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十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十篇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19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1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体现

中西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第过程。节日是具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而需要纪念的日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该民族的每个民族节日,都具体地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反映该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西传统节日习俗差异直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的体现

1、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国际劳动节等,各自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等。西方国家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2、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起源不同。中国古代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因而有:“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终年劳作的过程中掌握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再有,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西方国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与宗教有关,例如,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庆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讲究合家团圆,带有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的封建社会特征例如中国的除夕夜,。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只是家人团聚,不会邀请外人。而西方的节日,经常会邀请朋友共庆节日,表现出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礼仪不同。中国的节日宴席,家族长辈或贵客一般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团团围坐在饭桌旁,有等级区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劝菜、夹菜和劝酒,有一种浓浓亲情的气氛。而西方人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优先”的习惯,用餐时讲究坐姿端正,吃饭优雅,吃饭发出声音被视为粗鲁了。

5、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观念不同。吃喝是中国节日的永恒主题,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认为通过饮食可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6、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饮食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吃看作头等大事。节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饺子、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营养,西方节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鸡、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传统节日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红色,是中国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庆和吉祥之意。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是“火”与“血”的同义,象征残暴与杀戮。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有悲凉之意,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白色的象征着纯洁、高雅、无邪,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的产物,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8、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目的不同。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动、烧香拜佛是中国节日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顺顺利,长命百岁。西方节日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是敬神,感谢上帝的恩惠,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于人类。

中西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烧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为主要内容,追求健康长寿,红色为节日的最爱。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以玩乐为主,注重于情感友谊,追求健康快乐,通过宗教活动和娱乐形式来实现。不同民族传统节庆的形式,是由该民族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决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参透

传统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较为封闭蕴含有太多的伦理色彩。西方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上很好,节日娱乐性强,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传递的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见面说:“Goodmorning!”,祝愿时说:“GoodLuck!”。西方的新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HappynewYear!”,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祝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中国有七夕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中元节,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有父亲节、母亲节。中国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国有农历新年,西方有圣诞节。中西之间有着不同之处也有天然相同之处,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随着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欢迎,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同样得到世人的青睐。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交流的意义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成为了中西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通过了解中西传统民族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在国际交流中克服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达到更有效的融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国人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习,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为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於奇.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李露露.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中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化比较和文化交际等方面组织跨文化交际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以此培养高中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空间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任务设置中体现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引导学生寻找中西文化差异。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Differentcountrieshavedifferentfestivals.”的文化差异提示。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进行任务设置,让学生列出4个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原因。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就在各国文化交际方面出现了错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将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表述。有的同学将端午节表述为“DragonBoatFestival”、将清明节表述为“tomb-sweepingDay”或者“pourBright-nessFestival”。针对这样的表述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要知道在汉语中的“龙”与“Dragon”是不能对应的,从英语表述上来看,端午节成了龙舟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曲解。清明节的翻译表述也存在一样的错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体系中,文化内涵不是对等的,由于这些节日均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英语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汇进行相关表达,要让学生掌握音译的有效处理方法。

二、在文化比较中加强学生文化空间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有关“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节日、相关人物、季节以及事件等关系的介绍,初步诠释了世界各国节日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需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亲自去进行相关节日的了解。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3个以上英语国家的节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些节日中的相关人物和节日起源进行了解和学习,然后思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有哪些。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因为很多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都较为熟悉,比如像Valentine’sDay、ChristmasDay、allSaints’Day等等,但是在学生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国家节日与宗教有较多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则与自然变化有关系,比如我们国家的“mid-autumnFestival”“SpringFestival”等节日都是与相应的季节有关;而且西方国家的节日与中国传y节日注重家人团聚不同,他们更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释放。要知道学生提出的这些观点已经上升到价值观、哲学观的层面,学生在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讨论的过程中,能对相关文化背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空间意识。

三、在文化交际模拟中进行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初步培养,教师可以在利用“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跨文化交际,通过为外籍教师写春节邀请函,邀请教师在到自己家里过春节。在学生的邀请函中,教师可以从称谓与日期书写格式、礼貌用语的使用以及邀请理由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考察。在学生的邀请函写作中,大部分学生出现了礼貌用语的错误使用,出现“please”祈使语气,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英语表达思维;也有同学在邀请教师除夕到家里做客,用了“party”这样的词汇,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曲解,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认识错误。所以教师要在加强对学生中西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语言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理.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华章,2014,(18):274-274.

[2]朱艳艳.伦理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体系研究[J].学周刊,2015,(24):61.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3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Lesson14themanupstairs中,出现过“i’msorrytotrouble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morning,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a:Yourskirtlooksnice.B:thankyou.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

[1] [2]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Book1中“what’syour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和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Book2Unit3mid-autumnDay和Book3Unit13merry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4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lesson14themanupstairs中,出现过“i’msorrytotrouble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morning,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a:yourskirtlooksnice.b:thankyou.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book1中“what’syour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和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book2unit3mid-autumnday和book3unit13merry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5

一、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简单地讲,即是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的融入,使得原本的文化有了变化。我们知道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像每个国家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等会不尽相同。而这点主要是由地方区域性造成,地理位置的不同,将直接导致文化差异。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民族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在如今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深入,文化渗透更加明显。在中学的教育中,文化渗透于教材中,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呈现在课堂上。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指的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及传统习俗等。因此,要学习好英语这门语言,就需要从英语文化背景出发,对英语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一步一步地领悟这门语言的底蕴。

二、教材中的文化渗透

拿牛津初中英语(江苏版)来说,牛津初中英语(江苏版)始用于2003年,2012年前有较多次数的修订,在2012年9月做一次较大的调整。本书按照科学性的原则编排,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系统性,书中内容非常接近现实生活。如在书的Starter中,日常交际用语为其侧重点;教材7a第三单元,该单元以“节日”为话题,介绍了中国和外国的一些节日,像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等,外国的圣诞节、复活节等,国际性的节日劳动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完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可让学生通过对话表演等方式去感受万圣节的节日氛围,了解西方传统节日,并在课后通过资料的整理和相互间的交流,以此来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化;9a第二单元中关于颜色含义的话题,讲述了不同颜色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含义,像白色在西方有纯净和高贵的含义,而在中国,却是一种悲伤的基调。而如今,中国人结婚新娘喜欢穿上白色婚纱,这种潮流就是来自西方。

总之,英语的教学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核心,教材中深入地研究了各方的文化,可以说英语的教学就是教授外国的文化。

三、注重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语言习惯肯定是会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各国的文化差异,然后适当地扩展开来,教学质量必然高。

先从姓名称呼的差异说起,在中国,姓名包括两部分,姓在前名在后,而在西方,名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firstname,surname,familyname,不过人们都习惯使用firstname。其次在饮食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然而筷子却会让外国人感到疑惑,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刀和叉。最后要注意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外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委婉地表达情感,典型的一点,中国父母喜欢叫孩子的名字,而外国父母不会直接叫子女的名字,而是以“darling”或“sweet”称呼。

两种语言也还会有一些有趣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一些词语上面。像awhitelie一词,它是指小孩说的一些话,童言无忌的话。另外,中西方的信仰也会让文化有差异,像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西方人喜欢以狗来比喻人,而在中国说你是一只狗,那你肯定不舒服,可能是受成语猪狗不如的影响吧!

教师对这些文化差异的讲解会逐步地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离不开文化渗透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文化渗透意识,让学生在这些丰富的差异文化中长大,为他们以后生活工作的语言交流打下初步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章节之前,应该先根据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先行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背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侧重点,把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之中。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词汇教学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为目的;语篇教学以达到文化背景相融入为目的;系统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的理解为目的。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6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节日是农业色彩浓,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主要是更具的季节使转换的基础上。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天气的护理,农作物生长以及人们的生活对天气气候依赖非常大。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地长期交往中,理解和掌握的自然顺序的规则复杂,不断总结了四个,24节气,形成主要是油门,围绕农业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二、中西方节日庆贺方式的差异

在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在很多地方都留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如等级制、家族式,节日大都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多以内部活动为主。西方传统节日则不同,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体现的是人们的互动性、群体性和狂欢性。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反映出人们互相间渴望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等特点。以春节与新年为例,中西方在庆祝时有着很大差异。在中国,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人们就以各种庆祝方式,一直出正月。在12月31日晚,当地人民走上街头,在盛大的狂欢节,在半夜接近于零,人聚集虔诚地祷告,新年倒计时。十二点整的时候,美丽的音乐,舞蹈,人们会庆祝坐起来。可见,春节充满了丰富的传统风味和独特魅力,反映了呼吸和时代的潮流在新的一年里,更贴近现代生活。

三、在节日中中西方在服装的区别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节日文化;交融;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54-02

1.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1.1词汇差异。在中国,peasant(农民)和laborer(劳工)含有正面的意思,但对西方来说,却有某种反面消极的意思。相反,landlord(地主),landlady(房主),boss(老板)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西方人却不这样认为。中国人在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时喜欢用lover一词,这常使外国人感到疑惑,因为lover在英语中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而与汉语中"妻子或丈夫"这个词的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应是:husband或wife。对数字的理解和喜爱也有着不同,在西方,13是一个忌用的数字,因为它对西方人来说意味着厄运,在许多宾馆和公寓宁可缺第13层,然而中国北京人对此却有偏爱,专门用它起铺名,如十三太保,中国汉语的成语还有三令五申、五湖四海,说明中国人偏爱三、五、八、九,认为这些数字会给人带来好运。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采用cadre,但实际上英语中的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在涵义上有偏差,因此译成official反而更贴切一些。

1.2风俗礼仪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体现在风俗和社交礼仪上。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体现在对待任何事情以国家和集体为重,个人及家庭为次,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在交际时重视含蓄,反过来西方人喜欢直率。在英美国家中像夫妻生活、、年龄出身、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均看作是个人的事,纯属隐私。然而在中国这些却多少带有点儿公共性,人们谈及他人的生活乐趣天经地义,中国人聊天时就常问:Howoldareyou?Doyouhaveboy(girl)friends?Howmuchisyourbeautifuldress?whatisyoursalary?这些在中国人听起来是充满着关心的问候,是关系融洽的表现,可西方人听了会反感地认为:"it,isnoneofyourbusiness.,因文化礼貌规范方面的差异常会造成腼腆的局面使交际拉开距离。

2.中西方"节日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拓展策略

传统节日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它体现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2.1挖掘英美典型节日文化的精髓。万圣节(allSaints'Day),又称Halloween,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11月1日为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通过万圣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的教学,教师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

2.1利用图片引出节日学习

2.2观看Halloween的有声影像

2.3回答问题

(1)whenisHalloween?(onoctober31st./attheendofoctober.)

(2)whatdopeoplesaytoeachother?(trickortreat)

(3)介绍万圣节的背景和人们欢庆的场面,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部分生词.

2.4再次观看影像,以填空形式再现故事

Halloweenisvery___inUSa.___ofamericansplanoncelebratingHalloweenthisyear.itlastsfora____orevena___.onoctober31st,childrenalloverthecountrygohousetohousesayingthewords"____"sopeoplewillgivethem______.Childrenoftengotothefarmtopickouttheperfect______.peoplemay_______$5billiononHalloweenthisyear.themostpopularcostumethisyearforgirlsare_______andforboysare_____.peoplesay"HappyHalloween",andeveryonehassomefungettingalittlebit________.

2.5小组合作任务。设计一套万圣节的面具和化装服装,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万圣节的气氛,体现新课程倡导的体验理念。

3.适时进行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融和对比

中秋节(mid-autumnFestival)和感恩节(thanksgivingDay)分别是中国和美国重要的节日,两大节日都在秋天。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人们赏月、祭月、吃月饼,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感恩节则是美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4ththursdayinnovember)。人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激励自己进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3.1以诗的形式引起学生对中秋节学习的兴趣

首先,播放两首配乐唐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以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提问学生"whatdidtheytalkabout?"引出themid-autumnFestival,并进一步提问"whenisthemid-autumnDay?"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中秋节的具体时间。

3.2中秋节与感恩节比较。从中西传统节日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节日多以岁时节令为主,侧重世俗性,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西方传统节日关注宗教人物和事件,具有较浓的宗教性,表现的是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等,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避免用本国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避免拒绝任何异国文化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提高自己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提高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国高校基本上采用中国教师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授课,相对于英文专业有外教授课的实际状况,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对比教学还远未落到实处。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树立两种文化对比式教学的意识。在英文阅读过程中,许多学生对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词汇、情境、观念上等众多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知识点感到茫然困惑。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以中西文化对比式讲解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水平。

1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如何将文化教学纳入语言教学已不是个新鲜话题,英语教育人员日益关注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本人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遇到过很多由于文化差异造成学生阅读障碍的情况,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就一定要将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应用到实处,我们应该看到差异无处不在。

(1)采用对比式教学可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要建立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模式的意识。不能拘泥于书本,要博览群书,多方搜集资料,尽可能提高自身对英语本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只有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如果教师本身忽略中西文化对比的导入,就可能造成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疑点不理解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最终放英语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从点滴积累文化差异的素材,在课堂中将文化差异对比知识以文化小版块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采用对比式教学可有效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英文篇章的能力。采用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可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会发现文化对比式教学比单纯词汇语法教学更有效用。文化对比式教学还会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不断的积累,最终能在阅读水平方面达到突飞猛进的提高,这将大幅增强学生的学习英语阅读的自信心,实现良性循环。

(3)采用对比式教学可增强师生间互动式教学。不论是采用课上组织学生对阅读中的疑难点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讨论还是课后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都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密切了师生的关系。中西文化差异的课堂教学导入只是一个开端,通过这种互动式的介绍,使学生真正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密切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点的研究与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将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式教学落到实处。

2如何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1)可根据课文实际知识要点,每课建立文化阅读与讲解小板块。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着重把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差异点进行挑选,对应找到实际例子,在课前以阅读及讲解形式进行授课。如在讲到节日话题时,教师可挑一个节日对比的例子,如可将中国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进行对比。首先介绍两个节日的由来,然后向学生提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印象和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可总结为西方情人节宗教色彩浓厚,而中国情人节则是一则神话传说。但不论哪一个节日都充满了爱人之间表达爱意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既突出差异,又体现共通性。

(2)可将学生分小组设立中西文化对比竞赛模式。还可将学生分小组对课文中某个文化差异点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评出优胜组,并进行日常成绩的加分激励机制。每节课可提前将下节课需要对比的知识点进行布置,比如在课文中讲到dragon(龙)这个动物词时,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对龙这个词进行中西文化内涵的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两种文化内涵对比下dragon和龙的差异。可看到龙(dragon)都是两种文化中神话传说中的动物。而两种文化下内涵差别很大,中文里龙是皇族高贵的象征,龙凤呈祥等褒义内涵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比赛竞争机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查找资料,尽可能的多阅读英文材料的主观能动性。

(3)可通过课外阅读形式进行中西文化差异对比专项讲解。课后教师可给学生安排课后阅读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渗入。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尽可能找出更多的文化差异点,然后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多阅读多学习。教师将文章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知识点总结好已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文化差异的认知。

3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建立跨(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8页)文化交流意识的意义

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意义重大,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读懂英语,中西文化对比式教学势在必行。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1)从词汇出发,做到遇到差异对比差异,即堂消化。每课从学生阅读全文出发,让学生在文章中发现词汇。遇到有中西文化差异的词汇时,教师要重点讲解,多鼓励学生进行词汇内涵的猜测与对比,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其建立自信心。每课的文化差异点做到当堂学习,当堂消化。

(2)以阅读为抓手,通过大量阅读,找到差异提升阅读水平。除按教学进度安排的课文讲解,教师可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课后阅读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找出阅读难点与疑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对阅读中的文化差异性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务必要求学生记住该文化差异点。只要坚持不懈,相信学生阅读水平一定会在一段时期内有所提高。

(3)定期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流意识。通过定期复习,加深学生对课文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程度。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与学生一起阅读,提问回答的交互式阅读模式。学生在英语材料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可首先让其他同学作以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这种问答式交互学习模式可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提高其认知能力,加深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英文素材与中国文章的语篇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培养其英文思维能力。

4结语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学生普遍反映的无法突破的阅读障碍往往就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轻视与不理解。作为当代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可行性强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纳入课堂阅读讲解过程中。我们相信,只要坚持采用文化差异对比的方法进行授课,学生一定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有效提升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唐力行.英语教学方法及技巧[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3.

[4]汪礼瑞.英语阅读理解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策略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础英语教学五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对目的语用语规范及其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八级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理解和便于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需要建立和增强学习主体的跨文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英汉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和传承的工具。而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宽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的一切创造,即包括人类的认识、劳动和改造对象在内的自然界所有造物和创造活动;从狭义来说,文化则是专指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包括制度、习俗、思想、观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法律、宗教、信仰等。不同的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势必会影响交际的顺畅。因此,学习英语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才能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才能建立起初步的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学英语中常见的文化差异表现

1.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称呼语。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姓+头衔/职务”的称呼方式,如“李院长”、“吴经理”;但在英语中,却是用“rank/post+name”的称呼方式,如“principleli”、“managerwu”。在英国,对中小学教师通常的称呼方法是:mr./ms.+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呼“刘老师”为mr./ms.liu.。许多英美人在非正式场合,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是上下级或师生之间也不例外,这样以表示双方关系融洽、友好和亲近。

(2)问候语。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儿去了?”“你出去了?”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而英语这样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反应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关你什么事)!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来招呼对方,然后再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2.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私事与关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一样。对他人私事的干扰,就好比对一个国家主权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问以下问题:

howoldareyou?areyoumarriedorsingle?howmuchdoyoumakeeverymonth?what’syourreligion?whathaveyoubeenbusydoing?等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私事”问题,而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2)称赞与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我不行”、“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you.”来回答。

3.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打电话。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is×××speaking.”,而不是“iam×××.”;要说:“isthat×××speaking?”而不说:“areyou×××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youfor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2)社交礼节。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我们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美国人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you。但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常用yougofirst,这也是不恰当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yourself(tosth.),也不用please。

(3)习俗。英国有句俚语,do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

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不当面打开,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

二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文化内涵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比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i’dlikesomenoodles.”是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话题。教学中,老师可联系实际就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进行探讨。如,“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老师可给同学们介绍fastfood方面的文化知识。同时,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饮食习惯,如食物类型和结构,就餐方式和礼节等等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感受文化的差异。又如,在学习“节日”单元的时候,老师可准备一些关于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盛大节日的由来及节日的一些庆典活动的知识,并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分享异域文化,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开掘资源,扩大视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仅靠教材的文化信息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不断开掘资源,扩大学生的视界。如,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让他们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老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上网浏览、剪辑有关新闻图片和视频录像等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帮助学生感受、领悟异域文化。如,在上《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ere’syourpenpalfrom?”时,当提到canada、france、australia等国家以后,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有关这些国家风情的图片,并引出这些国家的一些重要城市的概况、主要建筑等基本知识,以扩大学生视界,积累文化知识。在介绍“圣诞节”的同时,我把silentnight(平安夜)这首歌放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同时,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其他一些节日,如easter(复活节,纪念耶稣的复活)、thanksgivingday(感恩节)等,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3.加强语言积累,比较分析深义

学习英语,学生很容易犯以中译英的毛病,这主要是受母语影响。对于这点,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不断积累,感受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英汉语言的差异,如词汇、修辞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小心对待,尤其是英语中的成语和俗语,不能随便按字面来翻译,否则就很容易闹笑话,甚至出洋相。如,man-of-war(误)——军人,(正)——军舰;white-headed(误)——白头,(正)——宠儿;ducksoup(误)——鸭汤,(正)——轻而易举之事。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goodforneithermannorbeast.(东风吹,人畜悲。)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isatthebest.(风从西方起,气候最宜人。)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以“东风浩荡,春回大地”母语文化去诠释,因为,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属季风气候,夏吹来自海洋暖湿的风,冬吹来自大陆干冷的风;而英国是处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来自大西洋盛行西风的影响,气候宜人,若受来自欧洲大陆的东风影响,就会出现寒冻天气,这是地理条件差异所造成的。再如,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格——比喻,其中喻体之义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如,在汉、英语里的“猫头鹰”(owl)一词,其感情色彩就截然不同。在汉语里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物,而英语里owl常作聪明机智的象征(aswiseasanowl),又如,中国人认为荷花(lotusflower)是高贵品质的象征,而欧美人却把它比喻为“疏远了的爱”(estrangedlove)等。

4.扩大阅读,深入感知历史文化积淀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老师只注重阅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其文化的差异。教学中,老师应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外国书报,使他们的触角伸入到他们感兴趣的各方面,诸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风土人情、科学技术、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等,尽量让他们多读原著,不断从原著中获取文化信息,感知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学好英语,形成跨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篇10

关键词: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