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的文化属性十篇旅游的文化属性十篇

旅游的文化属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19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化属性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仍然见仁见智,但有三点应当是共有的:其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其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文化的开放性,即指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认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www.133229.com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水经注》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既然,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遥为例,虽然只是一个4.2万人口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黄金周”期间,曾有每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美感、快感和愉悦感。人们把自己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把人的躯体和意念融入自然之中,使人也具有自然本性。许多人文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意念的产物。如苏轼写的《赤壁怀古》,所称“三国周郎赤壁”。他当然没有见到“周郎”,但想象到周瑜当年的英姿,感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旅游的文化,它使人受益匪浅。人们通过观光活动,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许多书本上不曾记载的知识,烙在游人的脑海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不同。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各具形态,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居住地,前来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同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观赏性。众所周知,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也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显示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同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也都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其空间分布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地域性旅游资源划分的标准,其中的文化属性为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构成了城市旅游的主体。我国有许多优秀旅游城市,基本上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在这些城市的资源中,地面和地下保存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址,再加之优美的环境。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六类,即古都、纪念名人名城、园林、文化城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重要港口和手工艺中心城市。不言而喻,对一座旅游城市而言,注重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非常重要,但同时要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载体。比如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到了这里不去看山中的水,水中的山,那就不算到了桂林。但桂林既然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名人、诗人、政治家、文学家等前来,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诗词赋画,桂林的民族风情。游人至此,亲身体味前人描述,“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心中顿生无限的惬意。还有,靖江王陵、阳朔古街、恭城孔庙,这些都是桂林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将桂林的山、水、人、景、情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想起“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这种宏伟、壮观、几近完美的文化场景,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为桂林旅游增添更加迷人的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融入山水之间,构成天人和谐。当我们登山涉水,旅游其间时,会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有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而这一切恰恰是突出旅游重点,形成旅游特色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文化属性是旅游资源的实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推动旅游业走向兴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邓爱民,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2

要害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详细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辟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足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高潮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触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非凡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导出版社,200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导出版社,2009: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3-9.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3

关键词:植物旅游;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3803

1植物旅游

1.1植物旅游产生的背景

当今,人类正被环境退化、资源枯竭、能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加快等诸多难题所困扰,全球兴起了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绿色浪潮,许多学者正试图拓宽应用植物学研究范畴,从社会角度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功能,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开辟新的途径。同时,伴随着“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日益大众化和普及化,生态旅游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08年国家旅游局通知,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在这样的东风中,植物旅游应运而生。

1.2植物旅游概念

植物旅游属生态旅游和科普旅游的范畴,她不仅仅指在植物园内观赏植物、学习植物学知识,更强调让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欣赏植物,是一种集旅游、科学、教育、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的旅游方式,是应用植物学、生态旅游和科普旅游相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普宣传最佳阵地。通过植物旅游可以使公众意识到植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和生存环境赖以维系的根本保证,保护植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植物的生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植物旅游不仅逐步担负起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重担,在公众教育和提高环保意识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环境教育、科普教育的中心阵地\[1\]。

1.3开展植物旅游的意义

若以植物资源丰富的旅游胜地为载体开展植物旅游活动,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引导游客进行植物旅游,进而形成以旅游者为中心的体验型自主式教育模式\[2\],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推动植物旅游走向大众,对于景区的环境保护及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解决前面提到的诸多问题。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将张家界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植物花卉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张家界植物游这个集旅游、休闲、娱乐、科普、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旅游方式。张家界植物游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提升张家界旅游的品位,增强张家界旅游的体验性、科普性和可持续性,也有利于普及植物学知识于民众,提高人们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倡导生态环保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且重大的意义。

2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

2.1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丰富的植物资源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集“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五a级景区”等桂冠于一身,兼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有“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山”之美称。她不仅以岩称奇,以水显幽,更以林见秀。园内古稀珍木,苍劲繁茂,奇花异卉,生机盎然,南北东西植物在此汇集,构成了其特殊的景观。据项目组的实地调查统计,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50科664属1550种(含亚种、变种、变形),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337科的44.5%、3200属的31.41%,分别占华中区种子植物210科的71.4%、1280属的51.9%。其中裸子植物7科20属35种,被子植物143科644属1515种。同时,本地也有着丰富的蕨类植物资源,共有37科81属260种。这在武陵山植物区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这里分化产生特有物种张家界杜鹃、武陵松、大庸鹅耳枥、大庸酸竹等,表明这里生境多样,植被保存较好,生态过程较完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中古老、特有、稀有种丰富,在联合古陆分裂之前就已出现的银杏目、紫杉目、松柏目等在本区系都有其后裔,如榧树、白豆杉、铁杉等。此外,多心皮类如毛茛科、木兰科、五味子科、八角科等类群,在本区都有较多的种类分布,这些种系都是白垩纪、侏罗纪甚至三迭纪区系的后裔。特有属中,许多是单型属,如香果树属、血水草属、杜仲属、银杏属、钟萼木属等,这些属在进化上比较原始,成分古老\[3~5\]。武陵源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共36种,隶属于23科30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8种,很多是世界其他地区没有分布的如长果秤锤树、光叶珙桐等,也有仅产于本区的特有种如具耳巴山竹、灰绿玉山竹、湖南刚竹、鸟足叶铁线莲、五柱绞股蓝、索溪峪红果树、张家界杜鹃等\[6\]。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不仅使张家界成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物质源泉,也是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必然载体,更是开展植物旅游的理想场所。

2.2张家界旅游开发现状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旅游目前仍以传统观光旅游为,知识型、体验型旅游开发还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多数新型旅游、专项旅游属于有“品”无“牌”,只是作为观光旅游的一个点缀品而已\[7,8\];旅游产品科学内涵严重缺乏(甚至包括封建迷信内容);大多数导游不具备植物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很少运用植物学知识对沿途的植物资料进行讲解和介绍,有时甚至会传播错误信息。这无疑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普及提高,也影响了张家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形象。同时,旅游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巨大压力,管理人员忽视了旅游过程中环境管理与公众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力对公众进行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等引导及科普宣传工作,影响和制约着其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就在2013年1月9日,张家界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了黄牌,此次黄牌警告表明了张家界在宣传科普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亟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如何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如何既开发利用好该区独特的植物旅游资源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诸如此类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

3开展张家界植物旅游的思考

3.1“非毁坏性利用模式”植物资源持续利用

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怪圈,就是“先污染,后治理”。当然,旅游开发利用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存在旅游开发利用,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就可能受到影响(Hammitt&Cole,1987)。但并非所有的旅游开发利用活动都会对旅游地的环境产生破坏。因为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除了与旅游地的自净化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旅游活动的强度和频度等有关外,还与旅游活动的类型有关。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9\]。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植物旅游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植物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适时适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不仅利于提高植物资源利用效率,更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植物旅游以一个全新的思路——“非毁坏性利用模式”探索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的新途径,为最终解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

3.2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审美活动,旅游者渴望通过旅游学到知识,开拓视野,获得物质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升华,旅游产品作为这种文化审美活动的审美对象和旅游价值的载体,必须包含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满足游客的审美与享受的要求\[10\]。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日渐成熟,他们越来越关注“文化、科普”在旅游产品中所占的地位,尤其是旅游高端目标市场,几乎完全沉浸在文化与环境的差异中。张家界自发展旅游以来,一直注重的是开发现成的自然旅游资源,甚少开发民族文化,更极度忽视自然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药用价值、民族研究价值,植物旅游可全面体现植物的诸多价值,基于张家界森林公园的自然完整性和区内生态环境与资源植物多样性的特殊性,让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学习植物学知识,是结合科普教育、文化传播、旅游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方式。

3.3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型

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知识文化体验复合型旅游转型。从国际旅游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游客已不满足于景点之间长途跋涉的旅游方式。未来的旅游市场,观光旅游将不再成为国际旅游唯一的主体,体验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界的植物旅游可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这两块公园牌中植物学的科学文化内涵,将植物旅游开发成为知识型体验型旅游,以吸引国际主流客源,实现张家界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知识文化体验复合型旅游转型,为张家界国际精品旅游建设提供最强的源动力。

3.4定期开展“国际植物旅游节”

旅游节事活动可以说是旅游品牌传播的利器,成功运用节事活动可加速品牌传播,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张家界因为1999年12月举行的“穿越天门,飞向21世纪”国际特级飞行表演,让世界知道了张家界,之后又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活动,如国际保护森林节、国际旅游节、国际乡村音乐节等活动,让张家界成功地走向了世界。今后可以每年定期地开展“张家界植物旅游节”,用合适的公关活动影响各国消费者,如邀请国际知名的植物学专家及旅游界有影响力的泰斗参加,打响张家界的旅游品牌战略,使张家界植物旅游成为张家界走国际路线的最佳推动者。

参考文献:

[1]张明庆,曾红鹰,祝真旭.植物园的环境教育——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侧记[J].环境教育,2007(5):72~73.

[2]许玲,陈进,朱鸿祥.植物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科普教育方式的一次效果评估[J].科普研究,2007,7(2):32~38.

[3]廖博儒,吴明煜.湖南武陵源种子植物区系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3):231,239.

[4]陈功锡,廖文波,敖成齐,等.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性质研究[J].植物研究,2001,21(4):529~533.

[5]龚双姣,陈功锡.武陵山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利用[J].广西植物,2006,26(3):242~248.

[6]廖博儒,柳菲.武陵源与黄山、武夷山、南岳种子植物区系比较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185(6):8~13.[7]李军.生态张家界文明风景区[J].中国林业,2009(6):18~19.

[8]粟娟,田金霞,许建.张家界体验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3):265~268.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4

摘要: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并直接介入其间施加影响的文化。本文分析了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与特点。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介入主体明确方向,制定合理而又具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建设举措,促进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文化;旅游介入文化

一、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

在现行的旅游文化论著中,并无“旅游介入文化”概念,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一则缘于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二则缘于旅游文化的实际情况,三则缘于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虽然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也给进一步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为此,在综合比较众多旅游文化的定义之后,笔者将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产品的总和。这一定义表明,旅游文化是人们以旅游为对象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既是一个过程――旅游体验和旅游介入,也是一种结果――旅游体验与旅游介入的产品(拙作《旅游文化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6)。这在逻辑上必然导出这样的命题:整体的旅游文化是由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两大部分构成的。因此,探讨旅游介入文化是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入探讨的必然要求。

从旅游文化的实际情况看,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首要创造者,其在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旅游审美体验、旅游求知体验、旅游交往体验、旅游情感体验等是旅游文化的核心部分。没有旅游者这一主体的参与,旅游活动便不能成行,旅游文化也就无从产生。然而,旅游者并不是旅游文化的唯一创造者。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那些非旅游者,如旅游服务者、景观开发者、旅游宣传者、旅游规范者、旅游研究者等常常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介入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来,尽管这些“介入者”的介入行为及其结果在整个旅游文化中并不处于核心地位,但却是整个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将旅游者以参与的方式体验旅游所创造的文化称之为“旅游体验文化”,非旅游者以介入的方式影响旅游所创造的文化称之为“旅游介入文化”,符合旅游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的研究空前繁荣,构建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独特的概念体系,但目前的旅游文化学很难说已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有的旅游文化学论著以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中介体文化为核心概念[1],这些概念明显来自旅游学和文化学的嫁接;有的旅游文化学论著以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震惊、文化认证为核心概念[2],这些概念亦多从文化学中移植而来。概念是对对象的抽象与概括,旅游文化学的概念体系应建立在旅游文化这个实体之上而非其它。因此,旅游介入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旅游文化学概念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虽然它只是旅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同处于核心地位的旅游体验文化相比仅处于边缘位置,但它却为人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旅游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廓清人们对旅游文化的种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恢复旅游文化的本来面目和真实含义。同时,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对旅游文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从旅游介入者的角度明确了旅游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有利于人们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建设对策,促进旅游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介入文化的内涵

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为此,笔者将旅游介入文化定义为:“旅游介入文化是指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并直接介入其间施加影响的文化”。其概念内涵有四:

第一,旅游介入文化因旅游活动而产生。旅游介入文化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旅游活动的产生,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便没有旅游介入文化。一个文化现象往往是个体行为和整个过程的统一,而确定整个文化现象的本质和特征的关键往往不是现象中的个体行为,而是整个过程[3]。以旅游者参加旅行社的旅游为例,就每个个体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看来,其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活动的确常常是先由旅行社设计了旅游路线,然后才是旅游者按照路线进行的参观游览,但就人类整体的旅游活动而言则应当是先有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然后才有旅行社等提供的旅游供给。没有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产生,旅行社无利可图,自然不会提供旅游供给。因此,旅游活动是旅游介入文化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第二,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对象是旅游。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并不都是旅游文化,比如旅游目的地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变迁,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非旅游者有意识介入旅游的结果,更多的是旅游者带来的外地文化对目的地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属于旅游效应,自然不能称之为旅游介入文化。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的形成除了前提基础外,还必须具备第二个条件――介入对象是旅游。这里的旅游,既包括旅游整体――旅游者的全部活动过程,也包括旅游要素――旅游者和旅游对象。对旅游整体的介入,形成整体的旅游介入文化,亦即全部的旅游介入过程及成果;对旅游要素的介入,形成单项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服务文化、旅游景观开发文化等。因此,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是旅游介入文化的根本标准就在于看其是否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并对其施加影响。

第三,旅游介入文化的主体是非旅游者。一般说来,凡是参加旅游文化创造的人都是旅游文化的主体,但具体到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其参与或介入的主体则有着明显的不同。旅游体验文化的主体是旅游者,其内容包括在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求知体验、交往体验、情感体验等不同的层面。总体看来,旅游者参与与自己目标相同的旅游活动,其目的是寻求内心的愉悦与畅快,无意改变所参加活动的方向;而旅游介入文化的主体则既包括旅游从业人员,也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研究者、旅游地居民、社会上旅游思考者等在内的非旅游者,其介入旅游活动的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干预,目的在于促使旅游向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因此,凡是以各种方式有意识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人,都是旅游介入文化的创造者,但不包括旅游体验文化的创造者――旅游者。

第四,旅游介入文化是精神内涵与物质外显的综合体。旅游介入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对旅游的应对过程与结果。面对汹涌的旅游大潮,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地居民、旅游研究者等旅游介入者或欣喜,或憎恨,或引导,或排斥……,思绪万千,招法各异,除了战争以外,几乎所有的应对手段都能派上用场。虽然上述心理与行为在总体上属于文化二分法中的精神范畴,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难将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任何精神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没有这种载体的存在,精神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化心理和行为。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果,如产品形态的旅游服务、旅游景观、旅游宣传等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不能否定其物质实体性,尽管我们可以说这些产品多以观念为核心、物质为载体,是一种观念的外化和显现,其核心主要应属于精神文化,却不能忽视其物质性的显现。因此,旅游介入文化从本质上说是旅游介入主体在旅游介入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4],是精神-物质的综合体。

旅游介入文化与旅游介体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旅游介体文化一般认为即旅游业文化[5],但并不是所有的旅游业文化都是旅游介入文化。旅游业内部的管理文化,其指向是企业内部的员工,没有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是旅游介体文化但不是旅游介入文化;旅游业对外服务、开发、宣传、规范等文化,其指向主要是旅游者,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既是旅游介体文化又是旅游介入文化。

此外,社会的旅游观念、旅游研究者的旅游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传说一般不属于旅游介体文化,但这些均以旅游活动为研究、思考、演绎的对象,对旅游活动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不能不属于旅游介入文化。

三、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构

对旅游介入文化的构成要素与构成方式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内涵与本质,也是旅游介入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剖析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构,一要找准对象,二要选好视角。剖析对象为旅游介入文化本身而非其它自毋需赘言,而旅游介入文化的文化属性决定其最佳视角非文化学莫属。从文化层面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介入文化的发生发展,最初是从“文化的心态”开始酝酿,然后经过“文化的行为”逐层向外,以特定的“物质形态”――旅游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这最外层的“物态文化”直接与人们碰触。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结构由心理、行为和产品3个层面所构成。

1.旅游介入文化的心理层面

心理学认为,个性包含个性倾向性与个体差异性两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个体差异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成分[6]。旅游介入活动总体上属于介入主体的个别,个性倾向性较为明显。因此,分析和探讨旅游介入文化结构的心理层面应主要从个性心理的角度,特别是从动机、理念、期望等个性倾向性的层面入手。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动机揭示着介入主体介入旅游活动的目的和动因;介入理念是介入主体对旅游介入活动的总的看法,决定着介入方式、方法和行为;介入期望是介入主体对其介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心理预期,通常决定和影响着介入强度与效果。

旅游介入文化的心理层面在旅游介入文化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动力基础和前提条件的作用,决定着旅游介入文化行为层面的发生和面貌。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旅游介入文化心理,就有什么样的旅游介入文化行为。同时,旅游介入文化心理也对处于产品形态的旅游介入文化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2.旅游介入文化的行为层面

行为是由一系列动作、运动、反映构成的,简单地说,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统称行为[7]。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映[8]。由此可见,行为与需要动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和探讨旅游介入文化结构中的行为层面不能脱离心理层面。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的行为层面实际上就是旅游介入主体在心理支配之下的各种具体的旅游介入行为,如旅游服务、景观开发、旅游宣传、旅游规范、旅游研究等,它们是旅游介入文化心理层面的外化和显现。当然,由于具体的介入手段和方式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各组成部分在外显的行为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旅游介入文化的行为层面在整个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构中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旅游介入活动从心理动因到形成最终产品的过渡环节,对旅游介入文化产品的质量与介入活动的效果影响较大。

3.旅游介入文化的产品层面

产品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常与过程紧密相连,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任何过程的结果都可称为“产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产品”分为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4种通用的类别[9],它既可以是有形的如硬件,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服务等。对旅游介入文化结构中的产品层面的分析与探讨亦当作如是观。旅游介入文化的产品层面是指旅游介入主体介入旅游后最终形成的文化产品,包括旅游服务(既是行为又是产品)、旅游景观艺术、旅游行为准则、旅游宣传品、旅游法规文献、旅游研究论著、旅游传说等。旅游介入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及其外显的总和,如果说其核心属心理和行为等精神范畴,那它的外壳一定属物质范畴,否则不但在逻辑上讲不通,也违背旅游介入文化的现实。试想一个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开发建造出来的具体的旅游景观,如果全然无视其客观实体性,只强调它是一种精神文化,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旅游文化的产品层面是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结晶,属于表层结构,它对旅游介入活动的重要影响在于它是可以被人们感知和评价旅游介入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反映着旅游介入的程度与效果。

四、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重要途径。旅游介入文化虽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它不处于旅游活动之内,而是通过介入旅游活动并对其施加影响。因此,在确定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标准时必须重点考虑介入主体和介入目的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类。

1.按照介入主体的分类

按照介入主体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可以划分为企业介入型、行政介入型、学界介入型、居民介入型、社会介入型5类。

企业介入型主要指旅游企业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企业的旅游服务、旅游地的景观开发、旅游企业的旅游宣传等,其介入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优质的旅游服务、优美的景观建设、强劲的旅游宣传招徕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或休闲度假,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运作,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行政介入型主要指各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政府制定的旅游法规、旅游政策、旅游规划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手段约束、规范、协调、指导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学界介入型主要指学界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学术界的各研究主体所进行的旅游研究、旅游评论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旅游活动形成科学的认知,进而为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居民介入型主要指目的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居民提供的旅游服务,编撰或传承下来的旅游传说,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观念、看法等等,其目的较为复杂,往往经济、社会、环境指向兼而有之。

社会介入型主要指社会群体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包括社会的旅游观念、旅游思想、旅游道德、旅游习俗等等,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并存,赞成与反对各执一端,但目前社会大众对旅游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

2.按照介入目的的分类

按照按介入目的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可以划分营利型、规范型、认知型三大类。

营利型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服务部门、景观开发部门、旅游宣传部门介入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文化、景观开发文化、旅游宣传文化等。由于上述各部分均属于企业的范畴,他们介入旅游活动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介入获得经营利润和各种经济利益。由此决定了他们所创造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属于营利型。部分旅游地居民所创造的旅游服务文化、部分学者创造的旅游规划文化也属此类。

规范型是指以规范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制定旅游法规、强化旅游道德、约束旅游习俗等,其目的在于通过介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促进旅游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决定了他们所创造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属于规范型。部分企业、旅游地居民、学界、社会群体所创造的针对旅游者的旅游道德、旅游习俗也属此类。

认知型指以求知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指各学界、业界、政界所创造的旅游研究文化。其目的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活动,对旅游活动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为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部分旅游地居民、社会人士对旅游的研究也属此类。

五、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

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是其本质属性的外在显现,也是旅游介入文化区别于非旅游介入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旅游介入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对旅游介入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旅游指向性、经济功利性、内涵独特性、行为规范性、地位从属性等几方面。

1.旅游指向性

旅游指向性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旅游介入文化虽然外在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并成为同旅游体验文化相对应的独立部分,但其介入的对象却始终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从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主体来看,不管是旅游服务者、景观开发者,还是旅游宣传者、旅游规范者,其要对旅游活动施加影响必须通过自己的介入活动介入到旅游活动中去才能达到目的。从旅游介入文化主体介入的目的来看,无论是为了营利、为了规范,还是为了认知,要切实收到介入的功效也只能将介入的方向指向旅游活动。因此,同已经身在旅游活动之中的旅游体验文化相比,旅游介入文化具有明显的旅游指向性。

2.经济功利性

旅游活动本身是一项消费活动,它会给众多的企业和部门带来无限的商机。尽管各自的目的和动机有所不同,但看中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功效和利益正是旅游介入主体介入旅游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旅游者要享受旅游服务需要以付费的方式进行购买,要到目的地参观游览旅游景观需要以购买门票的方式支付价款,这无疑都为介入主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虽然旅游服务和景观开发的功利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但较其它功利性而言,经济上的功利性无论如何都具有直接性和外显性,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旅游宣传、旅游规范和旅游研究的经济功利性常常因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功利性融为一体而显得不那么直接和明显,但仍是功利性的最终体现。

3.内涵吸引性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新、奇、特、异的心理与精神愉悦的活动。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介入活动及其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具有内涵的吸引性,充分展示魅力独具的地域与民族特色。相对于见怪不怪、熟视无睹的惯常居住环境而言,异地独特的旅游服务、旅游景观、风土人情等造就的别样风景、别样体验与别样心情,正是众多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乐此不疲的原因。同时,旅游主体对旅游介入者所在民族的独特文化的强烈好奇常常使得旅游介入者千方百计地精心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以满足旅游者旨在于文化的反差中体验感受异质文化独特韵味的需求心理。因此,内涵的吸引性既是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也是旅游者对旅游介入文化的普遍需要。

4.行为规范性

旅游介入文化主体介入旅游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介入活动影响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进而实现介入的目标。旅游介入活动要真正收到实效,必须为旅游者所接受、认同,并因有助于旅游者旅游活动质量的提高而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舒适感、满足感。因此,为了规范旅游介入者的介入行为,确保旅游介入活动的质量,提高旅游体验的水平,无论是旅游服务者、景观开发者,还是旅游宣传者、旅游规范者都将对自己的介入行为提出一定的约束与限制条件,使得旅游介入文化体现出较强的行为规范性。以旅游服务为例,人们经常见到的“文明服务”、“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等用语,就暗含着较为明显的行为规范意义。而旅游宣传活动中所要求遵循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原则也对旅游宣传者的宣传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5.地位从属性

旅游介入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介入其中对其施加影响的文化,从先后顺序来说当是先有旅游活动然后才有旅游介入活动。没有旅游活动的产生,旅游介入文化也便因失去了介入对象而无法形成。既然旅游活动对旅游介入活动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规定与制约作用,这就使得旅游者的体验文化对旅游介入者的介入文化具有一定意义的决定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毕竟是旅游者的活动,旅游介入活动虽然对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终的目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整个旅游文化中,旅游体验文化始终而且必须处于核心地位,而旅游介入文化不管其对旅游活动介入程度多深,影响多大,只能而且必须居于从属地位。

参考文献:

[1]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37.

[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68.

[4]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5]邹本涛.旅游文化建设论纲[J].渤海大学学报,2004(2):72.

[6][8]白振汉,陈德耀.现代管理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46:80.

[7]张明正,徐泰玲,等.管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81.

[9]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术语[S/oL].GB/t6583-1994iSo/8402-1994[2008-2-19].http:///article/article.asp?sn=120201-20041124-0047.

aStudyontourisminterventionCulture

XieChunshan1,ZoUBentao2

(1.CollegeofHistory&tourism,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2.Collegeoftourism,BohaiUniversity,LiaoningJinzhou121013,China)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5

[摘要]社会旅游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但对其定义和范畴一直争议颇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理论发展。本文提出以“产生时间的当代性”和“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作为辨析社会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通过与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比较分析,归纳了社会旅游资源具有状态的变动性、表现的隐蔽性、范畴的广泛性和载体的人类性四大基本特征,并以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等指标构建其内容体系。本文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

[关键词]旅游资源范畴;社会旅游资源;分类指标体系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发展。受传统的旅游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工业产品的开发方式用于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专门化、物化、景观化。其实,当代大量的社会事象(事物和现象)、社会活动都是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但因为其较为隐性、多变和缺乏预见而常常被忽视。www.lw881.com而这部分资源恰恰是与人类社会和人的旅游需求同步发展的,是旅游资源中最具活力和开发潜力的部分。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特征、范畴和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

自王立纲(1983)在我国最早使用了社会旅游资源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对社会旅游资源的认识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其内涵和特征的把握;二是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主要有从属、并列和两者交融为人文社会旅游资源[2]三种观点。

研究方法主要还是通过社会现象的枚举去解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活动”这一相当宽泛的内涵。对于什么是社会旅游资源这个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由此造成在学术研究上,相关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概念混用、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清;在指导实践上,泛化了人文旅游资源,弱化甚至忽视了对大量社会旅游资源的及时挖掘和充分利用。

二、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1.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社会”、“旅游”、“旅游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人文资源”在社会学和旅游学领域中都是范畴广、争议大的一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界定。

彭一万(1991)提出“社会旅游资源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和活动”[3];王克起(1998)强调社会旅游资源是“特定区域的人群”[4];郑小琦(2000)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社会创造的”[5]。丁季华(1999)认为“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会议、商务和城市景观”[6];其他的还有,马晓冬等(2004)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以抽象人文吸引物为主体[7];王文才等(1994)认为“与社会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具有长效性、永续性价值的各种建筑物”[8],等等。

作者认为:(1)社会旅游资源的内涵“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过于宽泛,必须用明确的外延加以界定。(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不能并列。(3)旅游资源的范畴是变化、发展的,用枚举法去定义难免“刻舟求剑”、“以偏概全”。(4)将“有旅游吸引力的人群”归入社会旅游资源,契合了“社会”的人类特征,但“人类”必须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5)用时间尺度去界定具有很大的创新,但“现代社会创造的”范围还是过大。且缺乏分类原因的说明,分类意义不够明显。

对于社会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人文属性、功能体现和时间尺度三个方面深化分析:首先,从人文属性的视角。社会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的状况和分布以及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设施等。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社会资源侧重于人和与人相关的事象及活动,人文资源侧重于人的创造物,他们都具有人文属性。但无论何种资源,只有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或因子),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从概念上分析,社会资源的人类本身不能成为旅游资源,人类只有与一定的空间、事象和活动相结合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同时,与人相关的自然资源一旦被人类所作用也就具有了人文属性。所以,从旅游资源属性上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应该从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其次,从时间尺度的视角。社会资源具有地域性、种群性和历史性。认识社会资源,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学者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源的,1980年法国皮埃尔·布迪诺(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现在的和潜在资源的集合体[9]。可见,历史的社会旅游资源已经可以归入人文旅游资源,把握社会旅游资源的时间尺度应该是当代的。最后,从功能体现的视角。社会旅游资源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主体功能是什么?”。社会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主体社会功能,比如:现代工程、现代建筑、会展活动、赛事活动等,只是因其同时具有了体验性和景观性而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功能就是满足人的旅游需求的旅游功能。

作者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它是指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当代人类,及由当代人类所创造的、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人文旅游资源共同组成人文旅游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归纳如下(见下图):

2.社会旅游资源的特征。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时间当代性将其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主体功能的社会性将其与主体功能为旅游的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表1)。

在此基础上,社会旅游资源还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状态的变动性。随着旅游需求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具有体验性和景观性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等社会旅游资源不断涌现。但其状态往往是变动的,存在挖掘、消亡和转化三种情况。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最初只是一个交通设施,但由于它的独特性、景观性等特征,使它具有了旅游吸引性并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交通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成了社会旅游资源(这是挖掘);随着条件和人们旅游观的改变,原有的特性被覆盖、取代,它的旅游吸引性下降,逐渐退出了旅游资源范畴(这是消亡);假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交通设施的主体功能退化或者不存在了,但它还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可以服务于旅游业,这时就可以将其主体功能转化为旅游,成为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种转化可能,即由于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可以转化成未来的遗存类人文旅游资源(这是转化)。

(2)表现的隐蔽性。一方面,社会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是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来的,表现为相对隐性、间接。许多当代的建筑、设施,往往在建成之后和使用过程中,其旅游价值才被认识。另一方面,许多属于社会旅游资源的人物、事件和活动都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周密的策划和巧妙的运作才能被挖掘利用。最后,社会旅游资源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它与人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多样、多元的旅游需求和人类社会大量的复杂事象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发展性,表现较为隐蔽。

(3)范畴的广泛性。社会旅游资源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同步发展。主观上,旅游需求的发展要求我们扩大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客观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能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单一的又有综合的。此外,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大量的旅游吸引因子。这些吸引因子既可以转化为独立吸引物,也可以整合成综合吸引物,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同时,大量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的人本化、个性化彰显,新的旅游需求、旅游方式不断涌现,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强,旅游的影响已经并不断超越经济范畴而走向更深远的社会层面[10-11]。这一时期,旅游社会属性的基础地位和引领趋势明显上升,当代大量的科技、体育、文化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不断地被开发出旅游功能,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12]。

(4)载体的人类性。社会和人文既是现象也是过程。从现象的视角看,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是一种大型的、长存的、自足的自我持续的群体,它由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而这些人分享和共通一定的价值与信念[13]。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由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人类能力与习惯组成的综合系统[14]。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这样的人类:他们共享着文化,创造着人文。社会旅游资源的载体既包括人类(个人或者人群),也包括人的活动和与其相关的要素(环境、设施等)。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创造。社会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当代的人类,与一定地域空间结合的人类,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活动都可以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对社会旅游资源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以郭来喜先生等(2000)对旅游资源分类为参考(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产、现代人文、抽象人文和其他四类[15]),将其“现代人文”中旅游功能非主体性部分和“抽象人文”中现代部分抽取,并从以人为本和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将其外延扩大,社会旅游资源可分为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和其他六类(见表2)。

四、结语

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问题是旅游学的基础问题,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时间的当代性、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是界定其概念的关键,也是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所在。廓清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可以进一步梳理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和类别关系。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更多的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旅游社会功能的视角以及社会和谐的视角去深刻认识社会旅游资源,丰富和拓展旅游资源观。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并推进社会资源旅游化,是促进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2]郭为.景点景区规划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j].旅游学刊,2001,(4).

[3]彭一万.重视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n].中国旅游报,1991-03-07.

[4]王克起.浅论社会旅游资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4).

[5]郑小琦.为开发旅游资源觅良策[j].瞭望新闻周刊,2000,(29).

[6]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为例[j].人文地理,2001,(6).

[8]王文才.成都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j].四川地质学报,1994,(2).

[9]ericl.lesser.knowledgeandsocialcapital[c].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2000,322

[10]r.w.butler.thesocialimplicationsoftouristdevelopmen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4,2(2):100-111.

[11]michaelromeril.tourismandtheenvironment-ac-cordordiscord[j].tourismmanagement,1989,3(10):204-208.

[12]petere.murphy.tourismasacommunityindustry:anecologicalmodeloftourismdevelopment[j].tourismman-agement,1983,3(4):180-193.

[13]徐友渔.民间社会与文化问题[j].上海文学,1996,(10).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6

海量旅游信息的蜂拥而至,显示出庞杂性、无序性。六大理论为旅游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依据。分别从地理学、旅游学、组织学、信息学、系统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获取各种类型的旅游信息,是旅游信息三维分类的数据基础,为旅游信息分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旅游信息分类结果准确可靠;旅游信息三维分类法是旅游信息的组织方法。通过对旅游信息现状、特点、趋势的分析,以旅游三体理论和六要素理论为基础,以协同理论和信息组织理论为手段,以需求层次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目标,整理、筛选、归纳旅游信息,从时间、空间、属性三个维度建立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对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中的旅游信息进行归类编码,建立完整、规范、科学、有序、统一的旅游信息编码体系,研发旅游信息数据库及旅游信息应用平台,处理、应用旅游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拓展、延伸旅游信息,丰富和完善旅游信息获取的理论体系以及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

2基本框架

2.1基于六大理论的旅游信息提取

根据以上六大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法,深入分析其理论思想、内容体系,提取旅游信息。其中,旅游三体理论以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依据,旅游活动是旅游者通过旅游中介到达旅游目的地获得一定享受体验的过程;六要素理论是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方面来概括旅游活动的特征,是旅游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旅游信息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六类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从五种需求层面对旅游信息进行归类,分别为景点游览线路信息需求、旅游产品与服务旅游企业信息需求、旅行社、旅游商品、旅游感知和反馈信息需求、旅游安全、旅游预警、旅游管理和旅游设施信息需求、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和旅游用品信息需求等;协同理论将旅游信息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支持保障子系统、目的地子系统、客源地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等四个信息子系统,各子系统自成一体且联系紧密,使系统的整体和局部达到高度的有序化;信息组织理论采用等级分类法进行旅游信息分类,使得无序化的旅游信息有序化;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旅游信息健康持续的发展,谋求发展旅游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协调旅游环境。

2.2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基本框架

基于六大理论,借鉴其他学科信息分类最新研究成果,在提取旅游信息属性维度的基础上,结合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构建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其基本框架见图2所示。

3旅游信息具体分类

将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分为空间维、时间维和属性维3个维度,在深度分析旅游信息分类层次、类目粒度、排列、命名等具体结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旅游信息三维五级分类体系。

3.1空间维信息

空间信息是表征旅游实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及与其他空间实体拓扑关系的信息,属于定位信息,用以确定旅游实体的空间关系和所处地理位置,反映旅游实体的空间分布状况[18]。空间信息主要包括旅游事物的空间定位信息及其图形图像信息资料,空间定位信息主要是各种图形图像资料、旅游统计年鉴和公报等;图形图像信息是空间信息的定位基础,主要有地图数据、影像数据和元数据。本文将旅游空间信息分为五个层级,见表1。根据GiS的理论和技术,地理定位信息表达了旅游信息的空间位置,也间接地表达了旅游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具体定位采用平面地理坐标来表达几何位置;图形图像数据包括纸质地图、遥感影像、电子地图3类,这些图像数据按照比例尺分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3种类型[19],各种比例尺地图根据所表达专题要素分为旅游地图、景区(点)分布图、导游图、资源分布图、旅游交通图等类型,图形图像根据左下角经纬度坐标确定图幅信息。

3.2时间维信息

时间信息体现旅游事件的发生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公众假日和旅游节庆活动等引发的短期旅游流在中国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由此产生了旅游淡季和旺季。旅游人数、收入支出、旅游活动等旅游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旅游时间信息对旅游管理机构把握旅游旺季、淡季极为关键。旅游旺季各种旅游信息需求量大,淡季则相对较弱。时间维度按自然时间尺度分为年、月和日,按旅游季节差异分为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其中,旅游旺季信息包括黄金周和节假日信息,旅游淡季信息为普通的周信息,分类结果见表1。

3.3属性维信息

根据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基本框架,旅游信息属性维包括四个部分:旅游客源信息、旅游目的地信息、旅游产业信息和旅游管理科研信息,各类旅游信息按照具体内容向下细分形成四级分类体系。(1)旅游客源信息旅游客源信息其本质是与旅游者紧密相关的信息,通过对旅游客源地信息的研究,旅游企业及其管理机构能够全面地了解客源市场和旅游者需求。将旅游客源信息分为客源地信息和旅游者个人信息。(2)旅游目的地信息旅游目的地其本质是供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旅游景区(点)以及各类旅游服务场所。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活动也是围绕这些要素展开的[21]。在分析旅游目的地包含要素类型的基础上,将旅游目的地信息分为旅游资源信息、旅游产品信息、旅游设施信息与目的地基础信息四类。(3)旅游产业信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效应明显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2]。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也日渐成熟,其综合性极强的行业属性与其他为旅游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形成大产业,大旅游格局也逐步形成。旅游产业是旅游业和多个相关部门相联系构成的旅游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产业面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旅游产业按照与旅游业的关系分为旅游核心产业和旅游支撑产业[23],具体见表1。(4)旅游管理科研信息从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旅游地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多元化格局,管理模式各不相同,管理绩效也千差万别[24]。近年来,围绕旅游业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成果显著,旅游科研信息成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此,旅游管理科研信息主要包括旅游管理信息和科研教育信息。

4旅游信息编码

旅游信息编码的目的是方便计算机存储和数据库管理,使得旅游信息的检索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便于信息用户对旅游信息的搜索查询。目前国内还没有旅游信息编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为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唯一性、系统性、扩延性、直接明了性、便捷性等编码原则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相关行业、企业编码标准和规范,进行旅游信息分类编码。如:农业信息编码采用多维编码的混合编码方式[19],企业信息采用按层级编码的分类标识码编码方式[25]等。

4.1编码方法

在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编码结构以及编码方法,从计算机管理角度出发,采用十进制数字编码方式,对旅游信息进行编码。最终确定旅游信息编码结构为:“空间维编码+时间维编码+属性维编码”。

4.2空间维编码

为了将旅游要素准确的匹配到地图上的相应位置,以便查询及确定图形图像信息,参考地理坐标来实现地址匹配[26]。空间维逐级细分为5个层级:第一级为1位数字码;第二、三、四级均为2位数字码;第五级为9位数字码。旅游信息空间维度码共由5级16位数字码组成。

4.3时间维编码

为了对旅游信息进行时间定位,时间维度码采用十进制数字编码方式表达,由4级9位数字码组成。第一级用四位数字表示,表示年份信息;第二级用两位数字表示,表示月份信息;第三级用两位数字表示,表示日期信息;第四级用一位数字表示,表示旅游淡季、旺季信息。

4.4属性维编码

为了表达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旅游属性信息,属性维度码采用十进制数字对各分类层级进行表达。第一级是1位数字码,第二、三、四级是2位数字码。为了保证旅游信息编码的唯一性,旅游信息属性维编码增加了具有唯一标示的标识码,用5位数字码表示。

4.5旅游信息编码

综合以上空间维、时间维和属性维的具体编码,得到旅游信息分类最终编码结构由空间维编码、时间维编码、属性维编码组成,共3段37位。第一码段为空间维度码,5级分类代码共由16位数字构成;第二码段为时间维度码,4级分类代码,由年份代码、月份代码、日期代码、淡旺季代码共9位数字码构成;第三码段为属性维度码,4级分类代码共由12位数字构成。旅游信息数据庞杂,在具体编码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对于编码结构中某些维度缺失、不存在或者没有意义的旅游信息,则用0补齐该段代码。具体编码结构见图3。例如:“1610100109003398200110011201010100001”表示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信息编码。其中:第一码段第1位码表示空间定位信息,第2、第3位码的61表示陕西省,第4、第5位码01表示西安市,第6、第7位码00表示不表达此项,第8~12位码代表经度为109.00,第13~16位码代表纬度为33.98;第二码段第1~4位码表示年份为2001年,第5、第6位码表示月份为10月,第7、第8位码表示日期为1号,第9位码1表示旅游旺季;第三码段第1位码代表属性维一级分类代码,第2、第3位码01代表旅游资源信息,第4、第5位码01表示自然类景观信息,第6、第7位码01表示地质类自然景观信息,第8~12位码00001为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的标识码。

4.6编码验证

为了验证旅游信息分类及编码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应用数据库软件工具———SQLServer,建立了陕西省旅游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部分旅游信息编码见表2。通过数据应用,结果显示信息编码科学合理,系统性和完整性高,直接明了,使用便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结果与讨论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7

关键词:旅游规划人本主义

我们常说旅游和旅游规划要以人为本,但对于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人们却不太清楚。本文试对此做出简要分析。

旅游规划人本主义原则的内涵

旅游规划以人为本,是指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即在旅游和旅游规划中,人就是人,人要成其为人,要使人成为人。

旅游是一种奢侈性的活动,是人在生存性需要满足后的活动。奢侈性活动比生存性活动更具有人性。通常人们所说的“这才是人玩的”就是指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娱乐、游戏、旅游等更具有纯粹的人性或属人性。旅游规划就是为人提供具有人性化的旅游环境和活动,尊重人性,促进人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原则要求人作为人,使人有人性。人性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的属性。旅游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利于人和人类的成长,由不完善的个人和人类走向较完善的个人和人类。从理论上讲,人至少有五种基本的属性:生物性、意识性、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

人的生物性,即人的生理属性。这主要是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产生的本能行为。现实意义上,这不是一个纯粹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任何一个现实中的个体和任何一个阶段的人类都具有那个时期和阶段的地域、文化、经济、政治的印记。

意识性,即人是有思想、有意义、有心理、有感情的动物。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以意识的内存动机为主题,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成其为人的显性指标,也是人的属性,但实际上,人的生物性对人的心理、认识有极大的影响。

实践性,即人能主动改变世界,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与动物本能地适应世界相区别。人类强大的改造力使人类膨胀,伤及自身,出现环境问题。

社会性,人因群而成社,因互动而相会,故有社会。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方面。群居团体有边界,就有人群的差异,互相沟通交往就有个体差异,从而形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属性,如地位、阶级、分工、职业等。于是又产生了社会管理。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的根本属性即人的本质。德国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社会的本体。旅游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差异而引起的人在不同的群体中的流动。如果只有一个社会,则没有旅游兴起的必要。从自身的社会中抽身出来,放下一切功利因素,才有纯粹的旅游产生。这是纯旅游,我们一般研究的是泛旅游,是包括了旅游交通、住宿等的非纯粹旅游的旅游。

历史性,人因代代相传绵延而成文明。如果放弃历史,人类一切从头开始,则无异于其他动物。人文景观在物理意义上,对人没什么功利意义,在历史时间中,人文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意义。这是人的属性。没有战争,民族难以融合,没有前人的代代艰辛,就没有我们心中的回响。现代人常怀着优越感去打量古人,民俗旅游则代表了这个历史的打量。

旅游规划人员人本主义素养

在这个意义上,旅游规划人员要具有人本主义素养。

尊重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这表明在旅游与旅游规划活动中,人们的人格是平等的,每一人格都应受到尊重。每一人格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自我的人格是不独立的。这一独立的人格有其独立的人身、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为、独立的经济能力、独立的情感世界,这一切在旅游中都有自己的权利,不能成为别人的工具。

平等对待每一独立的旅游主体的旅游需求、消费。不能有旅游消费歧视。

尊重旅游主体的自由和选择,反对文化中心主义。主要是尊重旅游者在旅游中能自由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旅游消费。只要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不有害环境的旅游消费都是正当的。

充分理解人性,营造宽松的旅游环境。旅游者的游戏娱乐等非功利要求成为旅游的重要主题,人的生理要求等被悬置了。游戏性在旅游规划中居于突出的位置。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目标:为旅游者提供非功利的旅游环境,提供成长经历。人作为主体时与主体之外的客体有四层基本的关系:改变对象,创造财富的实践关系,探索对象,追求真理的认识关系,确定目的,寻找秩序的价值关系,观照对象,把握意义的审美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关系主要体现为生产,认识关系表现为科研和学习,价值关系则确立道德伦理和秩序,审美关系表现为休闲和艺术。前三种关系都是功利性的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们忘却直接的功利目的的一种关系,追寻的是人之为人的有意义的世界。这是人的最高快乐的追求。是人成为人最重要的方面。旅游规划就是为人们提供功利之外的体验和经历的环境。旅游是人们从自己生存的功利环境中抽身出来,在一个与自己工作(实践生活、学习(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环境中打量、体验和休闲(审美),进行一种为人的享受和消费。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理念:以旅游者为核心,为旅游者提供成长的快乐体验,旅游是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旅游规划是为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创造娱乐和享受的价值。

旅游规划要以旅游者为核心,一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旅游的人本主义的要求。旅游规划不是以旅游资源为核心,旅游资源为核心的观念在理论上其实是营销中的生产观念,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规划理念,不是以市场和旅游者为目标的规划理念。旅游资源是规划和旅游活动的载体,是旅游规划的基质和材料,但不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和核心。旅游者处于旅游规划的中心,旅游规划者是旅游者的代言人和表达者,而不是站在旅游者对面来规划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与旅游规划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旅游规划是为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快乐的成长体验,感受到成为人的快乐,丰富人性的内容。人们在研究旅游现象时,很难把握旅游的特殊之处,常把旅游与其他服务业等同起来。不能体现旅游的特点,不能把握旅游发展的脉搏。旅游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功利性。旅游者去旅游肯定有其功利性,旅游企业等媒体也有其功利目的。市场经济把人类的大多数东西都商业化了。这是正常的必然的现象。但在旅游活动进行中时,旅游者的功利目的就会暂时消失。如果旅游者在旅游中时时都在算计其功利的要求,他是达不到旅游的目的的。

旅游规划的主题是游戏。游戏是无意义或无功利意义的娱乐。是由游戏者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的制定规则的活动。这是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形式。小孩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学会了规划,形成了交流,铸就了人格,使人在与人的交往中获得了人性。游戏越无功利性其对成长的作用越大。

旅游规划的价值在于创造旅游的娱乐与享乐价值。旅游是人获得自由的表现,人的旅游活动有别于动物的季节性迁徙,也异于人因环境或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流动。旅游是人抛开生存发展意义的功利目的进行的人口空间移动,是主动的、自由的、有选择性的移动。旅游是高级的享受。其价值在于娱乐和享受,尽展人性非功利的方面。旅游规划是旅游活动的预构,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者愿望的提前表达。旅游规划就必须为旅游者创造娱乐和享受的价值。至于旅游者的娱乐偏好和享乐偏好的具体方面和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娱乐和享乐价值要求不同的旅游规划,不同的规划为不同的旅游者创造娱乐和享乐价值,这就形成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致使旅游规划取向的多元化。

旅游规划中规划的游戏,旅游活动的游戏与旅游者生活环境中的游戏是不同的。如修学旅游的学习与正式的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策划的修学旅游与正式的学习没什么区别,旅游者就用不着专门通过旅游的方式来进行修学了。

旅游规划人本主义原则体现

新。旅游规划的游戏、主题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新的经历、情绪、过程,是旅游者没有体验过的。旅游规划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知识活动,不是工业生产那样的标准化生产。其结果是知识产品。知识产品是创造性产品,忌重复,重独创。不同的旅游规划要有不同的思路、主题和模式。旅游规划不同于旅游服务这样的第三产业的地方就在于其知识性。

戏。旅游规划是一种博弈,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沟通。旅游规划是旅游物质载体(景观、建筑、服务设施等)与旅游者、旅游媒体、政府、目的地居民等各方文化、利益、制度的博弈。这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更主要的是,规划的内容也是游戏。不管是体验式旅游、参与式主题,还是经历创造,都要有明显的游戏性,而且是与旅游者日常生活有距离而又是其梦想的东西。于是就有游戏规则、表演者、表演方式、表演舞台、表演评价等。旅游规划就是要提供这些的基础。旅游策划与产品开发则是游戏的组合与实施、更新、创造。游戏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游戏的主角是旅游者。

乐。快乐与享乐是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快乐与幸福两个不同的内心感受。快乐一般是获得某种个人成就带来的内心愉悦,幸福主要是由于满足某种情感而产生的内心的充盈。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主要不追求幸福,因为旅游活动商业运作后,其实质是一种交易,旅游活动中的关怀是商业化了的,旅游者没有期望从商业化的关怀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主要是通过远离原来的生活场景,释放压力,渲泄不满,达到某种成就而获得快乐。不是通过追求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而快乐或幸福的。

形式。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生物性的器官要获得快乐,主要集中在感觉、知觉、表象这样的心理学区分上。感觉要求快感,知觉形成旅游形象,表象产生回味。这就要求旅游规划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能给旅游者感官造成有效刺激。旅游规划中人的意识性是形成旅游者旅游需求偏好内在因素。旅游规划就要形成使旅游者好奇、认识、学习、体验的场景。科考修学旅游就是基于人性这方面的需求才产生的。人的社会性是文化旅游的基础。跨文化沟通和文化打量,体现了在文化中心主义背景下,旅游者具有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好奇心。这可以算一种文化窥视。人的实践性是旅游规划中体现旅游者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因。旅游中的参与性、体验式主题多因人的实践性而起。与之相联,人的历史性常常要求在旅游中再现历史情景和体验历史情趣。

参考资料:

1.谢朝武、黄远永,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旅游学刊,2002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94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8

1.1中华武术自身拥有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中华武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他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涵盖了中华文化的诸多领域,如中国哲学、美学、医学、法学、宗教学等等,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因而,“武术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1],所以,在武术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上,对武术文化深刻全面的理解上向游客进行诠释,使游客充分领悟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1.2武术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民俗旅游的基本特征表明: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对民俗旅游资源本身而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具体表现在:第一,地域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第二,神秘性。每一种民俗都是伴随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史传承的结果,许多民俗事象,它的产生时代也许很早,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的许多的变异,但核心和“母题”部分仍然保留着,而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不可理解的神秘氛围和原始色彩,增加了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第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的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性相结合。民俗旅游活动要使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参与,通过旅游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了解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的需求;最后,文化性。民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好窗口。民俗文化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武术文化属于民俗文化的特定范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具有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属于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类型。

2中国武术旅游资源的类型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由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层面所构成,因此,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开发。郑春先。等在《中国武术的资源结构及开发策略研究》一文中,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武术资源进行了分类。根据武术资源的这种分类,结合旅游资源的概念,笔者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武术旅游资源的类型从表1看出,武术按照文化学的分类,具有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大的层面的属性。目前对武术资源的开发多局限在表层和中层,而对于深层的也是最重要的内涵文化却开发很少,从武技到武学的转变不够。从武术自身的形成和流派特点看,众多的武术流派形成了武术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点,中国武术的流派众多,在分类上也各不相同,有的以名山大川或流行区域取名,如峨嵋派、昆仑派、南拳、北腿等。有的以宗教和庙宇命名,如武当派、少林派,还有的以地域和人名加以流传,如陈式太极、杨式太极,有的以动物或动作形象喻名,如:猴拳、螳螂拳、醉拳等,这些武术文化上的表现,一方面反映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同时映射出武术资源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个体差异性,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武术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武术派别带来不同的旅游地感受。从表2看出,武术旅游资源的自然资源属于旅游资源学属性分类中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古迹数不胜数,而中国武术的很多派别就孕育在这些名山之中,“如:河南嵩山少林寺,温县陈家沟,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山东梁山,福建南少林都是传统武术流派发源地”。地域的不同,发展了不同派别的武术,不同派别的武术内涵诞生了不同的武术地建筑,武术服饰产品等。如少林寺庙,遗留下来的各种石碑,武当山古建筑群等。中国拥有丰富的武术旅游资源结构,目前,武术旅游产品开发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并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知名品牌。

3中国武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色与特性是衡量其对旅游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和产生旅游效应的动力,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超前性的决定条件之一”[4]。根据武术旅游资源的结构,运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方法,发现武术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3.1武术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性武术流派风格表现强烈的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域间长期的封闭状态使得各地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武术,在这种地域性文化影响下,武术门派盛行。外来的武术不仅难以独立保持,反而融入当地文化氛围中被同化,这种格局使得武术很难突破原有的模式和风格,因而从地域特点上看,反而更加容易形成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拳种技艺相互迁移、靠拢,从而具备更加浓厚的地域性特色。二为民间习武风气与习武传统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有尚武的风气和传统。那些自古民风骠捍的省份和地区,由于长久的历史因袭和传统影响,逐渐在当地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武风,并发展出了多姿多彩的武术门类和拳种。如著名的武术大省河南,不仅武风强烈,习武人数具全国之首列,而且还是中国武术两大著名拳系———少林拳、太极拳的发源地。又如自古多侠义士的燕赵大地河北省,其沧州、孟村的武术源远流长,可谓久负盛名。这些资源都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

3.2武术旅游资源的可探究性中华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汇了哲学、中医、养生、气功、兵学、美学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武术的流传一直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这种神秘的传奇色彩正符合旅游的探究性原则。另一方面,武术资源绝大部分都具有精神性的一面,其精神内涵具有潜在性的特征,一般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需要旅游者去领会、去发掘。而且,对于武术的这种潜在性体会,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体会深刻的,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去激发游客对武术的爱好和探究。

3.3武术旅游资源的无形性武术在旅游业的表现是非实务性的,提供无形的服务或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凝结在无形的服务中。武术旅游业在本质上是属于为满足人们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而提供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因而突出强调服务性。这一特性决定了武术旅游是以文化服务为载体或凭借物,通过参与者所得到的经历、感受或者值得回忆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满足,这种满足形成的印象是无形的。

3.4武术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武术旅游从属于民俗旅游资源,武术搭台、旅游唱戏更有利于发展个性化旅游。旅游个性化的需求市场必将导致相应的市场开发,这种意识资源的永恒性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武术既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可以说,武术旅游,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的体验。而是多重资源的交替体验或多种旅游类别的体验。武术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名胜古迹建筑和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参与体验武术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参与体验这也正是武术旅游的魅力所在,充分体现了其特色性。

4武术旅游资源开发诸原则

武术文化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开发,应用过程中必须很好地把握其深层内涵,做到原汁原味,突出特色,既展示文化,又增添乐趣,既保护又开发,以使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4.1特色性和古朴性相结合武术旅游是特色性很强的一种经济文化活动。在开发武术旅游产品时,要体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资源优势,无论哪种设施,那种产品的开发设计都应围绕资源特色,参照旅游资源主要指标,即珍惜度、古悠度、奇特度、规模度、观赏度、完整度、组合度等七个方面来设计规划。在强调武术旅游特色性的同时,要把它和其它民俗资源的乡土性、古朴性结合起来,把资源特色和当地人文优势、自然优势结合起来。

4.2文化性和科学性相融合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景观资源是武术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发源地的表现形态,也是具有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和美学价值的象征”[5]。在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发、宣传到产品的管理自始至终重视文化内涵的运用,通过武术旅游展示地方文化,这就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能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眼光高起点、高要求高品位开发,充分利用优秀的武术文化资源,抛弃落后、糟粕的那一部分。

4.3参与体验与趣味性并重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是保证民俗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从这一点出发,武术旅游之所以能越来越成为旅游新卖点,主要在于其最大优势即是能使旅游者亲身体验旅游产品中所包含的风土人情,参与各种武术主体旅游活动,感受其情其景所体现的文化韵味。“从世界各地开发旅游来看,专门性参与旅游活动将出现独立发展趋势,附带性参与活动将贯穿各种旅游活动中”[6]。在武术旅游地,打破静态展示的现状,激发旅游者参与、尝试、体验、学习武术的需要,从武术服饰、器械到几个简单的武术动作让旅游者参与进来。

5结论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9

关键词:行为特征;满意度;忠诚度;河南省;入境韩国游客

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马秋芳等,2006)。韩国客源国一直以来都是河南入境旅游市场的“问题市场”,但是却蕴藏着巨大潜力,如果能主动积极地去开拓市场,将其引至“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河南省的旅游业将是一番新景象(邵筱叶等,2006)。2007年9月3日起大韩航空公司正式入驻中原,首趟郑州至韩国定期直达航班在新郑机场起飞。该航线的开通,无疑将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河南省的入境旅游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韩国游客的嗜好与行为特征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掌握客源的一般性规律,对河南省的旅游国际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游客的满意度在目的地营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以及再次消费比率。www.133229.Com国际旅游学术上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对游客的行为特征以及如何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乌塞德和捷克伯(woodside&jacobs,1985)指出对游客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谢尔顿和马克(sheldon&mak,1987)提出了外国旅游消费者选择目的地的模型,验证了消费者特性(con—sumerattributes),旅游属性(tripattributes)和旅游形态属性(modelattributes)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该模型中建立了测量的标准:旅游属性以游客滞留期、访问地,旅游形态属性以团体旅游商品和个人旅游、旅游日程的柔韧性、旅游团的规模、儿童能否参与等。盖特森和黛伯拉(gitelson&deborah,1990)对度假型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通过观察、细致比较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可以增加游客的信赖性,建立最佳的市场的观点。申道吉(shindo一gil,1993)以赴韩旅游的美国和日本游客为对象,就旅游目的地属性的选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美国与日本游客之间的差异性,并验证了对重游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两个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及游客对各个属性的满意度。金汉植(kimhan—sik,2000)以韩国入境游的外国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期望差异理论(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对外国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商品消费之前游客的感知与消费后的满意度之间存在联系,并提出不同国籍的旅游消费者其消费前期望与消费后满意度之间关系存在差异性。徐润元(seyun—one,1999)通过分析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行为特征和对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访韩次数、同行伙伴形态、支出费用等行为特征以及对住宿设施、旅游地的魅力性、交通便利性、餐饮设施等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有所不同,即游客各自带有不同的旅游目的,所以会有不同的旅游形态,表现出多样的需求,各自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也存在着差异性。金哲元(kimcheol—one,1999)调查了中国游客的访问动机和偏爱度,分析出了服务要素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提出韩国旅游目的地在规划开发时,应注意多开发符合中国游客喜好的旅游商品,避免旅行社间的过多竞争,并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来提高中国游客的满意度。

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了顾客满意度指数及其相关研究,但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远比单项服务或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复杂。最近国内少数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如连漪和汪侠(2004),万绪才等(2004),曾忠禄和张冬梅(2005),马秋芳等(2006)等分别就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但就客源市场的入境旅游者满意度的研究还未曾进一步深入展开。

二、研究问卷设计及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2.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问卷设计为韩文格式。笔者于2007年9月10日、13日进行2次预调查,发放问卷20份,并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修正问卷中语意表达不清的地方,添补有关测定指标,为正式调查做准备。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黄金周期间10月1日、3日、5日、6日先后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对韩国游客进行调查。正式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91.4%,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192份,有效问卷率87.3%。

(一)问卷设计

问卷的设计包括4部分:(1)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根据先行文献中关于行为特征的研究,将游客行为特征划分为:访问河南的次数、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信息的来源、旅游方式。(2)满意度的评定。此部分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根据先行理论研究并结合河南省本身的实际,主要从旅游景点景色与旅游活动、导游服务、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来进行测评。(3)访问后评价的测评,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针对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设计了一个问题:整体上对此次河南之旅是否满意(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针对韩国游客的忠诚度设计了两个问题:今后你有可能再次访问河南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你会把河南推荐给你的亲戚朋友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4)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和婚姻状况。

(二)样本量说明

在研究的调查对象192份样本之中,性别以男性104名(54.2%)稍多,女性88名(45.8%);年龄以20岁以下这组人数最多,为46人(24.0%),其次是21—30岁,共计42人(21.9%);已婚112名(58.3%),未婚为80名(41.7%)。按教育水平大学本科^擞最多,为68人(35.4%);职业以公务员和教育业人士为多,共计56人(29.2%);收入方面,月收入1001~2000元美金68人(35.4%)所占比率较多。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l2.0。通过描述行分析,得出了调查样本的一般特性。通过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确定调查项目的共同成分。之后为检定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与旅游目的地因素的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时使用了t一检证与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检定法。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多重回归分析(multi—regressionanaiy—sis)方法进行了分析。检证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重游河南意识、推荐河南的意识)之间的关系时,使用了一元回归分析(one—wayre—gressionanalysis)的方法。

三、实证研究分析

(一)韩国游客满意度的因子分析及问卷的信度

首先针对韩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的34个描述项进行kmo统计量(kaiser—meyer—olkinmeasure0fsamplingadequacy)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test)。其结果kmo值=o.804,大于0.7,说明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bartlett’s球形检验值=4955.788,在自由度为153的条件下和0.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说明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描述项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用spssl2.0对36项目的地属性因素满意度描述项(旅游目的地景色与旅游活动11项、导游服务5项、住宿餐饮10项、交通购物10项)进行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采用主成分萃取方法(prin—cipalcomponentmethod)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按照常用的特征根(eignvalue)大于1的标准,共萃取出七个公因子。为了提高引资分析的结果,将因子荷载小于0.5和公因子方差小于0.4的满意度项舍去,最后有28项参与因子分析。共萃取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等七个因子。

为了检验因子分析效果,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了内在信度分析,韩国游客的满意度因子信赖度克隆巴赫系数(cmnbacha)值为0.728,而各个问项的信赖度其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a)皆在0.6以上,本研究结果应数可信。

(二)韩国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后评价

河南省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与访问后的评价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旅游次数中,初次到访河南的游客为160人(83.3%),旅游目的为旅游度假(65.6%),旅游动机是想要了解历史(344%),旅游形态中主要是以团体旅游为主(57.3%),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主要为旅行社(52.1%)。总体满意度评价中感觉一般的游客最多(49.0%),其次是达到满意的游客(36.5%)。旅游过程中最为不便之处是语言沟通问题(50.0%)。忠诚度问题的平均值都超过一般(3分),推荐意识和重游意识分别为:3.54和3.61。

(三)韩国游客行为特征与满意度的差异性检验

本研究为检定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差异性,采用了t-检定(t—test)与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除到访河南次数之外,其他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形态、目的地信息来源等变量下,目的地旅游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在旅游目的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因子之间的差异性检定结果显示:在旅游交通因子(p=001)、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购物因子(p=029)、旅游服务因子(p=020)等层面上,旅游目的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差异。在旅游交通因子上,访问亲朋型的游客的满意度比旅游度假型、商务业务型、教育留学型的游客低;在旅游住宿因子上,商务型的游客表现出的满意度比以旅游度假型的游客高,主要原因是商务型的游客住宿宾馆设施及酒店服务好于一般的旅游度假型游客,所以满意度更高;在旅游购物方面,商务型的游客的满意度膏腴访问亲朋型的游客,主要原因是商务型游客购物消费水平高于其他类型的游客,购物商品的质量与档次也属于高消费型,所以对购物的满意度更高;在旅游服务方面,旅游度假型的游客对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商务型、教育留学型的游客,主要原因是教育留学型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更加关心,商务型的游客重游河南的比率较高,对当地旅游信息的利用比其他游客更加熟悉。

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因子之间的差异性检定结果显示:在旅游景点因子(p=002)、旅游项目因子(p=049)两个层面上,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差异。在旅游景点因子方面,因为旅游目地的距离比较近而来旅游的游客对旅游景点满意度明显高于周边推荐型和想要了解历史型的游客;同时这类动机的游客对旅游项目的满意度高于费用廉价型和重游型的游客。

在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性检定结果显示:在旅游交通因子(p=.009)、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项目因子(p=.002)、旅游购物因子(p=.002)、旅游服务因子(p=.000)等层面上,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差异。信息来源为亲属朋友型的游客对旅游交通、旅游住宿的满意度高于信息来源为旅行社型的客人,主要原因是游客对亲朋好友的信任度要高于对商业性质的旅行社,所以满意度显现明显的差异性;从旅行社得到信息的游客对旅游项目和旅游购物的满意度明显低于信息来源为广告媒体的客人,主要原因是广告媒体对旅游活动形式及购物等特色宣传的力度要大于旅行社的宣传,故由于对游客产生的影响力不同,游客的满意度出现显著性差异;从亲属朋友和因特网得到信息来源的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高于信息来源为广告媒体的客人。

在旅游形态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性检定结果显示:旅游景点因子(p=.000)、旅游交通因子(p=.000)、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餐饮因子(p=.000)、旅游项目因子(p=.000)、旅游购物因子(p=.000)和旅游服务因子(p=.000)等七个因子均有显著性的差异。团体旅游的游客在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和旅游服务因子这七个方面的满意度都高于个人旅游型。团队旅游型游客相对于个人旅游型游客,更容易把握旅游的服务质量,其餐饮、住宿、服务、景点、购物等都更加的规范化,因此团队旅游与个人旅游之间的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差异性研究的结果显示:韩国游客是否来过河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不产生任何影响,即无论是初次旅游还是重游,游客的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差异性;旅游目的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购物因子和旅游服务因子等方面;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景点因子、旅游项目因子这两个方面上;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旅游服务因子等五个方面;旅游形态和目的地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则全部存在于所有的七个因子: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与旅游服务因子。

(四)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为了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把目的地属性因子所测出的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将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多重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很高,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后,最终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除旅游交通因子(p=.171)之外,旅游景点因子(p=.048)、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餐饮因子(p=.000)、旅游项目因子(p=.004)、旅游购物因子(p=.000)与旅游服务因子(p=.000)所得出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较为接近,六个因子是整体满意度的重要指示器。根据beta值,这六个因子与整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旅游景点因子0.068、旅游住宿因子0.315、旅游餐饮因子0.317、旅游项目因子0.244、旅游购物因子0.257与旅游服务因子0.296。

在目的地属性的六个因子中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如果能够提高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等满意度,那么整体旅游的满意度也将随之提高。因此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开发性价比适当的酒店住宿设施,注重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可提供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配套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进行网络营销。通过这些手段,均将对河南省招徕韩国游客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旅游整体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的关系

本研究为了检证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旅游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把整体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将韩国游客的重游意识及推荐意识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较高,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满意度(p=.000)与重游意识、推荐意识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在r?为0.277的条件下,入境韩国游客整体满意度所得出的重游河南意识与实际测得的游客重游意识比较接近,根据beta值,整体满意度与重游意识的相关系数0.526,整体满意度对重游意识产生正(+)的影响。在r?为0.233的条件下,入境韩国游客整体满意度所得出的推荐河南的意识与实际测得的游客推荐意识比较接近,根据beta值,整体满意度与重游意识的相关系数0.318,整体满意度对重游意识产生正(+)的影响。即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游客的忠诚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河南省在招徕外国游客的同时,需要提高河南旅游的质量,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即河南省在开发韩国市场的时候,应努力提高韩国游客的所有满意度,促使游客能够向周围人群进行推荐、推广,并建立重游诱导战略,让韩国游客持续维持河南的崭新形象,吸引客人再次入境旅游。

四、结论及建议

1、本文通过选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河南省,研究韩国入境游客的满意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因子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差异性检定发现:除到访河南次数之外,其他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形态、目的地信息来源等变量下,目的地旅游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之后通过多重回归分析法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结果为:除旅游交通因子之外,河南入境韩国游客对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与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使用一元回归分析法检证了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忠诚度(重游意识、推荐意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根据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对旅游目的地属性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为:旅游度假型游客对旅游住宿和旅游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低,而旅游动机为想要了解中国和河南文化的游客的对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方式的满意度比较高,通过因特网得到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游客对交通、购物和导游的满意度较高,团体旅游形态客人对旅游目的地的各项满意度均高于个人旅行者。宏观来看,韩国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目的、目的地信息来源、旅游形态等各个特性的满意度有所不同。河南省在规划开发旅游市场的时候,应考虑市场的细分化,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进行旅游商品的开发,以满足韩国游客的需求。韩国游客想要了解中国和河南的文化,旅游开发就应注重在文化方面多下功夫,以文化为卖点,努力探讨创造间接经济财富的方案。

3、通过对韩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检证出旅游景点、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项目、旅游购物与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建设性价比适当的住宿设施,注意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配套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建立韩文旅游网页对外宣传,进行网络营销。

旅游的文化属性篇10

今天的会,既是统一思想的会,也是建立机制、协调工作的会。刚才各位市长都讲了很好的意见,有些观点十分深刻。我着重就抓旅游工作的意义、旅游产业的性质、旅游产业的依托条件和今年的工作要点,概括地谈一下。

一、抓旅游工作的意义

抓好旅游工作意义很大,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可以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

其二,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三,可以优化我们的发展环境;

其四,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五,可以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二、旅游产业的性质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除了一般的产业属性外,旅游还有闲暇性、文化性(精神)、体验性三个特点。闲暇性:旅游一定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之后才可能实现的。要旅游需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闲暇。文化性:旅游的过程一定有参与者心理上的愉悦和享受,这种心理上的愉悦和享受是文化性的。2003年在烟台召开加快发展现场会时,我们曾经讲:建设文化大市,抓旅游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不管对旅游的概念解释有多少,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属性是不容质疑的。在我国,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大家对旅游产业属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韩国,旅游主管部门干脆就叫文化观光部。对旅游产业的属性定位非常重要,否则属性不清,抓着抓着就可能抓偏了。体验性:体验经济是很重要的经济形态,旅游产业的内容有许多属于体验经济范畴。刚才周市长介绍在日本扎晃啤酒厂喝啤酒,小火车拉着啤酒罐徐徐开来,品味过去的情调,品味其中的味道,这就是体验。事情做得到位有味,那是一种境界。比如栽树,不仅保证栽活,还栽出了品味,具备了观赏的价值,这就会有旅游了。

因此,没有物质条件作依托,就没有旅游;没有身心鉴赏的介入,也没有旅游。

三、旅游产业的依托条件

归纳而言,旅游有十大依托条件。

1、生态环境。如果一个地方生态条件恶劣,谁还会来旅游?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坐在这里研究大抓旅游的问题,是因为经过几年的环保努力,已经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2、文化积淀。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如何,影响着这个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博山通往青州的那条古道,车轮碾压出的辙痕如果没有那些历史文化的积淀,只是拿个凿子凿出来的,那就不会引起大家那样大的兴趣。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积淀方面,我们得天独厚。依托那么丰厚的文化积淀,而少有作为,真是愧对历史啊!

3、交通便利。云南的丽江,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些年交通条件的便利,才可能成为旅游热点。要发展旅游,一定要首先人畅其流、物畅其流。

4、娱乐设施。以好的娱乐设施吸引旅客、延长旅客的旅游时间,这方面我们的差距很大,要虚心地向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学习。

5、餐饮特色。旅游者到一个地方,对餐饮要求不仅仅是吃饱肚子,还要吃出特色、吃出文化来。有特色的餐饮会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吸引新的旅客来。和兄弟城市比,我们的餐饮特色还不够鲜明,餐饮质量也嫌粗放,下一步要好好地加以引导和规范。

6、旅馆服务。我市旅馆业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管理服务,都需要很大的提高。当前尤要关注竞相压价而带来的恶性竞争问题,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相关部门的工作要跟上去。

7、产业特色。有许多旅游项目,是依托特色产业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关注地方产业特色的形成和已有特色产业的培育。比如周村烧饼、兰雁牛仔、桔梗种植等产业,就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何让这些特色产业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要好好动脑子研究一下。

8、购物特色。我们有这么好的旅游产品开发基础,在全国也少见。如果不能在购物特色上形成品牌优势,实在是太可惜了!这些年,我们反复讲这个问题,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总感觉有很大的差距。大家看看旅游局摆出来的旅游产品,确实让人自豪。问题是:这些好东西,外边的人了解得还很不够;这些好东西,由于策划包装宣传得不够,自身应有的价值没有能很好地得到市场的确认。

9、旅游组织。关键要做好旅行社管理、导游素质提高、旅游推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好的旅行社,会对地方的旅游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甚至会成为地方旅游品牌的代表。导游队伍要规范,导游素质要提高,导游是地方旅游形象的代表。旅游推介要讲求策略,要把握好定位,我认为我市旅游要主打齐文化和鲁中生态这两张牌。

10、社会治安。一个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令人不安,不可能会有好的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链比较长,抓旅游可以很好地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旅游综合性比较强,需要政府各部门间协作配合,因此要成立一个工作委员会。今天,市旅游业发展协调促进委员会正式成立。今后,每年要召开一次或两次全体成员会议,共同研究旅游工作。

四、今年旅游工作重点

1、因景植绿。人文、自然景观的绿化要加大力度推进。

2、因景修路。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理清事权,今年要基本完成。

3、因景治污。主要景区周边污染状况要摸清,要逐一拿出整治方案。

4、规范旅游标识牌。通往主要景区的标识牌,今年要完善好。旅游标识牌是公益性的,不允许乱收杂费。

5、整理旅游路线。要尽快整理出几条有代表性的黄金旅游线路。旅游线路要打破区域界限,实现共赢。

6、发展公共交通。要研究市内、区际联通景区以及节假日临开公共交通的组织问题。公交服务跟不上,旅游景点人气难以上去。

7、集合旅游商品。要下决心尽快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我们的特色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工业产品,能得到很好的宣传展示。

8、抑制旅馆恶性竞争。要加强行业自律,要加强行业保护。

9、策划运营特色经营项目。每个区域找自己的特色经营项目,项目可以是种植、养殖业的,也可是老工业的、现代工业的、手工业的,也可是特色文化表演如五音戏、俚曲、蹴鞠表演类的,也可是特色经营一条街的。不必多,从中选准结合点,聚精会神地抓起来,肯定会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效应。

10、平等产业待遇。主要是用水、用电方面的问题,要尽快理顺价格。

11、发掘旅游故事。没有故事,难成旅游。要组织行家,把有关旅游故事发掘整理好。在这一方面,我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齐国故地,碰碰哪里都是故事。

12、加强区域合作。现在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旅游区际联合的重要性,我们要率先把市内区际合作、市外区际合作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