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学的艺术特点十篇文学的艺术特点十篇

文学的艺术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0:39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1

[关键词]艺术生;特点;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5-0029-02

近年艺术类考生骤增,大部分是文化课基础较薄弱考普通类大学希望不大,想借由艺术之路上大学的学生,小部分是真正在艺术类方面有特长想上艺术类重点大学的学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很多学校把艺术类作为特色项目来办学。但从高考录取分数线连年提升来看,艺术院校的门槛越来越高,对文化课的要求越发严格。相对来说,语文学科是学生普遍能争取多拿分的科目。那么怎样使艺术生在保持艺术类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稳扎稳打使语文成为高考的优势科目呢?在几年艺术生的培养工作中,笔者一直在探索怎样结合艺术生的特点来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对此颇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艺术生的思维特点

艺术生的学习现状普遍表现为专业兴趣浓厚,文化基础薄弱,大多痴爱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由于学生偏重于艺术专业的学习,所以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个体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较低。

艺术生的思维特点表现为:

(1)个性情感比较丰富,具有特殊的创造能力。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事情热情澎湃,并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在这些领域中有特殊的创造能力,且能表现出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

(2)他们大多有个性,有主见,思维活跃,比较重视个人在专业以及其他领域的突出能力。

(3)他们表现欲强烈,乐于追求意想不到和一鸣惊人的个人理想。这与艺术专业强调个性发展、自由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从性格发展的角度来看,美术生比较内敛,能“坐得住”,注重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一味埋头读书的有不少,偏向书面表达,属于听觉型的学习者;音乐生则性格大多表现为外向,爱表现自己,好动,偏向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容易犯不够深刻的毛病,属于视觉型的学习者;近年体育生又被划到理科类,体育生较倾向于理科的学习,性格比较直爽。

二、促使艺术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策略

1.分层教学

对于同一问题,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请基础稍差的学生回答,以引出大家共同的问题。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做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2.巧妙结合术科有关内容讲解知识点

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笔者讲授古典诗歌时,请学生谈诗歌意境,要求学生试着根据诗句内容构思,即兴用钢笔、圆珠笔等为课文画插图,然后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以使学生借由术科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鉴赏中有很多表达技巧是从美术术语中来的,比如点染、白描、刻画、烘托等,教师可在课前了解这些词的由来,结合绘画来讲,这样更方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加深了印象,拉近了教和学生的距离。

笔者在美术班上课时,引导学生给形象性较强的诗文绘插图,学生都很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还马上开始了创作。因为要求不高,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从中可看出他们的用心。课堂上大家传阅作品,然后推选出比较好的作品,笔者再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优秀作品还可粘贴出来,供大家讨论欣赏。教学很多诗文都可以用这种形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歌短小,但形象性很强,很能激发学生动笔的欲望。还有《雨巷》《春江花月夜》《蜀相》《雨霖铃》等,可选取其中的某些句子来配插画。

人教版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不少篇章可操作性比较强。比如在教学文言文《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时,文章开篇有一大段理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因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普遍薄弱,于是笔者请比较擅长画竹的学生当堂在黑板上创作粉笔竹子图,并谈画竹的感想和体会,激发起大家对课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课文中画竹的理论。通过绘画,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领会用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情的妙处,懂得欣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陶冶了艺术情操。

3.注重课文朗读

有不少音乐生想尝试考播音主持专业,笔者要求学生首先要过字音关,把它和高考语文字音考查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比较重视,勤于去朗读。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示范朗读,适当结合录音视频朗诵资料,力求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亲自示范会使学生能近距离感知诗文的内容和感情,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有一个梦想》《听听那冷雨》等,对于这些比较长的课文,笔者经常在课堂上深情朗读,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

单纯读课文,会比较枯燥,可尝试着让学生配乐朗读。比如《陈情表》,笔者选取缓慢稍带悲伤的古筝曲来让学生配乐朗读,比起平日里读课文,学生更投入了,更有激情了。后面讲授课文内容时,他们也更能领会作者表达的“孝”情。

4.发现艺术生的亮点多赞美

赞美是语言中的钻石。而艺术生表现欲强,如果多给予机会,多称赞,多展示他们的优秀作业,会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笔者经常通过多媒体电教平台展示学生的周记、优秀作文片段、试题精彩回答等,不吝惜语言的赞美,学生很受鼓舞,不少原本对文化课学习漠然的学生,也呈现出了好的学习状态。

5.课堂适当穿插活动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2

[关键词]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建设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08—04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艺术学被提升为新的学科门类,高等艺术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产学研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这些都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各综合性艺术院校要结合新形势、新特点,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层次的思考。

一、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办学定位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其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对学校办学乃至各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

(一)确立办学职能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

高等教育既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其个性的育人功能,又具有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根据这一要求,艺术院校应当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传承的基地、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这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四大职能在艺术院校办学中的独特阐释。为此,综合性艺术院校应确立“植根地方、面向大区、辐射全国、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服务面向定位。其中,“植根地方、面向大区”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而“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则是其担负的我国及地区艺术教育与文化建设振兴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的价值体现。

(二)明确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综合性艺术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应以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或相应的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为支撑,以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艺术设计学、戏剧学、音乐表演、绘画、艺术设计和表演等传统优势专业为重点,以数字媒体、动画、播音与主持等专业及其他本校具有显著优势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为特色,加强艺术学理论和文学类、管理类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多个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协调发展。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在不断强化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同时,适应社会急需培育专业及专业方向特色,尤其在数字媒体、动画(动画技术)、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播音与主持艺术(配音艺术)、美术学(书画装裱与古画修复)、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上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在国内同类专业(专业方向)有较大影响的业绩,并获得若干业界公认的大奖。

综合性艺术院校作为地方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培养复合性人才。综合性艺术院校要特别注重多个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嫁接、渗透、互补,搭建以多个艺术学科专业为支撑的专业教学、艺术创作和展演实践平台,强调综合艺术素质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同时,为了更全面地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有条件的综合性艺术院校还应拓宽思路,通过举办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教育,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规划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定位

我国综合艺术院校大都坐落在科教和文化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因此,其发展应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依托中心城市,着眼大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多个相关学科特别是艺术类学科融合,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等多功能兼容,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互补,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留学生教育、艺术专业培训等多形式互促,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展览演出等多元化服务,带动地方乃至大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成为区域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与提升的排头兵。对此,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长远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高度,对于举办研究生教育历史较长、具有学科专业齐全明显优势的综合性艺术院校,进行整体考虑和科学布局,给予特殊关怀、扶持和政策倾斜,力争使其尽快成为特色鲜明的艺术大学,以填补我国长期没有艺术大学的空白,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结构特点和内涵特色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3

关键词:黑陶;艺术特点;传承

据历史记载,黑陶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代表的是龙山文化,其漆黑的颜色,既显得沉稳大气又不失古朴、典雅,因此从古至今一直十分受大家的喜爱,并且在海外市场也享有较高的声誉。接下来,我们首先探讨黑陶的艺术特点,然后从市场、旅游、教育三个方面出发分析黑陶艺术的传承策略。

1当代黑龙江省黑陶艺术的特点

1.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首先,当代黑龙江省黑陶艺术并没有摒弃传统陶文化特色,仍旧沿袭了其借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借用龙纹、鹤纹、龟纹、莲花纹、祥云纹等传统纹饰图案来传达吉祥的寓意。在此基础之上,当代黑陶艺术对这些传统的纹饰图案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黑陶艺术的视觉层次和表现内容。其次,当代黑龙江省黑陶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制作手法和表现素材,在保留传统黑陶古朴、典雅特点的基础之上,融合一些现代化的审美元素,从而大幅度提高当代黑陶艺术的表现力,这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因而更容易被大众接受。1.2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无论是素雅的绥棱黑陶还是大气的勃利黑陶,都深受黑龙江省本土文化的影响,因而呈现出浓郁的北方地域特色。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方,其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豪迈、大气、爽朗的性格特征,当地的文化艺术也呈现出大气自然、刚柔并济的艺术特征,黑陶艺术也不例外。以绥棱黑陶为例,其用来装饰的纹饰是对当地剪纸风格的借鉴,不仅线条清晰明朗,而且结构轮廓也十分清晰。这不仅反映了东北人直爽的性格特征,而且还为我们呈现了东北艺术质朴、自然、大气的艺术特点。

2黑龙江省黑陶艺术的传承

2.1用原生态来对接市场。黑陶是黑龙江省独有的一种文化资源,所以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用市场来促进对黑陶艺术的保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黑陶艺术品被大量出口国外,拥有较为可观的产值,这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契机。由于黑陶是一种手工艺品,所以我们在借助艺人进行技艺传承的基础上,还要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这样才能扩大黑陶的市场占有范围,使更多的人认识黑陶、了解黑陶,从而促进黑陶艺术的传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需求决定了产品的生产,所以有些人不免会为了追求较高的市场利润来破坏传统的黑陶艺术,以赢得更多现代受众的接受和认可。例如,用现代化、潮流化的文化来取代黑陶艺术中的传统文化,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的注意力,尽快提高市场交易额,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完全破坏了黑陶艺术的艺术魅力,黑陶艺术原本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将黑陶艺术推向市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做到既有效扩大产品销路,又能传承我国的黑陶艺术文化。2.2借助旅游产业来开发黑陶艺术。旅游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体,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产业优势。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无外乎有二,一为发展经济,二为宣扬文化,所以黑陶艺术也要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来完成自身的传承。首先,政府要给予黑陶艺术发展上的支持,在开发旅游产业的时候重点对黑陶艺术进行推介和宣传,并将黑陶艺术的传承提升到重要议程之上。再次,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针对黑陶艺术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为黑陶艺术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扶持。最后,还要加大对黑陶艺术的宣传力度,唤醒大家对黑陶艺术的保护意识。尤其是要在旅游场所加大对黑陶艺术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的宣传介绍,要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料来激发游客对黑陶艺术的保护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黑陶艺术得以传承。2.3利用产学研模式来传承黑陶艺术。综合考虑黑龙江省黑陶的特质和生产模式,可以运用产学研模式传承黑陶艺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学校为支持的模式,创新黑陶产业的经验模式。高校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个时期引入黑陶艺术,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让大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能潜移默化地传播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将黑陶艺术纳入历史、文学、艺术等专业课程中,促进学科的交叉交流,进一步探索新学科建设。同时,还可邀请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到高校开展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交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加入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针对黑陶艺术,根据高校教育的特点,高校应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专业课、选修课、实习课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多种选择,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促进黑陶艺术的传承。

3结语

作为黑龙江省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黑陶艺术在保留传统黑陶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独具东北特色的文化艺术特征,对于我国黑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将保护和传承黑陶艺术作为当前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多种途径传承和弘扬黑陶艺术,如教育途径、发展旅游产业以及借助市场等。这样能够增强大众保护黑陶艺术的自觉性,能够引导受众以传承文化为己任,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黑陶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靳洪莲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任虎,陈力石,牛铁.分析黑龙江黑陶造型及装饰艺术语言特点[J].赤子(上中旬),2014(8).

[2]王晓蕾.黑龙江当代黑陶艺术的发展特点[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3).

[3]张艳.黑龙江省艺术黑陶的传承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4

关键词:艺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G711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中国目前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广大文艺工作者。艺术类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文艺工作者的摇篮,毕业生大多从事与文艺相关的工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同时,《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到,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由此可见,《意见》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艺术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要提高艺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以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目标和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大胆地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提炼出适合艺术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举措,为艺术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

一、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较,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不但与我国长期的高考制度有关,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关,同时专业的独特品质也形成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要求。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分析如下。

(一)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业轻文化现象突出。

这是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却忽视文化学习,造成文化基础薄弱。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文化基础不好而选择学艺术的。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功利思想相关。艺术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普遍存在重功利、讲实际的思想,认为走上社会就是靠专业吃饭,文化课学不学好无所谓,所以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就势必导致学生专业文化不能平衡发展,人文素养缺乏。

(二)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但考虑问题易带感性色彩,理性相对不足。

与普通高职院校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发达,这与艺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以及他们长期的专业熏陶和舞台表演密切相关。艺术专业的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如舞蹈、音乐、影视、戏曲表演等专业的学生经常会用声音或肢体语言表现喜怒哀乐等情感。另外,艺术类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除了数学课(实际上,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认真学数学的学生往往很少),其他的理科课程几乎没有学习,使得学生接受理性思维的训练非常少,因而没有形成理性的逻辑推理习惯,所以理性相对不足。因此,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情感丰富、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等优势,但同时也会显现出容易冲动、欠缺理性、忽视现实等不足。

(三)注重自我,个性彰显,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等有待加强。

艺术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艺术教育需要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风采和思想,需要学生有创新思维,这些原因使得艺术职业院校学生特点鲜明,个性张扬,容易从个人的喜好、感悟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艺术高职院校部分学生是因为文化基础不好而选择报考艺术院校的,他们往往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组织纪律、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较大的散漫性、随意性。

(四)独立能力较强,但社会责任感薄弱。

艺术高职学生有的从小就开始学习艺术,艺术学习与非艺术专业的学习不同。艺术学习基本是小班教学甚至是“一对一”的教学,艺术类学生往往在初中或高中就已离开父母立学习和生活,在求学期间他们有机会参加一些演出和专业比赛,这些为他们独立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他非艺术专业学生往往是在进入大学后才真正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艺术类学生由于较强的独立性,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过于追求个性,使之容易脱离集体和社会大众群体,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很少关心时事政治、国家大事等。

二、提高艺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5

关键词:现代科学教育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就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较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我们必须强化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的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探析与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结构组合和序列编排,构建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高职语文教材体系。

一、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艺术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属性的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质。高职语文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公共基础课,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在传授民族语言艺术、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相对于艺术高职的特殊专业要求,传统意义的高职语文教材就显得缺乏必要的对应性。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潜心投入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的建设,以期构建起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实用、形式多样的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体系。

二、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着力点

1.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艺术高职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是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核心。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大语文的理念应该贯穿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始终。鉴于文学与艺术存在的人文教育和美育功能方面的共性,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要站在语文的角度,渗透和偏重艺术内容,不可为艺术而艺术。在编纂结构设计上,以模块组合为框架,以多纲多本为特征,围绕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构建阅读欣赏、实用文体写作、口语交际三大模块,着重培养艺术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能力、应用性文体的写作能力和社会交流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单元设计上兼顾艺术高职的学生就业和发展需要。比如在阅读欣赏方面,每个单元都设置“精读篇目”和“艺术拓展阅读”及“艺术类作品导读”内容,以大语文的形式体现语文教材的艺术特色,促进学生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6

为此,认真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特色化研究不仅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也成为充分体现艺术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结合本地区文化艺术特色,开发民族民间艺术课程

民族民间艺术是指民族民间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自身欣赏和现实使用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带有很大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艺术内容及样式,它贯穿于人们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讲究造型与色彩的视觉美感,追求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因此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另外,它传承记载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史,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内容,所以文化学术价值极其突出;再者,民族民间艺术作品通过与相关民俗活动的紧密结合将社会的理性价值标准诉诸人的感性知觉,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行为,故而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最后,民族民间艺术对自然形象的拟人化和意象造型手法,以情感代替理性、想象代替写实的艺术观念,自由随意的创作态度,以及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个性特征等对思维的启发、想象力的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和个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艺术,不仅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而且具有启发思维、开发智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化,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等强大功能,因而具有很高的课程开发价值,应当成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从目前来看,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中对我们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重视程度不够,此类课程比较缺乏,许多大学生对我们本民族的艺术了解甚少,使本民族的艺术在自身文化内部的传递面临困境。

为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应格外关注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与挖掘。具体来讲,各个学校可以将自身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与所在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紧密结合,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着重选取那些具有地方性、经典性、适宜性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发一批形式独特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等为主要形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拓宽学生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接触面,培养学生宽容的艺术态度和广阔的艺术视野,强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最终达到提升个人艺术修养、培养民族情感的效果。同时,在民族民间艺术课程的开发中进一步凸显艺术教育的地方性、民族性特色。

二、加强综合性艺术课程的建设,打造品牌课程

艺术课程的综合化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对艺术课程特别指出:“注重理解视觉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注重视觉艺术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①就是强调课程构建的综合化,即把不同艺术、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这种综合并不是要抹煞学科的独立性,而是强调艺术与科学之间形成相互改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真正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多种文化和历史遗产,了解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以及特定艺术风格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历史发展间的联系。

要加强这类课程的建设必须打破以往的艺术学科间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壁垒,加强不同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真正做到课程资源共享。首先,要加强不同院系的合作,利用各院系学科特点和优势,共同筹划、酝酿新的综合性课程。其次,要加强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教师的合作,确定课程的内容及结构,从事课程教学及研究,并鼓励采取联合执教的方式,以充分调动不同院系各方面的教学力量,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综合性品牌课程。最后,要特别注意增加一些艺术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扩展学生艺术表现的手段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领略科技之美。

三、加强网络课程的开发,拓展艺术教育新途径

网络课程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手段实施的艺术及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可以使学习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计划地进行自主性学习,还可以反复学习。也就是说,网络课程不仅能提供便捷的学习工具,还能保障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利。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超文本(Hypertext)”特性,使得这类课程的信息含量更大,特别是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获得最新研究信息,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符合自己学术兴趣和适应性强的知识结构,并且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另外,技术的进步己使网络课程逐步具备了很多明显的优势,如集体讨论、“当面交谈”等,使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因此,可以将网络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作为一个重点予以加强,使其在整个艺术课程结构中有相当的位置和发展空间,成为艺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网络课程的开发关键是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的课程整合,即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艺术课程充分结合,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艺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多种形式的艺术审美教育,更好地完成艺术教育的任务。可以建立相关艺术课程的网页,使学生随时查询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和信息,随时与教师交流,随时进行艺术方面的学习;还可以开发新的公共艺术网络课程及电子教材,以丰富和扩展艺术教育的空间;另外,还可以设立音乐、美术、影视论坛等,使艺术教育辐射面越来越宽,从而营造全方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在此基础上,使各院校在互联网上能够共享这些教学资源,在艺术教育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四、重视体验性课程开发,使学生真正融入艺术情景

怀特海曾精辟地指出,“学习过程存在一种从属的应用性活动。”②杜威也认为,真正的知识和富有成效的理解是探索和行动的产物,其核心内容为:应用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未被应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实践体验才可以完成知识结构的建构,实现有效学习。

艺术是十分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艺术的人自己去体会和感悟,这种感悟需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浸润于文化艺术环境和氛围中,通过亲身接触获得更多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将体验性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加以强化,以适应公共艺术教育特色的要求。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点。

1.开设艺术考察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设在校外,设在特定的文化艺术氛围中,以实地艺术考察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艺术,深入了解艺术的有利机会。特别是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考察,除了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民俗艺术馆以及一些艺术展览之外,还可以直接进入民间及少数民族居住地,到第一现场亲自接触、亲身感受各种艺术文化的原汁原貌,与艺术家、民间艺术大师进行近距离接触、对话,观摩其创作,了解其思想等,主要通过摄影、访谈录音、文字记录等手段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充满生气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地将学生同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为学生体味艺术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提供途径,使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评价美的视野更开阔,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明确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2.强化艺术实践课。艺术教育应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建设,积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以临摹学习为基本内容,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研究领悟艺术特征和造型规律,如通过书法练习体会艺术家运笔追求气韵生动、空灵洒脱的精神状态;通过绘画练习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可以更深入体会画家高超技巧和经营布局的奥妙;通过陶艺制作、剪纸创作,可以切身体会和领略民间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程式,等等。总之,艺术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艺术教学中领悟到的文化因素融会到自己的艺术学习中,以自己的生存体验和个性特征,自然而然吸取艺术文化精神,真正提高综合素质。

3.开设系列讲座课程。学术讲座是文化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入和拓展。对于艺术教育而言,由于课时和内容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很多艺术相关问题只能点到即止,开设系列讲座课程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把对艺术或民间艺术有深入研究的专家、画家或民间艺术大师请到学校,通过专题讲座,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讲解,或者通过座谈或现场表演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对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特色、创作方法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而对艺术的思维方式、艺术手法等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更深入地领悟艺术的内涵。

总之,笔者认为利用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艺术环境、长期发展中已经具备的学术地位、师资力量、办学经验以及硬件设施等重要资源,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进行挖掘、开发,强化特色课程建设应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课程内容的拓展、课程形式的创新及原有课程的强化,使国家规定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建立综合性与选择性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逐渐带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并以此为突破点逐步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化。

最后有几点必须明确,一是在进行特色化建设前应该对本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形成对自身个性的准确认识,做好特色化建设的准确定位;二是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建设不仅可以以特色化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为突破口,凡是和艺术教育相关的环节,如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等,都可以成为特色化建设的突破性因素。三是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就是追求个性的优化,追求与众不同,因此并没有某种严格的、普遍的逻辑规律,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实践模式,应争取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强”。

注释:

①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6.

②付殿英.遥远而有震撼的回音――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深远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

[2]李松林.学校特色营建实践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3]张毅.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与大学艺术教育的开展[J].南方文坛,2010(2).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7

【论文关键词】泰纳;艺术哲学;文学思想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里。法国批评家希波里特·泰纳(nipplmadolphetable,1828—1893)以其大名鼎鼎的文学演变受制于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理论而闻名于世。他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且不说l9世纪后期的许多批评家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理论,就是在当今我国的很多文学读物和教科书里,依然可见泰纳那种社会学文学理论的影子。虽然泰纳的这种从外部进行文学研究的理论的弊端早已为西方的学者所批判,但是它毕竟是社会学文学理论的先声,因此时至今日仍不乏其追随者。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泰纳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均有造诣,仅就文学批评的领域而言,除了“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理论。泰纳关于文学问题的讨论还有很多,其中很多不常被人论及。这些论述散见于他的《拉封丹及其寓言》(e.,m/SUar脚deLaFonm/ne1854)、《英国文学史》(H/sto/rede/af妇盘鹏ang/a/se,l一4vol1864一l869)、《艺术哲学》(p^del’art1865—1869)等有关文学批评的著作里。其中,《艺术哲学》一书虽不是专论文学的理论著作,但是它将文学置于“艺术”的总体范围之下,并从这个角度对文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样的一些讨论,对于说明泰纳的文学思想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仅就《艺术哲学》一书,谈谈较为显著的几个问题。

一、文学艺术耍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泰纳抓住了艺术要表现事物的普遍性这个问题,对艺术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既然是一部“艺术哲学”,必然要从艺术的总体概念出发,去探讨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去说明各个艺术形式。泰纳从对艺术作品的定义这一角度去考察艺术的本质,并对艺术形式做了分类。他认为,一切“艺术品的目的都在于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在诗歌、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这五大艺术形式中,泰纳将前三者界定为“模仿的”艺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总体”与实物相符;后两者界定为非模仿的艺术,他们表现的是“各个部分”间的数学关系。泰纳强调“模仿的”艺术,并非照搬现实,而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模仿。他认为一切上乘的艺术品都不拘囿于现实,因为现实不能充分表现特征,必须由艺术家来补足。相反,艺术家如果缺少这种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特征的天赋,也就与临摹的工匠毫无二致了。因此对现实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歪曲,以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在艺术作品,特别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是十分必要的。泰纳这里所谈的“诗歌”即文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虽然关于文学究竟是“模仿的艺术”还是“表现的艺术”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而论,但是泰纳提出模仿并非照搬现实,至少肯定了文学作品中那些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因素。当然,泰纳所举的文学方面的例子都紧紧围绕他的“艺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论点,并没有深入到文学的虚构性问题,可是这种讨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为说明“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不同奠定了基础。而反对艺术创作单纯地摹仿自然,要求艺术抓住事物的普遍性,这也正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历史角度看待文学问题

在《艺术哲学》中,关于艺术以及文学诸问题的讨论始终是放在历史的具体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的。泰纳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而其中“最重要的影响(认识论问题另当别论)体现于……泰纳的历史观念,这样一种历史的眼光和角度与他的“时代”这一术语相类似,也正是其历史观念的体现。简单地讲,这种历史眼光就是:认为文学作品产生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学批评也由于经历了历史的积淀才得以确定和趋于合理,因此只有将具体的文学作品及其相关批评,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才能对文学问题得出比较科学、公允的结论。正是对泰纳关于艺术作品的产生、评判以及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他文学观上所反映的历史意识。

艺术品的产生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这是泰纳在《艺术哲学》中着重论述的一个问题。而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自然也是如此。泰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笔力去说明意大利画派和尼德兰画派,古希腊雕塑等艺术形式是如何在他们那独特的“气候”下产生的。这“气候”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历史环境。

从分析绘画艺术的产生人手,泰纳总结了艺术的产生规律,继而将这一规律推广到各个艺术形式中去。因此对艺术的产生问题的讨论,同时就包括了对文学作品如何产生的认识。泰纳认为,艺术品的产生及其作用都与历史的具体形势密切相关。泰纳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uJ他认为,首先有一个“总体形势”,其次是总体形势产生的特殊倾向于特殊才能;然后这些才能与倾向造就一个中心人物;最后,声音、形式、色彩或语言这些艺术材料,把中心人物变成形象,或对中心人物的倾向与才能进行肯定。

关于“总体形势”,泰纳描述为:在古希腊是好战与畜养奴隶的自由城邦;在中世纪是蛮族的入侵,政治上的压迫,封建主的劫掠,狂热的基督教信仰;在l7世纪是宫廷生活;在l9世纪是工业发达,学术昌明的民主制度……而“特殊倾向”和“特殊才能”则表现为爱好体育或耽予梦想,粗暴或温和,战争的本能,说话的口才,追求享受等错综复杂的倾向,具体来说:在希腊是肉体的完美与机能的平衡,不曾受到太多的脑力活动或太多的体力活动扰乱;在中世纪是幻想过于活跃,漫无节制,感觉像女性一般敏锐;在17世纪是专讲上流人士的礼法和贵族社会的尊严;到近代是一发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满足的苦闷。

所谓的中心人物,就是表现了“特殊才能”或“特殊倾向”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在希腊是血统优良、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青年;在中世纪是出神人定的僧侣和多情的骑士;在l7世纪是修养完美的侍臣;在我们的时代是不知厌足和忧郁成性的浮士德和维特。按照泰纳给艺术的分类,艺术作品或是表现中心人物或是诉之于中心人物。而文学和雕塑艺术一样,被他划分为模仿的艺术,它们表现中心人物。他认为,古代雕像中的《梅莱阿格尔》和《尼奥勃及其子女》和拉辛悲剧中的阿伽门农和阿喀琉斯一样,都是表现中心人物的。同样,文学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一样,其产生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因为从泰纳对予“总体形势”、“特殊倾向”和“才能”,以及“中心人物”这些术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无非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而按照他的推论,正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才产生了表现不同的典型形象的文学作品。

从艺术品的产生来看,文学作品的出现受到了历史环境、特定社会风貌的影响,同样,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关于文学作品的合理评价也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而文学批评也应回到历史中去,参考特定的历史背景,从而对文学作品作出一个合理的理解和评判。泰纳在谈到如何形成对艺术品的公允判断时谈到:先是与艺术家同时的人联合起来予以评价,这个意见就很有分量,因为有多少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思想感情共同参与;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的不同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然后,开始另一个时代,带来新的思想感情;之后再来一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把悬案重新审查;每个时代都根据各自的观点审查;倘若有所修正,便是彻底的修正,倘若加以证实,便是有力的证实。等到作品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法庭丽得到同样的评语,等到散处在几百年中的裁判都下了同样的判决,那么这个判决大概是可靠的了;因为不高明的作品不可能使许多大相悬殊的意见归于一致。也就是说,在历史积累中形成的价值判断是一个趋于真理的结论,正如我们“今日每个人都承认,有些诗人如但丁与莎士比亚,有些作曲家如莫扎尔德与贝多芬,在他们的艺术中占着最高的位置。”这样的一个结论正是在数百年来众多意见和判断的不断修正、不断积累中所产生的。因而也是一个比较公正的结论。那么当代的批评家又如何去考察判断一件艺术品呢,泰纳认为,艺术品产生于历史环境之下,因此批评家对待历史的第一件工作是为受他判断的人设身处地,深入到他们的本能与习惯中去,使自己和他们有同样的感情,同样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心境,又细致又具体地设想他们的环境;凡是加在他们天生的性格之上,决定他们的行动,指导他们生活的形势与印象,都应当加以考察。这样一件工作使我们和艺术家观点相同之后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又因为这工作是用许多分析做成的,所以和一切科学活动一样可以复按,可以进行改进。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才能赞成或不赞成某个艺术家,才能在同一件作品中指责某一部分和称赞另一部分,规定各种价值,指出进步或偏向,认出哪是昌盛、哪是衰落。

虽然这种历史主义的口吻有滑向相对主义的危险,但是毕竟道出了批评工作的_丌一分真意。正如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所说的:“实际上,我们是从自己认识中的一个部分建立一个更高标准出发去批评自己认识的另一部分”。从当代的批评视角出发,回到历史中去体察作品的原生态,继而在一个动态的价值尺度中综合考察和重新认识作品本身,这正是泰纳在19世纪对批评工作所作的概括,也是与韦勒克等人所倡导的“透视主义”(pempcctmsm)相类似的地方。

不仅文学的产生和文学批评受制于历史环境,泰纳认为,文学的作用也体现在对于时代精神与风俗的反映上。而对于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得越充分、越生动、越深刻,作品所占的地位就越高,泰纳将这样的作品称为“历史的摘要”。他认为,文学作品,特别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补足历史研究的文献缺漏,可以提供各个时代的思想感情、重大事件和民族特性。,虽然我们不能同意将文学作品当成历史研究中的文献资料,但是,承认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世纪的掠影,它更具代表性地体现了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认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历史环境,则是不无道理的见解。既然越是伟大的文学越是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而这种本质特征无疑是历史性地存在的,因此艺术所表现的真理也必然是历史的真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泰纳的历史主义眼光的确渗透在文学研究的每个基本层面,无论是文学的产生、评价,还是对于其作用概括和价值的判断,虽然其中有些观点未免极端,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有很多合理成分的,这些观点也的确道出了文学的特点,为我们更好地研究文学本身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价值强调对历史相对主义的克服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的,泰纳的历史主义贯穿于《艺术哲学》,也渗透在他的文学观念之中。然而历史主义很容易导致彻底的相对主义,但是在《艺术哲学》中,泰纳却避免了相对主义的错误。他并没有过分注重作品的历史价值而忽视其艺术价值,相反,他致力于对文学价值判断标准进行界定,强调即便是同一时期的相同题材的作品,由于艺术家运用了不同的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使艺术品分出高低等级。他将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规定为,对于“显著特征”的表现,以及对特征的效果集中程度的表达。“显著特征”分为“重要的特征”和“有益的特征”。“重要特征”主要指更接近事物本质的特征,泰纳认为,文学价值的每一等级都相当于精神生活的等级,别的方面都相等的话,作品的精彩程度则取决于它所表现的特征的重要程度。而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民族、种族的主要特征。“有益的特征”则与人的道德等级相关,泰纳认为,文学价值的每一等级都相当于道德价值的等级。因此,作品所表现的道德等级越高则其艺术成就越大。但是泰纳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往往将作品中人物的道德等级等同于作品的道德等级,这种逻辑上的谬误不仅在例证上损害了他理论的合理性,更成为其理论的一大硬伤。当然,作品具有显著特征也并不一定就会成为伟大的作品,还要看如何去表现这些特征,这就涉及到效果的集中程度的问题。要达到作品效果的集中,泰纳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在塑造人物性格时要表现他的“精神地层”,也就是人物性格的典型与集中;构思情节要与人物的性格相符,要能够表现人物;最后,作品的风格要与人物性格以及情节相配合,做到人物、情节、风格的统一。虽然泰纳的论述并不算深入,所持观点也并不新颖,但是却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自身规律及其价值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_izeJi~Y他理论上单一的历史标准,避免了相对主义的弊端。

四、文学艺术研究中的“科学”方法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1-02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漆德琰.澳大利亚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9

论文摘要: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艺术独立理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主线之一,是现代美学的主要标记之一。本文作者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演变和特征入手,就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并分析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对我国美学的影响。

0引言

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使命,首先就是破除艺术从属论,确立艺术的独立地位。现代美学以克罗齐和洛特曼对黑格尔的艺术从属论的批驳为主要标志,建立艺术独立理论,将美学与哲学统一为一体。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都以艺术独立理论为发展主线。艺术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这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美学理论最终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1]。

1西方现代美学演变历史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都是艺术从属论的代表。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评判诗与艺术没有真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与艺术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哲学性。这两种争论一直贯穿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而黑格尔提出哲学最终将取代艺术,而把艺术从属论发展到了颠峰。克罗齐“度的理论”的出现,****了黑格尔的以艺术从属论为内核的艺术消亡论,确立起艺术的独立地位,最终使得西方古典美学演变至现代美学。现代美学又突出两个路线:一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艺术的独立性。这两种思路如果不及时从艺术美学角度及时沟通和思路转换。必然对峙存在,从而失去克罗齐艺术独立理论的实践意义。洛特曼借鉴生物学理论,将现代美学的两个思路创造性的进行转换,提出“美就是信息”。洛特曼既不是以社会为中心来看文艺,也没有将文艺隔离于社会之外,而是把艺术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以艺术为中心来看社会,认为文艺这个活生物体的生命,就体现在她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必不可少的审美信息。洛特曼的理论彻底解决了艺术独立问题问题,由生物链引出文化链,肯定了文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最终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于19世纪中期开始绽放。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创作流派等让人应接不暇。但将表层现象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现象的某些共同特点。西方现代美学具有的特征有:①现代美学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传统时期的和谐美学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理性和个人主观性成了现代艺术的一个思想根基;②西方现代文艺作品的表现形态呈现出与传统的文艺作品完全不同的形态,它反英雄化,主张个人感受,具有平面零散、非理性、非视觉形象性的特点;③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总体上看,其呈现出一种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性的特点。这三个特点是是现代人走向更加动荡、节奏更快的生活的一种反映,是科技挤压、传统挤压下人们的一种挣扎和反抗,更是追求民主、自由、多元、宽容精神的反映,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实表现。

3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的关系

从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美学的研究就离不开艺术,随着西方美学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艺术的中心化和独立化。美学发展史也就是一个扩大了的人类的认识过程,遵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感性的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得以循序渐进的提高。越来越中心化、具体化和独立化。这个趋势同艺术本身的特点有关,因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而艺术又是审美活动的集中和独特形式,所以,在艺术中,人们能够更好的把握美学要研究的内容,美学用艺术来呈现,艺术需要美学来作载体。两者不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独立体。

4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

自从洛特曼提出“美就是信息”,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物信息,这种生物信息在社会活中的表现体现了美的存在。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西方现代美学都不会偏离艺术独立这一主线。洛特曼认为,一部作品无法分成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作品中的任何因素都负载着信息内容,作品中的任何信息都出自信息载体。他把思想内容与作品结构的关系,比作生命与活体组织复杂的生物机制之间的关系。生命是活生物体的主要特征,不可想像会存在于其物质结构之外。他甚至直接了当地断言,思想不会包含在引语中,哪怕是精心选择的引语,而是由整个艺术结构表达出来。同克罗齐一样,洛特曼对浪漫主义多有批评,尽管浪漫主义大都具有精心雕琢的复杂结构,但那种结构无论多么复杂,都超不出读者可以事先预知的固定模式。他更倾心于现实主义,即他所说的属于“对立美学”范围内的作品。因为其艺术信息在接受作品之前,读者是无法预知的。对于现代美学中的艺术独立的两个分支,洛特曼将各自的优点和缺陷看得非常清楚,并不失时机的将生物学理论引入其中,“为美就是信息”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从而在实践的意义上彻底解决了艺术独立问题,将文艺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完美地将两大分支结合起来,使得艺术独立性成为西方现代美学发展的主线之一。

5西方现代美学的艺术独立性研究对我国美学的发展影响

了解西方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艺术独立理论这一主线,对于我国的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西方现代美学的“文化”转向,是以对艺术独立的彻底解决为前提的。我国当代美学对艺术独立问题的解决并没有达到西方现代美学的高度。这就要求在发展我国美学的同时,要不断吸取西方美学的成熟经验,少走弯路,尽快与西方美学接轨。同时,在其它学科的发展中,也要注易举一反三,将西方美学的艺术独立的解决方法应用于学科的基础研究方面,突破基础发展的瓶颈,尽快缩短中西学科差距,为实现中西学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向西方学习并不是坏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体现,一种艺术的体现,这种学习更能体现艺术独立的特点,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艺术独立理论改变我国各项学科落后状态,我们才能在时间上缩短差距,弥补不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文学的艺术特点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特色学校;品牌学校;有效模式;研究与分析

一、艺术教育的概念、作用以及重要性

1.1艺术教育的概念。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专业艺术工作者的艺术专业教育。艺术教育既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又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

1.2艺术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要性。艺术教育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发,有利于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优秀的艺术教育从根本上带动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培养我国下一代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世纪新人,就必须充分重视艺术教育。

二、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2.1我国艺术教育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艺术教育行业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并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艺术行业与艺术教育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的艺术教育界,正在极力推行艺术特色教育的教育改革。艺术同时也是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打造国家文化的抓手,并做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正处在即将高速发展的一个起点。

2.2我国艺术教育的进步点与长处。在我国的艺术教育行业中,呈现出了发展迅速的特点,表明我国对艺术教育的扶持政策正确且适当。并且,在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正积极进行特色化改革,主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我国艺术教育中,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力、探查力与感受力一直是教育的重点,体现了我国艺术特色教育的先进之处。

2.3我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由于有些学校对艺术工作欠重视,老师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滞后,艺术课程研究开发不明确、欠深入,课堂效率低,艺术实践受轻视等等,这些都是影响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艺术教师职业荣誉感缺失,师德水平、专业技术、课堂效率偏低,学生对艺术学习、实践兴趣不浓,理解不全面,素养开发不彻底,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良性发展。

三、建设艺术特色学校的有效模式构想以及实施手段

3.1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学校工作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坚定一个信念。一个信念即“建名校、创特色、亮品牌、争一流”的办学坚强理念。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小组,把握艺术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保证各项艺术教育机构设置科学,管理制度完善,保证艺术教育专项经费逐年提高,保证艺术教育设施设备齐全,保证艺术课程落实到位。

3.2全力打造艺术特色教育品牌学校为目标,抓好两支队伍。(1)艺术教育管理队伍。学校应在以校长为首的艺术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专门设立艺术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艺术教育处的管理、教研和实践活动开展。领导小组坚持艺术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带动其他工作上层次,确保打响品牌。(2)艺术教师队伍。明确“青年教师骨干化,骨干教师品牌化”的培养思路,主要做到“提高两个水平”: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队伍师德水平。利用组织学习和教师自学两条途径,让老师们学习国家的教育政策、时事政治、教育心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对国家艺术教育事业的正确认识,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养成不断钻研的好习惯。二是“外送内练”,不断提高队伍业务水平。“外送”是指积极派送教师参与各级教育权威部门和专业协会开展的教师培训和教学交流。如参加各级艺术协会主办的大师班、研修班、论坛等学术交流;定期组织观摩艺术节、歌舞剧、书美展;选派教师与有影响的艺术教学机构进行交流。“内练”是指通过打磨教研课、校本研究、基本功检测、专家帮扶、师徒结对、论文写作、节目创编、作品辅导、带队参赛等多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开展教师优化培训工作。

3.3立足于艺术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开发特色艺术课程是推动艺术特色品牌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除严格按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完成艺术课程教学任务外,积极开展艺术校本课程研究和实验,增开本校的特色校本艺术专业课程。将艺术校本选修课程纳入课表,保证时量,保证师资,确保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在具备基本艺术素养的基础上,专一门、爱一门、长一门。这样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发掘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潜力和个性,鼓励了全体学生包括是那些艺术零基础的学生激起对艺术的学习兴趣,大胆走进艺术,以此扩大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同时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

3.4重视艺术特色教育课程的实践。实践是艺术的来源,通过艺术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感悟艺术的真髓,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水平。在实施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应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四个平台”。第一是各级教育权威平台。学校应积极参与各级教育权威部门举办的艺术活动,如中小学生艺术节、三独比赛、音乐会、集体舞比赛、公益演出等等活动;第二是国际国内大擂台。学校应有组织的参加国际交流、青少年才艺大赛等有影响、有权威、有信誉的青少年活动,如“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等等权威赛事;第三是社会公益大舞台。学校应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大舞台,让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与市民互动,如参与电视媒体主办的晚会、栏目的演出,参与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举办的义演,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的宣传公演等等;第四是校园大舞台。学校应致力于打造校园艺术氛围,让艺术活动在校园内常态化、规范化。定期策划开展艺术节、音乐会、夏令营、书美展览等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四个平台”的搭建,让学校不断活跃在国际国内大舞台上,充分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综合实力,强化学校的艺术特色建设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做大做强学校优质艺术特色教育品牌。

四、结束语

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努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传统优势,通过艺术特色教育的改革和实践,对艺术特色教育的有效模式进行优化,为我国当前教育业的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有鉴于此,建设艺术特色教育品牌学校的有效模式探究与思考,打造艺术教育的品牌名校,将成为当代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春兴主编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