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艺术素养十篇人文艺术素养十篇

人文艺术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17

人文艺术素养篇1

关键词:艺术;智力;情感;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5-0122-02

一、艺术有助于发展全面思维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艺术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束缚,而且是很大的束缚。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大脑的健全的思维,要很好地研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诱导。

二、艺术有助于丰富感情世界

艺术是人类取得一切认识活动定向的基本手段,是人类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的重要手段。艺术所达到的其他种种目的,也都是建基于它的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功。我们对科学的追求可以是有明显的时代意义和人自身之外的,但艺术必需有人自身的情感的介入,是人类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古典音乐来看我们欣赏它,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能体会到它很不一般的灵气和灵感,唤起你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样的感情令你魂牵梦绕,真该叫做心声。它的表现力也是超乎寻常的,像一位魔术师,快乐、悲伤、安静、疯狂、忧郁、高雅……只要你能想到的,几乎无所不能;她用一种更加优美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正因为这语言的奇特,让你产生更多的情感和幻想;假如你的心是一把精致的七弦琴,她会是一位阿波罗般的好琴手,纤纤素手轻盈地拨动琴弦,产生的美妙和弦,你可以感觉到吧?古典音乐是一杯好茶,沁人心脾,需要静静地品味――初入口时是苦的,却不难喝,渐渐地有些淡淡的甜味,若隐若现、难以捉摸,此时,闻着清香,偶尔看见茶叶上下漂动,心中不禁飘起一份神往,一段清静。这,方是第一泡,往后,才有些韵味呢。古典音乐也是一杯浓浓的咖啡,香气四溢。生活在这信息爆炸的快节奏世界的你啊,别永远那么仓促,难道一点不为这香味所动吗?停下来喝一杯吧,体会她的悠闲、她的高雅、她的完美,而她美仑美奂的一切皆需你的欣赏。请相信,你得到的绝不会比你失去的少。如今,复古是一种时尚,不管是不是附庸风雅,至少我们还可以聆听古典音乐,这样的美丽不该被浪费吧?她应当是经久不衰的,的确,无论在哪里、什么时间,经典的音乐没有变。其实所爱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得到的,或许古典音乐就是如此,能够侧耳倾听,就足够了。

母亲眼里自己的孩子最漂亮,情侣眼里自己的情人最美丽,艺术家眼里自己的作品最优秀,就因为他们在那里体验到了一种确证自己真实的感受。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别的什么,只能为自己的体验所打动,是“我的”情感。美的感受本不应该如此,但是在这里却被转换为美感,是情感体验的最重要的方面,因而,就成了“情人眼里出西施”。

罗丹说:“艺术家是人类情感的记录者和发现者。”艺术不能够离开感情,在艺术过程中,艺术家、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艺术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技巧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儿童、少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艺术有助于完善心理结构

通过不同艺术能力的综合,在各种艺术心理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形成完整而又互通、互补的艺术心理结构。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艺术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人类四大器官综合运用所形成的心理结构。这四大器官分别是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这四种可以被视为“从古到今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朱光潜译本,载《美学》第2期)的人类器官。需要指出的是,四大器官中其中任何一种器官,都不能单独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艺术能力。例如听觉器官,我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作为听觉器官的耳朵,虽然只是接收听觉信息的器官,但是器乐的演奏需要肢体某些部位精确的运动才能完成,声乐的演唱,需要语言、发声的控制才能完成。而指挥家还要靠体态语言来表达其对音乐的理解和意图。音乐的活动并不只是接受信息,而且还要输出信息。

各类艺术之间,不仅经常是相互启发,并且,各种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相互的沟通和支持。没有这种艺术能力的互补,人类的艺术感觉就不会如此丰富,也不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例如美术与音乐上相互沟通的罗可可风格、印象派风格等。声乐表演和欣赏中听觉与视觉在艺术通感上存在着互补。人们经常利用听觉与视觉构成的通感,进行艺术的创造、欣赏活动。即使是听纯音乐,如果没有艺术通感(包括与听的艺术感知相关的文学、绘画艺术方面的各种修养和生活阅历等),也不会有更高、更细微、更丰富的音乐感知能力。这些无论是对中国还是欧洲古典音乐的鉴赏中,都是重要的。因此,从人的综合艺术能力来说,听觉与视觉艺术,在艺术感知上是互补的。另外,听觉与形体上的动觉、与言语的表达,也具有更为内在的联系。形体艺术的音乐性、言语艺术的音乐性,在艺术鉴赏中是经常被人提到的。

中国古代乐论中讲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的艺术形式共构一体,其统一的存在方式称为“乐”。乐的活动,也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其中诗言志,歌咏言,以及情感的表达,直到“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讲的不同艺术能力的综合和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的艺术能力、以及在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艺术通感,构成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完整的感知能力。并且,通过不同艺术能力的相加和综合而产生的艺术能力,所产生的,是超出原有艺术能力的新能力。实际上,各艺术门类其自身发展,正是在走向综合的过程中,创造和产生出许多新的、综合的艺术形式,甚至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如音乐剧,歌剧,舞剧,戏曲,行为美术以及电影、电视艺术等。

从人类艺术能力的发展来看,如果没有这种综合艺术感知能力在艺术的创造和审美背后作为一种支持,我们甚至可以说,仅从狭隘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艺术的能力,不但在艺术创造上会使艺术失去七彩的光泽,也不会在审美中形成丰富的审美意象。不同门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性、特殊性,相对于人类艺术实践中最终形成的综合艺术能力,其存在本质上只是“相对分离”的存在,并且受制于事物之间的依赖、统一和综合,始终处于相互的联系和转化之中。仅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讲,恰恰是由于这门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特殊性,客观上促使这门艺术在其发展中不断寻求综合艺术感知能力的支持,寻求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姻。这在音乐史的知识体系中、在人类音乐活动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如果看不到艺术的特殊性与综合性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仅仅将艺术的特殊性视为艺术的本质,这至多只有一半的真理性。

不同艺术综合能力的运用,可以完善和形成人的完整的艺术心理结构,并在各种心理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在情感与智力、想象与创造的联系中,人的艺术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起到激活心理机能、提高人的创造性能力的作用。可以说,在人的包括艺术能力在内的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中,蕴含着巨大的心理潜力,其作用可以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想象以及创造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四、艺术有助于拓展发展空间

托尔斯泰说:“如果烹饪的艺术不会被人漠视的话,更健全的美学理论当会产生出来。”所以,艺术的基础也是确定地在于人类的生物需要方面。声、色、香、形的认识是印证人类自身的发展,变成了一种情感性的反映。同时,人类在认识到物质的作用基础上,在不断地变幻物质,从精神方面,把物质的世界做了改变,有了神话,有了工艺美术,有了舞蹈和音乐。对自己的不满足和对自然的不了解,艺术、政治、宗教同时产生了。可以说艺术使这个世界发展了,也是人自身不断地拓展着发展的空间。

从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看,艺术化的生活,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艺术在任何时候,无论是从历时的还是共时的角度,都与人的生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艺术在不断地延伸着生活的空间,发展着生活的内涵。因此,要建立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种关联的观念。不仅为了掌握艺术能力,由此建立起一种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

艺术活动有精神的支持、有心灵的附着、有文化的内涵、有品格的提高。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不是生硬的结合,给艺术能力的表现套上人文的外衣,而是人文精神通过艺术活动,从中自然体现出来。艺术能力与人文素质整合以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走向综合的艺术课程[J].美术观察,2004(7).

人文艺术素养篇2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艺术类人才在社会中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的需求。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院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家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对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影响起到了风向标的指示功能,因此,探讨出一套适和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法势不可挡。

1人文素养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理论差别和联系

在众多的研究中,人文素养教育无论是在被定义为人的价值,感受和尊严的人生修养,还是指由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的技能变来的内在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对“人文素养教育”定义的各种阐述中,不乏提及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本文认为艺术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彼此之间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涵义都需要包含进去才是真正的“人文”。通过艺术的人文素养教育才是符合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将艺术的史论,批评和美学为代表的加强学生的思考人与社会的深刻反映,对以往艺术家的欣赏中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在对社会和作品的批评中学会思考和反思,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这才是人文素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内外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单纯地偏向于专业课,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介入,导致“重能轻德”现象的出现。在国外,很早古希腊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学生的职业目标为前提,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在小学阶段就通过法令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墨西哥还进行了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改革,把人文艺术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1国外人文课程设置

美国以往一直轻视人文教育,现在大力加强人文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比例。出名的康纳尔大学的室内设计教学,有下列人文课程:行为科学或心理学、艺术史或建筑史、人与环境导论等等,它们有30个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纽约室内设计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富含人文内容的课程有:设计艺术史、建筑艺术史、历史风格、人类文化学等,它们有近40个学期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艺术类学生教育,不仅体现在时代的进步,更大的特点是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学校的教学理念强调的不再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全面思维能力。

2.2国内人文课程设置

从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为“人文素养教育”“艺术学生”的相关文献记录有237074条,普遍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的设置上也偏知识轻道德。如四川美术学院的新媒体艺术系的四个工作室里,基础人文课程只占到所有课程的17%。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共有32门课程,人文课程只占到9门,不到总课程量的1/3。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设置里人文学科有:英语,语文,体育,政治类课程,作品赏析等,占到总课程31门约20%。我国艺术院校里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所占比例小,学校的人文氛围较低,人文课程的设置反映了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只重职业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人文底蕴的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是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丰富学生的精神,培养美好的情感品质。在目前的国内教育体制面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改革和实践。

3教育模式改革

本文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3.1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

艺术类大学生的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意志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自立自强,良好的气质修养等健全的人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潜能,积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造未来高素质的艺术工作者,实现以人发展为目标的“角色转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

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需适当的增强比重,调整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开设一定的人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使人文素质教育规模化地占据课堂,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重新明确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从人文精神和思想,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来完善课程设置。

3.3渗透“人文艺术”专业教育

现代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程接纳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艺术专业作品欣赏,建筑,影视赏析,课外实践任务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修养来产生影响。其次,在专业课堂教育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底蕴,多维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4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是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引导者。新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深入学生内心。在实践中,鼓励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理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3.5加大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政策对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基础性影响,对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师和人文课程教师如何选择与组建,校内课程资源如何充分深挖、利用和完善,不同的高等院校采用何种力度互相扶持艺术人文教育,必然对艺术类人才培养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

4结语

教师素质高尚才能把智慧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传播给学生,教师的传授,学校的重视加上课程设置的改革,才能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保障制度,为良好的环境氛围打好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把德育教育改革深入到底。

参考文献:

[1]冯佳妮.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究[J].教育时空,2015(3):142.

[2]尚佳.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21.

[3]杨柳.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7.

人文艺术素养篇3

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对培养艺术类职业性人才的需求

当前在各项经济生活中,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对科学技术等各领域进行着渗透和影响,文化艺术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绿色朝阳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在新的时期也呈现了新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进一步提高,带动和创造了一些附属产业及价值。所以艺术类专业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艺术这一朝阳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途径和方式的更新与转变,通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相结合,未来艺术的发展将更迅猛,以更多元的形式综合发展,逐步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媒体、社会文化、医疗保健等领域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即便是艺术在形式上如何变化,艺术本原还是需要基于最基础的艺术理论来支撑,在支撑之上才能进行发展和变化。所以在此之上我们需要培养伴随着艺术产业而发展的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就市场而言,培养现代社会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是可行也是非常迫切的,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艺术类专业提供了论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具备艺术类别里某一特定职业和艺术职业群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符合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专业与实际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师资队伍缺乏双重性,就业观念偏狭等问题,同时在招生上因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学习吃力,老师教学吃力,致使毕业生质量不高,达不到一个艺术类从业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新的时期,一方面要借鉴普通高教艺术类专业的良好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摸索创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努力扭转“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三、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分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稳健发展和新兴社会艺术的蓬勃兴起之下,艺术教育开始全面迈入高等职业化的道路,伴随职业教育的兴起而发展。“职业”二字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特殊属性,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准的,面向市场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则是为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培养的各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也是非常贴切的。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即要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又要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确定是对高职教育体系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对于艺术职业学院而言,教育理念要体现出社会现状、职业需求、以人为本以及发展空间的思想理念。结合社会现状。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更加直接,具有协同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开办要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其发展的标准和模式,合理地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文化的先进性。迎合职业需求。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就要紧密结合相关于社会各领域和各层次对于艺术文化类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其专业和专业的方向,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和第一线性,就要以动态的职业观来迎合社会对艺术文化类职业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是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展的产物,旨在将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应用型、实用型教学的出发点,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发展,特别在高职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学生在该职业能力上的培养,而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都要具有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色,以人为本,在强调基础职业技能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尊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本身的一大基本特性,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只偏重本身的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要树立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的观念,将高职教育面向终身,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来发展。

(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即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第一位,就业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可见高职教育是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并且具有最鲜明的职业技能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定位,以及与其它专业的区别,若在培养目标上认识不清,则会导致其在培养目标上的无针对性,而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职艺术类专业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化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具备教学、辅导等方面的能力,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并与基础教育相衔接,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等艺术职业性人才,基础专业和实践能力强是它的主要特性,应该具有师范性、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师范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与本科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专门的艺术院校及本科类院校是培养在某一方面专业突出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专业要求高、精、尖。高职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上全面发展,在艺术类的岗位上其工作内容专业基础的方向和思路正确。“基础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同时,也作为今后再教育的基础,现阶段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是终身学习艺术的一个基础,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也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专业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能够适应艺术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今环境下,也要适应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拓展。“实践性”是指要增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基础,能胜任面向社会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需求,与社会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灵活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在于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各分科的分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结合专业目录设置适合的学科门类。同时,专业设置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能体现和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市场就业方向,专业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顺应现代产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突出院校与区域,与所属行业所需求的特色型专业。就高职教育艺术专业而言,要考虑:(1)艺术类专业和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的现实发展对所需要的音乐类人才相适应。(2)高职院校与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上是否联系紧密,是否能根据市场、以及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对该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艺术类的专业以及专业的方向,优化课程结构。(3)逐步提高现有的专业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把握艺术类行业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和变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训场所。

(四)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高职的课程模式都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性质和功能来具体呈现和操作的,要实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吻合,课程模式的设立和建设十分重要,需要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方面,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来说,课程模式的构建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1)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基础的课程要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专业的课程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艺术基础类的课程设置与其它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实践和理论上要处理得当;要让各个课程之间进行合理的衔接,形成以艺术类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要求的课程模式和体系。

(2)在实践实训教学方面,要摸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并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职业技能,如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最基础的各项表演,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把握,让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的素质进行结合,并将实践的教学体系和理论的教学体系互相渗透。

(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要积极实行以实践为基准的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在考试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艺术生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探索适应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考核的方式和方法。

(五)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将教育的理念进行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对培养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它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活动的途径。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基本途径、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综合途径是培养途径的主要内容。在高职艺术专业中最基本的途径是采用一般性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艺术实践,这也是普遍认同和采纳的培养途径的方式;最主要的培养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属于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第二课堂、校风、学风,对学生思想理念和素质,艺术个性的培养等产生的积极的影响;综合途径是高职教育所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它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使人才培养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院校包括在管理机构、工作岗位、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需要形成科学的制度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正确实施提供保障。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制度在学生基本培养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学工管理、主辅修制度的建立上要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

人文艺术素养篇4

关键词:动漫专业;人文素养;艺术素养

1动漫行业现状及需求分析

动漫行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新兴产业,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10个部委的《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国内动漫产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动漫专业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环境和专业前景,在未来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影视动画产值2010预计可达900亿元人民币,虽然在几年内迅猛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广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人才的培养,带动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爆发性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各地区不断地涌现出一大批的影视动画公司和影视动画基地,动漫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并未带来我国动漫产业的辉煌发展,究其原因,国内动漫产业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底,导致国内动漫产业以引进、加工和运营为主。目前进口的欧美、日韩动漫产品仍占据了我国动漫消费市场的主要份额。因此,培养专业的影视动画设计人才,大力发展影视动画事业,是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加速经济增长的必然。但如何培养原创型动漫人才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动漫人才的紧缺使我国的动漫教育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全国各地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遍地开花,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被投放到市场的动漫专业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动漫人才培养走上了快车道,人才质量却在逐渐下降。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的动漫学生对中国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知之甚少,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及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化,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不高,没有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缺乏原创能力。从业后无法满足动漫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更无法引领中国动漫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动漫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走原创道路,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坚持走原创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发展中国的动漫产业,必须大力发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当前的动漫产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高职院校的动漫学生尤为重要。坚持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职业院校发展动漫专业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底子薄的现象,努力既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又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培养原创型的复合性动漫人才,推动中国动漫积极发展,创造中国动漫的辉煌。

3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研究

在高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真正加强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必须进行如下方法和途径的尝试。

3.1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中国的动漫领域中,要想成为一位原创型动漫人才,关键是要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中华动漫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动漫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动漫产业,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动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家园。加强中华优秀动漫文化传统教育,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动漫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与动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我们要掌握好、运用好中华动漫文化、传统文化,不能让他们成为别人原创性源泉,我们要在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上呈现出自己的原创性。我们要在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和挖掘传统文化基础上,创作出属于中国民众的原创性动漫作品,这样才更容易占领国内本土市场。大力推进中国动画文化品牌的确立,宣扬中国民族的动漫特色,是动漫产业辉煌的必由之路。

3.2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动漫道路,要求动漫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制订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原创型复合性动漫人才。进行动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课程安排。其一要增设专业创新性课程,树立“文理相通、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教学思想,确立优化动漫课程、推进素质培养,不断完善社会人文课程、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二要营造人文素养的大环境。在高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赋予专业课程人文的因素,将动漫设计与人文的知识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加鲜活的内容及思想深度。其三加强品德教育,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先要从自己、从身边做起,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其四注重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以上是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动漫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动漫设计人员为更好地从事动漫艺术创作,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鼓励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多读、多看、多想、多参观高质量的动漫作品是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加强艺术修养,除了欣赏优秀的作品,走近生活、走近社会也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普通的生活,需要你仔细观察,慢慢品味。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素材。动漫创作的灵感其实来自于生活、取自生活。动漫具有艺术特征,创作是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动,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它需要动漫设计人员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教育研究,应用其方法和途径,提高动漫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是全面推动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夏桂楣.艺术修养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文艺术素养篇5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实际表现

(一)人文知识贫乏。首先是基础人文知识贫乏。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对文化知识掌握不够,且忽视对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在笔者的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同学们写一份简单的请柬、申请书等,在格式、用语上也常常出错,甚至是写同班同学的姓名都会出现很多错别字。在与专业老师的交流中,很多老师都反映学生在写自己的作品简介时常常是前言不搭后语、行文错字连篇。其次是艺术人文知识的贫乏。具体表现在对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往往局限于表层,认识比较肤浅。

(二)人文精神淡薄。具体表现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笔者长期工作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能够亲身体会到学生中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享乐主义风行;学生往往对艺术追求自由、个性、张扬以及特立独行存在误解,加上社会上各种消极文化观念和不良习气的渗入,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三)审美眼光低下、创新能力缺乏。审美眼光指对审美修养、审美能力的形象说法,即作家艺术家观察、体验、感受生活和欣赏艺术作品的锐敏眼力。他们在生活面前能看到―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对艺术作品有一种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不足,往往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缺乏高雅的审美趣味,访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对影视明星的了解远远比对艺术大师的了解更多更清楚。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够。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一个特殊群体深受“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观念的影响,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也未针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给予适当的督促和政策性引导。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艺术类高职教师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尤其是专业教师往往认为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人文教育只是专门人文学科教师和专门机构的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张皮”,各自为政。

(三)外在氛围上的不良影响。在商品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和功利思想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技术、技能由于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相关并且可以物化、量化而受到重视,而人文素质满足不了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愿望,所以常常被轻视。整个社会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轻视,极大影响着我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提升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全面理解艺术类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全面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校方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当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结合,转变“技能本位”的教育观,走出“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建构“技艺相融”的艺术类高职教育观,即技术教育与艺术人文教育相融合。

人文艺术素养篇6

首先,通过传统绘画欣赏,促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谿山行旅图》,站在它的面前,只见一堵巨大的绝壁冲天而起,巍然挺立,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泻直下,幻化成轻烟薄雾;高山下,巨石坚凝,杂树丰茂;绿荫里,萧萧寺观,隐约可见;乱石中,涓涓流泉,水若有声。这一切构成了气势崚嶒而又高远宁静的景象。一行商旅蹇驴从密林中缓缓走来,得得的蹄声敲破了空谷沉寂……此刻,我们仿佛也随着这清脆的声音的起落走进了画面,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听凭那林间的风声吹去尘世的喧嚣,溪涧的清流涤尽心灵的杂念……《谿山行旅图》描绘了秦陇山川峻拔雄阔的气概,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博怀与宏阔的气象,同时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包容与崇敬的传统。这幅画现藏博物院,也映射出近代历史的变迁。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其次,通过书法教学,纠正和克服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马大哈”毛病,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井然有序的学风。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学起,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每一步都不可忽视,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如椽檩要圆满周到;结构如建房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布局如布阵要错综变化,疏密得直,全章贯气等。“马大哈”式的人是写不好楷书的。因此,在楷书学习中,要始终抓住一个“严”字,首先要对每位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然后,要他们临写每一个楷书汉字时都要有严谨的态度。譬如我有一位学生,学习悟性很好,而且好动、爱表现自我,写字大胆,速度快,自我控制能力弱,写出来的字就结构不稳笔画毛毛躁躁,我就严格要求他认真临写每一笔笔画,慢慢地他体会到了汉字笔画的韵味,写出来的字方正圆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扎实,井井有条的良好学风。一般认为,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比较静的,能培养学生安静的心态,磨炼他们沉潜的心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德才兼备的品行,是依靠自身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只有耐得住这种寂寞,磨炼出意志,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第三,通过写意画和行书的学习,克服和纠正一部分学生过于谨小慎微,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性,培养处世果敢干练的气质。写意画是在生宣纸上,一挥而就的短速、快速而传神的画法;是以豪放洒脱简练的笔墨来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画家的情感。其手法高度概括,意境含蓄深遂,更有着一种从容、果断、潇洒的写意精神。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初中学生可以先学习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在练习行楷的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如果书写者下笔犹豫不决、缩手缩脚,就练不好行书,因此在书写前,先对几组楷书与行书的字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要熟悉物体以及汉字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下笔肯定,不能优柔寡断,久而久之,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这对于培养学生办事干脆,处世果断的气质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在传统书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整体关系,把握整体布局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大体,顾大局的全局观念和远大目光。譬如书法,不仅要掌握每一笔笔画以及字的结构,而且要考虑用到整幅的效果;山水画中近景、中景、远景,甚至某一棵树或山石、房屋、流水等要注意局部刻画,更要注意其在整幅画中所处的地位而加以区分,画眼(即视觉中心)所在要着重刻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同理。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实际上,不仅绘画、书法如此,世事也如此,有没有全局观念和远襟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纠正初中学生容易出现偏激行为的弊病,对待问题会比较客观,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古今对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人,莫不具有全局意识,不为个人小利益,不为小团体利益所累,如果使学生能在初中教育中养成这种看问题的习惯和眼光,这对他将来走上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人文艺术素养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实施路径

1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气质以及修养等。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就是美育,可以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一致,将学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欣赏一幅画,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现阶段,在大学生基础素质中,文化艺术素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要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来,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提升上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生的人格健全化,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如果人才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显个人魅力,一旦文化艺术素养严重缺失,很难保障一流的人才质量。所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素养是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文化艺术素养,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出来,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和丑恶事件,树立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2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文化素养层面分析

现阶段,高职的招生现状决定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等基础科目。由于在专业术科考试期间普遍被“重专业、轻文化”的氛围所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仍旧没有转变思维,甚至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修养的广度与艺术内涵的维度。因此,高职艺术生很难满足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需求。

2.2综合素质层面分析

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之学情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职舞蹈专业学生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仅以掌握技术动作为目的,往往没有对舞蹈艺术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思维,综合素质薄弱,直接造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复单一,是目前高职在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养层面一个显著的问题。

2.3文学修养层面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学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1]。基于此,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保证,将会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很难将艺术背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也无法将文化内涵纳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很难将艺术内涵充分传达出来。

3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对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美学等[2],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和学课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师团队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引导,如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人文类文化讲座,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修养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开来,告诉他们,一个成功的“学艺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3.2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

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客观分析,要确保文学修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特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沟通、交流、表达的课程,这也意味着要同步提升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为事实证明,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将学生的心灵唤醒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提升上来[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引导作用比较强化,对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生要树立高度的自律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3.4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艺术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注重将学生的艺术趣味性提升上来,并加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趣味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要注重对相关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进行增设。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基于横向视角,对多个学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艺术学习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挖掘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4]。同时,艺术专业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的开设,加强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交流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艺术和文化的高效统一和一致。此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将自身的艺术情趣提升上来,将现代化艺术观念渗透到位,并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

人文艺术素养篇8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方式自我培养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综合地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加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就必须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大学生如果只掌握了一两门专业知识,就很难适应人才竞争的形势。当前,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理念陈旧,实际操作也是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要实现具有深层结构的高素质,就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不仅要具有理性还要具有情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高层次的艺术素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艺术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提高艺术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真正地理解真善美,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促进其世界观健康完善地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智力水平。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包括艺术素养在内的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青睐,因而,高等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养。

1.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艺术素养在艺术欣赏和审美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体现在他们对于美的事物的情感体验方面,如喜怒哀乐等情感,审美感受往往以审美判断为必要基础,而艺术欣赏和审美又常常以道德为标准。情感在人的道德形成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没有情感道德也就很难外化为人的行为。由于艺术与审美情感和道德的这些联系,因此,许多政治家和教育家都把艺术与审美活动,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就非常注重艺术的道德功能。

艺术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密切关系,在历史上就曾得到一定的重视,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教育学与美学和伦理学相联紧密。艺术素质和审美活动,往往影响学生们的道德行为。在高等学校开设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提高欣赏经典艺术作品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通过对艺术的形象感知而达到理性认识,具备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最终形成对于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着不同思想观点的艺术家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体现着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艺术家往往通过其作品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艺术的受众,艺术作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人们。艺术作品以其中的情绪内涵熏陶人们,使人在不自觉中受到感染,与作品中的形象产生共鸣,艺术对人的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情感来实现的。世界历史上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于观看者的灵魂常常具有净化和升华的作用,如《牛虻》这本书,曾经在几个不同的国家与时代,鼓舞和激励过许多青年人。

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艺术的审美和创造,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使人们由情感认识达到情感升华,最终产生道德上的升华和提高,而对人的道德行为产生作用。因此,具有很高艺术素质的大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也必然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2.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艺术活动和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智力,并且可以扩大和加深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艺术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进步都有促进作用,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不仅须要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同时也须借助各种艺术形式。

科学和艺术以不同方式反映着同一个世界,前者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后者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主管语言、数学等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主管形象思维。以艺术的、审美的活动激发大脑右半球,使左、右半球和谐发展,就能够促使大学生的大脑发育,增加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记忆与观察、想象与思维的能力。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音乐训练能够增加学生的记忆力,这是因为音乐欣赏可以促进人的左、右脑的平衡发展,对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一定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家,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特长与才能往往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得成就,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在小提琴方面具有非常的造诣。科学领域的壮丽境界与音乐艺术中的优美乐章,往往共同奏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协奏曲,体现出科学美学的最高理想。历史上还有许多成就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他们具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全面发展。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是西方音乐原理的创始人。中国古代大英雄岳飞不仅是军事家也是书法家等等。

3.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生健康与全面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在历史上,许多具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家,大多经受过许多坎坷、挫折和磨炼,正是在这种锻炼中,健全的个性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也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文化遗产。通过世界经典艺术作品来引导大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从高雅健康的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并通过全面的修养克服自己的个性弱点与缺陷,真正形成健康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健康的、全面的,而不能是畸形发展的。要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达到升华和净化心灵的目的,获得艺术作品中美的启迪,产生积极向上、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伟大精神。艺术素质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艺术素质教育的独特功能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代替的。艺术素质教育既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又能达到拓宽大学生情感表达方式,还能使大学生增长知识,提高了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与达观开朗的个性。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方式

1.培养方式的建立

马克思认为,要想欣赏艺术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方式,体现了艺术审美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是由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与内容决定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传授艺术的知识和技艺,也不仅是向大学生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使他们最终确立审美观,能够进行正确的、健康的艺术欣赏。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育,应该是完全出于自愿与自身需要的目的,出于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美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才能真正进人艺术的境界,并且调动自己的全部心理功能,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专注的对于艺术美进行欣赏,在艺术的欣赏中自然地达到道德的净化与心灵的升华。

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获得高尚的艺术享受的过程,艺术素养教育如果不能同时给予大学生精神享受,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中,配合对于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给予大学生们以精神的娱乐、陶冶和享受,这样,大学生才能自愿接受艺术教育。

艺术素养的养成应该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各种种类艺术作品的涉猎才能实现。因此,各种艺术形式包括文学与美术、舞蹈与音乐、电影与戏剧等,都应该成为艺术素养教育和艺术欣赏的内容。

艺术与审美的欣赏分为观赏阶段、理解阶段和真正悟解的阶段。第一阶段体现了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性的、直观的把握;第二阶段体现了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中形象的体会与理解;第三阶段则体现了欣赏者艺术欣赏的深化,体现了他对于艺术作品及其中艺术形象的真正的理解和感悟。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世界的品味和体验,其中以感悟为最重要,在这个层次上,欣赏者的艺术心理达到了静穆的境界,对艺术作品达到了真正的认知与融会。通过具体的艺术欣赏,可以使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马上理解的道理,也使他们的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2.艺术素养的养成体现在艺术趣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中

艺术的趣味体现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往往与个人的专业有联系,以其爱好甚至特长的方式表现出来。艺术素养也表现在艺术趣味中,艺术趣味的格调与艺术素养的高低有必然的关系,健康高雅的艺术趣味体现了深厚的艺术素养。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艺术趣味都不是自然形成的,须要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和有意识的培养,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首先,大学生应该广泛进行各种艺术的鉴赏活动,提高艺术趣味与审美趣味,加强艺术欣赏和审美修养,提高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艺术趣味中包含了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力,没有鉴赏力也就没有趣味。大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提高,依赖于其艺术与审美的修养,包括对于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也包括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只有在艺术的实践中,才能获得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具体地讲,能够欣赏绘画形式美的眼睛和能够欣赏音乐美的耳朵,都必须在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训练。其次,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与大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知识水平有一定关系,学校对于艺术素养的教育以及相关的文化教育也有一定作用。以上因素集中体现在两方面,这就是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的掌握。艺术的理论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悟理解,如对艺术作品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对艺术作品中的形式与技巧的了解,对艺术作品中美感的把握等等,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艺术欣赏方面的指导。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特殊的规律,有其创造形象、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和技巧,不了解艺术的这些特性就不能深入艺术的内部,掌握艺术的规律。如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只有认识了舞蹈的特性是通过人体动作的韵律和节奏,才能表现其抒情性,并且舞蹈艺术往往是通过虚拟的、神似的技巧,创造出美妙的意境,这样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内涵。而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和中国画,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许多概念,就不会体会其中的艺术意境,因为中国艺术往往体现出空灵的、虚幻的、悠远的和阴阳和谐的境界。

3.艺术素养的养成需要正确的指导与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正确的指导与良好的环境。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还需要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因为审美观是艺术素养与艺术趣味的灵魂,决定了艺术趣味和艺术素养的高低,只有在正确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的指导下,艺术的素养和趣味才会高雅。

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的自然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体现了艺术美的理想并具有人文气息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们进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这种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在校园内塑造一些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雕像,并组织学生进行卫生和绿化活动,开展教室和宿舍环境美的评比等。还应在高等学校中开展有益的文艺活动,使校园舞台中涌现出主题健康、形式丰富的艺术精品,并带动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仅仅靠教育的形式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觉进行自我艺术素质的培养,积极学习艺术理论并主动参加艺术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艺术素养。

1.认真学习艺术理论、完善艺术欣赏心理

认真学习艺术理论是大学生实现自我艺术素养养成的首要条件。艺术理论中的主要问题,是关于艺术的本质与形态、艺术的规律与范畴、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艺术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关于美的本质和美感的形成等美学理论问题。大学生应该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掌握艺术理论和美学方面的基本常识,并有目的地完善自我审美意识方面的修养,把艺术的实践和理论以及社会的艺术实践结合进行。

艺术的欣赏心理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活动。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心理与具体的艺术接受形式有必然关系,体现了大学生的鉴赏欲望和审美趣味,也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审美心理和对于艺术种类的需求,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欣赏层次和范围。如喜欢严肃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喜欢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文化心理的体现,在艺术欣赏中,情感常常与人的审美心理因素相联系,具有比一般情绪体验更深的内涵。

大学生不喜欢说教的艺术作品,因为说教的艺术作品,往往蔑视了欣赏者的主观心理。而那些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丰富的心理个性唤起欣赏者心理体验的艺术家,其艺术作品才能受到欣赏者的共鸣。人们常常不满足于普通的相互交往,而追求艺术的心理对话,艺术的对话体现了审美心理的交流,因为现实的交往和心理对话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局限,局限于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人们不可能自由而无拘束地进行心理沟通。但是满足揭露心理需要的艺术作品,就能够使人在艺术作品中领悟整个人类精神世界,达到完美的艺术欣赏心理的形成。

艺术作品使人摆脱了偶然性的控制,让每个人可以在无限的艺术世界中自由选择。欣赏者可以同李白和杜甫、但丁和普希金、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进行交流,也可以与贾宝玉和林黛玉、浮士德和奥涅金、堂吉柯德和乞乞可夫进行交往。艺术欣赏者可以和所有艺术世界中的角色和创造者进行心理沟通,全身心的亲历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总体历程,将自我心理融入人类艺术心理的洪流,达到对社会与人生的沟通与感悟。

2.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的层次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学习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这样,艺术素养才能提到较高的层次。因为世界文化与艺术的历史都是相通的,历史上的各种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等众多的思想观念,不仅通行在文学和戏剧、美术和音乐等领域,而且与政治和宗教、哲学和道德这些领域也有深刻的联系。阅读文学名著和欣赏名画、名曲,必须了解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包括社会政治与历史环境、哲学、宗教与伦理等背景,才能达到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各种人文学科的知识,是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对西方的文化与历史毫无知晓,就不可能欣赏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伟大的艺术作品。

3.积极参与社会艺术活动,获得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陶冶

大学生完善自己的艺术素养,还需要积极参加社会的各种艺术活动。艺术实质上体现了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其中包括各种文艺创作和艺术实践,在其他社会领域,如体育和旅游等方面也都体现着艺术性与审美创造。在参与各种社会艺术活动以及具有艺术性的社会活动中,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艺术素养更加完善。大学生要积极投身艺术创造,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中提高自己全面的审美修养。

我们身处自然界,大自然的风光景物都能为人们带来愉悦和满足。大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进而又可以陶冶他们的品格情操。对于自然美,大学生应该以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从不同角度和方位观赏自然美,同时注意领悟自然美中的人文精神。社会美的内容,往往体现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在社会环境中到处反映着人类的艺术创造,如我们举目可见的城市建筑就是造型艺术的创造。大学生在接受社会美感染的同时,更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的艺术实践,以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生活,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多样的,大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与音乐、文学与电影以及电视剧和计算机网络艺术等。艺术美的欣赏对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启发大学生的创造灵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时,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思想观念,还应该具有丰富的艺术知识和审美感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高品位的艺术欣赏。大学生要具有各方面的艺术知识,并注意把握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源,领悟艺术作品的意境。

参考文献:

[1]陆建勋.教育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3]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人文艺术素养篇9

【论文摘要】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艺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艺术素养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2011-9.

[4]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人文艺术素养篇10

关键词:艺术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21-01

近些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逐步兴起,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逐步加大了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2002年7月公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中就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了提高艺术素养、进行艺术教育的大框架。

一、艺术素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艺术素养是艺术教育的最终体现,而艺术教育则是拓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艺术思维讲求感性,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右脑代表视觉人认知型,注重视觉信息,并且不对信息作逐步处理。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开发我们的右脑思维,从而增加感性认识,训练发散性想象思维。

2.艺术素养的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艺术素养会让我们辨别善恶、美丑,艺术会让我们的变得更加智慧,情感更加丰富,有助于建立高尚的人格,具有“正义感,要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有奉献精神,感情丰富”[1]等特点。

3.艺术素养的提高可以加深我们对艺术活动的欣赏力,从而更有效地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休息方式。艺术作品能够起到舒缓神经、愉悦身心的作用,使人消除疲劳、促进健康,为进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做好精神和体力上的准备。

二、艺术教育在农业类院校的现状

1.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偏低。现阶段,我们虽然认识到了艺术素养的重要性,但教育的主流依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偏低。特别是农业类院校学生通常以理科生为主,并且农村学生比例较大,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人文素养更是严重缺失。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课程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据调查农业类院校中承担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要求的0.15%—0.2%这个比例,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在人才引入方面,也偏重于专业人才的,基本没有考虑专职艺术教师岗位。

1997年之后,农业类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门类有了较大扩展,课程种类有所丰富。但由于教师人数不足、开课积极性不高、多媒体设备不足或老化、教学场地不完善等原因,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选修一艺术类课程。

3.社团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类院校中,各类艺术类社团种类繁多。但真正开展活动较少,甚至有些社团只有在新生刚入学时举行一两次活动,后边就没了下文。社团运行中主要靠学生自己摸索,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作指导。

4.网络平台作用为艺术素养教育的新阵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网络艺术素养教育通常分为公共网络平台和校内网络平台两部分。公共网络平台中含有大量艺术类文章、视频、音频等文件,但资料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校内网络平台的相关资料通常水准比较高,但资料数量相对较少。学生在两种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于,网上资料相对比较零散、体系性较差,资料质量的高低也需要学生自己甄别,这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养,实施应材施教。

作为艺术教育的引导者,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效果。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既要保证艺术类教师的数量,也要提升此类教师的质量,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素质优良的团队。针对学生艺术素养层次不一的情况,注重因材施教,找到艺术普及教育的有效方法。

2.拓宽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建设

现阶段农业类院校艺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课程以欣赏类为、教学大纲往往直接借鉴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大纲。为真正达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2]的目的,需要拓宽课程内容,逐步完善教学计划,重视课程建设,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3.加深学生对艺术素养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多项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过艺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放松休息方式、训练开放式思维、提升创新力,从而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专业研究。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艺术素养的重要作用,才能重视艺术教育,为下一步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知识体系

结合两种网络平台的优缺点,建议建立以校内网络平台为基础,聘请相关老师挑选、整理公共网络平台资料,选择质量高、信息量大的资源,并对挑选的资源按照循序渐进学习顺序进行排序、分档。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合适水平的资料进行学习。

5.拓展社团建设,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平台,提升艺术素养

在农业类院校现有社团的基础上,加强社团建设。建议每个社团都配备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通过社团开展的艺术活动,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行程。

6.加强学校的艺术氛围建立

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艺术文化氛围对于学生艺术素养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许多学生艺术兴趣最初自觉建立就是收到了学校大氛围的影响。这种艺术氛围的建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周期性的组织学生参与度高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