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十篇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十篇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39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1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意义;对策

《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楣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现代教育强调对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幼儿艺术教育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道德素质、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1.1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疑问与好奇,幼儿教育应抓住这一契机对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培养。幼儿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等多种教育内容,使幼儿充分接触了大量新鲜事物,同时幼儿艺术教育所营造的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因而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极为有效的。

1.2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因而艺术教育不失为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良好时机。教师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对孩子无意识的审美本能的肯定,对孩子审美取向的引导、启发都是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对幼儿的肯定、启发与鼓励使幼儿对艺术无意识的积极表现逐渐转变为有意识的审美体现,使幼儿逐渐认识到美的存在,并学会辨别美、认识美。

1.3提升幼儿自信心

艺术教育内容广泛、氛围自由而愉悦,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通过自己的歌声、舞蹈、绘画等表达出了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又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和自信感。久而久之,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艺术活动中逐渐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

2.幼儿艺术教育对策

2.1让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

每一个幼儿都需要自我的表达、自我的表现,这些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语言方式,也可以是艺术的方式,比如,幼儿会运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美好的内心世界。因此,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将艺术教育的实践变成幼儿追求美、实现美的平台,使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运用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要结合幼儿的自身所具有的兴趣、审美特点等等,在幼儿对所教学的内容兴趣淡漠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寻找原因,实施有效的策略,培养幼儿的兴趣,另外,作为幼儿艺术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如,表演、歌舞、画画等,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这些活动的参与中,满足自己表现的欲望,由此让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2.2营造良好的艺术活动空间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学模式中,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好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幼儿自身的特点\能力缺乏着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没有为幼儿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过多地关注技巧的学习方面,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只有置身在一个良好的,自己喜欢的空间中,才可能产生兴趣,才能在艺术需求的引领下,充分表现出自己所独有的特点,也才能实现我们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工作着,要善于创设适合幼儿的艺术活动空间,这个空间必须具有宽松、自由、活泼、丰富的特点。例如,在幼儿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下,让幼儿感知声音高低的时候,都是教师来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方式并不是适合幼儿记忆特点的,而现在有的教师对此进行了改革创新,让幼儿自己来敲击不同的乐器,在这个过程中感知声音的高低,使声音的感知变得的生动而又直观。

2.3在艺术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幼儿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在幼儿艺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策略,来创立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那个幼儿感受到自己在活动中的成就感、愉悦感,首先,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艺术的培养,让幼儿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艺术形式中,教师还要重视的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渗透多种基础知识和较能,淡化对幼儿艺术技能的要求,这不是说要技能脱离艺术的学习,脱离了技能学习的艺术教育,是没有活力的,但也不要对技能的提出过高的要求,因为这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也与艺术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有效策略,提升幼儿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发展性。

2.4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教师在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幼儿良好的艺术氛围,使他们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艺术的熏陶。比如,手工品艺术制作、自然环境的优化等等。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提升了幼儿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为提升艺术能力创造了条件。

3.总结

总而言之,艺术教育能激发幼儿对生活、对环境和社会的兴趣,使其对艺术产生初步的认识。对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艺术教育,认真研究幼儿艺术教育的实施对策,关注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心理发展,为幼儿营造轻松自由的艺术氛围,不断提升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汪志琴.浅谈幼儿艺术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1(5):17

[2]王援.浅谈幼儿艺术教育综合实施的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226-228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2

幼儿艺术教育是指以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方式对幼儿进行感染和熏陶,挖掘幼儿对美的感知力、认知力和创造力,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塑造幼儿的身心健康,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幼儿艺术教育范畴广泛,涵盖了美术、音乐、歌舞、表演、文学、影视、书法、图书等多个领域,既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塑造幼儿健康个性和完美人格

艺术教育是关乎人类心灵行为,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用艺术的内在吸引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会愉悦,收获美的享受,从而引导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同时,艺术教育也能够为塑造幼儿“完美型”人格打下了基础。幼儿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与德智体美教育相结合,既能使幼儿的行为接受真和善的被动调节,也能使其获得美的自动控制,使幼儿的艺术素养与道德素养一同提升,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完美型”人格打好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培育幼儿审美的兴趣和能力

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造,人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培育幼儿的审美兴趣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能够在激发之后,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

(三)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幼儿智力和创造力

人的认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知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能产生一定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对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帮助提高了幼儿智力的发展。一个从小就对艺术兴趣强烈的幼儿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往往比一般幼儿具有更强的感悟力、思维力、想象力,这就体现了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传统落后的艺术教育观念

艺术教育不一定能培养出艺术大师,但应该努力培养出用艺术表达人生体验,寄予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学生。在传统的幼儿美术、音乐教育中,教师比较重视让幼儿学习掌握艺术技能,而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兴趣、观察力、创造性、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往往被淡化或搁置。这就无法使幼儿学会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偏离了艺术的人文本性。

(二)功利机械的艺术教育方式

当前的艺术教育往往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表演成人化、训练机械化的情况,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若不顾幼儿的年龄,盲目的将艺术教学定位在对幼儿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强迫幼儿反复排练一个艺术节目,为的就是能在舞台上表现出“精彩”的艺术表演,从而体现幼儿园艺术教学的成果,这就让幼儿艺术教育染上功利的色彩。若在艺术教育中只采取灌输、机械的训练方法,将会让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在一遍遍重复训练中丧失殆尽。

(三)匮乏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

当下,许多就职的幼师并非专业的艺术类院校毕业,没有接受过艺术类教育的理论课程指导,无法系统的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不能准确把握艺术教育的终点,难以正确地指导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既不能很好的引导幼儿领悟真正的艺术理念,也不利于发掘幼儿的艺术天赋。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课、美术课开不好,这其中很大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四、幼儿艺术教育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

艺术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与模仿,艺术教育并不要求每个人学会创作,只是想让更多人欣赏世上已有的美好创造。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一旦人成为审美的人之后,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将“审美培养”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去引导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而不只仅仅是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技能。

(二)丰富幼儿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是改革创新幼儿艺术活动的教学方法。幼儿艺术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教师为幼儿选择的艺术教育内容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和艺术作品的欣赏,使之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培养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充分拓展幼儿热爱真善美率真天性的空间。

二是注重幼儿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艺术教育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自由创作,支持鼓励幼儿的创新想法和创新行为,尽力为幼儿创建创造性的空间,引导他们用多种形式来感受和表达艺术,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是以孩子的标准进行艺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审美力方面,幼儿教师不应该以好看、好听或者不好看、不好听来简单定义。艺术发展到今天,早已从模仿、再现、写实过渡到抒情、表现、言志。教师应从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待艺术,从孩子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对美的感受。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画家”、“表演家”,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而是不会按照成人的方式来表达。教师在艺术活动中应多鼓励幼儿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他们就会无拘无束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获得独特认识和感受。

(三)加强幼儿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幼儿园教学水平的高低,幼儿园在加大艺术类幼儿教师的引进力度以外,还要对现有的幼儿教师进行艺术教育类的培训,支持鼓励幼儿教师去有关的艺术院校进修学习,同时幼儿园不定期地邀请一些艺术教育名师来园给幼儿教师进行指导或开办讲座,从而提高幼儿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恰恰谭荣清.幼儿艺术教育探析.考试周刊,2017,第2期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3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意义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意义

(一)社会文化背景

如今,外国文化的影响极大的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幼儿处于各种观念形成发展的最佳期与关键期,更容易受到强烈文化艺术的刺激影响。长此以往,民间艺术的传承,最后将被人们渐渐淡忘、所剩无几。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教育尤为重要,使幼儿通过欣赏、交流、感受、了解、体验民间艺术独有的魅力,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国学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各个阶段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个性,提升艺术审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民间艺术作为国学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入幼儿教育使国学文化成为伴随其一生受用无穷的艺术和道德财富。

二、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教学

(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目前幼儿国学艺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不能缺乏方法盲目跟风,在教学中引入民间艺术元素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民间艺术的元素才能逐渐渗入幼儿的艺术审美观念中,对艺术创新和审美观的构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形象生动、引导欣赏

幼儿的形象思维强,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图画、新奇的物品和精彩的花纹都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吸引其主动参与到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中。例如:

1.戏曲艺术

活动开始前拿出准备好的京剧脸谱,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随后播放京歌给幼儿欣赏。它京剧相比,京歌是含有京剧的音乐元素在内,更加现代化,易于幼儿理解。当幼儿相对熟悉京歌的曲调之后,再引导幼儿欣赏纯正的京剧,这种鲜明的对比会更加强烈,加深印象。

2.纸的艺术

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纸,从而引申讲解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简单讲解剪纸的制作方法,引起孩子们对构图、剪纸等技巧的兴趣,让幼儿视觉上感受其镂空、通透的特点,从剪出的精美图案美萌发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3.中国著名瓷器———青花瓷

主题活动“青花瓷”中,首先引导幼儿欣赏富有中国浓郁气息的瓷器———青花瓷,让幼儿了解青花瓷色调、装饰与花纹等主要特征,感受其典雅高贵、栩栩如生的艺术美,从而激发孩子对青花瓷的喜爱,也初步了解其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三)学贵力行、知行合一

在美术教学中,丰富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民间艺术开发和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必须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时间和空间,保证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具体做法有:1.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在剪纸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剪刀、彩笔与纸,以及启发孩子的思路,让孩子自由发挥,他可能剪出各种常见的事物。2.在京剧鉴赏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当幼儿通过京剧、京歌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后,再通过开展动手设计、绘制京剧脸谱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对京剧脸谱不同颜色、线条、花纹的特点了解不同人物脸谱的特征,并积极鼓励幼儿在自己的脸谱创作中大胆地用“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进行尝试。

(四)创设环境、耳濡目染

《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开展幼儿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将经典艺术创作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例如:进区牌、家园共育、家教专刊、走廊、窗户、楼梯等。进区牌上装饰中国结,或用书法和国画技法点缀装饰;家园共育;教室走廊布置上,在窗户上贴剪纸、讲台上摆设瓷器、墙壁和走廊上张贴国画;提供美丽的范本作品、建立民间美术角等。

三、民间艺术课程的实施成效

(一)鉴赏美的能力

幼儿审美观和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构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淀过程。通过将中国元素引入幼儿艺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初步了解传统艺术之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民间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重要是培养了幼儿的手脑并用、勤于思考的创造能力。为适应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引导幼儿大胆创造。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4

幼儿艺术教育实践

自我国加强素质教育以来,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目前有些幼儿艺术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机械性模仿、对幼儿实行准专业化技能训练……这些有悖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幼儿艺术教育的初衷,忽视了艺术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本质意义,不仅使幼儿艺术教育失去了本身的鲜活,也难以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10年来,我们将幼儿的艺术教育与养成教育作为我们的办园特色进行探索,这些年的实践过程,是我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幼儿艺术教育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不断清晰、不断升华的过程。

一、端正理念,把握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在幼儿期则以形象思维为主,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成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来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他们主要运用肢体语言、美术语言、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游”与“戏”是两个有着各自含义的字眼,“游”主要指玩耍,而“戏”则有歌舞表演的含义。幼儿们凭着自己的本能去感悟艺术,理解艺术,创造艺术,他们甚至不可能把艺术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审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而仅仅把它当作是游戏。儿童视游戏为生命,玩游戏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充满巨大诱惑的快乐过程,令他们兴奋不已。正是这种快乐与兴奋,使儿童从中受到艺术的熏染,感到创造的乐趣。这也意味着,幼儿的艺术教育更适宜在轻松和愉悦中进行。另一方面,艺术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态对人的情绪,情感产生充分的激发作用,这一点又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情绪特征完全吻合。

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征为我们实施艺术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幼儿艺术教育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先进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培养儿童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陶冶美好情操,促进儿童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与协调,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

基于对幼儿艺术教育本质规律的认识,我们确立了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和实施原则。

1.教育目标

以艺术的美育功能并通过令人愉悦的灵活方式、培养幼儿的艺术素质、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情操,重点着眼于艺术教育对发展幼儿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2.实施原则

自选性——在艺术活动中,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由幼儿自由选择;幼儿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自主地参与活动。

展示性——为每个幼儿提供活动的空间和舞台,幼儿能自由地展示自己,使其身心得到满足。

体验性——通过情景设置,活动材料的运用以及幼儿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与理解。

互动性——在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互动,教师通过情景、材料对幼儿进行引导,同时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又促使教师不断地丰富材料、调整角色。

二、围绕目标,构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围绕幼儿艺术教育目标以及确保目标实现的实施原则,我们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教学组织、师资配置、活动方式及具体操作方式进行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改革和调整。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对幼儿园原有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学科课程转向综合课程,按幼儿园常规每天上午进行语言、计算、常识、体育、英语等教育教学活动,下午则所有幼儿按各自的兴趣分小组进行艺术教育活动。

音乐和美术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最适合幼儿期个性、发展的艺术形式之一,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适宜于幼儿表现、幼儿兴趣浓厚,易于被幼儿接受的绘画、舞蹈、器乐(如电子琴、架子鼓、弹拨乐)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兴趣爱好是幼儿学习和参与活动的推进器,能否适应并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园艺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依幼儿兴趣,将幼儿分成美术、舞蹈、器乐等若干小组,以4岁为年龄临界点,因材施教。4岁以下着重于营造艺术氛围,培养艺术感受,如音乐的节奏感、对色彩的感受力等;4岁以上则适当增加表现力,表现欲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帮助幼儿在形象与表象之间建立认知联系,为其实现技能和自由表达间的互动,培养创造力奠定基础。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给予有力的影响,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也就成为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我们花大力气抓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所有教师不仅具有优秀幼教工作者良好的基本素质,还必须在美术、舞蹈、器乐等方面拥有一技之长,以适应我们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需要。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成立了以各科专业教师为带头人的教学研究小组,负责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进度的把握和教学质量的测评。同时,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予以修正,保证了艺术教育活动循序渐进地系统进行。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严格遵循制定的实施原则,了解每个幼儿的需求,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尊重并鼓励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积极发挥情绪、情感的感染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们以培养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为重点强调过程。采用想象画,即兴舞蹈等有效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创意。同时,教师根据幼儿活动过程中表现手法对技巧的需求,适时辅助培养幼儿所需的技能技巧,在器乐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是单纯采用目前流行的练习曲学习技巧,而是从幼儿熟悉的儿歌入手,帮助幼儿根据节奏,掌握表现手法,营造教学互动,教学相关的良好情境氛围。

三、注重效果,实现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经过十余年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已形成一整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操作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教学组织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并在幼儿身上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认知理论,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强调儿童的学习以理解为特点,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强调儿童的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强调对话的师生观,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由来,并以此为依据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知识观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做出的主观解释,即主体根据自身经验对客观世界进行主动建构,因此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即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理解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时避免将有关知识当作真理灌输给幼儿,要积极关注幼儿的经验背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尊重幼儿的主观理解,积极引导幼儿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例如在一堂美术课上,教师请幼儿为花朵涂色,有的幼儿根据教师展示的花朵的颜色来给自己的涂色,然而有一个幼儿却很特别,他没有按照教师所展示的样式进行涂色,而是积极思考,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来操作。他的花朵仅用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这时教师并没有对幼儿进行批评,而是请幼儿说说为什么花朵是黑色的呢?幼儿说:“黑色的花朵是男的,红色的是女的。”在幼儿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有男人也有女人,基于这个经验背景,他对花朵的理解也是有男有女,并且花朵中的男女性格特征也和人一样是有区别的,雄花如男人勇敢大气,用黑色来表现,雌花如女人娇艳美丽,用红色来表现,正如男人要保护女人一样,黑花也始终伴随在红花身边担当护花使者。这个小男孩对花的性别特点的主动建构,对他在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认知建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如此表现的原因,并要尊重幼儿对客观世界做出的主观解释,根据幼儿的积极理解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从而帮助幼儿不断丰富他们的经验世界,调节或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对知识体系进行主动再建构。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的原有经验,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达成的;另一方面已有经验也因着新信息而被丰富或改正达到重新建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不能无视幼儿已有的经验,而是要把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和生长点,引导幼儿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例如在《会讲故事的乐器》这个大班音乐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双响筒、锣鼓、铃鼓、手铃、木鱼、三角铁等各种乐器,请小朋友先自主探索各种乐器的发音方法以及它们的不同声音,为了使幼儿更容易了解乐器的发音及不同点,教师积极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在听到乐器发音后积极联想与生活中的哪些声音相似,使乐器的声音与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声音进行有意义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打击乐器以不同的节奏、力度、速度等表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启发幼儿运用这些声音来创编故事。

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要求教师关注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并积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创设能够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的环境,准备充足的材料,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自由探索、交流、分享的机会,实现幼儿对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教学过程必须要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情境、协作共享、对话交流和意义建构,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以此使学生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协作发生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者认为协作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教学群体,成员在讨论与交流中共享彼此的思维与智慧,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话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要放权给学生小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交流对话、自由表达的机会,从而共享每个成员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意义建构是指学生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教学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新知识的有效迁移,并能对新知识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理解客观事物的独特视角。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情境、协作共享、对话交流以及意义建构这四个基本要素,做好充足准备,为幼儿准备有利于他们进行意义建构的材料,创设能够唤醒他们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情境,鼓励幼儿间的合作,引导幼儿资源共享,促进幼儿对话交流,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帮助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1(6).

[2]汪翠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1).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6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if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研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7

一.创设多元灵动的园部美术实习场

幼儿美术实习场应以幼儿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和归宿;以幼儿的实践操作、亲身体验为方式,并赋予艺术的空间、丰富的材料,以此来激发幼儿无限的创造欲望。因此我们将美术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我园三楼宽阔的廊道,以开放多元的材料架、艺术化的空间布局、随眼看到的各种艺术作品创设了“艺术创想”美术实习场。破旧的纸盒纸板、有趣的瓶瓶罐罐、自然的枯枝瓦片等诸多废旧材料摇身变成的一件件情趣盎然的创意作品,让幼儿置身于更广泛的艺术学习场景;“瓶罐总动员”“纸盒变变变”“纽扣创意馆”“绘画达人坊”“宝贝大集合”等一个个美术活动场,萌l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并使他们充分感受着美术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和创造乐趣,进而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幼儿园有一批报废的小桌子、小椅子,我们就随机把它们投放到幼儿美术实习场中。孩子们发现了,便即刻随意在上面画贴,小桌子和小椅子转眼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孩子们的创造灵感就这样被激发了。操作实践中,他们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也让美术活动更充满儿童意义。当然,园部美术实习场是指向幼儿园全体小朋友的,创设时我们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需要。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班级美术实习场

当然,孩子更多生活在班级,我们应更多关注班级美术实习场的创设。区域空间要相对大一些,凸显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要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表现美、创造美;更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幼儿的美术活动更富趣味性、游戏性、艺术性。如我园有一个班级专门创设了“厨房宝贝创意区”: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厨房用具、作画工具、各种辅助材料等,并把一件件废旧的厨房用具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宝贝,悬挂或陈列在“宝贝厨房中”。孩子们在“宝贝厨房”美术区域中活动,乐此不疲,创意不断,游戏不断。又如另一个班级设置的美术实习场“创意石头馆”,更具特色!师幼一起用各种石头艺术化布置的石头门,里面的石头展示台、墙壁上一件件石头宝贝让人目不暇接,每到游戏活动时间,孩子们纷纷喊着“工作喽,工作喽”,抢先进入石头馆,就怕去晚了玩不到,而且每次活动结束都要老师催着“收工咯”……这样的班级美术场景设置,赋予了幼儿美术活动更多的意义。因而在班级美术实习场中,我们要以新奇的工具材料和创意作品来唤起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只要我们的美术区域创设得当,孩子们必定会还我们一个个惊喜:树叶、纽扣、管子、包装袋等最平常的生活元素,都巧妙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千变万化的奇思妙想在幼儿手中幻化成一件件鲜活生动、不同凡响、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幼儿陶醉在自己的创作中,生活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生活,也练就了他们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班级美术实习场的设置,让孩子们尽情发挥着创造性思维,也激发着他们无尽的创造潜能。

三、创设真实自然的生活创作实习场

幼儿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幼儿艺术素养的基础教育,是通过感受美、体验美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操作活动;它使幼儿在探索和创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个性的张扬。而大自然、大社会中蕴藏着很多美的艺术,我们要“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与大自然、大社会亲密接触,在更丰富的生活、社会中学习、创作。基于实习场的理念,我们给幼儿创设的美术实习场不应仅限于园内,应该让幼儿在更真实的生活、更丰富的场景中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美,从而激发幼儿自由创造的激情。如我们经常带幼儿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感受生活的美,到小区、花园、公园里去写生,去参观美术展览;我们引导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引导幼儿自由创作等。我们把美术活动和其他领域相结合,在科学探索、故事欣赏、社会活动等其他领域学习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艺术的手段将感知对象和体验自由表现……例如大班孩子对纽扣很感兴趣,我们就引导他们进行纽扣的收集和创意活动,对他们进行“因地制宜”的指导。孩子们在趣味玩纽扣的过程中创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纽扣DiY”作品:五彩小青虫在田野里散步、秋风中的小树沙沙响、美丽的娃娃等,孩子们享受着其中的乐趣,也张扬着他们无限的创造力。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8

关键词:自然材料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一、前言

现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通讯手段日益发达,先进科技不断深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在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的便是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教育媒介,简单的投影技术便可以向学生们呈现各种现实及虚拟的景象。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技术型授课方式正逐渐削弱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在幼儿教育这一关键环节,教师不仅要注意授课的便捷性,更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孩子们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则属于动手能力培养范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本文则针对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自然材料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作用展开论述。

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自然材料的来源及使用要求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1.自然材料的来源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因此教育过程中使用自然材料是很好的一种选择,对于培养幼儿“变废为宝”的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自然材料的概念是相对于生活材料来定义的,与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及可回收利用的物质不同,源自大自然中并且未经任何再加工的实体物质均可称为自然材料,如:树叶、树枝、树皮、花瓣、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石头、泥沙、贝壳等。

2.自然材料的使用要求

在民间艺术中,民间手工以及民间节日装饰是使用自然材料最多的地方,在需要幼儿动手制作的民间艺术中,对材料的选取涉及到幼儿的人身安全,不容小视。

首先,在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选取不同教授内容后,需选择与讲授内容一致的自然材料,并且进行事前筛选。材料的质地应自然,无毒,并且便于搬运;对于质地粗糙且有潜在安全威胁的材料,教师需进行事前处理,以便幼儿使用。

其次,在选材上,常用自然材料需要经过实践验证,有一定的潜在利用价值,便于幼儿操作、容易引发幼儿联想与创造。这样不仅开发了幼儿的思考能力,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功效,并且为教师在教育素材的选择上提供了很大便利。

三、运用自然材料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学的意义

艺术家丹纳在论述艺术品的本质时,曾经提到“只要翻阅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一则让幼儿们意识到祖国民族成分的多样性,启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二则使学生们了解自然资源的丰富多彩,并让幼儿自早期便养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良好品质。

四、运用自然材料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策略

1.走进大自然,丰富幼儿对自然的认识

大自然这所“蓝天下的学校”是幼儿学习、增长知识得天独厚的课堂。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直接的感性知识,而且能养成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习惯。在这种求知欲被激发后,逐渐引入民间艺术的来源及发展,会使幼儿更加容易接受内容丰富的传统艺术,从而对民间艺术的概念认识更加深刻。

2.自然材料在各种形式的民间美工活动中的灵活运用

美工活动中,自然材料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充分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优势。运用丰富的自然材料进行美工创作,突破以往单一材料的限制与拘束,鼓励幼儿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传统艺术,对其进行巧妙改造、组合。

3.有目的、有层次的将自然材料投放进美术活动区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活动区活动活动没有统一的主题和要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大胆表现。美术区中材料的投放,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也要关注材料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和价值,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各人所长进行活动。

4.调动家长资源,共同开展民间艺术教育

让自然材料变成这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让幼儿由最初对自然材料的陌生到熟练灵活的运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丰富的知识和职业背景,不仅能够为民间艺术素材收集、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际材料,也能够丰富我们的活动内容。比如通过开展亲子小制作、亲子民间习俗体验活动、传统工艺玩教具制作等活动,让家长充分感受幼儿园民间艺术的教育意义,同时在活动中,也融洽了亲子关系,体验变废为宝的情趣。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9

关键词:游戏;游戏精神;幼儿艺术教育;教育内容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1、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幼儿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①他们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②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内容。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笔者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本人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详见本作者论文《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发表在《科教文汇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众所周知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教育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培养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孔雀的生日》为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为庆祝孔雀的生日展开的,幼儿动手制作蛋糕、装饰孔雀漂亮的羽毛、给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围着孔雀翩翩起舞。就这样在幼儿熟知的活动情节中,展现他们许多平时隐藏着的艺术潜力,将幼儿学到的成果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因为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拥有学习艺术的信心,就这样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儿从中既学到了艺术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各艺术门类自由往来,自由创造,相互交融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定位于单科艺术知识的灌输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选择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好。其实“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声音、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各自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③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多种感官通道融合为一体,为幼儿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直接体验,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综合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艺术才能的表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音乐就是纯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单纯的动作练习,综合式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是“游戏精神”的充分彰现。

3、教育内容既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活动发展需要随机生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这样一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和创造性的。能够平等关注到不同幼儿需要,教育内容既可预设也可随机生成。但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只是等到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表演,毫无创造性可言。若教师根据本班本园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儿的艺术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师原本预设以唱歌、跳舞的内容方式为活动主题来庆祝“六一”,表达幼儿的快乐感情。大部分幼儿按照幼儿预设的内容载歌载舞的,煞是高兴,但是教师注意到少部分幼儿并不很积极主动的参与歌舞活动,一问为什么,幼儿说:“我喜欢画画,不想唱歌、跳舞。”这时教师就可以灵机一动随机要求幼儿以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样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生成教育内容也并不等于教师被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内容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内容永远抹杀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因势利导,不露声色地随时把幼儿拉回到“正轨”上来,从而使师生生成内容与教师预设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教师预设与随机生成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游戏精神”的高度体现

4、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游戏的生活,是一种富有“游戏精神”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处处存在着游戏,处处闪烁着“游戏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艺术活动,就是人类闲暇之余的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与艺术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早期幼儿来说,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游戏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比如一些民间游戏本身就是民间艺术,幼儿经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都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特别是一些歌舞类表演游戏,皮影戏等就更是纯粹的艺术了。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艺术的元素,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在这样一种张扬充分张扬着“游戏精神”的游戏与艺术糅合的过程中,幼儿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游戏本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纳入到里面来。

参考文献:

①乔卫平,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178

②拉塞克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1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第90页

③转引自腾守览主编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178页。

④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早期教育[j]2002(3)

⑤[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

幼儿艺术活动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教育艺术素养

一、幼儿美术教育概述

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共同构成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其直接提出要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同时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更要落实这一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建议:“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由此可见,在幼儿园艺术领域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在美术教育中,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所以笔者从美术教育三个活动分析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

1.绘画:幼儿园绘画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笔、纸等工具材料,运用色彩、线条、造型、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出视觉形象,从而表达幼儿的思想、情感。在绘画活动中,幼儿要大胆创作,而教师不打扰、不批判幼儿的作品。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是幼儿艺术素养的实践培养期,在不断的艺术活动创作中培养艺术素养是绘画活动的最终目的。

2.手工:幼儿运用手或借助工具,利用各种材料形成有具体形象的造型是幼儿手工活动的内容。而幼儿园的手工制作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使幼儿的兴趣提高,小手更灵活,想象力和观察力得到提高,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3.欣赏: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培养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了解对称、均衡等一些形式美的概念,感受内容美和形式美,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价值。这个活动侧重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在以后艺术素养培养阶段中,欣赏是包含在艺术素养中的重要内容。

从上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从多方面培养了幼儿的艺术特质,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种下了艺术的种子,给幼儿打开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兴趣大门。

二、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意义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大部分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感受能力。绘画和美工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审美情趣和价值培养,活动延伸中如教室环境布置能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影响很深远,是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启蒙性开导和指引,是引导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标杆,起着导向性作用。

三、如何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素养

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呢?

1.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给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启蒙性指导,所以教师的艺术素养如何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带领幼儿萌发艺术新芽。

2.教师要给幼儿艺术创作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幼儿艺术素养的萌发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不能压抑和扼制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更不能妄加批评幼儿的艺术作品。因为从另一方面说幼儿有可能是教师的艺术指导老师,因为幼儿的创造力是充满童真的。

3.运用多种感官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不能局限于从一个方面挖掘幼儿的艺术特质,更要从多方面发展幼儿的艺术特质,如从多种感官活动入手,充分调动幼儿的艺术特质,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艺术萌芽发展做必要的准备。

4.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给予幼儿艺术创作的信心。幼儿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会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信心,让幼儿自信地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褒奖,如此幼儿艺术素养才能多方面提高。

5.开展综合活动,多方面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综合活动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绘画活动的结合,欣赏活动和舞蹈的结合,美工同绘画相结合,这些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多方位考虑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为幼儿树立一个艺术修养的标牌,善于观察幼儿行为,知道幼儿各种行为的原因,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洞察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提供充分的操作和实践机会,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进行启蒙性引导。

参考文献:

[1]凌巧清.幼儿绘画在艺术创造中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