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十篇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十篇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20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1

“传感器”精品课程建设是传感器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探索“传感器”实践教学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为视角,教学过程中注重通专结合的工程师素质训练,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体现课程实验和有感活动特征对传感器教学内容和实验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尝试和改进,并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提出了与实际工程对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获得效果。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方法;传感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4-0105-04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当代科学技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感器实践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它包括信息的获取、变换、处理、显示等检测手段和测试技术。学生在学习传感器技术时已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但如果我们采用一般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其形式过于简单,难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可应用“工程对象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感检测技术》是现代测控技术、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又是其它现代工程专业如物流、交通、通讯和生物医药工程等共同的技术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工作就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传感检测技术”课程配套的传感器实验是刚刚发展建立起来的工程实验课程。目前许多大专院校的物理、电子仪器、测控技术、自动化等专业的“传感器”课程主要以“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作为实验平台,完成十多种传感器的基本实验,该实验系统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内容单调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的结果也比较粗糙。动态实验内容在规定的学时内学生基本不能独立完成,通常由教师进行演示。这种实验模式格式化,模型基本固定,学生完全按教师和实验讲义要求的内容、步骤进行实验,难以提供具有个性思维的训练。

另外,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的教学实验中都是以模拟实验箱和数字仿真实验为主,目前教学中主要采取的这些实验方式缺乏与实际工程对象相结合的系统实验理念,这种教学方式的后果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课程并做完相关的实验后,仍旧对检测技术、控制原理与控制工程的本质内容缺乏理解,甚至连许多基本的概念都不能很好的消化和吸收,更不用说应用手段和方法去创新性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随着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创新的工程专业都有了共同的专业基础和综合课程,如电子电路、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嵌入式微控制器等。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单元电路种类愈来愈多,集成规模和功能复杂程度日趋增高,由依附于实验对象的理论转向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交叉,那么检测实验技术和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有人认为:从实践的角度讲,操作性技术是在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解决要做什么的问题,而理论上看实验者仅仅对实验效果感兴趣,对实验条件如何可以不必了解。因此,在实验技术中学生往往忽视操作性技术理论,包括实验环境、仪器仪表的特性、精度、可靠性、实验材料、实验电路等等,导致学生不能对实验内容科学、全面地理解,影响实验技术方法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就测量与控制技术而言,各种物理量大多数是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而进行检测的,它不同于普通物理实验,不仅要理解其物理效应,更要注重使用方式,因此传感器实验技术会涉及大量的电子技术。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具体检测信号的转换电路原理,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这就要求实验者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主导工程的创新思想,实践课程需要充分结合生产和工程实践,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中,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在“传感器”实践教学研究中尝试引入创新性“工程对象教学方法”,开放实验室,建立测控工程创新实验环节。

(一)创新实验模型

“工程对象教学法”模式,是以一个个典型的工程对象为平台进行教学,开展的工程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模式,主要对实验教学平台、教材、教学模式进行变革,重点是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实践课程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课程主线,改进理论课与实验课程严格分立的方式,按“任务驱动”内容分解知识点,打破“讲课+实验”的传统模式,努力使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没有严格的界定,可以在做中学,也可以在学中做。“传感器”实践教学中,重点加入与实际工程控制对象相结合的设计和创新实验模型。

要实现“工程对象教学”模式,工程测试技术实验室必须具备工程化的测试对象,能够让学生利用工程实验对象设计实验,内容包括传感器的选取、安装,反馈信号的获取,计算机测试系统的搭建,控制信号和控制效果的分析和处理等等。这些测试被控对象必须是生产和实际应用中经常碰到的设备小型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试验模型,使之能够方便的在实验室环境中实现并展示给学生,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将课本上抽象的概念通过物理运动或现象直观的表现出来。

倡导工程对象的课程内容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克服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有的内容仅面向部分尖子学生。部分基于工程对象的课程教学在时机未成熟(或低年级)时可先开设实践教学的选修课,基于丰富的工程对象的实践教学的优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初级的工程对象可使学生了解各单元技术在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及与其他单元技术协同工作的机理,从而帮助学生尽快深入理解掌握中、高级的系统技术。而综合通用型工程对象可使学生借助基础对象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构建实验系统平台

基于工程对象的实践教学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没有本质的冲突,可以以对象为主线将各项传统的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实践课程融入其中,赋于系统的概念,是对传统实践课程的补充、完善与提高。将单一的实验改为综合实验,内容充实了,教师只给出要领,具体细节要学生自己思考、讨论、配合。将实验室典型工程对象分三大类:

第一,专用型。主要分别服务于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及实训,如用于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工程对象有:转子实验台、位移实验台、环形输送线;用于自动控制原理的工程对象有:工业机械手、水箱自动控制;用于信号与系统的工程对象是:系统仿真设计、频谱分析;用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程对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等。第二,综合型。主要服务于所有或部分专业的专业课或综合素质训练。典型电路模块(基础类);仿真对象(专业类);教育机器人(通用型);智能机器人(专业类);可用于专业课教学与实训、科研。第三,综合大系统,模拟建立生产线管理等局部功能,用于素质综合训练。如用于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训练或课程设计。

建设检测技术实验的运行控制平台,要求实验系统既能方便地搭建控制系统,对工程对象进行实际的检测与控制,又能采集和记录控制效果,并对控制效果进行分析和处理。为了支持多种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可采用单独的部件去实现每一项功能,然后再通过总线,把完成各项功能的部件组装起来,快速形成一个控制器系统。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平台是matLaB仿真环境,该软件能够方便地对各种测量控制系统和算法进行建模和仿真,评估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平台内置数字piD、一阶系统环节、二阶系统环节和软仪表盘、软信号发生器、软波形显示,并能与各种接口进行组合与连接。目前已完成的典型工程测试对象有十多种,如:电机运动模块、无损检测模块、秤重模块、工件计数等。

(三)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实践

开放实验室是加强学生课外实践环节的重要保障。开放实验室激励了学生参加科研实验和设计创作,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参加工程实践、并独立承担其中一部分项目,让学生承担部分实验室主技术工作等,也作为学分制学籍管理奖励学分的依据。对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科技立项、电子大赛的学生必须开放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这样需建立实验室教师值班制度,或以学生管理方式为主,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交流,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各项课外科技立项、电子竞赛等活动。目前,测控专业在大二、大三阶段就要求全部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电子竞赛的预赛训练,选拔后可参赛。为了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到本学科的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了解前沿性的科研开发课题知识内容,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有一定认知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这些工程实践,可以从研究项目的立题、设计、制作、调试,以及工艺、工具、测试、维护等实践环节有系统的训练。

三、教学效果及改进建议

在“传感器”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培养,要求授课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现代技术和综合测试技术,加强充实操作性技术的理论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应逐步转向对系统的研究。在实验技术方法上将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作为技术载体具体地将各种方法运用到“传感器”教学的全部过程,即每个程序、步骤之中。将传感器实验数据和结果直接送计算机显示,并根据测试曲线分析试验结果,建立数学模型。

工程对象教学方法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自觉学习成为风气,可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工程实验上,这一教学方式对目前大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有消弱作用,并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有一定借鉴。

对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科技立项、电子大赛的学生必须开放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这样需建立实验室教师值班制度,或以学生管理方式为主,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交流,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各项课外科技立项、电子竞赛等活动。目前,测控专业在大二、大三阶段就要求全部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电子竞赛的预赛训练,选拔后可参赛。为了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到本学科的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了解前沿性的科研开发课题知识内容,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有一定认知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这些工程实践,可以从研究项目的立题、设计、制作、调试,以及工艺、工具、测试、维护等实践环节有系统的训练。

在近年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教研组教师一直不遗余力的全力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9-2012年相关专业的学生获奖部省级、部级奖30多项,这也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一个特色。毕业生优秀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适应性强,除继续深造者外,大部分被电子信息、通讯、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行业的研究院所、三资企业、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录用,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欢迎,许多人已经成为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

通过实践教学研究认识到,大学生的认知实践应该分系列、分层次,并贯穿大学学习整个周期。从更广义的角度看,认知实践的内容具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工程技术认知、基础认知实践包括工艺知识、常用工具、基本的调试方法等。所有认知实践均可在实验中心开设选修课,创新实践活动也应该是系列化、分层次。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能仅靠工程训练或实践训练形成,还与课程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紧密关联。目前,传感器实践教学还需要做以下完善与改进:

第一,实验教学管理不科学,本课程还没有实现全方位的网上教学管理,如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报告、预约实验等,实验室动态管理还得不到基本保障;第二,实验室技术人员不足,应对教学和实验在岗人员进行公开筛选,择优聘任。建议理论课教师兼职,外聘优秀技术人员担当实验指导教师,聘用优秀研究生或本科生帮助助课、指导实验、管理实验室,提倡教授充实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第三,实验内容更新慢,除保留传统实验技术外,应该尽可能的引入新型传感器和新的实验装置,开设新的课程内容。虽然自行研制实验平台,建设实验设备,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传感器”课程要求。另外,实验经费不足,实验室实验设备陈旧,不能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平台、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地。“测控”专业的大学生进校后,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逐渐安排由简到难的实践内容,这个过程别要求掌握经典的实践环节和现代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进入大四的毕业生、研究生学习阶段,还可以进行控制工程、智能系统的学习,解决各种非线性复杂系统对象,进行建模、以及控制理论的研究。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传感器”精品课程的建设以“质量工程”为契机,以创新作为突破点,突出实践课程亮点和优势,有的放矢的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发挥示范作用,使“精品课程”建设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鸿江,尹军.从部级精品课程到部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与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385-387.

[2]柴欣,于明,武优西.在精品课建设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与水平[J].计算机教育,2009,(12):142-143.

[3]吴建平,成毅.“工程对象教学法”模式应用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5-88.

[4]刘军良,刘冬明.高职院校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浅谈[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5):132-133.

[5]蒋葛夫,张文桂.以科学理念为先导,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6):25-29.

[6]吴建平,周四春,等.全学分制下的传感器实验教学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3-76.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措施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标志着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内容丰富,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2005方案整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而重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是大学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自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随即开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相比其他课程来说建设起步晚、建设时间短。虽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样存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也存在本课程建设中的特殊性问题。本文拟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建议方面进行简单思考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但是从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来看,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更加显著。像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走在了其他高等院校的前列。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容方面涵盖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部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是关系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课程,有其特殊性,在课程建设上还面临着诸多任务。还要应对社会思潮的各种变化,还要面对新教师、新教材等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统筹规划,建立课程的创新发展长效机制,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最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罗雪莲.关于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

[2]李婷.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评价[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8.

[3]王龙,周晓凰.中国精品课程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3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但是从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来看,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更加显著。像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走在了其他高等院校的前列。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容方面涵盖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部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材料分析方法;教学与实践;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35-02

一、引言

“材料分析方法”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利用科学分析的方法讲授现代材料分析测试的方法、原理和应用,是研究材料的组分、结构、性能的必备手段。在材料组成和结构分析、表面和界面分析、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试样组分含量的测定、材料的实效分析、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行业必不可少的分析研究手段和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该课程的学习面临内容多、概念多、对数学物理基础要求高,授课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不同分析方法原理千差万别,授课学时严重压缩等实际问题,被称为是工科学习难度最大的课程之一。传统的“材料分析方法”教学方法和实践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高层次要求,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学习为平台,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和教学网站等对“材料分析方法”进行了课程建设。下面就创新“材料分析方法”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谈几点认识。

二、课程概述

本门课程在不同院校根据专业需求,前身是《金属X射线学》、《硅酸盐岩相学》和《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建设大材料专业的需要,满足素质教育及材料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要求,伴随着教学改革对课程的深入认识,按照分层教育的理念将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形成了现在的“材料分析方法”。

随着课程小组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入及人才培养计划调节,课程学时从2002级的64学时调整为2004级的56学时及2005级至今的48学时;课程教学和内容从传统教学转向重点强调材料测试技术及其表征(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试样的制作技术、图谱解析丰富,此外增加了先进材料测试方法介绍,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感性认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推进,国内掀起了一场精品课程建设热潮,形成了以校级为基础、以部级为导向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2]。对精品课程师资、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管理建设等进行了大量研究[3-5],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探讨与实践中完善成熟,结合建设“材料分析方法”省级精品课的体会,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1.深刻理解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平台,辅助学生学习,拓展学生视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全面的接受知识。但是这个简单的目的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往往得不到重视。在以往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了为追求精品课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体现出新颖性和时代特色而不顾及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现象。没有深刻理解建设精品课程的真正目的,这样建设出来的精品课程只会停留于形式,反过来成为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累赘。因此,必须有效的利用精品课程建设形成的多媒体课件、网站和教学录像,使其充分为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提供帮助,辅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建设者在教学环节中应仔细策划,使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达到互为促进的效果。

2.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课堂教学是精品课程建设最好的实践与体现价值的平台。课堂教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处于核心地位,所有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体现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教材、师资队伍、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和网站建设等都要突出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标。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要求项目的技术方案灵活、务实而易用性强,符合低复杂度、高易用性的特点6],降低参与者的工作量并使得教师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灵活的、可扩充的技术架构最大限度地便于使用者的资源获取,任何用户只要拥有一台和互联网相连的电脑,利用标准的网络浏览器,就能获取多媒体格式的课程资源。这对我们的精品课建设是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的。部分精品课建设的网站停留于形式,学生上课程网站的很少,没有达到辅助学生学习的目标。因此建设中注重结合网站建设辅助课堂教学的目的,引导学生方便快捷合理的利用课程网站,使网站建设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扩大精品课程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精品课网站的建设和更新,目前很多部级精品课的网站都不能登录,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一旦课程验收通过后,后续的管理很难跟上,拥有这个光环后就逐渐失去了建设的动力,部分精品课网站数年未跟新一次,与实际情况开始脱节,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精品课程的后续管理,定期组织一定的考评,建立退出机制,取消已达不到要求的精品课。

3.认真落实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基础理论难度很大,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效果很难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将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相结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终达到灵活掌握和应用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与教学的结合说起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落实起来的确要仔细策划,多方面协调安排,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实验教学的设备台套数少和实验学生人数多是目前很多专业课试验中面临的巨大难题。如果每次实验分组人数过多,实验效果根本不能保证;实验分组人数减少,实验效果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实验时间过长,给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带来繁重的工作了。可以看出,要做到实践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在材料分析方的实验中用到的Sem、XRD和光谱仪等都是大型贵重设备,需要操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使用。同时这些设备也承担了大量的分析检测任务,每次实验课前都必须提前预约安排,虽然有优先满足本科教学的规定但是留给实验教学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学生实验时主要是以小组参观实验为主,通过设备操作老师讲解设备原理、功能、操作方法,然后通过选择实验样品、制样、分析的一些列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验分析设备、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达到初步的认知这样一个层次。

尽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机会少,我们正在探索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课外开放试验、开放基金的立项来解决,通过指导老师设立开放实验,设立的课题中要使用到XRD、Sem、热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这就给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使用这些设备的机会,强化对《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知识点的灵活应用;二是为了提高分析设备的使用率、降低实验室教师的工作强度,每年挑选一些完成《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学习的优秀本课生进行培训,让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一步了解设备和实验技能,协助实验室教师操作分析设备,将这部分学生对设备的认识和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三是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的机会来最后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虽然实践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是一件易事,却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建设者应该认真计划、积极组织落实,全方位、多角度、多此次、立体的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精品课的质量得到提高。

4.突出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决定作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在验收时都有一套验收标准和办法,包括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发表教改文章数量、多媒体课件等一系列考察指标,但这些目前的精品课程验收主要是看课程的建设效果,最后依靠专家组的意见来决定结果。本文认为精品课建设面向的主要受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建设者。因此在精品课的验收时应该引入近几届学生的评价结果,通过专家组或学校教务处来组织学生对精品课的评价,重点参考听课学生的评价意见,把听课学生的评价意见作为精品课建设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只有通过学生评价并达到要求的精品课才能上专家验收会,有机结合学生和专家的评价。这样既保证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的质量,又有效的推进了课程建设。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精品课建设,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达到我们对省级精品课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我们就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而又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下一步《材料分析方法》精品课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彭佳文.本科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12

[2]黄新斌.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的进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0,(17):26

[3]段远源,杨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6

[4]徐学莹,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6(5):14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人才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4-0172-01

一、前言

(一)研究资料。本研究的精品课程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上各学校提供的国家精品课程。包含了2003年至2007年的1600多门,其中有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而观看不了。涉及了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医学、农学、信息科学、两课、文学等各个领域的学科。研究的文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关键字为“精品课程”的所以论文。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documentstudy)。文献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这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二、精品课程问题所在

本人从精品课程内容资源的原创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本人在研究分析现有精品课程中发现网络精品课程所出现的问题,并收集整理这几年国家评选出的网络精品课程的共性问题,做了个总括上的归类描述。

(一)精品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精品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规范化。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组织呈现形式和教学内容信息方面的不规范。

1.网络精品课程内容组织呈现形式上。网络精品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子课件和教学视频录像,而精品课程的电子课件和教学视频录像有在线版或下载版两种。这就造成了组织形式上的不统一。比如说用网页做的课程中嵌入的却是word的讲义或视频教程或其它文件信息,均需要下载后另外用不同的播放器播放。而下载版占了比较大的比重,下载版课件或教学视频录像都需要不同播放器来打开(学习者需安装不同播放器才能进行学习),并且需要等待下载时间,通常有些课程内容下载时间比较长特别是比较大的视频课程。

2.教学内容信息方面。不同网络精品课程的信息含概面非常广,数量也非常多,涉及到各种学科性知识,对网络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信息的好坏难于考证。但我们以看的出大部分网络精品没有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多为书本的网络搬家,或是采用ppt这种大纲式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这些对于网络上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来讲,与传统课程相比没有优势,甚至不如传统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且有一程量的网络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是某几个章节的样版。整体教学内容信息不全。

(二)网络精品课程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成熟的网络精品课程开发技术是网络课程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综观历年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虽然是网络课程的优秀代表,但还是存在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1.课程打开速度慢,特别是视频教学录像。2.视频录像播放不流畅,部分需要下载的教学录像下载等待时间过长。多数视频录像打不开,链接无效。3.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各学校精品课程都有自成体系的课程平台。整体课程平台比较杂,不利于学习者快速掌握学习环境。4.部分网程课程模板实现不理想。如交互平台,教师和学习者不能实现及时的交流。师生同步异步交互平台不完善。在评价模块方面,多数精品课程的评价分有三块,学校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都主要是以证明表图片形式呈现。没有过程性评价。

(三)网络精品课程在管理方面问题:网络精品课程在管理方面存在比要严重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缺乏严厉系统的管理。在考评管理上也不是很完善,比如说有些精品课程根本就没有考评管理。在资源管理方面,没有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的管理。这点是我国所以网络资源的共性问题。在交互管理方面,如今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实时和异步进行管理,但没有真正意义上在精品课程使用起来。

(四)网络精品课程在运营方面的问题:在运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访问量少,宣传力度不够大,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的建设,交流与共享。

三、分析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做体系的一级指标,总共有五块: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一般教学队伍由学院领导来组织,教学条件由学院领导来创建与提供。而教学师资队伍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由此看来,师资队伍直接决定了精品课程的成功与否。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很重要的部分是师资的建设。

虽然我国一直为现代化思想而努力,但在有历史悠久的自已自足思想的中国人民,在实际的行为上不一定都能体现适合现代化生产的现代化思想。综观2003年至今的网络精品课程,是各个高等院校专门为网络精品课程开发设立项目开发组。队伍成员基本上是学科教师与计算机教师(教育技术人员)构成1+1开发模式,或以学科教师独立开发的模式。我们知道,这种开发模式缺少严格遵循一般项目开发的过程与规律,缺少理论上、技术上、质量上的规范。在以教师为主的网络课程开发师范队伍中,我们知道,高校教师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其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并且广大教师对规范的网络课程的没一个定式。

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教师人员,由于水平能力的有限基础上,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开发,都自成体系。课程形式多种多样,课程差重点也不一样,造成无法有效的交流和共享优质资源的思想。

在一门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知道其工程量耗大。师资队伍中的教师既要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又要开发优秀的课程平台。教师既要保证技术上的没问题,又要保证课程的质量,并且每年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后续维护及使用宣传。我想,现今网络精品课程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精品课程的评选一定要有网络课程,这样容易造成一味追求技术上的盲目,从而也无暇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提供完整且富于现代教育思想的课程内容。最终促使网络精品课程流于形式。

针对于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知道分工不够明确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如在内容组织呈现形式和教学内容信息方面可以有个专门的队伍负责任,这个队伍可以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提供完成。在技术方面的问题,应该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辅助教师完成网络精品课程的制作。传统的教育都必需有个管理机构,比如说大大小小的教育局等。网络课程当然也需要有个专门对网络课程进行管理的组织。至于运营方面的问题,可以有专门的运营策划小组,来让我们花这么多的心血做出来的精品课程能使用起来。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6

1初涉精品

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全校已有近800名专家教授登台开展讲座,而初次参加精品讲座的经历却使我终身难忘。从教以来虽然给护校中专、大专、医疗本科、8年制学员、研究生、进修生、护士长等不同层次授课对象讲了上百次课,但精品讲座的第一次预讲便被深深地触动,从授课内容、幻灯制作到讲授姿势、语调语态等所有细节无不涉及。几十次的修改每一次都是一种提升,都有一份收获,对“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古文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作为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教师教任何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为了避免授课内容与教材雷同,不把课堂变成单纯的问答会,笔者的设计理念是先不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出血是许多不同疾病及不同出血原因的共同的临床表现。不论是否从医,从事何种专业都会遇见出血这一常见问题。出血现象虽然并不复杂,可是要能准确分析出血的原因,把握治疗的尺度,确实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如何让学员意识到这一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对教员来讲是一个挑战。在讲课中,以临床实例为引子,列举临床上不同的出血特征,让学员有直观的感觉,启发学员去思考,把握不同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出血特征。精品讲座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图文并茂,达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

2感悟精品

为实现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四型”大学目标,全面提升笔者所在院校本科教育质量,2007年学校党委做出了“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定。同年学校决定,在本科教学中实施《精品课程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是学校为提高全校教员课堂授课水平、提高学员对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又一重要举措,它让每个学员能享受到“精品”,体现笔者所在院校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水平和实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精品课程”的讲授内容是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精练内容,突出重点,授课方法应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力避“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推进师生互动,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吸收率,让学员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的魅力、感受教员的风范。精品课程课堂授课内容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能明确授课目标、教学进度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重点、难点。(2)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标本、模型等)、教学设备、典型病例或案例等教学方法。(3)授课章节内容,能包括教材章节内容,能适量增加本课程前沿内容或删除陈旧内容,确保授课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先进性。(4)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使用已经获得的教学成果。

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集中创新的重要形式。作为医院教学督导专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笔者参与了全院几乎所有教研室的课堂教学预讲督导工作,亲眼目睹了精品课程建设在提高教员授课能力上所带来的益处。“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德国教师)。精品课程的教学首先培养的是教员,要求教学内容先进,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教员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上给学员带来了诸多益处。通过督导点评,不仅使教员收益,同时听课学员更是收获颇多,他们能明显感受到精品课教员的风采,听完课便能大致区分出哪些是精品教员了,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大大提高课堂吸收率。

3收益精品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改革

教育部教高#2003#1号文《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帷幕。这6年多来,高校共评审出2200余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精品课程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更是占到当年的三分之一[1]。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与作用

1.精品课程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为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育创新,2001年教育部教高4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促进高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并明确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的作用。

当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水平。课程作为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建设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课程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2]。

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也成为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环节和实施载体。因此,没有精品课程建设,就无法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1.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中精品课程要由本领域、本行业或专业内影响力较大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双师型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外聘教师力度,确保课程建设队伍中行业能手、能工巧匠占一定比例,打造能够真正开展精品课程教学的一流的教师队伍。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正确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培养本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与企业行业零距离就业。

3.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3]。

根据课程特点,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践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创造条件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优秀的电子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自主学习,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4.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部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鼓励各个学校、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建设符合教学需要的特色教材。

5.建立符合教学管理的机制[3],[4]。

各高职院应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从校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对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成绩考核机制,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具备教学团队,但是骨干教师脱离了一线教学。

师资教学队伍建设起来了,课程负责人出名了,业务多了,应酬也多了,但真正用在一线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了。这样就出现了精品课程建成了,教学任务由他人承担,教学质量却原地不前,学生素质和能力没有提高甚至下降等问题。

2.真正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偏少[5]。

大多数课程存在单纯进行课程建设、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等问题,方便评估专家的界面多,未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少。

3.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不强。

已经建设的精品课程大多只能是校内网或者教育网访问,有时由于版权或者出于保密等问题,很多精品课程不提供共享,利用率偏低。资源完善、自成体系的较少,链接的常见资源较多,原创性资源少,建成后网络共享性受限,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的共享。

4.缺乏必要的经费管理和激励性措施[6]。

经费不足是常见问题之一。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梯队(含精品课程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应该有劳动价值性的奖励。各学校有必要制定与建设进程协调的阶段评价、管理、监督及其与经费划拨兑现联系的具体管理措施和工作计划,并且严格执行,确保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5.仅仅实现申报资料上网,应付评审检查现象严重。

很多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仅仅把精品课程资料放在网络上,把专家要检查、要看的指标文件放在网站醒目的位置,或者是网上资料都是ppt,缺乏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操作界面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课程建设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高职课程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建设好精品课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观念。

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敢于破除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思路和教学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科研与教学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分配,做到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突出“产学结合”特色,要与学生就业相挂钩,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在数量、质量上,保证实践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关键技能。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和企业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制度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宏伟工程,必须有各种保障制度为之服务,促使其走上正轨。集中精力搞突击、应付评审及检查的方法不可行。

高校要制定具备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选、评、建标准和管理办法,从校、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教师培育着手,强化课程建设教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时间上、精力上、物质上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他们的工作,确保课程建设的日益完善。对于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仍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课程体系与时俱进。

3.技术先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现代化。这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而且是这个时代教学对象的要求。新世纪的学生是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新新人类,很反感“填鸭式”常规教学方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一些新的教学设备,如ppt、Flas等,还要应用Dreamwave等更加形象化、视觉化效果更强的网页开发工具;教师应当学会应用网络编程结合流媒体技术展现教学内容,逐步实现电子教案,运用网络资源教学,为学生掌握现代学习方法、加强自学能力训练、利用电子教材延伸阅读提供方便。

4.突出特色。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是特色。公认的精品课程和名师在教学上都有自身的独到之处,特色鲜明,不可能按一个标准形成统一的评优模式。因此,在课程建设和评审时,除了对优秀教师在德才素质和“精品”基本共性方面的条件外,还要特别重视发现和鼓励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职人才的特色教学,并为这些特色创新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条件。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包括诸多方面,如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建设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红.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谈高职课程建设.现代农业科学,2009,16(2):181-184.

[2]关守宁.优化课程建设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吉林教育,2008(28):23.

[3]郝桂荣,高东明.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41-44.

[4]詹希美,何蔼,吴忠道.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39-41.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质量

2003年4月开始教育部积极倡导精品课,高校则围绕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管理上的五个“一流”来加以建设。精品课建设项目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寸金学院的第二大专业,对整个学院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它深刻地影响着学院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所以,《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对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和学生、学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从理论上对寸金学院《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的建设进行探析,从而指导我院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教学队伍

高校精品课的建设要求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来达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创造出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1]《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要求其主体——教学团队必须是双师型队伍,由教学经验丰富、职称较高的课程带头人负责,有效地组织带动整个团队参与精品课建设,通过传、帮、带迅速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地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年轻的教学团队。并且《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在学院课程建设中起着引领、带动作用,让更多的专任教师真正投入到课改中,掌握一套适合本校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学生是该机构的服务对象。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高校尽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2]《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作为高校众多课程中的重点课、一类课或优秀课,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要求根据本专业学生与课程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突出使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启发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另一方面要求根据专业及行业特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同时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以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全面发展。[3]

二、《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优秀教学梯队组建困难

精品课建设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该梯队是由优秀教授作为领军人物带队的、一批精干的中青年优秀教师构成的。其中,领军人物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他们由学术造诣较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老教授担任,他们的水平就代表了整个课程的水平。目前,即使是成熟的地方高校,即使课程已经建设了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领军人物的选择方面还是需要斟酌和选择。因此,像寸金学院这样建校不够20年的地方性三本高校,基本没有可选择的领军人物。目前寸金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而且专业不是完全对口。另外教学梯队中中年教师缺乏,而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多数是刚毕业的硕士,年龄小,教龄短。可以说寸金学院缺少一支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精品课教学梯队,很难起到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违背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不足

教师授课的“趣味性、互动性”是精品课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寸金学院的《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教师多数不具备双师素质,对所授专业的前沿知识研究不够,缺少实践知识和经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讲授为主,授课机械甚至呆板,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忽视、被压抑,导致学生对精品课信心大失。另外,《国际贸易理论》升级为精品课后,在给学生的教学中容易下意识地中回到原有的教学老路上去,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依然采用原有模式,无法推陈出新,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三)缺少先进实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在精品课建设中更需要“针对性与实用性”较强的优秀教材。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的特点,所需教材应该是够厚,能提供丰富全面的知识方便学生自学;又要突出课程各部分的重点,方便教师授课;第三还应该配备有大量的练习题;第四还要实时更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每部教材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中要找到一套适用、先进的教材相对来说比较难。

(四)缺乏长效发展机制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校精品课应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专家的严格评审下产生。[4]制度是规范的、严密的,但执行的结果却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评选方面,高校精品课的评审专家一般由院、系领导及部分教师组成,这导致一些评审专家的“外行”性,即“外行”专家评审精品课,降低了精品课的水准。另外,高校精品课评选结果一般由一个或几个人草率决定,甚至是论资排辈,造成有的优秀课程没有机会当选,影响精品课的建设发展。在建设经费方面,有很多像寸金学院这样的高校存在建设经费较少或不足的问题。在寸金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和其他精品课一样,全部建设经费是5000元,但从人员筹备到结题直至后续发展所需要的费用远远超过5000元,况且多数情况下学校也不会增加后续建设费用。因而,建设费用不足导致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现象,影响了精品课建设的质量和建设的持续性。

三、《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措施

(一)加强优秀教学梯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适应精品课程教育教学需要的优秀教学梯队才能建设出质量高、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精品课程。寸金学院优秀教学梯队建设应充分发挥知名老教授的带头作用,由他们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培养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骨干,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逐渐组成阶梯式的教学团队。寸金学院作为年轻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开发社会资源,从其他高校选聘适合学院专业发展的老教授来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选择一些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兼备的中青年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带领中青年教师,进而迅速提高精品课教学团队人员整体素质,发挥他们在精品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精品课建设的切入点。“一本教材、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既不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不是精品课所追求的效果。《国际贸易理论》是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如果是枯燥地描述一遍,学生很容易听走神,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这就要求学院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采用暗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寓情于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境于教,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多做、多看、多想、多思考,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还有,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因为《国际贸易理论》时间性很强,课本部分内容是比较滞后于实际的,要把一些新的资讯带给大家。授课结束后精品课的教案、大纲、习题以及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等都应向学生公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立体丰满。

(三)合理开发适用的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寸金学院精品课建设需要合理开发适用的精品教材,即“用精品,出精品”。“用精品”就是教师要在众多教材中选用多数高校普遍使用的、一致公认的一流精品教材。这样的教材虽然不多,但最能反映当前本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还要“出精品”,结合学院实际发展需要,结合专业性质,组织校内专家和其他高校、政府机构中的专家对原版教材重新编写,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融入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体系更符合实际。

(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为了推动寸金学院精品课建设的长足发展,学院应采取切实措施,为精品课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首先是建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精品课建设的领导小组,教务处是精品课建设的办公室,院(系)、部是实施机构,督导组是监督办公室。这四级机构各尽其责,确保学院所有精品课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产生,并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加大投资力度,学院要拿出足够的经费用于精品课建设。由于精品课建设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要时还要适度追加后续建设经费。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奖励和表彰。因为精品课建设任务繁重,投入人力、精力比较大,在定岗及教学工作量等方面更应给予这些教师较大力度的倾斜。对于获得省、部级精品课称号的,可分别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及奖励。

参考文献:

[1]赵海英,张华.高校精品课建设的思考[J].硅谷,2013(2):276.

[2]周成华,姜丽清.独立学院的精品课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36.

[3]邹茵.高职精品课建设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87.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中职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导向,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和资源库的建设,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中职学校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例来探索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设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根据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对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课程结构体系与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为课程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理论够用和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打破原有教材中章节上的平铺顺序,以电子小产品的制作为主线,以单元电路为基础,以实施理论一体化教学为中心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技能实训渗透于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

在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中,以直流稳压电源、音频功率放大器、无线遥控插座和温度指示器四个小产品制作为主线,组织单元电路的教学,设计18个教学活动。通过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路识图、原理分析、组装元器件、功能调试等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教育教学活动更直观、形象、灵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态度,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四、校本教材编写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来进行序化,打破理实脱节、学科本位的教材体系,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开发理念。在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校本教材的编写中,以安装实用的电子小产品为载体,以产品驱动、项目引领、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融合的方式进行编写。

五、建设共享教学资源

在抓好教材建设的同时,要做好与教材配套的实验、实训室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制件与教材配套的ppt、图片、视频、动画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教学资源库。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真实开发环境下的教学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模拟仿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将教学大纲、学习指南、习题与解答、综合测试、教学课件等资源上网共享,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六、教学团队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中职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导向,可促进教师团队教学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精品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及参与教学资源库等方面的建设,推广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10

摘要:创建精品课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提高建设精品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