题材丰富,而且画面非常具有美感,不但结合了唐、宋时期的绘画技巧,又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著名的壁画,使得很多人来观看,希望能够看到历史遗迹的同时,可以从中领会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除了山西境内的壁画外,我国还有敦煌壁画等,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损坏和遗失,但是从现存的壁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创作人员的用心,这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

2.壁画呈现的历史遗迹分析

2.1壁画呈现的历史背景

壁画的创作通常以人物为主,几乎没有全是风景的壁画,而人物的描述,必然要涉及到穿着和生活的环境等,由于壁画的创作,主要是为了给当时的人们观看,尤其是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中的壁画,需要蕴含一定的教义,只有按照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来进行创作,人们才能够体会的更深,因此分析现存壁画的年代,就可以从壁画的内容中,明显的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等,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壁画的创作,大多都是比较宏伟的,如著名的永乐宫壁画,纯阳殿中的壁画,就描述了吕洞宾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艺术形式,更接近于现代的漫画,以讲述故事为主,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的壁画主要存在与寺庙和宫观中,而不同时期人们的信仰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壁画的数量上能够很好的反应出这点,如当代时期佛教寺庙的壁画数量明显增加,表明当时的人们大多信奉佛教,这也是呈现历史背景的一种方式。从壁画的内容上来看,我国现存的壁画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壁画创作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宣传当时的教义,因此很多壁画并不是写实的,而是心中的一种幻想,理想生活条件的性质,当时的政治背景越是黑暗,那么这样的手法表现越是明显,由此可以看出,从壁画的内容也可以知道当时的政治背景。

2.2壁画呈现的历史价值

对于现在生活的人们来说,如何感受到古代的历史,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文物,但是文物毕竟是死的,只能从侧面体现出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生活条件等,并不能具体的反应出当时的生活状态,而壁画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呈现出这点,利用视觉上的直观性,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尤其是一些写实的壁画,不仅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穿着,甚至可以看出人物的表情。由此可以看出,与文物相比,壁画的历史研究价值更高,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壁画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描绘的通常是宫廷的生活,无法很好的反应出当时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只能呈现出历史好的一面,没有体现出生活疾苦的一面,尤其是在战乱的年代,壁画的创作很少,因此现存的壁画中,几乎没有呈现战争画面的作品。现在发现的壁画,都是作为历史遗迹,被国家和地区保护起来,经过必要的修复后,人们才能够进行观赏,与其他的文物一样,壁画也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除了壁画自身的艺术价值外,使用的材料和创作方式等,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创作方式没有被流传下来,如果通过分析壁画的创作特点,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艺术手法。

3.壁画呈现的文化底蕴分析

3.1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在东方独树一帜,与西方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壁画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从中可以很好的呈现出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首先是创作的方式上,西方现存的壁画也有很多,其中大多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单丝西方壁画更喜欢单个人物来呈现要表达的内容,而我国的壁画喜欢用宏大的场面,配合表情各异的人物,来传达出一种精神。从壁画的内容上来看,图画中的建筑和人物,都是传统的东方人,无论是富贵奢华的宫廷生活,还是得道成仙的传说,都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西方壁画的主要目的,是要表达出宗教的神圣性,而在东方文化色彩的熏陶下,壁画中的神话故事等,通常都是一些励志故事,教导人心向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等,人们在看到壁画后,能够被其内容所感召。

3.2特色鲜明的主题思想

我国现存的壁画有很多,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其主题思想却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一定的表现手法,如有些壁画利用写实的特点,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壁画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有些壁画利用虚拟的神话故事,来表达中心的思想,由于现存的壁画,主要集中在寺庙和宫观中,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因此其主题思想大多是教人向善、感化人心。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寺庙和宫观中拜见的,大多是虔诚的信徒,这些信徒在看到壁画后,原本向善的心将会更加坚定,甚至会成为一个传教士,向周围的人们宣传教义,事实表明壁画这样的艺术方式,很好的体现出了其宣传教义的目的,从现存的壁画中依然可以看出,当时宗教信奉的理念,其中很多值得现在的宗教借鉴。

4.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现存的壁画有很多,不同时期的壁画,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从壁画描绘的人物和建筑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西方国家现存的壁画也很多,但是受到文化底蕴的影响,壁画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壁画的创作,大多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内容是感化人心、教人向善。(作者单位: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山西省社会科学课题:太原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叶磊,山西青龙寺元代佛教壁画艺术初探[J],运城学院学报,2008(04):36-38

历史文化底蕴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文化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第一次鲜明的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的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它不仅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底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提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是中国共产党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1、中国的古哲先哲们关于“和谐”的构想

“和谐”是我们的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第一章中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基本意思是“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因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颜渊》中有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孔夫子以“仁学”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孟子《梁惠王上》所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对古代和谐社会蓝图的描绘和憧憬。管子主张“法礼结合”来维护当时社会的统治秩序。韩非子根据前代的经验总结出一套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来确保社会的有序进行和发展。董仲舒“人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只曾祖父也”(《为人者天》)。“无一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结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问数也。”(《人副天数》),他意在证明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是可以交感的,天人是可以达到和谐的。这些典型的和谐的观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史上,追求建立和谐社会的理论也是数不胜数。太平天国运动在《天朝田亩制度》所描述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天国;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派所推动的戊戌维新运动,宣传自由平等、社会化的观念,使民主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并提出和谐理想社会的构想;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号召创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新社会。上述近代先贤们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1956年4月25日,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促进各行各业之间的和谐平衡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奋斗。1957年6月19日,同志有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光辉著作。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这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存在社会矛盾的客观性,精辟论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在谈话中屡次提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这是邓小平同志深谋远虑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所得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十分重要的结论。这一科学论断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层提出了明确要求。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谈到,“要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是要靠法治,搞法治靠得住些”,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和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才能协调处理好新时期我国出现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先驱们对和谐的追求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奥古斯特・孔德奠定了社会秩序理论的基础,他提出了整体性的社会研究视角。他认为,社会整体结构同它的部分与要素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普遍的和谐”,这种普遍的和谐的根基在于人性。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则表现为社会冲突。他还提出了重建“和谐”秩序的构想。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大家傅立叶追求的社会是“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幸福普及于人民中最低阶级”。1842年空想社会主义学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说,“全体的和谐以及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可能的自由!”“……因此个人的欲望和能力愈和谐,他个人的自由也愈大;全体的欲望和能力愈和谐,欲望和能力的和谐也就愈有可能并且愈大,并从而每一个人的自由也就愈大”。他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以个人正当自由的满足为前提。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定义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是马克思设想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理想的一个和谐社会,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相适应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更是一个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我们记录下的,也许只是这伟大征程中的尘埃一粒,而历史将要记录的,是一曲壮丽恢宏的乐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局面的良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渐入佳境,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当前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条件,二者是有机统一的。现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阶段,要建设新的更高水平的小康,就要使社会各项事业更加和谐发展,使国际国内政治局面更安定和谐。这一要求具体体现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可以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更有利、更健全的社会条件。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改革开放的年轮一往直前,它是社会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十一五’规划编制中,最大的首创,最本质的突破,就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规划编制的一条红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也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于是,我们要把这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丰富和拓展科学发展观。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阴影尚未远去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为经济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总理在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调整阶段的时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刻不容缓,是我们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紧要的是着力于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稳定经济危机有可能带来的恐慌情绪,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政策,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维护和促进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我们也要努力解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和根本局限。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当前党执政兴国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具体领导任务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中国共产党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在领导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与人民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需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更全面更严格的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当前我党不仅要努力提高执政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严格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且要坚持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另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渐趋深刻,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为当前形势下赢得国际国内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提供了一个契机。对内我们需要社会安定,全体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巩固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的综合实力;对外我们需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从而为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更应持久不懈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文集[m].

[2]邓小平文选[m].

[3]傅立叶选集[m].

[4]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商务印书馆,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

历史文化底蕴篇3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化传承;文化底蕴

多年以前,我听到解小东唱的歌曲《中国娃》,里边有几句歌词:“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它让我深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让中国文化元素从我们身上流传到下一代的身上,把他们都培养成一个堂堂正正的

有中国底气的“中国人”呢?因为语文教师除了“授业”之外,还应“传道”。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在农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到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要从自身开始――要保证自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好桥梁的作用;其次要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积累文化素材;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近自然,搜集地方文化资源,建立作文素材库。

一、教师要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

对于是否是一个优秀教师有这样的评价:“教师只有拥有爱满天下的襟怀、丰富的文化涵养和宽阔的智力背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也是我们站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不被时代淘汰,不使自己贬值的行业资本。而从语文老师的层面去讲,他们具有学科优势,传承中国文化元素更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对于他们就更重要了。

(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习

积淀一定的本土文化底蕴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也是增强本土竞争实力的需要。我们深知,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本土文化”因其“本土”而显其吸引力和生命力――千年承传,生生不息,装点在民族文化大花园中。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本土文化,向本土文化学习,这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基础。本土文化越厚实,越能育名人孕英才。教师应吸纳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具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用文化精髓来熏陶浸染,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比任何说教手段更具感染力。广西就编有本土教科书《广西社会》,各地方也有自己的本土教科书,如河池市有《河池乡土》等。但这些本土教科书,有些学校不安排课程,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积极宣传发展本土文化,这是发展本土文化的需要,我们可以自己学习这些教科书,还可以激发学生去阅读。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后区域间的竞争,就是一种文化亲和力的竞争。本土文化体现了本土人文环境的特色,它的魅力无穷,潜力无限。教师应该为营造良好的本土人文生态环境出力,增强本土的竞争实力,以推进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积累文化底蕴,提升品德修养

积累文化底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在阅读时建立文化素材手册,要养成边阅读边摘录边旁批的良好习惯,并对积累的文化素材进行归类梳理

1.采撷诗文名句

我国的历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作文宝库,许多诗文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写作文时引用一些诗文名句,雕琢出优美的辞章,会使文章氤氲着厚重的诗香,使文章流光溢彩、诗意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2.积累历史人物,掌握典故传说

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瞩目的生命历程,常常成为许多话题的经典论据;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它不但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司马迁受刑而著《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红楼梦》……这些生动的历史典故对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莫大的作用。

(二)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近自然,搜集地方文化资源,建立作文素材库

1.关心走近本土历史文化名人

我们应当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在生活中学习写作。深入乡村,观察生活,发现人文资源,特别是有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一些老前辈询问相关的历史名人、革命前辈和当代著名作家文人等,或是直接网络查找,都能找到河池各本地方名人相关事迹的。如河池的革命前辈韦拔群,老人可以告诉你动听的真实故事,网络可以呈现给你详细的介绍。中华大地自古名贤辈出,代有英才。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引导学生走近我们身边的文化名人,会发现每一个文化名人身上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散发着文化的芳香。

2.收集民间艺术,体悟地方文化

春节来临,花灯、彩灯、对联、灯谜一个都不能少;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制品;十字绣、窗花、剪纸丰富多彩;中国文房四宝宣笔、宣纸、徽墨、歙砚;还有我们的家乡特产:巴马物产资源丰富,有珍珠黄玉米、油茶、火麻、油鱼、黑山羊、麻鸡、银鱼等名优特产;有钛、硅、锰、锑、铁、金、辉绿岩、滑石、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我们身边的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利用节假日时间,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去探究、收集地方特色文化,体验制作工艺品、家乡特产的过程,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不仅增加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起热爱家乡的感情,更为我们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3.亲近自然胜景,感受景点文化

巴马是“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在巴马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独特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巴马寿乡探秘游和红色旅游已列为广西十大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境内有桃花源般令人难以忘怀的盘阳河秀

丽风光,有被英国皇家探险队1987年宣布称之为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有令人如梦如幻般经历三昼夜的“祈寿宫(百鸟岩)”水上溶洞,地下水晶般的艺术宫殿“水晶宫”让人一步一叹;还有美如西湖的赐福湖风光、弄友原始森林、龙洪田园风光、西山弄友原始森林、弄友天然八卦、大洛江洲地下长廊、水晶宫脚下让人为之震撼的“长命河”、好龙天坑、交乐天坑、好和响水天坑自然景观及东山瑶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我们应在假日期间以修学旅游的方式,走进大自然,细致观察,积累乡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进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语文教师应该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语文、用语文。笔者认为将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自觉的积累。在这样长期的有意识的学习中学生不但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而且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元素得到传承。

历史文化底蕴篇4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历史文化底蕴篇5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历史文化底蕴篇6

1、三亚,是个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气候宜人,有很多值得欣赏的美景。海水清澈,拥有号称中国最美的海滩。

2、西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时尚的现代化大都市。兵马俑十分壮观,古城很雄伟,明城墙保存完好。

3、哈尔滨,松花江蜿蜒而过,这座冰雪构成的城市仿佛一颗明珠,绚烂在祖国的东北面,中国古老文化和欧洲文明在这里碰撞出梦幻的场景。

4、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历史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不赖,有很多地方能够领略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历史文化底蕴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关于世界遗产城市的特称。从保护角度讲,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把“保护”这一主题纳入城建的全过程。从政策角度看,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专门保护规划,并使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中。从历史角度而言,历史文化名城是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古城风貌、传统文化形态等要素的集合概念,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突显的历史地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与建设备受各方面关注。

就近十几年的开发来看,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往往是老资源多,新项目少;继承多、创新少;小而精的景点多,大而强的景点少;静态的观赏性的多,动态的参与性的少;历史文化古迹多,现代旅游产品少;对名胜古迹的保护考虑的多,对其合理营销考虑的少等等,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充分展示出它的风采和内涵。具体阐述如下:

一、抓好底牌,亮出王牌

特色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独特的底蕴就是其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底牌。底牌与王牌共同构成城市的魅力或特色,都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所在,底牌是基础,是本色,王牌是在底牌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起来的相对优势。秦皇岛素有中国长城海滨公园的美誉,滨临渤海,湛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水上长城这些是秦皇岛这个小城的灵魂,海水、长城就是秦皇岛旅游的底牌。但是,全面发展这个小城的旅游业,仅靠这张底牌已经远远不够,应该在其基础上同时打好几张王牌,比如秦皇文化的挖掘、长城历史的延伸、祖山的开发、南戴河国际的建设、欢乐海洋大型主题公园的投资,以及以2008奥运为主题的各种体育休闲广场的兴建等。文化内涵、自然魅力、现代化发展活力等,构成了秦皇岛多张旅游王牌。总之,没有一张底牌,城市旅游就没有底蕴,显得肤浅;没有几张王牌,城市旅游就没有活力,显得单薄。底牌加王牌,旅游强起来。

二、分清主配角

旅游业是尤其需要协作、联合的产业。旅游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相互之间不是简单的竞争和排斥关系。由于人们对旅游需求具有经常性、延伸性、循环性等特征,旅游景点、景区之间进行配套、合作的可行性和可能性都很大。在现代大旅游格局中,每个旅游城市都应同时树立正确辩证的主角意识和配角意识,有时要学会算配角账,发展配角经济。在山东省推出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热线中,济南的旅游资源难以与泰山、三孔相提并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能当第三主角或第一配角。但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济南在吃、住、行、购、娱几大要素市场中却具有主角般的配套能力。作为旅游者,他们只关心旅游的六大要素而不关心旅游资源的行政区划。旅游业效益是要算大账的,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因而配角也可算出大账来。所以,任何旅游城市都应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该当主角时当仁不让,大力发展主角经济;该当配角时心悦诚服,积极发展配角经济。当然,旅游城市之间应该主动搞好协作配合,寻求双赢或多赢。

三、努力创新,新旧并举

新与旧都是旅游资源,都能带来人们旅游需求的满足。创新和守旧都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的两个方向。守旧要守得“原汁原味”,使人“恍若隔世”,流连忘返;创新要大胆脱俗,不拘一格,妙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身心得到享受。万里长城必须守旧,迪斯尼乐园只能创新;避暑山庄要尽量保持原貌,海上乐园则要努力给人以惊喜。北京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传统资源非常丰富,必须守好,对此更多的应进行守旧式开发,恢复性建设。但与此同时,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要有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化旅游产品,体现和提供休闲娱乐性、体育健身性、文化艺术性、科学技术性、惊险刺激性等,惟有现代的创新,才能把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这篇旅游文章做大做好。总之,对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努力做到新旧兼顾,古今双赢,而不是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四、建设促销相辅相成

发展旅游需要建设投入,推动旅游需要宣传促销。以建促销,以销促建,两者相辅相成,无法分隔。建设如同生产,促销就是发现和占领市场。发展旅游需要建设投入,推动旅游需要宣传促销。旅游景点的建设和经营具有高资金投入、高水平策划包装、专业化管理等特点和要求,建设与促销都要创新理念,勇于实践。泉州介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经济最发达地区之间,正在构建中的厦―泉―漳金三角经济合作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民营资本非常活跃,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特色经济极为突出,目前在加快有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开发休闲娱乐产品,促进商贸活动发展,大力发展购物旅游和参观、体验型工农业旅游,通过各种措施扩大旅游消费市场,丰富旅游产品,利用其有利条件努力使其成为区域性的、具备现代功能的旅游、休闲、娱乐中心。

五、提倡节假日旅游

大力发展假日旅游已经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但从旅游业的平稳发展角度看,周末游更具潜力。假日旅游度假时间较长,集聚效应大。近年来,我国增加了短期传统节假日的假期,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小节假日,除此之外,一年中还有50多个周末,100多天的时间。从成熟的国际旅游产业看,全民化、集中性、运动式的小假期旅游和周末旅游,可以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收入创造客观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从旅游业的平稳发展角度看,周末游更具潜力。各临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开发了不少这样的周末游,以北京为中心就有多条线路发展较为成熟,北京与承德、白洋淀、五台山、云台山的周末二日游已初见规模,这种方式不但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得到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而且使利润得到快速的回笼。

由此可见,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倡导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共同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事业。

【参考文献】

[1]吴龙生.浅析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J].甘肃科技.2008,(8).

历史文化底蕴篇8

关键词:青州;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近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着“文化旅游促发展”的发展战略,紧抓文化、生态、高端三大工作重点,努力将青州市打造成文化名城、旅游名市、生态名市和经济强市。 目前,国内的不少专家学者对“青州现象”颇感兴趣,研究者众多。本课题主要就如何弘扬青州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青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初步分析和研究。

        一、青州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相传大禹治水后,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山东的青州便是其中之一。按照五行学说,青州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称之为青州。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文化、佛寿文化、古城文化与当代文化共存互依;东夷文化、民族文化根深叶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名人文化。自西汉起到清末1 400多年的历史中,青州历代为州府治地,辖区最广时比现在山东省还大,一直是齐鲁大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青州地灵人杰,英雄辈出,孕育了众多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一代名相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在青州做过官,创下了令后人景仰的政绩。至今,青州城里还传诵着范仲淹亲自用澧泉水熬制白药丸子分给百姓医治红眼病的故事。宋代朝廷重臣寇准、宗泽、张叔夜等,北魏著名书法家郑道昭和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等,都曾经在青州做过官。他们为青州的经济文化出了巨大贡献,现在青州已成为山东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青州文化还造就了一代名相王曾、抗倭名将邢玠以及王文统、钟羽正、赵秉忠、冯溥等一代贤臣,燕肃、于钦等学术大家。他们追求真理,无视权贵,贫贱不移的文化秉性,表现了青州人的精神风韵。青州还哺育过郦道元、李成、黄庭坚、李文藻等文坛名流。李白、杜甫、欧阳修、李清照等都曾经游历或长期居住在青州,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李清照在青州归来堂居住了14年,这期间她创作了大量的脍灸人口的诗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正是缘于青州山水风光的独特魅力,诱发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2.佛教文化。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青州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青州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这些宗派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近几年,在青州境内发现了许多佛教遗存并且对其进行了修复,现在大量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相继问世,为青州的佛教文化增添了较高层面的内涵。青州境内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寿”的云门山大“寿”字、集佛、道两家于一身的驼山、魏碑体鼻祖郑道昭的玲珑山题刻、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世界上罕见的长达2 600米的山体巨佛和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的龙兴寺佛教造像等,处处洋溢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魅力。

        3.东夷文化。东夷文化,是山东地区最早的土著人文化。据《禹贡》、《周礼》、《史记》等古书记载,青州地区正是当时东夷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并且处于其活动中心。从历史传说看,东夷文化的许多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在古代青州地域。例如五帝之一的舜,就是东夷人,早期在古青州地区活动。还有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也隐居青州,青州曾名“益都”,含义即是“供祀伯益的都邑” [1]。

        4.古城文化。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是历代军事重镇。青州市有2200年的建城史,城区内先后建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四座古城。在今天的青州城内,仍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街。像棋盘街、昭德街、卫里街、偶园街、北门街、北关大街等,这些街道首尾相接,绵延10多里,依然保存着青砖、小瓦、石路、木质活插板门的古朴风貌,飞檐高挑的门楼店面,无不洋溢着古文化的韵味。至今,青州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山西会馆、培贞书院、偶园衡王府牌坊、满族旗城、松林书院、万年桥、周代驿道遗址等大批历史遗存[2]。

        二、推进青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壮大文化经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摆在青州市人民面前的一大课题。

        1.以历史文化的理念,挖掘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以‘人文’挖掘城市底蕴”的建设思路,将历史文化遗产“植入”城市,彰显古城特色和魅力。政府可以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做好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让古城到处彰显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塑造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首先,坚持把文化项目建设融入到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结合丰富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古迹,规划建设以周代文化为主题的马驿山遗址公园等不同朝代风格的遗址公园和花园小区,配套规划甲子文化园、凤凰山景观公园等多个文化旅游景区,打造新的旅游亮点。其次,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突出青州作为“东夷文化”发祥地和作为江北花卉产业第一县的文化特色,规划建设东夷文化生态园、李清照印象文化园等十一园、十二馆等一大批独具魅力的城市建设项目。

        2.以生态文化的理念,引导城市建设与管理转型。突出“古、青”特色,坚持“白墙灰瓦,绿树青石”的城建风格,充分挖掘整合青州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青州古城,让“古文化”成为青州的城市文化底色。在城市发展格局上,以老城改造提升为中心,加快南部文化产业园、北部经济开发区、东部黄楼花卉园区、西部峱山经济发展区建设,打造“一城四区”城市整体发展格局。在城市建设上,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整合片区资源,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复合型地产繁荣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大型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其次,突出青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特色,加强与文化的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山环水绕、园在城中、城在景中、人文自然景观互相辉映的城市魅力,把青州变成一个以古州文化、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古州福地”文化旅游区。

历史文化底蕴篇9

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的大禹治水;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1、对比法。一是中外对比:如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指出中国在二三千年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古代文化,使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等;二是古今对比,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田租、摇役、兵役等项,即使是“盛世治世”也不能幸免;三是正反对比,我国古代史上有爱国爱民、舍生取义的英雄,也有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败类;有戎马倥偬、艰苦创立的开国之主,也有养尊处优、昏庸荒淫的亡国之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憎分明的道德感情。

2、课外配合法。具体作法是: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定期活动,有计划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历史小丛书、参考书中的有关章节给学生阅读;或组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看了书后讲历史故事;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而不能本末倒置、主辅易位。

3、联系引伸法。一是因事因地联系,如讲汉与西域的关系时,联系班超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故事;讲到春秋五霸时,说明浙江当时属于越国,联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二是纵横联系,如凌晨元朝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依据时,纵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孙吴派卫温到台湾,下及于郑成功等。这样不公有于学生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发挥了在古代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

1、依附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藉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

2、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

3、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

4、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是指受教育者在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得到的启示与觉悟难以完全平衡一致。

5、评判性。从形式上看,无论是老师主导的教,还是学生主体的学,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据往知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眼光来鉴别、评说干百年来中国、世界发生过的人事现象。或歌或颂或骂或斥,无一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的。

四、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

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育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

历史文化底蕴篇10

怎样让自己的文章具有文言底蕴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撷明珠,装扮美人

经典的文言文名句如一粒粒光彩照人的明珠,或精致典雅,或豪放雄浑,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写作时,从文言文的海洋中采撷一些经典名句,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余味无穷。

请看2006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息之辩》中的两段话:

日出江花,春来江水;若无片刻之憩,白乐天何可作此词焉?春风十里,荠麦青青;若无须臾之息,姜白石何以工此曲哉?天姥连天,蜀道危难,若无俄尔之寝,李太白何能作此千古绝唱;潦水寒潭,烟光暮山,若无瞬日之息,王勃何以作此万人传唱之赋也!

呜呼!于古然,于今然,劳逸结合,生而有息,息而为作,作之而息,此其两者,相成相依,不可断绝。

作者引用了白居易、姜夔、李白、王勃四人的文言文名句,对“生有所息”进行了诠释,由此得出“两者相成相依”的观点。语言精练,化用贴切,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积累与文化素养。

采撷文言文名句出彩,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以在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位置引用,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二、牵手名人,步入教堂

文言名人为人类提供了生命范本,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生命歌唱、他们的生活思考,历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典论据。把他们写入文章,能增添人文色彩,增加文化底蕴。

2005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心是莲花开》写到:

请看走过历史,在壮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中,无望英雄的勇气与决心令我敬佩;一代霸主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令我感动;诗之“鬼才”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不禁为兄弟情殇而哭泣……

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至纯至美的一抹倩影,让少年的心“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圣杜甫的“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让我瞥见一份双宿双栖的自由与亲密;还有欧阳夫子甜蜜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千年之后,仍纯纯地回响在天地之间。--情之重也,如我枕边的一滴泪,你心中的一湖水。

作者直抒胸臆,穿插了荆轲、曹操、曹植、杜甫、欧阳修等名人名句,来阐发“入世与出世”的主题。历史名人与经典名句交相辉映,作者真情与名人思想融于一炉,使文章内容厚重,文言底蕴陡增。

三、链接名篇,成家立业

文言名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古往今来人们智慧的结晶,适度、合理地链接它们,能增强文化底蕴,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请看2006年内蒙古高考满分作文《重拾昔日的辉煌》中的几段话:

当年,黄帝为人治病,留下了《黄帝内经》。可曾记得,它为后世“悬壶济世”开创先河。人类文明从那里开始,告别了蒙昧,走出了蛮荒。

当年,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划出了《甘石星经》,为地球的寻根之旅宣誓授旗。抱着一飞冲天的愿望,现代中国航天人踏着万户的足迹,驾着神舟,在太空翱翔。

《左传》、《史记》像龙一样雄踞在文学最高峰……

唐诗宋词灿若星河,诗人学者百家争鸣……

四大名著、《四库全书》诠释了一个鼎盛的封建时代,人类文明在那里极尽辉煌。不管是横眉怒目的脸,还是金戈铁马的卷,都让历史活灵活现、大放光芒。

作者紧扣“重拾昔日的辉煌”这个主题,列举《黄帝内经》、《甘石星经》、四大名著等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一系列文言著作,印证了书本承载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道理,启迪读者回归文化典籍。文章高屋建瓴,大气磅礴。

四、借用文言,粉饰新房

文言作文是考场作文中的稀有品。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较扎实的话,不妨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言文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这无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记妙招。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2001年南京考生的《赤兔之死》、2002年江苏考生的《谏屈原书》、2003年四川考生的《愚者传》和北京考生的《转折》等。值得一提的还有2002年江苏考生写的五言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其语言脱胎于古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以一位才华横溢、有志投身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的中心人物,写得像模像样。请看其开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