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美教育的内涵十篇审美教育的内涵十篇

审美教育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51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1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审美教学;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3【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49-01

   《音乐》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聆听、感受、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能自信地、有感情地瘸唱,积极参与瘸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新课标的更改,使得“审美教育”逐渐成为了音乐教育的核心,高中音乐课的实施和安排也是围绕着审美教育而展开的。而占据高中音乐课堂重大部分的音乐鉴赏的教学中也至始至终坚守着这一原则。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形态,通过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国度乐曲的鉴赏,使得他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使得学生更加的热爱音乐艺术,并最终能在感受音乐魅力、理解音乐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一、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依据的支撑才更具科学性,音乐教育中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更是需要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有在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使得我们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把理论诉诸于实践的教学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进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人正轨。现代教学技术的稳步发展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音乐鉴赏课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步伐,也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审美教育呼吁下的大的艺术教育环境也使得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显得更为单一,模式更为陈旧。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此时似乎更为迫切的受到呼吁。将审美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由表及里地渗透到音乐的本质中去,通过诸种音乐教学的手段探究学生的审美心理、了解学生的审美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最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成为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在相对尊重学生审美取向,整体遵循和把握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开展高中音乐鉴赏课,在教师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内涵探析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彻实施这一基本理念,就要求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师在课程的设置、安排和进行中就要把感受音乐美、理解音乐美最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在美的教育氛围中便得以培养和提高。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审美内涵。情感作为人们内心的一种体验,体现着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审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情感得以抒发的最直接的载体就是“美”,“美”可以使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它对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映射可以使人无比的震撼和感动,这种美妙的感受让人热衷于发现美、追求美。

   歌德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艺术及其教育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教人用‘审美的眼睛’看世界,给人的灵魂以活力。”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它富有着情感的力量,相对其他艺术而言,更适合作表情达意的载体。音乐鉴赏是建立在学生听觉感知的基础之上,借助学生以往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积累,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性地感受音乐美的一种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受、理解并判断、评价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审美感受和教学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欣赏和鉴赏虽一字之差,但却有着质的不同,欣赏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体会美好的事物,而鉴赏则有着对比、判断和结合理论性思考的目的性的欣赏。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阐释他们的区别,欣赏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欣赏的飞跃。

   (二)教材中的审美要素。高中音乐教材中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涵盖了诸多的形式、体裁、风格、流派等,中国民族音乐、欧美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单单就体裁而言,高中音乐教材中便涵盖了艺术歌曲、音乐剧、歌剧、合唱、交响曲、浪漫曲、奏鸣曲、清唱剧、套曲等等。这些丰富的内容设置为高中生的审美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和基础。除了学生的认真学习外,也要求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能通过自己的授课经验和业务能力去更好的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要素,要具备高的学识、美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独特的教学气质。将自我学识和教材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为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课带来越多越多的审美共鸣、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和发展审美价值观,力争在我们的教育下使每个高中生都成为具有高审美素养、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人。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2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具有抽象的一面,却也具有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的另一面。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人们感受体验到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因此,音乐教学应将审美教育内涵及情感培养内涵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把情感体验放在音乐教学的重要位置

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其核心的心理反应就是“情感共鸣”。所谓“情感共鸣”,是人们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感觉、知觉、想像、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在音乐(音响)的诱导下,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美感。这种美感能够使人愉悦,能够引起人的遐思……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产生共鸣,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必须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音乐要素的艺术表现作用、音乐的情感、音乐的风格特征等产生敏感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其人文内涵。例如:在欣赏江苏民歌及河北民歌《茉莉花》时,通过探究两首《茉莉花》的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力度、曲式、织体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两首民歌的情感特点及地方风格,认识、理解其艺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愉悦身心、健康体魄、完善人格。如此看来,围绕着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实质上发生着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变化。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追求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作为音乐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以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进而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实现人格上的互相尊重。

二、发挥审美内涵的教育作用

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因为音乐艺术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深入灵魂的“春雨润物、悄然渗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课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例如:它既包含广泛的政治、历史、地理、民俗等人文知识,又包含大量的音乐审美的技术训练内容――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色感、调式感、识谱技能、演唱技能、演奏技能等等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很重要的。

面对音乐课的上述特点――一方面有文化传承的责任,另一方面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义务,那么,音乐老师该怎样把握自己的教学方向呢?前面说过,音乐艺术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深入灵魂的浸润。既然如此,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就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的这个优势――突出审美内涵的教育作用。因为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样把握教学的方向,不等于忽视、怠慢必要的文化传承。因为,在发挥审美内涵教育作用的同时,有必要渗透相关的人文知识内容。这种渗透不仅发挥着提高审美理解能力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发挥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3

关键词:舞蹈教学;审美教育;促进作用

1舞蹈的美学特征

1.1舞蹈的第一个美学特征:形态美

显而易见,形态美是舞蹈最为直接和最令人欣赏的美学特征之一。在舞蹈的动作、姿势、造型中,都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形态美。而配合音乐的节奏和声音大小而变化的舞动节奏,舞蹈动作的变化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将观赏者带入情境。无论观赏者的文化程度如何,都能直接感受到这种美的震撼。所以舞蹈教学中对动作、姿态的形态美教学是最基础的。

1.2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力量美

除了形态美之外,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就是力量美,舞蹈中表现出的力量是柔性的。在舞蹈动作中,有许多动作是要用非常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而这些动作在被完成的同时,也将展示出舞者心灵的力量。要完成这些舞蹈动作,往往需要长期的训练。现代舞蹈观赏中,往往认为缺乏力量的动作是空洞的;相反,当一个舞者的动作充满力量,哪怕是再柔美的姿态也能展示出力量之美。因此,一个舞蹈是否充满力量美,是衡量舞蹈是否美的重要标准。

1.3舞蹈的第三个美学特征:神韵美

将舞蹈的神韵充分表现出现,对舞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同样的,理解和欣赏神韵美对观众也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做到神韵美,需要舞者在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深刻的融入到舞蹈的角色中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需要观赏者摒弃外界的影响,集中精神在舞蹈中,去体会舞蹈展现的、舞者传递出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不只需要眼睛,还需要头脑和精神去思考和理解。舞蹈的神韵美是整个舞蹈最核心、最深层的内涵,展现舞蹈的神韵,就是展现舞蹈的灵魂。只有理解了舞蹈的神韵,才能完全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东西。

2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考虑到舞蹈自身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为了强化舞蹈学习中的审美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步着手:首先,要对学习舞蹈的学生提出审美观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导者要在日常的基础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即哪些动作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为了达到美的标准需要做到哪些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锻炼和生活中自行纠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帮助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事物的欣赏方向,也就是审美理念。之所以在舞蹈中注入审美教育的元素,是因为只有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美的,才能往美的方向发展。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引入舞蹈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某一支舞蹈的美感,进而引申到更多的舞蹈动作的美中。学生一定要充分明白审美的重要性,才能自觉的去训练如何正确的欣赏美。第三,舞蹈的审美教育不能和艺术教育分离。舞蹈中的审美教育虽然重要,但舞蹈本身仍然是一项具有很强艺术性的运动。只有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才能保证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高效的落实。最后,创新意识在舞蹈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创新是舞蹈的生命力源泉之一,再美的舞蹈跳一千次也会让人失去欣赏的兴趣。在舞蹈中对美的欣赏是离不开创新的。从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所发展出的舞蹈,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外界环节中的新因素,达到了不断的创新。在舞蹈外的环境中,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欣赏方向和情趣在不断改变。舞蹈只有做到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人们的欣赏方向。

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要发展舞蹈,就必然要发展审美,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所以最重要的是将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二者的主要关系归结为以下几点:

3.1做好审美教育,才能高效发展舞蹈

要发展舞蹈艺术,就必须要求舞者和欣赏者都能够充分的欣赏舞蹈的美学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保证跳舞和看舞的双方都接受过足够的审美教育。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舞蹈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在其中加入审美教育,用舞蹈的日常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联系对象,同时提升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质量和能力。

3.2高质量的审美教育将指引舞蹈教学的艺术发展方向

高质量的舞蹈教学中必然不能缺少审美教育。这是因为只有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保证舞者和观众能够正确了解舞蹈中想要表达的内涵,达到更高层次的欣赏。另一方面,审美教育还为舞蹈教学提供了艺术指导,使舞蹈教学中能够产生更多的美的因素,从而保证了舞蹈中的美学因素。

3.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之间是共同发展的,才能让二者彼此贯穿。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层次的欣赏舞蹈中的美的因素,从而更好的将舞蹈的内涵表达出来;而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就提高了对审美的需求,也就给审美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二者的提高是同时发生的。

4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效开展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帮助:

4.1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美学的发展

实践证明,当舞者接受了审美教育、具备了正确的审美观之后,能够在舞蹈中加入更多的美学元素。这对舞蹈的整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它使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舞蹈的内涵,还能够有足够的素质去进行创新,让舞蹈不断跟进时代的脚步,去传播舞蹈的美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美学增长。

4.2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在舞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学生能够领会到舞蹈要传递的健康思想,并自发的在舞蹈创新中发展健康的、正确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审美观会逐渐建立并完善,并延展到其他方面。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4.3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有人欣赏舞蹈,才能发展舞蹈。审美教育给予学生正确的角度和方法去欣赏舞蹈中的美学,这样才能充分领悟舞蹈传递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舞蹈的不断发展,促进舞蹈教学的提升。如果审美教育不到位,就无法正确领会和发现舞蹈的美,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欣赏舞蹈,更不用提舞蹈教学。因此,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4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美育内涵建设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化,丰富大学生活

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形式是校训,校训体现着整个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灵魂,给每一位在校学生精神上的鼓舞和灵魂上的洗涤。校训统一高校的教育理念,明确大学的本质意义和高校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助于优化教风、学风和校风,健全校园文化内容,完善大学文化思想,巩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校训能够树立高校的品牌意识、精品意识,提升大学品位,增进高校的内涵建设。高校的校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凝聚着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如清华大学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训:厚德崇商等。

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形式是以以各种社团和协会为平台,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来展示校园文化,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如学校的大型的文艺演出活动,小型的院(系)特色节目演出,红色经典歌曲在校园回响,传统的戏剧和话剧在校园的夜晚拉开序幕,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位学生从心底里喜欢大学生活。

高校校园的背景文化形式是以校园景观文化为主。结合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对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命名和景物设置等同步规划,设置一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景观,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校园里设置教育家的雕塑,在走廊里设置科学家和学者的名言警句,这样的“走廊文化建设”,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品味。高校的绿化、亮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科学统一,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达到了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境界。

新时代的高校文化形式是以影像艺术为特色。随着数字文化时代的到来和数字文化的普及,影像艺术也在校园文化中凸显,在高校的艺术创造上取得了创新。例如高校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大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优势,亲身体验微电影、“小时代”的感觉,符合90后新新人类的兴趣,展现了学生的蓬勃向上的活力,包含和演绎着身体美学和精神美学的融合,体现了学生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和谐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审美发展能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审丑现象上演

大学生如同正在生长的鲜花,如果缺乏审美精神的滋养,绚丽的鲜花便会日益萎缩、逐渐凋零,失去生机。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人们无处不生活在美的光环中,以至于迷失了自己,辨不清美与非美,校园做为大学生生活的特有场所也不例外,大学生的奇装异服,时髦的头型、怪异的言行,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大学生低级的审美情趣,或者说大学生歪曲了审美的意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娱乐化、庸俗化倾向日益明显,恶搞正成为时尚,出现审丑倾向。校园里,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各色人等纷纷扰扰;教室里,很少看到有发奋读书的学生,所谓校园智慧的凝聚地,心灵的升华处,让人感到绝望,你会不时看到打扮得如同“小姐”一样的学生,看不到他们沉甸甸的书包,看到的是流行的化妆包或者一个皮夹。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扰,特别是对高校的大学教师来说,管理好学生成了问题。大学里男生们的夜生活则是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他们的日常沟通内容就是游戏,很多学生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女生门都在比拼谁的衣服漂亮性感,谁的化妆品昂贵,谁化妆化的好看,谈论的是哪部韩剧好看,哪本言情小说能酸倒牙,她们宁愿花上几百元去买不属于自己年龄的化妆品,也不愿意去买几本经典的作品来提升下自己的内涵。

二、当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一)美育与校园文化

当下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应当从美育视角出发。美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不是与素质教育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美育”,也不是单一的艺术教育,更不是德育的附庸,它是各种教育的融合和目的,美育自身内在地包含着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的内涵,是人性的完美教育,是教育中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和谐的、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身心教育,即希勒所提出的“审美教育”。他在《美育书简》中说“希腊人的本性把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严结合在一起,不像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他们既有丰满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美的人性。”[1]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美育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他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2]他在1918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通过美育洗涤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

美育的教育理念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很好实践。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人(格),需要以美育为导向,以校园的文化内涵来呈现,这样才能凑出和谐的乐章。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5

舞蹈是一种动作优美的艺术,也是向学生们推广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开设舞蹈课程通过舞蹈教学的形式,充分的将舞蹈的美学内涵发挥出来,进而使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逐渐增强,对学生们追求美的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分别阐述舞蹈与审美的含义,进而得出舞蹈教学与审美教学相互之间的作用。

关键词:

舞蹈教学;审美教学;相互促进;引导作用

前言:

舞蹈是人类肢体动作集合最完整的表现形式,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感受,还能够带给人呀门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将审美教学与舞蹈教学进行结合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舞蹈的审美价值,还可以促进舞蹈的发展和推广,可以让学生从两者的结合中感受美的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教育模式创新。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教会学生们学习舞蹈的技巧,还要高效利用舞蹈教学的平台,帮助学生们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观,以舞蹈教育为前提,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从舞蹈的美学内涵入手,具体的分析舞蹈教学与审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舞蹈能够传达美的意境

舞蹈艺术是人类观念不断进步的一种形态的实物展示,它有自身的存在方式以及存在价值。在舞蹈教学的不断进步中,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提升。也正是因为舞蹈所具有的审美性,其成为传达美的意境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首先,舞蹈能够展现形态美,这是舞蹈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其不仅让舞蹈的姿势、架势、造型等等方面予以美的展现,而且其舞台的布置、动作的动静结合都带给人们美的视觉冲击力,让我们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震撼效果。形态美已经是我们对于舞蹈美的第一感受。其次,舞蹈能够展现力量美,这主要存在于舞蹈的各种动作之中。舞者通过有劲道的肢体语言将舞蹈的内涵表现出来,让人们在感受舞蹈柔美的同时更加感受到舞蹈背后的力量之美。并且,舞蹈所讲究的身形协调、动作统一都让各个舞蹈动作在恰如其分的位置表现了其中的力量之美,带给我们极大的内心感受,让我们的内心为之澎湃。第三,舞蹈能够展现神韵之美,这主要指的是舞蹈精神层次的美的传么舞者通过形态和力量将舞蹈的神韵展现出来通过观众的细细品味、耐心琢磨而予以领会,从而感受到整个舞蹈的精髓,从而领悟到舞蹈所表达的内涵。正是因为舞蹈神韵美的传达,才让我们对其回味良久,感知颇深。

二、审美教学对于舞蹈教学具有引导作用

舞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传播教育能力极强,学生们可以在舞蹈的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而审美教学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具有引导作用,其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将美学融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是目前教学所大力倡导的,这样可以使舞蹈的形式美感更加有深度,是其形式进一步升华的体现。随着舞蹈教学的不断发展,它已经逐渐成为美学的主要代表,其给予学生视觉和精神的双重冲击,使学生们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促进两者教育的融入,通过审美引导舞蹈进一步良好发展。其次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呀门掌握更好、更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只有努力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其才会在舞蹈作品中得到更高的提升。学生们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具备更好的审美意识,在舞蹈练习过程中才会发现舞蹈更多的美的展现形式正确的审美观为学生们的舞蹈练习奠定了基础。第三,美学的教育为舞蹈教学树立了榜样,使舞蹈在发展的道路上更具有魅力以及感染力。正是因为审美教学的引导才让舞蹈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阶梯,让舞蹈教学具有丰满的内容,促使学生探索更多的舞蹈展现新式。

三、舞蹈教学与审美教学相互促进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审美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而在审美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也让审美教学更加形象、立体,让学生能够将两者更好地融合和汇集。首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动作的要求比较严格,因为每个动作的表现形式就是美感存在的一种形式,审美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刻不在。并且舞蹈教学的发展本身对审美教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发展不仅促进了舞蹈教学的美感发展,还使舞蹈教学的美感具体化,两者的融合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其次,审美教育可以促进舞蹈教学中美感价值的确立,审美教学的实施,为舞蹈教学带来了更快捷的方式。传统的舞蹈教学注重的是死板的学习月刻本上的动作,很多学生不能够直接了解该舞蹈内涵的准确意义。而审美教学为舞蹈教学做铺垫,当学生们真正的了解到舞蹈的美感以及每个动作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们在舞蹈练习中更加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帮助学生们在舞蹈练习中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才会使舞蹈的发展更加深远。只有让学生在美的引导下进行舞蹈学习,其所展示的舞蹈动作才更加具有穿透力,才是艺术最佳的表现形式。

四、结语

根据对舞蹈教学与审美教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其二者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舞蹈教学与审美教学相辅相成,舞蹈教学为审美教学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审美教学为舞蹈教学指明了前进道路的方向。舞蹈教学是审美教学开展的形式之一,审美教学是舞蹈教学的目标之一,只有让两者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各学校应当积极探索两者结合的最佳方式,使学生们在舞蹈教学中获得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肚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更好地学习舞蹈。

作者:张琼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爱胜.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分析口].艺术科技,2012,03:57+91.

【2】金俏含.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审美观促进作用口].才智,2015,05:227.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审美化;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我国对于识字教学的研究一直都十分注重教学的科学化。而很少从汉字的人文性这个角度来对识字教学进行解读。本文以审美作为识字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汉字的审美探讨来分析审美角度的识字教学应该怎样实施。

一、识字教学审美化的理论基础

审美教育可以美化人的心灵,以人性教师的身份促进人由自然人向理性人的发展,这一过程可以让人的分裂状态被克服。审美教育是审美化教学的内涵所在,是审美化教学应用到实际中的理论基础。当施教者将审美对象用一定的审美形式呈现出来时,受教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会发生生理与心理结构的双重变化,并感受到愉悦,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与熏陶,这就是审美化教学可以达到的效果。因此,审美化教学的内涵就是教师通过对认知以及美学规律的运用,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与积极的参与到识字的学习过程中来。识字教学的审美化让教学形态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让汉字的学习过程充满了魅力。而教学活动的巧妙安排也让识字这项智力内容与教学艺术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二、识字教学审美化的实施策略

(一)生活审美化

“教育即生活”,教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所做的准备。生活于教育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到很多对学生的成长有益的经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学到的能力都是在生活中得到实践的,比如观察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等。而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不仅更具体形象,同时还带有情感体验,让我们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小孩子对艺术和美都非常的敏感,艺术和游戏是他们活动与存在的基本形式。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审美元素运用到识字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儿童的艺术天性。比如,商标、招牌、广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儿童识字的素材,不仅具体形象,而且随处可用。

(二)游戏审美化

游戏与艺术有着相同的地方,他们都能释放人的自由天性。识字游戏既丰富又全面,运用到儿童的识字教学中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不管是传统的猜字谜游戏,还是现代高新技术所发明的游戏化电子识字软件,都增强了识字学习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对于识字有更大的兴趣。而游戏过程中节奏与和谐的渗透最大程度的体现了游戏对美的倾向。但用严格的审美眼光审视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识字游戏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明显高于它的艺术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快乐的体验才是触及游戏美学内涵的最佳途径。而既能做到适应儿童的天性又契合艺术自由精神的识字游戏目前依然十分匮乏。在识字教学审美化的处理过程中,如何发掘最适合儿童进行识字教学的识字游戏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书法审美化

中国的书法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在原生态文化土壤的孕育下产生的艺术瑰宝。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限的文字版面上蕴含着无限的深意就是中国书法最大的魅力所在。不管是方圆兼具、千姿百态的字体,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章法,还是诗情画意、美轮美奂的意境,都在彰显着书法的艺术内涵。与之前的教学大纲相比,现在的教学方法对于审美功能有了更多的重视。比如,在书法的学习中,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初步感受汉字所具备的形体美;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临摹楷字帖;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在书法中感受汉字的美;而第四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则是感受书法所具备的审美价值。

然而,要理解书法艺术对于儿童来说充满了难度。目前的识字教学一般通过象形字来表现书法的演变与发展,但象形字却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比如金文字中的山字与山峦的形状很像,但现代汉字的山字已经与金文字相差甚远,象形字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对儿童的识字教学产生太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如何更好地呈现出书法艺术的美,如何把握好识字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意境审美化

教师如果可以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那么就可以将学生带到汉字美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去。文学作品中情境与思想的统一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作品所描述的意境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人格的培养需从“兴于诗”着手。对诗文的学习不仅可以让我们“多识草木虫鱼之名”,更能感发我们的意志。因此,让学生通过对意境美的感受来识字,一定可以让学生对字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知。我国的《三字经》是将字思维发挥到极致的经典,它用精辟的字句营造了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场景,并将中国人最重视的伦理道德灌输其中,达到了情境美与人文内涵的完美融合。

三、结语

对识字教学进行审美化处理,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精髓,并受到汉字文化美的感染,体会到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识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审美化教学的熏陶下可以形成更正确的世界观与丰富的情感感知能力。另外,从审美的角度实施识字教学是对教学思路的拓展,让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要做到识字教学审美化的成功实施,教师肩负着相当大的责任。课堂与教材以外的地方,教师也需要下功夫,并且还需要加强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汉字的基本功,才能在识字教学活动进行时应对自如,学生在审美化教学才能获得乐趣与享受,进而促进识字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吉兰.低年级识字教学总结[J].现代农村科技,2013(4).

[2]方巧芬.筛选识记复现——攻破识字教学难点的三大法宝[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3).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7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帮助学生鉴赏美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掌握古筝弹奏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合理地加入鉴赏美的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创造美

古筝的演奏者主要是借助于情感共鸣创造出优美的乐曲,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进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这样不但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筝乐曲的欣赏、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可以有效地美化人们的心灵,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2]。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古筝音乐,准确地把握古筝音乐的内涵,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技艺,而且还要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例如,音乐作品是何时何地产生的、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音乐创造者的个人简历如何等。这是由于对于每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假如没有充分地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演奏者只是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却是无法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有效地提升演奏的表现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寒鸦戏水》这一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其介绍潮州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此古筝作品的表现风格,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能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是无法得以形象具体的参观以及模仿的。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演奏示范,要能够恰当地展示出节奏的力度以及音色等[3]。如此一来,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滑、按、颤、勾等。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的技巧,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在古筝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其身体的协调性。而且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通常,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及技术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审美的要点,培养其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感的丰富与表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地提升审美教育。如此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筝弹奏的技术,使其充分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好,而且学生也能够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合理地选择一些古筝曲目,根据个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古筝曲目中会塑造出许多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情境。古筝艺术是抽象的,然而在每部古筝作品当中都会体现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因此在开展古筝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语言,要将一些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要借助一些具有特性的音调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所存在的意境[4]。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乐曲的意境,即:夕阳西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这样就能够刻画出一幅渔舟唱晚的情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演奏的技巧处理方式:在最初时,要以较慢的速度即“慢板”,从而以一种抒情的方式,合理地使用左手的颤以及滑音,进而能够发出优美愉悦的情调;在进入“快板”后,表达的情绪要欢快,旋律要活泼,具有层次感;尾声部分要能够充满着向往以及回忆,要带有一种含蓄深远的情绪。通过如此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乐曲的内涵,可以在实际弹奏中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与旋律,准确掌握演奏力度以及节拍等,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之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帮助学生感受意境美与仪态美

对于每一首古筝曲目而言,其都具有良好的意境。这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艺术创造方面。所以,许多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意象”的过程,我国哲人们都会将其思想体系认定为“境界”。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充分地重视“境界”以及“意象”,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的表现水平。所以,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古筝乐曲《渔舟唱晚》中,其表现出的是一种恬美,即“落霞与孤鹜齐飞,七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美景是恬静的安逸;而在《战台风》当中所体现出来“风狂雨暴,波浪滔天”是一种壮美。两首曲目都是描写水面的美,但是其意境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演奏中,也要根据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美,进而能够抓住曲目的内涵,表现出曲目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古筝弹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感动他人,那么演奏者必须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就必须要用“心”地去感受与表达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真情流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要点头晃脑或是身体僵硬,而是要在真正地掌握乐曲的意境之后,在实际演奏中做到心随情变,能够动作自然,体现出良好的仪态美。例如,在演奏《战台风》这一古筝乐曲时,为了表现出其中的气势磅礴,那么演奏者的身体动作幅度也要自然而然地加大,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演奏仪态的自然美,更好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

(六)实现古筝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古筝教学的水平,那么教师就要将审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培养其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其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的美好,了解劳动的美好,有效拓展其审美视野,提升其创作欲望,进而帮助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妙[5]。而且在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实现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演奏古筝音乐作品,充分展示其弹奏技能,如此一来就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帮助其感受美、创造美,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有着优美的意境以及旋律,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对人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培养价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审美价值,就要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有效地发挥古筝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王敏单位:潍坊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06):141.

[2]谢可可.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4,(05):117.

[3]王妮娜.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乐,2015,(13):118.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8

关键词:美术欣赏;传统文化;人物画

1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教育是学前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美术专业能力及素养的重要特质。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之一,包括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城市建筑、环境布置、各地民间工艺品以及各种儿童画等。它使幼儿感受美的形象过程中欣赏美、领略美、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从中培养幼儿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开阔幼儿的眼界,培养对美的兴趣和初步的审美能力。中国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在感知美、理解美同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情操的健康人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更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美术作为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与华夏儿女的生活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意境悠远的绘画艺术、浑然天成的雕塑艺术、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精巧独特的建筑艺术,无不体现蕴含于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性的存在,使得中国美术作品始终贯穿于一种传统文化情愫之中。因此,纲要中提出的感受祖国文化的教育理念,其民族性是开展诸多教育活动的落脚点,体现在美术欣赏系列活动中,应当倾力于发掘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以适宜的方式去解读、传递中华文化,让民族精神融入赏析理念,将中华文化元素在诸多教育活动中得以呈现,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中国人物画的文化内涵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以及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以及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平面内塑造出静态的形象,以此表达创作人内心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所塑造出的静态形象,可以对其进行赏析、体味等审美体验,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绘画作品因其资源丰富、使用便捷而广泛开展。绘画的分类角度较多,本文主要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分科方式,着重对人物画进行美术欣赏的剖析研究。人物画泛指以人物形象作为描绘主体的绘画作品,是我国传统绘画体系中最早独立成科的。古往今来的人物画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应将中华文化融入画作赏析,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去感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

2.1民风民俗的再现与传承

我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由于受地域、人文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民风民俗。创作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物画所描绘的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现实生活场景,譬如各类传统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风俗画本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始于汉代,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人物画是探究不同时空内各民族文化的窗口,绘画作品便是我们研究的依据,从中能够认识各时期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例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佚名的《游骑图》,绘贵族子弟骑马打球游玩的情景。画中共七人,或挟弹弓,或背弹丸,或球杖联骑出游,反映了当时仕宦人家的生活风尚。打马球,又称“击球”,唐代十分流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签》记载:“上(中宗)好击球,由此通俗相尚。”此图是马球运动的形象史料。作者以简练有力的线条,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和马匹的形态,劲健而富有韵味。

2.2市井生活的真实再现

人物画的创作源泉是社会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其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亦是包罗万象,有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民间生活、风俗礼仪等。在历代名画中,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堪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人物风俗画,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首都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真实地再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物阜民丰的社会面貌。画面中塑造了五百多位人物,货郎、为官坐轿者、骑马者、商旅、平民等,还有各类建筑,酒肆、客栈、当铺、作坊、桥梁等。在进行《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前教育的对象年龄特征,通过娓娓动听的叙事法讲述此画卷所处的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方式,对画中的人物动作、情景演绎进行特写描述,众人撑船的精彩部分的演绎,也可以描述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如此来调动欣赏者的审美积极性,了解当时的历史、生活状况,使这幅记载着汴梁城市历史的写实画卷,栩栩如生的再现于世人面前。

北有《清明上河图》,南有《姑苏繁华图》。清代画家徐扬所绘《姑苏繁华图》,用传统的方式精美还原清代江南秀丽的湖光山色与繁华街巷,再现古城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市井生活的精彩全貌。古镇村池、田园风光、市井生活跃然纸上,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在进行此幅画卷的欣赏教学中,可以采取观察法、对比法、对话法等切合学前教育教学对象特征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画卷中的湖光山色与繁华街景,与今日城中所见之旧址或新貌做出比较,想象在不同时光里,同一地点发生的历史变迁与历史痕迹。教育者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对话交流,用古画和原景照片对比,引导教育对象做出对祖国上下五千年的淵博历史,以及家乡美丽景色的由衷赞叹之情。

2.3社会历史性的记载

例如丰子恺的人物画作品《胜利之夜》,描绘了日本投降后,普通家庭中那份朴素而又发自内心的欢愉的天伦之乐的场景。在象征着共产党光明的一盏吊灯的光芒照耀下,一个父亲托举着婴孩过头,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孩子的面部表情传递,仿佛能听见孩子那咯咯的笑声。身边的孩童欢呼雀跃的情形溢于言表,就连一旁的猫咪也乖巧地、静静地蹲着,共享抗战胜利之喜悦。胜利之夜的幸福反映到普通寻常百姓人家,其实就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画面。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庆捷之夜》《庆祝国庆》等。

3中国传统人物画欣赏的切入点

中国美术作品数量众多,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选取适宜学前美术欣赏范畴的经典作品作为素材,以适宜学前美术欣赏的特征性为切入点,来开展美术欣赏系列活动,使教育内容易于被幼儿理解,通过幼儿积极心理活动的参与,能够感知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加以运用于生活,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現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的教育目标,从而了解、热爱中华文化。

3.1适宜性的选材

学前美术欣赏的主体是3至5岁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对美好世界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然其尚有认知能力薄弱以及理解能力较片面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材时,要适宜性的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适宜的选择能被其理解并转化为生活认知的美术作品,结合孩子的共性与特性,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目的。

譬如,孩子们天性喜爱小动物,在赏析作品的时候,可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而分析画面的内容、形式与内涵。以范曾的画作为例,范曾笔下的人物形象众多,佳作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选择《促织图》、《画龙点睛图》等孩子们能找到共鸣点的画作进行赏析,结合适宜的教学方法,说一说画中的故事,找一找可爱的小动物在哪里,想象一下画中的形象恣意飞舞的情形等。使幼儿对欣赏对象与自我生活有所对应,进而提高对作品欣赏的兴趣,促进对传统国学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3.2经典性的凸显

中华文明源远流传,艺术作品亦如璀璨星空般。那些载入史册、经过历代各名族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凝结着创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时代的特色与代表性,穿越时空而流传千古,确实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对于经典的画作,要特别的对其内涵教育进行把握,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民族灿烂文化,传承于此。

例如,现藏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唐代张萱《捣练图》,是盛唐一幅重要的人物画。全图十二个人物,画面表现宫中加工绢丝的场面。共分三组:起首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动作联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种节奏感。人物全神贯注,仿佛惟有捣丝之声可闻。若干细节描写也十分精微生动,生活气息甚浓。妇女形象均为丰颊硕体,服饰艳丽。设色柔丽,以重彩渲染,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体现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画的典型风格,反映出当时手工织作技艺的高超,赞美了劳作的妇女,进而表达对劳作的状态的内涵教育,引导孩子们用一双勤劳的小巧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3.3可持续性的发展

美术欣赏教育的核心是对于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和谐人格。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并不是要求教育对象认识多少幅名家名作,记住多少文化知识,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卓越成果的共享,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融入。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抓住作品中易于被接受与理解的欣赏点,解析美学角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对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的把握是灵魂,可持续性的将文化传统精髓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过程之中,从而丰富教育对象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和谐人格的发展。

4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欣赏的教育意义

“如何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从物质层面来说,靠发展生产力,靠经济。直接的物质的社会资料的生产构成为基础。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从精神层面来讲,靠的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欣赏的教育意义,其精髓便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体现。

现阶段美术欣赏教育中弥漫着西方的气息,对自己祖国伟大美术作品的欣赏却重视不够。中华文化是华夏各族儿女在历史积淀中呈现的智慧凝结,渗透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透过系列美术欣赏活动,更好的感受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工作者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开展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系列欣赏,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泽河,王培岭.幼儿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9

一、创造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知是主体与审美对象进行初步接触的阶段,是一个人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对于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的展开,起着主导的、为其他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剖析,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通过朗读的办法,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的音韵之中,激发起其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使他们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因而能获得对作品良好的审美意象。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文字非常优美动人,而且浅显易懂。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随文章内容呈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就会很快地将他们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具体地感知其审美内涵,能较自然而然地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当然,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审美的教学情境,一段音乐、一个舞蹈、一角园林、一块山石、一片落叶、一阵清风、一掬泥土,甚至一捧枯草、一张报纸等等,都蕴藏着美。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去发现、去欣赏、去领略、去品味,就能使他们从寻常小事、寻常景观、寻常作品中发现美、审视美、评价美,甚至创造美,从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滋润、有所提升。

二、审美经验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一个人产生审美意象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其沟通感知因素与理解因素的桥梁。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进行答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已有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回忆和嫁接,就能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能使学生产生较为亲近的感觉,使其思维内容超出作品本身的内涵,从而产生愉悦的审美想象。如我们在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出现在脑海里的不仅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还会有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还有是浩瀚无际的大海……这种依靠我们的现有经验创造出来的想象运动,使得我们头脑中呈现出的波澜壮观的宏伟画卷,从而使审美想象更加丰富多姿。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一是可以巧用艺术空白。教师要善于发现文学作品似是而非的模糊处、以一当十的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戛然而止或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等,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以叩开学生灵感的心窗。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善借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因子。教学如果没有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学生的审美想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指出的是,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主导因素,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因素,因此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想象作品的意蕴,促使其自主获得审美体验。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使其从直觉上产生整体感知。然后,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和老师一起随着低缓抒情音乐的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先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然后再上讲系与亲人的生活实际谈如“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由于学生有话可说,也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特别是有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禁不住流下感动与悔恨的泪水。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得到了爱的教育,从而在润物无声中自主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审美内容挖掘,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教育的内涵篇10

一、“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音乐情感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音乐氛围的创设,拉近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现实的途径。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愿望,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通过情境就能真正地走进音乐。并对这首歌曲内容和情绪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深”-——深化知识内涵,调动情感因素

中学音乐课标明确了音乐课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拓展音乐教材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首先,应在教授新课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查找、搜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用以弥补教材中知识点的空白。其次,注重课后延伸。在深入理解音乐课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之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意识。最后,再引领学生走进歌曲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把音乐中鲜明的思想道德意识从思想内化为行动。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音乐的思想情感因素,使学生在音乐课中的情感因素得以有效调动。

三、“升”——升华情感价值。净化学生心灵

音乐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给学生以美感和启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引导学生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四、“提”——提升情感体验。增强育人功能

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它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好的音乐能让人拥有健康的心理。音乐的审美能力是在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因此。感受和鉴赏是提升审美情趣的基础,大量感受和鉴赏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欣赏音乐时通过体验情感,就会得到审美情趣,在培养人的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