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学素养的提升十篇文学素养的提升十篇

文学素养的提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15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1

[关键词]中职学生;语文课程;人文素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针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呢?

一、注重挖掘利用教材,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1.发掘课文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和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老舍的《我的母亲》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老舍早年出国任教,回国后又忙于抗日救亡运动,无暇陪伴母亲,为此,他一直很内疚,特别是在母亲去世一周年后才得知噩耗时,愧疚与悔恨折磨着他的灵魂,文章字字句句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为人处世之道,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魅力,进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绝品》一文时,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通过这一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诚信做人的原则,学习小说中人物忠于友情的品质,培养学生保护和热爱祖国艺术珍品的民族精神。教师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如果每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目的一定能达到。2.引申相关知识点,结合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莫泊桑《项链》一文时,通过小说中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丢失借来的项链造成的不幸,尖锐讽刺了她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因为“虚荣”,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教师应告诫学生不要爱慕虚荣、要珍惜拥有,不断地逐步塑造自我。在教学《成长》一文时,通过“我”不断尝试,竭尽全力挣扎,后来母亲终于明白了卖报非我所长,而写作似乎更适合“我”,于是建议“我”当个作家。而“我”也没辜负她的期盼,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成为一个作家。通过这篇文章我告诫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要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3.优化问题的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与成熟》一文时,通过作者说的第二句话(“要安分守己”是否让大家不思进取、放弃追求呢?你是如何理解的?)进行问题设计,从而培养人文素养。作者说的要安分守己,并非让人不思进取,放弃追求,而是要提醒学生在为理想而奋斗时,不仅要有对成功的渴望,而且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并且要克服年轻人特有的浮躁和自傲,正确界定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坦然面对平凡的生活,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幸福感受,充分地享受生活,让学生明白“安分守己”不等于不思进取、放弃追求,而是要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这是一个师长对学子的苦心告诫,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教学韩愈《师说》一文时,设计了如何理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继而延伸到职业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上,了解一名中职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这就是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4.注重课文感染力,结合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这一课时,在作者对“我很重要”这一哲学命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以理性的分析和动人的情感,把思考和领悟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一课我告诫学生,我们既要欣赏自己,也要欣赏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诗意地生活;我们从亲情、友情、工作事业等方面,都应真切地体会到:我很重要!让每一位读者心中树立起一个坚定的信念:我很重要!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再比如林希的抒情散文《石缝间的生命》,作者通过描绘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逆境中生命顽强拼搏精神的由衷礼赞,揭示出生命是不可扼制的,生命就是拼搏,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的主旨。这有利于激发中职生勇敢地面对艰苦环境和困厄境遇,在拼搏中收获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些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引发的教学延伸,可以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

二、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话剧、征文比赛等。这些活动一方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潜移默化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活动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深化,将人文教育内容融入活动中,能深化素质教育。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舒婷《致橡树》朗诵比赛,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着新爱情观的真谛,对于爱情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对于中职生现阶段乃至以后的情感生活来说都是一次有意义的教育。组织学生“一二九运动”征文比赛,通过此次征文比赛,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肩负的任务和使命,并让学生牢记历史且以史为鉴,继承“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肩负起将来建设祖国的重任,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生活”的感恩情怀。引导广大共青团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创建高层次、高品位的人文教育,陶冶艺术情操,抒发爱国情怀,并把爱国热情自觉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展示学生团结和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倡导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言行一致,我在教学中严格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传和身教,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中职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又复杂,他们的内心容易产生彷徨、郁闷、羞愧、失望等情感。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在言传身教中提升人文素养。虽然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语文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定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立红.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07).

[2]郝双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及尝试[J].教育艺术,2008,(01).

[3]谢玉超.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9).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2

(一)职场人际沟通要求

团队作业模式已成为现代组织内部运行的主要特征,因此提升高职学生职场人际沟通能力的要求便成为应有之义。沟通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场合特定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隐语的理解能力等。作为最为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则时常成为高职学生步入职场的软肋,表现为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语言过于杂乱等。

(二)职场情绪控制要求

高职学生步入职场,也意味着他们需要独自面对人际交往对自身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这似乎与大学语文课程无关,实则不然。通过构建学生内在的人文涵养,将有助于他们通过“自我解嘲”的方式来转移思绪,最终达到跳出负面情绪的效果。

二、解读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分析

在上述解读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可作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知识传递功能

知识传递功能其实是当前起到主导作用的功能定位,它成为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正因如此,前面笔者提到了“仍突出传递学理性和知识性”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尽管这种单一功能影响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但作为基础仍要得到继承。

(二)行为训练功能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作为高职教学、教改的指导思想,也应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贯彻。因此,还应将行为训练功能设置为功能之一。在于职业素养相契合下,须提升高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可见,语言组织、场合特定语言应用等便构成了行为训练的内容。

(三)意识提升功能

这里的“意识”可以界定为人文意识,即使学生在面临职业困境和不良职场环境时,也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来应对,并在自我解嘲中使自己在职业思想上不断趋于成熟。事实表明,通过对筛选后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获得意识上的提升。

三、分析引导下的优化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引导下,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增强对教学功能的认识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普遍存在职业疲劳感,这或许与课程当前的地位有关。但在重建大学语文课程地位时,根本还在于教师们的努力。因此,应在业务学习时引入对教学功能认识的内容,并在集体智慧的支撑下不断创新功能定位。

(二)完善教学内容板块设计

根据功能分析所得到的结论,需要将内容板块细分为基础知识点、能力训练、职场意识提升等三个部分。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师资编撰校本课程,从而明确教学的内容。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则可以通过编撰教案和集体备课的形式,来分别完成对这三部门内容的讲授。

(三)创新教学内容知识体系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仍然是按照学理性知识体系来编撰的,从而与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容,也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相背离。因此,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同时,教师应紧密围绕着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广泛收集相应的素材。其中,在意识提升板块领域的素材收集应成为重点。

(四)完备教学评价机制建设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需要在最后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不仅针对学生学习,还应针对教师的教学。对于前者而言,应改变现有考试模式,即将情境能力考查也纳入其中;对于后者来说,则需要加大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的力度,进而督促教师将职教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

四、结语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策略

我国教育的每个阶段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小学阶段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启蒙,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他们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大学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业上能够更加精细、专业地研究知识,并促进其思维、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现在大学中,对于体育的研究多在体育技能方面,对于体育意识的关注不是很强,这也导致目前大学生的体育素质达不到合格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要加强体育文化培养意识,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促进大学生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特点及作用

随着教育形势变化,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后,对教育的认识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也不例外,由最简单的锻炼身体意识,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再到现在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品质等方面。从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到了现在,对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状态。体育文化的传播不仅要鼓励大学生锻炼身体,而且要求大学生掌握良好的体育知识和品德,对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态度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而促使我国教育发生改革的原因除了时代还有国际上对体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如奥运会。

体育文化在校@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最直观的作用就是加深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中的印象,并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场景。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因此,推行校园体育文化也是促进我国学生提升体质的手段。另外,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将体育作为主要手段可以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还符合国家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通过体育文化可宣传大学所要体现的人文内涵。

二、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

1.对体育课程的改革

现在的体育课程仅仅是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很少有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多偏向游戏娱乐方面,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有一个放松的机会。但这并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甚至都无法引起学生的锻炼兴趣,更无法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基于这种情况,体育课程必须要有所变化。虽然每所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主,比如,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减少那些统一制式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立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让他们自主挑选,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所带来的欢乐。再如,在体育课上增加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是因为许多学生是盲目地进行锻炼,锻炼效果不佳,还有可能会导致肌肉拉伤等事故,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并加强实践指导,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锻炼姿势,尽量做到简单实用,使学生终身受用。

2.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支持力度

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是一个更加自由独立的地方,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来参加社团进而提升自己。既然大学有社团这个优势,就要想办法扩大发展。体育社团是社团中所常见的,如篮球社、足球社,其将一批具有同样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首先能够提升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再者就是为他们找到一个课余生活的平台,现在许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就是电脑游戏,久坐对身体素质极为不利,体育社团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也给他们增加一个兴趣爱好。从整体上来看,体育社团的建立还能够活跃校园氛围,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和校园文化,这不光是教师与校领导构建出来的,学生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校方要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可以从运功场地、运动器材、体育竞赛等方面进行支持。

3.加大宣传力度

在信息时代,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这大大增加了学生接收信息的便利性,而且大学中还有报纸、广播、微博等属于自己的宣传媒介。这些媒介的作用不仅是报道校园新闻、增加学生交流机会等,大学生要想提高体育素养,必须依靠这些宣传媒介,比如,可以用校园广播来宣扬一些体育历史和知识,在微信和微博上推送一些体育锻炼小技巧等。

三、结语

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是必行之策。本文在分析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简单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钱巧鲜.简论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J].运动,2013(8):92-93.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数学;人文素养;办法

中图分类号:G712;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55-01

在目前的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对学习目的和价值认知不足,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太恰当,因而常常出现学生学习热情较低、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等状况。尤其是数学这样对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理性学科中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处理好各种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纽带,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真诚关怀,在温馨融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数学人文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数学的大多数概念和理论都较为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引入相关的人文理念,让刻板的数学看起来更加柔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由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导入,然后再引出圆的基本概念、性质、相关计算方法等。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能折射出许多道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即使是简单的数学知识,往往也蕴含着人生哲理,这样就能使数学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怀,数学规则也能影响到人们的行为规范。再如在数学学习中,常常有大量较为复杂的定理、公式需要记忆,倘若学生只是简单记背,不仅难以理解其含义,也容易遗忘。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来理解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那么枯燥乏味的知识和符号也能变得生动灵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当学习变得更加轻松高效时,学生的学习意愿也能得到增强。

二、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领会数学精神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通过实践不仅能够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能从中收获许多知识和哲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中职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实际生活,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领会数学精神。例如,讲解如何确定银行存款获利的最佳方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银行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与银行工作人员沟通、自己认真计算,最终设计出最佳获利方案。这样,除了能让学生学会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外,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再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三角函数、物理原理等知识点去测量旗杆高度。在这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得到了有效锻炼,同时也促使其逐渐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这些数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数学精神,例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大胆假设的探究理念、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学生经常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数学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产生有利影响。

三、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增强数学人文精神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当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带领学生领略知识的魅力时,也为学生做出表率,促使认真学习和提高修养蔚然成风。首先,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例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板书能力、流利的普通话等等,体现出自身对教学事业的重视。其次,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要秉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各类新知识、新技能,重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教学。最后,教师还要不断对自身进行充电。例如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教研活动,认真研读数学书籍、期刊等,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用渊博的学识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加入到数学的研究学习中来。只有数学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用自身的修养来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合格人才。

四、结束语

学好数学,能够为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提供理论支撑。数学虽然是一门理性思维非常强的学科,但也体现了许多人文精神。倘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细腻的人文素养相结合,有助于改变学生对于数学刻板、乏味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注重自身学识与修养的提升。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领会数学精神,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小红.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09(05).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5

所谓的人文素养是指在精神上与思想上通过长期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学习所获得与积淀的一种修养,包括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修养。由于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可以说人文就是语文的灵魂,我国语文中有着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伟大作家的人格体现,如孔子、司马迁、坡等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将人文素养与能力培养相割裂,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将对中学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进行概述,并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分析人文性培养的实施途径。

二、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重新进行明确,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向往美好、希望、自然与生命,增加交流,拓宽自身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欧洲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以人的幸福、兴趣和发展为世界的核心,主张尊重人、关怀人,反对人身依附,提倡人身自由,重视人的创造性。但是从我国教育模式下走出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缺乏正义感、同情心,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珍惜,这正是我国教育对人文素养忽视所产生的恶果,也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可推辞的义务。新课标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指明了根本方向,即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基本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应该与语文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人文素养提升的实施途径

(一)重视合作学习,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应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忽视集体观念的教育形式,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与语言沟通的能力[1]。新课标下倡导积极交流合作,对于我国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对于一些个体无法领会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整体功能的发挥可以提升整个小组的学习效果。学生在集思广益的环境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高低以及教材的特点合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差生与优生合理的进行搭配,起到辐射与带动作用,在优生的指导下差生可以进行探索,得到课堂讨论的机会,体会成功学习的乐趣[2]。而优生可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且合作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合作中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得其人文素养得以升华。

(二)重视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作用,深刻触及学生的精神与情感需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深处的交流。教学改革加强了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素材无不引人入胜、富有诗意[3]。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富含人文情怀的素材,引导学生研读回味,体验情境。

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想象一般包括再造想象与扩展想象,前者是指对作品中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进行想象,后者是指在作者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再加以扩展与补充,对于作者故意留下的空白加以诗意填补,充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提升其审美情趣。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对象与审美对象之间架起沟通的渠道。例如对于人教版七年级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学习,在遍地月华辉清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皎洁清光、亭亭荷叶的审美体验,以领悟文章的艺术体验,丰富其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

四、结语

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素养培养这个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能提升语文教育关于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姜克微.在开放教育中提升人文素养[J].教育,2011,(17).

[2]周宥佟.谈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J].西安社会科学,2011,(03).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6

关键词: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文学叙事;审美艺术;文化传播

自从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以来,究竟什么是文学的争论就一直持续不断。文学最初的定义告诉我们,所有书写出来的作品都通称为文学,后来学者们又把文学限定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表达形式,再到后来把文学形式基本只限于诗歌、小说与戏剧。因此音乐家获得文学奖这一事实显然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而且还在不断拓宽,信息时代出现的网络和电子文学也都是对文学形式的突破。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从精神层面上说,文学是关乎人类心灵的学科,是令人感怀的人、物与事,借助文字的创作力来彰显和抒发感受、交流与分享情感、净化与升华思想,无论是在自我人文教育还是教育他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电影作为一门较晚时期诞生的综合艺术,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用声、光、电、影等多种技术展现无数个多彩的画面。电影与文学同属艺术表达形式,都是叙事和抒情的艺术,都是通过美感的塑造来完成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完成表现社会与人之众生态的内容,其终极目的都是通过阅读或观看的愉悦感形成认知与审美,从而与美学内涵保持一致(刘明银,2008:178)。然而两者表现美感的形式各不相同。虽然音乐家获得文学奖引发争议,但是歌词仍然离不开语言创作,因此文学作品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审美,电影则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表现审美;文学的语言形式相对单纯,而电影则包含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等。文学作品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于作品的意境和感悟会因人而异;而电影作品则是编剧和导演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而演绎出的故事,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极小。经典文学作品和畅销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几乎从电影早期就已经开始了,借助文学大家的手笔和创作出来的生动故事,大量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带来商业价值。文学改编电影作品之所以能在蓬勃发展的当今电影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电影本身来说,与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和文化精神始是分不开的。对于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是自我专业提升的要求,也是文学文化教学的要求。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研究是近年来文学和电影跨领域研究的一个亮点,促进了大批高校师生读书、观影并深入研究的热潮。为了更全面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加强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本身也要投入到文学与电影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中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将语言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蕴于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和教育学生。

一、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意义

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可以激发高校英语教师进行文学文本阅读和研究甚至创作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和其改编电影作品的对比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无一例外都具有文学叙事、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播的特性。由电影叙事产生的文学性,包含着画面语言与文化艺术精神的融合以及传统美学精神由文字层面向画面层面的现代转化过程。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极富感染力的故事,或令人回味无穷的光影造型,或精彩叠现激烈的情节推进,或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塑造,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令感官愉悦的审美意蕴。正是叙事性的共同存在使文学可以改编成电影,其改编过程就是将作品中的人物及行为搬上银幕的过程。文学作品由文字构成,在转变成电影时需要进行图像解码,虚幻的人物描写要转化为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行动也要转化为真实可见的动作,人物的对话也要浓缩成精华表现出来,人物所处的环境也要以影音的方式展现出来。叙事电影中,文本的语言要通过影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表现,其选择和组合方式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导演的统筹、剧本的构思、演员的表演以及场景、道具、灯光和其他电影技术,甚至还要受电影成本的约束。文学主要靠语言来叙事,而电影靠影音来叙事。在文学作品中,故事始终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间接存在,需要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加以想象;电影中的故事则直接表现为画面和声音,观众通过直接观看便能知晓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全貌。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既可以沿用原著文本的叙事方法,也可以独立于文本之外另辟蹊径创造出更有说服力的叙事方法,从这一点上讲,文学作品和电影改编作品就有广阔的研究对比的空间,有助于全面理解叙事结构和文学特性。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美轮美奂的的艺术美感,源于镜头语言和电影特效的使用。文学改编电影由于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其镜头语言和电影特效的使用更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文学改编电影的剧本来源于文学原著,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为电影改编和拍摄增加了难度。但是却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才华,配之以优美的音乐创作和精美画面,加之演员的精彩演绎,语言的厚重精炼,都会增加镜头语言的艺术美感。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性也许远没有电影作品那样具有感染力,音乐和画面都是虚幻而不存在的。然而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一段荡气回肠的主题音乐,几个令人窒息的绝美画面,还有蕴含哲理的电影台词最容易成为该作品令人难忘的标志。正是由于叙事、影音和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审美特性,文学改编电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因为观众更容易接受他们所熟悉的作品。任何一部电影,最终都要走向大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进行传播。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由于集结了多种文化形态,在多元文化的传播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文学作品,文学改编电影都是对该地区和民族文化的艺术展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现实意义。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旨在反映人类共同的情感、精神、追求、理想等,同时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最终是展现人类所共同构建的普世文化和价值。正是由于传播上的优势,文学改编电影具有较强的反哺文学的能力,会带动文学作品的二次传播。文学与电影两种媒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得文学改编电影具备强大的文化传播价值,文学与电影的强强联合正是文学改编的意义所在。尽管电影是一种更具有吸引力的大众更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也具备一定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但是由电影欣赏回归阅读文学原著仍然应该成为时代的精神潮流,正如著名作家麦家在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致辞中说:“文学说到底是关乎心灵的事,它给心灵注入养料,给心灵驱散黑暗,给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让心灵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力,从而能去感受更辽远的生活,能去对付比我母亲病痛更痛的痛。”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解读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异同,可以获得对文本语言和电影画面的理解力和洞察力,甚至可以比较哪种形式的表达力更强,这显然可以激发人们阅读文学的兴趣,还有助于提升文学理解力。文学改编电影对内心独白、视角转换、诗化语言、领悟瞬间等会如何表现,文学改编电影如何运用音乐、灯光、色彩、摄像、剪辑等电影特定元素来弥补原作的不足或者挖掘作品的深度等等,这些崭新的视角都会使读者的文学理解力进一步提升。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必然会提升人们的文化洞察力乃至其文化生活水平,个人文学理解力的提升也必然给现在以及未来的文学作品创作、以及文化生活媒介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二、结语

文学和电影的融合是文学作品走向民间的捷径,由于文学作品中的高度抽象化和规范化的文字形象,它往往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电影具有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多种艺术表现方式而比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高校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外国文学和文化的传播者,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学素养是教学改革和人文教育的关。所以英语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成为合格的文化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关晶.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学教育意义.短篇小说,2015(3):19-20.

[2]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秦行华.文学改编电影的审美特性与传播价值—以李安电影为例[D].2014.

[4]王建宁.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对读[J].电影文学,2011(19):78-79.

[5]夏曼丽.解构与重塑:电影艺术文学性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5-160.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实践;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念、夯实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新课程标准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平台,让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充分的展示与提升。

一、让良好的氛围助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民主化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需要运用教师的教育智慧。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发展意识,由于学生的层次有所不同,已有的知识和水平也不一样,任课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有成长和进步,优秀的学生本来水平是90分的,这次考了80分,后进生本来水平是70分的,这次考了75分,作为任课教师来说,要为后进生打高分,同时要指出优秀学生的不足,一切应该以是否有进步的评价的标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这是和谐课堂的最基本体现,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哪怕发言错了,教师也要肯定学生主动发言的行为,表扬学生积极发言的勇气。

当前的师资较多地来源于师范院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会采用之前在大学里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其基本课堂组织步骤是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在上课之初,为了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会安排提问,然后再进入新课的学习,紧接着安排课堂习作巩固新课,最后布置课后作业。

翻转课堂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课堂,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前主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上更好的展示,学生为了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都会在课前做好充分地准备,为课前自主学习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依然较强,学生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持续的引导,那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应该在课前就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应该如何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①圈出生字词,在学习之前,提前预想字义词义,还可以查一查字典。②给文章分好段落,做好小节号,再通读整篇文章。③思考课后问题,通过自读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在课上提问,听老师讲解。课前预习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去。

2.课堂中相互合作,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做课堂的主人,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首先可以通过异质分组法来组建小组,一般情况下,可以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同时再结合其他因素,将4人作为一个小组,然后推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在开学之初就应该提出小组合作的常规要求:一读识字词,二读通大意,三读理脉络,四读品情感,五读提疑难。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小组间成员的相互学习,同时也能根据其他成员的建议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需要以尊重组员为前提,学会关心小组成员,委婉提出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合理建议,通过小组成员间的配合来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开展交流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交流。一般来说,应该专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做好及时补充工作。如果在小组合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及时向全班同学请教,在同学不能解决的情况下,需要及时向老师请教,积极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树立自信心,把交流学习中的所得所悟记录下来。

4.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学生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感到疑惑,发现问题,并主动询问答案想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这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对于学生而言,想要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必须学会提问。如古人所说:“学贵有疑。”想要有所进步,就要学会质疑,想要学会质疑,就要对生活细心观察,发现疑问,发现问题,诸如习以为常的成语故事《草船借箭》也能提出疑问。有一学生就其中的“借”字一用法,根据故事的内容,提出了自己想法,并认为此字用法并不合理。

三、让学生在游戏课堂中尽享快乐

每一位学生都是截然不同的个体,任课教师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在课堂上,可以以组为单位讨论与交流学习心得,同时列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环节结束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学习心得,并提出问题,寻求班级同学或老师的帮助。期间,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得到了全面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讨论和交流的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鼓励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可以通过游戏对学生吸引力的研究找出适宜课堂教学的积极元素,服务于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发出针对不同章节知识点的“等级闯关”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等级与难度,完成每一关都能得到相应的成绩。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根据章节和知识点的难度设置成不同的学习环节,类似于游戏中的“关卡”,学生“冲关”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不同章节知识点的过程,学生会在“等级闯关”游戏中充分的获得效能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增强自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中重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只有在习惯和方法的驱动下,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必须迎难而上,不断变革,相信,每一名任课教师都将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参考文献: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8

一、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情趣的培养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感受美、体悟美的重要方面。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丽,也为了增强学生的热爱大自然之情,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跟随作者的描写在大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荷花图,然后,我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荷花的图片,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荷花和图片进行对比,说一说自己对荷花的印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语文课堂价值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态度的培养

情感态度作为课程改革下的三大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实验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完善教学目标,要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本文以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为例进行概述,以期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爱国人士的崇高精神。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播放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相关片段,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五壮士接受了什么样的任务?认真阅读文本,说一说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五壮士的理解,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等等。总之,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要认真贯彻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确保语文课程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本提升素养方式比较综合分析

目前,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课外阅读较少。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但由于学生作业量大,阅读兴趣不浓等原因,很少有人达到要求;而且一般学生的课外阅读,是粗浅的,印象不深,效果不好。如何在课外阅读方面做得好一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充分利用高中语文读本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读本呢?我觉得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考试需要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语文老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觉得,语文安排的课时数本身就比较少,讲教材上的课文时间就已不充裕,更何况还要挤出时间来复习、训练应付考试,很少有人愿意学生学习《语文读本》。因此,对于《语文读本》的处理就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视,更有甚者是完全放弃。也有的是简单提及,却没有具体要求和督促检查,这些老师虽知重要,但又担心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会影响考试成绩,所以也就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我觉得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读本里有很多文章堪称经典,足以让我们陶醉。品味文笔之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

二、比较人物个性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客形象:烛之武勇赴国难、文仲隐忍有远见,邹忌善于讽谏、触龙委婉机智。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感知晏子的性格特点,外交辞令幽默机智;对《召公谏厉王止谤》一文,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直言不讳的勇气和政治远见。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客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探究个性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晋文公隐忍不乱。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不懂政事的公子哥,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寻求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因他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因他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有《烛》一文中那位胸有成竹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感悟复杂人性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读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我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向,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人格魅力在很多层面都得以展示。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正理面前坚守正义决不退让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把握作者情感倾向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比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能力。教本中王安忆《上海的弄堂》,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西安这座城》、汪曾祺《胡同文化》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王安忆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文学素养的提升篇10

关键词:语言表达;语文素养;语言策略

“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语文课上,如果不研究如何表达,而仅仅局限于意义的获得,那么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张祖庆老师语)。可是,纵观很多的语文课,却发现,教师的教材解读、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走的还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妄言”。通过日常实践与思考,我逐渐清晰了在文本解读时怎么解读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点,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内化文本语言,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文本解读关注语言表达

文本解读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成尚荣先生认为: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原本是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道路上的标语,它是在提醒游人景色无处不在,只是你要学会欣赏。我们对待文本的解读,也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姿态,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置身文本其间,徜徉文字之中,品味文本语言中的韵味情调,洞悉文本内在的思想经脉,开启一扇扇语言、思想的窗户……文本解读中,我们的视野应在文本之中,字斟句酌,品词析句,这是文本解读的根本。

参加市区的多次研讨,我非常关注手中拿到的执教者教学设计的“教材解读”部分。我发现,凡是我们觉得充实、厚实的课堂,老师在文本解读中都做到了“文本细读”――品词析句,由表及里,关注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着力丰富语言素养。

【案例1】二实小的高鸣鸿教师的《春笋》教材分析,充分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摘录她的一段分析:

《春笋》一文展现了一声春雷后,春笋在春雨中破土而出,在春光里拔节而上的勃勃春景。文中整齐对仗的短语,不仅使文章节奏明快,韵律感强,而且读来使人感受到春的生机、春的活力。文章短小凝练,一连串的动词“冲破、掀翻、冒、迎、笑、长”不仅准确形象地再现了春笋的生长过程,而且把小春笋不畏困难、快乐向上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文末对仗的句子“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短促有力,语调上扬,简洁凝练,鼓舞童心。

【评析】高老师的这段对教材的解读,既分析了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更阐述了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个主题和内容的。只有关注了文本的语言表达,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2】再看一位教师对《秦兵马俑》的教材分析,由于教者将这篇说明文与前面学过的说明文相比,它对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风格没能进行细致解读,导致目标的制订与学生贴得不够近,课堂的生长感显得很不够,尤其表现在语言的习得上。《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与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莫高窟》相比,它的独特点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对事物的整体介绍更具体,它通过列数据、作比较等方法,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其次,在对各种俑进行描写时,与彩塑、壁画的描写不同。《莫高窟》中对于彩塑、壁画的描写用的是“扫描”式的方法,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了各种彩塑、壁画的姿态。而《秦兵马俑》中在对各种俑的个性进行描写时,不仅写了其神态、动作,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个俑单独成段,详略分明。运用短语,表达凝练。动词的运用精准地写出了将士的英勇气概。如果教师在解读过程中,能充分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特点,那课堂一定是另一番风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是那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还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与伟大,更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学会如何运用适切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特点。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有价值的生长感。

二、教学策略聚焦品味语言

教师能正确解读文本的语言表达,这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转化成学生丰富的、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来理解,内化语言,运用语言,那才是教学的根本。还是以高鸣鸿教师的《春笋》一课的执教为例进行阐述。

【案例1】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教师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春笋的颜色、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练习运用比喻句进行表达。教师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颜色叫“浅褐色”。在理解“裹”这个动词时,教师动手剥外壳,告诉学生要用力地剥,让学生在看演示中理解并表达对“裹”字的理解。不过,我觉得如果让学生亲手剥一剥,可能对这个字的理解会更深刻,表达会更准确。

【案例2】文末对仗句的品读。教师出示“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师:自己读读,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句话都是向上长的意思。

师:真了不起,两句话的意思一样,你都发现了。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生:第三句中多了一个字,“又”“再”。

师:(指导学生写“再”这个字)这儿的“再”字与“又”意思相近,像这样的短句,要读得节奏感强一点。(指导朗读)

【评析】这个案例的价值在于,教师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与习惯:边读边思,在读中引导学生发现句式表达的特点。而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又能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主要依托形象的板书让学生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指导感受对仗句的表达效果。

三、语言实践植根文本语言(模仿文本语言练习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道: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学生理解、内化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时,还必须及时依托相应的平台,模仿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练习运用语言,才能真正习得语言。

【案例】《鸟语》一课中的排比句段的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字数差不多,是排比句。

师:排比句有什么特点?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师:我们一起读读看(学生朗读),还有什么发现?

生:前后两部分之间有联系,前部分说的是鸟儿的行为特点,后部分说的是鸟儿的优良品质。(教师在相关词语下划线)

生:“认识到”“懂得了”“学到了”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师: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避免了重复。

师:三句话虽然意思有关联,但它们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越往后越深。你们从什么鸟身上学到什么呢?能否用这样的排比句段来说说?(出示句式,学生写一写:从飞越万里的鸽子那里,我……;从……那里,我……;从……那里,我……)

【评析】这个案例,教者抓住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理解排比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在语言实践中使得学生由原来对排比句的不清晰逐渐清晰起来,从不会到会用,思维与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实现了课堂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