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十篇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十篇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12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1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表现

虽然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财务风险是各类风险中最直接、对并购活动影响最大的风险。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负债压力的增加。如果企业采用负债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购成本,可能出现高昂的利息支出、债务契约限制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损失以及未来还款的压力,其后果是将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

2.控制股权的稀释。如果企业采用股票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购成本,将导致企业原发性股东的股权稀释。

3.业绩水平的波动。业绩波动如eBit和epS的变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各种机会损失。

4.投资机会的丧失。由并购给企业增加的巨额债务或消耗大量的自有资本,会使企业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5.现金存量的短缺。企业在并购时可能会大量消耗企业的货币资金,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二、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类型

财务风险与财务决策有关,而直接与财务风险来源有关的财务决策包括融资决策和支付决策,而融资决策和支付决策建立在定价决策基础上并影响着税收决策。因此,根据财务决策类型我们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三类:估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一)估价风险

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准确判定是成功并购的基础,有很多并购企业因为企业估价的分歧而导致并购进程的迟滞,因此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企业的估算价值和实际价值差异过大而导致溢价风险,即支付成本超出实际价值的价格风险。产生估价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地理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不同,使企业进行彻底调查和长期跟踪调查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被并购企业有关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为了获得更高的并购价格,刻意隐瞒公司的财务亏损等不利消息,夸大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市场地位等。当被并购企业是非上市公司时,公司的财务报表等信息的准确性更加难以保证,从而更加无法获取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在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有三种评估方法,即账面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和收益现值法,但其各有优缺点,加之获取的信息不足等因素,价值评估难上加难。此外,我国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并购评估机构,加之各种评估条件的限制,使我国企业获取的信息不足以准确的计算出被并购企业的真实价值,并且因常常高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致使并购整合过程复杂而艰辛。

(二)融资风险

并购所需资金数量庞大,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仅靠企业自留资金不可能完成并购,因此企业需要外部融资来获得并购所需资金。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借款、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债务式融资和发行股票等权益式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各有利弊:就融资成本和资本结构而言,债务式融资的取得成本要低于权益融资,且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但如果负债过多,企业的利润在预期内不足以偿还贷款和利息,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相反采用权益融资就不用担心偿债风险,但是发行股票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此外,我国近年来的并购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是向银行借款,因此要实现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畅通之间的平衡,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支付风险

我国企业为并购而支付的方式主要为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采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同时会产生不同的支付风险。目前,我国企业的大多数并购都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现金收购简单易行,能使收购交易尽快完成,降低不确定性,但是采用现金支付会使企业面临重大的债务负担和现金流量不佳的风险。而采用股票支付则会避免现金流转不畅的压力,并且可以让目标企业的股东共同承担并购后的经营风险,但是我国对股票发行的限制较多,且手续繁琐,股票支付还会稀释股东权益,造成股东价值的损失。混合支付是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支付方式,其风险介于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之间。如“现金+股票”、“现金+债券”的方式。但混合支付效率较慢,不能一次完成整个支付过程,因此会延迟并购过程,甚至给后期带来较大的整合风险。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和各种财务风险类型的分析,为确保企业并购的成功,规避和减少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尽职调查,合理定价

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估价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企业应做好尽职调查,做到知己知彼。并购企业应该对目标企业进行内外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在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时,尤其是要注意企业财务状况、品牌定位,市场地位的评估。

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是为了合理的确定支付价格,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有账面价值法、市场价值法、清算价值法、净现值法和市盈率法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估价模型,并根据并购的发展对现有的估价模型进行完善。这些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目标企业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模型。如对于经营良好的上市公司,若其市盈率不被高估,可采用市盈率法及对应模型;对财务状况良好,营运能力强的非上市公司则采用净现值法及对应模型。并购公司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如将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在该区间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二)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

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融资金额、筹集和使用时间、资金成本、资金结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利率和汇率变动的风险等。因此企业在防范融资风险时,首先要对所筹集的资金进行成本回报的分析并以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为目标,在投资回报率与资金成本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企业的资产负债比,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使各项财务指标达到预期要求,最大限度的防范融资风险。其次企业在确定融资顺序时,要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原则。即并购所需资金筹集要衡量成本和收益以及风险和收益间的平衡,应先考虑适用内部资金,然后再向外使用债务和权益融资。即使企业有足够的企业自留资金,也不能全用于投资而不考虑外部融资,否则可能会造成企业现金流量不够而造成企业经营风险。

(三)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

我国企业在确定支付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融资的能力和支付方式的结构。鉴于混合支付已经成为跨国并购交易的主流支付方式,因此为了和国际接轨,我国应该增加支付方式的多样性,如,“综合证券”支付,“现金+证券”支付等,也可以采取现金分期付款的方式,以降低财务风险。tCL收购tCL通讯便采用“换股+公募”的支付方式,即一部分资金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另一部分通过向向tCL通讯股东换股发行,这种并购方式能比较好的解决单纯现金支付带来债务风险和现金流动性风险,且能够比较好的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

综上所述,在企业并购的活动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财务风险贯穿并购活动的全过程。无论是作为并购活动中的企业本身,还是作为中介机构,以及参与并购活动的政府各主管部门,都应谨慎对待,通过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尽量避免并购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从而最终实现并购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建波.企业并购财务分析及财务风险控制[J].财务理论,2010,3.

[2]闫翠英.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3]唐文萍,刘孟莹.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17).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2

经济全球化下的企业间的并购,将拓宽企业间的资源整合范围,着力从企业资金流和保值增值研究中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并购的主要动因。世界是一个开放、竞争、公开的市场,对于企业在并购实践中面临的各类风险,需要从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本文将以国有企业并购研究为例,来探讨并购中财务风险界定及防范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并购实践;财务风险;界定;对策防范

企业并购是企业生产要素配置转向多元化、动态性的过程,也是应对复杂竞争环境,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表现。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担负国家改革发展使命中,既要与社会目标、经济环境相适应,还要遵循国际化发展需求,实现企业间经营管理模式的过度和转变。国企并购并非一朝一夕,在推进并购实践中还会面临不同的风险,而其中的财务风险成为并购实践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及财务风险对并购的影响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开放化实践中,企业为了获取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展开的股权交易,并对企业内外部管理、企业资源及关系的重新组合,以增强并购后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探讨企业并购动因发展,效率理论中的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能够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经营协同效应,从并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提升来实现企业多种产品、多个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收益的增长。如通过技术、设备并购来降低生产成本等。对于管理协同效应,主要从管理效率视角,将企业管理层进行优化,发挥优势企业的管理效能协同弱势企业的管理效率。如企业间的并购有利于实现对弱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财务协同效应,主要从资本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上,将一个企业的负债能力与合并后的两个企业的负债能力还要大,且具有节税效益。企业并购实践中的财务风险,主要从企业资本的运营管理商,对于资金的使用势必会对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直接影响。如并购资本结构中的资金链问题,一旦出现资金不畅,引发财务危机,导致企业运转风险。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在并购实践中,由于企业规模扩张效应带来的企业财务状况风险,资产负债率升高,银行贷款过多,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等现象。另外,从国际企业并购实践来看,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能超过50%,而我国国企多超过这个数字。因此,在国有企业并购投资中,自有资金往往不足,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更大。

二、国有企业并购实践中财务风险的界定

财务风险是国有企业并购中的重要问题,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界定中,Jeffrey.C.Hooke提出,企业并购中向外筹资,可以降低经营性资金的融入,从而造成生产经营能力下降,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国有企业并购,投资行为及融资行为同时存在,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并购行为的全过程,并对预期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总的来看,对于财务风险的界定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并购前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中融资支付风险和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对于并购前期,并购企业要对目标企业的综合价值及购价值大小进行评估,评估风险又受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目标企业财务报表风险、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影响。如国有企业因其自身特殊性和政府主导性特点,在并购战略上并非采取符合企业自身意愿的决策;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企业状况等。对于并购中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融资支付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并购资金筹措和支付方式不同,而资本结构又与企业的资本构成比例,融资成本,以及支付方式的影响,特别是支付方式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不同,给企业并购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并购后企业财务整合风险,主要体现在财务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国企,由于财务组织机构差异性,对于并购双方财务管理目标、会计核算制度的差异来说,不确定性更强;同时在财务执行上,由于并购后企业财务风险环境复杂,因财务执行不当而导致的疏忽差错,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三、国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国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负面作用,在制定科学风险管理体系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并购前期的财务风险防范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中的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往往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视角,来对经济效益好的国企兼并长期亏损的企业,从而干预国有企业市场竞争中的积极性,导致并购后企业财务状况及财务结构面临诸多风险。因此,政府要从行政干预转向政策引导,引导国企建立长效竞争机制。国企在并购前期,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慎重甄选,特别是深入到目标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从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组织协调、以及各类风险因素中进行收集信息,对资产负债率偏高、银行贷款过多、偿债能力不足的企业进行规避。同时,对于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上,要从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状况、获利能力,对其公允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如市场法、折现法、成本法、期权定价理论法等等,降低并购前期的决策风险。

(2)注重并购中期财务风险的防范加强企业并购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对金融机构及其金融衍生品进行规范。国有企业在对资金获取渠道上,国家监管部门要对并购融资相关资金及来源进行审查,制定专项法律对企业并购融资方式进行规范。对于国有企业并购融资,一方面股权式融资,另一方面是负债式融资,从两者关系制衡上发挥各自优势,推进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创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金融资本融资模式,有效发展多层次融资市场,解决国有企业并购融资难问题。对于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运用,要从财务风险控制上进行全面审视,综合运用多种付款方式来规避风险。

(3)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防范对于并购企业经营与管理工作,财务整合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加强财务组织制度建设,明确财务目标、会计核算制度,合理配置财务监管程序来规避风险。如对企业经营预算、采购成本、报表制作、企业资金运转等管理方式进行整合,构建以并购方原有财务组织为基础、各目标企业财务组织为分支的三级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并购企业新财务制度整合,重点对存量资产的合理配置,控制企业资金流通质量和各方债务整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小英.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析[J].发展研究.2009(12).

[2]钱增山.资产重组的会计与税务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4(16).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3

企业并购是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的简称。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

关于财务风险的界定,众说纷纭。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赵宪武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并购融资以及资本结构改变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杜攀认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并购对资金的需求而造成的筹资和资本结构风险。

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

按照财务决策类型我们可以将并购的财务风险分为: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这三种风险来源彼此联系,共同决定着并购财务风险的大小。

2.1目标公司的估值风险

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其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

2.2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所以融资成为了并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并购融资的风险主要指并购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地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能否消除由于筹集并购资金对并购后企业产生的影响。

2.3支付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并购有三种主要支付方式

(1)现金支付及其相关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财务产生巨大的冲击,并购成功与否受并购方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的约束,当并购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联系时,现金支付使并购方必然面临汇率风险。

(2)股票支付及其相关财务风险,股票支付的并购成本较低,但程序复杂,并且发行成本较大。如果在并购过程中,换股比率不合理,就可能稀释并购方的股东权益,损害股东价值,甚至导致并购企业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价值下降,进而导致原来的换股比率又变得不合理,使并购交易流产。

(3)混合支付及其相关财务风险,混合支付就是同时使用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等多种手段。混合支付也是有风险存在的,对于企业的资本结构确认往往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资本结构偏离风险的发生是可能的,而且混合支付不能一次完成整个支付过程,多种支付方式的连续性很难保证,这样会延迟整个并购过程,给后期带来较大的整合风险。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

企业估值风险的防范:(1)评估前全面了解目标公司的各项信息;(2)评估时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3)评估后善于借助专业机构

3.1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

(1)制定科学的融资政策,选择合理的融资工具。

(2)优化融资结构,在并购融资中,企业需合理搭配各种融资的资金比例,一般是风险越小的融资金额所占比例越大,风险最大的融资方式所筹金额最小,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于整个并购融资项目而言是比较稳健的,可以使融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

(3)加强融资创新,拓展融资渠道,融资多元化是降低融资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用传统融资工具融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融资创新,从多渠道多角度融资,从而把融资风险降到最低。

3.2企业支付风险的防范

同企业融资方式相似,企业的支付方式也分为现金支付方式、股权支付方式和杠杆支付方式。对于收购企业而言,现金支付的最大风险是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险,股权支付的最大风险是股权稀释风险,杠杆支付的最大风险是偿债风险。

3.2.1现金支付方式风险防范

现金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确定最大现金支付承受额。采用现金支付时,收购方重点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并购后的净现金流是否能够偿还到期债务,或者说,并购所产生的净收益率是否大于并购的资金成本率。对于收购企业而言,最大的现金支付额必须小于并购后产生的收益,最大支付债务的利息率必须小于并购的收益率。所以,并购企业现金支付最大承受额为并购后新企业产生的收益额。

3.2.2股权支付方式风险防范

股权支付是指企业通过换股或增发新股的方式,取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的一种方式。股权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换股比例的确定。在换股支付条件下,关键需要确定并购双方股票的交换比例。在确定换股比率时,应该实现如下目标:首先,必须保证换股比率对被并购企业具有吸引力,能够使得并购方案得以顺利通过;其次,应保证换股比率不会过分稀释并购企业的股东权益。

3.2.3杠杆支付的风险防范

杠杆支付是并购资金只有少量来源于自有资金,绝大部分是以债务资本作为主要融资工具,这些债务资本多以被收购公司资产为担保而得以筹集。不同债务数量结构设计和期限结构设计成为杠杆支付选择的关键,如何设计较好的债务结构以保证债务在数量结构之间、期限结构之间能够彼此匹配,这是控制杠杆支付风险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杜攀.企业并购风险的研究[m].中硼建材,2000年第2期

[2]单宝.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中的风险因素及其规避措施[J].国有企业改革,2007年第3期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4

关键词:并购合同;并购合同风险;研究必要性

引言

西方谚语说:“财富的一半来自合同”,但同时它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和埋藏祸根之地。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动辄涉及巨额财产、员工补偿安置等重大事项,成败受到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面临商业、财务、道德、法律等多种风险的并购活动,无一例外的以合同为保障。然而,合同本身也是有风险的,仅将并购活动置于合同框架之下是不够的,只有进一步识别与防范并购中的合同风险,构筑起缜密牢固的防范机制,克服风险、扫除陷阱,才能保障权益,提高企业并购的实效。本文从并购合同法律地位,并购合同风险研究现状,现实和理论必要性几方面浅议开展并购合同风险研究的必要性。

1并购合同的法律地位

“并购合同”是主并购方和目标企业之间为实现并购之目的,明确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或曰以文字或语言自愿约定、共同遵守的规则。并购合同是并购双方权利、义务的主要体现,是并购双方在并购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并购合同也是防范各种已知和未知风险的重要保障及并购顺利完成的基础,依法订立的并购合同受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并购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违约,违约方则将受到处罚;同时,并购合同也是处理并购纠纷时的主要依据(书证)。

2并购合同风险研究现状

“并购合同风险”是指在企业并购合同签订执行过程中,由于未知信息、当事人道德等种种风险因素,导致相关事件发生,致使合并购合同安全性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学界业界对于并购领域风险的研究,多从宏观侧重经济的角度进行,少有对并购合同风险进行研究的。我国企业并购合同风险研究经历了从2006年起的“散见”到2010年的“专题研究”的过程。截止目前,仍以散见为主(即将合同风险作为法律风险的一部分进行研究)。2010年10月,陈忠谦(广州仲裁委员会主任,法学博士)发表了题为《企业并购合同的风险防范》的专论,结合两个实例研究了并购合同的法律风险,提出了并购合同风险研究的重要性。应该说这一研究开创了我国企业并购合同风险研究新纪元。但正如陈博士自己所言,由于篇幅有限,研究系统性不强。就目前的并于并购合同同险的研究而言,还没有一例研究对并购合同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测量、评价的。三、并购合同风险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2.1研究的现实必要性

2.1.1高居不下的并购失败率和若干并购“惨案”直指合同风险。我国企业无论是在经营还是投资,普遍缺乏法律意识。

表现在企业并购问题上就是重视经营风险忽视并购合同风险,更缺乏防范之术。在依靠合同构建防范机制,保障权益,减轻经济责任方面,还很滞后,导致了许多无法弥补的损失。安侯建业(KpmG)麦恳锡顾问公司(mckinsey)、凯尼调查等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失败率高达50%-80%。而我国,成功率则不到10%(麦恳锡2006调查统计)。2010年,智维律师事务所携手《华夏时报》梳理十年来中国知名企业并购过程中遭遇失败的典型案例。tCL、盛大网络、明基、联想、上汽、中化国际、中海油、华源集团、富通投资、平安、中铝、建龙等知名企业赫然其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隐蔽工程”以及法律政策的影响,并购中往往潜藏大量的风险和陷阱,将风险拒之于并购大门之外,一道重要屏障就是用好并购合同。

2.1.2自由贸易背景下,全球资源正在加快合理流动配置,西方跨国巨头正加紧对中国战略性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控制。“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2006年7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玻璃行业、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20%的医药企业在外资手中。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大量外资涌入,在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警告:“控制自己的产业资源,是一个大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做到的。‘买办经济’能得到繁荣,却不会得到尊严。”据预测,我国纺织业等产业又将成为新一轮国际并购热点,众多企业面临做“世界打工者”,还是主人的选择。我国并购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处处讲法又长于并购的西方国家在“并购”中比拼并获取胜利,必须用好并购合同扫除和防范各种已知未知风险,保障权益。

2.1.3参加并购是潮流,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企业发展有两条路:一条是“滚雪球式”缓慢的自我发展;一条是“以小搏大”通过并购在短期内实现企业超常规“跳跃”发展。随着“十一五”的结束,“十二五”的开启,产业结构升级,民营企业优势互补,发展壮大需要并购重组;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资源整合更需要并购重组。用好“合同”这块法律之盾,将并购之风险与各色陷阱挡于盾牌之外,才能切实提高并购成功率。

2.2理论研究必要性目前,对于并购方面风险的研究,国内外学界、业界多从宏观侧重经济的角度进行,少有专门对并购合同风险的研究。但前人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研究并购风险防范之法,并没有使并购“高失败率”有明显的改善。可以想见,并购合同这个能够防范各种已知和未知风险,保障并购顺利完成的“利器”必将会成为学界业界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陈忠谦.企业并购合同的风险和防范[J].仲裁研究,2010,(01).

[2]李德水.炮轰外资“斩首”外资控制论开始抬头[n].网易解读,193期.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5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自2006年开始,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金额和并购数量大体呈上涨趋势。2015年的时候国内并购市场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达到最高,2016年的时候有所回落,主要受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相关研宄资料统计显示,全世界的并购交易中,失败率高达51%~81%。在我国,并购成功的比率也不高,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仅为31%左右。在并购过程中,企业会面临诸多风险,如税务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中以财务风险最为显著。如果并购双方能够更好地认识并了解财务风险,建立规范的财务体系以防范和规避风险,则能够大大地提高并购的安全性和成功性。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一)并购前估值风险分析

1.信息不对称。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对自己的情况以及当前的市场状况比较了解,而并购方不能完全掌握信息情况,这时目标企业会有选择性地对外披露有利的财务信息或虚报信息来提高自身的价值,这就会导致并购方不能正确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从而带来较高的评估风险。2.财务报表。在估值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估值方法,财务数据都是其基础。财务报表是价值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报表自身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评估价值的判断,因为很多或有事项没有充分反映。虽然在附注中要求对某些事项进行披露,但若是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企业往往会隐瞒,这就导致了估值的偏差。3.评估方法。在并购估值中有三类方法可以运用,分别是收益法、市场法、资产法。若采用单一的评估方法,会提高估值的模糊度,使得评估数据不准,由此引发财务风险。而且由于我国是新兴市场,相较于西方完善的资本市场,我国的评估方法还不够科学先进,以至于评估价值和真实情况相背离,导致严重的估值风险。4.发展滞后的中介机构。我国目前在并购过程中会聘请一些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但是这些中介机构受我国目前国情影响和短期利益的驱动,发展的很不完善,没有形成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情操。中介机构与委托人之间共同造假、串通的现象很多,普遍存在于企业并购过程中,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估值风险。

(二)并购过程中的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融资风险。企业进行融资主要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主要是企业的留存收益,这样会减少企业流动资金,降低企业的防御风险能力。外部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主要是发行股票,它会影响到企业的股权结构和股东控制,造成股权被稀释的风险。债权融资主要是发行债券,一旦并购结果不理想就有可能会产生支付利息的风险和按期还本的风险,影响企业的负债结构和偿债能力,对于企业的长期经营产生威胁。2.支付风险。最近几年我国企业并购最常用的并购方式有现金支付并购、股权支付并购、混合支付并购等。使用最多的就是现金支付并购,这种方式简单易行,被并购方能够迅速实现收益套现,但是他们却无法分享企业合并以后的发展机会和收益。对于并购方来说,这样避免了股权被稀释的风险,还能使竞争对手短时间内因无法筹集到大量资金而退出,但很可能引发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股权支付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金支出还能合理避税,但是稀释了股权。混合支付并购就是各种方式的组合,这种支付方式目前逐渐被人们接受,因为这样企业的资金压力变小,而且可以优化资本结构。事实上,支付过程不是一次完成,通常很难保证各种方式之间的连续性,所以很可能会增加并购后的整合风险。除此之外,我们在并购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税务风险等各种因素以实现最优搭配。

(三)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方需要对被并购方进行调整,其中财务整合就是企业并购整合的核心环节。财务整合风险涉及人员、制度等方面的整合。若并购后对目标企业定位不明确,那么很可能造成双方财务职能设置的冲突,这就会增加并购和运营成本,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除此之外,财务制度整合内容涉及的也比较多,假如并购双方没有进行协商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财务制度,那么并购企业就很难有效实施其控制权和管理权,难以达到财务绩效。

三、财务风险防控和对策

(一)并购前的财务估值风险控制

并购前我们要对企业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对目标企业的未来现金流做出合理的预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聘请专业的三方机构,从合法性、实情和被并购公司的发展前景三方面进行调查。最后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规划,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这样就能够使做出的目标企业的估价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二)并购中融资风险和并购风险的防范

1.融资风险的防范。对于融资渠道这一方面来说我国还不够完善,渠道比较少,大部分都是通过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丰富融资渠道,如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各类投资银行、并购基金等。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并购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结构,必须考虑到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和融资后的资本结构的变动,必须考虑到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影响。2.支付风险的防范。在并购实施前,合理的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随着我国并购的相关法律和操作程序的不断完善,并购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立足自身发展,使多种支付方式相组合,选择灵活多变的支付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支付现金过多造成资金的流动性困难和破产风险,也可以避免由于股权支付所带来的股权稀释风险和控制权失效。

(三)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风险防范

1.战略制度整合。战略制度整合主要就是通过对目标企业制度的调整和磨合,改善自身的竞争能力,希望能通过并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并购的最终目的。我们首先要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战略,其次加深市场调查,获得更多行业发展经验,发挥财务协同作用,最后加强双方相似业务的交流,发挥业务协同作用。2.人力资源整合。并购方应保持目标企业的管理结构不变,留住企业关键人才,但是也需要进一步实施人力资源整合,使得人力资源发挥最大化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加薪注入新的人力,同时精简人员降低总支出,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竞争力,优化资源,促进企业并购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春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6(02):84.

[2]王倩.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02):78-79.

[3]张晓雪,金鑫.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5):41-42+44.

[4]杨伟鸽.浅谈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规避[J].中外企业家,2016(10):141-143.

[5]鲜韵.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6(03):190-192.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6

abstract:Undertheenvironmentofmarketeconomy,seedindustrymergerintegrationhasbecomethemainthemeinthisperiod.inordertoachievetheeconomicbenefitsofmergersandacquisitionsoftheseedindustry,thefinancialmanagementofenterprisesmustbestrengthened.aimingataseriesofproblemsexistinginthefinancialmanagementofmergersandacquisitionsoftheseedindustry,thispaperputsforwardtherelevantstandardsandrequirementsandprovidesrecommendationsforthefinancialmanagementactivitiesofergersandacquisitionsofChina'sseedindustries.

关键词:种业企业;并购整合;财务管理

Keywords:seedenterprises;mergerandacquisitionintegration;financial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250-03

0引言

在“与狼共舞”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种业行业存在着企业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经营较分散、实力不强的特点,而只有通过整合打造中国种业航母,才能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规模,才能提高国内种业的竞争力,才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因此我国的种业企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企业并购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涉及财务管理的内容,只有处理好并购中的财务管理问题才能实现资本的成功运作[1]。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对种业企业的并购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权菊娥(2015)对种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种业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机构设置不健全导致无法提品成本详细资料、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制度与方法难以满足行业发展新要求等问题[2]。李志朋(2012)对种业并购进行了研究,对我国种业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并购过程中存在财务风险大、产权关系不明确、法律规范化不强、资产评估不完善的问题[3];任智(2015)基于协同效应理论,从并购绩效出发对我国种业并购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种业产业联盟方式进行了分析归纳[4]。李林(2010)对企业并购财务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以及并购前、中、后全过程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5];杨丽荣(2009)就加强企业并购活动的财务管理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为并购双方提出并购动因自主化、并购支付方式多元化、并购融资体系完善化等思路与建议[6]。

不难发现,很少有学者对种业并购的财务管理问题作出针对性的研究,而并购中的财务管理运作又对并购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粮食“高进口、高产量、高库存、高价格”的特征日益凸显,加之种业行业技术变化较快,并购活动频繁,因此有必要对种业并购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达到规范种业并购行为、为种业并购制度化提供借鉴,并为并购双方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思路的目的。

1种业企业并购中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以价值尺度为基本职能的财务管理贯穿并购活动的始终,但是由于我国种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影响着企业并购后的经营管理绩效。具体而言种业并购的财务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并购动因以扩大市场为主,并购模式较单一

现阶段我国种业行业的并购大多以横向并购为主,并购主体盲目地以扩大市场为目的选择并购对象,即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为目的进行并购整合。在此种并购动因下,被并购方往往以销售商为主,但是仅仅考虑扩大市场,忽略自然条件或者地域因素差异的影响,会造成并购过程产生高昂的经营成本,使得横向并购的优势被抵销。此外,企业没有全面考虑企业战略的周期性发展特点,仅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忽视了市场增长率这一指标。

1.2并购双方财务目标脱节,财务衔接不紧密

我国种业企业并购旨在建立涉及种子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的种业产业链,而产业链又涉及到形形的组织,他们在组织规模大小、职能划分、人员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追求的财务目标不同。财务目标直接影响日常的生产经营运作与管理,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导致财务工作的衔接较难进行,进而影响并购进程及绩效。

1.3财务信息化程度不高,财务信息利用能力不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种业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及时、准确、经济适用的种业信息对于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7]。但是我国种业企业的特点是轻资产,过多依赖科技和人才,这就造成种业企业的财务人员不能有效的完成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等工作,会计信息不能完全反映生产经营过程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企业作出决策。并且我国的种业企业只注重公司的种子商品经营,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财务信息进行资本经营,导致无法在种业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1.4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不清,防范力度不大

近年来种业行业的并购活动越来越多,但同时转让并购公司股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因为种业行业的品种变化太快,并且一旦出现明星品种,市场上迅速就会有套牌仿冒的种子流入,导致先前的优势品种面临倾销冲击;而企业没有根据市场的新形势新变化做出及时的应变措施,最终导致经营出现亏损。由于种业行业的外部环境难以预测,加之企业对于并购后的整合管理风险认识不清、风险的防范力度不大,都会难以达到预期的并购效益并最终导致并购风险的出现。

1.5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种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区域性较强等特点,并购之后的财务整合问题成为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财务人员的整合是企业整合的最大难题[8]。种业企业价值链包括了从研发到销售所有的环节,但是诸如农户这样单一的生产者完全不注重财务工作,或者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仅进行简单的记账核账工作,而缺乏对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了解与记录,难以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

2种业企业并购财务管理的标准与要求

2.1种业并购应以纵向并购优先,横向并购为主

从国外经验来看,种业行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决定了一家种子公司要想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在研发方面不断投入大量资金。此外种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要适度,应该更加重视提高市场成长性,因此种业企业在选择并购对象时应该以种子的生产环节为重心,适度进行纵向并购,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2.2并购财务管理目标统一化,财务工作协调一致

并购双方的财务目标整合成功是财务协同效应产生的前提,并购完成后需要根据并购主体的战略目标确定被并购方的目标,确保在不损害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的目标价值最大化。因此应根据并购主体财务管理的要求,对被并购方的财务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重新划分工作职能以及人员分配,保证并购双方财务工作协调一致。

2.3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信息利用能力

并购完成后应从整个集团的利益出发,以投资、筹资、资产、产权以及信息管理为重点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经营与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5]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应该建立一套自己的信息系统,以大数据为重要支撑点,发展种业信息化,以便于收集各个生产经营链节上的信息,从而提供完整有效准确的财务信息。此外应该获取种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财务信息,掌握经营主动权,进而为企业科学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支撑。

2.4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防范措施

每一个种业企业都应该时刻关注着国家政策以及市场状况等外部环境,根据不同的情形适时对新品种研发储备、生产加工方式、营销定位及营销模式进行全方位调整,以应对风险。企业可以利用取得的财务信息进行事前经营前景预测和事中经营监督管控,以保证企业经营有序进行。

2.5健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种业并购过程可能涉及机构的整合、职能的重新划分、人员的重新分配等,在尊重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地域风俗和管理要求,选择熟悉被并购方企业的员工;种业企业涉及的业务较多,从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等环节的核算方法及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全面的培养熟悉各环节的财务人才对种业产业链全过程进行详尽的会计信息计量,从而获得真实可靠的统计资料。业务范围较广的种子集团应大力培养熟悉种子生产经营的自然过程以及经营周期投入与成本特殊性的财务人员,也可以通过并购实现熟悉交叉业务的优质人员整合,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3种业企业并购财务管理的建议

种业企业的并购至关重要,并购后的企业财务管理更加重要,需要并购主体做好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管理、产品、市场及人员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并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整合的预期财务目标。因此针对种业企业的并购财务管理,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3.1强化种业企业并购双方的文化整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引导着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对于并购双方来说文化整合是一切整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并购双方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结合各自对企业的发展认识进行相互探讨,最终保持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员工进行种业产业政策、行业竞争环境、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方针等方面的探讨,培养员工对于企业的认知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认定,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共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价值。

3.2设置种业企业财务管理责权机制

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采用分级授权的方式进行设置,将生产经营决策权按照产业链或者地域进行划分,将经济责任分配给各个生产环节的部门,建立权责相当的财务管理机制,使得各环节工作更加专业有效地完成。当然管理过程之中也可相应地实施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服务。

3.3建立种业企业全面风险控制体系

针对种业企业重视当期收益而轻视风险控制,重视事后分析而轻视事前预防的特点,可以建立全面风险控制体系,使得并购整合管理做好全过程的风险管控,实现事前、中、后的有效管理。种业并购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多以分散并购主体经营风险、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为主,以期实现并购动因下的战略目标。因此并购主体可以按照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个性化建立全面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实现被并购方与并购主体之间的整合,真正实现并购效益最大化,通过对被并购方的经营、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的管理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战略目标。[1]

参考文献:

[1]徐俊芳.企业并购重组中财务管理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02):89.

[2]权菊娥,等.论种业企业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管理[J].中国种业,2015(12):39-42.

[3]李志朋,等.对中国种业企业兼并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报,2012,18(24):12-15,76.

[4]任智,等.我国种业并购模式对并购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J].中国种业,2015(07):1-4.

[5]李林.浅谈企业并购全过程的财务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0):106-108.

[6]杨丽荣.我国企业并购中若干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财经与法,2009,38(2):85-86.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7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并购和财务风险内涵

1、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是指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兼并和收购都是企业产权的有偿转让,但是作为不同形式的资本运营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兼并是企业产权的彻底转让,买方企业从实质和形式上完全拥有了卖方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而在收购行为中,卖方企业仍保留着形式上的法人财产权,买方企业只是通过全部或部分终极所有权的购买而获得对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法人财产权的实质控制。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使公司偿债能力丧失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以及财务整合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风险的扩张,例如企业并购资金的短缺、融资成本的上升、并购后企业整体价值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最终破产。因此,对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应当积极防范和妥善管理,尽可能使之降到最低。

二、中国企业并购及财务风险的现状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企业快速扩张行为,但若并购对象选择不慎、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可能会给并购和企业带来风险。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1997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之前的十年内,通过弱肉强食方式被并购的企业中,有18%的大公司未能收回自己的投资成本。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也是相当低的。据统计,我国1998年以前发生的45家上市公司收购重组事件,其中只有15%的公司在经过资产注入后焕然一新,20%的公司经营一波三折,36%的公司财务难以维持,29%的公司重新陷于困境。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的企业并购处于高峰后期,此后并购交易数额开始大幅下降,然而,中国的并购市场却逆势上扬,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亮点,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在亚太地区均居于领先地位,如表1所示。

总之,企业并购既能让企业迅速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又存在着商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因此,对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研究就更显重要。

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

1、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交易的精髓,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准确定价。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收益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预测不当,就会产生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能否合理定价取决于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等因素。具体来说,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并购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引起价值估价风险,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往往不够充分,导致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做出错误的选择;二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不恰当、评估体系不健全引起价值评估风险,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国内企业缺乏并购经验,专业人才稀缺,从而对目标企业的估价往往出现偏差;三是缺乏能在并购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组织带来的价值评估风险,中国资本市场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历史,还很不健全,缺乏拥有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金融服务公司,使得并购的交易成本和整合成本大大增加;四是并购方高估自身并购整合能力带来价值评估风险,例如1998年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和2005年明基并购西门子案例等,都说明了并购企业高估自身能力、低估整合困难使得企业并购陷入困境。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企业自身积累不够,资本市场功能不够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思想严重等原因,使企业并购面临较大的融资困难和风险。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并购企业信誉不高、偿债能力不强以及预期收益有限等,导致并购企业负债融资、吸收直接投资和股票发行能力薄弱,难以筹集资金;二是并购规模过大,超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巨额的资金很难以单一的融资方式加以解决,必须采用多渠道的方式筹集并购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企业还面临着融资结构的风险,即如何确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例。总之,不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会对并购后的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努力降低并购的融资风险。

3、支付风险。目前,企业并购常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债券支付和混合支付等,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的企业并购多以现金支付为主,即并购方支付给目标公司的股东一定数额的现金来达到实现对目标公司的并购目的。例如,我国2001年十大并购案例全部采用现金支付,2002年十大并购案例中,有7家企业采取现金支付,2003年十大并购案例中有四家企业是现金支付。我国企业偏好现金支付,主要是由于现金收购的操作简单易行,并且具有较快的速度,也是目标公司乐于接受的方式。然而,现金支付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首先,企业并购成功与否受限于并购方的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如果并购方能力有限,则会影响并购规模,甚至可能使并购计划搁浅;其次,跨国并购如果采用现金支付,汇率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汇率风险难以避免,例如近年来中国的大并购案中,几乎每一个都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联系;最后,目标企业的股东不能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可能也会引致他们的反对。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财务风险外,公司并购可能还会面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等,需要并购企业妥善应对。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1、客观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降低定价风险。在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评估过程可能出现的价值风险,并购公司在并购前应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对于防范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调查和研究目标企业的战略、财务、税务、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单纯的财务调查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要组成专业的并购团队来实施,在该团队中,不仅要有公司内部人员,而且律师、会计师、评估师、财务顾问、投资银行家等外聘专业顾问必不可少。这些中介机构专业化的评估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提供相对较为客观的价值判断,但首先要保证评估机构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此外,并购企业还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独立、审慎的价值判断。并购企业采用不同的估价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得到不同的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是否存续、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区间,尽可能合理地对目标进行定价。

2、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控制融资风险。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并购的融资方式通常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现有融资环境能否为企业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保证;二是何种融资成本最低而风险较小,有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并购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首先,各种融资方式成本的比较。资金成本是企业为了取得并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股权融资中的支付给股东的股利、红利,以及债务融资中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等。企业并购通常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获取资金,因此,我们对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即以各种融资方式取得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为权数乘以其相关的资金成本率然后求其相加之和,得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一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低的融资组合更受企业的青睐。其次,融资方式的选择。我们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该采取先内后外,先简后繁、先快后慢的原则。一般来说,首选企业内部积累,因为其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费用等优点,其次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因为具有速度快、弹性大、成本低及保密性好的优点,最后考虑利用证券市场,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获取融资,其中,企业一般倾向于首先发行债券融资,其次是发行股票。最后,融资结构规划,即在融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企业应进一步根据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将融资风险与成本综合考虑,设计专业的融资方案。

3、恰当选择支付方式,降低支付风险。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债务与股权方式等,并购企业可以结合其流动性资源、每股权益的稀释、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等实际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合理选择。现金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确定最大现金支付承受额;股权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换股比例的确定;杠杆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债务结构规划。不同的支付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分配效果,从而起到不同的风险分散和转移作用。从本质上讲,收购方选择支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风险回避的过程。每一种支付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的表现为即期风险,有的表现为潜在风险。并购方通过对不同支付方式的支付成本和支付边界分析,来确定具体的支付方式,进而使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将即期风险分散,并将潜在风险化解。

五、小结

总之,随着国际及国内企业并购案例的增多,加上企业并购结果的不尽如意,探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就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界定企业并购及财务风险概念、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定价、融资和支付三个方面,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措施,以尽可能地降低和分散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可以预见,如果并购企业能够客观全面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实现并购支付方式的优化和多样化,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郑磊:企业并购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共荣等: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

[3]周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20).

[4]牛文霞:浅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会研究,2007(9).

[5]宋鲁萍:试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湖南社会科学,2009(4).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8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是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是企业扩张的重要形式,但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企业并购风险审计是审计实践中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在并购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应借鉴其他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措施防范、降低并购交易各阶段的审计风险,以完成合理估价的基本审计目标。本文从企业并购审计的基本内容出发,主要介绍并购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研究企业经营和内部控制及其运行,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检查,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的关系,确定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企业并购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领域,是一个风险较高的审计领域。注册会计师要想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介入企业并购过程,有效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并购情况,扩展审计证据范围,形成对并购企业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注册会计师确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确定发生重大错报可能的领域与方向的重要依据。

一、企业并购审计的内容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使收购方做到知己知彼,通过并购谋求生存与发展,避免由于并购时的疏忽使并购后的公司陷入困境。企业并购审计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目标公司总体状况的调查审计。主要是对目标公司产业方面的审查。如果是同业的横向并购或相关产业的纵向并购,目标公司从事的是收购方所熟知的领域,对它的审查相对简单。如果属于混合性并购,目标公司所处行业并非收购方所熟悉的,那么对该行业的前途及目标公司的竞争地位需要进行详尽的了解和分析。

2、对目标公司财务状况的审计。审计的内容与方法与日常的财务报表审计大同小异,只是重点放在确定目标公司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价值、盈利能力及现金流状况上。初步估算其账面资产净值及其市场价值,为下一步资产评估结果的审计做准备。

3、对人力资源的审计。大部分企业在并购之前,要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管理、技术等主要人力资源的素质及配备,做到心中有数。收购方不仅要考虑并购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要考虑诸如人员安置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4、对目标公司制度的审计。这主要是审查目标公司的组织、章程及招股说明书中各项条款,尤其重视其中的重要决定,如合并或资产出售的同意人,特别投票权的规定及限制,目标公司对外的各种重要合同、契约、诉讼案件。

二、企业并购审计的作用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审计在整个并购过程中,除执行传统的鉴证职能外,还能发现被并购企业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而使卖方在协议或契约上做出相当程序的承诺与保证,发现被并购企业的潜在价值,给并购方带来商业机遇,准确地计算出目标公司的价值,拟定出收购后整个企业的运营计划及运营政策,确保策略与并购目标的达成,在并购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并购各阶段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准备阶段。此阶段并购方主要形成并购意向、寻找目标企业、进行初步调查、商讨并购决策等。企业并购

参与者能否收集到充分的信息、采取有效的验证措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和分析这些信息,是企业并购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审计的关注点。此阶段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存在状态和运作情况,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企业控制监督系统等。此阶段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步骤,是对并购的收益成本进行初步分析比较,来确定风险的大小。如果初步分析表明,成本高于收益,则风险很大;反之,则风险较小,表明并购具有可行性,相应地,审计风险也就降低。

2、实施阶段。

此阶段并购审计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价值评估、出资方式、筹资、并购协议签订等几个方面。审计人员的职责主要是随时收集和整理与企业并购活动具体实施密切相关的信息,运用会计、审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评价这些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判断并购过程产生的审计风险,并努力消除和化解这些风险,努力将并购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恰当地确定并购的换股比例、恰当地选择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恰当地选择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确保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企业并购目标的圆满实现。当审计人员发现在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存在可能导致企业并购相关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可能引起各利益相关人士误解的问题时,应提出修改财务报表的要求,如遭拒绝,应在审计报告中予以保留。

3、整合阶段。

此阶段的审计应该围绕企业内部新旧业务串联运行的组织情况、与原有客户关系的处理情况、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情况、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职权的限定情况、各部门人员的分配情况及各部门间关系的协调情况等方面进行。具体地讲,在整合初期,应当适当保留被并购企业某些特定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逐步实施整合,降低和化解整合阻力,保证整合效益;根据并购的目的,确定需要整合的内容、程度和方式,并密切关注其具体实施过程和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以降低与整合经营相关的审计风险;帮助或参与主并企业设计理财策略,利用套利出售、撤资等手段化解整合中的财务风险;关注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差异,协同其他管理层面设计制定科学、有效的协调措施,促使企业文化的快速融合,并促进企业并购后各系统效应的正常发挥,以实现并购目标。新晨

企业并购审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并购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这种监控应随并购活动的进行而随时展开,并在并购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工作结束之后进行分阶段的总结性审查。在并购过程中,审计人员建立内部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保持应有的合理的职业谨慎;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了解并购情况,扩展审计证据范围,确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有效利用内控评价结果,合理选择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科学地把握审计质量并且积极参与并购企业的并购过程,根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运用电脑技术使风险的评估工作程序化,以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凤鸣,刘文华.企业并购风险及其控制[J].商业时代,2005.3.

[2]朱宝宪,朱朝华.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分析[J].商业研究,2003.

[3]许子枋.企业并购风险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4]王咏梅.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9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并购是中小企业最快捷的成长方式。但并购过程充满各种风险,集中体现为财务风险。文章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并购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防范并购财务风险的建议与对策。

1中小企业标准及特征

1.1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确中小企业特征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二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在我国,符合中小企业标准的企业有3150多万户(2008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已达50%以上,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对税收的贡献也占40%。三是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中小企业经过市场洗礼比大中型企业时间较早,操作市场机遇能力较强,从而其决策自主、针对性也较强。四是中小企业相对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在信贷、税收、市场销售等方面处于弱势,一旦经济出现波动,遭受损失的往往是中小企业。

2中小企业并购的意义

2.1并购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最快捷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成长壮大。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将其生产经营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也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但最快捷而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并购已有企业比重新投资建成同样规模企业速度快,效益也会好得多。

2.2并购是中小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企业通过并购其竞争对手的途径发展成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突出现象,据资料显示,全球性1/3的小企业是在并购中逐步成为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的。

2.3有利子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一般在行业内重复建设,产品和服务基本雷同,技术含量低,为销售产品和劳务企业间只有大打价格战,竞争的结果几败俱伤。为充分利用行业有限资源,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中小企业,从而实现对行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这有利于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3中小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原因分析

3.1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中小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活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生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际严重负偏离而导致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3.2并购前期面临的财务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调查不够深人细致,缺乏对目标企业的充分研究,从而导致在未来对目标企业的估价过高而存在估价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与目标企业产品有关的风险。二是目标企业资产不真实的风险。账面资产的不实可通过审计发现,但有些资产被抵押、担保,有无诉讼纠纷等被目标企业蓄意隐瞒,往往不容易被揭示,使并购企业在并购后可能存在着连带责任风险。三是目标企业潜在的负债及未被揭露的负债的风险。四是产业风险。并购企业应考虑自己所处产业或并购后将要进人的目标企业所在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位置,以确定并购企业进人该产业是否有利。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会存在着产业风险。

3.3并购中期面临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并购在这一阶段面临着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融资风险和资金使用风险。融资风险主要是与并购资金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并购方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是关系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并购是为了持续经营而目标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太合理时,就需对并购所需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及维持正常营运资金的多少,来进行投资回收期和融资期的资金匹配,否则,一旦资金链条发生问题,就会使企业陷人财务困境,并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从而产生经营风险。资金使用风险是指对资金筹集后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筹集并购资金如何使用涉及并购方所采用的支付方式,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支付方式与融资渠道紧密相联。虽然在短期内并购者在选择金融支付工具时,既可选用本企业的现金或股票支付也可选用举债方式来完成,但无论哪种方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

3.4并购整合期的财务风险

在整合期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类型多样,财务风险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风险因素作用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整合期的财务风险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财务组织机制风险、理财风险和财务行为人风险。并购后的整合涉及企业经营的很多方面,所以并购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企业的不良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否则必然会降低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企业因此不仅有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因负债比例过高,最终付不出本息而破产倒闭。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上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一旦发生财务整合失败风险,将使企业的整个并购失败。

4中小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尽量获取目标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中小企业在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范:

(1)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一是为评估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确定并购价格提供依据;二是为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改造的难度、确定对目标企业进行改造所需的资源投人数量提供依据。全面清理目标企业的债务,以防止没有列人目标企业债务清单的债务可能给并购企业造成损失。

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篇10

(一)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见于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的代表作《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他在该书中首次将风险分析的思想引入企业经营研究中,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从此之后,国外学者对风险管理展开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1、国外风险管理基本发展。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美国企业开始充分利用保险这一风险转移机制来保护资本。1929~1933年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促进了风险的发展。20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产生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思。1931年美国设立企业经营者协会(ama),开展企业风险分析的研究和咨询活动。风险管理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1950年加拉格尔的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风险管理问题。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出版的《企业的风险管理》及1964年威廉斯和汉斯出版的《风险管理与保险》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来研究风险管理,使风险管理从经验走向了科学。1980年美国成立了风险分析协会,这标志着企业风险分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九十年代后,企业风险分析的研究在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得比较广泛和深入,风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这些风险分析模型将风险识别与评价贯穿于企业整个生命期当中,体现了动态风险分析的特点,是风险分析观念上的一大飞跃。

2、风险的分类

(1)损失不确定说。美国学者GeorgeeRejda在《保险原理》中指出:风险是关于损失的不确定性。

(2)损失可能说。美国学者海尼斯指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负担。

(3)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变动说。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时期内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变动。威廉姆斯和汉斯提出:风险是在给定条件下,特定时间内所可能发生的可能结果的变动。变动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4)风险主观说。米歇尔·科罗赫等人强调的是“损失”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风险是主观的、个人心理上的一种观念,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认识。认为风险的定义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估计,不能以客观的尺度予以衡量。

(二)国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段开龄教授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努力推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应用,1985年6月发表了《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教育》的专题报告。1988年在上海财经大学系统讲授风险管理及保险学课程,努力将这门课程引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之后,便有更多的学者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并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1、风险的概念及特点。卢有杰、卢家仪对风险的定义是: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刘均通过对前人有关风险的概念和含义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以下有关风险的特征:风险具有客观性,风险具有个体上的偶然性和总体上的必然性,风险具有损失性,风险具有普遍性,风险具有可变性。

2、风险管理体系。许苹认为风险预警体系应包括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预警模型和预警界限。

张克友指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由预警信息系统、预测系统、预测指标体系、预测准则、预测对策系统构成。

廖颖林从管理工作流程的角度认为风险体系由风险信息来源、风险信息指标体系、风险组织体系和风险预警法规体系四部分组成。

杨乃定教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认为风险体系结构应该由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系统方法及企业风险信息有机结合而成。

3、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方法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概率以及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的评价的研究,它是在风险因素以及风险指标体系被确立以后又一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国内外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灰色理论、修正Z值风险模型、主成分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综合功效系数法等等,这些方法也被大量地运用到了风险的评价当中。

黄崇福等、徐颖、沈国柱分别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了评评价。

鲁耀武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对采购供应商的选择进行了评价。

王福秋通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供应商风险因素进行评价。

肖美丹利用多层灰色理论对零售企业顾客满意度风险进行了评估。

二、采购风险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采购风险研究现状。早在1980年,Spekman和Hill基于当时产业与经济发展状况,建议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一套有效的策略经营模式以应对采购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1982年,Valla指出,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风险,采购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会因供应商和采购商特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必定会影响到彼此长期的合作关系。

为了提升企业的采购管理能力并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风险,Leenders和Fraron提出了五项主要的采购策略:供应的保证、供应的维持、成本的减少、环境的变迁及竞争的优势。

albertoSardinha(2008)基于2007年采购的挑战,设计了用于长期柔性合同的粘结力的供应链环境下,对为均衡风险的混合采购行为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

彼得·贝利提出了采购风险管理的宏观方法:明确采购目的、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建立保证金制度、建立采购监督管理制度。

(二)国内采购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采购风险的识别。张明霞将对风险的研究带入企业物资采购中,并指出了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外因型风险和内因型风险。外因型风险包括意外风险、价格风险、采购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内因型风险包括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存量风险、责任风险。

刘彬、万薇薇识别出采购风险主要分为采购内部风险(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库存风险、责任风险)和采购外部风险(合同欺诈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意外风险)。

吴新宇认为采购风险可以分为采购提前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外汇汇率波动风险、采购合同风险。应做好供应商管理库存、与供应商战略合作、采购数量分配、利用VaR方法做好汇率变化的走势预测,规范采购合同文本等措施来规避风险。

黄荣文认为采购风险可以分为国家性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运输欺诈风险等,需要利用相应的预测和评估国际贸易风险的方法来降低风险。

詹正华、刘诗宇指出非金融企业主要面临六类风险:环境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危害性风险。

谢玉文研究了油田风险的识别,指出了风险识别的重要性和原则,以及风险识别的四种方法:风险清单分析法、风险源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财务报表分析法。

2、采购风险评估。佘廉对企业采购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从交货风险、市场风险、供应商资信风险、人员素质风险及财务风险五个角度入手建立了企业采购风险指标体系。

侯丽英在分析原料采购价格风险的基础上,介绍了金融风险评价工具中的VaR模型及其参数估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企业采购中价格波动风险的定量分析,为科学地规避材料价格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万晓、闫琳提出了将风险值VaR方法引入采购风险测量过程,利用VaR方法中的Riskmetrics模型对价格收益率序列方差进行拟合,建立采购风险度量模型。

陈艳提出了用VaR模型对国际采购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期货合约以降低国际采购风险,为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决策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

蒋望东提出了使用CVaR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采购过程中的基于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行量化,为有效控制采购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高建伟以采购风险评价的一般分析为基础,将风险矩阵引入企业采购风险评估中,对企业的采购过程进行风险评估,为企业采购提供了一种结构性风险评估方法。

3、采购风险应对。刘彬、万薇薇以电力建设企业为例,识别出电力建设企业采购过程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采购风险防范措施和采购风险应对策略。

孙智亮提出了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防范的六项措施:强化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强化对物资需求和物资采购计划的管理;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的监督;对物资采购合同台账;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管理;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监督管理;对物资采购绩效的审计考核。

雷辉提出了采购风险的三种管理方法:目标导向管理方法、行为导向管理方法、缓冲导向管理方法。

金涛对工程项目物资采购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对策:加强计划管理、集中招标、加强供应渠道管理、完善合同审查制度。

季辉提出了防范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张丹认为物资采购长期以来未能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然而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相关环节。物资采购中会面对一系列的风险,企业有必要提升自身的采购水平,做好保障工作,降低采购风险。他通过对物资采购相关理念的概述,综合探讨了做好物资采购风险管理的保障,以及做好物资采购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措施。

王明玉、许道云分析了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风险产生的环境背景,以及主要来源,并探讨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

三、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风险管理研究理论,理论的东西多,基于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文献少;基于定性的分析多,定量的分析少。虽然在文献中有一些对于企业风险定量关系的研究,但是对于企业在实践管理过程中企业采购控制风险的实践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另一方面,现在国内企业的采购管理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但许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只是基于企业本身日常工作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市场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风险误判。在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以后才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因此,企业有必要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融合起来,并建立符合企业本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Haynes.RiskasaneconomicFactor.VewYork:penGUin,1985.

[2]williamsarther,HeinsRichardm.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toronto:mcClellandandStewart,1980.

[3]michelCrouhy.Riskmanagement.newYork:mcGraw-Hill,2000.

[4]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刘钧.风险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6]许苹.试论医疗风险预警体系构建[J].现代预防医学,2007.2.

[7]张克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财务经济,2007.6.

[8]廖颖林.如何构建上海失业预警体系的思考[J].上海综合经济,2002.4.

[9]杨乃定.企业集成风险竹理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5.

[10]黄崇福,张俊香,刘静.模糊信息化处理技术应用简介[J].信息与控制,2004.2.

[11]黄崇福,工家鼎.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5.2.

[12]徐颖.风险决策的模糊数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1995.4.

[13]沈国柱.风险模糊分析法[J].系统工程电子技术,2000.10.

[14]鲁耀武,文家新.采购评标中评分层次分析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10.

[15]工福秋.大规模定制下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与管理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5.9.

[16]肖美丹,李从东.零售企业顾客满意的风险评价与预[J].工业工程,2007.7.

[17]ChangDY.theoryandmethodology:applicationoftheextentanalysismethodonfuzzyaHp[J].europerRes,1996.95.

[18]Carloacerbi,Claudionordio,CarloSirtori.expectedshortfallasatoolforfinancialriskmanagement,2001.2.

[19]翟源景.装备紧急采购的关键环节[n].北京: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0]albertoSardinha.the,2007procurementchallenge:acompetitiontoevaluatemixedprocurementstrategies[J].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andapllications,2008.9.

[21]张明霞.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类型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4.

[22]刘彬,万薇薇.电力建设企业采购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应对策略[J].电力建设,2007.2.

[23]吴新宇.全球采购战略和风险规[D].复旦大学,2001.

[24]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25]詹正华,刘诗宇.非金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J].企业管理,2007.9.

[26]谢玉文.关于油田风险识别的实践与思考[n].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1.

[27]佘廉,杨毅群.企业采购管理预警指标体系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3.11.

[28]侯丽英.VaR风险控制在采购策略研究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4.5.

[29]万晓,闰琳.基于VaR的采购风险度量模型[J].物流技术,2007.1.

[30]陈艳.国际采购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31]蒋望东.采购风险管理的一种新方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32]高建伟,贺升才.基于风险矩阵的企业采购风险评估[J].物流科技,2008.7.

[33]孙智亮.谈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管理[J].煤炭企业管理,2005.10.

[34]雷辉.浅谈企业采购风险管理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6.10.

[35]金涛.浅议工程建设项目中物资采购管理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重庆建筑,2005.7.

[36]季辉.防范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J].中外企业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