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疗急救心得体会十篇医疗急救心得体会十篇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45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1

公告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已由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7年2月17日制定,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7年3月30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4月11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及时、有效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现场抢救、途中紧急救治及监护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急救网络医院,是指接受市急救中心指令,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

本条例所称急救站(点),是指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根据相关规划分别设置在医疗机构内部,具体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单位。

第四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事业,是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领导,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纳入本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将院前医疗急救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健全和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体系。

第五条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是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活动。

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国土资源、价格、规划、交通运输、旅游、红十字会、通讯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对院前医疗急救的相关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院前医疗急救公共信息和指挥基础平台。

第七条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社会急救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建立指导公众自救、互救的信息化平台。红十字会应当依法开展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等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急救知识和急救基本技能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在专业组织的指导下,开展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针对性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广播、电视、网络、新闻出版等单位以及公共场所、旅游景点管理单位应当配合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常规医疗急救知识和其他应急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第一时间自救、互救能力。

鼓励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参加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八条鼓励单位或者个人通过公益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参与院前医疗急救的志愿者,应当接受红十字会、市急救中心的相关专业培训,服从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遵守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

受捐赠单位应当将捐赠资金、物资的使用及审计结果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九条对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体系建设

第十条本市建立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及其设置的急救站(点)共同组成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并逐步提高市急救中心设置急救站(点)的占比。

本市积极推动陆地、水面、空中等多方位、立体化救护网络建设。

第十一条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明确急救站(点)设置,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保障急救站(点)建设用地。

第十二条本市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区域,救护车活动半径三至五公里范围内至少设置一个急救站(点);人口密集的地区每二十万人口设置一个急救站(点)。其他区域每个建制镇(街)设置一个急救站(点)。

急救站(点)的配置标准,由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急救网络医院由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医院专科设置情况等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确定为急救网络医院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具有医疗急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师、护士;

(二)配有救护车,车内设备、急救药品、医疗器械符合配置标准;

(三)具有完善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制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急救医疗资源短缺的区域,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确定由当地镇(街)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承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未经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冒用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点)名义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活动。

第十四条市急救中心设置的急救站(点)不足的,可以根据急救站(点)设置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急救网络医院设置急救站(点)。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告购买服务的内容、规模、资质要求以及应当提交的材料等相关信息,依照法定程序确定承接主体。承接主体确定后,依法签订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购买合同,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质量要求、服务期限、资金支付、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

院前医疗急救不得采取个人承包、变相承包等形式运营。

第十五条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履行院前医疗急救的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实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确定急救网络医院;

(二)制定五年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三)制定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制度、服务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并组织实施;

(四)对市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医院履职情况进行指导、检查、考核,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行信用量化分类监管,建立严重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和公示制度;

(五)依法查处院前医疗急救违法行为;

(六)依法组织购买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并对急救网络医院使用财政补贴资金的情况进行监管;

(七)对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市急救中心履行院前医疗急救的下列职责:

(一)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负责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的日常组织和指挥调度;

(二)负责对急救网络医院进行业务指导;

(三)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建设;

(四)参与大型活动急救保障、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七条急救网络医院履行院前医疗急救的下列职责:

(一)服从市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指定的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二)实行院前医疗急救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

(三)按照相关规定做好院前医疗急救资料、信息的登记、保管和上报工作;

(四)落实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制度,执行院前医疗急救操作规范;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八条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点)不得擅自停业、中断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不得擅自减少急救人员。

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点)因故停业、中断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应当至少于停业、中断服务前两个月向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该区域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不受影响。

第十九条下列重点单位、公共场所应当组建适应急救基本需求的专业性或者群众性救护志愿者队伍,配备必要的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在突发事件中协助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进行紧急现场救护:

(一)机场、长途汽车客运站、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等交通枢纽;

(二)幼儿园、学校、体育场馆、会展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养老机构、市3a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场所;

(四)从事建筑施工、采矿、交通运输等高危险性作业的单位。

机场、长途汽车客运站、火车站、养老机构、市3a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有医疗机构的旅游景区(点)及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等场所,还应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器械,由专、兼职人员进行使用和维护。

重点单位、公共场所配备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的种类、标准及经费来源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条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当定期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对突发疾病的患者实施初级医疗救护。

警察、消防员、乘务员、养老服务人员、保安人员、导游等公共服务人员,应当定期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发现需要急救的患者时主动救护。

鼓励具备医疗急救专业技能的个人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对需要急救的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紧急现场救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

鼓励重点单位、公共场所管理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商业保险、奖励等形式,支持和引导公众参与紧急现场救护。

第三章服务管理

第二十一条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专用呼叫号码为120。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其他院前医疗急救号码、冒用120号码,不得对120呼救电话谎报呼救信息、恶意呼叫、骚扰等。

第二十二条本市建立急救联动机制。110、119、122、12349等紧急呼叫平台接到患者需要急救的求助信息时,应当予以协助并及时联系市急救中心。

第二十三条市急救中心应当设置与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量相适应的呼叫线路,配备急救指挥调度人员,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接听公众呼救电话,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或者拖延受理呼救。

第二十四条急救指挥调度人员应当熟悉院前医疗急救知识和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具备专业的指挥调度能力。

急救指挥调度人员应当在收到完整呼救信息后一分钟内向待命急救人员发出调度指令。急救人员应当在接到调度指令后五分钟内出车。

第二十五条市急救中心的调度呼叫电话录音、派车记录和救护车出车、运行的音频视频监控资料应当至少保存三年。院前医疗急救病历按照国家、省相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六条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业务需求增长量等因素,按照每四万常住人口至少配备一辆救护车的标准配置救护车。

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配备救护车,应当按照国家、省相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救护车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安装卫星定位系统、通讯设备和音频视频监控系统,配备警报器、标志灯具、急救设施以及里程计费装置,并喷涂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标志图案,统一编号、统一管理。

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救护车的日常管理。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救护车开展非院前医疗急救活动,不得冒用院前医疗急救专用标识。

第二十七条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当配备三至五名随车急救人员,包括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师、护士,以及驾驶员等;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医疗救护员等辅助人员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急救人员应当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

急救人员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时,应当统一穿着急救服装,文明待人,规范服务。

第二十八条急救人员应当在保证交通安全前提下尽快到达急救现场,按照院前医疗急救操作规范立即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在到达急救现场之前,急救人员应当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自救或者指导其他在场人员采取适当救护措施。

患者家属或者现场其他人员应当协助配合急救人员的工作。急救人员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需要送至医疗机构救治的,急救人员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者其家属意愿的原则,及时将患者送往医疗机构。

患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急救人员决定送往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一)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

(二)疑似突发传染病的;

(三)存在严重精神障碍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危害他人、自身身体以及财产安全情形的,应当及时报警,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并协助运送。

第三十条患者被送至医疗机构前,急救人员应当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提前告知患者有关情况,医疗机构应当做好接诊准备。

患者被送至医疗机构后,急救人员应当及时与接诊医生、护士交接患者病情、初步诊疗和用药情况等信息,并按照规定填写、保存病情交接单。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收治患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拖延、推诿,不得占用车载急救设施、设备等。

对接收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患者,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救治,并通知公安机关和救助管理机构。

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需要再次将患者送往其他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的,由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

第三十一条患者应当按照规定支付院前医疗急救费用。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收费公示和结算清单制度,并提供有效票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并向社会公示。

患者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医疗急救费用的,有关急救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按规定支付。

第三十二条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院前医疗急救监督电话,接受举报和投诉,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向投诉举报人反馈。

第四章保障

第三十三条院前医疗急救专项经费应当足额用于下列事项:

(一)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运行;

(二)购置、更新和维护救护车、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械、通讯设备,储备应急药品和其他急救物资;

(三)大型活动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医疗急救保障处置;

(四)急救人员培训和演练,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公益培训;

(五)购买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对急救网络医院进行财政补贴;

(六)其他与院前医疗急救相关的事项。

第三十四条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供下列保障: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将符合相关规定的院前医疗急救费用纳入医保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及时为参保人员提供院前医疗急救费用结算服务;对急救人员的招聘、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扶持;

(二)公安机关负责依法处理侵害急救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扰乱院前医疗急救治安秩序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向市急救中心提供道路交通实况信息,保障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优先通行,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采取措施确保应急车道畅通;

(三)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急救患者中符合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协调落实相关救助资金;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养老服务组织参与急救的补贴经费;

(四)通信运营企业负责保障120通讯网络畅通,及时提供救护车到达前呼救者无线定位等服务。

第三十五条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相关医疗机构和急救人员依法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其正常工作。

第三十六条救护车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时,享有下列权利:

(一)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

(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

(三)在禁停路段临时停放;

(四)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应急车道;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七条救护车执行急救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不得阻碍救护车通行。其他车辆和行人有条件让行而拒不让行的,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可以将阻碍救护车通行的情形通过视频记录固定证据,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因让行而导致违反交通规则的,不予行政处罚。

其他车辆和行人因主动参与救护患者而导致违反交通规则的,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实,不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八条对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当优先放行,免收道路通行费和道路停车费。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直接造成人身损害严重后果的,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急救网络医院拒不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或者不服从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的;

(二)未按照规定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的;

(三)未在规定时间内派出救护车的;

(四)违反院前医疗急救转运原则转运患者的;

(五)未按照规定登记、保管或者上报院前医疗急救资料的。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规定,冒用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点)名义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活动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急救网络医院对急救站(点)采取个人承包或者变相承包方式运营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对院前医疗急救业务停业整顿,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擅自设置院前医疗急救电话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市急救中心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受理呼救的,由市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动用救护车开展非院前医疗急救活动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动用救护车开展非院前医疗急救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未按照规定配备急救人员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疗机构拒绝、拖延、推诿患者交接,或者无故占用救护车的设施、设备的,由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120呼救电话谎报呼救信息、恶意呼叫、骚扰的;

(二)阻碍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通行的;

(三)侮辱、殴打急救人员,或者以各种方式阻碍急救人员现场施救的;

(四)其他扰乱院前医疗急救秩序的行为。

违反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认定后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第四十八条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未能履行相关职责,不落实本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不按规定设立急救站(点),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负有责任的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在院前医疗急救过程中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接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但拒不支付急救费用的,市急救中心或者急救网络医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2

社会发展催生区域性急救网络建立

急救体系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体系发展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公共管理、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的提高,以及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健康保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的高发态势造成了社会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社会亟需要快速反应、快速行动和快速诊断治疗的急救体系,而近些年来大城市的“空巢老人”问题更是直接将城市老年人的急救体系问题暴露出来。

由于中老年人中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病率高,疾病突发性强,并且经常处于发病时不能挪动的状态,许多病人特别是独自在家的老人无法及时打电话给救治单位或亲属,有的即便打通了,也由于紧张或病况等多种原因,不能告知救治单位发病的情况和地址,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酿成许多悲剧。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有心脑血管病患者2.7亿,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近300万――这个数字已经占到总死亡构成的45%。据统计,我国每12秒就有一个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毫不夸张地说,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同时,我国每年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000亿元,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而医疗资源有限所诱发的医患矛盾日渐突出,更是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病人多、医生少、费用高、信任低、血案频发――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成为大国不可承受之重。

但是,解决急救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似乎又十分困难。现实条件下,现有的急诊室和急救站的急救医疗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急救医疗工作的需要。国内目前已有的急救模式主要包括独立型、院前型、依托型、行政型、联动型等(表1)。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一方面,医疗保障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且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和更适宜的技术为居民提供公平、高效、可及的医疗服务是一个摆在我国医疗界的重要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又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急救医疗网络,使得具有紧急抢救性、同步协作性、多种综合性和社会群体性急救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就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区域协同急救网络:

抢回救治的黄金时间

在医疗急救领域,有1小时“黄金时间”之说。

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脑卒中、急性外伤等多种致命性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发病初期的90分钟,便是救治的黄金时间。这是因为心肌梗死的发生是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内面长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形成血凝块而闭塞血管,几分钟之内,心脏肌肉开始死亡,在第1小时里,肌肉组织的死亡速度比较缓慢。如果“黄金时间”剥去,那么心肌组织就加速死亡,直至整体坏死。

在传统急救条件下,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衔接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对高危人群也无有效监护,常常失去了救治的黄金时间。

急性心血管事件院前急救处理的要点可归纳为7“D检诊(Detection),派送(Dispatch),转运(Delivery),收入急诊(D000,资料(Data),决策(Decision),药物(D前三个‘D’”是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阶段。

在美国,通过缩短从发病到再灌注的各个环节时间,Stemi患者的平均门-球(D-to-B)时间已经由2005年的95分钟降至2010年的64分钟。在国内,北京急诊胸痛注册研究显示,即使在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京大型医院,平均D-to-B时间仍在138分,与国际水平差距甚大。如何将急救服务从优化院内救治流程延伸到院前急救和转运,是各痛治疗中心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那么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的区域协同急救网络系统,在针对以上急危重症的抢救有什么优势呢?

医疗急救物联网系统的主要优势是“快”和“准”。在实际生活中,专家鲜有跟着救护车接患者,即使医院与基层医院或者与救护车人员通过电话事先进行病情沟通,也往往因为口头描述的不准确,无法掌握心电图等具体生命体征,最终延误治疗。

在区域协同急救物联网系统中,各项生命体征通过无线蓝牙技术来进行监测,继而通过3G网络实时传输给院内专家,并且系统有回放功能,即使途中有信号中断,也可以完整地保存数据信息,方便专家查看及分析。这就等于在救护车开向病人时,系统将医院的设备和专家都搬到了病人面前,减缓了入院后治疗延迟的情况。

时间对于危急病人的重要性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就像急性心梗这一胸痛急症最常见的疾病,患者常在夜间与凌晨突然起病,常无先兆,起病急,进展快,可致命,死亡病人中很大比例的人甚至未能到达医院。但该病的另一面是明确的可救活性,只要治疗及时,确可起死回生。如果患者入院前完成心电图监测和传输,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从而缩短救治时程,降低死亡率。所以,这被认为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典范,也是医疗行业技术革新的体现。

在救治上,急救物联网可以实现多方联动、快速响应,提高救治效率,挽救患者生命;更重要的是,急救物联网可以通过中心医院的专家团队与基层医院展开远程会诊、医技培训、健康教育宣传等多方位、立体的深入合作,把中心医院的触角真正深入到基层,把基层医院变成总医院的虚拟分院,实现一个中心医院的优秀团队带动几十、甚至上百个基层医疗团队共同发展,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立体救治体系,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救治水平。

多个地区进行急救医疗物联网建设

急救医疗物联网的最初产业导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均是从以心脑血管疾病为急救目的的胸痛中心开始的。

从国际先进经验来看,美国胸痛中心的建设经过30年努力,目前已有5000多家胸痛中心、20个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中国于2013年9月14日刚刚了自己的胸痛中心建设标准。急救医疗物联网将现代医学技术同信息网络化技术相合,实现医学专家对远程急救现场的具体诊疗指导,提高急救抢救成功率。正因为如此,厦门市、贵阳、哈尔滨、太原市、广州等地区纷纷开始通过急救医疗物联网来促进区域协同急救网络的建设。

2014年1月,我国首个地级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在这里正式投入运营,挂牌为“玉林市胸痛中心”,截至目前已收治急性胸痛患者过千名,全部得到急诊介入手术治疗。

同样在2014年1月,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服务体系”在厦门市心脏中心胸痛中心指挥室正式启用。该体系整合了厦门市二级、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120”急救中心等资源,按美国胸痛中心国际标准建立规范化胸痛救治流程,实现了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无缝衔接,做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信息共享、协同救治。依托厦门市心脏中心胸痛中心牵头搭建、覆盖全市的急性胸痛患者网络救治平台,基层医院可通过3G网络和卫星传输技术实时上传心电图、血压、血氧、血糖、肌钙蛋白等生命体征数据及抢救现场的视频、音频和医学影像,让心血管专家能够实时远程指导抢救。患者拨打急救电话后,将同时激活该患者此前的健康档案。救护车到达医院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直接进入手术室,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同样,中国西南首个区域协同心脑血管疾病急救网络启动,贵阳市联合8家医疗机构搭建的“绿色通道2.0版”,在2014年1月正式落户贵阳。据悉,该网络平台是指以120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纽带,以两家医院的胸痛、脑卒中中心为核心,带动5家社区医院的区域协同胸痛、脑卒中急救网络体系。通过协同建立的物联网体系,可以将120抢救现场、转运途中、基层医院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肌钙蛋白、血气等生命体征数据、医学影像、视频通过3G或4G实时连续传输到中心医院的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

目前,应用物联网平台协同建立的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先前在广西玉林、厦门市、广州市和贵阳市建立的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以广州总医院为例,该医院通过国内首个胸痛急救物联网,将中心与30多家基层网点医疗机构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区域性协同救治网络。在胸痛中心成立后的一年中,通过院前传输心电图、实施绕行急诊和CCU、院前启动导管室等措施,使Stemi患者进入医院后的再灌注时间显著缩短。胸痛中心救治的急性胸痛患者中,年平均D-to-B时间从前一年度的127分钟缩短到72分钟,最低月平均52分钟,最短纪录21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与前一年度相比,胸痛中心建立后,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从6.5%下降至3.4%,急诊pCi的死亡率2%,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10%,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了20%。目前该胸痛中心正式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

面向未来的物联网急救系统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医疗急救任务繁重。面对繁重的急救任务,建立以物联网为平台的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不仅可以形成急救中心、医疗机构、健康咨询机构等相结合,集监测、定位、呼救于一体的健康救助系统,更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医疗救治模式与系统中形成了创新,将“急诊室”部分功能前移,变以前的被动式救治到主动式救护,进一步提高急救速度和质量。

在这一点上,欧美发达国家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急救医疗技术引入到院前急救中,已经日渐成熟,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体系和管理模式。

而正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各种突发事故正在急骤上升,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恐怖事件以及急性传染病疫情等正在急剧增加。面对这些巨大的挑战,物联网技术可在突发事故的医疗救治处理中发挥巨大潜力,不仅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疗对象(如病人、医生、护士、设备、物资、药品等)的智能化感知和处置,还可以解决局部地区和偏远地区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正因为如此,目前基于物联网的矿山安全、突发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交通事故、能源基地、重要的工厂和工程设施、森林防火等应急救援系统都处于规划和建设中。

从这一点上考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区域性急救体系不仅满足了现代医学不断发展以及日益增长的社会医疗的需求,而且可能在总体上提高我国在抗击突发灾难、反恐急救、大规模战争的急救水平。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急救中心;经济运营;问题及解决策略

当前,急救中心的经济运营情况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当,不但影响急救中心的平稳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对患者的服务质量,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因此,急救中心需要正视经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运营问题,并找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稳定急救中心的经济运营状况,从而最终提升对患者的服务水平。下面,笔者将对当前急救中心经济运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提出加强急救中心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相应对策,希望能为解决当前急救中心的经济运营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一、急救中心经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急救医疗费用收不回当前,由于人们对于非赢利性急救中心的认识不到位,人们对于急救需要收取费用的认知普遍缺乏,许多病人在接受了急救帮助后,拒绝支付急救医疗费用,还有一些病人在接受了急救中心救助后,被发现是无家属病人,也无法支付相关的救助费用。因此,导致急救中心的部分急救医疗费长时间处于空缺状态。据调查,多个急救中心每月都会有15%的急救费用无法被收回,严重影响了急救中心的经济运营。

2、急救医疗收费标准低随着近几年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目前我中心急救出警(含出车费往返6公里25元、出诊费20元)最低费用仅45元,与厦门出租车、滴滴专车等费用相差不多,部分市民为了医院的绿色通道及全程的专业医疗护理(尤其以小儿科最明显),在病情未达到需要救护车的情况下,随意拨打急救电话,占用了真正需要急救服务病人的资源。这种状况的存在对于急救中心的正常经济运营来说是一种不利因素。

3、急救医疗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难以体现由于急救中心实行全额拨款工资效益低,与医院相比相差甚远,无法体现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导致了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急救工作时,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多数一线急救人员难以按照急救标准救助病人。再者,工资效益低导致急救队伍的不稳定性,频频出现急救医生的离职.

二、加强急救中心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对策

1、深化院前急救改革,创新管理体制首先,急救中心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发展意识。针对当前急救市场混乱的状况,相关工作人员不应该因此而丧失工作热情。相反,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其次,急救中心应该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为了解决急救中心人浮于事的状况,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考核,确保急救团队人员的专业性与道德性。最后,急救中心应该完善评判制度。将出车时间、服务水平、患者评价作为对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予以奖励,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2、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院前急救医疗运营质量为了进一步提升急救中心的经济运营质量,急救中心应该意识到医疗设备先进性对于急救医疗质量的影响,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帮助患者进行更加科学化与专业性的治疗,也更加容易获得患者的信赖与支持。因此,只有做到医疗基础设施的有力保障,才能够为急救中心的经济运营提供长久动力。此外,急救中心还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引进高素质急救人才,不断扩充急救人才队伍,完善急救中心内涵建设,为急救工作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建议急救费用纳入医保目前急救收费项目都为自费,增加急需救护病人的负担,将急救费用纳入医保范畴,可以真正帮助急救患者减轻急救费用负担。

4、适当提高急救收费由于患者随意拨打急救电话,占用了真正需要急救服务病人的资源。适当提高最低费用将大大减少此类情况,改善急救资源的合理分配。另外也可提升能够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目前综合性大医院诊查费主任28元,普通医师13元,平均一个上午4个小时能诊疗25个患者,平均一个患者9.6分钟;急救中心出诊一次平均时间达30分钟以上,出诊途中给予先电话医疗指导、到现场和送院途中给予全程医疗和护理,平均一个患者所需时间达30分钟以上。提高急救费用后,急救中心医疗人员的服务成本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5、开展诚信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患者对于医院普遍存在距离感,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医院无视救死扶伤的职责,在金钱的驱使下,玷污了医院的神圣感,使得患者对医院产生了本不该有的惧怕心理,也导致一些患者在得病后拒绝接受急救医疗的帮助。为了扭转患者的这种心态,急救中心应该秉承诚信服务的原则,对于急救医疗的相关费用进行公开明示,让患者了解到透明的医疗费用,打消患者的不信任心理,进而进一步获得患者的信赖与支持。

6、寻找政府扶持,增加卫生投入急救中心是非赢利性的机构,但是并不意味着急救中心不需要经济运营。因为急救中心在进行急救医疗工作时,会产生诸如交通运输费等需要收费的项目,从而使得急救中心具备了经济方面的费用支出,这样就需要其具备一定的经济来源。而就当前来看,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疗费用在收取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针对急救中心产生的费用漏洞,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对急救中心资金投入与扶持,特别是对急救车质量的保证投入,在政府力量的帮助下保证急救中心的经济运营能够稳定发展。

三、结语

对于急救中心来说,在进行经济运营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影响正常有序运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急救中心的稳定及长远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式,减少急救中心经济运营存在的困难。只有在保障急救中心经济运营稳定性的前提下,才能够保障急救中心的急救工作能够达到高质量、高水平,这也是对患者负责任的一种积极表现。

参考文献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4

一、法律保障,组织严明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拥(中国教育资源网)有8240多万人口,辖16个州,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全国有2400个医院,病床有66.5万多张,每1491人拥有一张病床,3.5万多名医生,约有420万名从事卫生工作的人员,卫生资金投入占国民总产值10.9%,而急救资金投入占国民总产值1%。

1、急救法律政府对急救医疗和救护服务尤为重视,联邦制订急救医疗法律,每个州根据自己州的情况制订州的急救医疗法律。以石荷州为例法律规定:

⑴组织形式:规定市政府第13厅负责急救医疗领导工作;消防队为责任方,有急救医疗培训学校、救护车、救护医师、调度中心等;协会、私人结构也可参与救护工作;医院负责后续抢救(急救门诊icu康复医院)。

⑵救护链:第一环节:第一救助者:所有公民负担,每个有执照的驾驶员都必须进行救护培训;

第二环节:拨救护电话:112,全德统一,只有一个号码;

第三环节:调度中心根据情况派救护车或急救医师,接到电话时间与车到事故地点时间规定在10分钟内;

第四环节:医院救护。

⑶公民在急救医疗上的权利与义务:每个公民都可以义务参与救护工作,德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人当义务兵或参加7年的急救义务工作,两者必选一;每个公民也可得到急救服务。

⑷质量标准:对救护工具、人员、情况记录、救护站布局、急救车装备等都作了统一规定。

⑸资金来源:州负担一半资金;其余由保险公司、医院负担。

⑹法律执行: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由州政府来检查管理,如达不到质量标准要进行罚款。

2、分工明确联邦制订全国急救医疗法律;州作法律规定,并由第13厅负责法律的执行与落实;消防队为具体责任方,负责救护工作的协调与落实,并与其他急救组织承担方签署有关急救协议;承担方作具体的病人救治工作,承担方一般由市级医院、(中国教育资源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负责后续抢救;其他承担方如红十字会、意外事故援救组织等都有具体的合同规定。

二、划一有序,设备先进

1、配置先进所有的救护直升机上、救护车、救护艇均配有呼吸机、心电监测仪、自动除颤仪、氧气瓶、输氧管道、插管器械、急救药品箱、担架、真空固定垫等,这些急救运输工具相当于一间流动的icu。车内还有灵敏度很高的通讯装置。由于救护车的“标准化”,急救医护人员在车内能及时为病伤者做各种急救服务。

2、划一有序所有救护运输工具上的配置统一,放置有序,标志醒目,使用方便。

⑴设备配置统一,放置统一。

⑵急救药品箱统一:统一厂家;统一大小尺寸;箱内药品统一编号。

⑶计算机记录软件程序统一,便于记录与质控。

三、统一调度,高效运作

我们参观了石荷州elmshorn急救调度中心,这个调度中心负责石荷州三个县的急救调度任务,管辖面积3156平方公里,人口60万,有18个救护站,总有50辆救护车,2002年救护达56130人次。elmshorn急救调度中心装备一流的通讯设备,每个接线台前有五台电脑,调度员能从电脑上对报警地点、每辆救护车使用情况、急救站的车辆等了如指掌。还建立了特殊调度室,以便在特殊的情况,如袭击、核电站事故等调度使用。急救调度中心不但可以调度管辖下的急救站,还可以调度空中部队、海上救护艇、以及其他地区的急救力量,实行地面、空中、水中、高山等立体救护。在观摩以救护交通事故中被夹人员为例的急救措施操作事例过程中,我们真正体会到德国在处理紧急事故的效率之高,在出现事故报警2分钟后,救护车、救护医师车、消防车、汽车切割车、事故保障车等五辆车到达现场,首先急救医师评估伤员情况,其他人员一切听从急救医师安排,一切的过程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培训工作,常抓不懈

急救人员有急救助理和急救医师。有专门培训急救助理和急救医师的培训中心。

1、急救助理每辆救护车配备一名急救医师无必要,且费用高,一般配备急救助理,急救助理要经过2~3年的专业培训,协助急救一定数量的病人,具备识别异常心电图、除颤、体外起搏、气管插管、静脉输液、常用药物使用、急症识别等,获得急救助理参加急救后,每年集中培训一次,以更新知识。

2、急救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3年以上医院工作经验,1年icu工作经验,有足够能力应付急救,通过考核,可取得急救医师证书,以后还需每年参加一次急救培训,如不参加培训将取消资格。

3、培训学校人体模型、插管模型、监护设备、异常心电图、除颤等仪器设备,一应具全,操作是否得当,一目了然。师资力量雄厚,考核标准科学,量化分数得当。

五、医疗保险,保障运作

德国制订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法,从对生病、事故以及年老时的保障直到子女补助,住房补贴或失业金。医疗保险是三大(养老、事故、医疗)保险之一,法律规定90%以上的公民都必须参加一般医疗保险,10-15%的公务员、教师等人员由政府进行特殊的医疗保险。所有参加一般医疗保险的投保者(指收入在6500马克以下的人员)的保险费由投保者和雇主各付一半,人均缴纳保险费占总收入的11-15%。一家户主医疗保险,全家(无职业者)可以享受在被允许的医疗保险医生和牙科医生中自由选择医疗保健服务。收入在6500马克以上的高收入人员,还可以参加私人医疗保险,并享受到医院指定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待遇。

医疗急救费用均由保险公司支付,个人不与急救站、医院发生经济来往,收费标准为:救护车200欧元/次,急救医师400欧元/次,飞机1100欧元/次(或35欧元/分钟,海军飞机6000欧元/小时)。保险公司统一支付,解除个人费用的顾虑。

六、流程通畅,突出急字

德国城市急救的特点:德国居民的汽车拥有量为世界之首,高速公路没有时速限制,交通事故伤员是急救的主要对象;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症越来越多,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等病员的抢救量仅次于交通事故;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压力日益增强,导致不少人心理失衡,因抑郁而轻生者、伤害他人者增多;滥用药物导致急性中毒以及宠物传播感染如狂犬病、猫抓病也为数不少。面对这种情况医院急救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国一个危重病人,调度中心接到报警后,马上派急救医师到现场,急救医师在现场进行处理,病人病情稳定后,由救护车送到有条件的医院,并且在报警的同时,调度中心已通知医院做好一切的急救准备。柏林夏里特(charite)大医院急诊部、基尔(keil)大学附属医院急救门诊设备更为齐全,武装到“牙齿”,伤病员能够在“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成功的希望很大。院前急救急诊处理icu康复,流程通畅,高效运作。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德国急救:“先进的抢救设备、温馨的就医环境和以人为本、救助生命的精神”。

七、几点建议

1、制订《浙江省急救医疗工作条例》,对急救资金来源、急救车配备、急救药品编号、急救医师技术、医院急诊室、icu、急救质量质控等,作详细规定。

2、全省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立即停止或废除其他急救电话号码。

3、整顿全省急救医疗秩序,遏制急救医疗市场无序竞争。

4、县、市级建立急救调度中心,合理设置急救站,使危重病人能在10分钟内得到救护。

5、急救工作是城市文明进程的标志,与抗sars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业相关,政府部门应把急救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范畴。

6、多渠道集资,如慈善结构、个人捐资、私人营业、医院集资等,解决政府部门对急救医疗的投入不足。

7、统一全省急救站、急诊室设备配置;统一急救药品编号;统一急救箱。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5

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本文针对国家卫计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的规定,提出了如何按照这一原则对院前医疗急救进行指挥调度,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如何解决问题和规范操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为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提供了指南性的指导依据。

[

关键词]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原则;指南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1(b)-0102-03

[作者简介]孟洪德(1963-),男,汉族,河北廊坊人,本科,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医师,主要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的工作原则即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下面针对这一原则,简要概述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实际工作指南。

1“就近”的原则

“就近”一般指病人所在地至急救站距离半径为5km及行程为8km左右。

①“就急”和“满足专业需要”都要遵守“就近”的原则。

②如果病人附近有急救救护车,应当立即调派。

③如果附近没有急救救护车可以选择稍远一些的,当然要向呼救者说明情况。

2“就急”的原则

“就急”指对急危重病人快速转送,并要求转送到具有相应救治能力的医院或专科医院。

①考虑“病情”,对急危重症患者必须优先派车。

②初步掌握急危重症病情和地址就可以立即派车。

③如急危重症和轻症病人同时呼救,先为急危重症病人派车。

④如急危重症病人附近没有急救救护车,根据实际情况,可立即调整距离最近的执行任务的急救救护车进行驰援。

⑤如急危重症病人附近有正在执行任务的急救救护车,能够转运的予以转运,不能转运的进行现场救治,再派急救单元进行支援。

⑥完成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派车过程后应立即报告调度组长,必要时报告值班领导。

3“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

“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就是将病人转送到有救治相应病种能力的医院。

(1)派车时必须考虑急救单元的抢救能力和送往医疗机构的抢救能力。

(2)如果120指挥调度系统的急救救护车,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wS/t292-2008》[1]分类配置的,要根据运载病人的不同病症而区分使用不同的急救救护车车辆型式。

a型:普通型。为基础处理、观察和转运轻症病人而设计和装备的急救救护车。

B型:抢救监护型。为救治、监护和转运急危重症病人而设计和装备的急救救护车。

C型:防护监护型。为救治、监护和转运传染性病人装备的救护车。

D型:特殊用途型。为特殊用途设计和装备的救护车如急救指挥车等。

因此,医疗急救调度员要根据以下原则指挥调度急救救护车。

①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调派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

②在a型(普通型)急救车呼叫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驰援时,不受地域和距离限制。

③轻症病人的救治和非急危重症病人的单纯转运任务只派a型(普通型)急救车。

④“发热待查”或传染病患者,应派C型(防护监护型)急救车。

⑤急救站或急救分中心仅有a型(普通型)急救车时,应按就能力的原则派车。

⑥如果120指挥调度系统的急救救护车,不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wS/t292-2008》分类配置的,只配置了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时,医疗急救调度员此时不要根据运载病人的不同病症而区分使用不同的急救救护车车辆型式,全部使用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2]。

4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

①要把患者送到哪一家医院,要综合考虑现场情况以及病人的病情,根据病人的病情由急救医务人员来做出[3]。有些患者的病情很严重,但就近的医院难以处理,根据出诊医生的判断,会立即送到上一级医院。

②在送到哪家医院的问题上,医生还是会跟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考虑患者及家属的意见[4]。

③医疗急救合同关系在“120”急救电话在被患者及其家属拨打求救后便形成。双方虽然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但急救医疗行为是一个最高效利用急救资源和科学统筹分配的服务大局的问题,同时还是单纯的民事行为。一般人的心理,水平高的三甲医院在患者被给予自主选择医院的权利后,都将会被选择,而一些具有急救资质的医院,可能会导致急救资源闲置,甚至沦为纯粹的“救护车提供者”[5]。

④患者权利中自主权是最基本的一项权利。在前提是不影响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患者或家属的选择权、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即使在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也理应得到尊重[6]。

⑤一般采取就近抢救原则以争取时间救人,但就近送到一个救治该病例没有把握或条件较差的医院如医务人员缺乏、医疗技术不够硬、医疗设备不足等情况下,若强行以就近为原则,则对满足专业需要原则有所忽视,最终即使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但还是对救治病人的生命于事无补,结果是适得其反。

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明确了消费者拥有自由选择权,从某种程度上,由于消费者付费接受“120”的急救服务,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种服务消费关系,当然应该接受《消法》的约束。但这种选择权鉴于急救中心是特殊服务行业应该是有条件的。对病人提出的要求“120”应该优先考虑,救护人员并不是盲目地让病人选择,而是必须履行及时告知义务和充分告知义务。若诊断发现病情严重,需及时抢救,可不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将其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但不是这种情况时,就应尊重患者或家属的意愿。

5满足专业需要和要兼顾公平、公正

①“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就是将病人转送到有救治相应病种能力的医院。公平、公正是指适当平衡各急救站点和院前急救人员承担的任务数量,尽量避免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

②满足专业需要和公平、公正应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地指挥调度,公平、公正要适当平衡各急救站点和院前急救人员承担的任务数量,尽量避免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但是体现公平、公正仅仅限于一般救治任务、转院任务和单纯运送等任务。

③在灾害事故等公共事件发生时,首先要按照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优先考虑急救单元与医疗机构的专业救治能力,其次再考虑公平、公正。

6必须坚守的几项原则

①树立人命关天的意识,坚定“宁可空驶十回,不可错失一次”的指挥调度理念,在呼救电话中,会出现“无声”、“中断”、“不清”的情况,但是只要是能够确定此类呼救是属于病人拨打120的医疗求救的呼救,有比较明确的地址,即使有时地址不太准确,也应该首先派出急救救护车,再继续查询病人的准确地理位置。

②即使急救站或者各个急救单元的医务人员因为跑空车、退车等情况发生时,会对调度人员有意见,甚至情绪激动向调度员发泄。此时,调度员应耐心做好解释,不争辩,不回避。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医疗急救调度员应坚定地树立“病人至上”、“抢救生命是自己第一位的神圣职责”的理念,不应随着急救站或者急救单元的急救医务人员的意愿为转移[7]。

③调度员应牢牢信守,正确把握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原则,是实现院前急救及时、安全、有效的必要前提,是避免和减少院前医疗急救纠纷的有效途径。

④准确把握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原则,必须以病人病情轻重缓急为依据。

7概要总结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原则的精神如下

①一般情况,按急救站5~8km半径范围内就近派车的原则。

②病情危急,按就近派车越快越好的原则。

③病情特殊,按医疗机构和急救站救治能力派车的原则。

④灾害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按统一指挥调度,综合协调派车的原则。

⑤病情允许,按患者意愿派车的原则。按患者意愿派车应统筹考虑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

⑥派车不是简单的地点确定,而是根据病人、急救站、医疗机构、路程、病人意愿进行统筹、综合考量。

⑦院前急救工作情况复杂多变,要想实现准确把握指挥调度原则的目标,医疗急救调度员必须从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入手,统筹、综合地作出科学判断,得心应手的应变能力,把“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贯彻始终,实施统筹、科学、缜密的一系列具体的调度措施。

8两个不承诺的原则

不承诺急救救护车到达病人地址的时间间期;不承诺急救救护车接到病人后,由病人地址到达医疗机构的时间间期。

(1)不承诺急救救护车到达病人地址的时间间期。其原因为:急救救护车的在执行任务时,受到交通路况、自然灾害、科学统筹指挥调度等不可预知的各种因素的制约。最常见的是一个城市的道路拥堵,直接导致急救救护车不能快速或按承诺时限到达。此外,自然灾害暴雨、地震、台风等都可能导致急救救护车不能快速或按承诺时限到达。另外,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院前急救任务,也导致急救救护车不能快速或按承诺时限到达。比如突发灾害事故等公共事件,院前医疗急救调度员要调集全部急救救护车进行驰援等。

(2)不承诺急救救护车接到病人后,由病人地址到达医疗机构的时间间期。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

①院前医疗急救的概念所决定的。现代急救医疗体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运送救护在内的院前医疗急救;二是起决定性救治的医院内急救;三是救治缓解后的康复治疗。那么院前医疗急救的概念是什么呢?国家卫计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这里明确了三个关键的医疗行为,就是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

②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医疗急救的新概念,是指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物质、精神文明基础上,人类生活以城镇社区为主的模式结构下,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生活、工作等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突发公共事件,向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广大社会民众普及急救知识,并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的急救技能,成为“第一目击者”,以便能在现场不失时机地、及时有效地开展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为主的急救,为安全生活、安全工作、安全生产、安全活动,提供必要的“救死扶伤”的基本保障。更加强调了现场救治的重要性。

③通过以上概念我们就知道了,现代院前医疗急救绝对不是过去的“拉起来就跑”。现代院前医疗急救的原则是实施现场救治第一、救命第一的原则,必须进行现场救治,杜绝“拉起来就跑”。按病情采取“先救后送、边救边送、停运抢救”的方法,在病人需要救治时,有时要将急救救护车暂停运行,在急救救护车上对病人进行救治,直至病情适合转运为止。

④传统的院前医疗救护,最佳的抢救时间往往因为传统观念,即将抢救院外危重急症、意外伤害病人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院内的医护人员身上而丧失。现代的院前医疗救护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成为立足现场的抢救,为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第一目击者”需对伤病人实施有效紧急的救护措施。在院前医疗急救的过程中,为争取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积极采取“四早”是非常重要的。“四早”即: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对创伤病人采取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院前医疗急救技术。目前,大多数急救中心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现场救治都有强制要求,一般要求现场救治率必须在85%以上。

⑤一个城市完善的急救医疗体系包括院前医疗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于一体。而现代院前医疗急救的理念是把iCU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带到病人身边,即:把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推向院前的急救新模式[8]。目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wS/t292-2008》分类配置的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就是一个移动的iCU,院前医务人员不但可以进行非手术的治疗,必要时也可以对病人进行抢救手术。

⑥病人一旦拨打120进行呼救,急救中心接警后派出急救救护车,就是一种医疗合同行为,急救中心必须按照自己的承诺完成对病人的抢救任务。如果急救中心向社会承诺到达病人现场的时限和到达医疗机构的时限,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急救中心必须按照承诺的时限完成任务,一旦发生延误时限的情况就是医疗事故。基于法律因素,绝大多数急救中心不承诺到达时限。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国家卫计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这一急救中心转运患者的指挥调度原则,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如何进行实际操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为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提供了指南性的指导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wS/t292-2008[S].

[2]罗双萍.浅谈医疗优先调度系统在院外急救调度指挥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2):120-123.

[3]刘忠秀,李元宏,简雪莲.院外急救指挥调度管理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6):55-56.

[4]刘效勤,崔玲,李明蕊,等.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外医疗杂志,2012,31(32):88-90.

[5]赵锐.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质量管理探讨[J].健康大视野杂志,2013,21(16):20-22.

[6]邱芸.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中两例典型个案对比分析[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2010.

[7]章桂喜主译,急救医疗服务全球指南。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中医急诊学;急诊思维;急救

急诊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一段时间内中医在社会上的形象是“慢郎中”,许多人认为中医大夫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酿成了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从临床教学角度看,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体的中医本科专业学生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1],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和急救能力是每个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教学中所作的探讨及体会分述如下。

1熟知祖国医学急诊的发展概况及现状,更新急诊观念

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祖国医学在几千年来治疗急症的历史和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课堂上老师要重点介绍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著作及其影响,如:战国时期《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厥心痛,痛入以锥刺其心”这些都近似现代心肌梗塞、心绞痛的表现;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堪为世界外科手术抢救急腹症的先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影响,以及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对中医急诊学发展的贡献。而《灵枢·四时气》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腹腔穿刺术”、《中藏经》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金匮要略》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和《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导尿术、宋金时代《圣济总录》记载的鼻饲术、明代《种杏仙方》记载的吸痰法[2],都足以说明祖国医学有多种的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急诊抢救手段。尤其20世纪中叶至今中医急诊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中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各种攻关协作组的建立中药对心脑血管治疗的疗效得到肯定,特别是流行性传染病sars、h1n1的治疗都取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这些成绩都是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必须向学生讲明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更新急诊观念,强化急诊意识,为培养急诊思维、急救能力作准备。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急”的意识

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凶险、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危及生命,要时刻记住“急救为先”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诊理念,急救的过程就是和死神赛跑的过程,比如对于“卒死”的抢救,必须在30秒内判断患者是否有生命体征,然后果断的进行心肺复苏,因为本病的抢救黄金时间就是4~6min,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死亡。

3以急诊“思维方式”为中心,训练培养学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往往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进行有效的抢救。比如对于“神昏”的病人的急救,首先让学生判断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哪个阶段,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来判断是中风病(脑出血、脑梗塞)的昏迷、还是消渴病(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昏迷,是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昏迷,还是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昏迷等等,通过“神昏”一个中医病症把引起昏迷各个系统疾病的表现和体征都能系统复习归纳,随着这种临床急诊思维方式的不断培养,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也不断加强。

4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抢救垂危生命,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背离医学伦理道德,目前阶段中医急诊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主要方向,教材中以中医辨证救治为主体突出虚实辨证及急诊必备中成药的应用,但对西医急救知识的叙述明显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应急救治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医本科专业特点加强了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内容的讲述,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既突出中医急症的基本理论与辨证救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急救,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所谓“辨病”应该包括辨中医学的病与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两个层次,所谓“辨证”包括中医学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等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相结合[3],因此培养学生要把中医的急救理论和技术融入现代急救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比如对“卒心痛”的讲授,引起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的可以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可以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还可以是“带状疱疹”;而“卒心痛”的表现可以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也可以是“胃痛”,也可以是“头痛”,还可以是“牙痛”,临床必须明确诊断;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药诊治体系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但由于人们过于强调继承,习惯于从故纸堆里去找证据,长此以往,导致中医急症理论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中医必然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新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因此在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还要求其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药理药效、理化检查,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充分掌握利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不断丰富自己内涵,掌握现代急救技术,创新中医急救手段,为将来服务临床做准备。

总之,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急诊观念、急诊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之进一步掌握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医临床急诊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雁,李鹏,王新,等.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探新[j].医学综述,2008,14(10):1580.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7

美国关注ami救治模式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国立心肺血管研究院呼吁要尽快改变心肌梗死救治延迟的严重情况,实施全国性D2B(DoortoBalloon)行动。在2006年的上半年,aHa还发表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卒中求治延迟的科学声明,指出aCS和卒中患者、救助者和医疗系统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患者救治延迟,救治延迟是这些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的主要原因。声明还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关注社会、认知、情感因素、社会人口统计因素及疾病史对延迟的影响,应给予高危目标人群的新干预措施,不仅单纯提供关于症状识别的信息,还推荐与延迟有关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因素的识别行动等。

aHa也认识到,在按指南规定的时间之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仅为一小部分。aHa进而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在ami患者的施治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使ami患者没有从急诊pCi中受益,认为目前有必要建立救治系统或诊疗中心以使ami患者得到最佳治疗。为此,aHa召集了包括患者、医师、医疗急救系统、社区医院、三级医院和医疗保险公司,以及质量管理和评判患者预后的专家,以判断ami患者目前存在和理想转运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调研完成后,aHa发表了关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ami患者的策略研究建议,对如何开展相关的研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从ami救治模式的研究方面,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对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干预形成了逐步有序推进的临床试验系统,在已获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深层进化。在临床实践上,不但重视具体的诊疗技术的发展,也重视模式与系统的大力投入和研发。

我国的情况

作为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的组成部分,胡大一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担了北京市紧急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的心血管急救研究,研究初步结果也显示,约30%的左右的患者能在指南要求的时间窗内进行再灌注治疗。从表面上看,院内情况似乎和美国的情况差距不远,但中国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目前医疗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救治性难以实现。如:医生健康教育重视不够,人民群众对心血管救助知识缺乏充分了解;院外急救转运程序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患者舍近求远,患者被无序地转送,到一些不具备快速救治的医院,延误救治时间;急诊的接诊医生是各科轮转医生,不是心血管专科医生,缺乏诊治经验,可能延迟心肌梗死的诊断;急诊没有医疗保险的保障,加上起病急、无先兆,患者家属通常没有准备足够的费用,而先收费后治疗的规矩使及早救治毫无希望;患者到急诊室后的流程,一般都是去住院处交费办手续,再到监护室,医生问诊、查体、取血、写病历,再最后联系开通血管的场所――心导管室,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所有的这些问题,显然不是靠一个专家或医护人员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ami患者而言,需要早识别、早发现、早除颤、早转送、早开通、早出院,这几个“早”如果实现不了,患者就会有生命危险。再好的支架,再好的技术,如果患者缺乏相应知识,没有意识到心肌梗死危险的程度,到医院晚了,到医院心肌坏死,或者没到医院已经猝死了,技术没有价值。因此,没有相应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再好的技术,也会变得很苍白,人为把时间延迟掉,严重影响硬技术发挥效能。

合理性救治

需要整套的救治模式

中国医生的介入技术提高很快,这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很好承载这个技术的服务系统、服务的模式,技术再好也没法发挥。目前的问题是有创技术在国内各级医院迅猛开展,医生培训、机构与设备的评估与准入该怎样完善?“时间就是心肌”,可真正具备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救治队伍的医院又有多少?患者发病后未及时呼叫急救系统,或患者无序转送和流动,怎样避免这种时间丢失?医保应该有什么形式的配套措施来保障ami患者的医疗救治?如何规范化应用已有的证据进行合理化的救治?

解决非医疗问题

是制订合理救治模式的基础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急诊急救;标准化;医疗体系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78-01

前言: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作为现代医学新的临床学科,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研究方向,同时与其它临床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急诊急救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尤其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加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新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除其本身的重大作用外,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健康的需求。另外也反映了急诊急救医学在救治生命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功能,从而增强了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进一步开辟了更广泛的医疗市场。

1医院急诊室和急救人员队伍的现状

1.1急诊工作得不到重视

急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重要学科在多数医院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医院各职能科室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急诊科长期缺编人员调动颇繁,能人不愿干,庸人干不了。医疗设备陈旧,保健待遇不高,有些医院的急诊科人员不固定,由病房医生短期轮换,这些人大多持有临时观点,并不热心于急救专业知识的学习,致使许多医院的急诊科实质上成为患者被收入病房前的转运站。

1.2急诊科人员思想不稳定

急诊科队伍不稳定,人员缺乏长期做急诊专业工作思想,因此影响了急诊科医疗质量。往往内科医生感到病种少,缺乏系统观察病人的能力,业务技术难提高。外科医生感到手术机会少,练手技机会也就少。更主要的是急诊科工作辛苦、责任大、风险大、纠纷多,费力不讨好,常常受到个别病人以及家属不应有的责难和辱骂。医护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热爱急诊急救专业。

1.3人员素质差

由于急诊科医生轮流值夜班,在上岗前及平时工作中缺乏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有的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和除颤器操作不熟练,绝大部分医生不会做气管插管;有的医院急诊科没有必备的监护系统。

1.4设备陈旧落后

大部分急诊科的急救设备都是陈旧的老三样(除颤器、呼吸机、洗胃机),有的机器已使用了几十年,缺少现代化的抢救设备。绝大部分急诊科没有心脏起搏装置,现有的设备难以对突然发生的心跳骤停进行有效抢救治疗。

1.5职责不明确

有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界限不清。急诊科成了独立的小病房,病人从入院抢救、好转,直至出院。而不是新收的重危病人到急诊科监护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再按各科系收入病房。

2加强急诊急救工作的几点意见

2.1加强急诊人员的管理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2.2规范急诊急救流程

急诊科重点应优化如下流程:①分诊及患者分流流程;②急诊各功能区域相互衔接流程;③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对危重患者坚持先接诊、先抢救、先住院、后办手续,为危重患者提供快捷、有效、全程急救服务;④危重患者转运流程,重点有转运前病情评估(甚至包括家属知情同意),转运接收单位沟通,转运设备及药品准备,转运途中工作和记录。

2.3努力提高急诊急救人员业务素质

急诊科医生不同于普通科室医师,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对急诊病人做出较正确的判断,并及时抢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做出较准确的预测和预防,对突然出现的危象和心脏骤停进行抢救,往往要在一些辅助检查结果还没出来之前就得做出初步较正确的诊断。所以,急诊科医生的思维方式、采集病史的重点、体格检查的程序和病房医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急诊科医生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理论,又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急救医学是跨学科、多学科并与边缘学科相关联的一门新尖学科,要求急诊科医生要有全面的内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2.4切实加强急诊急救工作培训与考核

各医疗机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与演练方案,组织专门的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演练、技术比武。加强医疗急救领域的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推广运用,提高医疗机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加强医疗机构急诊急救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急诊急救质量评价,促进急诊急救质量持续改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救工作日常管理和考核,保障急救设备正常运转,基本抢救药品齐备,提高初始急救效果。

2.5加强急诊科室的业务管理

急诊科业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急诊急救质量,这是提高急诊急救水平的关键。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急诊科医务人员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地按照各项规定执行,有条不紊地做好诊疗抢救工作。全面推行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如明确制订各种疾病的急诊抢救诊断标准和抢救成功的标准是提高急诊工作质量,使诊断准确及时、治疗抢救合理有效的重要保证。围绕着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还要建立常见疾病及其它应急情况的抢救程序,就是建立抢救急诊病人的每一诊疗环节、每一项抢救措施、每项操作技术,使全过程程序化。

2.6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急诊科是医院面对社会的窗口之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地。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要求责任心强、急救质量高。我们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时,要运用有关急诊方面的正反事例进行讨论、分析;各级医院要重视对医务人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和锻炼,使急救人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并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随时为急救病人提供方便。要紧紧围绕提高“紧急救治质量”这个中心,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要设置急诊iCU、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实现无缝衔接和无障运行,也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的重要措施。

总结:从事急诊工作的专家同行要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加强急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切实建立好的、适应的标准化体系,为我国的急诊医疗事业贡献才智和力量。我们相信,在全国急诊急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急诊急救工作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院内急救医疗团队;临床救治;医疗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14-01

在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团结协作是危重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救治的前提。在分秒必争的抢救现场,不仅需要医务人员过硬的抢救技能、迅速准确的判断,而且需要医护人员之间默契的配合与协调[1],同时也需要相关科室之间有效地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地保证危重患者的救治。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010年建立院内应急医疗团队(medicalemergencyteam,met)机制。应急医疗团队在患者出现病情恶化的最初征象时及时予以干预,并保障紧急状态下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畅通,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有效组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综合处置优势,提高救治成功率。现笔者就院内应急医疗团队的组建及其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院内应急医疗团队的组建

应急医疗队的组建遵循“少而精”的原则[2],考虑专业特点、职称、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团队队员由内科二线医生担任组长,由住院总护师担任副组长,由外科二线,麻醉科二线,妇产科二线,总值班护士长担任组员,如在实际临床救治过程中还需其他科室协助如五官科等,其值班医护人员均可成为该组组员。

2主要工作任务

2.1预警:应急医疗团队到达现场后,与值班医护人员充分沟通、认真评估患者,力争在危急事件发生的早期准确识别报警征象,及时实施干预,以减少负性事件发生率

2.2抢救:应急医疗团队到达现场后,与值班医护人员充分沟通、认真评估患者,快速调动相关科室,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稳定生命体征,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3启动时机及工作流程

住院病人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时,由该患者所在科室的值班医生向急救小组组长进行呼叫,急救组长负责与副组长取得联系,在5分钟之内到达呼叫科室,组长确定救治方案后由副组长负责通知所需组员,对患者进行抢救,待病人病情趋于平稳并由组长提出会诊意见后方可离开病区。在抢救过程中该组组员如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情况时由组员自己向该科室的上级医师提出请示,必要时应到场给予指导。若组长本人遇到不能处理的情况时,需要与院内三线值班医师进行请示,必要时三线值班医师应到现场给予指导。

4分工与协作

快速正确的救治是急救医疗团队最神圣的职责。首先组长作为抢救小组的领导,他负责确定抢救方案和用药指导,如其他组员有异议时应服从组长的决定,不应在抢救现场发生混乱。副组长与总值班护士长在抢救过程中负责组织人员,协调各职能科室,指导值班护士与医生配合进行抢救。组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服从组长和副组长的领导全力以赴进行救治。

5院内急救医疗团队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5.1建立了医院主管领导、职能部门与团队的良好的定期有效沟通机制。急救医疗团队能将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及时反馈到院级领导及主管部门,使院级层面能够及时了解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及时快速的解决问题,在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2提高了院内整体的应急救治的处置水平。应急团队在指导参与临床科室危重病人救治的过程中,对临床科室一线年轻的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与处置能力进行指导,对医院整体的救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3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管理水平。医护人员在医疗行为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在管理方面,提高了协调管理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充分发挥作用,帮助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做好科室的管理工作。团队成员工作周期为6个月至一年,经过一轮轮的培养与锻炼,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及服务水平也将会得到明显提升。

5.4对下级医护人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院内急救医疗团队在临床医疗救治及医疗管理等方面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队员在沟通能力及技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化解了很多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起到了对临床科室一线值班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沟通的技巧及综合处置能力的指导与传帮带作用。

6小结

建立院内急救医疗团队24小时值班机制,这一形式更加贴近病人,贴近临床实际需要,也更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实践证明,院内急救医疗团队解决了临床急之所急,团队出色的工作,受到了临床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医疗急救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培训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61

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和应急能力,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应用能力,我科采取了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知识讲座、业务学习以及定期技能培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突发车祸、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溺水、严重烧烫伤、坠摔伤、农药中毒、突发事件的群死群伤等人群,尤其是突发车祸导致的患者颅脑外伤、内脏破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患者。

方法:①制订急诊科学习计划,每月举办1次急救知识业务讲座,尽可能安排护理专家或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授课,介绍她们的护理经验和抢救技能应用体会,急诊科护士长要定期对学习的急救知识进行考核与抽查;②制定急救技能培训计划,2次/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进行,重点培训年轻护士和新调入科室的人员;③每年组织1次急救知识、技能考核;④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医疗机构举办的急救技术培训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急诊护士轮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学习进修。

培训内容

心肺复苏术: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方法,要按照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和建立人工循环、复苏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监护、消除心室颤动等六点进行抢救。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演示,直至能熟练操作为止,使心肺复苏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于院前、院内的急救中。

护理操作技能:应把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医疗急救护理当中。譬如,护士在静脉输液技术上,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掌握对外伤病人的正确搬动方法和伤口包扎;熟练操作各种医疗急救仪器,并熟悉其性能及保养方法;学而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时协助抢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急救处理能力:应对大宗车祸的群发群伤、大批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标识、分诊和处置。

病情观察与抢救:急诊护士在面对急症病人时,应该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迅速给予正确的抢救处理。在观察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重者,尤其是脑外伤、内出血的病人,导致病人延误抢救的时机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危及生命,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最后引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发生。

实行风险告知制度:急诊护士在医疗护理时,应对病人或家属实行风险告知,因为在急诊的任何护理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因素,为此,护士应善于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治疗的目的以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力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尽量减少或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护理纠纷。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经常组织急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和对患者保护的合法权利[1]。因为在急诊医疗护理活动中,其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和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要规范护理行为,遵守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以防范医疗护理的纠纷。如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要保持冷静头脑,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多作解释,尽量化解矛盾;若科室受到患者家属冲击急诊科或打骂医护人员时,护士要尽可能疏散保护病人,避免牵连到患者。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尽快求助公安部门解决事件,事后要详细的记录事件的全部经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果

通过对急诊护士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学习和培训,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以外,还把专科理论和演练相结合,使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促进急诊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我们急诊科护士,每年都要参加全市急救技术演练,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均在全市各区级医院的前列。在院前和院内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护士能够较熟练地根据各科疾病的特点,密切配合临床医生给予抢救,使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近3年来,抢救成功率从89.5%提高到97.1%。另外护士们还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掌握了在急救时需告知患者或家属的相关内容以及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达到了急救护理的目的,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讨论

目前急诊科护士获取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途径,大多来自临床工作经验和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她们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医院应把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急诊科作为急救技能的培训基地,通过定期的专科知识、急救和应急能力培训以及老护士的传、帮、带,来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

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是突然的、艰巨的,特别是在院外急救中,多数情况下是一医一护参与抢救,急救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2]。急诊护士倒班勤、工作强度大,在培训时应注意尽量安排好护士的轮班,务求每个护士都能参加学习培训,以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般科室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的学习讲座,应用滚动的学习方法[3],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可利用,护士长要注重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个别培训,以促进全体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等,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每年要有计划的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有条件时可轮派护士到上级医院作短期进修,时间3~6个月。要重视急诊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护士只有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术,并熟练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急诊的危重患者,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医疗纠纷大幅度降低,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文明溱,孔光妍.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中国医院管理,2000,2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