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机合成的概念十篇有机合成的概念十篇

有机合成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56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1

关键词:概念合成新词语义分析

一、引言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汉语新词涌现出来。新词的概念合成主要包括:n+n合成、adj.+n组合和一个单词的合成。其中,n+n合成是构成新词的最主要的形式。以往研究大都将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概括为四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刘正光(2004)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合成型的语义关系。

过往对新词的研究多聚焦于其构成方式和意义来源。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来探讨新词意义的认知机制。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2002)创建的。该理论的主旨就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王文斌,2004:7)。Fauconnier(1994)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的复合过程,认知者通过概念在各心理空间中的相互映射和投射来建立各心理空间中的网络关系,最后在复合空间中通过概念合成而产生派生结构。本文以五种语义关系为基点,从概念合成的角度阐释新词的语义认知机制。

二、n+n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

新词大多数以组合方式构成,以合成词、缩略语、外来词等为主(王文斌,2011:233)。n1+n2概念合成是构成新词最主要的形式,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其内部意义的建构过程极其复杂。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为五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以及合成型。

(一)联合型

联合型语义关系是指n1和n2两个成分合并到一起,产生新的概念。合成概念既包括n1的意义又包括n2的意义。两个名词之间无明显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

(1)宠物狗(adogthatisalsoapet)

(2)志愿者爸爸(amanwhoserversasbothavolunteerandafather,especiallyforsomeorphans)

(3)手机保姆(asmartphonethatserversasatoolforcommunicationbutalsoanannywhoaccompanieschildrenwhentheirparentsareoff)

(二)关系型

关系型语义关系是指前一名词修饰后一名词,合成词的中心意义由后一名词表达。Gagne&Shoben(1997,2000)提出的关系竞争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涉及到选择一种主题关系说明修饰名词和中心名词的联接途径。该理论列举了16种主题关系(转引自刘正光,2003:2),其中包括:

1.中心词n“致使”(CaUSe)修饰n,如:房奴、节奴

2.中心词n“位于”(LoCateD)修饰n,如:地板衣橱(将衣服堆放在地板上)、江南Style(韩国江南地区的风格)

3.中心词n“制造”(maKe)修饰n,如:玻璃门、塑料衣

(三)特征映射型

特征映射型语义关系指修饰词n的特征映射到中心词n上产生新的合成概念。如:

(4)马桶文章:没有阅读价值的文章。“马桶”糟糕的特征映射到中心词“文章”上,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5)孔雀女:衣食无忧、单纯、爱撒娇发嗲的富家女。她们爱慕虚荣、目中无人、做作且眼高手低。孔雀女喜欢显摆,正如孔雀喜欢开屏。“孔雀”骄傲的特征映射到中心词“女”上,产生了新的意义。

(6)三明治一代:“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叫做“三明治一代(sandwichgeneration)”,指他们被夹在中间的困境。词语将“三明治”的特征映射到“一代人”上,从而形象地传达了中年人所处的困境。

在特征映射型语义关系中,中心词大都由n2充当,n1起修饰作用。然而,有些合成名词的中心词由n1充当,n2将其特征映射到n1上。例如:

(7)民工潮: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潮”将其奔涌的特征映射到了“民工”上。

(8)考霸:指频繁参加某种或多种考试且成绩优异的人。“霸”字战无不胜的特征映射到了“考生”上。

(四)混合型

混合型语义关系是指合成概念的意义是组合成分的意义的混合体。

(9)azebrahorse(ananimalthatisacrossbetweenazebraandahorse)

(10)法商(即法律意识、法律知识等,仿造智商和情商而生成)

新词“zebrahorse”虽同时包含“zebra”和“horse”的特征,但仍属于“horse”的范畴。例(10)中的“法商”和“智商”一样,仍属于“人的能力”范畴,只是将人的能力聚焦于“法律”层面。由此可见,混合型语义关系只是词义的混合,合成后的新词还属于原有的范畴。

(五)合成型

合成型语义关系指合成的概念在原概念表征中都不存在,其概念意义是合成后临时新生成的。如:

(11)草根(普通的人)

(12)山寨(指盗版、仿制等)

合成型语义关系不同于混合型语义关系。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在混合型语义关系中,新合成的概念仍属于原来的范畴。如例(10)所述,法商、情商和智商都属于同一范畴。而在合成型语义关系中,合成的概念则属于一种新的范畴:如例(11)的新层意义既不属于草的范畴,也不属于根的范畴,而是属于人的范畴;例(12)的新层意义既不指山,也不指寨,而是指仿造的东西。

三、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Fauconnier(1994)提出概念合成应包含四个基本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信息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起来,有选择地投射到类属空间,再经组合、完善和发展形成复合空间,产生新创意义。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合成网络。一般来说,概念合成网络(Fauconnier1994)有四种类型: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向网络和双向网络。概念合成网络能够有力地解释n+n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认知机制。

(一)单一框架网络(Singleframingnetwork)

在概念合成网络中,单一框架网络的形式最为简单,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一个空间包含具有角色的框架,另一个空间里没有框架,只有用来填充的成分。如“志愿者爸爸”,该概念的一个输入空间里包含家庭的框架,激活了家庭的内部角色:“父亲”“母亲”和“孩子”。另一空间包含要整合的成分“志愿者”以及与之有关的背景信息,如“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多指孤儿)”“志愿者服务的内容”等。一个输入空间的家庭框架投射到另一输入空间的具体场景中,生成复合空间:志愿者是“孤儿”的父亲。复合空间中包含“志愿者爸爸”的新创意义:对孤儿们来说,志愿者不仅承担着志愿者的义务,还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给他们带去温暖和父爱。单一框架网络虽然简单,却能有效地解释n+n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像“节奴”“房奴”“卡奴”一类的词,也是一个输入空间包含框架,另一个包含价值。输入空间里的信息经组合、发展和完善形成复合空间,产生新层意义。

(二)框架网络(framenetworks)

框架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复合空间,一个包含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信息的共有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存在部分地对应连接,这样就形成概念合成网络(turner1996)。四空间论可以用来解释n+n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建构过程。如:“手机保姆”,该词语的背景信息是忙碌的父母赠给孩子智能手机打发时间,孩子便不再过分在意父母是否伴其左右了。手机成了孩子的“保姆”,在孩子父母外出时陪着他们。在这一词中,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孩子和大众。在大众这一输入空间里,手机的用途主要是联络和娱乐,并突出联络。在孩子这一输入空间里,手机的主要用途也是联络和娱乐。但由背景知识可知,手机在孩子身边扮演着“保姆”(隐喻)的角色。对大众来说,手机作为联络工具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对孩子来说,手机就像“保姆”一样陪着他们,这就是复合空间中的新创结构所要表达的意义。

(三)单向网络(one-sidenetworks)

单向网络涉及两个不同的组织框架,只有一个组织框架投射到复合空间成为复合空间里的框架。这种网络多用于解释简单的隐喻,为隐喻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n+n概念合成名词中,很多词(尤其是特征映射型名词)的意义都是以隐喻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因此,笔者试以隐喻为基础,借助单向网络分析概念合成名词的意义。如:“马桶文章”指“没有意义的文章”。在这一结构中,两个输入框架分别是“马桶”和“文章”,但到复合空间里只剩“马桶”一个框架了。该词又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因此,我们可以将源域“马桶”看做输入空间1,将目标域“文章”看做输入空间2,将包含源域和目标域相似结构的空间看做类属空间。朱永生、蒋勇(2003:28)认为,人们在理解隐喻时首先需从隐喻的源域中抽出反应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因此在理解“马桶文章”时,需要从输入空间1里提取“臭、惹人厌”这一概念结构,将其投射到输入空间2中。输入空间2里包含两大类元素:有意义的文章和无意义的文章。而在将“马桶”和“文章”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时,文章“乏味”“无意义”等消极特征被提取出来,和“马桶”的概念结构一并映射到类属空间,再经完善形成复合空间,产生新层意义。多数特征映射型名词都可用单向网络来解释。如“三明治一代”“口袋技能”(指人们应当具备的一些能力,这些能力就像放在口袋里一样,随时都可拿来用)等。

(四)双向网络(two-sidednetworks)

双向网络里有两个不同甚至相冲突的组织框架,它们都部分地投射到复合空间,形成新创结构。虽然在复合空间里仍是两个组织框架,但原有空间一经整合就可被用于朝任一方向的推理迁移(王红孝,2004:9)。以“凤凰男孔雀女”这一组合词为例,“凤凰男”是指寒窗苦读,靠自己奋斗跳出山窝的农村男孩;而“孔雀女”则指在大城市长大的女孩,往往是独生女,且家境不错。“凤凰男”和“孔雀女”各自的意义是建立在单向网络之上的。在“凤凰男”一词中,“凤凰”的特征映射到“男”的概念上,用于指出生贫寒、通过努力而成功的农村男孩。在“孔雀女”一词中,“孔雀”的特征映射到“女”的概念上,用于指娇生惯养的城市独生女孩。“凤凰男”和“孔雀女”各有其特殊意义,而二者的组合则有其新的意义。如图所示:

“凤凰男”和“孔雀女”两个概念在合成前都有自身的组织框架,映射到复合空间里还是两个组织框架。复合空间里的新层意义是两个输入空间整合的结果:输入空间1里没有“难相处“的意义;输入空间2里也没有这层意义。

四、结语

n+n概念合成名词是构成汉语新词的主要形式,其语义关系主要通过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以及合成型五种形式呈现。这五种语义关系详细地说明了n+n概念合成名词中n1和n2的关系及合成机制。概念合成网络中的四种基本网络(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向网络和双向网络)各有特色,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解释概念合成名词的意义构建。概念合成理论对n+n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认知机制进行了有力地解释:n+n概念合成名词的意义并非n1和n2两个名词意义的简单组合,而是其概念合成的结果。概念合成的过程通过熟悉材料的并置而创造出新的意义(黄华,2002:96)。毋庸置疑,概念合成理论不仅有效揭示了汉语新词的语义关系,也为研究新词语义的合成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Space: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

[2]Fanconnier,G.&m.turner.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m].newYork:Basicbooks.2002.

[3]turner,m.theLiterarymind—theoriginalofthoughtandLanguage[m].newYork,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4]黄华.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5]刘正光.关于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6]刘正光.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发生机制[J].外国语,2004,(1).

[7]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外语教学,2004,(6).

[8]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9]王文斌,毛智慧.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33.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2

关键词: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理论认知机制合成类型

一、引言

汉语中存在大量三字格习语。如汉语中“拜把子”表示朋友结为异姓兄弟,“落水狗”比喻失势的恶人,“闷葫芦”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卷地皮”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等。这些习语生动简洁,形象鲜明。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探解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合成类型和内在认知机制。

本文的研究主要以《中华成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为依据,其中《中华成语大词典》共收成语22000多条。另外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释义。

二、概念合成理论

Fauconnier(1985)提出一种心理空间理论(mentalSpacetheory),旨在解释词际、句际之间的语义关系,并且“主要研究在线的意义建构。虽然该理论都是处理语言材料的,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的理论,而是思维的理论”(张辉,2003:50)。经过多年对心理空间理论的研究,Fauconnier和turner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概念合成理论(the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或the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或theblendingtheory),简称合成理论,用以解释隐喻、虚拟、指示代词、语用预设等诸多语言现象。而所谓概念合成,就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就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和思考时为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onceptualpacket)(Fauconnier&turner,1996:113)。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临时性的实时(online)动态概念,是人们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景时构建起来的部分、暂时性的表征结构,且心理空间的建立依赖于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框架(Gradyetal,1999)。Fauconnier和turner发现,当人们思考或言语交际时,意义的构建会在域内和域际之间进行心理操作,也就是说,在交谈或思考时,意义的在线构建实质上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跨空间映射,即来自两个或多个输入心理空间的结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放射到一个新的空间,这便是空间整合(Fauconnier,1997)。“客观地说,整个组合原本是全新的活动,可因大量来自熟知输入空间的投射而立即呈同一性和可及性”(Faunconnier,1997:172)。可见,概念合成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中的部分结构组合成一个新的概念结构。确切地说,“整合会衍生一个在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新显结构(emergentstructure)。首先,来自各输入空间的语义要素使得那些原本在各自孤立的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相互关系,在整合空间中成为可能”(Fauconnier&turner,2002:42)。在此的新显结构显然是概念合成的核心部分,也是空间合成的最终结果。该新显结构“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等方式,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形成”(汪少华,2000)。对于这三个认知机制的具体内容,王文斌(2007:109)业已详述:所谓“组合”,就是指将输入空间的映射组合起来,这一组合将原输入空间的映射组合起来;所谓“完善”,就是指借助知识背景、文化和认知模式,将业已组合的结构映射到合成空间,并产生某种结构,使其更加完善地合成在一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拥有自身逻辑的结构系统;所谓“拓展”,就是指根据合成结构自身的逻辑,对新显结构进行独立的认知操纵。

概念合成和新显结构概念能对语言理解过程中的概念聚合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王文斌,林波2003)。那么,汉语中三字格习语是怎样被理解的呢?在概念合成中存在哪些合成类型?借助合成理论,我们可以对此作出解答。在解答之前,我们先介绍概念合成理论的层级性问题,这有助于之后对三字格习语类型的分析。

三、概念合成的层级性

张云秋、王馥芳(2003:46~49)指出,概念合成理论考察了概念合成过程中多方面条件及途径,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作为合成要素的单词是以义项为单位的,因而具有层级性。概念合成的层级性是指如果两个概念在其基本义或本义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进行合成,那该合成即为低层级合成,如:“吃饭、喝水、唱歌、跳舞”等;如果两个概念在其引申义(其中包括转喻义或隐喻义)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进行合成,那么这种合成是高层级合成。本文所研究的三字格习语显然属于高层级合成,因其有两个或三个概念在其引申义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然后按照词语组合的顺序进行合成。如“出风头”(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卷地皮”(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霹雳手”(指断案敏捷的人)、“炒鱿鱼”(比喻卷铺盖走人,指解雇)等组合就是概念的高层级合成。但我们发现,诸如“放冷箭”(暗中放箭射人)、“干瞪眼”(干着急而没有办法)、“每事问”(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等组合却是由一个概念以其基本义,另一个概念(包括两个概念组合成后的新的概念)以其引申义进行合成的,这种合成介于低层级合成与高层级合成之间,也就是说概念合成的层级性不仅只有低层级和高层级两种,我们暂且称该种合成属于中层级合成。以“干瞪眼”为例,在这一构造中,“干”仍是以其基本义出现在构造中,而“瞪眼”的意义通过隐喻发生了延伸,因而,像“干瞪眼”这种构造的概念合成是熟语中层级的概念合成。

四、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的基本形式分析

王正元(2009:35~40)将概念合成分为非组合性概念合成、糅合型合成以及截搭型合成三种基本形式。所谓非组合性概念合成,是指自然语言并不是修饰与被修饰这样简单的关系,或者说,有些形式并不是组合性的,而是概念合成性的。比如“吃醋、吃人、吃父母”等意义并不同于“吃饭、喝水、唱歌”等。也就是说,来自自然组合性的意义不同于来自概念合成的意义。此处所提及的自然组合性类似于上述中的低层级概念合成,即两个概念的基本义之间的自然组合。所谓糅合型合成,是两个相似而不相关的概念合成(沈家煊,2006),相似性是糅合型合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将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域合成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并且基于相似性或类推的隐喻句子都表现为糅合型概念整合。所谓截搭型合成,是指转喻结构把两个具有相关性(correlation)而不具有相似性的概念空间合成在一起产生新的概念意义。至于“糅合”和“截搭”,沈家煊(2006)给出了形象生动的描述:“糅合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而截搭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例如“打死虎”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这个习语包括“打和抨击”和“死虎和失势的人”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从字面表征看,“打和抨击”和“死虎和失势的人”是各具本质特征的,两者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是相似性分别把两个概念连接起来:“打”具有“给某人或某事造成伤害或损伤”的意义,而“抨击”具有“用言语或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的意义,两者在该层面的意义相似连通,从而这两种概念空间合成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意义;而“虎”常象征着有权有势的人,“死虎”则可以通过隐喻延伸为“已失权势者”,也即“死虎”与“失势的人”概念特征糅合在一起而得到新意义,这种新意义就是新显结构。也就是说,“打与抨击”、“死虎与失势的人”两个概念空间可以通过映射连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基本上属于糅合型概念合成,相似性是其合成的基础。我们发现,虽然汉语三字格习语概念合成基本上没有单独的截搭型合成,但是在糅合型概念合成过程中会出现自然组合性合成(或低层次合成)或截搭型概念合成。比如:“卷地皮”指把地皮都卷走了,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其中“地”和“皮”先进行截搭:地(表面)+人或生物表面的一层组织(皮)地皮;而后进行糅合型概念合成。“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其中“牛”和“皮”先进行自然性组合,而后再进行糅合型概念合成,不过该种概念合成可整体看作是糅合型概念合成,本文不作讨论。总之,我们可以将三字格习语的概念合成的基本类型归纳为:大多是糅合型概念合成,同时在糅合型概念合成中也会出现先截搭后糅合或者先自然组合后糅合的构成方式。

五、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在线认知解读过程

如上所述,汉语三字格习语多为糅合型概念合成短语,有时候也融合了截搭或自然组合性的概念合成,并举例作出简要的分析。但对于具有合成特征的三字格习语的形式意义特点的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合成产生和产生后的意义如何形成,也就是习语合成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分析。对此,我们将借助概念合成理论作出回答。

(一)糅合型合成

“糅合型合成”的习语在合成过程中具有隐喻特征,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两个概念之间的组合。如:

(1)拜把子(异姓之人结拜为兄弟)

(2)闭门羹(拒绝客人进门)

例(1)“拜把子”是糅合构词,“把子”是指把东西扎成一堆或一群人。它糅合的过程是:“捆成把子”是一根绳子①,“结拜异姓兄弟”是另一根绳子。从人的认知角度来看,这两者都是指“把对多个体的东西弄成一个整体的东西”,“捆成把子”是具体的行为,“结拜异姓兄弟”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但它们二者在意义上具有相似性。为了通过一个简单而形象的习语来表达“把许多个体的东西弄成一个整体的东西”这个意思,抽取“结拜—异姓兄弟”的“拜”和“捆成—把子”的“把子”,糅合成了“拜把子”。例(2)“闭门羹”也是一个糅合构词,它糅合的过程是:“闭门不让他人入内”是一根绳子,“不让客人入内吃羹”是另一根绳子。这两者都是指“拒绝客人进门”,二者在此意义上具有相似性。为了有一个言简生动的习语来表达“拒绝客人进门”这个意思,抽取“闭门以至客人不能入内吃食”的“闭门”和“不让客人入内吃—羹”的“羹”,糅合成了“闭门羹”。例(1)和例(2)的图示如下:

a结拜B异姓兄弟(把许多个体弄成一个整体)拜把子

X捆成Y把子(把许多个体弄成一个整体)

a闭门B客人不能入内吃食(拒绝客人进门)

X不让客人入内Y吃羹(拒绝客人进门)闭门羹

图1:“拜把子”和“闭门羹”

下面是有关“闭门羹”概念整合过程的图式:

图2:“闭门羹”糅合型概念合成过程

上面左右两边是两个输入心理空间,左边是输入心理空间1“a:闭门;B:客人不能入内吃食”,右边是输入心理空间2“X:不让客人入内;Y:吃羹”,连接两个域的虚线箭头表示它们通过类属空间有间接映射的联系;上面的心理空间代表类属空间,是输入心理空间1和输入心理空间2具有的相似的概念结构,在本例中类属空间是“拒绝客人进门”。人们在形成的过程中首先是从心理空间1中抽取高一级的概念结构,如上图从“闭门不让客人入内吃食”中提取“拒绝客人入内”,然后把它投射到心理空间2中。下面是一个合成空间,它表示人们理解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概念后,把表示同一概念的形式放在一起,并将其匹配关系存入大脑中,便于下次运用时直接调出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信息投射至类属空间;同时,两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有选择性的投射,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新显结构。

(二)先截搭后糅合型合成

截搭型合成的习语具有转喻的特点,它由两个相关而不相似的事件组成,它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赵艳芳,2001:116)。在此,我们将对一些习语通过先截搭后糅合型合成形成新意义这一合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比如:

(3)卷地皮(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

例(3)中,“卷地皮”中的“地皮”的构成方式,是由两个概念域构成,一个是“地的表面”,一个是“人或生物表面的一层组织”,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关联的,都涉及到了“表面”,但两者并不相似,但可以通过截搭合成,其合成过程是:先截取一根绳子中的“地”这一段,然后截取了另一根绳子中“皮”这一段,合成“地皮”。“地皮”中用“皮”来转指“表面”,就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有关“地皮”概念合成过程见图3:

图3:“地皮”截搭型概念合成

上图左右两边是两个心理空间,左边是输入心理空间1“土地的表面”,右边是输入心理空间2“人或生物表面的一层组织”,连接两个域的虚线箭头表示它们通过类属空间有相似性,类属空间是“事物的表面”;下面是一个合成空间,表示人们理解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概念后,把具有相关概念的形式通过压缩合成在一起。

以上分析了“地皮”的构成方式,并阐释其如何通过截搭合成的。对于“卷地皮”的糅合过程同上述中“拜把子”,在此不详细论述,只给出“卷地皮”概念整合过程的图式:

图4:“卷地皮”糅合型概念合成

六、结语

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对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基本合成类型和内在认知机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从概念合成的层级性角度看,三字格习语的合成分为高层级合成和中层级合成;从合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自然组合性合成、糅合型和截搭型三种合成类型,且三字格习语大多属于糅合型合成,在糅合型概念合成中会出现先截搭后糅合或者先自然组合后糅合的构成方式。对汉语三字格习语的内在认知机制即合成类型进行阐述有助于学习者对三字格习语的掌握。

注释:

①此处提及的“绳子”出自沈家煊(2006)所说的“糅合好比是将

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而截搭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该文对“拜把子”的分析方法类似于《“糅合”与“截搭”》中的分析。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mitpress,1985.

[2]Fauconnier,G.&m.turner.Blendingasacentralprocessofgrammar[a].inadeleGoldberg(ed.).Conceptualstructure,DiscourseandLanguage[C].Stanford:CSLipublications,1996:113.

[3]Fauconnier,G.&m.turner.thewaywethink[m].newYork:BasicBooks,2002:42.

[4]Grady,J.,oakley,t.&Coulson,S.Blendingandmetaphor[a].inG.Steen&R.Gibbs(eds.).metaphorincognitivelinguistics[C].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99.

[5]李福印,田聪.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2).

[6]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7]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2006,(5).

[8]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9]汪少华.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10]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3).

[11]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Rt与CB的互补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4).

[13]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4]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6]张云秋,王馥芳.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17]中华成语大词典[Z].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18]现代汉语成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3

关键词:学习动机数学概念动机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一定的规律,如果仅仅在概念学习前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在概念形成、深化、应用、联系等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习动机的激发,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对数学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机激发做进一步的探讨,对于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流程

数学概念学习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数学概念的形成;二是数学概念的同化。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这是数学概念教学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为“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或同化”“概念应用”“总结反思”几个阶段。基于以上教学流程,概念教学中的动机激发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不同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

三、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动机激发策略

1.概念引入阶段

引入数学概念是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的前提。根据需要动机理论,这个阶段的动机激发可以从学生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数学美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满足好奇心,寻求了解、解释和理解的需要,激发起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

问题情景的创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原则:(1)注重情景的趣味性和数学美感的体验。问题情境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并颇具匠心,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兴趣;(2)注重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和知识背景。把数学概念设置在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数学知识背景的情景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这个数学概念的意义和价值;(3)注重情景产生的认知冲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必须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满足好奇心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专注于概念的学习。

2.概念形成或同化阶段

数学概念形成是从大量的实际例子出发,经过比较、分类从中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对发现的属性进行检验与修正,最后通过概括得到定义并用符号表达出来。数学概念的同化指的是新知识点与新概念与原有的认识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互发生作用,实现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某些变化。

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列举例证、探索研究和概括定义、分析特征,一般是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合作,以完成数学概念的形成或同化。这一阶段的动机激发可以根据美国心理学家J.布罗菲的学习动机理论。J·布罗菲建立了动机的“期望×价值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完成一项任务的动机取决他们对能够成功完成此项任务的期望和他们对参与这一任务形成的价值判断。

根据这一理论,在概念形成或同化阶段,教师应该尽量使教学活动具有价值和高的成功期望,以避免学生拒绝、逃避或掩饰,尽可能投入主要精力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提高学生的成功期望。提高学生的成功期望,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无疑是重要的。教师在进行概念同化或概念形成的教学时,应该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问题能够激活学生原有的概念等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特别是同化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更需要原来的概念作为基础;②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接近概念的本质;③问题具有探究性,学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辨析,逐步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以正确理解概念;④问题的难度适中,既有足够的挑战性,又不会因为太难而使学生受挫。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恐惧心理和厌倦心理,产生高的成功期望。二是增强学生对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价值认同感。首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活动,争取使所有取得进步的学生都获得教师和小组成员的认同,而不仅仅是学习优秀者,适当地组织小组间针对数学概念开展辩论、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揭示数学概念的内部价值,指出它在其他领域或社会上的应用前景等,创设富有意义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强调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必须围绕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展开,将个人学习目标和分组学习研讨相结合,并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3.概念应用阶段

数学概念的运用有两个层次:一种是知觉水平上的应用,另一种是思维水平上的应用。数学概念应用的设计应注意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可以有以下几个层次:数学概念的识别、数学概念的简单应用、数学概念的灵活运用。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练习,加深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以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因为学生解决问题会有成功和失败,所以,动机的归因理论对于这一阶段的动机激发具有指导意义。韦纳认为,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对将来成败的期望。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指导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应指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以激发学习动机。对于概念应用的练习要分层设置,a层练习针对概念的简单再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认识概念,比较简单,绝大部分学生会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因时,可以帮助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归因于问题简单和自己的努力,而对那些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B层练习针对数学概念的初步应用,大部分学生会做,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热情和期待,以及非言语信息特别是目光接触,鼓励学生,并指导做对的学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因素,个别没有掌握的学生要归因于运气和任务难度,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C层练习针对概念的灵活应用,难度较大,可能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解决,教师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进行归因,而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解决,只要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就应该积极地评价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业成绩。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罗森塔尔效应),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高期待是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注意他们细微的进步,多一些肯定评价,避免能力的消极评价。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4

【关键词】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维果茨基

【中图分类号】B8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26-02

概念(idea、notion、Concept)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即人类在认识的过程中,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并对所感知到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进行抽象,加以概括,就成了概念。概念都具有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或中介是词或词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同等对待。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其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息息相关。其受马克思主义工具观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中介说: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劳动一样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不同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在儿童概念发展阶段中,符号之一“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一、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维果茨基在阐述其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之前批判了两类传统的概念研究方法:一是“所谓的定义法及其一切间接变式”,二是抽象研究法,同意阿赫的目的观念的决定趋势可调节概念的形成,反对某些心理学家否认儿童在过渡年龄阶段能产生任何新的智力功能,认为儿童独立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是在12岁时才明显提高。通过实验法,提出了儿童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提出“词”在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无组织的聚集阶段

幼儿在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是用无组织的聚集将若干物体聚集在一起,克拉帕雷德把这种明显的儿童思维特征称作概念混合,布隆斯基称之为儿童思维不相干的相干。即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建立起混合性的形象,但是这一阶段的这一形象是极不稳定的,儿童主要通过主观联系将各种具体物品形象连接起来,但是这一大堆物品的连接缺乏组织的堆积,缺乏充足的内在基础。儿童概念发展的这一阶段又分为三个亚阶段:第一个亚阶段是和儿童思维中尝试与错误时期相符合;第二亚阶段中儿童遵循的依然是个体的主观联系;最后儿童已可以从自己知觉连接起来的各组物品的代表归结为一个意义。整个第一阶段的发展过程即一大堆物品的混合性组合体为始,之后在其中区分出若干个别的代表,最终这些挑选出来的代表重又混合在一起。

(二)复合思维阶段

儿童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复合思维阶段。在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是由许多变式组成的,确立了各种具体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联系。第二阶段区别于第一阶段的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在此阶段已脱离主观性,成为了有条理性的、客观的思维。这一阶段同样包括若干亚阶段:从最初与复合体的主要核心的实际亲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的联想型,到成分多样并相互补充和在收集基础上进行结合的聚集符合,接着发展到类似于锁链,并通过锁链的环节转移意义的链式复合,随后一个阶段即轮廓上不确定和原则上无限性的扩散性复合,最后一个亚阶段是儿童复式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在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时间最长的阶段―假概念阶段。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掌握了词或词组的意义,致使假概念在功能上、外部形象和特征上与真概念相同,难以区分,但假概念内部仍是复合物,因此称之为假概念。

(三)概念思维阶段

第三阶段即概念思维阶段,划分、分析和抽象功能是儿童思维发展第三阶段的功能。在第一个亚阶段中儿童的思维首次清晰地突出了抽象的过程,能够提炼出物品的最主要特征从而进行抽象,但是这个抽象的过程经常带有含混的性质,此时儿童的思维仍旧十分接近假概念。第二个亚阶段即潜在概念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一般能区别出根据某一个特征连接起来的他所概括的一组物品。这种概念之所以是潜在的,是因为它能成为概念的某种东西,但它并不是概念。

综上所述,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只有在过渡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达到概念思维。另外维果茨基提出这些阶段或亚阶段过程的过渡或更替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的过程,并不是新阶段的到来就是在旧阶段结束的时候,各种发生形式是可以共存的。

二、对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

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法提出了儿童的概念发展阶段理论,从而向人们清楚地解释了儿童的概念或思维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维果茨基在提出这个理论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一)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优点

1、提出了儿童概念发展的假概念阶段

维果茨基通过实验分析以抽象的形式揭示儿童概念形成的发生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功能、外部形象、特征与真概念相同的假概念。假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了解到儿童是如何在自身概念还未形成的时期与成年人做到使用同样意义、功能的词或词语进行无障碍的沟通的。并从文化―历史的观点说明儿童是如何使用假概念从而与成年人之间的理解成为可能。

2、揭示了儿童概念发展的中介

维果茨基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劳动活动一样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不同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各种符号系统来充当工具的。在进行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的实验研究中,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词”这一概念。词或词语在儿童概念发展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充当了儿童从外部言语内化到内部心理的中介,同时也起到了将儿童内部抽象过程或结果外现的工具作用。维果茨基“词”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了儿童概念发展阶段内化与外化的中介物质。

3、明确了儿童概念发展的顺序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概念发展是由外而内的,这一发展顺序的观点是与其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息息相关的。他经常说到儿童类似概念这种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像个性机能的转化。认为“一切高级心理机能必然经历过在其发展中的外部阶段,因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起初都是社会的机能。

(二)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局限性

1、研究方法脱离实际生活

维果茨基采用了其同事Ji.C.萨哈罗夫的实验研究法,既双重刺激功能法。实验的研究方法由于人为控制条件的加入不可避免地偏离了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真实的过程。儿童的概念发展是在其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不断发展的,环境的不同有可能导致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的偏离。

2、阶段划分缺少年龄维度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在12岁时才有明显提高,但在此之前的各个阶段,其并未用具体的或大致的年龄来划分。致使教育或心理学家在观察儿童概念发展处于何阶段时缺乏一个大致的范围,特别是在区分诸如真假、潜在概念这类外部特征相同的阶段时困难重重,即缺乏操作性。

3、真假概念区分缺乏标准

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儿童的假概念,但其只是简单地说明儿童在假概念时期与成年人对同样物品的思维是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的,并未明确说明具体不同之处。加之其没有说明如何在外部形象、特征相同的情况下区分真假概念,致使教育或心理心理学家无法明确区分。

三、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理论对教育者的启示

(一)学会顺应儿童的概念发展阶段

儿童概念的发展是具有其自身的发展顺序的,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以儿童当下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那样地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乃是通过经验而确立的并多次验证过的不可争辩的事实。”因此,教育者在引导幼儿掌握各种概念时应注意儿童当前概念发展水平,正确把握儿童的概念发展过程,真正做到因时施教,从而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儿童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

从儿童概念发展可以引申出儿童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注意、抽象、记忆等方式无意识地形成的概念,科学概念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儿童有意识掌握的概念。教育者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正确处理自下而上的日常概念与自上而下的科学概念的关系,不仅要利用学校教育使儿童形成科学概念,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儿童的日常概念来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

(三)有效推动儿童的词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须依靠一定的手段,即中介。在儿童概念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中介便是儿童的词。维果茨基认为词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工具。在儿童的概念发展过程中,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充当了儿童从外部言语内化到内部心理的中介,同时也起到了将儿童内部抽象过程或结果外现的工具作用。因此,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者要有效地推动儿童的言语或词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的概念和思维的发展。

(四)着力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

根据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儿童概念发展中词或词语这一中介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习得的。“在社会和教学的制约下,人类或儿童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以后就内化而为人类或儿童自身的内部活动。”所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创造条件促进儿童与同伴、成人之间的交往,如同伴合作、竞争、亲子游戏等,让儿童学会从社会交往中习得经验,从而促进其概念的发展和社会化的习得。

参考文献:

[1]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2][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著,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

[3]徐颖,高凤兰.论维果茨基概念形成过程的语言发展观[J].2011(6).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5

关键词:幽默;生成机制;乖讹消解;概念整合;心理认知;心理空间;概念域;类属性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1-0026-04

幽默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能以诙谐、讽刺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欢笑和愉悦,使人们在感到愉悦的同时深受启迪,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幽默引起了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从古希腊到现当代,人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对幽默的本质及其运作机制进行探讨并取得不菲的成果。

一、国内外幽默研究综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幽默现象,很多研究者也从不同层面对幽默进行定义,但对于幽默的定义没有完全的统一。Bremmer(1997)古希腊学者从“体液性药物”(humoralmedicine)提取出幽默这一概念,认为幽默是人类身体内的液体平衡,该液体的平衡控制着人类的健康和情感。Ludovici认为“幽默是一种想象能力,这种想象力使想法产生不协调和难以意料的回转,通过荒唐的意向促使产生欢笑。”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认为幽默是一种对残疾人的蔑视而产生的效果。叔本华认为幽默是人们发笑时不协调突然改变其持续性的结果。古希腊学者基于幽默产生的现象性对幽默进行了碎片化的解释。西方其他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幽默产生的机制,monro(1987)把幽默定义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从一种情景到另外一种转换过程的融合。Gruner(1997)发现幽默是一种引发娱乐和具有特殊认知情感性的社交形式,它能导致人们的心理反应。nash(1985)把幽默比作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Raskin(1985)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幽默研究的新理论,即优势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基于一个人比另外一个人有一些优势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落差,这种落差产生幽默效果。基于这一理论,很多学者对“优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兴起时,马丁(1998)研究了幽默产生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这种预期能量最后可以促使产生幽默效果。另外,很多人从乖讹消解的角度研究幽默的心理认知机制,如Sul(1972)、Katz(1993)、attardo(1997)、Ruch(2002)、Brone和Feyaerts(2003)、Samson(2009)等均研究了幽默的生成机制。

国内很多学者基于乖讹消解理论研究幽默的生成机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刘乃实(2005)从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很好地阐释了幽默乖讹产生和消解过程中的认知运作机制,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刘洋(2011)分析了《哈里波特》里的关联视角下的乖讹消解,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关联视角下的乖讹消解运行机制。吴霞、刘世生(2009)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就中国学生对英语笑话幽默点判断的正确率、错误率和未标注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整体上说,很多学者都通过各种视角来分析幽默的生成机制,但还没有文章是基于语言的基本形态来研究幽默的生成机制,因此笔者试图从消解语言形态上对幽默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

二、乖讹消解理论

乖讹消解是当前研究幽默的一个重要理论方向,它对幽默如何产生有很强的解释力。Sul(1972)的乖讹消解理论认为,接收者在接收幽默片段过程中,根据一个点或多个点形成对幽默的初始期盼,即认为结果应该是具体的某一种,但最终结果常常和接收者所期盼的不协调,出现这种不协调时,接收者心理产生“乖讹”,同时这种“乖讹”促使其积蓄了一定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促使接收者消解这个“乖讹”,接收者将该“乖讹”消解成功,也就是结合幽默片段和常识将其弄明白,之后心理能量得以释放,随之产生幽默效果。反之,若无法消解幽默,那么心理能量不能得以释放,也就无法达到幽默效果。为了能够消解“乖讹”,接收者大脑里形成两个心理空间(概念域),即以最终结果形成的心理空间和初始期盼形成的心理空间,两个心理空间具有共同的类属性,这种类属性使得“乖讹”得以消解,使得两个概念得以整合,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达到幽默效果。

幽默接收者通过类属性消解乖讹,在产生幽默效果的过程中存在概念整合的现象,而笔者经过大量观察发现,以语言为基础的幽默实例中,很多都是以语言形式为基础实现幽默效果。显然,可以从语言形式上分析幽默现象中的概念整合,因此,笔者试图用概念整合的视角来解释幽默在语言形式层次的生成机制。

三、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发展而来的,它能够解释语言及非语言现象在人脑中的认知机制。Fauconnier(2003)指出概念整合理论能够通过映像现象解释意义在人脑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认知机制。人们认知事物或事件的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认识事物或事件,认知者会通过熟悉概念和事物或事件间进行整合,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事物或事件。在整合过程中,在认知者心里形成对两个概念的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这两个空间有共同点,通过这一共同点整合出新的概念,即共同点为类属性,通过类属性将两个空间整合而成,形成合理的意义。这一过程与幽默的乖讹消解过程有共同点,也就是幽默的消解和类属性重合,找到类属性就可以得出幽默的生成机制。基于此,本文试图在语言层面上来探讨两个空间的类属性,如: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和语篇层面的乖讹消解。

四、通过概念整合在不同层面的消解

在消解乖讹过程中,两个心理空间的类属性可以由不同层面消解,本文总结的有: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及语篇层。

(一)语音层的乖讹消解

笔者总结了语音层的两个概念域的类属性,包括同音异义、首音互换以及重读和声调。幽默接收者在消解此类幽默时,存在消解这几种类属性的现象,也就是基于这种类属性,幽默接收者大脑中可以将幽默文本里产生乖讹的两个概念进行整合,最终得出新的合理的概念,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达到幽默效果。如下面例子:

(1)Q:adeerhasnoeyes,what’sitsname?

a:idon’tknow,whatisit?

Q:noidea…

(来源:LordofRing)

上述例子可看出,幽默接收者的初始期盼为“无眼睛鹿的称呼”,形成对鹿称呼的输入空间,但接收者所接收到的答案却是“不知道”,形成对鹿的另一输入空间,这一答案与接收者的初始期盼出现冲突,也就是乖讹,此时,接收者生成心理能量,欲消解这种乖讹。这两个空间在接收者大脑里欲整合,释放心理能量,“不知道”和“无眼睛鹿的称呼”为两个概念,在整合两个概念中,接收者试图找到两个概念的类属性,发现此类属性为同音异义,“不知道”和“鹿”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找到这一类属性,接收者也就消解了乖讹,将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除此之外,接收者还可以消解幽默现象中的首音互换、重读和声调,达到幽默效果。如:

(2)“threecheersforourqueerolddean!”

(来源:SpoonerismmessageLostintranslation)

(3)Howdoyoumakeacatdrink?

easy,putitintheliquidizer.

(来源:theLanguageofHumor)

上面两个例子同上,接收者在乖讹出现后,其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促使接收者去消解乖讹现象。在消解过程中,接收者大脑里出现两个空间,即“queerolddean”和“dearoldqueen”,“useliquidizertoproducecat’sdrinks”和“howtomakeacatdrinksomething”。两组的类属性分别为首音互换、重读和声调,这几种类属性帮助接收者消解乖讹,最终使得这一类属性得以消解,使心理能量释放出来,达到幽默效果。

(二)词汇层面上的乖讹消解

词汇是意义的基本单位,意义的变化会产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大量的英语幽默文本中,语义的运用可以达到幽默中的乖讹,并以此为基础在接收者大脑中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该能量促使其消解这一乖讹,在消解过程中,由于词汇的变化产生新意义的概念与原来的意义所产生的概念进行整合,基于它们具有共同的类属性,即:词缀、歧义、同音异义、词首字母缩略等,两个概念之间重新整合出新的概念,这与语音层面上的消解相似,如果接收者能够进行整合,那么心理能量得以释放,产生幽默效果,反之,若不能消解,就不能达到幽默效果。

(4)a:what’sababypigcalled?

B:apiglet.

a:Sowhat’sababytoycalled?

B:atoilet.

(来源:LanguageofHumor)

如幽默实例(4)所示,当幽默接收者接收到“玩具幼崽”的名称为“toilet”时,由于无法理解其原因,幽默接收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这一心理能量驱使幽默接收者消解这一乖讹,结合前文出现的猪幼崽的名称为piglet这一概念时,两个概念进行整合,不难看出两个空间的类属性为词缀,当接收者消解这一类属性时,整合出新的概念,也就是“一个玩具的儿子”的称呼为“厕所”,当整合出这一概念后,心理能量得以释放,最终达到幽默效果。歧义、同音异义及首字母缩略等亦同上,不作赘述。

(三)句法层面上的乖讹消解

除以上几个层面上的消解,幽默接收者还可以在句法层面上消解乖讹达到幽默效果。幽默语言通过句法间的相互变化,如语序变换、句子倒装、尤其是修饰词及中心词错位修饰等,均可以出现有趣的乖讹现象,对于幽默接收者来说,消解这一过程需要依托句法这一类属性,换言之,幽默的形成机制依赖消解句法层面上的消解。下面是一个例子:

(5)thefightwehadlastnightwasmyfault.mywifeaskedmewhatwasonthetVandisaid“dust”.

(来源:)

在英语幽默例子(5)中,在接收者逐渐接收幽默过程中,发现妻子和丈夫之间打架的原因是丈夫回答妻子的问题不相关,接收者最初的期盼即可能为书或其它有实际意义的东西,然而丈夫与其期盼不一致,也就产生了乖讹。这一乖讹使接收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并促使其消解这一乖讹现象,于是在接收者的大脑中产生两个概念空间,“电视机上有尘土”以及“电视上应该有类似装饰品或其他普通的东西”,接收者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消除乖讹,也就是为什么夫妻二人打架。两个心理空间有共同的类属性,也就是句法层面上的变化而形成,不难看出丈夫利用了句法意义上偷换“on”的作法,也就是说什么东西都可以放置于某个东西之上,于是这一类属性得到消解,整合后形成新的概念,即:丈夫利用句法意义上的变化,回答的问题无关妻子的问题,因此被认为是打架的主要原因。这种心理能量随之释放,进而达到幽默效果。反之,若不能消解这一类属性,幽默效果亦不能达到。因此,通过句法方面的变化也可以消解一些幽默现象。

(四)语篇层面上的乖讹消解

英语幽默文本中,大量具有较长的语篇,这些文本中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及句法层面上没有明显特殊的类属性。在接收这类长语篇的幽默文本中,语篇层面上的消解更为复杂,涉及到所有文本出现的信息,通常是根据文本的衔接、连贯、语言性语境、非语言性语境等层面的消解。大量的幽默语篇中存在很多信息,一些形成语言性的语境,一些由于连贯等形成乖讹。在消解乖讹过程中,通过类属性两个概念整合成一个新的概念,使接收者的大脑中形成的心理能量消除,幽默接收者才能释放心理能量,达到幽默效果。

(6)LittleJohnnycamedownstairsbellowinglustily.Hismotherasked,“what’sthematternow?”“Dadwashangingpictures,andjusthithisthumbwithahammer,”saidJohnnythroughhistears.“that’snotsoserious,”soothedhismother.“iknowyou’reupset,butabigboylikeyoushouldn’tcryatsomethinglikethat.whydon’tyoujustlaugh?”“idid!”sobbedJohnny.

例子(6)是由不连贯引起的乖讹现象,从文本中可以得出小男孩约翰从楼上哭着下来,告诉妈妈他父亲在挂一张画时把大拇指砸伤了,母亲安慰儿子,不要伤心,你应该笑才对,然而儿子的回答是他确实笑了。于是幽默文本接收者产生了不理解,妈妈安慰儿子应该笑,而儿子回答他笑过了。儿子为什么笑过?这与他的哭有什么关系?显然在接收者心理产生了乖讹现象。接收者心理能量试图驱使其消解这一乖讹,结合这种不连贯,接收者心理形成两个概念空间,即:儿子哭着下楼是由于父亲手指被伤到,母亲劝他要成熟些,另一个概念为:孩子笑过,但是在父亲手被伤到以前。接收者要想消解这一乖讹,两个概念进行整合,两个概念有共同的属性,也就是同一语篇而产生的不连贯,将两个概念单独列出来,达不到幽默效果,但在同一语篇整合下的新概念为小男孩因嘲笑父亲手指被砸而被父亲打哭。接收者将乖讹消解,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达到幽默效果。语篇层面上的消解比较复杂,对语境的依赖性强,如果在语境中不能抽象出两个概念进行整合,不能达到幽默效果,接收者也就没能理解语境。

五、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幽默接收者在遇到乖讹后,心理产生想要消除乖讹的心理能量,这一能量促使接收者根据幽默段落中出现的概念来解释乖讹,同时,幽默接收者在消解乖讹过程中,形成两个心理空间,一个是产生乖讹的概念域,另一个是乖讹消解后的概念域,这两个概念域具有共同的类属性,整合这一概念域过程也就是消解这一类属性,即通过概念整合接收者释放了心理能量,同时伴随幽默效果的产生。因此,探索幽默的认知生成机制的关键是在何层面上消解这些类属性,基于此,本文在语言层面上探讨了两个空间的类属性,得出幽默是在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和语篇层面上生成的。

六、研究局限

本文试图从多个语言层级研究乖讹消解的机制,但所选语料相对局限,只注重了语言类的幽默形式,没有涉及到图片类、影像类的无声幽默现象的消解机制,因此今后研究可以选定一些图片及影像类幽默现象,挖掘其生成机制;再者在试图找到乖讹消解的途径上本文集中在最基础的语言形式上,没有将其他语言形式列入考虑范围,比如:夸张、比喻、模拟等修辞形式,今后研究亦可考虑在此方面的消解;最后,幽默生成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如何在人脑中产生幽默效果的研究,并且幽默效果在人脑中的产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研究应当从更多层面上对同一个幽默现象进行解释,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幽默的生成机制,本研究只限于在一个很小的层面上对幽默生成机制进行解释,要想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幽默生成机制,还需要从更多层面上研究。

参考文献:

[1]attardo,S.theSemanticFoundationsofCognitivetheoriesofHumor[J].Humor: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orResearch,1997,(10):395-422.

[2]Bremmer,J.Jokes,jokersandjokebooksinancientGreekculture[m].Cambridge:politypress,1997.

[3]Brone,G.&Feyaerts,K.thecognitivelinguisticsofincongruityresolution:markedreference-pointstructuresinhumor[m].Belgium:UniversityofLeuven,2003.

[4]Fauconnier,G.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6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方法;探索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研究的需要,依据研究物质的类别、结构、性质、用途以及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了许多不同层次的化学概念,掌握这些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基础。但化学概念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记忆,深刻理解,水到渠成的应用化学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总想探求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化学概念教学更贴近学生,更易让学生学得轻松,这需要经历一个长期不断学习,反思总结的探索过程。

一、讲概念不如教会学生理概念,形成概念知识网

教师“讲”的功夫深,不一定教学效果好。开始几年,总在一个误区徘徊,一味的想把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讲深刻讲透切,但往往是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把化学概念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讲,学生听和记的上面,但实际学生掌握的效果不好。概念本身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很容易导致让学生误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求知欲十分旺盛的特征,我开始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概念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词,学会分类、比较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动脑,展开讨论,通过比赛,各抒己见。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让学生比较分类,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差异,科学的将概念形成知识网,让学生准确有序的记忆储存。如原子和离子,电离和电解,原电池和电解池,元素、原子、核素和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等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简单作笔记的机器,而是在和谐气氛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回顾,比较、分析、综合,把前后学习的化学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各种网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学习的主角。

二、记概念不如教会学生用概念,形成概念巩固墙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学习一个新概念,强调处于机械的记忆阶段,可能学生自以为掌握了,事实上时间一久又糊涂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应用落实到位,要让学生明白流畅的背诵概念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掌握了概念。我也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一讲就懂,一考就错,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重视基础,重视教材,加强基本概念的应用,通过教学实践,针对化学概念的教学实际,学会把握重心,能舍能放。通过与化学备课组共同研讨,精心选择题目,尤其是针对基本概念为载体的选择题,题目难度尽可能适合学生实际,这样来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应用,抓住学生掌握概念的易错点,学生学起来也相对轻松一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反复应用巩固化学概念,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理解概念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学习整个化学系统知识很好的途径。教师要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授概念的时候,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和重要的词句,使学生对所讲概念可以理解的比较确切。例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教材上对于分子的概念。在这不多的字数里有非常深刻的含义: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子只是组成物质的多种微粒中的一种;分子是一种微粒,肉眼看不到。教师这样分析、讲解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便于记忆也容易理解。

三、由化学概念单一的学习过渡到适当延伸拓展,形成概念多元化

学生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的过程,也是学生实验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能力的培养过程。概念基础知识和应用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概念的延伸,通过对比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知识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过渡。教师不可就题论题,而要联系旧知识,增设同类,对比启发,指导学生利用教材,深入思考,仔细把握教材与大纲的内在联系,启发诱导学生思维,教师应用心设计,选择题目,依据不同概念的特点,该直观的不延伸,该剖析的一定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概念异同,防止含混不清,教会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同化新概念,真正做到巩固强化,理解掌握,包括规范答题,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先了解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想法,再联系教师自己或者课本的见解。然后,采用探究式或者开放式的问题揭示学生的想法。例如,采用“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如果……将会如何”的形式探测学生的想法。

四、由想法与现实的差距,反思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虽然概念的教学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但也是难点,从讲概念到理概念,让学生动起来的同时,能力层次也随之提高,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基础不一样,收到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能力强,自觉性高的学生就会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而能力弱,自觉性又差的学生对概念都很难把握,加上前后知识的脱节,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甚至放弃,这就容易引起两极分化,加上对学生学习的跟踪和反馈掌握不够,学生知识点没有落到实处,这样老师再好的想法在学生那里大打折扣,导致了想法与实际的脱轨,我们不得不在教学中继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来扬长避短。由于化学上的概念较多,有些概念名称“相近”,组成“类似”,将这些概念传输给学生之后,有的学生抓不住其本质,难以把握,容易混淆,故称为易混概念。如:无机化学中所学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与有机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无机化学中的“根”与有机化学中的“基”,缩聚反应与加聚反应等。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可采用类比法。通过类比,使学生真正找出其区别的根本所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在讲完了无机化学中的“根”之后,再来学习有机化学中的“基”,可以拿“-oH”和“oH-”加以对比,画出各自的电子式,从是否带电荷、性质、产生的途径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真正找到“根”与“基”的^别。

化学概念如何教学?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会善于利用以前的经验,汲取以前的教训,无论是基本概念的教学还是其他板块的教学,关键是要用心去学习,去探索,借鉴别人好的东西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教学的迷惘中不至于迷失,让自己加快成熟的步伐,在教学活动中就一定会有硕果。让每一项学习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教育教学充满智慧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就一定会让教学活动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教学实践

高中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课程,数学概念则是表达这种抽象思维的语言,因此准确理解与把握概念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1]要切实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抓好概念教学是关键,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高中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对学生概念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这需要我们巧设情境引入数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在引入数学概念时,我们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将数学概念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让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2]我们可以尝试用生活实例巧设情境引入概念,具体方法是教师引用与所学概念有明显关系或能够直接体现概念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活实例中的数学元素,从而感知数学概念,在实例中获得感性认识,再水到渠成地引入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容易得多,深刻得多。例如在教学“算法”概念时,我从生活中的实例说起,用手机浏览网页大家想必都十分熟悉:第一步,准备好手机;第二步,打开手机无线网络开关;第三步,打开手机浏览器,输入要浏览的信息内容;第四步,浏览信息。通过援引生活中用手机浏览页面,创设类似数学算法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按次序进行操作的,再从生活实例过渡到数学实例,最后引入“算法”概念。这样的概念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识记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概念。

二、丰富教法,理解概念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是高中概念教学的关键,要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概念教学方法,丰富教法,我在长期的概念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以下有效的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就是根据概念教学目标,课前安排学生根据概念动手尝试建模,在课堂通过模型进行演示,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一种方法。它是数学概念教学中往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既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点线面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一根绳子,在教学概念时,以桌面为平面,用绳子作为直线,引导学生进行演示,充分理解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在演示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出点线面位置关系。

2.实例法。实例法就是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借助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这种教学方法由于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既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集合”这一数学概念时,可以以我们国家为例,让学生了解“集合”是一个整体;在教学“概率”这一概念时,我们列举生活中买、摸奖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概率”是研究随机性规律的概念。

3.图示法。图示法就是借助图画理解数学概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直观形象,便于直接揭示数学的本质属性,化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交集、并集”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画图理解这两概念与区别;也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软件,生动地展示交并集概念,这样既直观形象,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将数学中某些相关概念进行比照,加强对数学概念理解的一种方法。数学中很多概念总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些概念之间联系,加强比较,在比较过程中了解概念间的相似点与存在的不同,“可以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解题能力。”[3]例如在教学“集合”这一章时,这一章涉及很多概念:集合、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等,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运用比较法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分析完每一个概念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集合、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等概念整合起来,进行比较,探究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存在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建立起来的概念才会更准确、更清晰。

三、解决问题,应用概念

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概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的熟练应用更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学生数学概念形成以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原型与内涵,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学习对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既关系到学生数学概念的巩固,又关系到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形成。例如在“集合“这一章,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等概念,明确区别这些概念间的异同,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概念,只有通过反复运用概念,才能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概念;在应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通过“错解、反例”辨析等题型进一步巩固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从而灵活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最终提高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概念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教学研究,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概念学习兴趣;不断探索概念教学方法,通过丰富的教法使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在运用中巩固数学概念,提高学生应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邢振华.谈数学概念教学[J].新课程(上),2013(08):187.

[2]潘洪艳.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64-66.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8

关键词:概念图策略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高中学生普遍感到生物难学,“懂而不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即“课上听得懂,课后不会做”。究其原因,一方面高中生物知识概念繁杂,知识点分散。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机械性学习,仅仅停留在背概念上,无法建立知识体系。“懂而不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自己投入到从意义建构到能力生成的学习活动中。那么,生物课堂教学该如何“教”和“学”?

笔者发现概念图策略的应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了采用概念图策略的行动研究,并将目标锁定为:利用建构概念图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促进对话与合作,加强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行动研究沿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观察、教学反思……螺旋上升的步骤进行研究,以探明概念图策略是否适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多样,课堂教学活动亦不完全相同。下面以几个案例进行阐述。

案例1:《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这是一节新授课,内容以概念为主。通过全体学生建构并完善概念图,掌握核心概念、相关概念及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运用讨论激励学生强化学习活动,培养自主与合作、创新与反思,批判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1.教学设计及实施

学生行为包括:预习,建构核酸的概念图——展示概念图,并阐明建构思路——小组讨论,评价展示的概念图——加深对核心概念、相关概念及联系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

学生从教师精心组织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而不是从教师的灌输中获得知识,改变“教就是讲、学就是听、能通过测试就是理解”的错误教学认识。

2.教学反思

图1是学生预习过程中建构的关于核酸的概念图。基本达到认知水平的要求,但还存在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其他学生指出图1中概念层次错误。作者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并完善概念图。笔者肯定了作者的共享及合作态度。

图2是学生借鉴教材中的概念图建构而成的。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作者表示很开心,因为通过模仿,由不会建构到建构成功,还悟到了一点建构概念图的技巧。他说还会尝试独立建构概念图。笔者给予作者鼓励,表扬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建构一幅概念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下来时,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中也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从而成为学习新的源泉。建构概念图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理解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再造能力的一次综合锻炼。学生展示自己的概念图,与教师、同学的概念图进行比较时,很容易碰撞出火花,从而形成新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如果制作出一个缜密、直观的概念图,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案例2:《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这是一节实验设计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但实验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会存在许多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利用概念图能有效地将这两部分联系起来,建构思维活动的“桥梁”。

1.教学设计及实施

实验教学相对概念教学困难,笔者进行适当引导,确保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盲目猜测和无效活动。

自主学习——了解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和仪器,参考其他的一些实验方案。

师生交流——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该如何控制?

小组合作——建构概念图,如下图:

总结提升——小组讨论,结合教材信息,进一步充实概念图。

当堂检测——针对具体的自变量,小组合作写出详细的实验设计。

课后作业——开展实验,实证检验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可行。

2.教学反思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教师千万不可因种种原因而越俎代庖,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适合扮演的角色是“高明的学习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一起尝试解决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实施及分析,笔者总结了几点教学反思。

(1)善于建构概念图的同学积极性高涨,努力表现自己,不善于建构的同学,变得异常沉默,不建构或直接抄袭他人的概念图。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应该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善于建构的学生,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不擅长的学生,指出其建构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注意因人而异,方法多样,如合理运用奖惩、增加趣味性等。调整分组策略,小组内包含不同类型的成员。采用合作型目标结构,规定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算获得成功。这样每个成员都积极承担集体义务,尽全力合作,为小组的成功而努力。

(2)学生“画”出的概念图比较随性。建构的概念图出现概念分层和关系混乱、概念缺失等错误。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主题的概念图,受制作者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理解程度和先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建构的概念图有差异性。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概念图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先“吃透”,再进行知识迁移,“依葫芦画瓢”建构其他主题的概念图。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阐明。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绘图能力的个体差异有层次、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自建构概念图。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给予学生清楚的反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概念图策略可以作为生物教学的一股活水。因为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有助于将传统的教学中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实践证明,教学中运用概念图策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体性增强,学习效果明显。但是笔者也发现不同的课型采用概念图策略效果并不一样,比如偏重概念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偏重实验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复习课教学效果比新课的效果好,这些都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因此教师要选择性地活用概念图策略,利用合适的方式组织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要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问题生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恩山,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学科教育,2003.

[2]徐洪林,刘恩山.画概念图对高中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9

在法学领域,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法律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规范性是法律概念的重要特征,或者说,法律概念就是法律规范。但是,任何法律概念或法律规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具体规范都是整个法律秩序之一部分。“通常只有了解法律规范在规范群(normengruppe)法典、部分领域(teilgebiet、劳动法、社会法、税法)或者整个法律秩序中的地位,才能对规范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理解。”(魏德士,2003)329中国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就是这样的法律“规范群”或法律概念群。从概念群的角度探讨财政问题与中国宪法问题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

1.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

目前学术界有关财政的定义大体一致,一般认为,财政系指国家、地方公共团体这种经济团体,为维持其存立、达成其目的,取得、使用、管理必要的财货之各种活动的总称。www.133229.Com广义上,财政被用以指国家财政、地方财政二者,但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主要是就前者加以规定(阿部照哉等2006)。或者说,财政是凭借国家的权力为满足国家职能的需要而进行的筹措、分配、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的活动。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其职能是组织财税收入,拨付财政支出,进行财政监督(刘隆亨,2004)。

各国宪法文本上对“财政”的规定并不是范围一致,用语一致,有的国家的宪法是用专章规定“财政”并直接用“财政”作章标题,如属英美法系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对财政活动的法律规定都列入了宪法的范围并确定下来:1959年的印度尼西亚宪法的第八章、1957年马来西亚联邦宪法中的第七章、1966年新加坡宪法第五篇;有的国家的宪法是在具体条款中规定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内容,采用预算、决算、税收、国库、拨款等用语。而在独联体12个国家中,将“财政”用专章写进宪法文本的有4个国家,即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五章:财政与信贷)、白俄罗斯共和国宪法(第七篇:白俄罗斯共和国的财政信贷体制)、摩尔多瓦共和国宪法(第五篇:国家经济与公共财政)、格鲁吉亚共和国宪法(第六章:国家财政与监督)。其余8个国家的宪法文本虽未专章规定“财政”,但大都将“财政”、“预算”、“税收”等概念放到各相关条款中加以具体规定(注:只有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的宪法文本中没有“财政”一词。)(任允正等,2001)。

2.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

法律文本上的概念是法律规范,宪法文本上的概念就是宪法规范。同理,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是宪法规范,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就是宪法规范群,具体地说,就是“财政”规范群。

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一般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基础概念(财政),二是基本概念(预算、税收),三是非基本概念(决算、国库、国债、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其中,基础概念(财政)在宪法文本上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并不能改变它在“财政”概念群中的基础地位。基本概念(预算、税收)在宪法文本上出现的次数一般比基础概念要多,但并不能改变它对于基础概念(财政)的从属地位和次级地位。至于非基本概念(决算、国库、国债等),在宪法文本上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个出现另一个不出现,即使出现,次数也很少。这就使得非基本概念在宪法文本中,相对于基础概念(财政)和基本概念(预算、税收),处于更加从属和次级的地位。据此,笔者认为,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主要应由基础概念和基本概念构成,即一般由财政、预算和税收这三个概念构成宪法文本上“财政”概念群的主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财政概念群的特征

(1)群体性。如果说,宪法文本上的概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那么,宪法文本上的所有概念和规范就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性。而宪法文本上的“财政”、“预算”和“税收”等若干紧密相关的概念和规范,相对于宪法文本上所有概念和规范的系统,就只带有群体性的特征,具有群体性。

(2)相似性。“财政”概念群既然称为“群”,那么“群”又有什么特征呢?在《辞源》(下册,第2499页)里,“群”有禽兽聚合;人群,朋辈;种类;合群;犹诸、众等5种涵义。其中一个涵义就是种类。而“类”在《辞源》(下册,第3999页)里则有种类;相似;善;法式,榜样等8种涵义。而相似就是其中的一个涵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概念群里的“财政”、“预算”和“税收”等概念都具有相似性,如:“财政支出”与“财政预算支出”、“财政收入”与“财税收入”等。

(3)层次性。“财政”概念群的若干概念既有群体性、相似性,又具有层次性。如“财政”概念是概念群的基础概念,是最高的层次,“预算”和“税收”概念则为第二层次的基本概念,而“国债、货币、赤字、国库”等就属于非基本概念的第三层次。“财政”概念可以涵盖基础概念、基本概念和非基本概念三个层面。低一层次的概念则不能涵盖高一层次的概念。如“税收”这一基本概念只是“财政”这一基础概念的其中一个方面(财政收入),而不能包括另一个方面(财政支出)。更不能将“税收”概念与“财政”概念相提并论。

(4)互补性。在“财政”概念群中,互补性也是它们的特征之一。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财政预算”与“财政决算”、“财政收入预算”和“财政支出预算”等。

(5)整合性。整合性是“财政”概念群最基本的特征。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737页)。而作为财政概念群的整合,就是将具有相似性、层次性、互补性的“财政”、“预算”和“税收”等宪法文本上的规范加以整顿协调,重新组合为“概念群”之后,其价值功能将比整合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更能反映宪法文本对财政问题的整体把握,更有助于人们对宪法文本上财政问题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为,“在适用某个具体规范时,应当承认该规范在表达上的局限性和非完整性”。“只有对相关法律规范进行和谐的解释后,法律适用才是有意义的。”(魏德士,2003)71

4.财政概念群的优势:整合

整合,既是财政概念群的特征之一,更是财政概念群的优势所在。因为与群体性、相似性、互补性和层次性相比,整合性更能聚焦、放大和升华概念群在经过整顿、协调与重新组合之后的规范、价值、秩序、效力和功能。

(1)规范整合。概念群就是规范群。概念群的整合性,就是规范群的整合性。因此,概念群的整合首先就是规范的整合。“具体规范建立在规范整体”的“统一调整方案的基础之上”(魏德士,2003)329。

(2)价值整合。“法律规范包含了实现法律秩序应当实现的价值导向”(魏德士,2003)68。因此,规范整合已经蕴涵了价值整合。但规范整合并不等于价值整合。“规范和价值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所指向的行动一个是义务性的,一个是目的性的;其次在于它们的有效性主张的编码一个是二元的,一个是逐级的;第三在于它们的约束力一个是绝对的,一个是相对的;第四在于它们各自内部的连贯性所必须满足的标准是各不相同的。”(哈贝马斯,2003)316“在论证性语境中,规范和价值起着不同的论辩逻辑作用。”(哈贝马斯,2003)317

(3)秩序整合。规范整合与价值整合表现为秩序整合或法律秩序整合。“法律秩序应该是由协调的并且规范的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序的规范结构。”(魏德士,2003)329但这一“有序的规范结构”并不是静态的、孤立的个别规范的堆积,而是“由协调的并且规范的价值标准”整合而成。正因为如此,“联邦宪法法院将整个法律秩序理解为一个层次分明的价值判断的内部体系、一个受到各方面约束的法律价值标准的层级秩序。位于该层级顶点的是宪法基本判断。”(魏德士,2003)31

(4)社会整合。如果说规范整合、价值整合与秩序整合还是停留于文本体系或制度层面,那么,社会整合则是上述三种整合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是将上述三种整合运用于社会现实生活,是宪法文本概念群在现实中的行动表现,是宪法文本的实施,是宪法文本上的概念群由逻辑向现实的转化。如果说,上述整合只是一种可能性,社会整合就是一种现实性。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是已经实现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整合,只有在具有规范有效性的规则基础之上才是可能的。”(哈贝马斯,2003)35“现代社会不仅通过价值、规范和理解过程进行社会性整合,而且通过市场和以行政方式运用的力量进行系统性整合。”(哈贝马斯,2003)48“通过价值、规范和理解而实现的社会整合要完全取决于交往行动自身。”(哈贝马斯,2003)44

二、中国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

1.中国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

“财政”概念是中国现行宪法文本中“财政”概念群的基础概念。在中国现行宪法文本即1982年宪法文本中,“财政”一词8次出现,其分布大致在5个方面:一是在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名称中使用了“财政”概念1次(第七十条第一款);二是在规定国务院审计监督权时2次出现“财政”一词(第九十一条第一款);三是在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权限时使用了“财政”概念1次(第一百零七条第一款);四是在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时3次使用了“财政”一词(第一百一十七条);五是在强调国家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权方面要有所帮助中使用了“财政”概念1次(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对“财政”一词在1982年宪法文本5个条款中的8次出现加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5处可概括为5种权力,即人大的监督权(监督政府)、国务院的审计监督权(审计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审查批准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发展计划和执行情况)、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权。

这5种权力再加以分类,就是中央国家机关内部的横向财政分权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财政分权。其中,人大的财政监督权和国务院的财政审计监督权属于中央国家机关内部的横向财政分权;人大的财政监督权和国务院的财政审计监督权与地方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权之间,则属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财政分权。

可见,在1982年宪法文本中,“财政”的基本涵义是分权,既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内部的横向财政分权,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财政分权。

2.中国宪法文本上的“预算”概念

在宪法文本的“财政”概念群中,如果说“财政”一词是概念群的基础概念,那么“预算”一词就是概念群的核心概念。这是因为,财政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和实现权力机关批准的财政收支计划。换句话说,预算就是财政预算,财政预算包括财政收入的预算和财政支出的预算。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都离不开预算。因此,就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预算就没有财政。

在中国现行宪法文本中,“预算”概念共出现4处5次:一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使用了“预算”2次(第六十二条第十款);二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中出现1次(第六十七条第五款);三是在国务院职权中出现1次(第八十九条第五款);四是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们政府职权中出现1次(第九十九条第二款)。

从宪政国家的视角而言,审议与通过预算法案曾经是代议机关的唯一职能。而在代议制民主发展日趋完善的今天,审查和通过政府预算法案仍然是代议机关监督、控制政府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与巩固责任制政府,实施宪政的关键。但是,这并不是“预算”一词在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全部涵义。实际上,从现代国家的宪政功能、宪政机制和宪政改革趋势来看,“预算”一词在中国宪法文本上的涵义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现代国家的宪政功能,财政预算是保证国家权力正常运行的经济前提(保权宪政功能)。财政预算的“保权”宪政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满足国家权力正常运行的需要。因为财政预算是政府向社会征取资财的合法依据,当然也就是其全部权力活动的经济前提。其二,财政预算也确保了政府在政治领域内的合法性权威地位。因为代议机关审议与通过财政预算的行为本质上是一个由代议机关代表民意行使的立法行为,它向社会表明了民选代表与人民政府的信任与政治支持,是政府取得社会民众的合法性认同的宪政功能。

第二,作为现代国家的宪政机制,财政预算是控制国家权力的重要途径(控权宪政机制)。财政预算的“控权”宪政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财政预算可以通过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节制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从而截断了政府滥用权力的物质来源。其二,审议与通过财政预算法案是代议机关威慑政府的一种有力手段。代议机关一旦全面控制了政府的财政预算,就牢牢扼住了政府的“经济命脉”,进而取得对于政府的全面支配地位。

第三,作为现代国家的宪政宗旨,财政预算是保障公民(纳税人)应有权利的重要内容(维权宪政宗旨)。其一,国家在预算财政收入时,不应该单方面决定税收政策,而应该实行预算民主,让纳税人在税收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有发言权。其二,国家在预算财政支出时,不应该单方面决定支出政策,要在支出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实现预算民主,确保国家将税收用于生产纳税人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保障纳税人应有的权利。

3.中国宪法文本上的“纳税”概念

“纳税”(“税收”、“租税”或“赋税”等)概念则是宪法文本上“财政”概念群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日本宪法学家卢部信喜看来,“立宪政治乃以国王的课税须得到国民承认这一财政问题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历史,即显示了其重要性。”或者说,“新课租税、或变更现行租税,必须依照法律或法律所规定的条件(日本宪法第84条)”。“这是基于租税乃是要求国民直接负担,因此必须征得国民之同意的原则,源自于在英国自古便常被论及的‘无代表则无课税’的政治原理。”“这里所说的‘租税’,是指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基于其课税权,为了充作其使用经费,强制征收的金钱给付之行为。”(卢部信喜等,2006)其核心是:国家的征税权必须受到全体公民的约束,其民意代表的机构是议会即代议机关。这就是税收问题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问题(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这是所有国家宪法文本中最基本最共同的涵义。这就是“立宪视角下的税收”、“财税宪法”、“财税立宪”或“税收法治”。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纳税”概念与上述涵义相比较,有所区别。在整个1982年宪法文本中,仅出现“纳税”概念1处1次,即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按照蔡定剑(2004)对此条的解说,“税收是国家之基本,公民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创建自己的政府为了公共福利。而公民为此承担的代价和第一义务就是要向国家交税。所以宪法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是可以理解的。”关于“纳税的义务”,蔡认为,“纳税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法律规定,向税收部门缴纳税款。纳税作为公民的一项义务,它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强制性,即纳税人须履行纳税义务,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第二,具有无偿性,即税收是国家单方面向纳税人征收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不需返还,纳税人也无权要求返还。第三,具有固定性,即纳税人和税率都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我国刑法和有关税收法律对公民偷税抗税逃避税收义务的行为作了处罚的规定,严重的偷税犯罪行为将受到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制裁,情节特别严重的要处以3年到7年有期徒刑的制裁。”

然而,通观条款全文和蔡定剑对此条款的精解,在“纳税”一词的相关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公民的义务,而看不到公民的权利,更看不到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看到的只是国家的权力,而看不到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既然没有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又没有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那么,这样的条款,实际上与“国家的税收必须受到全体公民的约束”这一所有国家宪法文本中最基本最共同的涵义或普世性价值是格格不入的。它也同样背离了“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这一宪法宗旨。也说明我国宪法文本中有关税收的条款亟需改革完善,与世界接轨,尽快融入世界宪法国际性的潮流。这是大势所趋。

三、中国宪法文本上“财政”概念群的意义

如前所述,作为规范和价值的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对现实社会的意义,也就是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对现实社会的整合,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社会的解读,二是对现实社会的指导。在本文中,笔者仅以“财政”概念群对乡村债务(注:所谓乡村债务,严格说来,应该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以来,中国的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个人和社会团体,以及政府之间发生的债务(朱钢等:《乡村债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84页)。据农业部调查统计,1998年全国乡村债务共计3259亿元,平均每个乡镇298万元,每个村20万元(宋洪远等,2004);另据财政部财科所研究推算,2004年全国乡村债务总额在6000亿元(财政部财科所,2004)。沉重的乡村债务,不仅瓦解着中国的乡村经济,恶化着政府和村级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而且威胁着乡村社会的稳定,影响着中国农村政治的变化,也严重地干扰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化解乡村债务,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要话题。近年来,尽管人们从政策、体制、政府、市场、法治等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乡村债务进行过各种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但是,“研究和讨论的最终结果和提出的政策建议,仍然是局部和针对个案的政策建议,缺少一个更加宏观,即包括金融、财政、税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法律框架等在内的一揽子改革与政策建议方案。”因为“乡村债务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单一的政策和方案不能根本解决负债问题。”而必须“要以更高的视角,以综合性的诊治来寻找解决乡村债务的良药。”(朱钢等:《乡村债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07页))这一现实问题的整合为例。它表现为:一是从“财政”概念群看乡村债务的成因;二是“财政”概念群在乡村债务化解中的意义。

1.从“财政”概念群看乡村债务的成因

笔者认为,从宪政的视角去看待乡村债务,是解决乡村债务的根本出路。但宪政离不开宪法,宪法又立足于文本。因此,用宪政的视角去看待乡村债务,首先必须用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来解读乡村债务的形成原因。这个形成原因,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来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权失衡;从人大与政府关系的角度来说,就是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失效;从乡村政府和组织与农民关系的角度来说,就是乡村政府和组织对农民的“税”“费”征缴失范。

(1)财政分权失衡。宪政的核心在于分权与制衡,其对财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纵向财政分权和横向财政分权。纵向财政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政府相互之间的财权划分。1984至1994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实行财政分级包干制度。而从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分税制。分税就是分权。就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分权模式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从财政分权的内容上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明显不对称,对地方的财力剥夺过于严重,造成地方政府入不敷出,无力负担基本的公共开支,尤其是广大乡村政府和组织更是举步维艰。乡镇财政极度危机,乡村债务极为沉重。其次,从财政分权的程序上看,中央与地方之间缺乏规范的博弈。财政分权的内容没有通过立法程序,而是由中央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财政分权失衡应该是乡村债务沉重的首要原因。

(2)预算监督失效。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从纵向来说,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权失衡。但从横向来看,却是人大对政府的财政预算监督的失效。财政预算监督就是横向财政分权。横向财政分权的核心,是财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配,具体到目前的中国而言,主要是预算监督的落实问题,即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财政权的监督和制约。

在我国,从1954年至今的4部宪法都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批权。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预算法》,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然而在实践中,往往面临的是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制度的失效甚至缺失。其原因有5个方面:一是政府预算过程中存在预算内容不全,预算编制时间短且编制粗放,预算无详尽的分类分项计划,预算对政府的行为缺乏约束力,预算内容和预算过程缺乏透明度等问题;二是预算年度起讫时间的断档影响了预算案的严肃性(注:根据《预算法》,我国预算年度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它与我国权力机关审批预算的时间无法衔接。全国人大全体会议一般在每年的3月召开,地方人大全体会议一般在开完全国人大会后的4-5月份才召开,因此在预算年度开始的3~5个月,政府所执行的是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三是人大的预算权内容不详;四是人大缺乏审议年度预算报告的能力(主要是代表专业能力不足,审议流于形式;专门机构的工作不力);五是决算制度不健全(朱孔武,2006)。由于上述原因,加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横向财政分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刘文华,2002),立法机关对财政预算监督实际上长期处于监督无力,监督失效,甚至监督缺失的状态,各级行政机关(政府)的财政权力得不到有力的制约,现实中的财政秩序极为混乱,财政危机不可避免,大量乡村债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与财政分权相联系的预算监督失效应该是乡村债务沉重的根本原因。

(3)“税”“费”征缴失范。如果说财政分权(包括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财政分权和人大与政府的横向财政分权)失衡、失效是导致乡村债务的根本原因,那么,在财政分权失衡、失效的既定前提下,乡村政府和组织对农民税费的征缴失范,则是乡村债务形成的直接原因。

自古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在与中央政府的纵向分配博弈中处于劣势,为了生存,地方政府就只能另想办法。有限的制度内税收对于人员不断膨胀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地方政府(这里说的地方政府是县乡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在制度内财政危机、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一般会充分利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在制度外寻求财力支持就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这就是税外收费。农村社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三乱”现象即由此开始泛滥。当税外收费仍然不能满足乡村财政支出的需求而乡村财政危机本身又长期得不到解决时,乡村举债现象便开始大规模、长时期、不可遏制地持续蔓延开来。

2.从“财政”概念群看乡村债务的化解

“财政”概念群对乡村债务的解读是“财政”概念群整合乡村债务这一社会现实的重要意义之一,但绝非根本意义,其根本意义则是对乡村债务的化解,这也是宪法文本中的“财政”概念群对乡村债务这一现实问题最重要的整合。

(1)财政立宪:治理乡村债务的根本出路。财政监督是财政民主的表现形式。财政监督或财政民主的缺失是导致巨额乡村债务的重要原因,弥补或克服财政民主的缺失应该是治理乡村债务的一剂良药。但财政民主的缺失却并非财政民主本身所能解决。因为财政民主、财政立法等都是由财政立宪产生,要真正解决因财政民主缺失造成的乡村债务问题,只能求助于财政民主的宪法依据——财政立宪。

何为财政立宪?在美国著名财政宪法学家布坎南看来,第一,要从立宪的角度说明什么样的财政体制是合理的;第二,税制是国家财政制度的核心问题;第三,以宪法的形式坚持预算平衡的原则;第四,对税收的支出要给予限制;第五,货币供给要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按规则确定而不是随意决定(忻林,2000)。

财政立宪主义产生于和我国社会制度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当然不能照搬到中国来。但这一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根据国情借鉴这一有益思想,构建以宪政为基础的公共财政体制,坚持财政立宪,以从根本上治理乡村财政危机和乡村债务。一是坚持财政民主和财政法定,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代议制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国家财政权主要是财政预算权的控制和监督。二是坚持“有限政府”,要求政府转化职能。“有限政府”是宪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在财政领域,“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财政职能有限(主要是公共服务)、政府的财政权能有限(以人民即纳税人的授权为条件)、政府的财政行为有限(征税等财政行为应该受法律的限制)。三是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宪政原则,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政府相互之间在规范性博弈的基础上合理的财权划分。

(2)预算民主:破解乡村债务的深层成因。预算民主也是财政民主的一种表述方式,但它比财政民主的表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何为预算民主?“预算民主就是指建立这样的一种预算制度,在该制度下,政府的收支行为都是置于人民及其代议机构的监督之下的。这种预算制度将从外部对政府预算进行政治控制,使得政府预算能够实现公共责任。”(马骏,2005)55如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镇)政府的财政权力(村级组织为财务权)能够切实地得到本级人大(村级组织则由村民大会进行财务监督)严格的财政预算监督,就可能避免1994年分税制以来全国农村巨额乡村债务现象的普遍产生,还可以防止往后类似乡村债务的财政危机现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变相出现。

(3)税收法定:走出乡村债务的价值理念。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命脉。税收法定是财政法定的另一种表述,只是税收法定比财政法定更具体,是财政法定的一个方面。

税费问题曾经是中国“三农”问题的中心,沉重的税费问题曾经是压在农民头上的大山。形成乡村债务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民税费负担太重。而农民税费负担沉重,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政府财政权力的审查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权力中,其核心权力之一就是征税权。在人大对政府财政权的监督中,首要的就是对作为核心权力之一的征税权的监督。“在中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在收入方面实现预算民主的最佳途径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政府的税收、收费与债务政策。同时要约束国家在收入汲取方面的权力。”而“一种能够有效地约束国家征税权力的制度就是宪政制度。”(马骏,2005)46正如布伦南等(2000)所指出的,“对统治者的控制,一直是通过对征税权的约束来实现的。”对征税权的约束,关键是制度约束,而制度约束的核心是法律制度的约束,即税收法定(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只要人大对政府财政权的审查监督严格坚持税收法定的价值理念,各级政府机关与政府官员也自觉地用税收法定的价值观念来转变政府职能,用好财政权,广大农民群众也坚持运用税收法定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那么,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一定能够从乡村债务的巨大困难和障碍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等.2006.宪法:总统篇、统治机构篇(上册)[m].周宗宪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421.

布伦南,布坎南.2004.宪政经济学[m].冯克利,王代,魏志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0.

蔡定剑.2004.宪法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59-260.

哈贝马斯.2003.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35,44,48,316,317.

刘隆亨.2004.中国财税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2.

刘文华.2002.宏观调控法制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80-290.

卢部信喜,高桥和之.2006.宪法[m].3版.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14-315.

马骏.2005.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46,55.

任允正,于洪君.2001.独联体国家宪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魏德士.2003.法理学[m].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68,71,329,331.

有机合成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

abstract:theconceptualdesignisthemostimportantpartinproductdesign,isalsothemainmeanstoimproveproductquality,reducecostsandimproveth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Basedonthedefinitionandcontentsofconceptualdesign,analyzedthedesignconceptandmethod,togivetheoreticalandtechnicalexchanges.

Keywords:mechanicalproductconceptualdesign;researchmethod;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机械设计的内涵及其特性

1.1机械设计内涵

在确定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出求解方案,这一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产品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创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和占领更大市场。产品设计本身是创造性的劳动,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因此,重视创新设计是增加机械产品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1.2机械设计的特性

概念设计具有如下特性:

(1)创新性:创新是概念设计的灵魂。只有创新才有可能得到结构新颖、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富有竞争力的机械产品。这里的创新可以是多层次的,如从结构修改、结构替换的低层次创新工作到工作原理更换、功能修改和增加等高层次的创新活动都属于概念设计的范畴。在众多设计路径所产生的设计结果中,将产生一组可行的“新”方案。

(2)多样性:概念设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设计路径的多样化和设计结果的多样化。不同的功能定义、功能分解和工作原理等,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从而在功能载体的设计上产生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了机械式手表和石英手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结果。

(3)层次性:概念设计的层次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概念设计分别作用于功能层和载体结构层,并完成由功能层向结构层的映射。如功能定义、功能分解作用于功能层上,而结构修改、结构变异则作用于结构层,由映射关系将两层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在功能层和结构层中也有自身的层次关系。例如功能分解就是将功能从一个层次向下一层次推进。功能的层次性也就决定了结构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功能对应不同层次的结构。

2.机械产品设计过程的主要步骤及基本内容

对于机械产品设计过程的不同理解,从本质上说是由于对设计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和对设计的理论有不同的理解。机械设计分为明确任务、概念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等四个阶段。机械电子系统从本质上说是电子化了的机械。它所实现的功能和工艺动作过程与机械系统基本相同,只是在实现方式和方法上电子化。它的概念设计步骤包括:功能分析与功能结构构图设计工艺动作基本构成执行机构及其系统的控制方案构思、设计。

机械电子系统概念设计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功能分析与功能结构设计;②执行运动的构思与整个执行运动过程设计——集成:③传感检测系统与机电执行机构系统的融合;④信息出来及控制系统与机电执行机构系统和传感检测系统的集成与融合。总之,产品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视的步骤是功能设计、定性设计。

总的来说,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的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4.1功能分析与功能结构设计

功能抽象化:把市场需求和用户要求通过计算机分析,进行功能抽象,突出任务核心和摆脱因循守旧,有利于找出新颖的方案;功能分解:将功能进行分解,使其得到合适的的若干子功能,分解过程也是创新过程;功能结构图设计:将各子功能的相互关系确定后,进行功能结构图的构思和设计。

4.2工艺动作的分解和构思

实现机械产品的功能是靠工艺动作来完成的,即一系列工艺动作的目的是完成需实现的功能。工艺动作的分解往往对应于功能的分解。例如缝纫机的缝纫功能分解为刺布、挑线、钩线和送布四大功能,它们所对应的动作为机针上下运动、挑线杆供线和收线、梭子钩线和推送缝料四大动作。又如灌装功能分解为送瓶、灌装、压盖、出瓶四大功能,可用相应的四个动作来完成。同一功能可以由不同的工艺动作实现,因而工艺动作的构思也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在制袋充填封口机中,如直接模拟手工制袋动作,则机构动作非常复杂;但如果利用相对运动原理逆反思索方法,制袋成形器不动,而薄膜相对运动,就会使制袋机构大为简化。

4.3执行机构系统方案构思与设计

实现功能的工艺动作,在机械产品内是靠若干个执行机构来完成的。机构产品概念设计最终归结为机械运动方案设计,也就是执行机构系统方案设计。执行机构系统方案的构思与设计是概念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设计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它分为三部分:动力系统、传动及执行机构系统和控制系统。传动及执行机构系统是方案设计的核心。目前,传动系统和执行机构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而且许多机构同时担负传动和执行的作用,无法分割。因此在概念设计中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是合理的。控制机构一般采用各执行机构主动曲柄相位差来实现。

3.产品智能化概念设计研究内容和方法

为了提高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的水平,必须使概念设计实现智能化,采用智能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系统。智能化概念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阐述如下:

3.1智能化概念设计的研究内容

(1)建立各种类型机械产品功能库和功能结构表示库:概念设计的的关键是功能创新和表示、功能分解和功能结构图设计。因此根据各种类型机械产品的功能要求和结构特点建立功能库和功能结构表示库,将会大大有利于人们利用已有专业知识和设计专家经验进行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

(2)建立各种类型机械产品相关的功能载体库和载体

创新方法库:概念设计最终应将各种功能、功能载体加以实现,因此将产品相关的功能载体汇总成功能载体库有利于设计人员构思和分析,使设计达到更高水平。为了追求概念设计达到更大的创造性,对功能载体应不断创新,总结现有功能载体所遵循的创新方法将会有利于人们创新功能载体,达到更为完美的程度。

(3)概念设计的推理方法:概念设计的的推理机制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并最终求得结果的思维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各种知识库中的知识,按一定的推理策略解决机械产品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推理机,目前有基于类比的推理、基于实例的推理和基于原型的推理等多种形式。

(4)产品概念设计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机械产品的评价体系显然是不同的,但是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评价体系仍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一般来讲,对机械产品和机械电子产品分为功能、工作性能、动力性能、经济性及结构紧凑性等五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要充分注意科学性、全面性和专家经验性。对于产品概念设计中初步确定的几个方案,最后应用综合选优的方法来确定最佳方案。这里可以实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系统工程评价和价值工程法等方法。

3.2智能化概念设计研究方法

智能化概念设计的目的是使计算机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辅助人完成概念设计的全过程。“发明是靠99%的汗水和1%的灵感”,在概念设计中,智能化目标就是由计算机完成99%的汗水工作,而由人来完成1%的灵感工作。根据以上认识,机械系统概念设计模型如图2所示。它可以分为三部分:右边部分代表基础知识,它包括原理库、行为库和结构库;左边部分为代表领域知识的本体库和样体库;它们共同作用于中间部分概念设计功能行为结构的设计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