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十篇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十篇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50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1

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慢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了一支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医疗机构为主的防治结合的专业队伍,开展了大量的综合防治工作。各有关委办局、社会团体组织了大量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大众传媒刊播了预防慢病知识的公益广告,普及慢病防治知识。

预防与控制慢病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支持、全社会参与,实施综合治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3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委[]9号)和《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年)》(府办[]40号)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

(一)政府主导、综合防治。预防、控制慢病发生,减少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提高居民生命质量,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形成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格局。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落实党和政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完善慢病防治策略,改善环境,控制或减少行为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降低慢病的发生。

(三)社区组织、健康促进。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社区组织为依托,通过分工负责,分级管理。营造有利于预防控制慢病的环境,减少慢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二、总目标: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框架下,建立和健全适应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的慢病防治体系,减少早期脑卒中,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期望寿命。到年,我区慢病防治要力争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三、工作目标和指标:

(一)全区形成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并将慢病防治目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1、2003年,建立区防病领导小组领导、各有关部门参加、社会各界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并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

2、年,在区、街道(镇)形成覆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协调运作机制,并逐年完善。

3、年,街道(镇)将慢病防治目标、工作指标列入辖区社会发展规划,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1、在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慢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2、多渠道募集慢病防治经费,设立慢病防治基金,用于社区基本预防保健服务,提高对特困和脆弱人群慢病医疗预防的保障水平。

3、按照有利于慢病防治的财税支持政策和物价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慢病预防和控制。

(三)贯彻实施有利于健康的相关政策和标准

1、2005年前,按照有利于健康的农业发展政策,逐步推行养殖业、种植业的系列标准;年前,推广合理营养标准和食品成分标识规定、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平衡膳食的居民比例。

2、严格执行公共场所控烟规定和控制烟草的有关政策。2003年起,实行烟草有限销售。

3、加强优化环境措施,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到2005年,空气、土壤和水质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力争达到优良水平,到年,全面达到优良水平。

4、到2005年,绿化面积达到人均12.5平方米;到年,达到人均15平方米以上。

5、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到2005年,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到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年达到55%以上。

6、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把慢病防治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

7、落实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保护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四)建立健全慢病防治工作网络

1、2003年,完成区府实事项目卫生室(16个中心村卫生室、96个标准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

2、年完成街道地段医院、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翻牌,完成镇村一体化建设,健全慢病防治网络。

3、充实健全我区现有的一个社区疾病综合防治点(江川街道),2003年,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内容。

4、建立健全我区慢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五)建设健康促进基地

1、到2005年,建成一个健康促进社区;到年,30%的街道(镇)建成健康促进社区。

2、在全区学校全面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在学生中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包括牙病、眼病预防);到2005年,1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30%的各类学校成为无烟学校;到年,2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全区60%的学校成为无烟学校;到年,3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全区80%的学校成为无烟学校。

3、到2005年,全区50%的医疗机构达到健康促进医院标准;到年全区所有医疗机构达到健康促进医院标准。

4、到2005年,建成20家健康促进企业;到年,建成50家健康促进企业;年起,全面倡导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场所。

(六)主要慢病和不良习惯控制指标

1、到2005年前,高血压管理率达到15%,控制率达到40%;到年,高血压管理率达到25%,控制率达到50%,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在年的基础上降低10%;到年,全区高血压管理率达到50%,控制率达到60%,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在年的基础上再降低5%。

2、到2005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40%,管理率达到60%;到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50%,管理率达到70%;到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60%,管理率达到80%,降低糖尿病致残的比例。

3、到2005年,晚期癌症病人医护照顾率达到95%,“三阶梯止痛”规范治疗率达到90%;到年,“四癌(胃、肝、乳腺、大肠)”合计早期发现率达到15%;到年,“四癌”合计早期发现率达到25%。

4、到年,青少年和医生、教师吸烟率控制为零增长;到年,其他人群吸烟率呈零增长。

四、主要措施

(一)明确各部门慢病防治的目标责任

在区政府领导下,把慢病防治工作列入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职责内容,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统筹落实和安排慢病防治经费,领导、协调各部门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组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镇(街道)政府负责本地区的慢病防治工作,在制定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将慢病防治工作列为必要内容。

教育、卫生、体育、环保、水务、绿化、农业、工商、宣传等主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明确年度实施计划,作到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全面推行慢病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

各级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参与慢病防治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单位、团体、个人以各种形式提供资助和志愿服务。

(二)建立有利于慢病防治的政策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制订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促进有利于慢病防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环境的形成。

完善环境改善政策。规划、建设、环保、环卫、绿化、水务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优化环境的相关政策,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有害物安全处置,增加城市绿化,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不断改善居民工作和居住条件。

制定烟草控制政策,根据我区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烟草有限销售政策,不在医院、学校、政府机关及其他公共场所销售香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工商部门要严格执行禁止烟草广告的有关规定,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监督管理。

逐步建立公共营养政策体系。农业、商业、技监、卫生等部门要结合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有利于优化人群营养结构的高科技种植和养殖业;教育、卫生、商业等部门通过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引导市民健康消费,同时发展符合健康的学生餐、职工午餐、工作餐和老年日常三餐,帮助市民平衡膳食。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和市实施方案,我区规划、建设、体育等部门要将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制定居民健身指南,促进和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

提供慢病防治资源保障。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应分别承担慢病防治的责任,政府保证基本预防保健投入,同时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和资助慢病防治工作,多渠道筹措慢病防治资金;引导预防保健服务性消费。

(三)加强慢病防治机构及网络建设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部门,承担区慢病防治的技术决策、业务指导和培训、干预实施、信息综合和质量控制与评价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慢病防治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通过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主要慢病的发病、现患、和死亡情况,开展人群分类健康管理,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服务。形成三级预防网络。

在区中心医院、市五医院、吴泾医院建立临床预防的诊疗模式(包括四癌早发现、应症就诊、线索查病、心脑血管疾病早发及致残预防治疗等),把预防贯穿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开展规范化诊治。

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岗位培训、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的全科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和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形成专业全面、结构合理的慢病防治梯队。

完善慢病综合信息系统。加强慢病及其危险因素和人文环境监测,预测慢病发生、发展趋势。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了解居民基本健康状况,为慢病防治决策和实施干预水平提供依据。

(四)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将慢病防治宣传内容纳入公益宣传的计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性宣传相结合,保证一定的宣传频度和深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区健康教育所要制定健康教育指南,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处方、健康咨询、讲座、影视等各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教育部门要将慢病防治防治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针对学生出现的肥胖、吸烟和不合理饮食等慢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对相应人群的宣传教育。其他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开展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并加强对工作环境管理,减少职业危害。

(五)落实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干预措施

慢病防治工作必须以人群健康为中心、以社区组织为载体。镇(街道)负责社区慢病防治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转变服务职能、改变服务机制,调整服务方式,开展慢病社区预防保健,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要和需求。

开展社区动员,调动社区组织、单位、家庭、个人参与慢病防治的积极性。做好社区诊断,社区诊断是指在开展疾病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病的基本情况,找出本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各类人群分类指导,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制定并全面实施慢病防治优先项目,开展疾病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分类健康管理。

对疾病人群要开展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病人诊治和疾病管理。

对高危人群,选用适宜的筛选方法,提高早期发现水平。针对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不合理饮食和静坐习惯等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发生或延缓疾病进程。

对普通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掌握形成健康行为的技能,帮助形成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考核和评估

根据实施方案的总目标、工作目标和指标,对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评估、中期评估及终末评估。

年度考核主要评价在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机构落实慢病防治工作计划的情况。包括组织领导、资源保障以及各项干预措施贯彻执行情况。

中期评估每五年进行一次,主要评价各种工作指标和疾病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对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根据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有关目标和策略进行调整。

终末评估在规划实施完成后进行,主要评价总目标的实现情况,为制定下一阶段慢病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区卫生局

二00三年十一月

区各单位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职责

为了推动我区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经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及区有关部门关于慢病防治工作的职责分工具体如下:

一、区农委

按照有利于健康的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有利于优化人群营养结构的高科技种植和养殖业。

二、区财政局

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慢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三、区教育局

将慢病防治防治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中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针对学生出现的肥胖、吸烟和不合理饮食等慢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四、区卫生局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把慢病防治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建立健全慢病防治工作网络。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立临床预防的诊疗模式,开展规范化诊治。制定健康教育指南,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处方、健康咨询、讲座、影视等各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五、区文广局

将慢病防治宣传内容纳入公益宣传的计划,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性宣传相结合,保证一定的宣传频度和深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区体育局

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和市实施方案,制定居民健身指南,促进和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七、区城管局

增加城市绿化,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八、区环保局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九、区规划局

规划审批时考虑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控制等优化环境因素。将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

十、区水务局

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

十一、区工商分局

严格执行禁止烟草广告的有关规定,实行烟草有限销售。

十二、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

将慢病防治目标、工作指标列入本地区社会发展规划,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制定并全面实施慢病防治优先项目,开展疾病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分类健康管理,对各类人群分类指导,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建设健康促进社区。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2

当前,我国居民慢性大病死亡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死亡人群中,因慢性大病死亡者超过80%,是发达国家的四至五倍。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连续观察的死亡模式变化情况显示,慢性大病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居民第一死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说,重大慢性疾病不仅威胁群众生命,还极大地增加了医疗负担。据统计,1980年的全国卫生总费用中,居民投入占23%,2001年上升至60.5%。1991年至2002年国家卫生投入绝对值增长3.84倍,人均GDp增长了3.35倍,而居民个人卫生投入增长了8.78倍,大病费用在政府和居民投入中不断增加。有关专家统讹2004年,我国疾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万亿元,占当年我国GDp的11%左右,2005年我国仅慢性病所致的经济负担超过1.5万1乙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4%现在虽没有最新数据,但占比估计还会增加,本该由人民分享的改革成果,被药费蚕食了。

患者治病倾家荡产医保支付捉襟见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慢性大病患者住一次院,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左右,要花掉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以上。如恶性肿瘤患者平均住院一次要花费近万元。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说,治疗肿瘤的基本都是自费药,即使患者参加医保很多也看不起病,20%到30%的病人到医院一看这样的费用就走了,因为治不起。

在消耗掉患者积蓄的同时,医保也为大病付出巨大支出。以北京为例,每年门诊方面费用增长幅度超过了20%,其中,慢性大病支出花费增长最快、数额最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张大发说,北京市职工医疗保险2008年征缴212亿元,支出177亿元。2010年,北京市医保收入约296亿元,支出超285亿元,收支平衡度已达到极限状态,要想依靠医保完全解决大病费用问题,肯定撑不住。

威胁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危害需高度关注

国家疾控中心组织的第三次死因调查证实,慢性大病的高发病、高消耗、高死亡率势头如得不到遏制,将给我国人民健康和国家长远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一是威胁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质量,“大病一场,小康泡汤”。按目前态势估算,到2020年,我国将有过亿家庭可能因治病返贫,负债累累。中国人经过几十年奋斗迎来的小康社会也将面临“小康不健康”隐忧。另外,国家的医疗保障负担将更加沉重。据世界银行针对中国慢性大病的调查测算,预计到2015年仅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和糖尿病就会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是降低中国人口素质。有关专家认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要由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而目前看,患慢性大病的患者,近一半为18岁至59岁的劳动力人口,如果大病势头继续发展,就会减少劳动力人口数量,削弱人力资本质量。在2005年全国:~-7-死亡的490多万人中,75%死于慢性大病。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表示,在个体和微观经济层面,成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会使每人每年的工作时间增加16%,个人收入提高20%。因此,应对慢性大病不但是一项宝贵的健康投资,也应被视作对人群生产力及收入潜力的投资。世界银行针对中国的测算表明,如果2010年到2030年各年龄段人群心脑血管死亡率每年降低1%,中国就会获得相当于2010年GDpl9%的年度收益。

三是导致卫生和社会不公平,影响社会稳定。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91个会员国的卫生系统分三方面进行了绩效评估。其中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被列在第188位,即倒数第四位。医疗专家认为,在我国,困难群体比富裕社会成员受到慢性病的冲击更大,一旦患病经常无法获得优质服务,生活将难以为继。重庆农妇无钱治病“剖腹自救”案例及去年部分患者因大病绝望自杀、甚至行凶犯罪的事件不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更容易使社会成员失去对社会正义、稳定的信心。

以大病预防为先导完善医疗卫生政策

应对我国进入健康转型期、慢性大病高发实际,相关医疗卫生政策需进行适度调整。建议制定国民健康战略规划,加快医学模式转型,完善大病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倡导新的健康理念,遏制慢性大病高发势头,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建议将国民健康纳入国家战略,统筹制定国民健康发展规划,建立有利于促进人民健康的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评价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农村及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免疫、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度得到落实,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但各地针对慢性大病的防控规划仍较为缺失。

医学专家认为,以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大病高发是工业化、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需在已有发展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应对。

首先,需将“健康强国”作为卫生工作新思路,制定中长期国民健康发展规划,把人民健康状况及公平性健康绩效指标,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参与、全民健身、维护健康的财政投入等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

其次,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遏制慢性大病、促进国民健康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次,对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要求高,可考虑在现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基础上,提高规模,扩大职能,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协调议事机构和部门合作机制。

第三,建立经济发展对慢性大病影响综合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人民健康的经济发展规划、重大工程、产业项目,在审批之前,要增加对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调查、预测和评价程序。

建议把预防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立公共卫生投入激励机制。总结扩展慢性大病医保救助试点地区的经验和范围,探索层次清晰,安全高效、成本合理的慢性大病救助体系。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说,国际上关于慢性病防控的经验以及我国近年来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试点工作证明,建立一套高效经济的重大慢性病预防体系可避免80%的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以及40%癌症的发生,可减轻患者近一半的医疗负担及社会成本。有关专家表示,大多数慢性病患者不需要住院,只需在门诊治疗并长期服药,进行有效的社区、家庭健康管理。而现行的医保制度,对于大病治疗如果不是住院,报销比例非常低。

目前卫生部等部门已组织全国十余个省份开展了部分慢性大病纳入医保或新农合救治的试点,适度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一些试点区反映,这种帮扶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受医保覆盖面不全、救助资金额度小、救助病种少等不利因素制约,医保和新农合部门帮扶压力很大。

此外,已有的一些慢性大病救助基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受当地财政状况影响很大,缺乏后续资金的募集机制,未来还需在寻找多条资金救助渠道上下工夫。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认为,政府部门可考虑转变医保付费方式,有效降低医保负担,对需治疗的重大慢性疾病实行单病种或按疾病分类、医疗保险总额控制等方式解决费用。卫生部表示,力争在2015年前,将新农合筹资由人均150元提高到300元;相应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水平,使保障病种覆盖城乡居民因病致贫的主要大病。

有关专家建议,将慢性大病管理的规划、记录和协调活动计入成本并付费,激励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为慢性大病患者提供协调一致的“一揽子”服务。根据每年预期所需服务项目和数量,使用风险调整的公式计算人均资金需求总额。通过对现行医疗机构定位、数量、构成和布局的规划,促进各层次医疗机构专业分工,使医保付费更关注预防和慢性病管理。

完善法制,在全社会倡导建立新的健康理念,强化国民的健康责任,加强健康教育和科学普及,促进全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颁布的卫生领域一般法律条文不多,更多的是400多个部门规章,至今尚无一部健康母法或卫生基本法,法律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的薄弱,直接导致健康教育工作缺失。目前,我国仅有不足4%的人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绝大多数人对于慢性大病的危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知之甚20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程书钧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公共卫生政策,实行类似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全民健康计划,国家膳食营养指南,引导公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首先,慢性大病有一个共同诱因就是吸烟。在我国有3亿人主动吸烟,6亿人被动吸烟。研究证明,2000年吸烟造成的死亡达80万人。饶克勤算过一笔账:如果烟草特种税提高一元,预计将挽救380万人的生命,降低22.8亿元医药费,增加100多亿元的生产力效益。其次,缺少运动,导致糖尿病、脑卒中和肥胖及恶性肿瘤发生。第三,饮食不健康。多盐导致血压高,多肉、多油导致高血脂,水果和蔬菜食用量过20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3

哮喘是慢性呼吸道疾病,需要进行长期预防性治疗,以控制反复急性发作和防止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源性心脏病。因此,医生会根据各人具体情况制定长期家庭预防性治疗计划,即按哮喘发作频度、肺功能检查结果和按需用平喘药情况,将哮喘病情分为轻度间歇、轻度持续、中度持续、重度持续四级。然后提出长期用药和按需用药计划,即在非急性发作期(稳定期)作预防性治疗,而在急性发作期作按需用药治疗。为贯彻执行长期预防性治疗方案,应经常与医生保持联系。患者应记住。

一、治疗有效定期随访

贯彻执行正确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哮喘病情。建议做哮喘日记,逐日或每星期2~3次,记录自己哮喘症状变化、用药情况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有可能用峰速仪测定并记录逐日呼气流量峰值变化,每个月与医生联系一次,以便医生了解你的病情演变,并据此每3~6个月重新作病情评估,以调整长期预防治疗方案。

二、治疗无效随时联系

哮喘长期预防治疗的目标是:①慢性哮喘症状减轻或消失;②哮喘急性发作减少及减轻;③无哮喘急诊就医;④按需使用速效支气管扩张剂;⑤恢复正常活动能力,包括运动;⑥peF值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昼夜变化率

如果经一段时期治疗未能达到上述目标,应随时与医生联系,共同探讨,查找原因。

三、急性发作及时就医

哮喘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因素触(诱)发哮喘急性发作,可根据原计划治疗方案,自己初步判断发作严重程度及吸入速效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并及时与医生联系或到医院就诊,取得指导和进一步治疗。

(万欢英教授、时国朝副教每周一上午有专家门诊)

小贴士

治疗无效的原因可能包括:

1.诊断不正确喘息症状是由其他疾病引起。很多疾病也可以表现为气喘、呼吸困难,如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甚至肺部肿瘤。如果诊断不正确,应用抗哮喘药物,结果可想而知。有一位中年女性病人,近1年来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医生诊断为哮喘。应用抗哮喘药物如b2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呼吸困难却无明显好转,曾辗转于多家医院。后拍片发现,该病人气管上有一个肿瘤,经手术治疗后,呼吸困难完全好转。所以,在诊断哮喘之前,可通过X线胸片、Ct等仔细排除可能引起气喘、呼吸困难的疾病。

2.治疗不规范哮喘一旦诊断明确,只要按照正确的治疗方法(如全球哮喘防治指南),虽不能治愈,但可获得良好的控制,病人可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问题是很多病人的治疗极不规范,有的是医生制定的方案本身就不合理(如应用的药物种类、剂量等),有的是病人未能严格依从医生制定的方案,药物应用特别是定量气雾剂应用不正确。为了避免上述的错误,建议哮喘病人到正规医院就诊,特别是到呼吸专科医生那里就诊,保证自己得到的是正确规范的治疗,并且要积极向医生请教,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同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诱因未去除如果诊断正确,治疗规范,哮喘仍得不到良好控制,首先要考虑诱发哮喘的因素是否去除。有些病人常常不能明确诱发因素,此时,应仔细观察自己每次哮喘加重处于什么环境,找出诱发因素。必要时可变换一下环境,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4

一、切实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十二五”规划实施

(一)血、寄、地病防治:一是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查灭螺、查治病各项措施,高质量地完成血防查、灭螺,查、治病等年度任务。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加大疫情监测和防急感力度,做好沿江重点地带的监测预警,健全渔船民血防工作机制,确保不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配合省血防所,推进“数字血防”建设。句容市通过国家和省联合组织的血防传播阻断达标评估,京口区和新区要完成血防传播阻断达标自评工作。二是寄生虫病防治。健全疟疾疫情报告、通报等制度,继续推行“1-3-7”散发疫情处置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工作规范,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断能力;强化与有关部门协作,有效应对输入性疟疾疫情,对新发现的疟疾患者免费提供抗疟药物治疗,建立重症病例救治专家组,提高重症恶性疟救治能力;有序推进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扬中市和润州区通过消除疟疾省级考核评估。继续抓好食源性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巩固消除丝虫病工作成果。三是地方病防治。严格落实《食用盐碘含量》国家标准,加强对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碘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监测,动态掌握碘营养状况,强化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

(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认真实施省、市《“十二五”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五扩大、六加强”措施,进一步扩大艾滋病检测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测点建设,继续推广pitC策略和快检方法,力争今年全人群检测覆盖率超过10%,进一步提高病例发现和病例管理水平,降低晚发现的比例。创新高危人群宣教与干预工作方式,提高干预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破解经性传播的防控难题。进一步完善定点医院设置,改进医疗服务,为全市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300人以上,提高药物维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工作质量,维护艾滋病患者的就医权益。探索对感染者实行早期抗病毒治疗,并强化治疗前咨询和随访干预,促进感染者“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关怀救助水平,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提升防治工作效果。积极开展第三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三)结核病及麻风病防治:一是结核病防治。进一步完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发挥疾控机构的牵头作用,强化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配合。按序时进度完成全市1600例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工作任务;强化对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10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高危人群(50%)的筛查,促进患者早期发现;并为全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治疗。全面实施中盖结核病项目二期工作,落实完善肺结核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流程,减轻贫困患者看病就医负担,确保利福平敏感、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80%和90%;规范肺结核患者诊治,患者管理及交通、营养补助发放率100%;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纳入治疗率不低于85%,督导访视率100%。二是麻风病防治。进一步健全麻风病监测系统,落实定点诊疗机构职责,加大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力度,对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免费提供规范化的药物化疗以及畸残预防,降低畸残率,提高患者的规则治疗与管理率,继续实施“春风行动”二期项目,落实对麻风病畸残者的关怀救助。

二、努力提高急性传染病防控水平

保持传染病疫情稳定,全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妥善做好各类暴发疫情应急处置。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做好全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做好霍乱、流感、手足口病及虫媒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推进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测预警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质量,及时发现疫情苗头,提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妥善处置各类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协助南京做好我市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等卫生保障工作,确保第二届青奥会的顺利进行。

三、全面提升预防接种免疫规划服务能力

(一)制定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要求。根据市《规范接种,安全健康》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加大预防接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力度,根据各预防接种单位实际,及时增加预防接种服务频次,加强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科学规范地提供预约告知服务,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实施方案”中的目标。

(二)建立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提高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置能力。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鉴定办法》及《异常反应补偿标准》,做好我市异常反应个案的补偿工作。

(三)继续保持高水平接种率。为全市6岁以下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国家免疫规划11种一类疫苗接种57万针次以上(其中农村儿童30万针次),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强化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与管理,及时进行相关疫苗的补种,并纳入系统管理。新建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8个以上。进一步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规范开展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巩固无脊灰成果,持续推进消除麻疹工作。

(四)规范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意见》,规范和改进全市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重点解决在告知、预约、收费、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接种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四、扎实推进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一)深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围绕建设“健康”、“健康”主线,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将慢性病防控融入“大卫生”范畴,统筹现有资源,形成防控合力。进一步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与综合防控工作机制,整合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三类机构功能,巩固和拓展“三位一体”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及内涵。以辖市、区为单位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慢五病”登记报告和慢病及其危险因素核心指标监测,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利用。认真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润州区、新区分别申报、创建部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京口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进一步做好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现场考评的准备工作。建立慢性病筛查制度,加大慢性病高危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现力度。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率分别达40%、50%,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探索慢性病社区预防、随访与大医院临床治疗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京口区、润州区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规范管理示范点工作,增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及时总结项目经验,为全市推广慢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工作夯实基础。结合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完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宣传,推广儿童窝沟封闭等行之有效的口腔卫生保健适宜技术,抓好儿童口腔疾病干预(窝沟封闭)项目,加强项目督查,提高工作质量,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规范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治管模式。认真贯彻实施《精神卫生法》,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网络内涵建设,强化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和管理率,在册患者管理率保持在80%以上。强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方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对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居家管理、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管理项目试点工作,通过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管理工作,形成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精神疾病治管模式,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加强《精神卫生法》学习培训,贯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和出院信息网络直报制度,做好患者的登记、网络报告和救治管理,逐步提高治疗率和规范管理率。

五、不断加强疾控机构综合处置能力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吸入疗法;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b)-070-02

氧吸入疗法是临床多种疾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其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常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目前长期氧疗(Ltot)被认为是影响CopD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外研究表明,Ltot不仅能使血氧饱和度增加、改善低氧、减轻症状、增加活动范围,而且还可改善患者情绪,从而提高生命质量,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常出现CopD患者不予配合长期氧疗的情况。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对120例CopD住院患者进行监测,分析其氧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并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大力普及氧疗知识,旨在探讨提高CopD患者氧疗依从性的方法,提供开展氧疗护理的依据,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08年8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20例患者,其中,男66例,女54例。其病史、症状、体征、肺功能及胸片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全国CopD诊断标准,并符合Ltot的指征:休息时呼吸室内空气pa<55mmHg(1mmHg=0.133kpa)或Sao2

1.2方法

1.2.1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接受CopD系统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按预先设计好的健康教育计划进行Ltot的宣教指导,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方法的氧疗指导。

1.2.2Ltot健康教育计划的应用。首先,介绍病区环境,指导患者配合检查及治疗;其次,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所患疾病的认知情况,使护理人员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三,分析患者不能配合Ltot的原因及对氧疗的了解程度;第四,进行常规性的健康教育;第五,进行专科性的长期氧疗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树立康复意识;最后做好出院指导。对以上健康教育计划完成好的给予鼓励及表扬,对完成不好的继续强化。

1.2.3对患者氧疗依从性的管理及健康教育。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及交流的机会最多,所以应成为长期氧疗知识宣传教育的主角,承担起对患者进行宣教的指导工作。首先要重视护理人员自身的学习,培养专科护士,进一步接受CopD的治疗、护理、康复等最新进展的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其次分析患者氧疗依从性差的原因:丧失治疗信心拒绝吸氧2例,占1.6%;因经济原因不能负担氧疗费用41例,占34.1%;不懂持续吸氧的重要性46例,占38.3%;害怕对氧产生依赖11例,占9.1%;持续吸氧影响活动12例,占10%;擅自加大氧气流量8例,占6.9。再者针对氧疗依从性差的原因,教育形式的选择要多样化,具体有:①计划性教育:根据摸底情况,将有共性护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对有不同护理问题的患者采取面对面的个别教育,因为个别教育有针对性,有利于护患交流,达到进一步的咨询沟通;同时可以编成健康知识手册,使其图文并茂,利于阅读、长期保存、随时查询;对于老年患者应更多的采取一对一个别指导。②随机性教育:患者及家属从健康教育板报、小册子、宣传卡及各种渠道掌握了解疾病知识或信息,提出疑点,护士给予解答。③示范性教育:针对患者文化水平的限制,健康知识的缺乏,对某些行为进行示范给予纠正。④以点带面、鼓励家属参与及利用正反事例等教育方法,提高患者的氧疗依从性。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Ltot的指征、作用、方法等。首先应纠正患者对Ltot不正确的认识,消除顾虑,说明长期氧疗的重要性;其次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消毒及保养吸氧装置。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在1.5~2.5L/min调整吸氧流量,维持pao2>60mmHg,依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延长吸氧时间,以达到每天15~18h的有效治疗时间。同时让患者认识到氧中毒的危害及发生的原因,警惕及预防氧中毒的发生。注意患者的情绪及病情变化,观察其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等氧疗效果。

1.2.4氧疗依从性的评定氧疗依从性的评定内容包括:①坚持CopD系统的治疗及护理,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②能按照计划好的健康教育计划内容达到标准的Ltot。

1.3评定标准

完全依从即能全部按照评定内容要求执行;部分依从即能部分按照评定内容要求执行;不依从即不能按照评定内容要求执行。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氧疗依从性的比较(表1)。

由表1可见,研究组的氧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治疗依从性即遵医行为,是指患者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氧疗依从性属治疗依从性的一种,如果患者的用氧行为能忠实的服从医嘱及护理,其行为称氧疗依从性好;反之拒绝接受吸氧或同医嘱不符合的行为称氧疗依从性差。好的氧疗依从性是控制CopD患者病情的关键,故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CopD患者对氧疗的依从性,对于患着长期的治疗措施,必须由患者自己实施,这就要求患者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氧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吸氧是治疗各种肺疾病的基本手段。缺氧可迅速引起细胞损伤,纠正缺氧对有进行性低氧血征的CopD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已证明患者Ltot可改善CopD并合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标准的Ltot应1.5~2.5L/min、每天24h吸氧,即持续吸氧,大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完成24h吸氧,因此每日吸氧18h以上为持续吸氧。关于CopD患者Ltot,每天平均吸氧15h,5年存活率提高62%,10年存活率提高26%;但CopD患者对Ltot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医护人员的氧疗知识宣教工作远远不够。从表1得知,研究组与对照组氧疗的依从性比较,p

[参考文献]

[1]BritishmedicalResearchCouncilpayty:Longtermdomiciliaryoxygentherapyinchronichypoxiccorpulmonalccomplicatingchronicbronchitisandemphysema[J].Lancet,1981,1:681-685.

[2]林江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患者的长期氧疗[J].中华结核杂志,1998,21(2):71.

[3]周达生,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2):27.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4):199-200.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6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依从性;健康教育;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134-03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居世界前列,7.18%的1~59岁人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1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过2 000万,为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区。随着病程延长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增加,而3%~6%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1]。因此,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持续坚持以降低体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从而减轻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保护肝结构及功能,已经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分析通过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宣教,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纳入标准:符合2010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诊断标准;年龄18~89岁;确诊慢性乙型肝炎病程≥2年。排除标准:肝硬化、肝癌及慢性并发症;精神或认知障碍;严重心血管、肾脏及其他慢性疾病。纳入男196例,女104例,年龄20~72岁,平均(31.73±5.38)岁,病程2~20年,平均(12.83±3.29)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病程、职业、医保报销及并发症等资料,并采用统一制定的抗病毒药物服药依从性评估表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价,包括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个方面,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每项分为完全不、偶尔是、基本是、完全是计0~3分;生活方式改善则依据教育干预前后对患者饮食、吸烟、饮酒、规律作息等项目改善程度分为0~3分,总分为0~12分;定期复查则以是否完成分别计1或0分。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以评价患者情绪管理情况[2]。

1.3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1]指导用药和患者随访,并于诊疗同时进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则进行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①建立患者手册建档,详细记录管理方案和目标,包括所用药物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复诊时间、随访时间、控制目标及责任护士等,每次复诊和随访均详细记录病情控制情况。②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针对患者抗病毒口服药物治疗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药理药效、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注意事项及治疗目标的健康小讲堂宣教,强调科学用药治疗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避免滥用药物、擅自停药,动员患者家属参与健康学教并对患者服药进行督促,并通过复诊和随访监督记录患者服药情况。③制定个体生活方式改善计划:通过健康小讲堂宣传饮食注意事项和禁忌,倡导科学膳食,提供通过膳食平衡搭配制定的三餐健康食谱供患者参考和执行;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和工作学习安排为患者制定科学规律作息时间计划,保证充足休息和适当的运动锻炼,促进患者体能和体质的提高,增加免疫力;通过调查患者吸烟、饮酒的情况劝诫患者戒烟、酒,并提供戒断治疗的帮助。④重点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给予心理建设辅导,对干预前心理状态评估问题较明显的患者,重点了解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通过针对性疏导,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家庭、社会支持,树立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

1.4 评价标准[2]

教育3个月后进行评价。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项总分为0~16分:0分为依从性差,1~6分为依从性较差,7~11分为依从性一般,12~15分为依从性较好,16分为依从性好。情绪管理Hama<7分为正常;7~14分为有焦虑可能;15~21分焦虑;22~29分为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HamD<8分为正常;8~20分有抑郁可能;21~35分抑郁;>35分严重抑郁。干预后依从性总分较干预前升高>50%为改善,升高18%~49%为进展,升高<18%无效;Hama或HamD得分较干预前下降>50%为改善,下降18%~49%为进展,下降<18%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两组健康教育干预前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依从性得分偏低,而情绪管理的Hama和HamD偏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3个月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和情绪管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χ2=5.823,p < 0.05),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83,p < 0.05),见表2、3。

2.2 影响患者依从性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表2中干预后得分好、较好、一般为依从性好,差、较差为依从性差,对所收集的患者资料进行赋值,经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收入和职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依从性影响显著(p < 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口服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能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促进患者血清学转换,多为每日1次口服,但由于治疗周期长,需要患者坚持服用。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较强,社会及舆论极易对患者造成严重心理压力,患者容易在治疗期间受到不良医疗广告影响,出现擅自停药、滥用药物等情况,直接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因此提高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3]。

本研究从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个方面进行观察,定时定量用药是保证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清除效果,由于疗程漫长,治疗用药和效果应得到动态监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定期到医院进行血清学检查复诊对治疗十分重要;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功能的损害,而肝脏是消化系统最大的器官,承担人体生物化学及代谢的主要工作,由于慢性乙型患者肝功能下降,饮食、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需要进行科学规范,并应该保持合理的休息和运动,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力,有益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方面[4,5]。分析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前300例患者依从性4个方面得分均偏低,而通过3个月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得分均有显著升高,表明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个体生活方式改善计划、心理建设辅导的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可能促进患者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显著提高患者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依从性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受到的社会、家庭压力巨大,患者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促使患者对现有的口服药物治疗缺乏坚持的信念,更愿意寻找能获得速效的治疗方式而偏信偏方和滥用药物,导致擅自停药,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甚至可能延误治疗导致病情进展[6,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均偏高,存在较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而通过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后,观察组Hama和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变,本研究应用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强调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辅导,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监督,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尽量缓解患者心理和社会压力,提供家庭温暖和社会支持[8]。通过对相关因素分析,文化程度、收入和职业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主要因素。较高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接受程度更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更高更科学,长期治疗医疗费用对患者及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职业与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有关,且不同职业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对患者生活方式也有影响,因而有规律的工作时间、劳逸结合的工作状态更适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对患者依从性都有明显的影响。

总之,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有显著的作用,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有益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2):168-179.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李田英. 健康教育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知识认知的观察[J]. 河北医药,2011,33(11):1742-1743.

[4]徐满琴,刘霞英,张海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全程零距离健康教育[J]. 护理与康复,2012,11(3):297-298.

[5]刘敏环. 健康教育对乙肝患者抑郁心理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21-23.

[6]陆惠洁. 系统健康教育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117-119.

[7]张俭,李莉,王莹. 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205-206.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7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102-02

为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防治慢性疾病的发生,减轻因医药费过高所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国自1997年做出了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决策,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和管理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疗护理服务就是强调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全科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筛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侧重点的保健服务而达到防病目的,照顾范围不仅仅限于心理、行为、饮食方面,还要对其家庭生活、卫生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合理用药、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对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病的发生、发展及减缓病程的进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定义

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来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使他们采取行动来促进健康,即根据个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医生进行个体指导,并动态追踪危险因素干预效果。

2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围

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影响人们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种为目标,采取有计划的指导干预,从而降低该病的致伤、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一种健康工作方法,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

3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步骤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筛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3.1收集辖区内60岁老年人健康信息并建立健康档案:责任医生按要求填写个人及配偶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同居三代家庭成员、目前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等)、医学体检(身高、体重、血压等)和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情况。

3.2对辖区内60岁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健康状况,进行发生某种疾病或健康危险性评估。

3.3制定危险因素干预规划:根据每个家庭健康档案提供的健康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的数据,制订控制危险因素发展的健康干预计划,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矫正不良生活方式,合理用药,控制危险因素。

4社区慢性病的防治措施

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若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开展如下行动计划:

4.1开展健康教育是重要手段:责任医生应根据本社区慢性病发病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对象是所有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慢性病患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公众的保健责任感,改变错误的因果观和不良的健康信念模式,正确地认识、评价和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了解自身疾病的性质及发生、发展规律,熟悉其主要危险因素及后果。学会用健康的观念处理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用药习惯,发现和去除威胁健康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逐步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使患者了解控制自身疾病的有效方法,合理、科学的用药以及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的基本措施。

4.2适当增加运动是必要防治措施: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患者来说,适量运动是非常必要的,运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心肌活力,维持各种器官的健康,运动可加速脂肪代谢速度,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可以降低过重的体重和保持正常体重,在增加运动的同时要注意慢性病患者的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尽量避免因运动量过大而造成对慢性病患者伤害。

4.3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筛查是降低发病因素:每年对社区内6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体检,动态的检测慢性病的新增人群,及对原先患有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效果的观察,掌握慢性疾病的发展状况,及时跟踪监测病情,监测行为危险因素,获得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源,对病情和危险因素做出及时的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社区内开展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

4.4提高社区内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最终结果:60岁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大多数活动时间是在家庭和社区,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能充分发挥患者的潜能,社区的责任医生可以帮助他们做好慢性病的自我管理,采用多种形式培训他们掌握自我管理所需知晓的基本知识、技能,让病人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自己,如培训那些有文化的慢性病患者,学会用正确方法在家中测血压、测血糖,并做好记录提供给社区责任医生,以便指导期调整用药防止合并症的发生。使慢性病患者能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是提高社区人去控制慢性病发生发展的最终结果。

5管理体会

5.1为保障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应建立评估制度: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是一个漫长、繁杂、艰苦工作历程,需要制定一个长期、可行的工作规划,并应在实施健康改善措施一定时间后,进行效果评价,再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调整计划和改善措施,最后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5.2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所管理的是一个综合的人群,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就患有所指定的一个病种,有可能身兼数个系统疾病,需要整体的的分析慢病筛查提供的数据,这就需要社区责任医生具备全科医疗专业知识,而我们现有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不具备这样全面的医疗水平,为完成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急需一个全科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把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8

――首支部级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成立会报道

“组建至少1000名的医学或药w专家队伍、1000名基层医生的讲师队伍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的目标。”2017年4月12日,全国首支部级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队伍――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在京成立。这支志愿者队伍依托于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并协助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针对家庭和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的宣传服务,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和家庭保健能力,树立正确健康观和慢性病防治意识。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药政司、家庭司、宣传司,中华医学会,中国预防医学会等领导、著名慢性病专家、医药学专家及企业代表出席。该公益项目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施慧达药业集团协办。

姚宏文主任(中)主持摇旗仪式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姚宏文主任号召各方力量共同构建整合性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作为卫生计生宣传工作的主力军,一直致力于家庭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传播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观念,促进健康行为方式的形成。

最新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威胁。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每年约有1030万人,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以高血压为例,我国每年高血压医药费达400亿,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更是惊人,给国家和广大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慢性病防控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而解决慢性病危害的根本在于有效的防控。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是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支撑基础。

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影响健康的最重要环境,社区是健康服务的最有力支撑,启动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及成立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就是希望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汇聚各方力量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水平。当前我国健康信息传播面临很大问题。一是技术创新带来了健康信息传播渠道层出不穷,导致政府监管力量不足;二是健康信息传播泛滥,使人们难于甄别而无所适从。前有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后有魏则西事件,都给健康传播提出了挑战。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启动了“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就是要通过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按照“严格准入、动态考评、统一管理、完善机制”的原则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发扬志愿精神,整合专家、医疗及社区服务机构、媒体等资源,开展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要求,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中心和施慧达药业集团联合成立了“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队伍”,这是国内首个“家庭健康传播志愿公益项目”和志愿者队伍。即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汇聚1000名医药学专家、1000名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教育培训讲师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协助各级卫生计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公众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慢性病防治成效,实现我国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目标,降低疾病负担。这支志愿者团队将作为慢性病防治体系的有效补充,在医患之间搭建桥梁和纽带。一方面通过宣传、培训等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协助医生开展病例跟踪服务,改善治疗效果。

刘凤江:汇聚3000力量、实现1%目标

施慧达药业总经理、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刘凤江介绍了“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公益项目”的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达到“汇聚3000力量、实现1%目标”的愿景。即组建至少1000名的医学或药学专家队伍、1000名基层医生的讲师队伍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的目标。

具体而言,项目专业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医药学专业指导,对标准化的培训课程及课件制定进行指导;课题组指导专家设计慢性病治疗跟踪病例课题并指导研究。慢性病专业知识培训对基层医生和志愿者开展慢性病专业知识培训。讲师团由1000名基层医生构成,一方面通过健康科普大课堂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和培训,定期或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提高群众对慢性病防治的意识。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对慢性病治疗跟踪病例课题研究,参与到项目课题组中,重点对高血压患者的跟踪治疗病例进行收集和分析。指导和促进慢性病患者定期检查和诊断,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跟踪治疗和管理。

由1000名志愿者负责组织和邀请各级医生开展慢病防治讲座,内容主要为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知识普及等;协助医生开展慢性病防治,志愿者协助组织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开展慢病防治培训和指导;搭建网络家庭医生平台,协助基层医生借助互联网建立慢性病防治服务网,促进医生和慢病患者间的沟通,借助互联网便利性开展指导;协助慢性病防治跟踪治疗病例课题组的专家及医生开展相关服务性工作。

第一阶段任务目标是2017年4月至12月,完成不少于500名医药学专家团和500名慢性病防治基层医生团的组建,开展培训不少于500场次,完成慢性病防治服务协议签约不少于1万份,即构建的家庭与医生慢性病防控网覆盖不少于1万个慢性病患者或家庭。第二阶段(2018年1月1日至1月30日)的任务目标是,对2017年度(第一阶段实施情况)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召开总结会议,对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进行表彰,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完善。第三阶段(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31日)将扩大项目实施范围,覆盖全国80%或以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市及县区。

第一阶段,2017年4月第一批地区启动实施,计划在吉林、辽宁、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13个地区首先实施。2017年6月第二批计划在黑龙江、北京、山西、陕西、江西、重庆、广东、广西、甘肃、新疆、云南、安徽等12个地区启动实施,并与第一批实施地区配合,完成2017年度总目标。

启动安全用药知识公益培训。2017年6月开始,第一批和第二批启动的省份在开展慢性病防治服务的同时,启动安全用药培训,以社区、零售药店等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并确保2017年年度内,完成不少于100场的安全用药培训,培训人数达到1万人次以上。开展群众大健康体育活动,2017年7月启动广场舞等群众大健康体育活动,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按地区组织形式多样的广场舞大赛的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促进民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项目期内(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计划达成如下目标:一是慢性病跟踪治疗病例(高血压)课题研究,完成10万份慢性病跟踪治疗病例的收集及分析,发表病例分析报告100篇(份)用于慢性病防控指导;二是搭建基层医生培训和慢性病防治服务平台,搭建大医院专家培训基层医生平台,开展培训不少于1000场次,完成慢性病防治服务协议签约不少于50万份,构建的家庭与基层医生慢性病防控网络覆盖不少于50万个慢性病患者或家庭。开展慢性病防治讲座及大健康教育培训,实现慢性病患者的培训达300万人次,培训基层医生100万人次,利用互联网,使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网络培训或受众达1000万人次;制定标准培训课件和健康教育手册,完成制定100个(版)标准培训课件,制作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教育系列手册100万册。

胡大一:营造健康的用药环境,需要广泛健康宣教和传播为支撑

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指出,“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启动暨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成立”,标志着我国慢性病管理和安全用药工作步入了“健康中国时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将是未来一个阶段我国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慢性病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疾病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高血压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居死亡首位,其中2/3与高血压有关,因此高血压防控是我国目前遏制心脑血管死亡上升态势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我国每年高血压医药费支出高达400亿元,而高血压并发症将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早期防控高血压将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极大的减少医疗经费的支出。

部分患者治疗不规范,不能坚持持续治疗,或只重视药物治疗却忽略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等,使慢性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有一项研究预测,从2010年起的未来30年内,如果每年能使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其总体净经济效益就会相当于2010年全国实际GDp的68%或10.7万亿美元。

慢病是需长期管理的终身性疾病,慢性病管理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等诸多问题,我国居民对慢性病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管理服务人员和资源,缺乏动态跟踪和随访,从而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靶器官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如何切实有效的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及其家庭自我管理和配合意识,对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成效至关重要。同时,慢性病管理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构建整合式的慢性病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卓有成效的进行我国慢性病管理。

随着公众对生活质量日益重视,安全用药的知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用药不当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而“药物质量”是确保安全用药的前提,也为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并营造一个健康的用药环境,需要广泛的健康宣教和传播作为支撑。这个项目开展的非常及时,我作为一名临床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号召全国的医务人员,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为慢病防控和安全用药开展更多的宣教工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梁晓峰:构建整合型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对我国慢病防控至关重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指出,当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到关键阶段,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慢性病是一种需长期管理的终身性疾病,既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发展的综合问题。目前我国居民慢性病发病率、慢病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慢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慢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高达69%,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而当前慢性病管理从数量、质量上仍不能满足“六位一w”的综合实际工作需要。缺乏预防与临床相结合的、与慢性病防治匹配的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慢性病防治监测缺乏有效的动态跟踪及治疗数据分析,更缺乏全民计划,慢性病管理服务的覆盖面有待提高。患者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及其危害了解不足,不懂防治知识,无防治意识,尤其是中老年人及部分弱势群体,健康意识普遍淡薄,患病后难以及时诊治,更做不到健康护理。

因此,慢性病防治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而解决慢性病危害的根本措施在于有效的防控。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对我国慢性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更是慢性病防控的支撑基础。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在于开展全民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慢性病防控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可以广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并协助基层医疗机构促进群众增强慢性病自我管理和安全用药意识,有效控制慢性病负担增长,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和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有利于创造和维护健康的社会环境,降低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有效控制慢性病担增长,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除疾病本身,不能做到合理安全用药也是造成慢性病危害的重要因素。2012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基本医疗素养(包括合理用药)仅为9.56%,能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仅占15%,我国90%的居民不了解如何合理用药,甚至有严重误区。

他期待志愿者团队在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工作中做出成绩,探索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模式。今后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家庭健康传播公益项目平台上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惠及民生。

为保障志愿服务的质量,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将执行“三标准”――志愿者标识标准化、培训课程标准化、服务内容标准化。志愿者团队将按照在规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守则,走进医疗机构和社区协助进行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的宣传,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活动,促进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的跟踪服务和治疗。2017年度实现不少于1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5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到2018年,实现不少于2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10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该志愿者团队还将举办全国广场舞大赛、健康知识竞赛等健康教育和健身活动,调动群众参与慢性病防治的积极性,促进群众树立自我健康管理的观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9

关键词 树种规划 绿化 园林

中国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10-02

一、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

由于生态因素的地域差别,不同的城市以及城市的不同地区,适于用作园林绿化的植物是不同的乡土树种对当地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强,苗源多,价廉,易成活,有地方特点,应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看,选用乡土树种进行绿化,是保护和维持地区自然景观特色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植物种类,也可有计划地引进一些本地缺少,而又可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或观赏价值高的树种。但一般应经过引种试验,才能推广应用。

2,要有利用观赏和人体健康

选择那些树形优美、色彩、风韵、季相变化上有特色的和卫生、抗性强的树种,可以更好的美化市容、改善环境、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根据植物群落学的选择进行树种规划时,应以乔木为主,形成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的复层绿化形式,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满足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生活、游憩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速生和慢生角度来说,应着眼于合理选择、搭配慢生树种和速生树,达到即可早日取得绿化效果,又能保证绿化长期稳定的效果。从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比例来说,应合理搭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达到四季景观富于变化的目的。3、抗性强的植物优先选择。抗性强的植物,是指对酸、碱、旱、涝、沙性及坚硬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病虫害、烟尘和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的植物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如杨、桦等虽生长快,可很快成荫,但往往三十年后就衰老,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否则要影响城市绿化的效果。慢长树如柏、银杏等,要三、四十年才能见效,但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为早日发挥绿化效果,应该以速生树种为主,搭配一部分慢长树种,尽快进行普遍绿化。同时要近远期结合,有计划、分期分批地使慢长树种替换衰老的速生树种。

3,常绿和落叶植物结合,针叶和阔叶树结合

为达到景观要求的色彩效果和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时间动态序列变化效果,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叶色、叶的枯荣期、植物的体态、外貌等,并使之有机合理地搭配在一起,与园林绿地的功能相适应。

4,符合园林建设的要求

在作树种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园林实践问题,协调树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使园林绿化树种的综合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植物之间能够相得益彰,要既照顾到目前又要考虑到长远的需要。

二、绿化树种的具体选择

1,公共绿地

向公众开放,主要功能是游憩,兼有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游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公共绿地应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病虫害少无污染,能满足公园绿地功能需要的树种。锡林浩特市适合公园绿地栽植的树种有:樟子松、杜松、白杆、侧柏、新疆杨、银中杨、垂柳、旱柳、垂枝榆、家榆、山荆子、花红、桃叶卫矛、茶条械、复叶械、五角枫、山杏、山桃、火炬树、沙枣、文冠果、暴马丁香、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怪柳、榆叶梅、珍珠梅、玫瑰、黄刺玫、三裂绣线菊、土庄绣线菊、沙棘、红瑞木、连翘。

2,居住区绿地

居住区对环境的功能要求包括净化空气,改善环境,隔声、防尘,杀菌、防病等。所以在进行树种规划时,要充分了解所选树种的生态习性;常绿树的比例不能过大,灌木树种数量要大些;由于居住区人口密集,管理任务量大,应该科学地规划树种,尽量选择树势健壮,寿命长,萌芽力强,病虫害少的树种;乔木:樟子松、杜松、白杆、侧柏、新疆杨、银中杨、垂柳、垂枝榆、山碴、花红、西伯利亚杏、皂角、文冠果、茶条械、火炬树、梓树、桃叶卫矛。灌木: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暴马丁香、黄刺玫、珍珠梅、榆叶梅、玫瑰、土庄绣线菊、灰构子、红瑞木。藤本:爬山虎、葡萄。地被类:沙地柏。

3,学校绿地

校园是学生、教职工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随着教育普及的加快,校园学生密集,营造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校园环境至关重要。校园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科学合理地搭配灌木和藤本,把校园布置得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本次调查中的大部分树种均可用于校园绿化,如:樟子松、杜松、白杆、新疆杨、加杨、垂柳、辽东栋、山桃、茶条械、五角枫、火炬树、紫丁香、白丁香、暴马丁香、珍珠梅、榆叶梅等。同时在靠近街道的一侧种植由圆柏、侧柏构成的绿篱,这样可以起到防噪、滞尘、吸污的作用。

4,行道树

行道树包括道路两侧绿化带及行车道分隔带里种植的乔木。街路上树木生长环境恶劣。现有的行道树树种单一,常绿树比例小。锡林大街的白杆,在闹市区表现出长势不强,病虫害严重、抗逆性差等不良现象。除环境因素和选种外,还在规划上存在问题,可以适当搭配枝繁叶茂的阔叶树种从而改变其长势不佳的现状。适合做行道树的树种为:樟子松、白杆、银中杨、新疆杨、垂柳、家榆、桃叶卫矛、复叶械、暴马丁香、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珍珠梅、榆叶梅、红瑞木。适合做行道树的树种为:樟子松、白杆、银中杨、新疆杨、垂柳、家榆、桃叶卫矛、复叶械、暴马丁香、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珍珠梅、榆叶梅、红瑞木。

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篇10

一、进一步完善疾病控制体系

加强疾病控制机构基础建设,改善实验室设备配置,强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和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开展岗位大练兵与技术比武活动,切实提高疾控服务能力。探索组建全科疾控责任制指导团队,优化整合资源,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的技术指导,推动疾病控制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建立疾病控制工作绩效考核长效机制,促进疾控机构规范化管理,全面履行职责,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加强疾控机构人员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疾控队伍的良好形象。

二、深入推进“健康行动”

今年是“健康行动”开展的第二年,也是决定行动成效的关键年,要把重点放在扩面升级上,全力推动活动向县(区)、镇(街道)延伸,以广泛的社会宣传发动和示范教育为重点,促进行业和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建立完善部门协作、配套联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组织中期考核,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实现“两年巩固提高”的工作目标。要抓好国家卫生城市(镇)的迎审工作,对照《国家卫生城市(镇)标准》,分解任务指标,抓紧查漏补缺,确保顺利通过复审。扎实做好中央补助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和农村饮水水质监测覆盖率。大力开展禁烟控烟活动,完善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三、规范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制定实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处置、救治四个能力建设,推动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全面推进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完善艾滋病监测检测和咨询网络,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推进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五进”活动,保持艾滋病低流行状态。坚持医防合作,加强结核病患者治疗管理和疫情监测,做好学校、监狱、建筑工地、企业等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防控工作,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全面提高中国结核病控制策略实施质量。加强流感监测,完善流感监测网络,规范处置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提高流感样病例报告率和病毒分离率。全面落实医疗机构分包督查学校、托幼机构措施,启动手足口病病毒分离工作,加强定点医院儿科iCU建设和医院感染控制,规范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转诊和救治制度,努力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继续做好霍乱、伤寒、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等其它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四、着力加强免疫规划管理

继续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规范疫苗和冷链管理,加强接种人员业务培训,开展儿童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及查漏补种工作,巩固提高免疫成果。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适时对高中、大中专院校(含民办职业学校等)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探索性地开展流动务工人群等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防止成人麻疹暴发流行。加强病毒性肝炎的控制,继续做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确保2011年6月份前全面完成1996-2001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第2、3针的查漏补种任务,并做好项目终期评估。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调查处理工作,妥善处理接种纠纷,落实关爱救助措施,防止事件恶化升级。

五、深入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

继续深化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开展“五个示范”创建(健康示范社区(村)、健康示范单位、健康示范餐厅、健康示范步道、健康促进示范学校)活动,推动“健康加油站”(健康自助监测设备)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年内,各市区至少要分别建成1处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餐厅)。启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慢性病防治政策措施,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全面开展。认真做好部省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积极开展以膳食低盐为主要手段的干预措施,减少高血压相关疾病的流行水平。健全慢病综合监测网络,进一步规范死因监测和脑卒中、肿瘤登记管理,开展慢性病监测工作专项督导,提高监测质量。继续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建立重性精神病人数据库,及时纳入社区管理,规范地提供随访、病情监测、健康教育等服务,力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70%,确诊的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管理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