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十篇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十篇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13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1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汇率上升有可能对我国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由于企业大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

(二)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和谐。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和谐也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内部财务监控不健全。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现阶段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四)风险意识性不强。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运营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也就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

(一)利用财务指标分析进行监测

从资产获利能力考察,监测的指标主要有: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从而获利能力越强;2、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成本费用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控制得越好,获利能力越强;3、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获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否则相反。

从偿债能力考察,监测的指标有: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的下限为100%;而流动比率等于200%时较为适当。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指企业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不应高于50%,而国际上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等于60%时较为适当。

从经济效率考察,监测的指标有: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

从发展潜力考察,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

(二)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减少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例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应采用科学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又如,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筹资决策,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按照以上方法作出的决策,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因财务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时时处处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地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具备如下特征:①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②全面性,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③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财务风险随着影响财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变化而变化。④共存性。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⑤激励性。一旦出现财务风险,企业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可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持续的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资金成本持续升高。而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市场风险因素也会对财务风险有很大的影响。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困难。

(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及企业经营者对财务风险缺乏足够了解,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由于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财务风险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致使财务风险时有发生。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内部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使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防范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素质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要树立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教育,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掌握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提高自身风险意识;要具有对财务风险的敏感的、准确地职业判断能力,及时、准确的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能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要求掌握相关的金融、证券、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在企业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同时要与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部门广泛联系,把企业的资金合理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减少风险。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1)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应利用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客观优势,正确选择筹资方案,合理安排借入资金比例,要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组合,确定适当的筹资渠道。由于从不同的筹资渠道借入资本的成本不同,所承担的风险也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负债筹资时必须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分析,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

(2)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企业应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并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如下步骤作出决策:估计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估计预期现金流量的风险;确定资金成本的一般水平;确定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现值;将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现值进行比较,如果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可以接受该投资方案,否则应拒绝该投资方案。

(3)在资金回收决策过程中,企业要减少资金回收风险。首先,要加强现金管理,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要严格控制现金的量,既要避免现金过多而使企业失去其他获利的机会,也要避免现金过少影响流动性。其次,要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加快应收帐款的回收。

(4)在收益分配决策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能使投资者受益,又顾及企业的长远利益,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既要控制资金成本,又要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四)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要推动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首先建立激励约束主体。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内部治理结构的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就是行使激励约束权的主体。其次,形成公司内部的制衡关系,建立内部决策结构。建立内部治理结构,一是为了防止经营者违背股东的利益,二是为了确保经营者决策的正确。没有前者,经营者很可能将出资者的利益转化为自己的利益;没有后者,出资者不可能得到利益,甚至遭受资本损失。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成因对策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商业经营活动一定时期内,其实际财务收益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预期财务收益,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要从整个流程管理的视角来界定整个财务、会计行业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环节是整个企业财务风险因素下的集中体现。金融风险、企业融资、资金利用、资金管理和安全,都是密切相关的反映着金融活动的价值和企业的财务关系,具体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风险的收入分配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企业的财务风险成因有很多种类型,譬如: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管理层对于财务环节的不够重视、每年的财务报表出现了很明显问题却不加分析解决等等,均为产生不同程度财务风险的诸多因素。另就其宏观而言,经济危机以及相关方国家政策上的变化均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上的风险产生。预想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达到防患于未然之效果,就务必增强防范意识,明晰风险成因。因此,积极探索和认真寻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是涉及企业兴衰成败至关重要之举。笔者在这一章节中就财务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企业销售方式的弊端和融资上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以其取得较好的警示意义。

1.不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由于发展时间不长,许多企业还不成熟,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上。法律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和机制,致使我国企业的财务制度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报表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甚至有的企业不编制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不真实,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企业财务状况不明。财会人员职责不明,账目反映老板的意志而不是真实的财务状况。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赊账等会计随意性较大,这些状况加剧了信用环境的恶化,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企业销售方式的弊端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3.企业融资风险意识缺陷

融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融资引起的仅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负债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其面临的偿还压力也是不同的。因此,融资决策必须在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合法的融资方式外,还须权衡不同融资方式下的风险评估,规避风险,不少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融资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巨大的企业损失。

4.宏观环境变化

市场经济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通胀、利率、汇率、油价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导致一大批的国内品牌和生产厂家出现了危机,这种风险在于盲目投资和对于项目的盲目上马。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因此,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建立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依法依规建立账目,并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完整性。由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及时进行财务风险评估,财务管理人员必需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存的财务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目前即使有很多法规也是宏观的或为关于资本市场运营的,尚需进一步加强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制约完善措施,为保障企业的健康运营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特定的环境中,制定和完善健全因地制宜具体的法律法规很有必要。尽管这样的立法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得以完善,然而如能有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财务指导方针出台,想必既可控制相当程度和范畴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和产生。

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提高企业在宏观环境时的应变能力,降低因宏观因素给企业财务带来的风险。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制定详细的员工培训计划,按规划培养需要的人才。要改善财务用人机制做到唯才是举。财务人员应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财务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服务向单位经济预测、决策、控制等高端服务转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精通各项知识,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熟知财务管理、审计、金融、证券、人力资源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立体经济知识,会计人员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运行规律,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会计政策,做出合理会计估计,提供真实会计信息。财务人员应具备不断创新的文化素养我国目前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已成了新的生产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创新,给传统会计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使会计领域在这一新的经济环境下发生新的变化,需要会计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根据经济活动的变革,相应的创新财务与会计的模式,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3.建立财务“预防”机制

正确调研本企业的负债能力与偿还能力,把债务控制在一个健康的范围之内。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和使用,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的“诊断”机制,专门对赊账企业进行财务分析,避免不必要的坏账发生。要对企业的负债进行分析,当企业因负债率超过一定警戒线时及时报警,让决策层能及早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提高企业面对风险的处置能力。时刻警惕财务杠杆效应的负面影响、防范财务风险和关注财务成本。一旦企业出现坏账,产品积压,那么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因而,在建立企业财务预警制度时,应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度”。

三、小结

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已经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对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企业利润或股东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方面的诸多因素,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真正做到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明晰财务风险成因、强化防范风险措施,从而达到其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纳鹏杰.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4

关键词:风险成因 风险分类 风险防范与化解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如何监控财务风险发生以及如何处理企业的不良债权等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管理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了解风险的起因,加强防范,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的财务效果,从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以财务决策为例,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作出的,离开了风险,就无法正确评价企业报酬的高低。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进行研究、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和化解。归纳起来,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的发生。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意味着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3)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时时都具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4)收益性或损失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而可以说,收益性与损失性是共存的。在我国企业里,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和条件限制,财务风险也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可能会威胁企业的收益,也就会影响企业收益。

(5)激励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诸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它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筹资规模策略不当、资金来源结构不当、筹资方式以及时间选择不当、信用交易策略不当和筹资顺序安排不当。外部原因主要有市场风险、利率,变动、物价风险。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众所周知,持续的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资金成本持续升高。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而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市场风险因素也会对财务风险有很大的影响。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困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欠缺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企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的预见,反映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企业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大量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也必然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益,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4)企业内部关系混乱。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例如,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等。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于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在资金结构中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环境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类别,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将风险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按其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二是按其可控程度分为: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三是按能否通过多角化的方式分散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四是按风险可能产生的结果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五是按风险涉及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六是按风险所涉及的对象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七是其他分类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化解方法

1.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因此,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即是说,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现阶段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对财务风险作出恰当的处理。财务风险的处理是风险的事后控制,具体方法主要有:①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如工业企业按一定规定和标准提取坏账准备金。商业企业可提取商品削价准备金,这是弥补风险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②在损失发生后,或从已经建立了风险基金的项目中列支,或分批进入经营成本,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③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④注重投资决策问题。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结构。企业决策者必须作好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如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筹资决策。再如,企业资金流动是周而复始地进行的。确切地说流动性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以保持良好资产流动性。按照以上方法作出的决策,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财务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5)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6)建立财务“预防”机制,正确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度”。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决策时,首先应该考虑企业举债的规模和偿债能力。一般而言,确定负债规模应该考虑以下因素,如警惕财务杠杆效应的负面影响、防范财务风险和关注财务成本。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的“诊断”机制,要对企业的负债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来看:①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经营者业绩,使企业获得负债资金效应,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②负债经营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增强经济实力。③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破产的危机。首先,在资金结构中,若负债的比例过大,即过度负债经营,那么依赖于外界的因素过多,也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生产经营环节稍有脱节,资金回收不及时,资金成本大幅度增加,降低了企业经营利润削弱了企业活力。其次,因负债率升高,财务风险加大,在财务杠杆作用下自有资金收益率下降,企业承受能力降低,偿还能力减弱。一旦企业出现坏账,产品积压,那么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因而,在建立企业财务预警制度时,应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度”。

2.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做好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配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分散风险可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以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使企业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性投资风险大大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可以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3)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在对外投资时,企业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将产品卖给商业部门,将一些定点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将财务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承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式。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企业也可以建立风险基金,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还可以选择最佳资本结构,使企业风险最小而盈利能力达到最大化。企业筹措资金时,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与发展的不同时期,既充分考虑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及金融市场状况,又要考虑企业现有资金以及未来的财务收支状况,选择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确定银行融资规模与结构,动态地平衡短期、中期与长期负债比率,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5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建筑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从事一切财务及资金活动的管理与执行机构,遵照建筑安装企业(国企)的相关会计制度,进行日常财务管理,筹资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判断和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建筑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企业在发展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在财务上也承担着一定风险,对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作用。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对于建筑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实现健康良性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建筑行业不断获得发展,并不断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各建筑企业之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往往承受了更大的发展风险,部分实力不强的建筑企业很容易因无法实现资金的良性周转,而面临财务风险,给企业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阻滞作用。

(1)建筑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在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应积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而在部分建筑企业中,还缺乏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首先,企业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无法对相关责任人形成有效的约束,一旦出现资金问题,使企业陷入困境的局面。其次,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企业相关管理者不能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督,以保证企业财务状况的公开、透明化。最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敏锐度不高,不能根据外部行业环境的变化,增加了财务面临风险的系数。(2)建筑企业自身运作中相关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在日常发展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问题。首先,在建筑工程的招投标阶段,由于当前还存在程序不透明的现象,往往造成工程招投标价的哄抬,使建筑承包和施工企业加大了成本负担。其次,在成本项目管理上,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的预算和管理,不能通过优化资源和人力等的配置,实现资金的最优化使用。不能进行精细化预算,将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具体到每一个项目,达到使用最少化资金实现企业最大化效益的目的,使得企业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现象,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良性维持产生不利影响。再次,工程竣工后,在工程款结算环节,由于业主会出现资金不足现象,有的甚至会拖欠工程款,均对企业后续发展的财务资金调度和维持产生了不利作用。

二、建筑企业风险控制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科学化,是获得工程款回报,实现建筑施工企业资金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科学组织建筑施工生产的成本投入是实现建筑产品功能的前提,建筑企业要降低成本,对额外的风险需要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尤其是公司领导和财务人员更应具有风险观念,合理投资。确立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

(1)统一调配、加强对现金收支的管理。建筑企业要根据新上项目和施工生产需要,统一编制资金预算计划,指导和调节日常的资金管理工作。统一调配、市场化运作。在资金运作上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确保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良性运作,减少筹资风险的发生。(2)降低成本、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施工企业要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抵御财务风险,在建设施工中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用等重点项目的监控,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经济责任制,对失职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规范经营行为。(3)及时结算、降低外欠款风险。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施工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施工内容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后,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环节。在工程竣工后,就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加快竣工工程款的回收。在工程保修期内,要制定保修计划,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尽量节约开支,降低财务风险。

三、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建筑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企业在发展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在当前的建筑行业发展大环境中,建筑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才能保证在行业市场中稳定立足,避免因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财务紧张问题。企业应通过加强对内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并同步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利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1)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首先,应制定财务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约束,避免出现利用财务之便,违规使用资金的现象,造成企业发展资金的流失。其次,应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使工程项目不同环节的资金问题均有专人进行负责,并对各个负责人形成有效的制约,并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督促所有责任人均能严于律己。再次,企业相关管理者应加强对财务状况的监督,保证财务工作人员认真履职,并不断促进企业财务的公开、透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不断现代化。最后,应增强市场敏锐度,对外界环境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改变和适应经济、法律、社会和市场环境,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2)加强企业运作中的财务控制,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应加强对企业整个运作的有效控制,通过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程监控,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首先,加强事前的财务控制。在招投标中,企业应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并对工程的合理成本进行预测,谨慎进行招标,避免陷入不正当竞争中,给企业的财务成本造成负担。其次,应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监控,完善成本项目管理,优化资金配置。通过对预算成本、定额成本、实际成本进行量价分析,进行责任成本分解、指标控制、指标考核进行分解,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应将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强化工程各环节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严格落实成本预算,并通过提高施工技术含量,不断优化施工流程,以及施工设施设备和材料、人员配置,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成本,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小财务风险系数。最后,应加强事后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工程竣工后,应及时解决工程款问题,不可拖延,保证工程款能按照合同条文,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结算,以为企业的后续工程款的回收提供有力的依据。

总之,在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下,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在发展中承受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应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运作中的财务控制,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采取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对企业财务风险加以规避和防范,不断提升企业防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延.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8(11)

[2]冯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J].现代商业.2009(3)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6

[关键词]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小企业目前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一、小企业的特点

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小企业是指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经营方式灵活,创新能力强。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生命力旺盛,有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现实抉择,就是依靠其灵活的机制和创新能力并选择合适的战略。小企业创造和开发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企业经营规模小,资金有限,风险较高。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主要体现在年营业额较少,职工人数少,资产总额较少。资金投入量不大,资源有限,资产负债率高,融资渠道单一而狭窄,主要靠内部积累和亲朋好友借款,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相当有限、资金成本高且融资成功的机会小。由于小企业自身积累速度慢,融资困难,资金不足是小企业的先天缺陷,加上小企业大多是新兴企业,业务比较单一,在发展中面临着管理、技术和市场的种种不确定,经营失败的风险较高,经营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3.行业涉及面广,业务比较单一。小企业涉及行业门类齐全,有从事产品的批发销售,简单的服装加工、食品加工,还有机械、化工等。但是它们往往只侧重于某一项产品或业务,经营活动简单,投入和产出少,在市场上不占统治地位,竞争力较弱;很少多元化经营,其业务流程相对简单。

4.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员十分有限。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多采用集权制,经营机构和内部组织机构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管理层次,很多小企业都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决策机构,企业决策通常由业主做出,中层管理人员一般不参与企业决策,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够完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技术规范等都很少,或不全面。

5.管理水平不高。小企业的业主和管理人员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首先,表现在管理观念陈旧,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处在小企业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的或为心腹或为裙带关系,不注重才能,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得较为紧密且集中。小企业的利益与业主个人的利益高度一致。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奖惩没有制度,财务不透明,习惯于业务管理,很多在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行之有效、理论上非常完善的会计政策和技术难以采用,不能完全实施或一贯遵循。

二、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其实,小企业的优势很明显。投资少,经营灵活,管理难度不大,一有风吹草动自我调控能力强。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的各种情况,小企业无论是经营风险还是财务风险都无法避免。相比之下,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远远低于大中型企业。就财务风险而言,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量少,尤其是现金数量少,是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最普遍表现。小企业的特性决定着其经营管理的局限性。由于资金量少,小企业一般不太注重长期投资,而主要把焦点关注于日常的短线经营活动。也正是由于把短线投资看得太重,因此会随时把多余的现金投人经营活动,使得现金的持有量很少;另外,如果销售不畅或虽然销售状况良好但货款回收不力,依然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的不畅。

(二)资产的变现能力差,是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表现形式。资产的变现能力,取决于企业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受客户的青睐程度。一般来说,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越大,可变现的能力就大;受客户的青睐程度越高,该资产的变现能力也越大。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资产的本身特性,使得资产变现能力不强,也会导致或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三)企业资信度低下,是小企业财务风险大的又一表现。企业规模小,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不大,各种风险抵御能力较差,是小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对于那些宁愿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的金融机构来说,显然会把小企业打入另类。因此,一旦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要想及时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难上加难。

(四)企业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是小企业财务风险大的集中表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无论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盈利是企业的硬道理。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只能维护企业的生存;只有扩大再生产,并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才是提高企业债务偿还能力,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

三、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我国小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变化,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的快慢,对企业有重大影响。比如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比较快,企业为了跟上这种发展,就会相应地增加厂房、机器、工人等方面的投资。普遍的扩充使资金紧张,利率随之提高,企业背上巨大的债务负担,财务风险越来越大。过热的经济,迟早要冷却下来,扩充过度的企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2)通货膨胀发生,会导致企业的收支无序和增加简单再生产的困难。(3)利率的波动,尤其是利率的上升,会使企业筹资更加艰难或增加利息成本。(4)政府经济政策对小企业支持与否、支持的力度大小,都直接影响到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法律环境。是指小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具体内容包括:(1)企业组织法规,如《企业法》、《公司法》等,对企业、股东等利益团体和个体的经济责任划分;(2)税务法规对小企业的特殊政策,可以起到支持或遏止的作用;(3)财务法规对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等等。

3.市场环境。宽松的市场环境,可以让小企业自主经营,灵活管理,增加赢利,减少风险;而紧张的市场环境,则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体内容包括:(1)市场的公平程度,涉及到小企业能否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问题;(2)市场的竞争程度,直接关系到小企业的兴衰与成败;(3)市场的发达程度,则决定着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二)内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始终还是内因。不同的小企业由于其战略和战术的不同,最终企业的命运就迥然不同。经营管理思想、生产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员素质,都会影响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小。

1.经营管理思想。经营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为企业领导者的风险意识和科学态度。冒险型领导者倾向于高负债、快发展管理方式,在内外部环境风调雨顺的前提下,它能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低风险;但是,一旦内外部环境恶化,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加大财务风险。而保守型领导者更倾向于低负债、稳发展、低风险的管理方式,不过,有可能错过极好的发展机会。

2.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问题。例如,对销售的赊销态度,对应收账款的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的约束,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与管理,等等。

3.人员素质。人是企业的最活跃因素,人员的素质高低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小企业本身没有人才优势,如果企业管理当局忽视了人才的培育与吸收,尤其是高尖端财务人才的招聘与使用,企业的短腿行为就不可避免。

4.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紧密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战无不胜的法宝。财务风险的克服、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也是如此。

四、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一)提高认识,增强业主或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小企业业主或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时发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时有发生。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十分注意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同时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并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对他们提出的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观念,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和准确的职业判断力。

(二)健全和完善组织结构控制。小企业应推行产权多元化。产权多元化既可以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又能够吸收更多股东参与决策,使董事会成员能力互补,谨慎决策,减少失误,从根本上改变由投资者个人或家族组成,既当业主,又当总经理,还负责监督工作的传统管理模式。健全合理的组织结构,一是由主要投资者组成董事会,决策企业重大经济事项;二是全部投资者组成股东大会,监督审议企业重大决策;三是企业部门经理实行公开招聘,录用具有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员对本企业实施全面管理。同时加强组织结构控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三)强化资金管理,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资金或资金短缺,企业则难以运行。在融资管理方面: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及金融工具等多条途径筹集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同时努力降低资产负债比率,增加经营中自有资金的比重。在流动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加大应收款催收力度,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落实回款责任;二是合理降低存货,加快存货的周转;三是加强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实行流动资金贷款指标考核;四是加强信用管理,合理确定客户的信用标准,避免坏账的产生;五是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

(四)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由于受规模、财力、人力等限制,小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从经济性、实用性出发,注重实际运作控制。包括:1、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小企业应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降低财务风险。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小企业应明确规定涉及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3、内部审核制度。财务收支严格按照企业章程、董事会决议和企业相关制度规定进行审批,设专职稽核岗位,对会计核算工作按工作范围和流程进行稽核,对财务收支实行全方位控制和审查。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五)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没有财务风险方面的专门知识,对他们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小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低,应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扩充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当好单位负责人的会计参谋;深入基层,掌握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掌握的财会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强化财会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自我保护意识;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六)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制度。通过预算可以预测预算年度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从而规避与化解风险。考虑到收入与成本费用间的配比关系,全面预算体系可以为收入水平增长情况下的成本节约提供较为精确的估计。因此小企业一定要建立严谨的预算制度,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七)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定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为企业提供现金可用度的预警信号;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如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管理效率、投资风险等预警指标,建立长效的财务预警系统;结合企业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当出现风险信号时,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或抑制性控制,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或尽量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

(八)转变企业经营策略,采取多种经营和对外投资多元化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小企业在做好主业经营之外,可涉足与主业有关的其他行业,实施以主业为依托的多元化经营,相互补充,增强获利能力。根据企业自身的能力,合理利用资金,在固定资产、股票和债券等多方面进行投资,综合分析影响投资的各项因素,对于预期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分散风险。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利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高收益、低风险的方案,使投资总风险降为最小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德武.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郑庆华.小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及案例分析[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7

1.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即投资风险的存在。由于竞争激烈,市场形势复杂多变,企业的投资效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二是资金调度的不合理性。资金合理调度,可以相对节约资金占用使其既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能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形式上相互协调,充分挖掘资金使用的潜力。资金调度不合理,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三是外币汇率风险,只有当企业进行外币筹资业务时才发生。企业借入外币进行筹资活动,如果归还时该种外币汇率下降,就会产生汇兑收益。反之,就会产生汇兑损失,这样就要使企业以更多的本位币来归还借款。

2.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方向错误。选择的投资方向从一开始就是夕阳产业、市场淘汰产品项目或国家即将控制投资发展的污染环境产业,投资之日开始就决定了其注定失败的命运;二是投资过程不能严格按预算控制投资成本。形成边投资边修改预算的“钓鱼工程”,最后扩大了投资总额,造成投产后资产折旧费用占产品成本比例过大,在经济上制约了工程项目资金的回收期缩短;三是投资购建的资产在技术上不先进。购建技术落后的设备、或从经济上看已经不先进的设备,从生产工艺上注定了投资项目资金回收的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账政策过于宽松。适当的赊销能够促进企业产品销售扩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过于宽松的收账政策则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造成企业资金大量流失;二是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管理存在漏洞。www.133229.Com管理层对抓紧应收账款催缴工作的力度如何,能否安排专人专门负责应收账款的管理,甚至派人长期上门催缴,落实难点、焦点客户的账款回收,是该问题的内部原因;三是不愿动用法律手段讨回债权。基于维持长期客户的关系,不愿诉讼法律手段解决长期拖欠问题,造成问题积累超过限度,使其酿成现实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收益确认的风险,即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不当,有可能少计成本费用,多确认当期收益,从而虚增当期利润,使企业提前纳税,导致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而引起企业财务风险;或者有可能多结算成本,多计有关费用,少确认当期收益,从而虚减了当期利润,影响了企业声誉。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风险。如果企业处于资金紧缺时期,却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且金额过大,就必然大大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规模;如果企业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或单纯以股票股利的形式进行收益分配,就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信誉,股票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会下跌,这些都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看法

1.思想上重视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防范就是企业在识别风险、估量风险和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就是要在财务风险发生以前,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或者把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只有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江西水泥厂2005年出现的财务困境,就是因为当时的管理高层没有很好地预测财务风险,对市场环境盲目乐观,大量地举贷建分厂,当市场需求一缩紧时,贷款利息就成了企业沉重的负担。

2.选择合适的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1)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其债务资金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债务资金总额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筹措的,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并不会为了偿债而扩大筹资规模,企业真正能够偿债的只是货币资金及部分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即资产负债表左边的前面几项)。而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往往只能作为一种企业实力的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的比重和流动资产中速动资产的比重。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也是反映资产流动性的指标。

一个企业的资产结构往往是其生产经营的需要和特点决定的。但企业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措施相对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例如,企业采取融资租赁的方式取得部分厂房和设备,这样可以避免部分流动资金“固化”,相对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还要求企业及时处理资金周转过程中不正常的资金梗阻。如积极变卖处理超储积压物资,采取措施尽快回收应收账款等,使流动资产真正“流动”起来,既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又有利于企业实际偿债能力的增强。江西水泥厂在财务危机四起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如成立清欠办,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对一些年年报亏的子公司采取承包租赁经营等。通过这些办法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财务危机。

(2)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结构。

在尽力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需要控制合理的债务规模和结构。企业负债控制到多大的规模内,并无定论,但一般来说,它必须与企业的还款能力相协调。由于在企业中,只有作为所有者权益的那一部分才能作为偿债来源,因此,举债规模应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适应,一般来说不应该超过净资产的数额。但是,在不同的行业情况也会有差别。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行业,由于资产的流动性不强,真正可用于偿债的是货币资金。对于这样的行业,负债规模还应略低一些,另外,企业确定负债规模的另一个考虑因素是盈利能力。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则效益越高,负债能带来更好的效益,还款一般也有保证,因此,可适当扩大负债比重。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也是企业确定负债的一个考虑因素。若企业资金周转快,生产周期短销售实现快,则容易组织还款资金;反之,则容易出现拖欠债务的情况,此时企业应相对降低负债比重。总之,企业的现金流越有保证就越可以组织较高规模的负债。

考虑负债规模的同时也要考虑债务结构的合理化。债务结构主要指长短债务的规模。一般来说,长期债务的资金成本较高,短期借款的资金成本较低。从控制资金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提高短期借款的比重,可相对降低资金总成本。但短期借款的比重太大,违约风险也太大。企业短期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宜用短期借款解决。长期性的资金需要,若不发行股票筹资,则宜以长期借款解决。若以短期借款解决,往往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困境,一旦无法借到,便会面临财务风险。在这样情况下还可以引起借款利率上升,与降低资金成本的初衷背道而驰。

(3)合理调动货币资金,可以考虑建立风险基金。

要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需要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合理调度与安排。根据不同企业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生产经营的特点,妥善安排货币资金的收支活动,使之在平时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在还款和分红付息期到来时,及时地筹集和调度资金,以避免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来分配企业财务风险,以盈助亏,以优补劣。建立风险基金,即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而损失有限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有计划的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企业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作为损失发生时的补偿基金,防止风险发生对企业正常运营资金的影响,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4)加大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力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企业作为所有者,对子公司的净资产有绝对的控制权力,但各子公司也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加大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首先,要建立一整套子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子公司的财务运作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其次,要推行财务总监制或会计委派制,把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命权归母公司管理,以避免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再次,对子公司要实行合并会计报表。

(5)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论证,提高投资收益。

对新上马的项目,一是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对投资的区域、行业、时间以及以什么方式投资,都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以避免投资风险。同时,还要结合投资成本,静态回收期、投资回报率、该项目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考虑。二是投资规模要适度,资金投向要合理配置,不能贪大求全,否则不利于风险的分担。三是要树立抵御风险的信心,一旦决策投资,就要尽快上马建设,不搞胡子工程。

(6)建立健全财务活动各环节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也日益活跃起来,并且逐步走向国际化。然而,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依然处于初期,结果不尽人意,原因有政治、外交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其中忽视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充分分析和认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关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析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企业因发生并购活动而产生财务风险。具体而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价值评估、交易支付及财务整合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和财务困境。

(一)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前期准备的关键。在财务报表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目标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会计方法,修改财务报表,隐瞒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得并购方难以准确估计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导致并购方高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在价值评估方面,中介机构可能为了私人利益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选择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导致企业价值的评估结果失真,不能真实反映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

(二)企业并购交易支付风险

当前企业并购中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采用现金支付是最简便的并购方式,能够快速控制目标企业,但是会增加企业的现金压力,降低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能力,导致并购企业债务风险,甚至破产风险;采用股票支付,可以减轻并购企业的资金压力,获得税收价值,但新股的发行会增加并购企业的成本、稀释股权,减少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采用杠杆支付,用较少的资金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但目标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不稳定,可能出现高负债风险,增加了整合的难度;采用混合支付,并购企业将多种支付方式组合,相互补充,克制彼此间的不足。由于技术与市场原因,我国采用此方式较少。

(三)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方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企业文化整合等,其中,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核心环节。当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如若财务行为不当,会使潜在的财务风险发生,进而出现并构成本增加、资金短缺现象,阻碍企业的发展;整合期间并购双方可能会因财务制度、财务机构设置的不同发生矛盾,导致并购企业发生损失;并购企业内部,如若发生财务失误或行为监控不当,也容易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

二、关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并购准备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防范

针对来自目标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防范措施。并购企业需要在做出决策前对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目标企业的状况和自身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了解和分析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产业政策、法律环境、产业状况和产业结构,将目标企业公开的财务信息与行业平均水平作比较,通过借助专业评估机构如资产评估事务所出具的报告,对因既往事实而追加的并购成本,要签订补偿协议等方式防范该风险。

针对来自评估体系风险的防范措施。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应该以并购动机和目标企业的状况为依据。对于以获取资产为主要目的的战术并购、目标企业为亏损、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少的情况,应以资产价值基础法为主;对于并购企业看重的目标企业未来能带来效益的战略性并购,应以收益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为主。

针对来自中介机构风险的防范措施。鉴于目前我国中介机构发展良莠不齐的现实情况,并购方应加强对注册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审查,选择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高水平中介机构,参与弥补并购企业专业知识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的缺陷。

(二)并购交易过程中支付风险防范

现金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在采取现金支付方式并购前,并购方必须确认合并后资产变现和负债到期的时点和数量,同时客观、准确地预测主营业务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期限和数量,将得到的数据在时间轴上串联起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对比,寻找出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对于可能出现现金缺口的时点,并购方有充足的现金予以支撑。

股票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如果股票支付发生在上市公司之间,并购各方可以直接以现时股价为依据,确定并购价格、换股比例和股票支付数量。然而如果股票支付发生在非上市公司之间,需借助评估机构的价值评估结果来确定换股比例和数量。

杠杆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核心是要保持被并购方未来期间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收购前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选择经营风险小,产品需求稳定,发展前景较好的目标企业。并购方在日常经营中能预留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9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企业并购是高风险经营活动,期中财务风险是影响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分析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购前信息收集阶段、并购交易执行阶段、并购后内部整合阶段。由于各个阶段面临的具体任务不同,企业在这三个阶段中将面临不同的财务风险。

(一)并购前信息收集阶段的财务风险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又称系统风险,是指影响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一些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2)信息不对称风险。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也普遍存在。例如,当目标企业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时,并购方往往对其负债多少、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无法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风险。

(二)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财务风险

在交易执行阶段,企业要决定并购所采用的支付方式和融资策略,从而会出现支付风险和融资风险。

(1)现金支付方式的财务风险。虽然现金收购的估价简单明了,操作易行,但是现金支付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却是最大的,主要表现为:当并购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联系时,现金支付使并购方必然面临汇率风险。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海内外资本市场的联系就日益频繁。目标企业股东不能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也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

(2)股票支付方式的财务风险。股票交换是以并购方股票替换目标企业的股票,即以股换股。这种支付方式减轻了现金压力和债务负担,对并购方不存在现金流转压力,并可能带来一定的税收好处,不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压力和破产风险,但股票支付也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并购后内部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1)偿债风险。偿债风险存在于企业债务收购中,特别是存在于杠杆并购中。杠杆并购中,并购企业不必拥有巨额资金,旨在通过举借债务解决收购中的资金问题,并期望在并购后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由于高息风险债券资金成本很高,而收购后目标企业未来资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杠杆收购必须实现很高的回报率才能使收购者获益。否则,收购公司可能会因资本结构恶化、负债比例过高而无法支付本息。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自有资金投入不多,企业必然会采用举债的方式。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长期负债都有大幅度上升,资本的安全性降低。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事前控制

改善获取信息的质量,采用合适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财务会计报表是被并购企业所提供信息的核心部分,因此,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取得详尽真实的财务会计报表是并购企业在对被并购企业未来收益能力做出预期前的必要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特别重视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它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购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它是现代企业并购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事中控制。

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视野开阔,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同时注意将资本结构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既包括企业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也包括债务资本中的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合理等,在这个前提下,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人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力求资本成本最小化。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事后控制。

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财务波动和财务风险发生的频率较大,极易造成并购企业的财务危机。因此,并购企业应该适时地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做到未雨绸缪。财务预警管理系统是把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的财务管理失误和财务过程波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监测,管理失误行为,确保企业管理状态的良性发展。应识别、评价、预测、预控,不断矫正不良财务发展趋势。

三、小结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并购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否则会带来财务风险,并影响到整个并购的成败。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并购的时候,应对整个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估计并进行详尽的论证分析,并参照上面提出的应对措施进行防范,积极促成并购的成功。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篇10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由于受到不断紧缩的金融信贷政策影响,资本市场严把融资门槛,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缺口需求明显。

进入2008年以来,房地产业内就没有太平过,从王石的“拐点论”,到潘石屹的“百日剧变论”,从楼盘降价促销,到企业纷纷转让项目,再到各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多为负值,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的问题争论不休,可以肯定的是,资金紧张的迹象不言而喻,这也从一方面凸显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的隐患。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内涵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财务风险的定义是: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因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具体到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财务状况恶化而致使企业的房地产投资,以及其报酬无法全部收回的可能。因此,财务风险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非系统性风险之一。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但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周期长、投资额巨大,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需要通过财务杠杆来融资用于项目开发,而运用财务杠杆就有可能带来风险。表现在使用财务杠杆,使得资金得以循环使用,前期收益对于后续开发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一旦未来房地产市场销售价格、开发建设成本或者市场吸纳能力发生变化,都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期收益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可能产生由于实际收益未能达到预期收益,出现无法到期偿还债务或者影响到后续开发的资金链等等。

二、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市场表现

在全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由于受到不断紧缩的金融信贷政策,资本市场严把融资门槛,笔者认为,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缺口需求明显,财务风险凸显,具体有如下四个方面:

1.转让土地项目现象日益突出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企业间土地项目转让的态势比较明显,凸显企业资金紧张,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如上海外高桥公告,公开挂牌转让其运作多年的“森兰·外高桥”项目中的南部国际社区的a1-1、a1-2地块,疑为资金紧张而“割肉”;在重庆,2008年4月份重庆市联合产权交易网重点项目一栏中,各区县挂牌转让项目17个,其中房地产项目就有13个;同时,据中国土地一级开发网信息显示,2008年5月份的前21天,转让开发项目的信息达到45条,项目来自北京、广东、山西等城市,项目类型种类较多,有别墅、也有住宅、商业项目,这么多省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众多中小房企转让土地项目的现象。这一迹象表明当前中小企业的资金已十分紧张,财务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隐患。

2.土地市场流拍、退地现象增多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就是2008年以来,以北京为例,北京朝阳区南河滩东路3号地块和曾经流拍的来广营清河营住宅及配套,商业金融一号地项目用地在北京市国土局开标,但分别仅有3家企业竞标。原计划同时开标的配建廉租房的广渠道路15号商品房项目用地,由于投标开发商未到,法定的3家而流标。

导致土地拍卖流标、流拍的原因,资金紧张仍然是主要原因。目前开发商的资金自有率普遍只有25%左右,约75%的资金都是靠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和买房者支付购房款获得的,而当前的金融调控政策要求开发商自有资金达到35%才能申请项目贷款。很多开发商的钱只够买地,在后续建设资金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开发商不敢轻易拿地。

3.降价促销,回笼资金

随着楼市观望气氛的进一步深化,市场上降价促销的现象开始显现,很多开发企业通过降价促销的方式,加快销售进度,以期达到快速回笼资金以缓解资金压力。在北京某楼盘甚至打出7.5折优惠的促销;在深圳有的楼盘打出买房送装修或送汽车的优惠。笔者走访了秦皇岛市正在热销的楼盘“恒大玉龙湾”,它们采取的优惠政策是,只要业主购房,在房屋交付使用前若房屋降价就退差价,以此来吸引购房者。从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秦皇岛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8%,环比下降0.1%。9月份涨幅又创新低。同时,受二手房价格波动,环比出现近一年来首次下降。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观望,这导致整个房地产市场成交缓慢。在业界人士看来“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也没有旺起来。

4.开发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值多为负值

企业财务指标的不乐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财务风险隐患突出。从2008年第三季度公布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季报中可以发现,在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值指标中,多数企业为负值,其中就包括万科、保利、招商、陆家嘴四大房地产公司,其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分别为万科-0.18元,招商地产-2.20,陆家嘴-0.76,保利最低,为-3.33,从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现金流普遍紧张的态势。

从上述种种市场迹象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已经显现,隐患突出。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般来讲,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五方面,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造成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隐患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融资风险加大、销售资金回笼不乐观和企业自身土地储备的资金积压等历史遗留原因。

1.融资渠道的严把关,筹资风险加大

这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当前财务风险最主要的来源之一,金融信贷政策的持续紧缩、资本市场融资门槛的严把关,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能否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关系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未来命运。一方面表现在金融信贷政策的持续紧缩,一方面表现在融资渠道的严把关。

(1)金融信贷政策的持续紧缩

2007年,中国银监会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通知进一步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条件。这使得开发商通过银行项目融资贷款,再将贷款用于购买土地已不可能。同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2008年6月7日,中央银行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此,2008年上半年已连续五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类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目前达到17.5%,创历史新高,此举在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规模,控制资金的流动性。金融信贷的持续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在2008年10月份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2)修正企业所得税预缴税基,对开发商的现金流要求更高

2008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99号)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取得的收入,应按照规定的预计利润率计入利润总额预缴企业所得税,开发产品完工后在按照实际利润进行调整,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缴计税基数确定标准,对开发商的现金流要求更高。一系列调控政策继续出台,将加速房地产行业的洗牌,相当一部分房企将因资金链的断裂而淡出楼市。

2.整体市场不容乐观,销售进度落后预期,资金回笼不理想

自2007年7月以来,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及置业者观望氛围浓厚的背景下,全国楼市降价风愈演愈烈,不论房企规模是大是小,皆争相打出降价大旗,以期在淡市中谋取足够的竞争优势,回笼短缺的资金。

事实上,进行降价销售已经成为很多地产企业自救的第一步。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近几个月来实际楼价都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被开发商寄予厚望的“金九银十”,全国楼市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转折性变化。

四、如何防范和应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

在宏观调控下,虽然金融信贷政策有所放松,但土地储备仍可能转变成为企业的包袱。在那些资本原始积累较少,盲目跟随上市房企囤房囤地的企业,应该如何防范和应对财务风险呢?

1.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一般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损失控制、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

(1)风险规避。规避风险有两种基本途径:第一种是拒绝承担风险,如了解到某项目风险较大,拒绝业主的投标邀请;第二种是放弃以前所承担的风险,这一类事例很少,如了解到某一研究计划有许多过去未发现的新风险,决定放弃研究以避免风险。一般来说,规避风险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因为在现代社会经营中广泛存在着各种风险,要想完全规避风险是不可能的。

(2)风险损失控制。风险损失控制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风险处理手段。在现代社会里,风险不仅很多,而且难以完全避免,所以风险损失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性,且可以通过事先控制或采用应急方案,使风险不发生或一旦发生后使损失额降到最小。

(3)风险分散。分散与分离有类似之处,它们的不同在于:分散是将企业承担风险的单位增多或扩大,而分离是将风险单位分离开。通俗地说,分散风险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分离则是通过分离风险因素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比如,一个核心的企业可以通过兼并、参股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就可以分散规模经营中的风险,从而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规模经济就是分散风险的好办法。

(4)风险转移。这里的风险转移是指风险控制下的转移,而不是财务对策下的有偿转移。风险控制转移只可以转移财务风险或人身风险,包括以下两方面:

将风险的财产或活动转移。主要是通过转卖方式,比如企业卖掉所有的一切设备,就将设备风险也一并转移给对方。总承包商如果担心项目的空调工程会超过投标时的预算,则可以分包给空调安装分包商,这就转移了这种超预算而致亏损的风险。

依据合同将风险转嫁给他人。业主可以利用苛刻的免责条款开脱自己的风险而转移给承包商。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做法,但承包商在项目较少时往往能够接受。这种风险控制转移与风险财务转移往往容易混淆,最重要的差别是前者往往是有失商业道德的。

2.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路径

在认清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一般方法的基础上,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分别采用适合自身的风险防范措施。具体到房地产开发企业,有效的应对措施可采取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这两种。

(1)方式一:风险分散,即通过调整项目布局和操作方式,在劣势区域采取快进快出方式退出市场,在优势区域通过兼并和合作开发实现规模发展;具体来讲有转嫁到异地二三四线城市和企业联合拿地开发两种策略。

策略一:转向异地二三线城市。对于财务压力较大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已经很难与其他企业在一线城市里正面碰撞争夺土地和资金,一线城市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客观上有分散风险的要求。相比之下,目前二三四线城市楼市周期与一线城市并不同步,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其正值地产发展高峰期,潜力较大。因此,转战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是企业合理分散当前的财务风险的有效路径,也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之道。事实上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开始转向二三线城市,如万科、绿地、碧桂园等,关键是要控制好拓展的步伐问题,根据资金情况,理性的投资。

策略二:企业联合拿地开发。要规避风险,更需重视资金周转,如果销售回款状况不好,不但是未来拿地受困,手中其余项目的开发还会受到影响,联合拿地是一种考虑。在这种市场行情,尤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拿地,应当是非常谨慎的,对资金的要求比较大。但是,作为开发商始终是要拿地的,因此,几家公司联合成立项目公司联合拿地、共同开发成为有效方式。一方面,可以分散财务风险,特别是现在销售不畅,回笼资金比较慢,开发过程中急需大量后备资金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各个企业现金流的稳定,等待机会,寻找合适的项目。

(2)方式二:风险规避,即通过退出或放弃的形式来应对,具体来讲选择的策略有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和企业暂缓拓展计划。

策略一:企业放弃或暂缓项目投资计划。对于财务风险隐患处于较大压力的企业,必要时应该采取“壮士断臂自保”,对可能导致巨大风险的土地采取出售转让或者退地,放弃一些不理想的项目,以尽可能的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