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十篇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十篇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2:33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学生社会化;影响;建议

我国的民办高校是1980年后逐渐兴起的,现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以其丰富多样的办学方式引人注目。30年来的实践证明,民办高校在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教育需求,扩展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事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陕西省民办高校众多,据统计,全国民办高校采用封闭式管理的占到了总体的71%,陕西省占到89%。陕西西京学院为了防止学生在外沾染不良习惯,杜绝校外人员带来不良风气,实行严格的门禁制度――学生通过校园卡并指纹识别后才可进出校园。西安翻译学院以英语为特色,实行“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执行“万人晨读”管理模式等。

一、文献综述及本文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在管理模式上采用“封闭式管理”。大家对于这种管理模式争议颇多,这也是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管理工作关注的焦点之一。

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认为封闭式管理模式对学生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付八军在《“宽”与“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之选择》中认为民办高校推行严格管理具有必要性,在理论上也具有可能性。首先,为维护国家学历文凭的信誉,需要强化管理。其次为扭转学生自由散漫的风气也需强化管理。“封闭式管理”可以改善原先纪律散漫的学习风气、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当然也有学者对这样的管理模式持反对意见,罗云在《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质疑》一文中指出――封闭式管理与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以牺牲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为代价换取所谓的“良好教学秩序”,并且这种管理模式更多地停留在“管制”阶段,以成绩代替全面能力。他同样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是对社会不负责任,没有发挥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多数有关封闭式管理的文章都是从管理的角度和管理理论出发,对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但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却很少涉及。而校园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封闭式管理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多方面的作用。

2、本文研究概况

本研究针对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进行了个案访谈,然后分析评价了封闭管理模式下大学生的社会化状况。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价值观念、个人能力这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这三方面内容的探析,找出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推动与阻碍作用,为民办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建议。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访谈法收集资料,选取了西安市三所不同民办院校的学生进行访谈,每个学校抽取4位学生为访谈对象。共计12位访谈对象,均为西安市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并以访谈内容为对象对其社会化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访谈的总体分析,我发现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对封闭式管理的态度趋同但也有所差异。西京学院侧重于学校生活制度方面的严格管理,学生对于这种管理的对抗情绪也最为明显。接受访谈的4位学生对封闭式管理无一认同。西安翻译学院有关学习方面的规定相对严格,在4位名访谈学生中,有1名学生明确表示反对,但也有1位学生赞同这样的管理方法,觉得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华学院在陕西民办高校之中的管理相对较松,所以在访谈中学生对于封闭式管理的抵抗情绪最少,4位访谈对象都没有强烈的反对态度,多数表示能够理解学校严格管理的动机。

二、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

1、封闭式管理的涵义及其原因

纵观国内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大多数采取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教育管理学认为,“封闭式管理”式针对整个学校的管理系统而言但并非是针对管理学生。当前很多民办高校将这一概念歪曲,将封闭式管理奉行为“将学生束缚在学校内,生活作息和自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除特定时间外,学生不允许随意出入学校,校外人员也不得进入学校”。

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的动力源,大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在高校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民办高校需严格管理。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要差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办不强化管理,那么会大大降低其毕业文凭被社会所认可的教育程度。

(2)生源质量决定了民办高校的严格管理。由于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而生源质量又远远落后,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只有采取强硬手段,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努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3)为维护学校正常秩序,需要严格管理。严格的管理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们在学习上刻苦上进,生活上勤俭正派,交往上与人为善,为他们以后起着很好的导向和定型作用,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有秩序的教学环境。

2、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现实影响

赵利生教授在其论文《试论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中提出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基本目标:(1)培养个性,完善自我。个性即自我,大学阶段完成自我的独立。(2)继承、丰富与发展社会文化。大学生必须首先接受一致内化积存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体系,并对其创新发展。(3)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按照赵利老师的观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及个人能力考察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3、封闭式管理对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自我认识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反映了个体需要与现实满足之间的关系,包括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等等。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当个体要求自我遵守社会规范努力达到社会期望时,可以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而当个体自我松懈,就会使个体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状态。

例如(个案9):对此(学校封闭式管理)我觉得有利有弊。和其他公办高校相比我们的确不如他们,所以学校这样管理也是为我们好为学校好吧。我的父母也挺希望学校管得严格一点,因为他们担心不在我身边我会学坏,但是父母、学校也管不了我们一辈子呀。不过有时候学校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也有点过了,毕竟我们都是成年人,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反而会让大家抵抗。

民办院校大学生往往是没有考上公办大学的学生,相对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较低,自我控制较差,大学时期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长时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规范”与“教化”,久而久之学生会在心理上形成依赖,逐渐丧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我改正的自觉意识。

4、封闭式管理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价值观是个人对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体观念,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励和评价标准的作用。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价值观不是一种被动和被教化的结果,而是大学生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接受和创造的,他们通过审视自身和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理解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异同,最终形成自我价值观念。

例如(个案1):高中一样的管理模式甚至比高中还要严格,进出校门、宿舍门都要识别指纹!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汇报学校,我讨厌这种囚禁式的管理。难道学校认为我们完全没有遵守纪律维护学校秩序的自觉性吗?还是觉得学校周围危机四伏所以要严格管理以防坏人入侵,这也太夸张了。这种压制让人不舒服。

其实,民办高校不一定要利用封闭式管理隔绝社会不良影响的渗入,而是应该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教会学生客观认识、适应现实世界,增强其对不良影响的判断力和免疫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他们学会在未来的道路如何适应、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

5、封闭管理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影响

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本性只于交往之中”。身处在学校中的大学生,这个时期同伴交往的频率与影响最为突出。大学生在自己的交往范围内选择知心朋友,良好的同伴人际关系能给大学生带来稳定感和归属感。封闭式管理的校园大大减少了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过于强调秩序与成绩。此时,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被忽视,大学生个体获得社会交往和社会满足的愿望也不能得到实现,大学生就会产生与制度规范相排斥的行为。

例如(个案7):学习方面的严格管理我觉得无可厚非,可对于严格的门禁制度我不能理解。有时候我外校同学来找我玩,进校门时又要登记又要压证件,甚至有时候根本不让进,门卫也总是凶巴巴的。现在和同在西安上大学的同学都不来找我,说看到我们学校门卫都有心理阴影了,大家都说我像读了军校。

三、相关建议

1、顺应社会,转变教育理念

民办院校也应在教育模式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进步,找到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校,学生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亲身感受来自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考验从而更好的完成其自身的社会化。

2、敞开校门,选择开放式管理

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民办独立本科院校更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走入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认识自我,找准定位,还能更好的了解社会,明确自我努力方向。对学校来说,开放式的管理,在满足学生向往自由、减少学生抵触心理的同时,还能够减轻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压力与负担。

3、联系社会,开展开放式教育

在开展开放式性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首先应当与学校周边的社区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确保学校周边的治安安全,为学生学习生活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学生辅导员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到家长对于开放式教育的支持。

4、强化专业特色,激发学生潜能

封闭式管理通过严格的规定将学生限制在校园内,结果却不尽人意。如果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这些平台展示自己,那么也可以达到留住学生的目的,同时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5、注重心理健康,建立有特色的心理教育

民办院校优于专科院校又次于公办院校,属于中间一种不高不低的尴尬地位,这就造成了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在封闭管理模式下,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在生活、就业交往等压力下依旧可以保持自尊、自信、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即使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也可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罗云.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质疑[J].北京:中国电力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

[2]苟灵生.复杂性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因素研究――以“陕西现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3]侯一农.浅析高中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利与弊[J].社科纵横,2009.8.

[4]付八军冯晓玲.“宽”与“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之选择[J].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5.

[5]赵利生.试论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01.

[6]李献斌.大学生寂寞的成因与自我调适[J].北京:中国健康教育,2003.2.

[7]李钊.对社会负责:民办高校必须牢记的使命[J].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2

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会。会上介绍,春季开学后,高校将执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坚持非必要不出校。各地和高校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制定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案和突发疫情的在线教学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各高校坚持常规教学与非常规教学相结合,对正常返校和未能按时返校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对补考、重修、毕业设计等特殊教学环节进行详细部署。

教育部要求:春季开学后,各高校:

①执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坚持非必要不出校,有特殊情况确需出校的,严格履行申请审批制度;

②对正常返校和未能按时返校的学生制定针对性学习方案;

③原则上不组织大规模集中性校外实习、社会实践和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

④注重校内后勤人员的健康防护和监测排查,杜绝安全隐患。

具体内容: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高校春季学期开学工作举措。

具体分三大部分:

返校前准备工作

一、多个高校成立寒假和春季学期师生返校专项工作专班,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春季开学工作方案,做到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寒假留校师生学习生活保障和春季开学师生返校安全、平稳、有序。

二、摸排师生健康状况和出行轨迹。

三、各高校严格落实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做好物资储备,定期开展重点人员和环境核酸检测、重点场所环境消杀,确保安全开学。

四、各高校完善应对突发疫情工作机制,对接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不断优化应急工作流程、信息报送、舆情管控等环节,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各高校对学生在返校前开展疫情防控、交通安全及人身安全教育,确保学生掌握旅途防护措施,知晓并严格执行当地、学校所在地及学校内的防控规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通知的时间返校,合理规划行程,避免途经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及不必要的中途停靠、旅行和走亲访友。

科学规划返校流程

一、统筹安排错峰开学。

各高校根据“分期分批、错时错峰”要求,制定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返校时间。

二、明确学生返校条件。

对暂不能返校的学生,安排参加线上学习、线下辅导或返校后集中学习。

三、规范返校申请流程。

多数高校要求学生返校前履行申请审批手续,学校批准前,学生不得提前返校。

四、周密规划入校安排。

返校后学习生活管理

一、完善教学工作预案。

各高校加强教学准备工作,科学制定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案和突发疫情学生推迟返校的在线教学应急预案,确保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两不误。

二、分类制定学习方案。

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各高校坚持常规教学与非常规教学相结合,对正常返校和未能按时返校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对补考、重修、毕业设计等特殊教学环节进行详细部署。

三、布局“双线”教学工作。

各高校探索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激励老师参与到线上教学中,鼓励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条件。提供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支持学生运用多样化在线平台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整合现有在线课程资源,加快提升在线教育步伐。

四、合理安排实习实践。

学生春季返校后,各高校进一步加强校园管控,原则上不组织大规模集中性的校外实习、社会实践和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必须赴校外开展的实习、实践类课程,应根据学校疫情防控要求以及实习实践地区和单位要求,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3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格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根据市、区有关通知精神和《***中学开学准备暨防控防疫工作方案》,特制定本校园封闭管理制度。

1.疫情期间严格执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坚决做到“五个一律”,即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师生进校门前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查体温(原则上接送学生家长不得进入校内,确需进入的必须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一律暂停对外开放,对发烧咳嗽者一律实行留观送医,不服从管理者一律严肃处理。防疫期间门卫不收外卖和快递。

2.全面落实封闭式管理要求,内防扩散、外防输出,所有入校者均需佩戴好口罩,按规定进行体温检测,符合相关要求方能进入校园。

3.上课期间只留一个出入口(小门),除救护、消防、工程抢修、配送必需品车辆外,其它无关车辆一律禁止进入校园。上学、放学时间段,学校安保人员要引导接送学生的家长不在校门口聚集、逗留,做到即送(接)即走。学生上学期间只进不出、放学期间只出不进,严禁家长进入校园。

4.

中途不得随意进出校门。疫情防控期间,中午不开放校门,如有特殊情况,中途需要离开学校的须经所属组室同意、保障中心登记后放行,返校时同样需要测温后方可入校。

5.对来访人员进行身份核验,询问近两周内是否有湖北及其他疫情重点地区停留、旅行、居住史,近两周内是否曾接触过来自湖北及其他疫情重点地区人员,无到访史和接触史者进行体温检测,经得学校领导同意,登记详细信息后由接待人员陪同,戴好口罩方能进入学校。来访人员离开后,接待室要进行彻底消毒。

6.学校安保人员24小时值班,每天自测体温2次,佩带口罩,每天对门卫室进行消毒,对重点位置、物品要增加消毒次数,遇有自感不适要立即报告学校及保安公司。

7.年级组护导老师加强对年级组情况的巡查,做好护导巡查记录。行政值班人员每天全面检查校园封闭式管理情况,巡查校园,做好记录。学校卫生老师加强与当地疫情防控部门的联系,遇有特殊情况立即报告。

8.疫情防控期间,学校不举办大型集会活动,停止广播操及升旗仪式。

9.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正常工作日维保工作暂停,统一安排在周六、周日进行,维保人员或遇有突击性维修需外聘维修人员,须由保障中心把关摸清近两周内是否有湖北及其他疫情重点地区停留、旅行、居住史,近两周内是否曾接触过来自湖北及其他疫情重点地区人员,出好健康证明提供给保安,然后进行体温检测,登记详细信息后,并佩戴好校外人员工作证方能进入学校。

10.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4

当下,各地都有中学在施行封闭教学模式,但我对这种方法不敢苟同。我一直在思考,这种模式究竟给学生们带来了哪些优势教育,是捷径?心里?物质?身体?......的优势?我没找到答案。却似更没看到这种教育本质的灵活性。

封闭教学——让我想到“闭关锁国”一词。又让我有“死读书.读死书”的联想。这样学校的毕业生其结果是“精英”并不超群。考入名校的比例也不是很高。即使总升学率高些,但您别忘了,在招生的季节,他们的要求是多么的苛刻,对高分生则是“不择手段”的拢诱.这种学校大概有这样的特点:一.学生的消费高.老师的收入高.对学生的管理要求高。二.环境好.教学条件好.老师的教学资质不一定好。

家长跟风助长了这类学校的普遍性,和应试教育相结合,就产生了特有的“中国式教育”。这种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的书呆子.遵纪守法好管理的良民,另外为将来中国一线生产工人的紧缺做好了准备。

或许我的观点欠缺正点,本人认为:教育不能和现实社会生活脱节,中学生正是对社会.对生活敏感的阶段,学习重要,认识社会.生活更重要。正式认知了身边的社会.生活,才会更好的认知自己的位置,不能像养一只鹦鹉,把它放在笼子里,给它吃好喝好,教它学舌,偶尔把它提出去溜溜就可以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意思就是告诉我们知识重要,见识同样重要。正如人们所说:“社会是一所你毕不了业的大学”。我想应该是:没有封闭,让孩子每天在我们的生活中,让生活,让教育真且实的陪育孩子自然成长。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5

关键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09-02

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在校人口也急剧上升。而随着高校与社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校园里的交通方式不再以单一的步行为主,干道上充斥着各种机动车辆。校园交通量的快速增加,给校园交通埋下隐患。当前高校校园交通问题正逐步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学者们对此类问题的探讨也更加全面与深入。

一、案例回溯

位于宜昌城区的三峡大学校园内,一条城市主干道穿越校园,校园内车辆川流不息。对于这条道路的交通管理一直较为棘手,修建至今,事故时有发生。2012年2月29日,一名已毕业的三峡大学研究生在路上被撞伤至死,引起了极大反响。这条马路名为大学路,连接学校南北门,双向4车道,全长1.9公里,限速30码。2月29日晚9时,三峡大学后勤职员罗晓峰驾驶轿车沿大学路由东向西行驶,行至图书馆门前时,以62码的时速撞到正在过马路的张双平,伤者不久死亡。案发6小时后,肇事者前往公安机关自首。随后,警方根据鉴定结果,确认事发时罗某为酒驾。事故当晚,该路段立即封锁,学校相关部门对事发地点进行了处理,并疏散围观师生。事后几天,案发地点陆续有对死者的悼念仪式,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学校对此主要采取劝服和疏导的方式。随后,此路段减速带被垫高以防事故再次发生,保安人员数量也比事发前明显增加。

二、案例分析

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个人安全意识淡薄、校方交通管理不善、外在自然环境恶劣等。其中,交通管理是重要保障。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校园交通管理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陈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1.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据校园差异,分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及全开放式三种管理形式。[1]三峡大学属于半封闭式校园管理,允许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出校园。虽然这样方便师生出行,但对于校园交通管理十分不利,导致问题丛生。①校园交通管理经费不足。高校对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远远不够。一方面,高校的基础设施规划往往由规划、基建部门负责,保卫部门无权参与,忽略了交通安全管理的执行需求,而资金缺乏也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偷工减料。另一方面,经费紧张也导致了人员配备不足,大多数高校没有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案例中,事发时为下课高峰期,但并没有专门人员对交通进行监管和疏通。②校园交通网络不健全。在健全的交通网络中,基本的交通设施应予以保证,但很多高校校园内,除了路口及公交站牌等地有斑马线、减速带及少量标志外,外来车辆基本可以畅通无阻,安全隐患随处可见。三峡大学在此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学校对出入机动车辆控制十分松弛,入校时无需登记,案例中肇事者驾车时速远远超过规定时速且为酒驾,在入校前未将其制止,事发后又逃逸,说明学校的交通安全网络尚未形成。③高校交通管理无法可依。目前,我国对高校校园内的道路交通没有直接的法律可以参考,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无法可依。三峡大学保卫处的网站上对于校内交通管理的法律依据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及另外几条相关通知。没有一个较为公正、公开的条文依据,事故处理起来难度很大。④校内交通管理措施实施阻力大。大多数高校会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交通细则或管理办法,从而维护校内的交通安全。但制定者的意志和履行者的认识往往不一致,面对制定出的交通管理办法,很多师生不理解、不认同,这增加了保卫部门的管理难度。[2]面对可能引起的与师生的纠纷及矛盾,保卫部门在管理上打折扣、行人情。如三峡大学保卫处在2011年11月公示了《关于办理校园机动车通行证的通告》,明文规定要对进出的车辆进行通行证管理,但直到现在还未实施。

2.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据悉,校园内发生过交通事故的高校不在少数,而面对血的代价,除了在事故发生后补救,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预防、应对交通管理问题。①建立健全校园交通管理制度。目前,国外在高校交通管理方面大多有法可依,相关法律较为健全。现阶段我国要制定一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法》还面临诸多困难,各高校可先制定《高等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条例》,或在一些区域先制定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试点后再制定全国性的法律法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校园地理环境、学生数量、道路状况和机动车的容量,制定出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做到在管理中有章可循。②加强校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内人多、车多、停车难是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关管理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学校交通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投入,缓解校园交通压力。③做好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高校制定各种安全法规及条例并未认真贯彻执行到位,原因在于制定者和履行者之间没有形成共识。因此,高校交通管理部门应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举办诸如“安全宣传月”等活动,宣传安全知识,更应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④建立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国内外部分高校已引入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如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均收效良好。[3]所谓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在整个校园交通系统中,运用先进的电子通信系统、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施综合管理,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现代化。[4]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与完善道路网络监控系统功能,实施主干道24小时监控,在掌握交通流量基本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监控、抓拍等手段实时记录各种交通违法状态。二是建立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是收集和处理道路交通系统的各种信息,及时对各种控制设备发出命令。三是路口实施优化配置,特别是针对高校混合交通的实际,实施多相位信号控制及信号灯优化配置。

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十分复杂的工作。[5]学校和相关负责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对校园交通硬件设施的投入,科学规划校园交通建设,完善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如此,才能为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华明.校园交通安全管理[J].高等函授学报,2010,(4).

[2]李伟.高校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风险管理,2011,(4).

[3]杨宁,管玉峰.校园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4]刘艳华.中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2,(3).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6

abstract:teachingoftraditionalphysicsexperimentisintoaself-enclosedsuper-long-term"dead"stability.avarietyofclosedfactorshaveledtochaotic,unordered,andinefficientexperimentalteachingsystemwhichwaslike"entropy".thekeyofteachingofuniversityphysicsexperimentistochangethelong-termsolidclosedstate;theintroductionofknowledgeandinformation,humanresources,materialandequipmentfromvariouschannelscaneliminatedisorderfactorlike"negativeentropy"flow,andestablishopenandpluralistic"negativeentropy"mechanism,formorderlydissipativestructuresofteachingreformwhichcaneffectivelyachievepersonneltrainingobjectivesofuniversity.

关键词: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熵增;负熵机制

Keywords:open;physicsexperimentteaching;entropyproduction;negativeentropy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60-02

1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死寂”平衡状态

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相对应的平衡态是孤立系统经过无限长时间后稳定存在的一种最均匀无序的状态。而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就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空间、时间或功能都稳定有序的状态。

用耗散结构理论观照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其症结在于长期陷入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超稳定“死寂”平衡状态:一是实验课程体系封闭,按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等分别独立的单元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兼容性;二是实验功能内容封闭,基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将实验功能局限在单纯验证某个定理、定律、公式上,束缚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与实际能力的提高;三是实验教学方法封闭,长期沿袭“讲(讲要求)――做(重复实验)――写(填实验数据)”的固有单一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四是实验教学时间封闭,学生只能在固定的授课时间进行实验,实验室其他时间不开放;五是实验物质资源封闭,实验仪器设备只供授课班级使用,没有充分发挥设备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六是实验人员管理封闭,物理理论课教师、实验课教师与实验管理人员职能泾渭分明,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僵化,实验教学的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发挥。系统论将“熵”作为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根据热力学原理,系统的内熵总是向增加方向改变。上述各种封闭因素就是导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系统长期混乱、无序、低效的“熵”,这种封闭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改革的需要。

2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式“负熵”机制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要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从系统外界引入“负熵流”,以抵消系统本身熵的增加。一个系统只有远离超稳定的“死寂”平衡状态,处于不断地从外界引进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不稳定的变革状态中,才能演化为有生命力的有序状态,这种开放有序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有效克服长期封闭性的固疾,致力于从各种途径引进信息、人力、物质资源的负熵流,以减少乃至消除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无序僵化因素,形成多元开放、鲜活有序的教学改革耗散结构状态。

如图1所示,改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死寂”平衡状态的基本途径是引进负墒流,建立起科学的负熵机制,通过知识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物质设备流的开放交流,最大限度地改变封闭实验教学模式因熵增而导致的“死寂”无序状态,形成实现促使学生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激励创新、提高素质的培养目标的鲜活有序状态。

2.1实现知识信息流的开放交流

2.1.1变单一性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应改变固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各种实验自成单元,互不关联的单一实验形式,形成学科内容开放交流,能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各种知识的综合性实验形式。笔者通过对仪器的开发进行了将单一实验改造成综合性实验的尝试,如牛顿环测曲率半径实验,在原有读数显微镜的基础上,增加ccd系统,同时通过数字显示进行当量测量,这样就把ccd技术、当量测量技术、以及显微技术融合在一起,使用显微镜就不只是单纯学会显微测量技术。综合性实验不仅包括实验内容融会贯通,还包括多种实验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利用flash技术制作了与现实仪器逼真的仿真实验,就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物理实验手段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实验。

2.1.2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应改变传统验证性实验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少,局限于单向思维的弊端,将其改变为促使学生主动从多种渠道吸收知识信息,激活思维的设计性实验。如伏安特性曲线测量的设计性实验,教师可先提出命题,如用2.5伏电压测量150欧姆电阻,然后由学生自行设计选择适当仪器、实验所需电路等进行实验。又如在分光计光栅衍射的设计性实验,可将全息技术与光栅衍射结合,首先学生设计使用全息技术制作出光栅,然后再使用分光计对光栅进行检测。

2.1.3变传统性实验为创新性实验变传统性实验为创新性实验的一个途径是在传统基础实验项目的教学中适时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新思想方法、新研究成果,促进实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用激光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

变传统性实验为创新性实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只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验证固有原理的传统物理实验改变为开放式的创新性实验:学生有了创新思想,就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预约实验项目与实验时段,提出使用的仪器、设备、材料,自行装配、调试、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创新项目的设计制作。这种实验还包括学生对各级部门批准立项的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实验,包括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实验。这种创新性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操作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动手能力、现代技术设计能力与科研能力。2009年起笔者所在学校创新性物理实验数量逐年增长,学生获得了多项校级科研课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1.4变关门实验为开门实验应改变以往大学物理实验的场地只局限于校内实验室、实验项目只局限于教材内容,信息滞留,脱离实际的形式,促使实验教师与学生走出校门,将自成封闭体系的“关门实验”变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事业生产管理实际问题的“开门实验”。如激光在农产品储藏中的应用、光纤传感器在卫生间的应用、用超声波测量骨折和骨裂、磁场在锅炉水垢处理方面的应用、简易型紫外线照度计的设计等项目都可以成为联系实际,直接服务于企事业生产管理的开门实验项目。走出去的开门实验使物理实验有了广阔场地,也通过引进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领域的新需要、新信息、新技术更新了实验内容,促进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有序高效。

2.2实现人力资源流的开放交流人是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一要素,建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式“负熵”机制就必须实现实验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人力资源流的开放交流。

2.2.1实验角色由固化变为异动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可实现异动交流:从事物理学理论教学的教师应参加相关课程的实验指导,完善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研究实验仪器;实验课教师也可走进课堂讲述物理学原理,促使学生为实验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实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可以异动交流:研究生、高年级本科学生可以辅导低年级本科生完成实验,某些演示实验项目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可以让基础较好、先完成实验的学生辅导其他实验小组完成实验任务。

2.2.2实验对象由局限变为开放可改变物理实验教学只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对象长期固定不变的现状,实现物理实验教学对象的多元开放。大学物理实验教师应积极争取在全校开设“物理实验基础入门”、“趣味物理实验”、“物理演示实验”等选修课,也可为艺术设计、工商管理、法学等文科专业本科生开设物理实验选修课。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形式可以促进文、理科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互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2.2.3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实现物理实验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放流动的重要途径就是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现教、学双方思维能力的双向交流,来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物理实验教学改变纯讲述理论要领的注入模式而运用启迪学生的情境策略法就是典型一例。教师可以用故事创设活跃思维的情境,如在讲解振动实验时引入《刘宾客嘉话录》的故事:洛阳和尚因房内挂罄自鸣作响而惊忧成疾,罄锉几处后再不作响,以造成悬念,开拓智力;也可引入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如讲用扭摆测物体转动惯量的实验时,提出如何测自行车前轮的转动惯量的问题。物理实验考核可以一改卷面判分的单一形式为激活学生思维,考查学生实际能力的多元化考核形式,可以借用文体竞赛的随机抽签法,由学生抽签试题,单人操作,当场记分。也可以采用撰写实验小论文、编制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报告、举办实验成果展览会、现场报告实验成果并进行答辩等方法来进行考核。这些教学、考核方法均实现了教、学双方多元智力的双向交流,大大优化了实验教学效果。

2.3实现物质设备流的开放交流实验仪器设备是大学物理实验的硬件条件,要建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式“负熵”机制,就必须实现实验物质设备流的开放交流。

2.3.1变仪器设备种类的单一性为多元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应改变只能应用实验室固有的实体仪器设备的作法,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完全可以引进物理设备流来改进实验教学条件,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实验手段,实现实验仪器设备硬件的“虚”“实”多元化组合。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可以弥补实体仪器实验设备不足、不能使学生剖析仪器结构性能、不能充分理解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既开拓了实验物质资源,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创新能力。笔者开发的仿真实验系统软件将仪器的所有功能特性(仪器的形状、参量、可进行的动作等)都封装到虚拟仪器内部,使同一个仪器可用于不同实验中,每一个虚拟仪器就是一个单独的Flash文件,将这些文件放入一个子目录中,就构成虚拟仪器库。在做一项实验时,只要修改ini文本文件选择必要的实验仪器,就可构成实验中的小仪器库,学生就可以从小仪器库内自主选择仪器进行各种实验。这种基于仪器库的仿真实验,能让实验课教师根据实验课不同的教学目的,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要求,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既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节省了人力物力。

2.3.2变仪器设备管理的被动性为主动性进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组装调试好实验仪器,只需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动动手。学生不能进入仪器室,不能了解各种实验仪器的构造性能,在另外场地做另外实验就不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仪器。学生对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仪器设备的感觉更是“黑匣子”,根本无法了解其内部构造与运转原理。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创新型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装配、调试、操作实验仪器,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实验室开放后为学生提供了使用仪器场地的充分便利,还可把闲置不用的仪器提供给学生兴趣小组,支持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如学生领取实验室闲置的物理天平、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等测量仪器用于科技活动中长度及固体密度测定的实验,为他们以后从业工程测量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变革自我封闭的超稳定“死寂”平衡状态,扭转各种封闭因素所导致的混乱无序、效益低下的“熵增”趋势,致力于从各种途径引进知识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物质设备流等消除无序因素的“负熵”流,建立起多元开放的科学负熵机制,促成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汉军等.个性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

[2]张锐波等.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

[3]管志花.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创设[J].科技向导,2010,(6).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7

一、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够规范,人事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有的由人事部门或组织部门管理,有的院校则由学校档案部门管理。现在高职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它是指人事档案主要由单位内部的组织人事档案部门进行封闭式管理供领导或组织上使用,一般不对外由于制度还不够健全,封闭的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秩序还不够完善,档案管理人员有部分兼职管理,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不够重视,档案材料收集方面还处于被动阶段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的人事档案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开放化,各类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这种管理模式利用面还较窄,不能更全面的为查阅者服务。

(二)经费投入少,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要有合格的硬件设施,才能够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由于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重点是对文书、教学、基建、学生等档案的管理,高校档案工作的经费大部分用于学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所以目前很多高校在学校档案管理方面都已实行了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专用的软件系统,采用了计算机、缩微、光盘、多媒体等技术。而作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人事档案却因为经费缺乏而投入不足,影响了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大多数人事档案室都存在保管条件差,工作场所不足,库房条件简陋,硬件设施落后等现象。有的没有专用的人事档案室,办公室与存放人事档案的场所合二为一,档案信息化程度几乎为零。

(三)人事档案管理队伍建设落后,科学管理程度差

管理人员中有的为兼职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素质高技术强的管理人员等原因造成的,即使有专职人员,但职称、学历层次低,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的极少。无论兼职或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接受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的不多,缺乏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少。有的甚至不会用电脑,更无法开展信息咨询、网络检索等服务;有的不会使用扫描仪、复印机等仪器设备,难以制作电子档案。

二、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档案是立档单位为适应日常工作需要而依法建立的反映个人和综合管理信息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与材料。档案反映历史活动的原始记载,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库。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实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便成为高校档案工作开展的一项具体举措。

三、高职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规范高职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统一高职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

做好档案各项工作的规范和标准是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历史、社会等种种因素,档案馆藏的管理规范标准不相统一,材料收集整理立卷等质量不高,人事档案的信息自动化管理暂无可依据的标准和应执行的章程这些因素制约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二)提高管理档案人员素质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8

1、积极响应保健所开展的保健教师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2、加强传染病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防治措施及防控预案,加强防护体系,严格控制"甲流"在校内爆发流行。

3、认真开展窝沟封闭的宣传教育工作,配合保健所完成学生的体检和软件上报工作。

4、加强学生常见病的防控,矫治工作。强化对学生日常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读写姿势、眼保健操评比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5、充分发挥各班卫生员的作用,加大对卫生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班级的卫生工作的管理。

6、完善卫生保健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不断充实博客内容,通过网络不断向其他学校保健教师学习。

三、措施

1、积极参加保健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并根据岗位练兵细则的完成学校的常规性工作。

2、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和《卫生部等印发学校"甲流"防控工作方案(试行)》的要求执行,制定应急预案,防控措施,上报晨午检等制度等明确职责,落实到人,严防"甲流"在学校暴发流行,确保教职工及学生的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按照上级要求,每日做好因病缺课登记、晨检、午间、因病缺课追查登记、传染病报告等相关工作。坚持每日网上零报表,并按要求在每月的最后一天将当月统计结果填入因病缺课统计报表后,打印存档一份,并通过QQ群上传报表。传染病报告做到发现一例报告一例绝不瞒报、漏报。实行网上报告和电话报告相结合,并做好传染病登记。

认真及时全面填写好《保健教师手册》.,及时检查各班级的《卫生员工作手册》,同时做好全校消毒、通风的总记录。

对学生的课间活动、体育课运动量等进行卫生监督,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宣传,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3、学校要充分利用健康宣传日,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积极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形式进行健康宣传。并且要按照保健所规定的宣传内容进行每个月的宣传,并将内容和宣传小样,上传到博客。

为提高我校学生对近视眼的防御意识,在全区开展"读写姿势、眼保健操"评比活动中,我校制定方案。校主管领导督促检查指导,将学生的患病率降低,确保效果。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9

(一)职业教育体制方面高校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和开办职业教育活动的初衷在于,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前置性职业素质支持。这本身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升华,但却因高校所处的体制环境又显著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在体制内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使得无论是在教材编撰还是教学实施等环节都与市场发生着脱节。或者说,因高校与市场之间的隔离,导致有关创业和就业教育无法与真实的职场环境相契合,这就难免使得目前的职业教育有流于形式之嫌。

(二)职业教育理念方面目前,各所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往往习惯于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来促使大学生重视自己未来的就业问题,最终落脚于要珍惜大学学习时光,并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一教育逻辑体现出当前高校职业教育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封闭性,其次体现在教育思路的封闭性。职业素质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当下教育者在促使大学生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的同时,也依然聚焦到在校专业学习中,这本身还是一种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职业教育手段方面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大部分高校主要针对大学新生和即将毕业的老生开设了职业教育课程,并在校园内定期开展以创业和就业为主题的活动。同时,高校也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尽管高校在这一方面动用了大量校内资源,但在受到体制限制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手段可能会走向“自娱自乐”。在缺少开发心态的情形下,在缺乏市场资源支持的状态下,局限于高校内的职业教育创新模式,仍只能是教育形式上的创新,而无法将职业素质的内涵要求完全纳入其中。

(四)职业教育评价方面针对提升职业素质的职业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来完成教育模式。这就需要在高校职业教育中建立起控制系统,这一控制系统便是本文所说的教育评价机制。从现阶段所反馈的问题中可知,不少高校通过测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创业和就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不少高校要求学生提交思想报告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此,笔者是反对的。首先上述两类评价形式无异于“掩耳盗铃”,而且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方式缺少了对教师的约束效应。

(五)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当前在高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几乎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更不具备创业体验。他们大多来自招生就业部门,以及思想政治公共课教学部门。这就意味着,当前的职业教育师资无法满足“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充其量只能是为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创业和就业心理准备。

二、分析基础上的优化模式定位

(一)打破体制的封闭性具体来讲,高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需要打破教育体制的封闭性,即建立起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界面来。在对职业素质的内涵进行解构时提到了“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问题,若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仅靠职业教育教师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必须为大学生建立起“知行统一”的环境。因此,借助与市场微观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将能促进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目前,不少高校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时,大多将其按照选修课或公共课的方式来实施。由于人为将其界定为需要拿学分的课程,这就导致在教育中充斥着说教的成分,而未能从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环境的现实要求出发,来进行课程教学探索。为此,在打破教育体制封闭性的基础上,应防止闭门造车行为的继续发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应增强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力度。

(三)创新职业教育手段大学生群体是具有理想抱负的群体,特别是“95后”大学生更具有强烈的独立个体意识,以及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那么在对大学生这些人格特点进行合理引导的同时,在职业教育手段上还应给予适应性调整,或者说是创新。在增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促使他们能主动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就业需要相结合,这就要求应建立起包括专业课教师在内的职业教育团队。

(四)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完善职业教育评价需要从破除当前的问题入手,当前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现有评价对象只是学生,从而未能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考查,这样就无法完成彻底提升高校职业教育的质量;二是即使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也因不当的评价方式而往往导致职业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在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上,应从破解上述两个问题入手。

(五)着力培养职教师资现阶段高校在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师资瓶颈,这不但是能够胜任这一课程和开展这一活动的师资相对短缺,而且正在参与教学师资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为此,需要着力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在打破教育体制封闭性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进行培养,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挂职锻炼的方式来进行培养。

三、定位驱动下的教育模式构建

(一)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教育体制随着高校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以企业订单班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已经逐渐成形。这就表明,高校是拥有市场资源的,而当前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功能。这里指出,需要建立起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职业教育体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邀请企业管理者前往高校为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通过这些管理者的亲身经历和与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不成熟的职业观念,而把浮躁的心态平复下来走一条实事求是的道路。另外,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前来为大学生做讲座,优秀校友并不局限于在校成绩好的那类,还应把在本职岗位上取得成绩或自主创业较为成功的校友邀请前来做心得报告。

(二)突出职业素质下的教育理念在解决短板问题的思路下,当前在针对大学生职业教育上应夯实职业观教育、职业心理教育,以及增强他们的自组织学习能力。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职场有一种害怕的心结,这或许与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有关,而且产生这一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不错、在校行为品行端正的群体。为此,在职业教育中还应注意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三)协同联合下的教育手段创新笔者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无论提到怎样的高度,都不应脱离专业课学习这一基本环节。因此,在建立起学生专业自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职业自信的目标下,应形成协同联合下的教育手段创新模式。即,专业课任课教师应在课堂和实训教学中,突出“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方式,以及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导向的学习能力,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则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心态。

(四)建立双管齐下式的教育评价所谓双管齐下式的教育评价,首先便是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建立测评机制;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时应突破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局限性。对于前者而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考查教师教学能力和质量上。从尊重现实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应对他们的备课情况、创业与就业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定性评价,这样可以为教师的自我完善提供自主的空间。目前对于教师的评价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或许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地位有关。对此,可以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学校评价等多渠道来展开。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上,应以社会实践和方案设计为补充内容。

(五)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养途径多元化的师资培养途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针对校内师资的培养;第二,针对校外师资的教育能力重塑。前面已经指出,针对校内师资的培养应着力从教学意识和增加个人体验上下功夫。其中的重点是增加个人体验,所以高校应鼓励这些教师利用假期前往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顶岗锻炼。针对校外师资的教育能力重塑,关键在于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高校在职业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

四、问题的拓展

(一)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中的实训环节企业对大学生的初始要求大多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这说明,企业对于高校有关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期望值并不高;同时,基于现代生产企业资产专用性高的特征,刚毕业的学生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实训环节中增加“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在企业活动中是普遍开展的,该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团队成员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

(二)积极运用体育教学中的定向运动功能定向运动是一项学生体育项目。它具有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及识图能力。因此,它符合增进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要求。例如,在体育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相互进行比赛;比赛可以是类似于“寻宝活动”的内容,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寻宝信息,充分发挥学生各团队的智慧,最终共同完成一项搜索任务。这样一来,就满足了上述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篇10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档案信息管理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并为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传统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方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该积极地将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结合起来,促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1.信息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人事档案是纪录个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文件,是高校人事部门对个人管理的重要凭证和开展各种工作的基础,对学校考察和识别干部选拔优秀人才,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的开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档案信息计算机检索系统中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将档案信息检索方式由脱机检索、联机检索,发展为智能检索及网络检索,实现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另外,人事档案通过计算机的管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提取、分析、加工,可以直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益。并且,与传统档案资料相比,数字档案更易于保存、查询、修改,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递,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成本。

2.如何搞好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2.1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

人事档案工作者向来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著称,封闭意识较强,要改变这种局面,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取,努力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问题,把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使档案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信息化时代,强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科技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意识,在加快档案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转变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增加档案人员计算机技能管理内容十分必要。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时,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轨道上来。

2.2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为档案的管理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和方法,但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目前,一些单位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安全意识往往不够,往往造成档案信息的丢失和泄密,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对电子文件保存中存在的更新版本的不兼容性和不可识读性,存储材料及载体的易损毁问题的忽视,往往会造成宝贵档案信息资源的丢失。在管理中,一定要对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密级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好计算机的加密功能,对通用数据库的数据根据使用权限进行系统的分类加密,要正确处理好档案资料的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既要克服求稳怕险、不思进取的保守观念,又要防止不设界限、随随便便的麻痹思想。另外,电子档案对保存环境和保存方式手段的要求都很高,管理人员要注意防潮、防高温、防辐射、防病毒工作,切实加强档案资料的安全性研究,认真搞好电子档案的及时备份与维护工作,要正确处理好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关系,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

2.3完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尽管技术进步对信息环境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仍然是决定的因素,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电子环境下工作意识的培养是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干部队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每位档案工作者在业务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并且还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及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努力使自己成为既熟悉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具有双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由于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建设和管理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还要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及坚定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2.4强化档案管理的法规建设

档案管理需要相应的法律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护。档案管理部门与形成档案的社会各个部门或个人的关系往往存在一系列复杂关系和法律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也需要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可以说,依法治档是保证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党委、人事及各组织部门领导,要增强档案意识,了解、熟悉、研究人事档案工作,组织人员学习《档案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强化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要根据社会和学校的改革发展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需求,制定人事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备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的软、硬件,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人事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3.小结

可以说,信息化的人事信息管理模式及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对实现高校的人事人才信息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现高校的档案管理的根本变革。

参考资料:

[1]朱小琪.科技人才的流动与动态[J].山西科技,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