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债务引发经济危机十篇债务引发经济危机十篇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44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1

摘要欧美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为希腊的债务危机,在希腊爆发了债务危机之后,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被相继卷入债务危机当中,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日本与美国也没有能够幸免于债务危机,随后便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了债务风险之中。本文研究探讨了引起欧美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其演进的过程,并分析了此次危机对我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警示。

关键词欧美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国际市场

次贷危机对全球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散,在欧美国家又出现了债务危机,致使一度平稳发展的世界经济陷入了窘境当中[1]。多数债务危机国家被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信贷的评级,这导致了希腊股市的进一步下跌及国际市场原有的避险情绪出现大幅度升温,从而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本文着重研究爆发欧美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其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与警示。

一、引起欧美债务危机的原因

1.美国的信用评级被下调

在2011年8月,美国的信用被下调至aa+。对于美国来说,债务危机爆发并不是突发、偶然事件,而是长期的累积造成的结果。自二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了支付较高的社会保障基金,不得不加大财政支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财政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2]。高保障导致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税负也较高,进而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税基萎缩,最终入不敷出。但是为了使经济得到增长,政府又不得不实施新的一轮财政赤字政策,致使政府负债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2.欧洲国家相继出现债务危机

在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希腊及欧盟国家又出现了债务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即为欧洲债务危机。在2009年年底希腊的信用评级被相继下调,随后,其它欧洲国家也陷入危机。引起欧债危机的客观因素包括老龄化社会的形成、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缺乏;而欧洲国家自身的制度性因素也加速了危机的产生,如高福利、财政制度及欧元区内货币制度不协调等。

3.全球经济出现了滞涨

自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就处于低迷的状态之中,欧美债务危机则是上一次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与延续的结果。此次债务危机不仅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冲击,而且也对债务国家的实体经济及国际贸易造成了动荡。因出现了债务危机,欧美各国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国民消费意愿不强,其经济政策更是陷入了两难境地,在短期内出现复苏的可能性非常小。欧美债务危机发生后,世界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大大增加,这将进一步延长了经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

二、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1.致使外汇储备面临更大程度的缩水

近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大量的外汇储备在缩水,而欧美债务危机的出现则使我国的外汇面临更大程度的缩水。不管此次危机将如何演进,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我国,必定不能独善其身[3]。在我国目前外汇储备金当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欧美国家所发行的国债,当这些国家出现债务危机之后,其国债与货币均出现了贬值,这就给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政府需要考虑美元贬值的影响问题。

2.我国的进口及出口贸易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出口总额位居全球第一,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很大部分的经济增长值均依赖于进口与出口贸易,当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时,消费市场及货币汇率的变化将会影响到我国的进口及出口贸易,从而对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时,我国的进口与出口贸易就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自2010年之后,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在一定程度上对进口与出口贸易的增长起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出现,我国的进口与出口贸易又再一次遭到打击[4]。在美元与欧元都出现贬值的情况下,通过低价战略取胜的中国出口产品,必将出现销量下降的趋势,从而引起出口贸易总量的下滑。自危机发生之后,西方市场的需求疲软,其流动性也出现了紧缩趋势,所以需求的减少及价格的上升必将迅速降低我国对西方国家的出口额。此外,当美元与欧元均出现贬值时,我国的进口量明显增加,从而缩小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顺差,致使我国扩大内需的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进口的增加及出口的减少将进一步缩小我国目前的贸易顺差,甚至产生贸易逆差。在债务危机的作用下,贸易保护也有所抬头,我国的进口与出口贸易也将面临更多的双边摩擦。

3.欧美债务危机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

在我国的进口与出口贸易总额当中,中欧贸易、中美贸易占有较高的份额,而欧美债务危机的出现减弱了对我国的外需,当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贸易量降低时,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将受到影响。此外,美元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面临严重的缩水,人民币也出现了升值,这样的状况对我国的大部分经济实体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增长。债务危机出现之后,国际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上涨,但消费市场却处于萎缩状态,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当中,进一步推高了资本的价格,引起资产泡沫,这就导致宏观经济的发展存在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

三、欧美债务危机为我国带来的警示

1.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换

欧美债务危机在客观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但同时倒逼机制也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美债务危机的出现暴露了世界经济还存在结构方面的问题,也凸显了供求不平衡的矛盾。通过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再次审视,并反思危机的原因,可以发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供求平衡的结构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5]。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多为外向型,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一旦国际金融出现动荡或国外市场出现了变化,就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增长。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债务危机,并使我国的经济获得持续及稳定的发展,需要处理好消费、出口及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将外需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需导向的增长方式。从依赖引进外资及扩大出口的发展模式转为依赖投资及国内消费的发展模式,以形成出口、投资、消费协调发展以带动经济不断增长的新局面。目前的主要任务如下:将外需继续扩大,使出口量实现稳定增长;对出口战略进行完善,加强与拉美、非洲等市场之间的经贸合作;对商品的进口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及人民币出现升值的契机,及时引进紧缺资源、关键零部件及设备;将引进外资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积极动员外资投向现代农业、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等。在另一方面,应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并使国内的收入结构变得更为合理;着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极大地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

2.注重发展国内的实体经济

统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实现均衡发展与协调,这是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孕育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应比虚拟经济更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与雄厚经济基础,使虚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并不断增强金融创新,金融的衍生品也在不断增加。近些年来,欧美等国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空心化产业,虚拟经济出现了快速膨胀,累积的矛盾逐渐演化成系统性债务危机。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过度强调虚拟经济发展的国家,往往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但注重实体经济发展的国家,则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已经对欧美各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而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却不大。经济在短时间内便得到了回升,这与我国对实体经济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弱化实体经济的苗头,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的实体企业当中;因为这类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大量的资本被抽离,导致去实业化的现象。要使我国的经济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就必须对实体经济进行高度的关注,要注意避免走上欧美国家的弯路。要将金融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作为工作的中心,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以便增量优化及存量调整实体经济。同时,因为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出现了恶化现象,不确定的因素也在增加,其政府将会放松限制产业转移的一些政策,我国可以通过自身的环境优势,吸引高端产业的投资,并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及一流的尖端技术。

3.积极向国外拓展

欧盟为我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同时,欧盟也是我国企业热衷的投资地之一。目前,因受到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在欧元区内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则是一个良好的投资机遇。应把握好这难得的机遇,充分发挥投资的潜力。在对问题国家的国债进行收购的同时,要尽快将并购能力提高,并积累国际合作的经验。利用契机,在国外发展,是我国企业提升生产技术、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及争取世界市场份额的重要举措,是我国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进程中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标志。在国外投资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并使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都能得到提升,最终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自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企业并购国外企业的价值量与数量都有所上升,并购的主要对象为技术良好的品牌及一些中小企业等。诚然,我国企业向外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政治、法律及劳工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出台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具有优势的企业向外投资,并帮助这些企业规避未知的风险。向外发展的企业也必须将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对国外投资的环境及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一定的了解,并熟悉国外商业规则。

4.调配外汇储备

管好用好外汇储备,这不仅是国家的财富,更是以国民辛勤汗水和环境、资源换来的。国家应在稳定金融经济的同时,积极调配好外汇储备结构,充分利用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充实社保基金,发展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等。同时,适当增加国外名优特商品的进口,引进高精尖技术、管理人才,注重进口和储备稀缺资源。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外汇储备损失,有效地用好用活大量的外汇储备,真正造福于民。

四、结语

欧美债务危机的出现,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债务危机难免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冲击,但在这次危机发生后,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如应该对经济增长的模式进行调整,积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等;我国还应该利用本次债务危机所带来的机遇,积极向外发展,以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增强;还应管好用好外汇储备,以有效地用好用活大量的外汇储备,真正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谢琳.谈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商业时代.2012.15(7):141-142.

[2]秦焕梅,陈学彬.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合作.2012.14(11):189-190.

[3]霍建国.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国际贸易.2011.18(2):134-135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2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经济危机就如影随形而且是周期性的爆发。从危机发生的时间上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前,这段时期内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不具有或很少具有联动性,因此,这些危机不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另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后,从20世纪至今所爆发的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波及了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危机都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而从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上看,也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信奉的是自由主义,政府对于经济的运行不进行干预;另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尤其是凯恩斯的《通论》问世之后,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宏观干预措施,以保证经济的增长。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命运的论断一直让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恐慌,资本主义学者也意识到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那样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但是,对于如何解决经济危机他们却一直束手无策。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历对其理论的验证,使资本主义学者认为他们找到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将凯恩斯主义正统化,采用其理论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发展。相比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体系几近崩溃的情况,可以说至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运行还算良好。但是,当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表面下的实质时,就会发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只不过是采用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这两种新的形式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军事经济方面,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政府每年都要为现在和将来的战争及潜在的战争支付庞大的开支,若考虑乘数效应,这些军费开支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负债经济方面,凯恩斯认为由于挤兑效应,依靠借债来融资的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刺激会更有效,因此,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改善很大部分是建立在大量的持续增加的债务上的。为了刺激总需求,不仅提高政府的债务,而且提高消费者的负债水平。资本家通过大量广告宣传和消费者信贷有效刺激了需求,美国消费者家庭负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974年就达到了93%。政府和消费者信贷消费的增加有效刺激了总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也迅速增加其负债水平。这种迅速增长的债务状况不仅出现在企业之间,也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借债机构之间构成的金字塔状的债务关系,使得为支付日益增长的利息债务量必须持续快速增长,这种循环最终造成一个后果:当一个主要债务人无法分期偿还或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的连锁反应就形成了。以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会更加容易引起经济的严重崩溃,甚至会引发世界局势的不稳定。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债务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潜在收入”,使其能够偿还或分期偿还债务,也成为借贷者继续进行借贷的依据。而且,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使世界上各个国家及企业汇入到一个系统里,所谓能够“避险”的金融工具只不过是将个体风险“规避”(实质上是转化)为系统风险,将本不具有同步性的各经济体协同起来使其运行具有一致性。这样,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就以金融市场为纽带连接起来,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波动就会引发世界经济的波动。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性在各经济体同步运行的过程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繁荣时加速繁荣,衰退时加速衰退。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由于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造成,有人归咎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有人归咎于监管当局的监管疏忽,有人归咎于放贷机构的审核不严,有人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杠杆性,有人归咎于美国公众的消费文化,也有人归罪于美元本位下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但究其根本,实质上仍然是美国的消费相对不足。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其产能会借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被增长的需求无限的激发出来。借助于增加负债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于供给的扩大的,而且当消费者无法借债偿还债务或分期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就造成如下后果:消费者的消费由于过度负债而冻结,企业由于产品无法销售和债务拖欠而出现巨额亏损或破产,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及收入的降低进一步降低总需求,这一循环持续的表现就是经济危机。当然,经济危机爆发的表象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监管层的疏忽、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等等。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本次由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的规模和破坏性之大百年不遇。

二、结论

凯恩斯与马克思都认识到爆发经济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难以找到足够的投资机会来消化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量储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垄断所导致的收入分配的极端不平衡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无理性以及表现为资本主义特征的社会机能混乱。凯恩斯认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调节、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等方法刺激需求,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难题,改善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状况。然而,事实上凯恩斯的理论只是延缓了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无药可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生产相对过剩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难题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3

成因源头

上世纪90年代,爱尔兰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解决债务困境,通过低税率吸引海外直接投资,使爱尔兰成为全球资本投资欧洲的重点进而带动房地产等产业的迅猛发展,“爱尔兰模式”曾经是一个流传全球的成功范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爱尔兰房地产泡沫破灭,成为债务危机的导火线。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爱尔兰5大银行都濒临破产。爱尔兰政府9月底称,为了维护金融稳定,救助本国五大银行最高可能耗资500亿欧元,2010年财政赤字会骤升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2%,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00%,这一消息导致爱尔兰国债利率大幅飙升,由此掀开了债务危机的序幕。爱尔兰信用违约互换合同一度接近600个基点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一度超过8%远超希腊危机爆发时其相应的水平。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成了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内在连锁源头。

12月初,欧盟财长正式批准对爱尔兰的救助计划,爱尔兰财长公布了史上最为严厉的财政紧缩计划,根据计划,爱尔兰政府承诺将在2011年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增加税收等多种方式削减60亿欧元财政赤字,其中40亿欧元来自于压缩开支,20亿欧元来自于提高税收。在未来4年的时间里,财政紧缩的总额将达到150亿欧元。然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危害也难免随之显现,从而增大紧缩计划执行的难度,导致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很难降低。

如果从积极措施来看,爱尔兰债务危机会得以解决。除爱尔兰政府已公布的大规模减债计划(2011年赤字将降至占GDp的10%以下)外,爱尔兰政府手中仍然握有200亿欧元现金储备,至少到2011年年中之前尚足以偿还所有现有债务本息,而且爱尔兰政府已于11月正式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援助,爱尔兰与欧盟也已达成了金融救助计划协议,以支持该国银行业与公共财政。此外,“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保护之下,爱尔兰国债没有突破风险约定。

然而,爱尔兰债务问题之所以迅速被国际市场关注,一方面是出于对爱尔兰自身经济、银行业和财务问题的担心,另一方面则是对欧元区和欧盟救助机制的不信任,同时也再度暴露出欧元机制的内在缺陷,即不管是预算赤字失控,还是税率恶性竞争,都是源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与希腊债务危机一样,解决爱尔兰问题的关键并非爱尔兰政府,而要看欧盟和欧洲央行。

欧元的问题不只是欧元区政府的债务问题,欧洲必须解决欧元结构僵化和银行背负巨额债务的问题。目前,主流投资者都在纷纷避开欧元区高负债国政府债务,甚至认为CDS或指数基金投资高收益公司债风险小于国债,这表明只要欧元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完善,银行业系统性管理债务危机风险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再加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难料,美国经济数据时好时坏(美联储或将继续扩大宽松规模),欧洲债务危机和亚洲高通胀还未走到终点,都为欧元危机的再度爆发埋下隐患。

房地产泡沫破灭与银行业危机

除爱尔兰外,从实践看,亚洲金融危机中绝大多数受影响严重的国家也都经历了一个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然后才是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比例的急剧上升和银行体系的崩溃。尽管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资产价格的倒塌确实对银行体系影响至关重要。

在过去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资产估价偏高的房地产和证券抵押形式提供的贷款偏离了真实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气泡的形成,从微观层次上说,与过度投机有很大关系。一旦经济出现波动,资产价格下降时,银行业的信贷资产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自我实现的机制会传导到资产市场,使价格水平进一步恶化。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与银行的信贷资产之间具有相互放大的效应。在经济增长较快的环境中,多数借款人都具有暂时性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银行的信贷资产潜在的危机被“虚增”的价值掩盖起来,如果这种虚增的价值突然下降,风险就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在银行业危机发生之前都经历了信贷资产的过快增长,而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信贷抵押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

芬兰从1991年以后有3家银行由于大量呆账贷款以及其在股票市场投资的失误而破产。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银行业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地价和股价泡沫引起的。泰国在危机前30%的商业银行贷款流入房地产部门,从1989年到1996年的七年间发放的住房贷款从1000亿泰铢增加到4000亿泰铢,增加了3倍多。从1996年到1997年股价和地价跌幅分别接近60%和30%,造成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例达到18%,其中有一半来自房地产部门。而20世纪香港的几次银行业危机也都与房地产泡沫有关60年代初期香港房地产业进入建筑高潮,1961年到1965年的四年间,香港银行在房地产部门的贷款在各类贷款中所占比重最大,相反银行的平均流动资产比例却从34.3%下降到27.6%,1965年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清偿风险迅速积累并爆发。90年代初瑞典银行的危机也与房地产泡沫破灭有关:在瑞典的银行中房地产和住房抵押贷款占的比重很大,当时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短期下降了达50%,直接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政府债务风险警戒线的界定

从60年代以来西方宏观调控的历程来看,由于增税的阻力日益增加,发行国债来维持财政平衡成为十分经常的做法。但是也有国家因国债规模扩大引起未来还本付息压力的增加,最终由于内外债负担沉重而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欧洲债务危机再次引起各国对合理债务负担水平或能承受的最大债务警戒线的探讨。而运用适度国债规模指标可以有效防范国债风险,确保债务经济的安全。尽管某些指标分析的结果存在差异,但这种方法已成为当今国债风险分析的标准。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

指标来衡量国债风险。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国债负担率、赤字率、偿债率国债依存度、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借债率,居民应债能力指标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中所规定的加入欧盟国家“政府财政赤字率不超过3%,国债负担率不超过60%”的趋同标准被认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加以合理运用可以防范国债风险,值得借鉴。但是其初衷为了欧盟成员国将财政赤字和债务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以便有利于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利率和汇率水平,算不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临界值。

确定政府债务风险临界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全面深刻的理解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并根据如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率和效益指标,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水平、市场体系发育程度,金融深化的程度、国债市场发育状况,财政收支情况、政府管理效率、国债结构与成本一效益状况,财政与货币政策目标综合考虑。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与GDp的比率)和赤字率(赤字总额与GDp的比率)来分析和评价政府债务风险。而从国债负担率指标来看,欧洲主要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对部分银行国有化后,原来银行的负债合并到公共部门负债导致债务负担率激增,超过风险警戒线。而实际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很多国家在此轮危机中都面临类似问题。

从赤字率的角度考察,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欧洲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救市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而使政府债务负担突破了风险警戒线,为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应该说,庞大的公共债务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巨额偿债支出、市场信心的缺少以及对汇率的负面影响等。同时,巨额财政赤字也将引起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这从英镑和欧元近期的走势也充分得到验证。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4

关键词:债务危机财政赤字公共债务

近期,美国的债务问题尤为引人注目。2011年4月18日,标准普尔将美国信用的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年4月11日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警告称,美国的债务问题可能削弱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美国财政部称,到2011年5月16日,美国已经达到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债务上限。若国会在8月2日之前不提高举债上限,美国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美国债务危机似乎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是否真的会爆发债务危机,美国债务问题的前景究竟如何,我们还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

一、美国公共债务现状概览

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地从危机中恢复,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导致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快速攀升。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1.42万亿美元,为gdp的9.9%;国债余额超过12万亿美元,为gdp的84%。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29万亿美元,占gdp的8.9%,国债余额超过13.4万亿美元,占gdp的92%。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65万亿美元,债务总额早在5月16日就已经达到14.29万亿美元上限。图1显示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债的gdp占比不断攀升,至今已经突破二战以来的最高点,且仍有加速上涨之势。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债务违约的担忧也在升温。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美国信用违约掉期合同的价格近期在不断攀升。图2是美国政府债的一年、五年、十年期cds的交易价格曲线。2011年5月以来,美国一年、五年和十年期的cds价格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一年期cds,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二、美国债务问题前景分析

尽管美国已经触及债务“天花板”,美国国会至今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目前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考虑:

(一)经济原因

1、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体系

目前,学者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爆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在应对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发挥更好的效果。为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扣除标准以及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交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设备完善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失业补贴等。为配合上述财政政策,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贴现率等低利率政策和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务规模接近上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提高债券价格,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利用通货膨胀减轻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谓“一石二鸟”。

2、美国的债务结构风险并不突出

如果从债务绝对规模角度看来,美国无疑是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相对债务规模,即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称为净债务率),会发现美国的债务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日本的净债务比率远远超过美国,但日本并未发生危机,甚至日本公债一直被认为是稳健的。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爱尔兰净债务率为20%;希腊为110%,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都爆发了债务危机。可见净债务率并不能成为一国是否爆发债务危机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对债务品种和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融资能力更为重要。

而在外资占总债务的比重方面,美国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糟糕。目前,美国未到期国债中,由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占比高达58.5%,海外私人投资者持有的占比为7.5%,海外官方持有的占比为36%,这一占比远低于多数新兴市场国家。

3、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美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但到目前为止,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通过不平衡的贸易结构流到海外市场,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美元,需要有一个投资场所。且这类投资者并不追求投资回报率而是更看重投资的安全性。放眼全球,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它们最好的选择,既有足够的容纳量、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客观上创造了对美国国债的强劲需求,为弥补巨额美国债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也是美国巨额债务可以维持的重要理由之一。

(二)政治原因

目前对债务问题的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治因素也占很大比重。美国2012大选临近,民主、共和两党都想利用债务问题为各自增加砝码。这也使得美国国会迟迟无法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谁也不想背上触发“债务危机”的黑锅,只是想透过彼此的施压与博弈赢得更多的政治得分而已,并且处于保证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相信两党会在提高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问题上达成一致。

虽然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美国的债务问题却不容忽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就必须增收节支以削减财政赤字。从目前看,美国政府在财政增收和节支方面都难有很大作为。对于增加收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增税。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时增税对经济恢复无疑是雪上加霜。至于节约开支,造成美国财政赤字的两大主因是庞大的社保开支和军费开支。社保开支涉及广大选民切身利益,被美国政治人物认为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美国2012年大选即将临近,奥巴马政府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收缩社保开支。同时,未来20年内,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即将退休,政府用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资金将急剧膨胀。而美国军费开支则历来受到利益集团和政治寡头的保护,短期内大幅削减几无可能。

结语

尽管全球经济正在逐步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恢复,但美国债务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导致经济重回衰退。我们应密切关注其动向,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东亮.美国会陷入债务危机吗?[j]中国外汇,2011,(2):48-49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5

中图分类号:F815;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62-02

摘要:欧债危机,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其实在我们国家某些区域已经发生。本文通过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剖析,给我国防范主权债务、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很多启示。

关键词:欧债危机;成因;启示

2009年末,肇始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由单一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演变为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进而发展为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复苏的一场“债务风暴”。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是私人债务向公共债务的转化。时至今日,欧债危机仍在不断地发酵,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欧债危机是欧元区部分国家的财政危机。从表象上来看,是由于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财政入不敷出而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但从深层次上来看,则是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制度性矛盾、不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以及欧元区各成员国复杂的政治关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的矛盾。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一个主权国家调节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力工具。欧元区自产生伊始就存在分散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二元矛盾,欧元区不同主权国家形成货币同盟,但没有形成财政同盟。加入欧元区后,各成员国货币政策制定权统一上交欧洲中央银行(eCB),单一货币下既没有财政协调政策,也没有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同时,各成员国不能发钞,无法通过债务货币化度过危机。一般来说,债务货币化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货币是债务计价的货币;第二,债务国必须有印钞自主权。欧元区成员国具备第一个条件,却不具备第二个条件。这种制度架构上的“先天不足”为危机的产生埋下种子。一方面,一些成员国遇到外部冲击时难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特点,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时,对外不能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对内不能通过货币扩张来削减政府债务。另一方面,欧洲央行只负责制定欧元区内宽泛而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影响成员国的政府预算和财政政策。欧元区统一实施货币政策,使成员国政府不再担心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基于单一货币区内维护欧元稳定的考虑,欧元区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财政收支良好的成员国实质上为其他面临债务危机国家提供一种隐性担保,以便为成员国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在这种错位的激励机制下,各成员国财政政策有财政扩张的内在动机。

一般来说,经济繁荣之时,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会不断地借助负债来推动经济发展,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财政赤字就会浮出水面。由于近年来欧元区长期经济增长低迷,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2008-2009年,欧盟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相关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急剧上涨,长期的公共债务和赤字占比超过国际警戒线。2009年,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率分别为14.3%、13.6%、11.2%和9.4%,远高于欧元区6.3%的平均水平,更超过欧元区设定的3%门槛。同时,各国的国债负担率水平也比较高,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分别达到82.9%、124.9%、66.3%、84.5%和116.7%,远超过60%的警戒线。根据欧元区稳定和增长协议,各成员国必须将财政赤字率控制的3%以内,国债负担率控制在60%以下。但由于惩罚力度较弱,各成员国对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限度的规定置若罔闻,致使各成员国债台高筑。金融危机下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希腊和西班牙等国越来越难以履行债务,最终引发大规模违约。

(二)欧元区债务国不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另一个因素是欧元区各国基本都设有以高福利为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以高福利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希腊等国多年来过度提高工资和养老金等社会福利待遇水平。从20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人口结构开始步入快速老龄化,使得一些欧元区国家经济明显丧失“生产性”,社会负担越来越重,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然而,面对国家经济不景气,社会压力大的情况下,个别成员国以及公众不顾本国财政情况,一味寻求与发达国家同样的高福利。欧盟各国的社会福利占GDp的比重有趋同的趋势。2010年,希腊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6%,在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更是高达41.6%。由于开支的不断增加和收入的日益紧缩,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造成巨额财政赤字也就不可避免。

(三)欧元区央行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当今世界,国家利益仍然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欧元区各成员国矛盾非常突出,对于各成员国来说,由于发行欧元并不会对危机国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此各成员国只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不断借债来调节经济。对于欧洲央行来说,不论国穷国富和财政状况如何,都实行相同的利率政策,这使得经济实力不强,财政状况不佳的国家享受到极为低廉的借贷成本以维持经济增长,同时掩盖其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例如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在债务危机爆发前后就不断借贷低廉的长短期国债,为其不断扩张的财政政策买单。在这种情况下,主权债务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造成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最终超出一些国家的还款能力,引发债务危机。

另外在欧债危机爆发初期,由于欧元区主要核心国(如德国和法国)不断从政治因素上权衡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丧失最佳的救助机会,致使债务危机越来越难以控制,最终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我国而言,相对远离欧债危机,但债务问题本身及后续影响应引起我国足够重视和警惕,也给我国防范主权债务、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很多启示。

(一)重视危机冲击的多种影响,全面审视我国的主权债务,政府债务安排要留有余量。

虽然我国财政赤字绝对额逐年降低,2012年安排全国财政赤字8000亿元,远低于2011年的9000亿元和2010年的10500亿元,财政赤字GDp占比低于3%,债务总额占比低于20%,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比一直处在国家警戒线之下。但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大国,不仅要从自身存在的一些机制和体制缺陷看待主权债务,比如经济脆弱性高、经济结构调整困难大、金融市场不发达等,更要从外汇储备、外债负担以及整体债务状况等方面审视主权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地纷纷推出大规模救市措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有研究估计,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6.5%,这些债务一旦出现违约,将会严重影响市场信心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大萧条以来的历史证明,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富有弹性的财政政策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因此,政府在债务安排上要留有余量,这对于维护经济长期安全是非常有益的。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动消费拉动经济,适当降低政府主导的投资比重。

本次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欧元走弱、外需下降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欧盟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对欧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20%,这一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出现较大的回落,因此消费成为复杂经济形势下最关键的领域。事实上,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贡献率偏低。201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2%,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1.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8%。这意味着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非常依赖投资驱动,而适当降低政府投资比重、启动国内消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防止国民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等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6

爱尔兰在过去10年中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2%,人均GDp排在欧盟第二,爱尔兰也因其经济快速增长被称“凯尔特之虎”。但是,在爱尔兰十几年经济繁荣的同时,房地产的泡沫也在不断累积,房价一路飙升,房地产业的发展对爱尔兰经济增长发挥着明显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房地产泡沫悄然破灭,这就使得此前一直对房地产大量放贷的银行业遭遇巨额亏损。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爱尔兰政府只能投入巨额援助资金,这又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并最终诱发了爱尔兰债务危机。可见,爱尔兰陷入债务危机背后的简单逻辑就是:房地产绑架了该国银行,而银行又绑架了爱尔兰政府,因此,爱尔兰危机又被称为爱尔兰式“房地产魔咒”。

虽然爱尔兰债务危机,直接导火索是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但其根本原因则缘于欧元机制的内在缺陷,即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立的财政政策之间难以协同。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方面,各国政府所能动用的手段大多限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往往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政府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防止本国经济的衰退。但欧盟成员国政府能够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则仅限于财政政策,这无疑增加了调控的难度,而且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各成员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之际,只能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标,在货币政策的协作方面则无所作为,这也是导致希腊、爱尔兰债务危机的最终原因。因此,只要不能消除欧元机制的痼疾,欧盟成员国的债务危机将可能接踵而至,欧元债务危机的再次爆发也是早晚的事情。届时,其影响将不仅仅限于某个成员国,而是整个欧洲经济,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经济。

此外,国际游资的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和加剧了债务危机的危害,希腊危机的起因就是高盛的“融资”及对冲基金的炒作。理性来看,爱尔兰财务问题本不足为虑。一则爱尔兰政府手中仍握有200亿欧元现金储备,至少到2011年年中之前尚足以偿还所有现存债务本息;二则爱尔兰政府已公布大规模减债计划,2011年赤字将降至占GDp的10%以下;三则爱尔兰的GDp在欧元区25国所占比重不足2%,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保驾护航之下,爱尔兰国债还不至于有背约之虞。由此看来,爱尔兰危机的影响程度之所以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国际游资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爱尔兰债务危机是否会演变为第二次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欧洲国家债务危机又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希腊债务危机尚未偃旗息鼓,爱尔兰债务危机又接踵而至。受此消息影响,全球资本市场一片跌声,其中不乏对爱尔兰自身经济和财务问题的担心,但更多的则是对欧元区和欧盟救援机制的担忧。在救助爱尔兰等国债务危机中,由于欧盟没有统一的财政,只有统一的央行,欧盟无法动用财政手段,只能使用金融手段,依赖欧洲央行投放更多的货币,加之债务危机对欧盟经济产生拖累,欧元贬值不可避免。

同时,爱尔兰债务危机加剧欧元区的银行业风险。据国际清算银行披露,欧元区除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四国以外的银行对这四国债务的风险敞口就达1.57万亿欧元,而这个风险敞口中债只占16%。如果债务违约,欧元区的银行将遭受重大冲击。现在欧元区银行需要依靠欧洲央行提供大量的流动性,这进一步加大了欧元贬值风险。

但是,就目前情况看,由于有欧盟以及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协助,希腊、爱尔兰等南欧国家的经济规模不大,其财政危机演变成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尽管这样,希腊、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后,南欧国家债务评级被下调,利差急剧扩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仍然给欧洲经济前景蒙上了巨大阴影。

破解爱尔兰式“房地产魔咒”,促进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特别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业发展、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而放任房地产泡沫的滋生与蔓延,成为导致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然而,中国当前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已经成为推动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中国在借助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增加房地产投资信贷规模和放宽个人按揭贷款门槛等措施,也放任了房地产泡沫的滋生与蔓延,导致自2009年以来的房价快速上涨。

正是鉴于目前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潜在风险,中国近期采取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试图避免因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引发银行的信贷危机,进而危及整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安全,阻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那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爱尔兰债务危机的教训,破解爱尔兰式的“房地产魔咒”,促进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呢?

首先,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控不可松懈。纵览主要国家经济大萧条的诱因,其中大部分与房地产泡沫紧密相连。从20世纪日本经济的萧条到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从迪拜危机到爱尔兰危机,无一不是源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因此,中国政府应给予房地产业正确的定位,在房价的调控上要自始至终地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发展,以保障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7

【关键词】欧债危机影响启示

2009年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债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震荡,投资环境恶化,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许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协调与合作更加困难,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成本,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不利影响。随后欧债危机不断恶化,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重要影响。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欧债危机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延续,但根源于欧元区自身经济政策、货币环境、经济结构以及欧元区制度等层面所累积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催化

全球金融危机是欧洲债务问题的外部诱因。金融海啸导致投资者不再视欧元区为一个整体,开始区别对待不同国家。2009年10月,希腊新政府宣布希腊当年赤字并非GDp的3.7%,而是12.5%,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的上限,立刻引发金融市场的不信任。投资者开始怀疑希腊的偿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风险溢价,欧债危机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二)经济政策方面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崇尚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该思潮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市场。同时,由于政治原因,这些国家不得不长期奉行高福利的社会经济政策,执政者出于选举需要,不敢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导致财政上入不敷出,多年来靠举债度日。经济衰退致使税收所得减少,失业率上升又导致社会支出增加,而银行救助及经济刺激计划则进一步加重财政预算的压力,债务负担不断攀升,欧债危机进一步加深。

(三)货币环境方面

在欧洲货币联盟形成过程中,欧元区各国尤其是非核心国利率大幅下调。利率下跌为公共及私营部门提供了成本低廉的贷款,消费需求尤其是进口产品需求大增,欧元区非核心国家的经常账户因此逐渐恶化。低利率及消费需求强劲增长诱使许多国家放松了财政纪律。

(四)经济结构方面

经济结构单一,普遍缺乏活力是欧洲五国危机爆发的又一深层次原因。一方面,爆发危机的欧洲五国(也称“欧猪五国”,因其各国的首字母组合为piiGS而得名)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某个或某几个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基本上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贡献较低的经济发展格局。产业结构单调,使其难以形成核心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欧猪五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其中经济规模较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两国外贸依存度最高,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50%以上,葡萄牙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400%。一旦爆发金融危机,这些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GDp增速大幅下降。

(五)欧元区制度缺陷

欧债危机还暴露出欧元区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统一的货币导致各国不能针对自身情况而实行相应的政策,连本币贬值的自由也欠奉。于是各国只能通过财政方法应对各种经济困难,这就难免使某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水平突破欧盟《稳定和增长公约》的限制,而且欧元区对违规的国家也无法采取任何强制性限制措施。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欧债危机自爆发以来,不断蔓延,持续恶化,影响广泛。不仅影响欧元区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同时也影响着世界经济,其中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外汇储备缩水,外债风险加大

欧债危机后,欧元贬值给持有大量欧洲国家债券的中国带来了直接风险。欧债危机的恶化和长期债务评级的下降将加剧欧洲债券和欧元贬值,直接影响中国欧元储备的价值。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持有约6000亿欧元的欧债,其中1000亿欧元为“欧猪五国”的债券。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之忧,且短时间内难以完全“避险”,中国外汇的实际购买力大幅下降。从欧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情况看,2011年6月8日,1欧元兑9.5058元人民币,2012年6月8日已经恶化至1欧元兑7.9222元人民币,同比下跌约16.7%。可见,欧债危机的恶化使中国的外债风险持续加大。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出口增速放缓,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欧债危机蔓延,西方国家持续高失业率、高通胀、内需不振。为了应对本国经济的不景气,各国政府的干预都在加大,一些国家维持自由贸易的意愿降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更趋隐蔽,贸易摩擦范围逐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蔓延,这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造成巨大影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当下欧洲各国纷纷通过对富人增税、削减公共开支等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暂度难关,再加上受债务危机拖累,欧洲经济复苏放缓,使得中国出口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中国2011年9月进出口增速双双逊于预期,而贸易顺差持续收窄,对外需求降低,这又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进而影响中国经济。2012年7月份,中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为六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前6月份的增幅为11.3%。7月份的出口增幅远低于市场预期,说明欧债危机影响加剧,海外需求不振。7月份中国进口总额同比增长4.7%,低于6月份6.3%的增幅,表明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趋于下降。7月份的贸易顺差为251亿美元,为两个月来的低点。欧债危机通过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进而严重制约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就业问题,给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降至7.6%,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以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欧债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了。

(三)引发了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热钱流入,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

由欧债危机带来的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欧洲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机构投资者将投资转向潜力更好的、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于欧美等国,由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持续高增长,利率水平较高,汇率升值空间大,因此中国市场可能会成为部分国际游资的觊觎之地。从中国QFii规模来看,其已从2008年初的102.45亿美元直线上扬,到2011年4月份已经达到了204.9亿美元,3年里增幅达2倍。资本的流入令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不可避免地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并可能直面热钱压境的风险。欧债危机和信用评级下调使得欧元进一步走低,欧洲央行也宣布注资购买欧元区国家发行的债券,变相实施宽松政策,而且欧元疲弱的趋势可能会长期存在,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

(四)全球金融市场震荡,投资环境恶化,影响中国金融安全

欧债危机使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市场和投资环境急剧恶化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为了避险,全球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欧元汇率持续下跌。西班牙财政部于2011年11月17日以超过7%的收益率发行了新一轮十年期国债,融资成本大幅飙升。西班牙股市当天大幅下跌。

欧债危机的实质是信用的过度扩张,随着危机蔓延,全球金融风险增加,与欧盟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国内企业及银行面对的风险也势必会随之增加。此外,中国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也存在较大隐患。根据2010年地方财政收支的全国审计结果,中国各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达到10.7万亿元,约占2010年GDp总额的27%。如此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若得不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很容易受到金融体系震荡的影响,给经济发展带来破坏性影响。

三、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面对频发的债务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反思。中国的国情虽然和欧洲各国有很大差别,但我们也能从这次欧债危机中汲取教训,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一)优化外汇储备方式以降低外汇储备缩水风险

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主要使用方法是购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国债。欧美国家经济困境告诉我们,这种投资手段未必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调整思路,转换方式,抓紧机会,改善外汇储备的使用结构。在其管理方面,必须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除了购买国债外,一定要拿出一定额度的外汇储备并购国际上的优质企业,尤其是那些价值被严重贬低的能源和矿山企业。可以由外汇储备机构直接入股优质企业、参与其他企业并购、支持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共同组建并购基金等。同时,要将外汇储备规模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中国已在加快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进程。渣打银行估计,中国将大约四分之三的新增外汇储备投入非美元资产,2011年前五个月中国购买了大约240亿美元的德国、法国所发行aaa级债券,以及720亿美元的欧洲公司债。美国财政部数据还显示,中国2011年5月增持了日本国债,系连续八个月增持日本长期债券。

(二)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

当前由于欧债危机,欧洲国家普遍陷入“高债务、高赤字、高失业、低增长”的困境,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中国出口需求下降。要减少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对中国可能的重大影响,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经济。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是关键。另一方面,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要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无论欧洲的以消费拉动经济的模式,还是中国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都存在着结构单一性的缺陷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从目前的投资拉动模式转化为“扩大内需与投资拉动并举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经济从外需为主调整为内需为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减少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警惕经济“空心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环境

实体经济代表了一国经济的核心生产力,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是与本国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众所周知,欧债危机有一个显著的产业背景,即近半个世纪以来欧洲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而其制造业却大量外迁,其经济表现出“空心化”的特点,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联系近期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温州大量企业的“债务危机”,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抽离”,进入房地产与高利贷领域,致使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正常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一些企业关停转行,一些企业外迁至东南亚国家,部分传统行业已出现明显萎缩。上述情况,警示我们应及时发现并清除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改革和挤压投机性资金在房地产领域的获利空间,防止生产性资本抽离实体经济,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四)全面审视中国债务问题,引以为戒

根据国家审计署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地方性债务余额已达10.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6.7%;另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央财政国债余额为6.75万亿元,前后两项相加,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大于17万亿,这已远超当年公共财政收入的规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全面审视中国债务问题,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信贷风险及财政担保风险,充分借鉴国外债务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建立多层次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防止地方资金链出现断裂,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局部风险转变为系统性风险。

总之,应汲取欧债危机的教训,结合中国实际,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发展经济中加快经济的转型,提高金融创新。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把制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晓琴.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J].桂海论丛,2011(6):89-93.

[2]谢琳.谈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2(05):13-14.

[3]黄少明.欧债危机是各种矛盾的综合结果[J].中国投资,2012(01):119.

[4]逄锦聚.欧美债务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2(1):44-49.

[5]安国俊.欧债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的反思[J].中国金融,2012(18):46-47.

[6]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原因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0(3):108-121.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8

关键词:欧债危机;救援机制;有效性;风险

2010年4月,希腊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大幕。2010年年初,时任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指出,债务问题在发达经济体中具有“普遍性”,引发了市场更大的动荡。imF(2010)在2010年秋季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2011—2013年是发达经济体暴露风险的重要时间窗口,其中2012—2013年是财政稳固风险系数最大的阶段,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1]。希腊由于财政数据造假问题,首先遭遇了债务危机,也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

截至2012年3月末,在现有救援框架发挥作用之后,欧债危机系统性风险有所淡化,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希腊对私人部门债务减计是否是“唯一和例外”,是否会传染至葡萄牙等财政状况同样糟糕的经济体。二是银行部门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如何强化其资产负债表。三是欧洲危机的救援体系的内在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最后贷款人职能如何强化是欧债救援以及未来金融风险防范的重大内容。四是欧洲债务危机的系统性风险降低,但是欧洲经济衰退的风险在提升,欧债危机可能使得欧洲经济正向衰退演进。

一、欧债危机的演进历程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或政策界并没有对欧债危机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为了讨论的全面性,大致而言,欧债危机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冰岛危机和中东欧国家的“非典型”债务危机;二是希腊债务危机;三是危机持续深化阶段;四是债务危机向经济衰退转换阶段。

欧洲债务问题的第一阶段是“非典型”债务危机。这主要是指发端于北欧小国冰岛的“外向型”债务危机和中东欧国家“外来型”债务问题。2008年10月,在全球过度扩张的冰岛金融业(资产规模为GDp的9倍多)陷入困境。三大银行资不抵债,被政府接管,银行债务升级为债务。当时冰岛政府外债规模高达800亿美元,为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4倍左右[2]。技术上,冰岛已经遭遇“国家破产”。其次是中东欧国家“外来型”债务问题。2009年年初,穆迪由于中东欧的“外来债务”规模巨大,调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并认为东欧的形势在不断恶化,触发了中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在imF、世界银行以及欧盟等支持下,中东欧的局势有所缓和,并在2009年实现了初步复苏。

欧债危机的第二个阶段是希腊债务危机。2009年5月,希腊就遇到了债务问题,欧盟强力声援后,局势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半年后希腊财政赤字并未改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升至12.7%,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113%。惠誉将其信用评级调低,希腊债务问题爆发了。与冰岛和中东欧不一样,希腊、葡萄牙等的债务问题是传统的收支结构问题。

“欧猪五国”危机是欧债危机的深化表现,这个阶段大致是2011年2季度至2011年末。在这个阶段,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其风险在于危机的后续传染性,主要体现在向大型经济体传染和向银行业部门传染。2011年9月,标准普尔调低意大利信用评级,并给予负面展望。2011年10月,欧洲最大的清算所LCH清算所要求提高意大利债券交易的保证金,触发了意大利债券收益率的大幅飙升,一度引发意大利债券市场的恐慌和意大利债务问题的升级。另外,欧债危机存在从债务危机向银行危机转换的可能性,全球最大的城市银行——法国-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Dexia)倒闭,这为欧债危机向银行业危机传染提供了警示。

2012年以来,欧债危机逐步向经济衰退演进(imF,2012)。2011年4季度,由于欧债危机可能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传递,同时向银行业传染,欧债危机的救援框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强化现有救援框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欧洲央行承担了临时的最后贷款人职能。2011年12月9日,欧盟峰会就更加严格的财政纪律以及提高金融稳定性工具有效性等方面达成一致,出台了长期再融资计划(LongtermRefinancingoperation),极大地缓解了欧洲银行业部门的融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欧债危机演化为银行业危机的风险大大降低。未来一段时间内,欧债危机的未来风险集中在债务违约、银行业资本金提高、经济衰退以及欧元区和欧盟的中长期改革等方面。

二、欧债危机的救援框架

由于欧债危机不断深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救援体系。欧元区和欧盟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的欧债危机救援框架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出台系统性的政策,解决债务危机发生的经济体的债务处置问题;二是防范债务危机向银行危机演进;三是防范债务危机向大中型成员国,特别是向意大利传染,以避免系统性危机。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救援历程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9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由七个酋长国组成的联邦国家,其中最大酋长国阿布扎比面积67340平方公里,占阿联酋总面积的87%,石油资源与经济实力均居阿联酋首位。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和经济中心,2008年GDp规模为824亿美元,产业以金融、石油贸易、货运、旅游等为主。由于阿联酋有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集中在迪拜,故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它也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

迪拜政府持有的资产由财政部直接管理,其旗下主要有三大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公司、迪拜投资公司和迪拜控股公司。其中迪拜世界公司是迪拜各类重大项目的主导者,负责在全球进行投资,其各类资产总额约为990亿美元,分布于全球约100个城市,业务主要涉及交通物流、船坞海运、城市开发、投资及金融服务等四大领域及各领域下的诸多细分行业市场。正因如此,迪拜世界在其网站醒目位置标注了“日不落”的字样,并宣称该公司在迪拜酋长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迪拜世界拥有多家全球著名公司。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的迪拜环球港务集团,从事非洲大陆投资和开发的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以及负责开发超大型人工岛度假胜地“棕榈岛”、“世界岛”和1100米全球最高摩天大楼“迪拜塔”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迪拜棕榈岛集团等。

在上述公司中,迪拜棕榈岛集团因财务困难而在今年1月暂停了包括“迪拜塔”在内的多个大型项目的建设,目前可能无法及时偿还将于12月中旬到期的35.2亿美元债务。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在8月就搁置了非洲的一些项目。受巨额债务困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当局于11月25日宣布,其投资实体迪拜世界公司将重组,公司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将至少延期6个月偿还。此举令投资者对迪拜的信用和未来偿债能力产生严重疑虑和担忧,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和动荡,多国股汇市相继暴跌。

二、迪拜债务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动荡,但长期影响有限

1、重创全球金融市场

受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12月26日,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等亚太各国股市继续下挫。而此前一天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欧洲三大股票市场指数暴跌均超过3%。美国纽约股市在感恩节假期后的“黑色星期五”也下跌了1%以上。中国大型上市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立即澄清均不持有迪拜世界的债券(新浪网,2009)。

伦敦布兰特期油价格下跌1.31美元,报77.1美元。纽约周四1月期油下跌0.43美元,报每桶77.53美元。

迪拜“倒债危机”传出,迪拜政府的信贷违约掉期合约价随即大幅飙升。一些人甚至认为,迪拜可能成为继8年前阿根廷倒债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债务违约事件。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马上下调了迪拜国有企业的债权信用等级。在伦敦金融市场,体现迪拜债权违约风险的尺度信用违约互换(CDS)利率暴涨(百度百科,2009)。

在被迪拜危机“套住”的明星中,球星贝克汉姆和好莱坞男星布拉德•皮特据信是其中两个苦主,他们在这里购置的资产价值也大幅缩水。除了贝克汉姆和皮特,足球名将迈克尔•欧文、乔•科尔、大卫•詹姆斯以及基隆•代尔等,据传都在这个人工岛上安了家。很多人均买入了迪拜世界下发展商兴建的棕榈岛豪宅楼花,工程随时会烂尾。这些策划兴建的别墅极尽奢华,2000套豪宅2002年推出时非常抢手,一个月内就一卖而光。除了乔•科尔于去年夏天,清醒地在迪拜楼市泡沫爆破前,以210万英镑卖出别墅大赚离场外,众星全部惨成楼蟹。

2、对经济复苏影响有限

债务危机与金融衍生产品导致的危机不同,其杠杆率较低,传染性不强。专家认为,迪拜债务的主要债权方——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债务危机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西方国家银行或将沿用处理墨西哥、韩国企业债务危机时的方式,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危机国家政府提供救助资金,让危机国家的企业债务转化为政府债务,避免企业破产,保障银行安全。由于全球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商业银行不缺乏流动性,并且债务危机可延期解决,欧洲银行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损失。

迪拜危机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说法缺乏论证。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资金投向是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即使退出宽松政策,相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他国家采取的宽松的信贷和财政政策,是针对实体经济的,这种政策本身就决定了其退出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欧美主要国家因迪拜债务危机改变经济策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也不大(陈炳才,2009)。

迪拜债务危机和雷曼兄弟公司危机也不可同日而语,这不是发生在一个世界金融核心的具有系统影响力的金融危机事件,而是局部发生在金融系统之外的一个大型企业资不抵债的危机,所以它不会带来新一轮金融风暴(李稻蔡,2009)。

迪拜与冰岛当时发生的危机相比,迪拜此次危机发生在世界经济止跌反弹、国际金融环境改善、全球流动性增加之际(陈凤英,2009)。因此迪拜对全球经济复苏影响是有限的。

三、迪拜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1、地缘政治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掣肘于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迪拜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迪拜却做不了瑞士。在中东破碎的地缘政治裂片中,迪拜无法起到欧洲一体化前瑞士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中转结算需求不足,中东难以摆脱资源魔,宗教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迪拜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认识和制度准备不足(杨志荣,2009)。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迪拜不可避免地成为欧美操纵的棋盘对象,也就成为欧洲与美国敏感的政治博弈之地。

2、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

由于迪拜人口较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并不旺盛。从2002年起,迪拜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掀起房地产投机热潮,大型写字楼、高档住宅等项目纷纷开工。在此带动下,建筑业GDp比重从2001年的7%上升为2008年的10%,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银行信贷也随之大幅扩张,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快速增加的建筑成本和高涨的通胀水平助长了对房地产的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外国投资者深陷危机,大量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建筑承包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房地产市场被迫进入调整期,导致一些个人贷款占比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小银行面临较大的压力。

3、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迪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但其自身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迪拜完全放开外汇管制。于是大量的资本涌入迪拜。过度的外资流入导致资产泡沫日益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加深。与此同时,迪拜政府不但没有考虑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反而大举借入外债,使得政府的信用危机不断地酝酿着。虽然迪拜政府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不足,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了偿债压力。结果才愈演愈烈,以致宣布延期偿债,从而引发债务危机的爆发。

四、结论与启示

2009年11月25日,由迪拜政府所宣布的重组迪拜世界公司而延期偿付所欠债务的消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但从长期来看,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不会阻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形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迪拜模式的倒下,有着深层的原因。地缘政治、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均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原因。尽管中国的发展模式和迪拜截然不同,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对中国十分有限,但中国和迪拜同为新兴经济体,认真研究迪拜危机的产生根源,并且加以借鉴和防范,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1、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两者能够和谐统一,互相促进,不可出现明显的脱离状态;2、经济发展不但不可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拉动,还要重点增强对房地产泡沫的防御与控制能力;3、政府的举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可一再采用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补充流动性不足;4、要充分重视货币金融政策对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迪拜债务危机.百度百科.百度网.

(2)聚焦迪拜债务危机.财经频道.新浪网.

(3)李德林.迪拜危机是高盛与奥巴马的国际阴谋.金融界网.2009.12.08.

(4)韩洁、安蓓、姜锐.迪拜债务危机不改全球复苏势头.经济参政报.2009.12.08.

(5)未世民.当信用也不再可靠的时候.新浪未世民博客.2009.12.09.

(6)吴智钢.中国应从迪拜危机吸取什么教训.福建论坛.2009.12.02.

债务引发经济危机篇10

统一货币的梦想

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要展望欧元的未来,我们不得不回到历史的长河,探求欧洲单一货币的起源。欧洲大陆国家数量多,彼此毗邻,经贸往来频繁,各国使用不同货币带来了诸多不便,统一货币的梦想早已有之。1855年,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就曾经写道,“以欧洲两亿人民的勤劳、智慧为强大后盾,创建一个欧洲大陆统一的货币,取代目前乱七八糟、种类繁多的各国货币”。欧洲人对共同货币的憧憬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进行了不懈的尝试。1865年,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创建了“拉丁货币联盟”。1873年,丹麦、瑞典、挪威创建了“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两个货币联盟中,参加的国家数量有限,而且没有达到统一货币的程度,并在20世纪初期解体,但为未来欧洲的货币合作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欧洲在20世纪发动了两次大战后发现,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欧洲已经淡出世界权力的中心,留下的只有满目疮痍。欧洲人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告别了几个世纪的相互纷争,选择以一种新的方式处理彼此关系,也就是联手推动一体化,这为欧洲统一货币创造了历史机遇。在经历了煤钢联营、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阶段后,欧洲终于将一体化的目标指向了统一货币,1993年欧盟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9年欧元诞生。

在20世纪90年代,有两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加快了欧元诞生的步伐。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汇率机制解体,欧洲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汇率安排,以降低汇率风险。另一个就是曾经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重新统一在欧洲引发担忧,德国放弃马克和其他国家一起使用欧元,既有利于消除欧洲国家对德国重新崛起的顾虑,也有利于德国在欧洲摆脱孤立。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欧元,但从实际经济情况看,欧洲并未为欧元的诞生做好准备。

对于几个国家如何能使用共同货币,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构建了“最优货币区”(oCa)理论,该理论的创建者就是被称为“欧元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根据这一理论,单一货币区要稳定运行,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必须能够自由流动,各国经济指标也必须趋同。而欧元创建时,欧元区显然不能满足这些标准,各国的经济差异仍然比较大,劳动力的流动也受到语言、文化、福利制度等方面限制,因而引发了各界对欧元前景的强烈担忧。经济学家频频对欧洲领导人的“鲁莽举动”发出警告,认为欧洲政治家统一货币的雄心违背了经济规律,必然会遭到惩罚。1998年,欧元诞生前几个月,155名德国经济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反对启动欧元,认为欧元在诞生几个月后就将消亡。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国经济学家警告,使用共同货币将在欧洲引发激烈矛盾,甚至战争。即便是后来担任德国总理的政治家施罗德也认为,欧元是“病态的早产儿”。

命中注定的危机

欧元启动后,没有像经济学家的预计的那样马上崩溃,而是稳定运转了10年,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甚至被视为对美元霸权的挑战。但2009年底爆发的债务危机显示,经济学家的警告并非杞人忧天,先天不足的欧元必然要陷入危机,只不过这场危机来的“稍晚了一些”。

债务危机并非新鲜事物,1994年的墨西哥、1998年的俄罗斯、2002年的阿根廷都曾发生债务危机,但都没有像当前南欧国家这样复杂、严重。当前欧洲的危机虽然表现为债务危机,但从本质看,是货币危机,是欧元区的制度危机。如果不是因为使用共同货币,希腊的债务危机不至于把整个欧洲都拖下水。

欧债危机充分暴露了欧元的结构性缺陷:一是区内经济失衡难调整。经济学家之所以强调单一货币区内生产要素要能充分自由流动,各国经济指标需要趋同,意义在于避免出现区内经济失衡,因为一旦出现失衡,调整起来将十分困难。从货币政策看,单一货币区只有一个货币政策,而这一政策必然要考虑整个货币区的整体形势,不可能为某一个国家制定,尤其是像希腊这样的小国。从汇率政策看,单一货币意味着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各国没有办法用本国货币贬值的办法来调节经济,而这正是以前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爆发债务危机后普遍采取的手段。从财政政策看,单一货币区必须有严格的财政纪律约束,成员国财政政策的回旋空间也十分有限。从以上三个角度看,希腊债务问题的持续恶化实属必然,因为没有调节手段:不能降低利率刺激经济;不能贬值刺激出口;不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同时,欧元区内劳动力的流动还存在诸多障碍,也无法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的自动平衡。

欧元区的另外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财政的不统一。债务危机背后是信心危机,希腊虽然债务比例高,但毕竟是小国,对于经济规模庞大的欧元区而言,其债务并非无力偿还。如果整个欧元区愿意为希腊的债务提供担保,问题可能迎刃而解。而现实是,希腊虽然是欧元区成员,但在融资方面却只能单打独斗,很难让外界对其有信心。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危机到来时,欧元区没有成型的应对机制,只能采取“政府间合作”方式应对,也就是召开峰会。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难免吵吵闹闹,分歧不断,向外界释放负面信号,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

总之,由于欧元区的机制缺陷,一场危机难以避免,债务问题不过是引发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即便没有债务问题,未来在某一个时间点,也会因为其他问题引发这场危机。

继续艰苦的前行

债务危机的持续恶化表明,欧元区当前的运行机制已经不可持续,欧洲必须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重大战略抉择:一是放弃欧元,重新回归货币,终结这场“永无休止”的危机,这不仅意味着统一货币梦想的失败,还可能引发一场经济灾难。另一种选择就是通过继续推进一体化弥补欧元区机制上的不足,挽救欧元,渡过危机。从目前的情况看,欧洲正走在后一条道路上。

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召开了20次峰会,推出多项机制性重大举措,比如建立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签订“财政契约”等等,这在债务危机爆发前是难以想象的,虽然这些措施尚不足以化解危机,但也显示出欧洲人仍然捍卫着统一货币的梦想。

欧元是一场伟大的实验,目前还很难确定这场实验是否会最终取得成功,但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不会失败。从“拉丁货币联盟”和“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的经验看,虽然两个货币联盟最终失败,但毕竟维持了约半个世纪的时间,直到最终各成员国采取“与邻为壑”的政策时才走向解体。但欧元区运转刚刚12年,当前危机下,各成员虽有分歧,但联手应对危机、进一步推进一体化仍是主流和共识,短期内走向解体的可能性极低。

欧元区不会解体并不意味着危机将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欧洲未来的道路将会荆棘满地,十分坎坷,欧洲将会为统一货币的梦想付出沉重的代价。一方面,债务危机可能继续恶化。“欧猪五国”中,已经有四个被迫申请外部救援,剩下的意大利则在申请救援的边缘。欧洲要走出危机,需要体制上的明显改善,目前虽然有所进展,但还远远没有到位,目前的财政契约距离真正的“财政联盟”相距甚远。而要打造真正的财政联盟,需要成员国强烈的政治意愿,目前条件尚不具备。要推动或者说压迫欧洲走向更深层的一体化,前提条件是危机需要继续恶化,这样成员国才会更愿意交出国家。有分析还认为,德国在援助问题上迟迟不愿出手,就是期待债务危机制造更大的压力,逼迫南欧债务国进行深度改革,并交出财政大权。

在债务危机阴影下,欧洲经济将继续忍受低增长、高失业的痛苦除债务危机外,欧洲经济的低迷还有其他原因。作为高福利的发达国家,欧洲劳动力成本居高难下,同时在研发创新方面进展缓慢,“再工业化”遥遥无期,在全球化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这从基本面决定了欧洲经济相当长时期内都难有起色。

牵动世界的神经

欧债危机毫无疑问是当前世界经济走势的重要决定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也是重大国际会议领导人无法回避的议题。受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势头。美国已经把欧债危机视为影响美国经济走势的“首要不确定因素”,尤其在大选临近的情况下对欧债问题更为关心。欧洲经济低迷令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也受到很大程度影响,拖累了经济增长。根据中国海关2012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由于中国对欧出口受阻,美国已经取代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未来欧洲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取决于债务危机的走势。如果出现部分国家退出欧元区的情况,市场信心可能崩溃,风险将迅速扩散,导致更多的国家出现无序违约以及退出欧元区,甚至整个欧元区解体。届时风险将不可控。身处困境的欧洲金融机构持有大量欧洲国家债务,债务市场的崩盘势必导致金融体系的瘫痪,新一轮的金融风暴难以避免。

如果债务危机走势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欧元区不会解体,但危机仍会继续发酵,经济持续低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将是负面的,但不是突发性和灾难性的,而且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方面,而不是金融领域。当前欧元区经济已经步入衰退,未来伴随债务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成员国持续的财政紧缩政策,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不足,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不振,未来经济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而且数年内都很难指望有明显的起色,这势必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同时,如果欧元区不解体,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较小,预计也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严重的金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