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十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十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12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1

文/林瑞强

内容提要:本文是笔者感悟课改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思考,在氛围的创设和师爱的倾注两方面作了肤浅的见解。

走近新课程,感悟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的确,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工作中的尝试和思索: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逐步让每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同时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敏捷思维、主动学习、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懂也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心里的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此外,还可以结合雏鹰争章的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锻炼。

二、倾注真诚的师爱,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我认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才能结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真诚相对,角色转换。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老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不是靠威严,更不能靠训斥,最靠得住的是老师和学生坦诚相对。教学中,有的老师怕让学生提问,我倒认为学生提问是好事,因为学生的问题是很有探索价值的。虽然老师不是万能的,但是也不要不懂装懂,而应告诉学生实情,老师不会,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甚至向学生请教,让学生当“老师”来教老师,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师生间的“角色互换”。通过师生的真诚相处、角色互换,学生也会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说真话、掏真劲、办真事,自觉、积极、大胆、主动地去做,把事做得更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2

摘要: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适应了这一要求。此方法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需要独特技巧,并要求教师关注相关事项。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提出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大纲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如下: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倡探究式学习。中等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针对中职德育课堂上普遍出现的缺乏体验和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如何改变教师自我中心,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体验程度,关注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课的特点

1.心理健康课需重视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境遇,不同于与其他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在于关注中职生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管理、实施自我管理、职业选择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职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教学的重点应是知识的应用,单纯的知识讲授在很多学科都可以奏效,对心理健康课却不适用。知识没有内化和体验实践,是无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2.心理健康是自我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即“助人自助”。教师应该积极提高心理体验情境,提供指导和协助,这也是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即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情境,通过引导来使学生实现自我感悟,达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3.注重同龄人间的教育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悟分享的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方法。同龄人间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相近,使这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和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多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体验的重点就是实践。体验式教学就是关注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或技能,要求通过唤起学生记忆表象来进行教学。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环节。

1.心理创设情境是前提

新课程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团体情感互动而产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经验和感悟。

在实践中,心理情境创设的首要因素是关注活动形式。相关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是否自然地表现自我,是否能激发真实的心理体验,取决于教师模拟的心理环境。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应的教育活动并加以创造,使之适合所用中职生。

2.感悟分享是关键

心理活动后的感悟分享环节是学生认知成长的重要过程,是心理活动课的点睛之笔,学生的体验将感官经验升华为认知观念,然后将活动课的影响扩展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中,强化新意识、新观念。

活动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分享环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有些学生不愿意开放自己,不愿意谈自己,对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心存顾虑,可能会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此时更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不破坏规则和不暴露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3.课后反思反馈很重要

课后反思也很重要。学生在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得到的感受可能会受到性格和环境的影响而不同,或者因为认知不全面而不同,课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真切地审视自我,以更冷静的态度对自我进行再认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认识更客观,完善自我教育。另外,学生通过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达到内心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学生通过写日记、记录活动感受或感想,可以发现新问题,也可以认知更多,形成价值观,作出积极的选择。如某学生在“认识自己”章节中的“戴高帽”活动感受里写道:“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默默无闻,一无是处。我今天才发现,我还是有优点的,没想到我的同学们会认为我有那么多的优点,看来我得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职教生涯只是我的另一个生活的起点而已。”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3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会新的知识和技能,感悟更深。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设计不同的主题,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设计相关的活动,激发高职生的情感,鼓励高职生参与、体验并相互分享,引导高职生审视、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领悟积极和正确的心理行为模式,使心智得到改善与提升,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行为上的改变。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现状不如人意

很多老师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行为实践、习惯养成与情感体验,而这一切都与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密切相关。尽管大家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一是因为课程内容与《道德与法律》、《就业指导》等课程内容有重叠的部分;二是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一门“说教”的课程,且不如专业课实用;三是有些学校将该课程作为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不高;四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知识底子薄、接受能力欠缺、主动学习态度不强。这一切使得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并不如人们设想的那样有效。

(二)体验式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体验为中心,让学生在创造的教学情境中亲历某些事件,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事件带给自己的影响,然后在思想上产生变化,最终影响到行为。

其次,体验式教学注重知情统一,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会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据自身成长经历形成不同的感受,一方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另一方面自己的情感也得到抒发,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印象更深刻,运用起来也更容易。

再次,体验式教学很好地引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式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主动去尝试、体验,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获得心灵的感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去体验生命的意义与力量,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索

(一)行为练习及感受

行为练习包含团体心理辅导、情景剧等,它一般以分组或团队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某些任务,通过这些任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己或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从而掌握某项心理调适的技能。高职学生虽然对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对集体活动或游戏这些自我感觉能放松下来的学习过程却乐意参与。在行为练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分享体验的感受,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分享中升华所感悟到的东西,最终达到知识、技能的学习。

(二)心理量表运用

心理量表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教学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个体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是否能够激发出来,而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充满着探索心的。心理量表则让大学生主动自觉地认识自我,而不是被动学习,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并且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升学习兴趣。

(三)故事或人生经历分享与讨论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通过分享充满寓意的故事或者学生之间自己面对心理问题的人生经历,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每个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人的观点,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知不觉心理调适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故事或人生经历的分享与讨论,高职学生就能知道原来自己所学的这些理论方面的知识确实与我们周围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说不定自己哪天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从而感觉到知识的实用,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四)音乐体验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音乐进行体验,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状况进行演唱,自然而然的将他们人生中的不安、苦恼宣泄出来;其次让学生倾听具有不同作用的音乐,如心情放松的、情绪激昂的等,让他们与曲子产生共鸣,让情绪变得积极健康;再次可以让学生藉由与人一起歌唱、演奏乐器等行为,从中建立自己能和他人一同做事、相处的自信,藉以训练自己去除无法表现自我、无法传达自己意念的心理障碍,从而增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2]赵洪.浅析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J].金色年华,2012(5).

[3]倪海珍.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有较长的历史,有较健全的体系和较明确的职能。但是,在我国(不含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年才逐步被人们关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第一次为这一术语正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和培养”课题,对当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评估,发现心理健康的初中学生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从心理健康六维度看,各阶段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为问题的依次是:自我控制、情绪状态、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和动机。以上问题具体表现为:厌学、逃学、偷窃、自卑、说谎、作弊、自私、任性、逆反、耐挫力差、攻击、敏感、退缩、焦虑、抑郁等。由此可见,学生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者,且人数众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重塑学生健康心理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地学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建心理咨询室等,以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在中小学中开设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仅靠专业心理指导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或应对考试的必备科目,那就低估了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基于语言文字有表情达意的特殊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我的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来讲,一是朗读训练,即通过朗读,在感悟文章的同时,感染学生情绪,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部分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二是体悟情感,即通过体悟文中的情感,可以使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学生找到正确的动机强化物,抑制消极情绪。

朗读训练帮助提升自信心

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学生感悟文本必不可缺的部分。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放弃了这一部分,选择让学生默读以加快时间。其实,朗读既有利于感染学生情绪,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又可以给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在《我的老师》这篇课文中,作者回忆并叙写了与老师蔡芸芝先生有关的七件小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平日不敢举手的较自卑的学生各朗读一件小事,并对其朗读进行点评指导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受关注、被认真对待的温暖。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补偿心理,即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途径发展和表现自己,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长此以往,可以使他们渐渐克服自卑心理,并且不再过度低估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逐步做到敢于举手、敢于发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体悟情感,抑制消极情绪

动机是指“能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而强化物则是指“能增强行为出现的力量和倾向性的刺激物”。一般学生在学习中以成绩为动机的强化物,在人际交往中则以交际愉悦为动机的强化物,而此处学习的强化物则并非肤浅的一些成功体验,而是正确地体悟文中的情感。就《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而言,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三方面情感:

体悟浓浓师生情课文中,作者回忆了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七件小事,不仅可以看出蔡老师很爱学生,还可以体会到学生也很爱蔡老师。而这七件小事,有的在日常教育中也时有发生,有的则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比如:蔡老师教学生跳舞、学生围着蔡老师看她写字,这些小事在平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经常会发生的。平日司空见惯的小事,由于很平常,很多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师生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方式。因此,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很快体会到师生之间深刻的情感,并投射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和老师的关系更为亲密。

对于蔡老师假装发怒要打学生的事,要引导学生理解,很多时候要用心看问题而非用眼。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很多老师时常会怒气冲天,少部分老师还可能与学生产生冲突。其次,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让他们领会这是出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学生学会在人际交往中用心看问题,减少冲动、易怒、暴躁乃至攻击的情况。

感受和谐同学情课文中,“我”与同学产生过小纠纷,这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要引导学生明确两点:第一,自己开玩笑的话可能会深深伤害到他人。在由此体悟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回忆,看自己是否有无心之失伤害到了别人,从而让他们理解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作用,让他们承认自己的过失,原谅自己,从而避免再犯这样的过失。第二,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在所难免,而很多矛盾往往都是无心之过,应该放开心胸包容、接受,无需斤斤计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矛盾的产生,如何在矛盾产生后修复人际关系。由上述两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白宽容和换角度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用于日常人际关系的处理之中。

体会深深亲情文中的“我”十分思念父亲,这是学生可以轻松把握的。然而,学生往往会忽视母亲对“我”的爱。一位母亲,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家,源于她对儿子的爱。即便她再思念丈夫,再压抑难过,她仍用尽心力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文中有一个细节:孩子半夜因为思念老师、想赵老师而起来,母亲可以第一时间发觉,并对孩子体贴照顾。通过文本的研读,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是否有很多小事,由于过于平常,而被自己忽略了,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让他们通过自己回想,体会到平凡而深刻、隽永的亲情,从而减少他们的逆反心理,并引导他们产生回馈之心。把对课文情感的深刻体悟作为动机的强化物投射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中,体会他人的善意,从而愿意主动地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可以逐渐抑制学生的自私、任性、逆反、冲动、易怒、躁狂等消极情绪,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5

一、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活动需要高中班主任组织实施,高中班主任应当具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并能积极地落实生命教育。一些高中班主任认为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是首要任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或者是只会在节假日之前对学生进行形式化的生命安全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高中班主任应当树立生命教育理念,重视自身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班主任在组织生命教育时,要以生活逻辑为基础,引导学生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之间建立联系;可以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需要,增加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命教育活动。另外,高中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对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非人类生命间的联系,体悟生命本质、生命价值、生命意义,进而让学生树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念。

二、组织教育实践活动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意识,班主任的单一、空洞的说教方式,很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教学状况是无法解决学生问题的。班主任应当明白,生命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一些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在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真正地了解和感悟生命,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生命教育应当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实现生命教育的价值。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对一些“困难和挫折”进行思考和应对,从而了解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班主任可以创设一定的逆境和难题,设置一些障碍或者挫折,观察学生在问题面前的反应,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进而让学生尊重生命、审视生命。另外,高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感悟生命,如让学生参观访问福利院、敬老院、孤儿院,与鳏寡孤独的人群进行互动,让学生体悟生命内涵,这样真实的互动,让学生学会尊重与理解他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对社会中伤残人士的关心,使得学生的道德素养、精神品质得到提升。

三、结合体育教育与心理辅导

生命的健康问题涉及到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两个部分,生命教育更是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学生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体悟生命,因此高中班主任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当重视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要提醒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体质,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动态,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尤其是高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极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大部分学生会把重点放在学习上,忽视体育锻炼的意义。

高中班主任,尤其是高三的班主任,要督促学生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规定一个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另外班主任要创收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适时对学生m行心理调查,关注一些心理承受能力略差的学生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指导,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调节情绪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心态。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因此,结合体育教育与心理辅导,也是班主任进行生命教育中的主要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6

一、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学生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应付考试,而不是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完善,使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正确看待、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样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厌学、早恋,甚至离家出走等等。我想,这时思想品德教育应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形成上,帮助学生疏通心理认知的障碍,利用适当的活动放松学生的心理紧张度,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耐挫折、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这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正确地面对压力,合理地缓解压力,还能健康成长,心智成熟。

二、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翅膀

我们可以选取一定的合适的故事、视频、资料等,进行合理的编排,制作成学生容易接受甚至是喜爱的动画、课本剧等,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促进学生向上的内驱力的形成。比如,很多学校将一些榜样的事迹以及成长过程制作成宣传板、橱窗等,在校园的走道内悬挂,形成文化长廊,而这里的文化就是教育的智慧,是很好的创意,很好的渗透德育内容的方式,适合现代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形成一定的理想追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所思悟,达成自己的目标,召唤自己的恒心与毅力,激发自己的坚持与执着!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为了明天的飞翔,要扎实从今天做起,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靠近。这样,逐步唤醒学生的理想,让学生能够自信地朝着理想飞翔。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7

关键词:因材施教;灵活教学;适应发展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不断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体育基本的技能、感悟到体育宗旨的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和塑造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这样的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教学才是我们教育实践者不断探索的目标。

而在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是高中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积极抓住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在确定的目标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挖掘出体育教育对教学的影响和价值所在,转变教学方式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身体发展提供可靠的素质保障。在此,本文就如何有效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有效价值谈谈我的看法。

一、深入挖掘体育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

在新课程素质改革下,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发生了一些改变,在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灵活。体育活动是目前教师与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此,我们要结合新的教材内容变化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体育课程的价值。

1.深入理解新课程下体育的基本理念

在新课程下,体育所积极倡导的是“以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让学生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一切的体育体验和掌握体育的技能方法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真正乐趣,达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让学生感到快乐,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掌握体育技能、技巧,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为学习其他课程做好保障。

2.深入感悟新的体育教材所要表达出的内容

新课标下的体育改革就是让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来,而不是简单重复教材的内容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教材所表达出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体育精神所在。

二、实施有效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

体育教学的方式是一门手艺,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手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体育实践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身心的愉悦,在教学中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体现体育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有益而高效,不要浪费每一次上课时间。作为体育教师,就是让学生在上完体育课之后能够感到有所提高,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效实施教学方式是关键,积极把兴趣导入体育教学中,让一切教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达到“教中有益、教后所感”的效果。

三、结合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1.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

教师要把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重要的地位,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要充分结合其环境和特征来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把提高身体素质与学习能力结合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在学动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

2.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团结的重要性和情感的愉悦性,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挫折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塑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总而言之,体育教育既是一种历史传承,又是一门手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体育基本的技能、感悟到体育宗旨的精神、提高身体的素质、培养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感,作为教师要积极挖掘更丰富的体育教育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其价值所在,转变教学方式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8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这就是“无病即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见解,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与人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提出来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离开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掉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作为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小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在迅速发展、剧烈变化着。他们生理、心理的健全发展更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仅仅具有知识与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说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活动内容,并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名普通的心理辅导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教育活动谈几点认识。

1、与学生真诚沟通,让学生真情投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讲出心中所想,走进学生心灵,产生心理辅导的教育效果。

小学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要有积极的情绪感染力。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心发现孩子的心,精心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引起共鸣,引发大家的话题。在开学的第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我设计了一个“填写个人小档案”的活动,让小朋友根据问题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个人小档案:“我的姓名,我的样子,我的喜好,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认为老师和同学们是怎么看我的,我的愿望……”通过这一步步活动让学生从外貌、喜好、优缺点、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在活动中,我面带笑容,倾情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我的真挚感情。

2、心灵体验,使学生感悟升华

心理辅导活动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称为活动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是活动课顺利进行的保证。活动的设计提倡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内涵应延伸课外。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很难理解的,所以老师不谈什么是情绪,而是先问: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然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3、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的比较晚,起步较低,我校更是如此。虽然各方面的努力使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思考。

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学校现在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而不得不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不能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以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较为盲目,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狭隘化。

因此,学校首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对于已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师,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活动课的评比,鼓励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我们还应关注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心理状况,加强对教师的辅导,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要求,以上的看法仅是我自己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希望能得到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指导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上好学小的心理活动课,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将继续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献上我们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9

关键词:职高;体育教学;教学合一;学做合一;做思合一;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G71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47-01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增进学生健康为宗旨,承载着用健康武装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作为体育教师,要立足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不能简单机械、空洞说教,而是要做到“教学做合一”。

一、师生互换角色――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再也不能主宰课堂,不能充当“权威”的讲师,而要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老师进行讲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攀爬、钻”一课时,教师没有采用先讲解后练习的教、学分离的模式,而是采取了依托“做”从而实现教、学合一的方式。给每一组学生提供一块垫子,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动作在垫子上自由攀爬,之后,邀请了一名攀爬动作与本课要求相近的学生给全班演示,通过学生的示范活动,其他学生迅速掌握了动作要领,在做中教胜过单独讲授,学生教学生,让学生更加易懂易学。

新时期的教与学没有明显的界限,教即是学,学便是教,生可为师,师亦是生。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工怍,为学生搭建“做”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做”中探究学习。教学合一提升了教学境界,让体育教学更加灵活,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二、讲练互为渗透――学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尽量少讲多练,讲练结合,以“做”为核心,组织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边讲边练,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行动,在行动中提升。例如,教师在第一次教学“双手从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时,先给学生讲授操作步骤、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训练,结果原本很简单的内容教了大半天还有一些学生没学好。课后反思,不是学生笨,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理论脱离实际,讲和练没能有机渗透。于是,在另一个班新授该内容时,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直接给学生完整演示双手从头后向前抛实心球,让学生观察教师的动作;接着,再分解动作给学生示范,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徒手跟教师学做抛球动作;在学生徒手练习三次后,让学生拿起实心球进行实体训练。学生练习中,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操作错误进行纠正,在练习中调整动作,帮助他们理解感悟正确的动作。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一次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大多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后由学生练习,那种纸上谈兵式的枯燥演说,使得部分学生不得要领,学习效率低下。讲练互为渗透体现了学做合一的思想,在讲中练为学生理解提供了物质支撑,在做中讲为科学练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心力互相融合――做思合一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两大目标,体育课不仅要加强学生身体锻炼,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教师要做到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力的同时劳心,达到心、力互相融合。例如,在教学“跨越式跳高”时,教师在给学生演示讲解了跨越式跳高的方法后,让学生逐个练习,部分领悟能力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顺利地越过了跳杆。还有一部分悟性和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连续几次都没能跨越过去,个别学生有点灰心丧气,甚至产生自卑情绪。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获得成功,教师首先鼓励他们不要难过、泄气,然后邀请一名动作协调的学生给他们示范,在示范时教师让示范的学生放慢速度,同时指点他们在观察中感悟从助跑到起跳这两个关键环节。接着,教师带领他们进行助跑练习,重点让他们调整把握好起跳点的位置以及助跑中的步宽与速度。学生在练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逐步掌握了跨越式跳高的技巧,在他们多次尝试并用心体会后,终于调整好步伐与速度,勇敢地跨过了横杆,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胜利鼓掌。在他们初次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让他们再次练习,以巩固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束语

总之,心智与体力的同步提高是体育教学的理想追求。作为体育教师,要立足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了学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要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引下开展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效。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体验一领悟”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38-01

一、小学语文学科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

小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情感教育。小学语文不但是小学教育阶段最基础性的工具学科,同时还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领域,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是情感教育相当合适的载体。

(一)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的。这类情感教育因素的课文有很多,譬如《柳树醒了》、《秋天的图画》、《日月潭》等,这些文章或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画卷,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领略大自然的伟大与崇高;或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从而培养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或表现了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资源,关心爱护自然,反对破坏自然的感情。

(二)表现人与社会之间情感的。如《我多想去看看》、《北京》、《一面五星红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字里行间都透着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成功了》充满了集体荣誉感;《难忘的泼水节》、《藏戏》等表达了增进与不同文化的理解、沟通之情;《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等,表现了关心和平,反对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正义之心和忧思之情。

以上这些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如何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教育,使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内容被学生吸收、内化,并转化为意志行动,这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情感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教育是互动的、双向的,情感教育尤其如此。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情感态度,教师自己的情感态度、教育行为方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因为这是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不仅直接制约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做到:第一,保持乐观的态度。一个教师对学生抱乐观态度,给予积极的评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发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作出较高的期望,并为此积极努力。第二,有尊重学生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就是意味着对学生的价值、发展潜能和能力的肯定。若想促进学生有效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言行都必须以尊重为前提。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教育过程中要保持一种健康的情绪,一旦意识到自己情绪不良,便要努力调控,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第二,要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具体说,就是要养成关心学生、热爱工作、积极对待生活的心态,要有进取和创新精神,要尊重科学和真理,具有开朗的性格和较高的审美情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榜样。只有语文教师自己的情感素养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

三、“体验——领悟”: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深刻理解文本中的情感教育内容,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备条件。

(一)生活体验,领悟情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的,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记录身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对语文教学中唤起生活体验实施情感教育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譬如亲情教育,如今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长辈的爱的包围之中,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尊敬他人、关爱他人之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或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感受表演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或通过对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的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内涵。譬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为了进一步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核心句子,教师可以抓住一些关键性的句段,比较揣摩,着重朗读。当然,朗读体验要与理解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三)情境体验,领悟情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这些篇章都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情感教育。根据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投影、图片、录像、录音以及形象化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或通过教学媒体直观展示,或以实物演示情境,或以音乐渲染情境,或以表演体会情境,或以语言描绘情境等,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体会、领悟其中之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