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十篇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十篇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39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1

[关键词]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4-0084-05

一、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核心竞争力并没有相应的提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焦点问题。纵观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金融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得到发展。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科技金融概念,近年来随着对促进科技和金融相结合认识的加深,中央与地方出台了大量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和文件,科技金融创新实践日趋活跃,2011年2月,我国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高新区等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并于2011年10月20日确定了中关村等16个地区为首批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试点地区。经过近些年的大力推进,全国科技金融进展如何,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存在多大的差异,有什么样的经验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研究。王松奇[1]研究认为,我国过去资本与科技融合方式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烙印,处于一种低效率的运行状态,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基本框架;王海[2]分析了1991—1999年我国科技金融的结合效益,发现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益总体在上升,但上升幅度不高;廖添土[3]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需要加快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宽科技发展的融资渠道;房汉廷[4]指出科技金融首先是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其业务特性兼具政策性和市场性,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导、引导及督导;曹颢、尤建新等[5]构建并计算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并据此分析了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差距,得出我国科技金融产出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的结论;王霞[6]从科技金融的视角,提出了甘肃省科技发展中的金融政策建议;陈冠英[7]从生命周期角度对我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进行研究,认为我国适合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综上所述,科技金融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我国科技金融区域发展状况的研究更少。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科技金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

(一)科技金融发展指数选取标准

科技金融涉及的范围较多,衡量标准比较宽泛,因此在其指数选取时应确定一定标准和原则。首先,指数应该反映科技金融的含义。科技金融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能只单纯衡量科技和金融的各自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其概念进行界定,充分反映科技金融的本质。其次,选取的指数具有可度量性。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数来客观量化科技金融,避免主观判断造成的影响。最后,指数具有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数应该具有统一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会因为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规模、发展程度不同而不一致,并且应选择相对量指数。

(二)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定义

依据科技金融发展指数选取原则,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应该包括科技金融经费指数、资源指数及产出指数,如图1所示。

这三个分指数又分别用二级分指数来衡量(见表1)。科技金融经费指数指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情况,从经费筹集方式来分,包括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力度、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三个方面。科技金融资源指数指除了经费外的科技活动投入情况,包括科技活动机构资源和科技活动人员资源两个方面。科技金融产出指数用来衡量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包括数量、申请的专利数量、技术成交额三个方面。

主要指数解释如下:1.财政科技投入指各地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2.地区企业数是指限额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3.企业科技投入指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的自有资金,4.财政支出指各地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总支出,5.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指各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6.地区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所有单位和人员的生产活动成果,7.研发机构数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所有企业、研究所、大专院校的总量,8.研发人员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9.地区总人口指各地区常住人口数量,10.论文数指国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11.国内专利授权数指在一定时期内授予发明人独自拥有发明创造的权利数量,12.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指针对技术产品出售、转让的交易额,13.科技经费支出总额是指进行科技活动时的各种支出额。

(三)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本研究中各种指数的数据来自于2001—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以确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可比性。

由于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包括三个分指数,因此首先分别计算各个地区的三个分指数。分指数由二级分指数构成,为了方便理解和指数的直观性,采用如下计算方法:

二级分指数=

其中,为某年第i个地区的指数值,为某年最小指数值,为某年最大值。如公式所示,二级分指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二级分指数值一般在0~100之间。指数为0表示该地区该指数最差,指数为100表示该地区该指数最好。

然后计算分指数,每个分指数由二级分指数构成,由于二级分指数的重要程度无法具体衡量,因此为了排除主观因素影响,本文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二级分指数以及科技金融发展指数。

三、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计算结果

本文计算了中国2001—201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了香港、澳门、台湾)的发展指数,由于地区发展模式同其他地区不一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因此不在计算当中,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各地科技金融发展并不均衡,且不同阶段科技金融的发展也存在差异。2001—2006年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较快,2006—2010年科技金融发展缓慢,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趋于下降。

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按照地区来确定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类别,对我国各地区历年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进行样本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当设定距离为6时,全国可以分为5大类:

第一类,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综合经济和创新能力强,社会环境优良,科技金融资源丰富,经费充足,居全国的龙头地位。中关村作为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和我国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总是先行先试,北京的科技金融发展排在第一类与现实相吻合。

第二类,陕西。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桥梁”。该省主要以重工业为主,科技基础雄厚,科研院所很多,科研人才聚集,经济突飞猛进,尤其是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快进步。

第三类,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地、科技创新方面的排头兵,科技金融基础设施雄厚,经费充裕,居全国领军地位。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等多层次金融市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科技金融经费较为充裕,科技金融产出不断增加,处于全国的前列。

第四类,天津、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甘肃、湖南、吉林、湖北、新疆、山西、山东、安徽、云南、黑龙江、青海、河南、贵州、辽宁。这些地区或者经济发展良好,或者科技基础雄厚、依托当地资源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并且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性战略的实施,发展潜力巨大,科技金融试点机构分布较广,经过努力可以上升到第三类地区。

第五类,河北、江西、内蒙古、海南、广西、宁夏。这些地区大部分属于内陆省份和自治区,综合经济和创新能力一般,科技金融资源、科技金融产出、科技金融经费等各项指数较弱。

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而且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科技基础。

五、我国科技金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差距较大

从2001—2010年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看,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差距较大(见表3),尤其2001—2006年差距不断扩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普遍高于西部落后地区,形成比较明显的东西部差距。虽然随着近几年各地区对科技金融的重视及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科技金融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2010年的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仍然大于2002。

(二)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

从科技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财政资金应该主要起引导作用,目的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但我国现在科技金融发展还不成熟,各地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科技经费来源中,金融投入占比平均为5.91%,财政投入占比平均为24.9%,财政投入占比远高于金融占比,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这就需要对科技金融的发展进行再培育。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并计算了我国各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发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技金融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科技基础。针对我国区域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发展科技金融首先需要增强科技实力。我国目前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如何加大金融投入和进行金融创新,但本研究表明科技金融的发展中科技力量雄厚与否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各地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强调如何增强本地的科技实力。

2.明确界定财政科技投入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财政科技支出是政府支持自主创新最直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尤其在科技金融发展初级阶段,是使从事自主创新的主体获得国家资助和优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有利于市场培育。但是,财政投入不能替代市场,其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大包大揽,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其投入边界。

[参考文献]

[1]王松奇,李扬,王国刚.中国创业投资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10-13.

[2]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3,16(2):67-72.

[3]廖添土.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与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J].金融电子化,2007(5):83-85.

[4]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5]曹颢,尤建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6):134-140.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2

[关键词]科技金融结合模式;哈大齐高新区;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innovation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hasbroughtaboutprofoundeconomicreformsand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dustryrequiresthestrongpushingpoweroffinance.Sci-techfinancehasattractedtheattentionofthecentralleadingbodyofCpCandrelativeexperts.asimportantindustrialbasesinHeilongjiangprovince,Harbin,Daqing,andQiqihaergrowsoslowthattheyhaveaffected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oldindustrialbasesinnortheastChina.theHarbin-Daqing-Qiqihaerhigh-techzonenowhassomeproblemsintermsofsinglefinancingchannel,unsoundfinancesupportsystemandweakgovernmentalsupport.Learningfromexperiencesinscienceandfinanceintegrationathomeandabroad,thezoneshouldbuildafriendlyfinancialenvironmentwiththeguidanceofthegovernment,acceleratecapitalizationandcapitalupgradingandbuildadiversifyingfinancialsystem.inthisway,thefinancialdifficultiesofthezonecouldbeovercomebyrelyingonsci-techfinanceintegrationdevelopmentpatterns.

Keywords:scienceandfinanceintegrationpattern,Harbin-Daqing-Qiqihaerhigh-techzone,inspiration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会给经济带来深刻变革,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现代科技产生交集,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科技金融这一概念应运而生。科技金融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所谓科技金融,实质上是以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着力点的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1]。科技金融作为我国科技行业和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党中央和金融领域专家的高度重视,为此,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了《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

近年来,在我国科技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积极指导下,科技金融结合初显成效,在提高金融业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依靠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金融确实能够激发行业内创新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2]。同时,科技金融也会增加整个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削弱对外界环境的防御能力。因此,如何将科技和金融进行有机结合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极具研究价值的热门课题。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而哈大齐高新区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发展迟缓,严重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因素。因此,为尽快实现科技金融结合,有必要深入了解哈大齐高新区的金融现状,学习借鉴国内外科技金融结合的成功经验,构建一套健全的哈大齐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模式,促进哈大齐高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哈大齐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的问题

哈大齐高新区是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骨干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我省经济实力最强劲、工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聚度最大的地区。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复杂的国内经济环境,哈大齐高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支持力度较薄弱。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金融体系的支持。哈大齐高新区如今面临的困境可以从金融支持层面着手,依靠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模式解决高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

目前,科技金融结合已经引起我省的足够重视,但是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往往只看到科技金融珠联璧合后,接踵而来的巨大经济影响力,却忽视了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哈大齐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存在以下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哈大齐高新区的多数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还无法达到银行贷款的准入门槛,这就造成科技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研发的困境。哈大齐高新区乃至黑龙江省尚未形成资本市场,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发展均十分缓慢,募集资金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即是外部资本想介入,也会采取谨慎的态度,不敢妄加行动。

(二)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

无论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是本地证券、期货公司、保险、信托机构,无论是从从业人员资质,还是从中介服务水平,哈大齐高新区乃至黑龙江省均相对匮乏。一方面专业人才少,无法有效控制投融资风险,不能提供涉及经济、金融、法律、保险多角度的服务;另一方面,现有中介机构从业时间短,缺乏公信力,不适应现阶段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3]。这也成为制约哈大齐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的一大瓶颈。

(三)政府扶持不到位

哈大齐高新区内的企业只享有固定期限内减免部分所得税的政策扶持,除此之外,黑龙江省没有针对高科技企业的任何优惠政策。再加之,高新区内企业的投融资主体始终由政府承担,导致创业风险投资资本与高科技企业的实际资本需求相比远远不足。

此外,对央行及各个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国家规定对高科技企业给予的补贴政策迟迟无法兑现。在这样的局面下,哈大齐高新区很难实现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更难摆脱发展停滞的局面。

三、国内外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一)国内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模式的经验

本文选择清华大学科技园和江苏省作为国内科技金融结合的研究主体,因为双方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上走在全国前列,极具代表性。

1.清华大学科技园科技金融结合的经验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强劲的科技竞争力,使清华大学科技园成为全世界产学研一体化、把科技成果最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金融完美融合的典范。

2013年3月7日,为帮助广大科技型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自身融资能力,清华科技园(陕西)举办了科技金融系列讲座。在讲座上,首次引入“信贷工厂”经营理念,适时调低市场准入门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4]。不仅巧妙地运用闲置资源进行市场配置,而且实现了科技行业和金融服务行业健康互动。

2013年9月25日,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举办挂牌仪式,园区将形成从创投融资、经营扶持到上市辅导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探索科技金融崭新的绿色通道。至此,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企业上市的快车道打造完成。由此,清华大学科技园在金融创新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均取得不错的业绩。

2.江苏省科技金融结合的经验

江苏省既是科技大省,也是金融大省。在不断提高对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模式认识的基础上,致力于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开发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举办科技金融推介会,科技金融论坛等系列活动,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成立初期的融资困境。

江苏省将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模式视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省委的统筹安排下,同国家开发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授信科技贷款额度达500亿元[5]。继续沿用提供专项贷款、发行科技融资债券、开办科研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等手段,同时,探索央行提出的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放款科技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简化发行条件,支持科技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等措施,保证江苏省科技和金融的密切配合,优势互补。

(二)国外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模式的经验

本文选取美国、日本两个国家作为研究主体。之所以选择美国、日本作为研究主体,是因为美国属于经济高度自由化的超级大国,日本属于厚积薄发型的新型高科技国家。因此,研究上述两个不同类型的经济体科技金融结合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1.美国科技金融结合的经验

成熟的创业风险投资动力机制加速美国科技和金融的融合。这不仅归因于美国高度宽松的创业环境,通过风险投资动力机制实现的科技金融的无缝对接,也起到关键作用。

科技金融完美结合的动力来源于高度资本化的市场环境。美国资本化的体制带动生产要素实现资本化,在这种体制下,美国银行业以及各种金融机构蕴藏的强大创新能力显露无疑。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能解决科技企业需要融资的燃眉之急。

2.日本科技金融结合的经验

正是一直以来奉行的“高度化、资本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使得日本经济得以稳步提升[6]。

高度化助力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资本的高度化实现了科技、金融、企业和社会各方资源的高度融合,使得科技和金融完美对接,形成低风险和低成本基础上的良性发展。

资本化打通了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瓶颈,将社会上闲置资本激活,有效增强市场活力,使得原本倦怠的民间企业和中小企业再度成为风险投资体制内的主体。

科技与金融的合作还应该着眼于国际化的理念。高度化和资本化理念取得成效后,日本企业开始逐渐向外扩张,形成全球经营网。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四、国内外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模式对哈大齐高新区的启示

金融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企业健康发展的引擎,也是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动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不是近年来产生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上世纪中期便开辟了依靠金融创新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的先河,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优秀经验得到积累,国内北京、杭州、江苏省等省市在科技金融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针对我省科技金融实践起步晚、发展迟缓,哈大齐高新区正面临金融困境的情况,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时,不能一味模仿抄袭。

为进一步推动高技术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哈大齐高新区的影响力,培育优质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地,哈大齐高新区建设需要将重心转移到金融业支持方案和框架的设计上,特别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弥补基础建设的资金缺口,满足产业整合的资金需求,使哈大齐高新区尽快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一)以政府为主导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纵观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政府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发挥金融调控的职能。哈大齐高新区在成立之初,严重的信用缺失,资金流动性不足,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可谓重中之重。政府既是金融市场的主体,又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管理者,它的主导作用和协调作用的发挥,可以维护科技产业的平稳态势。为真正达到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良性互动,政府应在强化信用体系、搭建科技与金融服务平台、发挥金融调控职能、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主导金融环境向健康方向转变。随着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高技术产业的优势作用愈发明显,这就需要政府参与其中,一方面从政策、理念入手,举办科技金融技术成果展示活动,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业内金融机构参与到科技金融结合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协助科技企业成立科研部门,成立专门的科研专项基金,将更多社会资本注入科技研发领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资本化与资本高度化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相差悬殊,现阶段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是却忽视了科技金融结合。当前,我国资本化和资本高度化的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科技金融结合的关键因素。资本化是科技金融的核心,也是快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将加快资本化和资本高度化作为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首要措施,真正把科技变成获得财富的工具,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改善哈大齐高新区金融资源错配的不利局面。

(三)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

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是融资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哈大齐高新区发展瓶颈问题,积累科学技术成果的关键。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近几年在实施“科技金融结合新战略”过程中,融资力度不断增强,新型融资工具不断涌现,但总体而言融资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根据哈大齐高新区的产业结构、高技术企业特点以及整体发展思路,积极采用创新型融资工具,加大信贷融资额度。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哈大齐高新区可以采用财政融资、商业型银行融资、资本市场融资、项目融资、基金融资、资产运作、租赁融资、债券融资和国际融资等方式,保证园区内的企业形成良好的投融资秩序,开拓园区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成都:四川大学:科学出版社,2009

[2]夏新斌,曾令华.金融科技发展、市场流动性与金融危机――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技术视角[J].天府新论,2009(4):65

[3]张金城,李高贵.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的金融问题研究[J].求是学刊,2009(11):50

[4]赵祖欣.浅谈“信贷工厂”与中小企业融资[J].技术与市场,2010,17(2):52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发展障碍;结构设计

一、前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0年1月,全国330家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中,248家位于我国东部,36家位于西部。42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中,29家是东部企业,仅有5家企业位于我国西部。鉴于银监会对在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要求统一,无地区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造成中西部地区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差异较大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上市前各地区的支持体系存在不同,即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差异。

二、科技金融体系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特点

1.以政府为主导。在我国东部地区科技金融政策的推行中,政府参与作为一个主导要素,引导整个科技金融市场运作。无论是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动员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与各大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合作协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还是向科技保险机构提供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推动科技保险的实施和推广,各地政府作为一条枢纽将分散的资金,资源和信息集中到一起,成为建立和推进科技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

2.以风险投资为主体。在我国东部地区,民间资本发达,资金充裕,大多数都积极的参与到了风险投资当中。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了近300家科技型企业,其中有26个项目在实施期间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86亿元。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发展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与风险投资的紧密结合,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为辅助。一方面,政府与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科技部门与银行战略合作的机制,建设科技助贷平台,向银行推荐项目,并提供贷款风险准备金,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贷款。同时,政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的工作力度,推进科技担保体系建设,号召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4.以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机构为支持。为加强科技投融资工作的整体指导和协调,提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贷款业务的开展,东部地区各省市成立有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专业的建议和服务,促进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例如广东省科技厅委托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加强科技投融资工作的整体指导,更好地推进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贷款业务的开展,促进了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积极探索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全面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在加快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工作中,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型企业信用互助担保、风险分担和退出机制、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结合等方面多作尝试,积极探索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全面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促进了当地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三、科技金融体系在西部发展的障碍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西部地区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陆续构建了区域科技金融体系。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在推进实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科技金融合作水平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下面以重庆市为例来说明西部地区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的障碍及原因。

1.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缓慢,风险投资项目表现不佳。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国内成立最早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市本土创业投资机构也仅有5家。截止2006年,全国有风险投资机构360多家,管理的风险基金达660亿元,重庆的资本金仅占全国规模的1.5%。上海115家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90亿元;深圳90家创业投资机构,管理国内外基金达195亿元。由此可见,重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相距甚远。

另外,重庆市风险投资行业投资成效也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江苏省同重庆市在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企业成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截至2008年底,江苏省上市企业数量占总投资企业数量的8.7%,重庆市这一指标仅达到2.8%。相对于江苏省26家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规模,重庆市仅有莱美药业和华邦药业两家企业登上了创业板、中小板。同时,按表中所示募集资金额度,江苏省单个上市企业平均募集额度为7.15亿,重庆市仅有1.1亿。

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加快,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日渐凸现。重庆市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虽然仅为712.47亿元,但比上年增长22.9%,赶超江苏省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25.27%的增长率,增长势头强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重庆市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医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几个传统生产行业中,以上四个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合计达到170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71%,仅“两车”(汽车摩托车)的高新产品产值就占到重庆市全市高新产品产值近一半。而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消费品高新化等一大批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领域几乎尚未涉足。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合理性分析,过分依赖于一两个行业不利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任何地区的某一个行业优势,在一定时期必将受制于外部和内部许多因素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定义是有地域范围限定的,其“高新”身份待遇也不会是必然和永恒的。

3.金融体系不发达,限制融资渠道建设。重庆市金融体系不发达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目前重庆市金融体系的特点仍是以信贷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2008年重庆市本外币贷款余额和人民币贷款余额为江苏省的24.5%和24.2%,保险业务指标方面,重庆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是江苏省的25.8%,赔款及给付也仅占江苏省赔款及给付总额的17%。这种金融体系未能充分发挥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潜能,难以提供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所需的动力。

其次,重庆市绝大部分社会资金都聚集在几个国有军工企业和汽车、摩托车大生产商周围,小企业均是依附这些大型企业生存,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较少,民间资本不活跃,由于制度和观念等因素民间和社会资金所占创业投资的份额很少,基本上不存在天使投资者。2008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本外币存款余额仅占浙江省的一半。民间资本的缺乏缩减了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制约了得重庆市风险投资的发展。 摘要:文章分析了科技金融体系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特点,并以重庆为例,揭示了科技金融体系在西部地区的发展障碍,提出了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在西部地区的结构设计及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发展障碍;结构设计

一、前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0年1月,全国330家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中,248家位于我国东部,36家位于西部。42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中,29家是东部企业,仅有5家企业位于我国西部。鉴于银监会对在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要求统一,无地区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造成中西部地区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差异较大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上市前各地区的支持体系存在不同,即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差异。

二、科技金融体系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特点

1.以政府为主导。在我国东部地区科技金融政策的推行中,政府参与作为一个主导要素,引导整个科技金融市场运作。无论是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动员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与各大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合作协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还是向科技保险机构提供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推动科技保险的实施和推广,各地政府作为一条枢纽将分散的资金,资源和信息集中到一起,成为建立和推进科技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

2.以风险投资为主体。在我国东部地区,民间资本发达,资金充裕,大多数都积极的参与到了风险投资当中。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了近300家科技型企业,其中有26个项目在实施期间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86亿元。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发展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与风险投资的紧密结合,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为辅助。一方面,政府与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科技部门与银行战略合作的机制,建设科技助贷平台,向银行推荐项目,并提供贷款风险准备金,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贷款。同时,政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的工作力度,推进科技担保体系建设,号召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4.以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机构为支持。为加强科技投融资工作的整体指导和协调,提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贷款业务的开展,东部地区各省市成立有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专业的建议和服务,促进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例如广东省科技厅委托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加强科技投融资工作的整体指导,更好地推进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贷款业务的开展,促进了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积极探索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全面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在加快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工作中,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型企业信用互助担保、风险分担和退出机制、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结合等方面多作尝试,积极探索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全面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促进了当地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三、科技金融体系在西部发展的障碍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西部地区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陆续构建了区域科技金融体系。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在推进实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科技金融合作水平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下面以重庆市为例来说明西部地区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的障碍及原因。

1.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缓慢,风险投资项目表现不佳。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国内成立最早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市本土创业投资机构也仅有5家。截止2006年,全国有风险投资机构360多家,管理的风险基金达660亿元,重庆的资本金仅占全国规模的1.5%。上海115家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90亿元;深圳90家创业投资机构,管理国内外基金达195亿元。由此可见,重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相距甚远。

另外,重庆市风险投资行业投资成效也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江苏省同重庆市在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企业成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截至2008年底,江苏省上市企业数量占总投资企业数量的8.7%,重庆市这一指标仅达到2.8%。相对于江苏省26家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规模,重庆市仅有莱美药业和华邦药业两家企业登上了创业板、中小板。同时,按表中所示募集资金额度,江苏省单个上市企业平均募集额度为7.15亿,重庆市仅有1.1亿。

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加快,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日渐凸现。重庆市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虽然仅为712.47亿元,但比上年增长22.9%,赶超江苏省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25.27%的增长率,增长势头强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重庆市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医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几个传统生产行业中,以上四个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合计达到170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71%,仅“两车”(汽车摩托车)的高新产品产值就占到重庆市全市高新产品产值近一半。而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消费品高新化等一大批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领域几乎尚未涉足。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合理性分析,过分依赖于一两个行业不利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任何地区的某一个行业优势,在一定时期必将受制于外部和内部许多因素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定义是有地域范围限定的,其“高新”身份待遇也不会是必然和永恒的。

3.金融体系不发达,限制融资渠道建设。重庆市金融体系不发达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目前重庆市金融体系的特点仍是以信贷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2008年重庆市本外币贷款余额和人民币贷款余额为江苏省的24.5%和24.2%,保险业务指标方面,重庆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是江苏省的25.8%,赔款及给付也仅占江苏省赔款及给付总额的17%。这种金融体系未能充分发挥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潜能,难以提供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所需的动力。

其次,重庆市绝大部分社会资金都聚集在几个国有军工企业和汽车、摩托车大生产商周围,小企业均是依附这些大型企业生存,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较少,民间资本不活跃,由于制度和观念等因素民间和社会资金所占创业投资的份额很少,基本上不存在天使投资者。2008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本外币存款余额仅占浙江省的一半。民间资本的缺乏缩减了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制约了得重庆市风险投资的发展。

 4.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短缺,制约风险投资的发展。风险投资是特殊行业,其管理人员需要跨专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重庆市尚无培养风险投资人才的专业机构。风险投资从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来自大型企业高管或咨询公司人员等。从业人员的使用是非市场化选择,有的只懂专业知识而缺乏投资意识,有的只有一般企业经营管理背景,却缺乏风险投资的实践,严重影响了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曾加了投资的风险性。网

四、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结构设计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要突破目前面临的发展障碍,首先要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构建全方位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按照包含政府、企业、资本市场的科技金融体系组成结构,西部地区科技金融体系支持架构如图1所示。

1.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是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核心。一方面,政府利用国有资金直接投资于中小企业;另一方面,通过组建引导基金,吸引与国内外业绩突出、经验丰富的创投机构投资于中小企业,带动社会资本、管理人才、产业资源向西部地区聚集。

2.信贷支持。信贷支持即“保+贷”债权融资辅助体系。通过政府出资设立科技担保公司分担银行信贷风险,充分聚集广泛的信贷资源,在担保公司的担保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放贷银行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确定一定担保放大倍数,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引导和放大效应。

3.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科技金融体系的导向支撑,主要通过设立科技投融资补助专项资金实现。补助专项资金将提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补助、科技贷款补助、科技贷款担保补助以及投融资服务补助。这些补助将积极引导开展创业投资相关业务的投资管理公司、创业投资机构、银行金融机构、担保机构、投融资服务中介机构和科技企业,提高科技金融体系各环节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4.中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是对科技金融体系的培育和扶持。西部地区政府应联合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科技研发顾问以及孵化器等专业中介服务团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全面和系统的整合式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投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西部地区建立科技金融体系的政策取向

1.明确落实政府层面的科技金融体系管理职责。制定、落实好相应的政策法规,吸引境内外初期的风险资本以及天使资本进入;加大政府统筹协调财政、银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的力度,统筹现有的金融机构资源,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用科技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推动资本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建立并完善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收益,成为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方式转型的主导力量。

2.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首先必须保障资本对科技的投入,在科技创新有坚实的发展基础,良好的发展势态之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才能够达到应有的目的。西部地区政府、企业应该加强科研投入的力度,与高校研发实验室结合,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同时要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使西部地区由传统的制造业、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支柱产业转化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3.积极引导境外资本,加快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民间资本不活跃,同时东部发达地区流动资本过剩的情况下,要强化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吸引境外流动资本向西部地区聚集,给予境外资本及风险投资机构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适当宽松的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国家各项鼓励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激发出资本的活跃性,促进西部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快速发展。

4.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国内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专门服务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资本市场结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目前,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中股权融资处于成长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尚不完善。在西部地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更大程度上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对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政府应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积极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5.重视创业投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业投资机构的人力资源的不足和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社会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创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应加快创业投资人才的培养步伐,寻求加快创业投资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在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要注意建立一个完善的用人机制,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软件人才。同时,要重视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一方面,利用高校资源促进师生进行项目研究、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培养,注重产学研结合,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效益。给人才以倾斜的政策和待遇,体现出人才的价值,达到以人才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6.构建一个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机构体系。西部地区金融中介机构不发达直接导致了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能像发达地区企业一样得到专业的中介咨询机构在管理、经营方面的专业意见,限制了西部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灵活性以及处于政府控制下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非营利性,这些中介机构难以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科技与资本相结合。因此,构建一个强大的市场化运作中介机构体系,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信息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4

一、农业科技金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农业科技金融是一种基于科技金融理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需求,通过主体、功能、结构、目标等创新性探索,运用于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同其他金融服务创新一样,农业科技金融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   

(一)农业科技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科技金融是指基于科技资金需求导向的金融政策和市场服务的资源融合体系,经济性与社会性目标相结合的金融供给模式。其目标取向是通过有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农业科技主体和农业发展创新性的资金需求,为构建农业增长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提供动力支持,最终实现现代农业要素的加快集聚、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农业科技金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是要素融合性。农业科技金融是农业科技要素与金融要素有机结合的产物。   

2是主体双重性。农业科技金融是金融需求方与供给方的自主联姻,具有双主体性,即需求方与供给方。   

3是资金供给多元化。农业科技金融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单一的资金配置难以满足大量的资金需求,因此,供给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发展。   

(二)农业科技金融的构成要素   

农业科技金融的构成要素包括三大体系:一是投融资体系。针对科技创新主体资金需求量大、需求种类多、前期研发风险较高、有关专利贷款和中间业务需求旺盛的特点,建立了包括财政资金、项目资金、风投资金、商业融资等方面的投融资体系;二是支持服务体系。为实现投融资目标,农业科技金融应匹配相应的服务体系,在信贷担保、保险、业务合作等方面多途径探索、多主体联动,主要构成包括征信体系、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中介服务等;三是制度保障体系。针对农业科技金融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为保障其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性,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用制度保障来提升金融服务农业科技的质量和效益,从而调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介析   

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农业要成为强势产业并具备竞争优势,这是聚集和吸纳金融要素向农业科技领域配置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目前我国农业并不具备产业优势,科技创新效率和竞争力都不高。   

(一)农业产业规模与经营效率的制约   

从农业产业发展层面看,首先,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较低。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55.8%,而欧洲同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75%,虽然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3%,但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在25-35%之间,棉花采摘机械化率仅为150%。其次,家庭分散经营导致土地经营规模受限。虽然经历了土地有偿流转的多年实践,但总体上农业小规模经营的现状并未改变。在土地规模经营尚未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进程加快,资本和机械替代劳动力劳动,将导致金融资本利率下降。土地经营规模小,既束缚了土地经营收益,又导致金融投入回报收窄与风险放大并存。

尽管国家一再倡导金融服务三农,但商业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逐利目标与支农导向不一致,因此,支持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始终不高。获取金融服务对农业科技创新有效支持,必须改变农业小规模经营现状,拓展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空间。   

(二)供需制度融合机制不足   

从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层面看,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融合度不高。首农业科技创新频率和金融服务创新频率不同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面对的市场主体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只有不断产出创新成果,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相对较快。而金融机构面对的市场主体不仅有农业,还有工业、商业、服务业等,服务农业科技的收益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面对分业经营现状,出于规避市场风险的审慎考虑,针对农业科技的金融服务创新主动性不强,滞后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三、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体系的构建  

2015年7月,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双创’支撑就业的金融支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战略定位,为构建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刻理解和把握总书记金融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农业科技金融的路径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   

(一)培育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   

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载体通常为农业经营主体和创新主体两部分,而金融机构往往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推广机构作为金融服务的重点,这是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金融与农业科技的对接模式。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极具活力,应成为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载体。   

(二)完善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   

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与制度安排滞后的矛盾,要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相关制度供给的顶层设计,提高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性。   

(三)以金融化运作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在市场配置机制作用下,向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实现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目标,既是农业科技创新金融化运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作用更好发挥的最佳结合点。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5

【关键词】科技金融;融合机制;对策

前言

为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世界许多国家都选择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走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道路。从目前的国际形势看,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未来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促使经济恢复发展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最为关心的问题。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

一、科技金融的概念

科技金融这一概念从提出开始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和市场相对完善,科技和金融资源通常可以实现自由配置,因此并没有将科技金融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方面。国内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局部性和片断性。作为科技和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技金融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高度融合的结果,是集约性的科技创新同规模化金融资源的耦合,表现为科技和金融已无明确边界。科技金融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和自我升级功能。

二、科技金融的融合机制分析

(一)科技金融的资源配置机制

金融资源的配置首先表现为资金的配置。通过对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可知,金融发展提高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和比例,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因此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资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资源的配置通常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金融系统以最低交易成本将资金供给者的资金通过金融工具转移到资金需求者手中,此时金融资源以货币资本形式存在,还未形成产业资本;二是金融资源发现并进入前景好、利润高的产业企业或项目,从而使货币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三是金融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提供一系列制度支持;四是社会资源的配置借助金融资源配置作用而得到优化。金融系统通过对金融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配置,极大的提高了科技企业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科技企业的产出。因此,金融的资源配置机制是科技金融融合机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是科技金融融合的实现机制。科技创新在不同生命周期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并且各个发展阶段也需要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金融资源

(二)科技金融的风险分散机制

科技创新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其过程必然包含诸多风险,而科技创新主体在发展初期无法承担所有风险。因此,科技创新主体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活动存在巨大风险。处于种子期和创业期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新产品或新技术无法转化成市场认可的商品或服务的可能较大,因而企业本身的存活率也较低,很难获得外部融资。当金融体系能够有效运转时,资本可以实现从投资者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转移,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再将集合的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项目中,从而降低和分散了风险,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三、完善科技金融融合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间接融资体系,拓宽科技金融融资渠道

首先,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杠杆效应。要依法明确国家科技银行的特殊法律地位。建立国家科技银行的业务运作机制。政府在国家科技银行的运作中,不应有过多的行政干预,而是扮演推动者角色,其经营管理要按市场化原则进行。在保证政府财政出资的同时,应鼓励专业化金融机构入股,与政府主体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其次,应提高商业性金融的支持力度。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数量和范围,适当降低国有股比重,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单一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控制权高度集中、内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作为资金价格更好地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改变现阶段科技贷款“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

(二)建立全面规范的科技金融制度保障机制

构建法律制度框架方面,中央和地方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这些相关文件大多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整体性、系统性比较差。而且,部分法规已经不再适用当前的科技金融形势。政府应对现有的政策法规进行整理和梳理,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应及时废止,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应当予以修改和完善。从宏观层面构建比较完整的科技金融法律制度框架,运用法律手段对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实现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制度化、法制化、正规化,突破长期制约科技金融发展的制度。

(三)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虽然从国际趋势看,社会信用体系最终将由企业依据市场规律建立,但是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信用基础极其薄弱,要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政府应充分利用其权威性,统筹全面规划,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同时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强化信用秩序管理,加强对不良信用的法律制裁。立法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最为基础和根本性的工作,必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其地位,并且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变化不断及时修订与完善。

结语

综上,构建我国科技金融的融合机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的制度保障机制;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杠杆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此外,政府还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针对科技企业建立科技信用评级体系,为科技金融的融合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6

 

一、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一)金融发展理论

 

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提出的“金融抑制”(Financial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理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

 

(二)科技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熊皮特。而后期曼斯菲尔德(edwinmansfield)、施瓦茨(Schwarz.n)不断完善发展,并形成“新熊彼特主义”。后期的学者从垄断竞争角度研究表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国内外对各类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银行体系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银行体系主要是通过提供信贷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服务。tulz(2000)认为,银行通过监控创新项目,可以较为准确的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企业的状况来为项目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

 

2、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资本市场主要是为科技创新提供后期发展的融资服务。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会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大量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用于开展更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表明科技进步都需要金融发展的支持。

 

3、风险资本(VC)能更有效率促进高科技创新的发展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实质性影响,创业资本的增加会使专利的发明数量增加。Hall(2002)通过理论研究认为,风险资本家参与管理创新企业及其专业才能,使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成本降低。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

 

国内研究由于主要方向是政府及银行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由于国内风险投资领域仍然落后,所以研究对象比较缺乏。在这种条件下,仍有部分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叶耀明、王胜认为金融体系通过规模和效率效应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其他的学者对金融中介发展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成熟的资本体系的发展能有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

 

二、研究模型与数据

 

本文在对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珠三角在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是影响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资。

 

(一)衡量指标与数据

 

1、科技创新衡量指标

 

国家统计局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

 

一是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二是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三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等项;四是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本文参考采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为研究对象,已申请的专利的增长率为衡量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衡量指标。

 

2、金融发展衡量指标

 

本文分别研究政府科技投入、银行系统科技投入、资本市场(主要指股票与债券市场)融资、风险投资等四个方面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具体指标包括政府科技经费投入资金年增长率(Gi)、银行系统科技贷款额年增长率(Si)、科技类上市公司融资年增长率(SCi)、风险投资投入高新技术项目资金年增长速度(VCi)这四个指标衡量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贡献。

 

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为2000-2014年的年度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地区所在城市的年鉴资料。

 

(二)实证模型的建立

 

在实证中,我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多因子模型:

 

1、面板数据模型

 

数据包括多个城市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包括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资金增长率(Gi),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增长率(Si),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资增长率(SCi),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增长速度(VCi)。

 

一般的,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n为截面的个数

 

t为每一个截面的时间序列长度。

 

K是独立变量的个数。

 

2、多因子模型

 

本文将采用多因子模型分析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贡献。

 

在这里,多因子模型的假设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的增长率)随意受到金融发展的第K个共同因子影响,可以用下面这个因子模型表示出来:

 

其中表示珠三角地区i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长率(in);

 

表示珠三角地区i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预期增长率;

 

表示因素,表示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资金增长率(Gi),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增长率(Si),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资增长率(SCi),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增长速度(VCi)等各因子的影响;

 

表示附加在金融创新的工具因子;

 

表示观察不到的且与前面这些因子无关的影响因子;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与数据处理的解释

 

本文选取了珠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数据。在数据的截取上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选取的样本时间长度为2001年至2014年的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的是eview3.3软件。

 

(二)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们检验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是否相关。根据前面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定义,我们使用一个框架结构数据集去解释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如果金融发展的四个指标与授权发明数量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正的关系,这就表明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呈同方向变化,符合“当金融发展越发达,科技创新也越多”的解释。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假设,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固定单一因子面板回归模型(one-wayfixedeffectspanelregressionmodel)去检验金融发展的四个指标与授权发明数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

 

其中表示授权发明的增长率;

 

表示珠三角城市K的固定影响因子项;

 

表示珠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t项对发明数量增长率K虚拟贡献;

 

在模型(2)中,表示t年金融发展的因子对授权发明所做出的贡献虚拟因子。

 

我们对模型(2)和(3)进行检实证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

 

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面板数据回归的结果(表1)。

 

(三)实证结果的解释

 

表(1)显示从模型(2)估算得到结果,说明科技创新随着金融发展同向变化。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通过上述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2)珠三角地区的金融发展的包括政府科技活动投入资金增长率(Gi)、金银行系统科技贷款额增长率(Si)、科技类上市公司融资增长率(SCi)、风险投资资本对科技项目投资增长速度(VCi)指标能够很好地对科技创新的进步进行解释。

 

2、建议

 

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当中,金融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科技创新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最主要的路径。目前各地通过建立不同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为技术创新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提高产业升级的速度与质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来通过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1)大力促进民营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目前珠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资本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并具备一定的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把民营资本引入科技创新领域,将会加快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转化率,同时又会反向促进民营资本的成长。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加需要民营资本的进入。从国外经验来看,民营资本形成的风险投资基金是促进社会科技创新最主要的金融力量。

 

(2)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类企业快速成长创造金融条件。目前国内资本市场除了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之外,再有就是北京的新三板市场,同时广州、西安等地也设置了各种地区性的股权交易中心(就是所谓的地方性的“新四板”)。但是市场活跃程度显然完全不能和两个证券交易所相提并论。这就需要完善除深沪两个交易所之外的资本市场。同时要积极推进海外资本市场的介入,使海外市场的资本能够成为国内科技创新企业的新生力量。

 

(3)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出台更多风险投资的鼓励政策,促进商业银行有序进入到科技创新的投资领域。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内最具备实力的金融机构群体。但其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一直进展不大。实际上,国外大量了银行资本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投资领域当中。科技创新投资领域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可以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而这些商业银行的资本也更加会为科技创新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7

   长波理论是研究和分析国际经济发展长周期波动的成因和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本文试着就经济长波与创新周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进行分析。

   (一)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是不连续和不均衡的,它体现为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由此,长波周期缘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经济的长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所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周期性波动的形式呈现的,而这种周期性波动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联系,周期的产生是因为创新不是均匀地出现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现。同时,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内在地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当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加快时,经济长波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随之缩短。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往往是作为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先导,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的演进、市场结构的变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熊彼特关于经济长波起因的解释,是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的,从而使经济长波周期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四个阶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创新随时间的波动》(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的主导技术创新及其历时时段(表1所示)。陈漓高、齐俊妍(2004)在其《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着重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状况与经济波动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认为在经济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会推动经济进入又一轮长波,明确提出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另外,熊彼特还指出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会产生新兴产业,并且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受技术创新影响进行大量的改进创新,从而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每一次经济长波和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呼应。技术创新推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某个新兴产业,高额的利润会诱导大量资本的投入,驱使企业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高潮紧随而至,新兴产业将急剧发展。而技术创新在关联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联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战略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化“危”为“机”,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发动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各国积极响应,如英国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降低30%的减排,2050年降低60%的减排总体目标;法国考虑创造“零碳经济”;瑞典大力推行“环保车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丹麦则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典范。日本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7月29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致力于以长期目标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又一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努力通过国家计划统领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到2017年将实施8个国家计划。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计划的调整和筹划适应了经济周期变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真正走向复苏和新一轮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2002)在其着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针对学术界对金融与技术间关系问题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革命—金融泡沫—崩溃—黄金时代—政治动乱”这样的顺序大约每半个世纪重来一次,形成一个周期。两百年来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发生过五次,产生了五个经济长周期。[4]7-16在佩蕾丝看来,在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间,存在着如下的一个阶段序列: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列开始,即新产业资本的产生(技术革命爆发期)金融资本对新旧产业资本的投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狂热阶段)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调整、治理,导致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转折点)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产应用(协同阶段)市场饱和与技术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机的种子(成熟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金融资本投向新技术(技术革命爆发期)。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有循环论的意味,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二百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产业革命长波周期,其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增长的节奏和方向”[4]13。而且,技术革命或新兴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由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社会的重大演变和革新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继而加剧了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不协调可能引发冲突的产生和放大。当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建立起来后,金融创新又成为技术创新进入展开期的推动力。一场技术创新即将结束,金融创新又会对催生下一场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作用。佩蕾丝将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演化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是导入期和展开期,各含两个阶段。导入期的两个阶段是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两个阶段是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介于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如此划分,整个技术变革周期就由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构成。爆发阶段是技术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旧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衰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始形成。伴随着新兴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新产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征,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技术革命的新的风险资本。狂热阶段是金融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着技术革命不断引导新范式深入地传播,对新兴技术体系、新兴产业过度融资,出现大量金融资本追逐技术资本,产生资本市场狂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疯狂现象,并进而出现泡沫破裂和狂热衰退现象。协同阶段是生产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技术开始缓慢走向成熟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预和规制,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形成愉悦的联姻,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形成相对的协同和一致性的成长。成熟阶段是孕育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创新的潜力逐步耗尽,技术革命的动力逐渐衰竭,技术创新的收益不断递减;产业接近成熟,利润率下降,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进入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此时,金融资本开始退出并寻求新的机会,因而,这个阶段也成为新的核心技术、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酝酿和培育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由于两者创新主体不一致(金融资本集团与科技生产者)所带来的问题,如创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创新激励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周期性机理和趋势性特征,这需要探讨由于创新主体不同所引发的创新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相关假设和观点,本文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探寻促进两者结合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安排。模型假定条件如下:(1)设θ表示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投入程度,θ∈[0,1],θ=1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投入创新资源,为理想状态下的状态;θ=0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不投入创新资源。因此,在金融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互动过程中,θ值一般为正,且数值不断上升。(2)设Δr表示创新收益,它表示在科技创新收益外溢的条件下,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占优策略,也即Δr要受到θ的约束,同时Δr越大,表示金融资本集团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越大。此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科技生产者可以根据最优策略选择达到效用最大化Up*,最优策略选择为θ*;金融资本集团地方政府最大效用为Uf*,最优策略选择为Δr*。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科技生产者可以通过多回合了解金融资本集团的行为特征,从而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金融资本集团也可以通过这一博弈过程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效用最大化,实现激励相容。这一动态博弈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推动创新融合的路径选择:在科技生产者行动决策θt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集团总是会有一个占优行动策略Δrt,Δrt中表现出了金融资本集团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机制———Δrt中带有金融资本集团内部各成员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迁的需求。在Δrt的基础上,科技生产者会在下一期行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占优策略进行修改,在不断推进θ值下降的动因下,科技生产者同时也考虑到了金融资本集团对相关制度创新的诉求,这一诉求在模型中被涵盖到Δrt当中并通过金融资本集团的策略反应出来。因此,科技生产者根据Δrt制定下一期行动策略θt+1,由此不断演化下去,多次博弈在这一机制下,在实现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制度供给,推动整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整体变迁。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8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39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87-03

我国科技金融创新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科技进步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条件,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更快地促进了科技进步。科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为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条件较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使科技进步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技金融创新

(一)定义

“科技金融”是指能促进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等,是将科研机构、大学、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以及相关体制机制融为一体的复杂体系。[1]“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它是各种金融要素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新的事物。金融创新包括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科技金融创新”可以定义为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等一系列金融产品,从而促进高科技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金融机构通过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尤其是对中小科技企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伴随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这同时也增加了对科技金融的需求。

(二)目标

科技金融创新的目标是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提升金融的驱动力,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更好地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完美结合。科技金融创新,既是金融企业的使命,又是中小科技企业经营转型的迫切要求,银行应抓住机遇,努力打造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二、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一)科技进步促进了金融业的现代化

1、科技进步促进了金融业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科技企业的经营思维和模式,因为科技企业要进步,要发展,就避免不了会遇到融资的问题。传统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针对传统企业的融资进行设计,而科技企业由于其本身存在前景不确定,风险较高等特点,因此在融资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对新型融资手段的强烈需求,导致金融机构创新出各种针对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使高科技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融资,并从事相关的科技产品创新和研发工作,进而获得利润。二是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金融业间的通讯及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引入计算机技术之前,交易的进行只能在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面对面的进行,引入计算机技术之后,由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使得交易自动化可以以更加低廉的成本进行。

2、科技进步影响金融机构变革,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由于科技企业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对科技企业的投入,金融机构内部的金融创新产品的比例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市场秩序方面,引入互联网之前,金融市场的交易只能以区域为单位,并分散化地进行,而引入互联网之后,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连为一体,交易不间断进行。

3、科技进步会加速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由于市场上的竞争愈发激烈,就需要金融机构时刻把握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解读第一手信息,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这种需求提供了解决办法。随着金融机构创新的条件和手段不断发展和变化,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以及获取收益,金融机构就必须开发出符合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为了更快满足客户需求,有效规避风险,需要金融机构缩短新型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周期。

(二)金融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需求更多金融产品的创新,但随着更多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的出现,科技企业会以更加容易的方式获得资金,并且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来进行科技产品的创新。可以说每一种金融产品,如股票、期权、期货的产生,都会伴随着极大的科技进步。所以说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使资金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流入科技企业,使其具有更加充足和新鲜的血液,金融产品的创新反过来对科技的进步有着必要的支撑作用。

三、我国科技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科技金融创新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融资方面还面临较大的问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金融服务体系方面

一是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由于科技企业产品前景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科技企业在国内融资门槛较高,并且国内多层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因此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很难获得足够的启动和发展资金。

二是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并不完善。我国近年来担保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主要是针对传统企业,由于科技企业大多是无形资产,较难提供担保抵押物,并且能够对科技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较少,且担保要求较高,因此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是无形资产的估值发展滞后。科技企业中不仅有着传统企业中的有形资产,如资金。而更多的是诸如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我国目前无形资产估值发展较为滞后,没有权威并且取得银行信任的估值机构对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估值,也导致银行在对科技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时变得谨慎,使科技企业的融资更困难。

(二)银行信贷支持方面

一是现行金融分业经营使科技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银行的分业经营导致科技方向的信贷业务较少,即使是大型综合性银行也仅支持有现金流、有市场且前景发展明朗的科技企业,因此刚刚起步的科技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

二是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认知能力使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由于向科技企业放款需要对企业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评估,金融机构缺少较为专业的评估人才,评估主要还是针对传统企业。

三是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使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银行资金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安全,目前银行的放款管理主要是针对传统企业,对于科技企业的审批、放款流程并不完善,导致银行不愿意进行信贷投入。

(三)科技企业自身方面

一是企业经营发展前景不够明朗。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由于本身资金有限,缺少可以抵押的资产,导致资产主要从政府获得,银行难以大规模介入。并且中小科技企业在起步时,是处于刚刚完成新产品的研发,或者是新的科技成果的实施阶段,新产品的市场效果还未显现,前景还不明朗。

二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科技企业在前期的主要精力是投在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投放上,对企业内部的管理重视还不够,因此在获得发展资金的渠道上变得较少,其内部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银行的规定,特别是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上达不到银行的要求,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三是科技企业自身宣传不够。一方面,科技企业更加重视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并希望在较短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身品牌重视不够,缺少对自身的宣传。另一方面,中小科技企业对金融政策了解的不够,和银行缺乏沟通交流,导致相互之间缺乏深入了解。

四、我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建议

(一)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1、稳定金融基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建立一个金融和科技发展的稳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调动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着力完善政府金融监管,把握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使用安全、政府监管和金融自由的平衡。

2、政府补贴与担保。科技企业本身就存在融资较难的问题,所以对于发展前景好,或是能为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益的科技企业,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考虑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贷款贴息。可以对这些科技企业提供合理的担保,鼓励银行有信心向这样的科技企业投资,引导银行资金在科技企业的合理配置。

3、搭建交流平台。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是缺乏沟通的,且信息存在不对称,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建立企业征信平台的责任,在平台上高科技企业信息,建立科技金融信息数据库,并缩短数据更新速度,保证内容及时有效,进一步增进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的了解,并形成政府、银行和科技企业之间稳固的关系,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利的条件。

4、加快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科技信息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不同类型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参差不齐,要加快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档案规范,使银行在信用评级时,有据可依。

(二)融资渠道的金融创新

1、银行信贷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占着主导地位,全国80%以上的金融资产都在商业银行手中,商业银行贷款的投放是解决我国大部分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科技企业的大部分企业要获得融资主要都是通过商业银行实现的。但为科技企业融资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收益,银行要抓住科技与金融结合这一机遇,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不仅要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也要加快金融业务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1)金融产品的创新。如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可以比较理想地解决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目前我国少数银行试点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业务,但只限于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和商标专利权等少数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范围较窄,应着力扩大抵押物范围,丰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品种。同时应该尽快建立无形资产评估系统,形成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的流程规范,使无形资产的价值有据可查。

(2)金融业务的创新。一方面银行提供金融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应该提供金融创新业务,诸如投资理财。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配套使用,既可以深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速企业科技创新,同时为银行带来更多无形的收益。

(3)管理方式的创新。由于高科技企业高成长、高风险的特点,应设立专门部门为其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分设若干组处理高新技术不同行业的业务。在管理方式上,应出台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政策,改革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业务流程,建立有效适用的信用评估和风险定价机制。

2、银行担保的金融创新。近年来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也为科技企业融资带来了方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的压力,如果担保公司能够进行更多更好的金融创新,给科技企业融资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担保公司的创新主要是担保机制和担保模式方面的创新。

担保机制的创新。由于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创业,有着风险高,产品前景不明确,并且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等特点,担保公司应该创新抵押担保机制,也就是说,进一步提高担保的风险,并规范无形资产的担保机制和担保流程。

担保模式的创新。目前担保公司的担保模式比较单一,但是针对科技企业高风险的特点,可以在担保公司和科技企业间采取多对一的担保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科技企业的融资有着更为宽广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并分散科技企业和担保公司的风险。

(三)加强科技企业管理

1、加强科技企业建设。科技企业要抓住机遇、深入分析,调整结构,制定科技企业创新的新项目,新领域。要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建设先进的研发机构,更多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增强科技企业内部管理。现代科技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强大而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维护企业资金财产安全。要保证财务部门所做的会计记录精确完整,并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准确性,从而保证管理层决策的有效进行。

3、重视科技企业品牌与合作。重视企业形象和信用形象,积极进行自我推介,实施品牌战略,科技企业要把品牌建设放在首位,以营销带动品牌发展,以品牌赢得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科技企业要主动了解金融政策,明确政府动向,并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良好的银企互信、互惠、互利关系,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带来利润,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玉明.金融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金融,2006,(04):9-10.

[2]陈迅、吴相俊.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互动关系[J].科技与管理,2009,(06).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9

中图分类号:F832;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4-0019-04

abstract:Baseonthepaneldataof29provincesfrom2001to2013inChina,thispapermeasuresthetechnologyfina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meanwhile,usingSpatialDurbinmodel(SDm)intheconditionofspatialdistanceweightsandspatialeconomicweight,itempiricallytestswhethertechnologyfinancecouldpromotetechnologyinnovation,andwhethertheregionaltechnologyinnovationisaffectedbythedevelopmentofotherprovincestechnologyfinance.Resultsshowthat,thetechnologyinnovationinspaceisnotrandomlydistributed,buthasasignificantspatialautocorrelation,and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finance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regionaltechnologicalinnovationability.inthefeaturesofspatialgeographicalandsocialeconomic,technologyfinancehasasignificantpositiveeffectontechnologyinnovation,andthedevelopmentofprovincestechnologyfinancecaninfluencetheotherprovincestechnologyinnovation.

Keywords:technologyfinance;technologyinnovation;spatialautocorrelation;SDm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发展需要科技的助推,科技创新必须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因此,如何利用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热点问题。

1文献综述

关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相关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科技金融”的解释接近于“科技与金融”,强调的是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对科技金融进行定义。大多数研究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金融如何影响科技创新,King和Levine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以企业创新活动为纽带,把金融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认为金融系统能够促进创新,主要通过评估筛选潜在的项目、筹集资金、评估创新活动风险和预估未来利润来实现,金融与科技的协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1]。neff指出,金融与科技创新相互影响,没有金融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就非常困难[2]。atanassov等采用计量实证分析方法对1974~2000年美国上市公司融资与科技创新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拥有更多创新项目的公司更容易通过多种方式(如公债和股权)获得融资,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导致未来价值增加20%以上;而创新项目较少的公司一般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未来的创新产出较少[3]。也就是说,拥有多种融资方式自由权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势更加显著。

相对国外学者从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视角研究而言,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金融进行了研究。赵昌文等最早对“科技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4]。之后,国内学者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对科技金融进行了诸多研究。叶莉等以我国322家科技型上市中小企业(2006~2014年)为样本,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显示:政策性、自主型资金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政策性融资对科技创新表现出极强的正向作用[5]。张玉喜和赵丽丽采用2004~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结合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长期并不显著[6]。徐玉莲等在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系统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提出了实现系统协同发展的方略[7]。尹志超等采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知识水平越高,家庭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家庭就会越主动??业[8]。基于协同学理论,和瑞亚和张玉喜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与公共金融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大部分区域公共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9]。王任祥和杨曼利用两阶段Gmm回归模型,从最优化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10]。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有关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多数学者在现有经济理论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等层面的影响,但忽略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事实上,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②现有研究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评价表现为两种极端:大多数研究采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与当前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日益复杂化的现状不协调;有些研究采用很多分析指标,使得某些指标之间高度相关,造成研究结果偏误。③现有研究很少考虑空间面板数据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相关性。实际上,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数据具有很强的空间关联性,tobler和anselin认为,一个地区某一属性与邻近地区同一属性是相关的[11,12]。因此,如果理论和实证研究忽略空间相关性,就会使得相关研究的结论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针对以上不足,本文的贡献在于:①从理论和实证双重层面分析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②通过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进行评价。③运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分析科技金融是否显著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各地区科技创新是否具有空间依赖性。

2指标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科技创新进行实证研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①科技创新的测度问题。目前,国内外文献普遍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科技创新的变量,忽略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多指标特性。于此,本文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扩散和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②科技金融的评价问题。本文根据科技金融的界定,选取能够代表各省市区发展状况和现实情况的科技金融评价指标。

2.1科技创新能力(inno_tech)的评价

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徐玉莲、宋跃刚和杜江等提出的有关思想[7,13],主要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扩散和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表1显示的是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和权重。

2.2科技金融(fina_tech)的测度

国内外文献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较少,对于科技金融的评价指标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本文基于徐玉莲等度量科技金融的基本思想[7],从科技信贷额、科技信贷占GDp比重、风险机构投资总额、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科技型上市公司总市值和科技型上市公司数六个方面来衡量科技金融,表2显示的是科技金融指标体系和权重。

2.3控制变量

事实上,尽管科技创新受到科技金融的影响,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约束。本文借鉴宋跃刚、张林等采用的方法[13,14],对一些可能影响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控制,这些因素包括:产业的集聚程度用集中化指数(hhi)和专业化指数(sli)衡量①;产业结构(stru_indu)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度量;金融深化程度(deep_fina)用信贷总额占GDp的比重衡量;对外开放程度(openess)通常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度量;人力资本投入(human)用Barro和Lee提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近似表示[15];城镇化水平(urban)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度量。

2.4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和真实,充分考虑数据的易得性和可行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是除西藏自治区和海南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期间的省际面板数据①。以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国泰安数据库和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在指标的计算过程中,为了保证各指标跨年度可比性,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②,然后通过熵权法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和综合值。对于部分年度缺失的数据,通过线性插值法填补。

3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3.1空间矩阵构建及空间相关性检验

关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问题,一般通过空间依赖性检验比较LmLaG和LmeRR的显著性来选择[17],但是适用于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对于面板数据而言,本文依据宋跃刚和吴耀国的检验方法[13],结果显示应该选择空间杜宾模型③。然后,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卡方统计量为36.39,对应的p值几乎为0,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4实证结果和分析

4.1空间相关性检验

为了判断各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策略性互动的可能,本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科技创新面板数据作为空间单元观测值,对被解释变量科技创新(lninno_tech)进行了moransi检验,如表3所示。根据moransi检验值,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moransi统计值总是大于期望值-0.03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并非呈现随机分布状态,而与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4.2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运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相关数据,共377个观测值,分别进行了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回归①,结果见表4。

根据表4模型(1)至模型(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1)通过普通面板回归结果(1)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解释变量科技金融系数显著为正,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提高0.19%。表明科技金融??科技创新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2)由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2)至回归结果(5)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空间自回归系数(ρ)全部为正,说明各地区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每个地区科技创新受其他相似空间特征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影响。

(3)从系数值大小看,与地理特征权重模型(3)的相关系数相比,当模型中引入了专业化指数、集中化指数、产业结构水平、开放水平、金融深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等控制变量后,社会经济特征权重模型(5)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即在空间经济权重下,各地区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提高0.155%,高于空间地理权重下的0.129%。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更加明显。

(4)就其他控制变量而言,考虑空间地理权重模型(3)和空间经济权重模型(5),在5%的显著水平下,集中化指数、产业结构、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一个经济体的产业集中化程度、产业结构特征、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产业专业化指数、开放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5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考虑了区域科技创新的空间依赖性,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科技创新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

(1)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无论是采用普通面板回归,还是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回归,都显著地支持科技金融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理论。

(2)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空间互动效应。即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受其他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10

在我国,目前没有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明确定义,所以关于其在融资方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刻的钻研,如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推进经济发展工作的首要任务。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所谓科技型中小企业,简单来讲主要是以技术人才为基础,将技术演化成商品,通过市场进行筹备资金的经济型实体。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注册初期使用的资金量小。

2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况

2.1融资渠道形式单一

资金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稳定的融资渠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严重影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资金短缺,缺少融资渠道。一般来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是通过等价物质抵押,向银行贷款;

二是以出售股权或债券的形式,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三是以个人名义向身边的朋友借款;

四是以较高的企业信用,赢得风险投资者的关注;

五是赢得国家政策的支持。

由此可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种类繁多,但是,在我国受到自身及国家政策的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将近70%来源于等价物质抵押银行贷款,由此可见,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形式相对来讲比较单一。

2.2融资道路艰难重重

我过现有国情严重阻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资人因自身或政策制约,没有及时向可行项目提供资金,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判断失误,导致融资失败,从而造成资金链中断引起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成为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关部门分别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广东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辽宁,对融资市场进行相应调查,关于广东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较高且期限短;对于辽宁的调查结构同样显示在金融机构贷款难度较大。在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多数源于企业自有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的资金是少而又少;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来讲,它们在金融机构的贷款不但金额大,而且贷款期限比较长。所以由于政策的导向问题,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2.3企业自身素质不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注册资金量普遍较低,且普遍以家族管理模式存在,在管理和规划上缺乏长远打算,无法适应市场的优胜劣汰,管理水平低下。

对于财务资金管理漏洞百出:

例如,缺乏预算理念、资金去向不公开、对资金管理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对于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古板落后:例如账目不清晰、核算不标准、考核不严谨等。科技重在研发,但是研发存在着相应的风险,我们无法预测研发的成功与否,加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信用相对低下,所以传统的融资方式无法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

2.4受到法规政策环境的制约

我国在政策上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扶持;例如,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国有大型企业在资金充足、技术先进、信息及时等条件下快速发展,从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以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被沦为地方财政的调节器。科技型中小企业只能向社会提供成功的效益,却很难得到相应的资金扶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特定的环境给予特殊的支持政策。同时各界人士对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歧视,近几年,中小企业飞速发展,但是有关部门对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发展速度相比相差甚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科技风险投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其次没有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匹配的资本市场。

2.5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

间接融资体系无论是从结构还是机制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从机制上来讲,对于商业银行的产权问题不明确,国家对于商业银行没有履行相应的责任,无法将商业银行的经营权与所有权进行分离,在多方政策的影响下失去以经济效率为导向的主题。由于银行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银行丧失创新能力。在银行贷款审批过程中;手续复杂、耗时长、效率低下、服务态度较差、违反银行工作职业道德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银行经济效益逐年下降,无法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服务。

其次从结构上来讲,我国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地方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辅助的结构体系。

最后从理论上来讲,我国经济的发展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与之服务的银行存在相应的差异。在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中小银行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银行相对稀少也成为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6直接融资渠道单一

4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内部环境条件下的相应对策

4.1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在银行信贷担保方式上进行创新

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注册资金较少、固定资产匮乏等,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可以考虑以担保抵押的方式进行。首先对于知识产权担保抵押贷款融资,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先进的科研技术水平,相对缺乏不动产抵押物,用知识产权代替不动产的实物抵押。其次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确定相应的贷款额度。最后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涉及区域及结构特点,将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融资,对于银行方来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抵押形式。

4.2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其的技术投入,以便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产出含金量较高的产品,与此同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产品在价格上保持绝对的优势,使企业保持相对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只有增强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所带来的经济利润,也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

4.3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

对信息的披露要及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披露:

首先关于企业相关信息要进行实时报道;

其次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信息准确、完整、无隐瞒、无遗漏的实时报道。

加强企业内部的融资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的经济利润可以有效地转化为企业将来发展资金。与此同时,要与金融服务结构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适时地向金融服务机构,传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远大前景的正能量,使它们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拥有足够的信心。

4.4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里,完善企业财务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信用形象。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内部合理控制有效资源。

其次根据国家要求及相关法律规定,确保企业财务报表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同时,企业间的账目借贷要及时清还,从而保持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以便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后更好地融资。

4.5关注国家政策,端正融资理念

实时关注国家发展动向,充分利用政府扶持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正常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来讲比较高,所以要正确对待每一笔融资资金,对它们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在有线的空间发挥无限的价值。

5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创新理念的变革

5.1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政策上有待进一步创新

根据国家权威性机构资料显示,我国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它之所以没有进行有效地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将社会富余资金引入到国家科技项目。银行贷款利率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自由调配,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机制没有健全之前,无法从根源解决货币的传导机制,即不能对货币政策改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抱有太大希望。因此,用科技立法的形式确保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从而获得融资和政策扶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者共同的心声。

5.2科技型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创新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究竟选择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不但受企业的经济状况影响,还受到国家融资法律法规相制约。因国家不同,其发展历史、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资金需求程度各不相同,所以相应的金融体系也有所差异。不同的融资体系有不同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融资方式。政府和国家要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创业体系改革,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良好的法律基础。

首先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制定相应的规范策略。

其次完善公共政策,制定法律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从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进度。

再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规划专门的金融服务结构,提供相应的贷款优惠策略。

5.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与民间组织桥梁的纽带作用

首先,在政府的号召下,建立适合不同层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中介结构和为企业服务的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最后,政府在放宽拓展融资渠道的同时,不忘加强市场管理,通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归入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