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十篇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十篇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34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1

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呈现者改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和参与者。赋予课堂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自然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对英语教师而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成功转变角色的前提。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内化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体现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作为特殊的职业,教师的文化素养涉及三个领域:渊博的文化知识,本学科教学的驾驭能力和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一、科学的教育理论是教学的指航灯

教育是影响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在这项事业中取得成绩,首先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要对工作怀有强烈、持久的热爱,要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习最前沿的教育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保证正确的航向。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所以,我们不能再带着功利主义色彩,要摒弃一切围绕高考分数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明确其学习目标,塑造有文化、有道德、有追求、有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学的必备条件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体现。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社会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新兴词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幕课、微课、翻转课堂、三沟通两平台等,都在挑战教师的信息接受度。现在的学生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能获取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和知识,而且他们年轻、头脑灵活,对新媒体的使用比教师要熟练。一线教师只有拓宽信息渠道,吸收新知识,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搭建广阔的文化传播平台,使学生流连忘返。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在教材中增加了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几个主要国家的介绍,包括各个国家的标志物、国旗、地理位置、主要城市,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大众传媒情况等。同时也有对一些名著的节选,如《百万英镑》《项链》《威尼斯商人》《窈窕淑女》等,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学的发展和时代特点,欣赏英语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对学生适时、适量地渗透文化背景,并对跨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而不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教学的有力保障

现在的教材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素材。如,必修1Unit4earthquakes涉及地震的原理和现象,必修2中包括了culturalrelics,computers,music,wildlifeprotection等话题。教材和日常阅读素材中的话题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疗发展,环保问题、信息技术等,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活动需要课外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并与现有知识结合。

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专业知识的讲解。如,时态问题一直是难点,学生对时间状语和各时态的对应关系很容易混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标好各个时间段,让学生指出应用的时态,这样比较形象、直观。还有一些常用、易错的词汇和短语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如,devoteoneselfto的被动形式bedevotedto已成固定短语,学生不太理解,容易记混,我们可以借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论帮助学生记忆。

四、文化意识的渗透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化活动中,如,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优秀影视作品国际化、中外各个等级的文化交流项目等。这时候国家就需要培养有国际视野、能深刻理解异国文化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把外国文化的精髓吸收进来,也包括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通过文化交流、拓宽视野、求同存异,促进各国之间和谐发展。当教师介绍西方的餐饮文化,教授hamburger,milk,hotdog等词时,也应想到让学生学习一些更为“生活化”的知识,如,豆浆、油条、麻婆豆腐;介绍美国的helponeself用餐习惯时,也要对比介绍中国的谦让布菜。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人才的塑造者。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等方面不断提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创新,用自身的光辉照亮更多的心灵。

参考文献: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素养,都是指人们在后天通过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等,素养主要就是由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部分组成的。而人文素养,也是以人为中心,其中对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道德伦理,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学前教学专业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在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素养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职业技能也不佳,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素养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符合。

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奠定雄厚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素养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完善课程的体系,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加人文素质课程,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课程:(1)文化修养课程,这门课程以历史文化为主,把文学经典作为主讲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2)审美艺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诗词、书法、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社会生活课程则,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一些社交礼仪和哲学等内容;(4)人文知识讲座,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儒家思想,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育儿知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总而言之,作为人文素养的四门基本课程,都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当中,能够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说,通过人文知识的讲座,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修养得到快速的升华,;社会生活课程中的哲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思维;文学修养能够把人性和人文进行良好的融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专业生产一线人才。然而,受各方面条件影响,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化基础较差。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对于高职生来说,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特色的基础学科,学好这门功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人文理念融入语文教育中,可以滋润学生心田,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我修养与锻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一、高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理论化,教师素质需要提升

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语文知识的文学艺术属性,只是传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化现象比较严重。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被演变成理性和逻辑的形态,教学模式与其他人文学科没有区别。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与专业教学课都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时间被迫大幅度削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削减教学内容,把血肉丰满的文学作品处理成零散的文学知识,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当然,导致高职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因素不只是教学课时的削减,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理念也是影响语文教学的主要因素。

2.教材编写基本上是重理论,不利于学生写作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职语文课程选用教材主要是注重理论的讲解,选用的作品也主要是为了印证理论,编写基本上是理论观念先行。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文学基础都比较弱,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也比较少,大部分高职学生未读过或不理解课本中的作品,但是,为了应对机械化的只考知识、不考能力的考试,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任务。教材内容和体例的理论化,既不利于学生鉴赏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文学的艺术魅力。

3.职业教育功利化,不注重素质教育

当前,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有些功利化。许多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种功利心的导向下,教育者自然而然地把文学当成一种知识来传授,消极面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把文学教育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公共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习惯于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往往容易被忽略,放弃文学阅读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普遍偏低,文学素养欠缺。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一些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文学审美能力比较欠缺,文学素养也有些薄弱,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上,教师自身缺乏深刻洞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品深层的情感意蕴很难被挖掘出来,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所以,高职院校要针对这一现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使语文教师能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只有教师的自身水平提高了,在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注释作品的文情意趣,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情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演绎作品的舞台,通过良性互动来交流合作,增进学生个体体验。

2.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推进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达、民主地讨论,也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的沟通,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学氛围熏陶下,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接近文学的理想境地,增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语文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扩展到课外,不断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改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4

关键词:文化素养;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实践永恒的命题。党的“十”报告中,明确了高等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站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需要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战略转型的高度而提出的要求,是由以数量和规模发展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向以质量和内涵为主的发展方式的要求。研究生教育质量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质量观,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研究生个体整体素养(包括心理素质、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创新能力、文史哲知识和道德修养等),或者说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这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因此,系统构建我国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体系,对于保证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的整体构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是指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系统内,各与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相关的组织或个体在实现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以及其运动原则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它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三个一级子机制。其中,运行机制是指有关组织或个体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其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和运行原理;动力机制是指系统动力的产生与运作的机理,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包括政府驱动、导师引导、校园文化影响以及社会推动;约束机制指对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功能与机理,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约束因素,即政府管理、校园保证、导师监管和社会监督。

按照以上分析,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运行机制从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细分,包括了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调整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课程设置协调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论文撰写引导机制和研究生文化素养实践活动深入机制等四个二级子机制。动力机制从影响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不同主体来看,又分为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调控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校园熏陶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导师感染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参与机制等四个二级子机制。约束机制从不同的主体来看,又分为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约束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高校保障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导师监管机制和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监督机制等四个二级子机制。研究生文化素养机构体系组成及各二级子机制对研究生文化素养具体内涵的影响情况见图1。

二、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运行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运行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中,以培养并提升研究生整体文化素养为目标,从设定培养目标到课程学习,从撰写科研论文到开展实践活动的整个管理运行过程。从研究生培养过程视角来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设定培养目标、课程学习、科研论文撰写和开展实践活动,因而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包括培养目标调整机制、课程学习协同机制、研究阶段引导机制和实践阶段深入机制。

(一)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调整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作出相应调整的有效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毕业研究生的需求主体是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的用人单位,传统单一学术性标准所培养出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多层次、多目标的需求。用人单位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型研究生,更需要大量复合型研究生。同时,研究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向传统的单一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市场的需求以及研究生自身的需求决定了单一培养创新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必须以适应社会需求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除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外,更需要加强对研究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更强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加强文史哲知识的学习,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

(二)研究生文化素养课程学习协同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课程学习协同机制是指以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二级单位与其它二级单位之间,以及本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其它院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上实现教育资源互惠互利共享的有效协作机制。

首先,要加大文史哲类知识选修课比例。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局限于各高校和学科之内,不同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科专业之间独立性和封闭性较强,文史哲类选修课开设较少。要打破二级单位开设研究生教育课程的固有传统,让更多的学院参与到研究生教育课程之中,这有利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之中,有利于提升整个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授课水平[1]。此外,高校还可以探寻与其他高校合作开设优秀选修课程的有效渠道。只有研究生课程形成了开放办学的良好氛围,提升其授课水准,才能吸引更多的研究生积极选修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真正起到启迪和陶冶研究生的作用。

其次,要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和非正式课程教育的数量。当前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中,非正式课程比例较低,尤其是高质量的非正式课程严重缺乏。有些高校认为非正式课程不能算做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没有意识到非正式课程对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积极意义,对非正式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只是象征性地举办一些学术沙龙与学术讲座,整体水平不高。因此,高校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对研究生文化素养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内部和其他单位合作或者与其他高校合作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让学生在自身的亲身探究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1]。

(三)研究生文化素养研究阶段引导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研究阶段引导机制是研究生在完成课程阶段的学习之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开展科学研究以及论文撰写过程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形成的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要按照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目标抓好论文选题和开题工作。开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选题是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资料收集是否全面充分,研究方法运用是否科学,学位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是研究生为后续研究工作制订方向和框架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影响着研究生后续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高校要按照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科学地制定开题报告的评价标准,并将其作为基本要求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

其次,高校要制定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从考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应用价值的角度,高校要求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对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期刊范围作出明确规定。高校应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制订相应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在研究期间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生文化素养实践阶段深入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实践阶段深入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上,为保证研究生实践活动得到有序的组织与开展,确保实践活动成效而形成的管理运行机制。

研究生要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学生要带着课题去调研,去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在实践中拉近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这样有助于积极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和巩固。

高校研究生实践包括培养并锻炼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践,也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展诸如社会公益活动等内容的社会实践,因此,研究生实践阶段应结合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工作:一是要成立由高校主管研究生教育工作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负责,研究生处、部(或研究生院)牵头,学生工作部、财务处等多部门参与的研究生实践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处、部(或研究生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研究生实践活动的整体方案与总体规划,及时解决研究生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协调各部分工作,为研究生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高校要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中将研究生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纳入其中。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研究生科研实践视为研究生培养内容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对研究生科研实践的时间、内容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并没有对社会实践要求不够。因此,需要明确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必修环节,并规定有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三是强化对实践活动的管理。要结合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不同特点,制定和完善研究生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尤其是基本的运行制度和激励制度,对研究生实践活动进行定期检查、评价、总结和表彰,查找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形成稳定的管理机制,使研究生实践与教学、科研形成有机结合,使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

三、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动力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动力机制是指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与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相关的系列主体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为提升研究生整体文化素养而采取的激励和引导的机制。

要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工作顺利进行,除系统构建其运行机制外,还必须构建并完善其动力机制。要构建并完善研究生文化素养动力机制,需要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作用:一是政府激励,即发挥政府的激励作用,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文化素养良好氛围的形成。二是校园熏陶,即通过高校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三是导师感染,即通过导师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在研究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四是社会引导,即通过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激励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激励机制是指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在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中,通过相关政策的制订与制度的出台,引导、激励研究生文化素养提升的管理机制。

作为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应通过政策杠杆,保持全面的策略性控制权限,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对于研究生文化素养包括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多个组成要素,政府需要从自身的权限范围,有选取性地开展有关工作,尤其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研究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方面,政府可以拓展奖励的时间接点和奖励范围。现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激励主要在于研究生毕业后所开展的国家和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评选。建议除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优外,还可以将奖励的时间进一步拓展,涵盖到研究生在学期间,这对于研究生学习更具激励作用。比如,可以分年级分学科设立学习期间的创新能力奖等。此外,在研究生道德方面,两级政府可以设立研究生道德奖,奖励在道德方面有优秀表现的研究生代表。

(二)研究生文化素养校园文化熏陶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校园文化熏陶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提升研究生文化素养,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上,在校园文化影响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培育上,所形成的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机制的形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从物质文化层面上来看,大学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之本。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因此,高校要在做好净化、美化和绿化校园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物质环境的整体规划与建设[2]。每一所大学均有其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校园建设上赋予了其特有的办学文化精神内涵,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

当下各大学在教学评估的要求下,开展了新校园建设,在新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大学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教室布置,都需要进行统筹考虑,精心设计,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各大学所独有的文化寓意,实现新校园建设与原有大学文化精神的有机统一,形成新校园与老校区的和谐建设与协调发展。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全面建设,营造良好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特有文化环境物质条件和环境氛围,影响研究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智、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第二,从精神文化层面上来看,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之魂。著名教育学家、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论述了其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这种影响大学教育的信仰,就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

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大学,会因时因校而有其各自的理解与显性特征。比如,蔡元培先生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的理念与思想,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认为大学应该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所在;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最终成为北京大学长期以来的大学精神。梅贻琦先生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积极聘任各学科优秀人才到清华大学任教,其中最有影响力并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组建。在梅先生的热情邀请和积极努力下,清华国学研究院汇聚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这四位大家学者到清华大学短短四年中,共培养了毕业学生近70名,其中50余人后来成为我国人文学界著名学者,成就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一段历史。

(三)研究生文化素养指导教师感染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指导老师感染机制是指研究生导师从自身人文精神、专业素养、教育素养等三方面去影响和培养研究生的文化素养的导师影响机制。

研究生导师的文化素养包括人文精神和学科文化素养、教育素养三个层次的内容,研究生文化素养指导老师感染机制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予以构建。

一是以导师的人文精神影响并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人对理想、尊严的追求,对价值取向和人的存在意义的思索,它强调人的身心全面的价值追求,是行为方式升华和凝练而成的一种稳定的准则和精神。具备人文精神的研究生导师才会真正理解教师的神圣职责,才会更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自觉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因为人文精神突出对人的关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既是研究生学业上的导师,也是研究生生活和思想上的导师。与研究生相比,导师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积累都比学生要多,因而除了在学术上对研究生加以引导,还应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加以引导。导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德智并举以及严谨、勤奋、求变、不畏困难的治学态度和精神会熏陶和感染着学生,让他们学会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使大脑充分地活跃起来,以更好更快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以导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引导并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导师学科文化素养是指研究生导师对本专业领域内独特的见解和知识体系。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传授学生传统的专业知识,而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其大脑充分地活跃起来,以更好更快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科学、全面地开展科研活动。在导师启迪学生的过程中,学科文化素养高的导师善于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通过这样的训练,在导师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养成创新的思维方法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活动铺平道路。同时,学科文化素养高的导师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补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当今的时代同步,这样的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会比较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3]。

三是以导师的教育素养引导研究生培养敬业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教育素养是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师行为方面的外在显现,它显现为导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素养高的导师会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根据学术研究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索来体会研究本身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反映,强化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的科研活动。

总之,导师的人文精神、学科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构成了导师整体的文化素养,导师不断地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注重这些文化要素的提升,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永远站在科学知识和时展的前沿,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同时,在日常的言传身教过程中,用良好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来指导自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导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力,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一个更大的提升。

(四)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引导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引导机制是指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系统重要的社会外部大环境,从正面去影响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机制。

就具体有关内容而言,主要是要加强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在研究生文化素养评估方面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便是在理论研究界,何谓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由什么组成,怎样客观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都存在着争议。目前就有关社会中介开展的评估活动来看,很少涉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因此,需要就研究生创新能力开展相关研究,同时也需要有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社会中介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既要评价研究生外显的创新能力,也要评价研究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既要关注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创新能力,也要关注研究生毕业后的创新能力。总之,要鼓励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估,科学构建起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体系,从而形成引导研究生提升创新能力的社会引导机制,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文化素养激励过程中的参与和引导作用。

四、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约束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机制要有序、高效运行,除系统构建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外,还需要构建文化素养培养的约束机制。如果说运行机制的构建是构架文化素养培养机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与秩序,动力机制为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提供动力源的话,那么,文化素养培养的约束机制则是为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提供边界制约。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约束机制是指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相关主体为研究生文化素养提高而形成有效边界制约的管理机制。

(一)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约束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政府约束机制是指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方面,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主要通过评估与监督手段而形成的政府部门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基本要求的管理机制。

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研究生文化素养的约束,主要手段是强化两级政府的评估职能,通过开展科学、日常化的学位论文评估工作,保证研究生创新能力达到基本的要求。

从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开展的学位论文评估工作来看,主要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司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每年开展的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工作。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已居世界前列,目前,全国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近5万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近50万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每年所抽查的博士学位论文比较有限,按年每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平均抽查5篇博士论文计,每年抽查博士论文数约1500篇左右,仅占博士生毕业人数的3%,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估更是没有开展。因此,必须要发挥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的作用,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也应积极主动开展对所在地区高校博士学位论文及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评估,加大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面及抽查的比例,以增强两级政府,尤其是省级地方政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监督。

(二)研究生文化素养高校保障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高校保障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方面,通过政策与制度建设和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有效举措,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质量的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要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精神,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加强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为研究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在制度和政策的设计上,高校除了对研究生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外,还应将道德修养、价值观等素养培育纳入其中,在制度建设上有所创新,并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高校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为研究生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搭建平台,为研究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献言献策,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提供条件。比如,通过制度创新与制度设计,将研究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研究生代表作为成员,参与学校重大事项、长远规划、重大政策的决策,明确研究生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增强研究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强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与建设。高校要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专家和院(系)主要负责人组成,统揽发展全局、把握发展方向、推进文化制度建设与创新等重大问题上的领导作用。专家委员会发挥专家委员会对学校文化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全局性问题上的咨询和建议作用,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以特色鲜明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强化研究生文化素养教育。

再次,要营造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精神是高校之魂,高校特色是高校之根,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之叶,各类社团是高校之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之果[4]。研究生在学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及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引路人。因此,从这一微观层面上而言,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将高校校园文化培育成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要倾注其心血去关爱并指导学生,通过其表率作用,影响研究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高远志向,要有人文情怀,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引导学生树立仁者爱仁、同胞物与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形成尊敬师长,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在导师引导下全面提升自身的各种素养,与导师一起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而共同努力。

(三)研究生文化素养导师监管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导师监管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质量,就强化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管而形成的管理机制。

首先,应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研究生导师最本质的工作就是培养研究生,引导研究生成人成才,只有一流的导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因此,要提升研究生文化素养,就必须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从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各高校都制订了研究生导师遴选的制度和规范,但普遍缺乏对研究生导师评聘后的后续考核,使得有少数部分研究生导师缺乏继续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有必要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定期的学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核,从制度上督促研究生导师继续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保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在导师业绩评定方面高校应该推行导师问责制度,将其培养的研究生文化素养作为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把监控研究生文化素养的主要责任落在导师身上,并与导师业绩考核指标相联系,把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这样导师才能更加关注导学关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文化素养。据了解,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媒体的渠道传递给学生,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自身还很难区分和取舍,只有适当地减少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才能及时地观察和跟踪学生,定期和学生交流沟通才能发现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而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状况的前提,是导师所带的学生必须是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以便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研究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成熟和巩固时期,需要一位良师及时地引导才能让他们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因此,建立研究生导师问责制度是有效保证研究生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举措。

(四)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监督机制

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监督机制是指与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相关的社会机构,在研究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就自身发挥其在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的检查、审核、监察等作用的机制。

现代管理中的监督,是指管理主体为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对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所实行的检查、审核、监察、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5]。研究生文化素养社会监督机制,主要源于社会新闻媒介对研究生文化素养的监督。

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行为,教育部为强化相关管理,已于2009年3月19日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这客观上反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众多案例来看,主要是来源于社会的监督,尤其是新闻媒介(主要是网络和报纸)的监督,才使得一些学术造假及学术不端行为得以曝光,新闻媒介在客观上起到了监督学术造假,规范学术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监督作用,减少政府对新闻媒介的干预,让新闻媒介能够客观、公正地批露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这对于强化对研究生文化素养的监督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健.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及其优化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36-39.

[2]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0-52.

[3]刘荣军.试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学校文化运行机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99-202.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5

【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大学生通往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殿堂的垫脚石,是促进河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要在体育课堂上渗透文化教育,不单单要教会学生运动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更要把体育当做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教给学生,培养他们全面的体育文化素养。因此,河南省高校体育课教学在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欠缺,导致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相对缺失。于是,本人专门对河南省大学生文化素养进行研究,找出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二、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词,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它是指一个人“平时的修养”,是一个人隐含的内在品质,所谓平时的修养,说明它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表现。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后天养成的品质。因此,素养可以归纳为: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下经过自身长期的学习与实践,逐渐养成的具有稳定性、渐进式发展的、可塑的品质,这种品质对其自身发展起积极作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大学生从高校体育课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文化素养,这些包括身体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要素。这些分别为体育技能、体育能力、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品质、体育行为、体育个性等八个方面。

三、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这八个方面都做好,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河南省大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技能方面,体育技能是人有意识的通过身体的运动表现出一定的动作。在体育能力方面,体育能力就是人们通过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训练方法手段,自我完成各类体育活动的能力。在体育知识方面,体育知识是人得大脑意识对体育活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支配人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基础。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必须要加大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把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体育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这些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保健知识、运动技术知识等。在体育意识方面,其实质是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对体育的特点和重要性的认识,还包括由于参加体育运动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还要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而加快学生良好体育素养的形成。在体育精神方面,它是人类在体育运动锻炼中自我归纳、总结所形成的心理、思维和观念的综合,是体育运动的最神圣的东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在体育行为方面,它是高校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能直观的反映出该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道德方面,它是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中把体育伦理中的“行为应当”转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在经过自己持续的行为追求,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德。体育道德是衡量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标准,是其体育素养的真实表现。在体育个性方面,它是高校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习惯性表现出来的并且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于他人并具有自身独特的行为、思维。体育个性包含有体育兴趣、习惯、态度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展现他们的个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4):73

[2]刘绚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129~131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6

在高校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与英美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就目前来说,一些教师并没有重视这一内容,更多的是组织学生进行与英语相关的训练。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从英美文化上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人文素养来说,属于一种无形的物质,是难以运用具体的形式来展现出来的,但是却可以从人们的言谈举止等方面体现出来。所以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为显著的就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中包含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视野,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如果人文素养不足,就会降低学生的内涵,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中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英语知识来说,应当是学生享受、可以感受到学习乐趣的过程。但是如果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过度关注学生语法上的学习,就会是英语教学十分枯燥。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开展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可以说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通过让学生学习文化来延伸其视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好社会发展。所以说想要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坚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实现长远的发展。

(三)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如果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降低英语教育的质量。且如果教育内容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也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保证教育的针对性。

三、高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就要坚持从文化氛围的角度上出发,以此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好英语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氛围其实就是让学生置身于文化环境中去,所以教师就要运用好教学手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融入经典的外文名著,或是想学生讲解英美国家中的文化,以此来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在不影响正常教育的基础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实践可以看出,让学生置身于文化氛围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关注西方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在文化氛围中,也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英美文化的基础上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避免单一的进行英语训练,从而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想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说只有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意义,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方面就可以组织教师之间进行探讨与研究,通过相互交流来提高对文化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在其他人的观念下来完善自身的理念,从而掌握好开展人文教育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学习,也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保证教育的针对性与效果。

(三)从课外活动上出发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想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单纯依靠英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就要从课外活动上出发,帮助学生进入到课外活动中去,让学生主动积累人文素养。可以说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这样也就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其中,转变自身的看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比赛或是名著在读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好文化基本常识。其次,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歌曲,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以此来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7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根据海姆斯(Hymes)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了解该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在交际时就很难说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即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语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然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大量例证说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是决定交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为了使英语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跨文化交流变得和谐而富有成效,交际者就必须具备双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要广采博览,厚积薄发,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即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所学文化因素去增强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至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更新教学观念

英语作为~门学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的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能力,即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其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师过分地重视其基础的问题,许多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而且,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随着现代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更加频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会很多英语单词、能翻译很多英语文章的“翻译机器”,而是能够进行实际谈判、实时交流、传播文化的实用性人才。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摒弃传统的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文化教学为基点,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桥梁,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文化教学的主动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显得至关重要。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其一是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一方面,高师院校要单独开设英语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使师范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各教育机构要强化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举办文化培训班或文化讲座,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8

一般来讲,人文素养可粗略地分为文、史、哲三个大方向(龙应台,2001)。从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角度看来,主要涉及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目前,由于太多学生过度重视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苏跃,2004),也忽视了对中国文学、文化等精神素养的继承和发扬,这使得他们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金利民,2010),直接导致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近年来,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如王守仁(2001)、胡文仲、孙有中(2006)、蓝仁哲(2009)等。他们指出,高校教育在人文教育上的引导缺乏力度,造成了现行高校中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重技能学习,轻人文修养。 

因此,全面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策略,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设计与方法 

2.1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1)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大三年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2)开展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看法与态度;(3)对可能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型,如高级英语、英美报刊阅读课型,随机抽取3-5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4)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课堂观察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2.2研究样本 

由于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更多地涉及人文素养,因此本研究将大三11名英语专业教师和三个自然班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3分析与讨论 

本文将样本学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讨论结果如下: 

3.1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见表1),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不尽人意。学生的人文素养单项均未达到较好。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和思辨能力的掌握情况一般,而英语语言学、西方文学、历史及文化均不太好,这说明学生对自己母语人文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西方的人文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只停留在对西方文化、文学知识了解的表层。学生的思辨能力均值为3.01,这说明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定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该项能力还亟待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巩固。 

表1表明,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西方文学、文化和历史。那么,学生是否在课外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补充和自我学习呢?对学生课外自主培养的频率调查发现(见表2),除了英美文化的均值大于3以外,其他各项值均较低。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英美文化方面掌握比较欠缺。但是,对英美文学和西方历史的自主学习频率并不高。通过与学生访谈,研究者了解到由于大三专业课中涉及较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学生受到老师的引导与课堂内容的熏陶,所以对英美文化知识的自我学习要多一些。其次,可能由于学生认为汉语是本族语,故在课外没有加强关于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此外,对辩证思维的培养也没有得到重视。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辩证思维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由于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忽略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到关于除了英美国家文学或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均值分别为2.19和 

2.31,这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国家了解较少,知识的综合性较弱。在访谈中,学生指出这是由于平时专业学习中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知识涉及不太多。由于主修英语专业,所以忽视了对其他国家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学生普遍认为人文素养对学习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该数据与教师问卷中的调查数据较吻合。在学生看来,学校对学生英语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一般,这说明样本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培养,但是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此外,本研究调查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新颖观点的反馈(该项为多选),数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给予鼓励(80%)或积极引导(73%),但是部分教师也存在忽略(17%)学生意见的情况。受调查的所有教师均认为,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3.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通过对人文素养涉及较多课程的科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在大三的英语各专业课程中,英美文化、英美文学、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这与《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这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在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课文内容较多地涉及关于英美国家文化、地理、历史和社会的内容,但关于其他国家的信息涉及不太多。这也从侧面提醒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3影响因素分析 

在所列举的14种可能对学生人文素养学习有影响的因素中,受调查学生认为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学习兴趣(74%)、提高自身修养(67%)、学校重视程度(50%)、学习风气(49%)、英语专业八级考试(41%)。这些因素包含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身修养,也包括了外在动力的影响,如学校的重视程度、学风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优良的人文学习氛围和学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调查还表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给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带来了正面的反拨作用。 

4启示与建议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9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提高

前言

在当今社会中,图书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逐渐由传统服务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服务管理模式转变,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杂。为适应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应十分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修养、文化素养、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而作为一名县级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应如何提升自身的素质,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而作为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首先应为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作用而感到荣幸,然后更应感到肩上所承担的重担,将升华自身的思想境界作为培养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首要目标,并把客观剖析自己、敢于实践作为自身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勤恳敬业、兢兢业业、遵守职业道德,并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真正服务好读者客户[2]。而要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则要求其不断汲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熟知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并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较强的政治辨别能力。唯有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

2.通过有目的的自觉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每天都会面对形形的读者,这些读者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个性特点,而要提升服务水平则需要敏锐捕捉读者的心理,并注意调节自身的情绪,才能更好的为其提供服务。此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则至关重要,这是图书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可通过有目的的自觉训练达到,如:①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观察力。通过有意识的观察,即“察言观色”,把握读者的心理动态。②善于与读者进行沟通。沟通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比“观察”更为直接和有效。图书管理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身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如读者自身无法查找到文献资料时,管理人员可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并耐心为其服务。另外,图书管理人员应控制好自身的不良情绪,不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通过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勤于学习,提高专职技能水平

受科技发展的影响,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开始逐渐引进和应用现代化设备,如各种终端检索器、视频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工具、声像服务室等[3],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客户需求而建立的。同时,这也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化设备的应用和操作技术,能够通过现代化设备进行图书分编、检索、储备等工作,以适应图书馆不断提高的自动化业务管理工作要求。而要熟练应用现代化设备,提高专职技能水平,则需做好以下工作:①勤于更新知识,以构建出符合时展的知识结构。为此应努力学习相关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计算机寻找学习资料。同时,了解现代图书情报管理相关知识、心理学知识等。②注重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实践是理论学习转化为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图书管理人员一方面加强自我实践工作,一方面可多与同事进行切磋和交流。必要时,还可参与各种专职技能培训,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通过学习,可以开拓眼界、怡情养性、增长见识、提升修养和思想境界[4]。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的内容决定了其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胜任不断引进新业务、新技术的岗位需求和应对不同读者用户的各种需求。为此,图书管理人员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唯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符合岗位要求,才能更好地为读者客户服务,否则就会有被社会“淘汰”的风险。然后通过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如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工具,学习各种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或参与各种培训或再教育活动,增长个人的见识。

5.小结

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应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心理素质、专职技能水平、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了的图书管理工作,并称得上是称职的图书管理人员。为此,图书管理人员应刻苦钻研、敢于进取、勤于实践,真正成为图书管理人才。另外,图书馆也应积极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通过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使全体员工树立“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价值观,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同时,为图书管理人员的继续学习和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共同创建出图书馆的质量文化,全面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立体化改革;多层次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3-01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简单来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是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的专业化教育。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快车道;是我国奠定未来国际竞争基础的主要时期;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的根本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优势,就能在激烈的淘汰赛中利于不败之地我。当前我国科技工业实力快速提升,对于职业性的高素质人才可谓是求贤如渴,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善化建立;人才的素质培养模式还不够健全,没有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全方位评价审核体系,造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很难得到全面化的发展。并且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素质层次不一,很难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特点来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挖掘,造成学生素质潜能的严重流失。

1、目前高等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许多专业性的职业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不同职业能力的学生没有针对其自身学习的特点建立统一规划性的素质培养体系,造成学生职业素质的严重缺乏。同时职业教师自身素质的匮乏和专业课堂教育素质水平的有限都在严重阻碍着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学校和教师主体没有做好完全性的职业素质培养规划,没有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言传身教,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2、学生职业素质意识的单薄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来说对于自身没有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的学习没有严格的要求,不知在学校怎么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水平,对于职业前途发展感到迷茫和困惑。同时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素养没有严格的要求,不清楚在学校如何通过自身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对于自身的职业水平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自身的素质意识淡薄。

三、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问题的控制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和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来构建协调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平台也要拓展自身的教育宣传渠道,加强职业素养文化宣传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意识。

1、构建和谐化的校园职业教育体系

对于校园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学校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建立一个综合性质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针对学生的能力和职业规划来进行集中化的素质培养,每个班级每个年级都要打造属于自身的素质教育平台,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同时作为教师自身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以身作则,感化更多的学生来提高自我素质。

2、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的培养

作为学校来说,要努力构建素质职业化展示平台,做好职业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打造正能量的校园素质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其中,参与其中。作为学生来讲;要努力加强自我的心态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做好自己的学习工作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整自身的态度,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树立发展意识,努力适应职业的需要。

四、教育改革的中的建议

在全方位的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培养要优先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职业素质的健全才是促进人才在社会立足的关键所在。通过办学资源的多元化,使大学成为能对学生、社会和国家负责,以追求科学创新、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为己任,充满活力与人文关怀的自主办学机构。在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够以有色眼镜来看待人才的培养,国家教育大力扶持高等职业素质教育,调整教学资源的分配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获益,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五、结语

国家不断地走向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职业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严重的忽略着复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造成严重的教育畸形人才的产出,所以在进行现代哈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培养人才的职业知识技能要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瑛,洪云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调研分析[J].电子制作.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