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十篇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十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57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F76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732019

前言

正常情况下,果蔬农产品应是绿色纯天然的食物,营养丰富,美味爽口,但绝大多数农户为增加产量,减少病虫害发生,基本都会喷洒一定的农药,若不对这些果蔬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评价,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果蔬流入市场,给食用人群身体带来危害,所以必须要进行质量安全评价。

1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定义与标准

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果蔬农产品本身不含有任何会直接危害消费者健康或含有潜在威胁人体健康的一切有害因素,且生产加工及食用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它包括果蔬农产品的品质、食用安全性和对消费者健康影响,涉及到果蔬农产品从种植、加工包装到销售、保鲜食用整个过程,是我国当前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1]。对于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评判标准,一般用在质量检测中是否检测出有害物质或某一物质含量是否超标来衡量。

2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设计需要遵循科学性、目的性、可操作性、简约性、可比性与可延续性等多个原则,以保证所建立的评价体系能够对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在遵循这些原则基础上,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来对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设计。

2.1问卷调查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采用文献查阅与参考现有研究成果方法,通过对冷链物流、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良好农业规范等的研究分析,最终设计出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0个二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种植、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二级指标包括种苗质量、种植技术与环境、农户种植知识、病虫害防治、加工包装环境、材料、卫生,仓储运输技术与设备、保鲜剂、销售环境等[2]。

将该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作为问卷调查各问项,在农户、中间商和消费者3类人群中各发放300份。其中,农户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近82%的人比较了解果蔬农产品相关质量安全法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占72.1%。中间商回收有效问卷291份,果蔬农产品得到国家认证的有64.3%,有溯源体系的有71.5%。消费者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对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较为关注的达94.7%,了解果蔬安全概念的有72.9%。

2.2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检验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设计合理与否,现进行效度与信度分析。信度分析主要反映的是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一致性情况,本文决定采用总体相关系数(>0.35)和折半信度系数平均值(>0.6)来进行信度分析。通过对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的信度检验分析,由SpSS软件所输出的分析结果显示,各评价指标的总体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6,最小为0.682,折半信度系数平均值均大于0.8,最小为0.815。这说明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设置的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较高。

效度分析检验的主要是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对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的有效性高低,即果蔬的安全程度[3]。它包括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2方面,内容效度检测的是评价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经分析本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检测的是某一结构与所得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来进行。本文以Kmo值(越接近1,相关性越强)作为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评判标准,对评价体系中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进行Kmo值检验。结果显示:种植环节的Kmo值为0.725,加工包装环节的Kmo值为0.816,仓储运输的Kmo值为0.798,销售的Kmo值为0.844,均大于0.7,说明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建立的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能够有效的评价出果蔬农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总结

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其受很多因素影响,带有一定主观性,因而对于其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适合通过调查法来确定。本文所建立的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经分析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可以较好的评价出果蔬农产品的安全性。总之,对果蔬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霍红,樊千语.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7):124-129.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2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及《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精神,按照《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产品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工商办字[**]179号)和《关于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工作的通知》(工商市字[**]34号)的要求,为提高流通领域农村商品经营者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确保农民群众安全放心消费,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开展“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的

通过选取一批管理规范、诚信经营、产品合格率较高、政府、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满意、影响力大和示范性较强的农村商品经营单位,命名为“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并予以公示,督促其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进一步强化诚信经营、文明服务的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以推动农村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维护农村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民群众安全放心消费,促进农村商品经营者店诚信规范经营。

二、严格标准,积极培育

各地要参照总局制订的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符合本省(区、市)实际情况的“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标准,确定本地区“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培育目标和具体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各建立一家经营食品和经营农资商品的“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使广大农民群众不出乡镇就可以买到“放心商品”。农村商品经营者可以自愿申报“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

三、推广示范,有效激励

各地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广“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典型,通过各种形式让广大农村消费者知晓“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要针对“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市场占有率,使经营者切实收到规范经营、文明经商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以推动农村商品经营者健全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农村商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四、严格标准,保证质量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3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讲话时说,2010年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不动摇,在切实抓好农产品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稳中有升。按往年同期同口径统计,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8%、99.6%和96.7%,生鲜乳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保持在100%;圆满完成了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安全保障工作,实现了农产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安全可靠的工作目标。

据陈晓华介绍,“十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与之相配套法规和规章,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步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农业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职责分工,统分结合的工作格局初步构建;组织实施了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一期规划,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大幅提升;深入推进执法监管,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全面启动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超过8万个,认定产地已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30%,认证农产品也已占到商品总量的30%。“十一五”为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晓华指出,“十二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寻求发展和突破的重要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必须统筹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到与数量安全同等重要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强化监管,提升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4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和运行机制,有效预防、规范处置、及时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生命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吉林省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本预案。

1.3事件分级

本预案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因食用农产品而造成的人员健康损害或伤亡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相应分为四级:即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级评估指标见附录)。事件等级的评估核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进行。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吉林省种植业Ⅱ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指导全省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畜禽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及由动植物疫病引发的畜禽产品和农产品卫生安全事件、转基因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案执行。

1.5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建立“统筹安排、协调配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坚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健康损害和人员伤亡。

(3)科学评估,快速应对。有效使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等科学手段,准确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依法处置、快速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4)加强监测,预防为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加强宣教培训,提高公众自我防范和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任务

2.1应急启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核定级别,开展处置。Ⅰ级、Ⅱ级事件发生后,根据要求和工作需要,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农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Ⅲ级、Ⅳ级事件发生后,市(州)、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成立相应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同时逐级上报至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2.2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设置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农委主任担任,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性质、范围、业务领域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确定,包括:办公室、人事处、综合处、农业处、政策法规处、农村经济管理处、市场信息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对外经济处、科技教育处、园艺特产处、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农垦处、农产品加工处、驻委监察室、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参茸办公室、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农药检定所)、省种子总站、省农业环境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省农产品包装安全监测中心)、省农经总站等单位以及事件发生地市(州)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办公室主任由处长担任,成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管领导及突发事件发生地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工作人员视情况从有关成员单位抽调。

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86号307室,邮编:130051,电话:0431-88906017(传真),88906097。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和日常办事机构的设置,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2.3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职责

在省政府食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负责Ⅱ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市(州)、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Ⅲ级、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主要是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相关技术鉴定工作;根据需要事件的重要信息;审议批准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应急处置工作报告。

2.4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贯彻落实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启动有关预案,协调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开展相关应急处置工作,督促相关地区、处室(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件,防止事态蔓延扩大;研究解决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具体问题和有关控制措施;向省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办、农业部及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情况,为新闻机构提供事件有关信息;完成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2.5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各成员单位在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加强对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督促和指导。

(1)办公室:负责与省应急办联系和衔接,协调解决应急处置工作车辆等物资。

(2)人事处: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人员调配,对成员单位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考核。

(3)综合处:负责与省新闻办等媒体部门的联系和衔接,组织、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信息汇总、报送及工作。

(4)农业处:负责组织由农药、肥料、种子等使用引起的种植业产品(不包括蔬菜及特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5)法规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法律指导,牵头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做好突发事件涉嫌行政违法案件的立案查处工作。

(6)农村经济管理处:负责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相关农民合作社实施生产自救和恢复生产。

(7)市场信息处: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市场监测和产销对接的组织协调工作,维护市场稳定。

(8)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拟定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开展应急信息报送,应急动态分析等工作。

(9)发展计划处:负责协调相关处室编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发改委追加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

(10)财务处: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资金保障及管理。

(11)对外经济处:参与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按规定组织对外通报和信息交流。

(12)科技教育处:负责产地环境污染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3)园艺特产处:负责组织由农药、肥料、种子等使用引起的蔬菜及特产品(不包括人参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4)农业机械化管理处:负责组织由农机作业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5)农垦处:负责组织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6)农产品加工处:负责组织与农产品产地加工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7)驻委监察室:负责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以及应急处置工作中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单位和工作人员按照管理权限进行调查处理。

(18)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配合有关处室单位参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自有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19)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20)省参茸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参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21)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农药检定所):参与农药方面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2)省种子总站:参与农作物种子方面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3)省土壤肥料总站:参与肥料方面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4)省农村经济管理总站:负责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相关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组织实施生产自救和恢复生产。

(25)省农业环境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负责由农业环境污染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依法开展事件处置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参与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有关情况的收集、报告等工作。

(26)委内其他相关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在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开展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2.6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组成和职责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工作小组及其成员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处理情况报告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将有关事件情况以及处理情况及时报告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

2.6.1事件调查组

组成: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环节,指定一个部门牵头负责,并抽调相关人员和专家组成。

职责:调查事件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评估事件影响,提出事件防范意见。

2.6.2事件处置组

组成:由事件发生环节的具体监管职能部门为主组成。

职责:组织协调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依法组织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封存、召回问题农产品,监督相应措施的落实,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2.6.3专家技术组

组成:由省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专家组成。

职责:负责为事件处置提供技术支持,综合分析和评价研判,查找事件原因和评估事件发展趋势,预测事件后果及造成的危害,为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提供参考。

2.6.4信息组

组成:由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别等情况确定具体成员。

职责:确定信息内容和方式,监控舆情,进行分析和研判,协调媒体做好舆论引导。

3预测预警、报告和评估

3.1预测预警

省农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测预警制度,依法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农产品种植及收贮运过程的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各相关处(办、站、中心)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农药及残留、土壤环境、肥料等质量安全监测工作。通过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隐患,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省农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告制度,及时有关我省农产品农药残留等监测信息。

3.2事件报告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包括信息报告和通报,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等。

3.2.1责任报告单位和人员

(1)农产品种植、收购、贮藏、运输单位和个人。

(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

(3)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发现)单位。

(4)地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5)其他单位和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3.2.2报告程序

遵循自下而上逐级报告原则,紧急情况可以越级上报。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

(1)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控制措施,第一时间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收到报告的部门应当立即处理,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2)发生Ⅳ级事件时,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市(州)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同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3)发生Ⅲ级及以上事件时,市(州)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以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省农业委员会,并同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4)发生Ⅱ级及以上事件时,省农委应当及时报告省政府,并在事件发生2小时内报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同时,通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计生委。

(5)省农委在接到Ⅲ级及以上事件报告后,由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及时通报办公室和对口业务处(室),按程序及时向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并及时通报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

3.2.3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事件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可能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伤亡人数、事件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件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件的简要经过。i级、Ⅱ级事件发生时,初次报告要求从事件发生到报告省政府及农业部时限不能超过2个小时。

(2)阶段报告。事件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必要时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原因等。

(3)总结报告。事件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事件处置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拟出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鉴定结论,对事件的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件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3.2.4通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之间应当及时通报。

(1)通报范围和方式。省农委接到Ⅰ级、Ⅱ级、Ⅲ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应当及时与事件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并将有关情况按程序通报相关部门,对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或可能引发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省农委应按程序及时上报省政府和农业部;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相关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2)特殊通报。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件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按规定由省农委上报省政府和农业部,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按规定处理。

3.3事件评估

突发事件评估是为了核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级别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评估内容包括:事件农产品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及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已造成健康损害后果及严重程度;事件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事件发展蔓延趋势等。

3.4级别核定

事发地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会同事发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事件评估结果核定事件级别。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四级。

Ⅰ级响应,由农业部报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同意后启动实施;

Ⅱ级响应,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在农业部指导、协调和督促下,由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按照相应职责分工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Ⅲ级、Ⅳ级响应,分别由市(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在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1.1响应的升级当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随着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事件危害特别严重,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报上级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响应级别。

4.1.2响应的降级当突发事件危害已得到控制并呈迅速消除态势,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降低响应级别或撤消预警。

4.2指挥协调

(1)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指挥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Ⅱ级响应;提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协调指挥应急处置行动。

(2)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挥协调相关处(室)向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提出应急处置重大事项决策建议;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加、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指挥工作;协调、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及时向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处置行动的进展情况;指导对受威胁的周边危险源的监控工作,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4.3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事发地的应急处置力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责任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事态出现急剧恶化时,在充分征求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应当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4响应终止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即终止。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评价确认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汇总的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建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单位、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情况。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件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造成事件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5.2总结报告

Ⅲ级、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州)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过程,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省农委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Ⅰ级、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省农委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过程,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农业部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6应急保障

6.1信息保障

省农委建立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由省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

6.2技术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技术机构承担。当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时,受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委托,承担任务的专业机构应当立即采集样本,按照有关规范实施检测评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6.3物资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设施、设备、物资和资金,由同级人民政府财政解决。

7监督管理

7.1奖励与责任

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者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或工作人员,根据情节,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7.2宣教培训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组织实施。

8附则

8.1预案管理与更新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职能职责及相关内容作出调整时,要结合实际及时修订与完善本预案。

市(州)、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预案,制订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分级应当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协调一致。

8.2演习演练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习演练,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并通过演习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8.3预案解释和实施

本预案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5

一、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产生

1.农产品质量的较大差异性

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大径相同,各个加工者所提供的食品质量也是相差无几,所以,同一种类的农副产品具有相同的质量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从而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差异性: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产品因为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消费者的强烈排斥,另一个方面是各种诱导因素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绿色产品的市场供求量越来越大,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指的是在产品质量上能够保证基本安全,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残留符合国家所规定的最低标准;绿色食品对化学合成物质残留的最低标准要更高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是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绿色产品的要求也越来也越严格,因此,我国在目前的农产品供给上主要存在着常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个质量层次。

2.消费者具有绿色产品费用支付能力

就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已经达到了消费者在选择食品中转向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条件,并且中等以上的城市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消费。由于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水平,我国还处在最低层次,因为在发达国家的食品消费对绿色食品已经是最低的标准。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产品逐渐达到了绿色食品的最低标准,所以,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能够满足中等以上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居民,并且其已经具备了完全绿色消费水平的能力。

3.农产品四个质量层次的实物总量结构与地位的不相称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一般农产品的质量都应该达到无公害的水平,但是,据相关数据统计,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就目前来看,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所生产的产品总量为30000万吨左右;绿色产品的年生产总量达到1亿吨,每年国内的销售额度已经达到3500亿元,出口总额大约是25亿美元,种植面积达到了2亿亩左右,其总量要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0%左右。从这一数据显示中就可以看出,国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主要热衷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导致无公害农产品所占比例逐渐下滑,进一步加大了食品质量安全的差别程度。

二、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主要表现

1.城乡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别

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存在的地区差异与人文差异,农村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理解和认识明显的低于城市居民,相对消费观念落后,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匮乏,即表现为城乡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别。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决定了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低下,所以质量低档的农产品成为了农村市场的主流食品消费产品。

2.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消费方式下获得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异

在城市里中上等以上的居民已经具有绿色食品消费的支付能力,但是从不同的消费途径下考虑,就会表现出不同消费方式下的食品质量安全差异。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开始选择在外就餐或者购买现成食品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并且对许多居民来说,这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食品消费方式。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的隐藏性较大,市场上又有大量的低等常规农产品的供应,这样在保证新鲜、不变质的前提条件下,在即时食品的选择中使用低价的低等常规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制作食品,从而使同一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在不同消费途径下呈现出安全差异。

3.具有不同生产和消费特征的食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异

同样是为了获取绿色食品而采取自行制作的方式进行绿色消费,但是由于在购买期间对绿色产品选择的程度不同,其选择的结果表现为不同的食品消费有着不同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蔬菜类产品的产出和交易频率往往大于一般的食品交易量,而且在交易过程中数量往往小于一般的食品,所以,其具有着量小、频繁的交易特点,所以,这样的就会给蔬菜类农产品的包装等形式进行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生产过程上来看,蔬菜、水果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得病虫害的,所以就需要进行农药的使用,这样植物上的农药残留量就会增大。因此,目前从消费者的整体食品消费来讲,蔬菜类农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跟低一些。

三、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治理

1.扩大无公害弄农产品生产规模

无公害农产品由于已经达到了绿色产品的最低标准,所以能够保证基本的食品质量安全,而且,无公害弄产品如果达到了全面覆盖的程度,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居民来说,就已经具备了绿色产品消费的水平,从而能够消除城乡之间的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这样就需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鼓励农民采用联合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生产形式,进行组织化和产业化生产,有效的促进无公害农业发展。

2.激励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由于食品质量的隐藏性,需要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有效的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对于一些大中型饭店可以申请绿色食品或者无公害农产品原料挂牌经营,从而保证原料和成品的绿色食品品质,对于政府的管理可以采取“抵押”的申请制度,如果出现问题严惩不贷,从而保证质量信号的真实性等等各种形式来激励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四、总结

总之,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要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认真进行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将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形成食品质量安全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01).

[2]王华书,林光华,韩纪琴.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6

一、任务目标

1、农田环境质量普查。**年内,完成农田环境质量普查面积134万亩。范围包括7个区县的58个乡镇、150个蔬菜园艺场和5个名、优果品基地。各类主要农作物的覆盖面为:常年蔬菜42%;西瓜68%;甜瓜89%;草莓70%;甜瓜89%。

2、农药残留抽检监测。对全市150个蔬菜园艺场和已经建立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安全卫生质量合格检验证明制度、安全卫生质量承诺制度(即“三项制度”)的种植大户,开展农药残留监测。在上述范围内,生产单位的年度抽检覆盖面100%。实验室定量分析的样品总量3500份以上。

3、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抽检监测。全市398个生猪规模饲养场年度抽检覆盖面100%;年出栏生猪数1000头以下的非规模饲养场,年度抽检覆盖面50%。全年eLiSa检测样品总量15000份左右。

二、工作重点

1、**年度的基本农田环境质量普查以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为重点,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和农田灌溉水质量两方面。其中,土壤重点检测项目为:汞、铅、砷、铬、镉、铜、锌、六六六、DDt、pH;灌溉水重点检测项目为:汞、砷、铅、铬、镉、CoDCr、氟化物、pH。

2、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的重点为有机磷农药,包括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氧化乐果、乐果、毒死蜱、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等9项。在完成年度抽检覆盖面和样本总量前提下,重点抽检主要蔬菜品种和容易引起农药残留超标的品种,以及农药使用量高的月份。

3、生猪盐酸克伦特罗抽检以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的规模饲养场为重点,兼顾非规模场。在完成年度抽检覆盖面和样本总量前提下,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的监控。

三、工作进度

1、农田环境质量普查工作进度:

5月下旬,完成农田环境质量背景调查,根据背景调查情况,修正、完善普查方案,确定检测样本总量和分类检测项次;

7月底前,完成全部样本采集工作;

11月底前,完成样本分析化验,年底前完成全部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明年1月由市农委组织验收。

2、蔬菜质量安全检测进度:

5-12月份逐月样本抽检数占全年计划抽样样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0%、15%、15%、15%、15%、15%、10%、5%;

3、生猪质量安全抽检进度:1-4月合计样本抽检数占全年计划抽样样本总量的12.5%,5—12月,每月各占12.5%。

工作进展情况按市政府实事项目要求,按月上报市食用农副产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农委。

四、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农田环境质量普查,由市农林局负责实施:相关的技术工作由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和生猪盐酸克伦特罗监测分别由市农委蔬菜办公室和畜牧办公室负责实施,相关的技术工作由相关农药检测机构和市、区县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承担。

负责实施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做好协调,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技术业务部门要积极配合,按市有关部门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计划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7

一、工作现状

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2011年以来。认真执行和完善各类农业标准,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许可和质量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开展计量专项检查行动,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加强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呈现组织部署有力,基础保障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措施都取得积极进展的良好态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三级有机构,1农产品质量安全三级监管检测体系逐步健全。按照“政府负总责。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总体思路和“属地管理,分级建设,分层次监管检测”基本原则,根据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互相配套,产地、投入品和产出品全程监管以及种、养等专业相对齐全的建设标准,成立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3个镇监管站,明确了122个村(居委会)监管员,组建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及农产品经营市场(超市)和生产加工企业自律性检测室,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农药残留检测、光谱分析仪器、检测车等设施设备也同步配备到位,检测工作有序开展。

全县共有34个品种获得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2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建设得到加强。2010年底。基地认证规模达到30万亩,无公害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木耳、核桃2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登记。注册登记了汇生源”泽龙”新田地”等无公害农产品商标,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农产品配送经营门店50余家,特色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已成功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建立省级肥力监测点21个、部级肥力监测点5个,3农产品生产环境不断优化。加大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力度。完成了750个土壤采样、750户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开展3414实验5个(其中小麦3个玉米2个)实验合肥效对比试验,对3个镇50个测土配肥典型农户的施肥现状进行了重点调查,建立了取样地块农户调查档案,优化了农产品生产环境。

城区3个农产品市场建立了监测点,4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效推行。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天天自检、月月抽检,实行合格产品挂牌销售。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监管,县农业、工商、质监、经贸等部门定期联合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农产品安全。积极开展县、镇两级检测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和市场监管能力。

二、存在问题

县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但与群众消费需求和农业标准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和问题:

生产者不能完全按标准要求质量生产,1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受利益驱动。部分农药使用仍十分普遍,化学肥料的使用也存在误区。广大消费者受经济能力所限,仍以购买便宜产品为主,品牌产品由于价位较高很少问津。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2分散农业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全县目前仍以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制约了农产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不利于农产品规模上市销售。

行政效能低。目前农产品生产监管主体是农业部门,3市场监管难度大。而市场建设主体是经贸部门,产品销售又是工商、质监等部门主管,管理部门较多,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难以联合执法、当场查封、现场处理。

不能定量,4检测人员检测技术力量薄弱。现有的检测主要是对农产品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定性测定。专业技术人员也非常缺乏。

三、建议和对策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1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形式。提高干部职工、涉农企业、各个环节经营人员、广大农户及消费者的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保障工作经费;健全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为龙头、农贸市场速检室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完善仪器设备,改善检测条件,强化检测手段,增强检测数量;加大检测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支业务精、水平高、能检测、会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队伍。

强化管理,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工作。各监管部门应严格执法。把农业投入品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制度。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重点加强蔬菜等农产品加工品的检测和整治力度,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放心菜”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农户;农药残留认知;影响因素;Sem

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141-06

农产品安全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其农产品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程度更为直接、严重。只有保证农户生产行为的安全、规范,才能生产出质量安全的农产品,进而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1]。但是,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浅薄,在生产中倾向于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即使是低毒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也普遍存在过量施用现象[3]。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程度会内在地影响其施药行为,施药行为的规范与否又与农药残留量的多少有关,并最终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3]。因此,通过各种途径规范农户的农产品生产行为,提高其对农药残留的认识是目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4]。

众多学者针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开展了诸多研究。郑龙章等(2009)[5]对福建省农户的研究发现,农户对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认识越深刻,越愿意从事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与Recenaa等(2008)[6]研究结论相反。张云华等(2004)[7]对山西、陕西和山东等省市农户进行的研究表明,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是影响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的主要因素之一。abhilash等(2001)[13]通过对印度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调查,发现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是影响其农药使用行为的重要原因,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越高,其用药行为越安全。王志刚等(2011)[9]研究表明经常做用药记录的农民更能控制农药使用量,对农药残留的认识越深刻。崔新蕾等(2011)[10]的研究则发现家庭人口和收入结构是影响农户农产品生产行为的重要因素,与李光泗等(2006)[11]的研究结论一致。杨小山等(2011)[12]的研究表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农户的技术培训情况对农户农药残留认识有显著影响。Doss等(2009)[8]发现政府严格实施各种不同法律法规,给农户提供农药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促进其安全用药,与姜慧慧等(2010)[14]的研究结论相反。以上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提高农户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以生产常规农产品的农户用药行为为主要研究内容,少有文献对反季节瓜菜种植农户用药行为进行探讨,且研究中所使用的农户家庭总人口变量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农户生存压力,忽视了由于家庭总人口中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的差距所带来的赡养负担的不同,存在理论缺陷,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本文基于对海南省649户冬季瓜菜种植农户的第一手调研数据,引入人口压力[人口压力=(家庭总人口-外出务工人口-农业劳动人口)/(家庭总人口)]作为新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建立Sem模型,分析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的影响因素,并揭示影响冬季瓜菜安全生产管理政策绩效的关键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

1数据来源、模型选择与研究框架

1.1数据来源

2013年1~3月,本课题组在海南省7个市(县)15个镇对种植反季节瓜菜的农户进行调查。调查涉及农户禀赋、农户农药认知、农户用药行为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情况。调查方法为重点调查加随机抽样,由于每个市县的反季节瓜菜种植分布并不均匀,加上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故而选取7个重点种植反季节瓜菜的市(县),具体乡镇的调查则采取随机取样原则。调查方式是调查人员一对一入户调查,发放问卷850份,共收回问卷767份,回收率为90.2%。据研究设计和问卷回复情况,剔除缺失4个以上变量的问卷24份以及农作物为非反季节瓜菜农户问卷94份,剩余有效问卷649份。

1.2模型选择

本文的研究主题具有难以直接测量和主观测量误差较大的特点,而传统的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及相关分析等并不适合对多原因、多结果及难由直接观测变量构成的潜变量进行处理。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将测量模型和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果模型相结合,把模型误差纳入模型之中进行分析,结果更为准确,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科学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统一[15]。因此本文选择Sem对上述假说进行建模分析。

方程(2)和方程(3)为测量模型,反映潜变量与测量变量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其中,X为外源潜变量的可测变量,即反映农户禀赋、安全生产意识、已有用药习惯和政府服务与规制的指标。Y为内生潜变量的可测变量,即反映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的指标。Λx为外源潜变量与其可测变量的关联系数矩阵,Λy为内生潜变量与其可测变量的关联系数矩阵,通过测量模型,潜变量可以由可测量变量来反映。

1.3研究框架

本文结合现有文献、相关农户认知理论和本文研究主题、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特点等,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农药残留认知影响因素假说模型。

2实证分析

2.1模型拟合与估计

在建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与评价之前,首先对样本数据的效度与信度进行检验。由模型估计可知,所有潜变量的因素负荷量标准化参数绝对值在0.628~0.906之间,t值在8.541~23.226之间,远大于评价标准1.96;p值皆小于0.001,远小于评价标准0.005,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同时,标准误差在0.031~0.098之间,远小于评价标准2.58;建构信度值介于0.712~0.878之间,大于评价标准值0.60;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皆介于0.520~0.706之间,高于评价标准值0.50。这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其内在质量较为理想,可用以做进一步分析。同时,根据模型路径系数与输出的修正指标,增加了质量安全培训与农技指导、务农年限和收入结构之间两两误差的相关关系。调整后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较高,模型合理。

2.2模型解释

2.2.1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由表1可知,农户禀赋、政府服务与规制、安全生产意识以及农户已有用药习惯到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之间的路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287、0.197、0.308和0.229,其中农户禀赋以及政府服务与规制不仅直接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产生影响,还通过影响农户安全生产意识和农户已有用药习惯间接影响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其总效应分别为0.316和0.382。

农户禀赋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间接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安全生产意识的直接路径系数×农户安全生产意识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已有的用药习惯的直接路径系数×农户已有的用药习惯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总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间接路径系数。政府服务与规制的计算公式与之类同。

不可忽视的是,政府服务与规制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路径系数虽然小于农户禀赋,但其总路径系数却大于农户禀赋,这表明虽然政府没有办法通过改变农户禀赋来提高其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但却可以通过先关政策引导、纠正农户现有用药习惯、改善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识进而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知。同时,如果政府想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性的认识,促使其在生产过程中主动、积极地生产控制自己的农药使用行为进而生产安全的农产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农户禀赋的不同,并相应地调整政策重点。

2.2.2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表1、图2可以看出,农户禀赋与5个观测变量的因子关系分别是0.764、-0.628、0.788、-0.762和0.718,说明这5个变量与农户禀赋有很强的因子关系,其中收入结构、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压力这3个指标与农户禀赋关系最为紧密。对这一实证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解释如下:①收入结构度显著正影响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即:冬季瓜菜的收入占农户年收入的比例越大,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越深刻,用药行为也越安全;②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正影响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也越高。这可能因为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对农药、病虫害及农业技术的认识与掌握程度有关,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农药危害的认识越深刻,更有可能按照说明书或农技人员的指导进行规范用药,在施药过程中主动控制自己的用药行为,进行安全农产品生产;③人口压力越大,农户迫于生存,在农业生产中可能更多地重视产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即使认识到农药残留的危害,也存在违规用药的可能性。

政府服务与规制与5个观测变量的因子关系为0.648、0.671、0.734、0.876和0.650,其中农药残留检测与质量安全监管的因子关系最大。这可能因为政府对农户农产品生产行为实施监管,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可以通过施加外部威慑力有效规范和制约农民生产行为,提高其农药残留认识和对农药残留超标的警惕。然而,在对农民进行调查时发现,海南省农产品检测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在某些村镇,有些农民甚至没有听过农产品检测。一些行政人员则反映,农产品检测只是走程序。问卷反馈情况也表明有68.1%的农民从没有接受过农产品检测,这说明海南省自2010年“毒豇豆”事件后在农产品检测方面有所松懈。

农户已有用药习惯与3个观测变量的因子系数分别为0.764、0.845、0.906,均为显著正相关,其中,用药安全间隔期的影响最大;然而,据调查,很多农民不了解安全间隔期的重要意义,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特别是在蔬菜生产上常有“今天打药明天采摘上市”的现象。问卷反馈情况也表明,有54.6%的农民在农药使用后不到5天就收获农产品,而根据一般性原则,农药使用后至少5天以上收获才能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降到一定标准。这说明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用药行为不容乐观,存在极大隐忧,政府应该及时纠正农民错误的用药行为,提高农民对农药残留的认知程度。

此外,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与2个观测变量之间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639和0.840,与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之间的因子关系都较为紧密。这表明农民对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安全问题关系的认识越高、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关注,其安全用药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越强,对农药使用所带来的后果的认识程度也就越高。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农户禀赋、政府服务与规制、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以及农户已有用药习惯到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政府服务与规制和农户禀赋是影响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主要原因,两者不仅直接影响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还可以间接影响农户已有用药习惯和农户安全生产意识而进一步产生影响。同时,政府服务与规制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路径系数虽然小于农户禀赋,但其对农户残留认知的总路径系数却大于农户禀赋,说明政府服务与规制更多地是通过影响农户已有用药习惯以及农户安全生产意识进而对农户农药残留认识产生影响。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与农户已有用药习惯作为影响农户对农药残留认识的第三及第四大因素,不仅受到农户禀赋的影响,也受到政府服务与规制的制约。

鉴于此,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与规制是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认识进而促使农户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组织质量安全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农户进行农药方面的学习、通过农技指导人员或现身说法等,向农户积极宣传农药过量或不合理使用给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使农户对农药残留更深刻地了解。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纠正农户现有用药习惯、改善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识进而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知,进而促使其进行安全生产。不可疏忽的是,由于不同特征的农户对所接受到的知识的理解程度存在很大不同,在给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时,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农户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人口压力和收入结构等农户禀赋的差异,根据农户禀赋不同相应地调整政策重点。

参考文献:

[1]章力建,孙炜琳,朱立志.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政策探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2,11:26-29.

[2]pemslD,waibelH,Gutierrezap.whydosomeBt-CottonfarmersinChinacontinuetousehighlevelsofpesticid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agriculturalSustainability,2005,3(1):44-56.

[3]侯博,侯晶,王志威.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及其对施药行为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2:99-103

[4]张耀钢,李功奎.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6:34-37.

[5]郑龙章,张春霞,黄森慰.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44-49.

[6]RecenaamCp,CaldasbeD,piresaDX,etal.pesticidesexposureinculturama,Brazil—knowledge,attitudes,andpractices[J].environmentalResearch,2008,102(2):230-236.

[7]张云华,马九杰,孔祥智,等,农户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山西、陕西和山东15县(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41-49.

[8]DossCR.Designingagriculturaltechnologyforafricanwomenfarmers:Lessonsfrom25yearsofexperience[J].worldDevelopment,2001,29(12):2075-2092.

[9]王志刚,李腾飞,彭佳.食品安全规制下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山东省蔬菜出口产地的实证调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3:164-168.

[10]崔新蕾,蔡银莺,张安录.农户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的生产意愿及影响因素[J].农村经济,2011,11:97-100.

[11]李光泗,张利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对生产影响的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6:169-172.

[12]杨小山,林奇英.经济激励下农户使用无公害农药和绿色农药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福建省农户的问卷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0-54.

[13]abhilashpC,Singhn.pesticideuseandapplication:anindianscenario[J].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9,165:1-12.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分工合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进一步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行为,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经营秩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目标任务

2013年全面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年底前,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评价分级管理模式,力争将60%以上的“三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及农资经营单位的整体诚信水平。

1.取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合作社)分批纳入诚信体系建设范围,使参与诚信体系建设的企业(合作社)达到100家以上;

2.a、B级企业(合作社)达到80%以上;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6%以上;

4.禁用农药、兽(渔)药和有毒有害物质在食用农产品上不得检出;

5.诚信档案完整规范。

三、工作内容

(一)完成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归档管理。对入选的农产品生产和经销企业进行信息采集和归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样式详见附件1)。信用信息包括:1、基础信息。是指企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企业类型、经营范围等信息。2、资信信息。包括:企业取得的资质等级、资格审批、资格核准、审核、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及其年检、年审情况,对企业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等信息。3、良好信息。包括: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受到市级以上行政机关表彰的、通过质量标准认证或者产品被列入国家和省市免检范围的、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或知名商标等信息。4、警示信息。包括:企业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生产事故的、未通过法定的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等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认定有违法行为受到处罚记录的记入警示信息。

(二)开展质量信用评级。按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考核表》(详见附表2)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评价内容要求,组织对农产品企业(合作社)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等级。对参与企业(合作社)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年终按标准进行综合评价。每个企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总分为100分,按分值对应从高到低评出a、B、C、D四个质量安全信用等级:每个方面每个小项都有对应分值。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为a级,80至89分为B级,60至79分为C级,59分以下为D级。a级为诚信,进行简化监督,每年2次;B级为守信,进行常规监督,每年4至6次;C级为基本守信,进行强化监督,每年6至10次;D级为失信,进行相关处罚,不合格农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对获得a级的企业,在政策扶持上给予优先考虑、优先评级,连续2年评定为a级企业的授予“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企业”标牌,并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对确定为C、D类诚信等级的企业(合作社)提出警示,由技术评审小组负责帮扶整改。对已取得a、B级诚信的企业(合作社)如发现有违规行为,立即取消诚信称号,并在农网上公示,本年度内不得参与诚信等级评比。

(三)开展失信惩戒。对连续两年以上被评为D级的企业,按照《市2013年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方案》要求采取“黑名单”制度,在“诚信网”上予以登记,终身不得涉足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业。对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终身不得参加系统信用评级。

四、任务分工

1、各县(区)农业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资经营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的建立,信用信息的收录以及诚信档案的动态管理。

2、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指导县(区)农业部门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诚信档案。

3、市农委农业执法支队负责指导县(区)农业部门建立农资经营单位诚信档案。

五、工作程序

(一)农产品企业(合作社)提出书面申请。在宣传和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农产品企业(合作社)根据本行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量化评分的基本内容,对企业(合作社)自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硬件设施等进行初步自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向所在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同)申请,提出申报相应的级别。

(二)监管人员现场监督指导。县(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申请后,安排监管人员对企业(合作社)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和摸底调查,掌握企业(合作社)的现状,指导企业(合作社)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

(三)技术评审小组进行现场评审。县(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现场检查结果,对符合评审条件的,组织技术评审小组深入农产品企业(合作社),按量化评分标准进行考核评审(要求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参加),并向企业(合作社)反馈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限改意见。完成现场考核评审工作后,在5日内写出技术评审报告,报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定。

(四)等级认定和公示。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接到技术评审小组的报告后,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审定,将审定的a、B级企业(合作社)报市农委。市农委组织有关人员对县(区)评定的a、B级企业(合作社)进行核查,对确定为a、B级企业(合作社)的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市农委下发认定文件,认定结果报有关部门备案。

六、工作步骤

1、部署准备阶段(2013年4月)

各县(区)农业部门按照本方案的要求,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本地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2、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1月)

(1)诚信档案建立。各县(区)参照附件1提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样式》,确定5-10个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开展试点,进一步完善量化评分标准,理顺工作程序,完善档案管理,总结试点经验。

(2)信用信息录入。各县(区)农业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及时收集和录入各监管对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

(3)信用等级运用。逐步建立农产品和农资经营单位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对守法诚信单位要给予正面宣传报道、并在资金和政策扶持方面予以倾斜;对违法失信单位,要及时提示、警示其信用状况,通过失信曝光、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要实行顶格处罚;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诚信档案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为永久性保管档案,各县(区)农业部门要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加强对档案的动态管理,确保信用信息真实有效。

3、总结提升阶段(2013年12月)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总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标准、信用评价、信用征集、信用运用等工作,推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深化。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已列为2013年度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各县(区)农业部门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同时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技术评审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等级的考核评审工作。

(二)加强监督管理。要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规范,强化监管管理,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治劣与扶优、监管执法与技术指导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合作社)进行风险分析和诚信等级评定,形成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总结篇10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和执法检查,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构建监管长效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确保蔬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96%以上,杜绝在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杜绝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杜绝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整治任务

(一)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各镇和上塘街道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杜绝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种植业主要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96%以上。

2、主要任务。一是规范生产过程管理,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开展产地准出试点;二是结合产业提升行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及其配套技术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加强非禁限用农药的使用指导;三是大力整顿农药市场,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违规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查处农药生产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和其它隐性成份的不法行为,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蔬菜、粮食等食用农产品,以及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氧化乐果、毒死蜱等农药。重点对象:农药经销企业,蔬菜、粮食等种植户。

此项工作由局农水科负责组织农产品质量抽检和执法检查、行政处罚。

(二)饲料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杜绝在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

2、主要任务。一是加大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抽检范围和频次;二是严厉查处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三是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饲料企业,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四是严厉打击生产、流通过程中添加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蛋白原料、自配料和非蛋白氮及其类似物,三聚氰胺、瘦肉精、镇静剂类、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重点单位: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家禽、水产养殖场(户)。

此项工作由区动监所牵头、负责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各镇(街)配合。

(三)兽药及畜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家禽、水产养殖户要普遍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推行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97%以上。

2、主要任务。一是规范养殖家禽过程管理,全面推行家禽养殖记录制度,开展产地准出试点;二是结合产业提升行动,推进家禽标准化养殖,加大兽药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安全用药宣传、指导,完善用药记录和休药期制度;三是加大兽药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查处禁用药物;四是加强兽药监督抽检,组织开展对非法经营假劣兽药、过期失效产品的清查行动;五是加大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力度,重点监测猪肉产品中禁用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喹诺酮和磺胺类药物残留,蜂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生猪、家禽、蜂产品,以及禁用、未批准的兽药;重点单位:家禽养殖户、兽药经销企业。

此项工作由区动监所牵头、负责执法检查,负责畜禽产品质量抽检,各镇(街)配合。

(四)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用标行为进一步规范。

2、主要任务。一是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制度,二是全面开展对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抽查监测,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和生产单位(个人);三是规范“无公害农产品”包装标识,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不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的产品,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不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产品;重点单位:无公害生产单位。

此项工作由局农水科负责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

(五)水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2、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二是完成产地准出管理;三是开展主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查,增强应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能力;四是加强水产品检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使用禁用渔药和滥用保鲜剂等违规行为,引导、督促初级水产品生产者规范操作。

3、整治重点。重点品种:大宗消费水产品。重点单位:规模养殖单位。

此项工作由区动监所负责对水产品生产过程的整治和质量检测,各镇(街)配合。

(六)农资打假专项治理

1、具体目标。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2、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农资市场准入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二是开展市场拉网式检查,清理整顿不合格市场主体;三是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四是强化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检查,提高抽检覆盖率;五是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镇建设;六是加强服务指导,提高农民识假辨假能力。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种子、农药、肥料、兽药、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主要农资;重点单位:具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经营户以及乡村流动商贩,非法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小作坊和黑窝点,农资市场主体。

此项工作由农水科牵头,各镇(街)配合。

四、总体安排

(一)部署自查阶段(2月15日-2月底)

区农业局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方案,各镇、上塘街道结合实际,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进行自查。

(二)集中整治阶段(3月1日-10月底)

一是规范生产管理。各镇、上塘街道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指导粮、菜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户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组织农产品产地准出试点村(社区),在产品上市销售前开展质量安全自检,出具产地证明和质量证明,做好与市场准入工作的衔接。

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广泛开展“绿剑”系列执法行动,加大对禁限用农药、兽药和禁用化学品清理检查力度,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镇建设,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品种,增加监测频次。

四是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监管队伍和制度建设,按照“三位一体”模式,推进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制定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问责制,落实直接监管责任人及具体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开展监管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

五是强化执法督导。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严厉查处。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假劣农资的行为,集中曝光一批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强化督导检查,对于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六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禁限用农兽药知识,全面报道专项整治和执法行动工作成效,曝光典型案件,营造专项整治浩大声势,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良好工作氛围。

(三)总结提高阶段(12月)

各镇、上塘街道对农产品整治工作进行总结。局组织全面总结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五、保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区农业局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执法年活动的有关工作,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

各镇、上塘街道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市、区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直接抓,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督导检查,落实方案各项要求,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二)细化整治方案,明确工作进度

各任务牵头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活动、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总结提高,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整体提升

各镇、上塘街道要在完成本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的同时,梳理当地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一并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四)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报送信息

各镇、上塘街道要加强系统内的配合,强化与外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送信息。从2009年3月开始,各镇、上塘街道每月12日和27日向局农产品整治工作小组办公室和各项整治行动相应的牵头单位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报送的材料要综合各整治行动参与单位的信息,有综述、有查处情况、有产品合格率等量化指标,及时体现进展和成效。重大案件及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各单位要密切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反馈情况。

(五)坚持标本兼治,健全长效机制

各镇、上塘街道要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要通过专项整治,达到标本兼治。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队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以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为抓手,落实生产者第一责任人和基层农技人员监管责任,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六、重大活动安排

(一)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4月,组织全区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培训、送农资”为主要内容“科技下乡”惠农服务活动。(局农水科牵头)

(二)组织开展“绿剑”系列执法行动。4-10月,结合农药、兽药、饲料等专项整治,组织4次“绿剑”集中执法行动,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继续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开展组织农业执法人员参加全市技能比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练演。(局农水科牵头)

(三)组织品牌农产品抽检。2-10月,组织对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检,抽检覆盖率达到100%。(局农水科牵头)

(四)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试点。2-12月,组织具有一定能力的蔬菜农产品村(社区)开展产地准出示范试点,引导镇(街道)、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测点,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工作的有效衔接。(局农水科牵头)

(五)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2-12月,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追究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各镇、上塘街道选好一个村(社区),开展“三位一体”建设模式试点,由镇(街道)农技推广机构承担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6月,总结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农业产业提升工作经验,部署推进镇(街道)“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等工作。(局农水科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