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十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十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6:47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1

其实,“30年来,小学数学教材虽几经变革,但始终没有引进加法口诀,课本中只有乘法口诀,没有加法口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邱学华老师在《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一文中也指出“我写此文再表达我的观点,以引起大家的思考与讨论”。但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不要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好。下面是笔者的拙见,愿与邱学华老师商榷,和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

一、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的培养

实验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同样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邱学华老师从1979~1980年对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学生口算能力进行了调查并发现“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速度不如表内乘、除法”,得出“为什么计算加减法就不可以用加法口诀呢”的结论。大家都知道,影响20以内加、减法计算速度的是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退位减法的“破十法”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思想——转化的最佳课程资源。如教学“9+4”时,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等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学生就能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通过“凑十”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计算“9+4”时,只需背诵“九四十三”的加法口诀就可机械地得出计算结果,但动手操作、“凑十”的思维过程、数学转化的思想、创造性思维等将被机械的记忆、照搬所取代,从而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思想、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不利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

教师所熟悉的乘法口诀一共45句,小数在前大数在后,横、竖排列很有规律,便于学生记忆,而且教师在教学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相同加数的连加计算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己编口诀、记口诀,学生有了思维体验的过程,自然对乘法口诀记忆深刻。

但教师在教学加法时,如果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就会适得其反,严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是会忽视学生的“人本”,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试想,如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凑十”“破十”转化的基础上,学生体验了“凑十”(“破十”)的思维过程,是比较容易掌握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的。那么,学生就没必要去熟记加法的口诀。如果让学生先熟记加法口诀,再来学习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更是本末倒置,且加法口诀的设置、编排没有很好的规律(见邱学华老师编制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共20句),自然会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是学生学习加法口诀往往是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且加法口诀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那么由于受到旧有“加法口诀”的影响,常常会导致加法口诀同乘法口诀混淆。

三、与邱学华老师倡导的尝试教学基本观点相悖

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

但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后,学生在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时,无须尝试、创新,只要机械套用加法口诀就可以了。因此,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但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尝试、创新,从长远来看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与尝试教学基本观点相悖。

四、“熟记加法口诀的实验案例”论据不足

邱学华老师曾于1961年在华东师大附属小学做过对比教学实验,一个班不教加法口诀,一个班要熟记加法口诀。试验结果表明,要求熟记加法口诀的这个班教学效果显著。1964年又在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的三年级做过类似的实验,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后,再做20以内加法的计算速度立即提高32%。2011年再次在四川省眉山师范附小的一、二、三年级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后者的计算速度比前者提高35.7%~50%。

但以上实验案例,都是在短时间内的实验对比,就像参加记忆培训班,你去熟记了,去强化记忆了,肯定是能够“立竿”见一点影的。事实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计算能力的提高,他们在六年级毕业时,熟记加法口诀与没有熟记加法口诀的学生的加减法计算能力可能就不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熟记加法口诀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速度,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学习方法的培养,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不要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为好。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J].北京: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年第1~2期:18-19.

2.教基二[2011]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附件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教育部,2011.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2

一、故事法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轻松愉快的谈话能拉进师生的距离,融洽师生的关系。我利用故事谈话引入新课:唐僧师徒四人一同到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带来了一些葡萄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见了,就想挑最大串的。悟空大喝一声:“八戒,别急,每串都一样,都是8颗,我们先让师傅吃。”八戒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连声说:“是,是,猴哥。”于是孙悟空给师傅送去了一串,给沙师递过去了3串,沙师弟说:“够了,大师兄。”贪吃的猪八戒给他4串、5串、6串、7串还不够,直到8串,他才勉强地说:“够了,猴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们各吃了多少颗葡萄吗?”通过这个生动有趣和故事,引出了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起于疑,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个个欲试,思维得到了激活和启动,同时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直观操作法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一切断了动作的思维,思维就得不到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如何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及“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我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摆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八个小正方体,那么摆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呢?我让他们每个人都动手摆小正方体,并做好操作记录,写出结果,自编口诀。各小组通过合作,不仅圆满完成了摆的任务,还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即“8的乘法口诀”。学习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里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摆小正方体的过程得出“8的乘法口诀”,这样无疑会给学生记忆“8的乘法口诀”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通过小组活动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碰撞,磨擦出火花。再者通过学生学具操作,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的。

三、规律法

在学生编完8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齐读口诀,让他们观察这些乘法口诀相邻的两句有什么规律?根据建构主义的“支架式学习方法”,即依据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把学生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教学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如何得出“8的乘法口诀”时,提出“这样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结论(即下句口诀都比上一句多8)的结论,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长智慧,长才干,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法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将教学与多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各类主题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做一做”的巩固练习题“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多少条腿?3只、4只、5只、6只、7只、8只呢?”中,我运用了多媒体出示生动有趣的一只只螃蟹,这里面的美丽图画与色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消除了学习中的厌倦情绪,提高了学习兴趣,对学习内容记忆犹新。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精彩起来!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3

关键词:思维;观察;操作;引导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需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留给学生思维观察、操作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贴近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善于引导。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所闻所思,谈谈对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学习方法

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的数学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是“魂”,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数学知识的衔接性很强,有很多新知识都可以运用已有的旧知识来获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驾驭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学会了八句口诀,只是需要把它们先串起来,然后在8×9=72的基础上再加9就得到了9×9=81。学生不仅能自己学会9的乘法口诀,而且还发现了它除具备其他口诀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都证明了学生已经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探索、发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创新思维

善于观察,是创新的动力,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兴趣、观察方法和观察目的。如“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表中两种相关的量的变化情况,得出正比例是比值一定、反比例是积一定的规律。这种通过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记忆牢固,在正确判断两种相关的量成什么比例时就会更加准确。

三、通过引导学生操作,锻炼创新技能

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和锻炼创新技能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每个学习小组通过提供的学具(1张长方形纸片,10个小方块,1条1米长的线绳)动手分一分。学生把这张纸先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把10个小方块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1/5;把1米长的线绳平均分成10段,每段是1/10。然后抽象概括,引出单位“1”的概念,鼓励学生归纳出分数的意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自己去发现、去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知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型人才。而善于引导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这里的引导是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引导,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长+宽+长+宽,长×2+宽×2,

(长+宽)×2。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呢?于是学生马上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可见适时的引导,会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微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之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外部保障;创新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关键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迈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课题。这里谈一谈自己粗浅的体会。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以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为前提,以训练创造性思维为内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一项具体内容。新?lt;>明确提到数学教学要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了估算教学在计算内容中的地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无不体现了这一精神。以第五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笔算乘法为例:复习准备题学生通过口算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诱发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学习热情.通过观察、探索明白笔算的计算法则。练的设计有基础练习,也有自选练习,还有思考练习。多维的思维设计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力的外部保障.事物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创造潜能,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良性发展。1.坚持正确的“人才观”.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的欲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主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创造力.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创造热情保持持久。不轻易对学生说“不”,更不打击学生的每一个想法,让学生在尊重和鼓励的氛围中健康的发展。有个二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不能完成作业,家长提出让她留级.我坚信爱能感化和改变一个孩子,对她区别对待.别的同学做六题,她能做对一题我就给她打一个大大的100分.慢慢地她开始喜欢数学了,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2.坚持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教学具有开放性。表现在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习题设计的开放性和师生交流的互动性。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左右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交流相对单一,思维方式也较单薄.开放性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的。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教第五册p24的第10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学校买了2副象棋和一个足球。一副象棋3元8角6分,一个足球13元5角8分.买足球比买象棋多用多少钱?我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上讲台的学生公布答案后即开始互相发问,台上的同学向台下的学生提问,台下学生也向台上的同学发问,也可以向老师询问.几番舌战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思维之活跃是备课前始料不及的.在练习方面,我经常设计半成品题目,给学生存有思维的空间。解题时,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多元性的练习,例如: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作业量方面,根据学生基础的程度,我让学生自由挑选作业,也可以自己编作业,受到学生的欢迎。3.给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好表现自己是大多数小学生的共同点。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对发展他们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经常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相互间汇报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向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锤炼。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让学生自己导、自己演,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和自信。三.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活动,创新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孕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体现使活动本身更具创造性。1.小组学习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开学伊始,我将班里的学生每3-4人编成一个学习小组。课堂里,经常组织小组竞赛活动。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互补作用,学生的思维灵敏度大大增强,求异思维得到发展。例如:我在教第五册p25的第17题:先看一看前四个算式的乘积有什么规律,再按照规律把后五个算式的积填在()里。99×1=9999×2=19899×3=29799×4=39699×5=()99×6=()99×7=()99×8=()99×9=()出示题目后,我要求小组讨论,然后演讲竞赛,看哪组的发言更精彩。有的说个位数字逐个减少,百位数字逐个增大,用这种方法可以填出后五个算式。我提出,如果不许用前面的题参照你有办法吗?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又发现:乘积十位上的数都是9,个位和百位上的数的和也是9,百位上的数比乘数小1。我又问还有别的办法吗?学生再讨论后又有新发现:用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99×5这样算:五九四十五中间和为九,即99×5=495。用这种方法很快计算出:99×6=59499×7=69399×8=79299×9=891。看得出,学生为自己的发现欣喜不已。2.让实践活动伴随学生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一个思维特点。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性原则的运用,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发展。在教“千克和克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先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查和尝试购物并做好有关记录。课堂里,教师展示大量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掂一掂、秤一秤。系列的实践活动之后,学生对这两个重量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鼓励他们经常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求得创新。我在教乘、除法口算时,要求学生多背乘法口诀表。学生嫌枯燥、单调。有一次,我出示口算题3×2=问学生能想起哪句口诀?学生笑了笑,显然觉得太简单.我紧接着说:你能根据“二三得六”这句口诀编出18道口算题吗?学生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沉思起来。当他们通过思考得出:300×2=600300×200=6000030×200=6000600÷3=2006000÷3000=2……等算式的时候,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思维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既注重知识信息的传播,又不断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们的教育事业会欣欣向荣.参考文献:①《创新

教育教学实践》唐国庆主编②《小学教学研究》2001、8林春贤③《广东教学研究》2001、8李祥宗④《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7徐抵忠⑤《湖北教育》2001、17艾学富⑥《广东教育》2001、9潘镪英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5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生活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使学生对周围的数学关系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教学改革就是要将原来书本上的知识生活化,加强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充分挖掘知识和生活的结合点,将课本知识生活化。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更要用一些实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拿出粉笔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数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利用硬纸做出不同颜色的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查出三角形的个数,再将三角形发给孩子,让孩子自主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回答他们拼的都是什么,这样孩子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还学会了算数。

学生对于新知识第一遍的学习出于兴趣,如果不进行巩固,很快这种由兴趣产生的记忆就会减弱,所以教师要及时进行第二遍的学习,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经验。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通过讲述贴近学校生活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力。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这样一道题:“我们年级有180名同学,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我们男生占全年级男生总数20%,问我们班级有多少名男同学?”在这道题中,出现了两个百分数,学生需要计算出年级总计的男生数,之后算出自己班级的男生数。

先把女生数看作为未知数,男生数是女生数的80%,男女生和为180人,列式表示为:x+80%x=180,求得x=100,从上个式子得到年级男生总数为80%×100=80,接下来算自己班级的男生数y=20%×80=16。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全年级和本班级男生的计算,将抽象的算理通过实际生活的设计,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百分比的概念。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步一步地将谜底解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观察、实践、模拟、推断等探索性的活动,为避免学生因为不能理解的知识点而产生厌烦畏惧心理,教师必须做好教学科学性和生活性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其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学生对众多的计算式很抵触,如何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教师可以利用图画来对学生讲解,例如课程内容是学习4的乘法口诀,教师将准备好的画有4只青蛙的图片给学生演示,将3只青蛙挡上,只露出1只青蛙,提问学生1只青蛙几条腿,学生会不费力的回答4条腿,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回答2只青蛙几条腿,学生会停顿一下,依次数青蛙的腿数,待学生说出准确答案之后,教师陆续提问3只、4只青蛙的腿数,每增加1只青蛙,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写完整。

之后教师将乘法算式和口诀板书写出来,这样的过程完成之后,学生可以较容易地进行乘法口算,整个乘法口诀学完之后,教师准备几条硬纸板,上面随机写出几个计算公式,让学生轮流说出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将题目念完整之后,说出正确答案,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程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源于思考和实践。“学以致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将练习设计生活化,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在低年级阶段,逐渐接触几何,学习认识各种简单的平面图形,例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在大致介绍了单个几何图形之后,课前挑选一张画有多个几何图形的图画,让同学们举手回答图画里都有什么图形。

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全班按列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图画,让各组同学共同讨论图画中的有哪些几何图形,各有几个,一一指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参与合作和不断创新的品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对于空间有了初步的认知。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6

一、通过观察、操作、探索、运用等活动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普罗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从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数学教材中螺旋式编写了几何知识。在低年级引导学生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现象。学会画D的技能。到中高年级,要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些教育元素中,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可以抓住几何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的对称美是一种形式美,圆在各个方向都对称,因此圆被视为最完美的图形。

【教学片断:《认识轴对称图形》】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生活中漂亮的轴对称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是对称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创造图形的欲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授环节:自主探究创造对称图形。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剪出对称的图形?

剪一剪:实践操作,尝试剪出对称的图形。

说一说:你是如何剪出对称的图形的?

在学生汇报交流中认识对称轴,补充完善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师不仅仅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几何图形平衡、协调的对称美,还可以在代数学习中体会对称和对应的特点。如:奇数与偶数、和差与积商、曲直与方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

二、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充分展示数学的和谐美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开发成为教学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要回归到生活中,为人类服务。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公元1858年发现的“莫比乌斯带”。它充分体现了“在二维空间里构造一维空间”的合二为一的高度内敛的和谐美。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然后把其中一端翻一个身,粘成一个莫比乌斯带。用剪刀沿纸带的中央把它剪开。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剪出一个两倍长的纸圈。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录音机的磁带。它充分利用了“莫比乌斯带”的特性,使得磁带只有一个面,解决了正反两面的难题。

最能展示和谐美的莫过于“黄金比例”。黄金比例(约0.618)的发现简洁明了的定义了万物美的标准。如选美选手的身材比例、著名油画蒙娜丽莎的脸庞和身体都采用了黄金比例,被人们奉为经典。在生活中的许多物品,如国旗、图书都采用了这一优美图形。只要有黄金比,就一定有美。

数学的内在和谐还在于当今的许多数学知识分支的统一。如,代数学和几何学的完美融合,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原本固定不变的静态几何学开始向运动而生成的曲线方向变化,引导人们的空间思维由静态转向动态发展。而这样的统一又使得代数的一些内容具有了直观的图形意义,引导人们对代数形式有了形象直观模型的思维追求。

三、训练学生用严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是就逻辑角度而言,用字母和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不用大段的文字描述,可以一目了然讲清数量关系。从一年级开始,数学课堂就离不开图形、符号、数字。这些都是典型的用最简洁的方式来描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数学美,适时、适当的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美。

【教学片断:《7的乘法口诀》】

编一编:根据你学习6以内数的乘法口诀经验,试着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

比一比:师生一起把口诀按顺序整理好,读一读,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学生找到口诀排列的规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口诀间的联系)

贴一贴:贴算式。学习乘法口诀是为了快速计算,现在请手里有口算卡片的男同学把你手里的口算卡片贴在相应口诀的左边,手里有口算卡片的女同学把你手里的口算卡片贴在相应口诀的右边。同学顺利的把口诀与算式对应到了一起。这些算式还没有写得数呢?我们来开火车算一算吧!

(师:同学们,这些算式中也有许多规律,看,他们排列得多么整齐啊!美术课我们看到色彩、图案的美;音乐课我们欣赏到旋律的美;数学课一样有美,把6的乘法口诀类推到新知识,是灵动思维的创新美、每四字一句的数学语言是简洁美,两边算式呈现的是对称美、周期的美。真心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数学!)

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创造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奔跑在理性思维的跑道上,必将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体验到自我欣赏的愉悦。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7

【关键词】探究性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探究性学习愈来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它着力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一、积极营造学生“探究”的环境。

教学时要积极营造学生“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学生在表现中肯定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见解,正确的要加以肯定和赞赏,并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道理,说不清的要以此为切入点,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如果搞不清,教师可以参加讨论,进行点拨,让学生彻底掌握,直到讨论清楚为止。因此,我在教学中常用“游戏”的教学方法,力求学生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究性。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咱们的课题导游是一只漂亮的小刺猬,小朋友你们打开课本第2页瞧一瞧,小刺猬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生:有几枝铅笔。

师:出示课题,有几枝铅笔。

师: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图,说一说笑笑在干什么?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生:(兴奋地说)想!

师:小朋友们也拿出自己铅笔盒里的铅笔,学着笑笑的样子,试一试。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置“探究”的学习内容。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教学的范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首先在一节课中,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学习过程怎样安排,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都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真探索,进行整体安排,努力给学生创造“探究”的学习内容。

其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前后结合很密切,知识的迁移性很强,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以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自然形成知识的迁移渠道。指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相互分析,融会贯通,最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一心一意地接近学生,教师只有想学生所想,才能做到关心、理解学生,才能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互相倾听,共同总结等等,要付出情和爱,用真诚去感动学生,学生才能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使思维达到理想的境界,这样才能使师生共同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第二课时《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这一课时,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交流。在本节课中充分显示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展示了探究学习在课堂中的体现。

三、创设动手操作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

1.在操作“探究”中学习新知。

学生对动手感兴趣,因为看得见,而且可以动手参与。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谁比谁多(少)的问题》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圆片,小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摆圆片或小棒等活动,看看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动脑很快地学会了,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学生好奇心、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操作中“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步入小学,抽象思维差,形象思维强,如果把一些知识生硬地传授给他们,那将是事倍功半,若能利用实际操作方法或直观图片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我设计了“拼出美丽的图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教材附页的图形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直观看到,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相同)图形拼起来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使学生在探究操作中发展形象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做到“真诚、接受、理解”,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尊重,情感上得到理解,行为上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尽情释放自己的潜能,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应特别重视语言上的“亲和力”,使学生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究新知识。例如: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便可以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8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从而发现口诀的规律。这样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即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同时学生的身心能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整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五、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8

[关键词]:创新意识民主和谐自主探索展示个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不断求索。小学生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为他们创设一种能够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留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他们就会去想象、去探索、去创新。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学和谐情为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的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1、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少年儿童心灵中最旺盛而又最脆弱的角落是他们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和重要精神支柱。它往往经不起点滴的粗暴和冷酷,需要教师悉心培育和保护,不可轻易挫伤。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哪怕是一点一滴也要予以肯定。如果错了,哪怕是奇谈怪论也不可冷嘲热讽。如:在讲授完角的度量以后,仍有个别学生以角的边长论大小,这时我用胶筋做成两个角,伸长或缩短边长进行演示,并用对应边重合的办法进行比较,令其感悟,同时再次强调其结论,就这样,不是直接去否定或责备,而是调整方位,通过直观演示,既让学生弄懂知识,知道错误所在,又保护了学生追根问底的求知精神。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好奇心又是产生兴趣的直接动力。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活泼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课堂上切不可轻易将他们心灵中时时燃烧的好奇好问的火花扑灭。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不失时机地牵动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悬念,创新情境,让学生在新异刺激下专心致志地学习。在讲授比例尺时,我找一名学生问:“离你家最远的亲戚在哪里?”他说:“在大连。”我说:“我节课学完以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墙上的地图算出他家离你家有多远。”

3、师生关系平等。师生关系友好、融洽、和谐,学生从感情深处体验到教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消除了心理压抑,剔除了畏惧心理障碍。学生敢于接近老师,乐于参与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在师生交往中自然得到培养。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保证

新的教材体系仍在探索之中,我们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

1、改变知识表现的形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教材变为适合学生探索的教材。例如,学习“成反比例的量”时,可以给出一些具有反比例关系的实例:用边长是20厘米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1500块,若改用边长30厘米的方砖,需多少块?小明每分钟走50米,6分钟可以到校,若每分钟走60米,几分钟能到校?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自己找出共同的规律,经过这样处理,学生会理解得更深刻,要比一个例题一个例题地反复讲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低年级讲解“9加几”的加法时,着重训练掌握思考方法,如9+3,想9加1凑成10,就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再加2得12,后面的8加几、7加几就放手让学生利用学会的思考方法去学习,无形中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基本知识和主干,删减繁琐内容。例如,对教材中的乘除应加强口算训练,对估算和珠算以及一些重复知识,应删减或降低要求。

4、结合生产和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让学生息收集一些实际的购物发票,观察、仿制、然后填写单价、数量、总价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也加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

三、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例如,认识“9的乘法口诀”时,学“一九得九”时,可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学“二九十八”时,让学生去摆、去数数、去列式、去计算、去编口诀,把方法教给学生;学“三九二十七”时,让学生从口诀中去找出算式;把几种方法教给学生后,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讨论,集体研究:5×9、6×9、7×9、8×9、9×9的口诀。让学生自己探究,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

四、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9

一、教法求创新,塑造学生的创新个性

陶行知先生曾激情澎湃地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不断地否定和超越原有状态和水平的过程。要使学生不断创新,教师应创新在前,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专业素质的话,就是学生创造的“财富”,也容易被教师扼杀。因此,教师要更新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加强自身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是教法创新的先决条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活用教材

学生学习数学除了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不断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全面、准确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其次,是活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新的教材观,认为教师不应再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枷锁”和“桎梏者”,而应成为“跳板”和“促进者”。所以,我们要“直面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教学内容的创生和开发,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因此,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挖掘教材,是教师创新教法的基础。如教学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时,我引导学生计算是可约分数但又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将可约分数约分为异分母分数,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由于从没约分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容易得出解答之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提供广阔的舞台,才能赋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二、学法求更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指出:“鉴于可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未来的学生必须摆脱过时的观念,他们必须主动地学习……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更新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一)创设民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主动地学,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学生操作、抽象、概括出8的乘法口诀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熟记和应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我给学生出示画有8条腿的螃蟹头饰,让学生思考,2只螃蟹()条腿,3只螃蟹()条腿,4只螃蟹()条腿,以此类推,多少只螃蟹一共48条腿?让学生上台表演,体验所扮的角色。由于学生表演认真,玩得开心,对8的乘法口诀运用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尝试探究。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没有直接给出计算公式,而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实验、推理,然后分析和解释自己获得的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我再次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一定要知道长和宽,才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积极动手操作,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创造出了长与宽的关系。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结论,获取知识,热情高、兴趣浓,长期坚持,经过积累和发展,就一定能产生质变,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掌握掌握着学生思维的路线、规定着思维方向,而这种方向和路线往往又是灌输的,不是在探索过程中自己调整出来的。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还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要加强开放教学,挖掘教材中、生活中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买篮球和排球各20个,一个篮球85元、一个排球45元。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题目一出,学生纷纷举手:⑴买排球花了多少元?⑵买一个篮球比买一个排球多花多少元?⑶买两个排球的钱能买几个篮球?⑷买篮球花了多少元?⑸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样的开放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口诀篇10

一、诱导―激发创造的兴趣

兴趣是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入门的先导。为外使学生对创造感兴趣,在教给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应多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JeFCBookiiithomasedison一文时,结合文中爱迪生提出的“Hensareabletohavechicks.whycan'ti?"的疑问,讲述爱迪生的童年趣事。通过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学生又喜闻乐见的故事,使学生感到发明创造并不“神秘”。只要有新思维、新观念、新意境、新方法,就是创造。通过诱导让学生感到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才,从而拨动他们创造的心弦,为谱写优美的乐章做好准备。

二、观察―奠定创新精神的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也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在语言学习中,观察是学生认识书面语言现象,增加书面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观察能力的形成则得益于养成观察习惯。

观察能力包括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的能力,也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JeFCBookiii中,讲授不定式与使役动词“make"及多数感官动词连用在句中做主补或宾补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带“to",什么时候不带“to",可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熟悉的句子:

1.nothingcouldmakemechangemymind.

2.Hedoesn'thavetobemadetowork.

让学生观察,他们很快得出句1用的是未带“to"的不定式短语作宾补;句2用的是“tobemade"作主补;句1为主动句,句2为被动句。教师再因势利导,总结出一个“口诀”:“主动‘to'消失,被动'to'出来。"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对不定式补足语用法的全面掌握,通过自身观察,学生对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归纳、直至最后找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得出结论。一旦教师认可了他们的结论,成功的喜悦便转化为新动力,激励着他们再观察,再创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质疑--埋下创造的种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从而对知识重整化合,实现思维的创新。

四、实践--检验创新成果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