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报告的目的十篇审计报告的目的十篇

审计报告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45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1

一、审计情况

市审计局于年月日一月日组成10个审计组,对八县、市廛东污水厂建设项目了竣工决算宙计,对王城大道建设项目了专项审计调查。十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12000万元,查出违规金额l871.3万元,有三家建设的工程项目未按规定招投标3850万元,核减工程额1419.8万元,核减率为1.86%。为及各建设法人节约了建设资金,项目建设了对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了的审计。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违反建设程序问题

1.项目应招标未招标3850万元

《共和国招投标法》的规定,项目应招标。审计查出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未招标。有三家建设的工程项目未按规定招投标。宜阳县污水工程项目总投资额为4178万元,仅对641万元了公开招标,且招投标的资料不完备。3537万元(厂区土建、设备及安装、办公楼、管网、勘察、监理等)均未招投标。市王城大道建设项目道路工程的设计项目合同金额为172万元,未公开招投标直接委托市城市建设勘察设计院设计。

2.前期报批手续不合规

的规定,工程项期报批手续不齐全的开工建设。在建设中,有两家建设前期报批手续不齐全就开工。市王城大道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为43000万元,应当经发展改革委员会和省发改委批复,但本工程只了市发改委的批复。跨陇海铁路立交桥工程无施工许可证,王城大道建设工程无开工报告。

3.未按合同规定招标

市王城大道建设工程在公开招投标时于年月日市建设委员会与市东虹廷设工程招标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委托其代为招标,但在招投标过程中,却未合同,业主自行招标。

4.应作未作环境评价报告

市王城大道建设项目应作未作环境评价报告。

5.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监理。

《共和国招投标法》的规定,中标人应合同约定义务,中标项目。中标人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市廛东污水厂工程建设对监理工程了招投标,结果为上海建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和河南卓越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标的55万元。但中标签订合同后,双方自行协议变更监理三体为河南卓越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图纸文件未经审查批准擅自施工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县级行政主管或者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使用。宜阳县污水厂建设项目设计图纸文件未经审查批准擅自施工。

(二)违反财政财务规定的问题

1.招待费超支20万元。项目建设中,招待费支出数额,与规定的标准有悬殊。截至年月日,宜阳县污水厂建设项目共招待费25万元。在项目概算中规定应管理费50万元,按管理费的10%计算。应列支招待费5万元,超支20万元。

2.管理费超支93万元。项目建设中,有2家建设管理费支出数额,与法律规定的标准有悬殊。如市廛东污水厂建设项目建设管理费概算为215万元,截止年月日开支259万元,超支44万元。

3.违规列支工程费用105万元。廛东污水工程在年底已试运营,了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在年及年该项目的借款产生的利息85万元仍在本工程的建设成本中列支是不合规,应计入运营期间的费用。

4.未按规定大额使用现金212万元。有两家建设未按规定大额使用观金。如截至年月日,宜阳县污水厂工程建设以大额现金支付宜阳县污水厂建设项目费用22笔记153万元。

5.未按规定预留工程质量金41.5万元。

汝阳县污水厂工程未按规定预留工程质量金41.5万元,未经决算直接支付合同工程款830万元。

6.虚列工程投资1419.8万元

八县及廛东污水工程项目、王城大道共计10个项目,批复总概算112000万元。经审核投资额中多列工程成本1419.8万元,投资额不实。孟津县污水厂工程项目二程造价送审金额为2142万元,审定金额2053万元,审减金额为89万元。汝阳县污水工程造价送审金额为1374万元,审定金额为1226万元,审减金额为148元。

问题的主要原因:

建设抢、抓工期,建设程序规定,工程项目在工程概算未经和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且无开工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情况下开工建设,如王城大道建设项目。建设项目资金用量大,筹措,但项目办理拆迁及环境评价等手续需资金,违反了基建程序规定。为招商引资,建设项目用地以租用使用土地,违反了建设用地的规定。四是多数建设项目均由项目法人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人员组成多为临时抽调,易违规等情况的。五是投、融资建设项目监督不规范、位,未按《共和国审计法》和《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的规定实施审计监督。

三、问题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依据《共和国审计法》、《共和国招投标法》、《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等财经法规规定了的,并对问题分别了性的审计建议。审计意见正在整改,并表示在今后的所有投资建设项目不再类似问题,规定建设,为以后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奠定了的基础。

(一)对建设违反匡家建设程序问题的

1.项目应招标未招标3850万元、未按合同规定招标问题,审计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前期报批手续不合规问题,审计规定补办手续。王城大道等两家建设正在补办手续。

3.未经审批擅自变更土地用途、应作未作环境评价报告问题,审计规定补办手续。王城大道建设同意审计意见补办手续。

4.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监理问题,审计建议《共和国招投标法》规定,以后不再类似问题。

5.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图纸文件未经审查批准擅自施工问题,审计规定补办手续,宜阳县污水厂工程建设正在补办手续。

(二)对违反财政财务规定问题的

1.招待费超支20万元、管理费超支93万元问题,审计建议今后财经法规规定,控制支出范围。

2.违规列支工程费用240万元、虚列工程投资1419.8万元问题,审计予以调账,并建议今后财经法规规定列支工程费用。

3.未按规定大额使用现金212万元,审计建议规定,以后不再类似问题。

4.未按规定预留工程质量金41.5万元,审计建议财政在拨付所欠工程资金时予以扣除。

四、整改措施

(一)成立专职监管机构,加大监管,监管范围

从审计情况看,投资建设项目在建设程序上不,将工程质量及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为此市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办公室、纪检委、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建委、发改委等人为的市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工作,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对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项目资金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各关于项目进度及监督情况的汇报,解决资金监管过程中的问题。

《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规定,凡是投、融资的建设项目,应列入监督范畴,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要市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及审计机关的全程监督。

(二)工程预算,规范合同内容

要定额和我市,编制投资项目的预(概)算。

对投资建设项目,建设与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条款时要《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的规定,单列条款注明:须经审计机关竣工决算审计后,方可办理工程结算或竣工决算,工程结算或竣工决算应当以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投资项目竣工后财务结算的依据;合同书副本要送市审计局备案,以审计风险和规避经济纠纷。

(三)工程普通更签证手续,工程变更签证报请批准制度

投、融资的建设项目,其工程合同签订后确需变更的,须经市财政、监察、审计等和监理、设计现场认证,确认有无变更必要,而后再经原审批批准,原设计要出具变更资料,手续后报请市批准,并送财政和审计备案。对擅自变更的,审计在工程决算审计时不予认可。

(四)按时提请决算审计,审计法律权威

建设要在验收合格后60天内编制出竣工决算,并向市审计提请决算审计。因特殊情况确需延长编制期限的,延长超过30日。按规定编制竣工决算和报请审计的建设,视情况按拖延或拒绝情况;情节严重的将依照《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给子处罚。

(五)为实施《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制定“市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全程跟踪审计,管好建设资金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2

为了总结现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实施10多年的经验,从理论上分析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成效,全面研究审计工作报告和它所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研究》课题组就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在部分有代表性的省份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开展对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政府管理以及提高审计机关地位、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扩大审计工作影响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一、对审计工作报告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监督本级政府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作为权力执行机关,应该向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因此,审计法要求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制度是宪法这个规定的具体要求。但对于这个制度的重要性人们还认识不足,影响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审计工作报告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计机关的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县级审计机关,他们认为预算执行审计年年审,审计的资金量少,项目不多,每年报告的内容和反映的问题大同小异,拿不出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报告,导致政府领导看了不满意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到人大去作报告。其次,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高。在很多地方,重大项目都是“一把手”项目,政府领导亲自抓,他们当然希望这些资金能够用到项目中去,发挥应有的效益,但是如果发生了挤占、挪用等情况,他们更希望内部解决,不想让外界知晓而影响其形象,所以,即使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入了审计结果报告,也难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最后,是人大对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认识不足。一些地方人大,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报告对于人大审议财政决算中起到的参考作用。即使在目前已经开始开展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的很多地方,往往也是走走程序,没有将决算审议与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二、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和范围有待界定

审计工作报告集中反映了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的工作成果,体现了审计机关履行职能的情况。它一方面反映了一级政府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情况。审计机关如何履行自己的审计职责,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都要这一报告中体现。通过这一报告,政府、人大和社会公众可以对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做出判断和评价,也是对审计机关的一种考核,通过它建立了一个审计机关与外界沟通的有效途径。因此,审计工作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对审计工作报告范围的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哪些内容该进入审计结果报告甚至审计工作报告,很多地方的审计机关在草拟审计报告时很难把握。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我国,审计机关置于政府内,审计的都是政府的事情,尤其是在基层,审计项目的直接责任人是政府首长,这些项目中如果在资金运用方面出现了问题,审计机关是否将其放入审计工作报告中常常心中没数。第二,在很多地方,“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如果上级审计部门审计了下级财政部门的决算,是否是该将其放入审计工作报告中?在调研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呼吁,应该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界定,使地方审计机关在草拟审计工作报告时有依据和根据,规避风险。

三、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时间有待统一

审计工作报告的时间,就是审计机关何时代表政府向人大常委会做这份审计工作报告。自1996年以来,审计署每年报告的时间都是相对固定在6月份左右,与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央财政决算结合在一起。何时报告影响到审计机关如何安排审计项目,因为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要围绕这个报告来展开,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就会导致审计机关难以安排一年的项目计划,审计组难以在审计过程中把握进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两个问题普遍存在:一是审议决算与审议工作报告并不统一,二是部分地方审议工作报告的时间不固定。

虽然各级审计机关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报告时间,但是这些时间的安排都是根据当地人大常委会的安排而定的,各级政府之间没有相应的规定和安排,在报告过程中也没有衔接。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还是跟审计署的时间安排相仿安排在六七月,但还是有的地方安排在二三月,有的地方安排在八九月,甚至有的地方每年向人大报告两次。报告时间的不统一就会导致审计部门在做审计报告时很难衔接起来,如有些地方在“上审下”,如果上级部门提前向人大做了报告并将报告内容向社会公布,下级审计机关在向本级人大作审计报告相关内容时就要考虑到上级部门报告的影响。有些审计项目是多个审计机关协同配合完成的,如果某一个机关在审计报告中列出并向社会公布,必然会影响其他审计机关对这个项目的报告。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报告时间上的选择应该规范和统一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各级审计机关安排审计项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级审计机关在报告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衔接和配合。

四、处理好与人大和政府的关系有待探索

在审计工作报告过程中,处理好与人大和政府的关系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审计机关是代表政府向人大作审计工作报告,既然是代表政府,就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同时报告的内容又是政府的事情,审计工作报告是在审计结果报告的基础上生产的,所以还要得到政府的同意。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人大常委会,在作报告前,人大一般会关注工作报告的准备情况,而审计机关也会关注人大关心的话题,因此,两者间的沟通、协调非常必要。虽然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直接涉及的是人大与政府的关系,执行机关向权力机关报告工作,权力机关监督执行机关的工作情况,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审计机关、政府、人大三者间的关系。

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都能处理好与政府和人大的关系,政府首长对审计高度重视,在审计项目立项时点题,审计过程中协调关系,审计结果后督促整改落实,这种全程式地关注使得当地的审计工作不仅得到领导的认可,还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在处理人大关系方面,一些地方审计部门也是从立项时就跟人大沟通,关注人大关心的话题,在对审计整改过程中,让人大参与促使整改落实,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同人大的交流与合作,更使审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反映,审计机关在处理好这些外部关系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很多时候处于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一些地方的审计工作得不到领导的足够重视,政府首长不关注审计部门的工作情况,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得不到保障,开展工作难度大,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机会较少等等。第二,在一些地方,人大和审计机关还没有建立起交流机制,人大不太关心审计部门所开展的审计工作及其效果,审计部门也不与人大沟通,彼此信息不畅。

五、审计工作报告公告制度的推广有待加强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监督审计结果执行的有效途径。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有利于审计结论的落实,扩大审计的影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还没有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县级审计机关这个问题更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很多地方,由于公众的参与意识薄弱,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审计工作报告公开之后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人们认为公告的意义不大。第二,政府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在上级政府的要求或迫于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第三,审计结果公告的载体有限。公告要取得好的效果,载体的选择很重要。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密切相关,然而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市县,所能选用的载体非常有限。他们没有自己的报纸,有的甚至连电视电台也没有。而且这些载体的影响面很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六、审计工作报告的格式有待规范

目前,虽然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都有对审计报告的规范格式的要求,而对于审计机关向政府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向人大提交的审计工作报告,却没有相应的规定。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3

与原审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中关于审计报告的规范内容更加系统和完整,进一步提高了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

在最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直接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的准则有3个,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另外,在其他相关审计准则中,还就涉及审计报告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了规范。笔者认为,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中涉及审计报告的规定内容有了较大的调整,显得更加系统和完整,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明确了审计报告的分类

根据原准则的规定,审计报告包括四种类型,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新准则对审计报告的要素进行了调整,并将审计报告划分为标准和非标准审计报告两类。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样的划分在便于准则表述的同时,严格限定了标准审计报告的范畴,强调除了可能附加强调事项段以外,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不能附加说明段和任何修饰性用语,更加规范了审计意见的表述。

有一点需要说明,1501号审计准则在解释标准审计报告时提到附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审计报告”,但1502号审计准则指出:“本准则所称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就是说,1502号审计准则在解释非标准审计报告时并未将附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在内,也未对这一审计报告加以解释。对这种审计报告,国际审计准则700号(修订)《对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中的要求是:“一些标准、法律或审判中的惯例可能要求或允许注册会计师对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责任或审计报告提供进一步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单独的段落进行说明。”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可能为了遵守法律、法规或标准的规定或自愿选择与财务报表一同披露一些财务报表框架并不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可能涉及或不涉及这些补充信息,如果审计意见不涉及这些补充信息,注册会计师必须确认这些补充信息与已审计的财务报表能够显著地区分开来。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没有显著区别,就应当在审计报告中进行说明。但这并不能解除注册会计师发现未经审计的补充信息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存在重大不一致的责任。

二、增加了需要附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

新准则规定,当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时,如果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或者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或者存在其他审计准则规定的附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附加强调事项段。除此以外,不应在意见段之后附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段落,以免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与原准则相比,需要附加强调事项段的两种基本情形不变,但新准则中增加了“其他审计准则规定的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因为强调事项段的目的在于提醒报表使用者关注,所以新准则中增加需要附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更有利于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其他审计准则中规定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中规定,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认为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当,选用了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选用的其他编制基础是适当的,且财务报表已做出充分披露,则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考虑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管理层选用的其他编制基础。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中规定,在财务报表报出后,如果知悉在审计报告日已经存在的、可能导致修改审计报告的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需要修改财务报表,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讨论。如果管理层修改了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修改后的财务报表出具新的审计报告。新的审计报告应当增加强调事项段,提请财务报表使用者注意财务报表附注中对修改原财务报表原因的详细说明,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原审计报告。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中提及两种情况可以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第一,当以前针对上期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为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如果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虽已解决,但对本期仍很重要,注册会计师可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提及这一情况。第二,注册会计师在对本期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可能注意到影响上期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以前未就该重大错报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上期财务报表未经更正,也未重新出具审计报告,但比较数据已在本期财务报表中恰当重述和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说明这一情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中规定,如果注册会计师在阅读其他信息(即在被审计单位年度报告、招股说明书等文件中包含的除已审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时,发现其他信息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存在重大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已审计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是否需要修改。如果需要修改其他信息而被审计单位拒绝修改,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说明该重大不一致,或采取其他措施。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中规定,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工作的范围,简要财务报表应当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以及审计报告一并阅读;或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注意财务信息附注中对上述事项的说明。

三、取消了标注双重审计报告日期的做法

对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至财务报表公布日获知的期后事项,原准则规定,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了追加审计程序,并已作了适当处理,在标注审计报告日期时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签署双重审计报告日,即保留原审计报告日,并就该期后事项注明新的审计报告日;或者更改审计报告日,即将审计报告日推迟至完成追加审计程序时的日期。

按照1332号新准则――《期后事项》的内容,期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以及审计报告日后发现的事实。审计报告日后发现的事实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发现的事实,二是财务报表报出后发现的事实。对这两种情形,新准则中取消了在审计报告中标注双重日期的做法,而要求采用更改审计报告日的做法。具体要求是:无论是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发现的事实,还是财务报表报出后发现的事实,注册会计师都应当考虑是否需要修改财务报表,并与管理层讨论,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

相比之下,更改审计报告日的做法在财务报表审计范围内全面地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范围,而标注双重日期的做法仅在反映有关的特定项目方面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显然,取消标注双重审计报告日期的做法意味着新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

四、对合同遵守情况的审计报告采用积极保证方式

除对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实施审计外,注册会计师还可能执行特殊目的的审计业务,即接受委托对下列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以外的其他基础(简称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2)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包括财务报表特定项目、特定账户或特定账户的特定内容;(3)合同的遵守情况;(4)简要财务报表。

对于上述4种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审计报告,原准则规定,除合同遵守情况的审计以外,其他3种审计业务的审计报告都应当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而合同遵守情况的审计报告采用消极方式提出结论,即要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指明是否发现法规、合约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规定未得到遵循的情况。但是,新准则中要求在上述4种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审计报告中全部采用积极保证方式提出结论,即对按照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要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说明财务报表是否按照指定的特殊基础编制;在财务报表组成部分的审计报告中,要在意见段中说明财务报表组成部分是否按照指定的编制基础编制;在合同遵守情况的审计报告中,要在意见段中说明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了合同的特定条款;在简要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中,要在意见段中说明,简要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与其依据的已审计财务报表一致。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4

一、审计案例简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遭遇了8.0级地震,成为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8年7月2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09人,死亡67551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在事发之后有关部门积极投入营救的同时,5月14日审计署发出致各地审计机关全面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同日派出临时审计小组进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随后审计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立即部署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发生里氏7.6级地震,造成74000多人死亡,585所医疗设施和15000所教育建筑被毁,超过350万人无家可归。其他如水资源和电、路、桥等设施也遭到了破(损)坏。为此巴基斯坦建立了震后重建和恢复委员会来协调和监督重建活动。为了帮助巴基斯坦快速恢复,并能及时深入到受灾地区,2006年1月21日,美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共同签署了由美国政府赠予的价值2亿美元特定用途资金,用来支持巴基斯坦震后重建项目的协议。该项协议的目的是在选定的灾区寻求恢复重建的机会,特别是加强医疗和教育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区位于地震多发地带,有地质证据表明,在加拿大西海岸每300年到800年,发生一次强烈的地震。目前这一地震带断层已经休眠了300多年,任何时候都可能重新活跃起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足以引起严重破坏。虽然强级地震的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对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地区来说,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何时会发生的事情。加拿大哥伦比亚地区的紧急预防措施在1996年和1997年的暴风雪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之后,审计部门便按检察总长的要求针对哥伦比亚地区对于灾害的紧急反应措施运行是否良好进行了审计。

二、公共危机审计报告差异比较

1.报告格式。《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的4份公告中,基本上保持一致的报告格式,分别是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在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主要有结果汇总、背景、审计发现和管理层意见的评估等,其中有部分详细数据和表格在附录作为审计结论的补充。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分为审计重点和具体报告两大部分,各部分报告中包括了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结论、主要发现、产生审计结果的原因、审计建议等内容,另外还列示了司法部长的回复以及详细的数据表格。通过对比发现,国外审计报告的内容结构更加系统完善,标题框架明确具体,便于报告阅读者查找和使用。

2.报告内容。

(1)审计目标和范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审计公告中只有第2号审计公告明确提出了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并且只是整合在报告开头的审计背景交代内容中,其他3份审计公告均没有明确列示。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单独列示了审计目标,然后再以独立段落详细阐述审计范围和方法。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将审计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即评估审计预防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和确定尚未完成的工作,并在详细报告中再次提及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考虑到三种审计开展的时点分别为事中、事后和事前,故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必然不同,但是应该在每份审计公告中加以明确,确定审计主体职责,将审计情况同审计目标进行对比,体现审计成果,以使报告阅读者能够尽快地了解报告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2)审计依据。《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的规定和要求编制并公布,审计评价及发现的问题并没有指明根据何种实施准则得出,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实施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政府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绩效审计,而且在审计评价过程中设计了用于衡量项目进度的绩效标准,将实际数据与其对比来衡量进展情况。在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绩效审计准则和其他必要的程序进行检查,同时针对强级地震的应对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的评价也分别根据省级和地方应急项目法案、管理章程进行绩效评估,审计结果具有适当的参照标准,审计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质量和可信度。

(3)审计风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审计公告中,根据重要性原则,并未披露审计风险以及有关审计事项存在的风险,主要就抗震救灾款物的接收、管理、发放和使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检查监督。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中,重点关注了审计项目存在的风险,就被审计单位灾后重建项目的绩效计划审批的合规性进行了评估,并最终确定绩效计划审批的责任方,以保证计划顺利实施。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中,主要就审计事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据此提出预防和应对的建议。由于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不论处于何种审计阶段,都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以便确定审计重点,做好风险应对,减少不必要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4)审计建议。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中,提出了尽快建立汶川地震救灾款物全国信息公开网,对有关部门管理的救灾款物的筹集、拨付、分配、使用去向和结存状况上网公布,进一步完善救灾款物分配使用的统筹协调机制等问题。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并且及时披露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回馈和建议采纳情况。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大篇幅地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对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提出了审计建议,针对准备工作不足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据此提出改进建议,如普及和强化有关法律的适用性和遵循性,建立一种长效的预防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应对地震等灾害的演练和培训,倡导使用先进信息通讯技术协助有关预防和应对工作等。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公告的建议

第一,强化审计公告制度,不断规范审计报告框架。可以借鉴国外审计报告的形式,在原来格式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审计报告中的标题框架,包括背景介绍、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果(或者审计发现)、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意见等。另外如有必要,可将审计过程中一些专业的信息转化成文字、图表等形式,置于审计公告末尾的附录中,既能直观简洁地体现审计结果,省却大量叙述的工作量,又能充实审计报告结构与内容,同时还能帮助公众理解信息,避免公众因信息偏差导致的不良反应。

第二,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有选择地披露审计程序。可借鉴国外审计报告的做法,将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单独作为审计报告的一部分,突出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并为审计评价提供依据。对于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审计程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加以介绍,便于报告阅读者了解审计结果的来龙去脉,必要时可具体公布审计实施过程,为后续审计提供积极借鉴和指导。

第三,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准则》,不断积累公共危机审计实施的经验,力求将公共危机审计制度化、准则化、规范化。最新政府审计准则(2010年修订)的审计计划一章中,提到了针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审计计划要在原有审计审批程序基础上进行调整,首次提到了针对公共危机的审计指导,对危机审计提供了重要的实施依据。建议将历次公共危机审计经验进行规律性总结,为公共危机审计准则的制定积累素材。同时仿效美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以公共危机审计为契机,尝试性编写我国的绩效审计准则,逐步推进国家审计机关对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兼顾,开辟具有我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之路。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5

一、作者不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作者是执行审计任务的审计组,由审计组组长或者主审或者审计组长委托的其他审计组成员起草。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作者则是发文的审计机关,由审计组所在的业务部门负责起草。

二、接受主体不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接受主体是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审计结果报告的接受主体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委托机关,一般是组织部门或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而审计报告接受主体则是不确定的。部门、单位、组织、企业和个人均可能是该报告的接受主体。虽然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的接受主体不能完全确定,但一般可以根据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紧密程度确定主要接受主体,如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那么财政机关和该单位的主管部门则是该报告的主要接受主体。

三、标题不同。审计组的审计报告的标题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的标题为审计报告;而审计结果报告的标题应包括审计机关的名称,被审计责任人的姓名、职务、任职单位的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和文种。一般可表述为“关于某某(被审计单位)某某(领导干部职务和姓名)同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报告。

四、格式不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与审计报告格式基本相同,主要分前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征求意见稿为处理建议)、审计建议等五个部分。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所处的地位不同,征求意见稿是站在审计组的立场上,将审计结果报告给审计机关。而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审计结果报告主要分前言、被审计责任人的职责范围、经济职责履行情况、审计评价等四个部分。

五、内容与重点不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是审计报告的基础稿,但并不是其初稿。此二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审计组的报告只是对审计结果根据重要性水平进行取舍后,如实向审计机关所作的工作报告,并对所审计出来的问题提出其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与处理处罚建议。而审计报告则是审计机关在对审计组的报告进行复核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并对其存在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处理、处罚。而审计结果报告的重点是被审计责任人的经济职责履行情况及对所审计出的问题的责任界定。审计评价不仅包括其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等方面,还必须包括其职责履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及个人廉政自律情况。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6

【论文摘要】 审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是合法性合规性证明者,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从审计报告的发展完善过程、审计报告制度在我国的实施过程分析,强调在我国应该正确运用审计报告:第一,建立完善的审计报告体系;第二,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完善的法律体系;第三,完善政府对审计报告监督和引导机制。 

 

 

当今经济是市场经济,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会计信息是合法性合规性证明者——审计报告的作用愈来愈大,但在现实中,人们对审计报告作用还存在误区,本文从审计报告的发展完善过程分析说明如何正确运用审计报告。 

 

一、审计报告的发展完善过程 

 

1、查账报告书 

19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破产倒闭事件使股东和债权人损失惨重,会计师查尔斯.斯耐尔(charlessnell)受英国议会委托对南海公司破产事件进行审计,此时斯耐尔以会计师的名义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并提出了查账报告书,这是审计报告的最初形式,是从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的角度提出会计师的意见。 

2、非标准审计报告 

20世纪初,英国的会计师审计实务传入美国,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鉴证多依赖会计师个人权威进行,会计师也普遍高估自己,经常出具描述性的长式报告,且在报告中出现“我们证明”、“我们保证” 等过于绝对化的用词,审计报告没有标准用语,内容、格式、审计意见的表达方式均全部掌握在会计师自己手中,随着企业规模扩展,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企业与银行的利益关系也更加密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注册会计师基于股东和债权人的需要,从判断企业信用状况角度提出审计意见,统一的标准用语、内容、格式的审计报告,不仅不会误导报告使用者而夸大了的审计作用,而且也不会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因此探索短文式的标准化的审计报告显得尤为必要。 

3、标准审计报告的确立和发展 

1929-1933年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普遍认为缺乏正确而可靠的财务报表是导致这场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时纽约证券交易所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推荐了第一份统一的标准审计报告,从而使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具有可比性,而且容易区分和辨认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随着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扩大,标准的审计报告几经修正,目前,标准的审计报告的主要特征是:(1)审计报告用语、内容和形式日益标准化规范化;(2)审计报告的种类也逐步多样化,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3)在意见段使用“在所有重大方面”“ 公允地反映”等措词,强调审计意见只能是一种有一定依据的主观意见和看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的标准审计报告发生一些重大的变革:如我国2006年10月颁布的注册师审计准则前后,审计报告意见形式和格式也有所不同,目前审计报告以新的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代替了旧的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新的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语时审计报告,否则就是非标准审计报告。

二、中国审计报告的运用实践 

 

回顾中国审计报告的运用实践,审计报告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仍存在着种种对审计报告的歪曲理解和运用,这必然影响着审计报告作用的发挥。 

1、认为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绝对保证已审计会计报表不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就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这种观点混淆了经济生活中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会计主要是通过会计报表向人们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而审计则是为了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增进人们对获取的相关经济信息的可信性。 

2、审计报告仅仅作为申报的材料。由于目前许多审计委托是从报出“可批性”材料的需要角度提出的,审计委托方缺乏需要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内在动力,这时,注册会计师可能沦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帮凶”。 

三、如何合理使用审计报告 

 

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使用者并不一定精通会计知识,因此人们阅读会计报表时,首先通过审计报告获悉财务会计报表是否可信及可信程度,其次才阅读自己关注的会计信息,如果审计报告虚假,审计报告使用者会作出错误判断和决策,这将会增大经济运行中的信息成本。要合理使用审计报告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审计报告体系 

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应当强化审计报告的具体应用,审计报告中应明确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并按照独立准则要求出具适当的审计报告。同时适应市场经济中的不同审计需求,规范不同内容、格式和性质的多样化的审计报告体系。 

2、建设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完善的法律体系 

审计发展过程依赖注册会计师自我约束。市场的逐利性和盲目性会将注册会计师这一特殊行业蜕变为一般性盈利行业,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极大损害,这就需要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法律体系(1)完善因审计失败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追究机制。建立以高额的民事赔偿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审计责任的法律体系;(2)规范和强化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风险问责机制。审计报告是审计小组集体工作成果,,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使每一份审计报告与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奖惩直接挂钩,一旦一份审计报告发生失误,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合理地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完善政府对审计报告监督和引导机制 

政府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及内部审计共同组成整个社会审计体系,政府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起监督和引导作用。因此政府要发挥其监督和引导作用,政府就必应加强审计报告监督和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1] 曾 南: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与有关建议.天府新论,2007.6. 

[2] 李晓慧.审计研究,2005.3. 

[3] 谢荣.审计研究前沿,2002.5.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2002.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7

一、引言

依据社会契约理论,公众与政府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政府应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政府审计信息是反映审计机关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是否匹配,公共受托责任是否正确、适当履行的关键变量。现有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分析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程序、范围、形式、要求等要素。出于提高政府透明度、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应充分披露信息,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不仅包括对审计机关履行受托责任,对被审计单位做出的审计结论性文件的公开,还包括反映审计机关管理活动政务信息的公开,其中审计结果公开是其核心内容。早在2002年,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拉开了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序幕,然而,时至今日,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信息公开重形式,轻内容,信息利用率低;缺乏反映审计计划、审计过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公开等,信息公开难以被公众利用,满足公众需求。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我国和加拿大审计署信息公开的比较,以期找出可以借鉴的地方。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绩效评价

在对政府信息进行公开的方式中,政府网站这种方式由于具有信息传播灵活、方便,内容全面等优势,成为信息公开最重要的渠道。自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政府上网工程”至今,我国政府网站互联网影响力的发展水平整体仍处于中等偏弱阶段,一些政府网站仍然面临着公众利用度低,公众满意度差的情况。审计署网站在我国政府网站中的排名如何?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开发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因其全面性、专业性、广泛性得到广泛应用,依据该中心的历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报告》,审计署网站在国家部委网站中的绩效排名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到审计署信息公开情况,从2005年到2012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信息公开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由于不同政府部门网站提供的信息产品的性质不太一样,例如有的政府部门网站主要提供与公众关系密切的服务类信息,审计署网站主要反映对政府其他部门的监督类信息,有没有可能主要是由于审计信息这种产品的属性影响了信息公开的效果,其他国家审计署网站利用度如何?通过alexa网站对主要国家审计署网站利用度进行排名,截至2014年1月对13个国家审计署网站排名结果如表2。

根据表2,加拿大审计署排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审计署的排名为第4,和澳大利亚接近,高于日本和韩国,但是和加拿大的差距非常大。加拿大审计署网站信息公开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值得借鉴,本文将逐项展开分析。

政府审计信息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认为,政府审计报告应当以简练、清楚的方式对事实进行陈述和评价,报告的用语应当准确易懂,审计报告应包括最高审计组织的全部活动,应适当考虑被审计单位和机构对最高审计组织审计结论的意见。宋常等(2010)构建了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重要性、清晰性六个方面列入了质量特征构成的重要内容。沃尔曼(1975)提出信息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高速、高效地找到所需信息。因此提出了网站信息应具备的三个特征:一是信息的可理解性。即信息发送者要考虑信息接收方对信息理解方面的的困难。二是信息的有用性,主要是指信息具有能够及时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三是信息清晰化,主要是指导航、标识、信息的组织,应该起到标识牌一样的功效,纷繁复杂的信息能有一个清晰的呈现方式。因此,本文在对我国和加拿大审计署信息公开情况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将结合信息公开的形式、内容等从信息的有用性、可靠性、及时性、可理解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三、对审计结果公告公开信息的比较

(一)对中国和加拿大审计署职能的简介

加拿大审计署隶属于国会。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联邦政府的年度财政报表进行审计,主要对财政报表的合规性、公允性和一致性进行审查;二是特殊审计,主要是对国有资产管理实体(皇冠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三是绩效审计,主要是关注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在这三类审计中以绩效审计为主。

我国审计署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决算审计、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等,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尽管也涉及绩效审计,但绩效审计占的比例较小。

(二)对审计结果公告公开形式、内容的比较

加拿大审计署在网站上公布的审计报告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审计署网站提供了三种报告查询方式,用户可以按照报告涉及的主题、报告中涉及到的部门、以及报告的年度进行检索。每一种检索方式下,报告又按照字母a―Z的顺序进行了排序,查询十分方便。历年来审计报告形式、内容标准化程度非常高。审计报告的体例和论文的格式比较接近,通常包括目录、要点、正文、附录四部分。由于报告的内容通常比较长,因此目录的设置方便用户了解报告的整体结构,目录采用了链接的形式,如果用户只对报告中的某一部分感兴趣,可以直接点击相关链接。要点部分类似于论文的摘要,这部分内容是对全部报告内容的简要总结。正文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此次审计工作的内容、实施此项审计工作的原因、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此次审计工作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活动涵盖的期间、审计活动具体实施时间、审计项目组成员的名字、职务等。附录的内容一般主要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的详细列表和对审计报告中出现的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值得一提的是,审计报告内容、格式非常严谨。文字大小、符号的选用、图表的设计等在每一份审计报告中都是一致的,报告的内容通俗易懂,对于文中出现的较为专业性的词汇解释得十分清楚,文档内容中链接的设置也十分合理巧妙,比如在审计报告中初次提到《审计长法案》的位置,只要点击相应链接,就会看到《审计长法案》的全文。近两年来,除了常规版本的审计报告,加拿大审计署还会同时精简总结版的审计报告,在精简版的报告中只列示所有报告的要点,使得用户能够快速对近期的所有报告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国审计署网站的审计结果公告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截至2014年2月,审计署已经了177份审计报告,审计公告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分类和整理,用户查询时不够方便。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在逐年增长,审计结果公告的力度在不断增强,但是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公告的形式、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增强信息的利用度。例如在审计公告中会对涉及到的多家被审计单位信息进行披露,有的审计报告将所有的被审计单位都放在公告开头进行披露、有的公告放在结尾披露,还有的公告没有将被审计单位进行汇总披露,因此如果用户想查询这方面信息将会十分不便。随着审计报告越来越多,内容也变得越来越长,建议我国审计署借鉴加拿大审计署的做法,将报告进行分类整理,并将报告的内容、格式标准化。另外审计报告内容应并更加细致的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深入发掘被审计单位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并关注被审计单位整改的效果,实现审计报告内容由关注财务收支为主逐渐向关注管理的绩效审计过渡。例如有的工程投资建设审计报告中披露,该项目与建设方多结算工程价款××万元,整改方式是收回了多结算的借款,缺少分析,比如该项目多结算价款的原因是什么,今后在工程建设中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出台的制度是否有效等。对于有些审计项目,审计署会相应的审计公告解读。在很多审计公告解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进行此项审计业务、审计的范围是什么等,说明公众也十分关注这一类问题,因此我国审计署应该对于这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考虑是否应该将这些内容也纳入审计报告的范围,使得公众对于审计工作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同时,还应该注意审计报告措辞的可理解性,尽量少使用专业术语,对于确实无法替代的专业词汇,在审计报告中进行解释。例如在2014年第一号审计结果公告中提出,审计署发现财政部部门预算中有118.92亿元是14个部门的43个“打捆”项目预算,对于什么是“打捆”,“打捆”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即使专业的财务人员也不一定理解,普通公众理解就更加困难了。

(三)审计结果公开及时性的比较

及时性是影响审计信息公开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及时性主要是指审计结果能否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开。本文选取从审计工作完成至审计结果公告所用的时间间隔作为度量及时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对审计署从2003至2014年2月的177份审计公告(包括审计结果调查)进行了整理。由于每一份审计公告的日期都非常清楚,因此主要确定审计项目完成的时间。如果在审计公告中未披露审计项目完成时间或者只披露审计实施的年份,而未具体到月份,这样的数据予以剔除,这样共得到了70个样本数据。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项目完成时间通常只具体到月份,因此在数据处理时,假定项目完成在月末,公告的时间以是否超过本月15日计算时间间隔(精确到月份)时有所不同。例如审计完成时间是2013年3月,信息公告日期是2013年6月10日,则计算的时间间隔为2个月;如果公告时间是2013年6月25日,则时间间隔是3个月。加拿大审计署信息公开数据来源于(加拿大审计署网站:审计长报告auditGeneralreports)。本文主要整理了从2009年至2013年审计署的73份绩效审计报告,由于每一份审计报告中都具体标注了审计完成日期以及公告日期,所以不存在剔除因素,间隔时间按照月份取整数,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加拿大审计署报告的时间间隔期比我国大约少9天(0.29个月),根据t检验结果报告的及时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四)对审计报告信息可靠性的分析

加拿大审计署采取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审计署每年都会对审计工作进行复查,并年度审计活动复查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已经的审计报告结论是否恰当;二是审计过程中是否遵循了质量控制要求;三是对最佳实践与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报告中对除了对抽查范围、检查方法、评价标准等信息进行公开外,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也不隐瞒,详细地进行披露。以加拿大审计署2012―2013年的复查报告为例,报告认为抽查的8个项目,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是适当的,在审计过程中遵循了质量控制要求,审计过程中有一项做法值得肯定,并在今后的审计活动中可以推广借鉴,同时发现了8个方面的问题,比如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讨论缺乏书面记录等,披露的问题非常细致。除了在复查过程中关注审计质量,日常的内部审计也对审计质量进行关注。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除了关注审计署的财务开支情况,内部审计关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审计署管理活动的监督,比如对审计署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设计的是否合理进行审计。

此外,加拿大审计署还引入了外部监督模式。加拿大审计署是最先进行同行评价的,从1999年至今,加拿大审计署已经进行了四次外部评价,主要是请国外审计署同行或者注册会计师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最初对加拿大审计署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到后来对其绩效审计开展、现代化审计能力进行评价等,这些措施较好地保证了审计信息的可靠性。

尽管在我国《审计准则》中对审计质量控制有明确的要求,但这方面的信息公开相对较少。因此,建议我国审计署在今后应加大这方面信息的公开,切实加强审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反映审计署政务管理活动信息公开情况的比较

对审计署政务管理信息公开情况,本文主要从反映审计署基本情况的信息公开、对审计署进行监督的信息公开以及网站设置对用户需求的关注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到,在比较的三大项内容里,第一项关于审计署的基本信息的公开,我国和加拿大审计署差别不大,对这些信息内容进行比较,发现也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差别相对较大的主要在于第二项和第三项。第二项对审计署进行监督的信息公开,在这部分内容里,有些项目加拿大审计署进行了公开,我国没有公开,还还有一些项目我国和加拿大审计署都公开,但是加拿大审计署公布的内容更细致,更能反映出实质性的一些问题。在对用户需求的关注方面差异是最大的,也反映出我国信息公开的现状与困境,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以遵循条例要求为主,缺乏主动性,行政意识为主导,服务意识相对薄弱。下面主要对存在较大差异的项目进行比较。

(一)对审计署进行监督方面的信息公开

1.对审计署财务开支公开情况的比较

审计承担着监督职能,但是公众对“谁来监督审计署”的问题也发出了疑问。政府部门的财务开支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从2007年起,我国审计署开始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报告,对公众比较关心的“三公”经费也进行了公开,公开的内容较为详细。

加拿大审计署除了内部审计对部门的财务开支予以关注,并相应的公告以外,财务报告每季度公布一次,整体上与我国审计署公开的信息相差不大,区别主要在于公布的内容更细致一些。尤其是对类似于“三公”经费的公开。加拿大审计署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内容进行全面公开。以业务招待费为例,要求详细公开招待的时间、地点,是由谁招待的,招待客人人数,客人所属的部门。以对审计长的一项信息公开为例,信息显示2013年9月13日,总审计长迈克尔.弗格森在渥太华拜顿餐厅午餐招待27名审计署员工,花费667.81加元。除此以外,对于审计署签订的超过一万加元的合同。审计署会详细公开供货商(或提供服务)单位的名称、合同的性质以及涉及的金额等信息。

我国审计署应借鉴加拿大的做法,增强内部审计,并将内部审计结果相关信息予以公开。如果想进一步增强“三公”经费等信息公开强度,由于政府部门财务开支情况公开主要受财政部相关法规规定的影响,因此也涉及到相关法规的修订与协调。

2.对审计计划、审计署绩效信息公开的比较

我国审计署一般公开五年一度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今后审计工作的目标、审计工作的重点等,内容相对比较宏观。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没有公开,只在年末总结工作业绩时才进行披露。加拿大审计署每年一次审计计划。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年的审计项目计划、成本开支计划、绩效目标。与我国审计规划相比,加拿大审计署的审计计划比较具体,可量化的指标比较多,操作性强。

我国审计署的绩效报告主要关注审计成本和产生的效益的对比。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本与审计效益的比较,以2012年的绩效报告为例,报告显示审计署每花一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116元;二是不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主要反映审计署向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审计建议的条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项数;三是反映审计署的审计项目完成情况;最后是反映成本费用的开支情况,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加拿大审计署的绩效报告主要反映和计划相比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例如审计项目的数量、议会对审计署工作的满意度是否达到了计划的目标,各项费用是否超过了预算,是否实现了成本控制目标等。

对比我国和加拿大审计署的绩效报告,发现绩效报告视角不同,各有特点。我国审计署的绩效报告更关注经济效益,这与我国审计内容以财务开支审计为主的形式密不可分。而加拿大审计署以绩效审计为主,工作的效果不容易计量,因此更关注客户(议会、被审计单位)的认可,从客户的视角来衡量审计是否创造了价值,是否有效果。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报表审计;整合审计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促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扎实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执业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新的业务增长点。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整合时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和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

一、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不同形式的审计活动,其审计目标也不相同。

(一)内部控制的审计目标

审计指引对内部控制审计有明确的定义,即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在收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之后,注册会计师不能证明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就可被认为是有效的;否则,则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无效。

(二)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准则指出,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可知,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合法性”是针对会计准则等相关制度是否得到遵循而言,“公允性”则是针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言的。

(三)两者的比较

通过对比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对象,不难发现两者目标的差异。内部控制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审计,而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情况的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关注点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计目标。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侧重

(一)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侧重点

内部控制审计活动中,对企业内控涉及和运行有效性发表意见是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的直接目的。内部控制活动就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因此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试,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是整个内部控制审计过程的重点,因此对内部控制测试结果可靠性的要求较高。

(二)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侧重点

财务报表审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最终服务于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测试并非必须,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要求必须对内部控制测试:即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运行是有效的;或者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三)两者的比较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并非是完全割裂开来的两种审计活动,对内部控制的共同关注是两者的重要契合点,因此有必要对两种审计活动在内部控制方面侧重进行分析。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对内部控制审计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财务报表审计时控制测试中的控制对象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财务报表审计时所不考虑的。

三、审计方法

(一)内部控制审计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应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这就要求在业务层面之前,审计人员应首先了解并测试企业层面的控制。利用企业层面的评估结果,可以确定其他必要的测试。通过评估企业层面内部控制,显示内部控制设计良好且运行有效,对业务层面的控制测试就可适当减少。通过这种方法,审计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内部控制的高风险领域。

(二)财务报表审计方法

财务报表审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要通过询问、观察、检查文件或记录、等审计程序,并评估出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实施总体应对措施以应对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三)两者的比较

两种审计都是风险导向审计,都对企业的风险分为两个层面,不同的是,内部控制审计的两个层面分别是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控制,财务报表审计是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风险。总体上,两种审计在审计方法的整体思路是一样的。

四、审计报告

(一)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可分为四种意见类型,包括标准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类型。内部控制审计发表意见并对外披露企业内控是否有效时应采用正面、积极的方式。

(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有标准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报告向外披露,但是财务报中通常不对外披露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除非是内部控制影响到对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人员没有义务实施专门审计程序以发现内控缺陷,但当发现内控缺陷时,应当向企业管理层或治理层提交管理建议书说明情况。

(三)两者的比较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比报表审计意见类型少了一个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类型,原因可能是内部控制审计是对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性”发表意见,而并不是对企业已经自评过的文件或制度发表意。当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未发现重大缺陷可发表无保留意见过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发现了重大缺陷即发表否定意见,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即发表无法表示意见;而报表审计情况则不同,企业管理层已声明的财务报告是“合法的”、“公允的”,注册会计师是对企业已做出结论的财务报告发表意见,可以对企业已经做出的结论发表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均对外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评价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对财务报告合法性和公允性的鉴证,通常不对外披露企业内控情况,这是两种审计的目标所决定的。

五、结论

财务报表审计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实施的,重在对“结果”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企业内控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重在对“过程”审计。审计对象、重点等的差异,使两者在具体的审计目标、审计实施过程的侧重点、审计报告类型等方面存在实质性差异。在技术层面,两者审计模式、程序、方法等存又有相通之处。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可以进行整合,但是要注意两者的异同,避免混淆内部控制审计和报表审计中的控制测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J].2010,4.

[2]刘玉延,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10(7).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报告;基调;客观性

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反映。审计外勤工作完成后,内部审计师应该签发审计报告,与相关方面沟通审计结果,以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中,撰写审计报告、报告审计结果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审计工作成果的大小,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奠定了报告的内容导向,直接关系报告的成败。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属于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形式对于语言的内容的重要性早已为语言学家论述过了。毫无疑问,合理选择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注意审计报告的风格,对审计双方的沟通将是十分重要的。

一、关于内部审计报告基调选择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

有关内部审计报告基调的观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问题导向说。我国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光远认为,内部审计报告本身是问题导向的,挑被审计对象的毛病,将问题披露于众,审计报告本身无法也不能大谈被审计对象的业绩,是披露问题,而不是展现成绩。第二类是客观基调说。内部审计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发现存在的负面问题,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必然对审计业务客户(被审计单位)不利;如果内部审计师就被审计事项得出的结论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就应该将两种结论都包括在审计报告中。2009年,iia的《实务公告》中指出,“若实际情况与标准吻合,在报告中肯定出色业绩是恰当的”。也就是说,内部审计报告基调的选择是客观、公正。第三类是被审计对象合意基调说。该说法强调内部审计报告要迎合被审计对象管理层的意思,作被审计对象欣赏的审计报告。这一说法要求审计报告以展现成绩为主。坚持这种说法的人大多是来自行政的领导干部。坚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可能是基于营销内部审计的理论。这一说法的要害是把内部审计报告与宣传工作混为一谈。

二、内部审计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客观监督和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情况

委托-关系中,委托方要了解受托方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但由于自身时间、精力或能力所限,无法亲自实施监督,就必然会求助于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监督,这就产生了对审计的需求。王光远等认为,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受托责任,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控制机制。杨时展认为,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的形式不外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公司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确认者。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部分外包,但完全外包内部审计的模式的结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内部审计无论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审计程序,还是审计报告都有别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者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报告与外部审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都可以有所不同。

国外,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即严晖所说面向审计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动式”双轨报告。国内的内部审计要落后一些。被认为是国内最先进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的《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提到,内部审计目标是监督、评价单位的经济活动和部控制的真实、合法和有效。这相当于严晖所说面向审计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反应式”双轨报告。在这种“反应式”双轨报告阶段,治理层希望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管理层希望内部审计监督其下属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无论是治理层,还是管理层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公司各层次职能部门的履职情况,评价部控制,以了解公司运营的真实情况,进行风险管理。基于这种合理的假设,内部审计需要坚持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

三、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应该是客观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但是,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同处于单位的大环境之中,很难真正的独立于被审计对象。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派生于客观性。只有做到客观、公正,才能真正地坚持独立性。每一位理性的管理者会公平的对待下属,希望客观地评价下属的履职情况,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基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取向,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应该是客观性。

报告是内部审计师获得管理层完全关注的一种完美机会;内部审计师应把内部审计报告视同为卖主向企业的总经理展示其产品的一个机会;一次事先准备好、测试好、构思好的公开展示,只有客观性的报告,才能经受得起时间与事实的考验。那些哗众取宠,充斥恭维的基调、不实之词的审计报告只能蒙骗一时,终究要被事实所的。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Z].2009.

2、理评.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内部审计――访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光远教授[J].中国审计,2008(14).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指定辅导用书:实施内部审计业务[m].西苑出版社,2008.

4、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

5、杨时展.杨时展论文集[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审计报告的目的篇10

一、业务会议召开的时间。

根据审计署六号令要求,审计组代拟的审计报告经法制科复核并出具复核意见书后,审计组将代拟的审计报告及法制科的复核意见书报送局分管科室负责人,由局分管科室负责人提议,召开审计业务会议。

二、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的内容。

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审计报告的内容:一是审计报告是否按照审计署六号令的要求内容进行撰写,要素是否齐全。二是对查出的问题是否全部如实反应,表述是否正确。三是对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法律法规依据是否准确。四是审计评价是否恰当。五是审计建议是否有针对性。

三、业务会议参加人员及程序

一般性的审计报告,由局分管科室负责人主持召开小型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局分管科室负责人、分管法制科负责人、审计组所在科室和法制科的负责人、审计组长和其他有关人员。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局分管科室负责人提议,经局长同意,由局长或其指定的其他负责人主持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局分管科室负责人、分管法制科负责人、审计组所在科室和法制科的负责人、审计组长、有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

重要审计项目是指属由几个科室进行的项目及发现重大违纪违法线索的审计项目,其他均为一般性的审计项目。

会议首先由审计组长汇报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报告的内容及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说明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其次由法制科长汇报复核情况及相关意见,与会人员逐一发表意见,充分讨论;最后主持人总结发言,形成会议结论。

四、审计业务会议结果的应用。

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审计业务会议决定。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审计业务会议的记录工作,由会议主持人签字。审计组所在科室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审计报告,草拟审计决定、审计建议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报局党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