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益项目的理解十篇公益项目的理解十篇

公益项目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52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1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理解;意义;要点

一、引言

非经常性损益是我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披露指标,对于投资者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上市公司子公司的工程项目经理部,在经济活动分析及财务活动中,也均会涉及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处理。因此,正确理解非经常损益显得极为重要。

二、非经常损益的概念发展

非经常性损益这一概念是证监会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当时将其定义为: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证监会又于2001年4月25日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问答1号》)?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定义: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收支;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非经常性损益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支。2001年到2008年对《问答1号》的内容和披露范围陆续作出了界定,使其进一步的的得到了完善,减少了公司在非经常性损益时主观判断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增强了公司之间非经常性损益的可比性。新概念放大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外延:即使不是公司“一次性或偶发性”的收支,但只要被中国证监会认定“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均可归为非经常性损益。相应地,新标准中增加了不少新项目,如短期投资损益、资产置换损益等。相信通过新标准的具体落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将进一步得到遏制。但《问答第1号》中并未给出一个界定是否“影响了真实公允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标准,对于哪些该算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难以进行穷举,只能依据会计准则进行实质性判断。在中国证监会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盈利作为发行新股、再融资及St公司摘帽的考核标准后,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问题已成为制约相关会计监管的瓶颈。

三、正确理解非经常损益的意义

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公司更加准确地界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为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首先,非经常性损益是信息披露指标而非财务会计指标。一方面,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没有涉及和改变会计准则关于收入、费用确认计量的标准;另一方面,讨论某一项目是否应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也应以该项目符合会计准则中损益类项目的认定标准为前提。其次,非经常性损益是一项重要的监管指标,涉及到监管机构对公司重要业务的核准标准,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监管门槛”的作用。因此,对某些项目而言,是否应当界定为“非经常”可能并无绝对的标准,是否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监管机构对市场状况的理解和把握。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准确界定了这一监管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当然,但在实际执行中,也还需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交易的实质做出判断。最后,在实际执行中界定非经常性损益,应重点关注交易的性质、发生频率、发生金额和对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影响。一是应关注交易是否具有“非正常”的性质,即同公司的正常业务不相关;二是应关注交易是否具有“非经常”的特点,即在发生频率上具有偶发性特点;三是金额的影响,金额的大小对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将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四是应判断如不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是否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

四、正确理解非经常损益的要点

在理解非经常性损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非经常性损益即国际会计准则中所提到的利得和损失。公司如果发生非经常性收益,则会导致公司经常性活动产生的净利润要低于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从而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小于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如果发生非经常性损失,则会导致公司经常性活动产生的净利润要高于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高于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所得出的结果。

(2)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发生于与公司生产经营无直接联系的相关领域。在确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非经常性损益与非经营性损益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公司完整的经济活动应该包括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部分,除了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外,还应该包括企业基于各种战略考虑所进行的对外长期投资活动等资本经营活动,也应该包括公司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自行进行的短期投资活动和相关的筹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根据损益是否来源于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作为判断该收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的唯一标准。

(3)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时,除了应该考虑该项损益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该项损益的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的大小。判断某项损益的性质,应主要分析产生该项损益的事项或业务是否为公司持续经营所必需,是否为公司发生的特殊业务。从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看,特殊性的事项或业务具有高度的反常性,而且与企业正常典型的活动明显地不相关或仅仅偶然相关。如果产生某项损益的事项或业务是公司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则该项损益就不能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来处理。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时,还应该考虑损益金额的大小。根据会计中的重要性原则,对于一些金额较小的非经常性损益即使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也不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分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明显可归于非经常性项目、但金额较小的损益,为了简化起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处理。但是,如果这些损益对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将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时,仍然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就不恰当了。除了考虑损益的性质和金额外,还必须考虑其发生的频率。产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事项或业务应该是公司发生的偶发性事项或业务,也就是公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能合理预计是否会发生的业务。正是因为这些事项或业务发生的偶然性,由此而产生的损益就应该归属于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

五、结束语

总之,鉴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是十分完善?利润操纵时有发生?严格地界定“非经常性损益”的范围?对提高利润信息的质量极为必要。在我国?关联交易、债务重组、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资产减值等是盈余操纵的主要渠道?把它们归人“非经常性损益”进行考核?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进一步更清楚准确的界定“非经常性损益”,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非经常性损益”专门准则?更好地防止对理解不准确、故意曲解和滥用所造成的利润失真。

参考文献: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2

关键词: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列报上市公司

一、引言

随着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的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企业不断地产生新的、非传统的经济业务,收益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传统历史成本、实现-配比和稳健原则为基础确定收益的传统收益观无法提供投资者满意的信息。而且在传统收益观下,管理层容易进行收益操纵,形成“秘密资产”,投资者难以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基于以上原因,为更全面、及时地向投资者提供企业净资产的全部变动信息,提供和决策更相关的财务信息,列报综合收益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继英美等国改变财务报表列报要求后,我国也于2006年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收益的确认和列报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实质上承认了全面收益观,实现了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2009年6月我国财政部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简称“解释第3号”),要求企业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总额。已有文献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存在报表格式错误、多计少列相关项目等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2010年石油上市公司样本研究上市公司在执行解释第3号的第二个年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情况是否有所改善,是否更加规范,针对列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提高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质量。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1992年,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就《报告财务业绩》准则(FRS3),要求企业编制损益表和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分别列示净利润和综合收益。随后,199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报告综合收益》(SFaS130),也要求在收益表外,报告企业的综合收益。2011年最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iaS1),对披露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所得税和重分类调整方面进行较大变动,要求披露与其他综合收益的每一组成部分相关的所得税及重分类调整项目,旨在提高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透明性和可比性,以提高财务信息决策相关性。pamelaa.Smith和CheriL.Reither(1996)介绍了综合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综合收益,其具体项目包括,外币折算差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得或损失、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文章通过对所选公司的综合收益进行分析,具体说明了其他综合收益的各组成部分及他们对综合收益的影响。anthonyt.Cope,L.toddJohnson,CheriL.Reither(1996)讨论了全面收益观下综合收益的概念,解释了综合收益列报的必要性,讨论了综合收益列报的范围,其包括未实现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利得或损失,以及外币报表折算累积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最后还就综合收益列报的位置、方式进行了探讨。

(二)国内研究综述2009年财政部“解释第3号”,开始要求企业列报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至此,我国资产负债观下的全面收益理念在实务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谢获宝、刘波罗、尹欣(2010)在剖析了综合收益与其他综合收益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条件,最后归纳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具体项目内容和核算要求。这对实务工作中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毛志宏、王鹏、季丰(2011)首先探讨了其他综合收益的实质和具体项目界定标准,然后对我国1770家上市公司2009年的年报数据进行逐户分析,分类汇总了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一是加强对资产负债表观下综合收益概念、内涵的培训和指导;二是明确其他综合收益和权益易的定义和区别;三是对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的确认以及重分类调整做出明确规定;四是单独设置权益类会计科目“其他综合收益”或者“资本公积”项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刘永泽、唐大鹏、张成(2011)在介绍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认定标准加以总结,归纳其构成项目,结合我国资本市场数据和会计实务中“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国外较早开始研究综合收益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内容、也较早开始要求企业列报综合收益,所以,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外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情况比较规范,列报问题的研究近期少有。而我国是自2009年才首次要求对综合收益予以列报的,也正是随着这项要求的提出,学术界才提高了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项目、列报问题的关注,主要就其他综合收益的范围、具体项目探讨较多。

三、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内涵及规范要求

(一)其他综合收益内涵《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对其他综合收益定义是,按照其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要求或不允许在损益中确认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包括重分类调整)。按我国“解释第3号”的规定,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的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对比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可知两个定义基本是一致的。“解释第3号”虽未正面定义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但结合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可知,其他综合收益应当是指报告期内满足所有者权益确认和计量条件、能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由企业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当期不确认为损益,但未来会影响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与企业会计准则中定义的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是一致的。鉴于此,可将其他综合收益的特征归纳如下:第一,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而与企业业主交易无关,即属于非权益易;第二,是当期未实现而已确认的利得或损失;第三,在以后期间内可以转回到损益中的。

(二)列报要求2009年财政部“解释第3号”,要求上市公司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并且要求企业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损益”的金额等信息。并印发《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简称“财会16号文”),调整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并对其他综合收益在附注中的披露格式进行了规定。2011年,财政部印发《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简称“财会25号文”),明确了其他综合收益主要包括的项目,即按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利得(损失)金额、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或损失)金额、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等内容。强调企业不得随意改变其他综合收益的构成内容。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规定散见于各个具体准则之中,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财政部的相关文件,按照前述其他综合收益的特征,参考相关文献,对会计准则中要求列报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进行梳理,将具体的列报项目归纳如下表(表1)。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具体情况看,上述十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所包含的项目,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利得和损失、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为主,因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发达,故涉及套期保值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的公司较少,另外,由于房地产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由投资性房地产引起的其他综合收益也较少见。

四、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分析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通过对少列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2006年我国就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但是上市公司对资产负债观的实质内涵仍然没有透彻理解,对全面收益观认识不足,这才导致上市公司对哪些项目应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缺乏判断力。只有充分理解资产负债观以及全面收益观,才能正确理解其他综合收益概念,正确列报与披露其他综合收益才成为可能。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会计工作主管部门加强资产负债观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全面收益观的建立与应用。(2)明确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较多,不仅包括其他综合收益的相关项目,还包括其他项目等。为规范其他综合收益信息列报与披露,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对这些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和事项进行全面的梳理,明确其性质,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具体内容的认定及后续处理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准则制定机构及时根据实务的需要明确特殊其他综合收益的事项,细化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报具体项目的要求。(3)设置“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都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来核算,期末时再进行具体分析判断,将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分离出来列报。“其他资本公积”下核算的项目除其他综合收益外还有其他项目。会计工作纷繁复杂,实务工作人员在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从其他资本公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工作失误导致错误的非故意错报。建议在“资本公积”外增设“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专门核算当期增加或减少的其他综合收益(扣除相关所得税影响后净额),其下可以设置二级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损益”、“按权益法核算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变动享有份额”、“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损益”等。(4)规范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要求。其他综合收益的详细信息披露并不充分,一方面是由于上市公司对其他综合收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相关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完善,对于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要求目前只见于“解释第3号”及“财会25号文”,但其规定中并未提及其他综合收益披露的具体要求。建议会计准则制定的相关机构制定有关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细则要求,规范其他综合收益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此外,建议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关于其他综合收益详细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

参考文献:

[1]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毛志宏、王鹏、季丰:《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与披露——基于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财务报告的分析》,《会计研究》2011年第4期。

[3]刘永泽、唐大鹏、张成:《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认定标准与列报问题分析》,《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

[4]谢获宝、刘波罗、尹欣:《综合收益内涵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内容探析》,《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1期。

[5]崔玉卫:《利润表——其他综合收益披露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10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2009年)。

[7]pamelaa.Smith,CheriL.Reither.ComprehensiveincomeandtheeffectofReportingit,FinancialanalystsJournal,1996.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3

关键词:价值链;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增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7-1488-06

Value-addedanalysisofpublic-privatepartnershipmodelin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BasedonValueChain

QianSheng,ZHoUChun-fang

(CollegeofLandmanagement,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thetraditional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preferedconstructingtomaintenance,financingmodewassingle,governmentfundswaslimited,theylackofincentivemechanisms,projectmanagementwasuncomplete,andprojectevaluationwasnotperfect,alltheseledtorelativelylowefficiency.Howtoeffectivelysolvetheproblemofgovernmentfundingshortagesandinefficientprojecthadbecomeamatterofurgency,sothemodelofpublic-privatepartnership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cameintobeing.Basedonthestakeholdertheoryandthevaluechaintheory,fourvaluechainsthatpublic-privatepartnershipmodelin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thefundsvaluechain,thepoliciesvaluechain,theproductsandtheservicesvaluechainandthetechnology-knowledgevaluechainwereconstructed.andbythecontrastofthetraditional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theprocessofrealizingandaddingthevaluewiththepublic-privatepartnershipmodelinthe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wasanalyzed,andseveralsuggestionstoensurethevalueofprojectswereputforward.

Keywords:valuechain;public-privatepartnership;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value-addedanalysis

我国农地整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国每年用于农地整理的投入大约1000亿元[1],但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采用自上而下运作模式,这种完全依靠政府投资的运作方式存在以下不足:制度上,单一的财政投入机制对项目实施和管理主体激励不足,难以实现项目建设期的有效管理以及建成后的后期管护[1];资金运行上,由于监督管理不足,出现擅自挪用、贪污、截留土地专项资金的情况,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2];项目评价上,目前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少数的专家,而农户作为项目直接受益者却未能参与,由于评价主体对项目认知不足,从而导致对项目的评价存在缺陷[3-5]。在农地整理项目引入公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公私合作模式引进企业投资,解决政府部门资金短缺和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公私合作模式倡导投资企业、农户和农村合作组织参与整个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保证项目的有效合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低效率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效率就变得至关重要。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4条价值链,并基于价值链分析了项目价值实现以及价值增值的过程,进而明确项目效率提升过程。

1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界定

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在某些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或运营中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模式。公私合作避免了由于信息不畅通而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冲突问题,因此,将公私合作引入到农地整理项目中具有重要意义。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是指政府部门主导,农户和农村合作(集体)组织参与,企业投入的一种新型模式。由于农地整理项目的资金投入巨大,一般企业难以单独承担,因此,农地整理项目还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作为项目的辅助投资者。目前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大致有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投资企业在农地整理项目区域内与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获得项目收益,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则根据合同中约定的一定比例待项目建成后通过土地规模经营进行项目收益分配;另一种是农地整理项目建成后新增耕地面积与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挂钩,政府部门按照与投资企业签订的投资回报率将出让新增耕地获得的部分收益分配给企业作为投资回报。根据实际情况,投资企业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参与农地整理项目。本研究所指公私合作农地整理项目模式也设定为第二种模式。在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农户和农村合作(集体)组织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方,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

2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项目管理中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们的重视[6],各利益相关者在项目中的价值需求对整个项目的成功建设起重要作用。农地整理项目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积极参与农地整理项目或其利益可能受到农地整理项目实施影响的个人或组织[7]。农地整理项目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且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歧,需要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与合作,化解冲突与分歧,最终实现其项目的共同价值,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如表1所示。

根据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参与中的地位以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利用米切尔(mitchell)评分法,按照专家打分分值[8],将上述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类:核心利益相关者、一般利益相关者以及边缘利益相关者。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

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在农地整理项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同,因此其在项目中的作用也不同,对项目最终价值实现程度影响也有所差别。项目最终价值实现与核心利益相关者联系最为紧密,所以本研究项目价值链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核心利益相关者。

3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核心价值分析

公共项目的核心价值是项目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妥协得到的结果,在公平的前提下,项目以核心价值为指导,实现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最优配置[9]。农地整理项目作为公共物品,其价值管理也是以价值为导向,以项目建设实现其利益相关者共同核心价值为目标进行的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最终实现各利益相关者自身的最大价值需求。不同利益相关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对项目的兴趣、偏好和利益需求不同,从而对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价值取向也可能不同。比如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项目成功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农地整理,获得新增耕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二是农地整理后耕地质量得到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便于农户农业生产[10]。而对于投资企业而言,能否最快速地收回项目投资是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对于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而言,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土地质量得到提高是项目成功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分析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求,并对其异同的价值标准进行分析,最终明确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认同的项目核心价值。具体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目标如表3所示。

4基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项目价值链的构建

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活动相互联系、影响,构成公私合作农地整理项目的价值链,价值链中不同属性的价值活动构成了不同的价值流,并最终为农地整理项目提供了价值[11]。就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而言,项目价值的传递和增值是通过资金、政策、产品和服务以及技术知识4个方面进行。根据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两两关系,结合其对项目的价值需求,构建了4条不同形式的价值链,并说明其价值传递的方向即价值流,既能反映核心利益者参与项目过程中的地位及其所起作用,又能明晰项目价值以及价值增值的过程[12]。

考虑到项目价值创造的复杂性,在项目价值链中考虑的利益相关者中不仅以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主,还加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教育科研单位。教育科研单位是整个项目价值链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它能从各个角度联系各利益相关者并为其服务,在整个项目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中起间接促进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项目主体的贡献上:主要包括对国土部门提供引进项目投资企业的方式,为农地整理项目提供新的融资途径,为项目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等;对投资企业在具体的农地整理项目中提供相关项目建设建议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相关科学调研中则把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的意愿和要求体现出来,再给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中得以体现。

按照资金、政策、产品和服务以及技术知识方面,对不同的价值传递形式进行跟踪识别,结合表3中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可以把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分为4条价值链:分别是项目资金价值链、项目政策价值链、产品和服务价值链以及技术知识价值链。

4.1资金价值链

在资金价值链中,项目价值的主要提供者是国土部门和投资企业,国土部门和投资企业作为投资共同体的资金有3个方向的价值流向,其一是作为青苗损失等补偿费,流向项目区域内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其二是作为项目施工建设费,流向施工单位;其三是作为科研课题经费,流向教育科研单位。国土部门与投资企业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资金价值流动,首先投资企业为农地整理项目提供部分项目资金,与国土部门结合起来成为项目投资共同体,其次,国土部门为吸引投资企业参与项目投资,会保证投资企业的投资回报,并结合其他政府部门对投资企业提供一些项目内或项目外的税收优惠。通过资金价值链的流动,有效地保证了项目所需资金和科研所需经费,有助于项目和相关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改进的创新研究下去,保证了项目价值实现的基础(图1)。

4.2政策价值链

在该价值链中,国土部门是价值最为重要的传递者和实现者。国土部门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完善相关地方性行政规章制度,调动投资企业参加项目的积极性。投资企业参与项目实施后,将存在的问题等相关信息反馈给国土部门,为相关政策的修改提供意见。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对项目政策给予支持则体现了项目价值的实现,他们还可以进一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对政策提出可行建议。施工单位作为项目施工的承接单位,对于国土部门规定的农地整理项目产品应达到的标准严格执行,并对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国土部门,以便修改完善相关项目建设标准。教育科研单位作为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对于提供项目政策建议和相关项目立法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策价值链的流向通过国土部门传递到各核心利益相关者,最终都能反馈到国土部门,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实现政策价值创造的同时,也实现了政策价值的增值(图2)。

4.3产品和服务价值链

该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价值提供者是国土部门、投资企业和施工单位。国土部门和投资企业作为投资共同体,即项目的业主方,为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提供农地整理项目产品奠定经济基础,而施工单位是具体农地整理项目产品生成的建设者,是实现项目价值最直接的参与方。农地整理项目产品的生成,是整个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的便利服务包括对项目的支持、方便施工时进场等都是为整个价值链提供增值服务的。在提供项目产品的过程中,教育科研单位也会为国土部门、投资企业和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中提供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包括管理技术等,而项目可以作为教育科研单位的课题案例,对后续类似项目研究提供便利,这也是项目价值增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图3)。

4.4技术知识价值链

在技术知识价值链中,投资企业、施工单位和教育科研单位是价值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参与者。投资企业为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必须保证项目的质量,鉴于其自身性质,投资企业可以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来监督施工企业从而保障项目的高效实施和运营。施工单位为了获得项目施工建设利润,可以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来改进传统的施工技术,减小施工成本。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具体农地整理项目产品的实施提供经验技术等,保证项目的建设结合实际,保证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的价值需求。教育科研单位在整个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过程都可以为项目建设过程提供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为国土部门和投资企业服务上,为项目价值的完美实现而服务(图4)。

5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价值增值分析

1)从资金价值链来看,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相比传统的农地整理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增加了投资企业。投资企业的加入减轻了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投资企业作为投资方与国土部门一起共同承担项目的经费,有效地保证了项目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和运转,使项目能够高效地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因行政程序拨款复杂,行政事务办事效率低下而导致的项目开展的低效率行为,有效地保证了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能及时地进行农业耕种,尽早实现项目的价值,此为相比传统模式项目价值增值之一。

2)在政策价值链上,国土部门占价值主导地位。由于有了投资企业的加入,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的国土部门必须考虑投资企业的价值需求和利益实现问题,所以国土部门可以通过完善和管制行为,提供相关优惠政策来保障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从而提高投资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大量推广农地整理项目的公私合作模式。而投资企业和施工单位也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某些政策进行反馈,便于国土部门对农地整理项目提供立法依据。相比于完全靠政府部门在政策上摸索的传统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在政策导向上实现了项目价值并创造了项目的增值。

3)从产品和服务价值链方面,投资企业在此价值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投资企业和国土部门共同作为业主单位,相比传统模式下只有国土部门作为业主单位时,对项目的监管更为有利:一方面传统模式下的政府部门由于自身的特点,缺乏必要的专业基础,对于建设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必然没有专业的投资企业有经验;另一方面投资企业可以运用企业最新的管理理论来保证项目有效完成的同时,确保项目的质量,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

4)在技术知识价值链上,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价值贡献者主要是投资企业、施工单位和教育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在技术知识价值链上的增值主要体现在运用先进的技术改进施工工艺,结合施工管理理论减小项目施工成本,把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之内。传统模式中虽然也有教育科研单位,但是公私合作模式下教育科研单位与投资企业存在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项目价值流向,这是传统模式中没有的,这种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可以使投资企业获得最新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投资企业也为教育科研单位提供相关项目数据和案例,便于科研单位对类似项目的分析,使价值得以增值。

6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运用价值链的方法从4个角度分别构建了项目的价值链,并从中分析了项目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过程,得出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相比传统模式的农地整理项目更具有项目价值增值效益,即项目建设更有效率。为了更好地落实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提高项目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6.1加大投资企业对项目的监管力度,保证项目稳健运行

农地整理项目质量是项目能否得到投资回报的重要影响因素。投资企业作为投资共同体的一方,为保证项目的质量,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对项目的监管是不够的,必须依靠自身项目管理的优势,对整个农地整理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提高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对农地整理项目产品的满意度,才能实现投资企业的价值目标,进而保证项目价值的实现与增值。

6.2积极发挥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的力量

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是项目建设实施最终的受益者,也是项目价值实现与否的一个重要评价方。因此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的需求是整个农地整理项目中最实际、最紧密的需求,积极采纳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对项目的各方面意见,能有效地保证项目符合最直接需求者的利益,使项目能真正切实地联系实际需求,确保项目价值的实现。

6.3控制施工成本,增加投资共同体的效益

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一直都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也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投资共同体和施工单位共同完成。施工单位必须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施工技术以最少的施工成本完成高质量的项目,而投资共同体则需要对项目的各项费用认真审核与批复。

6.4充分发挥科研教育单位在项目价值增值中的作用

科研教育单位虽然可能未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但是在整个农地整理项目运行中发挥的作用明显。科研单位既为国土部门提供引进投资企业的方法和理论,又可以解决具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可以为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提供政策建议和立法依据等。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单位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证项目价值的增值。

参考文献:

[1]汪文雄,杨钢桥,李进涛.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6):1169-1170.

[2]徐雪林.公私合作模式土地整理项目的必然[J].资源・产业,2004(6):20-21.

[3]覃佐彦,谢炳庚,杨勋林.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2(12):71-75.

[4]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5]董利民,张明,伍黎芝.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12-16.

[6]刘利,干胜道.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3):86-93.

[7]刘向东,高向军.土地整理中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研究[C].中国土地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7-18.

[8]mitCHeLLa,wooDD.towardatheoryofStakeholderidentificationandSalience:DefiningtheprincipleofwhoandwhatReallyCounts[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7,22(4):853-886.

[9]尹贻林,胡杰.项目成功标准的一个新视角――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核心价值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9):156-159.

[10]张雅杰,张丰.浅谈我国土地整理多元化融资[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13.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4

一、其他综合收益的含义

谈其他综合收益这个概念,首先要明确综合收益的定义,但我国会计准则(包括解释3号)并未对综合收益作出明确界定。而国际上,对综合收益则有明确定义。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收益(comprehensiveincome)这一全新概念,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股东投资和分配股东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权益(净资产)的变动。1997年,FaSB正式公布了其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综合收益》,明确了综合收益包括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其中:净收益仍由收益表提供,只反映已确认及已实现的收入(利得)和费用(损失);其他综合收益则涵盖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平时不记人收益表而在资产负债表部分表述的项目,包括外币折算调整项目、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现金流套期保值衍生物的利得或损失、可销售证券的利得或损失。

综合收益的理想内涵为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之上的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突破了收益表的局限,把全部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纳入财务报表中;很好地结合了“当期经营利润观”和“满计当期损益观”,并加以应用;突破了传统会计收益的实现原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使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使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其他综合收益披露的目的

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在所有可获得的企业财务信息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与收益有关的信息,满足使用者投资决策需要是我国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葛家澍教授曾指出,综合收益的特点是除净收益之外,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或近期即可实现,从而就成为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这个所说的后者就是其他综合收益。在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基本计入资本公积,并在相关资产终止确认时将被转出并计人当期损益,相当于企业利润或亏损的“蓄水池”,因此在有大额其他综合收益的企业中,其他综合收益一旦被释放出来,将对净利润产生巨大影响。在此意义上,今后的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或综合收益信息比原先的净收益数据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更为有用。

根据解释3号,我国在利润表全面引入综合收益的理念后,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助于及时、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限制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空间,也有助于企业所有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分析企业的综合收益情况,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

三、其他综合收益的内容

在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基本体现在资本公积中,但资本公积中除了反映股东投入外,核算内容远比国际上多,造成实务中很多公司对资本公积中的变化内容,究竟是否属于其他综合收益,存在不同理解。

上文提到,综合收益观的提出及实际应用,主要目的是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尤其是对企业预测未来财务信息尤为有用。而其他综合收益的特点是除净收益之外,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其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或近期即可实现。且根据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其他综合收益并不包括那些和股东之间发生,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的交易(即权益易)。

据此,综合收益观提出的背景。定义,特点及目的,以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对某项内容,究竟是否属于其他综合收益,还是比较好判断的。

1.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项目包含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

(2)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3)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4)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

这4项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在价值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都计入资本公积,而待出售或处置时由资本公积中转出,计人利润表同时也明显不涉及与股东进行相关的交易,完全符合其他综合收益的特点和定义,因此,此4项很明确地应作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5)按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份额的变动额;

根据准则,对于不受控制,但受重大影响的投资单位,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持股比例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中归属于本企业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若被投资单位的其他综合收益有所变动,投资单位的资本公积也随之变化,根据其原始属性,此项变化,也应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6)外币报表折算为本位币报表时外币折算差额的变动额。

投资单位对于采用外币作记账本位币的子公司,在合并报表时,需要编制折算为本币报表,根据准则,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在台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作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列示。

投资单位可能通过出售、清算、返还股东或放弃全部或部分权益等方式处置其在境外经营中的利益。企业应在处置境外经营的当期,将已列入合并报表所有者权益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与该境外经营相关部分,自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处置当期损益,根据这样的核算,我们也可清晰的判别,外币报表折算也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项目。

2.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项目包含

(1)购买少数股权取得成本与新增持股比例份额间差额以及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的差额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以及《关于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会计处理的复函》,母公司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

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且在处置部分投资时,财务报表中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

根据上述规定,在收购少数股东权益时,此项交易实质是作为权益性来处置的,是一种股东的投入周为相关差额是列入资本溢价的。而且,处置部分投资时(但仍旧保持控制权),相关差额依旧计人资本公积项目中,而并未要求转入损益表,由此两条,购买少数股东权益及处置部分子公司投资应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2)公司制改制评估确认的成本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

在国有或集体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时,应以经评估确认的资产、负债价值作为认定成本,该成本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在实务中,一般是根据有关有权部门的批复,列入资本公积项目,待列入资本公积项目以后,一般未经有权部门批准,此项资本公积将一直保持,除非经有权部门批准,可以做转增股本(实收资本)。这样的评估调账,一般属于国家作为出资者对于被投资单位的一种投入,也应属于权益易,故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3)债务转为资本放弃债权而享有的公允价值和股份间差额

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此项处理体现为股东对于公司的投入,属于权益易,因此并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4)接受的捐赠和债务豁免,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的相关利得计入资本公积

企业接受的捐赠和债务豁免,按照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根据财会函[2008]60号文,如果接受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捐赠,且从经济实质上判断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作为权益易,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作为股东的投入,这样的捐赠及债务豁免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5)反向购买中,购买上市公司被购买方不构成业务的,购买企业按照权益易的原则进行处理

反向购买作为权益易,相对应而产生的资本公积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6)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7)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价格扣除不附股权的债券公允价值后的差额确认资本公积

此两项的核心核算内容都包含关于在一定条件下,待转为股份的投入,而在尚未实际转为股份时,暂列资本公积,待转换时,从资本公积转入股本(或实收资本)。既然与投入股份相关,也就属于权益易,因此对应产生的资本公积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8)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公共利益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结余的资本公积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5

【关键词】用益物权;公路收费权;Bot业务

一、引言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用益物权人以对他人所有的物直接支配为前提获得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我国《物权法》具体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四种用益物权,但是用益物权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需要特别法进行规范,比如《公路法》中的公路收费权。用益物权人具有使用物的无形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又必须以实物为依托,然而实物又不为该权利人所有。因此,用益物权具有“有形资产无形化、无形资产有形化”的特点。

对于用益物权会计处理问题,国内学者曾经做过许多有益的探析,如刘文成(2003)、马贤明和郑朝辉(2004)、张维宾(2004)等,但是这些学者都只是根据当时我国会计实务中对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提出理论上分析并提出建议。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问题日益凸显,2008年8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以下简称《准则解释第2号》),该解释的第五项首次提出了对“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的会计处理,其中涉及公路收费权的会计处理问题,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得到进一步明确,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将以公路收费权这种用益物权为例,浅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原则和其中涉及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路收费权的会计处理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中Bot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方式。Bot是Buildoperate

transfer(建设-营运-转让)的英文缩写。Bot方式主要是政府吸引非官方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方式。这种方式的运行特征是:政府与非官方资本签订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交给非官方资本组建的投资机构,由该投资机构自行筹集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和经营,在特许经营期内收回投资成本并取得合理利润,经营期满后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方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利用Bot方式吸引外资的首例是深圳沙角B电厂。我国各级政府对Bot方式非常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建成了很多Bot项目,首例规范化Bot公路项目是于1995年竣工通车的京通高速公路,此外广深高速公路等Bot试点工程也取得了预期效果。

对于企业的Bot业务如何恰当地反映资产、收入和成本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没有统一的规范。这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评价、投资建设企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准则解释第2号》的对企业Bot业务的会计处理指出了依据,也为企业公路收费权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和规范。

企业Bot业务的会计处理问题主要涉及通过Bot业务建成的项目的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项目建成营运后的收入和成本的计量。以公路投资建设企业为例,实际上就是公路收费权的确认和初始计量以及公路收费权的后续计量问题。

《公路法》第59条规定国内外经济组织可因依法投资建成公路和受让方式取得收费公路的公路收费权。以前我国会计实务中对于通过投资建成取得的公路收费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而通过受让方式取得的公路收费权则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核算。然而实际上在此之前深沪两地上市的路桥类上市公司基本上将路桥收费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Bot业务应当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围绕“特许经营权合同”进行的,对合同授予方和合同投资方以及特许经营权合同的约定提出的要求。其中,对企业Bot业务描述为:“合同投资方按照规定设立项目公司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除取得建造有关基础设施的权利以外,在基础设施建造完成以后的一定期间内负责提供后续经营服务。在合同期满,合同投资方负有将有关基础设施移交给合同授予方的义务。”因此,可以认为该项解释规定是针对上述“项目公司”对建设项目的资产入账、项目营运收入和成本确定的会计问题的规定。

《准则解释第2号》解释中规定“Bot业务所建造基础设施不应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既然基础设施是由项目公司进行投入建设的,为何不能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根本原因在于项目公司不拥有该基础设施的所有权,而只是通过Bot方式取得的用益物权。这类似于具有融资性质的租赁,如果将其确认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不协调。

项目公司建设取得的该项资产不能作为固定资产,只能作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将该项资产确认为金融资产的条件是“合同规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间内,项目公司可以无条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或在项目公司提供经营服务的收费低于某一限定金额的情况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规定负责将有关差价补偿给项目公司的,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实际上是将资产确认为一种“应收款项”;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在有关基础设施建成后,从事经营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但收费金额不确定的,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项目公司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比如对于公路经营企业来讲,这项无形资产就是其获得的公路收费权。

按照《准则解释第2号》的规定,公路经营企业通过投资建造取得的公路收费权,只能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不能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这就从制度规范上否定了此前我国公路经营企业将投资建造取得的公路收费权确认为固定资产的会计实务操作,也是对《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19号)中相关规范的重要调整。

那么,项目公司确定的该项金融资产或是无形资产应该如何计量呢?若项目公司提供实际建造服务,在建造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相关的收入和费用,若项目公司未提供实际建造服务,将基础设施建造发包给其他方的,不应确认建造服务收入。另外,建造过程如发生借款利息,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项目建造完成后将资本化金额全部转入“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对于确认资产的后续计量,《准则解释第2号》提出了三条相关的规定:第一,基础设施建成后,项目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与后续经营服务相关的收入;第二,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使有关基础设施保持一定的服务能力或在移交给合同授予方之前保持一定的使用状态,预计将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处理;第三,按照特许经营权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应提供不止一项服务(如既提供基础设施建造服务又提供建成后经营服务)的,各项服务能够单独区分时,其收取或应收的对价应当按照各项服务的相对公允价值比例分配给所提供的各项服务。

综上所述,对于公路收费权这种用益物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其中涉及建造和借款费用的,按照相关准则处理,后续计量则同时涉及收入准则和或有事项准则。因此,对于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散见于各项具体准则,而没有独立的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规范。

本文将分析这些会计处理涉及的问题及企业会计准则对用益物权相关处理的合理性。

三、相关问题的分析

公路收费权具有初始投入大和后续支出大的特点,因此,本文将从公路收费权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后续计量两个角度来分析相关问题。

(一)公路收费权初始确认和计量套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准则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会计实务中曾经将公路收费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但是毕竟公路实物资产并不属于企业拥有,因此,如同土地使用权和融资租赁资产一样,不能作为企业自身的固定资产核算。

但是公路收费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如周国光(2009)认为将公路收费权确认为无形资产还需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在现实中大多数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公路经营企业由地方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交通部门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些企业一般不需要参与竞标,建设的经营性公路一般也没有明确的经营年限,所以不应该把这类公路建设视为Bot业务;再如,《准则解释第2号》中没有明确哪些属于公路收费权所依托的实物资产,即收费期限届满后应该移交给合同授予方的实物资产,这部分应该确认为无形资产,而其他相关实物资产如收费设施应该确认为固定资产。因此企业在资产初始确认中应该很好地区别两者。与以往的无形资产准则相比,新的无形资产准则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在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方面,并且允许运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使得新的无形资产准则比以往的无形资产准则更适合于公路收费权的会计处理。但是毕竟公路收费权是特殊的无形资产,因此在初始计量时应该区分哪些属于费用化部分,哪些属于资产化部分。

(二)公路收费权后续计量问题

公路收费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可操作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后续计量中,固定资产准则对于后续计量提出了详细的规范,特别是对于其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作了规定;而公路收费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后所发生的收费公路养护支出以及经常性支出等的会计处理不论从《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还是从其应用指南来看,都没有明确。因此,实务中采用固定资产核算反而更具有操作性,这就是很多企业把公路收费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原因之一。

对于公路收费权的经营成本计量,如果将公路收费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应该考虑其摊销方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17条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这样,在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面给予企业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

四、结语

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很多自然资源和关键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是这些资源往往直接由某些经济组织使用和收益,因此我国存在大量的用益物权,如土地使用权、公路收费权、采矿权和捕捞权等。同时,用益物权具有特殊的性质,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双重性质,而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各具特色,在各方面的规定详略有别,无论是使用固定资产准则还是无形资产准则都有缺陷。因此,本文认为最好能够出台相对独立的会计准则或是准则解释,对我国用益物权的会计处理进行更加系统、合理的规范。

参考文献

[1]马贤明,郑朝辉.用益物权会计初探:以路桥收费权为例[J].会计研究,2004(7):35-38.

[2]辛焕平,和丕禅.关于我国开展Bot方式的现状及思考[J].商业研究,2003(10):124-126.

[3]张维宾.Bot方式建设项目运营后的会计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4(10):37-40.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6

一、环境公共利益的解释

(一)公共利益解释的困境

环境公共利益可以说是公共利益的下位概念,对环境公共利益的解释可以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先入手。公共利益是一个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现实生活中出现频率都非常高的概念,而且其思想内容出现的时间也极其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无数学者都曾经试图去对它的含义做出准确的解释,界定其范围。对于公共利益最一般的解释就是社会全体的或者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解释可谓是见仁见智,极不统一,甚至有学者感叹公共利益是典型的不确定法律概念。《行政许可法》第12条对公共利益进行过简单列举,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一)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三)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四)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五)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8条规定了公共利益的范围:(一)国防和外交的需要;(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五)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人们对于公共利益的研究如此热衷,首先是因为其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得失,因为公共利益的实现往往意味着一部分人利益的丧失。有学者就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否定性的主张,是抑制某些个人权利正当性的理由。更为重要的是,公共利益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很大价值。公共利益在实现时不管所牺牲的是私人或者集体的利益,甚至国家的利益,都会在公共利益实现的地方或多或少地造成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进而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一定影响。所以,准确解释公共利益的含义,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并对其实现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就可以减少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所造成的其他利益损害,尽量消除公共利益的消极影响。

(二)环境公共利益的解释

环境法和其他法律一样,归根结底调整的还是利益关系,只不过环境法所调整的利益可以说只能是公共利益,并且是由社会成员所均等享有,而且不仅是本代人现实地享有,更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1988年《美洲人权公约圣萨尔瓦多议定书》第11条宣布:每个人应有权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环境是全人类共同所有,这就决定了环境的公益性。

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其就是公共利益的保护法。可以说环境保护法就是环境和资源的公共利益法。对于环境公共利益来说,对其解释与界定不仅与公共利益具有共性,更有其独特性。环境公共利益不仅对其他利益以及社会秩序意义重大,也时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前进和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对于环境公共利益的含义,一般的学者会从实体角度进行解释。比如,有学者认为环境公共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并仅由自然成员所享有的一种共同利益。还有学者认为公共利益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一个国家、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共同利益,而且在许多方面常常指人类以至今后世代人的共同利益。环境的公共利益实质上转化为民众环境权利理论后,环境公共利益就是公民的环境权利的保护问题。

试图通过对环境公共利益进行目的或功能的实体性的解释,很容易像对其上位概念公共利益的解释那样陷入云雾之中。环境公共利益的创造主体,受益主体以及其内容,较之其他公共利益更为复杂。首先就其创造主体来说,人们通常认为政府、企业等是环境公共利益的创造者,人们只是受惠者,其实不然。政府治理污染,企业排放环保达标确实是创造环境公共利益的主要方面,但是公民也可以在之前主体所做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公共利益有所裨益。可以说,环境公共利益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其次就其受惠主体而言,全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是环境公共利益的受惠者,任何一个主体都不能被排除在外。当然,主要的受惠主体还是民众。它表现为公民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对政府的重要利益诉求和政府应履行的法律义务。最后就其内容来说,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来说,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享资源,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其缘起于自然环境,社会化为人类共有资源。有学者总结认为前两点可以总结为创造主体的共同性,受惠主体的普适性,最后一点为内容的广泛性。由此,笔者认为,环境公共利益可以解释为,由全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并由全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利益。

二、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

公共利益范围的界定一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主体、内容等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较之传统的公共利益,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因其利益的抽象性以及内容的专业性、不断变动性等原因,界定起来更为复杂。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既要参考公共利益的界定方法,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标准。传统的公共利益界定标准一般为立法规定、数量标准、合理性等实体性标准,但是这几项实体性标准对于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目前都不太适用。

就立法规定来说,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中很少有对所谓的公共利益进行定义或者列举,目前的法律规定只有现行《民事诉讼法》第55条对环境公共利益有简单的规定,更别说对其范围进行界定了。环境公共利益的立法确认,除了使得对其进行保护具有正当性以外,还具有以下机能:一是环境政策机能。也就是使环境立法具有合理的目的性,进而使得环境准立法、环境司法的创法具有可被人接受的规范性;二是违法性评价机能。即宣告行政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但主要是造成环境破坏或污染的企业)违反环境法的行为在本质上是对环境公益的侵害。因此,凡是对环境公益造成损害的,均应视为实质违法;与之相对,仅仅在违反环境法的明定义务时,即为形式违法。三是解释论机能。环境公法的目标是环境公益,故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及学理解释均应由此目的论解释起最后决定作用。由于我国属于成文法法源,因此,对于立法技术要求很高,完全依赖立法确定环境公共利益,可能也只是一种抽象性概括。

对于所谓的数量标准,因为环境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各方的经济利益,更有可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危害,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无论是简单多数还是绝对多数主体的利益,都不能成为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

而将合理性作为判断标准,因其过于抽象,其弊端更为明显。从理论上说,环境公共利益的合理标准的界定体现了项目参与者各方包括民众利益的权衡,需要通过环境资源利用行为进行综合的评判,衡量这一利用行为的产出、对社会的贡献程序、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与损害以及发生损害后的补偿与补救措施。更主要的是,在利益权衡时,必须考虑代际利益。而在这方面,现任政府官员并不一定关注。合理性标准的难点在于,某种利益是否属于环境公共利益,政府、企业、民众等各方往往都可以证明自己说法的合理性。环境公共利益牵扯的利益范围非常广泛,各个主体的利益博弈无时不在,个人利益与政府利益,政府利益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甚至还包括代际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行为指导,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会顾及社会公共利益。就算有所顾及,如果外部惩罚力度过轻的话,企业也不会有所收敛。此外,我国《环境法》将很多权力下放给省、市、县,这就造成一些地方为了本地的经济利益往往对企业排污等破坏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放纵不管。合理性标准的抽象加上行政权力缺少有效的监督而发生权力寻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被过度开采,最后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此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利益的实现是以破坏环境公共利益以及民众的身体健康为前提的。因环境问题而发生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如厦门pX项目,启东排污水管道项目,以及稀有金属开采项目等等,都是政府与企业合作而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

综上,笔者认为,对于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特别是事前的确定,不宜采用实体性的方式,而应该采用程序性的方法,进行个案审查,不仅是为了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更是为了将民众纳入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确定程序中,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

三、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方法

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注重于形式要件,即在保障广大民众知情权、环境权的条件下,由社会民间组织(学术机构)、政府和民众共同界定环境公共利益。其方法可以采取如下程序:

1.专家(学术机构)咨询程序。学术机构和专家作为政府和民众信任的群体,在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实施前,将可能影响环境资源的事项,交由学术机构专家进行论证。环境公共利益毕竟和环境有密切关系,由此是否关系到环境公共利益往往需要与环境有关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性决定了环境公共利益的确定在很多时候必须由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给出意见。所以,在确定某种利益是否为环境公共利益的时候应该咨询专业人员的,由其出具意见书。该意见书只是作为企业、政府和民众判断环境公共利益的一个参考因素,不具有决定性要件。

专家意见应在当地有影响的报纸上刊登,并在政府门户网站、地方社区网站上公布,以便于公众参与谈论。政府应积极回应民众对专家意见的反馈意见,对于民众质疑的问题,应认真解释或修正。

2.听证程序。就某种利益是否属于环境公共利益的争论,通过弱化政府在听证程序中的影响力,将听证程序交由独立的第三方主持,民众自发推选听证代表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听证程序。在听证代表的选择方面,政府应相信民众,而不可以自定代表,以免使得民众产生被代表的排斥心理。2006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在具体实施时,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一直将公众参与当成一种装点门面的形式,甚或一种可有可无的程序,审批部门在重视政府理性(包括审批部门所认可的科学理性)的同时也潜意识地轻视社会理性。建设单位和审批部门在具体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时候都只看到了公民的利己本能,而忽视了公众的合作本能。这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内的轻视和忽视,不可避免地导致制度外的群众抗议。2007年厦门pX项目事件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

为了不使听证程序流于形式,首先要保障参与的民众一定是和此环境公共利益的确定有利害关系的人。这样利害关系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地域因素,还要考虑时间因素,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受影响的民众。这是因为很多污染环境或者破坏其公共利益的行为,其影响要等到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比如涉及到稀有金属的开采、化工产品的生产所涉及的污水处理、有污染气体的排放等。听证程序应通过官方微博、民众自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同步向社会公开,切不可忽悠民众。特别是涉及到代际利益的重大项目,环境公共利益应优先得到保障和维护。这增加了环境公共利益的确定难度,但是可以更好地保护民众的利益。

3.诉讼程序。诉讼程序是与环境公共利益相关的民众通过提起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在政府、企业和社会民众因实施某项工程对环境公共利益造成影响而产生重大分歧时,法律应允许民众以代表人诉讼方式,提起行政诉讼,将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交由法院裁判。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环境公共利益民事诉讼制度是发生于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以后的权利救济途径,因而在界定环境公共利益时,只适用于项目或企业已经投产并产生环境侵害事实发生后的情形。本文主要论述的环境公共利益界定方法是在重大可能影响环境和资源方面的建设实施以前所使用的方法,因而民事环境公共利益诉讼不在本文谈论范围。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7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步回归,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政府债务高企、市政基建资金缺口巨大等。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寻找一种项目管理及融资模式,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支持市政基建,服务于“稳增长”和“促投资”的要求,而ppp模式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国外被广泛运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领域。从本质上讲,ppp模式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旨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和盘活社会资本存量。

在我国,ppp模式早已有所应用,如北京地铁4号线、国家体育场(鸟巢)都是运用ppp模式建设的。ppp模式得到政策层面的关注,最早是在2014年“两会”期间通过的《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报告提出要推广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投资和运营。而ppp模式真正引起社会关注,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中,提出要在具有一定收益的市政基建领域推广应用ppp模式。此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分别针对ppp模式的推广和操作出台了相关文件。

二、ppp模式与项目收益类债券相辅相成

(一)项目收益类债券概况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项目收益类债券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由国家发改委主管的项目收益债券和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管的项目收益票据。从本质上讲,项目收益债券和项目收益票据同根同源,在实践中两个品种均已有相关案例(见表1)。

项目收益债券是指以项目的未来收益为支撑进行发债融资。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项目收益票据业务指引》,项目收益票据是指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募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且以项目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为主要偿债来源的债务融资工具。而项目收益债券的定义也类似,指与特定项目相联系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特定项目的投资与建设,债券的本息偿还资金完全或基本来源于项目建成后运营收益的债券。

由此可见,与传统的企业/公司债券相比较,项目收益类债券最大的特点是偿债主要来自于项目未来收益,而不是主要取决于项目主体的资信水平。

(二)项目收益类债券是推广ppp模式的重要抓手

在国家稳增长、促投资和盘活社会存量资本的共同推动下,ppp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市政基建的主要手段。市政基建的投资需求巨大,周期较长,ppp模式建立后,后续融资需求巨大。但是,在ppp模式下,承担项目建设运营的项目公司,通常存在资产规模小、资质不强等问题,融资能力相对较差,这往往会导致ppp模式在实际推广中“叫好不叫座”。

而项目收益类债券以项目未来的现金流为偿债来源,不依赖于项目公司的资质,这就意味着项目收益类债券的发行规模、融资成本等不取决于项目公司而依赖于项目本身,或者说即使项目公司的资质较差而项目本身的盈利前景较好,仍然可以较大规模、较低成本发行项目收益类债券来融资,支持项目建设。因此,项目收益类债券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ppp模式下项目公司融资能力不强所带来的问题,可以为市政项目建设运营提供大额度、低成本的资金,是ppp模式下市政项目融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三)ppp模式是项目收益类债券应用的重要载体

项目收益类债券是推广ppp模式的重要抓手,从功能角度讲,项目收益类债券是一种融资方式,要求依托于特定载体。着眼于中国未来的市政基建,ppp模式或者说ppp模式下的项目公司,将会扮演特定载体这个角色。

从当前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看,在应用项目收益类债券过程中,ppp模式的载体角色也十分突出。例如,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基于ppp模式下的“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也明确提出鼓励特许经营项目公司通过发行项目收益债券、项目收益票据等来融资,而这里特许经营项目公司正是ppp模式下的项目公司。

综上所述,ppp是一种管理模式,而项目收益类债券是一种融资手段,其中项目收益类债券可为ppp模式下的项目公司提供融资途径,解决ppp模式的融资困境,促进ppp模式的推广和落地;ppp模式可为项目收益类债券的应用提供载体和平台,使项目收益类债券的应用领域更加广阔。因此,ppp模式和项目收益类债券相互支持,两者相辅相成。

三、ppp模式与项目收>,!

(一)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公司

ppp模式下的项目公司设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pp的合作方式。从国外实践经验看,ppp主要有三种合作方式,每一种方式具有各自的风险分担机制,并且对应特定的项目公司组建形式(见表2)。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8

撤播阳光,我心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

叶瑾 龚或 弓伟 李敬

一提到公益,大家会想到对困难人群的捐款、捐物,就是富人将财富蛋糕分一部分给穷人。公益理财与之不同,它将公益和理财非常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更大的蛋糕通过财富增量对穷人进行慈善。这是一种智慧的公益,因为它是对资源的再增值。

宜信的宜农贷就是如此,出借人将现有资金,通过宜农贷平台借给借款人,借款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财富增长,并在借款期满时,将本金和象征性的利息还给借款人。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理财方式是对传统输血性公益的补充,它实现了很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说,这种公益是一种多赢的公益。

我们再看看这种公益的三方主体。首先看出借人,他们的特征是经济实力强,对项目有很强的认同感,不追求简单的财富积累,而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价值的分享,并且希望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子女进行爱心教育,满足亲情诉求,等等。对于借款人,目前以政府和nGo主导的扶贫方式,是对贫困人群进行支持,而公益理财项目是对有生产能力,有意愿通过自己努力去发展的人群给予帮助。他们不但可以得到发展机会,而且可以消除一般扶贫项目对于他们的施舍感,从而增强主观能动性,这也有利于其培养自信心,并降低项目的风险。对于宜信公司而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核心客户带来了增值价值,同时也加大了对广大潜力地区的认知和了解。我们相信,在未来,这些将融入宜信的竞争力,并成为最具核心的公益价值。

接下来,再看几个数字:项目运营3年、25000多名出借人、资助金额超过530万人民币、没有一笔未还款。这充分说明了穷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

那么,项目在未来如何推广?首先,要增大出借额和出借人的数量,宜信公司已经拥有高净值的客户资源,如果有满足他们的产品,对销售人员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其充分认识公司的项目和企业的价值观,才能很好地将这种诉求传递给客户。第二,广传播。就是对公益理念进行广泛传播,对潜在的、高公益理念的人群进行沟通和共享。还要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大家慢慢了解公益理念的概念,从而投入其中。

宜信公益理财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宜信的努力,也在于社会公民的认同。我们希望能在今天向各队发起一个提议,希望大家能够把这次比赛的奖金投资到公益理财项目。这样,通过比赛,我们不仅能收获荣誉和能力的提高,还会收获心灵的成长以及灿烂的笑容。

问答精选

问:材料中显示,目前有25000人提供贷款,贷款总额为586万,相当于每人提供了200元钱。出借人这么多,每人只借200元,再加上交易费用,你觉得这是有效率的吗?如果没有效率,宜农贷能够持续吗?

答:目前,宜信并没有对现有的资源和客户,进行深度挖掘。所以,我们才提出,公益理财要覆盖这些高净值人群,哪怕他们拿总资产的1%进行公益理财。从效率上讲,通过公益理财这种模式,把社会上的一些闲置资金用于支援贫困地区,在社会财富上,会有较大的回报。从企业角度,企业把中间的交易费用承担下来了,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它的效率会不断提升,整体收益会把交易费用完全替代掉。另外,我们认为,这样的公益项目,以公益作为基础,应该不仅仅去考虑它的经济效益。

宜农贷:播种新农村

西安交通大学代表队

李轩 樊兴 徐雁 王进

相信公益和理财,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的框架主要有背景介绍、现状分析和理财方案。

宜农贷的贷款对象是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我们对整个模式进行外部分析,政治上是可行的,从经济层面看,这种模式是针对经济不平衡提出的,在技术上也完全可以实现。

从出借人角度,我们有很多高净值人群,国家把贫困线调到2300元之后,贫困人口将大增,所以公益理财的市场容量将会很大。p2p(peertopeer)主要是多对多,在这个模式中,宜信平台承担的是信用和批发商的作用。各个主体都有它的角色和职能,出借人可以接受并不太高的收益,平台起到了沟通作用。对于农户,也界定了其特定性。

借款人向中小贷款机构提出申请,然后到宜信的平台,然后进行界定。所有的参与主体都会从平台上查出他们的数据,也可以看到项目的资金和还款情况。具体看一下资金流项:出借人可以得到2%的收益,宜农贷可以得到1%的管理费用,并不强调盈利。对于中小贷款机构来说,体现了权责对等,他们需要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核实,并在农民发展过程中提供指导。借款人有自己对风险预期的判断,对利率也有一个预期。

我们的调研数据,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不完全透明,对资金用途担忧;借贷效果的担忧;回收风险的担忧;合作的扶贫机构过少,等等。

我们的建议是:针对借款人,要对小额贷款机构提供的借贷人,进行信息抽样复核,并推动东西部交流,实现村对村交流、互助。针对宜农贷,作为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单位,要推动形成行业规范。在平台上,实现目前资金所处位置的动态更新,并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加强危机处置预案,建立基于信用的品牌。针对小额贷款机构,宜信的筛选制度应该进一步加强,在实地考察后,可与更多小额信贷机构合作,并要求小额贷款机构将用户发展信息及时回馈,让出借人了解项目进展。

最后,要通过模式推广体现出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点是公益理财最核心的一点。

问答精选

问:这是一家公司,它在做公益。我们知道,去年由于“郭美美事件”,标准的公益机构都显得千疮百孔了。你们怎么保证,宜信公益不会有什么问题或者危机呢?

答:对于特定事件,例如汶川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我们可以像王老吉一样提供资助。对于企业的危机公关,一旦发生意外,要通过各种渠道阐明我们的立场。另外,我认为,“郭美美事件”如果发生在其他慈善环境的话,恰恰能为推广我们自己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问:如果你只强调公益的话,公益的形式有很多,你们的特点在哪里?

答:我们让农民知道,这个项目不是“输血”,而是“造血”,从而推动他的能力和意愿,提高自己的能力。

评委点评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9

手握几百万闲散资金的赵先生对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的信托产品有点动心。近期,不管是房产、股市还是基金似乎都不是很好的选择,理财产品收益也越来越不理想,截至2015年年末,p2p平台倒下1302家,数字触目惊心,风险不言而喻。恰在此时,银行的客户经理向他推荐一款安全的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约8%,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就是要尽快决定,因为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赵先生心动之余,心里也直打鼓。那么多人抢购,产品应该不错,但作为非专业的投资者,想想要将几百万的血汗钱投入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万一钱被卷走,真是无法承受。

2016年2月24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官网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信托资产规模为16.3万亿元,同比上一年末的13.98万亿元,增长16.60%。资金主要投向五大领域:工商企业、证券市场、金融机构、基础产业、房地产业。信托为诸多缺少资金又贷款困难的企业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给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带来了高收益。

2004年12月6日,银监会官网《严禁信托投资公司信托业务承诺保底的通知》,任何信托合同都不能承诺保本和保证收益兑现。信托的风险到底有多大,风险存在于何处,如何衡量?不了解信托的投资者该如何考察并做出选择?

信托是什么

信托(trust),本义即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托是一种舶来品,现代信托业在美国相对较为完善。我国信托业历史不长,经国家多次整顿管理后,目前仅存有68家信托公司,与银行一样受银监会监管。我国信托公司发行的计划与国外信托不同,主要的形式不是投资者委托信托公司理财,而是信托公司有了项目后,找多位投资者融资,是一种反方向的信托。

信托的特点

投资范围广: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基金、资金池、工商企业、股权投资、股权质押、其他能源矿产艺术品等等。

不能公开营销宣传:信托计划属于非公募性质,信托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信托公司不得进行公开宣传和营销。酒香无奈巷子深,因此很多投资者往往都是从银行和第三方理财机构中得到产品信息。

财产隔离:信托财产不计入受托人固有财产,不属于遗产或者清算财产。因此在发达国家中,信托是高净值人士保护财富和传承财富的首选之一。

安全性强:信托计划通过抵押担保、质押担保、连带责任担保、股权控制、优先次级结构化等多重风控措施来保证资金安全,计划经银监会审核批准后才能发行。

门槛高:按募集资金的来源,信托分为单一信托和集合信托。单一信托主要面向机构,个人投资者接触最多的就是集合信托计划,即一个项目有多个投资者做委托人。《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定每个信托计划30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自然人和机构)数量不限,而300万元以下的自然人投资人不得多于50人。很多信托计划要求100万元起认购。

收益:投资者购买产品时关注的是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这一点关乎风险大小。收益率有固定、固定浮动组合、浮动收益三种。市场上常见的8%~10%收益的信托计划多为固定收益率。

产品的收益与很多因素相关:年限长短、资金量投入大小、行业和购买渠道不同、政策变化等,说到底还是在于风险不同。占用资金越久,风险越高,相应收益也高些。资金量投入大概按100万-300万、300万-600万、600万-1000万、1000万以上等不同的档位而收益逐步走高(不同的计划具体档位金额要求不一,此处数额仅为参考)。浮动收益肯定比固定收益有更高收入的可能性,同时也就蕴含了相应的风险。如证券投资型产品,相当于请信托公司去投资证券,收益随股市变化,不能确定。

产品收益可以参考当前集合信托计划的平均收益率,如2016年3月收益率已经不足8%,那么假如一款产品打出特别高的收益率时,应该就是组合类或者浮动收益类信托,风险必然远高于固定收益产品,需三思而后行。

风险:任何投资都是先考虑风险,高收益必然对应高风险。把钱借出去,第一怕不还钱,第二怕延期还。

违约风险:项目失败、没有达成预期收益,融资的公司无法偿还本息,投资者面临的局面将是血本无归,这种情况最令人无法接受。在投资之前,应当认真考察融资方和信托公司采取哪些措施防范风险,一旦发生最坏的情况,他们是否有能力以及用什么来偿还本金和预期收益。

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颁布,2002年《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出台之后,信托业飞速发展。至今固定收益的集合信托很少出现投资人拿不回钱的情况,即使项目出现了问题,信托公司也都想方设法进行了兑付。然而这种情况只是信托市场不成熟时的权宜之举,早晚被打破已经是业界共识。为避免血汗钱一去不回投资者不能心存侥幸,趁刚性兑付红利还在的时候靠运气赚得收益,而是要本着控制风险的首要原则,踏踏实实研究计划的所有基本面,对信托计划进行方方面面的考量,根据风险和收益情况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小心驶得万年船方为投资正道。

刚性兑付:指的是当前市场上,即使项目产生问题,信托公司及连带担保方仍旧按照约定付出本金和约定收益。高收益却无风险,投资者只需要投钱、坐等收益,这与金融市场的风险收益正向相关的规则相悖。然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文件和法律法规会责令信托公司对产品进行百分百的安全兑付。本质来讲,刚性兑付扰乱了投资市场。

延期兑付:信托产品有期限,到期方能将钱拿回,2015年信托计划的平均年限为1.80年,流动性相对较差。有的信托计划到期产生兑付风险,不能按期兑付,也有可能延期到手。因此用于投资信托计划的资金,仅适宜闲置资金,以及对风险有承受能力的人群选择。

如何选择信托

深度审视:公司、项目、风控措施(担保、抵押质押等)、规模、期限收益等

检阅清单必备问句:用了我的钱,拿什么来还?

信托公司:还得起吗?

我国目前有68家信托公司,其中有央企投资,银行成立的信托、地方政府为企业融资需要成立的信托公司、民营企业等。大品牌、历史悠久、自有资金足、口碑良好、管理严格、经验丰富、筛选严格的大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抗风险能力更强,一旦有问题,信托公司有足够资金进行兑付。大公司的信托计划对投资者来说,安全性增强的同时,收益比小公司会略低。

营业历史:有没有做坏项目、欠钱不还的劣迹?历史较长的大公司经验比较丰富,传统项目也相应稳健,抗风险能力强。而较新的信托公司因开拓市场任务重,业绩要求高,风险相对略高的项目也会做,因此考察该公司资产规模、历史产品兑付情况都是重中之重。

股东实力:公司还不上钱的时候,股东能吗?2015年银监会《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即99号文),规定信托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时,股东给予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信托公司经营损失侵蚀资本的,应在净资本中全额扣减,并相应压缩业务规模,或由股东及时补充资本。此规定可以看出,信托公司的保障还不够,为信托计划兜底的股东实力也同样重要。

一般的个人投资者,很难对项目有特别深入的了解,这种时候信托公司的专业程度和严格把控项目风险就尤为重要。找到好的信托公司只是第一步,仅能说明该公司历史业绩还不错,更关键的还是仔细看项目。

项目&融资方:要有赚钱能力

考察信托产品的盈利状况,避险为第一原则。

避开问题信托产品:搜索融资方和项目,看项目以前是否出过问题。如果发现有可疑之处,尽量避开。

项目本身是否合理可靠,钱将用于何处,如何用?用了之后,能否达到预期收益?会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简单?复杂?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对于比较复杂的信托计划不一定具有专业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因此产品简单才能相对容易理解和把握,如建保障房、住宅、基础设施等。一些比较新的产品结构复杂,容易有一些不为投资者了解的陷阱,非专业人士不能看出其中的问题,风险较高。有些创新产品历史不长,收益是否稳定、安全性是否足够,还没有太多的数据可供参考。

行业:房地产、证券投资、能源矿产等都是比较热门的领域。矿产风险较大,艺术品领域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以老百姓相对较为熟悉的房地产行业为例,泡沫高、投资需求旺盛而自住需求相对少的地区或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风险较大;房地产公司是否实力雄厚、排名、口碑、该地产是否该公司的强项,都要纳入考虑。经济较好地区的政府信用保障房和基础建设等项目收益略低。安全性与收益总是紧密相关的,风险低收益低。

融资方:来借钱的公司,是否能够按时足额还钱付利息,需要考察公司的整体情况。公司所在地区是否经济发达,公司负债情况、偿债能力、历史盈利能力、资产、财务状况、行业前景、公司背景、管理能力等都可以一一了解之后做出判断。

风控:风险控制涉及的主要是担保方、抵押、质押及其他措施等,篇幅所限,不多赘述。

担保:a还不起就要B来还。

非专业人士对于项目很难了解得特别透彻,但是对于担保企业的情况,市场上还是会有比较详细的资料可供了解:规模、负债率、盈利情况、现金流、信用,行业情况等。看担保方的背景、担保人净资产及构成、担保人与融资方关系是否有关联。关联企业如果互相担保,对项目并不算是一道安全措施。政府信用类担保相对比较可靠,但是也要看具体区域,经济发达、信用较好的地区尤佳,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要尽量去做一下了解。银行担保或者银行承诺后续贷款的项目相对较安全。

抵押质押:没钱就用别的还。

用来为信托做保证的抵押和质押非常重要。需要关注:权属是否有争议,是否非常明晰;抵押率如何,一般房产的话,抵押率40%~50%的情况,房价不下跌到一半就不会有问题,相对比较安全。如估值5亿元的房产,按50%即2.5亿元来抵押,即使房价暴跌也很少会跌去一半以上;看估值机构是否值得信赖,该区域同类型的不动产价格与此估值是否有大的出入,该地区房产泡沫是否很高等等;抵押物和质押物是不是容易变现,手续是否齐全,变现时会不会有问题,万一需要变现会不会时间周期很长,如质押率较低的上市公司流通股就容易变现,但是要注意不能是融资公司自己的股票,也要关注该股票业绩如何;应收账款注意是否特别分散等等。

还款来源:肯定有钱还。

投资者把钱放出去,企业拿什么还款呢?因此,项目是否有充足的盈利方式和抗风险措施,都是需要仔细查看的。如果项目的盈利合理可靠,现金流充足,融资公司和担保方都具备足够的现金流支撑,风险就相对较低。

产品期限:尽量别太久。

信托法规定信托项目不允许承诺保证本金和收益。钱一旦借出去,虽然有高收益预期,但也是夜长梦多,产品期限越长,风险相对越高。产品到期之前一般无法赎回,万一赶上延期兑付,会令投资人措手不及。也要关注合同上是否有关于提前结束或者延期的条款细则。

产品规模:小点更安全。

与选择信托公司正好相反,产品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小一些为佳。信托公司的注册资本都是亿元级别,很多都是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产。然而大项目金额高,出过兑付风险的中诚信托山西矿产项目总额就高达30亿元。一旦信托公司几个项目都发生风险,就得衡量该公司是否能够承受得起。哪怕项目已经有了大公司背景,但是安全感永远不嫌多,项目小、总金额少,出问题后被兑付的可能性会更大。

哪里购买,流程

去哪里买

无论在哪里购买,都需要认真核对合同每一项内容,包括信托公司、签约方和担保方等重要信息。与其相信理财经理的专业度,不如自己仔细审视信托合同条款,信托计划说明书和尽职调查报告任何问题都要尽量弄清楚,销售人员说不清的地方,可以直接找到信托公司负责该项目的经理。

银行:大众接触最多的渠道是银行,而且个人投资者对银行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这一点是不太熟悉的信托公司很难具备的。然而银行卖的信托产品,实质上与信托卖的没有任何差别,合同条款上也不会出现银行承担任何责任的字样,银行自己是不能发行信托产品,因此只是代卖代销。较大的银行为安全计,代卖之前也会由风控部门审核批准,多了一道较为专业的把关手续。银行对信托公司收取管理费和托管费,销售信托产品,因此同一个项目,从银行购买的收益会比从信托公司买略低。

信托公司:大多信托公司有自己的直销部门,仅销售本公司的计划,如果项目非常好,找信托公司直接抢购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无论银行还是第三方理财公司,代销时都不会承诺连带责任,真正承担责任的是信托公司。

第三方理财公司和券商:由于银监会管理严格,信托公司不能在报刊、电视等处公开进行广告宣传,而第三方理财机构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很多理财公司和券商都能销售各信托公司的产品。可选择的品种多,收益比银行略好,但是风险把控这一块没有银行那么严格。购买之前务必与客户经理进行项目的深度沟通,全方位了解产品。另外,为了满足更多投资者需求,有的公司会以10万起步等小额资金吸引投资者,凑够100万或者300万门槛资金,以公司名义去购买信托计划。这种变相拆分信托份额的方式没有任何监管和许可,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隐患,购买之前务必多了解投资的到底是什么项目,做到防患于未然。

信托购买流程

要做好一年多甚至更长的时间无法赎回投资款项的准备。

审核好计划,敲定投资渠道后,将资金汇入指定的对公账号。汇款时务必再三检查收款方乃信托公司。

准备好身份证、汇款凭证和银行卡,签订信托合同,一式两份。如果操作成功,信托公司会在几个工作日内把投资确认书寄来。如果募集资金很快超额,即使汇款过去,有的汇款相对较晚的也会被退回。

信托计划合同中注明可以转让的,急用资金的投资者也可以通过转让计划来回炉资金。如果没有标明允许转让,就无法转出。签合同时务必仔细看好。

tipS:

盘点关于信托的误区

保本保收益:这个真没有。

一万元买信托:不是真正签约方。

银行买信托更安全:不一定。

公益项目的理解篇10

【关键词】财政资金,企业会计处理

abstract:Companiesreceivedgovernmentinvestmentsubsidyfundsshallbecreditedtocapitalreservefundsofenterprisesreceivedfinancialinvestmentsubsidiesorbelongtoaspecialformofsubsidiesshouldbecombinedwithgovernmentfundingdocumentstojudge,governmentbusinessloansforspecificconstructionprojectsthediscountisagovernmentgrantrelatedtoassets,"863"and"973"projectfundsformpartoffixedassetsshouldberecognizedascapitalreserve.

Keywords:financialcapital,corporateaccounting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就有几十项,地方政府也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企业对收到的财政资金如何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值得探讨。

一、关于财政资金财务处理的有关规定

(一)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

1、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

2、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3、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4、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企业负债管理。

5、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二)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应用指南的规定

政府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也属于资本性投入的性质。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

二、相关问题探讨

(一)投资补助的会计处理

许多非国有企业企业在收到政府投资补助时,往往认为政府不是企业所有者,因此将其收到的政府补助作为收益处理。但是,按照上述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投资补助应当计入企业资本公积。对此问题,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有如下说明:

“属于投资补助的财政资金,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但是与前一类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大部分时候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因此,《通则》规定企业收到这类资金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如果国家拨款时,明确形成的资本由某个单位持有,或者做出其他权属规定的,则按规定执行。”

这一解释说明了为什么政府不是以所有者身份投入的资金也可能计入资本公积的原因。

(二)投资补助与专项经费补助

企业实际收到的财政资金中,通常难以区分的主要是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第2类投资补助和第3类中的专项经费补助。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对这两类资金区别有如说明:

投资补助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

专项经费补助是“对企业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

但上述说明比较抽象,专项经费补助资金往往是按照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目标安排的,同时,对企业投资项目的补助也不一定就属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投资补助。如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属于专项经费补助,但财企[2008]179号文“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第六条就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规定为“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又如财文资[2012]4号《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其支持方向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有关费用予以补助,并对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的说明,这项资金既涉及对成本费用也涉及对落实宏观经济政策项目的补助。

因此,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属于原则性的规定,对企业收到的财政资金究竟属于投资补助还是属于专项经费补助,必须结合政府拨款的相关文件才能准确判别。对于中央财政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资金,都有财政部或财政部会同其他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对于地方政府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企业财务通则解读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完善现行的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每一项财政资金的政策意图及财务处理方式”,即地方财政部门对拨付企业的财政资金也有相关的文件规定。

所以,在实务中应按如下原则处理:对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明确规定了的财政资金项目,按通则规定处理,没有明确规定的,按财政拨款文件结合企业财务通则的原则性规定进行判断处理。

(三)贷款贴息的会计处理

在一些地方财政拨款文件中,要求企业将收到的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冲减当期财务费用”,这一要求属于对企业财务通则中“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的不完整理解。因为企业财务通则中所指的收益包括当期收益和递延收益。企业财务通则解读的说明如下:

“企业使用这类资金时,作为收益处理。企业在具体执行时,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应当作为递延收益,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如果没有形成资产,则应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对企业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也是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

所以,对企业收到的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冲减当期财务费用,既不符合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也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应当执行,应当将其作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相关资产的折旧年限内分摊计入营业外收入。

(四)“863”和“973”项目经费问题

“863”和“973”项目内容是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其财政资金不属于对投资项目的补助,而属于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按在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应当属于专项经费补助。企业使用这类资金时,作为收益处理。企业在具体执行时,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应当作为递延收益,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如果没有形成资产,则应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但是,两个项目的文件均规定,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