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口腔医学的概念十篇口腔医学的概念十篇

口腔医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11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1

例如,口干症的病因可以追寻到口腔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口腔软硬组织病变,多种口腔黏膜病或系统性疾病相关的口腔表现,颌面部感觉以及运动障碍,灼口综合症,包括三叉神经在内的口腔颌面部神经疾患,以及其它与癌症和/或放射治疗相关的口腔并发症。同样,越来越多的内科疾病存在口腔病理表现。例如,牙周病已经被内科学界确定为除眼、肾、足、血管、神经损害之外的"第六并发症"。因此《口腔内科学》作为关注内科学与牙科学之间的交叉特定研究领域有其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4]。《口腔内科学》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提出要归功于美国的莱斯特-柏克特博士。莱斯特-柏克特博士于1951~1972年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医学院院长。他是影响深远的口腔内科学教科书的作者,并被认为是美国口腔内科学之父。自那时以来,在全球各国,包括美国在内,口腔内科学作为一门广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已完全融入牙医学院的课程。显然,该科学的提出,标志着口腔学界已经有人用新的认知模式来联系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以及口腔健康对于全身健康的潜在影响。[4]这种从内科角度审视口腔疾病的观点,给口腔内科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对我国长期将"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和"口腔黏膜病"三合为一的《口腔内科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2《口腔内科学》的定义

与其它学科的初创期一样,《口腔内科学》在学科诞生和成长的早期有许多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个特点首先反映在对它的定义缺乏一致性。在美国历史上提出了口腔内科学不同定义。最初,《口腔内科学》被最泛泛而松散地定义为"医学和牙科的交汇研究区域"。后来,由美国口腔医学会提出的《口腔内科学》定义为:"与口腔健康相关的齿科专业,关注伴有夹杂症的患者口腔健康,口腔颌面部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非手术治疗"[4]。2011年《一份关于口腔内科学临床实践的国际性调查:第五届口腔内科学世界工作组会议纪要》中,记载了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口腔内科学》临床实践的定义,来自全球6大洲40个国家的200名口腔内科学专家参加了这一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国家之间口腔内科学临床实践的定义大相径庭;其中,印度的口腔内科学临床服务具有最大的范围,并且该国这一专业的临床医师数量相较于其他国家正大幅增长。尽管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国际上关于口腔内科学现状的描述反映了学界对"《口腔内科学》是一门连接牙科与内科传统领域之间健康问题的桥梁,是内科学与牙科学交界的牙科专业,关注于影响口腔及颌面部非牙科类疾病的诊治"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5]。与此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口腔学界对《口腔内科学》的定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的学科结构基础上。我国现代口腔医学的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17年由加拿大牙科医师林则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科中设的牙科系,当时并无口腔内科学。1954年我国口腔医学教育全面学习苏联,将口腔医学从原有的十几个分科归为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内科学和口腔矫形科学三大专业为主体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6]。自此,我国的《口腔内科学》形成了"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三合一"模式的传统概念,沿袭数十年。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口腔医学教学大纲对传统学科进行了一些改革,传统《口腔内科学》被分为《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和《口腔黏膜病学》等三门学科,但仍然没有顾及国际上《口腔内科学》新概念和定义的变化。本人关注该学科的起因出于对《口腔黏膜病学》发展前景的考虑。我国近半个世记的《口腔黏膜病学》临床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口腔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其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使口腔医学成为有别于大体医学而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的原因。然而,口腔更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整体,因此,口腔医学无论有多强的特殊性,都在医学的大范畴之内。已经习惯于用局部眼光注视和处理口腔疾病的口腔科医师,必须转换视角,打破思维定势,将口腔疾病置于人的整体背景下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深化认识,提高疗效。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从事口腔黏膜病诊疗事业的口腔专科医师来说更显重要。为此,在邱蔚六院士组织编写的《口腔医学精粹丛书》系列里,本人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与国际概念接轨的《口腔内科学》,专门聘请了诸多内科学、传染科学、皮肤科学、精神科学、麻醉科学等临床医学专家,以及口腔黏膜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周病学等口腔各科专家合力完成。在该书的前言中,以本人的理解,将《口腔内科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口腔及口周组织健康和疾病的特殊学科,主要探讨与口腔疾病有关的内科学原则以及采用药物进行口腔疾病治疗规律的学科"[7]。

3《口腔内科学》的学科界定

根据《学科学》理论,任何一个学科在其诞生和成长的早期都会因为学科概念和定义的不确定性带来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学科重心的飘移性,从而影响到学科存在的忽然性。换句话说,《口腔内科学》究竟涵盖什么内容?它的学科重点是什么?对它的学科界定必然影响到它在现有的口腔医学分科体系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口腔黏膜病诊疗事业的口腔专科医师,我收集了新概念《口腔内科学》的发源地—美国1986~2001年出版的《oralmedicine》主要版本,发现它所涵盖的内容正处在一个"由粗旷到精细,由凌乱到系统,由平铺直叙到重点突出"的过程中。虽然对该学科的界定至今尚无定论,但已经迈出了逐步明晰学科边界、形成学科重点的征程。1986年由williamR.tyldesley.等编写出版的《oralmedicine》包括了"口腔内科学介绍、口腔黏膜感染(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舌与唇)、皮肤疾病的口腔表现(扁平苔藓、大疱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血液疾病及营养异常(血管异常)、药物引起的口腔黏膜改变、内分泌紊乱、白斑及相关病变、感染性过度增殖及肿瘤、唾液腺病、牙齿异常、骨病变、几组常见症状的诊断要点"等等13大类疾病以及对口腔内科学定义的介绍。尽管有些粗矿和凌乱,但已明确提出《口腔内科学》的新概念,并且对该学科的内涵有了一个初步的界定[8]。1995年由Stephent.Sonis,RobertC.Fazio,LeslieSt.Fang.等编写的《oralmedicine》全书共16部分48章,包括了以下内容:第一部分:病人评估(病史、体检、实验室评估;口腔疾病诊断);第二部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心率失常、心动过缓);第三部分:具有细菌性心内膜炎风险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细菌性心内膜炎、正在进行心脏手术的病人、已经经历心脏手术的病人);第四部分:患有内分泌疾病的病人以及怀孕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糖尿病、肾上腺疾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甲状腺疾病、内分泌疾病怀疑病例);第五部分:肺部疾病的评估与管理(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结核);第六部分:患有胃肠道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胃溃疡、炎性肠病、肝炎、肝硬化);第七部分:患有血液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贫血、出血性疾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八部分:患有关节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关节炎);第九部分:患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移植病人、性传播疾病);第十部分:患有神经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癫痫、脑血管疾病、颅面神经疾病);第十一部分: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精神疾病);第十二部分:患有口腔黏膜疾病的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口腔溃疡性疾病、白色病损、大疱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色素改变、口腔软组织常见发育异常);第十三部分:患有肿瘤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良性肿瘤及非鳞状细胞恶性肿瘤、癌症化疗引起的口腔并发症);第十四部分:患有唾液腺疾病病人的评估与管理(唾液腺疾病);第十五部分:患有颌骨疾病病人的评估与管理(骨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第十六部分:患有口腔感染性疾病病人的评估与管理(细菌感染及抗生素应用、艾滋病及相关疾病、病毒感染)。该版《oralmedicine》极大地丰富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并且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9]。2001年SolSilverman,LewisR.eversole,edmondL等编写的《oralmedicine》则突出了《口腔内科学》面临的临床常见病和需要关注的重点疾病,将其分为:病人检查(病史采集、头颈部体格检查);带有夹杂症的病人(心血管疾病、肾病及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肝脏及胃肠道疾病、出血性疾病、恶血质、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及钙代谢异常、药物副作用);感染性疾病(感染与宿主防御的机制、疱疹病毒及肠道病毒、HiV、人类状瘤病毒及状口腔病变、乙肝、丙肝、细菌感染、口腔真菌感染、感染控制);软组织疾病(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免疫病理黏膜疾病、口腔黏膜及面部皮肤色素异常、口腔及面部肿胀、肿瘤、口面部肉芽肿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发育性黏膜改变、唾液腺疾病);面部疼痛及神经病变(感觉异常:味觉及嗅觉异常、疼痛机制、疼痛及行为、颞下颌关节疾病、头疼、口面部神经痛及神经性疼痛、非典型性面部疼痛、舌灼痛、区域性及牵涉性口面部疼痛、癌症病人的口面部疼痛)等等。与1995年的版本相比,虽然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大的变化,但学科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学科重心随疾病谱的变化而主动飘移调整的态势,是学科健康动态发展的标志[10]。

4《口腔黏膜病学》的归宿———新概念《口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上美国历年出版的《oralmedicine》可以发现,口腔黏膜病在《口腔内科学》的学科内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口腔黏膜病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独立发展,在几代口腔黏膜病专科医师的努力下,已经成为我国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口腔黏膜作为口腔的一部分,其生理和病理变化不得不受制于口腔环境的影响,而口腔作为人体的一个器官,又不得不受制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将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症状和病损集中起来进行研究,无疑有利于对口腔黏膜病的深入认识。但是,脱离了全身状况,局限于口腔黏膜的思维方式,就可能将视野禁锢在局部,这也就是以往口腔黏膜病的诊疗水平难有突破的重要原因。因此《口腔黏膜病学》要得到长足发展,根本出路在于认清它的学科群环境及其归属。新概念的《口腔内科学》正是通过内科学与口腔医学的交叉,将与口腔黏膜病有关的各种相关学科组合在一个学科领域中,从而为《口腔黏膜病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环境。换言之,在我国,《口腔黏膜病学》不仅仅可以作为《口腔内科学》的基础,而且由于《口腔内科学》(oralmedicine)不仅存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学科群中,同时还在内科学、皮肤科学、肿瘤学、中医学等大医学领域的学科群之中。这一特殊的"学科群时空整体格局"决定了包含有《口腔黏膜病学》内容的《口腔内科学》(oralmedicine)在医学学科布局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存在的必要。同时也决定了它的"依据全身,聚焦口腔黏膜"的"学科群时空迁移格局"。《口腔内科学》因其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口腔黏膜病学》的归宿。需要强调的是,《口腔黏膜病学》回归于《口腔内科学》并不是简单的"归并",而是口腔黏膜病学学科"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机遇,它将为我国的口腔黏膜病学科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编写的《口腔内科学》不仅包括了口腔黏膜等软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和性传播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口腔癌前病变和损害、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征、口腔皮肤联发综合征等内容,还包括了口腔颌面部疼痛及神经疾病、涎腺疾病、关节疾病、口腔颌面部肿瘤、药物反应和变态反应等内容。具有"发自黏膜局部,强调全身",突出了围绕"口腔及口周组织"的"泛化"研究的特点[7]。

5《口腔内科学》的实践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2

关键词:口腔护理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48-01

1进行改革与创新的目的及意义

口腔医疗兼容了健康和美丽的概念,具有很好的市场概念和运作空间,中国的口腔医疗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在中国口腔医疗服务中,长期以来以口腔医疗诊所及医院口腔科服务为主要模式,而口腔疾病的发生与诊疗特点决定了口腔医疗服务是以口腔医疗诊所为主要模式。口腔医疗诊所的工作人员主要由执业口腔医师、执业口腔助理医师、口腔医疗技师、执业口腔护士组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口腔治疗方面,要求更安全、更舒适的诊疗服务。卫生部规定每台牙科综合治疗椅至少配备1.03名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和0.4名护士[1],这也要求大量的口腔护士要尽快的进入工作岗位。如何培养合格的口腔护士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是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难题。目前应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口腔护理专业教学相关教材,还没能与新的教学法配套。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护理技术、护理流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护患沟通技巧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爱伤”观念,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探究的课题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我国,口腔护理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是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以其独到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集多种交叉学科理论与实用技能于一体,在人类口腔健康保健和卫生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的专业性学科。随着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作为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护理专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是学生能从学校过渡到临床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校不断总结经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口腔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人才规格及知识和技能结构,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初步形成了一套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的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生活和生存能力等[2]。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在我校口腔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结合我国国情和本校口腔护理专业的培养现状,应用一体化教学方式,不断探讨符合中国特色的口腔护理人员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一体化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一体化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口腔护理职业教育中,一体化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3项目的前景预测及分析

“口腔护理”这一新兴的护理专业方向虽起步较晚,但随我国口腔医疗市场需求应运而生,从事口腔护理的专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又要有高超的专业能力。在我国口腔门诊推广四手操作势在必行,培养专业的口腔护士有广阔的市场需求[3]。如何使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在校能较好掌握四手操作技术,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尝试将目前国内外较推崇的一体化教学应用于口腔护理专业教学中,结合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找出为口腔医疗市场系统培养口腔护理专业实用型人才的方法,使其成为我校口腔护理教学的长效机制。通过对口腔护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掌握严格的四手操作技术,它是一种高效率的牙科操作技术和现代化的服务形式。通过培养优秀的口腔门诊护士,为社会创造更优质的服务,造福社会。

4具体内容和创新突破点

4.1内容

以培养实用型口腔门诊护士为目标,改革口腔护理教学模式,通过一体化教学构建一个全面、实用的口腔护理专业课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编著一套适合口腔护理教学的具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实训项目为主导,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制定课程标准、实验实训规范、形成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适应岗位需求。实训室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配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并配有摄像头、口腔内窥镜、数字化影像系统,便于教师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可做到边训边教、边教边做;构建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为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提供良好的场所。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顶岗上班承担大量临床工作。从护德、医学基础知识和四手操作方面综合测评学生学习情况,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顶岗工作,以此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2创新突破点

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把课堂教育和口腔医疗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展一体化教学,形成一种优化的教育体系;订单培养模式即与口腔诊所合作,开展订单培养。

5结语

通过对口腔护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掌握严格的四手操作技术,培养有良好的口腔医学及护理理论与技能,能独立担任口腔疾患的护理、能开展口腔疾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指导,能按护理程序进行临床施护的口腔护理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创造更优质的服务,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全国齿科卫生士教育协议会.齿科卫生士概论[m].2版.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2003.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3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

1.伦理学

(1)伦理学的概念和类型

(2)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3)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2.医学伦理学

(1)医学伦理学的概念

(2)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3)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4)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学科属性

(5)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尊重原则

(2)不伤害原则

(3)有利原则

(4)公正原则

2.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规范

(1)医学伦理学基本规范的含义和本质

(2)医学伦理学基本规范的形式和内容

 

四、临床诊疗伦理

1.临床诊疗的伦理原则

(1)患者至上原则

(2)最优化的原则

(3)知情同意原则

(4)保密守信原则

2.临床诊断的伦理要求

(1)询问病史的伦理要求

(2)体格检查的伦理要求

(3)辅助检查的伦理要求

3.临床治疗的伦理要求

(1)药物治疗的伦理要求

(2)手术治疗的伦理要求

(3)其他治疗的伦理要求

4.临床急救的伦理要求

(1)临床急救工作的特点

(2)临床急救的伦理要求

五、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

1.临终关怀伦理

(1)临终关怀的概念和特点

(2)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和要求

2.安乐死伦理

(1)安乐死的含义

(2)安乐死的伦理争议

(3)安乐死的实施现状

3.死亡伦理

(1)死亡的概念

(2)死亡标准的历史演变

(3)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

六、公共卫生伦理

1.公共卫生伦理的含义和理论基础

(1)公共卫生伦理的含义

(2)公共卫生伦理的理论基础

2.公共卫生伦理原则

(1)全社会参与原则

(2)社会公益原则

(3)社会公正原则

(4)互助协同原则

(5)信息公开原则

3.公共卫生工作伦理要求

(1)疾病防控的伦理要求

(2)职业性损害防控的伦理要求

(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伦理要求

(4)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伦理要求

七、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与行为规范

1.医学道德修养

(1)医学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

(2)医学道德修养的目标和境界

(3)医学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2.医学道德评价

(1)医学道德评价的含义和意义

(2)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

(3)医学道德评价的依据

(4)医学道德评价的方式

(5)医学道德评价的方法

3.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不考核本内容)

(1)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专业认同;职业教育范畴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4-02

口腔医学技术是主要从事口腔颌面部修复体设计、加工制作和修补等工艺过程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口腔医学、工艺制作、色彩美学三方面的知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精通口腔工艺制作的专业实用性人才。学生在学校主修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和全口义齿的制作工艺原理和主要步骤,实习阶段则在义齿制作公司接受工艺制作流程的强化训练,然后根据带教老师的安排、实习学生的自我意愿双向衡量标准来确定其专攻方向,学生通过接受专项内容的长期培训成为精通工艺流程中某一道工序的口腔技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和口腔医学专业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在职业方向、晋升的职称系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区别。口腔医学技术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是国家卫生部统一组织的口腔技士(或技师)资格证书的考试,从事的职业是口腔技师,晋升的职称是技师系列,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各口腔医院下属的口腔技工室和社会上其他各种私营的义齿制作公司;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参加的是口腔职业医师资格的考试,从事的职业是口腔医生,晋升的职称是卫生系列,毕业去向是各医院的口腔科或口腔专科医院。目前,国内义齿加工业蓬勃发展,各种义齿加工厂、修复体制作公司纷纷崛起,并逐渐规模化、企业化和行业化。与此同时,“医技分家”的新局面已逐步形成,口腔医生从业资格的审查越来越规范,医师和技师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义齿制作方面急需大批经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训练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然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作为口腔修复学的分支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相对滞后,层次较低,大多停留在中专、大专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健全,导致学生专业性不强,对义齿制作工艺技术一知半解,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学生进入企业后大多需要培训后才能上岗,无法满足义齿加工行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普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口腔技师势在必行。然而,在湖北省2010年口腔医学教育研讨会上,多名代表提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学生转专业率高,毕业后转行率高等问题,反映出当前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低认同的状况,这说明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升专业认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口腔医学技术高等教育应重视在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将其归属到态度领域。1963年,埃里克森(erikson)首次提出专业认同(majoridentity)的概念,指出专业认同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感受,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主题。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内涵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即学生认可、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对专业涉及的内容感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钻研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第二是指学生对自己专业未来对应的职业的认可,学生以能够从事这项职业为荣,并愿意将其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专业认同会随着个体自身喜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是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概念。大学阶段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专业认同现状有利于了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正确引导专业认同的形成、发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是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标、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及评价、个人意义以及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专业方面因素的心理感知,主要包括对自己将会成为口腔技师这一专业群体成员身份的明确认识;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技师群体的态度和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和学习倦怠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呈正相关,能正向预测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能有效预测学习倦怠存在的可能性。国内也有学者对此领域展开研究,如孔慧、张田、秦攀博等对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陈妍、杨晶等对教师专业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等,为专业认同的基本特征、形成路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但是大部分研究着眼于大学生这个广泛的群体,较少考虑到专业自身的特点,所得的结论缺乏专业针对性;或者将高等院校提供的专业教育与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分开,从教育层面分析口腔医学技术学生专业认同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相对欠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类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教育类别,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一同作为我国教育类别的模块之一;其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然属于医学范畴,但是其最高学历却只是大学专科,与口腔医学专业的最高学历是博士有着天壤之别;最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然名称上带有医学两字但是其职业走向是口腔技师而不是口腔医生等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从长远角度来看,甚至影响着该专业的远期发展。大学时期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高等教育对专业认同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该阶段的专业认同现状进行调查,结合专业特点在高等教育层面对专业认同形成路径与机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现有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有助于从高等教育层面挖掘专业认同形成的根源,为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提供切实依据。

通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让高等院校有关部门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程度,以及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程度,为口腔医学技术教育决策者和管理决策者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专业素质的优秀口腔技师和推动未来口腔医学技术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能够提高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个体的职业技能,提高个体的满足感;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能够为口腔技师行业输送大批高学历、高技术人才,为口腔技术专业的发展乃至这个口腔医学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孔慧,吴敏榕,韦燕云.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9):171-173.

[2]张田,孙卉,贾林祥.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42-844.

[3]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5

[关键词]综述;火热证;溶菌酶;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3)24-36-04

Reviewsonthecorrelationbetweenheatinessandsaliva'sphysiochemicalindices

LiUSijun1HUanGZhaosheng1wUQingguang1HUanGZhangjie1wULirong1Yanwenli1ZHanGLunbo2YanGZheng2

1.Guangzho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2.Colgate-palmolive(China)Co.,Ltd.,Guangzhou510730,China

[abstract]Reviewedheatinessfro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summarizedthecorrelationofheatinessandsalivarylysozymeandsalivaryimmunoglobulin.ConcludedandclassifiedthetCmetiology,clinicalmanifestations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heatinessthroughsearchingtherelevantdocuments,andsummarizedthestudiesonthesaliva'sphysiochemicalindicespossiblycorrelatedtotheheatinessinrecentyears.Secretedsalivaryimmunoglobulin(S-iga),andsalivarylysozymemightberelatedtotheheatiness.Butithasnotobtainedtheconsistentagreement.itwasvaluablethatrevealedtheessenceofheatinessbyexploringthecorrelationbetweenthetCmheatinessandthephysiochemicalindicesofsaliva,whichprovidedreliablereferenceforfuturestudies.

[Keywords]Review;Heatsyndrome;Lysozyme;immunoglobulin

火热证是机体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痰湿阻滞导致阴气损伤,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出现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同时阴津的消耗增加而表现出以“燥,红,肿,热,痛”为主要特点的一系列火热症状群。这一概念早已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头脑,并且成千上万的患者深受这一病症的反复困扰,然而中医学理论对此概念并无专门解释,也没有公认的诊断标准。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对火热证及其与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唾液溶菌酶及唾液淀粉酶的相关性概述如下。

1火热证

1.1病因

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为此,祖国医学称这种“火”为“命门之火”。“命门”即肾脏,是人的先天之本,也是人的阴阳之本,乃水火之脏,故“命门之火”即肾火,是人体阳气之根本,也是生命的原动力。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但如果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引起机体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

从而导致机体产生“内火”(或称“内热”)[1],称之为“火热证”,习称“上火”。

1.2主要临床表现

火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燥热,喜寒畏热;喜欢喝冷水,嘴角起泡,口苦口臭,口唇干裂,甚至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舌边红,少苔或无苔;面红发热,耳红耳鸣,眼结膜充血疼痛,牙龈红肿,牙痛牙龈出血;声音嘶哑,干咳少痰,痰黄黏稠;咽喉肿痛,鼻腔热气,或流鼻血;饮食减少,腹胀,呃逆泛酸;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腹痛,按压疼痛加剧,滋生痔疮;妇女瘙痒,白带增多,甚至带黄;心绪不宁,心烦失眠,烦躁说胡话,急躁易怒;脉数或滑或疾等。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发生;既可表现出全身症状,又可表现为局部症状。

上火病症在口腔系统疾病中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唇舌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舌尖糜烂疼痛、黏膜红肿、疼痛化脓、出血(包括咯血、声带出血、牙龈出血)等。

1.3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常见的上火症候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心火亢盛证、肺热炽盛证、胃热炽盛证、肝火炽盛证,虚证为肾阴虚证等[2]。其症状分别表现为:

1.3.1心火亢盛证心烦失眠,面赤口渴,身热,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或见口舌赤烂疼痛,或兼见尿急、尿痛、尿频、灼热感,或见吐血、鼻出血,甚或狂躁说胡话,神识不清等。

1.3.2肺热炽盛证发热,口渴,咳嗽,气喘,鼻翼煽动,胸痛,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1.3.3胃热炽盛证胃脘灼热疼痛,按之加剧,渴喜冷饮,或容易饥饿、口渴,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牙龈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1.3.4肝火炽盛证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舌干,急躁易怒,耳鸣如听见潮水,甚或突发耳聋,失眠或多梦,或两胁肋部灼热疼痛,或吐血、牙龈出血,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1.3.5肾阴虚证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停经,或见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手足及胸口烦热,有规则的夜间发热,出汗,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火热证与唾液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2.1火热证与唾液Siga含量的联系

2.1.1口腔系统疾病与Siga含量变化的联系火热证在口腔的表现相当普遍,患者常以口干、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出血或肿痛为主要症状,相当于西医的舍格伦综合征、复发性口疮(RoU)、牙龈炎、牙周炎、龋病、涎腺病等。口腔免疫防御体系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起着重要作用,它参予机体的局部免疫,被认为是机体抗感染、抗过敏的重要免疫屏障,研究结果显示Siga可以凝集与结合口腔微生物,使病原微生物丧失活力及粘附能力,从而阻止微生物附着到口腔的组织表面;也可以改变细菌生长特性,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在补体和溶酶体共同存在下,可具有溶菌作用;它也能中和病毒,抑制病毒的复制[3]。

许多学者致力于Siga的含量跟口腔疾病的关系研究,认为对其检测有助于了解口腔疾病的局部免疫变化。有学者研究发现RoU患者唾液的Siga较正常人含量明显下降[4],顽固性口腔溃疡也呈现相同变化趋势[5],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唾液Siga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6]。贺小宁等[7]研究发现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的唾液Sig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机体免疫机能平衡失调,可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局部免疫力降低,随时引起oLp的继发性感染。周辉等[8]则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HiV感染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和非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全唾液siga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iV感染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和非伴发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全唾液siga含量较正常人明显下降(均为p

但是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牙周炎患者的唾液Siga水平较正常人高[12],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牙周炎的活动性,Siga含量随着牙周组织炎症和破坏加剧而增高[13]。导致报道不一致可能主要因为Siga的免疫作用并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Rudney[14]早在80年代就提出唾液中任何一种物质均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应对各种抗菌物质的协同与拮抗作用进行研究。有研究[15]证明无龋组儿童唾液内确实存在抗菌蛋白的协同关系,而多龋组儿童唾液内可能存在某种生化平衡失调,导致龋齿易发。

2.1.2咽喉症状与Siga含量的联系慢性咽炎多因反复急性咽炎发作,各种鼻病致张口呼吸和鼻涕后流刺激咽部黏膜,或受慢性扁桃体炎、龋齿等影响以及烟酒及有害粉尘、气体等不良刺激引起。火热证患者常有咽喉不适症状,如咽喉肿痛、咽痒、咳嗽、咳痰等表现,与西医的慢性咽炎相似。多次反复的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及长期不良因素的刺激,使口腔和咽部黏膜的淋巴组织、上皮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能维持正常的Siga分泌量。而低水平的Siga分泌状态又使咽部抵御细菌侵犯的能力下降,而更容易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进一步破坏黏膜免疫系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马俭[16]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慢性咽炎组和正常组的唾液Siga发现慢性咽炎患者唾液Sig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提示其局部免疫功能较为低下,这既是长期反复感染的结果,也是容易再次感染的原因。

韩延柏等[17]通过监测8周赛艇训练,研究运动训练对唾液Siga的影响,探讨运动、Siga与上呼吸道感染间的关系,发现训练课后,唾液Siga水平显著升高;长期训练的蓄积作用导致Siga水平下降,认为监测唾液Siga水平可能预测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甚至研究发现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对唾液溶菌酶和Siga的影响不同且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也有着不同的影响[18]。

2.1.3唾液Siga水平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变化火热证常出现皮肤瘙痒,颜面粉刺、疔疮,头皮脱屑、头皮发际疖肿等,周桦等[19]研究发现50例荨麻疹、湿疹、异位性皮炎患者唾液中Siga水平比正常人低,提示Siga降低可能与这些变态反应过程是相关的。Siga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机体产生Siga能力不足或大量食入、吸入抗原消耗Siga的结果。

2.1.4火热证与Siga的联系火热证患者常口干表现严重,这一症状与口干综合征有相似之处。在口干综合征(SS)与Siga的联系上,国内外均有报道,且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原发性SS(pSS)或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继发性SS(SSS)患者的唾液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0]。王松灵等[21]的研究表明SS组Siga浓度显著升高,但其总量及单位时间内Siga含量显著下降,提示口腔免疫力低下。认为SS组Siga总量下降是由于涎腺受淋巴细胞浸润破坏,造成合成iga的浆细胞数量减少所致,而浓度升高则与唾液总流率下降造成其成分浓缩有关。

2.2火热证与唾液溶菌酶的联系

溶菌酶又称细胞壁溶解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ylglycanhydrolase),是一种无毒蛋白质,能选择性地分解微生物的细胞壁,形成溶菌现象。溶菌酶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唾液、泪液、鼻液及组织中,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同时也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金丹[22]采用酶联火箭电泳法测定无全身系统疾病的口腔溃疡患者的唾液溶菌酶水平,发现口腔溃疡患者发作期唾液溶菌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唾液溶菌酶活性下降与口腔溃疡的发病呈正相关。

方冬冬等[2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分析法(eLiSa)测定40例口腔RaU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唾液中溶菌酶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RaU患者唾液中溶菌酶含量较健康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丁俊清[24]对59例复发性口疮患者,分别在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唾液溶菌酶活性检测,并以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查观察,发现复发性口疮患者之唾液溶菌酶活性较健康人显著降低,并且复发性口疮患者随着口疮的恢复,唾液溶菌酶活性升高。陈德珍[25]利用中医的证型出发,测定25例脾阴虚患者、20例肾阴虚患者及30例健康人组唾液溶菌酶及唾液流速,结果显示健康人组、脾阴虚组及肾阴虚组唾液流速分别逐次下降,且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位时间内唾液溶菌酶的含量,脾阴虚组、肾阴虚组均较健康人组低,且有显著性差异。

而也有研究[26]发现龋齿组、牙周炎组、牙周炎龋齿组以及口疮组的溶菌酶在正常组与各个口腔疾病组相比,都属正常值范围,p>0.05,无显著性差异。唾液中的Siga在正常组含量较低,在口腔疾病组含量均普遍增高。王惠[27]研究发现牙周病患者唾液Siga和溶菌酶含量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唾液溶菌酶与口腔常见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唾液溶菌酶水平越低,口腔感染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机率越高,牙菌斑和龋齿越容易发生。火热证病症范围较广,包括西医的口腔念珠菌感染、龋齿、牙周炎、口腔黏膜炎等疾病,作为机体的复杂性表现,唾液溶菌酶是否与火热证存在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3讨论

唾液样品收集具有非侵袭性、检测方便等优点,容易得到患者的配合,因此越来越受研究者的关注。同时某些指标与疾病存在高相关性,如唾液淀粉酶已成为公认的脾气虚证诊断参考指标,樊爱英等[31]把唾液淀粉酶表型频率可作为法学亲权鉴定的重要标记系统之一,余燕呢等[32]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唾液淀粉酶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同时从以上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对唾液淀粉酶、Siga以及溶菌酶等指标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这些指标来研究火热证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但是火热证作为中医的一个证型,是以一群症状同时出现为表现特征,代表了一些相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化,因此唾液的某些理化指标是否跟西医的某些类似症状的疾病具有必然相关性将有待进一步研究。火热证概括了一系列症状,虽然早为人们认识,但是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将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6.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3,147.

[3]杨永清,陈汉平.Siga的基础和临床应用进展[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3):176.

[4]吴慧华,王燕秋.RoU患者唾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的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5):308.

[5]李蓉,张鸿耀.顽固性口腔溃疡免疫状况探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6,10(4):245.

[6]魏守刚,罗凤珍,张连弟,等.反复呼吸道感染儿血清Va和唾液Siga状况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4,14(3):65.

[7]贺小宁,保继荣,敏.口腔扁平苔藓与免疫球蛋白关系的初步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5):274.

[8]周辉,陈建钢.HiV感染伴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全唾液siga的改变[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100-102.

[9]任平,马贤德,关洪全.脾虚小鼠伴口腔白念珠菌感染唾液中siga含量改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190-192.

[10]张素欣,尹克,段玉芹,等.Siga、iL-6和树突状细胞在口腔癌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2013,5:257-260.

[11]张易欣.牙龈感染患者唾液中Siga、igG含量的测定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16:97.

[12]苟建重,张兰,黄瑞哲,等.牙周炎患者唾液Siga和血清iga变化的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1997,26(4):226.

[13]吴慧华,王燕秋,李方和,等.唾液S1ga检测及其在部分口腔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0,6(4):210.

[14]RudneyJD,SmithQt.Relationshipsbetweenlevelsoflysozymelactoferrin,salivaryperoxidase,andsecretoryimmunoglobulinainstimulatedparotidsaliva[J].infectimmun,1985,49(3):469.

[15]吴晓霞,刘淑杰,刘静明,等.儿童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过氧化物酶和龋病关系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18(3):199.

[16]马俭.唾液Siga含量与慢性咽炎关系初探[J].医学文选,1999,18(5):720.

[17]韩延柏,汪宏莉,刘宇.赛艇训练、上呼吸道感染与唾液中Siga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5:61-63,75.

[18]宁宏伟,张震.运动与唾液溶菌酶和Siga的关系[J].辽宁体育科技,2012,4:33-34.

[19]周桦,佟菊贞.唾液Siga水平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变化[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3):140.

[20]andersonLG,Commingsna,asofskyR,etal.SalivaryglandimmunoglobulinandrheumatoidfactorsynthesisinSjogren’ssyndrome[J].amJmed,1972,53:546.

[21]王松灵,朱宣智,祝继斌,等.腮腺非肿瘤性疾病唾液免疫球蛋白及电解质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198.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2]金丹.口腔溃疡患者唾液溶菌酶水平的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2:26-27.

[23]方冬冬,杨全全.唾液溶菌酶与β-2微球蛋白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中表达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3,3:553-555.

[24]丁俊清,王莉,杨碧玉,等.复发性口疮与唾液溶菌酶活性关系的探讨[J].口腔医学纵横,1991,4:216-218.

[25]陈德珍,魏睦新,顾宇春,等.脾、肾阴虚证病人唾液溶菌酶和唾液流速测定及分析[J].江苏中医,1996,11:42-43.

[26]谢敦祥,耿发云.唾液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Siga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1993,5:373.

[27]王惠.唾液Siga、溶菌酶含量与牙周病关系的探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4:401-402.

[28]周菊芬,徐岩英,李晓新.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唾液溶菌酶水平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3,2:97-98,103.

[29]石玉娥,李玉海,陆春勃,等.消化道癌患者唾液溶菌酶含量明显增高[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6,2:38.

[30]张瑞,梅勇,代浩,等.934名小学生唾液溶菌酶正常参考值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6:1590-1591,1616.

[31]樊爱英,郭景元.唾液淀粉酶表型和基因频率在法医上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5,12(2):109.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儿童口腔医学 实践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       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这一教学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连大学医学院2006级口腔医学专科学生37名,2007级21名,2008级21名,男22名,女57名;年龄19~21岁。

       1.2方法

       《儿童口腔医学》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结合教研室制定的教学大纲,构建pBL教学法的问题(思考题或临床病例),设计调查问卷。

       1.2.1分组

       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每组6~8人,选出组长,起到导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每组设立一名记录员,对于针对病例讨论所提出的有效问题做以记录,为后面评分做依据。组长最后汇总小组的观点,制作多媒体参与答辩。

       1.2.2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制定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目标,裁减理论课内容,只保留概念性、理论性的知识点作为讲课内容,剩余课时安排pBL的病例讨论,病例中涵盖课堂中没有讲述的知识面,还结合社会学、法学和经济学等相关问题。

       1.2.3病历的给予及讨论方法

       将老师按教学目标为参考设计的一份临床完整病历分发给学生,学生们根据所给的有价值的临床信息,小组内充分讨论提出有效的待解决问题,从中也提出需要加强了解的相关知识。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后反馈回的信息给与必要的指导;围绕所列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在图书馆或上网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或找相关学科的老师请教而获得。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制作多媒体。 

       1.2.4总结评价

       参加讨论者给予基准分30分,组长基准分为50分——汇总本小组的观点,制作幻灯进行答辩。记录者基准分为40分。每提出自己的有效观点并查到相关文献在小组内交流加分10分。组长答辩过程中,同组同学可补充发言,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每位参与学生提交相应的病案分析及相关知识检索结果。教师对讨论结果及学生的报告进行评价,主要是从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提出问题、资料检索、解决问题、及相关知识的合理涉及等方面进行。最后对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概括知识点。

1.2.5问卷调查,对三届79名参与pBL教学活动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反映。

       2 结果

       2.1病案分析及相关知识检索结果提交率为100%。

       2.2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1.1%认为pBL较传统教学能提高自学能力,94.9%认为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89.9%认为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2.4%认为能增强同学间协调合作的能力,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这一结果说明pBL教学方式是大家很喜欢的。

       3 讨论

       儿童口腔医学作为口腔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以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为对象,研究牙、牙列、牙合、颌及面部软组织等的形态和功能,诊断、治疗和预防口腔疾病及畸形的学科,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儿童口腔医学中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口腔医学病例的设计以教科书为基础,以书本内容为主线条,紧密结合临床儿童口腔医学常见病、多发病,收集病例资料。每一病例尽可能提供最详细的资料,知识的涵盖面不仅包括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同时包括行为科学领域和社会伦理问题领域。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某小学1906名小学生为研究样本。所有受试者均有龋齿预防需求。依照单双号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953人以及观察组953人。对照组男性534人,女性419人;年龄7~11岁,平均年龄(8.7±1.5)岁。观察组内,男性533人,女性420人;年龄7~11岁,平均(8.8±1.3)岁。2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学生接受常规化龋齿预防,详细流程为:定期对该组受试者开展口腔检查工作、叮嘱青少年儿童平日生活内少吃甜点、每日早晚都要刷牙。当发生龋齿之后及时到口腔科门诊就诊。在此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和家长以及青少年儿童做好沟通,让双方明白龋齿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升其对于疾病的认知度。观察组受试者则接受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干预,具体方案如下。

1.2.1健康宣教:

医护人员应当告知青少年儿童和家长平时生活务必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纠正既往不正确观念;告知青少年儿童家长定期带领儿童前往口腔门诊接受口腔检查的必要性;组织学生家长参加口腔知识培训会议,发放与口腔保健相关的宣教资料;告诉家长和青少年儿童应用正确方式刷牙。

1.2.2调整饮食以及刷牙教育:

医护人员应当为青少年儿童以及家长阐述正确饮食的方法,不要过多进食甜食以及刺激性食物,多摄取高纤维素食品,平日内不要进食零食。建议青少年儿童多进食粗粮、水果、牛奶、蔬菜等。进食后马上漱口,每天刷牙次数必须在2次以上。小儿每次刷牙使用的牙膏量应当在豌豆粒大小,牙膏使用量不要太多也不要过少。禁止横向刷牙,每次刷牙务必彻底。

1.2.3开展窝沟封闭:

针对于符合窝沟封闭条件的青少年儿童,应当开展此项工作。于窝沟间隙位置涂抹封闭材料。具体位置为牙冠咬合面及颊舌面的窝沟点隙,窝沟封闭预防窝沟龋的原理是用高分子材料把牙齿的窝沟填平,使牙面变得光滑易清洁。

1.2.4定期查看青少年儿童牙齿生长情况:

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青少年儿童牙齿生长详情,查看牙齿是否存在松动龋坏的不良情况。评价受试者的牙齿松动现象是否因换牙所导致。结合实际情况,评判青少年儿童是否需要拔牙。另外也要观察其牙龈组织详情,告知青少年儿童不要过度吸吮缺损牙龈,以免引发牙龈大量出血,延迟恒牙发育。

1.3观察指标

干预后3个月分别观察以下指标:干预后龋齿发生情况、干预依从性以及2组受试者以及家长针对于口腔保健知识掌握水平对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则开展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受试者龋齿发生率、干预依从性对比:

干预后,相较于对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龋齿发生率更低(p<0.05)。干预依从性方面来看,观察组在正确刷牙人数、每日2次刷牙人数以及饭后立即漱口人数明显更多(χ2=15.264,18.526,19.241,p<0.05)。见表1.

2.22组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口腔保健知识掌握度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学生家长以及青少年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度明显更好(t=15.267,13.264,p<0.05)。见表2.

3讨论

龋齿为一类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和口腔卫生不佳以及定植于口腔内部细菌过度生长有关。由于受到细菌的侵袭,导致龋齿患者牙体受损。近年来,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有所上升[1],青少年儿童为罹患该疾病的好发群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1)相较于成年人而言,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加上很多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遵嘱其当成清洁口腔的习惯,饮食不合理,导致青少年儿童口腔中的细菌过度生长。(2)由于青少年儿童处于重要的身体发展阶段,因此机体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元素。比如说维生素、磷、铁、钙等,而因为上述微量元素没有办法满足受试者身体生长需要,导致青少年儿童牙齿钙化程度偏低,引发有害细菌入侵到牙体组织中,造成龋齿。由此能够看出,利用有效方式全面强化青少年儿童口腔综合保健意义重大。

表12组受试者龋齿发生率干预依从性对比

表22组学生及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掌握度对比

针对于青少年儿童群体而言,如果发生龋齿,不仅会影响乳牙生长,另外也极有可能就此引致牙齿缺失。就此干扰了其自身颌骨正常发育以及咀嚼功能发挥。如果情况严重龋齿疾病,还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恒牙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致使恒牙发育异常。现如今,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已然将龋齿和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预防性疾病的管理水平之中。面对这一现状,医护人员有必要利用有效方式对青少年儿童群体开展口腔综合保健,以降低龋齿发生概率,确保其口腔健康[2].

本组实验研究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针对于存在龋齿预防需求的人群而言,开展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干预能够明显减少龋齿发生概率,有效提高青少年儿童口腔清洁度水平,降低口腔内细菌滋生度,进而发挥出预防龋齿的成效。此外,通过告知家长龋齿疾病病因的方式,也能够令其指导青少年儿童保持口腔卫生,养成随时清洁口腔的良好习惯。由此不难看出,实施口腔综合保健干预,有助于降低青少年儿童龋齿发生概率。

青少年儿童群体于牙科疾病治疗过程中配合度偏差,单纯依靠医生治疗口腔疾病无法在根本上降低总体龋齿患病概率。可见,通过有效方式改善青少年儿童口腔卫生,预防龋齿意义重大。在早期,有效评价青少年儿童发生龋齿的风险,开展与之相关的预防工作为当前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利用评价青少年儿童龋齿患病风险评估的方式可以及时知晓受试者患病风险,进而在青少年儿童群体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为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计划[3].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将口腔综合保健应用于预防青少年儿童龋齿方面,能够帮助其养成科学的清洁牙齿习惯,同时也可提升青少年儿童口腔保健知识掌握水平,有效预防龋齿。

总而言之,针对青少年儿童群体而言,为其开展口腔综合保健干预有助于降低龋齿患病率,可确保青少年儿童口腔清洁度,减少口腔内有害细菌定植率,有助预防龋齿。因此该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葛日芳。综合口腔护理干预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5):26552657.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口腔内科教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主要研究人类口腔常见、高发疾病的病理、诊断和治疗,以及口腔健康维护,作为主干课程,其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口腔内科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见习教学。

1.理论教学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学科概念体系,并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理论教学是关键,是基础。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概念知识,才能把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口腔内科理论教学主要包括龋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口腔儿童牙病和口腔老年牙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口腔健康维护。上述理论知识是口腔医学知识的基础,是口腔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石。目前传统的口腔内科教学模式以授课为基础讲解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单纯的理论授课,对于没有临床经验的学生来讲,内容过于粗糙,不宜理解,只能死记硬背。课程结束了,没过多久内容都忘记了。另一方面,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学生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造性。口腔内科教学应逐步由教师的“教”过渡到学生的“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大力倡导教学改革,如何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教学方式,是大家积极探索的目标。目前多种教学模式正被逐步引入,如:pBL教学、病例法教学等。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指在临床带教中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如在牙周病的治疗一节中,因为牙龈出血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也有很多同学遇到这类问题。在课前先提出问题“请大家结合日常常识和所学到的知识,介绍你认为可行的处理牙龈出血的方案。”内容贴近临床,也联系生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课堂上各抒己见,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病例法教学来源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我国,主要运用于法学、医学和商业等学科教育中,对我国教学改革起着很多作用。尤其对医学生知识的理解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2]。牙周病的课堂讲解中,列举一份“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病例,从口腔治疗前的图片,到全口X线片,再到治疗视频,其中包括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最后是患者治疗后的口腔照片,定期复查的X线片等。这一完整的治疗程序和相关的文书记录,给学生以直观的了解,便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2.实验教学

医学培养模式要求医学人才不仅具有医学知识,还应该是以医学为主的全方位创造性的人才。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个有机整体,互为补充。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工具、器械和实验场所,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对于口腔专业学生尤为重要。科技的大力发展为实验教学带来了重大的改革。就口腔专业来说,仿真头颅模型的应用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明显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仿真头颅模型运用是目前广大口腔院校采用的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口腔专业操作性比较强,传统实验采用的离体牙或者局部模型,这一形式和临床操作存在很大差异,仿真头颅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现状。仿真头颅模型包括操作椅上的头颅模型、面颊部软组织、可替换的人造牙的下颌,以及配套设备,其接近临床的真实感,可以帮助同学快速掌握操作技能[3]。多媒体教学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使口腔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得到延伸,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口腔内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操作示范可以通过多媒体传输,这就解决了以前学生看教师示范时,多挤在教师附近,稍远的同学看不见,有些细节也看不清。实验步骤可以通过多媒体做成课件,便于同学反复观看。理论和实验课课件可以通过学校网络上传,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习或者复习。这些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临床见习教学

仿真头颅模型提供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模拟临床真实性,在临床实习前,见习教学在临床操作和实验操作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临床见习课程弥补了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这符合医学模式对医学生的要求。除了医院这一场所外,还可以体验灵活多样的多渠道见习方式,如走进社区,参加社区口腔活动;参加医院义诊活动等。

4.结语

按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除了丰富教学形式外,以下内容也不容忽视。①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自身要加强学习,强化知识,强化教育理论的方法,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对于医学专业的特点,要加大“双师型”教师人才的比例。②精品课程建设。医学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为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实用性,根据社会需要、行业标准、专业特点优化课程建设[4]。③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扩招导致生源大量增加与基础设备的不足之间的矛盾,实验室设施陈旧、老化,不能提供充足和良好的教学环境。这要求学校和教育机构加大教育经费投资,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BarrowsHS.ataxonongofproblem-basedlearningmethods[J].medicaleducation,1986,20:481-486.

[2]凌芸,顾兵,杨瑞霞等.案例式教学在临床免疫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165-168.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9

[关键词]口腔预防;口腔医学;教育预防;口腔知识

口腔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普通医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将材料学、生物力学、机械制造学、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十余年来,无论在预防措施与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还是在社会健康促进与社区人群口腔保健服务方面,口腔预防医学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提高了社会人群及口腔专业人员对口腔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影响着社会人群在口腔卫生知识,观念,态度与行为方面的改变,为全社会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结合目前医学的学科特色和长远发展需求,紧密依靠医学,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正确处理好与医学间分与合的关系,为口腔医学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关注口腔医学,就是增进全身健康、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1.口腔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口腔疾病和健康是人类疾病和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相关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又互为因果。口腔科主要的疾病是牙病。我国龋齿平均患龋率为38%;有的地区乳牙患龋率高达90%,平均每人患有2.5个龋齿。龋齿已被w日o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之后的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牙周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wto已将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列为人类健康的10项标准之一。错矜畸形在我国人群中高达49%。牙齿缺失几乎是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如果缺失一颗磨牙,咀嚼力约下降1/5。失去一对磨牙,咀嚼力下降l/3。失去二对磨牙,只能维持原来1/3的咀嚼力。口腔的患病率占人体各器官疾病之冠。几乎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受牙病之苦。

口腔疾病可以成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诱因,也可以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征或结果。口腔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口腔领域的龋病、牙周病是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极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wHo把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称为第二次卫生革命。这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性已引起人类的关注,口腔疾病的防治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口腔医学与大预防医学相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口腔预防医学,是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方法及应用,维持和促进口腔健康的一门科学与艺术。随着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预防医学在20世纪以来也有了很大发展,这种发展对口腔医学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口腔健康与口腔保健发展

口腔保健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只达到牙齿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整个口腔还有协助发音和言语动作,具有神经感觉,参与表情的功能,口腔实际上是从事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器官。因此现代口腔保健新概念是:拥有洁白美丽的牙齿,口气清新,口腔运动、神经等系统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

口腔保健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对龋病和牙周病进行早期治疗的全身及局部疗法;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基因工程学的新一代诊断、治疗方法,给予口腔科医生更多的选择。③更多的口腔药物、生物技术产品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④新开发抗生素和抗炎症药物对一般疗法不起作用的患者有效。⑤科技的发展刺激需求;⑥企业对口腔药物及保健用品的商业兴趣增加。生物学其它进展也促进了口腔保健的发展,由于科技的突破及重大发现,将在以下方面促进对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口腔健康的医学管理:①非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如腮腺疾病、艾滋病、需放射治疗的癌症。②龋病、牙周病等常见口腔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如早期龋诊断、分子探针、抗菌抗炎症药物、组织再生、人工唾液等,强调医药而不是机械性干预。③CaD/Cam技术。目前由于昂贵不能实际应用,但技术及设计上的突破将增加技术可接受性、方便性及经济效益。④龋病及牙周病疫苗。由于口腔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未来口腔科医生将成为面对患者健康各个方面的医疗专家。

3.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意义及作用

口腔保健是卫生事业的一部分,是综合保健包括初级保健的一部分,应在科研、教育、预防保健各方面与医疗保健系统结合,维护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牙科医生和卫生士的长期预防和初级保健任务应继续增强。应强调将特别医疗服务转向初级保健,推行医疗保险,增加基本保健,控制开支。搞好口腔公共卫生,口腔疾病群防群治应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防保健对象中尤其要重视妇女儿童及老年人医疗保健。减少口腔健康状况差别随着贫富差距增大,口腔健康状况和获得保健的差别也增大。医疗机构有责任为全体人民而不是经济富裕或相对健康的人服务,应努力减少口腔健康状况的差别。

牙齿缺损和缺失修复的临床工作近几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完成了研制各种类型的种植体及相应的器械,并开始在临床应用。种植体的各种上部结构如固定式、可卸式、覆盖式以及磁性固位种植义齿等也已在临床应用

总之,当前口腔医学在微观上进人更深的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同时又从局部整体、器官整体和整个机体以及社会环境,综合分析研究疾病的规律。学科不仅分化而同时又出现综合趋势,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口腔领面外科和正畸科结合产生正领外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科及口腔材料结合产生牙种植学。口腔修复学和口腔生理等学科结合产生领学等。当今口腔医学基础研究的总趋势,仍然是细胞生物学、亚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向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

参考文献

[1]韩志武,口腔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及探讨[J]《科技资讯》2007年32期

[2]李奉华、彭解英、贺达仁,世界预防口腔医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实用预防医学2007(6)

[3]张震康,我国口腔医学的进展[J]科技导报,1994(11)

口腔医学的概念篇10

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学生个人素质和人才综合培养发展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提高口腔科学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在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基础上,自2004年起,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口腔科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讨;2006年在学校和医院两级医学教学研究项目资助下,全面投入教学实践,经过两年的实践检验,效果显著。

1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构建口腔科学教学内容

全面调整教学内容,紧扣“三基”,优化设计,突出重点,突出军事医学,避免课程间重复性讲解基础知识。如:教研室删减以往“口腔解剖生理”大班课(大专3学时,本科4学时),将其中部分重点内容如:“口腔颌面及颌骨解剖特点”放在“口腔颌面部损伤”中结合临床介绍;“牙齿的解剖生理”并入“牙体牙髓常见疾病”课中讲解。结果表明这不仅避免了重复讲解系统解剖中学过的内容,也避免了以往单纯讲解剖的枯燥、乏味,使解剖生理更贴近临床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在教学内容中新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口腔颌面部损伤”和“口腔肿瘤学”学时数,“口腔修复及种植牙”和“系统疾病在口腔中的表现”,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更能适应现代医学的需要。

2侧重围绕临床病例的学习,达到学生诊治口腔常见病的目的

通过大班课的多媒体和教员的典型病例介绍、分析、提问和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和见习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加强同临床联系,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对口腔科学的学科内容有较全面了解,并具有一定的处理口腔常见疾病的能力。这对他们毕业后无论是分配到基层医疗单位,还是留在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均有实际意义。

3借鉴选择主流、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教育观念上由知识技能传授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体系。

3.1借鉴“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于我国目前的教学制度是要求教员必须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大纲内容,所以,在此大环境下,要完全照搬国外的pBL教学法是不合适的。我们的经验是领会pBL概念的精神实质,以临床问题和临床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出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课程的新知识;应做到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协调统一。

如在牙体牙髓常见病这章节课中,我们设计的问题是: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时真要命;在临床中患者对牙痛常有三种不同的基本主诉,即冷热酸甜痛,咬食物时痛及不吃不喝亦痛;试问不同的主诉与牙体牙髓病的发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何意义针对病例,同时还准备有照片,如:龋洞,残根残冠,以及X线牙片等。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确保问题能激发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3.2互动教学法在口腔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讨论、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我们主要采用了“问答式”和“师生讨论式”两种形式。如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可选择临床典型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集中由教师引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回答和讨论,形成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种方式生动活泼,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理论联系了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了学有所用。

3.3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式”教学:“传授式”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方法偏重讲授,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不够,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教员备课唯恐有知识遗漏,抱怨课时太少。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单向性灌输法,课堂上教员努力将内容讲全、讲深、讲透,不给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相反,“研究式”教学注重教会学生独创性研究和发现真理;所以我们在讲课中提倡宜粗不宜细,宜略不宜详,教学中不过分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讲授知识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过分主张广征博引,而应做好“举一”,让学生自己“反三”,引导其思维,鼓励质疑,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口腔科学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讨,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初步的经验体会,但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