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十篇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十篇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59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1

关键词:叛逆反抗班主任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一)叛逆

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青少年的叛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三)小学教育中的叛逆

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一)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

1.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3.认为自己“长大了”

这一时期的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等。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2.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

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二)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

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2.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

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

3.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伴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和风日丽的明媚坦途。(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43.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2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性改变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3

【关键词】叛逆心理成因对策成长教育

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青少年的交际能力逐渐强大,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叛逆青少年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其中超过85%的青少年的叛逆期会体现在14~17岁这个年龄段。调查表明,青少年的叛逆年龄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

1.主观方面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理解和尊敬。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还有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

2.客观方面

据我们调查发现,父母与家庭、学校与教师、社会环境是造成孩子叛逆心理的关键因素。

(1)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大部分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固然是好,但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如不按照家长的说法去做,就会受到家长的说教批评,甚至会遭受棍棒式家教。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2)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老师的重要角色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偏爱优生、漠视后进生,教学方法简单、陈旧,随意拖堂,随意停课,甚至挖苦、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良好的校风及班风也尤为重要。学生生活在不良的集体或“乱班”中,会使他们生活没有目的,缺乏理想,不完成学习任务,纪律性差,自私心重,不关心集体。部分学生还可能形成小圈子,互相包庇缺点,故意与其他同学或教师闹对立等。

(3)当今社会文化是影响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外在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渠道不像以前那样单一,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二、对策和建议

1.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长首先需要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热情、亲切、平等、民主、信任、宽容,相处融洽,孩子会慢慢敞开心扉。家长应在工作之余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如野外郊游、登山运动等就是很好的方式。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锻炼身体,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解除烦恼,顺其自然的消除了叛逆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2)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具有启蒙性、个别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家长要尊重孩子,给他们一定的自利,改变“棍棒式”“放任式”“溺爱式”等家庭教育方法,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使孩子养成生活、学习、行为三大习惯。家长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2.学校教育方面

(1)“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感情需要交流,心灵需要对话,若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有可能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他们才能把教师当做知己,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一个被教师所爱的学生,常常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而这种师生之间真挚、融洽的感情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动力,唤醒他们内在的最大潜力来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收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2)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

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尊重学生,在生活中教给学生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后进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要注意教育方法,语言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向学生道歉,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到学生的尊重。

(3)“身教甚于言教”

作为一名教师,最希望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拥护,最需要权威性,自己的话有人听,自己的号召有人响应,这就需要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建树。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应端正自己的思想,纯化自己的师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率先率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楷模作用。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4

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误区。眼下我们的小学生的家长们和部分教师们“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他们只注重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均是以“应试”为目的,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更是以牺牲孩子的感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所谓的“应试教育”里没有孩子心理教育的内容。

2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叛逆起来。据统计数字表明,目前的离婚率将近22%,父母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冷漠、叛逆等变态心理,其中叛逆现象尤为严重。

3 身心成长的失衡。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但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特强。就拿我们这届马上毕业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我们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在校园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哪个老师的话他都不愿意听,班主任也不例外。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我们的学生出现许多困惑和不安,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我们有许多学生喜好攀比,穿名牌、吃洋餐等一系列自认为时尚的活动他都愿意参加,当他们的意愿未达成时,他们立马会变得消极、叛逆起来。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叛逆现象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认为消除学生叛逆现象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在广阔的社会中,正确认识到自身成长的过渡期,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拯救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通过真心的沟通与交流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 相互理解,共建和谐、平等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同时要求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我们的学生要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

3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叛逆现象我们也可以采取“个别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如教会一些叛逆学生和同伴、老师交往时的基本的交往原则,培养他们尊重、合作、帮助他人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并能始终看到别人的优点的良好心态;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感受成功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与性格,我们还害怕“叛逆”这个词吗?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5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惊喜或惊险,让父母应接不暇。当原本可爱、听话的宝宝,有一天学会了说“不”,往往标志着他们叛逆的开始。这是一个对成长极其重要的时期,父母应努力陪伴他们顺利度过。

幼儿为什么会叛逆

宝宝出生后,短短两年时间,学会了走路、说话,也逐渐懂得了悲喜好恶,更尝试了许多生命的第一次。所谓“叛逆”,只是大人看到的表现,实际上是孩子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有了迫切需求。

原因1:活动能力增强

随着身体的成长发育,幼儿活动能力已经较强,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心。促使他们希望扩大活动范围,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阻拦,自然而然会产生反抗。

原因2:情绪控制力弱

另一方面,2到3岁的孩子,虽然已经渐渐懂事,但由于年纪尚小,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依然很弱。因此一旦感到不满,他们就会很“直接”地表现出来,可是很多时候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被大人误认为是“故意”作对。

原因3:坚持表达意志

在此之前,小宝贝们并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和他人的意愿明确分开。所以当他们可以清楚意识到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时。就想顽强地将意志表达出来。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固执和偏执。

原因4:被溺爱的孩子更容易叛逆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一辈都很宠爱孩子。甚至是没有原则的溺爱。习惯溺爱的孩子一直倍受重视,要求也可以长期得到满足,本身就比较自我,当到了这一年龄段,变会更加强调自我,叛逆情绪也相应更加严重。

幼儿叛逆期特征及家长的最佳应对

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中,身心面临重要的剧变和发展,对每个宝宝来说,人生中不可能再有同样的时光,他们所面对的“成长压力”可想而知。那么幼儿叛逆期都会有哪些典型特征,家长如何进行最佳应对呢?

叛逆期典型特征1

挑战父母爱说“不”

学会并喜欢说“不”是非常典型的特征之一,相信每个妈妈都有深切体会。有一天,宝宝突然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竟然可以拒绝大人。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碰撞原来绝对权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长的重要表现。

幼儿的反抗行为,通常都是在测试家长的耐心和规则限度,以及自己影响环境的能力。他们在积极按照自己的极限处理事情。面对公然挑战父母权力的幼儿。父母一定不要急躁。

家长最佳应刘招施:

1.理解幼儿做事的动机和愿望

幼儿还不太懂什么是危险,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时常会有出人意料的行为,因此当成人提出限制,幼儿就会表现出对成人的不满。喜欢说“不”。其实这是他们独立与探索、获得新知的愿望强烈于对家长服从的表现。此时,家长应充分理解孩子的需要,尽量多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这样他们的叛逆行为和叛逆心理会日渐减少。

2.及时转移注意力

当幼儿与家长的意见互相矛盾时,家长可以利用他们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其他事物引开冲突,待问题解决后,再找合适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叛逆期典型特征2

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

叛逆期的幼儿,想当然以为别人所想、所见,理应跟他们一样,无法理解每个人想法不同。所以当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就会表现出生气、尖叫、打人等激烈行为。作为父母,既要接受幼儿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心理状态,又要温柔而肯定地告诫他们,事实并非如此。

家长最佳应对措施:

1.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

在孩子比较听话时,家长应给予更多关注,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当孩子进行危险动作时,尽量用正面方式如“你可以如何如何”来提醒他们改变。另外,家长要时刻让局势掌控在自己手上,这样也会让幼儿更有安全感。

2.适当采取“不理睬”态度

当幼儿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家长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让孩子的哭闹变为自讨没趣,待情绪平复后,再慢慢教育。使用这种方法,反复几次,孩子便可知道哭闹、不满也无法达到目的。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努力让孩子明白哪些要求合理,哪些并不合理,也不要以指导、命令的口吻说话,而要以提醒、探讨等谦和的方式,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叛逆期典型特征3

追求自主,热爱探险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指出。1~3岁是人格走向“活泼自动”或是“羞愧怀疑”的关键,此时幼儿必须学习独立自主。否则可能转而感觉羞愧、怀疑自我。在“磨练”自己时。通过亲身接触把好奇的事情搞清楚的幼儿,很可能会有一些危险动作,家长不必过分担忧,这些“探险”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主能力。了解自己。

家长最佳应对措施:

1.营造无障碍探索环境

理论上,幼儿有自发性探索愿望,表示心理已有一定成熟度。如果他们要尝试的事情不会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家长应容许其尽情探索。不过家长要将家中危险物品或珍贵物品收藏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并将孩子可以探索、触摸、试验的东西放在他们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积极引导其尽情接触和体会。

2.引导孩子达成目标

这个阶段的幼儿乐于学习,家长要帮助教导孩子如何进行安全探索,协助他们探索未知,引导其达成目标。对孩子来说,好的引导需要清晰的步骤。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把一些严肃、认真的引导和生活教育变成有趣的小游戏,带着孩子做,并且和他们一起完成,乐在其中。

叛逆期典型特征4

感受并开始处理更多情绪

步入1~3岁年龄段,幼儿开始第一次体会到恐惧、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绪,他们必须面对并进行处理,简直是“大课题”。尽管有很多想法,但是语言能力跟不上,无法顺利表达自己,也会让幼儿感到挫折和生气。所以,可能在父母因为孩子的叛逆难搞而苦恼的同时,孩子也很不好过,要知道他们绝非“故意”与父母作对,只是处于身心剧变的不稳定状态。

家长最佳应对措施:

1.平静耐心帮助疏解负面情绪

遇到幼儿不明所以的糟糕情绪,家长先不要问理由,因为孩子可能很难说清,接受当时的坏情绪就好。孩子情绪激动时,也不要和孩子讲道理,可以抱着孩子到安静的地方,让孩子平静之后,再帮助孩子分辨是哪一种情绪作祟,搞清原因,并对他们表示同情和理解,有效疏解负面情绪。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6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7

个案之一:

“我不要你做我妈妈了。以后我不要你管。”前两天,张女士发现8岁的儿子覃楠作业没写完就去玩电脑,她一恼火就过去关了电脑,并忍不住批评了儿子两句。准料儿子竟冲着妈妈咆哮起来。“你自己还不是这样,天天上网看小说看电影,说话不算话,还老爱管人家……”8岁的儿子罗列了妈妈的一堆“罪状”。妈妈说一句他会顶三句,全然不像小时候那个听话的“乖宝宝”。这让张女士感到意外。更意外的是,儿子竟真的几天不理她,每天见到她就像仇人一样,连吃饭都不愿意跟她同一桌。

个案之二:

12岁的六年级女生小芸,曾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一向很好,从小就很懂事,自觉学习,还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小芸开始无心向学,成绩也开始下滑。临近毕业考的时候,小芸厌学现象更明显。尤令父母担心的是,小小年纪的她竟然交了一个男朋友。小芸常常找各种借口,开始逃课,频繁出入网吧,有时很晚才回家,和“不良青少年”一起去KtV、去酒吧。

其实孩子都是好孩子

心理专家认为:“孩子都是好孩子,孩子叛逆,或许是因为家长不会教。”叛逆不是一种病,但却是诸多父母的“心病”。应该说父母眼里的“叛逆孩子”,其叛逆的原因,除了少数是孩子本身因素外,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教育方式不对造成。

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向好的强烈愿望。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行为,只是表面的一个假象,他们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些行为引起父母和人们更多的关注。

12岁的小芸,就是因为父母整天忙着做生意,没时间照顾她,不管什么事,做得再好,父母也看不到,心里失落。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只要自己不听话,父母就会注意,就来过问,于是她便以这样的方式去换父母的关注。

8岁的覃楠,心里有着许多委屈,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疼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但长大后,父母总喜欢以命令式的口吻叫他做这样做那样的,还不许他有意见。一旦覃楠做错了什么事,父母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从不听他的解释,总之,“父母说的都是对”。而他的优点,比如喜欢帮助人、对同学友好等,父母却视而不见。

“耐心+认可+鼓励”用爱扭转叛逆孩子

8~9岁、12~16岁,是孩子最容易“叛变”的时期。这时期,家长常觉得孩子爱顶嘴,迷上网,甚至动不动就有离家出走的念头。出现这些问题时,家长千万别只顾着一味打骂孩子,更不能因为失望而对孩子不闻不问。要扭转孩子的叛逆性格,需要父母耐心地花时间去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认可,并对其多鼓励。专家认为,“耐心+认可+鼓励”,这“六字经”是扭转孩子叛逆性格的“法宝”。

耐心:当孩子出现叛逆迹象时,父母不可一味批评打骂,应及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时多注意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去看看孩子在想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端起家长的架子。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8

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从孩子角度分析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孩子从心理和智力方面发展的都要更快一些,显著变化也会更大一些。这个时候,处于青少年期的他们,叛逆、多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尤其是走出约束了一天的课堂,此时的青少年学生更加想放纵自己,这也就使得随之而来的体育课成为了学生们一个发泄情绪的场所。在宽阔的操场上,体育老师的严厉反而压制不住学生的放纵情绪,再加上学生们的叛逆,体育教学便无法顺利进行,此时的“以毒攻毒”已经无法实现效应。

2.从教师角度分析问题。(1)70后与80后的“老”教师。如果仔细算算,现在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该都是70后与80后的年轻人,如此大的年代差异却避免不了产生相同的影响。作为70后与80后的一代“老”教师,他们的教学思想也许更加定固在“严厉”、“死板”、“为人师表”这些名词上,体育教学中缺少创新,还是遵循“跳大绳”、“踢毽子”、“跑长跑”这些老套路的教学方法,是无法禁锢住作为00后的这些青少年学生们的。

(2)80后与90后的“小”教师。再说到80后与90后的一代“小”老师,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们也是在青春旺季,作为与00后相差不大的同龄人来说,“一起疯狂”可能是小学体育课上看到的最多场景。青少年学生喜欢陪自己“玩”的老师,老师们自己也乐在其中,但是不免对于真正的体育教学大纲抛之脑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学生们的“嚣张气焰”,对学生们约束心智、养成军人般良好作风形成了一些阻碍。

3.从家长角度分析问题。青少年时期健康发展,与家长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家长眼里只有分数,有些时候,孩子不想上体育课,不喜欢体育课,这都需要家长从中进行教育,不能因为孩子不想上课,就帮助孩子写请假条,不喜欢体育课,就跟随着孩子的性子,任由孩子不喜欢,时间一长,孩子不仅会认为不喜欢体育课是对的,而且会对家长的威信产生质疑。

4.从社会角度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具有叛逆思想和追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应该与时俱进,一些老版本的教材或者老的教学思路应该进行变革,一味要求学生死板学习。学习老式东西,00后的青少年学生们是不易接受的。

二、逆反心理的解决方法

1.从孩子角度解决。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在叛逆期和青春期的他们,心理和智力上发展都不是特别成熟,此时应多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循循善诱,用德育教导他们,用集体的力量和一些正面的案例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上进心。

2.从教师角度解决。教师们一般都是师范类毕业,他们普遍懂得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叛逆感时期的学生,一定要“以柔克刚”,不能硬碰硬,在不断增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应加大与学生的沟通力度,多听学生所想,让学生在“怕”的同时“喜欢”你,在“喜欢”你的时候也不缺乏“畏惧”你,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3.从家长角度解决。当孩子产生叛逆感,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产生排斥感时,作为家长,应该悉心教导,用德育多多与青少年孩子沟通,让他们知道排斥和叛逆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解老师、相信学校,多多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孩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9

关键词:叛逆心理人格教育沟通

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使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胶着状态。家庭不和谐,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以上位者自居的方式抵消长辈对他们带来的威压感。如果不及时加以疏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学校、社会、家庭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在获得承认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一、对叛逆心理的理解

“叛逆心理”又可称为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1]换言之,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时这种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就应运而生。

二、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成长阶段自然的心理“过渡期”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措手不及。从而应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去度过心理的“过渡期”。

(二)家庭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的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三)学校的教育方式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则是孩子的第二监护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学校不仅担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引导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任。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在学校和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与高考有关课程,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和人格,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在很多地方,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是被动的、被迫的。

三、应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策略

青少年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既有消极性一面,也有积极性一面。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具有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果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解决。

(一)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也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让学生发挥特长,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内心,让师生敞开心怀,走进彼此的心,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感情。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二)提倡人格教育,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曾说过:“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2]在人格教育中,大多采用情景讨论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判断能力。例如用“远交近攻”法,激出孩子的拼劲。健康的心态、阳光的心理是青少年人格树立的养分。生活错综复杂,孩子难免遭遇误会、烦恼或者挫折,每当这个时候,家长要学会心理疏导,打开孩子心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宽容大度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沟通畅达,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圈。所以,家长要“远交”“突发事件”中的老师或同学,达成相互理解口径一致;要“近攻”孩子的心理特点,促使孩子多看自身不足不断自我超越。对于孩子来说,得到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是无法用其他东西来比拟的。

每个青少年都是独特而唯一的,都是各具特色的,需要每位家长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所以,每一位家长首要的也是长期的必修课就是――了解孩子,从每一个细节,从每一件小事,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

(三)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沟通实际上是师生双方整体信息的沟通,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老师除了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通过有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用无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理解和信任,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3]

1、热爱学生,严格要求。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4]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2、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这就要求,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3、互相交流,教学相长。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5]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

总之,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注重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随着青少年,一起走过叛逆,迎来风和日丽的明媚坦途。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第235页。

[2]江镇康:《大众健康》,1999年第7期。

[3]王永娟、刘凤良:《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年第10期。

[4]李学农:《班级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第241页。

[5]陈录生、马剑侠:《心理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第212页。

作者简介丁西省,男,河南封丘人,1967年4月出生,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电话:13598697701邮箱:

孩子叛逆期心理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叛逆心理;调节方式

“叛逆心理”一词在最近几年广泛流行,而且这一现象呈现出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达到了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叛逆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小学生“叛逆心理”的化解艺术,获得主动权。

1积极鼓励。合理调试

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在实际的教学情境里,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自己,盼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特别是对“后进生”,家长、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从心里感到快慰,进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小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

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涵,上课时不是开小差玩文具用品就是插嘴扰乱课堂秩序,另各个任课老师极为头疼。又一次我看到她写字写得很认真,写字姿势也摆的很好,此时我及时向全班同学大声说“今天涵是我们班写字写得最认真的,坐也是坐得最端正的,等一下老师要给她优秀加三颗星。老师知道以后她上课也会这么认真的!”说完我看了看她,她也看了看我,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改过自新的决心。

2投入情感。相互理解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现实都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家长和教师应与他们多沟通,改变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可能对其和蔼可亲、态度应诚恳,让学生觉得家长、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敌意和戒备的心理。我们要让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其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教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有一次,我从一直偷别人东西的鹏那里看到了一本我校图书馆分发给班级里的一本图书。我心想这个鹏不仅要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还要打班级里的图书的主意了,真是可恶。说时迟那时快,我把手里的语文书砸到了他的课桌上,他被惊了一下,猛地抬起头看着我。我急忙走过去翻出他书包里的那本书并质问他。当我了解到那本书是他读四年级的姐姐到图书馆借的时候,我真后悔自己这样做了,马上向他真诚地道了歉,没想到他爽快地说了不要紧。我抓紧时机,问他是不是喜欢看这写书,告诉他如果喜欢看的话可以向我借……之后他真的向我借了很多书,并表示自己以后长大了还要写书。在和他聊天过程中他也向我保证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就这样,在这次的误会中我和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鹏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家校合作。相互沟通

我们知道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当学生出现心理叛逆现象或心理障碍时,我们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通过“家校路路通”、“家校半日活动”等形式,加深家庭与学校的交流,使他们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消除学生“叛逆心理”。教师可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巩固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发展。家长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可到学校与教师共同探讨,从而得出解决的方案。

这一方法用在“浩”身上极为有效。浩是个不合群的孩子,说话有点大舌头,学习成绩总是班级最差,经常和其他孩子打架。在笔者观察下来,浩这个孩子脑子还是挺灵活的,学习不应该这么差,还有为什么他一直打架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就到浩家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家访我才了解到浩生出来就没见过妈妈,因为这件事一直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这也是他一直打架的原因。至于学习那么差是因为爸爸每天都要加班加到深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爷爷奶奶也不懂。了解情况后我和孩子的家长共同商议总结了一些能够帮助浩健康成长,促进学习的一些方法,并约定以后一定严格遵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浩终于找回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4加强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给予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