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十篇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十篇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2:35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1

一、巧设疑难,启迪思维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有了兴趣,思维就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出现问题,才需要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因此,其关键在于教师对于问题的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巧妙、新奇、趣味性,就会紧紧地吸引学生,让学生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节课时,向学生提这样的一个问题:王叔叔不用爬到烟囱上量自己的影子,就可以知道烟囱的高度,是谁暗中帮助了他?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怎样知道圆的周长呢?学生可能用两种方法:把这个圆在直尺上滚动测出周长;用绳绕圆一周,再测出绳的长度。那么,如果我们要测量圆形湖面的周长怎么办呢?在问题设计中我们必须注意因材施教,难度适中,使各类学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辩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到位,教师的导才能“导”在关键处。

二、通过联想,活跃思维

在教学中如何重建知识结构呢?联想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石。

联想是头脑中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考过程,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增强记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间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也是对学生定时心态的利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把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展开联想,三角形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三、注重操作,拓宽思维

皮亚杰曾经指出: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巨大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操作和实验展开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形成表象为感知过渡架设桥梁。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能加深几何形体中有关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动手触摸发现圆柱的特征,有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底面和曲面(侧面)。然后让学生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剪开,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图形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由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新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把圆平均分成16份,看一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教材中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任意的去拼成不同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发现拼成图形与圆形有怎样的关系?然后通过拼成的各种图形都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实际操作在一些应用题的教学中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2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并且对于当代科学至关重要。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因此,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下浅谈几种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发兴趣,激起探索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设法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趣、诱人且易于学生接受的问题,便于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还可以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然后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排除“障碍”,获取创造和胜利的喜悦,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进取激情。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就应在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提示或“揭谜”,以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对于确有困难的,可以略加暗示,或通过转换角度去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目的。

3、开拓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尔福特曾指出:“要在学校教学方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从集中思维转向发散思维的方式”。在教学中可开展课堂讨论,组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等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朝各个方面发散开去,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

例如,6人站成一排,甲不在排头,也不在排尾的排法有多少种?

本题稍加变化,又可以变成许多不同的题目,可让学生自己添加条件,再去求解。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一个广阔的天地。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新、求速度、求最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调动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结构去发现,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猜想,培养创新品质

数学猜想就是依据某些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对未知量所作出的一种推断。猜想是创新的萌芽,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田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113-114。

[2]余海波,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科学教育论坛[J],2005,8,194。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3

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缤纷灿烂的创意果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即创新思维之树。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产生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灵感产生创意(稳定可以感知创意之果);创意聚合为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之树)即创新思维。

因此,通过少儿科幻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兴趣基础上产生的灵感之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关键词】科幻画灵感创造性思维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4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7-0098-02

应试教育只是要求讲清楚、听明白、弄懂会做。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起始阶段,提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上述是数学教学的两个层次。目前,还没有等上培养思维的目标落于实地,人们又迫不及待地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课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思维培养的目标、方向和要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个自卑感很强的人,怎么敢于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生对教学产生了畏惧和厌烦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学不会的。具有良好的动机是自信心产生的前提,而表扬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对于那些通过独立思考而做对了题或答对了老师提问的学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这是逐步转向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创设富有开拓性的情景和氛围,把学生置于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之中,积极引导他们多想、多问,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创造精神形成的基础和开端。创设情景实际是把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问题现实化或生活化。依据现实认真地观察数学问题、回答数学问题,容易出现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思维异常活跃这种局面。思维的活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列几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方式:激趣、质疑、联想、探索、应用等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和形成的几个阶段。

一激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克服困难,积极的探索、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质疑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应当经常为学生创造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在概率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布袋中有2个红球,3个白球,5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均相同。

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这样可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探究。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培养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布置这样一道题:在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兴求解,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3.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通过阅读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凡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切不可因为学生的问题与自己的备课有异同或怕影响教学进度而给予制止。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更乐于自主学习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联想

创造性思维是联想的直接产物。联想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延伸、扩展和辐射。辩证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活动的内在机制。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于培养联想思维;培养联想思维在于培养辩证思维。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我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就是一种联想。数学联想是数学创造由隐到显的中介,联想过程实质是一种创造过程。加强辩证思维和联想思维的训练,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后联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小组议论猜想,很容易得出相离、相交、相切等结论。

四训练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因此,问题的设计、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方式:

(1)训练学生由同一题设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目的是学生要克服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寻求解题方案,既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这些结论的得出过程,充分揭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训练学生根据同一结论联想到多种题设的发散性习惯。例如:aBC中,e、D分别在边aB、aC上,要使aBC∽aDe,只准增加一个已知条件,可以有哪几种方法?这样做学生认为是自己出题自己解答,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觉得可以一试。同时,这种训练还可以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培养了他们善于创制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⑶加强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法横生,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向进行剖析,从而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和最佳解法,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强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题的技能技巧。

五探索

联想是探索的表现形式,探索是联想的指向和升华。教学重在设计并营造乐于创造的氛围,由以往的学生模仿转变为学生探索。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对结论的追求。数学中有许多习题常可改变为开放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多思考、多探索、多尝试,不仅要发现创造性的解法和证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寻求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创造性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无处不用数学。”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前,使数学兼有科学与技术的双重身份。因此,数学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培养学生善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尤其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我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精设疑难,激发思维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在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所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的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问难不失为激发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数学教师讲课,一般都通过理论解析、案例评析、演板练习等方式进行,这样,一是让学生在练习时有针对性,二是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具体和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也完成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在认识了乘法意义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5+5+5+5+4=?学生的反应是情绪化的,大部分同学都在嚷嚷“不能写成乘法算式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指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的思维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转化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结果孩子们得出的答案是5×4+4(一般思维),6×4(4个6创新思维),4×6(6个4创新思维),7×4-4(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深化,这些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就必须积极地去开发。

二、比较分析,促进思维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可以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例如,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多修了多少米?等等,通过比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鼓励想象,加强思维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笔者发现,合理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不失时机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开发。

四、引化训练,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0-081

所谓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就是人们为了挖掘对已有事物的新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思考过程。这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思考,需要一定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大脑正处速发展的阶段,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由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务必要抓住学生这一阶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一)满足科学课对教师的要求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需要对理论的认知,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见证理论的正确性。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培养锻炼的模式之一。由此,为了在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首要满足科学课本身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学理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然能够得到充分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务必要注意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获得培养,而不至于出现短板,制约发展。

二、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对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使用情境带入的方式,而此类方式往往能够促进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务必要保证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习内容相对应。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亲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热传导”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创设如下的情境:每一条鱼都是怕热的,但是我的鱼不怕热。由此矛盾促进学生的思考。笔者询问学生,你们见过开水中的鱼还在运动的吗?学生自然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但是笔者通过酒精灯和烧瓶,成功的实现了这一现象,学生不能理解,十分好奇并积极地讨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传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在科学这门课中,伴随着疑问,才能实现更多的成果。由此,教师务必要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考。笔者认为,合理性的依据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数个有梯度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最大化的实现科学学科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怎么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询问学生,夏天和冬天通常人们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说夏天浅,冬天深。紧接着,笔者询问学生:那颜色和吸热会不会有关系?学生进行思考。此时,笔者带领学生使用温度计和黑白两种颜色的纸张进行实验,依据结果进行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引入新鲜事物促进学生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在科学课上多采用新鲜的事物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教师务必多留意生活,多提取素材,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热空气”的相关科学知识时,首先带领学生制作孔明灯。当学生放飞孔明灯时,询问学生,为什么孔明灯能够飞到天上去呢?学生对此进行了大胆的猜测。紧接着,笔者拿出准备好的风车询问学生,平时都是怎么玩风车的?在得到学生的一系列回答后,笔者告诉学生,风车还可以放在酒精灯上使其旋转。此时学生结合两者进行思考,能够大致体会到热空气的作用。笔者再进行总结,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获得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7

所谓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期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促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行创造性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我们也知道,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又以他个人的思维为基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6岁至8岁,另一次是9岁左右,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商。简单推理到11岁就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判断能力要到12岁以后才能发展起来,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作为教师,我试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联想法、比较法、创造情景法、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游戏法、竞赛法等来得到发展。

1.联想法。一词联想,群体记忆,用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2.比较法。就是将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frontof后,让他们比较它与inthefrontof之间的不同,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了他们的鉴别力,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Unit5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互相碰面,a向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a:××,doyouhaveabasketball?B:Yes,ido,why?a:Let’splaybasketball?B:ok,iwouldlovetoplaybasketball.whattimeshallicome?a:about9:00tomorrow,ok?B:ok,whereshallwemeet?a:Let’smeetoutsidetheschoolgate.B:allright.seeyoulater.a:Seeyoulater.

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从简单的方法模仿,到复杂的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就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境,自己编一个对话,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其发散思维能力。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知识编一段对话。

a:what’sthematterwithher?B:Sheangrywithherbestfriend.a:whatshouldshedo?B:Sheshouldwritealetter.C:Sheshouldcallherfriendup.D:Sheshouldsaysheissorry.e:…….F:…….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句子。它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者句型为求异点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他们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如:onduty:who’sonduty?iamonduty.areyou/isheondutytoday?又如用it’stimetodosth说出以下句子it'stimetoswim/gohome/havearest,goshopping.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116-01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根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启迪学生思维,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提供感知表象,架设思维桥梁;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现略举几例:

一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

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a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B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C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9

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新环境,或创造新事物,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者有机结合构成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突破常规,寻求变异,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而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物理学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组成的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而物理知识在现代化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中学生学好物理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从物理事实、规律、理论出发,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要为学生建立系统的物理概念,突破原有知识水平基础上的思维定式。这样,学生在理解、掌握概念后,思维流畅,才能正确地思考问题。概念不清,就会发生混淆,出现错误。如:在讲热量时,有些学生概念不清,认为“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多”。实际上这就是所学的热量概念没有建立起来,而且受到原有知识水平思维定式的限制,以为温度高,物体会热,那么所含热量就多。经引导说明: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的程度的,而热量是指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这样,既为学生纠正了错误,又为学生澄清了概念。

(2)在思维流畅性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转变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去实现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是指灵活性、敏捷性,善于从广泛联想中去提取有用的信息,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难题或获得新发现。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训练学生的“多途径解题”“多样性试验设计”“多重答案选择”等来实现思维的变通性。

比如,我在讲电功率一章提到灯泡时,提出问题:“从白炽灯泡pi220―25我们能知道什么?”这时,同学们能根据表面数据说:能知道灯泡的型号为普通照明灯泡,知道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20伏,还知道额定功率为25瓦。但是,往下就无法说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提问:①根据电功率p=Ui能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可求出电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②根据p=U×UR可知道什么?(学生回答:求出灯丝工作时的电阻。)③如果给出工作时间,还能知道什么?同学们经过思考,回答:根据w=pt知道正常工作时电流做的功,根据Q=w=pt还知道正常工作时电流产生的热量。这样经过正面引导,学生不仅从灯泡的表面知道一些东西,而且还能计算出其他数据,从而使思维达到变通。

(3)学生思维变通性的发展,使思维的独特性成为可能,这样能使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做法、想法上的独特之处,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要倾听、且给予鼓励、诱导。不能采取应付态度,或不顾学生的反应。

在讲平面镜应用到潜望镜上时,有的学生提问:潜望镜为什么要做成“Ⅰ”型而不是做成“Ⅱ”?这时,教师对这种新奇的想法并没有回避,也没有放弃,而是引导学生去找其中的答案。经作图发现:做成“Ⅱ”型的潜望镜后,当物体从上面经两次反射到下面后所看到的像是倒立的,不便于观察,从而既找到了答案,也没有打消学生进行联想的积极性。

再如:讲物态变化时,有的学生突发奇想,问:烟是气体吗?这时,我反问他,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什么?答:固态、液态、气态。问:那么烟是固态吗?答:不是。问:烟是液态吗?答:不是。问:那应该是什么态?答:气态。接着我总结:烟实际上是物体燃烧时释放的气体。经过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

二、教给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思维方法

教师要通过课堂的提问、讲授、启发、讨论、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结论和答案。

(1)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许多问题,利用正向思维根本无法解决或解决起来很困难、烦琐,而利用逆向思维可以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例如,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用逆向思维法转换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在物理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概念的形成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质点、点电荷、电场、磁场、电场线、磁场线、理想气体、匀变速运动等模型的建立。

(3)等效思维和联系思维。等效思维是以效果相同为出发点,对所研究的对象提出一些方案和设想进行等效处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启迪思考、扩大视野、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力学中,合力是分力的等效替代,质点是物体的等效替代,合运动是分运动的等效替代。为研究的方便,将变速运动等效为匀速运动,将变力的冲量等效为恒力的冲量,均是用等效的思维方法。

(4)图像思维。图像思维是利用物理图像的物理意义并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利用物理图像解决物理问题,既直观、形象,又方便。

(5)临界思维和极限思维。临界思维是利用物体处于临界状态的条件来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可以适当地将物理变化引向极限,然后分析其极限状态,或者代入特征数据进行讨论,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使过程简化。极限思维是根据已知的经验事实,把研究的现象和过程外推到理想的极值加以考虑,使主要因素或问题的本质迅速地暴露出来,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临界思维和极限思维,对于解物理问题,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三、重视实验教学,从学生“怀疑”的角度出发,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篇10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定式

心理定式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消极的思维定式是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中去,不善于区分要认识的对象和旧经验之间的异常,仅仅凭借旧有经验就直接套用在认识对象上,常常难以跳出旧有的“框架模式”,使思维误入歧途。

人们无论从事学习还是工作,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经验和习惯,在思维方法上形成自己所擅长的、比较固定的思维套路和模式——即思维定式。具有创造力就必须善于超越从众思维、突破思维定式,善于走出经验思维的误区。克服、避免、突破从众思维和思维的定式,是创造性思维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正如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已有的知识束缚。因此,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消极定式,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

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地质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独立性的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敢于提问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找出矛盾,展开探讨。

(2)增强不盲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独立性会表现为一种追求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的、独具卓识的思维品质。比如说,设计一种保温瓶,你能突破传统的筒形,设计出球形的保温瓶,则意味着你的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于众人,又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所以,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对于培养求异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外辐射。这种多向的、立体的、开放型的思维没有固定的方向、固定的范围,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是一种打破旧的思维框架、解放思想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使学生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能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知识。因此,教学应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异性。传统教学、应试教育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就使他们不仅缺乏创见,还形成了思维惰性。现代教学、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摆脱习惯的影响,鼓励和培养他们的求异性思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想象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