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十篇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十篇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14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1

一、目前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思想教育手段相对单一

首先学校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以“我讲你听”,“你令我行”的行为模式,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其后果是“鸭子”不但没肥,反而失去应有的灵性。其次,学校思想教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更多的诉诸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强调说教管理及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认为思想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这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注入,导致学生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心理素质弱化

在福建高等专科学校的问卷调查中表明,3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一般,2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访谈中,27%的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评价较差或很差。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自信、与人交往能力弱化、性格孤僻、情绪的不稳定、感情心理承受力弱、缺乏克制力、择业心理压力大等等。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成为“木桶效应”中的“最短的那块板”,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

(四)西方文化侵蚀高校校园

高校是西方文化产品侵蚀的主要目标。高校随着教育开放力度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国,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校园的影响是首当其冲,也成为受其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由于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我们的相互依存要求我们想方设法迎接增强我们的价值观的挑战”。所有的这一切,自然引起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困惑,以致信仰动摇和信念失落。调查表明,33%的同学观看外国影片比观看中国的影片更多,西方的文化产品往往以其宣扬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或者是反文化的内容,有的甚至宣传色情、暴力、颓废等,满足青年学生猎奇的心理,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进而感到迷惘,造成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冲突与失范。

从生理上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另外,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个性张扬的要求愈加强烈。如何缓解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给青少年以心理慰籍,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二、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这就需要学校及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注重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更是至关重要。

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整体心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心理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少年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青少年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学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构建学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最后要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把握好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心理状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不能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对待。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易发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新形势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高校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心理潜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消除青少年心理疾病。

(二)要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机制

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界事物抱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心理和谐是行为和谐的前提,个人行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和谐必须从心开始,心平才能气和,内和才能外顺。

首先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汇集和反映机制,以加强青少年对社会心态的了解,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也要及时跟上,让社会情感的交流能够畅通无阻,以避免消极心态和不良情绪的累积而产生恶化。其次要加强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此外还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健全心理咨询网络,以引导他们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最后就个人而言,就是要引导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前不久,乌鲁木齐市教育局规定从今年开始普通高中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改年级的必修课。这意味着继2006年这门课成为乌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后,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式成为乌市普通高中的必修课。乌市高级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严林峰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为治疗和矫正,而是强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人格上的成长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只有从娃娃抓起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的”。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导向、评价、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作用。新时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学校的师生员工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根据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充分发挥作为文化建设基地的重要作用,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强化高校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充分发挥校园之声、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办好校报、校刊,弘扬主旋律;办好学生业余党校、业余团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吸引和凝聚大批青年学生,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等学生社团要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构建文明校园的主阵地,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以诚相待,奉献爱心,树立榜样

首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一个班的“当家人”。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集体,班主任的性格、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学生。以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引导和带动学生,用师表的形象感化他们,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处处起示范和表率作用。另外还可以从“查”、“观”、“谈”、“访”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查”,就是查阅学生的档案,初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观”,就是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谈”,就是多与学生谈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访”,就是加强随访,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认真落实《班主任工作条例》。班主任要做到“腿勤、嘴勤、脑勤”,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关心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困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温暖中受到熏染,得到教育。

(五)占领对青少年来说的重要阵地:网络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7年9月曾《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网瘾少年”有400万,约占10%,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调查显示,79.8%的青年经常浏览网页查询新闻或相关信息;58.1%的人上网一定要打开QQ或mSn等即时聊天工具,不希望与人失去联系。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2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l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青少年时期,“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笔者曾经碰到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那些只会死读书,老老实实,什么都听老师的家伙全都是欠揍的坯子。”这些学生把那些敢于同老师作对、经常欺负小同学的那帮学生当作偶像“崇拜”、“追随”。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往往采取偏激的态度,可能反而倾向于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的一面。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哲学上看,内部原因是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的发展。所以,要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该首先从青少年自身着手。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非常迅速。这个时期,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但由于青春期体内的内分泌腺相当活跃,甲状腺、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这些激素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随着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思维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的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向、发散性思维发展,这为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1.2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身体的迅速发育,激素水平的不断增加,对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日趋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已能够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断乳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好奇性与批判性等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一时期,他们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形成,喜欢表现自己,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同于他人的举动,以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的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不再需要老师、家长的“唠叨”,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他们会感到反感,有意无意地回避。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认知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冲动、易怒,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种反差往往使他们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在认识上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这样就产生了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家长的素质修养和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与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关系。素质修养较差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他们往往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来要求子女。他们总会这样说道:“我(们)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怎样怎样了”。而当他们一旦遇到子女做错了事或学习不好,要么唠叨,要么对子女大骂。他们对于子女缺乏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试问这种“三斧头”的教育方式怎能使子女不逆反?另外,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期望值过高,也会使子女逆反。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不顾子女的兴趣和疲劳,给他们过重负担和压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子女对学习的兴趣,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2.2学校因素

学校也是会引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①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不重视,某些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②教育者教育指导思想偏离、素质偏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观念转变缓慢;③教育者教育方法陈旧、单一,缺乏艺术性、创新性;④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⑤教育者缺乏耐心和诚意,没有掌握好教育分寸:⑥教育学生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讲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无法以理服人;⑦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教育者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在情感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等。

2.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所不容忽视的又一因素。我们对青少年长期进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折射在学生心理上,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是,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是,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是,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是,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长期以往也必然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反之,同一问题若试着改变单一的方法,就可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敞开思想,逆向思维,学会从多方面了解社会。久而久之,就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2)教师与学生要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试图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多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经常被某教师批评的学生,对这位教师肯定会有逆反心理。

(3)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3

怎样帮助中学生平安度过这一时期,正确疏导他们早恋的阴霾呢?经过多年研究与探索,我摸索了一点经验,特总结如下:

一、分析早恋的原因

1、内因

(1)学生的心理发育跟不上身体的发育速度,他们的心理上缺乏自控能力。

(2)性早熟是中学生早恋的内部生理原因,生理因素对中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

(3)心理上的“断乳”、与异往的需要是早恋的心理原因。

(4)学习的压力太大,心理感到孤独,更重要的是,中学生正是感情洋溢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遇上自己感兴趣的人。

(5)觉得生活无聊,及羡慕身边的朋友。

(6)思想不成熟,好奇心比较重。对性方面充满着幻想。

2、外因

(1)性信息的污染是中学生早恋的外部社会原因。

(2)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和失误是中学生早恋的客观原因。

(3)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使他们转而从同龄人那里寻求安慰。

(4)早恋的易发人群主要集中在家庭有缺陷的中学生身上,有的是家庭缺乏温暖。有的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是因为家长行为不检点,令学生对家庭产生不满等。

以上原因的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走进早恋的迷宫,而不知返。

二、研究早恋的特点

中学生早恋由于年龄的关系,大多具有偶然性、状态的朦胧性、对象多变性、分手的干脆性等特点。他们彼此间的接近,大多出于座位相邻,性格相近,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的有是外貌的吸引,为求知音等缘故。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时机。一般说来,有早恋现象的学生,由于兴奋、紧张、恐惧,加上精力的消耗,总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注意力分散、沉思、萎靡不振等。一些家长对早恋的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笨拙的办法,损害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使孩子觉得不被尊重,形成逆反心理;有的由此自暴自弃,越陷越深;有的则从“地上”转入“地下”,变为秘密行动;有的双双出走,避开父母;有的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要及时发现这些现象,与家长一起做好引导工作。

凡事都的从源头入手,上面我们深刻分析了造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特点,下面我们将探讨,中学生“早恋”的教育对策

三、灌输早恋的危害

有人说,早恋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不仅如此,早恋还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认清早恋的危害,时刻敲响警钟,对于青少年防微杜渐,避免产生不当的恋情是很有帮助的。

1、影响学习和生活

早恋者往往以恋爱为中心,以对方为航向,感情为对方所牵制,学习没有不分心,成绩没有不下降的。许多早恋者两人交往虽然很隐蔽,之所以最终还是被家长、老师发现,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成绩下滑引起家长的注意,追问之下,道出实情。

2、早恋会给学生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青少年态度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

3、对中学生的成长不利

中学生应该广交善友,而非把情感交流仅仅限于“早恋”,这样对于个性发展,人脉结交不利。此外,中学生性格比较单纯,对爱情缺乏成熟理智的认识,一旦发生问题,很容易受伤害。这样的话对其成长更为不利。

4、“早恋”极难成功

由于早恋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使早恋者极少走向婚姻的殿堂。父母、学校的干预,两人感情的裂痕,升学、转学、工作等太多的因素都使早恋这个不健康的婴孩中途夭折,

四、多管齐下预防早恋

(1)开展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

(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根据青少年学生头脑兴奋性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等特点,进行青春理想前途教育、法制教育。

(3)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利用班会,团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充沛的精力引导到正当高尚志趣和对各种知识的探求上。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各种朦胧的感情得到约束和自制,同时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

(4)努力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

“预防”预防、防治,正如人的健康一样,要想加强抵抗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基础,其次还需“接种”,提高免疫力。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在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和班集体里,他(她)感受到充实,感到有意义,处处感到温暖。全校还应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局面,提倡男女同学间发展一种兄弟姐妹般的纯真友谊,学生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

五、发现早恋及时疏导

我帮他分析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使她明白道理。不久,他又回复以前的朝气,充满活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实际的“疏导”教育中要把握下列三条原则:

(1)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中学生“早恋”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相互喜欢,相互学习;有的相互爱慕,往来一般;有的谈情说爱,如胶似漆;

(2)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前三种情况应给予正确的疏导,及时进行性道德教育。同时要注意他们容易冲动的特点,要疏导他们明智地对待自己,理智地对待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两性的道德、规范。切忌形成对立情绪,

(3)讲究方法,正确引导,切忌粗暴压制强令使他们屈从。要善于发现苗头抓住时机细致关怀,个别指导是做好疏导工作重要一环。

我对有早恋问题的学生持客观和宽容的态度,承认他们青春期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一个从朦胧到清醒的认识过程。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4

一、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其产生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从年龄特征来看,青少年阶段既保留少年的特征,又有成人的趋向。一方面,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不成熟,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思维品质有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导致认识不坚定,易动摇,看待问题和分析事物容易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如青少年容易把教师的严格教育、批评指正看成是对自己的“管”“卡”“压”。另一方面,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开始凸显,自尊心和好奇心、求知欲均在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有着强烈的“独立”愿望。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存在多重矛盾,主要表现在渴望独立,但又不能脱离依赖,求知欲旺盛与鉴别力低下,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闭锁性与开放性等多方面。这些矛盾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事情不能总是理想化的,当主观愿望与客观要求不一致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2.客观因素

环境诱惑和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接受教育的新途径,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内容丰富,良莠并存,形式多样,对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青少年沉迷于电视剧、游戏、网吧,导致青少年出现扭曲的英雄观、金钱观、享乐观、价值观等。

教育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逆反心理之产生,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不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去教育,比如:教法单一、态度粗暴,上课照本宣科,呆板乏味,惯用命令式、专断式的方法,对学生的过失小题大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要求脱离实际,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学生根本无法接受,只好采取消极对抗的办法应对;评价学生不够客观,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过于注重考试分数,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放任自流、挖苦讽刺,使后进生情感上与教师对立、背离。

二、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重视青少年自我教育,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防止和纠正逆反心理的最好方法。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转变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全面看问题,从而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学会耐心倾听,学会客观分析,学会正确取舍,学会自我纠正。要特别注重给比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独生子女多一些“吃苦”教育、“挫折”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增强心理承受力,进而克服逆反心理。

2.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和改进教育手段,消除和矫正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因

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由于教师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的错误,而自己又存在“家长制”作风,造成与学生对抗的心理。那时就不是学生有逆反心理,而是教师自身存在问题。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给学生平等的发言权。中国的传统习惯是教师居高临下对学生发出批评和指示,一切服从教师。这样不仅使两代人的沟通受阻,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勃勃生机和创造能力。学生有平等的发言权是对青少年人格和思想的尊重。作为教师应当注意耐心倾听,不随意指责和草率评论,对学生的倾诉作积极反应,并用建议性的语言代替指令性的语言,学会蹲下来和学生一同看世界。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5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犯罪心理;心理疏导

心理学认为,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心理发展还处于成长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对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引入心理疏导,将有助于未成年人理性的对待自身行为、克服心理问题、调整行为方式,有效的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一、未检工作中心理疏导运用依据及概念

2013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评。”该条规定为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导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阶段中引入心理疏导,就是采用心理疏导、心理测评、行为矫正、心理评估等相关心理学方法,帮助查清心理症结,把握其负面的心理状态,了解其犯罪原因,找准教育的感化点和心理阴影的疏导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其特殊心理,扭转其偏曲性格,增强帮扶、教育和预防的实际效果。①针对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心理疏导,不但有助于未成年人摆脱涉罪(伤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有利于未成年人重塑健康心理。

二、犯罪心理疏导在未检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从犯罪心理原因上分析

在一起纠集多人的校园故意伤害案中,多名涉罪未成年人在不知原由的情况下便参与故意伤害。在案后讯问中,问到涉罪未成年人小新(化名,以下未成年人名字均为化名)时,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打架,但是小宏是我哥们,他叫我打,我便打了,肯定那个人(被害人小申)欺负了我哥们。同案人小宇说,在宿舍时,大家都一起打小申,我如果不打,大家会觉得我不够意气,以后就不和我玩。同案人小鹏说,我是最后到宿舍的,看到大家在打小申,以为我们宿舍谁被欺负了,就上去也打几拳。

从这个案件我们看到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不足,遇事后不搞清楚原因,盲目讲义气,一味的跟风,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其实是群体性心理取暖。在实践中,很多涉罪未成年人为所谓的朋友义气,让朋友“看得起”,而后参与抢劫,盗窃,甚至无事生非,寻衅滋事。在莆田市H区检察院办理的92件149人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存在这种心理的未成年人占61%。

刚年满17周岁的小清,因犯诈骗罪,被某法院判决有期徒刑一年,小清是有很多不良习惯的未成年人,吸毒、盗窃、诈骗、打架。在小清的父母眼里,小清是他们已经无法管教的小孩,该案的发生,是小清父母主动报警。小清的父母从小对小清十分溺爱,慢慢长大后,父母发现小清有越来越多的坏习惯,在学校也成了问题学生,学校找其父母要求让小清主动退学。退学后的小清,在社会上认识不良青年,开始学会吸毒,偷家里的钱,父母因管教不动,将其送往精神病院“管教”。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性格缺陷。父母从小过度溺爱,使小清形成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当遭遇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容易误入歧途。在未满14周岁时,小清便成问题学生,学校的教育“失败”的情况下,选择对小清进行“放弃”,父母的无力管教,也选择“放弃”。在缺少情感引导的小清,更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最终走上犯罪。

行为通常是由心理支配,处于青春过渡期的未成年人在逆反、个体自我、冲动等心理支配下,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熏染,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心理疏导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找准支配行为的心理原因,使涉罪未成年人在认罪、悔过后,重建健康心理,回归社会。

(二)从未检工作性质上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经历30年发展,2015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成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目前全国有900多个独立的未成年人检察专门机构。②现行全国检察机关都在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通过“少捕慎诉”、“附条件不”、“不”、“帮教帮扶”等措施来感化未成年人,助其重返社会创造条件。莆田某H区检察院2013年至今,对未成年人的不捕率为11%,不诉率为25%(包括附条件不),同时通过各种帮教活动的开展,已帮助47名未成年人重返校园或走上工作岗位。犯罪心理疏导工作是协助未检开展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人工作重要措施,有利于更好的疏导未成年人的情绪,使其接受自己的问题,愿意自我改变,“由内而外”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

在整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检察院处于重要的几个阶段,有批捕、审查(、不、附条件不)等。对取保候审、不或附条件不的涉罪未成年人,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其生理特征、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这是分析其心理状态,为帮扶、帮教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对附条件不的涉罪未成年人,需设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考验期,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展心理疏导的时期。

(三)从心理疏导现实意义上分析

未成年人在涉罪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复杂多样,部分人存在焦虑、不安的心理,也有部分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负性情绪,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调节他们的心理压力。③同时实践中许多案例表明,一些犯罪嫌疑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若忽视其心理问题,盲目进行羁押、或者监禁,导致其二次犯罪的概率也较高。H区检察院自2010年以来,二次犯罪涉罪未成年人占10%。另外,对被害人的心理疏导也是十分重要,特别在害案件中,未成年人被害人在遭受侵害后,会出现恐慌、焦虑、羞耻、绝望等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负面情绪的过度堆积使其心理发生变异,导致形成冲动、偏执人格,在外界不良刺激的诱发下,很容易走向暴力犯罪。如女孩李某,其从小就被母亲家暴,而母亲再婚后又常受继父家暴,在她14岁时被母亲卖给了某地一农民当媳妇,之后又遭受那个男人的待,忍无可忍的她选择了用农药毒死那个男人。④

三、心理疏导在实践中运用的局限性

(一)对心理疏导工作的认识不足

对心理疏导工作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是存在“过程式”的聊天、“流程式”的调查、“填空式”的办理、“灌输式”的法制宣讲,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成效并不理想,无法真正实现恢复涉案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帮扶效果。对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欠缺审慎态度,因“案多人少”关系,很多未检工作人员通常对“讲不通”、“感不化”、“屡不改”的未成年人直接适用,一方面节省工作时间,也将教育、感化的任务转移给法院。

(二)心理疏导内容与方法的欠缺

我国的一些地方也开展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疏导与干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缺乏统一工作内容及标准,各地方“自成一体,各自为战”,难于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对一涉罪未成年人,通常会经历公安侦查、检察院、法院判决等阶段(案件),甚至有些案件还到监狱执行阶段,但公、检、法、监狱都有各自的帮扶措施及方法,各机关间也缺少衔接机制,导致帮扶存在断接性。对产生心理危机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更需要多样化多次数的心理疏导,但是现行绝大多数的检察院的工作方式仍处于简单的心理咨询及干预,持续帮助和关怀不足,无法达到良好的救助效果。

(三)未检队伍欠缺心理疏导专业性

心理疏导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过程,还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验、心理辅导等,这就要求从事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但是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检察官也不一定就能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具备检察官这个身份的心理咨询师,不易于涉罪未成年人从心理上接受,通常会使其存在对立、消极的负面情绪,难于达到心理认同,从而影响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疏导实践运用的发展构想

(一)提高认识,建立专业、兼职相结合心理咨询队伍

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固有观念,转变传统的办案思维,切实提高对未检工作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建立“宽容疏导、感化引导”为主,惩罚为辅的观念,是做好未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先哲提出的“慎始”思想,认为只有慎始,才能善终。中国文化传统还提倡“恤幼”、“慈幼”,反对“不教而诛”,未检工作强调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其次,建立一支“兼职”的心理咨询师队伍。鼓励与支持从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检察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使其获得心理咨询师咨格,以使更好的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现行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方的未检部门检察人员都要求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例如北京市检察机关未检部门共有127人,其中113人已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该市未检部门助检员以上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达到未检队伍总数的80%。⑤莆田市H区检察院也强化专业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议,通过培训经费报销、时间保障等方式,鼓励该院未检工作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现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人数占未检队伍的70%。由于检察官的职业限制,对于具备心理咨询师咨格的检察官,通常应作为兼职心理疏导师,负责未成年人一般心理问题处理。

最后,加强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合作。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必然需要更有经验,更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的参与,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更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疏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根据每个未成年人的不同心理问题,行为特点等,通过专业性调查、分析、治疗,达到真正的心理恢复。同时对专业心理咨询师应用,也有利于提高未检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带动整个检察机关心理工作队伍的发展。

(二)构建心理疏导具体工作方法

首先,规范心理疏导对象。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中,不但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也需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应针对存在问题(造成影响)的近亲属开展心理疏导。开展心理疏导,应对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应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等,对于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暴力型和反复涉案的未成年人进行重点疏导,可外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未检心理咨询师相结合,进行个别疏导。对于一般性心理问题,可以由未检心理咨询师直接开展心理疏导,采用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有效进行心理疏导。

其次,规范心理疏导程序。对涉案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导不是强制的,而是应设立一定程序,规范进行。设立心理疏导预告程序,尊重被疏导人的意志是符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初衷。事先应告知进行心理疏导的目的、方式、方法等,让其有接受心理疏导的心理准备。在未检工作中,只有征得未成年人同意后才能启动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也应该严格按心理咨询的程序,尊重未成年人的意愿,不得强制进行心理疏导。

最后,选择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针对不同的未成年人,不同涉案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心理咨询,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总结心理问题,让被咨询者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并为咨询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通常运用到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让被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克服成长中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认识。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对被训练人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测验(评估),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方法,对被咨询人进行测验,从而发现其心理问题的程度。上述几种方式,是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式,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综合运用心理疏导方法。

(三)各司法机关之间有效衔接

心理疏导工作作为缓解涉罪未成年人情绪、激发其道德情感和理智感,改变认识,了解其心理的有效手段。心理疏导启动早晚且是否连续性,直接影响心理疏导的效果。这就有必要将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向审前程序延伸,这样,公、检、法、司和监狱都应纳入到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当中。建立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程序上的流转,目前像H检察院这样的基层司法机关已经逐步开展这项工作,除了制定系统内的规范性文件外,还需要会签协作性工作制度,除了确定心理疏导对象的选取标准、疏导方法、专业人员的选配及沟通渠道等外,重点要对心理疏导方案在不同诉讼程序中如何有序衔接和实施进行具体规定,这样,既能整合资源共同开展工作,又能在交流和补充中巩固心理疏导效果。⑥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费用,对于涉罪未成年人来讲,心理疏导应是免费的,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应有相应司法机关自行承担,纳入办案经费;心理疏导的保密性,要求司法机关要充分尊重疏导对象的意愿,不同机关之间的工作人员应在其必要的范围内进行探讨;此外,每一个办案单位都要建立心理帮教档案,除系统备份外,还要将有价值心理疏导工作内容随案移送。

[注释]

①赵卿,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和矫治制度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年第1期。

②《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专业化建设的意见》,高检发未检字〔2016〕1号,2016年3月25日。

③荆玉梅,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的心理疏导机制研究,法制博览,2015、06(中)。

④崔海英,花季之殇:未成年女性犯罪之心理物征和危险因素,青年探索,2016年第2期。

⑤赵晓星、范跃红,帮教感化失足少年更专业更用心,检察日报,2015年6月4日第002版。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疏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化等问题日益明显,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浮现。同时,高校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社会日益交融,受到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高校不再是置身世外的象牙塔,更不再是孤芳自赏的一片净土。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浮躁与焦灼的社会心态无不影响到高校学生。一方面,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的软硬件设施超负荷远转,师资紧张,学生层次不一,高校教学和学生管理难度加大,面对来自各个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素质的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对高校学生而言,从中学单纯的学习生活一下子进入到大学完全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高校学生迅速“被成人”化。不管是否做好了接触这个社会的准备,大学生必须面对纷纭复杂的现实,而社会却没给大学生留下任何的“缓冲期”。原来没感受到的东西,现在需要感受,没有现成的答案,一切需要独自面对,这就容易引发心理落差,产生心理差距,大学生心理疏导与性格调养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缺欠的正在如此,需要在这方面给大学生“补课”。同时,由于历史的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沿袭着下命令、硬摊派等浓厚的政治色彩,重管理、轻人性,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随着高校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各种思潮在不断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显得形式老化,方法单一,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心理疏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随着社会家庭结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学生在体验家庭温暖、感受亲情、接受家庭教育及感悟社会关怀等方面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不少孩子在走进高校后所显现出来的心理与性格偏差及情感问题等不容忽视,近年来高校意外突发恶性事件频发,时时在警醒我们高校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已刻不容缓。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与作用

新形势下,高校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对高校大学生个体独特个性、心理诉求和深层情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造就和养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和关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这就内在地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因素,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加强对人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赋予人文关怀全新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采取温和理性的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真正让思想教育的成效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心理疏导”最重要的环节是保持思想通道的畅通,使学生的思想疑惑得以真正解决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相互依存的,心理疏导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实施的途径

(1)纵向是由从校级到系级(包括和处室)到班级,形成几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第一条渠道,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第二条渠道,共青团、学生会的工作;第三条渠道,行政系统的日常教育;第四条渠道,各学科教学。这几条渠道,各有其特点和作用,谁也不能代替谁。一是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政治理论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真理的思想疏导人。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坚定学生信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二是共青团、学生会是青年学生自己的组织,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在这种组织里可以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青年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青年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道德分析和评价等综合能力,是使青年学生逐步成熟和自我完善的组织。这里青年学生之间手拉手,心相通,心理疏导的更容易为学生们接受,能起来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三是行政系统的日常教育,看起来比较零碎,但十分重要。因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矛盾,需要及时帮助解决,促使学生的思想向积极方面转化,防止形成不良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它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是其他途径所不及的。但对学生的日常行政管理往往是行政色彩浓厚,关注温暖学生心灵因素不足,心理疏导在这一方面如能得到重视,方法得当,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是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四是各学科教学中思想政治的教育性很容易被人忽视,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基本上是一种隔裂状态,很少有人对专业课提出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最多有一个笼统的教书育人的号召,许多专业教师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学生的思想,有些思想性很强的内容也只是作为纯知识传授,不注意结合实际启发教育学生,忽视学生异常的心理现象,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心理疏导的空白区。(2)横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几条线,校级在校党委领导下有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系级在系党总支领导下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系团总支和系学生会;各种基层组织在班级中有班委会、团支部等相应的组织。这些不同层次的平行机构,应该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发挥其特长和作用,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完善,发挥其整体的教育作用。这样,不管抓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能使各条渠道、各个层次、各个组织机构相互配合。使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在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中,在与教师和同学接触中,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高校发挥整体教育力量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难以将全校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但有了这个基础并不等于就发挥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作用。有了硬件,还需有软件来支撑、运行,需要各方面的联动,配合。这些方面恰恰是心理疏导的主阵地,心理疏导在纵横多线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虽时有体现,但没有得到系统连贯地网络,没有充分体现出它应用的地位与功能。心理疏导这一软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中的粘合作用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心理疏导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才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功效。(3)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各高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设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大学生及时排解不良心理障碍提供了平台,专门的心理咨询在帮助解决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春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教育论坛.2011(2)

[2]黄红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社科纵横.2011(3)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工作心理需要心理特点心理变化德育实效

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害。据中国心理学会的研究表明,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23%的中小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约12%的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死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现象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不良心理就像阳光下的阴影,不但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成为德育工作的障碍,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青少年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长期性,必然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学校的影响最为突出。生理疾病损伤健康,而心理疾病危害灵魂,甚至毁灭整个人。思想品德新课标将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学目标,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可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研究、洞悉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一、研究学生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近年来中学生自杀、出走的事件屡见不鲜,说明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已不堪重负。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自身、家庭以及学校因素,如家境贫寒,造成自卑怯懦;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不稳;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自暴自弃,等等。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受制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事实上,当今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他们缺少的不是物质,而是表现、自尊、自主、成功等方面的心理需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需要却很少得到满足,致使学生产生情绪冲动、学习积极性低落等心理障碍;如果教师动辄批评、训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学生道德滑坡,难以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指引人一生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承担者,要学会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只有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其心理问题的成因,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疏导,通过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对于学生中存在的纪律问题也不一味斥责,而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认识自身问题的危害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增添改错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德育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塑造学生优良个性

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师生的良好沟通从心开始,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

通过观察,我发现虚荣、自卑心理是中学生最为突出的两种不良心理。具有这两种心理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具有极端性,如果一旦产生偏激心理,很容易导致偏激行为。对此,我从尊重学生出发,对这两种错误心态以疏导教育为主,从不横加指责甚至伤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通过与他们交流谈心,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关心、理解,愿意把心中的苦恼向我倾诉,乐于接受我的建议纠正错误心态,从而避免了不良行为的产生。我正是通过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做到以爱育人,因势利导,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防止他们偏离人生轨迹,有效实现德育目标。

三、体察学生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或多发期的年龄段是13~18岁。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变得成熟,情感愈发丰富,意识趋向独立:但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快,容易产生冷漠、拒绝、对立的逆反心理。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如自私、孤僻、偏执自负等,都需要教师帮助消除。“最复杂的心是人心”,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经常深入班级通过谈心来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善于从细微处观察学生的不良情绪及反常行为,密切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倾向,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找到师生沟通的焦点。当然,要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师还必须熟悉心理学,学会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心理障碍,通过及时疏导,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8

一、深入了解,握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

高中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青少年生理发育急剧变化的一个阶段。如果班主任不深入了解学生早恋的动机,握一把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任学生只顾眼前的快乐而我行我素,不仅仅在学业上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更有部分学生会为情所困,出现种种极端行为。为此,我们应对高中生的恋爱心理进行深入地了解。一般而言,高中生早恋心理有以下几种类型:

1.爱慕心理。如果某位男生长得特别帅,或者女生长得特别漂亮,这对于性心理相对成熟的高中生来讲无疑极具杀伤力,会成为众多异性的追求对象;另外像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或者具有某方面特长的,这些都会引来异性的爱慕。这本来是高中生正常心理的体现,如果引导不当,就会形成早恋,好事变成坏事。

2.好奇心理。随着生理发育日渐成熟,高中生的心理会非常敏感,他们对于异性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结交异性,并逐渐地发展为“恋爱”关系。

3.从众心理。调查显示,受现在影视剧的影响,部分学生会模仿其中的故事情节,觉得恋爱是一件特别时尚、新潮的事情。在班里许多同学都“成双成对”的时候,自己单着觉得很丢面子,青少年自然是非常在乎面子的,从众“早恋”者不在少数。

此外,并不排除个别学生存有叛逆心理进行恋爱的,也还有特殊家境造成的补偿心理,还有病态心理等。准确问诊恋爱心理,会手握一把走进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对症下药的前提。

二、对症下药,持一把守护青春的利刃

专家表示,我们不应该诋毁感情本身,早恋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家长老师能够对症下药,影响就不会很大。每年高考结束后才浮出水面的地下恋情也说明,很多时候,是不是我们成人过于对早恋妖魔化了。但每年不时地见诸报端的高中生因爱生恨,割腕殉情等恶性事件无不提醒着我们,默默地关注并不等于要听之任之,唯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对症下药,才能持一把守护青春的利刃,还高中生一个纯美的青春。

班里有一名叫张培的品学兼优的女生,最近发现她课堂上的表情有所游离,无精打采,成绩也下滑不少,她应该是恋爱了。她是一名真诚懂事的学生,我开门见山,把她带到办公室后直截了当地问她是不是恋爱了。果不出所料,张培有一天在操场看男生打篮球时,暗恋上了隔壁班里一名吊儿郎当、痞里痞气的男生,但好像那名男生并不喜欢她这种踏实勤奋的类型的女生,更在意同样流里流气,举止轻浮,胳膊上刺青的女生。她每天胡思乱想的,上课怎么也不能集中精力,怏怏地没有精神,成绩便一落千丈。看到学生在初恋的泥淖中挣扎,我的心里闪过强烈的同情与不安,为平时有效引导学生理性面对感情工作的不足。

后来,通过查看相关书籍,我建议张培与其在暗恋中折磨,不如大胆地坚持写恋爱日记,详实地记录那名男生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包括见到的、听到了。不足一个月,在记录中张培便逐渐地发现了那名男生的种种不良记录,打架斗殴、逃学旷课、沉湎游戏等。张培还给我写了一个纸条,感谢我及时提醒他运用这种方式走出那名男生操场上投球的瞬时带给自己的假象,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善于疏导,开一剂放飞理想的良方

常言道,堵不如疏。简单粗暴的干涉和限制不仅无益于学生理性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感纠葛,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善于疏导,给他们纯美的青春开一剂放飞理想的良方。

班里有一名单亲家庭的女生,叫小敏,成绩不佳,脾气古怪,将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同样施与了班主任,你越叫她往东,她越往西,还送你焦急的表情一个鬼脸,似乎这样她的心理才痛快一点似的。尤其最近,她和一个男生好像在谈恋爱,并且举止动作毫不顾忌同学影响。扪心自问,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必须得采取合适的疏导方法,否则这个学生将在错误的人生航向中愈走愈远。

偶尔的一次机会,我观看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觉得这部影片对小敏特别有教育意义,便带着光盘到小敏家里和她一起观看。明显地,我觉得小敏从中受到了强烈的震动,还托我给她借了辛夷坞的原著,切实地从阮莞、郑微妈等人的身上看到自己荒唐的明天,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开始。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9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班主任教育技能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1班主任在中学生青春期教育中的角色

青春期,又称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青春期一般包括三个时期:即青春期初期(10周岁~11周岁),一般比较幼稚,独立性差,男女之间没有界限。青春期前期或青春期危险期(11周岁~15周岁),青少年性意识开始萌芽,对异性感到爱慕,产生眷恋和向往。这种朦胧的性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明显增强。他们对“性”有许多疑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引起对性的注意和好感。这个时期生理、心理的变化,肤浅的思想认识和半成熟的行为互相交织,形成了充满矛盾和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青春期中、晚期(15周岁~20周岁),青少年的性意识处于相对稳定的成熟期。青少年意识到自己正向成熟阶段过渡,不仅在生理上趋向成熟,而且在心理上对友谊的追求和情感的需要也十分迫切和强烈,并产生了解异性、追求异性的欲望和要求,还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前途和职业理想。

中学阶段是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可塑性大,班主任比一般教师接触学生的机会和时间更多,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也大,班主任不仅仅影响某个、或几个学生成长,而且对整个班集体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进行青春期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敏感的工作。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在开展青春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班主任担负着对学生全面负责的重任。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都要进行管理和指导。班主任较一般教师与学生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对学生思想脉搏的把握上存有优势,所以他们无疑就成为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搞好青春期教育工作,能促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健康发育和成长,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2青春期教育的原则

2.1适时、适度、适当原则

适时,就是使青春期教育不失时机,因为过早学生不理解,反而可能成为不良行为的诱发因素,过晚,则失去应有的作用;适度,就是在实施青春期教育过程中要掌握分寸,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基本的性科学知识教育;适当,就是指在教育中要讲究方法,坚持普遍与个别、直接与间接、帮助与自助相结合,态度要亲切而又严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生理知识、伦理知识和性心理知识等的传授及指导。

2.2理解尊重、关心爱护原则

对于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上出现的变化,以及他们对情感的需求及对异性的渴望,班主任要表示理解和尊重,不能横加指责,更不能视学生的男女交往或所谓早恋为“大逆不道”。只有理解并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才会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平等态度与学生沟通,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帮助他们实现情感的升华。

2.3个别施教、严守秘密原则

随着身心的发展成熟,青少年对性的问题特别敏感。因此,班主任对有关性的教育,尤其是对早恋者的教育帮助,不宜在班集体中公开进行,也不宜公开点名批评。公开的批评教育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其他同学不必要的猜测或议论,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压力。因此,班主任对学生中的早恋问题要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精心设计帮助方案,回避众人,个别施教,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严格保守秘密;不能私拆信件,不偷看学生日记,不轻易向家长告状,真正保护青少年的隐私权。

3青春期教育的技能

3.1善于观察

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闭锁”心理明显,在性方面更如此。青春期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是一种正常的合理需要。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向学生有计划地传授性的知识,不仅要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自身生理和心理出现的变化规律,打破对“性”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而且要引导他们掌握在两往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用道德原则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实现自我保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2辨识技能

班主任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为了加强学生的青春期的教育,正在努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因此班主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开拓自己的视野,多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提高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本领和技能,洞察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和理解学生的青春期行为方式,以正确的思想影响和引导学生,对学生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矫正。班主任应该认识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首先建立精神层次的关系,只有建立这样的关系,班主任才能有可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本质,以及跟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其次,教学和处理中学生的问题就是班主任发展自己的载体,班主任把学生的青春期成长和问题带进自己本能的生活中去,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成为班主任帮助自己实现内在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3.3疏导技能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解除性压抑、性紧张、性恐慌、性难堪。关键要做到理解、尊重、宽容。首先应该提高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在学校专门开始一门心理健康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特点;掌握心理自我调解的技能,当一些基本的心理问题发生后,可通过自查、自治,自省从而达到内化健康人心理的作用。这门课程建议分两部分,先是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是实践演练,实践演练可以通过扮演小品的形式进行,班主任将大家进行分组,将中学生在春春期出现生理和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由大家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在同学们进行实战演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而且可以通过角色互换,大家可以加深对别人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其次加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投入力度,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引入专门的班主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现有情况下,受教育资源的限制,心理咨询室的普及力度还很小,因而,必须加大心理咨询室的普及力度,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找到途径进行倾诉。

4结论

青少年学生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掌握青春期教育的技巧,加强青少年青春期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保证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个“危险期”。

参考文献

[1]张虹.论职业学校青春期教育的难点和热点[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4).

[2]张志刚.对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的发展思考[J].青春期健康,2009(2).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篇10

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性发育和性成熟,其实孩子们要经历躯体上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青春期大约起始于10?12岁,早的可提前到5?6岁,也可延迟到15?16岁。青春期性生理发育成熟的速度也因人而异,一些女孩只需1年左右,另一些长达5?6年或更久。青春期发育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家人过去青春期启动年龄、遗传、种族、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营养、气候、身体脂肪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等。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青春期不仅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面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挑战,如恋爱和择偶,婚前等。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

一、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二、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都会感到拘束和难为情。

三、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实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迷恋年长异性现象。

四、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

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哪些?

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类性腺活动阶段有关,一般在青春期开始明显。家庭的影响对性心理障碍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青春期是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关于青少年性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同性依恋。18岁之前,青少年的性取向处于不稳定时期,对异性、同性都有好感。

二、异往恐惧症。有些青少年对异性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则是患上了“异往恐惧症”并由此而引发自卑感。

三、恋父母情结。从心理角度讲,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恋父”或“恋母”情结,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明晰,这种倾向会逐渐消失。如果青春期还表现出强烈的恋父母情结,多属心理问题。这种情结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学习、社交,造成负面影响,将来不能适应社会,甚至影响婚姻生活。

四、。是性生理发育和性心理发展的自然产物,它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一般来说,本身并无特殊的害处,也不会影响日后的性生活和发育。但太过频繁,会使青少年沉溺其中而不能专心学习。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性心理障碍的病因。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且对这时期的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心态和性知识方面的正确疏导,可以防止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怎样远离性心理障碍?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都要从未成熟发展到成熟,从未定型发展到定型。这个时期需要培养健康的心理,避免性心理障碍的发生。那么,青少年怎么远离性心理障碍呢?

一、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当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和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或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二、吐出心中的积郁。不良的情绪长期闷在心中,会影响大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心神才能安宁,问题才能得到积极的解决。

三、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她)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她)也可能自惭形秽,不能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四、适度的抱负。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与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克服困难,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五、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