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抗震减灾工作总结十篇抗震减灾工作总结十篇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3:33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防震减灾;规划探讨

中图分类号:tU8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65-001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承担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目前的地震科学水平和国家经济力量的现状下,能否有效地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不仅是发展中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农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处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农村,更应当积极做好防震减灾的震前防御和平时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一般用三个准则来度量一个地区对地震的安全性:①一次地震中人员伤亡的数量;②一次地震中经济损失的多少;③震后为了恢复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所必须的时间长短。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所具有的减少或免除地震作用下破坏程度的能力。

目前,我国城市的减灾设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使得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其面对突发震灾的易损性也愈显突出。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城镇来说,抗震设防减灾工作发展就比较缓慢。

某些城镇经济发展快,但规划跟不上建设的速度,尤其是抗震减灾方面的规划。由于没有充分估计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先前制定的规划滞后,形成“规划批准之时,就是落伍之时”的状况。大多数小城镇的镇区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指标等都远远突破了原先规划的预期。城镇建设中懂抗震规划、懂抗震设计的人太少,不把规划当回事,不注重城镇建设中设计人员的培训和自我规划意识的提高,重经济、轻规划,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抗震设防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城镇的总体规划,只有做好发展规划,才能带动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编制和实施城镇抗震防灾规划对保障城镇抗震安全和提高城镇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城镇总体规划保持协调一致、采取现状和发展并重的规划理念是当前我国城镇建设与发展对抗震防灾规划提出的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加强防灾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当前防灾规划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应服从于总体规划的要求。其编制期限应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城镇总体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处于统率的地位,防震减灾规划要以其为依据进行研究和编制,防灾规划的总体目标、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必须服从于城镇规划的总体目标、性质、期限和范围。城镇的规划布局要通过城镇的减灾策略、设防水准与防御目标来进行落实修正。

城镇发展中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占有很大比重,尽可能加大其安全系数,保证城镇免遭地震破坏至关重要。在编制城镇建设规划时,首先要对城镇的地震地质背景,如地震活动性、活动性断层进行调查,对地震安全性进行分析、分区,然后把对各类建筑物、生命线工程进行震害预测的结果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新建城镇和新建工程要避开地质构造薄弱地带(断裂带),其整体规划要符合防震和抗震要求,具有防震和抗震功能。对于已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重点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危旧房屋,要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具体评价和鉴定,并根据鉴定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加固、维修和设防。要按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分布状况和建筑构造,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和建设。城镇各区功能作用分工明确,形成多个功能齐全的分中心。重大工程和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预测未来地震的影响,选择安全的场地,进行建设,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城镇防震减灾工程规划的编制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

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地区的城镇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应包括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抗震防灾措施应根据小城镇的防御目标、抗震设防烈度和国家现行标准确定,并作为强制性要求。

城镇抗震防灾应达到以下基本防御目标:

(1)当遭受多遇地震(“小震”,即50年超越概率为63.5%)影响时,城镇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中震”,即50年超越概率为10%)影响时,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小城镇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经营;(3)当遭受罕遇地震(“大震”,即50年超越概率为2~3%)影响时,小城镇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城镇防震减灾工程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防震减灾现状分析和灾害影响环境综合评价及防灾能力评价;(2)防震规划目标、防震标准;(3)防震减灾设施规划;(4)防止地震次生灾害,以及灾害应急、灾后自救互救与重建的对策与措施;(5)防震减灾指挥系统。

除此之外,尚应包括以下内容: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抓防震减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发展意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责任机制,强化震情第一观念,加强震灾防御基础,提高地震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为建设“幸福*、平安*、和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采取措施,落实防震减灾工作任务

(一)强化震情监测措施,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1、加强地震震情监测。充分发挥地震部门专门监测、各乡镇宏观观测、社会公众群测群防的作用,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动态,组织前兆异常落实判定、震情上报、震情灾情速报,对破坏性地震提出快速反应的措施建议,提高预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有效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基础。

2、强化震情信息网络管理。加强地震监测设施运行管理,做好系统维护,确保系统运行正常,保证地震速报及时准确、信息传递快速高效。积极争取上级地震观测和技术改造项目,努力推进现代化地震观测台网建设,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科学的监测预报系统。

3、加强“三网一员”建设。严格执行《*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群众性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在各乡镇、各部门及街道居委会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建立县、乡、村“三网一员”群测群防工作网络,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震害防御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4、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增强工程抗震能力,防患于未然,是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要务。依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回族自治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明确防震减灾执法责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程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确认,从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监督管理、过错追究等方面,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县地震局、发展和改革局、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要加强配合,从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三个环节上严格把关,确保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符合设防标准。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检查,按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示值进行工程抗震设防,确保建设工程抗震性能。

5、抓好城乡规划建设,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安全能力。一是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严格按照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标准和规范,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严禁在地震断裂带规划建设开发区、学校、医院、居民小区、村庄居民点和工业设施等项目。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操场等工程改造,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备标示牌,预留水源、厕所等公用设施和避险救生设施。城市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服务半径500米;固定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服务半径2?3公里。二是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严格执行《*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回族自治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对人员密集、自救能力较弱的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一律采用框架结构,由乙级以上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设计,抗震设防标准由丙类提高到乙类或抗震设防裂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度,推广使用新型轻质墙体材料、轻型屋面和轻钢结构体系。新建中学校舍原则上不超过三层,农村新建小学校舍原则一层。对各类新建项目,特别是新建的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会议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生命线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三是全面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标准。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与抗震能力调查,加强村镇规划和农村建房管理,加快危房改造,实施农村民居示范工程,建立农村防震技术服务网络。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地震局要加强对农村民居建设的抗震设防技术指导,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建设施工质量,确保乡村民居抗御5.5级左右地震的目标。四是全面开展各类建筑抗震设防大检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各类建筑抗震设防大检查。重点检查公共建筑物,特别是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会议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等工程的抗震设防问题,根据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震设防加固、实施搬迁或异地重建。

6、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的重要措施。各单位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工作,列入日程,制定计划,常抓不懈。要结合各类纪念日,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7.28唐山地震纪念日,通过发放地震知识宣传单、制作宣传展板,组织各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的方式,进行防震减灾系列宣传活动;地震、科技、科协等部门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进”(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活动。教育部门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等活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能力

全县地震救援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

7、建立健全地震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居)委会联络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组织体系。

8、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地震震情、国家防震减灾政策要求,及时完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充实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完善抢险救灾、通讯保障、工程抢修、公安消防、医疗救护、交通运输、后勤供应、地震情报、宣传教育、震害评估十个抢险救灾专业组的工作措施。加强对各单位应急预案完善及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街道、乡镇、社区和各企事业单位要完善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9、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县公安、建设、地震、民政等部门和消防、武警部队联合组成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乡镇、街道办事处组成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和志愿者等基层地震应急队伍;村(居)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组建志愿者队伍。加强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管理,开展培训和演练,形成应对地震灾害自我保护、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

10、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依托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逐步建立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震情灾情信息获取、应急指挥辅助决策、震情灾情信息报告公告、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功能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同时,调查掌握全县自然条件、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建筑物主要类型和特点等情况,收集厂矿企业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基本情况,建立应急基础数据库,为地震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11、加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根据《“*”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有关规定,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地震活断层,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县城要严格功能分区,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空地等规划建设避难场所;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建设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公共设施抗震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财政、民政部门要保障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所需资金、设备和救灾物资储备。

12、加强地震灾害灾情信息速报。建立全县地震信息速报网络。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村(居)委会要设立地震灾情速报员,制定灾情速报制度,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同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群众及时报告地震灾情相关信息。按照国家地震信息规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和手段,科学、慎重、准确地宣传地震信息。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

13、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地震干部队伍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做到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

三、加强领导,保障防震减灾工作顺利推进

14、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乡镇、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根据《*县地震应急预案》(永政发[*]107号)的有关要求,认真修订本系统、本部门的防震减灾对策和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并负责本系统的防震、抗震和救灾工作。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

15、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把防震减灾工作融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强化县、乡、村三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企业、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学校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确保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地震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6、认真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根据国家和自治区、银川市的统一部署,由发改部门牵头,会同县地震、建设、民政、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全县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的制定要坚持有利于防震减灾事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有利于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和取得减灾实效,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体现国务院提出的建立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紧急求援三大工作体系的要求。同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建设等专项计划时,也要充分考虑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

17、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联动机制。充分整合全县各种行政资源,建立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防震减灾联动机制,明确防震减灾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职责,实现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社区等组织及志愿者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防震减灾的整体合力。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新平防震减灾工作浅谈

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14-02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它是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社会进步,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安全的生活空间。人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视生命[1]。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灾害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整个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幸福美丽新平”的过程中,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投入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而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其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经过一系列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新平县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自然地貌和社会经济概况

素有“哀牢山中绿宝石”“褚橙之乡”和“中国花腰傣之乡”美誉的新平,地处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玉溪市西南部。东与峨山县毗邻,东南与石屏县接壤,南连元江县,西南接墨江县,西与镇沅县相接,北隔绿汁江与双柏县相望。全县国土面积4223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8%,坝区面积占2%。现有总人口27400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1.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县,境内矿产、水能、生物、旅游资源丰富。新平县群峦叠嶂,林海苍茫,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元江自西北向东南斜贯而下,将县境分为东西两片;哀牢山脉绵亘江西,磨盘、鲁魁雄踞江东。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现价)84818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9502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48345万元[2]。

1.2地震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

新平地处红河断裂带、石屏-建水断裂及绿汁江断裂交错地带,东临峨山-石屏地震带,地势结构复杂;特殊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造成周邻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新平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m≥5.0级破坏性地震,周边的多次地震造成不同程度受灾。自1927年新平5.3级地震至今80多年无破环性地震记录,因此,新平所面临的地震形势较为严峻。

1.3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划分,新平处于Ⅶ-Ⅷ度烈度区,其中Ⅶ度、Ⅷ度设防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70%和30%,属于地震设防高烈度区。

综上所述,新平物产丰富,风光旖旎,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活动频繁。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质灾害隐患点居多,地震引发次生灾害隐患较大,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的任务艰巨。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一起抓,经过多年的努力,防震减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防震减灾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新平县防震减灾工作实践

2.1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组织体系

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指挥机构,分别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1名分管领导,组织落实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坚持每年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和部署。2011年制定了《新平县防灾减灾“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提出了“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十三项主要任务、四个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从2013年开始,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使防震减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2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新平县防震减灾基础设施薄弱,自2009年出台《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新平县狠抓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新建防震减灾业务用房和数字化测震台并投入使用;2010年陆态网新平GnSS基准站和地震信息节点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2013年新平极低频电磁观测台竣工验收并进入观测阶段;2014年完成七套地震烈度仪安装并投入使用。通过不断加大投入,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2.3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防震减灾队伍建设,2008年增加人员编制,引进专业对口、爱岗敬业的3名高校应届毕业生,为防震减灾部门配强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全县共设有16个固定宏观观测点并分别配设1名宏观观测员,12个乡镇(街道)分别配设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123村(居)民委员会由副主任兼任防震减灾联络员,确保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坚持24h震情值班,每年制定《新平县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宏微观异常核实上报、震情会商及震情通报等工作。2009年制定了《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震宏观观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防震减灾联络员的工作职责》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震宏观观测员考核细则》,每年召开一次工作总结暨业务培训会,保障了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4抓工程质量,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

2.4.1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工作

防震减灾部门不断加强与发改、工信、住建、水利、交通等项目主管部门的联系协作,2010年新平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正式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确认,对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和属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的,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不属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的,必须按照国家颁发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抗震设防要求的采用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不给予立项批准。加强施工图设计的审查和施工质量监管,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不给予验收,确保新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依法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按设计施工,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2.4.2全面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新平县人民政府把校安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彝族山苏安居工程、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作为保民生、保稳定和提高全县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本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和抗震达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2.5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创新工作思路,扩展宣传渠道,从简单走向多元,从单一走向多样,不断地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引向深入。一是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11・6云南省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群众赶集日”等活动为契机,在县城和各乡镇人员密集点进行集中宣传,展出展板、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和解答群众咨询。二是利用新平电视台、新平防震减灾网和新平气象电子屏等媒体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播放防震减灾短片及宣传标语、刊登和滚动播放防震减灾知识。三是按照防震减灾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部队、进农村、进家庭的要求,2010年以来,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50余场次。四是根据《关于开展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新教联发〔2012〕1号)的要求,对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进行了系统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五是新平县把防震减灾知识列入各中小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2012年组织人员录制300套《防震减灾知识光盘》发放到全县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并在安全教育课让学生们观看学习。六是为落实《新平县防灾减灾“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每户家庭发放一本防震减灾知识手册,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95%的目标,2013年组织人员编撰《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印刷9万册发放到全县每户家庭,户均一册。七是2014年古城街道办事处锦绣社区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新平县第三小学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学校通过县级和市级验收,将充分发挥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和“小手拉大手”效应。

2.6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2.6.1地震应急预案制定

2013年,县人民政府新修订了《新平县地震应急预案》,完善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领导机构和机制,调整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实现了与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级别的有效衔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全县12个乡镇(街道)、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医院、大中型企业制定和修订完善了各自地震应急预案。

2.6.2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依据《新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广场等布局应急避难场所,经过完善供电、供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划分相关功能区并配套制作安装相应的标识牌,2012年桂山公园、溪湖、民族广场、中心广场建设成为县级应急避难场所,总占地41.697公顷,震时可疏散安置避难人口10余万人。

2.6.3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2013年完成了新平县社会经济、交通、人口、电力、通信、水利、城建、卫生、教育、地质灾害、房屋建筑等相关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建档入库。

2.6.4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2010年党委政府决定依托公安消防大队、武警、民兵常设应急分队组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英勇善战的新平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各乡镇(街道)组建了民兵应急分队,配备了相应的救援装备;卫生部门依托县级医疗单位组建了县级地震灾害医疗队伍;2013年依托团县委组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

2.6.5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

2011年新平县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建设示范活动,为全县约9万户家庭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配备1个小应急包。小应急包配备了手电筒、口哨、多功能钳、绷带、压缩干粮、矿泉水等物品。

2.6.6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起,全县各学校每学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从2011年开始,每年组织县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村(居)委会开展1~2次防灾应急小演练。2013年11月6日,县人民政府举行了新平县地震应急演习,先后开展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聚集及桌面推演、地震应急疏散、人员搜索营救、地震次生灾害抢险、自救互救等实战演练。

2.6.7加强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积极开辟多元化抗灾救灾应急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成了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009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配备了5部卫星电话,县应急办和县防震减灾局分别配置了一台无线短波电台,县公安、国土、林业等部门及各乡镇(街道)配置了能覆盖全县上下的对讲机。

3结语

通过多年的努力,新平县防震减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防震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未雨绸缪,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地抓,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长效机制,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幸福美丽新平。

参考文献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4

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认清严重的震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依靠科技,依靠法律,依靠群众,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年,基本形成专群结合、上下结合、宏观微观结合资源共享的震情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建成省、市一体化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基本建立起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防震减灾贡献率显著提高。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够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具备应对大震巨灾能力;地震科技及创新能力居全省先进水平。

三、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做好地震形势的分析研判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跟踪实施方案,完善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震情监测和跟踪体系,切实做好震情跟踪和震情形势研判工作。坚持长中短临预测预报相结合,强化对地震群测群防观测资料的应用,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

(二)加强和规范地震台网建设。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市、县两级地震台网建设。完善现有地震监测台网的基础上,增加地震监测台项密度,提升专业监测水平,构建立体地震监测体系。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对于各类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的行为,公安、地震等部门要依法查处。

(三)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各级财政、地震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网一员”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切实做到人员、职责、经费、培训“四落实”各级地震部门要重视民间地震预测信息的综合利用,畅通专家与公众的沟通联系渠道,广纳各方信息,建立合作开发的地震预测机制,增强地震信息透明度,提高公众对地震预报水平的认识。

四、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一)积极推进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按时完成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震害预测工作,将项目成果向社会全方位公开。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严把安全关,对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要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结果,充分考虑潜在地震风险,予以合理避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处于地震活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和各县(市)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工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提供基础技术依据。

(二)开展抗震性能排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组织开展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工程,特别是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能源、交通、铁路、水务、广电、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工程等进行抗震性能鉴定,落实拆除、加固改造等防范措施,全面消除地震致灾隐患。

(三)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依法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各个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地震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努力实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全面覆盖,做到应评尽评,不留死角。公路、铁路、空港、桥梁、水库、电力、通信、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满足国家规范标准。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四)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地震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要结合地震行政审批服务、地震行政执法和防震减灾专项检查等工作,积极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把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特别是要强化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五)全面加强地震安全建设。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体系。社区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力量,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要大力推进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建立由居民组成的条块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地震宏观观测、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救援网络,推动防震减灾社会化进程。各级政府要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教育、地震等部门要主动配合,确保新建和改建校舍能够科学合理地避让地震危险地段、依法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及建设、地震等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县(市)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与农村危旧住房改造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补助、落实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

五、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县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2015年前,各县市区要建成具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纳入省、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信息共享。健全市级地震现场指挥部的应急装备,建立省、市地震现场联动机制,实现地震现场工作资源共享,提高地震现场指挥决策能力。各级政府及电力、交通、铁路、水务、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灾情速报网络建设,及时汇总和报送地震灾情信息。完善军地、部门、区域之间的地震应急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明确定位和职责。健全以市消防支队为主,吸取地震、医疗、工程技术专家参加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提升全面救援能力。各县(市)区要依托当地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建立和完善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推动各级卫生、公安、消防、交通、铁路、人防、通信、广电、电力、水务、矿山、化工、市政、山林等行业抗震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震救援救助和抢险能力。进一步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争取到年,全市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覆盖到所有社区(村)及各类特殊行业单位。

(三)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检查和应急演练。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地震应急预案建设要向学校、医院、社区、企业等单位延伸。要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发改、民政、安监、应急办和地震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加强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全市中小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

(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保障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的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大震巨灾的运输投送能力。各县(市)区要在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通地震应急信息“绿色通道”维护公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通信、广电、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力供应。各县(市)区应急管理和地震、公安、民政、卫生、交通等救灾部门要配备能够应对公共通信、电力供应中断的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备。切实加强伤员救治、灾民安置、救助救济的准备工作,力争震后24小时内使灾民得到基本救助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六、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及宣传、教育、科技、地震等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推进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纳入学校课本教育,坚持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加强部门合作,推动公众参与。地震、宣传、科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大众媒体,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实现全面覆盖和家喻户晓,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防灾意识。要加强部门合作,创作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库,提高宣传教育效果。

(三)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及新闻、地震等部门要完善地震信息制度,加强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七、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指标体系和便于操作、评价的考核体系,把落实防震减灾工作措施作为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中心工作同步部署、一同检查,充分发挥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健全军地相互协调支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二)认真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编制和实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省、市、县三级防震减灾规划的衔接,统筹配置资源,加强基础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三)增加防震减灾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增长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特别要加大对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5

此次修订现行防震减灾法的思路是:在及时总结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现行防震减灾法实施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予以完善,对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法律制度予以修改,对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成功做法,特别是对本次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的成功做法予以制度化,进一步强化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防震减灾专业队伍的服务水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政府统一领导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民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按照上述思路,修订草案在现行防震减灾法的基础上,重点对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恢复重建等做了修改、完善,新增了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修订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修订草案共10章99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规划是加强地震灾害预防,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修订草案专设一章,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的内容、编制和审批程序以及规划的效力和修改程序。特别是要求防震减灾规划应当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监测台网、震情跟踪、预防措施、应急准备等作出具体安排。(第二章)

二、关于地震监测预报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为了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修订草案对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地震预报统一等制度做了修改、完善,并增加了地震烈度速报、震后地震监测和余震判定等方面的规定:

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修订草案规定,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多学科地震监测系统,并规定重大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

二是完善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修订草案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不得危害地震观测环境。同时,明确建设单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责任。(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

三是规范地震预测意见的报告和地震预报的统一。修订草案规定,单位和个人应当将预测意见和观测到的宏观异常现象报告地震工作部门,地震工作部门应当综合各种地震预测意见,组织召开震情会商会,并将地震预报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由政府统一。(第二十六至第二十九条)

四是增加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和震后地震监测、余震判定的规定。修订草案规定,地震工作部门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并加强震后地震监测,及时对地震活动趋势作出分析、判定,为做好余震防范工作提供服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

五是规定地震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海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监测预报工作以及对外国组织或者个人来华从事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第二十一条、第三十三条)

三、关于地震灾害预防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是提高城乡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措施。为此,修订草案做了以下规定:

一是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制度。修订草案规定,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规定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负责,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承担相应责任。(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十七条)

二是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修订草案规定,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对于已经建成的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建设工程,应当采取抗震加固措施。(第三十五条第三款、第三十八条)

三是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修订草案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建设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水平。(第三十九条)

四是规定县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学校应当把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第四十三条)

四、关于地震应急救援

建立良好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保证公共安全的重要措施。修订草案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对现行防震减灾法规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并增加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运行机制、救援力量统一指挥、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国际救援等方面的规定:

一是分别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主体、程序和内容。(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

二是强化紧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国际救援的组织协调。修订草案规定,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当配备相应的装备、器材,组织开展培训和演练。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协调外国救援队和医疗队在中国开展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活动。(第四十八条、第五十条)

三是明确地震灾害的分级和地震应急预案的启动。修订草案规定,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并对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的权限做了明确规定。(第五十四条)

四是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指挥做了具体规定。修订草案规定,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查清受灾情况,提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配置方案,迅速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抢修毁损的基础设施,做好紧急医疗救护、协调伤员转移和接收救治。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按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次生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的发生。(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

五是规范震情灾情信息的上报与制度。修订草案规定,政府应当及时将地震震情和灾情等信息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并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实行归口管理、统一。(第五十八条)

五、关于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

过渡性安置,是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稳定人心、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性工作。为了进一步规范过渡性安置工作,在总结汶川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经验的基础上,修订草案专设一章,对过渡性安置方式、安置点的选址和用地、政府在过渡性安置中的责任以及尽快恢复生产等做了明确规定。(第六章)

六、关于震后恢复重建

地震发生后,快速、高效地恢复重建,是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环节。修订草案对震后恢复重建做了以下规定:

一是明确政府在实施恢复重建中的责任。修订草案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并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六十六条、第七十一条)

二是明确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主体和审批程序。修订草案规定,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编制恢复重建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重大、较大、一般地震灾害发生后,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恢复重建规划。(第六十九条)

三是规范城镇、乡村以及重建工程的选址。修订草案规定,需要异地新建的城镇和乡村以及重建工程的选址,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第七十条)

四是规定恢复重建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修订草案规定,地震灾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国家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第七十五条)

五是修订草案对恢复重建中的调查评估、灾害现场的清理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乡村的恢复重建、有关档案资料的抢救和保护、心理援助和就业服务等工作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第六十七条、第七十二条至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七条)

七、关于监督管理

修订草案明确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救灾资金和物资,进一步强化了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对有关资金、物资以及捐赠款物的监管。(第八章)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6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概况

__县处于南盘江断裂带西侧,弥勒—师宗断裂带、石屏—富源断裂带和开远—罗平断裂带横穿境内,活动断裂纵横交错,应力容易积累。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和多次有感地震,全县均都处于7度以上地震烈度设防区。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地震机构成立于1970年,1984年撤销,1990年恢复为“__县地震办公室”,1993年与科委、科协合署办公,1997年更名为“__县地震局”,20__年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定为“县政府办公室下属事业单位”。现有在编人员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人,工人3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拥有水氡、水位观测数传仪、地温仪、遥测地震仪(已报停)、电磁波等监测仪器,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微观观测、宏观观测)、震情跟踪,20__年,根据防震减灾工作发展需要,新开展了震害防御、紧急救援工作,初步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三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为促进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职能部门的要求和期望愈来愈高,特别是20__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面之广,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之大,震撼中国、震惊世界,令我们深思,给我们挑战。新形式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__县人民政府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泸政发〔20__〕13号)文件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任务、协同作战、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认真剖析,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查找出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下:

1.基础设施滞后。目前,我县地震机构还没有独立的办公楼,办公条件简陋,缺乏通信工具和信息处理、传输设备、笔记本电脑等办公设备,严重制约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2.应急能力薄弱。没有应急车辆、地震预警机制和技术系统、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应急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

3.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偏低。由于地震部门体制等因素,虽然加大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力度,但是,由于执法主体不明确,难于依法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

4.震灾预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地震监测台网现代化程度低,部分地震监测仪器观测老化、难于正常工作;

5.部份干部职工作风不实。

二、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推动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加强地震预测预报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大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的维护、管理及保护力度,确保已建成的监测仪器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增加投入,积极推广地震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提高我县地震监控能力。同时,加强与省、州级专家及其他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有益经验,逐步提高监测预报整体水平。

加强会商和区域联防。对每一个时期出现的突出地震活动或重大异常现象,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震情趋势,提出震情分析研判意见。加强对乡镇地震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其在震情跟踪、短临预报中的作用。

切实推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要加大投入,加强领导,全面推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乡镇要尽快落实设立防震减灾助理员,逐步推进在村级设立防震减灾信息员的工作,并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制定群测群防人员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以县群测群防管理员、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级防震减灾信息员、地震宏观测报员为支撑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网络。要指导和支持好群测群防人员全面履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地震宏观异常收集上报、地震灾情速报、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指导等职责,切实提高地震群测群防整体水平。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提高公共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切实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地震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核力度。对新建的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按

规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抗震设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做到大震不倒塌、中震可修复、小震无损坏。全面开展对现有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普查。认真开展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大检查,工作重点放在检查公共建筑物特别是学校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要通过检查认真查找抗震设防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抗震加固方案和处理措施。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建筑物责令尽快搬迁或重建,对危险建筑物和不防震的大板房必须限期拆除,对抗震设防存在明显隐患的要限期进行加固,未加固前要限制使用。对全县开展学校建筑物安全检查活动的情况,由县教育局负责牵头督查;交通、卫生、水利、电力、电信等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在本系统内开展督查,检查、整改情况报县地震局备案。

全面加强学校危房排除与新校舍抗震标准建设。教育部门要在三年内整体排除全县现有的d级危房,努力完成改造新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和教师校内工作用房任务。危房改造新建资金按有关规定由中央、省、州、县、乡分级负担。新校舍建设要符合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并严格执行现行基本建设程序,除国家特别批准外,各乡镇、各部门和学校不得简化项目建设程序。

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薄弱环节的抗震设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此类建筑工程质量和设防标准的监督管理,有条件拆除重建的地方,要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拆除重建步伐,一时难以拆除的,要全面开展抗震设防加固工作。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要认真按照省、州、县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县新农村办公室、各乡镇要密切配合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作为实施的重点对象,优先安排,集中力量,整体推进,确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

确保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质量。在工程建设中,城建部门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建立严格的工程规划、设计、质量管理机制和制度,严格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确保质量达标、群众满意。工程建设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图纸、统一技术标准,实行组织领导把关、材料质量把关、施工质量把关、验收入住把关,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不准实施,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准审批,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材不准进入工地,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准验收。

加强对乡镇民房建设的规划管理。在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的同时,城建部门要抓紧编制完成全县中心村、重/!/点基层村的建设与整治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同时,抓紧研究编制全县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在新的农村民居建设中,要坚持符合村镇建设规划、体现民族民居特色,确保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工作,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设立专栏,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地震知识课程,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加强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地震部门要制定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方案,组织机关、大型企业和中小学校定期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尤其是要强化在校学生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各乡镇要确定一所学校开展防震避险和应急疏散演练,通过以点带面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避灾能力。

建立完善抗震救灾舆论宣传机制。健全完善政府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新闻制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将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新闻机构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好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

(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工作,全面加强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各部门间的协调联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联系会议制度,健全“三网一员”队伍。县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成员单位要加强经常性联系,互通情况,共享信息。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同时是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分别由抗震救灾指挥部防震应急办公室(设在县地震局)、抗震救灾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抗震防震办公室(设在县建设局)轮流组织召开。

提高地震应急装备水平。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加大投入,为地震部门配备地震应急车辆、通信、灾情调查、信息传输、现场震情监测等应急工作所必需的地震应急装备,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装备水平。

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各乡镇、县属各部门要制订、完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对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7

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1

一、建立防震减灾领导小组

形成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包村干部、村“三职”干部为组员的防震减灾小组。地震灾害发生后,自动转化为抗震减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负责情况搜集、整理、上报。

二、完善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是加强防震值班制度,确保与上级防震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并及时传递信息。

二是定期举行地震应急演习。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镇辖各企业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增强政府的应急指挥能力、各部门的协调联动能力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绿地、广场等空旷场所建立指定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醒目标志。

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抗灾救灾能力,加强技术和技能培训,配备必备的应急交通、通信等现场应急设备和物资,逐步提升我镇防震减灾应急和处置能力。

二是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各类紧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组织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提升其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训与管理,提升其开展抢险救援的能力。建立镇各类抢险救援队伍的统一指挥、协调联动机制,提高我镇应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三是加强后勤保障。镇政府要做好接纳各类抢险救援队伍、接受和分配救援物资的准备,提供工作配合和后勤保障。

四是积极推进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部门加强公共设施抗震能力,消除安全隐患。对学校、医院、场镇、城乡结合部等人员密集场所及时排查隐患。

五是建立应急救灾物资仓库,储备帐蓬药品、设备等救灾物资,制定物资储备和调用办法,保障救灾物资充足、调度通畅。储备交通图、行政区划图、地质地形图、应急通讯录、应急预案等应急资料。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空旷地段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地震应急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

四、完善震情灾情信息收集报送机制

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等。地震发生时,镇地震部门要迅速启动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速报;迅速派人到震中或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地区了解震害信息,向当地村(居)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收集灾害损失情况,由镇地震办汇总上报区地震办和区政府办公室。镇地震部门要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

五、开展地震应急准备检查

对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油、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水库、电站、化工厂、爆炸物存储设施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抗震性能普查;组织有关部门对城乡老、旧、危房进行普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消除。

六、强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学校、企业,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

七、其他地震事件处置

(一)有感地震应急

有感地震是指人们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重伤和死亡以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当我镇发生有感地震时,镇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要确定宣传口径、宣传方式,部署宣传、治安、交通管理工作,社会稳定工作。

(二)平息地震谣传

当我镇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较严重影响时,由镇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组织新闻媒体消息辟谣,以正视听。

(三)应对毗邻震灾

当我镇周边地区发生地震时,镇地震办迅速收集有关信息,并建议镇人民政府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2

一、总则

1、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保障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县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镇实际,编制本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行政区域内发生地震事件或周边地区地震对本镇造成影响的地震事件的应对处置。

3、地震应急响应分级与启动条件

3.1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波及本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2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有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本镇有感时,启动有感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3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镇境内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启动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流程。

二、组织机构

成立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镇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成立后,镇抗震救灾先期处置工作结束。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领导下,继续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总指挥:xx

副总指挥:xx

成员:xx

三、主要职责

(一)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运作,召开指挥部会议,部署抗震救灾任务,开展地震应急先期处置。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灾情收集与上报

分管民政的镇领导负责灾情收集与上报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

(1)开展人员伤亡数量、地震灾区范围、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等调查;

(2)开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社会影响和地质灾害等调查;

(3)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镇指挥部报告一次。

2、抢险救灾

镇长或党委副书记负责人员抢救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各村(居)。

(1)组织救援人员搜索营救被困群众,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配合上级救援队伍开展抢救工作。

(3)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上报,并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3、伤员救治

分管医疗卫生的镇领导负责伤员救治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孙刚、胡雪等赶赴镇卫生院和震区医疗点。

(1)组织开展伤员救治工作,视情况需要,在人员伤亡集中的村(居)设置医疗救护点;

(2)医疗救护力量不足时,提出请求支援方案。

(3)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4、治安维护

分管治安的镇领导负责治安维护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石成喜、郑标等,组织派出所公安民警和骨干民兵分组行动。

(1)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震区社会秩序维护工作;

(2)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3)做好党政机关、水电设施、银行等重点目标保护工作。

5、宣传报道

分管宣传的镇领导负责,孙明军、孙志宇等共同参加,做好震后的宣传报道工作。

(1)通过各种手段动员全镇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2)迅速与县地震部门取得联系,了解震情及地震发展趋势,按照上级统一口径,及时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3)做好舆情收集分析,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乡(镇)指挥部报告一次,如有负面舆情,立即报告;

(4)配合上级做好媒体接待和社会各界来访工作。

6、综合保障

镇分管政工领导负责地震应急保障工作,李磊、邵坤等协助。

(1)做好全镇应急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

(2)做好上级救灾人员接洽工作,协助安排办公、食宿、向导等相关事宜。

(3)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二)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有感地震发生后,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职责是:

1、尽快收集震情、社情信息,上报县政府;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3、协助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科学考察等。

(三)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辖区内或邻镇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的人员迅速收集掌握谣传范围、内容等基本信息,上报县政府及县地震局,协助上级公安、宣传、地震等部门做好谣言传播来源调查和宣传辟谣工作。

四、应急结束

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后果基本消除,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时,我镇地震应急结束。

五、其他事项

1、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镇党委和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并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为提高预案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2、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3

 

为了进一步搞好地震应急工作,使全村处置地震灾害事件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最大限度的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XX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XXX镇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建立地震应急机构体系

村委会全面负责领导、指挥和协调全村抗震应急工作,并成立村抗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三到五人),

下设办公室和工作组,即抗震应急办公室、治安保卫组、医疗救护防疫组、生活物资供应组、抢险救灾组、人口疏散组、恢复建设组。

1、办公室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姓名)担任,

村委主任(姓名)、委员(姓名)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村委会办公室。

(1)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镇指挥部报告。

(2)及时传达贯彻各项命令,并督促检查各项命令的落实情况。

(3)组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会商,负责震害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了解汇总现场救灾进展情况。

(4)负责对外的联络和接待工作。

(5)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

2、治安保卫组主要职责:

治安保卫组组长由村治保主任(姓名)担任,成员为各生产队队长(姓名)。办公室设在村治保会。

(1)及时组织与加强领导机关和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

(2)当地震发生后,加强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实施紧急防范措施。

(3)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水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和扩大蔓延。

3、医疗救护防疫组主要职责:

医疗救护防疫由村卫生室医生(姓名)负责。

(1)在临震应急期间,应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及医疗救护器械等,组织好医疗救护队待命。

(2)地震发生后,利用各种医疗设施或建设临时医疗点抢救伤员。

(3)做好卫生防疫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及疏散工作。

(4)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4、物资供应组主要职责:

物资供应组组长由(姓名)担任。

(1)在临震应急期间,做好应急资金、物资、食品的储备工作。

(2)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群众,按照村委会的统一部署,调动粮食、食品与物资,保证灾区生活必须品的供应。

(3)做好应急救济款的发放工作。

(4)积极组织灾区的转移、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

5、抢险救灾组主要职责:

抢险救灾组组长由村民兵连长(姓名)担任,办公室设在村委会。

(1)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抢险救灾队伍积极开展救灾技术训练,掌握抢险救灾技术。

(2)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讯速组织群众,抢救被压埋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

(3)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6、人口疏散组主要职责:

人口疏散组由村妇女主任(姓名)担任。

(1)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群众进行有秩序的疏散,特别要注意做好妇女、儿童及老、弱、病、残人员的疏散安置工作。

(2)地震发生后,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供应点。

(3)配合搞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稳定社会秩序。

7、恢复建设组主要职责:

恢复建设组组长由(姓名)担任。

(1)迅速组织人员深入灾区,普查房屋等建筑物的损毁情况。

(2)提出重建计划,并报村委会

(3)积极争取外援和筹措资金。

二、一般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

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1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下的地震。

向镇抗震应急指挥部报告灾情。各村委在半小时内向镇办公室汇报灾情。

三、中等级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

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地震为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的地震,或者发生大于6.5级地震的为严重破坏性地震。

中等或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工作组成员迅速到位,按照村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开展救灾工作。

迅速向镇抗震应急指挥部报告灾情。

四、临震应急反应

(一)村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应急准备工作。

(二)各工作组立即行动起来,确保通讯畅通,集结抢险救灾队伍,随时准备工作。

(三)积极储备救灾资金、物资和食品。

(四)保证供电的畅通。

(五)加强全村的保卫工作,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五、其他地震事件的处置

(一)有感地震应急

有感地震是指人民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有感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地震应

急预案,按应急预案程序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并将紧急情况及时报镇抗震救灾指挥部。

(二)平息地震谣言

当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时,应派出工作人员调查谣言起因,做好宣传工作,平息地震谣言。

六、其他事项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村委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报镇抗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为了适应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地震应急机构的调整,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期间因人事变动职责由新人员自动接替。

(二)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制定之日起施行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8

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市第四次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面临的震情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努力提高防震抗震水平

(一)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

2003年11月以来,我县周边地区昭阳、鲁甸、盐津、大关等县区,也包括我县都相继遭受了6次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灾害,共造成32人死亡,1099人受伤(重伤417人,轻伤682人),倒塌民房156819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0余万人,学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业务用房以及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生命线工程受损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13.74亿元。

(二)我县的地震活动情况

*地处小江断裂、则木河断裂、莲峰断裂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地震形势非常严峻。我县地震活动总的特点:一是活动频繁。据资料记载,1900年以来在*境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13次,平均每8年就有一次5级以上地震。1975年*建地震台以来仪器记录我县境内平均每年发生0.5级以上地震约为350次。二是破坏严重。频繁的地震、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困难群众相对较低的住房抗震设防标准,使*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1930年5月15日蒙姑新塘湾的6.0级地震,该地仅有1人生还,其余全部丧生。2005年8月5日发生的5.3级地震,造成大量民房、学校受损、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

(三)“8·05”地震恢复重建情况

“8·05”地震发生后,在中央、省、市和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下,我县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卓有成效抓好抗震应急工作的同时,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建材涨价、财政困难、群众自救能力弱等重重困难,按照建设目标要求,顺利完成了地震灾区1420户5708间民房的恢复重建任务。在这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战斗中,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处置突发性事件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以实际行动落实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忠实地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广大群众不等不靠,充分发扬“人心齐、泰山移”的拼搏精神,积极筹资投劳搞好恢复重建,谱写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诚,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新篇章,生动地展现了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深情厚谊。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给灾区群众雪中送炭,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弘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通过各级各界的共同努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向上级党委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地震监测预报的基本情况

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防震减灾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更大的挑战。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认为*年度我省存在发生6—7级地震的危险。重点危险区是川滇交界东部地区。该危险区跨越川滇两省,沿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展布,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昭通、昆明、曲靖3个市,*、鲁甸、昭阳、永善、会泽、禄劝、寻甸等8个县区。最近,我县毗邻地区出现了多起宏微观前兆异常,8月底前,永善、盐津、大关、彝良和昭阳、鲁甸、*一带仍存在发生5.0级左右地震的危险,震情形势十分严峻。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6月3日普洱宁洱地震后,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都相继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年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面临的地震趋势,对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四个必须创新”的要求,即必须坚持科学创新,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在重视震后救助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震前积极防御,全面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必须坚持机制创新,加强部门、区域、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在防震减灾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服务创新,把防震减灾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丰富和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4月18日,省委、省政府组织“云震07”地震应急救援演习,秦光荣省长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以演习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预案和应对措施,作好充分准备,一旦灾情发生,确保救灾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孔垂柱副省长多次主持召开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会议、专题办公会议,对防震减灾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市政府于5月31日召开了全市第四次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全市的防震减灾工作。

为此,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站在讲政治和顾大局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当前防震减灾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以积极的态度,扎实的作风,辛勤的努力,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好防大震、抗大灾的准备,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狠抓震情监测,切实提高地震预报能力;狠抓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切实提高防御能力;狠抓防震准备工作,切实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狠抓防震减灾规划落实,切实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狠抓联动机制建设,切实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各乡镇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到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建立完善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健全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及时部署工作。要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充分发挥其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问题,保证防震减灾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进行。乡镇分管地震工作的领导,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县当前的地震形势,深入群众,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畅通宏观异常情况的报送渠道。县地震局要配合好全市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方案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地震监测手段的丰富和完善,检查地震应急预案修订与落实情况。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严、从细、从深、从实,全力以赴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搞好震情跟踪监测和分析会商,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针对我县地震活动分布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并发的特点和已进入新一轮地震活跃期的实际情况,各乡镇要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凡是工作不扎实,宏观监测工作不得力,灾情上报和应急工作不及时而导致防震减灾工作失误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县地震局要加强与乡镇的沟通、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和指导;要向省、市地震局多请示、多汇报,争取帮助支持,积极配合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和办公条件的改造工作,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要努力探索,寻找规律,把指导震情跟踪监视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做好震情跟踪监视,要建立和完善地震短临预报和震情监视工作方案,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要加强与邻近的州、市、县地震监测部门的联系,互通信息,提高监测准确性,强化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信息的检测、传递、分析。要建立科学的会商制度和宏观异常速报制度,并将分析会商结论及时报告上级地震部门和县委、政府,力争在大震来临之前较好地做好预报和判断,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很多大地震到来之前都有各式各样的宏观异常现象,宏观异常现象是对地震部门微观观测的重要补充和佐证,是实现短临预报的一个有效途径。民政局要配合地震部门做好地震宏观测报网、科普宣传网和灾情信息网的“三网一员”工作。各乡镇要切实负起责来,民政助理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全力抓好宏观异常的观测和联络工作,县地震局要全力做好业务指导。

(三)加强地震应急检查,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本乡镇本部门的实际,千万不能有麻痹松懈思想,要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扎实落实应急准备各项措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强化地震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五个不放过”,确保各项备震措施的落实。坚决做到没有地震应急预案不放过;防震减灾机构人员不落实不放过;救灾物资不落实不放过;地震部门不做到24小时震情值班不放过;地震应急队伍不落实不放过,做到“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县地震局要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督查制度,加大地震应急预案监督检查力度;民政部门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情况的检查落实;地震部门要加强震情短临跟踪工作,及时判定地震类型,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动态,同时注意宏微观异常情况的核实和分析研究;城管、规划部门要组织有关部门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容易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检查,并加紧人口高密集场所、地震灾害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的规划和建设;医疗卫生部门要做好救灾药品、医疗器械、饮用水源、食品监管和伤病员抢救、转运等的准备工作;通讯部门要做好震后通信设备和线路的抢修准备,保证抗震救灾通讯畅通;交通部门要对公路、桥梁等危险地段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必要的道路抢修设备、器械等应急物资,保证灾后主要干线道路畅通;水利部门要对水库、大坝、干渠进行排查,对病险的要及时进行加固;国土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危除险,暂时不能排除险情的要设置必要的警示标牌,减少次生灾害发生;电力部门要作好震后临时供电设备检查准备,组建强有力的应急救灾抢修机构,确保灾区供电正常;经贸、发改、供销、粮食等部门要做好抗震救灾物资、器材、生活急需用品的组织、供应、调拨等准备,配备必要的公共救生设施及应急物品,以应对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需要;县人武部、武警中队要加强抢险救灾应急演练,消防大队要做好商场、金融、医院、学校等重大场所火灾的预防工作的检查和震后火灾的扑救训练。其他部门要按照《*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各乡镇要充分依靠派出所、民兵应急分队等中坚力量,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四)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切实提高地震防御能力

各乡镇各部门要立足于防大震、抗大灾,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严格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化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抗震设防管理。一是严把城乡建设规划的抗震设防关。要严格按照《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厅、地震局关于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将抗震设防及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通知》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将抗震设防及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各个环节上严把抗震设防关,确保各类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发改、财政、城管、规划等部门在审批各类建设项目时,必须有地震部门抗震设防的审批手续,否则不予受理。二是加强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严格按照省政府58号令及有关规定,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地震时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三是加强对工程抗震技术的使用和管理。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抗震要求设计和施工,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四是加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住宅的管理和指导。城管、规划部门要加强城乡结合部“炮楼”式民居住宅的建设管理,强化设计审查和施工质量管理,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对农民建房和村镇公共设施建设的抗震设防指导,结合我县的农村习俗设计出多套经济适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结构图,由乡镇国土所在审批宅基地时无偿提供给建房户使用,不断提高农村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五是加强督促检查。由县地震局牵头,发改、城管、安监、国土、民政参与,近期内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乡镇落实此次会议的情况特别是应急准备和抗震设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存在隐患的要及时排除。对医院、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人流量大的场所及疏散场地、疏散通道进行检查,以应对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需要。

(五)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省政府计划从*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特别困难、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进行加固改造和重建,基本消除不具备防震减灾能力的危险民居,提高抗震能力,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按照省、市下达的计划任务,对白鹤滩镇等4个乡镇1600户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行改造加固。各有关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扎实落实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制,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乡镇要设置专项建设领导组及办公室,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并实行工作分片负责制,做到工作层层有人管,件件有人抓,使工作管理到村,工程验收到户,保证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

(六)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9

(一)编制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健全完善抗震救灾工作机制,依法科学统一。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高效有序地做好我区地震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省地震应急预案》、《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地震应急预案》《区地震应急预案》等文件编制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水利工程地震灾害。

(四)工作原则

抗震救灾工作坚持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地震灾害发生后,开展前期处置工作,边实施边上报,提高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组织体系

(一)成立区水利局抗震救灾指挥部。

地震灾害发生后,启动本预案,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下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1、区水利局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水利局局长

副指挥长:水利局副局级领导

成员:水利局各科室站所负责人

2、区水利局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

指挥部职责:在全区抗震救灾地震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根据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应急启动命令,及时启动水利地震应急预案,指挥水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统一调配应急救援物资、装备、人员,部署对损毁水利工程的紧急救援,派出参加现场指挥部工作人员、地震应急救援队,根据震情和灾情采取紧急应急措施,向区政府和上级报告震情、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

3、区水利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职责。

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主任由局办公室主任担任,成员由局机关各科室站所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局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承办局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活动和文电运转;为局抗震救灾指挥部运转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负责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各工作组抗震救灾工作进度的汇总、报告、通报;组织开展对抗震救灾各工作组的地震应急检查,指导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准备工作。

(二)各工作组及主要职责

局抗震救援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抢险救灾组、群众安置组、恢复重建组等4个专业组,各工作组组长由局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确定,分别安排一名副局长担任。

1、综合协调组

成员:办公室(工会、宣讲中心)、防汛办、河长办、南桥灌区管理所、规划科、水厂、调水办、抗旱站(人饮)、办(安全生产)

主要职责:协助指挥长组织实施抗震救灾行动。协调各组抗震救灾工作,联系相关部门沟通抗震救灾事项,汇总收集震情、灾情信息,研判灾区受灾程度;负责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各工作组抗震救灾工作进度的汇总、报告、通报;承办局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活动和文电运转;为局抗震救灾指挥部运转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

2、抢险救灾组

成员:水政科、水资源科及基层站所

主要职责:负责抢险救灾,组织局抢险队和干部职工及当地群众对受损水利工程进行自救和互救,实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设置保护避灾通道,组织疏散转移受损水利工程影响范围内人民群众,维护现场秩序。

3、群众安置组

成员:人事科、财务科、办及基层站所

主要职责:负责联络有关部门进行救援物资储备、供应和调配,负责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4、恢复重建组

成员:规划科、质监站、防汛办、水保站、南桥灌区管理所、抗旱服务站(人饮工程)

监测分析研判河道、水库、蓄滞洪区、闸涵等水利工程受损情况,对于受损严重的水利工程,采取紧急抢险措施,稳定工程运行,灾后及时邀请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针对震毁部位提出震毁修复及灾后重建实施方案。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及时恢复。

三、应急机制

(一)应急措施

1、工程监测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堤防、大坝及闸涵等各类建筑物监测、项目、测次等。各水利工程监测重点:

进入地震期后,有关乡、村防震机构相关人员进岗,并开展工作。

(1)清除溢洪道、泄洪涵洞和河道内一切阻水设施,确保水利工程以最大流量泄洪。

(2)有关乡镇防震抢险应急队员随时待命,抢险物资运送到位,做好一切抢险准备工作。

(3)密切关注地震期间天气预报,注意水利工程的安全和雨情、水情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4)大堤防查险,尤其要注意背水坡地震后的散浸、渗漏、滑坡,坝脚下管涌以及水利工程常年存在的问题。有无裂缝,并度量缝宽、缝长及缝深,对可能导致重大险情的裂缝应及时处理,对于一般裂缝应加强观测,加以防护,防止雨水注入和人畜践踏;

(5)坝坡:坡面地震后有无塌陷,护坡有无翻起、松动、架空现象;

(6)各建筑物:地震后有无渗水、连接段塌陷等现象。

监测次数:对各水利工程大坝及重要建筑物观测次数,地震后不得少于2次/日,情况紧急要不间断监测,附属建筑物不得少于1次/日。如发现问题迅速通知抢险队伍、物料运输到场到位,展开除险加固,同时通知下游村庄做好转移准备,并报告区防震办。

2、应急抢险,水利工程险情一般分为一、二类险情。

2.1一类险情(地震后情况危急,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

(1)水利工程水位接近校核洪水位,洪水可能漫(顶)坝、;

(2)堤防、坝体发生严重渗漏并出现浑水;

(3)迎水坡或背水坡大面积滑坡;

(4)堤防、坝体涵管爆裂并导致局部坍塌;

(5)堤防、坝体形成漏水通道发生管涌;

(6)堤防、坝体横向裂缝贯穿上下游。

2.2二类险情(地震后暂不会对水利工程大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但险情会发展):

(1)堤防、坝体渗漏;

(2)堤防、坝体塌坑;

(3)小范围纵、横向裂缝;

(4)水库溢洪道及河道边坡失稳;

(5)涵管堵塞、闸涵启闭设施失灵。

3、技术方案

3.1当地震后发生一类险情时,要采取一切措施降低水库、河道水位。降低水位应先开启已有的放水设施,降低溢洪道,疏通河道甚至在坝体、堤防上开槽泄洪(但要铺设彩条布或土工布等临时防冲设施)。

(1)地震后洪水可能漫堤(坝)时:首先应立即降低水位,扣宽加深溢洪道,或筑临时子堰,必要时破堤(坝)泄洪。

(2)地震后堤防、坝体出现严重漏水:采取上堵下排原则。上游用土工布或塑料薄膜止水,用土包止水。下游开导渗沟,用块石固脚压渗。

(3)地震后迎水坡和背水坡大面积滑坡:首先降低水位,迎水面用砂袋压坡,阻止下滑;背水面用砂袋块石压坡,培土加厚断面,导渗。

(4)地震后涵管爆裂:涵管进水口周围用棉被堵死;降低河道、水库水位。

(5)地震后管涌:在管涌出口处用砂袋粘土夯实。

(6)地震后堤防、坝体横向裂缝贯穿:开挖至裂缝、分层回填夯实;降低河道、水库水位。

3.2当地震后发生二类险情时,首先要采取降低水位、限制蓄水、行洪等措施。

(1)坝体渗漏:做导水沟,加强观测。

(2)堤防、坝体塌坑:清理滑动土,用砂袋回填。

(3)小范围纵、横向裂缝:挖至裂缝,回填新土夯实。

(4)堤防、水库溢洪道边坡失稳:上减荷、下加固。

当水利工程遇到重大险情,应向上级防震指挥机构报告,请求支援。

二、应急响应

(一)Ⅰ级、Ⅱ级、Ⅲ级响应

出现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地震灾情后,区水利局根据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响应程序,立即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开展应急预案处置工作。

(二)响应措施

1.根据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有序进行抗震救灾。

2.各工作组以救人为第一要务,指挥部办公室要及时组织指挥各工作组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并主动配合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3.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向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抢险救灾报告,提出请求紧急支援的项目和内容,争取予以救灾急需的经费和物资支持。

4.抗震救灾指挥部加强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以及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监督,保证应急措施有力,物资使用合理高效。

2、Ⅳ级响应

地震速报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时,局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各成员和有关工作人员立即前往区水利局,召开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全体会议,组织人员赴灾区收集灾情信息和已经开展的应急处置情况,在全区抗震救灾地震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各工作组立即按照各组工作细则开展工作,及时调度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调整、分配工作任务,解决抗震救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收集汇总抗震救灾工作进展和灾区各类需求,及时向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汇报。

(三)响应终止

依区人民政府和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的响应终止命令和局系统的实际情况,局抗震救灾指挥部适时终止应急预案的命令。

四、后期处置

(一)震毁修复及灾后重建,根据地震后水利工程受损情况,及时邀请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针对震毁部位提出震毁修复及灾后重建实施方案,同时通过发改委、省市水利系统或震后重建等申请专项资金进行修复或重建。

(二)抗震救灾办公室对抗震救灾、灾害损失、生产自救、救灾物资发放等工作进行书面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改进和建议,向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抗震救灾情况。

五、奖励与处罚

(一)奖励

区水利局对在地震防治和抢险救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依照国家和省、市、区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二)处罚

在地震救灾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的应急防治和抢险救灾义务,或者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要对其直接责任人及行政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适究刑事责任。

六、预案管理与更新

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区水利局制定,报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

2、预案更新

本预案由区水利局负责修订或更新,修订或更新后报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

3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区水利局负责解释。

抗震减灾工作总结篇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着眼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实践,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这是新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是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行动指南。作为州政府负责防震减灾的主管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和损失呢?我认为在当前地震预报尚未过关的今天,扎扎实实地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大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地震部门立足部门实际,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思想的有效举措。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思想,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谈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要求。我区是地震多发地区,均位于地震裂度Ⅶ度以上的高裂度区,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或遭受过邻区地震的波及和破坏。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地震环境和震情形势,加之地震预报作为世界科学难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短临预报成功概率很低的情况下,我认为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逐步增强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全面提高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才能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的工程,也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搞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就不能搞单打一,而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各部门都关心、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看,要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争取以下部门的关心支持。一要争取党委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宣传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区地震活动的基本形势,地震工作的方针、政策、地震知识和防震避震知识等,使社会各界了解、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二要争取法制、司法等部门的支持,借助他们开展普法的平台,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行政执法规定》等法律法规,从而增强人们的地震法律法规意识;三要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资金,保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四要争取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会同教育部门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五要争取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大力支持,依托他们招募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联合他们适时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进一步拓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面;六要争取电信、移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用现代传媒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开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新领域。总之,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营造一个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防震减灾宣传量大面宽,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宣传原则,才能扎实有效地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一)要以中小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比较容易系统的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掌握的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并具有辐射家庭和全社会的功能。为此,要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学校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1、要在中小学逐步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学校(基地),聘请学校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学校(基地)主任,制定基地工作章程,区地震部门定期不定期为学校(基地)提供防震减灾宣传挂图、资料、光盘等,依托“基地”在中小学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2、要协调教育部门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围绕课堂和课堂学习,培养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技的兴趣和通过他们向社会开展防震减灾“二次科普宣传”的能力;3、依托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招募共青团员(红领巾)义务宣传员,安排他们在重要时段(5.12、7.28、12.4等)配合地震部门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推向深入。

(二)要通过“三下乡”活动深入农牧村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要针对农牧村地域辽阔、居住分散,许多房屋达不到抗震要求,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地震知识贫乏,防震减灾意识淡薄等实际,以“三下乡”为契机,广泛开展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播放宣传广播电视、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争使广大农牧村群众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要依托街道社区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街道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具有人口比较集中、密度大的特点。为此,要逐步在所有街道社区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招募社区防震减灾志愿者,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正确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自觉性。

(四)要依托统战、宗教部门做好防震减灾进宗教活动工作。要针对我区信教群众多,各类宗教场所、活动多的实际,在各类宗教活动中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寺院活动。在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同时,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五)要在依法行政中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地震行政执法是地震部门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执法检查的对象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稳步推进,我区各类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是许多业主由于“成本”因素考虑,不到地震部门办理抗震设防手续和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导致许多新建工程抗震缺位,成为地震危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依法行政中认真做好对每一个业主防震减灾政策的宣传,力争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宣传,使业主认识理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六)要注重做好重点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要充分利用每年“5.1”《防震减灾法》修订实施日、“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机,组织发动全区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红领巾)在广场、社区、街头、集市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