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生家务劳动体会十篇学生家务劳动体会十篇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8:51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1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市教育局、县教科局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细则。

一、具体目标

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传统工艺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思想引领。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教育学生,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护,确保人身安全。

三、主要任务

1、课程的有机渗透。依据上级要求,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要结合综合实践课有机的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2、开展校内劳动。学校常规工作中要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结合学生实际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室内装饰、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开展“爱学校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可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培养责任感。

3、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结合农村实际,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4、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的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1月)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2、制定措施,提高认识。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组织教师学习细则,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5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

2、利用多种途径与载体。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重视孩子家务劳动意识的培养;通过校本课程,传授家务劳动方法,掌握家务劳动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园社团活动,加强学生家务劳动习惯的培养;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的正向引领。

3、课程整合与渗透。利用学校各级课程进行整合与有效渗透,利用有利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4、加强督导评价。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含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突出家务劳动评价,形成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把具体的劳动情况和相关材料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可作为评选“劳动小能手”、“三好学生”等的依据之一。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2

任务分配

劳动任务一来,绝对是班级大事,一经宣布,不是满堂叫好,以为可以不必做绵羊状窝在教室,可舒展拳脚、自由活动;就是唉声叹气,以为劳心劳力,一身臭汗。在任务分配中,追求劳动量的绝对公平是永远不可能的,反复斟酌也难保不会有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从而产生怨恨。

我一般是这么做的,先讲清劳动之于班级的意义,然后再介绍任务要求,最后才是任务分配,或者干脆把任务分配的工作直接交给班干部,自己做指导兼旁观者。但是,正式劳动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如下事情:任务是明确的,工具是自备的,要求是严格的,奖励是没有的,时间是紧张的,安全是第一的。

任务执行

在任务量平分的劳动中,你会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质量与高矮胖瘦男女关系并不大。决定性因素反而是劳动经历、劳动技能、劳动形式、任务协作意识与能力、劳动态度。

以本班一次拔草为例,花园是长方形,雨后初晴,地也松软又不粘脚,草不算高、深。我讲明任务要求、时间、安全事项后,有学生中标来分配具体任务,他组建的任务小组将草地丈量后平均分成40份,每份宽约2米,长约60米,每人一份,中午为工具准备时间,下午第二节课开始行动。

从准备工具到完成清场,学生在劳动任务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有走读生从家里带来镰刀、锄头、筐子,有人什么工具都不用,全程手工包圆;内向的学生,一个人单干,体力弱或外向的同学选择合作;人缘好的有人帮忙带工具或帮忙完成任务,人缘差的独自一人默默奋斗;在家经常做家务的,很快完成任务,在家溺爱或依赖型的磨磨蹭蹭,落在后边,期待别人接盘;成绩好的拔草并不一定快,成绩差的拔草也不一定好;工具型组合,带工具的有时溜边玩,友情型组合拔草时有说有笑;有的草拔过后地面干干净净,有的草拔完后,地面一片狼藉;最后,大部分学生完成拔草任务,有三两个落在后面的,也在督促下自己完成了任务。

一次劳动过程,其实也是一次社会化过程,学生在劳动中与他人或团体发生联系,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角色定位,每一个人在劳动生态中最终都有符合自己个性的独特位置和表现形式,这些位置和表现形式对今后个人的劳动方式、劳动行为、劳动价值观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结成果

拔草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劳动任务的终结,劳动的附加价值必须得以明确的体现,否则,正能量得不到彰显,溜边耍滑大行其道。

趁热打铁的劳动总结效果最好:

首先,劳动三问:1.玩得痛快吗?2.做得好吗?3.下次劳动你将怎么做?让学生交流讨论。之所以问学生玩得是否痛快,关系到劳动体验,这是劳动后的第一件要关心的大事,学生要交流痛快的原因是什么?不痛快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从而树立快乐劳动观。做得好与不好,与劳动工具有关,与劳动技能有关,与劳动组合有关,让学生树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具观,专业的劳动技术观,合理的分工合作观,责任和质量观,这些观念的树立同样也对学生劳动体验有直接影响。下次劳动你将怎么做,是学生劳动后最有收获的一问,只要快乐、安全、保质、保量并遵守安排,劳动方式和方法都可以自由选择。

然后展示大家的讨论成果,基于大家都认可的并能做到的方式方法才是需要大力推广的。传统的“劳动表现积极的同学有哪些”的评价方式应该摒弃,代之以“你将怎样保质保量愉快地完成任务”的指导。尤其反对教师批评在劳动中溜边耍滑的,进度特慢的,体质弱又不求人的,因为他们是劳动生态中的弱者,反而需要重点关照。溜边耍滑多半是劳动价值观错误,进度慢多半是工具不趁手或劳动技术欠缺,体质弱而又不求人的,可能是因为内向或没有合作意识,教师在总结中对他们要肯定其优势以缓解他们的迷茫与焦虑,并尽量在私下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观念的校正。对这一群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批评,不但不明智,也会让学生仇视教师并痛恨劳动,劳动之于他们的价值是负的。我们的展示和指导,应该让每个人在今后的劳动生态中占有有价值的一席之地,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3

究其原因,这跟当前父母的家教误区密切相关。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条件下,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只关心孩子识得几个字、会背几首诗歌,觉得让孩子参加劳动会耽搁了学习;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汇集了父母长辈的万千宠爱,再加上生活条件日渐提高,小家庭生活的家务劳动也不多,所以,父母认为根本无需让孩子参与劳动。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出以下4大误区。

误区一:拒绝孩子帮忙做家务活

成成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每次妈妈忙家务时,他都跟在背后渴望参与。可每次成成妈都会对他的好意“泼冷水”:“走开,小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已经不错了,赶紧看书写作业去!”

诊断: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孩子太远,学习才是孩子的唯一任务。孰不知就在家长的拒绝声中,孩子以为家务活与自己没有关系,久而久之就什么也不想干了。

误区二:藐视普遍体力劳动者

小小的爸妈都是从农村通过考大学才到城市工作的,他们期盼小小能认真读书,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考个名牌大学。所以每当小小考试不理想时,小小妈就会指着道路旁的环卫工人教训她:“现在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就没出息,会像他们一样去当工人,扫大街!”

诊断:一些家长存在藐视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心态,经常拿诸如“环卫工人”等普通劳动者等同“没出息”来“警醒”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就不屑于做基本的体力劳动,甚至产生鄙视体力劳动的心态。

误区三:条件好了孩子无需劳动

菲菲的爸爸是一家私企老板,生活上十分富足。可在学校,每周的值日却成了菲菲头疼的事情。于是,她想出了花钱雇同学替自己值日的办法。老师发现后批评了她,菲菲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都是工人保姆干的,我爸说了,我们家有的是钱,体力活用不着自己干。”

诊断:孩子的一言一行深受大人影响,如果父母在家不做家务活,并且在孩子面前表示:自己有钱,凡事可以请人代劳,那么孩子肯定也会仿效,从而丧失必要的劳动体验和学习劳动技能的机会。

误区四:把劳动当成惩罚孩子的手段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4

[论文关键词]家务劳动;成本;收益;婚姻家庭立法

家务劳动是为直接满足本家庭成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这种通常由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从事的未支付报酬的劳动,主要包括下列活动:煮饭、清洁、整理房间、洗衣物、购物、修理和维护住房、照顾家庭成员、从事园艺、宠物照料及家庭安排等。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只在家庭内部有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家务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需要成本、能产生收益,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夫妻间从事家务劳动的通常是女性。通过立法承认夫妻家务劳动具有的价值是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了对女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男女实质平等,被誉为是对经济上依存于丈夫的家庭主妇的“自卑治疗剂”。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成本构成分析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从事家务劳动需要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及机会成本。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一)夫妻家务劳动的精力成本分析

在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某种劳动中的精力成本越大,则投人到另外一种劳动或其他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以全职夫妇为例,在夫妻工作时间相同时,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长,自由支配时间就越少。而自由时间可以用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可以用于“劳动者体力的恢复,智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非家务方利用工作之余的自由支配时间休息,可以促使其体力的恢复,产生新的精力,因而在市场投人方面具有较大的精力优势。家务劳动方,因在工作之余从事家务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该方就会有更少的自由支配时间恢复其体力,影响其市场投人的精力,在市场投人方面失去其精力优势。当从事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时,从事家务劳动的精力强度大于闲暇时间的精力强度,故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往往选择精力强度不大的工作,甚至因其长期从事家务劳动而根本无精力投人社会工作或早早地退出社会工作。而从事社会劳动的精力成本往往与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由于家务劳动主要由女方承担,在已婚男女参与同样的社会工作时,女性的社会收人往往较之男性低,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已婚女性在婚后较之婚前在市场精力投人的降低。其次是女性在婚后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而可能会减少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一切资本中,只有对人的投资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对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与花费在该项活动上的时间正相关,“当家庭部门用的时间更多时,主要提高家庭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会更大一些;而当工作时间更多时,对主要提高市场生产率的资本投资积极性会更强一些。由于妻子的主要时间是从事家务,其对社会工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较男性低,加上女性社会劳动精力投资较男性更少,自然会降低他们的社会收人,而低收人反过来进一步减少他们投人市场的精力及对市场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的成本。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劳动不是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劳动和劳动结果相统一,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解放的标志。

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同属于人类劳动方式之一,只是劳动地点及劳动内容等存在差异,属于不同的劳动分工,二者都需要精力成本。如果女性在家庭中以家务劳动这种精力成本进行投资而不能分享该投资的收益,会造成对女性的系统性剥夺,既违背了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也会减弱该方投资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对家庭这一经济组织体也可能造成破坏(导致解体)。如果不对夫妻一方的家务劳动成本给予回报,家务劳动方在夫妻时间配置博弈中处于不利境地,在婚姻解体时也会削减该方在离婚博弈中的能力。

(二)夫妻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分析

家庭是一个经济组织体,但其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显著的利他性特征。夫妻间可能会因为一方在家庭中具有比较优势而放弃社会工作选择家务劳动,或者基于婚姻家庭的利他思想而由一方主动承担主要家务劳动,“夫妻一方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另一种更有价值的活动被放弃了”,因而家务劳动存在机会成本。由于从事家务劳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投人,在时间总数不变的情况,家务劳动者就只能通过改变时间分配的方式以承担家务劳动,如通过不断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或者减少甚至放弃参与其他社会工作的时间等方式以保证有足够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因此,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年限越长,其机会成本就越大。

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选择取决于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价值,“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大则价值大,反之,价值则小。边际效用价值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物品所引起总效用价值的增量,它遵循效用递减规律。如果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比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大,其就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反之就会选择从事社会劳动,而且只有当家务劳动的边际效用为正时夫妻才会选择从事家务劳动。如果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相等时,则无论从事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都无区别。因此,理性人假设下,夫妻从事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应当大于从事社会劳动的效用价值且其边际效用价值为正,而家务劳动的效用价值越大,表明家务劳动方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

总之,家庭“这一生产单位的最重要的投入完全不是市场产品,而是家庭成员的时间,特别是传统家庭中妻子的家务劳动。贝克尔认为,家庭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生产单位,家庭中每一成员都在彼此了解、相互信赖下尽其所能,自觉履行投人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家务劳动具有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对婚姻的一种投资。一旦夫妻一方的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意味着该投资是有效益的,就会鼓励投资者继续投资。反之,该方就会减少投资,甚至不再投人而宁愿选择经济组织体的解体。作为经济单位的家庭,要求夫妻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才能实现婚姻的最大化效益并能更长久维持婚姻关系。

二、夫妻家务劳动产生的收益

收益通常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家务劳动所创造的精神方面的收益,主要是由于家务劳动的分担如家庭安排、照顾子女等可以减轻非家务劳动方精神上的压力,带来清闲的享受,而有些活动如清洁、整理房间、清洗衣物等,则本身可以为家庭成员带来精神方面的愉悦。物质上的收益,主要包括家务劳动带来的分工收益、家务劳动使得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及非家务劳动方在家务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人力资本等。由于精神收益纯属主观感受,难以客观衡量,本文主要分析物质性收益。

(一)比较优势分工带来的收益

夫妻之间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劳动分工,以增加家庭的产出?通常认为,女性在家务劳动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而男性在社会劳动方面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男女只有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增加家庭的产出,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家庭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保持下来,表明了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化效能,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家庭促进了劳动的分工,取得了来自专业化的收益。家庭通过丈夫在劳动市场从事专职工作,妻子在家从事家务劳动这种互补活动的专业化而促进了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男女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实行分工,有利于增加家庭的产出,提高家庭的经济效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家庭的最佳方案是机会成本较低的配偶专于家庭生产。由于女性的工资普遍较男性低,其机会成本相对较低,这样现实生活中从事家务劳动的任务就主要由妻子承担,丈夫则利用其在社会劳动方面的优势参与更多的社会劳动。妇女的时间主要分配于家庭部门,男性的时间主要分配在市场部门的分工模式被认为是获得家庭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既然夫妻一方在家庭中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由一方从事家务劳动,另一方利用其在市场的优势参与社会劳动,夫妇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家庭产出的最大化。由于家庭分工是根据夫妻的比较优势,发挥各自所长的结果,所以,任何一方的劳动都应具有相应的价值。

(二)家庭经营成本的降低(防止积极财产流出)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下,许多已婚妻子担当着从事家务劳动的主要责任。妻子从事的家务劳动自然可以减少家庭中雇佣保姆的费用,降低家庭经营成本,防止家庭中积极财产外流。“妻为家事劳动,则不须支付对价于他人,家计费用即可减少,则其减少部分,对家庭而言,就是家事劳动的价值。家事劳动之防止家庭中的积极财产流出之功能,即为其获得评价之主要根据。由于降低家庭经营成本是通过投人家务劳动的方式实现的,该降低的成本则为家务劳动的收益之一。

(三)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虽然家务劳动不具有一般商品的直接交换价值,但通过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以及“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

1.理性人假设中夫妻之间的资源交换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具有抽象人的基本特征,即假定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利己的,并且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会考虑婚姻的成本及从婚姻中获取的收益。家庭是一个资源交换的场所,只不过这种交换既包括情感等非物质的交换,也包括物质上的交换。现实中的男女有的偏重前者,有的更看重后者。“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社会生活是要求互惠关系的,人们的选择是建立在要得到最大的奖赏和最少的代价之下的,以便取得最大的利润或最好的结果。在家庭中,需要通过家庭成员共同投人共同经营,彼此分享家庭收益,获得对方经济上的供养及情感方面的爱与呵护。家庭成员应当共同投资于家庭,以获取投资的收益以分享,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增进家庭幸福。家务劳动是对婚姻非物质性的投资,对该投资除了精神与情感方面的回报,尚需要换取其投资应得的经济收益,此种收益是通过家务劳动换取非家务劳动方的社会劳动价值实现的。

2.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

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萨伊的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未将家务劳动价值核算在国民生产总值内。而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实际也具有交换价值,符合商品的特征。只不过家庭这种生产单位生产的主要“商品”是子女,而不是传统的商品。“忙于抚养孩子的妻子用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换得’丈夫在市场上的工作,而丈夫则‘购买’妻子照顾他们共同的子女。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妻子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对于此,家务劳动虽然没有直接的交换价值,但其通过“置换”方式仍然可以实现其交换价值。事实上,家务劳动价值对准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关资料资示,仅一项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价值就约占国民收入总值的10--35%。

(四)非家务劳动方获得的人力资本

夫妻获得的收益除了经济上的现实利益,还包括一种并非直接以金钱形式体现的资本收益,即人力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是一个人拥有的从事具有经济价值的活动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它主要靠学习、训练和经历来获取和积累,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夫妻经济方面的共同投人及一方对家务劳动的分担,使得非家务劳动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自身的教育、培训中,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而这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投人方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终身受益。“学校教育通过提供知识、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人们的收人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收人分配的不平等与教育和其他培训的不平等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失业与受教育程度通常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在这些资本投资过程中,夫妻对人力资本在金钱方面的共同投资,极易获得夫妻及世人所认可。但夫妻在人力资本获得方身上投人的机会成本和精力成本这些隐性成本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在婚姻期间夫妻双方共同分享该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而一旦夫妻离婚,非人力资本方就不能分享该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基于婚姻共同体的收益分享理论,此种情况下,此种人力资本一定范围的收益应当作为夫妻的共同投资所得。

三、夫妻家务劳动成本的分担与收益的分享:婚姻家庭法相关立法

家务劳动是一种需要成本、能创造收益、具有价值的劳动,这种承认应体现在婚姻法立法中。我国婚姻家庭法应从以下方面考虑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成本,共同分享家务劳动的收益。

(一)准确界定夫妻家务劳动收益的范围

我国婚姻法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收人为夫妻共同财产,但现行婚姻家庭法并未将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包括尚未投人生成的知识产权和继续性使用的知识产权后期使用的财产性收益)纳人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也未规定夫妻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一方获得的管理技能、专业技能、执照、文凭、资格等人力资本收益。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实际上缩小了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减少了家务劳动的投资回报。因为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间创造知识产权或获得人力资本的过程,需要夫妻共同的经济投人,家务劳动方在履行协助义务、抚养子女、照料老人等行为中通常也存在机会成本及精力成本。离婚时如果不对家务劳动方的这些成本给予回报,必然会损害其经济利益,降低投人方的自我评价,也不符合家庭经济单位的利益分享规则。因此,我国婚姻法应明确知识产权的财产期待利益为夫妻共同收益。同时,宜借鉴经济学中对管理技能、专业技能等人力资本的估算方法,规定夫妻婚姻期间获得的人力资本在离婚后一定年限内的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

(二)增设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量化方法

关于家务劳动的计算方法,国外实践中采用替代成本法则和机会成本法则等进行计算。在从事家务劳动一方的机会成本能够确定的情况,借鉴机会成本法则计算夫妻家务劳动的价值较为合理。如果能确定家务劳动方因从事家务劳动而失去从事社会工作的机会,宜以该丧失的机会作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如果机会成本的确立存在难度,则需要考虑相关因素,宜参照替代法则计算,但不宜采取简单的使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的价值(目前我国有学者提出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家务劳动价值的主张),因为此种计算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会降低家务劳动的价值。

对于知识产权财产性收益,经济学主要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及市价法等进行评估。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在稳健、可行和公允的情况较多采用对未来收益进行折现的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计算。虽然这些计算方法还无法达到精确的程度,但不失为经济学计算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重要的方法,在家庭法领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三)增加评价家务劳动价值的考虑因素

在衡量夫妻家务劳动价值时,应增设具体的考虑因素,包括非家务劳动方从家务劳动中的受益的大小,受益的期限及婚姻存续时间等因素衡量家务劳动的价值。

在评估人力资本价值时,应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应考虑对人力资本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的年龄,因为该年龄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后新增收人流的期限长短;其次应考虑人力资本的折旧现象,一定周期之后又需要新的人力资本的投人,该投资并非总是一劳永逸的;最后应考虑人力资本的取得需要夫妻共同投资、社会其他方面投资、人力资本获得方的主观努力及实现人力资本的前景等。因此,在采纳收益现值法或净现值法进行人力资本价值估价时,宜确定一定年限内人力资本的收益作为夫妻共同收益的范围,而不是所有的现值折算为夫妻共同收益。对此,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对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竞业禁止的年限限制(通常认为该期限与相关人员在前企业积累的人力资本或知悉的经营信息等相关)的规定,确定夫妻离婚后一定期限内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为夫妻共同收益。笔者认为,结合人力资本的上述特点,宜以人力资本持有人未来3-5年时间的预期收益折现为夫妻共同收益,对非人力资本获得方给予相应价值的补偿。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5

记者:现在有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于是,一些孩子劳动意识十分欠缺。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郑沪生:劳动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也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家务劳动是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家庭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家务劳动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意志、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掘孩子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每一位为孩子的未来幸福着想的家长,都应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劳动,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放弃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这不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更主要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记者:具体地说,家庭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的思想品质有哪些作用?

郑沪生: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学会劳动,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好的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的重要保证,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炼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逐渐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增进与人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明确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战胜困难。相反,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做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记者: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劳动太累,舍不得让孩子干活。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郑沪生:劳动是累点儿,但可以使孩子身体得到锻炼,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医学科学的研究表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在劳动中,孩子双手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记者: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处于什么状况?

郑沪生: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所作的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我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作过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他们整理书包的占39%,洗手绢的占66%,穿衣服的占59%。

记者:您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郑沪生:主要原因是家长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比如一些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有调查结果表明: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没有劳动体验,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

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表现自私,缺少爱心,不懂谦让,有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等不良倾向。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不懂得关心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

记者: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您认为当家长的应如何做?

郑沪生: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经验,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代替,那样就会消减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第三,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近些年,轻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6

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而我国的年轻家长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干家务劳动。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种种现象表明,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吃不得苦,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反方家长:

齐女士(外企高管,女儿读五年级):我觉得这要因家庭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我就不提倡让小孩干家务。女儿上幼儿园后,主动要求自己洗手帕和袜子。开始我以为很好,就同意了。结果洗衣粉放得太多,用净水清了几遍也清不干净,还弄得满地都是脏水,害得我费了好大劲,帮她收拾“残局”。之后不久,她说要帮我洗碗,我想让她锻炼锻炼也好。因为她个子矮,够不到水池,我就端个小凳子给她垫脚。结果她洗着洗着,脚踏空了,人摔倒了,碗也摔碎了。从此,我就再也不让她干家务了,我觉得还没我自己干省心。

牛先生(小学教师,儿子读初二):我不支持孩子干家务的理由是:幼儿阶段的孩子因为年龄太小,买米、拖地这类重活干不动,烧菜、洗衣这类技术活又不会干,而孩子渐渐到了能干活的年龄,他的主要任务又是学习。我觉得,孩子学习是大事,而会不会做家务倒是其次。不会做家务或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会干家务、经常干家务的孩子,若分数上不去,仍然不能成龙。这道理很简单!

张女士(设计师,儿子3岁):即使孩子长大不会干家务活,也没什么了不起。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将来不会干,可以请“家政”;再者,家庭逐步现代化了,做饭有电饭锅,做菜可用微波炉,洗碗有洗碗机,洗衣服有洗衣机,打扫卫生有保洁工。还有多少活要自己亲自干?

宋先生(律师,儿子读高一):我通常把干家务活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在孩子做错事时,我逼着他干家务活,这就是我的所谓“家庭劳动改造”。平时,我是不会让他干的,他也没那个时间。

正方家长:

王友彬(公务员,女儿6岁):教会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父母减少负担,也不仅仅为了教孩子怎样干活。把盘子洗干净,把房间整理得窗明几净,都是次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做家务活儿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这些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的基础。

蒋亚莉(心理医生,儿子读四年级):学龄前是引导孩子做家务的好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想试试,所以只要大人让做的事,孩子都会积极去干。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不能干。一般说来,两岁的孩子能搬拿较轻的东西,还能整理衣物;4―5岁的孩子能“跑腿”和整理玩具、穿衣;6―7岁的孩子已能打扫房间、洗碗盘、做饭做菜等。再大一些,干家务就更没问题了。

阎宇光(大学教师,女儿读初一):劳动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小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外,学习累了,适当做些家务,可以刺激大脑,缓解压力。通过做家务,可以引导孩子珍惜家长的付出,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

孙女士(幼儿教师,儿子读初三):我的体会是,孩子的劳动习惯最好从小培养。不过,家长要考虑到幼儿的自身特点和接受性,劳动的内容、时间必须是幼儿能承受得了的。3-4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10-15分钟;5―6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20-30分钟。5岁以前的孩子可以完成收拾碗筷、关灯、关水龙头、衣服分类、收拾自己的物品、帮大人递拿一些轻微物件等劳动。家长可以有选择地让孩子动手做这些事情。另外,要增强劳动的趣味性。比如采取竞赛的形式,既可激发孩子劳动积极性,又可以使劳动富有情趣。家长通过教孩子做家务活儿,把劳动的观念灌输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长大以后,安排劳动也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干太多的活儿,使孩子疲劳不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体会:

路宽(初二学生):我小时候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做饭,觉得很有兴趣,总是想模仿他们。但父母不理解这种心理需要,担心我年幼无知,笨手笨脚,弄坏了东西,弄脏了衣服。这严重挫伤了我们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当我们长大了,却没有兴趣干这些事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产生了新的、更广泛的兴趣,所以当家长要我们干这干那的时候,我们很不情愿,甚至反感,惹得家长生气,造成亲子矛盾。

卢亚男(高三学生):5岁以前,我就开始做家务,父母在旁边督导。这样一是可以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方式,二是可以防止孩子在做家务时发生意外。父母对我十分耐心,虽然我经常丢三落四、虎头蛇尾,但他们一直鼓励我。我认为,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应分配不同的家务。这样就会使孩子充满自信,乐意去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要适当增加孩子参加劳动的内容,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劳动,这有利于孩子的道德成长。

廖旺(高三学生):家长们应该明白,如果自幼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孩子长大之后,仍然能愉快地参加家务劳动,并不感到额外的负担。错过时机,再想补救,就比较困难。

专家观点:

郑沪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吉林省家教学会理事):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练;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勇气,抑制惰性。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确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另外,劳动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本刊观点: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人的行列,仍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缺少爱心,不懂谦让,厌恶劳动,贪图享乐,承受不起挫折磨难等。

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意义,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替代,那样就会扼杀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5;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48-03

1引言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该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之产生的还有家政服务这一行业,在该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大多都是来自农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打工妹或者是城乡中的一些闲置劳动力。鉴于这些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他们通常没有采取法律形式维护自身安全的意识,也没有在工作中向家政服务机构需求五险一金的意识。这就导致现在社会上家政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逐渐建立了以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公益法等组成的社会法保障体系。该体系旨在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本文我们将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性质、意义、在保障服务员的权利优势等方面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2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环境正处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工作的竞争中,而将家中的诸多事宜交给家政人员去做,这也促使了家政这一行业的迅速出现和发展。家政行业作为新兴的行业,从整体上来说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给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有问题不断地呈现出来,诸如进行家政的人员经常会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雇主可能要求其做一些高危的工作,也可能在家政服务员遇到疾病时还强迫其工作而不让其接受及时的救治。另外,家政服务人员在进行工作前和雇主签订合同的意识薄弱,即使签订合同,合同的内容往往也只局限在薪酬和工作时间上,对于安全问题没有形成正规的水平文件。再者,家政服务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

3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基础知识

劳动安全权就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对于人身安全和健康获得免受职业伤害的权利,这个权利通常也成为职业安全权利。

所谓的家政就是劳动者从事的帮别人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伺候老人、管理家庭琐碎事务等的工作,这些劳动同样也属于职业劳动的范畴。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安全权,从性质上来说是属于社会权利的,并且它是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权利的一种。我们之所以将家政服务员的这种权利称为劳动安全权是因为家政服务员所从事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法中定义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家政服务的劳动和其他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说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利和其他的劳动安全权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是劳动就会涉及安全问题,也就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人身安全和健康免遭工作伤害的权利。家政服务和其他的劳动一样在劳动过程中也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说家政服务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当受到法律对其人身安全和健康的特定保护,即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4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安全权在维持经济社会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稳步高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政服务作为现在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一项重要劳动,其安全权利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具有特别的意义,现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1)通过社会法直接明确的规定了家政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社会责任符合社会对于权利的要求和规定。我们知道社会权利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受助权、社会公益增进权和社会安定维护权三大类别,这些权利的详细方面包括就业权、健康权、安全权等各种权利。家政服务员安全权是家政服务这一特殊劳动行业的安全权利,也是社会权利的一种,应该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受到社会法保障的安全法明确地规定了家政服务员应当在哪些方面享受权利,以及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履行哪些义务。对于维持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业的安全和以正常秩序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2)通过社会法的保障家政服务员安全法在市场经济中对于社会具有协同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体之间对于劳动安全的帮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导致现在的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引发了经济背景下社会的严重不协调。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社会各个刚面变得更加和谐。使得社会相关主体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让家政劳务人员受到工作方面的威胁降低。家政劳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威胁极大地降低了,这样不仅促进了家政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社会整体发展的协同效应。

(3)家政劳务员安全权的社会法保障界定了家政劳务人员受保护的范围,并且给社会相关主体相互帮扶的机构带来了创新的元素。如果家政劳务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那么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会受到相应的威胁。这不仅不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法的保障使得从业人员的安全问题得到保证,它界定了安全权的范围劳务员能够知道自己受的什么权利受到保护。同时社会法的保障为社会相关主体的帮扶机构提供了创新的元素。

5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给当今的经济发展贡献了相当重大的力量,但是家政服务引起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诸如服务人员和雇主之间的官司纠纷、家政劳务员的理赔问题、事故间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目前,关于家政劳务员的安全问题的社会保障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自己关注的重心集中在民法的角度,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怎样处理好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过程中和雇主之间发生的事故纠纷和人身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前和就相关服务事项签订的合同条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家政服务的安全问题纳入到民法的保护范围内。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无疑是将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了,事实证明仅靠简单的民法是很难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保障。首先,仅靠民法合同的约定在没有问题发生时合同条款的实施缺乏自觉性和可靠性。其次,合同的内容往往不是面面俱到的、家政服务员定制的,统一的合同可能不适合具体的用户,在出现问题时才明白合同内容的不完善。再次,民法对于安全的保障在救治之前是空白的,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生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时往往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伤病变得更加严重,对于这种拖延救治的行为民法没有做出规定。这就导致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在该阶段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对于家政服务员安全保障的范围过于狭隘,其往往将责任限定在服务员和雇主之间,而忽视了中间中介机构的一些行为给家政服务员带来的伤害。

面对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和家政服务人员面临的诸如犯、性骚扰、伤病滞后治疗、受虐待的众多问题,对于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法保证就显示出了其极大的优势特征。首先,社会法的保障能够联合相应的社会主体进行家政服务的联合保护,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即时高效的解决。例如,可以采用社区这个主体,让其对于社区内的家政服务员进行登记,并经常采用电话或者上门访问的形式询问服务人员的状况。其次,社会法的保障能够确保家政服务中间环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社会法通过设立中间监督机构的形式,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中介组织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法可以说能够调动社会相关主体从多个方面解决家政服务员面临的问题,确保了家政服务员的劳务安全。

6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知道家政服务对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首先,应该不断完善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法律保障,在相关的劳动法、社会公益法、社会安全法等法律上,增加家政服务员劳动知情权、检举控告权、紧急避险权、拒绝高危作业权、医疗卫生权和寻求救助权等,使家政劳务者的安全问题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家政中介机构和优秀家政服务员雇主的评选,给予获奖者相应的经济奖励。这样在媒体的号召和经济激励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相应的社会群体关注家政服务这一行业,群众的力量相应的也会降低家政服务问题的出现和促使问题得到及时高效地解决。

再次,组织社会机构例如家政维权机构、工会维权机构,对家政工作进行调查和监督,切实保障家政服务员的权利能够得到实施。在事故面前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得到切实的保障。

最后,社会相关的主体和机构直接深入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保障中,参与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救助和维权中。这些机构和主体有物业、医疗等服务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劳动监管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和新闻媒体机构等。这样就能通过群众的力量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权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璟.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法律构想之初探[J].社科纵横,2010(3):66-67.

[2]张新民,杨茂.家政服务员劳动权益的社会法保护机制的几点思考[C]//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20-228.

[3]庄晓伟,黄学文.论我国转型期的劳动权性质[J].法制与社会,2008(24):202.

[4]金磊.公共安全背景下的安全社区建设[J].现代职业安全,2010(7):106-110.

[5]汤黎虹.协同论——社会法的理论基础初探[J].当代法学,2008(6):78-83.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8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走出历史的局限性。应以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发扬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

一、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为找到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了劳动的基本属性,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指明了“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即“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来源;“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从而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整个“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阐明了价值的实体,而且也阐明了商品价值量的确定问题,即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人类一般劳动量即劳动时间所决定。不过它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而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二重性学说阐明了商品价值形式,是揭示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关键,是把资本科学地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的依据,是阐述社会资本再生产间题的前提;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其货币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地租理论、平均利润理论等有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而这个源泉,说到底就是“劳动”。马克思对商品价值、劳动力价值及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和阐述,都是以“劳动理论”为基础和前提的,即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代劳动出现的新特点

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依据一百多年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作出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经济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知一经济的出现、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市场经济程度的提高等,使当代劳动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也发生了改变。在这种条件下,只有认识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服务型劳动的种类多、比重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调节范围的扩大,使很多服务型劳动从原来的物质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并实现了产业化。同时,现代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需要又导致了很多新兴服务业的产生和形成,这两个方面使现代服务业部门不断扩张,仅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并要求各成员国之间相互开放的服务贸易部门就达到150多种,而细分化的各种各样的服务型劳动更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需求结构的变化使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从事服务业的劳动比重大幅度上升。1965年,全世界低收人国家中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只占13%,高收人国家中为48%;而到1990年,世界高收人国家中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达到4%,而从事工农业的劳动力下降到36%,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在社会总劳动中比重越来越大的服务型劳动,既参与了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创造,也参与了社会价值如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创造。并且,这些服务型劳动已经成为全社会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商品价值的创造已经由马克思时代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生产过程中科技型劳动的比重和作用上升而一般性劳动的比重和作用下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不断地加强着这种趋势。科技型劳动包括科学研究、发明和应用过程的劳动,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服务的劳动包括企业内部的科技劳动和为社会服务的科技劳动。随着现代生产过程中科技水平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的上升,不仅科技人员劳动的比重和作用在迅速增长,而且一般生产者劳动中的科技劳动含量也在不断增加。就是个体农民所从事的农业劳动中,科技劳动的含量也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科技型劳动既比一般性劳动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价值,又带动或促进了同一生产过程的相关劳动提高生产率,从而使这些劳动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创造了较多的价值量。

(三)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和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所谓管理型劳动,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管理型劳动,对于企业经济、部门经济和国家经济的运行和增长起着重大的作用。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当代的管理型劳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社会总劳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不断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运行规律和调节特点的基础上,管理型劳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部门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管理型劳动不仅参与了社会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而且与科技型劳动一样,也能够带动其管理下的相关劳动提高生产率或工作效率,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量。

(四)劳动社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大大提高

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劳动,主要是指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有关的劳动,而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和自我服务的劳动排除在外。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很多个人事务和家庭事务的劳动社会化,形成了社会性产业;这些劳动转变为有偿,成为一种商业化行为;同时,作为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劳动,又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产生了竞争和价格机制,实现了劳动的市场化配置。发达国家中家政服务、服务和中介服务的高度发展,就是个人和家庭劳动社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将出现这种趋势。个人和家庭劳动的社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使这些劳动成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扩大了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的社会劳动的范围。

(五)从事精神产品生产和社会发展事业劳动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社会文化进步,使社会需求结构中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为适应和满足这些需求的增长,当代社会劳动中从事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其他社会发展事业劳动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劳动中有一部分直接是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需的,还有一部分则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协调运转和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指导铁路改革与管理实践

(一)拓宽生产性劳动的界限,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企业分配机制

就铁路企业讲,不仅生产物质产品的行政干部的工作是劳动,而且生产精神产品的政工干部的工作也是劳动;不仅在生产中支出的体力活动的一线工人的工作是劳动,而且支出脑力活动的管理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是劳动,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劳动;不仅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行车部门工作是劳动,而且间接为生产服务的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作也是劳动;不仅从事生产有形精神产品的活动是劳动,而且从事生产无形精神产品的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劳动。

承认上述劳动,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上述劳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当代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对于铁路企业来说,从事高速、重载技术的研发部门、调度部门、机务和电务部门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而且随着铁路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他们的作用将越来越关键。所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必须充分并注这些因素。为此,需要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尽快建立起面向广大科技人员、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科学有效的分配激励制度和责任制度。

(二)客观认识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的企业分配制度

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意味非劳动要素不能参加分配。这里有个理论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的区分问题。马克思界定的按劳分配范畴是依据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一种逻辑延伸,具有理论合理性。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劳动与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现实的财富,这也是劳动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在任何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力现状。生产力不发达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发展生产力,就得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鼓励生产要素的积极投人,并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本质上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具有现实合理性。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9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合理引导,重点突破、配套推进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涉及**社区劳务工的切身利益问题,全方位保障劳务工合法权益,努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充分调动**社区广大劳务工参与我*(区或县)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平安**(地名)、和谐**(地名)、繁荣**(地名)建设再上新水平。

2.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通过不断创新劳务工工作思路,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保障劳务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劳务工的劳动、文化、教育和政治权利,为劳务工提供各类社会公共服务,使劳务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家园意识和城市归属感明显增强,让劳务工共享**(地名)改革发展成果。

二、保护劳务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维护社区劳务工的人身自由和安全

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人身自由等权利。切实保护劳务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对侵害劳务工人身自由、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从严打击。社区大力开展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减少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解决各种社区治安热点问题,改善社区治安环境,不断增强劳务工的安全感。按照平安社区创建标准,落实社区内部的安全防范措施,设置社区治安保卫机构。

(二)创造安全社区的生产环境

完善社区安全生产管理网格。根据社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性质和分布情况,划定巡查网格,实行安全巡查分片包干,及时公布社区范围内安全管理动态。明确社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重大事故隐患和严重职业危害监控,督促用人单位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健全制度,不断改善社区安全生产条件。

三、保障社区劳务工的劳动权利

(一)推动社区就业管理服务的规范化

创新社区就业管理模式,整合社区社会资源,大力推进社区劳务工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形成覆盖社区劳务工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和学习。加强对社区职介机构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虚假招聘信息、不签订中介协议、乱收费等行为,重点清理打击“黑职介”。

(二).全面落实社区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严格执行**市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公布有关工资信息,督促用人单位落实最低工资与加班工资标准。推行工资支付信息化监控系统。推广银行工资做法,实现对劳务工工资发放的预警监控。鼓励社区群众对用人单位的群体性欠薪行为进行举报,并给予适当奖励。

(三)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发生

把社区劳务工体质状况列入全社区人民体质监测范围,定期公布体质情况。建立和完善社区职业病防治网络。根据社区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适当调整高温了作业劳动和休息时间,减少高温时段作业。严格执行高温和各种有害、危险环境下劳动保护各项规定。社区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整治。

(四)扩大社区保险覆盖面

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和法规宣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社会舆论等手段,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全面提升用人单位和劳务工对社会保险政策和法规的认知度。提高医疗保险参保率,为社区劳务工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险服务。稳步推行社区养老保险政策,提高社区劳务工养老保险参保率。改善社区劳务工退转保流程,提高效率,方便劳务工。

(五)依法保护社区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

建立健全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严格执行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把同工同酬、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以及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等涉及女职工特殊利益保护的内容,纳入集体合同。落实未成年工使用登记备案制度。按国家规定落实未成年工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的特殊保护。对介绍和使用童工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六)增强劳动监察效能

健全社区劳动监察网络,实行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开展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依法处罚违法社区用工单位。依法淘汰严重违法用工的不良企业。严格执法,依法处理存在劳资纠纷多发、环境破坏严重、违法经营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等问题的企业。

(七)及时妥善处理社区劳动争议。

完善社区联调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调防并重、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劳动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推行便民措施,缩短仲裁时间,实行快审快结,提高仲裁效率。设立审理涉劳务工案件合议庭。在审理过程中强化对劳务工的举证、应诉指导和释法答疑工作,为社区劳务工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八)强化社区企业社会责任

督促企业依法保障劳务工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劳务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加强对社区企业诚信体系和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关爱劳务工的文化基础;鼓励社区企业参与帮扶困难劳务工等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

四、保障社区劳务工的文化权利

(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为社区劳务工开展文体活动创造条件。成立专门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设立文化信息服务点,鼓励民间文化社团为劳务工服务。扶持打工文学发展。整合社区内打工文学资源,改善打工作家创作交流条件,鼓励打工作家创作更多更好反映劳务工生活的作品。引导社区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文体活动,举办全区劳务工运动会。

(二)完善文化体育设施

加快社区基层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社区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推进社区“职工之家”建设,丰富劳务工业余文化生活。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职工之家”以及相应的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组织劳务工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五、保障劳务工的受教育权利

(一).提高生产生活适应能力

举办交通安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食品药品卫生、消防、应急自救和城市就业等方面知识培训,帮助社区劳务工掌握必备的生产生活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让劳务工知法、守法,提高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能力。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引导劳务工勤奋工作,顽强拼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开拓创新,争做行家里手;胸怀理想,立志成才,在为社区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根据社区产业、社区企业发展需要,组织社区劳务工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优质职教院校来社区办学,支持校企联合培训,继续建设女工流动学校。适时成立社区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建立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劳务工,在劳动技能鉴定时给予补贴。加强创业指导,鼓励有创业意愿的社区劳务工参加创业技能培训。

(四)建立社区企业培训制度

根据社区企业发展趋势,建立社区企业分类培训体系。加强对企业培训工作的监督考核。对员工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社区给予表彰和奖励。督促、检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的落实。

六、保障社区劳务工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权利

(一).改善社区餐饮条件

加快社区工业区食堂规划建设。采取社区企业自办、企业合办、工业区牵头主办、工业区联合兴办等方式,推进社区区工业区食堂建设。明确社区工业区管理部门、企业和食堂负责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对社区工厂、社区工业区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二).改善社区居住条件。

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企业建设集体宿舍,为劳务工创造安全卫生的居住环境。探索社区劳务工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逐步增加劳务工房源。

(三)改善社区就医条件。

增加社区医疗网点。切实降低社区劳务工医疗负担,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就医环境。加强社区卫生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杜绝乱收费现象,严厉打击“医托”和非法行医。重视社区劳务工的心理健康。

(四)改善社区生活配套条件

改善社区交通状况,加快社区工业区公交场站建设,增开社区工业区公交线路,方便劳务工出行。在社区工业区增设邮政、电信、银行和铁路、公路、航空订票网点,为社区劳务工提供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

(五)努力解决社区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加快改造学校,努力为符合就读条件的劳务工子女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办学位。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督促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创建等级学校,努力使符合就读条件的劳务工子女能平等接受优质教育。

(六)提供社区计生服务

建设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将社区劳务工育龄妇女纳入我社区生殖健康服务体系。开展优孕、优生、优育等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社区劳务工掌握生殖健康科普知识。

(七)提供社区法律援助。

建立社区劳务工法律援助网络。社区设立劳务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工会维权服务中心,加强社区维权服务点(家庭暴力投诉点)建设。继续推进“关爱劳务工,法律援助进医院”工作。降低劳务工申请法律援助门槛,对劳务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法律援助案件不再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直接给予法律援助。鼓励律师和公职法律从业人员依法接受劳务工委托,开展诉讼和调解业务。依法打击非法律师从业者。

(八).提供紧急救助。制订劳务工救助办法,对患重大疾病或符合其他慈善救助条件的贫困劳务工,由慈善机构提供紧急救助;对有临时生活困难或遭遇紧急状况的劳务工,实行紧急生活救助;对已穷尽法律手段仍不能实现实体权益又确需救助的劳务工,及时启用司法救助金予以救助。

七、保障劳务工的政治权利

(一).充分发挥劳务工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依法保障劳务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符合选民条件的劳务工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劳务工。督促企业保障劳务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探索建立区域、行业、企业职代会制度,在非公有制企业推行企务公开制度,让劳务工参与本单位的决策、管理和监督。评优评先时,劳务工必须占有一定比例;技术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时,将社区劳务工同等对待。积极吸收优秀劳务工加入党组织,继续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劳务工参加工会与团组织。以“两新”组织为重点,推进劳务工集中的企业组建工会和团组织,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八、建立为劳务工服务的长效机制

(一)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成立社区劳务工信息中心,从事社区劳务工利益诉求方面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整合社区劳动、社保、统计、公安、计生、出租屋管理等部门信息资源,广泛收集社区劳务工维权信息。设立全区统一的劳务工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进一步拓宽投诉渠道。发挥社区工会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加强与民间维权组织的联系、沟通与协作。

(二)社区建立投入机制

社区通过财政资金的补贴补助,动员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劳务工工作。加大与社区劳务工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各社区部门根据劳务工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编制与劳务工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预算,政府在年度投资计划中优先安排。

(三)落实社区劳务工工作责任制。

严格考核,将社区劳务工工作成效列入社区领导班子业绩考核范围,由社区劳务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考核。适时评估,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社区各部门的劳务工工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社区劳务工工作相关政策。

(四).努力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社区氛围

大力宣传社区优秀劳务工。及时总结推广关心善待劳务工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劳务工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提高对社区劳务工的管理服务水平。创造尊重和关爱劳务工的社区环境。尊重劳务工的人格与劳动,为社区劳务工提供公平发展机会,形成保障社区劳务工合法权益,真诚关爱社区劳务工的良好氛围。

学生家务劳动体会篇1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上,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运用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这些柔和的方法。但是,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对于哪些屡教不改、桀骜不驯的学生,适当使用惩戒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教育惩戒是必要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戒与体罚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我国还没有类似于韩国《教育处罚法》的相关法律,对惩罚的对象、原因、部位、程度来作严格的限制和详细的规定。2013年6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教育部将出台相关规定,对有违师德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以高压的态势守住师德的红线。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许涛举例说,有体罚学生的行为,也有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比如言语攻击,让孩子丧失学习、生活的信心等;同时还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比如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等。教育惩戒一旦被认定为体罚,也就意味着相关教师触及师德高压线。

在严峻的教育背景下,问题学生的教育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对那些不听管教的学生,教师讲讲道理,敷衍了事,不会触及高压线,但是违背教育宗旨,对不起问题学生的未来;如果使用惩戒,容易触及师德高压线。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劳动体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

二、劳动体验有助于问题学生教育

1.劳动体验有助于提高问题学生的思想认识

《大教育与现代人培养》指出:“劳动教育是智育、德育、生产教育技术的统一,重视劳动教育,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是培养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手段。”劳动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参与劳动体验,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优良的品质。

思想决定行为,问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多是因为思想认识有问题。经常逃学、旷课、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不懂得劳动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不懂得学习是未来高效劳动的准备;经常偷窃的学生,经常破坏公物的学生,经常打架斗殴、游手好闲的学生,他们不懂得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经常向家长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铺张浪费的学生,他们不懂得劳动的艰辛。这些学生,应该设法让他们去劳动、去体验生活,劳动体验会让他们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劳动体验有助于改变问题学生懒惰拖拉的习惯

问题学生厌学、怕完成作业,懒惰是重要原因。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参加适量的劳动,经过一定量的重复就会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有了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慢慢就会接受学习这样的脑力劳动。

劳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劳动者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时间来完成任务。如煮饭,煮饭者必须先有条理地做好准备,一旦开火,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烹饪任务,拖拖拉拉就会延误时间,甚至烧焦饭菜。这种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做事的效率。

3.劳动体验有助于培养问题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意志力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问题学生往往缺少意志力,他们做事不能够坚持,容易半途而废。

意志力可以通过训练形成。心理学家博伊德·巴雷特曾经提出一些锻炼意志的方法,如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来,然后一根一根地装回盒子里。他认为,这些练习可以增强意志力,以便日后去面对更严重更困难的挑战。更为复杂的有目的性的生产劳动或公益劳动,能够让问题学生用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力,不仅有益于问题行为的解决,也有益于问题学生未来事业的成功。

三、问题学生劳动体验的实施

让问题学生去进行劳动体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问题学生本身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劳动体验,而且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