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的分论点十篇科技创新的分论点十篇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39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1

这次论坛分大会开幕式及主旨演讲部分,以及六场平行分论坛和2013年中关村指数等专场活动。此外,大会还安排了中关村管委会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签约仪式等专场活动。总体而言,各项活动简约而紧凑。

高端演讲纵论产业与政策

在大会主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瑞典查默斯大学教授、欧盟“超薄石墨烯”项目负责人加里·凯纳雷特,小米科技Ceo雷军,硅谷银行董事长魏高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雅虎公司全球副总裁、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创始人兼总裁张晨等先后作了精彩演讲。

其中,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华强森博士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近期的研究报告《颠覆性技术:未来改变生活、商业及全球经济的技术进步》发表了演讲。该报告通过分类整理一百项可能的候选技术,提出从现在到2025年,将有12项确定的技术会对所有行业存在潜在的重大颠覆性,改变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该报告还探讨了这些颠覆性的技术对商界领袖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意义。

此外,国际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桑斯作为圆桌会议主持人出席论坛相关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原瑞典能源署署长托马斯·克伯格,“太阳能之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马丁·格林等六十余位中外嘉宾也分别出席其他各个分论坛活动并做精彩演讲。

分论坛活动术业有专攻

9月12日下午举行的六场平行论坛主题分别为“科技改变生活”、“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之城建设”、“文化融合科技创意点亮生活”、“科技金融创新”、“创新创业新势力——U30创业者”和“中法节能环保企业对接”。其中,科技金融分论坛中的主题沙龙环节以“科技金融前瞻—互联网金融”这一热点话题作为主要议题,围绕中关村互联网技术、金融创新、科技发展三个方面的联动互促,展现了中关村科技金融事业发展的新成果与新趋势;U30创业者分论坛则以创新创业新势力为主题,突出中关村良好的创业氛围,展示中关村支持中国青年创业及支持海外青年来华创业成果。

科技改变生活分论坛邀请了马丁·格林出席并致辞,他被视为“全球太阳能之父”;瑞典可再生能源理事会主席、原瑞典能源署署长托马斯·克伯格在该分论坛上围绕“新能源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发表演讲;国际创新方法培训协会执行总监马克·巴坎针对“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话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在U30创业者分论坛上,7位海外嘉宾,6位福布斯U30创业榜上榜青年创业者及多位资深企业家,多视角、跨国界、跨行业分享经验、碰撞思想,深入探讨了创业国际化。论坛安排“资深企业家与青年创业者”和“国内外成功创业人士”两场高端对话活动,由资深创业家与青年创业者就创业环境与时代特色进行成功创业经验的对比和交流,同时国内外U30创业者也就国际化创业趋势和科技创新思想进行了交流与互动。

中关村指数凸显五大亮点

备受关注的2013年中关村指数也于9月12日下午。

2013年中关村指数有如下五大亮点:一是创新人员和经费投入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二是专利标准创造继续保持活跃状态;三是潜力企业不断涌现,在福布斯2013年度“中国最具潜力上市/非上市公司”200强榜单中,掌趣科技、东方国信、舒泰神等46家中关村企业入选,占据了约四分之一的席位;四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不断汇聚,2012年,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快速增长,总量超1.6万人,示范区外籍专家人数达到2319人,较上年增加668人;五是海外并购交易和对境外直接投资再度升温,2012年示范区海外并购案例数达到14起,中关村对境外直接投资连续2年高速增长,2012年有296家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较上年增加108家,对境外直接投资额高达331.9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1倍。这是中关村指数继去年首次后连续第二年对外。

多种活动助推科技园区国际化

除了参加主论坛和分论坛的国外嘉宾显示出论坛的国际化特色。本次论坛年会还有更多的活动探讨和助推科技园区的国际化。

中关村论坛国际科技园创新发展圆桌会议发起于2009年,已连续举办了4届。经过4年的发展,圆桌会议已成为中外科技园管理者、专家学者重要的交流平台。本次圆桌论坛邀请了国际科技园区协会主席路易斯·桑斯为主持人,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园区管理者就“创新驱动下的科技园国际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对话交流,介绍园区管理方面优秀的实践经验,并与200名国内科技园区代表分享园区国际化发展经验,共同探讨未来科技园发展的趋势。

不能不提到的是,在2013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关村管委会与德意志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也是科技园区国际化的一个表现。这是中关村管委会继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纽交所、纳斯达克、香港交易所进行战略合作后,再次与全球最主要的证券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积极拓展全球化合作领域,共同推动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上市,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做强做大。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工作小组,组织拟上市企业的培训,在企业信息、政策动向、资本市场最新情况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并将举办各类研讨交流以及人员互访等活动。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2

论文关键词:triz理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温家宝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加快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实现效率。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0多年的时间,对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0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triz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加快发明创造的进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已经为众多企业获取了显著的创新效益。美国已有数以百计的公司开始研究和应用triz理论,其中福特公司利用triz理论创新的产品可以为其带来每年10亿多美元的销售利润。韩国三星公司也借助triz理论取得了诸多技术专利,2007年已排名世界第二,使企业从1997年金融危机濒临倒闭的企业成为如今市值1500多亿美元的韩国第一大企业。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也相继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并在众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广泛采用了triz的理论方法,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引进triz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已经有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以及中兴、ut斯达康等许多企业开始采用triz理论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后,申请的专利数量可以增加80%以上,新产品开发效率可以提高60%以上,产品上市时间可以缩短50%以上。

除了在技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triz理论现在已逐步向其他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扩展。摩尔多瓦曾有总统借助triz理论参加竞选并取得了成功;2003年“非典”期间,新加坡曾利用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提出了防治“非典”的一系列方法,其中许多被政府采纳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triz理论已经充分吸收了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优点,创造出了诸多重大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triz理论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在全球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今创新设计和创造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方法之一,被欧美专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三、基于triz理论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triz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是一种特别适合科技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创新效率,减少电力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电网建设进程,降低电网创新风险,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以推广应用triz理论为基础,以服务电力企业实践为目标,通过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triz理论培训,使triz理论能够在电力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创新资源的充分交换,从而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功能上可以将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分为推广应用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两个部分。

电力企业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利用triz理论培训师的力量,引导更多的科技骨干投身于企业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以triz理论培训基地和triz理论培训师为依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triz理论培训,普及triz理论前沿、特点及应用优势,为电力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其职能主要包括:triz理论培训及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triz理论普及与系统培训,提供创新咨询服务,统计分析triz理论培训效果。同时,该平台还应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力企业局域网内建立triz理论知识学习模块,把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共享到系统局域网内,利用局域网开展triz理论基本内容的学习和triz理论应用于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的探讨,使triz理论为推进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triz理论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组织经过triz理论培训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实际,应用triz理论的诸多方法与工具,对电力企业实际问题和电网发展实际困难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中的矛盾、冲突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指导开展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专利申请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利的创造、申请、应用和保护等工作。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为电力企业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创新矛盾分析;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发挥triz理论对电网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triz理论培训,培育电网创新力量,培养企业创新人才,调动人员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创建技术创新团队,实现创新技术互补,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最终实现电网发展战略目标。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3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体系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已经越来越依赖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高低。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远大目标,为此提出了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以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日益在我们国家开始建设起来。

2001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为了指导和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明确指出了“十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2006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又发出《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其中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进一步指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相关措施。自从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首批认定22所大学科技园为部级大学科技园,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就一直蒸蒸日上的开展着,至2008年已发展六批共69所部级大学科技园,依托全国数百所研究型大学。

大学科技园的出现是从上世纪5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即现在的硅谷)开始的,历史不是很久。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我国的大学科技园起步就更晚了,并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l)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还不明确,如何结合地方产业建设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与行业技术发展,并充分利用高校己有资源环境仍需研究;(2)国家大学科技园现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仍需完善,目前的大学科技园有政府主导型、企业组织型、高校管理型各种方式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充分发挥科技园在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企业的孵化、创新人才的引进的优势;(3)多元化投融资方式的不足,大学科技园依托于没有主要营业收入的大学,必需依靠政府资金、金融部门融资、社会融资渠道等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渠道并制定相关政策仍是问题;(4)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与构建创新服务体系的问题,为了实现建园目标,一套与之协调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与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在工商注册、法律咨询、财务服务、产权交易、人才引进与高新企业创业咨询等服务项目上要一应俱全;(5)大学科技园创新绩效的测度问题,建立绩效指标体系来评价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效率是前提,绩效的测度有很多种方式如:数据包络方法(Dea)、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理论等,选择一种高效的测度方法至关重要。

1.2.1国外研究综述

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的载体,自从世界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现在的硅谷)于1951年诞生以来,就被学者们广泛关注。围绕着大学科技园和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代表性的有以下这些理论。

(l)产业集群理论。20年代50世纪左右,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工厂和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域进行集中生产、采购和经营的现象,这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并逐渐研究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相当成功的全球性产业正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并存在着集群地域上的企业、政府、教育机构之间互动现象。2000年,伍得活德指出集群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有,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大量存在。

(2)增长极理论。法国学者佩鲁(perlloux)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指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会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自身成长迅速、并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此种增长极具有极化与扩散两种效应。其中极化效应是指极点能够吸引区外的资源,并迅速增强经济实力;扩散效应是指极点通过资源外流,向外输出创新成果与创新动力,因而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随着园区增长极的集聚,极化效应将向扩散效应转变。

徐小钦,陶星洁,王永宁(2004)把层次分析法和动态聚类法结合起来对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价,他们共利用了31个指标对我国的22家部级大学科技园评价分析[30l。董秋玲,都英,常玉(2006)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西部13家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为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帮助。文中采用了创新主体能力、研发孵化能力、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商业化能力四个一级指标。肖健华(2005)通过人工智能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聚类方法的相结合,对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他把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描述方法,推广应用到样本数据的聚类中,形成一种新的聚类方法,并应用到部级科技园区的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压[eB/oL].most.省略.

2李文石,赵树宽.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J].商场现代化,2008(8):203.

3陈颐.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州大学,2004.

4洪广欣.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67一68.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进;哲学分析

一、引言

如果以熊彼特在1920年代提出的创新概念作为创新科学化的起点,在短短的80多年历程中,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壮观的知识图景。新体系、新视角、新领域层出不穷,以至于如何揭示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廓清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基本架构,加快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发展趋势,成为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技术创新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进行的,技术创新理论的演进是多种文化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形态的技术创新理论总是在该时期主流观念中获得理论支持。其中,哲学作为对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解释,总是以其特有的学术特性和深刻内涵,能够在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方面提供有力的诠释工具。从某种意义而言,技术创新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为哲学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校验的素材,而哲学理论的发展也为观察和理解技术创新活动准备了分析视角和思辨知识。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技术创新理论获得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论证并因而在实践中更具有发展的冲力,技术创新哲学也获得了经验上的普适性支持。因此,从哲学方法及技术创新理论演进的互动过程进行考察,西方技术创新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脉络。目前,哲学层面的研究处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边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从而为技术创新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

二、有关文献回顾

从目前文献看,技术创新与哲学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从技术创新的方法论角度出发,陈杰通过对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存在性、特征性和应用性问题的研究、阐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能够对创新理论研究进行理论支持这一基本观点。匡勇兵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创新”: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它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它在实践中体现矛盾问题的精髓和真理性。哲学与创新紧密相连,所以要用哲学来指导“创新”,以便早日实现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目的。(2)从技术创新的主体角度出发,柳洲、陈士俊、王梅认为,技术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复杂系统,在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硬件、软件、协同件和人的非线性作用,技术活动系统表现出实践性、人本性和系统性等特性。相应的,在以技术活动系统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管理对象的系统性、实践性;同时,通过灵活的组织管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在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联合高度协同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吴跃平提出了一个理解和描述各种传统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传统。认为技术传统构成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生存方式的构成中技术传统不仅是一个技能共同体,而且还是生存共同体,它所完成的是文明的伦理功能,是支撑德性社会的世俗基础,考察技术传统能够给知识、技术、世界、生存等概念带来富有意义的变化。(3)从技术创新的价值角度出发,夏保华指出,技术创新的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赵建军批判了自马尔库塞以来的技术理性概念,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4)其他的一些观点,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则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的专著,提出了技术创新本质论、技术创新活动论、技术创新能力论等观点。谢友才、胡汉辉对技术产业标准进行了哲学解析,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应当遵循其客观性和主体性,应当重视对路径锁定的突破,对标准重新组合。

上述文献从多个角度就哲学与技术创新关系开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观点。但我们梳理这些文献后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是截面的、横向的,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演进与同时代西方哲学嬗变关系进行纵向、演进的理论分析仍然是比较缺乏的。本文试图从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出发,来尝试探讨技术创新理论诞生以来的历史演变的哲学基础。

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伟大起步——技术工具为主要特征

1920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逐步发展成影响最大的一种科学主义流派,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逻辑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学派等流派。逻辑实证主义的倡导者力图实现一切科学的大统一,把实证主义经验论传统与对科学理论的严格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从实质上看,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分析,强调“科学的统一”,符合现代科学发展一体化的趋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直至1930至1940年代。如果我们把该时期的经济增长发展的方式、哲学发展的趋向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征比较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1950年代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整个消费市场供不应求,因此技术是从科技发展开始,是一种技术导向的、线形的、自发的过程,市场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成果,表现为技术推动过程;在19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供求日渐平衡,营销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市场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市场拉动过程。无论是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线形特点体现得十分明显。无论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单纯,技术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殊需求以及科学主义哲学的合理性论证,该时期的创新理论中的物本主义特征就是合乎逻辑的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在人类经济社会中诞生了:(1)熊彼特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概念。1920年代,熊彼特将创新分为:开发新的产品;采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创造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这种创新观十分明显是基于企业经营全过程解构后的提升和改进;(2)mes-thene认为技术是为了实践目的的知识组织;(3)kline和kash指出技术是人类创造的用它来完成而没有它就不能完成任务的系统;(4)void认为技术是为达到特殊目的显示于物理对象和组织形式中、基于知识应用的系统。上述理论都将技术创新作为典型工具论,明显地反映了当时西方主流哲学的影响。在大规模生产时期,效率成为首要目标——不仅合法,而且合乎理性和道德——科学主义哲学观已经论证了其合理性。在此种情形下,对于一项为了获得潜在的市场效率,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创造新的商业价值的技术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认可。

在这个时期,技术创新注重技术知识、规律的运用,技术被看成是“人造物或知识系统”,技术的效用(使用价值)是独立于社会语境的中性物。尽管技术创新理论者也谈论技术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但是他们认为在政治或社会价值被附加于某项技术之前,技术始终是中性的,是由人类理性追求的不受时空和环境制约的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单纯地从提高生产效率出发,都属于线形模式,是内在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典型反映。这类技术观受到了包括技术实体论在内的其他观点的批判。这个时期技术创新理论片面地把技术所具有的多种属性归约为单一的、中性的和目的性的工具,无视技术质的复杂性、社会性,无疑是片面的。同时,虽然技术实体论和技术的社会批判论等对其批判和反思,认为技术是在其中人与非生物发生各种各样关系的生活形式,是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理性达到并且(在特定发展阶段)具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有着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把技术看成某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则是严重忽视了技术的工具属性,这也是十分错误的。

四、结构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高峰——系统综合为主要特征

19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结构主义哲学。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就是结构,结构是按一定组合规则构成的整体,可以自我调节,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构中各个部分可按一定的规则转换。无所谓进化发展。结构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1)整体性才能说明各个构成部分的本性及其真正的意义;(2)强调深层结构,认为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能把握现象后面的本质;(3)强调结构的客观性,认为一切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性质和意义都是由结构“命定”的,强调结构是具有自调性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自然科学经历了由原子主义研究方法向系统一结构方法的转变,采用客观主义立场和系统一结构方法,将研究对象模型化、程序化、数学化,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拓扑学等模式使知识形式化。结构主义与技术创新开始较长时期的互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理论与哲学之间的联系主要有:

到了19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通货膨胀和需求饱和给企业造成变革的压力,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线形模式已显得过分简单,无法描述实际生活中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表明,科技和市场的结合是技术创新成功的保证,这种结合需要同时强调技术推力和市场拉力的配合,被称为耦合模式。自此以后,耦合模式的技术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其后,随着技术创新规模和范围的逐渐扩大,人们对技术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耦合模式为集成模式所替代。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到市场的循序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即研究开发、产品研制、成品制造和市场销售不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先后序列,在实际上则要求这些环节相互反馈、综合集成。最后,这一模式进一步发展为第五代的集成和网络模式。这三种模式都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的特征。这一时期出现过一批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阐述技术创新理论的学派,将这些技术创新看作为一个系统,创新者需要从整体出发。研究技术与市场、企业、产业关系,通过对创新系统的把握,进行正确的定位、研发和市场推广,以便达到最佳的创新目的。这个阶段是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先后诞生了:(1)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2)拉卡托斯的科学“硬核”和保护带理论;(3)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模仿论;(4)门斯的技术创新论;(5)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6)诺思的制度创新论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等理论。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上述理论大都从市场、产业、企业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中探究技术创新,将系统论作为其哲学基石。以系统方法作为其分析框架,表现出显著的结构主义哲学方法的痕迹。

这个时期技术活动的社会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技术活动作为具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结构系统,对其各个要素的理解把握也应放在与其他要素的联系中。二是指技术活动的系统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应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对它加以理解和管理,从而实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以及有效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所以,所有现实的技术创新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都受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才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同时“sst”(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的研究也表明:技术“是社会的产物”。正是在环境的影响和选择下技术活动才得以开展,并进而发展。当然,技术对外部环境也有较强的反作用,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改变自然的面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鉴于上述深刻的技术社会内涵,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考虑社会系统各类因素,积极适应社会系统的内在、客观需求。

五、生态进化哲学背景下技术创新理论的现代观点——动态演化与价值理性为主要特征

进入1980年代后期以来,资本全球流动、知识经济重要性上升、消费者个性化已经展露其独特性,对传统经济形态的运行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完全冲破了以往技术创新理论所确立的分析架构。技术创新活动亟需获得新的解释。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欧文·拉兹洛把21世纪黎明之际的变动不居的环境概括为“进化巨变趋势”,也即当前经济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度迅速提高,构成了今天纷繁复杂,涉及包括家庭、社团、企业、城镇、都市和国家,甚至还包括区域之间和洲际之间的跨越全球的复杂的、生态的和演化的系统。这种系统整体动态特征非常突出,而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着眼,把全球的社会和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在不影响系统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必要的简化。描绘出系统整体进化的基本轮廓,以此探索全球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生态演化理论开始在经济社会各类研究领域大大扩充地盘。为此,在实践中科技创新人员必须掌握进化论方面的知识,把握今日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日益密切的联系,认清造就这些更大系统的趋势,把握技术发展潮流,这是在当今有高度复杂的技术生态群体中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关键。

首先,技术动态演进特征更加显现出来。目前,技术生态理论、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演化理论的提出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技术创新理论的生态进化的哲学特征。这些理论从空间、时间演进中的不确定、复杂的整体动态发展中来把握一个国家、地区技术创新的变动趋势。从演进角度探讨其不同时期的不同技术发展特征和战略,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在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地区尤其需要这种视角。技术创新演化思想是以探索技术系统深层次的、长期的进化和发展为目标,从整体水平出发描述技术系统进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它舍去了局部,而将能够代表技术系统整体的特征保留了下来。技术创新演化观念给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结构主义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它是在动态的发展进程中看待技术系统演变的新思路,提供了一条认识普遍存在于周围世界的、发生在系统内部、驱动事物变革原动力的基本线索。技术创新演化强调了惯例、创新和环境选择在技术对国家或地区创新成败兴衰中的影响。

其次,技术生态系统特征得到重视。当代环境资源问题促进了生态与绿色技术的诞生。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来讨论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只有在一定社会自然环境系统中技术才有内在价值和理性。夏保华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由新技术构思到新技术物品生产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认知和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技术工具价值、人类社会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的统一。技术社会学家平齐和比克提出技术社会建构论,用技术创新多向模型替代线性模型。他们指出。对于一个人造物,通常有若干社会群体与之相关,每一社会群体对该人造物提出各种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几种新概念,如“技术系统”、“创新者网络”、“创新共同体”、“技术经济网络”等等,旨在揭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构“新社会”的本质。

再次,技术价值理论探讨得到重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上述功能的发挥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这促使人们对科技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进行伦理学的思考。当前,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应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认识开始重视。因此,陆续提出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技术创新的价值原则,将“绿色”、“循环”、“再生”等理念体现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国外对技术的理性价值研究起步较早。马克斯·韦伯把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最早确立了技术理性概念,并把它等同于韦伯的工具理性。随后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芒福德等西方人文主义学者,以及贝尔、格里芬、怀特海、福柯、费雷等后现代主义者,还有拉普、费恩伯格、新卢德主义等现代技术批判主义者,也都遵循着这个传统对技术理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通过对技术理性化内在演化机制的分析,以及技术理性化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的揭示,赵建军口]把技术理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理性、操作理性和价值理性,并分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的根源,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5

关键词:广东高校;知识创新;发展

一、引言

2012年7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从中可见知识创新在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肩负着成为知识创新基地的任务。世界各国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灵感和研究欲望,产生新的科研活力。因此,在高校中发展知识创新异常重要。研究与发展人员是一个高校进行知识创新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精尖的研究与发展人员是高校知识创新人才储备的重要一环。科技经费是维持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充足的经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对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高校的科技成果,例如专著和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高校知识创新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通过高校研究与发展人员的数量,科研经费的投入,科技成果的产出,可以分析一个地区高校知识创新的能力。

本文主要以国家教育部科技司编印的2008~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为基础,选取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四川、陕西等省市的相关科研人员、科技经费、科研成果等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比较,总结广东高校目前知识创新存在的问题,探讨广东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知识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广东高校知识创新发展情况分析

本研究主要选取《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科技活动人员中的折合全时人员、科技经费中的当年内部支出、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中的专著和学术论文等对广东高校知识创新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一)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知识创新有利于科技创新,而高校正是知识创新的理想基地。高校中的科技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广东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每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为14,457人次,最多的为2013年,15,885人次,2013年较2008年增长19.40%,此增长速度不及北京、湖北、上海和黑龙江等省市。广东高校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起步点较北京、上海和江苏等教育强省强市低,经过五年的人员增长后,仍与教育强省强市有一定差距。从图2可以看出,与起步点差不多的黑龙江省相比,由于广东高校科技活动人员增长速度较慢,黑龙江逐步缩小了与广东的差距,并预期在短时间内可能超越广东。由于黑龙江省某些年份对高校科技活动人员的重视,使得黑龙江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呈现急速上升的状态,对广东省的科研地位发出挑战。

(二)科技经费情况

表2反映了2008~2013年广东省高校及部分省市高校科技经费研究情况。广东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除了2010年大致呈上升趋势,2013年较2008年增长163.25%,科研经费增长率位居所列省市较高位置,其中2011年到2013年经费支出显著提高。但广东高校在这六年的科研经费支出均值只有3,016,248千元,低于北京、江苏、上海、陕西、湖北、浙江等省市高校的科研经费支出,其均值支出只有北京科研经费平均支出的1/3,江苏和上海科研经费平均支出的1/2,可见广东高校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支出与其他经济实力相当的省市相比,仍然处于不高的水平。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广东高校已经开始逐步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但投入力度仍有待提高。

(三)科技专著情况

表3反映了2008-2013年广东高校及部分省市高校专著成果情况。从中可以看出2008-2010年间,广东高校专著成果情况呈上升趋势,但2010-2013年,成果情况呈下降趋势,个中伴有不太明显的上升趋势。影响专著成果数量的因素有很多,而科研经费的投入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从20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影响专著成果数量的可能是由于专著成果的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前期投入并不能马上得到结果,因此,会有一定的延迟性,导致下一年的专著数量明显增加。与部分兄弟省市相比,广东高校平均每年专著成果的数量不及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甚至不及北京的1/2,说明广东高校在专著成果方面需要多加重视,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四)科技学术论文情况

表4反映了2008-2013年广东高校及部分省市高校学术论文成果情况。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近六年来,广东高校学术论文成果呈稳定上升趋势,平均学术论文成果为39,952篇,最大值为2013年的46,314篇。与部分兄弟省市相比,广东高校平均每年学术论文的数量不及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市。2013年增长率为7.37%,远远高于其他省市,说明广东高校在学术论文成果方面进步较快,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但从绝对量来看,广东高校仍需要继续提高其学术论文成果的产出量。

三、科技经费投入与科研成果产出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tata软件中的summarize(简单统计排序)和regress(简单的线性回归),选取科技投入与科技成果产出的关联程度。其中科研经费的投入(input)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力资源的投入,一个是科技经费的投入。而投入后得到的产出,主要以高校专著成果(outputl)与高校的学术论文成果(output2)来比较。

首先以广东省高校为例,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科研经费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的(除了2010年,各省的科研经费均属最低值),而高校专著情况总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学术论文情况则是逐年递增。从中发现,投入经费最低的2010年,它的经费大概是2009年的1/23,是2013年的1/44,然而,它的高校专著产出却是2008年至2013年最高的,而学术论文成果产出也比2009年高9%。将广东省这组数据导人数据统计软件Stata中进行处理,设置三个基本变量:科技经费投入(input)、高校专著成果(outputl)、学术论文成果(output2)以及一个时间变量(vear),通过软件的基本统计排序功能,可以看出各个变量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再对科研经费的投入(input)、高校专著成果(outputl)和高校学术论文情况(output2)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通过输入correlate命令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以outputl变量为参数的话,投入与专著产出(outputl)呈负相关关系,系数为-0.8891;以output2变量为参数的话,投入与学术论文(outputl)呈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6886,而学术论文情况(output2)与专著(outputl)呈负相关关系,系数为-0.5883。如果分别对input,outputl和input,output2做散点图上的回归曲线,亦可说明以上观点。其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和图2得出,投入与专著产出呈负相关关系,投入与学术论文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同理,也可以看出其他省份的情况大致如此,不再赘述。再对三个变量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对科技经费投入(input)、高校专著成果(outputl)以及学术论文成果(output2)这三个变量通过Stata软件的regress命令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可以得出伴随概论一栏(p>|t|中,高校专著成果(outputl)的数值是0.085,学术论文成果(output2)的数值是0.450。于是可以分析出,由于outputl的伴随概论是0.085,其结果不能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得到通过,也就是表明科研投入得越大,并不代表对outputl的推动就越大,也表明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与财政资源投入的同时,更多的资源在流失,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相比于学术论文的,其伴随概论是0.450,其结果能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投入的资源在这里得到比较明显的利用。

实证表明,由于受到科研成果评价导向的影响,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审、业绩考核、成果奖励等方面对科技专著不够重视,而对科技学术论文,尤其是SCi收录学术论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而促使了科技学术论文数量的增长,说明高校高级职称人员是知识创新主力军。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与体制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在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应注重推进制度建设,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

四、广东高校知识创新发展思考与建议

广东省可引进教育强省强市的高校研究和发展人才,同时推动省市之间的高校知识创新项目、科研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以教育强省强市拉动教育落后地区的人才发展。同时,广东省高校内部应发挥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作用,坚持独立自主地进行科研创新,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协同创新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以团队带动团队的形式,提高广东省研究与发展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另外,广东省内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广东省需持续不断地加大对高校知识创新的教育经费投入,提供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提高高校的教育硬件设备,提供科研人员发展研究项目所需要的平台。高校科研经费应着重用于科研中的创新性成果,让科研经费真正用于课题研究中,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6

(一)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计划,完成市局科技工作任务

通过认真调研、了解,按照单位科技需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全年科技创新工作。按照科技创新工作服务于各项治黄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原则,组织各方面人员,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提出工作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根据技术需求,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本年度科技工作计划,并将任务和计划分解到相关单位和部门。

今年市局下达我局的科技工作任务是:(1)研制、革新、引进科技项目一项;(2)完成研究课题一项;(3)省水利学会交流论文二篇;(4)三篇;(5)市治黄工作论文交流三篇。

根据市局下发的2015年度科技创新任务指标,现将任务分解如下:防汛办公室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在做好相关组织管理的同时,今年至少组织协调完成一项创新项目,并至少撰写两篇科技论文,参加市局以上学术交流或在有关刊物上进行发表;办公室至少完成一项体制类创新项目和应用技术类创新项目,并撰写完成三篇以上科技论文。工管科结合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实际,积极探索在改进施工方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至少完成一项创新成果,完成三篇以上科技论文。公司在工程施工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力争完成一项科技创新成果。财务科、水政科、服务处、码头管理段、台子管理段,根据工作实际,尽量独立或参与完成一项科技创新项目,必须完成两篇市局以上科技论文。

在做好科技项目技术研究的同时,各单位要注重对成熟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除了要重视对本系统内部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应用外,还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其它行业、其它领域适用于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土地开发与种植等工作的较为成熟的技术成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根据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治黄理论研究和探讨

全体干部职工要结合防汛、防洪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淤背区开发和经济等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治黄理论研究和探讨,分析研究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积极撰写科技论文或技术总结,参加黄委、省、市局及省市水利学会组织的论文交流,并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宣传我局在治黄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我局治黄理论的研究水平。

(三)做好科技项目和成果申报工作

对已经确定的科技项目要及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项目申请,积极争取上级的科研经费;已经完成的项目,要抓紧时间完成内业资料的整理,通过上级各个部门上报成果申请,争取更多技术成果奖。

(四)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工作

防汛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信息来源获取技术资料,并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和相关资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内部办公自动化网提供给基层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以尽快应用于具体的治黄实践。

二、主要措施

(一)提高对科技工作重要性认识

科技工作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各项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多少个项目、撰写多少篇论文,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各级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真正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出发点,竭尽所能,提高本单位的科技工作水平。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是关键,责任制落实是重点。因此,我局实行主要领导对科技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科技工作,科技管理工作主管部门明确一名部门负责人负责,各个项目明确责任人,实行职责明确、分工到位、任务到人的科技管理机制,为我局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三)加强科学思维与创新方法培养,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创新方法的人才,是促进治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治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技术攻关、技术比武等有效手段在广大职工中开展灵活多样的培养、培训活动,促进各类科技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四)完善科技创新工作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级管理积极性

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投身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县局将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奖惩机制。一是对科技创新项目、论文主要完成人进行物质奖励。县局将按照河务局《科技创新项目奖励暂行办法》和《科技论文奖励暂行办法》的要求,获奖人在获得上级奖励的基础上,县局按照市局奖励办法再次给予同等奖励。二是对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根据任务量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五)保证科技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科技资金投入是科研工作的必要条件,是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除要积极争取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外,要形成以上级投入为引导,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运用节约的成本用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在科技项目的开发引进研究上实行分级负责制,重点抓好治黄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用性技术研究和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进行一些能取得经济效益和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研究,积极争取上级以奖代补资金。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7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8

 

一、工作目标

以促进全市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围绕全市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3大主导产业,集聚国外海智专家和全国性学会、省级学会、市级学会科技创新资源,系统谋划科技经济融合项目,培育打造品牌化科创平台,为申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创造条件。

二、工作举措

(一)打造“科创淮安”科技经济融通平台。紧扣淮安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建立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等专业产业智库。突出需求导向,联合市工信局、科技局等部门,建立企业人才技术需求库、创新瓶颈问题库和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提供有效供给,将学术论文评选结果、软课题评选结果、科技智库成果、科技工作者意见与建议等分类收录,建立科技人员研究成果库。结合企业科协创建,推进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有效链接中国科协科技经济融通平台。

(二)建立“科创淮安”科技服务体系。组建淮安“红绿蓝”科技服务团,以市级学(协)会等科技创新资源为主体,链接国家、省和海内外科技资源,围绕市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三大工业主导产业,侧重“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引进、技术成果鉴定等服务,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探索功能性科技服务团长效服务的典型模式。建立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例会制度,将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信息、志愿者招募等重点环节进行优化。强化科技志愿服务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策划“科创淮安”创新对接峰会。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举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高峰论坛,组织开展“技术路演”、对接服务企业,发动企业参展参会,把创新要素引向基层、引向企业,致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重点积极对接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举办相关主导产业高峰论坛。

(四)集聚“科创淮安”高端海外资源。借力中国科协、省科协海智平台,充分发挥海外基地和海智工作站的作用,加强与海外华人社团联系,精准服务地方引才引智引技,引导科技、产业、投融资密切结合的创新实践。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及企业需求,邀请海智专家来淮安开展科技沙龙等形式的交流互动。实施企业科技信息服务行动,利用国际科技专利服务企业创新,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迭展。

(五)培育“科创淮安”产业人才队伍。对接全国、省级科技服务团队来淮服务,与企业合力开展重大攻关型项目对接和合作,推动建立高层次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协同创新中心。以参加全省、全国创新方法大赛为抓手,以企业创新和企业科技工作者现实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以tRiZ理论为代表的企业创新方法培训和技术经理人培训。持续开展“企业创新达人”评选宣讲活动,放大效应,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工作进度

1-3月份,根据上级科协实施科创中国文件精神,结合淮安实际,摸准需求,服务中国科协、省科协项目落地淮安,制定“科创淮安”工作项目化方案。

4-6月份,选择1个工业主导产业进行试点,突出问题导向,推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有序开展;积极申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7-9月份,扎实推进服务主导产业创新对接人才峰会或产业高峰论坛,举办好系列活动,彰显科协组织的特色和优势。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9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障碍;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37-02

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成果的定位出发,分析论述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当前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权力保护的基本法律理念。由于科技创新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一,所以科技创新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实验和研究对新技术和新发展方向进行的具体分析与创新。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突破前人的可能,所以在不同领域都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所以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应该从这一成果的知识性、技术性、思想性三个方面出发,确认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

由上表可看出,具体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以及管理理念成果。相较而言,管理理念成果的转化障碍较少,属于比较容易被接纳部分。而应用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转化面临着极大障碍。下面本文将具体介绍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二、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分析

1.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所引起的转化问题。虽然我国每年的科技投资费用非常高,但是,由于我国特定的教育方式决定了我国的投资费用主要运用在了高校科技研究所以及重点科学院。而且科技投资费用在运用方面主要是研究投资,而对推广和奖励投资较少。所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审核并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而且对我国已经研发出的科技成果也造成了无法推广而闲置。这是对研发资金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我国科技成果市场成熟度也不高,许多技术发明和改进不能被经济集团所认可和使用,那么科技成果反而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工程。所以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应该加强建设,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才能让科技不断创新,不断向人民生活中转化。

2.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而引起的转化问题。所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就是指如何利用创新的理念将科技创新利用到人民生活当中去。对这一点的把握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极有难度的。这是因为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这就造成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时面临着制度改革的问题。如果设置高端技术的讨论平台或者开展高端技术经济会就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带来极大的改进。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转变是由于已故前行政总裁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创意,而他这种创意来自于美国的高端科技实验室,乔布斯认为,高端科技实验室中的许多科技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由于这些高科技技术人才并没有市场敏感性而造成这些科学技术被闲置。所以乔布斯的成功可以说是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创新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说明了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大阻碍,那就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

3.高端技术人才与翻译性人才的沟通不力。这个阻碍主要是对理论科技成果进行阻碍,而且主要表现在我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方面。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中国的高端技术人才对翻译性英语的掌握并没有那么好,仅仅能翻译已有技术,对最新技术的陈述则显得十分吃力,而翻译性人才不具有尖端科技的理解水平,导致我国高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成果无法变成国际通用型资料进行传播。这也是我国高端技术在向世界范围推广时的阻碍所在。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具体对策以及科技成果与企业衔接模式分析

1.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不完善。所以,我国政府需加大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让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能有足够资金进行审核和推广工作。只有科技成果通过市场方式加以推广才能真正将科技成果变成人民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以政策具体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投资经营能力,鼓励更多人进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去。

2.加大我国科技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科研机构很多是单一的科研平台机构,并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所以我国应该加大科技研发机构与科技产业机构的合作,将研发内容变为市场商品。这一机构的建立应主要以高校为主,利用产学研合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即学即用。这一模式是现代化教育的创新,也是现代化科技研究的创新。所以,解决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大方法就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通过稳定的组织和运行,利用合作和发展开展科技为企业提高发展技术,而企业为科技提供商业前景的双赢模式。

3.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提升市场的影响就是利用市场上比较需要的产品为基础为科技创新方向提出战略性的建议。通俗来说就是利用消费者的需求反向思考科技的创新进步理念,将科技创新依托于市场经济建设。这样就从一定的角度上解决了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的问题。同时,对科技创新结果进行二次创新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市场敏感度之后才能培养的。

4.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分析。由于市场企业的需求,才能将科技成果加以推广,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科技创新与市场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提高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那么科技成果如何与市场企业进行有效的衔接呢。笔者认为,科技成果主要以技术为主,而市场企业主要以产品为主,所以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的衔接也就是科学技术与产品的衔接。所以如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之中是科技成果能否与市场企业衔接的主要条件。这就对科技研究机构与市场企业的结合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上来说,应该注重对科技市场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应用,让这类人才更多的了解科技成果,并将科技成果运用与企业的产品之中,有效的完成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这一大的课题。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从某些角度上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教育软实力的具体衡量标准。所以就理论上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根据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二是人文发展方面的意义,第三就是国际科技交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三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1.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科技成果的转化本身是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是对市场的发展的促进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才会促进科技创新,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同时,利用科技成果的分时间段升级方式可以完成对市场的调控,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等级,也让市场得到有序的发展。现代科技发展的逐渐均衡,让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地域得到了推广,也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2.人文方面的意义。人文方面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与教育层面说起。首先,精神层面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是推进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科技研究人员的肯定。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更加促进了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我国的政策颁布与政策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育层面来说,对探索精神的肯定能极大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有力措施。

3.国际科技交流模式的创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对国际科技交流是一种创新和改善。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这就是因为我国高科技技术的理论成就无法走出中国的缘故。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

结语: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许多科技成果无法应用到新产品之中,不仅是对研究资金浪费,更是对人才的浪费和忽视。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果不好主要由于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对于实际应用的二次创新能力较差、高端技术人才对市场了解较少等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大我国科技研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以及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必要措施和基本方案。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分论点篇10

关键词: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冯如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可简要归纳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确定了注重英才培养,兼顾大众教育的办学策略。在全学院的本科生教育中,营造探索为本的学习氛围,创建研究为本的学习环境,倡导创新为本的学习精神。以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培养基地,发挥重点实验室的主导作用,为本科生感悟科技探索、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实践环境;通过学院的系列科技创新鼓励计划,激励本科生广泛参加学校“冯如杯”、国家或北京市学科竞赛以及国际科技竞赛,为本科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创新素质和探索精神提供了实践舞台。

事实上,不仅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国很多高校现在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培新本科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现阶段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教学既强调专业基础,同时也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角度来说,专业基础是基石,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然而,仅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不能保证出创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行的本科教学大纲主要针对专业基础的教学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相对缺乏清晰的规划。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共同特点。虽然重视对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缺乏有效的措施。

“冯如杯”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个校级学生科技比赛项目,从1990开始至今已举办了18届。在历届“冯如杯”上都涌现出了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科技作品,如仿生鱼、三维条形码等项目。2008年以前“冯如杯”一直冠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其理念是鼓励本科生在课外时间基于所学习的课程知识,深入社会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现实科技问题。“冯如杯”在促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热爱科学、积极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正式把“冯如杯”的“课外”二字去掉。这反映出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面的变化,即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更高的层次,而不只是学生的自发或者业余时间的行为。因此,学校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在如何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更多关注,也会催生出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办法。在这种背景下,结合论文作者这两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竞赛中所积累的一些体会,撰写该文章。

2本科生科技创新内涵和北航现状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学生科技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等教育遵循素质教育方针,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自然和必要的延伸,是高等教育整个学生培养环节中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于扩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影响力,展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一种综合实力或能力的应用过程和结果。什么是本科生科技创新?就是指本科生从不同的角度识别出新的科技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设计,并给出最终的实现原型。在这个过程中,本科生将能够在问题分析、领域调研、研发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一般而言,本科生科技创新不必要求解决非常难的专业问题,也不强调太大的工作量,但是强调创意和将来的实用前景。这是因为,难度过大的专业问题或者工作量过大的问题都不适合本科生来解决。不少本科生误以为实现一个有难度的系统就是科技创新,其实那只是一种实践锻炼,并没有什么创新。比如,一个学生实现了一个文本搜索引擎,而该搜索引擎与现有的搜索引擎相比并没有体现出值得一提的创新点,则就不能称为科技创新。因为,学生没有能够针对搜索引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更多的是在模仿现有的东西,虽然工作量很大。再比如几年前著名的“百狗”搜索引擎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搜索引擎创新。人们通常都是到搜索引擎提供的网页来搜索信息,因此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搜索引擎所提供的服务。“百狗”的创新之处在于把Baidu和Google的搜索集成到一个页面,使得用户可以同时使用两个搜索引擎,并能比较、分析和利用两个搜索引擎返回的搜索结果。“百狗”的工作量不大(甚至是比较小),但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因此,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1)具有创意的问题提出;(2)使用合适的技术来设计与实现;(3)与别人的解决方案的综合对比分析。其中第一点是最关键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个好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其要解决的问题上,然后才是解决问题的技术。通过对北航计算机学院前几年“冯如杯”项目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创新项目的失败主要是没有能够提出一个具有说服力和新颖性的题目。很多学生自以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创意的,但其实别人早就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也反映出本科生在相关领域现状调研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不足。事实上,现在很多研究生在这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不足,硕士生在论文开题时说不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事情并不少见,这说明高校需要在相关方面进行改进或者改革。在有了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之后,必须要能选择合适的技术来设计并实现,否则也就是空谈罢了。如何针对问题的特点以及领域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举个例子,本人去年指导的一个学生要做一个面向小区域(如社区、学校、旅游点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网络。这个问题是具有创意的,因为在小区域内某些信息和事件只有这个小区域内的人才会关心(如校园内教室的使用情况),因此这些信息不会有人到internet上,因此这个区域的人就难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该同学设计的方案是基于蓝牙通讯技术,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智能动态组网,从而实现处于某一小区域内的人通过手机交换和共享信息。然而,由于手机开发平台的技术障碍,该同学并未能如期实现该方案,因此未能完成该项目。在设计与实现之后,必须要通过与相关的产品进行对比来凸现方案的创新点。事实上,学生科技创新开发的作品不可能真正超过那些运行的产品。如何进行对比分析就非常关键。再举个例子,2007年的学校“冯如杯”比赛,本人指导学生做的基于多维聚类的元搜索(该项目获得了一等奖),是要过滤搜索引擎返回结果中的重复或相似网页。然而过滤效果的好坏却很难在理论上给出严格的说明,必须要找到若干组具有展示度和说服力的例子,并与Google和Baidu这样的顶尖搜索引擎进行对比。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和实际使用,我们积累了很多具有说服力的实例,使得该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前景得到了认可。

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还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得到的锻炼相对较弱。北航计算机学院在本科生培养上非常注重基础理论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但在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上则显得相对有些不足。目前,本科生能力培养手段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和作业、大实验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由于要照顾到庞大的学生整体,因此这三个环节教学都无法提出指标性的创新要求,很少会有开放性的题目留给学生去独立完成。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主要是一种“自学”的方式,学生自发参加各类比赛,遇到技术困难时才找认识和熟悉的老师进行指导。

3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1)科技/科学问题识别能力;(2)问题现状调研和综合分析能力;(3)方案设计能力;(4)方案实现能力。从本科生培养的角度来看,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因此,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也自然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本人几年来在指导本科生参加科技竞赛方面积累的经验,提炼出了如下的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依托创新团队的四步骤创新培养模式(图1)。

这种创新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团队。直观上说,是有一个团队在指导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而不是单独一个老师在指导。创新团队的组成包括指导老师和形成梯队的本科生。创新团对的核心价值就是每个同学都面临着“我为这个团队贡献了什么”的问题,这使得每个人都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去思考和发现创新问题、去分析当前某个方案的不足等。这种积极性调动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感觉自己真正是创新的“主体”,自己对要做的创新研究“负责”。下面分别论述依托于创新团队,如何进行创新题目的选择,如何进行领域分析,如何进行技术设计和如何展现创新成果。

3.1创新题目的选择

对于本科生科技创新而言,选题是决定性的关键环节。是否具有创新,是否具有将来实用的可能性,从题目就能判断出大概来。基于作者近年来参加的学院“冯如杯”项目审查实践,发现目前本科生在选题上相对很薄弱,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

一般来说,创新选题有四种模式:(1)学生自由选题;(2)依托教研室或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研究兴趣选题;(3)依托科技竞赛指南选题;(4)面向领域研究热点选题。这四种选题方式各有各的特点,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学生自由选题而言,其优点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缺点是学生自己选题的效果和效率往往不理想。受所学知识有限、知识面相对狭窄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同学往往长时间也找不到一个有创意的题目;对于依托教研室或指导老师的选题,其优点是题目的背景清楚,将来的实用前景有保证,缺点是这种题目虽然技术特点明显,但在创新性上往往都显得不足。因为实验室课题的创新主要是依靠博士生和硕士生来完成,对于本科生来说往往太大、太难;对于依托科技竞赛选题而言,优点是方向很明确,如微软的imagineCup比赛,缺点是这类比赛要求较高,对题目的质量要求也很高,而且要求学生对相关公司的技术要有深入的了解;对于面向领域研究热点选题而言,优点是容易找到创新点,缺点是难度一般都很大。

综合北航计算机学院本科生的特点,我们依托于创新团队,采用混合的模式来选择创新题目:即瞄准高水准的科技竞赛个人自由选题小组讨论确定的三步骤方式。我们关注的科技竞赛包括:北航“冯如杯”、全国挑战杯、微软的imagineCup,Google的SummerofCode,iBm的Soa竞赛等。之所以关注这些竞赛,一是因为学生很重视,二是这些比赛的水平相对都很高。每年我们都会关注这些比赛的相关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团队参加比赛。针对这些比赛的具体情况,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候选题目,并要求在小组会上进行阐述和分析,只有通过小组会的审议才可以真正作为比赛题目。事实上,提出创意题目是一个平时性的任务,要求创新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要能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3.2领域分析

在确定了一个创新候选题目后,就需要组织一个小团队,通常以提出题目的人为小组长,大家自由报名参加该团队。小组长也可以再去找一些熟悉的同学来参加。这个小组团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领域分析。领域分析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相关领域是否已经有了相应的产品或概念,二是了解和所提出的创意选题有关的产品和技术的特点。因此和科研项目所要求的领域分析不同,本科生创新的领域分析要点是当前领域的产品状况、以及是否有类似的概念等,一般不会去深入关注某个问题的学术论文情况。这就要求本科生能够熟练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相关产品信息、概念以及相关学术论文等。由于目标明确,这对于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是否具备好的归纳能力也是领域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我们的观察,很多本科生都能够很快找到市场上有哪些产品和创意选题相关,哪些技术与其相关等。但是在归纳这些产品或技术的特点上,就往往显得很不足。事实上,在领域分析的基础上,调整选题的侧重点是经常的事情。如果不能对相关产品和技术进行很好的归纳,就无法有效确定自己创意的核心目标。有时通过领域分析能够发现现有的产品或技术的不足之处,也能激发出新的创意。

3.3技术设计

再好的选题,如果没有扎实的技术实现,也就只是空谈和畅想了。对于本科生科技创新而言,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设计难度和工作量一般来说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就变得格外重要。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工作就是一方面要给团队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就是做好规划和进度检查工作。

通常由于指导老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因此在技术设计环节常常不能投入很多时间。而一般本科生由于在技术方案的把握和技术难题的解决上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对于提高本科生的信心和团队认可以及团队凝聚力都很重要。因此,指导老师有必要安排一些高年级的本科生或者技术比较擅长的研究生来承担部分指导任务。

3.4展现

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让别人理解并认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的人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抓住一个创新的核心价值,并辅以图文并茂的介绍和紧扣主题的演示是关键。基于学院“冯如杯”项目的审查实践,我们发现本科生目前普遍比较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介绍其作品时,主要存在这样几方面的问题:(1)所解决的问题/定位不清,这反应在选题时就没有想清楚;(2)科技创新的价值分析不够清晰,导致谁会关心该创新交待不明;(3)与现有产品或技术的比较点选择不当,导致无法展示出其优势;(4)介绍中(如ppt报告)所声称的特点和优势在演示中并没有很好体现,导致“说的和实现的不一致”感觉;(5)技术方案介绍抓不住重点,给人感觉技术特点不鲜明。

北航计算机学院所安排的“冯如杯”审查/检查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指导老师可以把这个安排纳入到相应的指导中。实践表明,学院安排的审查中所提出的很多问题如果能够较好地回答或解决的话,相应的创新项目在学校的最后评比中往往都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4总结与分析

基于本人近几年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所积累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以及在参与学院“冯如杯”项目审查中所积累的经验,本文介绍了所总结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中的四个环节的特点。应该说,这里的总结还很肤浅,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和必要的实践数据支持。因此,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可能会因学生的不同,指导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如何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入分析和总结。

作为分析,最后想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讨论一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多领域交叉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在学生科技竞赛项目中得到了一些体现。一个科技竞赛项目往往涉及多个方向或领域的专门知识,这给指导老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是依靠各个指导老师独立去学习相关领域知识,还是指导老师之间可以交叉指导相应的团队恐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另一个是指导老师如何选择学生的问题,从本科生科技创新角度而言,其核心目标是指导本科生创新。这样,指导老师是被限制在学院范围内招学生,还是可以跨院系,甚至是跨学校就应该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了。以北航的“冯如杯”比赛项目而言,由于目前客观上存在院系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跨院系培养学生就很难实施。

参考文献:

[1]孙月琴,吴丽娟,田振坤.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

[2]柳洲,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6(2).

[3]卢绍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