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十篇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十篇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59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多媒体

课题: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2013zcj067。

一、概述

技师院校因其特有的办学形式和教学规划而独具特色。在对机械工程系的基础课程机械制图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应该突出其专业的特色,按照教学大纲和学院对机械工程系的专业规划和定位,发挥课程直观的优势,凸显出其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

二、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技师教育的特色

技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较好地掌握专门技术就要求技师教育的专业按照具体岗位来设置,突出培养特定岗位的技能性、操作性,最终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因此,技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如下原则:一是课程目标强调职业定向性;二是课程内容贴近应用技术性和实践性;三是课程组织灵活多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四是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突出强调校企的结合。因此,技师院校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当遵循以上课程特点和设置原则。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整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材素材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并使其可在网络上共享,精品课程的所有资源可供其他教师借鉴参考或重组利用,或供学生学习参照。为了更好地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共享,使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更好地体现精品课程的示范性,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特提出以下策略。

1.设计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特色

我国对精品课程的申报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申报要求。根据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授课教案、电子课件、实习实训指导、主讲教师的微课视频等。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精品”要体现在各种教学资源中。

2.机械制图精品课程资源应强化交互作用

交互设计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分别是师生交互、学生学生交互、学习者集体交互等多种形式的交互设计。因此突出强调交互设计是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中学习情景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是学习活动得以高效率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创建在线答疑和在线自测系统,设计交互性学习研讨区和留言交流区,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协作学习和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3.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应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归根到底,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这要求专业教师熟练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魅力,这些都可以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中体现出来。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作为网络教学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共享成品资源,更重要的应该是凸显名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4.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的多媒体设计

多媒体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迅速发展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设计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中设计图文并茂、影声俱全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5.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的反馈评价及维护

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教学中,反馈评价作为一种考核手段是促进和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中应具备灵活多样的反馈评价方式和手段,形成良好的检验和督导机制。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反馈评价信息对课程网络资源进行实时的更新维护,更重要的可以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不断提高。

6.突出实践特色,提高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五个一流;特色;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47-02

当前高职院校已处在由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精品课程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是具有示范性和辐射作用的课程,是课程建设向更高目标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评价中,高等学校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精品课程,是衡量一所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精品课程是一所学校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及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1.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的关键和核心。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就是需要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学术上造诣高、教学能力强、行业知名度高的课程带头人与主讲教师;二是要有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课程体系的“一流”、“精品”及可持续发展;三是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开拓校企之间深度合作,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

2.更新课程内容,构建以培养岗位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流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的科学合理性。从课程设计和定位上,高职课程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行业企业真实工作岗位、正式工作任务为前提,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从而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努力使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针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内容以教学为主,针对基本技术方法的内容则以实践为主,并设计相应模块进行实践练习。仿真实训、模拟实训和网上实训是精品课程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高职教学要重视实训教学,严格按照培养目标,不断修改和完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形成新的职业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适合教学规律和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良好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运用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项目导入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指导下,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优质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咨询,提供自学材料和有关教学文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教育部高教司[2005]195号文件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所选用的教学教材要反映国内外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在高职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邀请同行专家、教授、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共同研讨编写大纲,使内容既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又要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的要求,并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前沿科技内容、新工艺和新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反映课程的特色。

5.加强精品课程的科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它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并应有足够的政策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架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由课题组申请,经院系推荐,学校评审的办法进行。

精品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由于建设时间较长,所以在管理上采用前期组织申报,中期检查和整改,后期评估验收,“立项”是关键,重点评价其客观性和基础性,如课程的发展历史,是否为核心课程,是否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水平和专业领域的影响力;教材的使用情况及特色。中期检查以教学内容和手段为主;终审阶段由专家组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的要求,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

三、高职精品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特色与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只有把握这个灵魂,精品课程才能成为真正的“精品”。高职精品课程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定位准确,突出职业特色。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课程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二是课程设计新颖,突出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思路,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载体来完成课程整体设计。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创新,从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选取最适合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仿真、真实的教学环境,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现代化共享平台。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是高职精品课程最突出的特色,要围绕行业和企业的需要,按照工学结合要求,根据岗位需要设置与实际工作情况相一致的实训项目,形成带有本课程特色的、内外兼容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结语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从而形成一批辐射力强、影响力大、效果显著的精品课程,同时促进精品课程教材交涉,优秀教学团队交涉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使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等学校林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部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首页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除过文字材料外,特别要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教学特点。林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包括照片等在内的大量资料积累,制作网页时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4.切忌过分追求网页的色彩,忽视其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网页的制作大都是业余的网页制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这样就会出现页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情况。业余的网页制作者和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艳丽的色彩来体现某个内容,而这不符合网页制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网页缺乏和谐、自然的感觉,达不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5.必须时维护网页

目前每门课程可以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并且是逐级申报。有些课程在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制作的网页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出现了网页上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新产生的教学材料和成果不能及时体现的现象。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多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采用powerpiont的形式来体现。但这一手法比较单一,没有表现出多媒体的真正效果。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申请精品课程必备的内容之一,教学研究项目是教学研究的体现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每二年都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审批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评定,足以表明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有些课程缺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对经批评课程的申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课程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五)注意特色栏目的培育

林学一级学科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色和分格可以用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栏目来体现。从目前申报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特色栏目非常缺乏,仅有个别课程制作的网页中增加了特色栏目。如刚刚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森林昆虫学》就有昆虫形态数据库,既增加了课程展现的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增色不少。

(六)进一步预告教学录像质量

教学课堂录像也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在提供的教学录像资料中,机位少、画面单一是我们的课堂录像存在的主要问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最少要求有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完全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录像技术规程”来完成进行录像,实现多机位、画面丰富的要求。

二、申报精品课程应注意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2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提前做好申报精品课程的准备工作,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料及相关材料

在每年七月份精品课程评审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申报前的准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材料和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队伍、主讲教师简介、参考文献目录等相关资料。

(二)制作网页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制作网页

设置合理的栏目,科学链接和导航,以自然的色彩和画面表达课程内容,及时维护和更新网页都是网页制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的表现手段,使多媒体的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保证我们的申报材料占用绝对的优势。

(四)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工作。特别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五)增加特色栏目,提高录像质量

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课程的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特色栏目。比如,林业类的课程我们可以充分考虑黄土高原和干半干旱的地域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栏目。另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考虑多机位录像,保证有一个自然、流畅和内容生动的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1]杜风国,孙广仁.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识别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3).

[2]沈国舫,翟明普.关于造林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林业教育,2004,(5).

[3]黎起秦,韦恹乐,张国宏.21世纪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4,(3).

[4]杨华,华巍.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的开发于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1,(5).

[5]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森林培育”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林业教育,2001,(4).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课程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受到普遍重视,拥有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的部级精品课程已成为建成一流高职院校的重要标志。抢抓机遇,以特色优势学科为突破口,高标准地打造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进而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及建设现状

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要建设或使用精品系列教材与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分为学校先行建设,省教育厅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三个阶段。评审需经过资格审查、专家网上初评、会议终审与网上公示等步骤,对评审合格的课程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给予补助建设经费。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每年进行一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将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在两年内申请复查的资格。根据教育部规划,自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计划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包括高职高专类课程300门。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解决自身问题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要求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并遇到一些困难,如社会认同度不高,招生和就业工作比本科院校困难得多,生源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高职院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并谋求优势地位,唯有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强力打造办学特色,以学生为本,以质量立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走“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要求。

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与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名牌,可以促进一大批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支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具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能力、老中青相结合、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教师梯队,造就名师队伍。

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成果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上。高职院校应将学校的品牌课程定位在国际一流的层次上,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程体系,高标准地打造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应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改成果,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新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并应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精品课程建设能推动完善课程建设机制、教学质量监测与质量保证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对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可持续性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措施。高职院校建设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大范围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可以推动科学的、规范有效的课程建设机制的形成;可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与质量保证体系,这比精品课程建设本身更为重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创建精品课程,树立教学品牌,将成为高职院校参与国家和社会检查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亮点。通过精品课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将极大地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的竞争力,扩大高职院校发展的空间。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品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与特色,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在某一方面质量和特色突出,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课程,应加以支持,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并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整体性、综合性课程建设。以广东省为例,截止到2005年,全省有25门高职高专类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8门课程入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有5门课程入选,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有4门课程入选,三所院校精品课程占广东省高职高专类国家精品课程的68%,这与三所院校从特色优势学科着手,重点扶持建设分不开。转贴于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课工程教师队伍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否具备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建设出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中,需要有学术造诣高,在该学科影响力强,具有一定领导能力与协调能力的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或者说要有一定数量的名师,并应按一定的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要倡导团队精神,避免单打独斗。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的要求,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以老带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建设部分项目。一是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把握好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建设的主线,改革不适应专门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地区或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把教学重点由单纯地讲知识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二是教学内容要先进,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三是要融教学与研究于一体,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主持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应是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多、教学效果好的知名教授,视野广阔,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能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四是要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网络进行精品课程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向社会开放,形成精品课程网页,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学科型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征,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内容占相当的比例。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实践性训练,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的要求,模拟生产一线就业岗位环境,从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的建设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与相关企业联手建立合作机制,把课程搬到企业里,建成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能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品课程《家具设计》将理论讲授、实践辅导、社会考察、工厂实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将课堂教学、家具实训基地实操、工厂实习、家具博览会参观、社会专业调研、企业设计项目、家具设计大赛、专利发明创造等全部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构成了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形成了培养学生真正的创造性和应用性家具设计能力的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5

关键词:党校精品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59-01

党校以教育培养党员干部为主要工作,当前背景建设党校精品课,对提高党校教学水平,增强培训的实际效用意义重大。

一、建设党校精品课程的意义

党校的主要工作是干部教育培训,身负党中央赋予培养有觉悟、有认识、有素质国家干部的使命。党校精品课不仅可以满足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要,而且精品课建设是提升党校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党校加强精品课建设意义重大。

二、党校精品课程的标准

精品课的认定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央党校教务部2011年关于精品课建设一文将党校精品课程确定为:坚持党校姓党,有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要相互照应,有国际视野与历史比较,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适宜的表达技巧。基于此,作为党校的精品课更应该做到:一,严谨科学的理论。党校的课程一定要坚持党校姓党,有科学的理论框架和严谨的表达。二,从实际出发。课程一定要指出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立场正确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方案。三,全面发展看待问题。课堂教学中的任何观点都要全面,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

因此建设党校精品课程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原则。这三项原则要求党校精品课授课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

三、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及对策

(一)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基于党校精品课程的特殊属性,建设党校精品课程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校姓党”。党校精品课建设时应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政治思想路线,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密切联系时代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好教学培训工作。通过精品课教学以期把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进行高度统一,提高其科学执政的素质和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围绕中心与服务大局。党校精品课的教授主体为领导干部,这就要求精品课要以干部教育需求为基础,站在领导干部的视角上来讲授。因此,党校精品课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以及实践性,要能够启发或者引导领导干部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3)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优良传统,因此,党校老师要立足中国现实状况,开拓国际视野,并通过辩证的学习为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复杂情况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4)讲究学术与科研含量。党校的学员多为各级公务人员,对于中央各项文件的解读重在落实,但党校授课老师不仅要说明中央文件的精神,还要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学术功底。

(5)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适宜的表达技巧。建设党校精品课程,内容、语言表达以及讲课技巧缺一不可。因此党校授课老师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建设党校精品课程的对策

建设党校的精品课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为抓好落实精品课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1)优化教学设计。

党校多采取专题式教学且依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所以变化较快。但专题的变化影响授课老师的讲题,对于教师授课的质量、准备都有一定影响。基于此,优化教学设计实属必要。

(2)鼓励支持科研。党校精品课建设要围绕教学内容,从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授课老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促使其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为讲好课做充分准备。

(3)提升自身素质。

授课老师要静下心来,完整通读马列经典,读本学科的经典,提升自身的学术功底,这样讲起课来才有底气,但也不能闭门造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真理也只是阶段性的。因此,授课老师要多做调研,从现实情况出发,不断完善修正自身的理论认识以便提升授课质量。

(4)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具化到每一节课。为此,首先,授课老师在授课时要精选选题,根据社会热点、难点,激发学员的兴趣、思考。其次,授课的内容要有学术价值,有足够的广度、深度,不可夸夸其谈,毫无实践价值。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6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传热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30-02

借鉴先进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教育部依我国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资源共享课等系列工作,该项措施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了调整,结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充分发挥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资源的优势,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提高和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1]。

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的指示精神,制定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2012]2号)等文件,明确资源共享课程的类型、基本目标、分级建设等内容,并要求现有的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最终实现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为重点,主要面向高校教师和学生,需经校、省及国家的三级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通过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拆解,获得模块化知识点,并辅于针对性视频、习题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增强师生互动,对学生自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传热学”课程在2009年获批为校级精品课程,随后在2012年获批辽宁省第二批精品资源共享课,在2014年该课程联合超星平台,率先成为省内首批跨校修读学分及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试点课程,并先后与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进行了跨校修读学分的试点合作,在本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进行了资源共享课程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特点

(一)课程资源化的新形式建设

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需要突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形式,引入系统的、完整的信息资源,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新形式课程建设需要注重资源系统化、完整化的基本要求,以覆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结合,建成系统、规范、有序的资源共享课程新形式。

(二)课程基础化的丰富式建设

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上的进一步扩容与丰富。该课程建成后要符合面向社会开放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需要具有优质、完整、丰富的教学资源,且更要表现在质量方面,比如内容、体现方式、互动程度以及学习对象的认可程度。

(三)课程互联网化的交互平台建设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是基于此背景下而提出的交互平台。突破了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将多元化、立体化的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为后续的专业教育普及到社会层面的大众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

(四)课程面向性的扩大建设

当前,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主要面向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以及研究生,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面向性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延伸,其最终面向的是广大社会群体,尤其是那些对于专业知识有需求的公众,改善了社会公众学习资源的获取环境,促进了知识型社会的转变。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基于网络平台而构建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开放课程具有丰富、完善的教学资源,吸引了高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大众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起来。

1.重视前期建设投入,忽视后期运行维护。初期建设申报成功后忽视后期维护与更新,甚至个别课程申报后从未更新过,更谈不上对其课程的创新与改进。

2.课程公开度不足,共享性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课程建设内容中涉及的信息资源无法明确引用出处,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中涉及授课教师多年积累的重要素材,不便于公开宣传,因此,造成了课程对外开放程度不足。此外,由于教学ppt不利于学习者对具体知识点的查找和检索[3]。

3.培养目标多样性与课程针对性之间的矛盾。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侧重点、不同专业学时不同等,如何使各校的学生、教师和社会自主学习人士能够各取所获,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达到利用率的最大化等问题[4]。

4.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缺少行业教学特色。同一课程缺少结合行业高校的教学特色,均与综合类高校一样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笼统阐述,未能充分体现行业高校的新技术与新观点。

5.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待加强。受制于网络技术人员的缺少,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展示,此外,教学资源主要以常规教学资源为主,其他形式的多样教学资源较少。

(二)对策

面对上述困难和问题,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文件后,提出以下几项建议,期望可以给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者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思考角度。

1.采用“秉承―转型―提升―延伸”建设策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与原有精品课程相衔接,秉承已有的课程建设基础。其次,对于原有精品课的整合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建设思路和服务面向等多方面转型和升级,让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真正有所裨益。再次,在精品课程转型之后的建设过程中,要随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升级。教育理念新模式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如何建设并超越原有的精品课模式,实现彻底的转型和升级,还应继续深化和理解教育理念,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融合各自高校的学科优势平台,努力创造并达到新的高度[5]。最后,还应该注重课程的延伸与发展,不能仅为了建设资源共享课程而建设。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传热学”课程充分贯彻了这种建设策略,秉承了石油石化行业优势与特点,将课程知识点进行了创新性的模块化管理,提升了课程的量并增大了课程内容量。此外,考虑到辽宁省推行的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要求,实现了与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无缝衔接”,切实落实了教学改革措施,促进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充分发展的前提是要有健全、清晰的版权保护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的效果,使其价值最大化。目前我国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仅有少量的文件,且没有对课程中涉及的所有资料引用详细的规定,这说明在这个方面需要补充的工作还很多,只有充分保护作者的权益,才能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得到更好地推广[6]。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传热学”课程中涉及了大量的图形和动画资料,因此在课程建设全过程中,设置了专门人员对课程中可能涉及知识产权的资料进行两个方面的处理,一方面尽量明确各资源的获取来源,进行来源分类与标注,另一方面将无法辨认来源的资源进行重新制作和修改,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最大化地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3.扩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受众范围。目前国内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缺少对职业教育层面、基础教育层面的影响。为了让我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应进一步扩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受众范围,建设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向均等化发展,同时也可以平衡各地区、各民族、城市与乡镇之间的教学资源。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在符合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多引入一些生活、工程实例、现象和案例,并通过便于社会大众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既保持了课程的专业性,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又能够扩大课程的受众范围,有助于课程的推广和知识传播。

4.集中优势资源,对高校特色课程提供支持。充分结合高等院校自身的特色课程建设,有效协调并组织各相关部门,在人员、经费以及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积极引导年轻、专业的教师参与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面推进和有效实施中。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一个石油石化行业特色明显的省属地方高校,在“传热学”的课程教学案例中,充分引入了石油石化行业的工程实例,借鉴了大量的呼吸阀、油气回收设备、输油和输气管道等设备器具,突出了该门课程在行业内的具体应用。

5.注重数字化校园与网络信息化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依赖网络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的集合,教与学的互动交流都离不开网络环境。以网络环境为基础,逐步实现教学环境、专业资源、学校资源和教学活动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享用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相关资源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传热学”课程在联合超星平台的同时,借助了超星平台的资源储备优势,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电子资源资料,使得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需求,了解更多的背景及专业知识,有助于对于学习课程的理解和印象。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然会推进新一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与更新,因此,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影响力、强大的竞争力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需凝练自身教学特色主,汲取他人长处,避免盲目跟随而忽略自己学校文化传统,在擅长的领域中建设系统、全面和整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而培养出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龙仲芬.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J].科教导刊,

2012,(12).

[2]肖安东,郑路.高校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

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

[3]张丽荣,宋天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践与认识

[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4]熊永红.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的

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5]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

志,2012,(6).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7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精品课程特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

本文为兰州商学院2012教学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问题探讨——以《国际贸易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日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过程中,很多课程往往停滞不前,出现课程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方法没有改进、教学资源更新率较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没有使其更好地发挥示范性作用,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我校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学》的持续性建设为例,探讨应用研究型教学型模式实现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

一、精品课程持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但是,随着一批又一批精品课程的推出,课程的后续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课程内容更新慢,缺乏特色。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由于课程网站内容结构基本上是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书上的内容为框架,同一课程的网上资源内容除课程的历史沿革、课程设置等各具特色外,其他的课程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国际贸易学是传统的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核心基础课,相关的经济类院校都着力于对其进行建设,但申报成功的各个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内容上没有特色可言。这是一门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课程,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动的课程,然而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很少有新的特点,都是在对经典的理论进行的讲授。我校的国际贸易学属于省级精品课程,但是地方特色却没有体现,如在西部开放的条件下,相关的理论却不在授课的内容当中。网上的教学文件不仅内容相差无几,而且形式也基本一致,缺乏新颖和特色。

(二)网络平台利用率低。精品课程不仅仅是通过网站对资源进行共享,更是希望在网站上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一个学校与社会对接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使得信息在两者之间传递,起到好的交互作用。因此,为了申报成功学校花了很多资金和精力,但建成后由于资金及人力的局限性,难以对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维护,课程对学生学习支持力度不大,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网站利用率很低。如,在国际贸易学的课程网站上,设置了网上的教学互动模块,但对于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及网上咨询等教学互动极少,学生答疑还不能实现个性化,留言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复等,已有的功能模块未能真正利用起来。这也意味着精品课程应用受到限制,缺乏交流共享的平台。

(三)应用的教学模式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不一致。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可见通过精品课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研究和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然而,实际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往往一成不变,对于知识只是从“教”的角度进行罗列,缺少对学生“学”的引导。比如,在国际贸易学的精品课程网站上,学生看到的只有教学文件的内容,缺少启发性的内容。也就是在精品课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整体、系统的操作等基本要素。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学习、研究、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

(二)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契合

1、对特色的共同要求。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要有所创新,要有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对应于精品课程是指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个性特征,是经过创新性发展的,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提炼出来的做法和经验,是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独特风格。这种特色意味着作为精品课程不是靠着模仿而形成的,必须是融合地方经济与文化特色、本校特色,营造出独具特色的课程建设氛围。精品课程,在当初评审时,已经提炼出或具备了某些或某个方面的特色,现在进行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意味着在后期建设中需进一步彰显特色,体现优势,提升竞争力。精品课程的特色体现在构建精品课程的各个模块当中,包括宏观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也存在于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在教学模式中也涵盖,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对教学理念的更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由传统的“应试型”、“教师为主”、“填鸭式”等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研究型能力得到发挥的弊端进行的变革。同时,当前应用这种模式的学校、专业相对较少,因而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将其与精品课程相融合,既彰显精品课程的特色,又有利于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

2、研究型教学模式对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推动。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解包括研究主体的认识。在实现该教学模式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树立科研的治学态度,但单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仍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来配合和达到学生的要求,比如教师在某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可以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判定等,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也可以不断地丰富,并更好把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新成果、新发展及时传授给学生,通过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始终具有一个科学而又不断更新的内容体系。这样就将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型成果转化成精品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进而推进课程建设成效的提高。

3、内在具有的“五个一流”。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将精品课程定位为“五个一流”,即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以“五个一流”为主要内容的“一流性”,成为精品课程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整体、系统的操作等。两者在这一方面是统一的,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就必然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形成持续的更新,对于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也就能够形成巩固,使得精品课程长期保持精品地位。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国际贸易学》精品课程持续建设对策

(一)以研究带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持续更新和创新。教学内容是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因此必须注重创新知识和成果向教学内容的及时转化,并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更新教材内容。以国际贸易学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本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很多国际经济问题本身就缺乏权威的解释,这就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更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研究”的内涵就是既要求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前人尚未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又要求教师在研究型的环境下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将其转换为教学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相融合,将研究成果固化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成果”既可以实现持续更新和创新,又凸显课程建设的特色。

(二)网络平台的维护打造精品课程特色。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持续建设是对“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它在确保课程网站建设满足申报、展示的同时,要发挥教学应用的功能,实现良好的交互性和全面的教学功能。这就要求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资源,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帮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课程网站的利用率。同时,根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兴趣也是需要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师生在难点解疑、作业辅导、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互动。作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也需通过网络平台来展示。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实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的实现,而学生在网络上的互动同时又丰富了网络资源的内容,实现动态的更新,形成良性的循环,实现共同的发展。一个不断更新的课程网站,一个为学生教师共同交流探讨的网站又是一门精品课程的特色的体现。

(三)以研究型教学模式变革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对于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两大类型。研究型教学模式属于后者。研究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学习、研究、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贯彻“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变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课程网站的通常设有师生交流的模块,在这些模块对学习的内容设定专题,供学生自由交流,提出创造性问题,然后指定教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个专题带来的大量任务,通过探究、学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就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的采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基于小组的协作式研究型学习方法、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式学习方法等。这样的互动通过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既提高对其点击率,又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自朝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J].高教论坛,2009.11.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8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在学科发展起步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诸多内容和因素。其中,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

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学科、专业和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科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要提高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前提。因此,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一起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示范性于一身,教学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课程彰显引力效应、愉悦效应、优质效应和主导效应的优秀课程。其课程之本、精品之基、魅力之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水平。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下,“05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具有自己的二级学科依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学科归属的“家园感”,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旨在“向精品,要质量”,“向课程,要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这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表现和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其目标依然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确立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根本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与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即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基本的理论原则、核心的思想观点、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教学符合学科要求,呈现出学科特色,凸显独特个性。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层面上来,整体提供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体系、范畴、原理、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品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更加坚实宽厚。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这“五个一流”中,一流教师队伍起决定性作用,是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课程的关键之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未上升为一级学科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归属感普遍缺乏,学术意识薄弱,学术氛围不浓,教学名师稀少,学术带头人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主持人及主讲教师素质不高。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全面统筹,整体规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队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支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凝练二级学科方向,认真做好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迅速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2个,共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2007年7月,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组织专家又评审出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些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将不断地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对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具有“优质”和“一流”的特性,课程教学彰显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效应”。这一课程定位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足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于发展困境,更加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吸引力。使学生“真学”。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研究“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一外在表现,其教学能够像磁铁石一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坚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较之于一般课程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关键点,唯有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学生才会愿意走进课堂真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思想才可能人脑、人心。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很难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书斋性。如“物质”、“意识”、“质、量、度”等范畴以及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过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研究外,更需要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师能够采取大学生愿意接受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话语形式来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而非大众难以接受的学术的、书本的、抽象的话语形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斋,变得可亲、可爱、人脑、人心,真正成为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说服力。使学生“真懂”。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研究“说服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二外在表现,其教学阐述的原理原则、思想理论、观点内容要令学生信服,能够澄清学生头脑中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世界是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剧烈变革和转型所产生各种问题在大学生头脑中不时浮现,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当代大学生极强的自我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说服力”危机,甚至出现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教材教学内容也动摇不定。真理的力量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力量,亦即灵魂。没有科学地、与时俱进地把握学习真理,研究真理,运用真理无疑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境况上讲,新的时代条件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借助于不全面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适当附加,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性理解,等等,都需要给予澄清和梳理。”这些理论问题不是靠教材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能圆满解决的,它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聚合学科整体力量,以学术攻关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研究,通过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使学生“真信”,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感染力”原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或形象所具有的感动人、打动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三外在表现,“感染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能够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鼓舞,从而真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更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处理的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研究。即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来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由于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改革开放前沿中的实践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所有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都有现成的答案。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这些实践问题就不仅是教学疑难问题,更是属于学术研究问题。问题的解决单靠教材教法的研究已经无法圆满完成,而是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系统性,而不是按照以往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式的研究来加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影晌力,使学生“真用”,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终极影响在于影响大学生的实践,使其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针对问题应用,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宏观的理论叙事方式和强烈的社会本位的特性,在张扬个性与注重自我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似乎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特别是面临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剧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认为“我要主义,但我更要生存”,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看成“贵族学问”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必然要求上升到学术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失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有效途径。

1.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内容的研究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精品效应”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高度,探究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一流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如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原理以及针对某时某地某事提出的个别结论,弄清这些原理的适用范围。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采取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以课题项目的方式,加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既可以解决精品课程教学问题,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要加强富于地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际问题研究。如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所在单位、所在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探讨其现状、分析其问题,提出建设对策,其研究成果既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2.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的培养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目前,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为主体,必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内在统一,使得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持人的培养,增强其科研能力,丰富其科研成果,促使其由课程负责人向学科带头人转化。二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养,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增强其科研意识,提升其研究水平,促使其由课程教学骨干向学术骨干转化。三是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方向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建设的合理梯队。四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搭建的各种平台,如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等,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

3.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材的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课程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这二者之间,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研究,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一是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实际,加强新教材内容的研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细致化,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内涵。二是在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生活、走进大众。三是在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发展。四是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等学校林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部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除过文字材料外,特别要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教学特点。林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包括照片

[1] [2] [3] 

等在内的大量资料积累,制作网页时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切忌过分追求网页的色彩,忽视其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网页的制作大都是业余的网页制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这样就会出现页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情况。业余的网页制作者和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艳丽的色彩来体现某个内容,而这不符合网页制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网页缺乏和谐、自然的感觉,达不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必须时维护网页

目前每门课程可以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并且是逐级申报。有些课程在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制作的网页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出现了网页上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新产生的教学材料和成果不能及时体现的现象。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多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采用powerpiont的形式来体现。但这一手法比较单一,没有表现出多媒体的真正效果。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申请精品课程必备的内容之一,教学研究项目是教学研究的体现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每二年都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审批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评定,足以表明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有些课程缺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对经批评课程的申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课程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五)注意特色栏目的培育

林学一级学科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色和分格可以用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栏目来体现。从目前申报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特色栏目非常缺乏,仅有个别课程制作的网页中增加了特色栏目。如刚刚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森林昆虫学》就有昆虫形态数据库,既增加了课程展现的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增色不少。

(六)进一步预告教学录像质量

教学课堂录像也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在提供的教学录像资料中,机位少、画面单一是我们的课堂录像存在的主要问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最少要求有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完全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录像技术规程”来完成进行录像,实现多机位、画面丰富的要求。

二、申报精品课程应注意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2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精品课程的课程特点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过程管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7.060

VocationalCollegeFoodprofessionalQualityCurriculumteaching

processmanagementandeffectevaluation

HUweidong,LiZhengying

(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f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tou,innermongolia014109)

abstractwestudiedinacomprehensive,in-depthperspectiveonfoodprofessionalqualityvocationaleducationcoursesrelatedtotheregulatoryprocessofthinking,andtodiversifytheimplementationdiscussedwaysandmeanstomanagefoodprofessionalqualitycoursesfortheteachingprocess,whileforhighVocationalspecialfeatureoftheexistingproblemssystematicexposition,presentedbyanalyzingfactorsvocationalfoodprofessionalfeatures,managementobjectives,teachingmethods,processdetails,teachingmethods,training,etc.,tosolvesuchfineteachingmanagementprocessesandfinalresultsevaluation.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qualitycurriculum;processmanagement;effectevaluation

0引言

高校教学改革中的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也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工作。自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本身需要一个长期、不断深入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是目前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普遍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由于近年来扩大招生、入学分数、职高性质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效提高高职高专类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①

目前,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统计,其资源库中已收集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约为24742门课程,通过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体系已经初见成效,分别分为校、省、国家三级。其中众多优秀的校、省及部级精品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的精品课程数量有限,通过质量和过程的目标管理,能够加强此类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质量。此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通过对此类课程效果评价研究,增加精品课程的综合表达,有助于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积极的开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们衣食住行中食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食品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都是重点专业,尤其各地区的农业大学均以食品专业为打造精品课程重点专业,其精品课程的过程监管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问题,重视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中精品课程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价更是势在必行。

1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1.1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教学过程管理的研究意义

1.1.1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整体水平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②打造高品质的精品课程可以提高整体学院专业的教学实力。从而推动教学不断提高,增强教师对课程品质的重视程度。对于五个一流的建设过程,也就是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拓展课程教学手段、方法、内容中均起到推动作用。

1.1.2增加精品课程多元化因素和完善最终效果评价

通过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监管的研究,有效形成整套体系化内容,如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课程教材编写与应用多元化效果、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综合评定等因素,都能为精品课程建设增加多元化资源和综合手段,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精品课程的课程检验与评定,从而完善最终评价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标准。③

1.1.3确保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管理目标的实现与顺利完成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完善立项前的申请,巩固追加立项后的管理,从而达到监管与执行并重的目的,积极鼓励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监管,从课件的制作、教材的选择、教案的编写,讲义的内容、实践的过程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着手,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课程特征,抓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个性化管理,有效达到教学过程监管的目标。④

1.2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特点分析

1.2.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高职高专院校除了对理论教学有较高要求外,更加重视实训、实验教学的过程,其中实施例如项目导入、方案模拟、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针对实践课程而设立的精品课程,更加注重实验的制作与组织顺序,在建设过程中更加需要重视和监管。食品专业多以化学、物理实验为依托,进行检测或加工的实训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效果。⑤

1.2.2授课对象特殊性与就业趋势目标性

高职类院校授课对象多为职高类学生入校,教学课程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差异,针对性也更强,其就业趋势也更加多元化,很多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就业实务数据佐证,增强了精品课程过程监管的证明材料。

1.3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过程管理方法

1.3.1教师队伍的培养管理

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特征为――“双师性”,既拥有专业的国家认证的资格证书,又拥有相关的教师资格认证,也就是说从教人员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本行业的能手、行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过程教师素质培养,大力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内涵建设,积极将专业教师送进相关企业进行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锻炼,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团队,把企业的相关人员请进校园与课堂,担任兼职教师,把企业文化传授进课堂,将企业中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告知学生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⑥此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定期举办的教师技能大赛,分为教学部分、实践部分、说课部分,将课程深入研究,挖掘精品中的精品,精华中的精华,从而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推动教师队伍进步。同时,将获奖的教师设计录像环节,将现场教学公布,让全校师生学习观摩,促进精品课程的延续。

1.3.2教学实施条件管理

依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要求、目标与形式等,对于教学过程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加强软、硬件条件设施的形成管理体系,提高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增加教学工具与器具、教学场地、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培养、校企合作方式,增加教学实施条件的多元化管理,将精品课程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多样性,如以板书为主,课件为辅的方式,在课件中加入动画、视频效果,对食品生产过程、检测方法、安全质量控制等过程进行动态演示,制作微课――简短的视频与课件,进行项目总结与规范评定,拓展教学实施能力。

1.3.3加强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管理

精品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交流,尤其是实践环节,需要由学生为主导,进行操作,教师的演示过程需要联系学生实际,生动讲解,不能将理论知识死搬硬套,生硬地施加给学生,师生能和谐有机地形成教学共同体,学生也参与到教师讲课的思考当中,共同完成课堂效果。教学过程保证生产岗位的技术环境,课程的深度、广度须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尽可能地创造生产实践现场环境模拟,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建立听课、评课制度。评课要坚持“有听必评”,组织教师参与讨论与评课。为了便于及时发现课堂问题,进行动态管理,有必要利用摄像或录制等手段,记录课堂讲授情况,课下进行评价和意见反馈。

1.3.4教材建设管理

由于精品课程的成果转化形式之一为教材建设,可以每年组织教师积极编写国家高职高专教材工作,在编写过程中进行精品课程的深化建设,在选择教材时,需考虑高职特点,选择实训教学过程详细,有针对性的教材作为精品课程教材进行教学,深入浅出,同时注重教材的时效性,使学生尽可能接触最新知识成果。

1.3.5建立数据资源管理

通过网络与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与维护,建立食品专业的数据库平台建设,对相应的交互系统进行管理,上传网络资源共享,进行模块设置,建立共享机制,将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分享于更多学生与受众,充分做到知识无国界、无地域的传播,拉动高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将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展示与推广,丰富网络教学内容,改进网络教学方法,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⑦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业务,对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有效传播,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精品课程的片段,最新教学过程,最新的进度,从而监控精品课程的进程。

1.3.6规范教学考核管理

针对传统考核的闭卷方式的单一性,制定综合考核标准,如通过学生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在企业实训能力考核以及开卷考试考核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知识进行问题深入分析,利用在企业实习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评定,便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2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2.1精品课程效果评价的类型

我国将精品课程的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学生评教”和“校内督导评价”两部分内容进行精品课程的过程与最终评价,仅仅通过这两种类型进行评价尚不足以具有权威性与公信力,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来规范精品课程的实施,聘请相应的专家与行政监管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进行督导和监管,提出宝贵建议,对于监督课程建设进度形成无形的推动力,有利于决策部门掌握精品课程动态与发展趋势,从而进行进一步监控与制约管理,从而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性、新颖性、全面性等因素形成。⑧

2.2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的评价方式

2.2.1网络公众评价方式

通过网络方式让受众对精品课程的组织、效果进行过程与结果评价。进行投票或意见填写,征求更多大众意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质量问题。由于资源共享的因素,对网络方式评价方式,应该更加注重公众的声音,总结综合因素,制作更加适合的资料,整合更加有效的方式,从而开拓精品课程的多元化进程,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可以共同讨论,定期组织论坛、会议,探讨精品课程评价与建设管理方案,集思广益。

2.2.2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方式

师生交互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教学规律,教师如果不能积极听取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反馈意见,将会越走越远,学生也要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解决精品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相长,达到即时问答、达标测试、学习分析等目标。⑨

2.2.3聘请专家与专业人士进行效果评价方式

专家和行业精英定期入校讲座与课堂引导,可以有效提升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整合资源,扩大教学手段。通过专家对精品课程进行评价,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合理的途径之一。⑩

2.2.4企业及用人单位评价方式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相关人员也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且通过学生的表现,可以评定学生本门课程乃至整个专业是否学到了实质可以应用的知识,通过企业的反馈意见,能够更加合理的提升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使精品课程下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2.3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制定

根据以上论述,针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标准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标准:第一,教师教学工作与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不应单一的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还应该通过多元的手段,对结果进行有效评定,如媒体方式、网络方式、微信公众平台方式;第二,高职高专院校食品专业课程标准应以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与学相结合的特点,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培养机制,将企业工作过程和人的职业成长联系在一起,提炼工作过程知识与结构,重新排列分配,建构本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重视实践带给学生的就业效应;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依靠单一的考卷进行评定,应该将综合能力分配不同比分,进行合理分区,划分出教学、实践重点与考核方式;第四,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应该由高职院校的教师、研究专家联合企业、行业一线的实践专家共同制定。

*李正英为本文通讯作者

项目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注释

①陈晓毅.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不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57-258.

②崔允t.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的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③黄存华.创建精品课程的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08(2).

④王达光,甘井中,谭曲.基于网络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研究[J].大众科技,2007(12):123-124,128.

⑤张胤,郑家茂.实施精品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J].高等理科教育,2005(6).

⑥赵杨群.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⑦赵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11(3):30-32.

⑧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⑨赵红刚,甘亚平,刘世杰.关于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2009(6):55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