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孩子心理疏导教育十篇孩子心理疏导教育十篇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59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1

1.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可以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还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探寻相应的疏导策略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

2.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辅导,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但由于家庭辅导不重视,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小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逆反心理强,不听从教育。一些小学生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待人不礼貌、不谦虚,性格比较倔强,他们不听从老师、监护人等的批评、管理,逆反心理强。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2嫉妒心理,厌学情绪。小学生在学习中也处在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而小学生又具有好深心强的特点,存在着一种排斥他人的心理,在与其它同学的竞争中存在着嫉妒心理。另外,一些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存在着厌学心理。

2.3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但在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较忙,经常不在家里,小学生缺乏与父母正常交往的机会,使得它们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无法倾诉,又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排解,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信任,不仅性格变得孤僻,还会影响他们与人的交往。另,外一些小学生还存在着害羞,自卑心理,与人交流时表现得比较害羞,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小。或者担心自己的家境条件不如别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表现出自卑心理。

2.4自制力差,自暴自弃。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具有贪玩的特点,对学习没有兴趣,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这些心理状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对他们与人交往,生活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2.5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在隔代看护中表现比较突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眼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祖辈对他们也是百依百顺。而小学生认为自己的祖辈思想观念落后,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不仅不听从他们的教导,还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

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某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具体来说,导致小学生存在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今后需要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辅导对策。

3.1自身方面的成因。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遇事不能独立处理,缺乏自我调节意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采取何种措施处理。另外,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

3.2家庭方面的成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以及监护人监管不到位。第一、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然而在一些家庭,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相应的指引和辅导,小学生的心理烦恼无法向人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这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二、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需要监管,在心里上需要辅导。但一些小学生的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对他们的学习缺乏关注,更别说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3学校方面的成因。一些学校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不重视,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一些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当,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有关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课程辅导,影响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成为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中重要原因。

4.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小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然而,小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同时,完善小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值得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现状,考虑到小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4.1小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调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小学生自身,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有利调节。在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学习看成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理想和抱负,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途径。小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用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小学生也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并磨练意志,勇敢面对和客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加强自身的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心理上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2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是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它能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要想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亲应该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充分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职责,不能

过分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前程问题。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明确父母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责任和使命。如果父母远在它乡,要注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多倾听子女的心声,并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孩子解答疑惑,排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仍然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为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倩况,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小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小学生更多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并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他们的教育和辅导,对于心理健康存在缺陷的小学生,教师则要特别关注这类学习,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小学生的管理。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心理辅导能力,能够针对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帮助小学生面临的疑惑。此外,学校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经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工作效率,妥善解决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位学习,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学习和活动当中,要关注每位学习,尽量给每位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同时,对小学生要注重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探索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并在教材编写上进行探索,同时引进具备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专门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结束语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2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3

2、安全教育的持续跟进:当天活动后班级老师要利用回顾时间,巩固活动当中的自我保护小常识——“遇到危险——跑、躲、藏”,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持续的教育幼儿有关防恐防暴的知识,教育幼儿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

3、家校沟通及配合:班级老师及时关于活动的美篇,让家长了解活动的意义及目的,也让家长放心学校防恐防暴组有能力保护在园孩子的安全。

4、健康保障中心配合派出所警官进行口供录取。

5、园办和保健组跟进120救护情况,及手续办理。

6、健康保障中心对活动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到园内总结,整队。(提醒孩子们安静)

本次是幼儿园组织的消防疏散演练,没有真正发生危险事件。演练目的是当遇到危险是我们的防暴小组成员怎样去保护在园孩子的安全。

表扬今天参与防暴演练的孩子很勇敢,在老师们的安全疏散引导下成功到达安全区域。

表扬防暴组成员很快速、全力协助将坏人制服,表现出团体作战能力。

提醒孩子们以后遇到危险一定要勇敢面对,要相信幼儿园安保叔叔及老师们会保护好我们的。

1、能较快适应突发事件,表现出从容不迫,情绪稳定,不惊慌,会跟着老师走。

2、疏散活动中保持安静,提醒幼儿不拥挤,不推拉。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4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新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51-01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举家涌入,在我市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也呈阶梯式上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环境较差,在语言、家庭教育、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与本地的孩子有着明显差异,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已然成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共识。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现状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的环境,其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自卑感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逆反心理强,是非观念模糊,言行不一;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多愁善感;学习基础和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在行为上出现了吸烟、喝酒、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甚至是自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环境不利。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于关心,家庭教育成为“真空”: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温暖,导致个性孤僻;有的不顾家庭,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和学习;有的则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蛮横任性的性格;有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蛮,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残缺或再婚,人际关系复杂,孩子内心消沉,无心学习。

2、学校教育失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学习环境的流动性很大。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和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所以,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教育也存在“唯成绩论”的误区,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帮教,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些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师生关系对立,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

3、社会导向偏差。因为家庭背景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常被贴上“外地生”、“打工子女”的标签,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常会因自卑而过于敏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偏差。再者,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等不良传播媒介和一些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非模糊,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往往产生一些不道德和违反纪律的行为。

二、转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日益凸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应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科学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努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的品行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1、家校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避免家庭环境和家长因素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消极心理形成的罪魁祸首,学校要注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辅导和指点一些家庭亲子沟通方法,使他们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二是要加强家校互动。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电话联系、发放资料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只有家校之间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家庭教育的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也才可以更持久、可续和完善。

2、有效疏导,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心是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心的法宝。作为教师,应做到“三心”:耐心教育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细心辅导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热心资助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一是关心帮助,挖掘亮点。教师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别辅导,用赏识的眼光挖掘亮点,“多一把尺子衡量”,重视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二是心理干预,打开心结。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用写信或谈心的方式进行咨询,帮助他们倾诉心声,平衡情绪,排解抑郁。同时,借助学生活动、心灵日记、心理讲座、课堂教学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心理和德育档案,及时矫治其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5

[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逆反心理在初高中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处理好,它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阻力。所以我们对于它的一系列问题都应有所了解,并做深入思考。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家长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才能掌握一些很好的方法去正确引导孩子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原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1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的否定。

1、2评判性

青少年已不是处于对老师崇拜的小学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评判老师,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嗤之以鼻。

1、3对抗性

由于生理和心里各方面的成熟,青少年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而父母总觉得自己永远是长辈,孩子永远是孩子,以一种长辈的姿态自居。青少年抗击父母的强势和约束。

1、4闭锁性

由于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青春期的初高中生,渐渐的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初高中生写日记是很常见的现象,他们往往买那种带密码的笔记本,也会把日记本放在安全的地方。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1、2、思维品质的发展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忽视孩子的存在,甚至殃及孩子,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2、2、学校因素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2、3、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但并不应适合中国价值观的信息。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由积极的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指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种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批评和指责有时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指责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为了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不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还要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学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2)学校应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3)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

(4)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3、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化解他们的对抗情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不但他们自己需要努力,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4、优化社会环境,更多接触社会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社会环境。教育者要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不能把他们局限于学校、家庭,而应该把他们置身于社会。只有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才能使他们更快地社会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为此,就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大力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和消除社会阴暗面和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害,阻断产生不良思想的源头,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温床。同时,应多建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渗透理想教育、价值教育、创新教育等,将其逆反心理转变成探索创新和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总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7,9(22)

[3]刘孜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杨嘉民,张彤,陈颖.试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1)

[5]高红霞,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6]何莉,甘金贤.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与调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7]王云霞,强普霞.略谈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9)

[8]苏碧霞,黄艳明.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07,2.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6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这一首留守儿童的歌曲,唱得让人心酸黯然。山区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普遍存在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调查,学校发现,造成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受欠缺父慈母爱的影响。2、受隔代溺爱的影响。3、受不成熟“自我认为”的影响。4、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5、受过分依赖学校老师的影响。6、受社会歧视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蟠龙完小对这些留守儿童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干预和预防等心理教育,把山区农村留守儿心理的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之中,以“慰―帮―疏―导―护”来引领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得到了健康成长。

1、慰:利用亲情对话,视频聊天,让留守儿童渴望的亲情能得以慰藉。

经前期调查,发现近72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更有极个别留守儿童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摸样了。基于这种现状,学校专门在心理咨询室安装了一部亲情电话和一台可以视频聊天的电脑,免费每天向留守儿童开放,让留守儿童不出校园就可以和父母倾诉情感,拉近心灵上的距离。学校还开放了微机室,让留守儿童通过QQ很方便地和父母说长道短,保障了双方的沟通需求,包括双方的隐私也可以安全地得以交流,留守儿童的亲情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在外打工的父母思子之切,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2、帮:建立结对帮教机制,充分发挥家长的帮教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由于父母长时间外出,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就无人监管,生活的基本技能也得不到培养。学校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了解留守儿童中父母均不在家的学生,指派教师其家长,结对定期帮扶。一是家长借阅或购买课外读物,让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得以充实,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头脑,产生激励效应。二是家长定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教会他们诸如煮饭、洗头、洗衣等基本生活技能,鼓舞其自信心,培养其自强力,养成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好习惯。

3、疏: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给予疏导,防微杜渐。

在学校留守儿童中,大部分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有的在家独自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较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只知溺爱,放任自流,儿童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疏导,极大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产生了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甚至行为失控的犯罪倾向。学校开展了“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讲座”,由校长亲自作讲座。班主任老师们就很知根知底,耐心细致地给予及时有效地疏导,如有重大一点的心理问题学生,就配合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一起共同疏导和矫正。通过一系列正当和及时的疏导,学校留守儿童的孤僻、焦虑、自私、暴躁等心理现象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几乎就没有出现心理失范和行为失当的现象。

4、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重师生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零距离的关爱本属于父母亲人的,我们教师如能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定会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种爱的氛围,让孩子心情舒畅的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到来自父母亲人以外的关爱。蟠龙完小周边村地广人稀,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其中父母全部外出的就有近60%,留守孩子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一是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有十多名,他们的细小心灵过早地受到伤害;二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有近30%,孩子们受教育的随时都可能被贫困吞噬;三是监护人没有家庭管教能力的占50%,孩子们的成长处于“信天游”的状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只靠“外援”,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蟠龙完小正式建立留守儿童综合教育管理系统,教师经常通过走动,到留守儿童的家里去,了解他们的经济、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学校还特别规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学生的临时监护人,更好更全面地关心留守儿童。为加强联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与该村委联系,共同帮教和引导留守孩子。随着组织机构的建立,明确了教师帮教和引导留守孩子的责任,为留守儿童新增了不少家长,加强了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5、护:组织别开生面的活动,编印留守儿童家长读本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近年来,我县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留在家中,由祖辈、亲戚或民办寄宿机构照管,形成留守儿童现象。由于无法享受父母的亲情呵护,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这些孩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性格偏差等,这些问题在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城郊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亲情饥渴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在对父母长期的思念中,孩子由最初的企望、焦虑、缺乏安全感到对父母逐渐冷漠,甚至仇视。而且孩子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对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亲情呵护的缺位,使孩子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二)封闭、自卑心理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留守的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没有倾诉、寻求帮助的对象,逐渐的形成了封闭、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比较常见。部分孩子常表现为逐渐与父母、同学开始疏远,沉默寡言、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在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课后不想参加各种活动,怕被同学看不起;生活中,对老师、同学的关怀不易接受,甘愿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三)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差

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低年级学段大部分孩子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到了中高年级学段,极少有留守儿童能表现优秀。究其原因,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孩子学业期望值不高,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导致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太少,导致孩子学习习惯不良、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自暴自弃。此外,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还导致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不良,自私、任性,惹是生非。(四)道德意志薄弱由于留守儿童祖辈代养人疏于管教和溺爱,对孩子的生活包揽包干,对孩子的错误时常袒护,造成留守儿童依赖心理严重,是非辨别能力差,道德意志薄弱,不能经受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缺乏责任感。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常常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弥补亲情缺失,孩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正确的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处于放任的状态,思想观念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拉拢、教唆,经受不住诱惑而走上歧途。

二、城郊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究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家庭。父母要转变观念,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尽可能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在接受更好教育的同时,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机会;如果不能将孩子带到身边,父母要通过打电话、写信、回家探亲或接孩子到打工地团聚等方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外出务工的父母还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习状况,让孩子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亲人的爱、老师的关怀时时伴随他们,帮助他们摆脱孤独、无助的阴影,形成活泼、开朗的心理素质。

(二)发挥学校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诸多的困惑与问题,需要更多的帮助与疏导,这就需要学校转变育人观念,通过“爱”的教育来“补”位。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针对各班留守儿童建立详实的档案,档案中除记载详细信息外,更要记录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习、生活习惯等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和内心想法;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首先,心理辅导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有意识地教给留守儿童适应环境、调节情绪、人际交往等心理调试的技能,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其次,根据孩子个体心理特点,通过个别咨询方式加强指导,做到对症下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和负担。再次,学校还可以开展“知心姐姐”信箱等活动,为孩子提供倾诉的渠道,并有专人给孩子回信,帮助解决学习、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此外,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达到长期、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之目的。3.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开设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班团队活动等,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收获成功、增强自信,在提高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支持,从而缓解自卑、叛逆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首先,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担起来;其次期望有关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村镇、社区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教育、兴趣活动等服务,引导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再次,期望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加大力度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孩子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8):31-45.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8

关键词:情感关系的尺度“冷与热”“粗与细”“宽与严”“疏与密”

中图分类号:G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34-01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形式的引导者、领路人、集体最初的核心,他的情感的教育是其发挥所有作用的基础。如果一个班主任没有处理好他和班里学生的关系,二者之间培养不起融洽亲密的感情,那么以他为导索的班集体也不会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达不到班集体教育的目的。因此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要任务就是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只有由“严管教育”变为“情感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认为师生感情培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系的尺度。

1“冷与热”的关系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往往都是满怀热情、一腔心血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自理能力较差,班主任更应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感化了很多孩子的心。但也有一些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这孩子这样呢?我多关心他呀,他怎么一点变化也没有呢?

我觉得这时就是老师冷与热的尺度有所调整的时候了。对于某些一直是在“热情”关注之下的学生,“冷”他一下也无妨,“热”的太多往往会不被学生珍惜。

当然,老师的冷是应该适时适量的,长时间的冷是师生感情的最大“杀手”。尤其是对于一些习惯较差,长时间改进较小的后进生,对于师爱非常敏感,每当他们缺少关爱时必然会表现出焦虑不安、厌烦、疏远,班主任对“冷与热”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运用中一定要处理好。

2“粗与细”的关系

有一些班主任,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具体的表现就是班里学生的任何事情,一律亲管亲问,细致了又细致,生怕有所疏忽而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教师是“保姆”型的,细字当家,带出来的学生往往依赖性较强,对自己约束力较低。

初中阶段的孩子普遍有一种与成人“捉迷藏”的心理,不是那种故意与人作对,而是他们既渴望成熟,并要求周围人承认他们是成人,反对别人把他们归于儿童。但实际上他们又没有感到自己是真正、够格的成年人。这时自主意识的发展又使他们不断的产生这类思考,形成了渴望独立自主与受到成人的管教的矛盾。愿望暂时不能达成和生怕成人知道的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有自己的秘密,不愿与成人沟通而显得躲躲藏藏。这对于在工作上事无巨细,包抓包揽的那类班主任是非常不利的,老师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对你隐藏更深,距离更远。

当然,我这里谈到的“粗”并非简单的放手,而是“粗与细”的巧妙结合:粗的外观使学生心生亲近,不去特意设防;细的观察让老师“成竹在胸,运筹帷幄”。工作中有粗有细,相辅相成,自然游刃有余。

3“宽与严”的关系

大家公认的一种观点是“严师出高徒”。严格,体现着老师的责任心与爱心,也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和睦大家庭的必要手段。而学生也大都明白严格是爱的道理。但是我国还有一句老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更何况是还未成人的孩子!初中阶段的孩子犯的错,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班主任是无论大小轻重,一律从严处理。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震慑作用,但这种威慑并不能“一劳永逸”。当威慑因孩子无意间地一个又一个错误冲刷得越来越淡时,“严”可能也就因此丧失了它存在的土壤而不起作用了。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也就是教育的客体,会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从最初的畏惧心理,害怕和疏远班主任,发展到后来对班主任的不信服,甚至通过故意给老师出难题表现自己的特殊,即产生逆反心理。虽然这只是一种盲目的、自发的心理现象,但思想决定行动,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不会与老师产生感情。因此,在相当多的时候,班主任更应该让孩子感到宽容,感到在老师那里会有理解和原谅,从而产生一种遇事向老师倾诉的愿望,充分利用人们交往最容易产生感情依赖的手段――语言交流,使学生从主观上产生倾向,愿意接近老师,为师生感情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无论是宽还是严都应有理有度,分时分人。特别是在某些时候,单纯的严和宽都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实施“宽与严”的尺度。选择时机将二者相互转换,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4“疏与密”的关系

人是感情动物,班主任同样摆脱不了感情用事的现象。对于一个四、五十个学生的班集体,班主任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感情,把学生分成几类:与自己性格接近而又听话的自然就喜欢,愿意接近;由近及“密”,在主观上形成宠爱这些孩子的倾向,在习惯上则有先表扬、后批评好孩子的行为。而班里经常会有另一些与班主任性格大相径庭、行为习惯又较差的学生,在老师的苦口婆心面前仍改变不大。久而久之,令人想起就头疼、看见就生厌,因“厌”而疏,在主观上产生疏远的倾向,在习惯上则有或者不闻不问,或者抓住所有时机对其批评。学生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老师的“疏与密”,感触尤为深刻。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的这种做法,不公正的因素有很多:前者会恃宠而骄,甚至骄气日盛;后者会自动躲避老师距离愈远。一近一远,与教师的感情也是相对成比例的。从班主任的角度看,则会因为主观上的看法采取不同的态度,不自觉地有了“疏与密”的差别,而不能公正地处理好班级事物,产生不了与班集体大家庭的融洽感情。

班主任和学生感情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做为一个合格的有心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抓住培养与学生感情的契机,能为自己形象的树立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9

1、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导致办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本园8个班级,每班是两教一保的教师配置,一共16名教师,8名保育员,每学期班上基本上要换新老师,老师的离职率达到30%以上。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低。

3、保育保健工作较差。

4、家庭不够重视幼儿的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培养好孩子,使幼儿教育暗然失色。

5、幼儿缺少动手锻炼的机会,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幼儿去凭空想象,利用表象去回忆、想象,限制了幼儿思维。

6、幼儿园的安全制度不严,管理不善。如:有一次,由于门卫的疏忽,导致一名幼儿跑出幼儿园,到外边小区去玩了,还好有人认识才将孩子带回幼儿园。

7、剥夺老师的休息时间,周末免费加班招生。但是招生的形式单一,所以招生的效果很差。本园幼儿满园要达到300个孩子,但目前幼儿园只招收了近180个孩子,离满园还要差100多个幼儿。

二、幼儿园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导致办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本园8个班级,每班是两教一保的教师配置,一共16名教师,8名保育员,每学期班上基本上要换新老师,老师的离职率达到30%以上。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低。

(三)保育保健工作较差

(四)家庭不够重视幼儿的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培养好孩子,使幼儿教育暗然失色。

(五)幼儿缺少动手锻炼的机会,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幼儿去凭空想象,利用表象去回忆、想象,限制了幼儿思维。

(六)幼儿园的安全制度不严,管理不善。如:有一次,由于门卫的疏忽,导致一名幼儿跑出幼儿园,到外边小区去玩了,还好有人认识才将孩子带回幼儿园。

(七)剥夺老师的休息时间,周末免费加班招生。但是招生的形式单一,所以招生的效果较差。本园幼儿满园要达到300个孩子,但目前幼儿园只招收了近180个孩子,离满园还要差一百多个幼儿。

三、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导致办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应对策略:

1、加大对幼教行业的投资力度,增大幼儿教师的事业编制。

2、幼儿园领导应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关心,时常与教师谈谈心,舒缓教师的心理压力。

3、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低。

应对策略:

1、鼓励教师进修,限期拿到教师资格证。

2、提高教师的培训力度,把幼儿教师纳入市培、国培项目,增加原本教研活动。

3、提高幼儿教师的招聘门槛以及工资待遇。

(三)保育保健工作较差

应对策略:

1、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制度的管理。

2、加强对保育员、厨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在规定时间内保育员应拿到保育资格证,厨师应拿到厨师资格证。

3、鼓励保健医生进修,定期组织保健医生参加专业培训。

(四)家庭不够重视幼儿的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培养好孩子,使幼儿教育暗然失色。

应对策略: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同时也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

2、根据不同特点的幼儿,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针。

3、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鼓励家长多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4、定期给家长宣传育儿知识,让他们重视幼儿的教育。

(五)幼儿缺少动手锻炼的机会,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幼儿去凭空想象,利用表象去回忆、想象,限制了幼儿思维。

应对策略:

1、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活动是推动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2、创设活动区,在活动区多投放一些材料,供幼儿操作。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希望家长在家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幼儿园的安全制度不严,管理不善。如:有一次,由于门卫的疏忽,导致一名幼儿跑出幼儿园,到外边小区去玩了,还好有人认识才将孩子带回幼儿园。

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

2、强化幼儿园内部管理,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如:加强门卫的管理,设立幼儿接送送卡,要求家长持卡接孩子,督促门卫严格把好凭卡接送关。

3、结合幼儿园实际开展紧急疏散、演练说动等。如: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等,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家园配合,形成安全教育合力,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七)剥夺老师的休息时间,周末免费加班招生。但是招生形式单一,所以招生的效果较差。

应对策略:

1、实行有偿服务,对周末加班的老师给与一定的奖励。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篇10

关键词:心理疏导小学班主任问题原因策略

适龄儿童自进入小学校园起,就会经历与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不尽相同的学习生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经历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慢慢就会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了一些少年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的成长。故此,每位班主任教师不仅仅要完成教学教育安排工作,还应认真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加强一些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促进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过度依恋家庭,不适应集体生活。一些小学生自出生起,就是四位老人、爸爸妈妈的呵护中慢慢长大的,对家庭、自己的亲人极度依恋,上学后不适应集体生活,离开家庭和亲人这么长时间,这些孩子就闷闷不乐。有些孩子虽然有着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经历,那个阶段有三位教师照顾,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和玩耍,这样的情绪还表现不出来,一旦开始了系统的学习生活,这些学生就觉得这种生活很单调、乏味、枯燥,久而久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情绪过度波动。一些学生对轻微的外界刺激,如同学之间的打闹、一不小心手重了点,他就反应非常强烈;教师轻轻的批评,也会引起他们过度的反应;在家里稍微有点不令他满意的地方,就大哭大闹,甚至做出过激举动如不吃饭、离家出走等;成绩好时就手舞足蹈,一旦成绩不理想就痛哭流涕等,这类学生的确让家长和班主任教师难以管理。

3.过度恐惧与焦虑。独生子女,他们在以前的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数量有限,一般都是身边的熟人、邻居和亲戚,虽说有些孩子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但总体上家庭人数不是很多,孩子的交际范围难以扩大,有些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另外一些孩子一旦走进陌生的校园,突然接触到陌生的同学和教师以及大量的高年级同学,他们就表现出来了恐惧的一面,不敢与人交往、过度沉默,警惕心过于强烈。还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后,对于突然出现的大型考试显得过于紧张,担心出错、或者成绩不理想而引起责骂,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他们产生了恐惧和焦虑情绪,不利于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考试。

二、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因素是一些学生自上学后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家长对孩子的过于溺爱,导致了一些孩子形成了任性、娇惯、淘气等缺点,但家长有时听之任之,基本上是纵容这些习惯。这样,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就慢慢产生了,并日积月累。还有一些学生,家里存在特殊情况,如家里过于困难、家里出现变故、单亲家庭等,时间久了,他们身上就显得有些自卑,平时比较沉默,不愿意与人交流、不合群,等等。

2.社会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加剧,一些家长对未来过于担心,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高,总是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考试、学习、集体活动中表现优异,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当上班干部、队委会成员等,对自己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给一些学生带来了过多的压力,这就使得一些孩子整天闷闷不乐,提心吊胆,心理包袱过重。部分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优秀,给孩子报了太多的补习班,使得一些孩子整天绷紧了神经,课余时间被学习占用,快乐的童年生活被过早地掠夺,也使得一些孩子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

3.身心成长的客观现象。每个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身心的发育与成长,认知力也会慢慢增大,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增加的同时,遇到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困难、挑战、与挫折也会不断增加,每个孩子在遭遇到这些复杂的事情时,有时就会显得一片茫然、手足无措,时间久了就出现了心理问题;随着慢慢地长大,他们慢慢会步入青春期,心理问题也会使之产生。

三、小学班主任常用的心理疏导策略

1.用自己的乐观开朗感染学生。“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作为新世纪的现代班主任,应当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认真做好班级心理教育工作,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乐观开朗的人格就是最好的心理疏导工具。

2.民主关注每一位学生。在班集体中,班主任教师的期望效应发生在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身上,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往往因为不需要特别“操心”而被班主任所忽视,而老师心中所谓的“后进生”基本上被忽略了。从心理健康的要求考虑,这种忽视是不能允许的,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班主任的注意和关怀。班主任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愉快、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3.适度表扬,用表扬、鼓励、赞赏帮助学生战胜心理干扰。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对学习能起促进作用,能强化学习动机,鼓舞上进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哪怕是获得微不足道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不同形式的肯定和表扬,以此换来他们的自尊和加倍努力。

总之,我国每位班主任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一些学生身上出现的不良情绪,从内心上关注他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每一位孩子都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