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机械科技十篇农业机械科技十篇

农业机械科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25

农业机械科技篇1

   农业机械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支撑。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农业机械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有效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但是,与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缺失,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不足,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大型农业动力和高端复杂农机具进口依存度高,水、肥、药利用率低,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差距明显,在产品品种上,国外达到7000多种,基本上所有作物的所有作业环节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而我国仅有3500多种,还主要集中于三大粮食作物;在产品结构上,国外拖拉机已经发展到500马力以上,大型、多功能复式作业装备普遍应用,而我国能够批量生产的大马力拖拉机还在180马力及以下,200马力以上特别是动力负载换挡等核心技术还未突破,中小型农机具较多;在技术水平上,国外广泛采用数字化设计、柔性制造技术,集成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而我国大多处于中低端水平,高端装备缺乏或基本依赖进口;在产业规模上,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一家公司;占我国国土面积45%以上的丘陵、山地沟壑区适用机械严重缺乏,机械化水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多数仍处于人畜力阶段,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状况下的农业正常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的发展。总体上讲,发达国家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先进技术至少领先我国30年。造成这一局面有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支撑新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农业机械科研的基础,是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随着公益性科研院所改制、转企、归并或撤销,院所自谋生路,主要精力忙于生产经营,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重视程度减弱,共性技术研究步伐缓慢,不能有效支撑新产品的开发。由于大学学科建设不足,重要前沿和原始性创新匮乏,生物、信息、自动智能化高新技术与工程技术缺乏融合,导致缺少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农机重大产品开发尚停留在经验设计阶段,新产品开发周期长达23年,比国外先进企业长一倍;新产品技术产业化转化时间长达3年以上,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第二,企业自我科研投入能力有限,不能有效支撑创新投入。长期以来的低价格政策,造成农机企业经营艰难,无力投入。目前,虽然受内在需求拉动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推动,农机市场产销两旺,但受农机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农民购买力制约,产品价格始终处于市场底端,利润很低,利税率不到4%;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1%,严重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

   第三,现有农机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合力不足。许多农业装备技术研究院所转变为企业后,所承担的共性、公益性技术供给职责大大弱化,院所缺乏投入的动力和供给的积极性。企业科研能力弱,作为主体参与创新的能力不强,研究、开发、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运行模式,产研、产学处于一事一议的松散合作状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尚未确立,制约了农业机械的自主创新。

   因此,要转变和突破现状,应对当前土地流转集中、农业产业化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形势的变化,农业机械行业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建议,

   第一,加大农业机械产业作为公益性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机械产业是直接服务于事关我国食物安全、农民就业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是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桥梁,具有普遍的公益性。建议设立农业机械公益性技术研究专项,持续支持农机作业技术原理和机构原始创新研究。

   第二,加快建立农机行业共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农用动力、拖拉机、收获机械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一批相对独立和面向全行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性科研创新平台,设立平台专项运行经费,支持行业重大科技项目的持续创新。

农业机械科技篇2

一、柏林国际农机会议论文内容简介

现按会议分组的专业,将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拖拉机和运输(1)轮胎与土壤系统包括特大轮胎和低压轮胎等动态特性、载荷、受力分布、轮迹、滑转优化等;(2)拖拉机底盘包括支承系统、铰接拖拉机、多轴底盘、静液压驱动等的特性,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路感油泵特性,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3)拖拉机及驾驶包括拖拉机驾驶和计算机控制,三点悬挂参数,拖拉机一犁系统的智能监视,拖拉机的发展和在土耳其、西班牙地区特点等;(4)拖拉机振动、噪声包括拖拉机噪声分布,乘座的振动,振动对土壤粘附性能的影响,驾驶室疲劳强度等;(5)运输工程包括自装卸拖车的重量,商品土豆运输系统等。

2.耕作与土壤保持(1)保土耕作制度包括保土耕作的实践和试验机架,不同农机具和农机化对土壤的压实,亚土层土壤压实,土壤的通行特性和工作特性的测定,并联双轮对土壤的压实和移动,减少轮子、链轨板对土壤的有害影响,土壤和犁,不同耕作系统的能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2)拖拉机一犁系统包括犁的作业载荷、犁地阻力的变化,速度、耕深与犁工作部件的受力,不同拖拉机系统对灌溉地的压实与能耗,窄铁轮在水田作业,以及苗床整备机具,苗床土块分布,作业时土壤水分的快速测定等。

3.田间作物的生产(l)谷物收获包括谷物新收获方法试验,田间直接脱粒收获,高湿谷粒的联合收割机脱粒机构,不同玉米收获方法的能耗,联合收割机茎秆粉碎装置等;(2)饲草收获包括饲草茎秆的切割,饲草的压碎与干燥,高密度草捆,散草的堆垛,圆草捆青贮,饲草青贮的物理特性和透气变质,提高饲料质量的机械处理和热处理,青贮玉米的产量测定,饲草收获机风送管的自动控制等;(3)水果和特种作物收获包括柑桔收获机器人,土豆收获的微电子技术等;(4)肥料和厩肥利用包括肥料运撒的物理性能,固体和液态肥料的撒施,液肥加工,提高固体肥料利用效果,施化肥机的颗粒流动,草地施厩肥等;(5)土豆、大豆、玉米地灌溉,草毒地喷水调温以及农作物特性数据库,近红外测定苹果品质,用充气轮测定种子,速生薪柴林用装备,间隙吹气的遮阴效果,土豆秧的火焰清除等。

4.植物保护(1)提高喷雾质量包括提高药液混合均匀度、雾滴均匀度、喷射均匀度的研究和方法,改进喷射系统和喷杆设计,建立自动监测系统,静电喷雾等;(2)防治化学污染包括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通过计算机优化,药箱处理,非化学防治等。

5.畜牧业及牛奶生产(l)自动化挤奶系统包括挤奶台、挤奶系统的对比和发展前景,信息收集和传感器置放地点,标识系统,乳牛心态测定,环境和卫生,挤奶器优化,挤奶机器人,液力挤奶等;(2)猪群管理及畜舍设计包括不同猪群(母猪、仔猪、育肥猪)的管理,喂料系统,环境、称重与体形测定,猪舍设计,栅状地板载荷,畜舍垫料(草、旧报纸),禽舍通风、降温、机械化转运等。

6.贮藏、千燥和加工(1)粮食贮藏和干燥包括谷物干燥机理和模型,不同干燥方法对比,谷层厚度、状态对干燥的影响,冷冻、微波和对流的应用,湿谷贮藏工艺、能耗;(2)太阳能干燥包括农作物、药用植物的太阳能干燥和计算机管理,牛肉的冷藏过程分析,豌豆热于燥及贮藏质量,谷物和菜籽吸附性对干燥的影响,果品分级,干胡萝卜的再湿过程,农作物废料的沼气化等。

7.自动化和控制(l)计算机应用包括农机信息标准化,过程控制计算机,自动化的微机系统,谷物收获图象分析,水果收获机器人及其视觉系统,农用机器人的适时网络,温室内机器人;(2)计算机辅助农业(caF)包括土壤耕作系统的图象评估,谷物收获过程优化,田间自动化灌溉系统,排水系统caD,坝址选定;(3)过程监测包括种子发芽的计算机监视,盆栽作物的彩色图象系统,温室气流控制,农村废物沼气化过程监视,以及核磁共振质子测定水果成熟度,农用红外照相机,高速移栽机等。

8.人体工程与安全(l)安全标准包括欧洲共同体的农机具安全标准,房舍规划标准,植保人员的安全要求;(2)农用车辆的人体工程包括车辆行动分析,驾驶室热环境,乘座振动及支承系统改造,计算机辅助防止驾驶事故;(3)改善作业条件包括改善兽医、人工授精技术员、救护员的工作环境,降低挤奶员的噪声危害及袋装肥料提升杆的载荷分析等。

9.运用研究(])系统分析包括联合收割机市场分析,田间作物种植的咨询系统,美国中西部农业发展知识系统和农场决策支持系统;(2)规划方法包括农场设备投资规划方法,小规模机械化的优化,用于确定边际面积的软件包,仔猪繁育规划,苗木优化分布和管理规划,以及农用运输统计,农业管理哲学等。

10•模拟与模型(])机器运动包括农机线性运动模拟,转弯的侧向运动学,不饱和土壤内的溶质运输模型;(2)动态模拟包括车辆的动态振动分析,乘座振动信息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优化,拖拉机载荷谱与疲劳寿命预估和发动机检测的专家系统;(3)饲草收贮包括饲草收割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青贮的空气渗透损失以及厩料处理的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11•机械设计(l)优化设计包括农机性能优化的战略,农机具的CaD,自装卸牧草车的新型割台和联合收割机逐稿器和清选装置,滑块曲柄机构降低速度浮动的改进设计;(2)液压系统设计包括农用液压系统的模块设计,拖拉机操作的压力流调节系统和静液压操作系统的动态分析,以及7千瓦柴油机燃沼气和低压燃气(LpG),联合收割机维修费用和中小企业的产销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

12•干旱半干旱国家农业生产都是发展中国家机械化题目。涉及的国家有亚洲的中国(含台湾)、印度、叙利亚和土耳其,非洲的摩洛哥、坦桑尼亚、苏丹、突尼斯、尼日利亚和乌干达,拉美的古巴和巴西。(1)土壤耕作包括畜力牵引架,耕作机具试验,块根集堆锄,适耕期;(2)地区特种作物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的能量投入和产出,茶叶机械化,旱作高粱栽培,灌溉甜菜地除草,旱作巴黎果的灌溉效果,甘蔗机械化收获,奶牛饲料的青贮系统等;(3)温室包括温室参数、设计,土管热交换的周围空气加热,以及小规模农业机械化的合作经营,小榨油机和油料工业规划,低洼地作物生产的水利设施规划设计等。

二、世界农机技术发展动向

综合分析上述各专题交流内容,可以看出近期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向。

1.保土耕作,减轻土壤压实,减少耕作能耗,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实践,仍继续发展

研究土壤耕性、通行性和压实性,轮胎和链轨板的形式、载荷分布,动力机的支承系统,犁和耕作机的配置,耕作制度和耕作规范(速度、耕深等),耕作的农业生态环境等,对保土耕作进行完善和提高。

2.收获新工艺新技术有较大发展

改进传统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清选分离机构,提高收获潮湿谷物的能力;谷物收获新工艺,尤其是田间直接收获工艺有了突破,取得了可行的成果;饲草收获中推行饲草打碎,发展散草收贮和圆草捆袋装青贮等工艺,对提高饲草收贮工效和质量都有明显作用;柑桔的视觉和彩色图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自动化收获的机械手开发,苹果、葡萄收获的机械手也已有人着手研究。

3.防治环境污染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牲畜粪便堆积侵占土地,污染周围水源和大气,并使大气暖化;粪便处理,液态和固态厩肥的加工、运输和向大田、草地施撒机械化是近期发展的热门课题,研制的新成果也不少;施用厩肥后,田间残磷增多,危害作物已引起注意,有的国家已经作出限制施用的决定。农药、化肥施用过多,土壤中残留量超标和污染水源日趋严重;提高化肥施撒质量,提高植保机械喷雾性能,从配药、雾滴形成和均匀喷射到减少飞逸散失的技术和装备以及静电喷雾、非化学防治都有发展;旧塑料容器多得成灾,已建立回收制度。

4.完善和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机械系统

牲畜的识别装置、生产环境控制、喂料系统、称重系统、活牲畜和畜产品运送机械,均在不断完善和提高,重点是根据畜禽的生育生长特性,通过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进行环境和饲养的优化和自动调控。如根据挤奶量、体重调控喂料量和喂料成分,根据产蛋量调控禽舍内部环境等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优化投入。

5.农产品贮藏和干燥技术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降低能耗

建立农产品品质的数据库,应用红外和近红外进行果品分级和品质评定,应用模型技术研究干燥工艺过程,应用微波技术和对流技术提高太阳能用于干燥的利用率,发展冷冻技术提高谷物的贮存质量等。

6.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几乎进人了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用于运用管理,有计算机辅助农业(caF),农场决策支持系统和咨询系统,防止拖拉机事故的辅助驾驶系统;计算机用于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的辅助设计,有设计排水系统的CaD,农机整机的CaD和部件、零件的caD和cam;计算机用于作业过程研究,有种子发芽、废弃物沼气化过程计算机监视,图象分析和数据处理,各种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系统;模拟技术和数学模型的求解,多数都依赖于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用于过程研究和自动化控制,与传感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除力学参数的传感继续有发展外,光、热参数的传感、采集和图象处理技术也有较大发展,促进人们对作物生长特性、动物生育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关系的了解,进而带动工程技术的开发,促进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机、电、仪一体化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

农业机械科技篇3

【关键字】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生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也顺势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肤浅的论述: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句名言,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依靠于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机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转为农业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措施之一。只有把农业机械化的科研成果采取示范推广或其他的方式,向农业机械的使用者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所以,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新机具只有通过技术推广应用后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新的农业机械才能被农民所接受,新的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若没有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最好的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只不过是一件陈列品,没有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对人类就没有贡献,就没有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切实地把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做好,农业机械化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成为农业的生产力,农业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

二、目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在新机具的使用性能或者新技术研发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农机化推广应用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有的地方没有专职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只是由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派员负责,缺乏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使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较难开展。而且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的办公条件亦比较简陋,普遍存在推广经费不足、推广的方法和技术比较落后,推广设备已经严重老化,以及没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等问题,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方面带来了诸多难题。

另一方面,作为农业机械的使用者,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民心理是因循守旧,这种心理直接导致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难以被农民所接受,农民存在对农业机械新机具、新技术保持观望甚至怀疑和抵触的态度。这种传统落后的思想和抵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变得困难,妨碍了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先进生产力集中地表现在农业机械化应用上。要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发展现代的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建设更具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在生产力以及生产质量的水平,必须通过现代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使农民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转移,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加强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的办公设备和条件,培养一支具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稳定农机化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使他们更好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二)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方法

由于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是面向农村推广应用,推广对象主要是农民,所以,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认识到农民思想比较因循守旧,对新生事物的认识以及接受方面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推广的渠道上,应该利用现场示范或者视频播放等比较直观的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可以结合样机展示和图片教学等方法。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农业作物、农艺要求等具有适应性的农业机械进行针对性地推广,以引起农民对农机化新技术或新机械的重视,让农民或者机手直观地认识到新技术的效果,从而引发他们对新技术或新农业机械的兴趣。同时,把建立实验示范基地作为地区推广的重点,通过示范基地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使他们亲眼见到农业机械新机具或者新技术使用后的实际效果,从而转变传统的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农业生产行方式,主动将新农业机械或者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去。

(三)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广大农民是使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主体,因此在选择新技术和决策的时候也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在这方面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技术培训,着重在农村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转变农民传统的观念,使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增强他们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四)加强农业机械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相互配合

农业机械化技术科研开发单位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要做到密切配合,把科研开发以及推广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要建立示范推广基地,科研开发与技术推广通力合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负责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工作,同时把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或新机具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地向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单位反馈,使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单位更好地对新技术或者新机具作出技术改进。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发新的农业机械和新技术。两个部门相互配合,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提高农业机械新技术和新机具的使用性和适应性,研制出地区适应性广的农业机械,做到优势互补,协调合作,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农业机械化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科技篇4

一、  现代农业的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一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科技化,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时品种的优良化,二是装备的现代化。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纵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意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二、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日益明显。

(一)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化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推动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农业机械投入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

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现代农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二)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促进农民想非农产业的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农机户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饿主要载体

节本增效关键在科技,重点是实现机械化。如果科技进步跟不上,机械化水平提不高,仅靠增加物质投入,只能造成成本增加、收益递减。按照新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科技应用可以走出农业投入报酬递减的困境,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增长向效益增长转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高校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良、精量播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由农业机械来实现的。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抢收抢种、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在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靠农机。

(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农业机械化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农业机械化促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和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五)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农业机械化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农工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机械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性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我国农机发展现状

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728.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2005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同比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同比增长40%,。高性能、大功率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全国机械化各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尽20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机收水平超过了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种和收获水平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3500万个,全年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2829亿元。

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这许多突出的问题,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农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仅为38%。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是三多三少:即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单一的大田机具多,设施和园艺机械少。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普遍存在质量和性能不可靠问题。农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步伐不快。三是农机服务领域不宽,许多农机服务项目局限于田间作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四是农机化投入资金少,融资信贷能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低,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五、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机械化是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应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节本增效为中心,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因地制宜,示范引导,重点推进,打造农机作业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服务品牌,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如今,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后国家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化。

(一)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政策法规建设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根本。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要求,应通过农业机械化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促进措施上,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充分调动农民及各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强化农机安全监督工作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发展新技术、新机具单靠农户自己购买是行不通的,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产业促进政策。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需求。通过制定积极的引导政策,探索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机化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力争在水稻栽植、玉米收获、经济作物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等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基本解决农机化技术薄弱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保护性耕作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技术示范区的实施规模,探索行之有效的推广新方法。

(四)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购买和共同使用农业机械。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和农机生产厂家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高素质农机化人才队伍

农业机械科技篇5

1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才能促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得到突破性进展,不断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让土地实现增收,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才能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拉动整体经济的增长,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通过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将农业土地的产出率、使用率、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综合劳动生产力的增强,一定程度还能提升其抗灾能力,逐渐推进科教兴农的先进理念,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下,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才能有效地提高其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主要内容。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农机装备、管理经意、农业科学技术,其中基础是农业机械装备。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首先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只有普及农业机械化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的支持与推动下,农村综合生产力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促进农村生产劳动得到平稳转移的实现,提高小城镇发展的速度,促进农村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因此,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应该得到加强,现代农业如果要得到成功就必须要用现代的农业机械来装备,这才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主力因素,让农业机械化得到普及,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就需要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中国的机械化普及程度还比较低,这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水平,就需要让农业具备一定量的大型农业机械工具,达到整个种植过程到收获都机械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让我国农机化发展得到整体性的进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同步,并得到稳定的发展,协调发展工农城乡之间的关系,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与时俱进,让我国广大的农民都享受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成果,逐渐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对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实现,才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利用农业机械化进行劳动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其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水平得到高标准、大规模地提升。此外,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一定程度上还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因此,农业机械化若能实现普及,我国农机化就能在新时期国际农产品竞争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2存在的问题

2.1农机市场不规范,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不完善

农机市场不规范,部分假冒伪劣产品以及相关配件、零件影响着农技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购机利益与信心[2]。目前部分农村农机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缺少专业的人员,基础力量薄弱,特别是一些乡镇农机站的建设没有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没有认真落实相关方案,另外各种经费没有放入预算管理中;部分农机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对于工作也是有心而力不足。

2.2农业动力机械与机引机不配套,农机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机械闲置和不配套情况的出现,导致大部分机械都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制约农业现代机械化的发展[3]。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属于一次性投入很大,回收期比较长,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民不愿意进行投资;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部分已经富裕的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比较迫切,但是受到国家各种政策方面的影响,贷款比较困难,影响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发展对策

3.1改善观念,强化意识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期,不能以为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否则,会造成农机的过度更新与淘汰。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是需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对服务意识的增强,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4],积极推行适合多种农产品生产的农机具,如收获类机械、种植类机械、养殖类机械与农产品分类、运输、储存、保鲜等产后处理这类的机械,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3.2提高农机队伍的素质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顺利地实施科教兴农,才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当然这也是广大农民非常希望的。农机干部与农机操作人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益,会影响到农机技术推广的普及程度及农机作业质量。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要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会出现很多新的产业,其中经济作物的品种也会随之增多,而且农业生产过程中其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5]。在相应增加新型农机具种类的同时,也要将控制、农艺、生物工程系列、电子等先进科技集农业机械于一体,现代农业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掌握科学技能,才能顺利地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进程,让现代农业机械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3.3创新技术

在2012年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着力抓好种植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不仅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为农业机械化大规模推动服务。农业结构在调整以后若要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对农机技术实施创新[6]。现代化农业机械要满足生产到收获全过程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各种各样的农作物需求。因此,要推行技术创新,要多研究、多开发实用性较高、多规格、多种类、效率高、复合型、最好一机多用、小型化的农业机具,让广大农民都能用上高效率、成本低、经济合适、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

4结语

总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整个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且还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来鼓励与保障推动其发展,逐渐向高效现代化农业进军。

5参考文献

[1]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2):245-248.

[2]杨宁.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0(1):37-39.

[3]田庆河,柳慧娟,刘兴凤,等.农业机械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53.

[4]卢修红.浅析加快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20):68-69.

农业机械科技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走中国特色农机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1重新认识并定位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最初认识,是建立在田间机械作业替代部分人力和畜力作业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现在依然影响着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理解。一提起农业机械化,大多数人本能地认为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田间机械作业,田间机械作业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代名词。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应重新审视农业机械化,正确理解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内涵。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而言,农业机械化要经历从选择性机械化,发展到基本机械化,再发展到全面机械化。www.133229.Com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看,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逐渐扩大并呈开放之势。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初始起步阶段(1949—1980年)。这一时期是田间机械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建立,土地相对集中经营,客观上为中大型田间作业机械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田间作业机械从初期的以手扶拖拉机为主,快速过渡到中后期的以中大型拖拉机为主,中大型田间作业机械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当时工业发展水平低,尤其是农机工业和能源工业发展水平更低,农业机械的品种极为单一,应用范围狭窄,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是体制转换阶段(1981—1995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细碎化的土地承包经营限制了中大型田间机械的应用,中大型田间机械作业迅速弱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了暂时的低谷。同时,农民逐渐成为投资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农机工业有了一定发展,适应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机具、农用运输车应运而生,农业机械的应用领域开始扩大,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是市场引导阶段(1996—2003年)[1-2]。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农用工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更具灵活性、广泛性和适应性,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机产业初步形成,农业机械的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四是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至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启动付诸实施,规模逐年扩大;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法律已经出台并全面贯彻落实,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开始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设计制造、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支撑作用。

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机械化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制造方面看,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从装备方面看,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部级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范围不广,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仍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化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3.1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3]。

3.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3.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4]。

3.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3.5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部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部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4参考文献

[1]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4-5.

[2]陈栋栋.我国进入减人增机发展现代农业新时代[j].现代农业装备,2009(11):34-35.

农业机械科技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物化,也是农艺科技成果大面积、规范化实施的载体。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机械化的程度都比较高,农民不再为农地流更多的汗,农村也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最苦的地方。这些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进行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关。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化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素方面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农业机械化,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对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农机化服务体系是衔接农业机械和农户的桥梁,是农业机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途径,主要措施有:第一,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投入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使过去由国家和集体投入为主,变为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新机制。第二,开展市县级农机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重点站建设升级竞赛活动,推广农机科技示范园的成功经验。第三,强化农机技术与质量监督,维护用户权益。一是加强农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和推广鉴定工作;三是加强农机使用质量跟踪调查。第四,搞好成果转化。一是加强农机新机具的研制开发,将人才资源与资金、市场有机结合;二是认真实施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大农机科技投入,加快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尽快改变农机化发展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

二、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懂服务不懂经营的思想观念,把试验、推广,服务、开发新产品与经营联成一体.走进市场、利用市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组织技术人员深人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有偿服务,将技术优势、服务优势与信自、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收增效,发展自身,壮大实力。不仅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和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力度,发挥好项目带动和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还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完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推广体制是以省、市推广总站为基础,以县农业机械推广站做牵头,以乡镇农机站位纽带的纵向推广模式,而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民更加迫切的需要新的农业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要,需要建立起新型的纵横互补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农机推广工作机构既要执行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工作,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建言,又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农民思想动向,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各农业机械推广机构还要加强农机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系,及时向他们提供第一线的信息,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农机设备的性能,扩大农机推广的领域。

四、构建农业机械化的绿色设计与推广应用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在考虑其农作业实用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环境属性,所以,要大力提倡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与推广,具体措施有:第一,农业机械动力装置的绿色选型设计。绿色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以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可燃气发动机。第二,农业机械关键部件的绿色设计。技术与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优化组合的变量施肥技术的应用,改进播种机的内部结构,使之节省动力且排种效果好;研制如声控或光电式的新型播种机来降低对能源的需求。第三,农业机械液压系统的绿色设计。农业机械传动采用的液压系统,应加快以水代替矿物油的研究,减少石油消耗和漏油污染。

五、放开思维,勇于创新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市场需要来组织实施推广项目,引进优势农业机械技术,打破当地以往单一的耕作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高效作物。另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也需要与经济相结合,需要采取各种办法,适当的采取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证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也能提高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六、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现代化观念

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需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些农村从业人员科学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认识到新型农机机械设备的优势,很多农民因此而错过不少降低劳动成本,增加实际收入的机会。这种现象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农民观念过于保守,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另一个原因就是对高科技认识不足,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了他们的眼光,作为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对这类事件责无旁贷。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及机构应坚持技术推广工作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成熟性,要注重新形势下新的环保形势的要求,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科技种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环保节能技术。

七、总结

农业现代化要做的方面很多,需要调整农村的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现代化耕作的意识。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需要各级、各方的参与,农村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大力引进先进农机设备时,往往会面临一些经济问题。政府部门还应大力推进并健全农机补贴政策,从经济上帮助农业机械化的尽快普及,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雅雪.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J].福建农机,2009,(01).

农业机械科技篇8

1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服务不到位

尽管农业机械技术在多方面有了新突破,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但这只是开展农业机械推广的基础,还需要将其有效地推广出去,使农业经营人员了解到机械技术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其重要性。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并不完善,很多相应的技术服务不到位,导致很多农业人员对技术并不能够完全了解。换言之,就是科研机构在研究出最新技术之后,并没有任何相应体系将最新技术宣传给农业生产者,使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并不知向谁请教,既并没有相对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对农业机械新技术进行推广和指导,出现任何错误或者是使用不当的情况也无人问津,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

1.2农民的素质水平偏低,农业机械技术较难普及

农业机械技术在大力推广的过程中,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水平。农业机械在制造的过程中,会采用很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因此,要想在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技术,还需要农业经营人员有一定的素质水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原来的生产模式存在不同之处,以前是全靠人力,现在是靠科技与人力结合。因此,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素质水平,还需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简单来讲,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最新技术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更多的农业生产人员积极使用新技术。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从事农业的生产人员素质水平比较低,阻碍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

2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遇到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提升政、农对农业机械业技术推广的了解

要想做好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提升政府、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了解,让他们了解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好处,如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益等。同时,做好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也是有效促进农业健康、持久发展的基础。所以,还需要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各项指导,不能只将其放在口头上,应落到实处。可以多举办一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活动,制定相应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方案,多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解决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存有的实际问题,健全推广体系,做好推广工作。2.2扩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宣传范围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是阻碍农业机械技术顺利推广的重要障碍。因此,要想解决这类问题,还需要在农村加强宣传,扩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宣传范围,使更多从事农业的生产人员有机会了解农业机械技术,了解农业机械技术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了解农业机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了解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免去他们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后顾之忧。上述所有的推广信息,都需要通过扩大宣传范围,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来传递给更多农业生产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宣传活动要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促使他们对农业机械技术有更多了解。

2.3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是从农业机械技术研究一直到农业机械技术真正实施的过程,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会涉及到机械技术选择、机械技术指导及机械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内容。所以,相关部门要全面考虑机械技术推广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采取最为合理的经营模式,如可将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通过独营或联营的形式,使农业生产人员能够一起生产。对于机械技术推广后遇到的各类问题,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一一作答,或者是上门指导,落实好相应的配套服务,为农业机械技术的顺利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农业机械科技篇9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控制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发展始终是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深化,对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需求也不断增加。针对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进行相应研究,强化对其的质量控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特点

1.1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点

农业机械设计的功能与制造的质量是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关注重点,但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则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农业机械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上[1]。同时,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的使用需求,对于农业机械对环境对自然的影响却不够重视。而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既要考虑到农业机械的可用性、适用性,还要考虑农业机械使用中与环境的关系,既保证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也重视农业机械的安全性能,还注重农业机械的环境保护问题,减少农业机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污染。因此,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具有极为明显的系统性特点。

1.2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性特点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业机械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对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可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也越来越复杂,涉及到更多的专业、学科及技术,只有真正做到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要想有效保障并提高农业机械的性能,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掌握并结合众多相关学科知识,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融入更多更加复杂的学科,真正将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1.3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助力。这就要求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要全面考虑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及未来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深化,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也围绕着农业生产的使用需求而不断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创新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科学技术、制造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也为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助力。1.4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时,既要考虑到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与使用质量,也要预判其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结合预判断情况制定更为合理的优化策略,使设计与制造更科学,减少农业机械使用中发生故障、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使用效果,真正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因此,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应当坚持前瞻性的特点。

2加强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粮食,民以食为天。而农业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是我国传统产业,是国家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为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迅猛,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巨大推动力。在传统农业机械设计中,人们主要关注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将提高使用效率作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关键内容。但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则更强调农业机械的人机一体关系、农机与环境一体的关系,在保证农业机械使用效率的同时,做好农业机械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数字机床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实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数字化、现代化的不小差距。因此,要加快我国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实力的提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必须加快相关新技术的应用,模拟出机械运行的状态,预判机械的性能状况及机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调整,减少农业机械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提升农业机械使用的自动化水平及生产效率。因此,加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控制,不但能够优化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还能系统性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为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3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控制思路

3.1创新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为了丰富农业机械的产品类别、功能体系,在农业机械设计时要加强使用功能创新性的研究,在设计时充分引进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设计阶段就体现出创新的理念,同时通过数字模拟技术的运用及时发现机械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针对性地优化设计方案,在降低设备故障率同时降低设计成本的投入[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深化,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企业涌入农业机械市场,想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更需要企业提升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创新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应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农业机械具有极为复杂的结构、相当繁多的功能,这使得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装配线结构也相对复杂。为了能够保障、提高农业机械总装配线的工作次序及效率,必须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时监控,并针对那些特定的复杂环节进行及时跟踪。所以,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实时数据,保持大量的信息流动。依靠人工来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信息流,是无法保证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只有引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构建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借助科技的力量专门管理、处理生产信息,使装配生产变得更精细、精确、高效,人们无需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来处理繁琐的数据信息,还能避免人工处理数据可能的失误,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水平与效率[3]。

3.3应用数字化技术

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融入了数字化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我国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一直表现着创新力不足、信息资源不够的问题,使得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而iCaD等数字化技术的有效使用能够解决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相关问题,大量利用信息资源以提高农业机械制造的效率,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效益。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创造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

3.4确保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协同联动

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是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中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两个环节,两者之间能否实现科学的合作与联动,会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的生产与使用,实际上有不少极为优秀的农业机械设计作品没有考虑大量制造的可能,而无法真正投产制造并投入使用。这对于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的发展创新影响极大。而且,要保证并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同样需要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两者之间的融合。实际上,这完全可以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来达到这一目标,并提高农业机械设计的时效性,降低农业机械制造的周期,使两者有效地协同化发展。

4农业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4.1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环节

在农业机械设计的开始,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明确农业机械各部件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开展科学合理的设计,制定设计方案,以有效提升农业机械的性能,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选择,以确定最科学合理的方案,保证后续的制造环节能够有序开展。具体来说,要注意这样几个环节:1)确定机械设计的原理,结合生产实际需求开展结构设计,使农业机械的性能与外观达成一致;2)要保证农业机械的运作方式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3)设计师要进行全面审查,保证设计出的机械产品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要根据设计要求核对并计算设计图纸,将最初的设计稿与确定的设计定稿进行对比分析,开展定型设计,保证农业机械的性能。

4.2农业机械制造环节

从零部件角度来看,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离不开优质的零部件,在进行农业机械装配前必须全面检查所有零部件的性能与质量,剔除那些不合格的零部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针对外观进行检查,确保零部件不存在肉眼可见的问题。2)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零部件的性能进行抽检,并提供检测报告。在此基础上,考虑零部件安装的环境,特别是针对金属零部件,要考虑到热胀冷缩的问题,在装配车间设置温度调节设备,防止零件使用性能下降。3)还要运用高压喷洗、超声波清洗等合适的方式清理零部件,保证零部件的清洁度,比如可以选择低泡型清洗液配以高压清洗,使用水基金属清洗剂时必须控制清洗时间等[4]。从人员角度来看,要提高农业机械装配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按装配规程进行装配操作,绝不能私自更改装配方式与形式,以减少人为质量问题,提高产品品质。同时,要执行装配责任制,明确每个环节装配人员的责任,有责必究。还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机制,农业机械设备出现装配问题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其成因。从管理角度来看,要注重完善装配工艺,制定科学合理且易于操作的工艺流程,并随着技术的进步、设计的变更不断改进工艺,有效控制农业机械制造的质量。同时,针对重要工序要设置质量控制点、制定操作指导流程,对所有操作工进行岗前培训,只有通过考核的操作工方能上岗作业。从装配环境来看,要保证作业环境的整洁度、清洁度,这是农业机械装配制度及员工工作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创设整洁有序、干净明亮的环境,使农业机械制造活动顺序有序开展。

农业机械科技篇10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S修等农机化技术。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3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

2.1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2.2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