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十篇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十篇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35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1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取代传统的工作方法,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发展着。企业是组成社会发展的小集体。面对社会转型的背景,企业管理上应该有更加创新的理念和概念模型。企业发展的目的不只是企业的创办者的个人利益,它也代表着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总体效益。社会转型的速度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变化发展的速度。为了保证不被社会发展的速度落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必须跟上现代化的脚步。所以企业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是:一,计划经济已经被社会抛弃,市场经济取而代之;二,封闭式的企业发展已经不适用,开放式的交流发展势在必行。三,国内经营开始显得范围狭窄,走向国际是未来的趋势。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就要看企业如何管理,规范管理的同时必须创新管理概念。

1社会转型期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挑战

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现状,社会转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第一,要实现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第二,不能放慢工业化的进度;第三,对新兴经济的发展不能放任也不能太谨慎。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社会转型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使命。企业转型包括企业的结构转换、企业的机制转轨,企业的利益调整还有企业的观念转变。由于社会转型使我们的很多行为、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新的使命带来了新的挑战:

1.1信息高速发展,企业需要随时关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每一天都在产生着新知识、新信息,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信息垃圾。要求企业面对每天爆炸式的信息量要及时吸收和分析,从中找到对企业有利的信息,摒弃垃圾信息。

1.2技术革新速度快,企业需要保证时刻更新技术。企业的上层领导要时时关注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人才。创建组织培训机构,确保企业的技术精英们时候掌握最新的技术,为企业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速度前行。

1.3合作式经营发展迅速,企业需要在竞争中学会合作。竞争永远都不会消失,但竞争不一定就是负面的影响,有竞争的存在,才有新技术的革命,促进社会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而且合作更加有利于企业双方的共同进步。

1.4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要求企业有更快的更新速度。如今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方便职能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东西。谁制造的产品更方便,谁制造呃产品更智能,就更受消费者的欢迎。所以,在竞争中,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适应消费者更新换代的思想。

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分析

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重要而科学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项:一是提出概念模型;二是发掘管理情景。概念模型由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决定。具有选择性的概念模型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管理创新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管理目的创新。

2.1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遵循传统理性、经验。传统理性的意思就是人们在遇到没见过的背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解释方法去解释的能力、道理。传统认为,管理就要用人来管理人。人性本善是它的依据,这种模型带有强烈的经验论倾向。

2.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通过经验方法获得。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概念模型需要有时空连续性,依据普适性、特色性而确定。而这两种特性就是通过经验方法获得的。那么,概念模型必须具有实用性,即使用过程中是符合实际的。但概念模型到底有没有用,需要经过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才能验证。

2.3实际应用概念模型到企业管理创新问题中。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匹配成功,那么就证明此概念模型贴合企业的管理。此种情况说明,概念模型对企业起到了管理创新的实用性作用;也说明可以沿着某个维度开发企业管理的属性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找到企业建立在此种概念模型上的管理创新方式。相反,如果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概念模型并不相符,那么就是匹配不成功,此概念模式也无法发挥到企业的管理创新模式中。

3总结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更迭,企业与时俱进的使命一天重过一天,怎样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呢?这就需要企业从管理上着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发挥概念模式的作用。大家都很清楚,管理创新的概念来自于管理的概念,现实中的管理又通常是很多不同界定的,而且不是同一个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界定。然而,又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有着必要的联系。同时,管理创新理论也与创新理论密切相关。创新绝对不是无中生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特性,利用新的特性发挥新的作用。所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深入而严密的课题,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舒昌俊,李玉海,周升梁,邓耀辉.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2

【关键词】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方法;理论;模型

0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持续丰富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来源、热菁把由旆矫妫多采用归纳演绎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审计模型的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方法多针对企业应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和模型的情况。本文拟归纳总结上述方法在技术创新审计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在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案例研究方面,大多采用将审计模型工具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其应用效果。体现了案例研究独特性、归纳性以及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反映的特点,可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审计(包括所采用的技术、程序、系统、方式)本质的可能性。

4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方式,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在使用以上具体分析方法时较多学者使用了技术创新审计工具。但实际应用中也产生了不易操作、部分内容过于繁琐等问题。因而我国学术界、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创新相关审计工具的研究,以期在实践中对其借鉴使用时能够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陈劲,耿雪松,李飞宇.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999(6):42-45.

[2]卢宁文,顾晓敏,任爱莲.创新审计的基本内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5):113-115.

[3]张炜.基于技术创新审计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构建[J].科学学研究,2007,S2:465-469.

[4]廖雅,樊一阳,陈亚锋.基于审计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5:522-526.

[5]黄益,侯建明.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框架浅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5(6):206-210.

[6]马宁.官建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内容及审计基准[J].(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78页)中国软科学,2000

(5):80-85.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3

关键词:产业集群;升级机制;创新网络;知识创新

一、概念模型

1、创新网络的概念及维度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指在产业集群范围内的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在长期合作和协同创新过程中所建立起的相对稳定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杨锐和李伟娜认为企业创新网络可划分为关系强度、中心性、凝聚性和网络有效规模。惠青和邹艳将创新网络划分为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两个维度。本文所研究的创新网络特征,主要从关系――结构角度出发,研究产业集群中各节点的网络结构和关系特征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因此,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研究视角,将创新网络划分成四个维度:网络关系强度、网络关系稳定性、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

2、知识创新的概念及维度

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是指在产业集群范围内,新知识的产生、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唐承林和顾新将知识创新划分为知识的获取、共享、转化和应用四个阶段。惠青和邹艳将知识创新分为知识挖掘、知识转移、知识融合。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产业集群的结构特点,将知识创新划分为知识获取和知识扩散两个维度。

3、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及维度

产业集群升级是指以集群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集群企业能力来提升产业集群附加值获取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过程,最终表现为集群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因此,本文将产业集群维度划分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

4、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创新网络、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关系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此模型包含创新网络、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三项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维度变量,并且显示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二、关系假设

1、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假设

(1)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集群中的各个企业作为众多结点中的一环,通过与其他结点间的往来和联系互相提供创新要素,例如隐性知识、创新资金、流动人力资本等。这种交流与联系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情况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1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强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2)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关系稳定性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集群中各成员之间较高的交互频率有利于相互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共享态度、主张以及协议的达成,从而促进成员间沟通的进一步加深以及有价值信息的交换,最终实现知识的整合。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越稳定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2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越稳定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3)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规模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网络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网络核心企业可获取的创新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就是网络规模越大,网络的关系资源则越丰富,越有可能实现创新的规模效应。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3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4)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密度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网络密度是用来衡量整体网络关系紧密与否的重要指标。朱海燕通过研究认为网络密度对知识扩散有促进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4a: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H4b: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扩散。

2、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假设

知识获取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动力,知识扩散大大增加了知识生产、创新的可能性,同时在知识扩散过程中的新知识、新观点的传播,对产业集群升级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a: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产业集群工艺流程升级;

H5b: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产业集群产品升级;

H5c:知识的获取有利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H6a:知识的扩散有利于产业集群工艺流程升级;

H6b:知识的扩散有利于产业集群产品升级;

H6c:知识的扩散有利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三、实证检验

为实证检验上述的关系假设,选取某著名光电子产业集群的有关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实证研究结论。

1、路径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利用amoS软件运算出的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2、模型拟合检验

模型拟合情况如表1所示:表内资料说明模型拟合指数均达到标准,整体模型适配度良好,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

四、结论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模型,其中有14条理论假设全部通过假设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对产业集群升级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可以通过知识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参考文献

[1]FreemanC:networksofinnovators:aSynthesisofResearchissues[J].Researchpolicy,1991(20).

[2]m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76(6).

[3]杨锐、李伟娜:网络结构、关系互动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苏州it产业集群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7).

[4]惠青、邹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0,24(3).

[5]唐承林、顾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优势来源与形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6]晏双生: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涵义及其关系论[J].科学学研究,2010,28(8).

[7]邢晓柳:区域创新网络中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合作创新风险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0).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4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出发,首次提出了企业概念管理的概念,并分别从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对象和企业管理方式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概念化趋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集群;专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t-9;F273.1

一、技术创新平台的综述

自1999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创新平台概念以来,创新平台已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问题。关于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概念,目前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要阐释专业技术创新平台这一概念,必须先对国内外关于创新平台及技术创新平台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有代表性的定义有: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认为创新平台是指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1]

吴国林认为技术创新平台是某一区域中一系列共享要素的集合,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政策及其相互关系。技术创新平台可以定义为:它是某一区域中一系列共享要素的集合,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政策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物质性的公共设施与公共组织,以形成一个有利于提出原创性理念,进行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收集创新信息,交流与扩散的共享平台,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在于解决本区域或本行业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促进科技产业化。[2]

余忠、石德金等在分析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基础之上,以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和行业协会主导型三种为主要构建模式,推进专业镇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3]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4]成熟的产业集群还能够形成整体创新能力,培育出区域品牌,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能够获利。因此,在产业集群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问题具有其独特性。成熟的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的配套服务网络能够形成整体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5]

戴卫明认为产业集群条件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某一特定产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一些组织共同兴建的,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对技术需要的公共服务机构。以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通过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与地方政府、集群内企业、集群内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组成紧密联系的集合体。

二、技术创新平台的必要性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是弥补“市场失灵”、集结创新资源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

(一)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

随着竞争的加剧,集群中的企业亟待在市场信息、技术提升、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方面获得支持,以实现升级的需要,这就产生了强大的制度创新需求。由于集群中的企业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主素质相对较低,同时也由于创新的供给具有外部性和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难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解决,客观上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即需要技术创新平台来协调。

(二)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是集结创新资源的需要

矿产资源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块状经济的持久生命力依赖于集群创新水平。对于大多数县来说,人才、资金、设备、技术等创新资源有限,并且常常集中在几个大企业集团中。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企业之间往往缺乏协作,使原本就有限的资源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从企业个体来说,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逼迫其加速科技进步,但个体的力量又有限,它们需要有这样一种机构能够帮助他们整合资源,即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创新平台的建设正是基于上述两方面的情况,通过整合企业间的优势创新资源和企业以外的资金、智力资源,在带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实现铸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创新平台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共同组成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技术依托,创新平台是联结体系各因素的重要媒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当前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来看,创新平台是最为薄弱的一环。

区域创新体系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是主导产业的显著特征之一。

三、技术创新平台及特点

产业集群条件下技术创新平台的四种模式分别为,政府推动型、企业运作型、行业协会主导型和专业化服务公司型。技术创新平台的功能具体从产品研发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融资担保体系和物流体系等进行分析。

(一)技术创新平台的几种模式

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实质是一定区域内(产业聚集区内)的一组具有共享性的制度性安排;主要目的是培育产业聚集区内的创新机制,激发区内各创新主体,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欲望;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信息这四个方面;接口与联系是指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各创新要素之间及各主体与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必定是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创新平台。

根据设立主体的不同,产业集群条件下技术创新平台可以分为四种模式(见图1)。

一是政府推动型。政府推动型是指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技术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整合集群内企业、集群内外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介机构,共同组成技术创新平台,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此外,政府部门应把创新平台视为准公共产品,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提供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政府推动型的优点是:平台建立和运行所需的资金有保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的效率比较高,企业共享技术创新的成本比较低,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比较快。

二是企业运作型。企业运作型是指一个大型企业出资创立技术创新中心,进行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这类技术创新中心属于出资企业专属机构,其研发成果和服务供出资企业共享,也可以有偿提供给其他企业。企业运作型的优点是:研发与企业技术需求紧密结合,成果转化率高;管理机制灵活,工作效率高。

三是行业协会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是介于政府推动型与企业运作型之间的一种模式,[6]它同时具有另外两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行业协会主导型的创新中心中企业的参与程度比政府主导型高,其研发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结合程度比政府推动型高,官僚化程度也比政府推动型低,工作效率比较高。但由于行业协会是半官方组织,其经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因此资金实力比政府推动型低。由于集群中参加行业协会的企业比较多,行业协会主导型创新中心整合集群内资源的能力比企业运作型高,研发成果的共享程度也比较高。

四是专业化服务公司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服务公司是产学研的纽带,是联结科技和经济的桥梁。其主体可以多样化,通过专业化服务公司将众多的企业和大学、研发机构联系起来,是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7]

(二)技术创新平台的功能

本文以铸件产业为例,其技术创新平台主要是从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介绍,如图1所示,具体是从产品研发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融资担保体系、物流体系等逐一分析。

1.产品研发体系

产品研发体系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由政府主导,依托于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专业技术机构,建立官产学研合作平台。[8]官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主体层面上的创新平台,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均是创新主体,但就各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而言,政府是创新的中心,企业是核心,而大学与科研机构则是重要保障。就产业集群官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现状而言,要加强该平台建设,从宏观上必须改革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从微观上应该转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观念,明确其创新的主体地位。政府微观协调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官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

铸件产业应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紧密地合作,加大集结国内铸件的技术成果和人才力度,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紧密关系,既能在铸件园区内形成技术和人才的高地,又能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政府要真正确立企业创新的核心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使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进行紧密的联系;加强铸件企业间的合作,提高企业总体创新水平。[9]

2.信息化服务体系

加大专业网站建设的力度,在网上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动态,为中小企业提品供求、技术供求、资金供求、产权供求等信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项目库、技术成果转让库、闲置设备调剂库、人才库等各类信息库。以网络为载体,结合其他途径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不断扩展中小企业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实用性,既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也可以为政府各部门、服务机构、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要充分利用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便利,建立面向铸件产业的设计信息、资料库,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组织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发远程设计服务程序,并通过会员制方式把程序提供给企业使用。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软件购置及运行费用,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做好技术及信息服务。[10]

3.质量检测体系

质量就是效益,产品质量已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发展的保证。但是对于那些相对分散的中小企业,由于其资金、实力等处于弱势,尚不能生产高质量的铸件产品。而产业集群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平台为其提供了向高质量产品跨越的平台。产业集群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整体实力,使整个铸件产业可以充分享受大型企业的待遇,此外还降低了整个产业的成本。整个平台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的构建上,技术创新平台专门设立一个铸件检测中心,整个产业都在其中享受待遇。通过该中心的科学权威的检测,一方面提高了铸件产品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铸件产业带的质量意识,规范了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了企业的产品档次。为了提高铸件的可靠性、适用性,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铸件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铸件质量的概念主要包括:一是产品质量,即铸件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或按其用途在使用中应取得的功效,这功效反映铸件结构特征、材质的工作特性和物理学特性的总和,是评价铸件质量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基本指标。二是工程质量,指的是铸制毛坯和铸制零件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即铸件在具体的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这一指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其功效指标、稳定性、耐用性和工艺性等。

4.融资担保体系

融资担保机构能为铸件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积极引进融资担保机构,能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科技信息、贷款融资等服务,解决中小铸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产业集群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平台为中小铸件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融资担保服务平台,有政府担保,企业的融资问题就会有保障。发展融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股权质押、大型设备租赁、闲置设备调剂以及会计、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为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提供咨询和辅导,为企业股权融资、租赁融资和产权转让提供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当前的一项重点任务是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包括制定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整合现有担保机构,逐步形成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互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

5.物流体系

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上共享信息,但由于企业物流信息化投资巨大,企业没有能力独自承担建设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物流平台主要提供:第一,在线订车功能。货主或货代可以通过在线订车专栏,联系订车,订船,订飞机等。通过填写相关信息(包括货物信息、目的地信息、集装箱信息等),并将其发给相关公司,从而完成订车服务。第二,辅助服务功能。物流信息平台通过与银行、税务、海关等信息系统的连接,为物流系统各方提供电子支付与结算、网上报税、报关等服务功能。[11]

此外,还有其他体系均是技术创新平台为各企业提供提高竞争能力的平台。为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以及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四、结论

针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劣势,认为需要在产业集群的条件下,提供一个技术创新的平台,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针对技术创新的平台,本文阐述了四种模式,并对各个模式的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最后,对技术创新平台的具体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当然,技术创新平台无论是功能还是其他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仁钊,翟运开.虚拟企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39.

[2]吴国林.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研究——大涌红木家具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62.

[3]余忠,石德金,邓燕雯,等.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0(1):19-59.

[4]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70-74.

[5]夏若江,吴宇茜,谢威炜.基于共性技术的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机制研究—佛山产业集群合作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6):205-207.

[6]陈兵.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7]丛颖超.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的支撑条件分析[J].理论学刊,2009(11):51-53.

[8]郑海涛,周海涛.走向高端-广东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周宏芸.论云和木制玩具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构建[J].经济论坛,2009(2):66-68.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6

关键词:动态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企业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5-0001-02

高新技术企业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在发展国民经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跨国公司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企业规模依然不大;二是研究开发投入依然不足;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四是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五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

1企业成长机制研究的意义

企业成长机制研究对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做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国内有学者从复杂性科学视角对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进行了研究(陈士俊、柳洲,2004;马若鹏、冯宗宪,2005)。卢伟航(2004)以硅谷企业为例研究了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机制。邬爱其、贾生华(2007)对企业成长机制理论进行了梳理,他们认为企业成长机制理论主要探讨企业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成长,目前主要存在着内部成长、并购成长和网络化成长三种基本的企业成长方式。杨伟娜(2007)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张玉明、段升森(2009)选择系统动力学的视角研究了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所处环境具有显著的多变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服务更新频繁,需求偏好多变不定,竞争优势转瞬即逝。具备上述特征的环境被学者称之为“超竞争环境”(D’aveni,1994)或“动态环境”。伴随企业所处环境动态特征日趋显著,核心能力理论由于核心刚性问题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动态环境与核心刚性之矛盾而产生的动态能力理论应用而生,它能够对动态环境下企业成长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teece和pisano(1994)首次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teece、pisano和Shuen(1997)首次提出动态能力的初步理论框架,据此进一步探讨动态环境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问题。之后,teece(2007)又对动态能力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动态能力理论框架。动态能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和长期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动态能力进行跟进研究,产生了一批富于创新的研究成果。

动态能力理论为企业成长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然而目前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高新企业成长机制的文献还比较少,本文试着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2动态能力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模型构建

企业成长机制是指影响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及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企业成长机制研究主要探讨企业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成长、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以及这些因素通过什么途径转变为成长结果等问题。

2.1高新技术企业及其成长

2.1.1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特征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一是外部环境更具动态性;二是知识要素更加突出;三是风险投资依赖度高;四是系统结构趋于扁平;五是组织管理趋于柔性。

2.1.2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企业的成长有三层内涵:单纯数量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绩效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可以概括为“做大做强做久”。做大指企业规模扩大、边界的拓宽等;做强指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地位;做久指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实现持续成长和发展,成为长寿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经济的细胞,是知识的综合体,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可以分为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高新技术成长其实就是一个外部知识内部化、内部知识外部化,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组织学习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

2.2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

何为动态能力?“动态”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特征,“能力”是指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并实施创新性竞争战略的能力(teece,1997)。Zollo&winter(1999)从组织知识演化的角度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态能力企业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在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持续竞争力来源的条件下,企业通过组织学习从外部引进知识进而重新配置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成长的一种核心机制,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体现这一种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是其第一资源。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涵义和构成也紧紧围绕知识展开,包括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融合能力。

知识转移能力是指企业有效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知识接受能力是企业将转移来的知识纳入到企业自身系统的能力。知识吸收能力是在理解转移来的知识的价值的基础上将其分解的能力。知识融合能力是指企业将吸收来的知识融入到企业知识体系内的能力,以更新企业现有能力,创造新的知识,实现企业的成长。

2.3动态能力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概念模型

前文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重点突出了其知识性,阐释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涵义强调“做大做强做久”三个目标,又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包括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融合能力。据此笔者将动态能力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概念模型设计如下图所示:

在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体系(包括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融合能力)作用下,伴随企业能力基础得到了不断更新,企业的知识基础也将会不断的升级。实际上,这就是企业成长过程的本质。由于在一个固定的时点上,企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是一定的,此刻企业成长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的动态能力,这种动态能力将会决定企业此时的成长速度和效率。企业的动态能力越强,企业组织学习的效率将会越高,进而吸收和消化战略性知识的能力越强,因而企业将获得更加充足的成长动力。因此,增强企业动态能力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根本措施。

3结语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环境的动态性特征,并把高新技术企业视作一复杂系统,并认为它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企业。本文把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分析把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融合能力四个构成维度,进而提出了动态能力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概念模型。

本文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企业成长机制,既是对动态能力理论的丰富,也是对企业成长理论的充实;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化了高新技术企业及其成长相关研究,同时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借鉴意义。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仅仅提出了概念模型,缺乏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视角也很多,本文选择了组织学习角度,今后可以尝试演化理论、生命周期等其他视角进行研究。这些都将是笔者进一步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卢伟航.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机制――基于硅谷企业的研究[J].南方经济,2004,(1).

[2]陈士俊,柳洲.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高技术企业成长机制研究论纲[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

[3]马若鹏,冯宗宪.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的复杂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

[4]杨伟娜.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邬爱其,贾生华.企业成长机制理论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7,(3).

[6]张玉明,段升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7]teece,D.J,andpisano,G.thedynamiccapabilitiesoffirm:anintroduction[J].industria1andCorporateChange,1994,3,(3).

[8]teece,D.J.,pisano,G.,andSc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7).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7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际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国家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被确定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让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事实上,科技型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科技型企业面临创新资金不足,资源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其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创新乏力。如何提高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需要揭示出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而寻求一种适合科技型企业自身特点的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活力。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科技型企业的自身特点,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科技型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模型构建

(一)理论背景

1.自主创新能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以来,学者们对于创新问题的研究就未间断过。自主创新是我国根据国情提出的一个概念,国外并没有等同的概念,相似概念为内生创新(endogenousinnovation;Franco,2005)。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者并未形成统一认识。Burgelman等(2004)[1]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能力组成。温瑞(2005)[2]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运用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有机综合。综合上述文献的研究成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而从创新环节的角度来看,企业只有在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三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能力,才能实现自主创新。因此,本文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三个方面:即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王一鸣(2004)[3]提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的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等,外部因素则主要指创新环境。徐大可(2006)[4]对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如知识和技术积累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等进行了研究。毕克新(2012)[5]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李文辉(2010)[6]、许骏(2010)[7]则从创新过程的角度对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探究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以及研究假设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这里重点分析企业家精神、智力资本、资源整合能力、创新氛围四个内部因素对于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理论假设及概念模型的提出

1.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认为,强调冒险特质的企业家精神是组织的动力引擎,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创新产品[8]。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而这种“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发现新的供应渠道以及组织上的创新,因此企业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创新性[9]。奈特(2005)[10]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企业家应当具备在不确定情况下开辟新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科技型企业作为主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企业,创新是其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从创新构想的提出到自主研发,再到创新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整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离不开强调创造性和冒险性的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于科技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为此,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H1: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2: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3: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2.智力资本与自主创新能力

智力资本是与公司知识相关的,用于产生更高价值资产和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wiig(1997)[11]研究了智力资本对于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他认为,那些能够快速有效开发员工智力资本的企业,能够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或服务,因而更可能战胜其竞争者。Chen等(2006)[12]认为,一家企业拥有的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以及关系资本在内的智力资本越多,其创新能力也越强。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智力资本的各部分在整个创新过程会协同发挥作用:在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阶段,作为智力资本核心的人力资本,包括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术、诀窍、经验等成为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时企业的经营水平也可以通过智力资本的投入得到不断的提高,高智商人才和先进设备的使用有利于完善生产流程,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在市场销售阶段,良好的关系资本有助于企业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快速实现新产品价值,从而提高销售收入。同时各部门人力资本的协调配合,以及精心设计的管理流程和激励机制等组织资本,为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过程的顺利、有序进行,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假设如下:

H4: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5: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6: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3.资源整合与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过程中,需要对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整合,才能够保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饶扬德(2006)[13]、瞿莉娜(2012)[14]研究了企业资源整合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资源整合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提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新成果实现商业化生产及销售。对于科技型企业,对人才、技术、管理等关键要素的整合,决定了企业最初能否立足于市场,能否整合出有效的竞争优势;同时,科技型企业需要整合资金、设备、场地等有形资源,这些资源是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的基本要素。此外,信息、品牌、企业文化等的无形资源能够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三个环节创新的效率。因此,通过将这些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结合在一起,企业能够有效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H7:资源整合对科技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8:资源整合对科技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9:资源整合对科技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4.创新氛围与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氛围是组织成员感知到工作环境中支持创造力和创新的程度,在这种主观感知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本身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会影响个体信念、动机、态度和创新行为,并最终影响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15]。Shalley(2004)[16]、刘效广等(2010)[17]等文献的研究表明,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科技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通过提出自主研发的愿景,并围绕该愿景建立重视创新的价值观、具体的目标以及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人际交往比较频繁,这有助于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互相协作,这也促进企业生产制造的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0:创新氛围对科技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11:创新氛围对科技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12:创新氛围对科技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三、模型检验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对28个测度指标进行数据收集,要求被调查者对题项的主观判断程度进行选择。研究样本单位为重庆市的科技型企业,样本行业结构包括汽车业、医疗设备、通信行业、制药业、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子信息6个行业。本次共发放问卷331份,具体调查对象为科技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回收问卷315份,问卷回收率为95.2%,有效问卷291份,问卷有效率为87.9%。调查工作从2013年6月15日起,至2013年8月30日止,历时76天。表1描述了本文使用的量表测量题项。

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本研究对回收问卷的信度采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资源整合要素的Cronbachα系数为0.694,其余要素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7,说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符合统计要求。同时,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各指标对因子的载荷值都大于0.5,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二)模型检验

利用amoS21.0软件进行数据拟合并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中各因子间的关系进行验证,选取χ2/df、p值、GFi、nFi、iFi、CFi和RmSea等拟合优度评价指标来评判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如表2所示:

表3中给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由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可知,12条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假设检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家精神与自主研发能力(r1=0.186)、生产制造能力(r2=0.305)、市场营销能力(r3=0.241)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1、H2、H3成立。该结论表明,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企业家精神会促使其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不断充实研发队伍并改善队伍结构,同时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而且为了满足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通过招聘、培训增加技术工人的比例。此外,企业家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还会促使科技型企业在新产品的市场开拓方面增加投入。因此,整体而言,企业家精神会驱动科技型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完善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第二,智力资本与自主研发能力(r4=0.116)、生产制造能力(r5=0.082)、市场营销能力(r6=0.107)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4、H5、H6成立。研究结论表明,智力资本对自主研发能力的影响最直接最大,自主研发是在现有知识存量基础上的创新,而知识储量的高低决定了创新起点的高度,因此,科技型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此外,通过加大对高级技术工人、高层次营销人才的引进或培养力度、增加营销经费投入、强化客户资本的管理等途径,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最终实现创新产品的价值。

第三,资源整合与自主研发能力(r7=0.713)、生产制造能力(r8=0.236)、市场营销能力(r9=0.104)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7、H8、H9成立。首先,资源整合能够明显改善科技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出现新的市场机会时,企业通过快速整合研发资源进行自主研发,从而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其次,资源整合也有利于提高科技型企业生产制造能力,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可以加大企业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投入,培育创新性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再次,通过对营销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使企业拓宽营销渠道,而且可以调动营销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的工作积极性,获得更多优秀的营销人员。

第四,创新氛围与自主研发能力(r10=0.617)、生产制造能力(r11=0.873)、市场营销能力(r12=0.623)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10、H11、H12成立。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如果能够营造一种自由开放、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工作氛围,将更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而且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也会提高员工开展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创新的氛围有利于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流程,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手段,而且促进研发、生产及营销部门的合作,从而保证通过自主研发的新产品通过商业化实现其最终价值。

参考文献:

[1]Burgelman.R.Strategicmanagementoftechnologyandinnovation[m].mcGraw-Hill,2004.

[2]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9):1-6.

[3]王一鸣.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14.

[4]徐大可.后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17-22.

[5]毕克新,王筱,高巍.基于ViKoR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13-119.

[6]李文辉.基于Sem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12-15.

[7]许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途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0.

[8]张建华.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哈佛大学出版社,1934:73-74.

[10]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4-209.

[11]K.m.wiig.Knowledgemanagementwherediditcomefromandwherewillitgo[J].exertSystemwithapplication,1997,13(1):1-14.

[12]Y.S.Chen,J.m.J.Lin,C.H.Chang.theinfluenceofintellectualcapitalonnew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themanufacturingcompaniesoftaiwanasanexample[J].totalQualitymanagementandBusinessexcellence.2006,17(10):1323-1339.

[13]饶扬德.资源整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2):5-7.

[14]瞿莉娜.资源整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2(19):97-98.

[15]amabile.t.m.,ContiR.,Coon,H.,etal.assessingtheworkenvironmentforcreativity[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6,39(5):1154-1184.

[16]Shalley.C.e.,Gilson.L.L.,whatleadersneedtoknow:areviewofsocialandcontextualfactorsthatcanfosterorhindercreativity[J].LeadershipQuarterly,2004,15(1):33-53.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8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abstract:theenterprisetechniqueinnovationmeanfromthetechnicalnewspeculation,itisancommercialactivitytoattainactualapplication,produceeconomicalandsocialperformance,throughthetechniqueresearch,techniquedevelopmentandtechniquecombination.Strengtheningtheenterprisetechniqueinnovationistheinevitablechoiceoftheenterpriseselfexistenceanddevelopment,theinevitablepaththatourcountryrealizetheeconomyincreasingchange,theimportantpartofthe“scienceandeducationstrongourcountry”strategy.alongwiththethoroughreform,especiallyafterourcountryjoinedthewto,theforeignentersthecivilmarket,marketthecompetitionmorehard,ourenterprise,especiallythestate-ownedenterprisewhichwanttoexistandacquiredevelopmentmustimprovetheabilityoftechniqueinnovationandcorecompetence.thispaperanalyzestheimportanceofthetechniqueinnovationonfoundationofthebasicconceptanalysis,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aimedatthecurr

ent

enterprisetechniqueinnovation.

Keywords:enterprise;techniqueinnovation;strategy

一、企业技术创新相关基本概念解析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技术组合”指将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实际应用”指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采用新工艺或对产品、服务、工艺的改进;“经济、社会效益”指近期或未来的利润、市场占有或社会福利等;“商业化”指全部活动出于商业目的;“全过程”则指从新构想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类型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而言对于技术创新的分类都是根据创新对象、创新程度、创新来源等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创新的对象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按照产品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又可细分为全新(重大)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的可称为全新产品创新。渐进的产品创新则是指技术原理本身没有重大变化,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

工艺(过程)创新是指在生产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工艺(过程)创新也可分为在技术较大变化基础上采用全新工艺的重大工艺创新和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所形成的渐进式工艺创新两类。

2、按创新程度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两类。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引起的渐进性的技术创新。

根本性创新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3、按技术创新的来源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的来源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和引进型技术创新三类。

自主型技术创新是指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新技术并实现其工程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须拥有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较雄厚的资金保障。

模仿型技术创新指通过模仿已有技术成果的核心技术,并根据自我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而不是基于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这里的“技术”是一种广义概念,它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

2、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程度有较大的弹性

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既存在技术的根本性变动,也存在技术的渐进、微小的弱变化。技术创新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也可以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组合而实现创新。而且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直接仅用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的销售量及市场份额、单件产品或服务的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3、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与技术发明(创造)不同,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有时也包含社会价值)。

二、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科教兴国”战略是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科技大会上提出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0%提高到60%以上。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实践证明,企业搞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振兴和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途径。国有企业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在于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倍增器。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倍增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倍增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环境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还远未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9

[关键词]科技园区;高水平科技园区;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32-03

一、科技园区及高水平科技园区的概念

科技园区从诞生到现在,其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统一的阐述,且相关的概念、大学研究园、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等,国内外不同的机构和学界对科技园区的不同概念也做出了不同阐释。

国际科学园区协会(iaSp)的官方定义认为科学园区是由专业人士管理的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促进创新和有关的商家和研究所的竞争来使当地的财富得以增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科学园区刺激和管理高校、科研机构、公司和市场中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孵化和剥离的过程,为创新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便利,并通过高质量的空间和配套设施提供其他增值服务(2002年2月)1。

英国科学园区协会(UKSpa)认为科学园区是指从事企业支持和技术转化行为的区域,这些行为包括:鼓励和支持创新导向的、高增长性的和基于知识的企业在其中创办、孵化和成长;提供环境使大型的跨国企业通过它与特定的知识创新中心建立起紧密的互动,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与大学或其他高等研究机构具有正式的和运作上的联系(2002年年报)2。

大学研究园协会(aURp)认为大学科技园就是一种物业的风险尝试,它包括现有的或计划中的土地和建筑物主要是为了私人和公共研究和开发机构,高科技型公司及支援服务而设计;与一个或??多个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建立合同和/或正式的所有权或合作经营的关系;并起到一个促进大学与工业界联手科研的合作关系,协助新企业的增长,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协助大学和企业租户之间的技术和业务技能的转移的作用。3

“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提出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质资源相结合,为推动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机构4。

这些概念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无论哪种概念都在科技园区的功能上得到了共识:科技园能有效促进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其主要途径为,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增值成熟型企业;培养创业精神和培育新的创新型企业;生成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为新兴的知识型工作人员的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发展空间;加强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

近年来,随着各大科技园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进程的加快,为了区别于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标示园区走向以创新驱动发展、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式发展之路,高水平科技园区的概念逐渐形成,但目前国外并无此类提法,国内对此概念也仅止于感性的描述阶段。根据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的相关提法,高水平的科技园区的工作重点应是进一步拓宽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强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协作,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5;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则明确提出: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6。这些新的理念无疑也为学界研究世界高水平科技园区的建设路径提供了思路。

二、国内外高水平科技园区建设路径研究

(一)国内外高水平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国外科技园区从1951年世界第一个科学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即现在的硅谷)开始发端,迄今已经发展了五十个年头。昔日的硅谷自诞生之日起,短短几年内便集聚了大批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具有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公司和企业,迅速成为美国电子工业最大的研发制造中心、世界成功的科技工业园。时至今日硅谷己经成为一条绵延150公里的高科技产业带,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硅谷的成功使得各国和地区争相仿效,1959年开始,美国设立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28公路(Route128)、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公园等著名的科学园区。日本从60年代开始确定“技术立国”战略,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1969年,法国建设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1971年,英国在赫利奥・瓦特创建了英国第一个科学园,1975年建立了世界著名的大学科学园――剑桥科学园,此后陆续建立了艾斯顿科学园和沃里克大学科学园等科技园区。

科技园区以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和地域形态,为教育与科技、经济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无疑能有力地推进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时,各发达国家纷纷以加快各种类型的科技园区的建设为突破口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84年以来,法国相继在波尔多、马赛、斯特拉斯堡、里昂、图卢兹等地建了科学园区。德国于1983年创建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并在此后的7年内建立了70多个科学园。此后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爱尔兰等国,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也建立了形式不一的科学工业园区。

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建立科技园区这一热潮蔓延到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韩国的大德、新加坡的肯特岗、印度的班加罗尔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此后,科技园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科技园区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和分布持续扩大。

自1985年创办第一个科技园区以来,中国国内的科技园区发展迅速,迄今已经建立了近百个部级科学园、几百个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6个大学科技园,这些科技园区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路径最具中国特色,不但是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最佳研究范本,也是中国国内首选的高水平科技园。

(二)国内外高水平科技园区的建设路径对比研究

1.高水平科技园区的共同建设路径特征

通过对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爱尔兰、法国安第波利斯、中关村等各国和地区公认的相对运营水平较高的科技园区的对比研究发现,科技园区发展至今,呈现出一些相同或类似特征:

(1)大多数科技园有扩张行为或计划,这说明科技园总体运营良好。据统计,78%的科技园区建立后进行了扩建,并且78%的科技园区还有新的扩建计划。

(2)大多数科技园都是都市型。据统计,66%的科技园位于城市而非近郊,且40%的科技园位于大城市,而非39%的小型城市和18%的中型城市。

(3)大多数科技园与高校联系紧密。36%的科技园位于大学校园,且另有8%的科技园不在校园但位于大学所有的土地,60%的科技园在周边50公里内至少有5所以上的大学或者高校,甚至21%的科技园在周边拥有20所以上的大学或高校,54%的科技园可以与大学共享设施,65%的科技园可以与大学共享服务,72%的科技园有企业主持大学的科研团队,27%的科技园成立了科研成果转换办公室。

(4)大多数科技园属于中型科技园。40%的科技园所占面积小于20万平方米,36%的科技园建筑面积大于8万平方米。50%的科技园入驻企业数为50-100家。

(5)大多数科技园由政府兴建并为公众广泛接受。40%的科技园由政府投资,归公众所有,科技园还拥有高达85.71%的公众支持率。

(6)大多数科技园属于企业核心层办公地,30%的科技园工作人员位于管理层。

(7)大多数科技园呈现专业化趋势。44%科技园的企业处于相关技术行业,形成产业集群,限定领域的科技园和半限定的科技园占比分别为16%和40%。

(8)大多数科技园承担着企业孵化的重要角色,78%的科技园具有孵化基地或项目。7

2.高水平科技园区的不同建设路径特征

虽然高水平科技园区呈现出部分相同建设路径特征,但是由于各国和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教育资源以及技术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科技园区的建设路径也出现了一些截然不同的特征,本文从体制模式、形成机制、组织机构机制、动力机制、科研开发机制、投融资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国内外高水平的科技园区建设路径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见表2-1)。

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科技园区主要采取五种建设模式:

(1)自然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美国硅谷、128公路为代表,园区完全由市场推动而成,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纯市场型推动有助于相互联系的产业带的形成,并赋予了这个园区更快、更新、更优的科研开发效果,这也与美国强调个人奋斗的文化密切相关,而纯市场化投融资体系的建设给这类园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

(2)政府完全主导模式。

该模式以日本筑波为代表的,由政府设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进行全权管理;由于政府实施垂直领导,中介及教育机构支持体系比较庞大,但由于缺乏沟通,其运行效率相对较差,新技术开发缓慢,人才培养也相对较为封闭。

(3)公司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学院为代表的,该模式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领导、经理负责企业管理;政府在战略上提供国家目标的高度并提供发展计划进行专项引导,并提供大手笔的专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相同领域的公司集群,并提供研究性人才和职业性人才的合理配比。

(4)基金会管理模式。

该以法国安蒂波利斯科学院为代表的,该模式由政府、企业、银行、其他各类协会分担义务,共同承担管理职能。基金会由专业人士创立,先由协会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市场化,而后基金会负责投资,并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最后政府将旅游和科技相结合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

(5)政府复合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中关村为代表,在科技园区发展初始采取市场发起的自然发展模式,当园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政府接手并在更大的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和有意识地引导园区发展方向并为整个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服务,所以其在关键性技术突破和创新性成果上比较容易取得突破并能系统化建立科技金融以及人才工程体系,运用国家机器引导园区集群化发展以及营造创业创新氛围。爱尔兰国家科技园也属于这类发展模式,但其多半由政府下属公司和大学共同管理,并以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入驻的方式来推动园区发展,其产学研的结合度比较紧密,投融资体系比较具有独创性,政府还设有人才专项基金。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公认的高水平科技园区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不论采取哪种建设模式,他们均具有以下一些共同成功要素:(1)知识密集度高,这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必备要素;(2)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甚至包括良好的属地人才提供池和培养机制;(3)产学研结合紧密,大学和科研所通常作为技术的蓄水池,还兼具扮演公司的研究实验室职能,产学研的互相渗透提高了科技的靶向性;(4)良好的鼓励创新氛围,宽容失败,提供创新外部保障;(5)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包括但不仅限于商业配套和高质量的生活配套,从通讯设施、图书资源、复印、清洁、秘书服务支持和会议室租用到人才公寓、幼儿园、配套教育机构等;(6)政府支持的优质与高效,公共部门的投资,尤其是政府对于合作研究设施的投资对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7)完备的中介组织与服务,这类服务应该不仅包括技术咨询,而且还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商业咨询;(8)灵活的租赁安排。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园区通常提供一个公司整个成长生命周期的系列空间,来满足创业苗圃、孵化、培养、持续增长以及成熟期各个阶段的空间需求。

但仅具有以上的这些成功要素并不足够,只有当来自于知识创新、产业集聚、政府与市场等核心驱动力与其它辅助驱动力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并搭建起科技园创新网络,即搭建起以大学科研单位为创新源、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为创新建设主体、中介机构为主要节点并最终在良好创新氛围下富有成效地持续创新的创新网络,方可称之为高水平科技园。

参考文献:

[1]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2011.1.

基金项目:

江苏省科技厅2011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江苏高水平科技园区建设的路径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BR2011052)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3.100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3-0187-02

园区一般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是园区的一种形式,它具备特定的业态组合要求、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具有文化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实际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研究应从属性定位、构成原则、作用机制、架构模式等角度出发,即文化、产业、管理、政策、服务、创新、整合、集聚。

且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进与承递关系,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层级和角度的区别;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基础要素如都需具备统一管理、产业集聚、市场资源、配套服务等构成要素普遍性特征,也具有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方要素融合统一的特殊性特征。

1园区概念的界定支撑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国内外近些年对此探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anne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1]。其共性是提出文化园区是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生产消费相结合的,是具有多功能性的、提供就业的、社区性的地理区位。

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则包含了集中不同的称谓,如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等,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则偏向不同的着重点。如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赵迎芳则强调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创新研发能力、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集聚区特征[2]。

2园区类型及特征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后工业园几个主要的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后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态度则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对此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园区发展的模式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2.1政策导向型园区

此类园区是在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建立和管理的园区,具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政策”、“产业”是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其调动资源的广度和力度,在服务园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沟通内外的中介连接功能,“中介”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2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此类型园区一般是民营或私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侧重经济效益,在园区开发和经营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聚。此类园区以“资金”“资本”为主要构成要素。但因其对商业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侧重,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的成熟完善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2.3资源导向型园区

如对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资源依附型园区。

这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优势,内涵上侧重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特点,主要以“文化”、“感官”、“体验”为要素特点;以大学或特殊人才聚集地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依托“人员”优势,集聚创意人才、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学习”、“教育”要素中体现优势;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一般依托高新技术密集,科技产业发达、高科技企业聚集、科研机构和人员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依托,其构成要素着重以“研究”、“研发”、“技术”为要素特点。

3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受宏观政策及区域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规划、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雄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资源;具有产业及产业链培育或集聚能力;具有学术、研究、研发水平;具有服务管理功能、沟通内外市场及要素间流通;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特点、满足特定文化需求、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的有机体。在其基础要素、发展要素、功能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中,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产业、文化、研究、学术、资本、服务。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园区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也将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完善和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