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矿产资源作用十篇矿产资源作用十篇

矿产资源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09

矿产资源作用篇1

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写下了“开发矿业”,为地质工作指明了道路。长期以来,地质部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全国掀起几次找矿勘探高潮,取得众多成绩,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使我国的地质工作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然对矿产资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地质勘探长期投入不足,以致矿产资源呈现萎缩,使得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处于“等米下锅”或“寅吃卯粮”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尤其严重的是,全国415座大中型金属矿山中,有230座已沦为“资源危机型矿山”,预计到2010年将有227座矿山关闭。应该说,如何使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危急困顿的状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方克定同志1正确地指出,“扶危解困路径:开源和节流。”“开源之道一是找矿,二是买矿,三是控源;节流之道,一是集约开发,二是节约利用,三是循环利用”。我们十分赞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全国上下都励行节约,杜绝浪费,认真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效能,以最低的消耗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益。但是,更积极的,也更重要的是开源。要在励行节约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找矿事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多种矿产资源保证。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与紧迫性都已显现出来。为此,必须使地质找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与时俱进,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多快好省地发现并开发各种矿产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的综合研究,探索各种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以指导找矿勘探;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至少应尽快开展古亚洲成矿域(东段有我国大兴安岭与俄蒙毗邻地区,西段为新疆与中亚诸邻国)矿产资源的比较地质学研究,以深入学习邻国矿产勘探经验,加深有关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开阔我们找矿勘探的思路,同时也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依据。

2到何处去找矿?

地质学家根据地表出露的岩石露头、矿点及各种构造现象来推断矿产的赋存情况。地球物理学家在岩石物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物理场及其异常来预测矿体的空间位置。地球化学家则根据元素的富集与演化来研究矿产。但是,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分层次地来认识其形成演化的历史,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而在每个层次的研究中都必须进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地下未知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如何找矿?到何处去找矿?这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应运用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对矿产资源进行预测研究。当前国民经济建设提出了数量众多的课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给予解决。在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中,我们必须在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应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各种技术方法,分层次地实现“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根据多年勘探实践经验,“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是矿产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即在矿产资源勘探中,要从基础出发,用基础研究的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我们在国家科委攀登计划B第34项工作中,对中国大陆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地磁异常能为断层和岩浆活动提供信息,布格重力异常给出大陆地壳厚度与断层的展布,而地震反射成像则给出地壳中的地层层序、断层的空间位置,地震层析成像则给出岩石层中速度的分布。以此为基础,我们编绘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历史。

作为宏观研究(比例尺1∶5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图1)可以概括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2。三横是组成中国大陆诸块体(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之间的结合带,即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和南岭;两竖在重力场中表现为密集的梯度带,反映出中国大陆地壳厚度的剧烈变化,它们是贺兰山-龙门山、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两个三角则是柴达木-祁连山和松藩-甘孜地区,它们在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遭受到强烈的挤压、改造。

“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不仅明确地表现出现今中国大地构造的客观格架,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信息,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大陆在地质历史演化中由多个块体拼合的结果。前寒武纪时,在特提斯洋中先后呈现出华北和扬子、南华、塔里木等陆核,并逐渐发育成较稳定的块体。到古生代末期,海水退出,形成古中国大陆,其中稳定的鄂尔多斯和四川具有45公里左右的地壳厚度。中生代期间,贺兰山—龙门山以西有羌塘自南大陆北上,使前面的特提斯关闭,与塔里木碰撞,而后面又出现新一期的特提斯,随后,冈底斯、印度又依次先后来到,形成青藏高原,其地壳厚度增加到60—70公里。侏罗纪时,太平洋板块在四条断层之间作南北向扩张,在新生代之初,太平洋板块扩张方向改变,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出现马利亚纳海沟弧盆系,而菲律宾海板块在向欧亚板块聚敛过程中,形成琉球海沟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并使中国东部地壳减薄,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的38公里减小到冲绳海槽的18公里。

这样,从中国大陆大地构造宏观格架及其演化历史可以看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也是断裂作用与岩浆活动集中的地带。固体矿产的源岩大多来自地幔,而断裂为地幔岩浆物质向上涌升提供通道。因此,结合带也应是金属矿床赋存的地带。图2是中国大陆有色金属矿产分布图。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有色金属矿产大多集中分布于“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上。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宏观大地构造格架作为固体矿产勘探的

第一层次,为中观研究提供依据。我们指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是固体矿产分布的地带,而结合带的交汇处,应该具有更有利的矿产前景。

这种宏观矿产资源研究1∶5兆,对于摸清固体矿产家底、指导区域性中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的勘探经验总结,在宏观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各种技术方法,恰当地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勘察工作,使第二个层次中观研究1∶50万能够深入地认识区域性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第三个层次微观研究1∶5万对固体矿床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将固体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工作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研究,其比例尺分别为1∶5m,1∶50万与1∶5万,是使基础研究与找矿应用联系起来,基础研究能够为找矿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而找矿应用又能从基础研究出发,使基础研究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述宏观研究的缺点是研究范围局限于中国大陆地区。地学工作应放眼全球,象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那样,探讨全球范围内的地质规律,作为指导理论。上述我们是应用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来认识中国大陆的构造与矿产资源,但是在更大范围内来认识中国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可能会提供新的思路。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应给予充分的关注:(1)蒙古、俄罗斯已经发现8个超大型矿床,30多个大型矿床,而相邻的我国境内就只有一些中小型的矿床吗?难道相同矿带上的超大型矿床就是不过国界,还是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2)新疆周边国家已发现一系列超大型金属矿床,其中仅穆龙套金矿的储量就达4500吨,属超大型。为什么我们在新疆只找到一些小型矿床?此外,对我国西南部与印支半岛,乃至与马来西亚和印尼,开展固体矿产的比较地质学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区域性中观研究来说,根据宏观研究的结果,应选择“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交汇的地区进行比例尺1∶50万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为矿产勘探提供依据。

现仅以胶东金矿为例。在胶东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表明,金矿床的分布主要与三条北东向断裂带的展布有关,从而可以指导并部署此地区金矿的找矿工作。

在这样认识的指导下,再开展矿山的微观研究(比例尺1∶5万),应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方法探索金矿床的分布与类型,如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等,按规律性认识,集中目标钻探,不难有新矿床的发现,同时也为解决危机矿山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应该指出,长期以来,胶东金矿主要集中在500米以上的深度范围内。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并经钻探证实,在600—1200米的范围内又有新层位的矿床出现(图3)。

这样,在国民经济建设迫切的需求下,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率矿产资源工作,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认识矿产资源形成演化的规律,大力开展普查勘探工作,积极谋求发展。而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探,应该在地质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

应该说明,这个原则要求或指导思想,也适用于当前危机矿山的救治。在地质认识指导下,在危机矿山周围,在危机矿山深部是否会有未知矿体的发现?应根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应用钻探进行找矿勘探,努力恢复这些矿山的活力。

3几点建议

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必须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此基本前提下,现提出下列四条建议:

(1)深化改革,建立适应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体制(中央负责全国的宏观研究,省区负责区域的中观调查,矿山负责矿床的微观勘探),理顺关系,调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人员的积极性,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开发矿业;

(2)根据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点,来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规划并指导找矿勘探工作,努力谋求发展;

(3)在地质理论指导下,大力开展物化勘探工作,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作好资源保证;

(4)设立矿产资源的地质对比研究:①中国内蒙与蒙、俄邻区;②中国新疆与中亚邻国;③中国西南部与印支半岛及印马地区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方克定.我国主要金属矿产矿山资源危机程度评价序2.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矿产资源作用篇2

一、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立法体例

对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各国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土地所有权制度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核心区别在于法律是否承认矿产资源是否为土地之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矿产资源是否有独立于土地所权的法律地位。本文以下分析这两个制度的内容、利弊和发展趋势。

(一)土地所有权制度

土地所有权制度坚持矿产资源为土地之构成部分,因此土地所有权人即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在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时,除非出让人与受让人就矿产资源的权属另有约定,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也同时发生转移。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由于法律规定拥有土地即拥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者仅需与土地所有权人交易即可就资源的开发和开发资源过程中的土地使用达成协议。这一制度也有诸多缺点:(1)不利于国家对自然资源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和调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采矿业事关国计民生、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矿产资源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客体。如果实行土地所有权制度,国家权力就会受到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权利的制约,难以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2)增加交易成本。上文提到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一个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从而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矿床往往位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之下,矿产资源的开发者需要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达成协议,交易费用就会增加。(3)易于引发土地所有权人之间的纠纷。由于某些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等具有流动性,在一幅土地上开采时有可能影响另一幅土地之下的矿产资源,对此类案件,难以取证和确定赔偿数额。在有关的土地所有权人都将其自然资源让与同一开发商时,由于对价往往是根据出产矿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确定,也难以确定每一土地所有权人各自应得的对价。

美国是比较典型的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采用了这一制度。由于美国的土地分别为联邦、州或个人所有,因此矿产资源也就分别为联邦、各州和个人所有。美国联邦政府所有的矿产资源主在美国的西部;而在美国东部,大部分的自然资源都属于私人所有。此外尚有少量矿产资源位于州政府所有的土地之下,属各州政府所有。美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格局是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美国早期,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形成除了受到英国法传统的影响外,至少还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在美国早期移民到达北美洲时,人们强调个人的权利,反对建立对私权进行大量干预的政府,其民众的法律心理要求建立矿产资源私人所有的法律制度,而对矿产资源私有权的确认只能以土地所有权为标准。第二,在美国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人们主要以先占的方式取得矿产资源。在当时,矿产资源被认为是无主财产,任何人皆得以先占方式取代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美国政府也鼓励人们积极探矿、采矿,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矿产资源的先占在客观上只能以对矿产资源所在之土地进行先占而实现。因此美国就实行了矿产的所有权制度,使先占人同时取得矿产资源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以确认私人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鼓励人们努力探矿和采矿。后来美国联邦政府颁步了一些处分公共土地的法律,在1916年之前的这类法律要么仅仅规定联邦政府保留某些种类的矿产资源的所有权,要么完全未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作出保留。与铁路建设用地有关的法律也使一些矿产资源被私人所有。

与美国相比,英国的情况较为不同。在英国,一般来说,土地的所有权人拥有其土地之下的所有矿产资源,但是成文法和普通法对此作出了一些限制。英国法在近现代的发展表现出矿产资源国有化的趋势,逐渐具有了矿产资源所有权制的色彩。这一趋势最早是与金矿和银矿有关。根据普通法和成文法,所有金矿和银矿中的黄金和白银都属于国家所有。后来煤矿资源也被国有化。英国1938年《煤炭法》(Coalact1938),对土地所有权人给予补偿并将所有对煤炭的利益(产生于煤矿租约的利益除外)都被授予煤炭委员会(CoalCommission)。这些利益(包括产生于煤矿租约的利益)后来先后被授予国家煤炭委员会(nationalCoalBoard),英国煤炭公司(BritishCoalCorporation)。在煤炭工业私有化之后,现在由煤炭局(Coalauthority)享有。英国矿产资源国有化的最新发展与石油有关。根据英国1998年《石油法》(petroleumact1998)第2条,位于地层中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石油为国家所有。

(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

矿产所有权制度认为矿产资源不是法律上的土地的构成部分,坚持矿产资源的独立性,分别设立土地和矿产资源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并不当然成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采用这一制度。

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弊病是权利制度复杂,但它也有很多优点:(1)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可对作为基础产业的采矿业进行调控,从而带动对其他产业的调控。国家也可以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作出规划,合理地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有利于进行战略物质储备和维护国家安全。(3)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4)有利于平均社会财富。矿产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应当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较早体现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立法是1804年《拿破仑法典》。该法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权人得在地下从事其认为适当的建筑或发掘,并采取掘黄的产物,但矿山法规及警察法规所规定的限制,不在此限。以后的1865年普鲁士《普通采矿法规》和《德国矿业法》都坚持矿产资源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制度,但并未宣布所有矿产资源都归国家所有。后来很多国家都规定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制,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成为发展的趋势。

我国也采取了同样的制度。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和《矿产资源法》第10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依据《宪法》第10条,我国土地分别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这就是说,集体土地中的矿产资源不是集体所有,而是国家所有。基于所有权的一物一权原则,我们可以认为,中国采用了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

二、矿产资源和土地成分之间的区别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关系

在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国家,比如我国,确定矿产资源的法定范围的一个意义就在划分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之间的界限。在这一制度下,土地和矿产资源为不同的不动产。土地中的沙、岩石、地下水等,为土地的成分,为土地所有权人所有,矿产资源由资源所有权人所有。在划分土地成分与矿产资源时,一般采用排除法,即矿产资源之外的部分为土地的成分。矿产资源与土地的构成成分之间有如下关系:(1)在形态上相互紧密结合,矿产资源往往被土地成分紧紧包围;(2)在外观上难以区分,有些矿产资源与土地的普通构成成分之间的区别较小,普通人难以将这二者区分开来;(3)在范围上此消彼长,矿产资源的范围越大,土地的成分的范围越小。矿产资源范围的扩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类不能将某种物质作为矿产资源利用时,它仅仅是土地的构成成分,当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将它作为矿产资源利用时,同样的物质就转化为矿产资源,因此矿产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外延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扩大。

由于这些特点,法律应当明确规定矿产资源的范围和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由于矿产资源的范围的扩大会导致土地成分的减小,这必然致不同法律主体之间的冲突。比如有些岩石既可作为矿石,亦可作为建筑材料。在中国,集体土地中的矿产资源为自然资源之一部分,由国家所有,而作为建筑材料的岩石则由集体所有。国家希望保存矿产资源而集体希望出售建筑材料增加集体收入,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就发生了冲突,尤其是该矿产资源为低品位矿石,或是现在未计划开采的矿石时。在中国,扩大矿产资源的范围还可能会导致对集体土地的征用。由于以上原因,矿产资源的范围和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应由位阶较高的规范性文件规定。在现行法律规范中,矿产资源的范围以及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都不是由《矿产资源法》规定,而是由《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有修改的必要。

以上特点也可能导致在利用土地成分中的认知错误问题。在利用土地成分,比如取土、采石时,土地所有权人或经土地所有权人授权的人有可能错误地将矿产资源作为土地的普通成分使用或出售。对此种问题法律也应提供解决方案。本文认为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侵害矿产资源的故意,应当免于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买受人也应当取得所有权。

三、矿产资源和矿产产品之间的区别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关系

确定矿产资源与矿产产品之间的区别对于划定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与下文论述的采矿权的性质也有密切的联系。矿产资源与矿产产品之区别在于是否被人类劳动从地壳分离。在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前,为矿产资源;在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后,为矿产产品。矿产资源未凝结人类的劳动,而矿产产品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不管是在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还是在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下,矿产资源均为不动产,矿产产品为动产。当矿产资源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后即成为矿产产品,实现了从不动产向动产的转变。经过合法的采矿作业之后,采矿人取得矿产产品的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对自其矿产资源分离出的部分失去所有权。

在某些情况下,矿产产品也可能被重新置于地壳之中。一种情况就是在矿井关闭之时,已采出之矿产产品由于各种原因被置于矿山之上,并且被复垦所用之泥土掩埋,甚或未被掩埋而仅置于地表。本文认为此情形应被视为采矿人抛弃其所有权,并且已采出之矿产产品复归于地壳,重新构成矿产资源之一般部分,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所有。

另一种情况就是矿产产品所有权人以地壳为容器贮存其油、气等矿产产品。在此情况下,矿产产品所权人没有抛弃其所有权的意思,但其是否可保有其所有权,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实行土地所有权制的国家,如果某人拥有土地或拥有有效的矿租,该人可以将矿产产品置于地壳之中,并且保留取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置于地壳之矿产产品由于地理原因进入他人土地之下,则成为他人的矿产资源,因为原来的矿产产品已转化为矿产资源,复归于自然,依土地所有权制,应由土地所有权人所有。这一规则也有例外。例如美国堪萨斯州议会的立法就规定公用事业机构可将油、汽置于地壳之中并且仍保留所有权,即使其油、汽进入他人的土地之下。中国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对此问题如何解决,法律本身未作规定,学界也未见讨论。如果坚持一切复归于自然的矿产产品皆为矿产资源,则矿产产品所有权人丧失其所有权。

四、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

如果要使矿产资源发挥其作用,就应开采矿产资源,使矿产资源转化为矿产产品,以取得经济效用。在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有些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亲自开采矿产资源,需要将矿产资源所有权让渡他人,以实现所有权人的利益。在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国家,矿产资源一般由国家所有,国家既是所有权人,也是管理者。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国家既应履行作为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实现作为资源所有人的利益。在这两种制度下,都有一个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问题。为此目的,法律创设了探矿权、采矿权、租矿权等制度,以使非资源所有人可以与资源所有人合作,共同分享矿产资源的经济收益。从矿产资源所有人的角度来看,探矿权、采矿权、租矿权等权利实为所有权实现的方式和法律机制。在这些制度中以探矿权制度和采矿权制度最为完善。以下主要分析这两个制度。

在分析这两个制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矿业权。有学者认为矿业权亦可简称为矿权,是指探采人依法在特定的矿区或工作区内勘探、开采一定的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排除他人干涉的权。也有学者认为矿业权是非土地所有权人或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政府许可登记在特定的区块或矿区勘探或开采矿产资源并获得地质资料或矿物及其他伴生矿的权利。尽管这两个定义有一等的差异,但都认为矿业权既包括探矿权,亦包括采矿权。这一定义本身也许并无不可,但以此为基础分析矿业权的物权属性却是错误的,因为正如下文所指出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本文认为矿业权是一组权利的总称,我们不能从总体上对其作物权属性分析,而只能对其所包括的每一个权利进行分析。

(一)探矿权

探矿权是指取得探矿资格的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同意在特定的区块和矿区勘探矿产资源以获得地质资料的权利。探矿权不同于探矿资格。探矿资格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其产生的根据是国家的法律规定或许可。现代法律一般规定探矿资格应经政府许可而取得,当然法律也可将探矿资格赋予所有的人。在赋予民事主体以探矿资格时,国家行使的是社会生活管理者的职能。如果具有探矿资格的人欲对他人所有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该人尚需得到矿产资源所有人的许可,取得探矿权。就探矿资格与探矿权的关系而言,取得探矿资格是取得探矿权的前提,取得探矿权是对探矿资格的运用。在矿产资源土地所有制下,民事主体首先被国家赋予探矿资格,然后再从另一民事主体处取得对某一具体矿区的探矿权。在矿产资源所有制度下,由于国家既是社会生活管理者,又是资源所有人,因此国家既可以先授予民事主体以探矿资格,然后再根据该民事主体的申请授予探矿权,也可以在授予民事主体探矿资格的同时授予探矿权,而不要求探矿人就某一区块提出个别申请,或仅要求探矿人对其勘探区块进行登记。国家既行使了社会生活管理者的权力,也行使了资源所有人的权利。虽然国家可以同时行使这两种职能,但在理论上,我们仍应对它们作出区分。

探矿权在性质上为用益物权。这是基于以下理由:从主体上看,探矿权的主体是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有权勘探其矿产资源,但一般不将这一权利称为探矿权,因为它仅是所有权的内容之一,不具有独立性。从客体上看,探矿权的客体是一定区块的地壳之中的矿产资源。探矿权的客体不包括特定矿区内的地下土壤。即使在探矿中利用了该矿区的土壤,这只是对其土地使用权的运用。从内容上看,探矿权是以勘探的方式对矿产资源之有无、种类、多少、优劣进行考察的权利。此权利的行使以取得地质资料为目的,以考察研究为其方式,虽然可能消耗一定数量的矿产资源(如提取标本),但不以消耗客体为主要方式或目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探矿权是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因为所谓用益物权,就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所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

在矿产资源土地所有制度下,矿产资源所有人有权决定是否授予另一民事主体以探矿权,以及决定是否要求对价。在矿产资源所有制度下,国家一般应要求民事主体在取得探矿权时应支付对价,但国家为鼓励探矿,也可不要求对价。

(二)采矿权

采矿权是指取得采矿资格的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同意在特定的区块和矿区采取矿物及其它伴生矿的权利。采矿权不同于采矿资格,后者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采矿资格与采矿权之间的关系与上文探矿资格与探矿权的关系相同,故不累述。

关于采矿权的性质,学界颇多争议,而且往往将采矿权作为矿业权的一部分进行论述。有学者认为它具有债权性。有学者认为它是准物权。也有学者将它定性为用益物权和特殊物权。

采矿权是物权而不是债权。因为债权是存在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请求并受领一定给付的权利,它不是对债务人人身的支配,不是对债务人给付行为的支配,也不是对债务人应为客体的支配,而仅仅具有请求债务人给付之力,保持债债务人所为给付之力,免除、抵销、让与债权之力。它没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采矿权却是直接支配特定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及相关地下部分并排除他人干涉之权,具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因此它不是债权,而是物权。

将采矿权定性为准物权也有含混不清之处,没有很好地解决采矿权与矿产资源所有权之间的关系。采矿权也不是用益物权,因为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采矿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绝对消耗矿产资源的过程,是对客体的处分,而非对客体的利用。因此从性质上看,采矿权不是用益物权。

将采矿权定性为特殊物权的观点较为可取。若以物权客体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物权分为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地役权、权利物权及特殊物权。采矿权的客体既不是物,也不是权利,而是获取一定的物,因此,称之为特殊物权。

(三)采矿权的取得

根据是否需要支付对价,我们可以将采矿权的取得分为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两种方式。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在早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和人类对矿产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不足,为了鼓励采矿业的发展,很多国家都规定了无偿取得制度。

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矿产资源有限性的认识的提高,很多国家都放弃了对采矿权的无偿取得制度,而改实行有偿取得制度。现在有些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对某些矿产资源不适用无偿取得制度,比如英国1998年《石油法》第3条规定在取得石油资源开采权时必须支付对价。我国《矿产资源法》第5条也规定“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

矿产资源作用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利用现状;GiS;调查;数据库;模型;应用;评估

1GiS的定义

GiS在地学领域发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新时期计算机、卫星、数字处理、模型加工等一系列技术的有机整合。在矿产行业中GiS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在计算机和网络的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下,展开对矿产资源现状、分布、开发利用的综合体系,GiS主要以空间、地理信息为加工平台,通过计算机、遥感等技术的综合利用形成对矿产资源更为准确、全面、科学地把握,进而为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开发决策提供前提和基础。

2GiS的发展现状

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GiS正在取得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应用层次逐步加深的效果,通过GiS的技术应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正在走向组织一体化、行为标准化、数据加工自动化的趋势,GiS为基础的矿产资源空间分析能力正在逐步提升,GiS为平台的矿产资源模式应用正在逐步推广,不但提升了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效率,而且从结构和系统上确保了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质量,应该看到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中应用GiS已经成为工作的必然和趋势,因此,要重视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中GiS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

3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中GiS的价值和功能

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是矿产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决定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性工作,在信息化时代里,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应该发挥出GiS的结构性、系统性优势,这是GiS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GiS基础上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数字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3.1GiS的统计价值

利用GiS在具体的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可以形成对矿产资源全面而科学地统计、检验和认知,使社会和国家了解到矿产资源利用现状,有利于摸清我国矿产资源的家底,明确矿产资源利用的真实现状,这对于保持矿产资源稳定、盘活矿产资源存留,稳定矿产资源供应有着积极的意义。

3.2GiS的支撑功能

通过GiS的应用可以建立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数据库和信息加工系统,有利于整个矿产行业建立起与国际相一致的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体系,做到对矿产资源利用现的准确把握,实现对矿产资源动态地监督和管理,为国家和政府的矿产资源利用正常提供技术和系统上的支撑,为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科学化提供保障。

3.3GiS的研究功能

GiS可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全面了解和科学分析,可以帮助行业和社会建立起从资源、经济、环境等环节入手,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矿产行业新的模式和体系,特别对于矿产的科研工作更是具有高度的支持能力和保证作用,对国家建立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有着理论上的支撑作用,对国土资源部门高效履行矿政管理职能提供技术成果和研究成果的支撑。

4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应用GiS的技巧

4.1建立矿产资源的GiS数据库

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工作中要全面应用GiS的系统性和信息化的优势,展开对矿区资源的全面分析,特别要建立起关于矿产类型、矿产储量、核查成果的信息库和数据库,做到对属性数据全面地加工,对空间图形数据要进行有效管理,通过GiS系统提升数据库的工作效能和,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奠定信息化和规范化基础。

4.2建立矿产资源信息的GiS模型

要积极利用GiS的数字化优势,以GiS的应用建立起矿产资源现状的信息模型,克服矿产资源现状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随意性,提高调查内容的完整性,完善调查的细节和重点,做到对资源利用信息综合地处理和高质量地加工,做到对矿产资源利用现状的有效跟踪,做到对矿产资源调查综合水平的保证。

4.3加强对矿产资源的评估工作

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利用GiS做到对矿区的合理划分,使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能够做到科学而全面地核查,在充分评估矿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控制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量,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野外工作的难度,确保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进程与质量。

4.4完善GiS系统的具体应用

GiS具有升级和扩展的功能,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过程中要以GiS的基本系统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将评价软件、分析软件引入到GiS系统和功能之中,实现对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动态地管理,在提升GiS系统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发挥GiS的优势,构建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新模式。

5结语

GiS体系在软硬件系统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进入到了应用的普及化时代,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GiS的利用可以有效提升调查工作的效率,做到对调查工作成本和质量的有效保障,使传统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前矿产资源调查工作要继续发挥GiS的优势,从调查工作中GiS的实际应用出发,提升GiS的运用能力,扩展GiS的应用空间,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做到对矿产资源深层次、全面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马春萍,和春燕,侯红松.遥感与GiS结合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2(01).

[2]李卫,李海平.浅谈GiS技术及其在岩土工程勘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3]杜培军,刘伟,李永峰.基于GiS的能源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02).

矿产资源作用篇4

关键词:矿业权;要素;性质;法律属性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46-02

矿业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当时的罗马法将矿产资源归为物的范畴,并且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而国家有权将某些矿产出租给贵族和私人去开采。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只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作出了相关规定,很少涉及矿业权。直到1996年,在对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下简称《矿产资源法》)进行修改时,才出现矿业权的概念。

1矿业权的权利来源

矿业权作为矿业权人享有的权利,并非凭空产生。矿产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稀缺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家对矿产资源拥有排他的绝对性权利,不仅能够从宏观层面上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且可以调控资源交易市场,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矿产资源在我国只有国家所有这唯一的形式。我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地、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矿产资源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不因其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国家是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人,依法对矿产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从资源利用角度,如何实现矿产资源所有权中收益等权能更为重要和迫切。国家通过出卖、转让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及受益权等方式,建立矿业权制度,实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矿业权正是整个矿产资源制度的核心。矿业权以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为合法性基础,但其在资源开发、收益环节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物权的特殊性质,因此简单地认为矿业权是矿产资源所有权分离出来的一项或几项权能,不仅不能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反而会因权利性质不明而造成资源交易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2矿业权的构成要素

权利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客体、权利救济等方面。例如,债权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对人权,包括债权人、债(请求权)等要素;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对世权,包括物权人、物、支配权等要素。

矿业权作为矿业权人依法取得的在特定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矿业活动并获取一定利益的排他性权利,包含以下要素:

2.1权利主体

矿业权的主体为享有矿业权的中国法人、合伙、个体采矿者;此外,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国家允许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有关规定,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也可成为矿业权的主体。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成为矿业权的主体还要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相应的资质条件,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五条规定“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

2.2权利内容

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的内容就表现为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对此,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规定,对探矿权人的权利主要是勘查权,架设相关管线和设施权,临时用地权,优先采矿权等;采矿权人享有的权利主要是开采权,自销矿产品权等,其义务主要是遵守法定期限,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交纳资源税费等。

2.3权利客体

矿业权的客体即是探矿权的客体和采矿权的客体。《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可知探矿权作业的范围是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探矿权的客体自然是该许可区域内的地下构成物,因为地下构成物既有含有矿产资源的可能,也不含有矿产资源而只是土壤的可能。而采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所以矿业权的客体就是许可区域范围内的地下土壤和矿产资源。

2.4权利效力

任何权利都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和区域范围内行使,否则将失去效力。矿业权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矿产资源对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要性,矿业权具有更为严格的时效性和区域性。矿业权人必须要经法定程序取得行政许可,才能成为合法的矿业权人,并且要在许可的时间和空间内从事勘察、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

2.5权利救济

矿业权是一种法律特别授权的权利,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即同一时间内、同一矿区不可能产生两个或更多个矿业权。当合法矿业权人的矿业权遭到侵害时,矿业权人有权请求法律救济,相关的权利救济方式与物权救济方式相同,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原状等。

3矿业权的权利性质

物权根据权能的限制程度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自物权即是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全部权能的所有权,他物权则是包括一到数项权能的物权。根据我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矿业权不是对物行使所有权,但由于在行使矿业权的过程中,存在对矿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因此矿业权亦不可能是类似于担保物权、用益物权的他物权。只有矿业权人明确拥有矿产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才能实现根据市场的变化有效地运用资源。

矿业权的依法取得就意味着矿业权人依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际支配和控制了矿产资源,即矿业权具有矿产资源的占有权能的性质,同时随着矿藏的开发,特定矿产资源将会消失,进而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就失去了权利所依附的财产。矿业权会使国家暂时或长期失去部分或全部所有权能,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

如果一定要界定矿业权的权利性质,唯一可以勉强套用的是英美法系信托制度中的“二元所有权理论”。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建立国有矿业企业的形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也可以转让对矿藏的勘探、开采等权利,享有对矿产资源的收益的权利。如果国家许可其他主体开发利用矿藏,则国家作为“元所有权人”对矿产资源享有相应的收益权利。

矿业权人享有矿业权同时,要承担相关的义务与责任。其中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探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始施工,并在勘查许可证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勘查工作;

(2)向勘查登记管理机关报告开工等情况;

(3)按照探矿工程设计施工,不得擅自进行采矿活动;

(4)在查明主要矿种的同时,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5)编写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审批;

(6)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汇交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

(7)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关于劳动安全、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8)勘查作业完毕,及时封、填探矿作业遗留的井、硐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十一条规定,采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在批准的期限内进行矿山建设或者开采;

(2)有效保护、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3)依法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4)遵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5)接受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规定填报矿产储量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报告。

矿业权人实际作为国家的受托人,代为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负有合理开发、保护环境等义务,并接受国家相关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矿业权人作为“次所有权人”,享有的相关处分、收益等权利是基于国家的受托而产生,矿业权行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这一受益人的利益。

4矿业权的法律属性

基于矿产资源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矿业权的取得和运行需要国家的行政许可并受到相应的管制。因此,矿业权是一种具有公法特征的私权。对矿业权进行调整,必须明确其法律属性,才能适用相关的法律规定。4.1矿业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矿产资源所有权人(一般表现为国家的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时,是以行政机关的身份,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一旦行政许可获得批准后,就成了“特殊民事主体”,与矿业权人之间便形成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产生民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国家有权收取费用,有义务允许矿业权人进行探、采矿产资源活动以获取利益;矿业权人有义务交纳相关费用,有权利进行矿业活动等。因此,矿业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4.2矿业权是一种依行政许可产生的物权

物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从主体上看,物权人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其二,从客体上看,物权的客体是物;其三,从权利的设立与变更上看,物权的设立与变更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公示;其四,从权利的效力上看,物权具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等。

根据物权的性质对矿业权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物权的法律属性。首先,矿业权具有排他的效力。即在同一矿区或工作区不得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矿业权。《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9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他人依法取得探矿权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勘查或者采矿活动。”其次,矿业权具有优先效力。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作为物权的矿业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二是矿业权在法律效力上优先于特矿区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即在矿业权存在的期限内,矿业权限制矿产资源所有权;三是矿业权人优先取得作业区内新发现矿种的矿业权等。又由于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严格管理,任何人要想原始取得矿业权必须依法经行政许可才行。现在基本上都是按照相关行政规定,通过挂牌、拍卖、审批等的方式来选择矿业权人。因此,矿业权是一种依行政许可产生的物权。

4.3矿业权是一种自物权

矿产资源作用篇5

【关键词】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测量核实工作;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

【abstract】forimplementationofthestatecouncilonstrengtheningthegeologicalworkandthedecisionaboutgearing,regulatingtheorderofthemineralresourcesdevelopmentspiritofnotice,the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decidedtocarryoutcomprehensivesupervisionandadministrationofdynamicminingreserves.Hebeiprovinceinordertoimplementthespirit,issuedaminingreservesdynamicsupervisionandmanagementoftheimplementationscheme,intheminewasgraduallydevelopmineralresour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整顿、规

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国土资源部决定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我省为了贯彻上述精神,出台了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全省逐步开展了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测量核实工作,并已初见成效。

总的来看,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测量工作是在原来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检测工作的基础上平稳过渡的,所形成的矿山年度储量测量报告良莠不齐,有些报告问题较多,有必要加以整治。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矿山储量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矿山储量地质测量是掌握矿山地质条件和储量变化情况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矿山企业要按要求开展矿山储量地质测量,依法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送矿山储量变化情况。不按规定进行地质测量、不提交矿山储量年报的,不予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检”。由此可见这项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矿山储量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为了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和维护矿业权人对矿山资源的合法占有权;是为了逐年摸清矿山占用储量家底,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供准确的储量依据;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宜;是为了矿山企业矿业权延续、换证、矿业权出让或转让提供准确的依据;是为矿山企业实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矿山占用资源储量登记、统计、核(报)销提供可靠依据。矿业权人和从事矿山年度储量测量机构的人员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绝不弄虚作假,按要求从事这项工作。

根据近年来的了解,当前矿山储量测量核实工作及其报告主要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野外测量和调查工作较少;

2、矿区地质测量工作程度低,投入实物工作量少,尤其是测量、取样化验、物理测试等工作量较少;

3、各种图件内容过于简单,质量较低,有些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1:5000,1:2000)地形底图是由1:5万地形图放大的,这种图的质量可想而知,有的矿区1:5000地形地质简测图,地形底图等高线距离达50米,这种图怎么能行;有些报告附图质量低得不能再低,1:2000—1:5000地形地质图地层只划分到系或组,图面上没有产状,没有矿体图例,报告中有的断层图面上没有,图文不符;

4、文字报告章节有的不符合储量年报编写指南,有的缺章短节,有的不需要详述的无关紧要的写的很多。有的重要部分(如储量地质测量工作方法、矿床地质等)都寥寥数语;

5、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不当,如有些很厚的形体本应采用平行垂直断面法估算储量,却采用垂直总投影法;

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测量工作及其成果的质量,应该主动进行就真纠正,使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管健康进行。

二、搞好矿产地质勘查及矿山储量年度测量核实,提交合格的报告成果

(一)、矿产地质勘查及矿山储量地质测量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1、必须遵守矿产资源法和河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要依法勘查,甲类矿产勘查必须先取得勘查许可证,无证勘查即是非法勘查,人为的变换矿种(甲变乙)勘查同样是非法勘查。如把石材变为石料矿进行无证勘查、把超贫磁铁矿变在建筑用石料进行无证勘查,把水泥灰岩、熔剂灰岩变为制灰用灰岩进行无证勘查等。

2、乙类矿产的勘查必须纳入矿权设置方案,没有纳入的暂不进行勘查和报批。

3、矿产地质勘查必须严格遵守现行勘查规范和相关技术要求。

4、勘查单位必须取得资质证书方得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不得借用勘查资质提交勘查成果。

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测量核实除遵守矿产资源法和管理条例,还要按照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精神进行。

(二)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测量核实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步骤

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是一项严谨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可以初步总结出下面工作模式图:

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测量核实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步骤是:

1、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测量机构应邀进驻矿产地开展工作,首先进行矿产资料收集,主要收集;

(1)矿山以往地质报告特别是近期的矿山资源储量检测或核实成果报告;

(2)矿山采掘资料,包括采掘工程图、测量成果、矿山资源储量台账及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开发表、基本分析及其他分析测试结果、矿山地探情况、水工环方面的资料、矿山产销情况以及其他有关的资料;

(3)矿山开发利用设计方案等;

2、进行地质调查和观察编录,其主要内容为:

(1)矿床地质特征

(2)所发现矿体地质特征;

(3)合理开发利用及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情况;

(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特征;

(5)采样及编录。

3、开展测量工作,测量工作主要内容为:

(1)矿区范围拐点及开采深度标高;

(2)采掘工程位置;

(3)采掘坑道测量;

(4)采空区范围及露采场范围、高程;

(5)采样部位及采样剖面、槽探等工程测量;

(6)矿体或矿层厚度测量;

(7)对矿区已有的测量成果进行复测(重点部位);

(8)矿山地探工作所发现的矿体定位测量;

4、报告编制:按有关要求和报告编写提纲编制成果报告。

5、矿山资源储量测量机构提交的报告,要求必须进行质量检查及内部审查,并出据内审意见书。

三、结束语

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势在必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和谐的矿业秩序,更好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贡献率的重要举措。对于如此严肃的重要工作,必须保证质量和尊重客观实际,来不得半点虚假。据此进一步重申:

1、要正确认识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搞好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管及地质测量、勘查是矿山资源储量地质测量机构、地勘单位与矿山企业共同为国家管理好有限的矿产资源尽职尽责的事,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应该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为国家负责。

2、既然搞这项工作,就要对成果负责,而且不只是负责一时,要负责到底。

矿产资源作用篇6

    关键词: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生态化 

   在日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生态化已逐渐成为制度改革的一种趋势,其核心在于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如何使我国的矿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改革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势在必行。对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进行生态化改革,即在改革矿产资源相关税费制度时充分考虑矿产资源的价值和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革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制度,完善利于生态保护的制度,促使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一、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确立

   矿产资源税费是针对矿产资源开发而专门征收的税费,是调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各相关经济主体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财政税收制度[1]。新中国成立后,在长达30多年之久的时间里,我国的矿产资源一直处于无偿开采的状态。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我国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出现萌芽。直至1986年我国《矿产资源法》的实施才正式结束了矿产资源无偿开采的历史。《矿产资源法》第5条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的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自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并存”的制度。到目前为止,涉及我国矿产资源的税费主要有:矿区使用费、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与价款等。

   1.矿区使用费。矿区使用费是1982年设立的一种矿产资源税费,也是我国最早的矿产资源税费,用于中外合作开采石油资源。其规定主要见于《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以及《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暂行规定》。其中,《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适用于我国内海、领海、大陆架及其他行使管辖权的海域内依法从事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暂行规定》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的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原油和天然气的矿区使用费,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中外合作油、气田的矿区使用费,由油、气田的作业者代扣,并分别交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开发公司负责代缴。

   2.资源税。资源税是以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对象所课征的税。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自1984年10月1日起开征资源税,但只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的企业征收,对开采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的企业暂缓征收,征收基数是销售利润率超过12%的利润部分。1994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对资源税制度作了重大调整,不再按超额利润征税,而是按矿产品销售量征税。征收资源税的目的在于促进矿山的合理开发,调节资源的级差收益,将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级差收入归国家所有,排除因资源优劣造成企业利润分配上的不合理状况。根据《资源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我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七大类,凡在我国境内开采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而且,我国目前的资源税按照“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的原则,根据矿产资源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税额。

   3.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采矿权人因开采矿产资源向其所有者的付费,在我国由于国家具有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形式上体现为向国家交费[2]。对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主要依据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均应依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由采矿权人缴纳,并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及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体现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

   4.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与价款。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与价款,又称为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是指国家将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出让给探矿权申请人、采矿权申请人,向其收取的使用费;而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是指国家将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给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向其收取的价款,其实质是国家勘查投资的收益。有关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与价款的规定,具体见于1999年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凡在我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均须按规定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价款。如申请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除依法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外,还应当缴纳经评估确认的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其中,探矿权使用费以勘查年度计算,按区块面积逐年缴纳,采矿权使用费按矿区范围面积逐年缴纳,由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收取,纳入同级财政部门开设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财政专户”。

   二、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从设计的目的来看,主要偏重于对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资源自身经济价值损失的补偿和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调节。资源税在于调解矿产资源开采中的级差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重在解决资源耗竭性补偿问题,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与价款则属于矿产资源勘探投资的对价。对矿产资源税费的征收并没有考虑对生态本身的补偿问题,而且征收数额上远远不能满足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矿产资源税(费)率整体偏低。我国的矿产资源税费率整体偏低,以矿产资源补偿费率为例,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平均费率为1.18%,而国外与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性质基本相似的权利金费率一般为销售收入的2%-8%。又如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率只有1%,而国外对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率则达到10%-16%。而且,矿产资源补偿费率没有与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结合起来,十年来,我国矿产品价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对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却始终未作调整,造成了补偿费的征收与资源储量消耗水平、资源利用率水平严重脱钩[3]。过低的矿产资源税费,导致了企业缺乏珍惜资源的压力和动力,“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现象普遍存在,致使矿产资源开采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抬高了矿业投资的实际收益率,刺激了投资主体对矿业资源产业的投资,加剧了矿业市场的无序竞争和矿业秩序的混乱。

   2.矿产资源税(费)率的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税(费)率应折射出资源本身价值,对价值高、更为稀缺的矿产资源税率理应更高,但我国的矿产资源税率并未遵循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高低规律。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资源税率仅为1%,铁、铝土矿、花岗岩为2%,地热为3%,金、矿泉水为4%。这种税率倒挂的结果导致了矿产资源税(费)率的结构失衡,也是致使重要资源开采浪费严重的原因之一。

   3.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征方式不合理。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从价计征,是以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作为计征依据,并结合补偿费费率以及开采回采率系数予以征收的。将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作为计征的依据,容易导致矿山企业放弃那些难开采或价值不大的尾矿、伴矿,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矿山企业采富弃贫的短期行为。而就世界范围而言,实行从价计征即以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作为征收依据的较少,大多数是实行从量征收,以开采量作为补偿的依据。另外,以开采回采系数来制约采掘业减少储量消耗,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采富弃贫带来的利润远远超过因实际开采率降低而多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4.矿产资源税费体制构建不规范。首先,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目的存在交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察。而《中央所得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第5条则规定:两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专项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管理性支出。很明显,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存在重复征收。其次,一些非出于环境目的的扭曲税费致使一些企业税费负担过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自l994年我国将产品税改成增值税以来,矿山企业的税费负担明显加重。首先,矿业资本有机构成高,设备购置费用数额大,固定资产不能作为进项税抵扣;其次,矿业主要依赖生产要素的增加,而矿产品属于初级产品,为直接生产矿产品而购进及消耗的原材料及半成品很少或没有,只有少量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因而矿业产值的绝大部分都要作为增值部分而缴纳增值税,致使矿业的税赋比一般的工业企业要高出许多。而且在所得税方面,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未作为资产处理,导致所得税税基高。

   三、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生态化改革

    对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进行生态化改革,目的在于将矿产资源开采中产生的各种生态外部性影响内部化,在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方面,充分考虑矿产资源的价值和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促使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生态化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对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税(费)种做出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相关规定;二是创制新的矿产资源生态税种;三是降低非出于生态保护目的的扭曲税种的负担,以保持税收的中立性。具体体现为:

   1.重构矿产资源税费体制,整合税费种类。完善我国的资源税制度。虽然有学者建议取消“资源税”,认为现有的资源税,征收标准、归属和用途都不能正确体现国家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收益,不能正确体现国家作为行政权利和财产权利主体与矿业权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不符合国际惯例[4]。但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取消资源税的条件,如取消资源税变动过大,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财税政策的背景条件。应该在保留资源税的基础上,对资源税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提高征税额,对重要的、稀缺性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处于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功能脆弱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适度地课以重税。另一方面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增加其生态价值补偿的功能,以补偿矿产资源开发必须投入的生态环境成本。

   取消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直接纳入具有绝对地租性质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中,以避免体制上重复征收的尴尬。改矿产资源补偿费计算方式中的从价征收为从量计征,并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同时,进一步明确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用途,确保其中一部分用于矿产资源保护和管理支出。

   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有选择”地分步转型,即允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于生产经营的全部机器、设备增量一次性全额抵扣进项税,同时对存量中的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在三年内分期抵扣的方案既能基本体现增值税的优点,又能得到一般纳税人的普遍欢迎和支持[5]。

   而且允许矿业企业采取加速折旧、初期折旧、提值折旧等方法作为降低所得税税基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阿根廷第一年允许有60%的折旧率,剩下两年每年20%;

   而巴西,加速折旧与核准的采矿项目的数量变化有关。在避免双重征税方面,走国际合作道路,实行联合纳税,减少总体纳税额,减轻和企业所得税负担。

   2.制定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税费率,发挥税费率的激励效用。在区分品种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的稀缺程度和资源的市场需求,结合一定的市场经济条件适度提高一些偏低矿产资源的税费率。实行浮动税率和累进税率相结合的税率,充分发挥税费率对生态保护的激励作用:当矿山企业的活动亲于生态环境时,降低税费率;当矿山企业的活动逆于生态环境时,提高税率。对回采次数等于或高于核定回采率的矿山企业实施税收优惠。例如,在埃塞俄比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矿山企业回采或是重新开发其他矿可以享受净利润大约5%的税收优惠,在24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8月秘鲁,回采没有任何限制还有税收减免。

   3.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是为了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在闭坑、停办、关闭矿山后做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应缴纳的备用治理费或履约保证金[6]。作为一项新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促使矿山企业合理负担其资源与环境成本。目前已有30个省份建立了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7],在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方面已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保证金的交纳一般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吨矿2-l5元或售价的2%-4%征收,由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具体的交纳额度,在银行建立企业生态修复保证金账户,由政府监督管理其使用[8]。采矿权人按照规定提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确保资金专项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并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合格的,保证金应予以返还。如采矿权人不进行恢复治理,或恢复治理后仍不能达到标准的,保证金则不予返还,而将其作为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专项用于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

   4.开征环境税。环境税(又称为生态税、绿色税)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依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征收环境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污染对环境的破坏,通过影响污染企业的税收负担,改变其成本收益比,迫使企业重新评估自己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我国当前的情形来看,环境税的开征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2009年6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上也曾表示,环境税制度目前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在条件成熟时推出。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往往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开征环境税将促使矿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开征环境税,主要应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设立新税种,例如针对矿业生产作业中产生的排放污染物征收硫税、碳税、污水税等;二是协调环境税与其他税种的关系,如环境税应该要与资源税等税种共同协调好税收的优惠政策,共同致力于鼓励矿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志仲.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演变、问题与规范[j].长江大学学报,2008,(1):76.

   [2]郭艳红.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9,(3):127.

   [3]瞿燕丽.对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基本分析与探讨[ol]./content1.aspx?id=1715.

   [4]袭燕燕,李晓妹.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案[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8):14.

   [5]马伟.矿产资源税收问题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优化[m].北京:税务出版社,2008:153.

矿产资源作用篇7

一、矿产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越来越突出。另外,虽然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巨大的成绩,但也产生较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1)矿产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我国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很大,但人均水平不高。与需求快速增加相反的是,国内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在下降。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大宗支柱性矿产,如石油、铁矿石、铜、铬铁矿、钾盐等,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进口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已经从过去的基本保障供给到难以满足需求。

(2)资源浪费。虽然国家在资源节约和矿山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丁小型矿山,特别足个体矿山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原因,资源回收率普遍偏低。

(3)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相当突出,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思路

制定矿产资源战略的目标体系应当是多元化的,要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稳定、安全和经济的供应体系,满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通过开源节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保征我们的子孙后展的需求;通过高效利用,将矿产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发展,促进地区问发展的公平性;通过战略储备,降低突发事件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的影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重视灾害预防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加强勘查,摸清家底。地质矿产是经济生活的基石,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目前国家要做的工作是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评价力度,摸清资源家底;矿产资源查明之后,然后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开采的经济性,决定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否,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矿产资源种类多、总量大,应该有能力做到基本自给。而基本自给是在摸清家底基础上的。

2.需求导向,全球配置。我国的资源供应战略应从过去“自给自足”型转变为立足国内、全球配置。首先是立足国内生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做到基本自给。基本自给不是“自给自足”,而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应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以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稳定供应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多元化的市场资源战略。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重点是利用国内相对短缺而国民经济发展又急需资源,如石油、铜等,以及单位经济价值较高的金、铂族金属、金刚石等资源。充分重视地缘关系,立足亚太周边国家,开拓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实现矿产资源供应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实行统一的矿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开展国际贸易。根据比较优势,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矿产品贸易结构进行调整:进口国内紧缺而国民经济又必需的矿产品,控制并调整优势矿产出口量,巩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2“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勘查、开发矿产并举,直接购买、期货等形式进口,采用单独或与跨国矿业公司联合勘探开发获取份额矿等方式,摸索“走出去”的成功途径。目前,我国石油和有色金属矿石等在国外勘查开发的份额,占国外来源矿产品总量的比例还不高。应依不同矿种具体确定安全的进口和份额矿比例,建立国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提供财政支持,减少海外勘探投资的风险。应将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与“走出去”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增强矿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影响控制力的前提下,建立稳定、经济、多元的矿产供应体系。

2.3“引进来”战略。矿业发展战略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抓住加入wto及国际矿业形势好转的有利时机,继续贯彻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调整并统一规划矿业“引进来”的地区导向、矿种导向,促进“引进来”的快速发展。将西部资源开发作为“引进来”的重点区域。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度高,潜力巨大。

选择必要的矿种作为“引进来”的重点矿种,推进利用外资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步伐。要加强东北亚的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合作,全面开放海上矿产勘查开发,共同抗御世界矿产品市场的风险,进一步促进我国矿产的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

2.4矿产资源全球配置战略。从全球配置的角度出发,用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矿产资源的稳定供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在宏观层次上,要对成本、就业、消费预期等进行综合平衡,做出是利用国内资源还是国外资源的取舍。应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实施有利的贸易战略,实现国内外矿产资源市场的并轨。由于国内资源的赋存特点,导致一部分资源的生产成本要高于国际水平;同样,国内矿产资源的开采也要考虑经济成本。政府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矿产勘查的投入;特定的矿产开发、企业的发展则要按市场规律运作,有进有退。对一般性的矿产资源,通过国际贸易调剂余缺,出口自己的优势资源或原料,并逐步减少出口;进口国内建设必需的资源和原料,实现供需平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展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提高矿产品产值的同时,也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2.5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优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应优化矿产开采规模结构、产品结构、上卜游比重结构等,调整和优化矿业结构。加强科学规划,加强中小型矿山的技术改造,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矿山企业的兼并、联合或重组,压缩矿山企业总量,关闭那些污染环境、浪费环境的小矿山,力争使中小型矿山数目有较大的减少。力争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引导开采适销对路的矿产,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的矿产。

矿产资源作用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企矿权流转机制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基于产权变迁视角的中小矿企安全秩序重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C1197

我国能源消费70%是煤炭消费,煤炭产业是我国能源体系中的龙头产业,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远高于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其他各种行业。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带来较高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损害行业国际声誉,因此研究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研究理论较多,比如有安全目标管理方法、事故树分析法、概率风险评价法的研究与运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及专家系统的研制。但这些理论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煤炭行业安全生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矿难频发,只有从产权制度改革角度来突破。

一、基本概念辨析

(一)矿权

产权是一束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处置权等,矿产资源的产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1)它是矿产资源的财产权利,包括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体现了国家的,国家依法对属于它的矿产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2)它是一束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受益权、处置权等,又由于矿产资源不同于一般商品,因而将矿产资源的产权界定为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矿业权(即探矿权和采矿权);(3)这个权力束可以全部或部分转让。另外,我国法律中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矿产资源产权的转让仅限于矿业权的转让。矿产资源的产权是矿产资源所有权及其由此派生的矿业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集合。

(二)矿业权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国家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以及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单位、个人依法可以占有、使用和收益。”该法第一百二十三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国地资发[2000]309号)第三条规定:“探矿权、采矿权为财产权,统称为矿业权,适用于不动产法律法规的调整原则。依法取得矿业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称为矿业权人。矿业权人依法对其矿业权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探矿权人。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显然,矿业权是矿权的一部分,矿权包含矿业权,矿权的范围要比矿业权的范围更广。矿业权是由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派生而来,两者是一种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

(三)矿权流转机制

矿业权流转是指在矿业权市场中,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相互让渡探矿权与采矿权的矿业权交易活动。矿业权主体包括转让方和受让方,他们是政府、各种矿山企业和地质勘探队。流转的客体是矿业权本身,探矿权的标的物是特定的区块,采矿权的标的物是特定区块的矿产资源。

矿权流转机制我们可以理解为“矿业权流转机制”。如前文所述,矿权包括矿业资源的所有权和矿业权,是《宪法》及《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的,“国家所有”是一个矿产资源一向不变的特性,矿权的流转实质上不会进行所有权的转移,即指矿业权的流转,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流转。矿权流转机制即指矿权流转的制度规定,下文中矿权流转机制即指“矿业权流转机制”。

(四)矿业权流转的一般机制

目前我国矿业权合法流转形式包括出让、转让、与他人合并、投资入股等各类情形。这些流转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交叉和模糊的情形。由于矿业权的特殊性,国家一直对其实行严格的类似于“不动产”的管理体制,并从流转程序上加以控制。即在流转协议签订前对拟转让的矿业权必须事先获得行政许可。实践中多数矿业权流转并没有得到矿业主管部门的事先审查,获得行政许可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态主要存在于个体采矿主体之间非法流转。

我国对矿业权实行不动产管理制度,但不是任何形式的流转均须变更采矿权主体,矿业权流转也并不必然涉及采矿权主体及矿业权证件的变更。综合我国企业法、公司法、民法等法律制度,矿业权的流转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流转和外部流转两种。内部流转的情形诸如在矿业权属于矿山企业的情形下,各股东或合伙人对内部股权份额进行相互收购或转让,此时的各投资人股份比例的调整实际上是间接地对矿业权进行调整。此外,非股东以股权收购的方式而获得了矿山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的,在不分解或注销矿山企业的情形下,矿山企业合法的采矿权主体地位实际上并未改变,此时只需改变工商登记的股权结构而无需变更矿业权主体。反之,在采用企业合并、分立、合资等方式改变原企业自身主体地位情形下的外部流转,则需要适用行政许可前置的流转方式,此时即涉及到重新变更矿业权主体的问题。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产权现状

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一方面,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可分布具有地域性,这使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利益争夺的矛盾。国家从发展地方经济的大政方针出发,将部分矿产资源所有权通过法律赋予地方政府,从而使地方政府成为事实上国有矿产资源开采的人,这就使矿产资源的产权在理论上存在矛盾;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矿企的分权化改革进一步加快,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矿业权逐渐分离,这就使矿权在现实操作中存在明显的矛盾。

(一)理论上存在的矛盾

按照科斯第一定律,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产权归谁所有,自由的市场交易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然而现实的交易费用通常大于零,甚至无穷大,那么不同产权界定将会导致不同资源配置效率。地方政府在界定或者配置矿产资源使用权过程中通常不是借助市场的讨价还价机制配置矿产资源,更多地借助非市场手段进行产权安排,不可避免地造成产权扭曲,资源配置低效或无效。

(二)现实中存在的矛盾

由于矿产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其无异于“公共用地”,从而会使矿企存在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问题,由此导致矿产开采的超额供给或者过量开采。在矿产开采企业中,企业的采矿成本或者生产成本应包括生产设施的折旧、矿工工资及福利、安全生产开支、发生事故的善后处理开支以及治理采矿导致的环境破坏支出、政府税收等,然而现实中采矿企往往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如减少安全生产开支、对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转移给社会、事故善后处理交给政府等,最终形成“矿主赚钱、矿工受难、政府买单”的局面。采矿企业经营者承担社会责任与相应的权利不一致,使经营者有强烈的激励机制对矿产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和超量开采,从而引起“矿难”频发。

三、国内矿权流转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矿业权市场的要素“缺位”

矿业权市场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市场主体,即矿业权交易双方;二是市场客体,即矿业权;三是市场中介,包括交易场所,交易中介机构和交易信息等。

目前,在矿业权市场主体要素方面,我国政府在引进外资方面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赋予外商以“国民待遇”,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程序繁杂,立项申请涉及行政管理环节多,加之各地方矿业投资环境差,则吸引外资能力较弱;从客体要素来看,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或因各种原因收归国有的矿业权不清,可以进行出让的矿业权底数不清,使得矿业权一级市场建设相对于矿业权的二级市场明显落后;从中介要素来看,我国除了矿业权的评估业务和业务外,其他中介业务,比如经纪、交易服务、交易信息等还没有开展起来,矿业权市场中介要素明显“缺位”。

(二)矿业权中介机构不完善

无论是矿业权一级市场,还是矿业权二级市场,矿业权交易都要借助中介机构有效服务,才能实现矿业权的交易。按各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的不同,可以将矿业权市场中介机构分为矿业权法律咨询机构、矿产储量评审机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矿业权评估机构、矿业权拍卖机构、登记机构和投资咨询机构等八类。当前我国矿业权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少,制度不完善,不能满足矿业权市场的要求。

(三)政府职能定位不准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一方面代表国家行使矿业权的所有权人的权利,通过收取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实现国家所有权的收益,另一方面以行政管理的角色,对矿业开发中涉及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行政管理。所以,政府与矿业企业之间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横向的、平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也有国家与矿业权人之间纵向的、不平等的管理关系。实际工作中,两种关系往往交织在一起,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管理存在有缺位、越位现象,故影响矿业市场化发展。所以,目前矿业权的流转过程中不完全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行政调控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支配作用,市场运作与行政调控的和谐环境尚未形成,明显地制约着矿业权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四、建立高效矿权流转机制的途径

(一)建立矿业权的资本化经营体制

矿业权资本化有利于增加各级财政收入,有利于业主加大投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最大限度的开采资源,有利于业主自觉地保护块段资源的完整性,增强公众对国家资源的保护意识,所以作为中小矿企应该在产业联盟和合并重组的基础上,开展矿业权的资本化经营,并且建立相应的矿业权资本化经营制度加以推进,并成为有效的保障制度。

1、矿业权资本化

可以采用价值概念看待矿业权,矿业权人为获取矿业权向出让人支付一定的费用,或通过自己创造性投入获取矿业权而发生的一定的费用,将这部分支出计作一项资产――无形资产,然后在矿业权转让或矿产资源开采中分期转入矿产品成本中得以补偿。

2、矿业权资本经营

矿业权资本经营的前提条件是矿业权交易,具体运营可按以下六种方式运行:

(1)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是同一民事主体进行采矿活动,权益主体没有改变,资本逐渐由无形资产变为实物资产或货币性资产;

(2)探矿权人将勘查阶段的探矿权有偿转让给他人,由他人完成后续勘查工作;

(3)探矿权人将探矿权连同优先采矿权有偿转让给他人,由他人申请采矿权;

(4)探矿权人与他人合作申请采矿权,成为采矿权人的出资者;

(5)探矿权人与他人合作进行进一步的探矿活动,原探矿权人成为新的探矿权人的出资者;

(6)采矿权人将采矿权有偿转让给他人,由他人进行采矿活动。以上六种方式中除第一种外其他权益主体都发生了变化。矿业权资本经营形式可采用企业合并、分立、合资、合作、出售、抵押、参股等方式,但前提条件是矿业权先作价,然后再进行一系列投资活动。

(二)取消矿业权资质认证的相关限制,实现矿业权主体多元化

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营矿业企业是开采矿产资源的主体,而集体性质的矿山企业只能开采国家指定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个人只能采挖零星分散的资源。这是区别对待不同身份主体的规定,不利于矿业权取得的公平竞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应作修改。具体来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或者个人,只要具有探矿采矿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就可以参与矿业权的竞标,争取成为矿业权人,从而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矿业权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矿业权的合理配置与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且还有利于矿业权市场的发展。

(三)借鉴山西省经验,组建省矿权交易中心

政府授权发起筹建省矿权交易中心,投资者可包括公司、银行、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以及基金持有者,也包括个人投资者。该中心的业务范围是:为矿业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依法接受政府或其他权益人委托组织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出让与转让等交易与签证服务;依法组织办理矿权托管、质押登记;矿业设备展示、交易、调剂;矿业企业的招商引资;为企(事)业单位改制、并购与重组、整合提供财务顾问和管理咨询服务;矿产开发策划服务、矿产开发投资与技术咨询、编制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政策、法律、法规咨询;对场内矿权经纪人的培训及管理等;依法批准的其他相关业务。

矿权交易中心在市场运作上应本着规范与守信、网上与网下、中介撮合原则,拟从几方面展开业务:矿权交易,即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招拍挂和转让,基于融资目的的矿权质押等。

(四)建立矿权分级流转机制

矿权流转宜分为两级,一级矿权流转为国家矿权出让(租让)。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是不能买卖,而经营权是可以转让,一级矿权出让是国家维护矿产资源所有权和财产权、维护国家队普查前期基础地质调查权和财产权的根本利益,向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开发性地质找矿、采矿的地矿企业和矿山企业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二级矿权流转为市场矿权转让。如勘查企业、矿山企业国家有偿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经过物化劳动,发现和探明矿产地面获得的新的探矿权、采矿权,可作为一种财产权上市交易。矿权流转应不分矿种,不论经济成分,由国务院授权的地矿部、省、市、县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

(五)规范矿业权评估机构的职能,简化矿业权流转手续

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先决条件是矿业权的价值确认――矿业权评估。矿业权评估不同于其他无形资产的评估,涉及到储量、品位、矿种、地质成果、自然环境、市场行情等,比如应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当前政府应该引导与规范矿业权评估机构,尽量形成良好制度简化流转手续,建立起高效有序的矿业权评估环境。

五、结束语

矿企矿难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扭曲,本文从我国矿企的产权制度出发,剖析我国矿产资源的产权现状,指出矿权流转机制的弊端,提出矿权流转机制途径,从而切实有效地解决矿难频发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傅鸣珂.加强产权管理,完善有偿制度改革.[J]国土资源,2006(10),22-23

[2]袭燕燕,李慧.中国矿业权市场中政府的基本定位.[J]国土资源,2003(05),24-26

[3]夏磊.关于矿权运作的思考.[J]地质勘查导报,2005(07),第003版..

矿产资源作用篇9

1.1河南省第一轮矿产资源整合煤炭、铝土矿是河南省最为重要的两种矿产资源,2012年河南省原煤产量1.80亿t,原铝产量368.8万t,分别位居全国产量的第四位和第一位。河南省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针对煤矿、铝土矿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布局不合理、开采技术落后、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提出“治乱、治散、治本一起抓,以整顿促整合,以整合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整合办法。截至2009年,河南省第一轮资源整合工作已经完成。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矿山数量大幅减少,关闭规模较小、开采难度较大、环境破坏严重的煤矿1059个,数量减少了67%;关闭资源量较少、规模较小的铝土矿92个,数量减少了64%。二是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骨干优势企业整合了94处地方国有及改制煤矿和小煤矿企业矿井,骨干优势企业总矿井数达到186处,骨干优势企业产能增加3802万t,资源储量增加14.52亿t,总生产能力达到13766万t/a。三是开发利用新格局基本形成,通过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水平,河南煤化、中平能化等骨干优势煤炭企业对全省煤炭资源占有率达到了70%,中铝河南铝业、三门峡东方希望、开曼公司等氧化铝企业对全省铝土矿资源占有率达到了90%,基本形成了河南省煤炭铝土矿开发利用的新格局。经过第一轮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河南省煤炭铝土矿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布局不合理、开采技术落后、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得到明显好转。

1.2河南省第二轮矿产资源整合2007年,根据〔2006〕108号文《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河南省在进一步巩固和推进煤炭、铝土矿整合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情况,针对省内开采秩序较乱、矿业矛盾较突出的金、钼、铁、珍珠岩等矿种,组织开展了第二轮矿产整合工作。在这一轮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中,部分省辖市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非金属矿进行了整合,如郑州市针对的泥灰岩、石英岩(硅石)等矿种的整合,鹤壁市针对玄武岩的整合,许昌、新乡两市针对水泥用石灰岩的整合等。通过资源整合后,矿山数量大幅减少,如铁矿资源较为丰富的安阳、焦作、驻马店3市铁矿数量减少了105个,珍珠岩、沸石较丰富的信阳上天梯非金属矿区矿山数量减了52个,仅保留了3个矿山企业;金矿富集区小秦岭地区的小矿数量也减少了60%②。

1.3河南省第三轮矿产资源整合第一轮和第二轮矿产资源整合在矿山数量减少、矿山开局优化、资源集中率水平提高、矿山生产状况和地质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小而散、投入偏少,矿山企业规模过小、大中型矿山企业少,矿产资源开采粗放、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2010年,根据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10〕25号)等相关文件要求,河南省针对除煤炭、铝土矿之外的铁、铜、铅、锌、钼(钨)、金、锑、萤石、石英岩矿(硅石)、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用石材(料)等重要矿种,开展了第三轮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第三轮整合工作是在新的形势下发挥资源的集合优势,建立集约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战略措施,与前两轮整合工作最大的差别在于本轮整合是以矿业权调整为着力点,依据采矿权、探矿权整合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的差异,将整合区划分为以采矿权整合为重点的整合重点矿区和以探矿权整合为重点的整合重点勘查区两大类,并将整合区分为省定和省辖市定两级。本次整合工作全省共确定非煤矿产资源整合重点矿区55个,共涉及51个探矿权、264个采矿权。整合后保留探矿权31个,减少39%;保留采矿权108个,减少59%;矿权总数减少176个,减少55%;确定非煤矿种资源整合重点勘查区8个,涉及探矿权39个,采矿权65个,整合后保留探矿权14个③。从2012年起,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基本完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资源整合转入常态化管理。

2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成效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河南省主要矿种的资源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优势矿业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通过矿产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了河南煤化、中平能化等5大骨干煤业集团、中铝河南铝业、三门峡东方希望、开曼公司等4家重点氧化铝企业和以及灵宝金源、灵宝黄金股份、洛钼集团等一批重要矿产开发优势骨干企业。二是矿山布局和资源配置日趋合理。通过整合,优化了全省矿业经济结构,全省小煤矿、小铝土矿数量减少了六成以上。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共关闭规模较小、开采难度较大、环境破坏严重小煤矿1059个;关闭资源量较少、规模较小铝土矿92个。大中型煤炭矿山所占比例由原来的3.81%提高到现在的34.94%,改变了之前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不仅解决了煤炭、氧化铝小矿山数量多的问题,产量和经济效益都得到较大程度的增长,小煤矿、小铝土矿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5万t、10万t以上,产量增长50%以上③。三是完善了安全生产条件。河南省在整合过程中,通过发挥优势骨干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完善的产业优势,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安全条件生产较差的矿井进行改造,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有效地减少了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发生。2011年全省原煤百万吨死亡率0.1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6%④。四是政府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矿产资源整合,运用行政性措施和法制性手段,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资源配置和矿业权设置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进一步优化了资源市场,加强了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增强了政府对资源开采供给的调控能力,促使矿产资源开发向着有规划、有秩序的方向进行。五是河南省煤炭、铝土矿整合经验作为典型在全国得到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多次派出工作组来河南调研指导总结成功经验,并且被国家有关部门和其他省份借鉴推广,为全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验。

3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整合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涉及资源合理配置、利益调整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既涉及治乱、治散,也涉及治本,同时也涉及生产安全、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税费等问题。河南省虽然在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不到位。部分矿区存在“虚假整合”现象,表面上将一个矿区的几个矿权整合成一个矿权,却并没有按照规定改造原有的生产系统,也没有对整合后的矿区进行开发利用方案设计,资源利用方式没有得到改变,矿山安全和生态环境也没有得到改善;一个矿区原则上只设置一个采矿权,由一个采矿主体开采,部分矿区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角力,在实际操作中根本无法进行整合;一些矿山企业相互间已经谈好整合协议,相关政策的却迟迟没有出台,等政策出台后,矿业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以前的整合协议已经无法兑现,导致整合工作无法进行;部分矿山企业已经完成整合,矿权证却迟迟无法下发,勘查开发工作无法推进,降低矿山企业整合的积极性。二是整合后的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由于部分地方在整合过程中,对于部分资源储量较少、品位较低、开采附加值较低的矿山,不符合大矿开采标准的部分边角资源的矿山,以及大中型矿山企业也不愿意整合的小矿山,没有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案,而以达不到最低生产规模为由,将其一律关闭,直接导致这一部分资源闲置浪费。三是整合工作只是将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却没有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南省当前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单纯强调对资源的整合,追求资源集中度的提高,培植优势企业,而没有把改良开采工艺、矿山环境治理、矿山安全投入和矿产品的销售作为矿产资源整合的重点内容,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对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度不大。四是整合途径缺乏多样性。河南省当前的整合工作主要是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市场运作程度较低,因而对确定整合范围内的合法矿业权予以关闭缺乏法律依据,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使整合工作陷入被动。五是整合工作没有考虑关闭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安全问题。对于关闭矿山,还存在部分偷采盗采的现象,而偷采盗采者的设施简陋,存在安全隐患。缺乏对关闭矿山的监管,一则会导致国有资源的流失,二则留下较大的安全隐患;对于关闭矿山普遍缺乏土地复垦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这些都会留下地质灾害隐患。六是没有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工作体系。矿产资源整合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目前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项专项活动,整合协作小组临时由相关部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整合工作结束后小组成员各回原单位,整合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制度也随之灭失;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矿产资源管理制度,还存在进一步制定和修订完善的地方。

4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建议

一是编制合理的整合方案。编制合理的整合方案有利于解决整合过程中的现状问题,编制矿产资源整合方案是整合工作的基础,而一套合理的整合方案,能对整合过程中存在的整合不到位、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生态安全、地质安全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合理的整合方案,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全面调查矿产资源分布、勘查开发业、加工及深加工业及销售业情况,针对不同的矿种,从资源禀赋、开局和产业发展等不同角度,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当前矿业市场情况,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制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矿业权整合方案。针对整合中关停的小矿山,制定资源储备计划和远期发展计划,加强对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和生态安全等问题的监管,妥善处理好关停矿山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二是建立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工作体系是在现有整合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河南省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经过近十年的推动,效果较为明显,矿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矿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调整,矿产开发秩序和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下一阶段的矿产资源整合将转入常态化管理阶段。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要求我们从工作体系上、制度上解决矿产资源整合上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让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更加规范化、合法化。要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制定相关的运作机制,拟定相关部门间协调办法,明确整合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出台调动企业整合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办法和奖惩约束机制,规范企业在整合过程中的行为;全面推进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从矿业权投放的角度上控制矿业布局。三是制定相应的矿业发展规划。制定矿业发展规划是引导矿业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结合矿业市场情况分析,制定相应的矿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统筹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大力调整矿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延伸矿业产业链,推进资源产品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层次,增强矿业发展竞争力,实现河南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矿产资源作用篇10

关键词:百色矿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1-0118-03

百色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区矿产资源种类较多、资源较丰富的市之一,资源潜在价值巨大。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是百色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民兴百新跨跃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十年来的勘查开发,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迅速发展,矿产业已成为百色市的支柱产业,矿产业的开发利用直接拉动了百色市电力、煤炭化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由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中还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除铝土矿、煤矿外,其他如锰矿、金矿等优势矿产的开发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和其所处地位不相称。因此,如何使我市的矿产资源为国家、为社会、为经济发展产生更大作用,积极有效地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1百色市矿产资源基本情况

1.1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截止2012年12月31日,百色市在有效期内的探矿权252个,部发证9个,省发证243,勘查面积5586.3平方公里。按勘查矿种分:油气2个,金矿141个(其中保留4个),铝土矿39个(其中保留28个),锰矿22个(其中保留3个),其他矿种48个。

我市目前发现57种矿种,其中不同程度探明资源储量的有31种,共有资源储量158处。其中铝土、煤、锰、石油及天然气、金、铜、镓、锑等矿种在广西占有重要地位。到目前共发现23个铝土矿区,累计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7.09亿吨,远景储量达10亿吨以上,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与山西、贵州、河南并称全国四大铝土矿基地。发现煤炭矿区有20个,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5.428亿吨,远景储量达8亿吨,占广西23%;查明锰矿资源储量1.26亿吨,约占广西的31%。百色市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1.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全市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6种,占已查明资源储量的83.9%,其中铝土矿、煤、石油、金、铜、锰、锑、硫铁、石灰岩等12种矿产的开采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截止2012年12月31日,全市有效期内的矿山企业共342个,大型矿山企业5个,中型矿山企业32个,小型矿山企业259个,小矿46个。342个矿山企业中部级颁发的采矿许可证6个,省厅级颁发的采矿许可证70个,市级颁发的采矿许可证23个,县级颁发的采矿许可证243个。其中煤矿19个,石油3个,锰矿16个,铝土矿2个,金矿21个,锑矿2个,铜矿1个,建筑石料用灰岩121个,其他矿山157个。矿山企业人员4.5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市共开采铝土矿1200万吨,生产氧化铝产量620万吨,电解铝73万吨,铝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亿元;煤炭产量306万吨,产值9.75亿元;锰矿产量35万吨,产值1.26亿元;其他矿种产量1005万吨,产值10.6亿元。

2百色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勘查投入少,地质找矿工作得不到突破

近几年来,受矿产品价格高价运行的影响,我市地质勘查市场日趋活跃,最多时有探矿权410个,在全区14个市中位列第一。但探矿权数量和取得的成果并没有成正比,最近几年虽然在锰矿、金矿探明了几个储量在中型以上的矿山,但地质勘查工作与我市矿产资源潜力相比还相当滞后,地质找矿得不到重大突破,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地勘体制的改革,国家资本大量退出了矿产资源的勘查领域,我市除铝土矿外,其他矿产基本没有国家的地勘资金用于矿产资源的勘查,新发现矿产地也相应地呈现减少趋势。二是商业性投资不足。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投资大,风险高,我市登记的探矿权数量多,但除了少数有资金实力的探矿权人每年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其勘查项目进行勘探外,大多数探矿权人特别是少数拥有多个勘查项目的探矿权人,由于资金跟不上,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浅部,勘查进展缓慢,矿产勘查中坑探、钻探工作大幅减少,勘查工作程度低,探矿权登记多年,矿产资源储量尚未查明,无实质成果。三是一些已建矿山受资金和政策的制约,对矿区的深部和周边地质控制程度不够,矿体规模和潜在远景无法查明,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不高。如何鼓励、促进适当规模资金投入新的矿产地的勘查,实现我市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突破,是关系到我市矿业是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2.2矿产开发集约化程度不高,结构单一,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原因:一是采矿权数量多,但规模小,全市小型矿山及小矿约占90%,小矿山由于开采技术装备落后,缺乏资金投入,造成矿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集约化程度低,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环境问题突出。二是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滞后。规划对开采矿产资源的准入条件、总量探制、矿山最低开采规模等方面的规定均存在不足,规划职能不到位,矿产资源规划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采矿权设置不合理。三是大局观念不强。部分县级发证过多,采矿权设置属县级发证的建筑石料石灰岩矿过多,占采矿权总数的60.76%;只看到开采矿产资源给当地带来的经济增长,没有考虑生态承受力、资源承受力,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顾由于破坏浪费资源给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带来的危害,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数量与质量、本县和整个全市的关系。

2.3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环境破坏较严重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市矿山大多数是小型以下企业,大多数为露天开采,由于剥离山体植被和土层,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层,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金、锰、钛铁砂矿等的开采容易导致严重的安全、环保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二是有些矿山企业缺乏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意识,重开采轻治理,采富弃贫、滥采乱挖,对采出的低品位矿和暂不能利用的矿石乱堆乱放,废水、废渣未按环保要求先处理后排放,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由此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三是部分矿山企业唯利是图,根本不进行矿山环境恢复的投入,加上有些矿山开采行业处在盈亏平衡的边缘,企业无心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2.4打击非法采矿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打击非法采矿还是比较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些热点地区和热点矿种(如金矿、锰矿、煤矿)一度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局部开发秩序还比较混乱。这些非法开采得不到有效的整治,主要原因:一是矿产埋藏浅,品位好,易开采,开采成本低,在利益驱动下,非法采矿活动时有发生。二是非法开采一般都地处偏僻的山区,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非法采矿者作案的手段发生了变化,如原来只用肩挑手拉,手工采掘,现在有的非法采矿者动用挖掘机露天开采,只需一两天就带来很大的破坏性。而我们的地方政府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监管难于到位。三是联合执法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不少地方矿山执法仅为国土部门独自作战,无法达到震慑不法分子、巩固成果、最终根治的目的。四是一些非法采矿者社会关系其背景相当复杂,加大了打击非法开采的难度。五是对非法开采、盗采矿产资源、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处罚过轻,追究刑事责任时执法主体不明、程序复杂、取证困难,可操作性不强,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3对策及建议

3.1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探矿是增加资源的过程,探矿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探矿活动周期长,一般平均要晚于开采15年,风险大,探矿权非经转让或转入开采,无法获利,正常的探矿活动作为有利于国家和经济发展的风险投资,应该是鼓励、支持、扶持。如不能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则我市矿产资源开采量大于探明资源储量的趋势仍将持续,未来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不利于我市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把我市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对地质勘查工作要多管齐下:一是加强探矿权的监督管理,让“圈而不探”的探矿权退出我市的探矿权市场。二是鼓励、支持、扶持有资金的企业和个人进入我市进行风险勘查。三是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努力提高我市地质勘查程度。四是加强探矿权的整合工作,实现整装勘查,大投入,出大成果。五是矿业企业加强生产勘探,提高储量级别,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

3.2注重资源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保护协调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加强矿山采后环境的治理。2009年5月,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环保局等三部门联合下发了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明确了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责任。我市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土资源厅等三部门下发的这一管理办法,把年检和采矿权延续变更登记和收取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相结合,对采矿权人按规定收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通过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环,强化矿山企业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意识,监督矿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二是对于历史原因造成严重污染的矿山,组织各方面力量有计划分步进行治理。

3.3抓好矿产资源整合,促进结构调整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是矿业领域的结构调整,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的实践证明,小矿布点过多、过密的矿区,往往违法勘查开采行为、破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发生率高,由一个有实力的主体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能有效防止非法采矿、越界采矿、乱采滥挖、争抢和破坏浪费资源等行为的发生,是改变“多、小、散、乱”的局面,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良好矿产资源弄好秩序的治本之策。我市有关县(区)2010年制定的锰矿整合方案,由于时间仓促和缺乏经验等原因,编制的方案存在诸多不合理,给矿产资源的整合工作带来困难甚至无法开展整合工作。对这些存在问题操作不强的整合方案,各有关县(区)在充分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并作一次性调整,调整后的整合实施方案报所在地县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复核,再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统一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通过整合,促进矿产资源优化配置,集中解决矿产资源布局不合理问题,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绿化的新型矿业开发之路。

3.4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

良好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强了对非法勘查开发秩序的整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取得了很大的好转,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矿产资源矿资源埋藏较浅,容易盗采,很难发现和查处。同时,由于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多年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矿产品供需矛盾紧张的状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存在,受利益驱动,只要管理上稍有放松,非法采矿就会反复回潮,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开采、以采代探等违法违规行为还会不断发生,巩固整顿与规范工作成果、维护正常的锰矿资源开发秩序还是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我市要继续加强对非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进行专项整治。一是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打击乱采滥挖、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行为。二是大力查处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三是坚决关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四是要充分利用矿产安全执法,认真做好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工作。五是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对矿产资源管理的组织领导,完善政府领导下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建全矿产资源监管责任体系,从制度上规范管理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违法开采行为。集中解决造成非法采矿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防止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秩序出现过去“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巩固以往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的工作成果。

4结语

现在百色的矿产资源保护和有序利用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要依靠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勘查开采,永续利用,使百色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意翔.浅析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的管理[J].中国矿业,2011,(2).

[2]陈保平.池州市矿产资源的集约开发利用与秩序管理[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