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视觉艺术的特点十篇视觉艺术的特点十篇

视觉艺术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45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1

关键词:视觉文化;当代艺术管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视觉文化背景深刻影响着艺术管理工作,艺术管理工作需要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得到调整,才能够改善艺术管理质量,提高艺术管理的水平。如今,视觉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审美的改变,也对当代艺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艺术管理在时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管理需要突出时代性的特点,服务于社会,才能够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因此,站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当代艺术管理,要充分对其进行调整。

一、当代艺术发展现状

1.现代性特征明显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也呈现出了现代化的特点。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讲,当代艺术受到了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其现代化特征明显,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体现出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艺术与市场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就使得艺术发展更加符合广大民众的需要,更加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当代艺术呈现出了新的风格与样式,充分展现出了自身的现代性。

2.艺术形态丰富化

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艺术发展方面,得到了许多调整,不仅充分利用了传统的文化,从中借鉴了许多有用的部分,为艺术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此外,对西方国家的学习,也是当代艺术发展更加丰富多样的途径。这是推动中国艺术当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也促进了当代艺术形态的丰富化。这对于我国的艺术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这是我国艺术迎来发展机遇的体现。

3.缺乏创新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艺术发展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支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艺术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此外,许多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立足于艺术本身,而是以其他利益为目标,没有真正站在艺术的角度上,只是采用复制抄袭等形式,进行艺术工作,这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艺术创作方式,也体现出了当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偏离,需要得到及时的调整。

二、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管理特点

1.服务性特点

当代艺术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纳入到了系统性的发展规划之中,并得到了具体的实施。国家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相应的作用。对于艺术作品,虽然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拍卖,体现艺术作品的价值。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政策来实行的为社会提供艺术公共服务的方法,这也能够满足民众的需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此外,各种艺术交流会也体现出了当代艺术管理的服务性特点。这也是代艺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1]

2.媒介性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受到了各种视觉图像的影响,这也是当代艺术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艺术的表达形式得到了丰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此外,艺术的表达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艺术发展更加公众化。当代艺术管理离不开现代媒介的参与,现代媒介是当代艺术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当今的艺术作品能够实现与受众的直接交流,不受时空限制,体现出了新媒介对艺术管理的促进作用。

3.建构性

当今的艺术创作受到了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国家规划中也体现出了对当代艺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当代艺术审美发生了变化,对于艺术管理,注重从经济力方面进行评估,实现艺术管理的系统性构建。此外,对于艺术设计元素,更加注重艺术设计的形象,跨国际艺术交流中对于艺术形象的建构,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也是当今艺术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国际艺术发展方面,艺术管理的建构性特点是重要的交流方面,各个国家需要慎重对待。

三、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管理策略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对于当代艺术管理工作,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够达到满意的管理效果。首先,要健全管理机制,对不同艺术实体进行管理,建设艺术活动的检查机制、舆论机制以及公共服务机制等。这是为当代艺术管理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方面。此外,对于艺术生产者与管理者,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兼顾双方利益,促进两者的相互支持、相互信任。这有助于为当代艺术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够为艺术管理工作增加发展动力,进一步改善艺术管理工作情况。

2.发展艺术产业

当代艺术管理需要发展艺术产业,才能为艺术发展提供动力。对于不同的艺术形态,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促进艺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其中,要注意合理布局艺术产业的结构,最好以大众文化为重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要深刻挖掘大众文化的价值,进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让艺术产业的发展更加得完善。要摒弃大众文化中的不合理部分,结合视觉文化背景,深入进行艺术管理工作,让当代艺术管理呈现出现代性的特点,同时又具备时代的前沿性特征。

3.发展公共性艺术

当代艺术管理需要发展公共性艺术,为大众提供艺术服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才能够优化当代艺术的管理工作。政府要加大投资,通过政策扶持公共艺术的发展。对于公共艺术部门,要进行一定的补贴,促进其进行有效的运营。这是促进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式,能够潜在提高艺术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于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强建设,提高其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文化,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都是当代艺术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实现艺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2

1.1以视觉受众为中心是新媒体语境下当代视觉艺术的着眼点。当代视觉艺术家们运用新的媒介手段、艺术语言来阐述自我,或者说把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哲理具象化。这种新的艺术理念为当代视觉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新的思维形式和理念。从接收到观众反馈的意义到自觉运用观众反馈研究指导传播实践,观众反馈的指导作用日趋明显,既反映出当代视觉艺术思维的变化,也反映了当代视觉艺术传播观念的变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艺术与新媒体技术互相借鉴、触合,形成了新的传播形式。

1.2当代视觉艺术的视觉思维更能直观表达视觉形象。当代视觉艺术文化时代阅读主体的变化,首先在于视觉艺术形态的直观形象性和视觉艺术代码表意的直接浅白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代视觉艺术传播观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受众的反作用是制导当代视觉艺术传播观念转型重要因素。以视觉思维为立足点创造出更贴近观者的视觉心理。所谓视觉思维是以视觉形象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涉及视觉信息的接收、存储、和处理等方方面面。利用视觉思维通过直观、发现、选择、探究等方法在视觉信息中的感知,将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视觉艺术思维的功能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视觉形象。所以说,当代视觉艺术的发展又是受新媒体的影响的。

2、当代视觉技术的美学语言对视觉艺术的启示

2.1虚拟现实的多媒体符号审美对当代视觉艺术的启示。当代视觉艺术使得虚拟现实和超现实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可能。在现实被非现实的艺术元素替代以后,人们认识和判断现实的逻辑也已经开始发生突变,在大众媒介无所不在的后现代社会,人们对现实意识的理解更多地通过各种非现实的符号来进行的。因此,非现实的视觉艺术符号就在潜移默化中向社会公众施加了潜在的影响。

2.2当代视觉技术的表达方式对当代视觉艺术表现语言的启示。

2.2.1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视觉艺术独叙事的方式一反传统的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的线性叙事方式,这种非线性的视觉叙事方式完全可以割裂现实、重组现实、重新调整物象的关系和意义。当代视觉艺术的这种非线性表现方式首先体现在超文本的思维方式和视觉艺术传播方式上。

2.2.2交互性审美。当代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交互式审美表现,一改传统艺术形式中作者和受众之间的单向不平等关系,使创作者和受众之间角色可以交互,能够在不同的时空和语境中达成共识和解。这种交互式的艺术呈现方式深受当代视觉艺术家的青睐,甚至在平面作品中也不乏其类。目前我们一般说的当代视觉艺术,主要是指电路或网络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未来最新颖的当代视觉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有机结合,这种被当代视觉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称之为湿媒体艺术(moiStmeDi-a)的新艺术运动正在大大激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同时新科技、新媒体的发展应用也对当代视觉艺术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要求,艺术家要思考的不仅仅是色彩、字体、图形等元素信息在当代视觉艺术上显示的独特性,还要考虑设计过程的运动链接声音,受众间的互动性等要素,所以,正像视觉艺术的风格和观念历来深受绘画、雕塑的艺术风格和观念一样,新媒体技术也对当代视觉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当代视觉艺术的局限性

3.1艺术作品的独特性被弱化。任何媒体的传播也不能代替视觉艺术现场独特性、原创性和根源性是我们赋予“艺术”和“伟大”的定义。“即使是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作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勃拉克说:“艺术中唯一正确的就是那种不可解释的东西……想把一幅杰出绘画的神秘感解释清楚,肯定是对作品无法换回的破坏。因为每当你试图作解释或下定义时,你就用解释或定义取代了那真正的东西”。“在使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零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在装置与整体艺术中,除了造型、语言、空间、形式、光电外,还有声音、感觉、嗅觉、触摸等内容,如果不亲临现场,是无法完整地体验现代视觉艺术的全部魅力的。传统艺术正处于世纪初困惑的十字路口。当代架上绘画的魅力已远远不如盛唐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样辉煌,那么视觉艺术将走向何处?艺术将会在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下与当代科技结合,悄悄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代视觉艺术形式又有了新的变化。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3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本土化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是强调发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关注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具有本土化、时代化、生活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风格。重点强调将本土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导入基础美术课程,建构文化研究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理论体系。其中,以后现论为依据进行的多元文化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究后现论对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的启示,深入寻求视觉艺术教育与当地人文活动、本土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等的契合点,在开放性、交互性、生成性和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研究本土化视觉艺术综合课程的开发。从发展本土美术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已成为各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如何以后现论为基础,理解本土文化环境,不仅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己”的问题。

一、后现论及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的西方社会,主要集中在美国。由于其本身反对规范和约定俗成,所以各领域就后现代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的、连贯的、确定的、权威的解释,不是否定道德、真理、现象等,而是设定多种可能,从多角度思考。其在文化上具有不追求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只承认文化具有当下的意义并否认继承关系等特点。由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关注焦点。后现代美术也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形成了以生活化来融会艺术。[1]这种多元化特征在各种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传媒文化、消费文化、都市文化、大众文化)中得到发展和交融,并注重多学科的联构和融汇。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认为:“当代文化正在逐步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2]后现代主义在艺术教育中,青睐于视觉艺术教育,因为视觉图像在不断充斥着社会发展,各种文化也越来越依赖视觉,而我国台湾学者郭祯祥认为:“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这个名词也不一定要有精确公认的意义,相反,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中所鼓励的‘艺术’的多元定义,更可能有助于维持艺术的活力,使之不断改变创新。”[3]由此可见,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推动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研究领域。

后现代思想认为,经验是非线性的个人自我感觉,且意义与价值是社会建构的,会随着时代、地域和社会结构的变换而改变,因此,要接受“小叙事”,允许多种诠释的并存。在复杂的视觉环境里,学生对各种视觉影像重组及重新赋予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符号。后现代课程的特征是注重代表教师和学生的“声音”,视课程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产品,学习要同时发生在校内与校外环境中,而且这两种环境中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课程更强调学生要用自我反映的生活经验看世界,这正是学习意义与知识建构的基础。在美国,学科本位的艺术课程往往只涉及欧洲艺术殿堂里的大师作品,忽略了对非西方的、非主流艺术品的学习和不同文化与民族背景的学生的需要。[4]

二、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进入21世纪之后,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其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灯,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5]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视觉影像就是视觉文化的内容,视觉文化的现象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具有建构社会与解构社会的双重责任。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提高、后现代的张扬、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使多元文化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视觉带来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引导我们学习和探究。关注课程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分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6]而当今的美术教育教学正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只给出课程标准,不固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当今的美术课程。本文以后现论中的视觉多元文化为基点,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

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各种传统艺术,如戏剧艺术、服饰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了解我国和其他各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多样视角。重视多元文化观的视觉艺术教育,就要使学生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独特的贡献和发展规律,提倡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化视觉领域中继承、尊重和创造多样化的美术和文化。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和影响着学生,而他们则影响着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结合我国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核心点应在国家教育宗旨基础上调动本土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并为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更持久的传承,建构有未来意义的学生视觉艺术传承模式。

三、开发本土综合艺术文化资源、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识

当前,在推进视觉综合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国内经济、教育等发展方面均可定位为中等发达省份,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其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他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其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长春本土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本土艺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艺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艺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随着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开发整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文化教学理念。

开发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必须具有代表性,具备视觉审美价值,如长春皇宫博物院,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洲国的殖民地色彩和皇帝的傀儡性。学生在参观皇宫博物院过程中,既享受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认识了艺术品的生成背景和蕴藏的文化历史。又如拥有20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城,也是有益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资源,其承载着独特文化特色。电影城内的电影历险宫、电影配音馆、电影艺术表演馆以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表现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力,学生通过参观电影城内景观或美术教师运用影像与图片教学,可大胆运用这种文化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创造出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艺术作品。[7]依据这些独特建筑的造型,均衡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古朴的风格以及这些建筑与建筑力学、艺术审美、民情风俗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艺术教学课例。

利用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涉及内容为:1.通过后现论中所涉及的视觉艺术图像、故事等资料揭示本土文化资源所映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2.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及制作方法的分析;3.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整合;4.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5.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当然,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并不限于上述内容,需要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乐趣,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本土文化意识。诚然,我们不能排除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外还有空间、触觉等方面的刺激。

综上所述,艺术课程不仅是学习审美、创造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图像与影像直接感知、认知发展艺术思维,感悟个人思想与情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艺术课程。而这一课程提倡的是以后现论为思想基础,以适应本土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总之,在视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接踵而来,要在学校艺术课程中导入本土化视觉艺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突出视觉艺术的能动性。艺术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关系,还应该让他们借鉴前人的方法,创造自己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新的理论思想和视觉方式创造新文化。每一个时代,因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视觉表达方式也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在面对多元的视觉文化艺术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辨别精华和糟粕,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批判精神,以视觉艺术和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相辅相成,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将成为传达文化价值的使者。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GH12011)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paulDuncum.Visual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directionsforarteducation[J].Studiesinarteducatin,2001(4).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4]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美.传统方法培育的美术教师能教好当代视觉文化吗?[J].亚太艺术教育学报,2004.

[6]尹少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7]张波.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学校美术教育整合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9(4).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4

关键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92-02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艺术姊妹花。它们存在着直接或间接通感关系,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基本形式要素和丰富组织手段构成产生的,其原理也与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相似相通;形状各异的乐器发出丰富多彩听觉的艺术符号,乐器的各色乐音又在视觉上产生了赋予感情的形状与色彩,形成了视听符号结构与人类的情感的通感性。在对人们的审美感知与情感渲染方面更具有复合加性和更深的艺术感悟。

一、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基本相通性

1、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基本形式要素和丰富组织手段构成产生的,其原理也与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相似相通:音乐的模进转调方式实质上相当于视觉艺术色彩构成中的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的推移;音乐中有大三和弦为主要和弦的大调式,其音响效果的明亮愉快如同色彩中的暖色调与冷色调;由大小三和弦为主要和弦构成的小调式如同色彩的冷调与暗调一样,具有沉重感;在和声写作时大小和弦交替使用而产生的对比效果则如同色彩构成中冷暖明暗色调对比技法的灵活运用;主调音乐中贯穿整部作品的主旋律如同视觉造型艺术中占统治地位的基调色彩一样。

2、听觉艺术形式的构成特点与视觉艺术中构图的基本原理具有相似性。例如印象派主题音乐与绘画的紧密联系。印象派音乐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在某些方面是受到莫奈等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形成的。印象画派主张环境光对绘画对象固有色的影响关系。印象派音乐同印象派绘画一样,所要表现的不是轮廓清晰的艺术形象,而是朦胧的色彩和感觉印象,强调气氛、色彩、和声、调式、旋律、节奏和音色都是创造气氛和色彩的工具。印象派主题音乐的整体特点是主题丰富,用不同的音点去丰富主题。印象派主题音乐的这一特点与视觉形态中中国传统的透视法――散点透视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强调视听对象在人们记忆和理解中的形象,是人们对视听概念的理解,它不受视听觉真实性的局限,追求形象在平面范围内的空间扩张,运用艺术形象的影像效果,避免形象之间的重叠,将形象纵深方向的特征向横向竖向转移,以此造成形像的完整感,使得传达的意义更加明确。

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不光在色彩和形式等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上有相似相通之处。而且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彼此作用对人类的情感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地域特征

艺术符号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域性的特点孕育了当地特有的艺术符号特点,而这种视听艺术符号又表现并影响着人类的情感表达。

视听艺术符号既可以反映世间百态,而且也能传达人类的地域情怀。只是再现的效果不同,因为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都有其各自的结构特点。听觉符号是“那种能够表现动态的主观经验、生命的模式、感知、情绪、情感的复杂形式。”?听觉艺术能比拟视觉对象的活动和状态(‘日出’),而且也能比拟高度概括性思维所认识到的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本质(‘命运’)。视觉艺术反映的现实对象,不但是摹拟事物外在的形象,而且更多的反映着主体的思想,主体的生存环境,及地域性的特征。例如中国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就是最好的呈现。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各地的剪纸特点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也通过雕刻的技法反映着地域的特点。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不但具有个性的表现特点,而且也有共性的特点――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不是单纯的一致,而是在生命中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

三、听觉艺术符号强化视觉艺术符号的感染力

艺术符号所展现的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或图形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一幅“静物”要在表情性动作方面成为显而易认,至少得有两个要求:动作必须导致容易理解的图形,而且,动作必须处于足够清晰明了的前后关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四王朝时期的浮雕《牧归》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两条原则,因为画中描绘的“自然的”,是关于动物之间的“非语言”交流。这幅浮雕上有一个肩扛牛犊的男人,牛犊正传过头看着后面的牛群,有一头母牛正昂头对视,而且似乎在哞叫。画中是动作不仅明显地与正常的或预料之中的动物姿势有重大偏离,而且还使我们对这些动作的表现意义确信无疑。我们知道这个人正从母牛身边抓走小牛,所以我们几乎可以听见它的哞叫。如果我们略带迂腐气地问,怎么能够确信?我们得说,这人不太可能转身把牛犊背回给母牛――那样做我们会很难理解,但是我们完全知道他为什么把小牛背走。

这一浮雕表现了艺术中许多艺术语言的相互影响的手段。它一开始就使我们想起,从身体上的相互作用到预期动作之间的过渡是逐渐的。小牛和母牛方面都无意表现他们对分离的反应,而只是作出了试图阻止这一分离的动作。我们把这些动作看成目的性的还是看成表现性的,这取决于我们自己。视觉艺(下转94页)(上接92页)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构成使人类从情感上感受到牧归的收获心情,同时也感受着动物母子分离的不舍,用无声的浮雕语言讲述着喜悦与悲凉两种感情对比交织的心情。无声的浮雕不光讲述着一个时期的故事,同时也演奏着非语言的内在生命情感运动形式,确实是艺术符号形式赖以抽象的重要原型,也是视听艺术创造、传播、欣赏主体产生艺术冲动,进行艺术活动的内在动力源。人的生命情感运动形式,对视听艺术来说,是无形的,这种无形的运动形式己从主要侧重于在视听审美过程中对“图”、“音”、“心”对映,拓深、拓展到在人类文化实践活动中去审视天、人、心、之间的“映化”关系;把视听艺术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联系起来;把视听艺术的方式与人的文化行为方式联系起来;把视听艺术的形式、意义与人的深层的生命意识、生命形式、生命本质、生命体验等联系起来;把“人”与“心”的关系拓展至“天”与“心”,“人”与“天”的关系;在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宇宙、人类社会的宏观视野中考察以“人”为核心的视听艺术文化的独特的存在方式。只有从“物”、“心”、“音”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说明现实事物(自然的、社会的)是如何地与人的内在情态发生关系的,即“心”是如何“感物而动”的,或者说“物”是如何动“心”的,在这之后,有“心”至“形”的过程的发生。这就涉及到了人之外的现实事物(原型)是如何通过人的内在情态的抽象概括而转化为视听艺术符号的问题。

综上所述,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具有通感性,这种艺术符号通感性在新科技涌现的今天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我们成为接受信息和符号的“奴隶”。由此可见,现代人的思想已经上升到更高、更复杂的层次,人们在声像和符号的世界里寻求自我释放。艺术符号的通感性已经成为现代人精神领域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5

关键词:服装表演艺术视觉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03-01

1相关概念

1.1服装表演艺术

从广义方面来说,服装的表演艺术属于一类把设计师设计的服装成品通过视觉展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情况下都是模特遵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原则,穿好有关的服装作品以及配饰,然后在给定的场所比如服装现场会向商家、时尚买手、记者以及时尚媒体等所有专业大众的视觉传达出来的一类演出模式。

从狭义方面来说,服装表演艺术属于一种借助真人模特来向观众视觉展现服装的方法,通过相关服装的表演展示向消费者暗示服装的最新潮讯息,体现服装现在的流行趋势,极好地展示了服装设计师们的巧妙设计及其完美构思,属于一种比较关键的影响形式[1]。

1.2视觉文化传播

关于四周的环境人们获取信息最为自然的方法便是观看,它的视觉特点是人们最为本质的思维表象。目前视觉早已逐渐变成社会和文化的重要传递因素,视觉早已转变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方式特征,视觉针对环境的体现愈加地决定了人们理解与感知事物,该种从语音至视觉的过度,反映了视觉传播体系的初步建立。

综合而言,“视觉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影像媒介或者形象媒介,将视觉形象进行传播进而产生的一类文化现象以及传播形式”。

2视觉文化传播在服装表演艺术当中的表现

2.1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主体表现

(1)服装表演者是传播主体。

服装表演艺术,指的是一类把人当做载体的边缘性较多的综合艺术,现在其已经发展成现代人类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方式[2]。但服装表演者或者模特身为传播主体,他们是把服装设计者的情感以及设计理念借助视觉化的肢体语言和外部形象所给予具体展现的媒介。他们把内部因素和外部元素互相结合以便用来全面表现设计作品的感情、思想,进而可以使表演更加富有观赏性,具有感染力,进一步促进其经济利益。

(2)传播主体的形象以及视觉刺激。

一般在视觉文化传播的领域里,时刻被涉及的关键词之一便是“形象”。目前,“形象”已经不再是之前艺术理论或者美学里面的专用名词,伴随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大众媒介的发展,其已从含义单一转变为拥有某类象征意思的符号,并且被用来指消费大众的更多,特别是指向人们对于精神消费深层度欲望的联接。即服装表演艺术正逐渐把形象导进消费者对于精神消费的深层欲望里面。它正慢慢拉近消费者和外界事物之间的距离,打破了消费者和外界事物二者的隔核。

(3)传播主体的肢体以及视觉媒介。

通常在服装的表演艺术里面,以传播主体的模特角度而言,另外一种更加重要的方式是运用肢体语言。“身为服装表演最为重要的承载者,模特们在舞台上面的所有表演行为全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影响,服装的个性及其情感必须要借助于着装者表现出来”。“动作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性格以及目的,是一种最好的体现形式,在服装的表演艺术里面应当选择最为符合着装意境以及着装气质的动作来展示”。

2.2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客体表现

(1)审美受众是传播客体。

在服装的表演艺术里面,服装在整场秀当中都是主角,而模特便是中间传达信息的媒介,但是对于那些接受终极审美的受众而言,则属于一次视觉审美的佳肴。审美受众就是指舞台下面的欣赏观众,这些人在全场的表演过程里面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而只是利用双眼把模特身上展现的服装自我地实施情感的理解及其接受,或者会被说服,又或者持不同的观点,而完美无缺的服装表演则通常会激发人们的视觉享受进而实现视觉消费的最终目的[3]。

(2)传播客体的情感和视觉说服。

服装的表演艺术大部分具有劝服性质的内容,不管是场景、服饰或者模特的表演都具有煽动性,都是把劝说购买当做目的。而且的流行趋势时装表演便更加具有指令性了,其指引受众应当流行什么样款式,哪种颜色,怎样穿着,受众也只可以跟随传播者手里的指挥棒。

3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

“视觉文化审美的特征表现为图像本身形成意义,追逐展示效果,指向身为感性主体的躯体以及消遣的大众群体”。

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在时间艺术以及空间艺术里面的表现,借助服装表演者或者模特的眼神、表情以及身体造型等艺术体现,结合服装的面料、色彩以及结构的特性,向人们传递设计师们的设计意图,将舞台灯光、音效、肢体及其服装等元素化为一体,将各个视觉元素互相结合,通过个人的展示方法,尽最大可能地展现服装的艺术魅力以及穿着效果,使人们借助视觉直接感觉到服装的线条美、色彩美以及款式美,并且满足大众的审美意向。所以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具有时效性、感知性以及符号性的特点。它的载体主要表现在模特或者服装表演者的躯体表情、舞台气氛与服装本身等几个方面。

4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效果分析

服装表演艺术属于一类视觉性的文化传播现象,它的效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从物质层面来说,它可以带来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经济方面的效益,但从精神方面上分析,它可以在发扬民族文化的时候领衔时尚的潮流。不管这两层面的具体成效怎样,它能够带来的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价值都不可以忽视,除此之外,评判服装表演的结果怎样,其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际上在其表演完后的几个月抑或几年中间才可以完全体现出来,正好是这种流行性与长久性才使得服装的韵味十分深入人心,同时服装表演的艺术效果获得全面体现。

5结语

信息科技时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得服装表演艺术具有新的特点,将会带来视觉文化传播方面的新革新。由于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载体受到其舞台空间的限制,因而务必通过新媒体自身的发展,让传播载体获得扩大,方可以促进服装表演艺术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郇艳君,刘倩竹.心理知觉在服装表演舞美设计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2(23).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6

本文将就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结合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在视觉传达作用中方方面面的体现和表达及其作用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

多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表现形式

1多媒体艺术的几大特点

1.1表现形式多样化

构成多媒体的视觉艺术的部分多种多样,这些部分可以是图片化的、文字、符号语言[1]。

1.2表现节奏艺术化

多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的一大不同就是表现节奏的艺术化。这种艺术化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运动中良好的节奏感和优秀的控制力的表达方式,通过合理的掌握调控运动的节奏和规律,体现出这一艺术表现方式的独特艺术性。

1.3表现界面科学化

多媒体艺术的第三个主要特点就是表现界面的科学化,通过科学的多媒体界面,用户可以更直观的接触到相关艺术作品的各个领域的信息。

2视觉传达的特点在多媒体设计的体现

2.1导向性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视觉流程的发展进行有着共性的特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习惯于探寻或者找出一种可以让自己更好的理解所面对的视觉语言的规律或者普遍的认知。比如有人喜欢从左到右的阅读,有人则正好相反。这就说明我们的视觉传达方式其实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导向性的。

2.2互动性

媒体与视觉传达的关系,既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又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的发展[2]。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多媒体设计的互动性特征,在视觉互动的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

2.3以人为本

一切的设计和一切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立足于人的需要从而服务育人的。多媒体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一样。

3多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3.1积极的方面

(1)增强了视觉的导向作用。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布局时,可以比较迅速的把相关的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充分调动起来。因为信息的更加合理化的规范性布局与组合,我们往往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比如我国的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动态轮播等。

(2)增强了记忆和感知能力。通常来说,因为人的生理结构和普遍认知规律的作用,如果一个设计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结构和设计元素,会很大程度上增强人的记忆和感知能力。

(3)加强了了视觉冲击效果当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的良好的适用性使得它可以根据信息在不同领域不同条件下的传播需求做出十分灵活的处理。

3.2有局限的方面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在视觉传达中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一是被动的点选方式的局限,与传统的媒体信息具有比较明显的强迫性特征不同,多媒体信息的浏览的过程中,用户做出的选择是自由自主的。其次,多媒体的设计版面往往不如传统的选择那样自由,从而影响了设计的整体格局,不利于发挥其本身的视觉冲击效果,降低了信息的影响力。

4视觉传达艺术美感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多媒体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视觉元素的组成和结构布局,突出表现自身特点而更好地进行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承载内容的有力表达,多媒体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能够让信息的传递、传播、表达获得最广泛的视觉传达,这样的信息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而且拥有了更加新颖的形式特色。进行多媒体设计的过程中,只有认真遵循人们普遍的视觉流向规律和心理生理多个层次的特点和需求,使得各种不同的视觉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共同服务于信息的传播和视觉传达的需要。不论任何一种多媒体的设计,都必须重视各个部分之间辨证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破能立,同时敢于求新求变。我们只有勇于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传达的局限性,学习通过视觉的变化来对各种信息的传递加以引导。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客观的社会发展的事实,注重不断满足人们对于视觉审美的各种需要和追求,使得各种类型的设计元素在视觉上达到相对平稳和均衡,力求体现多媒体设计中的艺术美感。

5如何发挥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的优势

5.1创新互动性的艺术表现方式

要创新互动性的艺术表现方式,我们就必须把握新技术下互动性设计的发展方向,不断简化优化用户获取和使用信息进行互动的方式和途径、增强用户在信息的交流使用过程中的认识和理解、重视用户意见的反馈与传达解决。综合的运用各种设计元素,例如图片、文字、音乐等,增强用户的知识含量和认知水平,做到充分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多媒体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5.2优化有序性的信息组织结构

信息设计主要就是为了把将相关的原始资料转化为信息,这一过程中的良好的信息转换渠道和能力,是能否发挥信息和视觉传达设计作用最大化的关键。原始的相关数据首先会转化成信息的形式存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频繁有效的交流转化成知识,知识进化的终极形态就是智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视觉传达能否顺利流畅的进行,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信息的组织结构是不是合理且有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信息时代更加重视优化有序性的信息组织结构,加快合理布局的信息化结构建设,更好地发挥视觉传达设计的优势。

5.3协调多元性的信息传达工具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是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大不同就是表达形式的多元性。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组合因子相互作用,使得艺术逐渐成为了相关的技能、知识、经验的综合性多元性整体。在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在经济日益飞速发展社会节奏日趋加速的今天,我们无疑要更加重视多元性的特征,努力协调好发展好传统与当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设计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在把握多元性的信息传达方式共同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设计的进步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让视觉传达也更加多元。

6结束语

多媒体设计和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我国群众对于信息的获取与传播的需求的必然。在关注这一新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时,我们不仅要看到积极的方面努力发挥它的独特优势,也要注意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张锐锋.视觉传达设计中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J].艺术研究,2010(6),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7

【关键词】视觉秩序;园林空间;色彩;造型

一、园林中视觉因素的艺术审美

园林环境空间的构筑是通过地形、植物、水体、山石、建筑等物质元素完成的,在运用这些元素时是以艺术审美及功能要求为前提的,就艺术审美而言,审美是靠人去感知的,感知的主要感官是视觉,物质的视觉元素表现为形态、色彩、肌理,那么在园林设计中的艺术审美因素必然会分解体现在色彩、布局、造型、肌理等几个方面。

1.1园林中的色彩因素

园林造型依靠物质元素,其色彩即物质色彩,可概括为:植物色彩、建筑色是色彩、水体色彩及其它造园材料的色彩,从色彩形成上可分为自然色和人工色,自然色即自然色物本来的色彩,在园林中色彩处理中具有的不可改造的属性,如植物、山石的色彩,人工色,即人为赋予的物质色彩状态,如玻璃、瓷砖等人造材质,具有可改造属。

色彩是视觉感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物质属性的重要表现,这也是决定其成为园林空间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的艺术价值体现于色彩的配置,以为单独的色彩如同一个独立的词汇,无法表现出特定的主题氛围,同时也说明色彩的配置及艺术价值与取向与审美是相联系的,色彩配置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对比与调和两个方面,对比即变化,调和体现的是整体,两者互为前提演绎出不同的色彩秩序,体现出多样化的色彩审美价值。绘画中的色彩是颜料的组合,园林中的色彩体现在园林空间造型中所运用的物质色彩。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园林设计是在既定的地域及环境前提下进行的,周边及原有的环境要素是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在色彩方面也要体现整体性,要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环境因素,与环境协调统一。

明确的空间色彩基调,丰富的色彩变化。色彩的感知依附于面积,色彩的基调特征同样也决定于面积,处理色彩面积是体现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面积的色彩决定色彩的基调特征,其间点缀或出现的小面积色彩决定色彩的对比效果,从而形成一个特定色彩基调不同对比效果,诸如色相、明度、纯度上的强对比给人一种活跃且喧闹的心理感受,弱对比则有平静、稳重的情感特征。

植物是园林不可或缺的元素,其色彩在园林空间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其色彩心理意义上而言,植物色彩给人以自然的亲和感,从视觉而言,绿色是植物的代言色,而植物的绿又千变万化,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存在明度及色相上的差异,还包括色彩丰富的彩叶植物及花卉色彩。从植物自身生理特点上而言,存在着明显的气候与季相差异,如南北方植物的不同,四季植物色彩变化。从植色在园林空间的景观地位上而言,如空间的设计上是以植物为主,或是建筑及其它景观元素为主体,而植色只是从属和补充。

1.2园林空间中的造型及布局因素

园林空间布局从视觉审美层面上分为空间平面布局和景观造型两部分。空间造型及布局属于构成艺术范畴。

空间的平面布局。园林空间的平面规划在功能目的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体现出一定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诸如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形式美原则的运用,使道路、广场、建筑、设施等与绿地交错分割,充分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勾勒出明确的平面形态轮廓,表现出极具视觉美感的布局形式。

景观造型。园林空间中的景观造型是空间的主体内容,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其造型也非常多样化,但从视觉审美及艺术性角度而言,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吻合统一,其次要具备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在视觉流程上与周围景观产生先后次序,再次从比例、形式等构成方面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植物组合。园林中的植物组合方式体现出植物造景的视觉艺术性,根据植物自身的观赏特征,采用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体现出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感。如,孤植、丛植、规则种植、花坛等植物造景方式都体现出构成艺术性,孤植树一般设在空旷的草地上,与周围植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丛植运用的是自由式构成,通过植物高低,疏密层次关系体现出自然的层次美;规则种植则体现的是人为的一种理性秩序美,花坛通过植物的色彩、高度层次变化突出图案或团块的层次美感。

1.3肌理

肌理是物质的视觉属性与触觉属性的综合体现,如粗糙、坚硬、柔软、花纹等,由于人的感知经验,肌理所体现出的物质属性都可由视觉感知完成。肌理是物质自身形式美的体现,在视觉艺术上人们可以通过模仿与创新等造型手段,创造出独特的肌理形式及对比效果,表现一种质朴的自然形式美感。在园林中的造型元素均是物质(大部分是自然物质),肌理的形式处理即对比效应可产生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如铺装中的肌理对比所产生的丰富变化,体现出的独特的视觉艺术性。

二、空间的整体视觉艺术性

空间是无限的,而要感知它,只能依靠物质为介质去界定,分割,标示,体现出真正能被感知的物质空间。建筑的空间是由确定的界面封闭出一个具有明确边界的具备具体属性的物质空间,而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空间、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2.1空间的秩序性

人对空间的感知限于视觉范围,而由于地貌、建筑,植物的割断作用,会形成多个空间层次,并以道路作为贯穿,在体验过程中,由于运动及时间因素,产生延续性的丰富的心理感受。组织空间序列就是把空间的因素与时间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人能够感到空间的统一有序,既有协调统一性,有富于丰富变化,如同一首交响乐,有起伏、抑扬、高潮、低落的节奏韵律变化。

2.2空间的多维因素

绘画艺术体现的是静态的理念空间,影视艺术体现的是视觉动态空间,而园林展现的是一个客观真实的包涵静态和动态元素的多维空间。园林艺术设计构筑的空间不但具有三维属性,同时还容纳了光、时间,运动,声音等因素,构成一个多维因素的空间艺术形态,从视觉感知角度来看,时间(运动)因素也是其中一个构成视觉艺术元素,园林空间中的淙淙流水,石间飞瀑,鱼翔碧波,其中的动态因素与周围的静态景观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

2.3空间的亲和因素

没有亲和力的空间是分散的,乏味的就像绘画没有构图中心,音乐没有高潮一样,失去了轻重,主次,快慢的对比效果,因此园林空间也应该有中心和场所,方向和路线,以及领域等诸要素。在空间顶的某个位置或道路的近端等设置一些能够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设施和内容来吸引人,制造重点场所和主题景点,提升空间的艺术主题。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8

首先,产生良好的间离效果,动画的虚拟与现实产生间离,能够给人一种幻想的空间,同时也能时动画得到随心所欲的表现,使动画既不会被现实所束缚,又不会被虚拟所引导,使受众最大程度的满足精神需求,与动画设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其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可以使人们产生感官的愉悦。任何虚拟形象经过视觉设计都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性格,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形象的可笑、荒诞、神奇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令受众与动画形象产生共鸣,从而对人视觉感官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感和愉悦感。

再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通过对现实形象的模仿和加工,塑造成虚拟的形象,从而为人们提供一种虚拟造型、真实视觉的审美形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视觉艺术给人一种自然与虚拟的真实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朦胧的感官愉悦。

最后,视觉艺术设计形成的动画之美。动画设计是经过众多的画面通过网络技术处理组合而成,从而给人们带去了更多的视觉感受,动画的形成,更使受众感受到多媒体融合的魅力,而将艺术融为一体的动画设计具有形成之美,从审美价值角度来讲,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美学研究

首先,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具有审美观。新时代条件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视觉艺术设计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近年来,艺术设计师受到经济利益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设计作品不尽如人意,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应该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对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设计师更好地对作品进行改善,满足受众的需求。数字化的视觉艺术设计一定要具备两个特点:其一是民族性。其二是现代性。只有具备这两个特性,才能更大程度的保证视觉艺术的审美价值充分发挥。其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发展应结合设计批评,从而促进视觉艺术设计更好发展。第一,受众对视觉艺术设计进行审美时,应运用哲学的观点对其设计做出正确评价,从而为设计师的设计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而设计批评与之相反,是理性活动,但是感性的审美可以没有理性的批评,可是批评是一定要经过审美阶段方能实现。第二,设计批评应具有艺术感知性,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既要做出冷静理智的思考,又要结合强烈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3结论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9

关键词视知觉艺术视觉心理学象征符号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

SymbolicRepresentationofVisualperceptionintheartSymbols

XUQian,wanGQian

(CollegeofartandDesign,Xi'aneurasia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5)

abstractpsychologyisacombinationofvisualartandpsychologicalconcerns.artitselfbelongstothephilosophicalcategory,butpsychologyispartoftheoriginalphilosophy.artinstitutehavesetupvisualpsychologycourses,psychologyhasgraduallyseenwidespreadunderstandingoftheartteaching.today'sfeelingworldisbecomingincreasinglyrich,andtheinformationacceptedhasbecomeincreasinglycomplex,dazzling.Fortunately,humanshavetheabilitytohandlecomplexinformation,thebrainandvisualselectivelyextractingsymbolicmanifestations.thisisalsoanimportantmeansofartisticpursuitofbasic,butalsoartisticexpression.

Keywordsvisualperception;art;visualpsychology;symbols

一般来说,人类的眼睛总是先看到物体的大体特征,而忽略琐碎的细节。视知觉有一个视觉归纳、概括和提取的过程。视知觉的关键(也是艺术、科学乃至文明的关键)在于重现(representing)。艺术家们对[如何把二维空间中的东西,呈现的像是在三维空间中一样]这件事有多在乎呢?艺术作品是通过各种符号的堆砌表达出来的,具有象征意义。在一幅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画面中,如果没有隐含着某种符号,就不能把它称为象征性的艺术。

1符号的象征性与象征性表现

象征性表现不需要借助外形特征,也不是物象本身就有的意义,它是由历史积淀或民俗文化后来赋予的意义,这种约定俗成的意义是可传达的基础。圆形是自然中最简洁的形状。在自然形态中,看似无序的形体,其中却有内在的规律。

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波尔卡圆点,已经成为她的人生符号。对草间弥生来说,重复性的圆点代表了生命。还象征着她宏观的世界观、宇宙观。万物之始,点无论多大还是点,像似说明了世界间某种定律似的――原点。她从幼年起就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使得她看到的世界与自己之间仿佛永远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它们就像是细胞、分子,这些圆点代表了循环和繁衍,它们组成了生命,以及世界。“地球也不过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所以在草间弥生眼中,圆点就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一切从圆点开始,无限延伸的网纹亦步亦趋的扩大、包围,如天罗地网般以铺天盖地之势宣泄艺术家的感官幻觉,观众走进草间弥生的世界就好像走入如星空般绚烂的异境,迷航于星际之间,艺术家仿佛隐藏“消融”在其自身创作的艺术里,以窥视者神秘闪烁的眼睛,探视着世人。

2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符号形式的视觉感受

十字图案:在传统的中国图案中,有大家所熟知的万字符十字形,(左旋)或(右旋)(好运的象征),是古代印度宗教的吉祥标志。中国唐代武则天将定为右旋,定音为“万”,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佛教中一般写作“”。中国传统纹样中就有使用这个符号的“万字不到头”的象征意义。唐代高僧玄奘将翻译为“德”。而更引人瞩目的是它成为德国纳粹党的标志之后。作为普通图案来看,它具有同形异向,反转重复的形式特点,是一个均齐、有序的装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装饰;当它被用于纳粹党徽时,就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它在希特勒时代的德国被奉为神明,曾一度富有感召力。在纳粹党的受害人来看,它又是罪恶的象征,足以引发仇恨和恐惧感,因人不同,感受迥异,这是形式的社会化影响所产生的视觉心理感受。面对同一符号的心理效应竟如此不同。

再例如,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是一个专有标志,依照《日内瓦公约》的规定,红十字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非战时仅有各国红十字会或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可以使用,战时则作为战地医疗人员的保护标志,任何武装部队均不得攻击标志红十字的车辆、人员、设施,否则即为当然战犯。红十字标志语863年确定,是红十字会历史最悠久的标志。由于十字是基督教符号,伊斯兰教教徒不愿采用。因此1876年奥斯曼帝国采用了红新月符号。该符号与982年被国际红十字会承认。基于同样的理由,以色列所使用的红十字会标志为红水晶,是最新的标志,于2007年1月4日正式启用。

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精神,(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50页)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

这些在历史中形成的象征符号,可以承载极为复杂的社会含义,包括那些久负盛名的企业标志,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以简明的形式或图像传达丰富的社会内涵,这些内涵不是设计者赋予的,也不是图形自身连带的特点,其象征意义与图形特征不一定有直接联系。

3简化符号与艺术心理表现

对于视觉艺术来说,简化的艺术性体现在适应心理特点上,了解这种心理特点,有利于认识简化的审美价值。从原始时期的岩洞壁画可以看出,人类对于简化符号是与生俱来的心理适应。如今人们已经习惯把简化作为设计的基本方法。著名的苹果标志,从它由最初的复杂标志――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到七彩苹果标志,再到如今的苹果扁平化设计,无不体现着简化的新形式。简化后的苹果标志变得更加易读、更加规范、更有秩序感,也更富有科技感。这样不但加强了视觉传达的表现力,也有更好的识别性。简约的形式不但适用,而且令人赏心悦目。

美国著名运动品牌耐克(niKe),英文原意指希腊胜利女神。标志是个对勾,其象征着希腊胜利女神翅膀的弯曲羽毛,表达了速度和动感,同时也暗喻着耐克产品的轻柔。该标志的设计是利用图形中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使在岁月沉淀中的社会内容附加于简化的形式。这是用简化的符号来借代社会内涵,是利用文化赋予的意义获得以少胜多的表现力。

在艺术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使用脉络效应的简化艺术表现。简化能够以少胜多,还表现在抓住关键后留出了用想象补充的余地,这种就是利用视觉心理中的脉络效应。抓住要点可以省略其余,这样的艺术作品反而更有观赏趣味。在作品中,可以把局部部位摆在适当的位置,空出相关联的形体,这种省略并不妨碍观看者感受完整的形象,可以用想象来补充画面上略去的形体。即使文字、图案等处于不完整的状态,只要有前后文,我们也可以根据脉络理解其含义。视觉心理通过概括和整合来把握,并能自动补充未及之处,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简化的形象为联想留下空间,简化的形式可以表现丰富的内容。

在一件艺术作品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为存在的本质最终是由主题体现出来的。所有艺术都是象征的,一切知觉式样都是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这恰恰又是对艺术最有用的一个特征。①

注释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30.

参考文献

视觉艺术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民间美术元素;视觉传达设计;应用

引言

中国民间美术艺术源远流长,其丰富的内容以及深刻的艺术内涵为视觉传达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灵感虞姬创作源泉。尤其是在艺术设计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任何一项视觉传达设计都需要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才能够充分彰显出其独特的生命力与艺术价值。因此,设计师们需要从传统民间美术中汲取设计元素,不断丰富创作内涵,进而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品格。

一、民间美术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概述

(一)民间美术元素概述

民间美术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与沉淀,仍然显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地现实作用,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把这些优秀的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起来,结合现当代的情况,赋予新的时代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可以不断传承以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将视觉设计的艺术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美术丰富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艺术作品更加贴近国人的生活。通过现代艺术将这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生活中赋予新形势下的含义,在现代艺术创作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从而有力促进我国艺术设计多元化发展。

(二)视觉传达设计概述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是一种生动的艺术形式设计。通过将可视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这两种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的新的艺术,这就是视觉传达艺术。在现代社会,艺术与数字技术相互融合,以一种生动形象、高质量的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说其本身不仅仅是用图像来表达作品,更是在用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就是艺术作品的表达目的。视觉传达艺术不仅仅要讲究精良的艺术造型设计,更重要的是其中传递的文化元素以及艺术思想。视觉传达艺术取材于生活,通过将民间美术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并进行艺术创造,将视觉传达艺术完美地展现出来。

二、民间美术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一)视觉传达设计对民间美术中造型元素的应用

对于传统民间美术作品来说,其造型设计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单一的造型设计以及图形的组合。单一形式的造型设计是指由单一的动物、植物、人物等造型为原型,表述出相应的寓意。例如民间美术中常见的造型“盘长”,通过一条线按照相应的规律进行穿插走势,进而构建出具有一定寓意的图形,因此民“盘长”造型普遍被用于建筑、针织、印染等方面。联通公司的标志“红色中国结”就是采用民间美术造型中的“盘长”,以线条的川折迂回表现出现代通信网络的四通八达,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息畅通;组合式的美术造型时由多种单一形式的形象组合而成的,也可能是动物与植物的组合,也可能是植物与植物的组合,没有固定的组合形式,而是根据根据表述的主题决定。例如图1所示的“白头富贵”造型,该造型是由白头翁和牡丹组成,取白头翁的白头偕老之意和牡丹的花开富贵之意,象征着夫妻白头偕老,生活富贵美满。

图1白头富贵

(二)视觉传达设计对民间美术中色彩元素的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色彩文化源远流长,这在民间美术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赋色体系。民间美术的色彩简洁、明快,在表述上多采用鲜艳饱满的红、黄、绿等深色调,形成了鲜明饱和、具有强烈装饰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年画、剪纸、面花、玩具、服饰等民间美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依据人们在生活中的心理反应与审美的视觉经验,彰显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进而在广大受众心理形成强烈的情感与心理共鸣。例如在节日礼物的包装上多采用红色和金色这两种颜色,这两种颜色除了达到较好的醒目、喜庆的视觉效果的目的,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们普遍认为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黄色象征着成熟、丰收、富贵,金色寓意高贵、辉煌,而绿色则寓意着生命、希望与向上。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一色彩要以,根据设计目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色彩元素,给观众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视觉与心理方面与观众达到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视觉传达设计对民间美术中艺术手法、图像元素方面的应用

民间美术一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另一方面又有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这种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也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要将民间美术中艺术手法、图像元素融合进去,将当今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通过产品包装体现出来。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人类文化活动体现,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都是设计人员的文化结晶,也深受人类社会文化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民间美术文化的影响,通过产品设计将民间美术传递出来。如图4所示中国著名设计师陈幼坚设计茶缘包装,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著名设计师陈幼坚革新传统的茶文化包装设计,采用复古设计。通过采用手提鸟笼的传统文化习惯为设计切入点,再加上诗情画意的背景衬托,这就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以及茶礼仪展现给当今的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在品茶的同时,能够了解到中国的茶文化。由此可见陈幼坚设计的用心良苦,同时又能间接地衬托出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图2中国著名设计师陈幼坚设计茶缘包装

(四)视觉传达设计对民间美术内在的精神及所营造意境的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民间美术文化的精髓,是民间美术内在的精神实质与最深刻的人文内涵。民间美术元素所传递的精神与意境在当前的视觉传达设计仍然具有较强的借鉴与运用价值,能够进一步丰富视觉传达设计内涵与精神意义。例如著名的水木清华地产广告设计就充分借鉴了民间美术内在的精神及所营造意境,设计师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造型与现代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形象设计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剪裁取舍,改变以往满屏的图像设计的方法,而是预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出灵动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这种民间美术中的留白守法的运用,能够引导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画面情景交融,传达出了如诗如画的艺术情景,表述出艺术设计的魅力。

图3留白手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三、实现民间美术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有机结合的策略

(一)明确民间美术元素的内容,注重对于民间美术元素精神内涵的挖掘

民间美术文化传承,不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是文字记录来传递、传接传统文化的民俗内容。民间美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积淀与文脉传递,因此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来说要汲取优秀的民间美术元素的内容。民间美术文化源远流长,其通过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来进行传递,其中包括书画艺术以及音乐表演、戏剧、舞台剧等肢体行为表演、书籍文字记载以及观念意识传承,因此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要注重对于不同形式的文化作品的吸收;民间美术也不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元素,摒弃将那些消极否定的文化元素。将民间美术文化中诸多文化载体用现代设计方法传递出来,深层挖掘传统题材,将其赋予鲜明的时代含义,将其蕴含的精神实质、思想感情、表达线索等深层次的内容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展示出来,让观众在观看视觉传达作品的同时,能够深受视觉传达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感染。

(二)积极开展民间美术采风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讲授示范

为了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设计的更加富有传统文化,设计师们要深入民间,积极开展民间美术采风活动,欣赏并且感悟原汁原味的民间美术艺术品,掌握最原始最全面的民间美术资料,并且充分吸收与借鉴这些第一手的民间美术资料,进而设计出更加富有民间美术内涵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除此之外,还应该邀请民间艺术家讲授示范。积极主动向那些具有较强美术造诣的民间艺术家们虚心请教,就他们对于民间美术作品的理解以及创作过程进行分析,在领略到民间美术的魅力和博大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学习到民间美术审美心理及技法技巧并从中吸收到有益的设计灵感,从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

(三)增开民间美术选修课程,培养具备较强民间美术功底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民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设计元素,这也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积极引入民间美术选修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与当前的设计课程冲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设民间美术课程,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民间美术文化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汲取民间艺术的养料,充分发挥出民间美术文化的艺术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应着重把研究民间美术装饰的趣味性、功能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技巧的高明性、形式的多样性放在重要的位置,结合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教学要求,培养出具备较强民间美术功底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结语:借鉴并且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当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不足、内容空洞等问题的有力措施。中国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广泛吸取民间美术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以民间美术等传统文化为创新基础,充分融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技术,从而制作出大量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绘.民俗艺术符号与当代广告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周勤.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