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十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十篇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55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1

关键词:特色文化;融合;旅游产业

一、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敦化旅游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旅游行业竞争加剧,旅游市场悄然发生变变化,消费需求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贯彻落实,也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逐渐加大。尽管近年来敦化市在旅游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六鼎山旅游区还跻身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多方面原因,敦化市旅游产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但恰恰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上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品牌形象还有待树立提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文化特色不厚,内涵品位有待于提升。佛教文化、满族龙兴文化、渤海历史文化、是敦化主打的区域文化。但从产业发展来看,这三种文化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目前体现文化特色的主要旅游景点全市有三处,即正觉寺、清祖祠、渤海广场。在特色文化的挖掘上,虽然改建了正觉寺,新建了六鼎山金鼎大佛,新建了清祖祠和渤海广场,但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相似度太高,比如佛教文化,虽然新建了48米高的金鼎大佛,但同其它地区相比,相似性太强,没有个性和比较优势,缺乏垄断性和独占性,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佛教文化的特色。二是内容浅薄,渤海国文化主要从渤海广场墙壁上刻画的的几尊国王画像来体现,清祖龙兴文化也仅以大殿内摆放几尊皇帝塑像来证明,无法让游客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真正的历史。普遍存在内涵品位不高、文化特色不浓,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地域厚重的文化特色。

2、旅游产品不足,文化内涵有待于完善。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上同旅游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品种数量少,尽管旅游管理部门动了很多脑筋,也搞了招商引资,但品种还是比较少。二是产品本地文化内涵不足,好多旅游产品没有打上本地文化的烙印,产品雷同,在这里能买到的,在其它旅游景点也能买到,而且完全一样,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三是大部分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包装,与文化不搭边,单纯卖当地产品,档次不高、没有特色,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的寥寥无几,满足不了游客的购物欲。四是产业链条短,以木耳为例,基本都是原生态的包装产品,没有开发以木耳为原材料的精加工和系列产品。

3、品牌定位不准,宣传手段有待于丰富。敦化旅游品牌定位是: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为重点,大力发展佛韵游、民俗游和文化游。“山水佛韵”这句话放到几大佛教名山都适用,比如,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而且让人浮想联翩的东西可能更多,但放到敦化既没有突出主题,也没有突出特色。因为敦化山无名山,水无名水,佛无道场,所以这样的品牌定位很难打出去。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敦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应围绕大佛做文章,突出佛教文化,把大佛与“xx佛道场”联系起来,广辟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加大选出力度,让“xx佛道场”根植人心,会及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4、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文化深度游有待于构筑。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是一个门票经济阶段,是最原始的、最初级的阶段,游客到景区多以看景为主,来去匆匆,虽然敦化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大多数来敦化的游客以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敦化的旅游缺乏和文化深层次的跨界结合,旅游产业链有待于拓展延伸,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二、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敦化旅游产业要上档升级,必须走与文化相融之路,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旅游资源为支撑,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打造知名品牌为目标,深刻挖掘内涵,努力把敦化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1、围绕文化深度开发,提升内涵品位。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确立全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以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向纵深迈进,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层次。一是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特色。要充分利用独有的金鼎大佛,建设“xx佛”道场,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突出“xx佛道场”佛教文化特色,逐渐扩大影响力,融入到佛教圈、旅游圈和社会大众圈,在循序渐进中提升竞争力。二是围绕“民俗”做文章,挖掘民俗特色。选择最为典型、最有特点的东北原生态村,保持草房,院落面貌,以早期农民生产、生活和用具的自然形态为展示内容,附以铲地,犁地,编筐,冬天坐雪爬犁等民俗娱乐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三是围绕“佛事活动”做文章,展现佛教文化。利用正觉寺,金鼎大佛的优势,通过策划某一特定佛事活动,精品化佛事活动内容,品牌化佛事活动名称,广泛宣传,使佛教居士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四是围绕“历史文化”做文章,融入主题文化。要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已经建成的渤海广场和清祖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挖掘和充实历史内容,使渤海历史文化更具传奇色彩,更具吸引力;使满族龙兴文化更具观赏力。让游客在市内不同景点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

2、注入文化色彩,完善服务功能。要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动社会的力量大搞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游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在吃上要有文化品位,风味小吃要开发出佛家素食风味,本地民俗风味,满清系列风味,渤海传统风味,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吃得好、吃出品位,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游客。二是在小商品上要讲究特色,深入挖掘推出一批敦化本地的旅游产品、如,用本地独有的树种磨制的佛珠、佛琏,民间编制,渤海和满清的特色用品或饰品等有特色、有内涵的旅游商品,不断提高购物对旅游收入的贡献率。三是打造“佛韵梵音”夜景灯光晚会,让游客在佛歌梵音中度过美好的夜晚。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2

关键词:文化;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特色

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拄。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经济效益和经济地位得以不断提高,已成为辽宁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在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虽然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却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的表现便是旅游购物发展较为滞后。辽宁需要用好地方文化这张牌,推动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一、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及其内涵

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因旅游消费需求而购买的并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的四大支柱之一,是辽宁旅游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市场前景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基本要素。因此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辽宁旅游经济的内涵式发展,推进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阵型具有重要的F实意义。

产业集群是一种效率较高的企业合作制度,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企业集中在同一产业或产业链,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

根据产业集群的定义以及旅游业的特性,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可以界定为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部门与机构(包括旅游商品研发机构、为旅游商品生产与流通提供辅助支持的企业与部门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集的现象。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在旅游业的具体反映,也是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高级形式。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是促进辽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辽宁文化资源分析

辽宁地域文化是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类型,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辽宁地区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不仅是辽宁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重要精神载体,也是最深厚的根基。

1、历史文化资源

辽宁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主要包括:查海文化、红山文化、其单位化、高句丽文化、满清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从考古发现来看,辽河流域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辽宁地区就有人类劳动、繁衍、生息活动。在营口大石桥南金牛山发现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遗址,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在朝阳市喀左县发现的鸽子洞遗址及出土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遗址,距今有5万年左右。约在7000年前,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沈阳新乐遗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显示了辽宁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繁荣景象。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5500年,从出土的祭坛、积石冢、神庙和女神彩塑头像、玉雕猪龙、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这里存在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标志着辽宁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2、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在辽宁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中,民族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在历史上,辽宁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目前辽宁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共计643万,其中,最主要的4个少数民族中,满足和锡伯族的人口占全国第一位,蒙古族人口居全国第二位,朝鲜族人口居全国第三位。在辽宁的各少数民族中,以满族文化对辽宁人的影响最大。辽宁不仅是满足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满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满族的服饰、饮食习惯、生活习俗等至今都是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辽宁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非物质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充分体现了辽宁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

3、工业文化资源

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新中国50年的工业史上,曾经创造了100个“第一”。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辽宁是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基础雄厚的重工业基地。建国以来,辽宁省建立了以重、化工业为主体、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形成了积淀深厚的钢都、煤都、石油城、化纤城等现代工业文明。

4、自然地貌资源

首先,辽宁拥有丰富的天然景观,独特的旅游资源,东起有“雄伟幽奇秀”的凤凰山,世界遗产高句丽和鸭绿江,拥有亚洲第一的本溪水洞;中部有一宫两陵,道教圣地鞍山千朵莲花山、本溪的九鼎铁刹山;佛教圣地医巫闾山、太子河和辽河,西有盘锦的丹顶鹤和红海滩、中国最大的芦苇荡等,形成多姿多彩、丰富、优秀、珍贵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其次,辽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东北唯一的海洋省份,海洋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第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岫岩玉、玛瑙是我省岫岩和阜新的特色矿产资源。这两种资源以其储量丰富、质地优良,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三、发掘地域文化。推进辽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文化充分交融的当今社会,文化资源对旅游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而易见。

旅游商品是旅游地特色资源的名片,反映着当地特色,只有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紧密相连的旅游商品才会具有吸引力并获得长久发展。这就需要在开发辽宁旅游商品市场时,要充分体现辽宁各地方、各民族的地域特色,不论是制作原料的选择还是制作工艺的运用都要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这是树立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品牌形象的基础。但目前辽宁省各地旅游景点和商店所销售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满足购物市场的需求,这也成为制约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最高层次、最具开发价值的。辽宁作为文化大省,拥有历史悠久的远古文化、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唯我独有的清前文化、象征现代文明的海洋文化、占比重较大的城市文化和大工业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辽宁特色文化资源。辽宁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征,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供给和保障。如何把辽宁的文化资源科学合理的有效利用,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地方文化挖掘。突显辽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地方特色

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一个旅游地区的象征,其核心吸引力就在于地方特色,同时也是旅游商品的价值所在。|宁地域文化的特色性和差异性是树立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品牌形象的基础。因此,在制定辽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策略是,一定要以地域文化的特征、内涵为重点,充分挖掘其特色内涵,才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1、运用地方文化,共创辽宁旅游商品知名品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更加倾向于购买那些具有文化性、精神性、创新性的旅游商品,文化特色越突出,竞争力就越强。辽宁自然景观的独特性以及地域文化的丰富性,是其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巨大优势。因此,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要在深入剖析地方文化的基础上,相互融合,共同培育出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商品。

2、加大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促进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形成。

辽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极为丰富和珍贵,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民族地区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使其保持原汁原味。为了更好地发展辽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辽宁各地政府应当对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及工艺进行全面考察,深入挖掘各地特色,统筹规划,差异化发展,形成独居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

3、加强技术的投入与创新,增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竞争活力。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新型旅游商品,加大科研技术的投入与创新是辽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并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目前辽宁旅游商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加强旅游商品的技术创新和改进力度,增强旅游商品的技术含量,以培养旅游商品中的精品。其次,应积极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征集大赛,扩大征集范围,如具有纪念意义辽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工艺美术品、由民间艺人开发的旅游商品、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旅游装备品及其他相关产品。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评选出构思独特、设计新颖的辽宁旅游商品,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挑选创意人才,为旅游商品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3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 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 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 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 、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八大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 and james h.gilmore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2

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 - 08 - 01

[3] 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 (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4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

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满族特色文化,其独特、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本溪市借此良好机遇,通过不断挖掘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对旅游文化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以提升本溪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

1本溪市发展大旅游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机遇

2016年中央7号文件明确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提出要把东北建成世界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这不仅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本溪市发展旅游产业是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突破口,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是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溪市将旅游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相继出台了《本溪市加快推进“中国枫叶之都”建设行动纲要》和《本溪市近期旅游改革发展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加大旅游产业建设力度,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逐步配套。旅游业作为“三都五城”中主体产业之一,显现良好的基础。2015年,全市旅游业实现增加值大约64.05亿元,占GDp5.5%,接待游客已达23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41.7亿元,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溪旅游正处在从数量增长到质效提升、从阶段性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正在迈向一个社会化、生活化、特色化发展的新时期。

2本溪旅游业的文化性特征

本溪作为东北地区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具有成为世界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坚实基础和发展空间。本溪拥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6处,景点近千个,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个,各类景区与风景资源保护区总面积1080平方公里。其中著名的有世界文化遗产—桓仁五女山高句丽山城,亚洲最大的天然溶洞—本溪水洞,东北道教发祥地—九顶铁刹山,国家森林公园—关门山等,集山、水、林、泉、洞为一体,素有“燕东胜境”之称。综合分析可见本溪的旅游资源主要以人文资源为主,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的文化构成了本溪旅游的主题,也因此把本溪旅游业定位为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期。

3本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精品的旅游项目

从本溪游客的客源情况来看,客源范围狭窄还主要局限于省内,省内旅游客源占据主要份额。虽然本溪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除了本溪水洞在全国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以外,其他的旅游资源没有形成精品的旅游项目,而且缺乏整合,没有所以竞争力和凝聚力得不到发挥,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相交融的综合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3.2缺乏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每到节假日或者每年观赏枫叶的最佳季节,由于本溪旅游的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经常出现车辆突然增多发生交通拥堵现象。餐饮业由于缺乏监管,出现高价菜价,每年都有游客因不满旅游服务而发生争执投诉的事情,破坏了本溪旅游的名气,到本溪旅游的整体满意度较低,严重影响本溪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3.3没有形成特色的餐饮文化和购物产业链条

在本溪旅游的人均花费支出中,主要用于住宿,餐饮和交通,这三者之和占总消费支出的64.6%;对具有满族风情和浓郁东北特色的饮食文化没有开发,还停留在“小作坊林立”、“小吃遍地”的水平上,没有形成以饮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从游客旅游消费支出来看,购物消费支出较与发达旅游城市相比,“购物”方面是一大薄弱环节,只重视门票收入,对购物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够,这对于本溪的文化旅游产业来说,文化娱乐和文化特色的商品购物水平较低,说明关于商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还停留在门票经济的观念,还没有形成产业经济理念。

4本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本溪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要从本溪的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出发,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4.1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文化旅游项目在丰富本溪旅游资源中选择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号召力的旅游产品,使之发挥“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引爆效应。要巩固升级传统品牌,提升本溪水洞、中国枫叶之都、中国温泉之城等品牌的影响力。要培育新品牌,规划发展好一路一带一城一域、工业遗产群、重走抗联路等新的旅游集聚区和旅游线路。同时,把国际枫叶节做强做大,举办旅游文化论坛、道教养生论坛等活动,实现重大节庆品牌和平台品牌升级。

4.2在旅游新业态发展上有突破

加大对新产品和新业态的政策扶持;深入挖掘山水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工矿企业资源、民间民俗资源、文化教育资源、中医中药资源、医药保健资源、健康养生资源,开发特色民俗,风味小吃,做好做优特色村镇、特色农业、特色风情等观光旅游,引进国内外表演艺术;

4.3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必须实施城市整体宣传战略。一是整体营销,打响城市品牌。深入挖掘、整理、提炼本溪历史文化,为旅游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讲好本溪故事。二是全媒体宣传。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释放内宣、外宣、网上、网下宣传动能,全方位宣传本溪旅游。三是创新宣传方式。运用政府公关、社区营销模式,开展精准营销,提高旅游宣传的针对性和受众面。

4.4提高旅游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软环境建设,优化投资运营环境,建立旅游诚信体系和景区点合作联盟,全面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引导建立旅游景区协会、旅行社协会、酒店协会、民宿协会、营地协会等社团组织,强化旅游行业监管自律。

4.5增加本溪特色的购物

文化产业提供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确保地产产品标准和质量,让游客买的放心。要与农产品深加工结合,把本溪具有优势的野蘑菇、林下参、刺五加、野生猕猴桃、桓仁大米、大榛子、煎饼、林蛙等特色产品加工包装成旅游商品。大力开发辽砚、剪纸、农民画、版画等文化产品,开发具有道教文化、满族文化元素的特色产品。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5

[关键词]都市农业旅游延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

4.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在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

三、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设计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

(1)内圈层农业商贸休闲区。本文内圈层指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内的区域,这里串联着最具特色的旅游地,并使热点和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外圈层观光度假区。本文外圈层指辐射层――黄陵县、黄龙县、吴旗县,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外200Km以内离延安市区较远的区域。

(3)城郊田园休闲体验区。主要指市区郊区田园,如南泥湾、万花山等,适合进行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的区域。

2.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1)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变革旅游观念。(2)城市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和谐推进。

3.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产品特色。特色和品牌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在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有形、无形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深化、活化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品牌产品。

4.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县区旅游业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联合营销,进行县区间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线路景观的优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县区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打造产业链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5.树立城市形象,挖掘特色都市农业文化

在保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注意避免出现唯“农”而“农”及项目内容趋同,重点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6.体现创新,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与红色旅游并重发展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6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

4.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在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三、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设计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

(1)内圈层农业商贸休闲区。本文内圈层指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内的区域,这里串联着最具特色的旅游地,并使热点和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外圈层观光度假区。本文外圈层指辐射层——黄陵县、黄龙县、吴旗县,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外200Km以内离延安市区较远的区域。

(3)城郊田园休闲体验区。主要指市区郊区田园,如南泥湾、万花山等,适合进行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的区域。

2.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1)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变革旅游观念。(2)城市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和谐推进。

3.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产品特色。特色和品牌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在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有形、无形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深化、活化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品牌产品。

4.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县区旅游业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联合营销,进行县区间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线路景观的优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县区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打造产业链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5.树立城市形象,挖掘特色都市农业文化

在保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注意避免出现唯“农”而“农”及项目内容趋同,重点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6.体现创新,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与红色旅游并重发展

首先,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其次,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化道路,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来保护和培育红色旅游资源,改善红色旅游环境,保护红色旅游产业,同时为都市农业旅游特色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摘要]近年来,都市农业旅游成为都市旅游和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本文选择旅游主题单一的城市——延安为对象,在明确都市农业和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延安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为实现延安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了新的途径。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218-03

2015年,江西旅游接待总人数为3.8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637.7亿元,旅游业已成为该省十大支柱产业之一。

1江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江西地处亚热带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分别与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联系密切,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江西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山清水秀、植被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被称为沿海地区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江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我国独有的红色精神家园、绿色生态宝库。江西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品质高。按国家旅游资源标准分类的类景观江西全部拥有,在具体的155种基本景观中,江西有153种(仅没有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和观光游憩海域两种)。江西有5处世界遗产地;4处世界地质公园;a级旅游景区283家,其中5a级景区8家、4a级景区91家;5a级乡村旅游点2家,4a级乡村旅游点88家;部级风景名胜区14处,综合评价位居全国前列。

绿色山水旅游、红色摇篮旅游、古色厚土乡村文化旅游相互交织,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和“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及“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江西旅游特色。

江西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46处,44个国家基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28处,部级自然保护区14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位居全国第二位。江西是生态资源大省,绿色山水旅游资源概括起来就是“一湖清水三颗明珠四大世界遗产六座名山一个最美乡村”。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三颗明珠――柘林湖、仙女湖、陡水湖,四大世界遗产――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六座名山――武功山、明月山、三百山、大觉山、灵山、三爪仑和最美乡村婺源。

江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众多,革命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多、分布广,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500多处,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被称为中国红色摇篮。红色摇篮概括起来就是“四大摇篮一条小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根据地,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八一起义英雄城南昌被称为人民军队的摇篮;赣南红色故都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被称为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被称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一小道”即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从这里走出的“小平小道”。这些都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中国现代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基地。江西的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

江西拥有125个中国传统村落、116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最为有名的古色厚土乡村文化旅游概括起来有“七个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宋城(赣州),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千年药都(樟树),自古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四个千年名楼(滕王阁、浔阳楼、郁孤台、八境台);三个千年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五个千年古村(流坑古村、理坑古村、陂古村、钓源古村、竹桥古村);五个千年古寺(能仁寺、庐山东林寺、真如寺、净居寺、天师府)。桔乡、莲乡、茶乡等众多的特色旅游景观村镇,鄱阳湖渔俗、赣南客家风情、婺源茶俗、景德镇窑俗、樟树药俗等丰富的民俗风情,锁呐、彩灯、傩舞、山歌等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

此外江西还有武功山,黄岗山,龙南围屋及樟树古海盐温泉等旅游景点。明月山高山观光小火车、大千世界、中华贤母园、南昌万达旅游城等一批创新型旅游项目也开始投入市场。

2江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西旅游业发展有着极好的资源优势,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江西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了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旅游i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江西基础工作相对滞后,致使旅游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产品单一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要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旅游景区要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延伸。必须建立较为齐备的休闲游乐设施、购物中心,并在金融、通讯、医疗等方面具有便利的条件,这样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江西由于经济实力薄弱,旅游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各大旅游景区在这方面的配套设施较少,特别是旅游、购物、娱乐的开发建设滞后,严重依赖“门票经济”。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匮乏,目前主要以观光产品为主,专题游、度假游和特种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活动较为单一,体验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参与性不强,适合旅游者需要的、健康向上的、富有江西特色的旅游活动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旅游商品趋同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收入,制约了江西旅游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2.2旅游品牌意识不强,创品牌、名牌进程缓慢

江西是旅游资源大省,同时又是旅游品牌弱省。由于认识不到位,我省旅游品牌意识淡薄,重接待、轻形象,忽视品牌效应,很少有旅游企业能将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理念通过营销手段将其整合成为一个品牌推广出去,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存在着品牌知名度低、品质参差不齐、品种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许多的传统土特产、工艺品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进行开发。江西特色旅游商品总体市场规模偏小,研发、生产、销售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因此,推动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需要在树立品牌、提高品质、增加品种、突出特色上大做文章。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品牌。

2.3特色旅游开发不足

特色是市场竞争致胜的法宝,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优势,就没有生命。江西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绿色山水旅游资源、红色摇篮旅游资源、古色厚土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众多,但挖掘不够。江西虽然也开发出了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如景德镇陶瓷文化游、井冈山红色游、安义古村游、赣南客家围屋游等,但目前大多数旅游企业对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挖掘不足,在旅游产品、项目、业态的策划规划和投资建设上存在简单模仿。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恶性价格竞争。挖掘个性化的特色旅游项目,紧紧抓住文化与历史、民俗的主题展示浓郁的江西特色,是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4旅游管理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到位

旅游资源整合就是对一切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吸引更多旅游者、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江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缺乏统一布局,地域分头拥有,管理分散、市场化程度低;缺乏统一规划,旅游景点多、散、小、乱,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旅游开发各自为政。甚至以前出现了诸如庐山“一山多治”的怪现象。旅游景点没有连成片、串成线,难以形成规模化,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旅游品牌的营销推广,都形成不了整体效应。单调的旅游景点项目,缺乏游客互动与参与,能大量吸引游客的景区景点不多,必然导致游客留置时间短,消费少,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低,这与江西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3促进江西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江西已经提出要从旅游资源大省建成生态旅游强省,必须整体谋划旅游产业规划与布局,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走出一条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道路。

3.1强化“大旅游”发展理念

旅游业是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产业群体,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关联性强、牵涉面广的综合性产业。要真正认识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意识到旅游业在提升江西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解决就业、美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强化“大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综合考虑,同时提高旅游业与江西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关联度。在政府决策、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将旅游业纳入整个地方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

3.2整合旅游资源

对于旅游资源丰富却又分布相对分散的江西来说,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尤其重要。整合旅游资源能够强化旅游主题,发挥规模效应。依托江西现有旅游资源,采用行政区划调整、股份制改造、企业兼并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将单一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区域的形象,将有关联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推出,形成旅游发展合力。这就要打破地区各自为政的开发格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江西旅游资源的具体状况从而科学规划,明确其开发利用方向,盘活旅游资源,为深度开发奠定基础。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部级旅游景区为龙头,将多个旅游景区组成一个游览区或旅游经济圈,朔造江西旅游主题和新形象,打造好南昌、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武功山、瑞金和三百山等8大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提升江西旅游业竞争力。

例如今年行政区划新调整设立的庐山市,管辖庐山80%以上的山体和旅游资源,整合附近景点,将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群等都统一纳入庐山市管辖,有效整合庐山的旅游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庐山“一山多治”、资源分散、乱象丛生的局面,形成大庐山旅游的整体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庐山旅游业。整个庐山旅游一盘棋在住宿、餐饮、旅游、购物、娱乐、交通等相互配合,让游客来得高兴、玩得好、留得住、游得满意。

3.3挖掘特色旅游

特色就是“独有”,是企业的生命和灵魂,没有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也优是特色,人优我新还是特色,旅游业同样要坚持这一特色原则,打造旅游精品。江西最先提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但近年来其他省份也纷纷仿效,这就要求江西旅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赋予新的内涵。江西旅游在“红色、绿色、生态、赣鄱文化”应突出自己的特色,重点打造红色革命游、绿色乡村游、历史宗教文化游等特色牌。各个景区根据自己的特色,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如景德镇加大古代制瓷作坊遗址、历代陶瓷精品和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保护和开发力度,开发赏瓷、制瓷、购瓷等活动,尤其是让游客参与制作陶瓷项目,提升游客参与感。井冈山、南昌、瑞金、安源等依托红色革命摇篮开展革命教育活动,增强旅游产品特色。

以南昌为中心推出革命传统教育旅游线(南昌――井冈山――瑞金)、名山瓷都文化旅游线(南昌――庐山――景德镇)、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线(南昌――龙虎山――三清山),将这三条旅游线打造成江西部级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其他辅助旅游线路,如名山、茶乡、瓷都生态旅游线(三清山――婺源――景德镇)、候鸟保护区旅游线(南昌――鄱阳湖吴城)、革命传统教育旅游线(赣州――瑞金――兴国)等。还可以联动周边省份景区,与湖南张家界、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等加以连接,深度参与“长江中游国际黄金旅游圈”,协同推进“闽浙皖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打造融合精品旅游线路。

3.4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经从以观光旅游向百姓休闲健身旅游、度假旅游转向,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出游方式将会以休闲游为主为。休闲旅游是建立在一定的旅游资源基础上,以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为条件,赋予特定的服务内容和文化景^,以休闲为目的,离开旅游者居住地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活动。在这一背景下,江西旅游业发展重点也要向乡村游、自驾游、体育旅、度假游、文化体验游、健康疗养游等方向发展,打造一批旅游度假区、度假酒店、旅游度假城市、休闲农庄等,逐步将江西旅游产品培育成以休闲度假游为主,实现江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3.5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旅游宣传是通过各种媒体,将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信息进行传播,帮助旅游业获得经济利益营销方式之一。旅游宣传营销是推动旅游业的催化剂,加大旅游产品宣传力度,才能提高其知名度,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江西要继续利用好传统媒体做好旅游宣传推广,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和部级报刊、杂志开设专栏、专版、举办专题活动等,加强对江西旅游宣传。创新旅游营销手段,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平台,加大各门户网站和主要旅游网站的宣传推广,使用微信、微博、手机app、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激发受众的旅游欲望,拓展客源市场。

2011年拍摄的《走遍中国・精彩江西》,引起了社会对江西旅游的关注。同年推出“江西风景独好”,2012年“博动江西”,2013年“show美江西”等旅游品牌宣传营销活动,提升了江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给江西旅游市场带来明显成效。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西发展旅游业基础好,拥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机会,只有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江西旅游业必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薛智韵.江西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科技广场,2011(4):68-73.

[2]罗华,刘敏,陶春峰.江西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分析[J].科技广场,2006(3):35-36.

[3]沈鹏熠.加速江西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统筹性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1):129-133.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8

abstract:Basedontheuniquegeographicallocation,climaticconditionsandnaturalsceneryofQinghaiprovince,andthe

multi-ethnicpopulatedsocialstatus,Qinghaihasthegreatadvantageofdevelopingcharacteristicstourism.inordertomakeQinghaiprovincialtourismindustrybigger,strongerandwithmorecharacteristics,thispaperintroducesthesignificanceofdevelopingcharacteristiceconomyindustry,pointsouttheproblemsinthecharacteristiceconomyindustryandputsforwardtheideasandmeasuresaboutmarketdevelopmentofQinghaicharacteristictourism.

关键词:特色旅游业;发展;对策

Keywords:characteristictourism;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09-02

1发展特色旅游业产业对青海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青海省旅游业总体上已经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青海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已经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制定了新的目标:坚持以高原特色旅游业为龙头,促进服务业发展实现新提升,力争将旅游业发展成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发展特色旅游业并不是盲目的跟风,而是对促进青海省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有重大意义。特色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同时它也可以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发展特色旅游业会加大青海省的人流量,促进对外交往,增加青海省的“软实力”,为发展三大产业奠定基础。游客游玩坐车促进了青海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游客吃饭促进了青海餐饮业的发展;游客住宿促进了青海房地产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效应;游客为留作纪念会买青海省特有的产品,从而游客为青海省做了一个免费广告,对青海省特色产品(如:藏毯、冬虫夏草、枸杞、老酸奶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总之,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消费,增加人民收入,带动青海省经济的发展,增加青海省的GDp。

2青海省特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青海省经济的发展,凭借“避暑”的气候优势,近些年来青海旅游的人也逐渐增多。虽然青海的旅游业在过去十年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青海省特色旅游业要想做大做强,依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对制约青海省特色旅游业的因素进行一一剖析。

2.1交通不畅亟待解决青海省地处我国内陆,以山地为主,交通不便,其经济发展缓慢,在公路建设方面较为落后,从大的区域来看,缺乏联结各地区的公路干线,现有的公路干线等级也比较低,不能满足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从景区内的旅游道路和到达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用公路来看,景区内部乘车困难、进入景区不便也是制约青海省特色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2.2旅游产业集中度低,资源开发粗放青海省旅游产业集中度较低,景区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布局分散,管理无序,致使景区开发缺乏专业的旅游理念,景点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由于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产品成本较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而且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粗放,有些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会对青海省的自然资源造成巨大破坏,且旅游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差,没有竞争优势,从而制约了青海省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2.3旅游产品缺乏旅游品牌青海省旅游项目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旅游主题,存在模仿嫌疑,比如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形象和区域旅游形象大同小异,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从而便削弱了旅游市场竞争力。再者,青海省景区建设没有统筹规划,造成了各个旅游景区各自建设各自的,以致景区形象重复、特色不突出,不能调动起游客旅游的意愿。

2.4旅游产品缺少文化包装的景区蕴含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民族风情意蕴深厚,并且开发挖掘的较青海要有深度。而青海省各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文化包装,特别是没有将形象的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化。由于缺乏具体的文化载体,致使旅游产品普遍缺乏生命力。

3青海省旅游产业开拓市场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3.1注重多样化优势的宣传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原生态、原汁味、特质性以及多元化,是青海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而这些恰好适应了当前国内外游客的品味和消费偏好。青海应该通过大力宣传“大美青海”,借助媒体、会展、节庆、文体活动等各种平台,加强对内地沿海发达地区、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宣传推介力度,把大美青海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到青海来旅游。

3.2增加交通建设投入青海省大部分道路的修建依赖于政府的扶持,而政府投入资金有限,青海省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也较少,因此增加交通建设投入就是扩大对旅游业的投资、融资渠道。除政府带头投资,可以以“谁投资、谁受益”为原则,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形成“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加快交通建设步伐,推动青海省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利用所筹资金实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速度,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具体应修建到景区的道路并提供客运或是公交,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轻松到景区”的路线。

3.3着力培育一批旅游精品为了达到各个景区各具鲜明特色,青海省相关部门可做统一规划,做到每个精品别具一格。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地形复杂独特,有高原、沙漠、冰川、湖泊、盆地、江河,气候亦适宜,西宁被誉为“夏都”,由此可建立“品青海百态”旅游套餐,带游客到各个地形一睹风光。青海省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孟达林区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有各种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另外还有互助北山、尖扎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让人留恋往返的青海湖旅游区等等,由此可建立“品名区景致”旅游精品,组织游客游遍青海著名景区。青海省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由许多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有贵德玉皇阁、白佛寺、文成公主庙以及土族和撒拉族之乡,由此可建立“品各族风情”旅游套餐,带领游人到各个民族的寺庙去感受每个民族的特色。

3.4打造强势品牌青海省一贯以绿色无污染著称,打造生态品牌再好不过。依托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的休闲度假游和观光旅游,通过播放广告、发放宣传页、举行娱乐文艺活动等多种渠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特色生态旅游业,同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推出青海省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打造“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形成青海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将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创新优化旅游产品,建成“避暑山庄”、宗教文化、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整合青藏铁路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设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异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建设“三江源”集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为一体的生态精品旅游区。

参考文献:

[1]马桂芳等.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8.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9

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依然存在,在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文化旅游以及政策支持问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都限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探索解决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的发展策略势在必行。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探析

(1)较高的旅游产业定位和较低的旅游管理人才素质之间的差异性。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为有特色、高品位、集约化的方向。但是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加入,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客观条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海南省基础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的落后现状和对岛外优秀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目前海南省旅游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要求。

(2)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性。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旅游产品,以此推动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导致深度旅游发展严重不足、旅游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观光旅游发展快速,而文化旅游、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相对不足;海南岛东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海南岛中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海南本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目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性。推动海南旅游产业形成快速发展的因素较多。例如,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产业状态、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再加上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都推动了海南旅游产业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海南旅游产业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就必须将海南本土长期积淀的当地特色文化进一步融入海南旅游产业之中。许多特定的海南本土文化资源是具有不可移动的特征,是不可替代、难以模仿的。并且这些特色的历史文化沉淀,推动形成了目前海南地域性特征鲜明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形态。假如海南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与知名旅游特色品牌能够形成合力,将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海南长期积淀的本土文化对于进一步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与海南目前相对粗放式的旅游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4)良好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薄弱的政府政策支持之间的差异性。海南国际旅游岛想要实现其发展目标,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此逐渐地实现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定位。但是,目前海南地方政府对海南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执行力度距离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仍显不足,导致海南旅游产业仍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和世界上定位相当的著名旅游胜地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解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差异性问题的发展策略

(1)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持。但是目前海南旅游产业的人才结构与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严重不符。首先,海南地方政府要加强自身人才建设,为加大旅游产业监管力度和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供组织保证。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加快推出对于各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的优惠措施,确保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再次,要进一步破除各类阻碍人才引进的制度障碍,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从而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工作、创业。

(2)创新旅游产品设计,发展高端旅游。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如巴厘岛、夏威夷等都将高端旅游作为发展目标。海南岛稀缺、独特的旅游资源都决定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将高端旅游作为发展目标。实现高端旅游的发展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发展多样化的高端旅游产品,借鉴当今世界著名热带旅游胜地的发展经验,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加快发展体育旅游、高尔夫旅游、养生旅游、邮轮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并进行创新和演化,以吸引国内外的高端游客。第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例如,建设主题公园,其中包括会展、飞行、赛车、游艇、邮轮等旅游项目,确保能够为游客提供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第三,创新高端旅游产品的促销方式,针对不同地区的旅客需求,有针对性的分析其旅游市场特征以及高端游客的潜力,有效地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高端旅游服务推广国际市场。

(3)深挖本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海南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海南独具魅力的旅游产业优势,打造海南文化旅游产业,对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建和发展文化旅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应该加强海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例如,设立专项的文化旅游产业扶持基金、出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文件等。其次,传承和弘扬海南的苗文化、黎文化、南洋文化等海南特色本土文化,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再次,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内涵,海南应该充分发挥当地文化特色,并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热带海洋景观观光、举办海鲜宴、开展赛艇比赛、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游玩等旅游项目中,帮助海南文化旅游产业走向快速发展道路。

(4)强化政府政策支持,推动跨越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佛罗里达、夏威夷等旅游度假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政府在投资环境、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进一步支持,帮助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投资环境方面,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环境、公正执法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等方面优化投资环境,细化并严格执行各项引资规章制度,吸引各类合法投资主体来国际旅游岛投资、创业。金融支持方面,应该采取多种举措促进海南金融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金融支持,紧紧抓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机遇,吸引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内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海南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形成更加丰富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市场准入方面,应该坚持“非禁即可”的市场准入原则,即只要是和现行政策不相矛盾的领域,就能够进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实行本土企业、内地企业、外资企业同等待遇的开放原则,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通过实施各种政府扶持政策,一定能够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篇10

关键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宁波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体现,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升到新的阶段的必然结果和产物。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旅游建设的新形态,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文化,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提高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的中心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宁波市境内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其中包括拥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奉化蒋氏故居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此外,宁波还拥有梁祝传说、宁海平调、朱金木雕、甬剧、石浦富岗如意信俗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浙东地域特征和海洋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已达到14个。

2.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宁波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旅游业总收入占到GDp的9.5%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宁波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96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0.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0.53亿元,旅游经济各项指标居全省第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前列。

3.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

近年来,宁波市以现代传媒、商务会展、包装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成为宁波市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以贝发、广博、三a等民营企业为龙头的宁波文具业,出口量占全国的1/3。江东LoFt创意街区、海曙“新芝8号创意园”、江北的“财富创意港”、鄞州“128创新园”、象山影视城、江北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规模,江北慈城古城手工DiY创意园区、镇海宁波商帮文化创意产业园、梁祝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集文化、观光、教育、休闲和传承等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也正在逐步形成。

4.较好的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

宁波作为沿海较发达的城市,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其所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宁波市发展理念超前,市场运作能力强,合力兴旅氛围已经形成,再加上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到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地方财政、民营资本殷实,人民消费需求层次与总量不断提高等因素,为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势后劲。

二、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转变理念,政府主导,创新体制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横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需要形成适应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为此,可以考虑采取由市级分管领导统筹协调,成立由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相关的科技、经济、文化、城建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并通过政府、业界等合作,成立发展基金,对富于创新精神或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提供支持,从投资促进、人才招引、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同时,要建立健全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服务体系,营造适宜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二)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拉长产业链

宁波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探索和培育阶段,除了文具制造等文化产品生产在全国形成一定优势外,总体水平与杭州、深圳等城市相比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链尚有待拉长,产业集聚度不足,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低,盈利状况并不乐观等。同时,宁波旅游的发展也存在旅游国际化程度偏低、旅游创汇能力较弱等问题。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开发和规划文化创意不够,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缺乏等是主要原因。

因此,深刻认识和挖掘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是把宁波旅游的发展引向纵深,实施宁波旅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因素。应充分利用宁波文化资源优势,从宁波历史积淀的文化土壤中挖掘出宁波精深的文化内涵(如宁波商帮文化、海洋文化、藏书文化、三江文化、梁祝文化等),加强创意产业的开发力度,探索开发参与性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有效拉伸和延长文化产业链条,打造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由产品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人才基地建设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源泉是人才的创造力、智慧与技能,尤其是那些懂旅游、懂策划,又富有创意理念的人才,是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缺乏高端的专业人才,是目前制约宁波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要筑巢引凤,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引进一批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另一方面,应建立新型的创意人才培训教育机制,依靠在甬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努力培养高层次本土创意人才。

目前,宁波市政府对在甬高校实施了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并以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中文、历史、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为依托,启动了宁波市文化创意专业群建设。该专业群应以培养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加强与产学研合作和对外合作办学等途径,培养一批本土化、创新型的、高素质的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为宁波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产业园区

1.特色文化旅游游景区

在旅游景区景点将一些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以及艺术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如朱金木雕、骨木镶嵌、谢洋开洋习俗等)向当地居民和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整合利用戏剧、曲艺、音乐、电影、电视等不同的文化艺术手法,将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表演艺术旅游产品(如宁海平调、余姚犴舞、宁波走书、甬剧等);以梁祝传说、徐福东渡传说等为依托,融合歌舞、曲艺、音乐、杂技等艺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意境和氛围,打造大型文化精品歌舞节目,定期在景区内上演,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演出等,都是文化创意与旅游景区开发结合的有效途径,都可以成为增加旅游产品吸引力、延长旅游时间的重要手段。

2.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旅游节庆活动是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开放性、参与性强的各种活动项目,以活动带动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进而带动当地国民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宁波目前举办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中,中国象山开渔节和梁祝爱情节运作比较成功,但在突出体现目的地个性、加大规模和游客参与度、注重城市的牵动效应、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应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需求,以游客满意为目标,以资源的互补性、经济的共需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为前提的整合开发机制,在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时代特色上下功夫,避免把旅游节庆单纯办成政府的节庆活动。

3.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可丰富旅游商品的艺术内涵,将地方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扶持和吸引一批企业投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而使文化艺术、旅游和创意产业互动,是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途径。宁波拥有朱金木雕、越窑青瓷、骨木镶嵌等历史悠久、富有浙东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旅游纪念品开发“新、美、实、便、藏、流”的原则,将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设计精美、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宜于收藏的旅游商品。

4.特色文化饮食旅游

宁波餐饮业在发展历史中,曾涌现出一批如缸鸭狗汤圆店、梅龙镇饭店、状元楼宾馆、东福园饭店等著名的中华老字号,但如今大多已经衰落。如何振兴众多宁波餐饮老字号,已经成为宁波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除了加大政府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外,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是一条理想的路子。如认真研究和挖掘宁波饮食文化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将品尝和观赏宁波特色餐饮和名优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使游客在吃中感受宁波餐饮文化,将传统老字号保护与宁波菜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结合,扶持和培养几家餐饮名店等,都可以使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5.文化产业创意园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创意业以及相关服务在空间集中而形成的集聚区。文化产业创意园与一般主题公园有所不同,前者以文化产品研发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产出的是文化创意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而后者以提供旅游产品为主,是集产品设计研发、观光、教育、娱乐休闲和传承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也就是说,文化创意园不仅是旅游目的地,还是产业集聚区,其实质是在文化中产生创意,创新产品设计理念。宁波应该依托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大力开发宁波江北慈城古城创意园区、镇海宁波商帮文化创意产业园、梁祝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依托历史文化原貌型创意区,并努力建设慈余研发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园、江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基地、宁海湾深海休闲用品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动漫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园、都市型创意休闲产业园等创意休闲业基地。

参考文献:

[1]曹雪稚,王世亮.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

径探索――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0(6).

[2]袁力,黄基秉,赵波.成都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