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物藏品管理制度十篇文物藏品管理制度十篇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09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档案管理

前言

文物藏品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文物藏品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历程,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文物藏品管理单位不仅负有保管好文物藏品的责任,还需要明确文物藏品的定级标准,从阿而可以更好地向人们展示我国文物藏品的等级标准,这样可以更好地利于人们理解文物藏品的重要性的大小,还可以为文物研究工作提供方便。

1.实现文物藏品定级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文物藏品是人类科学以及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对于历史再现,历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为了使文物藏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科学,我们需要对文物藏品进行定级和分类。除了需要对藏品进行好好保管以外,还需要对文物藏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类,在管理中努力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准确,编目详细,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文物藏品是藏品馆进行各种业务工作的物质基础,所以文物藏品馆需要在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和完善详细,准确的藏品定级档案。但是目前我国文物藏品的的定级以及管理工作水平不高,文物藏品的定级标准也不够明确。所以,基于文物藏品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文物藏品管理标准。

2.当前我国文物藏品的定级标准分析

我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提出,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所出现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文物可以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而珍贵文物又可以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等。文物保护法中还明确指出,文物保管单位对于本单位所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另外根据文物的用途和基于文物的复杂性,我国文物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但是我国的文物藏品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藏品还是保存的不够完善的,而且藏品的收藏也不是很丰富。文物藏品的管理制度以及法律规范制度还不够健全。由于文物藏品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体现,所以做好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文物藏品还可以反映出民族发展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3.如何实现文物藏品定级合理化

3.1规范文物藏品管理制度

鉴于当前我国文物藏品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实现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在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需要制定一整套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在文物藏品的定级规范化工作中,尤其要注意藏品定名规范化,藏品分类规范化,藏品总登记号的规范化,藏品年代的规范化,藏品计量与记件规范化。首先,应当根据文物藏品的库房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科学的库房管理制度。如此,是实现文物藏品科学管理的基础。根据文物藏品的特点以及年代,历史价值等来实现文物藏品入库的科学化管理。建立文物藏品登记制度,设置专门人对文物入库以及出库进行管理。文物藏品的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的定级管理工作,在文物管理中我们需要做好大量的详细的管理工作。我们需要基于文物定级的标准,需要做好文物藏品的收集归档工作,从而实现对文物藏品的集中的统一管理,对于文物藏品不可以各自分散保管。由于文物藏品的形成时代以及形成特点是不同的,所以在对文物藏品进行分类时,应当根据藏品的时代形成特点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对于文字材料藏品和实物的文物藏品应当在分开管理的同时,对于那些有着时代关系或者是类似历史价值之处进行档案上的归类以及整理。还有,对于那些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影响的文物藏品应当格外的照顾,对这些藏品应当严加管理的同时对这些藏品进行严格分类以便于保存它们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

3.2关于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建议

在对文物藏品进行定级的时候,应当遵循我国文物保护法的标准进行定级设置。定级之前,需要对需定级的文物藏品进行严格的考察和论证,在论证了文物藏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价值之后在对其进行分类。文物的分类可以根据历史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分为不同的等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级文物的定级需要更加严格的审核以及考察论证。在确定了文物的定级标准以后需要对所定级的文物藏品的等级进行档案归类。这些被定级的文物藏品的存档工作同样不可以忽视。对于那些珍贵的文物藏品和一些有所损坏的文物藏品需要在档案存档时特别的加以说明。文物藏品的定级需要根据他们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影响等诸方面的关系,定出文物等级。一定从文物管理的总体出发、从文物保护的大局出发做好文物定级工作。对于期刊与出版物文物藏品的定级工作需要特别的注意。期刊类和出版文物藏品的存馆量都比较大,对这类文物藏品进行定级时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对这类藏品进行定级时需要耐心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在进行定级工作的开展。在对文字资料类文物藏品进行存档时时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存档的方便化。数字化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地创意,借助网络来展现文物藏品所负载和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信息。

结语

文物藏品是满足当代历史的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如何实现对文物藏品更好地保管和分类定级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当代科学技术与文物藏品定级保管的完美结合对于发挥文物藏品的优势,使文物藏品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更好地实现文物藏品的社会效益是我们进行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吕坚.从明清历史档案看档案资料的文物属性,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02.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馆藏品保管工作原因措施

由于民族博物馆藏品属于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以及艺术观赏性。因此,注重对每个藏品保管工作的加强是民族博物馆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假如博物馆在馆藏品保管管理上失误,没有很好的完成藏品的整理与研究工作,那么就会对博物馆日后展开的业务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影响到馆藏品所存在的实质价值和作用的发挥。这样一来,博物馆具有科学性的馆藏品保管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基本要求

其一,民族博物馆藏品入馆登记账目要清楚,藏品的鉴定要准确。藏品的登记入账是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程序之一。所有通过初步鉴定确认,入馆的藏品都要依照严格的规定由专门的记账人员根据入库凭单,在核对藏品卡片与藏品实物后进行及时的总账登记,确认账簿与藏品登记编写的号码、内容一致、字迹清晰,并装订成册妥善进行保管。尤其是在藏品入馆之前,还要进行准确鉴定,看其藏品是否具有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对无法难以定论的藏品要通过多方专家共同讨论后,记录到该藏品的档案中,方便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其二,民族博物馆对馆藏品的编目要详细,并且要妥善的保管。博物馆在完成藏品鉴定后,要制作记录藏品信息的卡片,并根据藏品的种类和性质等特征进行分类后填写在卡片中妥善保管。由于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在藏品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保管工作具有较强专业性,对参与保管工作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不仅具有敬业精神,还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保管时,要根据藏品的不同,分别确保藏品存放的位置防火、防潮、防震、防虫、防光线破坏、防盗,以及通风、紧固等。例如:专设一些保险柜和库房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工作记录,将进出人员、时间、事由、馆藏内温度变化等进行记录,方便日后查看。例如:各民族不同书画的保管:馆藏地温度在16到25℃之间,湿度在50%到65%之间,一天中的温度只能够在2到5℃之间进行变化。

其三,民族博物馆要确保馆藏品的安全检查及提取和使用。根据博物馆藏地,对藏品的陈列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藏品能够合理整齐的排列与陈列架中。其顺序要按照流水号的方式进行排列,陈设时,物品与物品间要保持间距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排设好后,要将藏品的记录信息标记准确在卡片上,方便管理人员的检查、提取和使用。

二、影响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由于展示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征,其工作的质量、效率,以及保管方式和保管管理水平都将影响到博物馆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民族博物馆管理的混乱和藏品信息不够详细、科学的保护管理和档案记录不到位等。其主要的影响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民族博物馆中的馆藏保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的保管技术人才。民族博物馆对馆藏品投入的经费短缺,使文物来源缺乏,严重影响到民族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这样一来,不仅使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受到了局限,而且阻碍了日后民族博物馆的发展。

其二,民族博物馆对文物保管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放置藏品的器具,有些博物馆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物保管消毒设施。同时,其管理工作也非常薄弱,不仅缺乏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连最基础的藏品详细信息都不够完全。这样一来,严重影响到馆藏品的科学归档,以及日后的工作改进。

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升,虽然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逐渐科学、标准和规范化,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馆藏品保管基础工作如果出现漏洞,那么就会影响到计算机的信息登录、记录工作。

三、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想做好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就要注重对保管工作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了解民族文化,建立具有高水准的专业保管工作队伍。不仅要培养人员的敬业精神,还要培养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够确保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具有科学性。

其次,建立健全的民族馆藏品保管制度,保证保管工作具有高效率,以及藏品具有高安全性。例如:根据实际保管工作情况,订立和补充藏品库房的安全制度和保管人员采用制度、藏品和保管人员入、出库制度,以及安全操作规程和藏品修复等制度,以保证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有序的进行。

其三,对民族博物馆藏品的确切管理。首先严格依照藏品管理的工作顺序对藏品进行征集和接收、鉴定。藏品征集的渠道主要是古墓挖掘、社会收购和个人捐赠,以及调拨获得,因此,要严格、详细的做好藏品原始记录,并根据入馆凭证和清单完成藏品的核对,鉴定每个民族藏品年代和历史等具有价值的内涵记录入档。然后对藏品进行分类、登记入账、编目,以及入库。其中,藏品入账总账用来记录管理藏品的来源和人名、年代和级别、地质和数量、类别和完整度等方面;辅助账用来记录管理藏品的其它记录账,例如:藏品参考品账和复制品账等。其次对藏品进行陈列和日常保护,确保藏品存储的环境科学化,查阅便捷,注意藏品间的间距,根据不同藏品保管需求,保证馆库的通风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安全,以及搬运过程中的安全。最后,做好博物馆藏品提用和注销、统计和归档等工作,实现统一管理。

总而言之,在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藏品作为民族博物馆的基础核心,它的安全和完整少不了保管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以及科学的管理。因此,要保证民族藏品保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要提高保管工作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掌握民族文化,以及严格遵守藏品保管工作的顺序,确保民族博物馆藏品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记者李韵;故宫现有藏品一百八十余万件[n];光明日报;2011年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3

摘要: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把这些文物和标本称为藏品。博物馆因为它的存在,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为了保证这些社会功能的实现,探讨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工作成了最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我国博物馆身处的社会环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改革的飞速发展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博物馆的各项要求也明显提高。为此,就要求博物馆以自身的优势资源及自由的姿态,来创新博物馆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同时,也给博物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是要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藏品资源的作用。其次,是博物馆藏品收藏的范围和种类也将要加大。因为,除了形遗产外,无形遗产也已列入世界各个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行列。所以,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冲破旧的“重藏轻用”的藏品管理工作的理念,利用藏品这个庞大的信息复合体,多方而拓展藏品信息输出渠道,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多功能的信息服务―这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藏品管理工作实践。

以下是个人从我国博物馆藏品的发展历史、存在的问题,以及品管理工作的理念、工作方式及手段、等方面对藏品工作略做探讨。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博物馆一一南通博物苑,是在1905年由实业家张容所创建的,在那时他就早已提出了关于博物馆藏品馆理工作的理论观点。在建国以后,我国也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博物馆工作及文物藏品答理方面的条例、法规,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环境,藏品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次由国家文化部门颁发的关于博物馆藏品保答的条文法规,是1964年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藏品保答暂行办法》,它把藏品管理的理论推进了一个更高的阶梯。1986,为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国家文化部颁发了《博物馆藏品答理办法》,藏品管理的范畴得到扩展,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藏品管理理论,标志着我国对文物藏品答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后,在理论研究、法制建设、实践工作以及业务人员培训等方面藏品管理更是取得了新的历史阶段。

但纵观博物馆这一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藏品一般都只用于满足个人的鉴赏和研究的需求,或供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观赏,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而当代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就是为实现博物馆工作目的和满足社会需求,就是对藏品信息的搜集、保护、整理和利用,对涉及博物馆藏品的工作、信息、资源的组织、调和管理。

二、如今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博物馆的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现在,虽然很多博物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人们并没有严格的遵行。如:由同一个人保管实物和管理账本,工作人员单独进出库房等,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就易造成工作的失误。由此,博物馆应各自分工,当人员发生变动后,也不缺少交接手续和详细的文字资料,这样后续工作就得以保证继续进行。

(二)、博物馆的馆藏条件有待提高。一直以来,我们都比较重视对博物馆展示功能的投入,且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却忽视了博物馆的保管设施建设,导致保藏室的防水、防潮、避光等条件都不是很理想,也很少分门别类地设置适应各种藏品的库房。此外,更没有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藏品进行科学保护与管理,所以提高博物馆的馆藏条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其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发展与在其中工作的管理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人员要对所馆藏的文物的保护、管理有至深的了解。而在当前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中,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平时也疏于对相关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这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这一块有加强。

三、找出能完善博物馆馆藏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合理的管理程序。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一般包括: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入库、保管、提用、统计和注销,但必须保证过程的完整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例如:工作中缺少藏品统计,就不可能为国家掌握文化财产提供准确的数据,就不可能为馆领导规划指导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藏品管理工作每一个程序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并且相互衔接,缺一不可,只有利学确立管理程序,才能为实现藏品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且还要认真仔细、利学地完成每一管理手续内容,真正实现藏品管理手续的规范,加强合理管理程序的强度才能保证博物馆馆藏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利用文物库房,提高藏品利用率。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还比较落后,离社会的需求距离甚远。为此,我们应加大对文物库房的利用,在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扩大藏品的开放范围,把博物馆由单一的服务系统为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系统,提高藏品利用率。提高藏品的利用率的具体操作如下:

(1)、加大博物馆的宣传力度。.由于对博物馆的藏品,了解的人知之甚少,因此宣传成了博物馆走出去的有效手段,让那些深藏库房的藏品、藏品资料走向社会。

(2)、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基础工作。想要让博物馆走向社会,并加大人们对藏品的利用,那么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基础工作是首要前提。因为,对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开放久要求具备相当的管理手段、管理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在对文物开放的过程中确保其安全工作,才能有利十社会和公众的使用。就如:制定好藏品开放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技术研究等问题,为开放文物库房打好充分的基础,才能在提高藏品利用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对藏品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有清楚的认知、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形成先进的藏品管理工作理念、严密的组织体系、并可运用高科技的保护手段,使藏品更长久地保存,更广泛地利用,真正实现现代博物馆‘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洪.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6)

[2]马希桂,董纪平.社会的发展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J].中国博物馆,1994,(04)

[3]苏东海.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5,(03)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4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引言

博物馆藏品作为博物馆核心的物质基础,代表着国家重要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藏品信息的管理是藏品管理的一种延伸,它担负着藏品来源、属性、历史价值、材质、保护记录、维护信息、研究信息等资料的管理。因此研究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收集、整理、研究、保存这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实现博物馆藏品能被迅速查询、定位、维护、完好保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各个博物馆经济因素的不同,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各不相同。总体上来分析,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

(一)全手工管理

这种模式就是全部纯人工管理,从实物接收、鉴定、分类、入库、研究等,以及实物信息档案编写、卡片标签、历史查阅记录、研究信息更新等都采用纸质保存。这种纯人工管理模式不利于信息的共享、查阅,同时容易出现人文误操作、效率低的特点。

(二)互联网络管理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许多博物馆不再完全通过手工进行博物馆藏品种管理,同时出现了类似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通过收录国家博物馆藏品信息,同时也把民间私人藏品进行收录,在资源上形成了互相补充。但这种脱离实物的管理,只能对进行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而弱化了对于具体实物的精心维护与研究。

(三)网络与传播结合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博物馆管理技术、传播技术三种的综合,通过博物馆管理技术实现对藏品的研究、维护、保养,然后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博物馆珍藏品的信息化管理与记录,最后采用网络技术与传播技术实现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近几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同博物馆间信息是互相孤立,因而也形成了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孤立。

二、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许多藏品标本展出、保管等工作还都是手工操作。因为藏品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传统的手工运作管理必然会需要大量的人员,显著增加了藏品管理的人力资源成本。除了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外,藏品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一)库房条件简陋

部分博物馆没有充分重视藏品的保管工作,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藏品库房管理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博物馆部分基础配套设施落伍。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的藏品保管空间—文物库房。相对于藏品数量来说,文物库房面积明显不足。许多文物藏品只能堆压存放,根本不能满足不同质地文物要求。

(二)藏品库设计问题

藏品库设在厢楼还是顶楼,由于受太阳光辐射,每到夏日,致使藏品库内温度偏高,温湿度无法调解。尽管个别库房配置了单体空调,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又缺少其他现代的必须保护设备,这就造成馆藏动植物标本、木制品生虫以及其他藏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三)保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藏品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

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本馆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出现脱节现象,不少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加上保管人员又时有变动,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三、改进藏品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

首先,藏品来源管理。在各种账目和出入库凭证中详细记录藏品来源。按照不同的藏品来源,实行不同的藏品账号编码规则。其次,移交入馆管理。藏品来源确认完毕后,保管人员持藏品交接凭证开展藏品入馆交接工作,认证清点移交入馆的藏品,在相关凭证上详细记录藏品的类别、来源、名称等属性,然后将藏品妥善运送到文物库房区。第三,库前整理和入库管理。藏品保管人员在文物库房区进一步检查、确认藏品在相关账目中录入的具体属性数据。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做好定名和鉴定,实测和技术处理,影像资料记录,藏品账目录入等一系列工作。第四,博物馆内清理管理。按照博物馆先行的藏品分类方法将入库藏品进行分类。综合考虑现行的藏品定名方法和每件藏品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进行文物定名。鉴定文物,仔细填写藏品鉴定意见书。开展必要的藏品技术处理工作,例如,简易修复、熏蒸、防锈以及除尘除垢等。对藏品进行必要的实测工作,详细记录藏品的完残情况、成色、重量以及尺寸等。采用绘图、摄像、拍照等方法,记录藏品的图像资料。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博物馆需要及时地将藏品的各项资料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行必要的处理,生成相应的报表、图像档案、文字、卡片、分类账和总登记账等。第五,入库管理。只有上述工作完成后,才能办理正式的入库手续。第六,博物馆库内整理。编制文物分类账,建立完善的藏品档案,设置藏品存放的柜架,收集和文物相关的信息,并编制藏品修复年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藏品修复工作。

(二)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藏品通常只会存放在展厅与库房两个地方,并且很少移动。藏品管理工作较为简单,只要建立了藏品的档案、账目和卡,做好相应的保管与保护就可以了。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藏品开始频繁的对外展览,部分藏品经常在若干个地区展出,藏品的出库入库频率加大。经常移动的藏品不但增加了藏品遭受损坏的概率,而且为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静态化的藏品管理工作,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博物馆展览的需要。因此,建立藏品动态化管理机制,加强藏品动态化管理,成为了当前藏品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对纸质类藏品的保管

我认为纸质类藏品的保管,既取决于其材料质地,更取决于它所经历的环境和保存的方法。要创造良好的保存环境,采取密闭、通风及去湿、增温、吸潮相结合的方法,并配合除湿机、空调和干燥剂等手段,调控好库房的湿度和温度。保管员要用正确的方法来拿取纸质文物,要避免经常移动。工作前洗手,操作时要戴棉质白色手套,以防汗、头屑沾污文物,拿取时动作尽量要轻缓,确保轻放。纸质文物的保护贵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只有防做得好了,才是抓住了保护技术的根本,才能减少治的任务。要特别注意防尘防污染、防霉防虫、防火防潮、防强光自射等。

(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

以静态展品为主体的陈列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形式,藏品说明牌只能承载很少一部分的藏品信息,难以将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充分展现,从而使得观众无法全方位了解博物馆的藏品,难以对藏品产生亲近感,进而和博物馆的距离越拉越远。但是,博物馆引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后,藏品的展览陈列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部分大型博物馆运用了交互式、动感式、场景化的藏品展览陈列方式,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拉近了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目前,对社会的影响和宣教服务等成为了衡量博物馆的重要标志。而数字化信息管理促进了博物馆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综上所述,博物馆肩负着藏品公开展出、整理研究、科学保护等职责。为了充分利用藏品的价值,博物馆就必须解决目前藏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博物馆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积极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大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将博物馆藏品管理推向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提高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作者单位: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参考文献

[1]海.博物馆物论[J].中国博物馆.2011(01)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文化传播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博物馆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计算机网格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产生的。藏品信息数字化是数字博物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数字博物馆的基础。

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馆藏文物调查项目试点省份,山西博物院率先使用单机版文物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文物底账和藏品影像的数据采集。2008年3月,山西博物院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投入使用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V1.5》管理软件。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和探索,藏品账目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下面笔者拟从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认识、管理等的变化将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的异同作比较,并初步谈看法,以探索今后藏品账目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一、藏品账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藏品账目,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进行逐件、逐项登记建立的各种账册等,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索引卡、库藏卡、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其能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建立藏品档案,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藏品科学有效管理和对藏品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基础,也是博物馆依法保护国家科学文物财产完整和安全的必备依据。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

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基本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以藏品总登记账为例,从196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对藏品的总登记账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统一的账本格式,其内容有十四项: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时代、数量(件数、单位、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藏品总登记账由总账管理员负责填写,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永久保存,要求内容准确,账面整洁。所以总账管理员在登记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内容与总账一致的登记卡,并认真审查藏品登记卡的内容,在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后,方能按照藏品登记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总登记账的各个栏目内容。再以编目卡为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除填写总登记账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以上各项要依据入馆凭证,逐项填写。不能缺省,不能出差错,要准确、确切、齐全,并且字迹要工整。藏品编目卡编制好后,按入藏先后顺序或质地或时代或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排列,以便使用者从多种角度检索查阅。

目前,我院藏品账目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和完成的。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建立正规账本,经过几十年的登记造册,目前已有各类文物登记账本90余册。由于长时间翻阅,许多账本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磨损和破坏,为了保护好国家的文物财产账,我们将原账本手写藏品信息运用excel表格逐条逐项地采集完成,并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翻阅查询。同时,形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电子总账。

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同时结合藏品的出入库、账务、科研、陈列展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包含文物入馆、数据管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协同工作又相对独立。高清晰度的文物图像数字化系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信息作为研究、保管、出版、展示用的资源。通过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馆藏品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促进馆内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相同之处

要深入了解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相异之处,必先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一)管理对象相同

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都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及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账目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损坏或丢失,而且能为文物保护、陈列、研究及社会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和更好的服务。

(二)管理内容相同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各个指标项的内容是以传统纸质账本、编目卡和档案中的内容为数据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将藏品蕴含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目前,我院数据库中原有馆藏文物信息由馆藏文物电子总账直接导入,并根据编目卡和档案里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新入藏文物通过业务流程从基本信息指标到动态指标逐一汇聚至数据库,将藏品信息充分提供给各业务部门做查询、研究、展陈、统计使用。

(三)管理目的相同

无论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管理,都是藏品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一方面延长藏品的寿命,尽可能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其不改变或少改变。另一方面做到账目清楚、记录翔实、提用方便,为藏品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为藏品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不同之处

传统账目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介质、工作程序和工作效率方面。

藏品账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一件文物从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统计,中间需经过无数道手续,并且这其中有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总登记账、编目卡、档案中有许多相同内容,需要管理人员一遍遍誊写,既费时又费力,难免有笔误。陈展或研究人员查询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他们需要在数万件藏品卡片(登记卡、编目卡、分类卡等)中人工查找,确定入选展品,然后抄下目录及相关号码(总登记号、分类号、编目号、索引号等)。这个翻阅查询过程一方面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另一方面给纸质账目带来一定损耗。

与之相比,信息化管理则是以信息采集文本、藏品信息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为介质,资料的存储、调用非常方便,大大加强对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实现账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新入藏文物账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藏品在接收、鉴选之后,总账管理员按照收入凭证、鉴定意见表等原始凭证中的内容采集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逐项录入在excel电子表格中,特别着重藏品总登记账十四项内容的正确无误。确认信息无误后,由总账管理员填写至藏品总登记账,且由信息录入人员负责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打印编目卡。一级文物及时建档。

由于excel表格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我们可根据业务工作的不同需求编辑形成不同的电子模版。藏品总登记账电子模版的格式和栏目与纸质总登记账本相同,故只需将采集的信息按对应项复制到相应单元格中即可形成电子总账。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新增数据可通过excel电子模版导入,只要将采集的信息对应在相应指标项下,就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语言代码导入数据库中。这样,信息录入人员不必逐条新增数据,既避免重复性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

藏品的编目卡、库藏卡告别了手抄的填写模式,我们在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编目卡打印”这一界面,勾选某件文物,选择打印“编目卡”,便可将其藏品信息打印于卡片的对应栏目内。与手写卡片相比,打印编目卡要快得多,且卡面干净整洁,字迹清晰,字体标准统一,内容准确。目前,我们打印两套卡片,一套做藏品编目卡,用于检索或编制藏品目录,供陈列和研究等使用。一套做库藏卡,同文物一并交于库房管理员,便于其检索文物,减少对藏品总登记账的翻阅。

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有简易查询、标准查询、历史查询、同义词查询四种查询方式。标准查询具有模糊查询功能,查询人员只需要在“查询条件”中输入部分字段,即可查询到包含该字段的所有文物,供查询人员参考、拣选。质量高、速度快,效率高、信息量大。工作人员在不进库房的情况下亦可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研究,降低了藏品实体利用的频度,从而保护了藏品实体。

五、藏品账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1.藏品电子总账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超强的查询功能,快速便捷高效,因此,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基本不使用卡片进行查询。从实际利用意义上讲,卡片逐渐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即将被信息时代淘汰的产物。因此,这类卡片的去与留,将是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新增数据的批量导入需要系统开发人员,运用语句代码才能将excel电子模板中的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文件为gcc格式,唯有开发人员方能编译、转换打开文件。因此,藏品数据信息的导入与导出,都需要开发人员进行编码转换才能实现,无疑给开发人员带来额外工作负担,同时给藏品账目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障碍。故笔者认为,研发升级版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必要,该系统自身设置有可直接导入和导出数据的excel电子模板,可满足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的需求。信息录入人员只需下载电子模板,录入信息,就可将数据导入系统中。

3.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改变或提升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知识,更要有高水准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才能。这是藏品信息化管理对藏品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对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两种模式的初步分析比较,我们深刻感受到信息化给藏品管理工作带来的诸多优势――信息存储量大、信息整合全面、信息利用最大化、查询调用方便,既改善了藏品管理质量,提高了管理水平,又对进一步全面了解文物藏品,解释文物藏品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角度。当然,信息化有诸多不足,如数字化信息储存载体寿命有限,数字化方式存储信息极易受到磁场、计算机病毒、黑客侵入等外力的干扰、破坏;数字化信息极易下载和复制,知识产权难以保障,等等。

总之,在现阶段,我们要做好藏品账目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型工作,使传统和信息化两种管理模式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吕军.藏品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0(第1版).

[2]安莉.关于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模式转型的思考.继承发展保护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10-1.

[3]霍楠.博物馆藏品从传统管理到信息管理.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9-10-1.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

药品;贮藏;质量管理

1品贮藏采取的方法

11加强对有效期药品的认识。

12加强对需低温贮藏药品的认识。

13加强对需避光贮藏药品的认识。

14加强对需防潮贮藏药品的认识。

2药品贮藏质量管理措施

21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药品贮藏质量的检查。

22医院对有效期药品的管理。

23医院应配备必须的低温贮藏药品的设施。

24医院药剂人员要加强对药品管理有关法规的学习药品的正确贮藏,在医疗科学领域中有着重大意义,任何药物在贮藏方法及条件上处理不适宜或草率大意,不仅会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已变质的药物尚可使患者健康受到损害。本文就如何加强药品贮藏采取的方法及管理措施等方面论述如下。

3药品贮藏采取的方法

31加强对有效期药品的认识药品的“有效期”指药品在一定的贮藏条件下,能够保持质量期限。《中国药典》对有效期药品作了明确规定。鉴于多年的宣教和学习,药剂人员对抗生素及生物制品的“有效期”认识还不够,如外用药及一些不常用的针剂、片剂等,因此,医院要加强对这些药品“有效期”的认识。

32加强对需低温贮藏药品的认识《中国药典》对药品贮藏温度明确规定了冷处:系指2~10度;阴凉处:系指不超过20度,这类药品若超过法定的温度贮藏,会使合格的药变为劣质药。目前,医院对预防用的生物制品都知道冷藏,但一些需要阴凉处或阴暗处贮藏的药品,如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复合氨基酸注射液等认识就不够了,因此医院要加强对这些低温贮藏药品的进一步认识。

33加强对需避光贮藏药品的认识光在不同条件下对各种药物起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往往造成贮藏上的损失。大多数药物包装和说明书贮藏项都注明了该药品需避光的规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规定,如维生素C片、维生素B12注射液、对氨基水杨酸钠注射液等,在药品贮藏或使用中都不注意避光。因此,医院要加强对需要避光贮藏药品的认识。

34加强对需防潮贮藏药品的认识药品贮藏在相对湿度很大的空气中容易吸湿分解或溶解。如阿司匹林易水解产生水杨酸和醋酸,散发出一股难闻的酸臭味,当游离的水杨酸超过药典规定的限度时,就不能再供药用。又如颠茄、莨菪、毒甙,这些药物吸湿分解后虽在外观上看不出来,但疗效大减;再如复方甘草片、板蓝根冲剂等,生产厂家在封装时若不严密,医院贮藏时又未采用紧盖密塞的措施,就极易潮解甚至液化。

4药品贮藏质量管理的措施

41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家药品标准和地方药品标准中收藏的品种进行认真研究,制定易操作性的药品贮藏管理办法,同时还应注意在药品贮藏中不仅是对抗生素、生物制品及不稳定化学合成药的药品需规定有效期,对所有的药物及制剂也应考虑制定使用期限。就如现在一些大型合资企业药厂(如西安扬森制药厂生产的药品),每种药品都规定“使用期限”作为贮藏的准绳,充分保证药品的质量。

42医院对“有效期”药品的管理。应实行少量多次购进,对有些用量极少,效期又短的药品最好是用多少购多少。对购进的药品严格验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在发放药品时坚持先近期后远期的原则。药品及药库还应建立效期药品一览表,按一年十二月,将每月失效的药品的品名、规格、数量标明,并实行专人监管,经常查看,遇近效期的药品及时与临床联系,必要时与有关医院取得联系,调剂余缺。

43医院应配备必须的低温贮藏药品的设施,确保低温贮藏药品的质量,对应进行避光防潮的药品,也按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应避光的药品不论在贮藏或使用中,均应进行避光措施,应防潮的药物则应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购买时最好选购小包装,便于正确贮藏。

44医院的药剂人员要加强对药品管理有关法规的学习,强化药品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观念,严格按照法规做好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有关药品的性质贮藏,保管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注意“有效期”,“负责期”,“使用期”,“保质期”之间的区别,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注意识别国内外各种药品“有效期”贮藏方法与规律,并熟记一些常用的外文缩写与原文,便于对进口药品进行妥善的保管和贮藏。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保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发展很快,在建设规模与数量、管理水平和建设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博物馆是我国主要文物和标本收藏机构,为了做好文物收集工作,博物馆在收集各地文物和标本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避免我国珍贵文物受到损害,这是博物馆最基本的义务职责。而博物馆工作者也要对每一件文物负责,正确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文物要及时做好修复工作,通过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力度,有效防止文物受到任务破坏,实现我国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的永久传承。

一、文物保护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自1992年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以及“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实物。因此,博物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面对着新时期、新形势,博物馆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首先要将现行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落到实处,而并进一步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进行健全,文物要由文物部门负责管理,同时按照文物保护的级别,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相关职能进行明确,只有这样才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利,避免让我国珍贵文物受到损害。

(二)社会效益是文物利用的前提

文物是古代文明的一种物质表现,有着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特点。透过文物,我们能够了解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以及科学等方面情况,文物是祖先杰出智慧的凝结,是祖先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是一部物化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奋斗史和生存史。因此,对这些珍贵文物的科学利用,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能够激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增强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效益是文物利用的前提,这不仅是文物自身客观规律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需要。唯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让文物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三)产生经济效益,塑造文化形象

博物馆通过销售纪念品、印制图书音像作品、举办展览活动、收门票等多种方式,能够获得一定的直接收入。从表面上看这种收入具备经营性质,但相比与其他产业,博物馆的收益属于公益性的,收益所有主要用于发展与补贴公益事业,主办者无法从中得到利益,并且博物馆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能够创造出巨大社会收益与无形文化财富[1]。另外,文物还能够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博物馆在现代城市中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在规范行为准则、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与影响之下,将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等特征展现了出来,由此提升并改变城市文化形象,对于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创设良好投资环境等方面影响重大。

二、目前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不足之处

(一)重技防、轻人防,保安队伍建设薄弱

博物馆完整的安防体系必须由物防、人防和技防构成,并且相互之间要密切配合,也就是人防要确保物防与技防真正落实,而物防与技防能够为人防提供必要物质、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很多博物馆有着重技防、轻人防的情况,虽然博物馆内设置了先进的监控系统与安防设施,但是保安队伍建设却很薄弱。一是由于保安队伍工资不高,有着很大的人员流动性特点,并且保安队伍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二是博物馆保安队伍缺少行政编制,导致很多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这与现代化安防设施极不协调,纪律化、现代化保安队伍建设缓慢。

(二)重宏观、轻微观,过失行为事件处理不当

从博物馆目前安防工作来看,在监控系统、安防设施以及行政部门日常检查中,重点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着眼于被防破坏、防盗和防火上面,但是在微观业务领域中却少有涉及。在近年来很多博物馆文物损害案例中,文物基本上不是被故意损毁,而是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疏忽所致。从我国《文物保护法》来看,要给予该过失行为一定的行政出发。但是因为缺少相关领域的规章制度,造成出现这类问题后权责不清的情况,各部门相互推诿,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重管理、重管理、轻制度,相关领域规章制度缺失

在博物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现代化消防设施、信息化安防系统、全方位监控平台为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这也让个别博物馆管理人员放松了警惕。主要表现在不重视博物馆文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的建设,轻视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正是由于缺少相关领域的规则制度,造成在实际文物保护工作中,缺少切实可行的规范,这在文物出现损毁之后,极易在责任追究上出现权责不清、程序复杂等情况。

(四)重检查、轻解决,很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

对于博物馆安全保护管理工作来说,大部分管理者将自身职责定位于检查日常问题上,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写汇报和发文件。但是对于文物安全保护管理中具体的现实问题,却不够重视,比如保安人员工资问题、为建立完善的规则制度、缺少深入的指导与解决。因为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建议

(一)增强文物收藏意识,加强文物保护人员培养

博物馆基本职能就是做好文物收藏工作,这关系着博物馆的长久发展。博物馆的收藏主要以物为主。文物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种,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活动的产物,并在历史的进程中,突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而遗留下来,是当时历史真实、具体的实物见证[2]。博物馆必须拥有大量的文物藏品,才能进一步开展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工作。所以,文物工作者必须增强收藏意识,这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基础。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办公系统自动化、先进的票务系统、安防监控设施等高标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而生,这让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规划更加科学,并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博物馆要重视对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培养,尽快培养出一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作出分析与科学决策,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有效性。

(二)做好文物藏品管理工作

文物收藏是博物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要做好对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要具备对文物收藏有利的硬件设施。文物收藏要有环保、实用、安全、宽敞的暂存库和藏品库,为藏品提供一定空间;②在管理博物馆藏品过程中,文物数字统计工作尤为重要,这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环节,必须提高重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文物的积累不断增多,文物类别也会日益繁多,并且文物的提取、归库较为频繁,若不能第一时间做好接受、统计及登记入库工作,容易导致文物保管工作变得混乱;③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藏品档案,确保其详细、科学与完整,这样能够更好的保存藏品,方便查找、阅读与研究。

(三)加强馆藏文物的日常保护

由于博物馆内藏品数量巨大,因此存在很多因素会导致文物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是必要的加强馆藏文物日常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博物馆文物库房必须要有文物保管措施,配备文物藏品存放专柜,方便各种文物藏品存放的更加有序,有利于日常保养与查找。字画保护工作要配备字画存放囊匣,不能将字画直接放置在室内,否则字画极易出现发脆、褪色、泛黄、变潮及落尘等现象,这样无疑会减少字画寿命,对字画带来严重破坏;②要对库房温湿度进行监控,严格控制日照时间,保持良好通风,将樟脑放置在展柜展厅,加强防蛀、防虫保养,避免文物藏品出现变质、变形及发霉[3];③加快配备必要的文物保管软件设施,实行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措施,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落到实处;④要加强文物安全保卫工作,设置专门的保卫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保卫工作,完善安全保卫制度,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成列展室、文物库房的规范,建设安全防范监控措施,实行对文物的24小时监控,从而真正避免发生盗窃、火灾等各种安全事件,为文物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综合运用多种有效措施,让博物馆文物得到更好的管理与保护。⑤在文物修复过程中,若要尝试新的修复方法或技术,先要进行必要的试验,只有在实验成功后,才能对文物运用新方法和技术进行处理,避免由于修复方法和技术的原因为文物造成的损失。

(四)实行科学管理方法,完善规章制度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要对保管工作制度进行健全与完善,不仅要妥善保管、详细编目、确切鉴定,还要清楚账目,对藏品实行科学化管理。①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步骤,根据博物馆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其中主要有藏品的注销、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建档、入库、定级、排架、提用以及统计等工作;②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保证制度更加完善合理,才能促使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更加顺利开展。这些制度主要有设备、设施检修制度、出入库管理规定、复制制度、安全管理守则以及藏品征集、修复、分类、检定和消毒等。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不断对制定的制度加以完善;③增强博物馆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借助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指导员工的工作和业务,帮助他们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博物馆文物的法律法规工作;④积极学习并借鉴现代化管理手段;⑤充分发挥出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在管理藏品的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五)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宣传

文物保护工作与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着紧密联系,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才能更好的保护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因此有必要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宣传工作[4]。博物馆要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为政府领导与普通群众传递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并将各种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高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让文物保护基础知识得到普及,从而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中,让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宣传的方式有以下几点:

①深入社区,主动开展社教工作,做好文物保护宣传。要在各中、小学校、社区等地点开展文物知识宣传教育,传播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激发出来,增强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并让人们了解到文物保护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此营造出良好的文物保护环境;②开展专题讲座。博物馆要利用馆内所藏的丰富文物,对当地各高等院校学生、中小学生进行文物保护知识专题讲座,对于文物保护进行学术探讨;③举办专题展览。博物馆要运用流动展览与固定战略两种方式,在对馆内游客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主动走出去,举办文物保护专题展览,加强文物保护法宣传力度;④进行知识竞赛。博物馆要加强与当地学校的合作,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竞赛,或者是以诗歌朗诵或征文的方式加强文物保护宣传。

四、结语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员也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观与求知欲,所以博物馆要尽快建立起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的文物保护体系,并适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磁、光、声、电等作为博物馆收藏与保存信息的载体,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总之,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只要切实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才能保证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面对着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文物工作者要提高重视,做好文物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牛明.试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3:108.

[2]孙璐.浅析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及管理趋势[J].黑龙江史志,2014,21:77.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低温冷藏药品;流通环节;冷链断链;冷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19-02

1.低温冷藏药品的定义及概述

低温冷藏药品是指对储存、运输有温度要求的药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等过程,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全程保证温度控制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绝大多数要求是指2~8℃条件下低温、冷藏)。主要是指生物制品,或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品。

冷链管理是指低温冷藏药品在药品流通的整个链条(生产药厂-铁路或航空运输-商业公司-汽车运输-医院药库-药房-临床-患者)中的管理,必须在各个环节都保证冷藏或冷冻效果[4]薄弱现状。

2.我国低温冷藏药品在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2.1全社会医药冷链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全社会对医药冷链管理的意识淡薄。这体现在政府层面,也体现在流通环节各环节、消费者层面。

2.2缺乏冷链管理的行业标准及执行力的监管机制

截止到目前,仅有2008年11月浙江省颁布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和2010年5月江苏省的《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实践》,以及2013年国家卫生部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15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取代)(简称新版GSp),两个地方标准和一个国家标准专门对医药冷链管理进行了规范。

2.3医药冷链管理的设备严重不足

根据新版GSp对低温冷藏药品的管理要求,一个冷藏药品批发企业,至少应配备存储设备、运输设备、温湿度检测设备,包括冷库、保温箱、冷藏箱、冷藏车、温湿度自动监测、记录、报警设备、红外测温枪等,还应配备不间断电源等。这些,是保证低温冷藏药品温度的基础设备。但就是这样的基础配置,我国也严重不足。很多生产企业长途运输低温冷藏药品,采用泡沫箱加冰块或冰排的被动降温方式,箱内温度受路途远近、环境温度高低、在途时间等因素影响,以致很难使低温冷藏药品质量得到保证。

2.4物流技术和信息化程度低

全程冷链管理和实时温控,是摆在低温冷藏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使用单位及监管部门面前急需破解的难题。

2.5缺乏医药冷链运营管理和物流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医药冷链管理发展所急需的,要促进行业发展,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冷链管理人才和物流技术人才。目前我国也没有一所高校开设这样的专业。

3.低温冷藏药品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3.1提高全社会对医药冷链管理的关注

药品冷链的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发展健康的医药冷链管理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国应尽快确立发展健康医药冷链管理的全新概念。

首先,政府应重视完善医药冷链管理。制定医药冷链管理的宏观发展战略和政策;

其次,全社会重视医药冷链管理。

再次,监督部门重视冷链法规和知识宣贯。

此外,强化社会监督力。可以由各行各业的人们建立大众监督团,对身边的冷链管理进行监督,一方面弥补政府监督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也通过全员参与监督,提高人们对冷链管理的认识。

3.2制定冷链管理的行业标准,加强政府调控力度

政府应当制定冷藏药品冷链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和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理推动中国冷藏药品的冷链管理的健康发展。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管理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冷藏药品冷链管理标准,实现从生产要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

3.3改善医药冷链管理的设备

建立冷链流通环节,所有企业的准入门槛。企业应配备相应的冷藏、冷冻储运设备、温湿度自动监测、记录、报警系统,并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包括使用前、中、后的验证等。基础设备的配备,作为冷链企业的准入条件之一。

同时,要做好备用制冷剂、备用设备的准备工作,当出现应急情况时,可以即时调拨使用。

3.4推进冷链物流技术的创新和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我国应大力推动医药冷链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力普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等在医药冷链物流体系的应用,以实现对低温冷藏药品质量的实时监控和透明化管理,从而根本上提升我国医药冷链管理水平。

3.5鼓励扶持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1)财政支持。由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前期投入大,回收成本周期长。政府应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以及资金补助政策。

(2)技术指导。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医药冷链物流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政府可以指派专家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进行业务指导以及人员培训。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技术咨询和服务。

(3)政策引导。政府鼓励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并购规模小、业绩小的冷链物流企业,实现优胜劣汰。

(4)法律保障。政府需要制定细化、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以保障合法、规范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法律地位、经营环境。

3.6加强专业冷链人才的培养

可通过医药流通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在社会领域加大医药冷链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提升我国医药冷链整体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冷链管理的作业活动能力,以满足目前医药冷链正在运行的急需第一线人才。

我国高校应积极开设医药冷链管理专业的课程,实施职业技术培训、专科、本科甚至硕士等多层次教育,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科研人才。

总结

而有效的医药冷链管理模式,单靠任何一方都无法有效推动,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及民众合力。有完善的管理模式,有效的监督管理,才能彻底解决冷链“断链”问题。

参考文献:

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11―0134―02

[收稿日期]2014―10―19

[作者简介]崔彤(197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科长,研究方向:文物安全、文物保护。

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价值连城,独一无二,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是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的重要物证,是人类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损毁将无可替代,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博物馆主要存在偷盗、火灾、人为或自然损害等风险。博物馆员工必须从对国家、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出发,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化解或控制风险,尽可能减少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从而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很多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如果出售,将获得大量金钱,所以容易遭不法分子觊觎,存在被不法分子盗窃、抢劫的风险,这是博物馆面临最大、最普遍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多个大型博物馆都发生了文物被盗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展厅中保存文物数量大,参观人员复杂,由于一些博物馆经费条件有限,在举办展览时选择的展柜往往是传统造价比较低廉的木质展柜,展柜橱窗的玻璃厚度也达不到要求,整体防护能力比较薄弱,展品陈列在展柜内,观众与展品只有一片玻璃之隔,使用较为先进的工具即可破坏,使展品被盗抢或损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展览注重展出的真实感和展览与观众的互动性,在展览中,有许多展品“裸陈”在外面,观众伸手可触,特别是可分解或分组的展品,常有部分被有意或无意拿走或损坏。再一个保存藏品相对集中的地方就是文物库房,里面保存的藏品量质量好,数量多,更是不法分子凯觑的重要目标,一旦被不法分子侵入,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博物馆文物库房为老式建筑,长期的使用造成建筑物墙体开始松散,门窗密封性能减弱,防护较为薄弱,不仅有其门窗较易被破坏而直接威肋藏品安全,甚至墙和地面也存在被打洞侵入的可能。

火灾与水灾是各大建筑物的最大安全隐患,博物馆一旦发生火灾与水灾,里面的展品将会化为灰烬或严重损坏,所以说火险和水险是博物馆安全的两个大敌。1994年吉林市博物馆因为火灾而造成几千件文物损毁,就是最好的警示。博物馆引起火灾事故的主要因素:一是展厅大量照明灯具、音响、多媒体设备、电动模型等设备同时使用,用电增多,负载增大,长时间使用电线出现老化现象,极易引起火灾的发生;二是办公区工作人员在下班闭馆后没有及时关闭电脑、空调、充电器、取暖器、电热宝等设备;三是对明火、火源、易燃易爆物品控制不严、管理不善;四是在展览施工筹备期间,需要使用油漆、喷漆、电气焊作业,大量可燃材料的出现易引发火灾;五是有一些博物馆为了增加收入,将部分房屋出租作为娱乐场所,安全隐患脱离管理造成更多的火灾隐患;六是不法分子纵火破坏;七是观众流动性大,一些观众有吸烟的习惯,随身常带有气体打火机、液体打火机,如果监管不到位,一根燃烧的火柴和未熄灭的香烟都可能引发一场火灾;八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广泛运用,展柜背面和场景隐蔽角落安装的设备和布线,由于通风不良及检修困难等因素,电器及线路发热引发的火灾事故,对博物馆是巨大的安全威胁。加之一些展品本身就是易燃物品,如书画、服装、动植物标本等,遇火即燃。而且一些保管藏品的包装盒、匣也是可燃物。水灾隐患主要因素:一是老建筑博物馆内部取暖设施为老式铁材质暖气,长久以来暖气被氧化锈蚀,在注水时容易发生崩裂漏水现象;二是各别博物馆为文物安全起见将文物库房设立在地下,这看起来安全,实则更增加了另外一种安全隐患水灾。如果库房暖气爆裂,或者夏季暴雨时节,发生暴雨灌溉的现象,文物安全将大大受到影响。

为让藏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大博物馆通常采取增加馆际交流的方法,让展览走出去引进来。较大的博物馆每年除本地区举办的临时展览,对外交流展也逐渐增多。在展览中展品频繁更换,藏品的不安全因素增大。特别是交流展中,展品的长途运输,是安全监控及防范的重点。展品进入展厅和展品撤离展厅过程中安保措施极为重要。展品从出库移动到馆外,再从馆外运输到展览地点,许多展藏品都是在转移过程中丢失或损坏的。并且,每一次包装、搬运和拆装都要施加一定的力量,都可能造成藏品一定的磨损。藏品在馆内外搬运移动中,尽管博物馆都制定了安保措施,但极易因工作疏忽、准备不足或保护不到位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此外,许多博物馆专业人员仅负责大纲的撰写和展览的策划及指导,把布展、撤展及展览辅助品制作等承包给设计展览公司操作。而展览公司的施工人员流动性强且大部分缺乏专业培训,布展、撤展往往比较马虎毛糙、磕磕碰碰,损伤展品外观的情况屡见不鲜,增加了展品破损的风险。在对藏品进行研究中对藏品进行拍照,藏品进行修复过程中需要提取藏品出库,这些都对藏品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以上是藏品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为了更好的提高藏品安全防范意识,使藏品不受到更大的损害,制定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博物馆安全工作应责任到人,并且由主管领导将工作落实到实处。由专人负责紧急预案的撰写、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至少要制定两套以上的紧急安全预案。为了方便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应该由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并且定期举行各部门安全防范演练,达到如有紧急事件发生全馆人员立刻联动起来的效果。因为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馆领导平时应该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并且,经常观察安保人员的精神状态,给予安全保卫人员更多的关心和鼓励,预防监守自盗等情况的发生,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降至最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展厅的文物保护,应先从展柜的材质上进行提高,将传统的木质展柜换成耐磨损、不宜变形、耐火、耐腐蚀的铝合金材质,提高防护设施的防护能力。另外将展柜锁具的位置安装在展柜的底部,锁具选择正规厂家带有磁性的防盗锁,从而尽可能的增加盗窃难度,延长人为盗窃时间,为抓住盗窃嫌疑人争取更长的时间。展柜钥匙的管理要分人、分级管理。展柜上面的玻璃应使用自身防护能力较好的材质,如防弹、防砸、防紫外线、高透清洁、夹胶玻璃等,不论使用何种材质的玻璃,必须保证即使玻璃被破坏,玻璃也不会全部垮塌。因为如果玻璃垮塌,就算展品未被不法人员破坏,也会被玻璃砸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如果受资金投人的限制,只能使用普通的玻璃或钢化玻璃,必须进行贴膜处理,防止玻璃被损坏时垮塌,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损坏展品,而且可以避免对观众造成伤害。一些不具备安装价格较高防弹、防砸玻璃条件的博物馆,应在开馆期间,在各个展厅分别增派全天候看管人员。

藏品库房的安全应先从建立完善的库房出入安全管理制度开始,目的是为了杜绝除文物保管员以外的任何馆内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进入藏品库房的可能。其次,严格规范藏品的出入库手续,所有提取藏品原由都填写相应的提取凭证,提取凭证应认真填写,确保准确无误,并且由主管领导签字同意,方可提取出库。无论何人,何种理由提取藏品,都必须严格遵守库房出入安全管理制度。藏品保管员进入藏品库房应佩戴工作证,根据制度填写库房日志,记录每次进入藏品库由,其它因工作需要进入藏品库房的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应严格根据藏品库房出入库制度填写外来人员出入库凭证,并由主管领导审批后才可进入库房,库房管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应全程陪同。如藏品需要出库,还必须填写藏品出库凭证,写清藏品出库事由。藏品入库需填写藏品入库凭证。如研究人员需要直接接触藏品,保管员应做好相应的藏品保护措施。

为杜绝监守自盗,以假换真等事件的发生,藏品库房的钥匙应由保管部和安全保卫科两个部门共同管理。藏品库房门锁应由至少三人以上共同开启。

从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进入库房开始,监控室工作人员就应该进行全程监控,电子监控设备自动记录进入库房人员的身份、进库时间、出库时间等信息及影像资料,一旦发生事故这些将是查清事故的有力证据。

在博物馆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应定期的聘请消防专家为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并且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让大家熟悉和掌握消防设施的功能和操作规程,做到未雨绸缪。这样的学习和演练不仅可以减轻博物馆消防安全隐患,同时也提高了职工的消防安全知识水平及自我保护意识。日常也应该注意消防报警设备、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在有紧急状况发生的时候消防设备运转正常。火灾发生时及时确认火灾发生点,随后立即报火警,并向消防主管人员报告,随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如果日常检查发现消防设备故障,应第一时间告知安全负责人进行解决,避免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平时应确保紧急出口、消防通道的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灯应完好,防火卷帘下无堆放物品。

展览公司的工作者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身份确定非常重要,经过公安部门的身份确定后,展览施工进场之前严格办理进馆临时工作证,并对施工队进行展览安全施工教育,签订安全施工协议。藏品布展过程中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展品的核对、展品的包装、搬运途中的保护等事项。藏品在馆外进行运输,护送工作应交由专业的安保公司进行押运,并对搬运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记录,并制定相关的紧急预案措施。如,运输工具在运输途中出现故障,或遇到暴雨、大雾、暴雪等恶劣气候,要有相应的紧急预案。并投保运输安全险,转移或减少风险损失。日常开馆期间,安保人员第一件事情就是对进入馆内参观的观众进行安全检查,这是确保观众和藏品安全的有效制度。任何妨害公众安全的物品,如打火机、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等,都禁止入馆。

结论

本文根据存在的盗窃、抢劫风险,提出加强木质展柜与玻璃的抗破坏能力,建立完善的库房出人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库房钥匙、展厅展柜钥匙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监控系统等防范措施。根据火灾风险,提出采用多样化的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注意消防安全设备的及时更新与保养等防范措施。根据布展、撤展及交流展览损坏的风险,提出了加强展藏品在移动过程中的监控和管理防范措施及加强对观众的一些必要性检查等多个方面的防范措施,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把它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藏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振泉.浅谈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J〕.科技资讯,2012,(11).

〔2〕李彬.论楼宇自控系统在博物馆建筑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6).

〔3〕王永武.谈博物馆的防火措施及安全管理〔J〕.武警学院学报,2012,(06).

〔1〕项隆元.关于博物馆学术语规范性的问题与思考〔J〕.东南文化,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