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十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22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意义

高校作为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不仅要以客观的物质存在,更要以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形式存在。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以统一价值观为核心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环境建设的有机体。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学校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师生员工文化修养、创新学校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校纪校规和规章制度,外在起到对师生员工的约束作用,内在起到引导内化作用。其三,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外化的体现,社团文化、学术文化、课堂文化、宿舍文化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四,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和思想。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时代性。由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此校园文化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无论在文化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要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滞后和沉闷,将弘扬时代精神作为工作的主旋律。第二,开放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其他各方文化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内容,本就不可能脱离主流文化而孤立存在,两者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一方面高校文化需要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高校文化又极大地影响着其他社会文化。第三,创新性。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因此创新是文化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师生员工长期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冲击,对文化的创新需求更为强烈。第四,超前性。高校是知识人才最为集中的场所,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向社会渗透进步思想与先进的文化。这些校园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超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文化的自身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导向作用的核心,高校校园文化能促进价值标准与规范标准的形成,当师生员工偏离这一标准时,标准在无形中起到引导作用,进一步实现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学校个体成员的思想起导向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上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个体成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合理引导,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理论修养的效果。其次,高校文化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师生员工的思想进步和情操陶冶创造环境基础。其二,对学校自身的价值观取向起导向作用。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从本质上来看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目标,并且在不断优化沉淀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被一致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既是正确发展方向的保障前提,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规范功能。高校校园文化能对内部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体现规范功能。首先,高校校园文化中包含精神、信念、习惯、道德等内容,当这些内容内化到校园环境之中时在无形中对校园成员产生一种强制规范作用。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制度不一定有制度文化,某些高校为规范校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制定出十分详尽的制度标准,但却收到不到良好的成效。这说明制度在设定时若不突显文化的作用仅依靠强制作用很难真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此同时,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同样起到规范功能,并且作为校园文化层次中最稳定的部分精神文化所起到的规范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

(三)创新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内部成员创新意识的激发作用。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其次,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这些因素正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四)凝聚激励功能。校园文化能有效提升校园的整体凝聚力。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以共同价值观作为前提,全体师生员工在价值观的引导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共同努力。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一能提升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二来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此外,校园文化还具有激励功能。文化活动中竞争性项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拼搏精神的养成。

(五)教育功能。校园文化能在无形中对学生起到全面教育的作用。首先,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其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创新改革也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体现,能有效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体育教育功能,有益于师生员工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首先,校园文化肩负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文化建设工作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文化引导作用。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一方面促进先进思想萌生,另一方面促使文化的改革创新。

(二)促进党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现阶段高校的教育方针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核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促进方针的贯彻落实。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更有效的促进师生员工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将马列主义等先进思想真正渗透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不仅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同样也应贯彻落实到高校教育之中。素质教育包含了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则能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当前素质教育仍存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现高校自身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获取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和综合实力水平。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已成为高校竞争的潜在竞争优势,最终达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方面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由于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的文化特征,因此为了实现校园文化的多方面功能,各个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对社会文化引导与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05.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世以来,对高校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文化,使在校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以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是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以校园为主要活动场所,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基本手段,以学校学生和体育工作者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综合了全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一个广义的概念。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内容等,涵盖了体育在学校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是体育文化在校园中最广义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可划分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学校体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它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其主要特点是空间物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比如:场地、器材、服装、图书资料、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等;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中由师生长期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观念、道德风尚、审美观念等。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第一,客观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直观教学文化的积淀,它在社会化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尽管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共识:体育工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的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而体育活动不开展、群体活动不普及的学校大多是管理无生气,育人不景气校园体育文化也不为人所称道的。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不管你意识与否,它总是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或正、或负、或大、或小的作用。

第二,时代性。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本质的特性,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而不时地演化自己的形态。学校离不开时空环境,时空环境是影响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到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制约。因此,与时代同步走和容易受到时代特征的影响,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的全民健身热、在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要达到等级运动员的标准;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体育几乎处于瘫痪状态;80年代学习女排热;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掀起足球热。每一次活动,都深深地影响学校,时代的体育精神特点感染着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反映着时代的体育风貌。

第三,闭合性。从组织观念看,学校是一个大组织,其内部又由一个个小组织构成,因此,这种组织层次分明、组织单位集中的特点,给校园体育文化带来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在内容上向开放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存在的形态上则相对闭合,从而形成一个个体育“文化圈”。如:系、专业是高等学校下属的基层单位,也是对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进行管理的基本单元。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管理实践,不可避免地要使这群组织形成相对闭合的系与专业体育文化圈,南方学校与北方学校、理科大学与文科大学的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体育项目的设置上都有相对的独特性与闭合性,班级、宿舍体育文化圈的形成势在必然。

第四,动态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天生好动,他们不习惯长期静坐和默读。一般而言,校园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静态性的教育形式,长时间的“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往往使多数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所钟情的体育活动既能调剂学习生活,又能获取各种知识和才能。在紧张学习的闲暇,在复习迎考的间隙,由班级或学生组织一场小型的体育比赛,这样既能调节学习生活、和谐心境、陶冶情操,又能使大学生得到积极性的休息。特别是在节假日到来的时候,如果进行以上的活动,就能使宁静的校园一时又“动”了起来。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愉快、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等潜能,使学生在体验体育带来的超越感、集体感、成就感的同时,提高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形式是综合、全面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有效措施。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正向强身育人的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从根本上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同于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它不是以强制性手段来使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而是使学生在一个充满体育文化环境的氛围中,领略体育的魅力,宣传体育知识和技能,感染、激发校园内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领域。”校园体育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对学校体育目的实现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微妙领域。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体育文化教育,并内化为对体育深刻理解,达到对体育认识上的提高,从而牵引行动上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起到绝佳的促进作用。

3.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能推动学校全面发展。高校体育具有教育、社会两重性。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学生,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不断创新。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正是在“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的信念中潜移默化,这种文化特质正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要把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四、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策略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赖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提高认识,加大宣传。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有直接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它所具有的社会学价值,人文教育的功效,健康身体的生物功能,是我们进行体育文化宣传,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基础。针对目前学校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淡薄的现状,应从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功能、特征及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加强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举办体育文化教育活动。

其次,形成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根据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客观的要求,广泛深入地进行筛选、渗透、补充融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形成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一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特色,应形成自己学校的体育传统,并在传统的积累中形成本校的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为榜样,集合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学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直接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学校因体育竞赛成绩优异而成名,学生因关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而更加亲和体育,并在长期的亲和中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再次,完善校园体育设施建设,为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特有的实践性,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以及整体知识的掌握,都与活动和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和制约着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所以,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励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后,有效整合各项体育工作,构建和谐的体育活动氛围。现行的各项体育工作缺乏整合效应,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学生面对缺乏实用性的课堂内容很难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体育的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对现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种改变,而是在体育教育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实施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使体育教学真正能够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机制。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最主要的体育活动。

高校校园不断充实、完善的各种俱乐部、协会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衍生物,这些协会、俱乐部进行各自活动(如:技术练习、管理、比赛等)。健全单项体育俱乐部会员制,定期或不定期派相关人员进行讲课、指导、辅导,既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活动能力,又保持了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五、小结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其精神实质和物质景象对学校和学生影响是深远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应以发展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为先导,高校的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高质量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加快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以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为突破点,创造出一种和谐、人文的校园体育环境,使大学体育教师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虎、屈春兰:《高校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河西学院学报》,2002.2。

[2]吴云:《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3]胡春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3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塑造人才、优化教育、凝聚激励、批判传承等功能,对学生的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问题活动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开办各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定期举办科技文化月、读书文化月,社团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大大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浓郁校园文学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锻炼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现场反应能力。

此外,通过学生会以及其他社团所举办的体育、文艺、卫生、外联、科技活动等方面入手,从而实现了多方面知识的自我教育。此外,礼仪教育应该是大学生参与的重要活动,它针对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开展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礼仪意识;通过专题讲座,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礼仪讨论,增强他们的礼仪认同感,为他们积极学习礼仪知识,有效践行礼仪要求创设有力的内在动力机制,最终促使学生实现自律。

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我服务

自我服务首先体现在服务好自己。要保持好个人仪容整洁,多饮食健康的水果蔬菜,预防疾病,保持精神的充沛、心情的愉快和身体的健康。只有这样才保证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下认认真真的投入学习。为防止大学生思想建设中“大道理难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情况,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通过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学校可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使学生可以在岗位的时候实现自身教育并教育其他同学。此外,还可以积极提倡学生服务他人和社会。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大学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是社会了解大学的一个窗口,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能振奋学生的精神,调节激发学生的行为。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自主创新的空间。学校应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通过组织多种社团和文化艺术俱乐部的形式,使学生受到“文化浸透”。

要始终坚持“知识与文化并重”的教育理念,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博大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应当形成专业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校园生活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平台,充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新性,团队精神。

文明健康,形式各异的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陶冶个人情操、增强学生乐观面对生活和顽强对抗挫折的信心。目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学生在校园文化的重要主体作用,要实现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求知、求是、求乐中奋发向上,得到思想的升华。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研究》(编号:SGSY2009YB125)”

*作者简介:张革,男,籍贯:江苏徐州;现任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讲师,研究生,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党建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在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从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本身与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内部两方面提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涵;思路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文化繁衍的重要场所。一个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不但对于提高全民族和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产生积极、巨大的影响,进而促成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与进步;同时能造就校园特定的文化优势,文化氛围,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从而构成一种最佳的教书育人环境,以文养德,以文养才,以文养能,直接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校园文化的内涵,大体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狭义的解释,把校园文化仅限于美育,主要内容是浅层的艺术教育和课外文化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把物质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的内涵中,校园文化即包括办学中的软件的隐形文化,也包括硬件等外显文化;第三种观点介于广义与狭义的理解之间,认为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从本质上讲,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是进步文化,它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又有区别,具有如下特征:

1.规范性与先导性

不论是何种层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教风、学风,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而校园建筑、雕塑、仪式和校园活动等具有典型性、审美性、文化性特征的器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校园文化的规范性是塑造师生精神人格的基础。校园文化是社会的先进文化,代表社会精神价值的主导流向,始终最先把握时代的脉搏,它以独特的方式、深刻的内涵和超前的意识与志向,引领社会精神的走向,触动社会文化的变革。

2.继承性与超越性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受制于时展特点、人们的思维观念、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教育话动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还包括生源构成及师资质量等,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校园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属社会的先进文化,它对社会文化必须具有超越性。

3.特色性与一致性

校园文化是在不同的大学校园、在不同的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表现。但是,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每一个学校在这根本宗旨上是一致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性是相对的,一致性是主要的方面。

4.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校园文化包含着学校的教育理念、最高目标,办学方针、教学模式、治学态度等,反映一个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和一种对社会的态度。校园文化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把母校的精神、威望印刻在学子身上,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忧民爱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规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积极向上,探索新知,甘为人梯。校园文化不能单纯停留在知或行的某一层面,而应该是二者完美的统一。缺乏任何一方面校园文化都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具有片面性。有些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只关系着学生,与教职工无关,认为学生才是主体,对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且很少有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活动流于形式,多是自娱自乐性质,缺乏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品位,也就是说校园文化精神核心地位不突出。

2.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校园文化管理不规范。由于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等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不规范、不系统,造成校园文化的管理混乱:有的隶属党委宣传部,有的隶属校团委,有的虽然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管理工作不落实;有的措施不完善,与学校整体工作不协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不够。校园文化,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校园的“中介”,它是社会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输到学校,是随社会文化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不仅要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要研究校园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随着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和中国加入wto,校园文化面临各种文化冲突,突出表现在传统意识和现代意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碰撞和较量。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引导高校校园文化成为重要的课题。

三、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原因

1.理论研究不深入。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无法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地位、功能达成共识。校园文化建设尚缺乏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具有较高价值的校园文化理论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2.高校领导缺乏对校园文化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系统性未达成共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统筹规划,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中来落实,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短期行为。特别是一些具体负责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任务没有硬化。尤其是教师对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教师在培育、营建、传颂校园精神方面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3.缺乏创新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校园文化活动一成不变,只注重活动形式而不注重举办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即精神层面重视不够。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在大学校园蓬勃兴起,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广,无疑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校园文化要不断创新。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本身与社会环境方面

1.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作用的认识。从实践“三个代表”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使校园人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而且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较好地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2.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体制。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突出人的发展,凸显人文关怀精神,重视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要使学校制度成为倡导自由、民主宽松气氛的导向体系。首先是健全领导体制。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体制,真正形成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学齐抓共建的格局。其次是搞好协调。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加强规划,协调配合。再次是要加强管理。为此要引入四个机制。一是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二是激励机制,要调动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不同层面的、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竞争机制,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限制和淘汰不受师生欢迎、质量差的社团、活动。四是创新机制,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更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与时俱进。

3.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处理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面对网络文化所提出的挑战,高校应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采取得力措施,抢占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网络制高点,要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的方针,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要抓紧培养一支既懂信息网络技术又熟悉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工作的新型干部队伍。要针对新形势网络文化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加强校园网站的监管、信息化教室的管理、宿舍上网的管理、学生外出上网的管理措施,要建立和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4.导入CiS进一步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形象是指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也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实施CiS,能使公众对学校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美誉度。现在一些沿海大城市经常举办国际教育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知名学校为了占领中国市场而大力展览自己的教育品牌。可见,教育品牌与经济效益有关,因此在注重教育品牌效益的同时,学校越来越注重广告的宣传作用,品牌形象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5.充分发挥“两课”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呼唤人文精神,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6.优化社会环境,发挥社会文化作用,进行社区共建。要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必须不断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高校要依靠社会力量开展校外青年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和假日文化生活,使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社会有利的文化资源来弥补学校文化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与社会有关部门开展共创共建活动。高校是社会主义精抻文明的窗口,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现代文化底蕴。通过共建,可以把学校的文化知识和文明传递给社会,影响社会环境,使学校和社会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既可以优化社会环境,又可以促进校园文化迅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内部方面

1.正确处理校园文化三层面之间的关系。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保障,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校园精神为中心,紧紧围绕校园精神进行建设和开展活动。校园精神必须能够全面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宗旨、理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2.校园精神方面要体现个性化、树立品牌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校园精神文化对内要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有利于教育教学环境的组织氛围;对外要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很多高校都认识到校园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致力于在学校培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

3.校园活动方面要有创新意识,要全员参与。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它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即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和学习类、科技文化类、文娱体育类、服务成才类。活动文化在活动设计上要做到长规划、短安排,每个时期有重点,活动富有针对性,富有个性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它有利于校园精神的培育,与校园文化环境相互促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成立大学生科协;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大学生社团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阵地等。同时要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搞好教师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往往忽视了教师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文化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是不完全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其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对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与学生接近,容易和学生沟通,且思维灵活、观念新,这些就更有助于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学校应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与需要,除了要在政治上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外,还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4.校园环境方面要加大硬件投入。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是一部久读不厌的教科书,能使人身处其中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有一种无穷的想像和永恒的激情。因此,优化育人环境是建设好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物质文化环境是大学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内的所有建筑物设施和环境规划,都应标志着它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包含着哲学启示、科学幻想、道德规范与理想追求等精神因素,因而成为学校区别于其他社区文化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l]范洁梅、张智青.《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修课”’,《教育双周刊》,2006.4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办学品位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19-02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内容,如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校园绿化美化等;校园文化也包含精神形态的内容,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师生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种全校师生认同的、精神价值观念共享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实现深层融合的标志,也是校园和谐体系的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育人环境。

一、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高职教育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院校的内涵式建设,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议题。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可以让师生沐浴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有利于教师在此氛围中更好地培养高职创新人才,有助于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尚未完全形成。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级而来,传统文化被遗弃了,新的文化尚未完全形成。高职院校在扩展规模的同时,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尚未完全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并在高等教育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己个性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认识上的误区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基本保障。有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理解为校园物质形态的建设,如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一味地强调发展校园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另外,高职院校的危机意识亟待加强,危机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由于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高职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社会压力和就业压力。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很容易引发危机事件。这都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严重障碍。因此,纠正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误区并健全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制度可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日益盛行的非主流文化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当今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如微信、互联网等)。网络文化给学生打开了了解社会和世界的方便之门。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网络的虚拟性有时充斥着不健康的内容。由于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够成熟,网络传播的非主流文化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极易造成不良后果,给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加大了高职院校健康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融合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将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具体内容。

三、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注重教育主体间的和谐发展,形成谅解与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主要就是以高职学生为“本”,要把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2.倡导主流、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主导因素,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和主人翁意识、求实创新、严谨勤奋、诚信守信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融合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高职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要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列入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要注重精神文化形态发展。高职院校领导要统筹校园文化建设各种要素,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精神文化建设的理念,让和谐的精神文化引领整个校园文化健康的发展。高职院校可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的文化建设经验,明确自己弘扬和倡导的精神实质,提炼学院建设目标、学生管理理念、教师管理理念、学校精神等精神文化,并把这些理念融于学校的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和校园规划建设中。

4.体现高职特色,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时代性、自主性和适应性。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形成,但他们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性。同时高职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创造和创新。

高职院校要形成健全的和谐校园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中,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既有文化又有技能的高质量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红球.学习型班级―现代高校班级建设发展创新探析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2]陈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14).

[3]孔凡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9).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6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依靠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是校园文化建设得以传承和发扬。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下面我将从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如何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如何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这三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则必须有一支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初期,则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设计,出谋划策,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体制,也就是说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比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积极鼓励教师为校园设计规划方案,道路的命名、校园绿化等等,从中选择优秀方案加以采用;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征集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的设计方案,征集校庆徽标,鼓励教师参加每学期的校园文化周等;在校园制度建设中,通过召开教代会、各部门管理人员会议共同制定校园各项管理制度。

1.2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创自办了各种社团,由于学生本身生活经验严重不足、知识广度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事倍功半,一旦得到经验丰富、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的及时指导,马上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就会使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并将广大学生吸纳其中,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我校为了保证社团健康发展,为每个学生社团配备一到两名指导老师,并且每年要评选优秀社团指导老师。有了这些老师们强有力的领导,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组织建设完善,社团活动更是五彩纷呈,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1.3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同时又充满现代意识,受时代文化潮流影响。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就尤为重要。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校风主要包括了教风和学风,但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为了建立良好的校风,我校积极开展文明教工创建活动,通过评选文明教工、师德标兵、文明家庭、师德演讲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树立良好的教风。进而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建设良好的学风。

1.4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者

校园文化有其历史性、传承性和特色性,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必然要不断的吸纳新事物,创造新的文化内涵。我校在现有的校园文化形势下,不断分析新问题,制定合适的管理办法;不断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办法,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加以选择性采用,取长补短,不断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形式,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

2如何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师地位的缺失,作用的弱化现象。如何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2.1校文化活动要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文化的建设方向应该要综合大多数成员的心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因而学校领导者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个性色彩,更有生命力。而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发其内在激情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活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学校生存的关键。一个学校要能脱俗于群体,关键的要素还在于其教师群体所体现的各种素养,或者说独特的群体气质。创立学校品牌,就必须要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学校之盛,在于教师之盛,而教师之盛又在于教师学养、师德之盛;再则,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教师总是希望以自己的专业修养赢得他人认可。因此,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结点之一。

2.2学校应重视相应管理制度的确立,加强实绩考核等措施

当然,在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后,学校也要重视相应管理制度的确立,比如修订《班主任考核条例》、《优秀教研组评比条例》、《教科研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表彰先进,加强绩效考核等措施,促使教师在良性的竞争和工作氛围中,自觉得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优化个性品质,提高教研水平。比如我校在班主任考核方面,制定了详细、量化的考核标准,对于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班级组织建设情况、班级凝聚力、班级活力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使得班主任在执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需要。

2.3学校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学校想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则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参与社团建设和参与并对社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教师,学校要适当给与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激励。比如,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社团指导老师平时给予相应的通讯补助,每年给每位社团指导老师适当的年终补贴,同时对于社团优秀指导老师相应提高补贴金额。注重培养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青年教师,为这些教师提供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7

一、深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

1.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以及此种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层面上的具体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园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图书资料、文化设施、教学要件、实验仪器、办公室设备以及人文、自然环境等等。它是基础部分,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二是校园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即指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职能系统。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三是校园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表现为师生的价值观念、课外文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舆论导向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校园文化建设所必需的根本基础,它一旦形成,必然内化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

2.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具有教育导向性。由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前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条件大不相同,这必然会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潜能得以发挥,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健康形成。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它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发挥其特有的暗示、启迪作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学校倡导的价值观相一致,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使广大师生目标一致。

第二,它具有创新性。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完善,校园文化要更好地激发广大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就不能局限于搞几项活动或举办几次讲座,还要具有开发创新性,尤其是在信息网络畅通的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能,活跃校园生活,不断改进校园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管理制度,组织能发展学生个好的各种社团活动,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并且要有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

第三,它具有平衡协调能力。如同社会中一切事物一样,校园文化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在对传统与现代校园文化的调适中,促使传统的校园文化向现代校园文化转变,既使校园优良的文化传统得到发扬,又注入了现代化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及种种挫折所导致的焦虑、忧愁等都可能使青年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校园文化通过选择、变通,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乐观的精神和奋发进取的意志,缓解了个体和社会、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冲突,既顾全了整体,也尊重了个体。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领导的思想层没有充分重视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娱乐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普遍存在着计划不能完全实施、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2.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属到学生工作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教师和干部职工没有意识到自身对校园文化建设也负有为人师表的使命和责任,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对学生课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些现象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3.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普遍较低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多依赖于学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学术、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偏窄,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向高层次方向发展。一些学校的领导者,只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精神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4.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特色不突出

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有利于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补,但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而现在许多高校又回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时代,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组织,确保校园文化健康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师生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认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进一步将校园文化建设朝着人本型、现代型的方向发展,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阵地,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运作程序,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树立校园文化全民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高校一样仅凭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的。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高校党委和行政及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和日常工作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努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主要推动力,上下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建立和培养一支较为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大众化、高层次、高质量的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3.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对育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内容,尽量减少盲目性。一是内容上要由浅层次的娱乐活动向学术研究、科技实践过渡,增加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突出学术性和专业性,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才的要求,真正体现出高层次和高品位。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上要灵活多变、力求创新,要和学生的特点相吻合,与社会现实同步。

4.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学校文化特色,注重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

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魅力所在。校园文化生活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因此,不同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培养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科技活动为内容,以寓教于乐为手段,以开放的态度,开展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宽松的文化环境,传播主流思想文化,这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很大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可以为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需要做好支撑;可以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可以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划分两个层次:一是以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是以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任务,就是在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统一。

二、建设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1.在建筑功能性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功能的实现为人服务,在建筑功能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现代化的设施更好、更便捷的实现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完善其扩展功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便利、更多的服务,让其全方位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理想的大学校园建筑美学设计有其独特的气质,是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统一,通过其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与身处其中的师生愉悦的精神感受,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因此,在学校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现有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体现和谐性;精心设计每一栋建筑,使其既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又同时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要认真装饰建筑内部环境,以高雅、庄严、艺术气息浓厚的装饰设计体现教育建筑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全面提升建筑的品位和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建筑文化的魅力所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校园建筑的育人功能。

3.建设承载深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点睛之笔。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涵盖了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强调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要通过整体呼应,协调统一的布局体现校园景观的和谐感;要通过发掘校史中的优秀人物、标志性事件等,选择最具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部分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来增加历史感;要将校训、校歌、校徽等元素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加以强化,增强校园景观的教育性;要以雕塑、书画作品等元素营造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让校园景观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时刻影响学生,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味。

三、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相统一的精神环境

1.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实现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园制度体系。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高度集中的场所,对于社会新的变化、新的理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和接受力。所以,在高校制度体系运行过程中,更加需要及时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修改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确立解决新问题的新型制度,这也是高校制度体系灵活性、有效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我国高校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是重约束、重管理、轻服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制度设立和执行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服务理念,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举,才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环境。

2.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体系

符号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凝练和浓缩。校歌、校徽、校训、校史、典型的校园景观、大型典礼仪式等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符号体系的范畴。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历史、引领后人的重要参照。建设校园文化符号体系,需要以学校发展历史为参考,以学校现实发展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未来发展预期为方向,科学的提炼和总结,避免同质化、共性化,追求特色化、个性化,通过校园文化符号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氛围和外在形象,使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广大师生、校友的精神寄托。

3.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文化活动要实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坚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形象的基本要求,是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二是要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化活动是教育理念和思想传播的有利方式,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文化活动的基本目的。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需要探索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渗透与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要做到文艺性与科技性、政治性的统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需要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的分量,以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开展政治参与活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更重要的是探索和设计提升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的活动形式。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促使其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通过全面、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其对学校历史、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44-03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以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不同之处,除了有历年来师生对学校的总体认知、追求和探索,有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个性外,还有企业文化的渗透,突出行业特点,营造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文化、环境,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特色。对于进入高等教育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要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长期探索和积累。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发展目标、团队意识、价值观、行为观,会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启迪思想、陶冶心灵的教化作用。一是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灵感,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在各种形态的校园文化所营造的崇尚理性、展现精神、追求成功的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感同身受,生发出对理想、高尚、美好的追求,更好地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强调专业性、技能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偏“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和道德水平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质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加强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职业文化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拓展高职生视野,陶冶其性情,促进人格完善,形成职业道德,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技术型、创造型合格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三)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职工发展意识的需要

人由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动,有目标的行动是激励性的行动,因此,校园文化的价值目标能激发校园人产生工作行为动力。同时,校园文化能满足校园人诸多方面的合理需要,比如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又如提供广阔的文化活动背景和施展才华的必要条件等。这种合理需要的满足使校园人的精神有所追求,兴趣获得发展,特长得以展示,从而激励校园人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维持强烈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透视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积淀不够

高职高专教育是近十年的产物。为符合教育评估基本建设要求,各高职院校通常都建有新校区,新校区首先具备的是新教室、新食堂、新宿舍,而且各院校之间建设极其相似。然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开发缺乏厚重的文化风格,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校园物质文化,缺乏具有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使人难以感受校园文化个性,造成文化传承上的断层。同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或在原来中专校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或是套用本科院校模式实行“拿来主义”,真正具备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还未真正建立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些规章制度也还未建立完善。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职教特色缺失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高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文化特征。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定位不准,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变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脱离了高职培养目标,没有与职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到培育校园文化的职教特色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品位、树立学校品牌、提升核心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导致出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职教特色缺失。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虽然在高职院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对其理论的研究和规律性的认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文体活动为主的层次上,高质量的活动不多,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往往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而并不去思考如何通过活动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这样就使许多活动流于形式。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活动主体往往局限在学院宣传部门及学生干部中,对广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大,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教育缺失

首先,在办学理念上,往往机械地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开来,简单地把科技教育等同于理工类专业教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科类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着重强调技术技能培养,人文教育被边缘化。其次,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和社会经验,就业压力较大,为迎合市场需要,表现比较急功近利,不同程度地存在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五)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缺失

文化建设是一所高校各项建设的灵魂,是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许多高职院校忙于大量的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没有系统规划,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校园文化的功能、内容、特性还缺乏理性而全面的认识。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和手段,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统一而全面的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对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难以起到推动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难以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有长期的努力才能收到效果。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真正给予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科学的计划系列,既有为期数年的全校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远景蓝图,也要有学年时段的中期性的行动纲领;既要有校园文化建设总计划,也要按各部门、各组织制定专项计划,更要有校园文化建设常规计划。通过完整严密的校园文化建设计划,才能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计划在建设活动中的作用,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各院系的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的绿化、名人塑像等环境文化,也包括教学办公设施、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条件等基础设施文化,还有校徽、校标、校歌、画册、学报、信纸、校园网络都应该具有无声的文化。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好的物质文化能给人精神文化熏陶,能进一步强化师生员工的协同感和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它属于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体现的是用机制管人管事。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师生进行导向、调控、训导,有利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有效性和方向性。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学风教风、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及精神面貌,体现这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是文化的最深层次。

这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物质文化是基础,是校园文化的最外在的表现和标志。制度文化是校园人的活动准则,是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

(三)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机制

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展示自己独有的“个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具备充分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职业技能,不仅要学会职业技术技能,更应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并要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自己,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缩短了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走出校门即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定位和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进行探索,寻求一条校企结合之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企业。

(四)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阵地

1.重视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对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往往依托当地经济,生源密集,学生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认知,更热爱当地的文化,以当地的优秀文化和文化名人而自豪。这种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对本地文化的热爱成为其成长的内在精神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地域特点,不同程度地把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利用网络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要用正确、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增强主旋律在互联网上的宣传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3.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校园精神文化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它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着其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图书馆要适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需求建设馆藏,逐步建立起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藏书体系,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展开。

4.建设高层次、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娱乐性校园文化,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拓宽加深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校园文化还要重视多层次建设,让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中,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价值,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潜能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赵正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255-258.

[2]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6-77.

[3]温景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05,(6):66-67.

[4]钱涛,张亚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须彰显职业特色[J].职教论坛,2010,(5):14-15.

[5]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95-198.

thereflectiveandreshapeofthe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inthehighlevelvocationschool

DoUHayan

(Jiangsufinanceandeconomyvocationtechnologycollege,Huai'an223003,China)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校党建;校园文化;双向互动;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73-03

高校党建是我国高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高校正确发展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保障,其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集体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以及能够体现这些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校园建筑风格、校园文体活动等等,具体可概括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即是对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培育和践行过程。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融合性以及功能上的互动性,两者的良性互动不仅引领着高校正确的发展方向,更为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合格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互动关系

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场域,都是在高校这个相对独立和专属的环境下,而且在终极目标上都是围绕着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展开工作,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工作的开展都会深深影响着另一个方面的工作,它们的双向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一)高校党建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与导向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既融于校园文化建设又高于校园文化建设”[1]。党委领导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通过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着力宣传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政治保障,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

1.高校党建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引领与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决定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由于党委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党委通过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着力宣传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党建通过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政治保障。同时,党的先进性建设也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此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还包括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训、校风等。在高校党委部门的引导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紧紧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内化力,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形成人人参与的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推动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高校党建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导与引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载体和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是学校精神的固化体现,直接体现校园文化氛围和内涵。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会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广大师生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在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导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性,既能增强时代感、弘扬主旋律,又能体现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使物质文化建设承载教书育人的功能。

3.高校党建对校园良好制度文化建设的推动。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包括高校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师生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是维持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制度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仅能够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确保各项校园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保证师生员工行为有章可循,而且还可以使校园制度文化在党组织的引导和广大党员的模范示范作用下内化成为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从而达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提供有效载体和拓展平台

高校党建以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依托,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符合主流文化发展的规律,从而大力提升党建科学化发展水平。

1.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环境支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风、实力的综合体现为优良党风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2],对广大师生增强党性、提高政治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把党建工作融入其中,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使党建工作的开展拥有更好的内部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创新载体。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为高校党建工作搭建广阔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党建工作载体的不断创新,有利于克服传统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易于为广大师生所接受,从而有利于强化广大党员的政治信仰,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各类丰富的创新载体也有助于提升党建工作的文化内涵,拓展广大群众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入认知,提高他们入党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党的感召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高校的各项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影响学校运行的重要机制,保证教学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健康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利于推动党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对于建立健全党员发展与教育机制、组织运行和监督机制有重要意义。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整合学校资源以确保党建工作的顺利运行,同时也对改进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制度依据。

4.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3]。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镇和思想文化创新的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党建工作才能具有更大的活力、更强的影响力。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符合文化的规律、赋有文化的符号、显示文化的功能,这些都已经成为提升党建科学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目标。

二、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双向互动的实现路径

(一)高校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1.建设方向上的引领。高校育人,党建为魂。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加之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地球村”的出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面临较大的冲击和改变,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校园文化建设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以及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广大师生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校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些都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政治方向上的正确引领。

2.建设内容上的创新。首先是党的思想建设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在设。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首要工作,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事关高校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党建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建设内容,从思想理论、道德情感、意志品质上不断加强全体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引领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其次是党的组织建设创新,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型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知识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迫切,这种学习不仅体现在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括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一方面,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型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高校成为学习型校园、文化型校园,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4]。

再次是党的作风建设创新,以“三严三实”促进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作为肩负着引领广大青年思想教育的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应该加强自身纪律与作风建设,坚决抵制腐败的产生。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三严三实”为标尺,不断加强高校民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为此,一要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二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改革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良好从政和教育生态,将廉政建设作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最后是党的制度建设创新,以党的制度建设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依托。党的制度建设创新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有效的革新制度支持和依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一是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制有机结合,发挥学校党委的决策核心领导作用,统揽全局,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二是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建立健全学校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机制。三是要完善党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党内各项制度间的衔接配套,既要加强实体性制度建设,又要制定要素完备的程序性制度,“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形成制度合力”[5]。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拓展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平台。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布局、建筑装潢、环境美化等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推进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形成,把校园文化环境与党建工作完美融合起来,使广大师生能够在校园里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和党的力量,从而使得心灵得到净化、党性得到提高。

此外,针对新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要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全体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沟通和交流。努力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弘扬主流文化,使网络平台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载体。

2.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撑。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灵魂工程,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是现代大学的生机活力所在。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可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全校师生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境界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塑造。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来增强思想教育的功效,同时,将党建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党建文化氛围,做到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他们的入党积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3.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维系学校正常秩序、规范师生行为和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实施的各种机制,例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制、组织运行机制、考评机制、奖惩和监管机制已经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之中。因此,以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新的突破口,不仅能够带动高校党建制度建设的创新,而且能够为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

总之,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布局、环境卫生等方面都要注重时代感与美感。师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以此促进高校党建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彩根,刘锁娣.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周克刚.高校党建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3).

[3]郑支农.论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4]聂庆益,黄如兰,丁凯,王永昌.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校园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张国隆.积极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J].党建研究,2012(3).

LetHistoryFilesandmaterialevidenceSpeakaReview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edicalUniversityofmanchuriaandtheGermwarfare

YUnHuaiying,HaoJiandong,wanGYanjie

(1.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ChinamedicalUniversity,Shenyang110122,china;

2.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enyang11003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