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酒店管理行业研究十篇酒店管理行业研究十篇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28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酒店;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08101

1知识型员工及其作用

按照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的定义,“知识型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酒店的“知识型员工”是指“在酒店企业中从事生产、创造或服务活动,能带来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快速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从职业上界定,知识型员工包括酒店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具备专业知识的一线服务人员和高级营销人员等。

“知识型员工”对酒店的贡献既有普通意义上的价值创造,更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或管理创新。知识型员工能够使机器设备、服务设施和服务流程的技术含量得以提高,同时其作为独立形态的人力资本,本身价值增值的能力也非常强。“知识型员工”是提高酒店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资本要素无法达到的,因此应该成为酒店的宝贵财富。酒店作为社会的细胞,同样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知识型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正是酒店得以发展的关键,而稳定“知识型员工”,既是酒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当知识型员工因为得到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就会产生对酒店文化的认同,才能成为酒店的主人,成为酒店价值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2本土酒店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激励管理是酒店维持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失去了激励管理,知识型员工就不能为酒店带来繁荣与发展。我国酒店管理者们也一直在探究各种各样的激励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没能忽视了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别是酒店组织目标与知识型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存在矛盾最为突出,激励失效或激励不佳的现象比比皆是。

(1)企业文化凝聚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现在大多数酒店企业文化凝聚功能有限。即便有良好的硬件设施,还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酒店的价值观与员工的个体价值观重叠度不高,甚至南辕北撤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业界倡导的“以人为本,诚信为先,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经营服务理念还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过程,知识型员工对于酒店的说一套、做一套存在相当大的反感。同时,企业发展愿景的作用也相当有限,多数酒店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没有形成共同愿景,不能给员工带来职业安全感。

(2)薪酬制度设计落后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

一是薪酬结构不合理导致知识型员工缺乏公平感。根据调查总结,目前酒店行业的薪酬结构主要由固定薪酬和可变薪酬两个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固定薪酬占整个薪酬的很大比重,有占到了80%以上,容易使知识型员工产生惯性和惰性,可变薪酬的比重过小,无法激发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导致激励管理无章可循。酒店行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由于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进行这一特殊性,人力资源部门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真实技能和绩效的准确判断存在较大的难度。各酒店之间以及同一酒店针对不同的岗位采用的绩效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无论是以个人为评估单位,还是以班组为单位,做到合理、客观、科学、公平还存在较大难度。尽管酒店对每个岗位都会有一份工作分析,但工作分析的可执行性、科学性和可评估性还存在很大问题。

(3)酒店组织目标与知识型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酒店企业的组织目标与知识型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矛盾突出严重阻碍了企业和个人的双向发展,而且这种现象在我国的酒店业普遍存在。一是忽视知识型员工的个体发展需求。酒店与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比较松散,知识型员工不明白甚至不认可企业的长远目标,由此造成知识型员工高流动率一直居高不下。从现状看,普通知识型员工通过努力晋升为基层、中层管理者,就已相当困难,只有极少数能晋升到高管。知识型员工会感到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看不到职业发展希望和成长机会,导致知识型员工消极工作,而积极寻找机会跳槽。二是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过于功利化,或过于注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道德的培训;或单纯要求知识型员工能够尽快独立值台服务,但对于思想教育不屑于故,使知识型员工对酒店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直接影响了酒店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3本土酒店有效实施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途径选择

实施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应根据酒店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因素,重点解决企业组织目标与知识型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存在的矛盾,将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作为突破口。

(1)培植独特的酒店文化凝聚共同愿景。

如果说制度管理是浅层次管理的说,文化管理才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只有用优秀的、独特的酒店文化凝聚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才是顺利推进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先决条件。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激情在文化感染中爆发,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才能形成常态。要使知识型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迎难而进,并为他们增添持久动力,文化无疑成为最具效力的因子。因此,酒店应有自己的经营、用人、价值追求的核心理念。如塑造一种“以人为本”的酒店文化,就可以增加知识型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就可以高效开发知识型员工能力和潜力,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信念。当知识型员工觉得有受尊重的感觉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酒店;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酒店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关于酒店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丰硕,通过查阅和检索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前些年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酒店服务的规章制度、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视角转向酒店发展的创新研究,通过知网文献词条搜索,酒店的研究高达330,363条,搜索关键词,酒店创新1804条。学者们对酒店创新的关注,很大方面原因得益于近些年酒店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这些研究角度转变不难发现,酒店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高质量、高标准服务的竞争,而逐渐演变为酒店服务创新之间的竞争,因此对酒店业发展创新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近些年学者提出的创新内容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设计与布局创新、酒店营销创新七个方面。

一、酒店产品创新

唐颖、徐洁(2015)提出超越基于顾客体验的创新产品,酒店产品的创新聚焦在如何为顾客提供惊喜。除了解决顾客的吃、住、行以外,度假酒店还需提供消遣、娱乐、矿泉养生、保健和健身中心等使人休闲、轻松、舒适的配套设施;李肖楠(2010)体验经济时代的酒店创新产品设计,提出了酒店提供DiY的产品服务;郭剑英(2007)提出了花卉在酒店产品创新中的作用。姜华(2008)酒店产品创新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开发过程。徐仰前(2008)从产品创新风险源、表征及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风险防范对策。并通过对酒店业产品创新支撑条件、创新流程、创新评估体系及推广体系的构建来解决酒店产品创新的不良现状。沈涵(2007)根据顾客需求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产品因素的创新性组合的产品创新战略。经济型酒店产品创新主要在于品牌的创新(卢昱霖2014、蔡安平2009);张数遥2013)阐释了中小经济型酒店产品创新模式;易小力(2012)阐述了主题酒店产品创新策略。

二、商业模式创新

易丽娟(2013)探讨了高档酒店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并提出高档酒店可以开展体验经营业务、冠名权经营业务,实施长租和短租相结合、租赁和再租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档酒店商业模式的创新;董博文(2015)指出了国内连锁经济型品牌酒店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构成要素创新、价值链创新、二者的混合创新;基于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集中在易丽娟(2013)、王涛(2012)、畅婷婷(2014)、王宠(2014)、卢中友(2012)、张晶妹(2014)等学者的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张希(2007)从系统的视角解析饭店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饭店商业模式的创新动因、时机与路径;黄婧萱(2008)提出基于信息技术变革的饭店典型商业模式;郭阳旭(2009)用商业模式理论引入饭店集团的战略管理分析,并根据价值连理论、企业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分析了国内外饭店集团商业模式的内部结构与逻辑关系;杜群(2011)提出酒店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生存空间并能持续盈利就得靠系统的安排和整体的力量,即商业模式的设计;黄丽莎(2009)指出以技术为驱动的网络酒店是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设计出基于网络的经济型酒店的商业模式。

三、酒店技术创新

李沐纯、魏卫、林爱芳、张海等(2012)阐述了基于低碳技术创新酒店业转型升级,并探究了升级的机制。周丹、徐红罡(2010)在文中探讨环境技术在酒店内扩散的影响因素;岳凤(2013)硕士论文从酒店智慧营销、酒店智慧管理和酒店智慧服务三个方面探讨酒店管理系统智能化在问题;唐建兵(2010)分析智慧饭店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智慧饭店建设常规设施和基本服务的内容,对智慧饭店智能系统、智能云服务和智慧管理提出解决方案;杨淑瑗(2015)针对互联网+时代酒店客房智能系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酒店自助登记、离店技术方面在领先者ariane系统方案公司的互动自助入住系统在波兰第一家普罗酒店安装;LinQ360酒店创新中心落成,酒店管理者能够在一个地方解决所有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新技术升级应用,酒店技术创新是推动酒店发展的源动力。

四、酒店战略创新

刘静(2016)提出微创新战略,并构建酒店实施微创新战略的DiD理论模型;金高军、杨保建(2006)结合云南省丽江地区酒店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酒店企业实施文化战略的必要性研究;唐玲(2013)通过创新战略成本管理连锁酒店竞争优势;刘亦杰(2015)以上海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为例提出竞争战略选择;柴泽亚(2010)以SY酒店为研究对象,提出该酒店发展战略研究。李萍、胥清(2008)主要从战略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创新、酒店企业文化创新、酒店产品、酒店管理制度与服务创新、酒店人力资源等方面对经济型酒店的创新进行探讨。

五、酒店管理创新

刘力(2014)基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创新;袁君(2013)新时期酒店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进行了论述;金渝林(2012)主要分析了在新时期酒店的管理表现,提出要在服务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两方面进行创新;孙逸(2013)从酒店的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酒店组织机构的精简三个方面剖析了当今形势下酒店创新管理的内容;马永佳(2011)提出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举措;薛池宇(2014)提出新趋势下的融合创新,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李聪玲(2015)为顾客制定个性化服务,让顾客在满意的基础上感到惊喜;王丽(2015)、袁君(2013)、任涛(2016)、雷引周(2013)、范恒君(2008)、王吉荣(2016)等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酒店管理创新的途径;李挺(2016)、杨淑媛(2015)、向静松(2007)、虞丽(2015)、勾子涵(2016)、向梅(2016)等人酒店管理模式创新进行研究。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职业定位;差异化;扎根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17-0075-05

当前,酒店业依然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与行业的热切期盼,但酒店行业“用人荒”现象屡见不鲜。现有研究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行业就业的意愿极低[1][2][3][4]原因包括四类:一是酒店方面,诸如劳动时间、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发展前景等;二是学校方面,校风校训、所培B学生的素质、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衔接、管理手段等;三是学生方面,职业认同度、职业期望、家庭因素、感情因素等;四是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红利变化、行业声誉、经济收入等。已有研究多是笼统的定性或者定量描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就业意愿低,而本文拟在同样条件下从学生职业定位存在差异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

根据马丁?登斯库姆(2011)的总结,扎根理论作为社会小规模质性研究被广泛认可[5]。扎根理论研究源自于格拉泽(BarneyGlaser)和施特劳斯(anselmStrauss),该方法强调实地研究的重要性,强调任何解释都要与“现实世界”实际情形非常贴近,强调研究者应把工作参与作为基础,并且要贯穿整个过程。由于扎根理论着重于在新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所以其可以借鉴的文献有限,这就需要研究者利用各种可能的材料,如访谈、会议记录、实地观察、朋友评价等作为研究数据[6]。

需要指出,比较贯穿于扎根理论研究的全程,扎根理论形成源于分析过程中数据对数据、概念对概念或范畴对范畴的比较,通过比较显示出其特征,即获得数据后立即进行数据分析和编码,从中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并与已经形成的概念、范畴或关系进行比较,据此进行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二)利用学生实习阶段作为研究情境

当前酒店实习生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企业员工流失率高的尴尬局面,对于实习生自身而言,实习过程能帮助他们尽快地获得专业技能。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转变“实习生是临时工”的观念,更多地把实习阶段作为早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实习生往往通过应聘、选拔、培训并最终进入酒店岗位。

个体的职业生涯通常包括幻想期、兴趣期、尝试期、实现期,学生在酒店实习可以看作典型的尝试期,如果个人职业兴趣能够在实习期间得到实现,那么该学生在毕业后进入酒店行业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大,要是在此期间非常排斥该行业,那么该学生毕业后很可能会直接离开酒店行业。

(三)酒店与学校的良好合作关系是研究保障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1991年建校以来致力于培养旅游技能型人才,其中酒店管理专业最初是唯一设置专业。发展至今,酒店管理专业已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在全国20所旅游高职高专院校核心专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一,这也充分说明该专业在全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领先地位。

山东大厦坐落于济南市区,是集住宿、餐饮、会议、展览及康乐为一体的五星级旅游饭店,建筑主体由客房楼、会议中心和山东会堂三部分构成,年营业收入处于山东省内旅游饭店业旗舰位置,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高星级饭店管理和经营的优秀代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与山东大厦的合作由来已久,已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良好合作是研究顺利推行的保障和基础。山东大厦已经建立规范的实习生遴选、培训、督导等系列规章制度,可以实现对实习生的规范培养。

(四)研究执行者是实习学生的带队教师

学校的学生通常在第三学年外出实习,本研究负责人同时兼任学校委派的山东大厦实习生导师,负责该校实习学生的协调与安排,这为本研究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便利,从而充分保障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可以协调和组织相关力量,运用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职业表现,包括面谈、电话、酒店反馈、观察、电子媒体等,持续监测学生的职业表现。

概括而言,这样的研究设计也可以说是顺应事实发展而展开的伴随研究,采用扎根研究就是要探索在同样条件下职业定位差异化个体的实际表现,此处所述同样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样本个体的职业教育经历类似,在相同院校所接受的课程、学制、规章制度等是同样的;二是在同样的实习机构所面临的经济报酬、规章制度、劳动保障、管理水平等是类似的。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研究者所面临的是教育界的普通现象,教育现象具有情境性、独特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只要在教育伦理许可的范围内,我国的教育领域有很多特殊的问题需要探讨,因此本研究要选择适合的研究路径。

二、数据记录与研究结果

(一)入职培训期间完成职业定位测试

职业锚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显著地位,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领衔开发的,其测试结果可以指导个体的职业定位。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其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个体自我意向的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稳定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7]。在以上三类职业表现中,以本次研究为例,全体实习学生中约2/3具有积极心态,具有嫌弃心态的学生是少数,有消极心态抵制实习的学生超过总人数的1/5,需要指出的是,在实习期间离职的学生中具有消极心态的学生占据多数。

2.职业定位的分类

根据职业锚理论测试结果,该测试需要个体独立完成,总共52道题目,在所有13项相对独立的职业倾向中选择得分最高的前三项,组合后基本概括被测试者的职业定位。根据研究观察和对比遴选,以及扎根理论在饱和状态下进行属性分类的方法,本研究将职业定位概括为以下两类:一是与酒店行业特征相匹配的职业定位,该类属性的典型职业倾向包括社会交际、人际关系、管理,具有这其中三项或者主导性两项倾向的个体与酒店工作特征是相适应的。二是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的职业定位,该类属性的典型职业倾向包括舒适、独立感、经济报酬,具有这其中三项或者主导性两项倾向的个体与酒店工作特征是难以适应的。

3.职业定位与职业表现的高度吻合

研究发现,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相匹配的职业定位的个体其职业表现往往很优秀,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的职业定位的个体很快就离职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作为实习带队老师与酒店人力资源部保持密切沟通,这样的高度吻合得到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认可。

4.扎根理论抽样

在同样条件下,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易离职。如前所述,这里“同样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职业教育经历类似,在相同院校所接受的课程、学制、规章制度等是同样的;二是在同样的实习机构所面临的经济报酬、规章制度、劳动保障、管理水平等是极度类似的。

三、讨论与分析

(一)员工离职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基于研究的范围,研究样本群体是在山东大厦实习,其学籍隶属关系依然是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合作酒店,参与酒店实习是学院规定的学分组成来源,也是学生毕业的前提条件,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够参与酒店实习。即使是在这样的规定条件下,依然有实习学生中途退出实习、离职。如前文所述,在同样条件下,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易离职。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形成自身职业定位,参与酒店实习是将自身期望的职业定位与现实进行比较的过程,学生个体可以进行持续判断比较。实习员工在经过一段时间比较后,若认为现实高于或符合自身职业定位,则会产生快乐、满意的情绪,具有积极情绪的实习生会认真工作,顺利融入酒店大集体,极有可能成为酒店正式员工;若与现实不符,实习则会产生沮丧、失望、不屑、鄙视等不满意的情绪,产生不满意情绪的实习生会对工作日渐不满,若得不到良好的沟通会导致离职行为。当然,这里的离职包括“嫌弃心态”和“消极心态”,就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根据扎根理论得出,在同样条件下,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易离职,但是离职的学生并非全部是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一步说,有些学生离职是因为家庭因素或者其他因素。

(二)研究结论对学生的启示

在对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后发现,导致不匹配的原因并非突然形成,而是在更长时间段内形成的,只是在实习期间的压力影响下,因现实环境与期望值的不符,最终中断实习、退出、离职,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和事情发展规律,该类属学生以后不会在酒店行业工作。包括那些因为父母压力而忍耐实习的学生,其多数会考虑在毕业后转行。对于该类属学生而言,其自身在这个过程中是很痛苦的,自身的痛苦还会传递到家庭和身边人,用消极方式抵制实习,最终退出。这段无果而终的学习经历无疑是失败的,通常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印象。

对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则是另外一番天地,其本身职业定位与酒店行业需求吻合,在实习后很快融入队伍,积极的工作表现还会加快这个融入过程,在毕业实习后很可能转成为正式职工,该类属学生的学习、实习、工作经历都较顺利。

所以本研究对准备报考和正在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意见,通过技术手段测试、包括自我评价后,若是认为自身职业定位不符合酒店行业特征就不要报考,或者寻求机会转换学习专业,寻找适合自身职业定位的学习方向。

(三)研究结论对学校和酒店的启示

对于学校而言,从招生入学开始到毕业三年时间,会按照专业培养方案逐步推进培养计划,希望通过系统训练可以培养适合酒店业发展的合格人才。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因其自身职业定位差异而无法成长为酒店业人才,这对学校培养而言是一种无效工作。

这样的情形对酒店同样存在,在经过初选、面试、培训、分岗后进入工作岗位,酒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实际情况中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满意,工作不认真,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还会对工作氛围带来负面情绪,通常在很短时间内退出、离职,这样的结果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对此类学生的录用也是一种无效工作。

所以,对于学校和酒店而言,建议要有甄别地选择适合的学生就读酒店管理专业,或者说要建立一定的遴选机制,将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匹配职业定位的学生充实到行业中来。

参考文献

[1]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69-472.

[2]曾磊,谷冠鹏,张健英,等.旅游专业学生酒店职业认知与就业意愿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276-280.

[3]严亦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留职意愿研究―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28-130.

[4]adkinsCL.previousworkexperienceandorganizationalsocializ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5(3):839-859.

[5][英]登斯库姆(Denscombe,m.),著.怎样做好一项研究――小规模社会研究指南(第3版)[m].陶保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8,73-89.

[6][英]卡麦兹(Charmaz,K.),著.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杨楠.运用职业锚理论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5):75-79.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研究实际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由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中国最强的本土酒店品牌华住酒店集团正在迅速崛起,国外酒店集团在中国逐步退出,确立具有本土化的的“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业初中级管理人才匮乏问题、激发高职院校的活力问题以及缓解酒店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高职同类院校酒店专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和高职酒店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为我国酒店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贮备人力资源。国际酒店集团逐步退出中国市场,随着旅游者消费升级和经济的腾飞,中国酒店管理人才正在走出国门为世界酒店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酒店服务业的改造升级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参与,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将化解我国当前酒店发展的人才“瓶颈”,为新一轮国有酒店集团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二,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密切产教融合,激发高职院校的魅力与活力。随着酒店行业对人才争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将逐步向学徒制转换,单体酒店或者酒店集团最终将会成为主体,企业将会对教学方式、教育培养目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高职院校适应服务经济的发展,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实践意义。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更难已经成为了社会不争的事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实现高职大学生与酒店管理层的“零”对接,从内因上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读秀、国家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GoogleScholar等学术数据库或资源平台进行检索,以及对我校图书馆、资料室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并对检索和查阅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如下相关研究:第一,国内外对比研究。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姜国华指出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四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代表:一是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中,学徒、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参与方有各自特定的责任;二是英国“三明治”模式,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践再进行学习,以从学习到实践再到学习的工读交替的模式实施人才培养;三是澳大利亚模式,国家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或培训标准,企业或行业根据实际需求增开特色内容,校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国家、地方和企业标准的有机衔接;四是瑞士“三元制”,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企业提出具体内容要求,行业与学校负责制定标准,校企合作实施教学,行业监管。第二,两大板块: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南京旅游学院汪亮指出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较早的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与英国洲际酒店集团进行合作,尝试“23446”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千岛湖洲际、喜来登两大酒店品牌合作,成立了洲际实验班与喜来登实验班,以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监管为突破口,培养人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酒店管理专业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合作“冠名班”;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也在积极地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洲际酒店集团合作成立“洲际英才学院”,以“校中厂”的模式积极实践现代学徒制,努力实现“校企合一”“师资合一”“课程与培训合一”等校企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三个层次: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四川省蚕丝学校侯静敏研究了我国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施行现代学徒制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具体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方式方法;广州市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黎艳晶指出大力推进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教学模式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政、校、企三方联动,构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王显成从做好系统顶层设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标准化管理体系、改革学校教学组织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思考和建议;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贾皎从师资创新、课程创新、培养手段创新以及文化渗透等方面,研究和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常州工学院陈晓艳指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探索,构建了现代学徒制创新培养模式、“产业导师+学业导师”的双导师制。第四,三个层面:地区与政府层面、院校与企业层面、专业与行业层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秦炳旺指出酒店管理专业的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必须明确各方利益诉求,政府要明确学徒的准员工身份,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酒店要寻求更多权力与责任,酒店和学校要发挥学徒沟通桥梁的作用,第三方机构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路径,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保证现代学徒制项目顺利实施;《现代学徒制“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一文基于现代学徒制为酒店管理专业提出“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期破解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困境,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酒店专业对口就业率,为酒店行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新鲜血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思考》提出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企业明确自身社会责任,为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酒店专业实习生管理对策

酒店专业是一门实践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兼具基本操作和管理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对酒店专业的建设上,纷纷采取与酒店合作――即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但鉴于校企合作下的实习生管理模式尚不成熟,管理不善将对学生和酒店均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校企合作下的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进行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下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管理现状

酒店专业的校企合作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充分利用学校与酒店资源进行教学与管理,以实现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长的人才培养方式。此培养方式的核心在于学校和酒店共同制定酒店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将合作渗透到教学计划、体系、方法和过程的每一方面,充分实现学生、学校、酒店三方参与,互惠共赢。

实习生的“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以及合作的三方参与,决定了校企合作下的实习生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校企合作下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的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双方配合度欠佳

校企合作在酒店专业学生的培养上,采用的模式不同,培养的效果也存在差异。许多高校的校企合作双方配合度不高,其合作主要停留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接收上,在学校将学生送至酒店参与顶岗实习后,学校就较少地参与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实习生管理主要由酒店进行。在实习期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工作问题无处诉说,感觉被学校遗忘,酒店无人搭理,问题积累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实习收获较少。

(二)酒店的实习生管理制度不健全

实习生是尚未毕业而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的学生。因学生实习时间较短,且实习结束后是否留任酒店未知,酒店通常不会制定较为健全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在实习生招聘和岗位分配方面,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兴趣专长,根据酒店岗位用工需求进行分配;在实习生培训上,较少针对岗位及实习生个人素质进行针对性培训,且缺少有计划的阶段性培训;在实习生考核和激励方面,大部分岗位考核标准和正式员工一致,但却未能享有正式员工的福利及奖励。

(三)酒店与学生对实习存在认知偏差

酒店将实习作为填补岗位空缺的一个途径,将实习生视为酒店的普通员工,并按正式员工进行工作要求。实习生将实习视为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专业素质的一个专业学习阶段,认为自己的角色仍是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工作为辅,更多地获得指导、支持和谅解。由于二者存在认知偏差,酒店重视实习生的工作贡献,而实习生重视自我成长和专业收获,会导致酒店与实习生之间产生矛盾,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较低,酒店部门效益下降、顾客投诉增加、管理困难。

(四)实习生综合素质不高

实习生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专业技能、学习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在实习管理中非常重要。首先,实习生的角色转换不及时,会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出现消极怠工、对酒店和学校产生厌恶感;其次,实习生的专业技能不过关,不能独立完成岗位工作,需通过一段时间的在岗学习,才能逐步融入工作团队,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了此进程的速度;再次,实习生的适应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较差,出现问题或受到批评,不能客观进行处理,多反映在主观抱怨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优化校企合作下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管理的对策

为解决校企合作下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管理问题,本文将从学校、酒店和学生三个利益主体出发,探索优化校企合作下实习生管理的对策。

(一)学校――全方位参与实习管理

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要分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学校应该全面参与。在实习前,一方面,学校要与酒店签订详尽的学生实习协议,并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针对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开展定期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学校要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让学生对实习做好各方面准备;在实习中,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方面的导师宜选择辅导员或者酒店专业教师担任,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管理,对学生的思想上进行及时辅导,并负责与酒店导师及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实习生问题;在实习后,学校要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验收,对实习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并且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如案例分享等,进一步强化实习效果。

(二)酒店――健全实习生管理制度

酒店应结合自身的岗位需求和学校的学生培养计划,建立一套针对校企合作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在岗位分配方面,尽量按照实习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岗位分配,并且适当提供轮岗的机会;在培训上,要定期针对岗位及实习生个人素质状况进行考核和相应的能力提升培训;在考核和激励方面,制定合理的劳动强度和薪酬制度,对实习生的劳动配额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习生表现突出应得到和正式员工同样的奖励,而且应该设立一些针对实习生的奖励政策,以达到激励的作用。

(三)学生――提高综合素养

在实习前,学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正确认知自己的角色转变。在学校期间,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礼仪、抗压、沟通等素质学习也应予以重视。在实习中,要虚心学习岗位所需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应理智地寻找酒店部门负责人解决,并在问题和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冬.加强星级酒店实习生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内蒙古财经大学职业学院为例山东省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实习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

[2]谢宝田.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酒店实习生管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3]魏静.山东省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实习管理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就业观念;供需错位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144-03

作者简介:郑岩(1967-),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

基金项目: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分会“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大连大学2010年度教学改革基金资助。课题号:LX2012Y231。

一、问题的提出

酒店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我国酒店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酒店管理教育和业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却一直为供需错位问题所困扰,酒店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宾馆饭店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能人才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我国酒店管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酒店管理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了就业与专业错位现象。一方面酒店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选择酒店就业的人越来越少。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是对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说明,全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大都改变了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初衷,在毕业后选择了其他行业。酒店行业对员工需求标准与旅游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大学生对未来理性追求和对现实感性认识间存在的矛盾,导致了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供需错位”。到“十二五”期末,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由2010年的1150万人,增加到1525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70万人。调查显示,近年来,酒店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据2012年1月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公布的最新五星级酒店名录显示,全国五星级酒店已达651家,各地待建、在建及已竣工的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的酒店项目约有500家。预计到2015年,全国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将突破千家。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酒店)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因此,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应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前景与市场需求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入境过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已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目前,我国有22万家旅行社、14万家旅游饭店、30万家住宿机构和2万个规模以上旅游景区。

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旅游人才。《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149亿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高级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能直接创造出1740万个工作岗位,将占总体就业机会的23%。此规划科学预测的就业数量充分反映旅游景区与酒店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这为酒店管理专业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我国酒店业飞速发展。据2010年统计,我国星级饭店已达180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就已经超过600家。我国星级饭店从业人员180万人,旅游院校毕业生327万人,其中高校165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62万人。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大酒店中大专、中专甚至高中学历者仍是酒店从业人员的主体,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较少。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国际集团化管理酒店在我国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国际化酒店管理能力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旺盛。这使得酒店业越来越愿意招聘和录用具有酒店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毕业生。从全国酒店管理人才市场调查情况来看,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常受业界的欢迎,但由于国内酒店管理本科生源数量有限,无法满足酒店用人的需要,酒店管理人才“卖”方市场特征非常明显。总之,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市场存在着需求总量逐年增长、供需缺口较大、供给结构不尽合理等现实问题,酒店管理人才紧缺的形势特别严峻。

三、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aSSiSt”对策

解决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问题需要高等院校、社会、学术界、业界以及毕业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学术界应做的研究(academy)

专家学者应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目前,我国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供需状况与就业意向调查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研究主要侧重于某特定地区,并且很少将大学生的特定专业融入到研究的范畴。同时,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大都偏重于情商培养等外在就业适应力的研究,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有待于作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旅游专家学者应将研究领域延伸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动态、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领域,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供需状况和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供需错位现象,并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引起更多学者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思考和研究,从而丰富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等相关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状况、就业现状和择业意向研究提供指导。

(二)毕业生应做的努力(Student)

郑岩: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郑岩: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就业的主体,要实现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就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了解旅游企业的需求,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提升就业能力。热爱是干好酒店行业的第一把“利器”。首先,从主观上加强对酒店行业的认同,认识到在旅游服务工作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如锻炼人际沟通的技巧、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次,从行动上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参与教师科研、教改项目,参加旅游考察调研、旅游策划等活动,在培养自身旅游组织、策划、公关、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学习旅游、热爱旅游、愿意与酒店业共同成长的决心与信心。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但受传统思想影响,旅游服务被认为是“伺候人的活”,因此不被众多学生尤其是家长认可与接受。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一定要正视现实,转变观念,找准理想职业与现实就业的平衡点,积极寻找机会就业。学生应当针对自身的思想实际,不断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与从业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到旅游服务工作中。

(三)学校应采取的措施(School)

美国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学校应更加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对毕业生职业心态进行教育。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酒店行业的认同。这方面授课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到酒店业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变部分学生心中导游服务、接待服务等工作低人一等的观念,调整学生的择业心态;此外,可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从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中激发对本专业的热爱。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此外,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

(四)行业应采取的对策(industry)

星级酒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主阵地,学生在旅游企业能否获得较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旅游就业的质量。旅游就业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酒店业发展大

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各旅游企业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成长提供一个好的机会。旅游企业要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做好内部员工的培训,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首先,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其中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人才破格提拔任用制度等,并为员工设计好发展的“通道”,建立起旅游企业素质型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为优秀员工提供带薪脱产培训、学习以及境外培训的机会。第二,构建学习型组织。旅游企业可将组织培训、自我培训、跨地区培训与海外培训结合起来,鼓励员工自发性参加各种与其工作有关的培训课程,在旅游企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社会应采取的策略(Society)

宏观就业政策的改善将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本行业就业产生积极作用。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确定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同时,改善与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的劳动、人事、户籍制度等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促使毕业生市场更自由灵活。因此,政府方面应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健全人才配置渠道、设置更多的职业指导师等方式,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广大民众转变对酒店行业的偏见,正确认识和评价旅游企业大学生员工。要认识到旅游服务工作是社会分工重要的组成部分,使整个社会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以提升旅游企业员工的社会地位,为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六)旅游管理部门应实施的方案(tourism)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实施技能人才培训、选拔、职称评定等系列措施,使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方面的从业人员都有相应的职称评定,如酒店设立高级、中级厨师等职称,把技能人才筛选出来,使酒店行业更加具有吸引力。各地要将旅游人才培养工程纳入到当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在岗位培训、导游培训、旅游人才信息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大力培养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旅游人才,包括酒店经营管理、外语导游、中高级导游、旅游策划、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人才。鼓励酒店行业培育和引进一批酒店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对旅游领军人物给予重点培养,促使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丽,朱巧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4-5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7

关键词:本土酒店;企业文化基因;识别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泰伦斯•迪尔教授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长期企业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该书于1981年7月出版后即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企业文化深植与组织内部,并在组织内部生长蔓延。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学术界分为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两派,前者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现阶段已有的企业文化对组织有什么样的影响,后者则侧重研究企业文化的形成以及动态发展等问题。

二、企业文化认同与企业文化基因

企业文化认同指的是作为企业一员的个体对企业文化一致性的动机和需要,赞成和认可。企业文化认同的层次有认知层次的企业文化认同、情感层次的企业文化认同以及行为层次的企业文化认同等。关于企业文化基因的研究,早在1982年就由nehon和winter引入到演化经济学的研究中,英国学者查理德•道金斯出版的《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以及苏珊•布莱克摩尔的《themememachine(谜米机器)》都有关于对企业基因的初步论述,最先完整提出企业Dna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tichynoelm.和ShermanStratorf教授,上述两位美国学者在1993年完整的提出了企业Dna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作为非自然生物体与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的遗传基因,正是遗传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稳定形态和发展,以及变异的种种特征。国内学者诸如赵传海、吴秋林,朱克江对企业文化基因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基因对于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学上认为,带有遗传讯息的Dn段称为基因,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所以,如果基因存在缺陷,那么生物体就难以适应周围环境,最终将被淘汰。企业文化基因也是如此,关于企业文化基因,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将其定义为:企业中具有遗传功能的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发展的元素,这些元素综合作用的累积结果形成了企业文化,进而影响、制约甚至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本土酒店企业文化基因识别实证研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对酒店企业文化的研究,企业界也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在本研究中,笔者选取广东佛山X酒店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说明酒店企业文化基因识别以及酒店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近40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外资酒店登陆中国市场,中国酒店业先后经过了高速发展—动荡调整—稳固整合等发展阶段。X酒店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本土酒店的发展历程,因此本文选取X酒店作为研究对象。酒店企业文化从属于企业文化范畴,酒店文化的内涵在实质上是与企业文化相同的,但是,酒店行业因其自身特点,又有一定的独特性,作为服务行业的酒店,其核心内容就是酒店在提供服务性产品时所形成的酒店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1.备选基因选择。根据企业文化基因的概念,运用德尔菲技术从人员和公司历史沿革两个方向选取了以下几条路径作为寻找X酒店文化基因的主要维度:1.1国有公司,X酒店作为一家国有公司,“国有单位”是公司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研究,由研究小组运用运用德尔菲技术得出以下文化基因:重组织、较强的规范化运作意识、人文关怀气氛浓、官僚风气浓、比较保守。1.2旅游开发实体,X酒店位于旅游度假区内,公司主营业务不仅有酒店,还有高尔夫、景区等开发实体单位,这些实体经营单位,既是独立的企业法人,相互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由于X酒店位于度假区内,特别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因此,由研究小组运用运用德尔菲技术得出以下备选文化基因:注重社会效益、市场意识强、协作意识强。1.3稳定的管理团队,X酒店属于国有公司,通过对X酒店管理人员摸底分析,发现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这些人的责任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在公司文化中明显的体现出来。事业单位领导人的背景给公司决策和经营带入明显的稳健特征,经过研究小组反复论证,利用德尔菲法得出以下备选企业文化基因: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求稳健、创新精神不足。2.研究设计。根据研究小组利用德尔菲法确定的12项文化基因,笔者对X酒店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由4部分组成:(1)受访者的个人资料:年龄、性别、工作部门、职务、工龄等,用以反应不同类别的员工对酒店企业文化的看法;(2)企业价值观;(3)体制性价值观;(4)管理性价值观。问卷共50题,涵盖了酒店经营和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被访者根据自己的认同与理解对每个问题进行打分,认同程度越高,分值就会越高,每题分值设定为1—5分。受访者由研究小组从酒店抽样产生,采取无记名方式。此次调查共收到问卷98份,有效问卷95份。3.结果。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最后确认X酒店文化基因排序如下所示:市场意识强—事业心强—责任心强—人文关怀气氛—注重社会效益—协作意识强—重组织—较强的规范化运作意识—求稳健—官僚风气浓——比较保守——创新精神不足。其中“官僚风气浓”、“比较保守”、“创新精神不足”这三个备选基因因为评价结果在“一般”以下,不能接受为公司的文化基因。

四、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下,酒店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符合自己酒店的企业文化,而建立自己酒店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对本酒店进行文化测量。企业已有的文化,有些是被酒店员工作认同的,有些则不然,本文通过统计等数学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本土酒店的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译本)》[D].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颜爱民.企业文化基因及其识别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1]:119-124.

[3]朱克江.企业文化对企业基因改变的作用分析及成功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5]:156-160.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实施保障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及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检验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等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和工作能力,从而适应行业及职业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属于应用型、职业性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职业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实践教学不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当下本科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构建“真实环境”认知实践、“洛桑模式”工学交替、“带薪顶岗”专业实习、“康乃尔模式”研究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并阐述其实施保障措施。

1.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酒店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教育既不同于基于技能培养的高等职业型教育,又有别于高等理论研究型教育,主要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满足酒店行业实际需要,即熟悉酒店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系统掌握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职业素养和管理理念,能进行实际操作的职业经理人。因此,要求高校酒店管理教育由原先的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相结合,构建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基本技能层次:“真实环境”认知实践

酒店管理认知实践是专业基础课,旨在强化专业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在第一学年上学期,学校分别选择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的豪华酒店安排学生见习,参观考察,要求学生亲身参与酒店一线对客服务工作,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酒店服务礼仪、中西餐服务知识、酒水知识、前厅操作知识、客房服务知识等;要求学生观察酒店内外环境,关注酒店产品,熟悉企业文化,增强酒店融入感,使学生初步掌握酒店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熟悉酒店的基本运作。这一层次的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结合紧密,研究方法主要是演示、观察和验证。

2.2专业技能层次:“洛桑模式”工学交替

“洛桑模式”工学交替是认知实践的后续发展,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三、四学期,分为两步:一是将专业课程与酒店工作岗位和岗位群相对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计出若干工作板块,教师边讲授边操作,教师充当管理员,学生充当学生服务生或顾客角色,按照酒店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演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设计并展示。二是在校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进入酒店,按照酒店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现场“体验式”实习,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前厅、客房、中西餐、宴会服务与基层管理,让学生充分接触酒店,进一步熟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侧重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2.3综合技能层次:“带薪顶岗”实习

“带薪顶岗”实习是指将学生安排在酒店的某一岗位上,在指定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和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六学期、第四学年的第七学期。与普通实习实训有所不同,带薪顶岗实习需要学生履行员工基本职责,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中、西餐服务与管理、酒吧服务与管理、宴会服务与管理、酒吧、茶艺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要求学生掌握酒店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管理,了解和熟悉酒店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上岗就业积累经验,也给酒店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让酒店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2.4创新创业层次:“康乃尔模式”研究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

“康乃尔模式”研究实践以校外实习基地(酒店)为平台,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第八学期。学生分散联系实习和就业单位,教师跟踪、指导学生参与酒店经营、策划、营销等管理方面工作,教师与学生搭建起的酒店管理与研究“共同体”,研究实践包括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研究涉及酒店客源市场的调研、酒店员工、客人满意度的调研、酒店成本控制体系的研究、酒店市场营销策划等,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分析报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整个学习期间相关知识的梳理和观点创新的环节,老师充分利用毕业实习(设计)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并能够将理论论文的观点运用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

3.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3.1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实践环境主要指校内实验设施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践环境主要指基础实验室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以模拟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管理实训。校外实践环境是指与一线旅游城市的知名酒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认知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基地,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

3.2改革实践课的考核、评价制度

改变以实习周记和实结等感受性记录为考核依据的做法,要求学生围绕工作过程逐一梳理具体实习岗位的工作细节,客观反映实习岗位的工作步骤、流程、要点和存在的问题,采用学生自我考评、实习酒店考评、指导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

3.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或到品牌酒店企业挂职锻炼,了解酒店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聘任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酒店企业精英担任实践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酒店人才是我国酒店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已成为酒店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战略。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构建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深入性,关系到学生择业的正确性,需要学校、酒店、学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胜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究[J].旅游纵览,2015,(7):276-277.

[2]于世宏.教育云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2015,(1):45-46.

[3]李萍,薛兰兰.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专业实习角度分析[J].消费导刊,2014,(4):193-195.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9

关键词: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

现代学徒制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工学结合为模式的典型特征,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既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又以学徒角色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诸多学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经过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化,学徒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积极的一面逐渐大于消极的一面;同时,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也不断应用到了教学实践中,从实践中发现一些目前仍存在的弊端,同时得到现代学徒制不管改革更新的启示。

一、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1.现代学徒制的概念。关于学徒制的概念,apprenticeSystem,主要指的是按照师父带领徒弟的方式,使徒弟学习并获取一项职业的或者行业的专职技能和知识原理的一种职业教育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学徒制对于工业替代手工业的革命应接不暇,产生了职业学所,后期西方国家政府重视学徒制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学徒制,发展为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现代学徒制主要是传统的学徒工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融为一体,既是学生,也是技术工人,即一个个体两个身份。学校接受企业邀请为企业派出学徒人力,企业为学校实习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接触实际技术的践行。因此,现代学徒制的特征是工学结合。

2.相关理论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当前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改革研究,其中关于学徒制方面的研究诸多,本文主要从学徒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这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的概括。学徒制对于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有着正反两面的意义。谷芳(2010)指出学徒制在我国实践在目前值得职业学校和企业借鉴的积极意义---(1)师徒关系亲密,利于掌握专业技术。(2)以获得专业技术能力为最终目的。(3)理论学习、技能学习、行业愿景与职业道德几者共同形成于同一学生一身。(4)理论联系实践,纯理论知识传递的瓶颈得以解决。(5)学习目标明确,可促进学生学习专项技能。(6)具有相应的行会监督管理,学徒制的灵活应用有外部制度保障。陈俊兰(2011)指出,我国目前毕业生众多,从招聘条件、职位需求、企业发展、行业前景、地区条件等诸多方面来看,学徒制有着强烈的需求,确实具有深入研究和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然而,学徒制具有否定意义的一面,也有学者提出。吴玉伦(2009)提出了学徒制的弊端,他指出,学徒制的确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一些教育机构或学生本人过分依赖于实际操作的学习,而忽视理论基础的掌握;师父作为多年技术工人,在教授学生技术时或多或少带有自身经验、捷径或偏见,并不利于学徒完全掌握该门技术的实质内涵和正确操作。因此,正如陈俊兰(2006)所指出的,学徒制的构建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不断改革的,首先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学生工的基本权益,保障学徒制平稳运行。

二、现代学徒制理论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

现代学徒制理论应用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中,具有发展性的意义。学徒制是一种教育和培养技术人才的模式,特别针对需要某项特殊技术能力、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专业,学徒制能够有效的弥补学校纯理论学习的瓶颈,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1.实践探索。本文以徐州技师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应用为例,分析现代学徒制理论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探索。徐州技师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13年开始实行学徒制的实践,与徐州海天假日大酒店合作,创办“海天假日班”,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委培式”工学结合模式教育方法。该方法相当于招收学生、酒店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培养协议,酒店企业委托学校培养学生,学校为酒店企业培养差异化人才,二者共同制定教学培育方案,共同培育学徒(学生)。第一年,学校理论学习、基本专业技能学习,中间穿插酒店企业文化理念。这一年会聘请合作酒店企业的师傅来校进行专业知识的授课。第二年,酒店企业设置学徒工作岗位,跟着自己的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专业学习。此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都要按照岗位考核标准进行,工资奖金薪酬福利待遇等同于同岗位的酒店企业职工。第三年,工作熟悉与毕业阶段。此阶段学生按照要求达到学校的学历、学位要求,结束学业,并且根据在酒店企业实习的情况确定自身的就业工作岗位以及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2.优势与弊端。上述实践探索中,学校教育与酒店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学徒制模式,对于学生获得酒店管理与服务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以及为酒店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骨干,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系列弊端。

2.1对师傅的管理的瓶颈。对师傅的管理瓶颈主要体现在考核方面。首先,一般酒店管理专业课的教师,很多都是从酒店聘请的多年从事该行业的师傅,也就是说,这位老师既是学校的老师,也是企业的员工,具有双重身份。学校聘请师傅的目的是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然而学校只是聘请的师傅,并没有强力约束;师傅是酒店员工,酒店的目的与学校的目的并不同。因此在考核师傅授课方面产生了矛盾。其次,酒店外聘师傅向学生传授的课程非常专业,非常具有实践性和经验性,学生都是新接触该专业,并非专业人才,因此很难对酒店外聘师傅的教学质量打分,很难对其进行考核。

2.2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的瓶颈。不能笼统的说这类学生全部学习自觉性不强,然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能相对来讲文化课水平较低,也存在叛逆、任性的性格,同时,他们都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生,年龄相对偏小,对自己的学生和学徒身份并不是很容易接受,对自己的未来似乎罕有思考。很多不愿意吃苦、对酒店管理行业有偏见的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过程的认同感、归属感极低。学校对这类学生在适应学生与学徒角色转变、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转变的指导和引导不完全到位。2.3学校管理体制的瓶颈。一方面,学徒制的实践受制于学校管理上的体制约束,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体制缺少创新。具体变现为:学校并未将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改革,一向沿袭旧的课程教学模式;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并未深入改革,停留在聘任教师与分配学徒的表层;学校对于师资的可持续发展并未全面合理规划及不断更新;双师教师认定、教师的专业培训并未有效落实等等。

三、现代学徒制理论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探索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的学徒制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的弊端,本文提出几点启示。

1.针对师傅管理瓶颈:创建人才库。创建学校外聘酒店师傅的人才库,激发酒店师傅乐于教学、善于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首先,根据平时业绩、经验、能力、学历、资质等方面,挑选酒店管理行业中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编入师傅的人才库,这是改善师傅管理瓶颈的人力资源保障。其次,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考评要求,出台人才库人才申报条件和要求;出台教学考核办法;出台奖惩政策,包括物质奖励——奖金的提升、精神奖励——职位的晋升、物质的惩罚——奖金的扣除、精神的处罚——推出人才库。

2.针对学生职业目标瓶颈:优化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对酒店专业的偏见及对此专业、职业的不认同感和非归属感的问题,除了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前景展望课程、举办优秀先进酒店管理人才讲座等途径之外,在课程设置上,应由学校与酒店合作,甚至聘请专家,进行酒店行业工作需求调研及思考酒店管理专业行业具体工作岗位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愿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立开展适应教、学、做三合一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选用及时更新的、延伸补充的教材和资料,使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完全渗透和融合专家论证按照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来设置教学课程和实践安排具体实施与即时分析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与信息回馈继续创新改革。

3.针对学校管理的瓶颈:深化政府、酒店企业、学校合作。第一,设计优质政府支撑。各级地市政府机构应出台相应政策,率先对学徒制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的肯定,并提出相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办法;统筹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力量,加强对学生、学徒在实践环节的薪酬、社会地位等的支持及肯定;制定一些有效办法缓解酒店管理行业就业难的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学校、企业的权利义务,为学徒及毕业生合法权益的保障提供法律依据,也为学徒制的发展提供制度性的保障;给合作酒店相应的补助如税收减免等办法,促进他们培养学徒和社会专业人才。第二,加强酒店企业配合学徒制的积极性。避免一些酒店担心用工荒问题而不愿悉心培养专业人才的问题,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在酒店企业的实践,对于酒店企业来说,可以招聘优秀的学徒在毕业之后到本企业正式工作,或者按照“招生招工”的办法将毕业生全盘端,对口就业。让学生从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进行转变的过程,对酒店企业和酒店管理职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原意为酒店企业服务,为酒店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创造人才红利。第三,学校做到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保障。“职业教育院校,务必开放其教学体系,扩展其与外界企业的联系,保证在校、学徒教学适应社会工作需要。”因此学校要创造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的空间,首先要调研酒店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才能实施具体的教学课程,选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适合的教材。其次要建立外聘酒店师傅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再次要与酒店企业保持联系,强调师傅带徒弟来学习在校理论所不能学到的专业技能,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工学结合的各种模式。第四,深化合作。建立完整统一且贯穿在校理论与酒店实践的教学管理机制,以“成果共享”为合作原则,互惠互利。如成立新的机构,囊括酒店企业与学校,由企业和学校分别安排集团负责人,以充分利用学校理论教育、酒店企业实践教育、行业协会监督促进三者合一的全方位合作为目标。作为学校提供学历教育、技能鉴定、课程教授、课业教室,获得毕业生及职业资格通过率,作为酒店企业提供师傅、实践课程,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获取所需人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业有成、就业率提升。新机构可对二者的具体需求进行即时的调节,建立平等交流平台,酒店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招生等各种,学校对企业人才进行“差异化”针对性培养,推动学校与酒店企业的发展,促进行业的发展进步,实现多赢。

作者:黄瑞皎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郝迎成,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探究,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4).

[2]黄镜秋,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酒店管理行业研究篇10

abstract:thehotelpositioningplanningandfeasibilitystudyisanintegralpartoftheconstructionofthemodernhotel.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dustrymarketofmodernhotel,hotelpositioningplanningandfeasibilityreportattractmoreandmoreattentionbythehoteldevelopers.thescience,feasibilityandoperabilityofhoteldevelopmentaretheproblemsworththinking.thisarticleanalyzesanddiscussesthehotelpositioningplanning,feasibilitystudyreportanditsextensionandthecontinuousguidanceprocessofthehotel.

p键词:酒店定位策划;可行性研究;分析和探讨

Keywords:hotelpositioningplanning;feasibilitystudy;analysisand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014-05

0引言

现代酒店是以住宿为基础,涵盖餐饮、娱乐、康体、购物等多项活动的综合性场所,现代酒店服务对象复杂,且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城市经济、旅游和交通等的发展,助推了国内酒店业的高速增长,截止2014年底,中国的酒店产业现已成为拥有客房250万间(其中,有160多万间属于星级酒店客房)、价值44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而科尔尼最新的报告《中国酒店产业的增长空间》则认为:未来10年,中国酒店产业将达到1000亿美元,拥有630万间客房,每千人房间拥有率达到8个。中国的酒店业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点,其爆发性增长在未来十年还将持续不减。

酒店,尤其是高星级酒店在建筑规模、功能配套、投资额、建设周期等方面需要注重的市场因素更多更复杂,即使是类型相似的酒店,其规模、功能、流线也因运营管理和品牌档次的不同而差别巨大,酒店建设的主题特色则更没有标准化模板。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和酒店产品类型的不断丰富,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越来越受到酒店建设相关人员的重视,已经成为了酒店建设及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早期的绝大多数酒店并没有重视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开发商往往直接引入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单位和酒店管理单位(自营酒店则不需引进酒店品牌或管理单位),这样的结果,往往不能满足投资商的真正需求,或者说仅能满足酒店使用现阶段或短期的需求――产品开发无市场前瞻性,无法满足酒店建设经营与市场的对接和可持续发展。

酒店定位策划及可行性分析报告是酒店项目开发的最前期阶段,直接目的是为建筑和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同时,在项目的决策、实施、经营等阶段也具有指导作用。

就酒店建筑设计过程而言,这是个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建筑类型(商务、度假或精品等)、规模体量、功能需求等的传达与提炼并不能在设计开始之前就能梳理得无比清晰准确,它通常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模糊到具体的过程,业主就需要前期策划中的市场定位指导;而就室内设计而言,酒店星级档次、个性的彰显和设计造价等则需要随着前期定位和建筑设计进程的推进而调整;此外,可行报告还包括了对酒店经营期的预测,酒店品牌的选择、经营业绩的评估等。

总结酒店开发实践,笔者认为,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研究是现代酒店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投资商应该“市场主导,策划先行”,最佳的酒店开发方案是“策划、规划、设计一体化并阶段性更新调整”,即寻找合适的酒店策划顾问机构,在酒店项目开发前期就完成整体定位策划和财务可行研究,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发展灵活指导酒店建筑规划、室内装修、品牌引入、开发运营、改造升级等环节,实现酒店的科学开发和良性运营。

2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

简单地说,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研究就是基于对市场外部及项目内部条件的分析研究,梳理内在需求和酒店未来开发的思路,实现酒店功能的高效合理,同时,通过财务预测酒店建成后的经营情况,最终确定酒店的可行性及投资回收期。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定位和财务可行预测。

2.1基础分析内容

酒店策划和可行性研究,必须有开发依据,综合宏观局势和微观环境,对酒店发展做出科学研判(见图1)。

①宏观层面,要把握酒店长远发展的政策、经济、城市和文化环境。

政策环境:对项目有利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是良好的投资保证。旅游开发与酒店业政策、地产政策的支持和变动会较大程度影响高星级酒店投资的数量、规模及收益率。

城市环境:城市区位、交通、形象和规划发展,是酒店定位开发的起点,良好的城市发展现状及清晰的发展规划,为高星级酒店开发类型、客源定位及中远期经营预测提供了基础。

经济环境:城市和区域产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直接影响着高星级酒店的发展,酒店的客源消费水平、客源流量以及入住率都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息息相关。经济基础越好,相对来说酒店的发展越明朗,越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住客。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包括酒店自身的文化及酒店所处地区的文化。酒店自身文化即酒店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星级酒店而言,良好的文化背景是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的增加酒店客源。

②微观层面要考虑项目条件、市场环境、开发商实力、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五大因素。

项目条件: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资源优劣势等均影响了项目自身品质的高低,如何凸显优势、弱化劣势、甚至化劣势为优势,是酒店策划分析前期的一个重要部分。

市场因素:当地酒店市场开发现状(数量、档次、功能、品牌等)及酒店客源市场构成是影响高星级酒店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指导项目酒店开发最直观最重要的分析部分。酒店市场的开发水平和饱和度,直接影响了项目酒店未来的规模、档次和品牌等定位,而酒店客源的构成情况,直接决定了高星级酒店的类型和客房入住率水平和房价水平,进而对酒店的经营效益和生产发展产生影响。

开发商因素:开发商自身的实力是酒店发展的支撑,有实力的开发商更有条件开发出高品质的酒店项目,且更能促成酒店项目的完成。

竞争力因素:竞争力是高星级酒店发展的外在威胁。特别是伴随着高星级酒店投资热、高星级酒店产品同质性强、高星级酒店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科学评估竞争市场情况,合理评估自身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潜在竞争力因素:潜在竞争因素包括项目周边拟/待建酒店开况、周边城市酒店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一些新兴业态的替代功能。虽然是辅助参考因素,但对高星级酒店市场的影响也较为重要。

2.2定位内容

酒店定位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酒店类型、档次、规模、功能、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涵盖投资项目该注重问题的各个要素。

①类型定位。

酒店开发依托的区位环境、资源条件、客源市场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酒店开发在类型上也不尽相似,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酒店发展类型也更为丰富且综合性更强(见表1)。

②档次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将酒店按等级标准是以星级划分,分为一星级到五星级5个标准。星级越高,表示旅游饭店的档次越高(见表2)。

③规模定位。

按照目前国内和行业划分标准,酒店项目的开发规模方面有如下几种可能的方案(根据行业经验,各酒店品牌对酒店规模有一定限制或要求,若酒店项目_定引进品牌,除市场因素外,还需综合考虑品牌要求,见表3)。

④功能定位。

从建筑设设计、室内设计及酒店管理三方面分析,酒店的基本功能分区为客流区与非客流区二大部分(见表4)。酒店功能及分区布局还取决于该酒店本身的定位及项目周边的环境,要合理配套功能板块并解决好其中各功能组区本身及相互之间的关联。

⑤管理模式定位

目前国内酒店常见的管理方式主要分为五类:

业主委托酒店顾问公司顾问咨询管理;

业主自主经营管理,结合加入国际品牌特许经营(贴牌经营);

业主自行经营管理;

委托国内酒店管理公司经营管理;

委托国际酒店品牌管理公司经营管理。

2.3财务预测分析内容

现代星级酒店投资发展现状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投资的主要特征有投资周期长、投资成本不可逆以及投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品同质化严重、投资盲目跟风现象严重、投资完后项目运营问题复杂等。

基于以上投资特性与问题,酒店开发财务投资预测显得更为必要。酒店财务分析是对酒店未来至少10-15年的经营成果进行的量化分析(见表5),既要立足于现阶段,又要保持一定的预见性,能为目前和未来发展变化的酒店投资决策服务。

3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延展性

酒店的开发本身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酒店开发有阶段划分且阶段性目标不同。

因此,一整套系统科学的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不仅作为一个前期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存在,它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伸展性。

在中国,因为很多酒店开发项目背景复杂及酒店市场的发展等原因,一份可研报告经常无法满足开发商的全部需要,因此,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也应该随着酒店开发的阶段不断系统深化和动态更新。

3.1定位策划和可研分析

酒店定位和可研分析(详见第2节)是酒店酒店开发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是酒店顾问最基本最传统的服务产品。主要包括酒店建设基础条件分析、酒店定位、管理模式、酒店功能及服务特点策划等定性内容,以及总体规模、设施设备和面积、市场及财务可行性研究等部分定量内容。

3.2技术指导服务

酒店确定市场定位和可行之后,基于前期总体定位方案确定的酒店规模、功能、档次及投资规模等,有两项关键工作需及时展开:

一是项目规划及建筑设计。酒店策划顾问公司需进一步编制“酒店项目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酒店各项功能技术指标等,协助甲方向设计单位详细说明酒店整体定位、功能定义及技术指标、建筑设计要求、酒店与项目中其他业态的相互关系等,协助设计单位顺利开展设计工作;若管理公司能够快速确定,酒店策划顾问公司需依靠管理公司提供的酒店设计、建设、采购、开业等标准制定技术服务细节,实际上部分定位标准在前期定位策划和可研分析中已有所展现;若无相关品牌引入,根据业主需求,酒店策划顾问公司可根据自身酒店设计的经验指导业主方完成建筑设计开发。

二是酒店管理公司引进(如前期已确立引进国际/国内管理品牌)。管理公司引进过程比较复杂,在确定品牌方向的情况下也需要至少6个月时间才能基本完成,且由于很多开发商缺乏与管理公司协同合作的经验和能力,面对管理公司提出的各种要求不知所措,这也需要酒店顾问公司通过前期商务谈判帮助开发商正式引入管理公司并争取相应的权益,此外,酒店管理公司的确定也可更好帮助开发商按时顺利的推进酒店建设工程。

3.3开业筹备指导服务

打造一家高品质酒店,开发建设是首要前提,然酒店要顺利开业经营,设备和物品采购、经营管理体系建立、酒店服务规范w系、酒店人力资源储备、市场推广及营销计划、设备试运营、开业仪式筹备、酒店试营业等开业指导也必不可少,针对第一次介入酒店业的开发商,酒店策划顾问还应根据需求制定详细的开业筹备计划书。(对于引入知名国际/国内品牌的酒店,开业筹备指导由品牌管理公司指导完成,该顾问环节主要针对自营酒店项目)

酒店大型设备及系统采购顾问服务内容:包括对甲方提供的电梯、消防、暖通、给排水、强弱电等各采购项目的采购任务书、服务建议书、采购合同等采购文件提出优化建议。

酒店开业物品采购顾问服务内容:开业物品包括FF&e类(固定装置和设备,装饰布艺,织物、装饰灯具、艺术饰品、地毯等);oS&e类(运营用品和设备,家具、器皿、视听设备等),顾问公司需根据功能布局、经营情况假设、业主投资概算编制开业采购预算,审查及界定。

经营管理计划编制:建立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服务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等。

服务规范体系服务内容:包括酒店房务(前台服务、商务服务、礼宾车队、通讯网络服务、客房服务、公共区域、洗衣服务、客户接待综合服务等)、餐饮(中餐、宴会、西餐、咖啡厅、大堂吧等)、康乐(Spa中心、健身、泳池等)、会议等板块的管理体系和服务规范。

人力资源体系建立:建立人事管理制度、定义岗位责任及人员编制;设计薪酬福利体系、编写员工手册、制定培训计划等。

酒店营销体系建立:制定酒店营销战略,组建和培训酒店营销团队;建立酒店营销团队激励和管理制度;建立酒店营销网络。(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酒店总体Vi规范;设计酒店宣传资料文稿图片系统;提供酒店印刷品样本及清单;设计酒店市场销售方案及价格体系等。

设备试运营:所有机电设备提前15-30天试运行,测试其性能;特别是空调及强电,给排水部份。

开业仪式筹备:自选管理团队或酒店管理公司制定方案,成立专职小组;聘请专业推广公司全面执行;准备及排练(3个月);现场营运模拟演习,各岗位模拟开业后正常运作。

酒店试营业:提前一个半月作部份及全面清洁;30天内全面准备试营业;各部负责所管区域,公共部份由管家部全面负责;特别注意房间异味的清除。

3.4升级改造指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酒店客房、餐饮、会议、康体娱乐、后勤等各个版块的市场标准都有可能不断演进,而自身条件可能受建筑等条件制约,竞争力和吸引力逐渐退化。受酒店使用损耗和市场发展影响,一般一家酒店经营5-8年后或将面临提升改造,这样酒店就需要顾问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编制新一轮的定位提升方案。

若一家酒店在建设前期就选择了合适的酒店顾问公司,那么在早期的定位策划和可研报告中就会有一些前瞻性的定位,比如酒店在规模体量、客房面积、功能设施等方面就会预先对未来至少10年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并一定程度超前开发,那么酒店在后期的改造升级中需要投入的资金、时间、资源就比较少,只需根据市场做一些补充定位或定位提升,并在内装设计上进行更新,从而减少建筑结构、功能布局方面的大型整改。

4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涉及的学科论

一个酒店的开发-建成-运营-持续发展,必然是多方人员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也是各方人员在不同的立场上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沟通、整合形成的共识。从学科性质分析,现代酒店开发几乎涉及了多门学科理论,市场、建筑和设计、艺术、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相互关联、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开放的系统的体系,使酒店的建设和发展有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保障。

市场学相关:针对市场目标群体的年龄、收入、需求、行为习惯等特征,确定酒店未来客源群体的构成。

建筑和设计相关:酒店经营需要以建筑为媒介基础,同时,酒店品牌档次直接由室内设计装修所展现。

文化相关:企业文化和酒店形象识别,文化内涵几乎可以渗透到酒店建筑和设计、甚至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经济学相关:酒店提供的服务和客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商品,酒店的建设成本、投资回报率、利润率等因素对酒店设计和经营有直接影响,酒店开发的市场特征可形成投资可行性研究结论。

管理学相关:酒店管理模式,会深刻影响到酒店内部功能布局以及服务流线的布置。

5结语

现代酒店规模或大或小、档次或高或低,类型更是丰富多彩,但其发展的阶段性和生命周期是恒定不变的。为让酒店在有限的生命力延续性更强、绽放更多光辉,实现并超越酒店投资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唯有关注并重视其投资、开发和经营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步步为营。

而对应于酒店发展不同设计阶段的要求,可将定位策划报告分阶段制定,并不断深入和细化,将加强酒店持续开发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袁琦.酒店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2]白扬.经济型酒店策划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