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十篇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十篇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05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1

1.家庭功能中的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五个因子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各个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2.初中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三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3.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问题上差异显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情感反应方面在是否为独生子女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家庭功能初中生心理健康

1.研究假设及方法

1.1研究问题陈述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分校随机抽取初一至初三学生共100名,通过epstein制定的FaD家庭功能评定量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发放,从实际理论上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1.2研究假设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与家庭功能的七个因子(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家庭角色,情感反应能力,情感卷入程度、行为控制以及总的功能)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1.3研究方法

1.3.1问卷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epstein制定的FaD家庭功能评定量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

1.3.2统计分析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1.3.3文献研究法

本次研究通过对家庭功能和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文献的仔细阅读,为本次研究提供精准的资料。

2.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状况的调查

2.1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理论

2.1.1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适度的反应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症状自评量表适用对象从初中生至成人,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评定范围在现在或最近一个星期,共含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作为一个广泛应用测量心理健康的方法,SCL-90量表在初中生中具有很高的信度的效度。[1]

2.1.2家庭功能

epstein[2]提出mcmaster家庭功能模型理论,他用家庭完成的任务定义家庭功能。他将家庭功能所要完成的任务分为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家庭角色,情感反应能力,情感卷入程度和行为控制六个方面。

2.2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家庭功能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3]在家庭功能的视野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性别和年级的差异[4]。并且家庭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预测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水平。[5]

2.3初中生心理健康结果统计

在188个被试中,13.30%的人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问题,2.12%的人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严重的问题;24.47%的人在强迫因子上存在问题,6.38%的人在强迫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9.68%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5.32%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6.49%的人在抑郁方面存在问题,4.79%的人在抑郁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8.09%的人在焦虑上存在问题,3.19%的人在焦虑上存在严重问题;27.13%的人在敌对方面存在问题,11.70%的人在敌对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4.89%的人在恐怖方面存在问题,4.26%的人在恐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8.62%的人在偏执方面存在问题,4.79%的人在偏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9.04%的人在精神病性方面存在问题,2.12%的人在精神病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18.08%的人在其他方面存在问题,7.45%的人在其他因子上存在严重问题。

2.4初中生家庭功能结果统计

在188名被试中,2.66%的初中生家庭功能在问题解决方面存在明显问题,3.72%的初中生在家庭沟通方面存在明显问题,3.72%的初中生家庭在家庭角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5.85%的初中生家庭在情感反应和情感卷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7.98%的初中生家庭在行为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2.66%的初中生家庭在总的功能上存在问题。

3.结果与分析

3.1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各个水平及家庭功能各个因子之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出上表,由表3.1可得,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家庭功能中的家庭角色、情感反应能力、情感卷入程度、行为控制以及总的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其中,家庭角色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强迫、抑郁以及敌对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反应与初中生心理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以及精神病性方面的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卷入程度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3.2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结果分析

3.2.1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3.2.1-1可知,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因子中躯体化和其他这两个水平的方差齐性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p<0.05,即方差差异显著,但在t检验中的sig均大于0.05,说明初中生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和其他这两个水平上的男女生差异是不显著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八个水平在方差齐性检验中的显著水平p>0.05,即男女两组方差差异是不显著的,但在t检验中sig.值均大于0.05,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水平上的男女生差异不显著。总而言之,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由表3.2.1-2同样可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角色、情感反应和总的功能三个因子在方差的差异性显著,男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总的功能方面存在差异。但角色和情感反应在t检验中的sig.>0.05,说明男女生在角色和情感反应两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方差差异不显著,其中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和沟通在t检验中的sig.>0.05,说明男女生在问题解决和共同两个方面差异不显著,而家庭功能中的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两个因子在t检验中sig.<0.05,说明男女生在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两个方面存在差异。总的来说,男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家庭功能的其他方面不存在差异。

3.2.2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问题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3.2.2可知,初中生心理健康中敌对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0.05,即方差的差异性显著,在t检验中sig.值为0.015小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中生心理健康其他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的p值大于0.05,即方差的差异性不显著,并且在t检验中的sig.值均大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九个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3.2.3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是否独生子女问题上的差异分析

如图3.2.3可知,初中生家庭功能的八个方面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值均大于0.05,即方差差异不显著,而在t检验中情感反应因子的sig.值小于0.05,即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情感反应方面在是否为独生子女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初中生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卷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六个方面在t检验中sig.值均大于0.05,即差异不显著。

3.2.4初中生心理健康在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3.2.4可知,初中生心理健康在人际关系和偏执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小于0.05,即方差差异显著,但是在t检验中人际关系因子的sig.值大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因子在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差异不显著,而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偏执因子sig.值小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偏执因子在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差异显著。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其他八个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值均大于0.05,即方差差异不显著,并且这八个因子在t检验中的sig.值均大于0.05,即初中生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其他这八个因子在父母是否离婚的问题上差异不显著。

4讨论

4.1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的讨论

初中生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卷入程度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为了提高和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首先,学校作为初中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应该多开展一些心理讲座和活动,使学生更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多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的心情,在生活中积极参加娱乐活动,注重劳逸结合。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其次,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指生活中的外界环境还有初中生生活的家庭中的氛围和结构。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角色分工,明确每个人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负责,培养其自尊、自律的生活品质。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在生活中提升初中生对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4.2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结果的讨论

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是男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改善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结果对男女生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教育。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问题上差异显著。初中生家庭功能的情感反应方面在是否为独生子女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计划生育的大力实施,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人和教师对其关注程度更加集中,如何加强独生子女教育成了很严重的问题,如何改进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也成了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偏执因子在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差异显著。父母离婚后回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创伤,他们会变得心事重重、萎靡不振,过度恐慌和寂寞,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会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学校要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积极关注,帮助他们早日脱离痛苦。

参考文献:

[1]milleriw,RyanCeetal.themcmasterapproachtoFamilies:theory,assessment,treatmentandresearch.JournalofFamilytherapy,2000,22:168~189

[2]SkinnerH,Steinhauerp.FamilyassessmentmeasureandprocessmodelofFamilyFunctioning.JournalofFamilytherapy,2000,22(2):190~210

[3]CynthiaF,CalvinLS.Validityofthe3-DCircumplexmodelforFamilyassessment.ResearchonSocialworkpractice,1993,3(3),258~276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04-04

农村初中生相对于城市初中生而言,不仅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还主要涉及到师资、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农村初中生与留守初中生有所不同,唐为凤[1]认为,留守初中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或半年以上,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交由父母单方或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等抚养,或独自在家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13~16岁)。曾红[2]等人认为,留守初中生是指留守儿童中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16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农村初中生的概念比留守初中生的概念要广,还包括父母双方与其子女在同一区域的农村学生。故我们将农村初中生定义为:年龄在13~16周岁之间,且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其子女同在或不在同一地的学生,他们均可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总体现状

以农村初中生和心理健康并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找到57篇有关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22篇)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类(19篇)是采用理论研究分析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第三类(2篇)是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对比研究;第四类(14篇)是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表12003~2012十年间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量与累积文献量

单位:篇

年代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文献数量0242481051012

调查研究0121134234

理论研究0111233125

对比研究0000000012

关系研究0010123241

累积数量0268122030354557

从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文献中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研究、理论探究与关系研究三个方面,研究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在2011~2012期间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且多集中于对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如个性、自我、情绪,与外在因素的研究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但将其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研究方法、量表使用、实证及理论探讨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并对这一群体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但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使用、对比研究和相关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其进行测量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测量工具。一些实证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选择上还不够全面,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略多。纵观心理健康本身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整合之道,心理健康学之所以能生力犹存,除了得益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研究手段、方法的不断完善,还在于它吸取了各学派之长。国内学者从2004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介入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试图说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为了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与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整合,如周瑞兰等[3]采用SCL-90和自设问卷对农村156名辍学者及435名未辍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辍学组总分与未辍学组差异有显著性,农村中学生辍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李松[4]采用自编家庭客观环境问卷和主要抚养人教养态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1049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客观家庭环境和主观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双亲均外出家庭的主观家庭环境好于其他家庭类型,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母亲和子女留守家庭主观家庭环境差,子女心理问题多。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调查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李长庚、罗润生等[5]利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姬成伟、韩江涛等[6]应用SCL-90,对太原市95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年级差。王翠萍等[7]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得分高低首先是学习发展,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上述研究表明,研究者主要借助问卷调查来分析其获得的数据,从而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其研究结果,但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量表使用上存在多样化,而且调查对象偏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尽管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人际、焦虑、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中国期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学者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文献达到19篇。基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农村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故有必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以为有针对性开展农村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蒙宗卿等[8]2004年从应试教育与学生生理、心理不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继而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相关事实材料的背景,冯万奎等[9]指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易冲动、学业懒散及容易情绪化。王桂娟、陈桂霞[10]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现象指出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学习懒散、安逸思想盛行、人际交往困难等,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年,姚慧娟[11]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足,探究了盐城农村初中生存在情绪、情感类问题,意志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等。

2005年,王小华等[12]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耐挫力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焦虑等方面。颜以玲[13]认为农村初中生存在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然而,传统的理论研究仅仅是突出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从教育角度来进行阐述。基于此,同年,武存金[14]分析了留守初中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即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并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方法上进行了阐述。

基于上面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及其负性情绪上。研究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已有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研究结果;(2)初中生身心角度;(3)已报道的相关事实材料;(4)素质教育及教育方法。这些理论分析仅局限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复罗列,并没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作深层次分析。

(三)农村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基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同一区域或跨区域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极有价值,部分研究者已着手进行研究并认真疏理。

曹静[15]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陕西省城乡初中生各27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果:在心理弹性的城乡对比中,农村初中生在家庭高期望值和自我觉察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这反映了农村初中生可能因为面临较为匿乏的外界资源,被家庭寄予更高的期望,自我觉察水平更高;农村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总分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初中生,说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症状显著少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景英、任红岩[16]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查,在山东省随机抽取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与菏泽市的城乡初中年级学生共计1804名,其中农村初中生各项症状(除躯体化、敌对、总症状指数外)均高于城市初中生。

从表1可以发现,十年间只有两年有研究者进行了关于农村初中生城乡对比的实证研究,而且文献数量偏低,仅占累积文献量的3.5%,实施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与山东省。目前,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仍然远远不足。

(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依据表1数据可以得出,十年来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赵荣、罗新坚[17]采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乐清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刘志强[18]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V-CV)》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和淮滨县选取3所农村初级中学共计30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

(1)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硬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亲的文化程度与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显著相关;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软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子关系对自责倾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母子关系对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心理健康量表总分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对冲动倾向的预测作用非常强。

梅少林、曾长佑[19]采用SCL-90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农村中学共311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客观支持有明显相关,与主观支持无明显相关,与利用度有明显相关。

以下研究开始从农村初中生的外部相关转向研究学生的内在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谢传送[20]2011年采用加藤厚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和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五所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共81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川东北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2012年,冯翠仙[21]采用孤独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山西省晋中市两所农村中学的40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后得出,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是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到其生活事件再到社会支持,这种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相关研究跨度不断增大;从近年来看,有研究者基于其内在关系上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目前没有人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

(五)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工具主要集中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由Derogatis等在20世纪70年代编制,在国外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基于我国心理工作的深入研究,现该表被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但因SCL-90量表主要适合于测查可能有心理障碍的人,并不适合比较正常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外,关于测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还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等。基于中国文化结构背景与西方不同,这些量表被国内学者引用后会有其局限性。

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多维度来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但总体而言,各年度文献量分布不均。

另外,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量表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不足。如姬成伟、韩江涛[22]仅仅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所获得的数据来分析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这一结果明显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当然,也有研究者基于多角度来研究其相关性,但相关研究缺乏内外结合的关系研究。此外,很多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在量表的使用上没有统一标准;理论探析方面很少采用个案研究、访谈法与观察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对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文献也非常少。

三、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未来研究思路

(1)规范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合,逐步完善其量表标准。

(2)拓展其研究内容,将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关系融合研究。

(3)跨地区进行比较,同时需要兼顾其样本的可

靠性。

(4)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量与质的研究。

(5)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为凤.农村留守初中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以安徽省志远初级中学为例[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曾红,黄文庚等.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4):432.

[3]周瑞兰,田玉娟等.农村初中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17-318.

[4]李松.农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学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6.

[5]李长庚,罗润生等.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9(1):115-118.

[6][22]姬成伟,韩江涛等.太原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8-730.

[7]王翠萍,任庭苇.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79-81.

[8]蒙宗卿,潘岐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86-188.

[9]冯万奎等.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校长阅刊,2006:91.

[10]王桂娟,陈桂霞.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40.

[11]姚慧娟.盐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王小华,马玉龙.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心声,2009:68.

[13]颜以玲.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J].学苑教育,2012:95.

[14]武存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2:111.

[15]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景英,任红岩.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17]赵荣,罗新坚.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4):199-201.

[18]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9]梅少林,曾长佑.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8):626-627.

[20]谢传送,李晓驷.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37-439.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3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自编量表对四川省3363名农村中小学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通过SpSS的统计分析,从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性别差异、生源差异、年级差异以及年级组差异方面探讨了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根据研究结果与讨论内容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引言

目前,人们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基于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情况pl,本课题组于2007年9月至10月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R)对安徽、河南、甘肃和四川四个省的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主要对象为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中小学生。这里我们仅以四川省为例,分析和讨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对象及方法

2.1调查对象

主要以四川省德阳和遂宁两个地区的部分学校,以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农村学生中发放问卷3363份,回收问卷3257份,回收率是%.85%。经筛选问卷作答不全者放弃录人,录人数据2704份,根据效度量表得分大于7分视为无效问卷可剔除无效问卷137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67份,有效率81.19%。其不同年级学生的人数比率如表1,其中小学生288人,初中生1078人,高中生1301人。本次调查,男生1261名,占总人数的47.2870,女生1406名,占总人数的52.72%o

2.2方法

2.2.1评定工具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

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作为测查材料[c2},该量表共有100个条目,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各分量表以8分为临界分,大于8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该因子上显示阳性特征;全量表的标准分以64分临界点,大于64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阳性特征。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x.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同时,我们还附加了中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2.2.2调查方法由巢湖学院教育系2007级部分

学生分赴各地实施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调查方式进行。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纸笔现场回答。

2.2.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两种统计方法。

一种是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八个内容量表和有关人口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分析附加量表,主要是分析学生回答“你认为对你影响较大的事件或经历有(按主要顺序列举五个)”问题的情况。

3结果

3.1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表2)

表2显示:以分量表分≥8界定,1411名学生有学习焦虑症状,占总人数的52.91%,是农村中小学生首要的心理问题。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学习焦虑52.91%、身体症状26.28%、过敏倾向23.43%、自责倾向14.96%、恐怖倾向9.15%、对人焦虑8.29%、冲动倾向5.5l%、孤独倾向3.45%,以总分≥65界定,检出率为1.76%,在八个分量表中,至少有1项以上≥8分的中小学生共有1833人,检出率为68.73%。

3.2不同年级和年级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如表3、4)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他各分量表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应用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方法LSD功能分析结果为:学习焦虑方面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与高中各年级存在差异,其他各年级不存在差异;对人焦虑方面小学五年级与高一、高三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三年级不仅与小五存在差异还与高二、初二、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在孤独倾向上,小五与初高中各年级之间均存在差异;自责倾向方面各年级之间没有差异;过敏倾向上高一与小六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二与小五、小六、初一、初二之间存在差异,高三与小六及初一之间有差异,小五不仅与高二存在差异,与初三也存在差异,小六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都存在差异,初一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也都存在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初一与高一、高二、小五及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小五与高三、小六、初一及初二之间存在差异,初三不仅与初一之间存在差异还与高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方面表现在高三与小五、小六、初一及初二年级之间有差异;冲动倾向方面表现在初一与初三以上及小五各年级之间有差异;总体上差异表现在高二与高三及初一之间,高三与高二小五之间,小五与高三及初一之间。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组,也即是高中年级组、初中年级组和小学组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得分没有差异。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学习焦虑方面高中与初中小学都有差异,但小学与初中之间没有差异;对人焦虑上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初中与高中之间有差异;孤独倾向上小学与高中没有差异,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都有差异;自责倾向上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没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过敏倾向上三个年级组之间均有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只有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上初中与小学没有差异,与高中之间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也有差异;冲动倾向上是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有差异,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总体得分上是三个年级组之间都没有差异。这与前面表3所得到的各年级之间的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各年级之间和各年级组阶段总体上都是存在着区别的,即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有差异,各个年级之间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小学与高中年级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些在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上也能够体现出来。

3.4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性别差异上,各个分量表只有孤独倾向维度不存在差异,其他各维度均有差异。

对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方面,人际关系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学生在学校主要面临学习压力,其发生的频率为19.57%,是学生在学校中影响最大的负性事件,且有2.06%的学生在学校因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受到影响;而在家庭方面,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来自周围的人际关系影响,同时还要接受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的影响,受到这方面的学生有23.62%,从家庭事件方面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转变、意外事件、经济状况等也体现了农村中小学生承受许多的负面影响。在社会方面,他们主要还是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但并不高,仅14.77%,且不良社会经历只有1.16%,这可能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学生与社会接触还不多有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还是生活在家庭与学校之中。

3.6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统计显示,父母无外出务工者有564人,占21.1%,父亲外出务工者691人,占25.9%,母亲外出务工者165人,占6.2%,父母都外出务工者1247人,占46.8%,父母有一人或双方都外出务工者有2103人,占78.9%。这反映了当前四川省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者很多,大量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对其进行分析如表7。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父母都外出务工者与父亲外出务工及父母没有外出务工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父亲对孩子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具有重要影响;孤独倾向上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影响不显著;自责倾向上父母都外出与都不外出及母亲外出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上只体现在父母都外出务工与都不外出务工之间具有差异,反映了父母都外出对孩子影响较大,父母有一人在孩子身边,则孩子的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只有父母都外出务工与父母无外出务工者之间有差异。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双方无一人在子女身边的家庭,对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且父母亲对子女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影响不一。总体上是父亲对子女的影响较大。

4讨论

4.1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检出率是1.76%,这个数字与国内其他学者调查结果相比也基本保持一致问。说明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是较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至少有一项以上曾现阳性症状的学生1833人,检出率为68.73%,说明这些中小学生至少在某一个项目上存在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n},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应予以充分重视。

学习焦虑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检出率高达52.91%。这个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仍然具有相当繁重的学习压力。身体症状是仅次于学习焦虑的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重要因素。这体现了中小学生仍然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能素质,学校应该增开体育课程,创设健身条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从而以健康的身体来作为健康心理的基石,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提高学习的效率。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较为严重的指标,分别处在第三和第四的位子。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成长阶段和生活环境有关。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比较迅速,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是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产生的个体因素。

4.2不同年级及不同性别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八个年级之间进行比较的结果是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差异,三个年级组之间的比较结果是各项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在进行附加量表的手工统计中也有明显体现。在对量表进行手工统计分析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事件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各自的一些特酬表现。其中,高中学生的不良习惯比初中生和小等生的不良习惯明显较多一些,且高中生的自尊心夏强更敏感等。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剑在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这些现身应该是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的。在性别去异上,男女生之间只有孤独倾向不存在差异,其扭各项均有显著差异。这告诉我们,在四川省农村呼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性别上的差异。

4.3影响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负性事件及父母是否外出务工的分析

对影响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跳负性事件分析中可知,人际关系是影响四川省农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且人际关系问题事件出现的频率高达60.59%,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负性事件,鉴于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开展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另外,学生在学校还面临学习压力,是学生在学校中影响最大的负性事件,在家庭方面,他们受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的影响,这可能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艰辛比城市孩子深刻以及与社会接触还不多有关。关于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从表7的分析可知,只有孤独倾向维度上,不存在父母是否外出务工的差异,其他各维度均有影响。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4

xx镇xx中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定细则文章作者:qy.zss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28日15:43xx镇xx中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定细则(xxxx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二五年九月一日一、道德品质等级评定(一)有关证据(第4条由学生提供,其余由班主任提供)1、每学期的班主任期末评语的原始凭证;2、每学期的奖励或处分等原始记录;3、担任学校、班级或小组干部的记录,或为同学服务、乐于助人等方面表现的同学互评记录;4、为集体争得荣誉的原始证据,如:在校级或校级以上的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获奖证书;5、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记录。(二)评定标准a级:1、完整提供标中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状况;3、学习态度一般,有缺课现象,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4、各学科平时测评和考试成绩60%达到“良好”及以上;5、各学科平时表现记录60%达到“中等”及以上;6、学校课程三年累计学分达到30分以上。d级:1、学习不主动、不认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皆差2、80%学科平时测评和考试成绩为“不合格”;3、各学科平时表现记录80%为“不合格”;4、学校课程三年累计学分达到30分以下。四、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的等级评定(一)有关证据1、一份与他人交流合作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2、积极参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社区或社团活动的原始记录;3、信息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考查成绩(或累计学分)的原始记录;4、研究性学习活动及成果报告和累计学分的原始记录;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成果及体现实践、创新活动能力和特长的证据(如获奖证书等);6、口语交际成绩报告单和理、化、生实验成绩记录。(二)评定标准a级1、完整提供6条“有关证据”中规定的证据;2、证据客观、真实,能充分证明学生在各方面目标中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状况;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累计学分>50分,或考查成绩均在“良好”以上。b级1、完整提供5条“有关证据”中规定的证据;2、证据客观、真实,能充分证明学生在各方面目标中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状况;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累计学分>40分,或考查成绩均在“良好”以上。c级1、完整提供4条“有关证据”中规定的证据;2、证据客观、真实,能充分证明学生在各方面目标中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状况;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累计学分>30分,或考查成绩两项在“良好”以上。d级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累计学分<30分,或考查成绩均“不及格”。五、运动与健康状况的等级评定(一)有关证据1、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考查成绩;2、终结性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两种健身技能的达标记录;3、各级运动会中的获奖记录;4、体育课、课间操及体育比赛的出勤与表现记录;5、参加心理健康辅导课或活动的记录。(二)评定标准a级:1、初中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成绩和终结性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达到90分及以上;2、每学期参加心理健康辅导课或活动累计7课时以上。b级:1、初中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成绩和终结性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达到75--89分;2、每学期参加心理健康辅导课或活动累计6课时以上。c级:1、初中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成绩和终结性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达到60--74分;2、每学期参加心理健康辅导课或活动累计5课时以上。d级:1、初中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成绩和终结性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达到60分以下;2、每学期参加心理健康辅导课或活动累计4课时以下。六、审美与表现能力的等级评定(一)有关证据1、有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审美情趣的作品;2、音乐、美术课成绩的原始记录;3、在校级或以上级别的艺术比赛活动中获得成绩与奖励的证据。(【大中小】【打印】【关闭】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5

【关键词】精神卫生;生活变动事件;回归分析;横断面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6-048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而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可通过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一系列变化,影响机体内环境平衡,出现器官功能障碍,进而产生结构上的改变,威胁人们的健康[1]。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各种生活事件很容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2-3]。近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库区周围的开发利用将对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库区人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库区儿童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育更值得关注。本研究试图探讨影响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以期为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位于重庆市三峡库区的忠县和云阳县作为研究点,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县分层选取2所中学(城、乡各1所)作为初级抽样单位,每所中学随机抽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1个班作为次级抽样单位,调查对象为所抽取班级的全部在读学生。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23份,回收问卷1023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有1014份,有效回收率为99.1%。被调查者年龄在11~20岁之间,平均年龄(15.30±1.78)岁。其中男生586名(57.8%),女生428名(42.2%);初中生511名(50.4%),高中生503名(49.6%)。

1.2研究工具

1.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4]SCL-90由90个评定条目构成,共含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每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分表示无此症状,2分表示症状较轻,3分表示症状中度,4分表示症状偏重,5分表示症状严重。根据SCL-90通常的标准[5]:凡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数≥3项,或任一因子得分≥2分,表示可能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得分≥3分,则表示可能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

1.2.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4]自评问卷由27个应激性生活事件组成,调查期限为最近1a。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为先确定该事件在限定时间内发生与否;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按“无影响(1)、轻度(2)、中度(3)、重度(4)和极重度(5)”进行评定,累计各事件分值即为总应激强度值。因素分析将这27个事件分为6个因子,分别累计各因子得分即为各因子的应激强度值。

1.3方法由学校协助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学生按实际情况认真、独立回答每一个问题,当场作答,当场回收和核对。

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0.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研究工具的信度与效度

2.1.1信度分析SCL-90的总分及10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在0.711~0.971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717~0.944之间;aSLeC总量表及6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在0.414~0.887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355~0.837之间。说明本次研究使用的2个测验工具在库区中学生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1.2效度分析SCL-90的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43~0.921之间,而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55~0.809之间,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aSLeC的各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627~0.827之间,而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335~0.712之间,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各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是SCL-90还是aSLeC,各条目与所属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大,而与其他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说明2个量表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2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调查结果显示,共有693名学生被筛选为阳性,占68.3%。其中男生393名(67.1%),女生300名(7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9,p=0.306);初中生311名(60.9%),高中生382名(75.9%),高中生阳性检出率高于初中生(χ2=26.655,p=0.000)。有201名学生可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占全体学生的19.8%。其中男生103人(17.6%),女生98人(22.9%),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χ2=4.405,p=0.036);初中生89人(17.4%),高中生112人(2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1,p=0.053)。在各类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中,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是敌对、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见表1。

2.3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比较由表2可见,女生的总分和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4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其余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4库区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由表3可见,除敌对、恐怖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及总分高中生均显著高于初中生。

2.5SCL-90与aSLeC量表因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与aSLeC各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220~0.644之间,p值均<0.01。进一步分析发现aSLeC各个条目与SCL-90的10个因子及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119~0.485之间,p值均<0.05。说明生活事件的每一部分都有可能对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见表4。

2.6生活事件对SCL-90各因子和总分的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SCL-90总分和10个因子分作为应变量,以aSLeC各条目得分和6个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库区中学生SCL-90总分和10个因子分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2个因子以及受人歧视、与教师矛盾、评选落空、讨厌上学等事件。根据逐步回归分析所得标准偏回归系数的大小,排出影响库区中学生SCL-90总分和10个因子分的前5位主要影响因素,见表5。

3讨论

3.1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本研究发现,有19.8%的中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高于相关研究结果[6-7]。表明三峡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值得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调查还发现,库区中学女生较男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可能与男生在面临某些负性生活事件如搬迁、变化、动荡等时的抵御、承受能力较强,而女生情绪相对不稳定、多愁善感、优柔寡断、交往中顾虑重重等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有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初中生差,可能与高中生学业压力、升学压力等的迫近有关,也可能与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关。高中阶段是自我意识分化和自我矛盾加剧时期,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加剧,因而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3.2库区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各项生活事件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尽管每种生活事件都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各个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及对个体的意义不同,因此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也就各不相同。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2个因子对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较大,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3]不一致。可能与库区经济条件较差,学校和家庭一味追求升学率,一味关心中考或高考,都希望学生将来能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并把这作为学生今后的唯一出路,无形之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8]。受人歧视、与教师矛盾、评选落空、讨厌上学等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也较大,提示学校领导应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能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健康教育教师应针对这些生活事件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参考文献

[1]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5-89.

[2]冯丽云,王宇中,吴国华,等.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4-6.

[3]吴昊.中学生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91-93.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106-108.

[5]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2版.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6]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26-228.

[7]丁树荣,王颖,张世勇,等.河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杂志,2003,2(2):7-9.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6

[关键词]母爱剥夺心理健康初中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的高峰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的快速过渡中,许多风险因素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而“母爱剥夺”作为风险因素之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产生了及其严重的创伤性影响与危害。本研究以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以此探讨分析母爱剥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为后期学校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0名湖北省襄樊市保康县某中学初中部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7份,回收率为95.4%。其中母爱剥夺组学生234名,非母爱剥夺组学生243名;母爱剥夺组7年级生96名,8年级生76名,9年级生62名,女生132名,男生102名;非母爱剥夺组7年级生93名,8年级生81名,9年级生69名,女生128名,男生115名。

此次研究中母爱剥夺的界定方式为: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人背景信息,将477名初中生划分为两组,由于父母离异、幼年丧母、母亲外出等原因导致与母亲长期分离的学生被确立为“母爱剥夺组(234名)”,生活在正常完整家庭里的学生则为“非母爱剥夺组(243名)”,且两组中学生都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求学经历、家庭其他状况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

1.2测量工具

根据资料表中的个人信息和母亲信息将学生划分为“母爱剥夺组”与“非母爱剥夺组”,并采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其进行测量。

1.3数据处理

剔除不合格答卷,将获得完整资料的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的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两组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两组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如表1所示。由c2检验可以看出91.0%的母爱剥夺组学生和49.8%的非母爱剥夺组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分大于等于2分(即存在轻度或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母爱剥夺组学生,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母爱剥夺组,两组的总体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

2.2两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两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母爱剥夺组学生的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母爱剥夺组学生,即母爱剥夺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母爱剥夺组初中生,心理问题较严重。

2.3母爱剥夺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母爱剥组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如表3所示。以年级为自变量,以mSSmHS的10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母爱剥夺组中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强迫、人际、焦虑、抑郁、学习压力以及情绪不平衡这6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在适应不良因子上,低年级得分要高于高年级(但差异并不显著),除此之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呈现出七年级生低于八年级生,八年级生低于九年级生势态,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降低。

2.4母爱剥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母爱剥夺组初中生心理状况健康比较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看来要低于男生。其中,女生的焦虑与情绪不平衡两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男生的强迫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但其他因子,二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两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母爱剥夺组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母爱剥夺组,且两组的总体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尽管如此,非母爱剥夺组中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较多,这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近来,国内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显示,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5.2%~26.17%[1~3],而此次调查中,却有74.7%的学生存在轻度或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说明此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这与张敏[3]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与当地较低的生活水平与不健全的教学体制有关。

通过两组初中生各个因子分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母爱剥夺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母爱剥夺组。在焦虑、学习压力以及情绪不平衡这三个因子上,母爱剥夺组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他们的其余因子分。与正常初中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1,4~6]类似,经历过母爱剥夺的学生在情绪控制方面同样表现不足。这可能是因为(1)母爱剥夺组学生长期处于母亲缺乏的状态,难以从父亲那里得到补偿,加之父亲对孩子疏于教育引导,因而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负性情感(以往的研究表明,与亲近的人的分离是个体产生负性情绪的第一诱因,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生理或心理的遗弃都会导致焦虑和恐惧心理出现),而且也较常人更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并对生活学习有着消极的适应现象;(2)这一年龄阶段的母爱剥夺学生,告别孩童时代的无忧,进入初中学习生活,他们在舔舐母爱剥夺造成的伤口同时,还必须承受更多的学习竞争压力,以及由压力带来的众多情绪问题。在强压作用下,害怕自己课业成绩不理想,害怕周围人嘲笑自己母亲缺失,难以融入学校生活、与同学相处不良,难以产生友谊等一系列人际交往等问题随之而来,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研究表明:学习和学业是中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7])。

3.2不同年级的母爱剥夺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此次的研究显示,除敌对、偏执、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四个因子外,母爱剥夺组学生在mSSmHS其他因子的得分上均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即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降低。Spitz发现,小于2岁的住院儿童与母亲分开的时间长短不同,可导致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分开数周,儿童表现出恐惧行为;分开半年以上,则表现为社交的退缩、抑郁以及对周围环境兴趣的丧失,而且不能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如果分开持续3年以上,将会导致儿童终生情绪行为的障碍,由此可以大胆推断:母爱剥夺的时间越长,可能对个体的心理伤害越大。母亲离开时间的长短对母爱剥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母亲离开的时间越长对其心理的影响越大。此外,通过分析调查发现,造成差异的原因还可能为:七年级生因刚进中学,暂时不会产生升学压力,加之他们初入校园,难免对新事物感到好奇,故而母爱剥夺对其造成的伤害会因为新老师新同学的出现得以暂时减轻(注意的转移),但八年级学生作为处于特殊地位的中间群体,随着对校园的渐渐熟悉,他们一方面少了初入时的新鲜感,一方面又对即将升入九年级这一事实感到恐慌、焦虑,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在慢慢下降,而对于九年级生来说,升学已刻不容缓,为了中考能取得好成绩,为了顺利进入重点高中扬眉吐气,一扫母爱剥夺带来的阴霾,于是他们课余时间的游戏被繁多的习题代替,学习一跃成为全部生活的重心,由于没有良好的心理建设,面对压力无所适从,因此各种情绪、思维以及行为问题接踵而至,导致其心理严重失衡,心理健康水平每况愈下,即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同时,抑郁与焦虑程度以及强迫症状也随之加深。

3.3不同性别的母爱剥夺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母爱剥夺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从总体上看,此组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生,即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因子差异性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女生的身心发育早于男生有关,女生首先进入青春期,特别是月经初潮来袭,少了母亲的从旁指导和协助,他们对自身生理的巨大变化难以适应,较早出现了心理矛盾,加之学业繁重,学习压力增大,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8]。此外,在焦虑,情绪不平衡及强迫三个因子上,男女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知道,女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在情绪方面,而男生的心理问题则更多地表现在思维、行为等方面[9]。这或许是因为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更需要得到来自母亲的关爱和情感支持,而幼年时母爱剥夺造成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所以,较男生而言,他们更易产生焦虑以及抑郁方面的心理问题。一项关于早年父母丧失与成年后精神疾病的对照研究表明:(1)早年母亲丧失明显增加成年后抑郁症、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尤其是重性抑郁症;(2)失去母亲比失去父亲结果更严重;(3)发生在童年早期(<9岁)比发生在童年晚期或青春期(9-16岁)的母亲丧失作用更大;(4)与男性相比,女性对早年母爱丧失的敏感性更强烈。以上结论无一不显示出早期母爱剥夺会对女生心理,特别是情绪发展产生更为创伤性的影响。但是,为何男女生之间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究竟是生物遗传的结果还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亦或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的原因与联系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4.结论

虽然此次研究使我们对母爱剥夺的危害有了进一步了解,但是此研究的内容却只讨论了母爱剥夺对初中生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的影响,而对个体的生理发育、道德发展、学业成就、探索性活动以及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影响却难以涉及。但不论如何,母爱剥夺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已显示出愈发严重的趋势,因此,在学校心理疏导工作中应当对此类群体予以关注,特别是面临升学的九年级生以及各年级女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于守臣,宋彦.1414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

[2]樊玉贤,王宝安,翟歆明,苏掌权.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2(4).

[3]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4]王树元,王荣芝.滨州市滨城区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2,(19).

[5]高艳华.影响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

[6]王小新.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5).

[7]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8-0987-02

【关键词】精神卫生;教育;方法;对比研究;学生

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并且随学龄增长而增加,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3.76%,高中生为18.79%,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等;女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1]。初一学生由于刚进入初中阶段,心理活动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上冲击,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关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武汉市5所中学的143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23份,其中男生818人,占57.48%,女生605人,占42.52%,男女之比为1.35:1;年龄范围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87岁。

1.2方法随机按班整群抽样,采用自拟问卷和标准量表对学生进行自填式调查。填写前统一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写要求,为保证回答的真实性,强调对受测者的资料保密,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家庭情况。包括生长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对父母的满意程度、是否为特殊家庭等。(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2]。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步成教授编制。全量表由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8个内容量表构成,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根据常模表换算为标准分,凡标准分在8分以上或总分在65分以上时,就必须制订特别指导计划。(3)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3]。包含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即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每个项目采取4级评分: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将各因子的项目评分相加得该因子得分。

1.3统计分析资料回收后,将问卷统一编号后用VFp9.0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份录入,经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得分见表1。初中生mHt总分平均值为37.25,初中生mHt各因子得分均分在1.79~7.28之间,其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因子得分较高,均分均高于4分,孤独倾向因子得分较低;女生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上均高于男生,其中除孤独倾向因子和过敏倾向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及mHt总分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表1武汉市男女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分

总体14237.28±3.173.89±2.161.79±1.894.76±2.374.79±2.274.52±2.742.94±2.622.58±2.4637.25±14.69

男生8187.09±3.203.70±2.201.76±1.834.58±2.404.70±2.364.24±2.692.53±2.502.38±2.4235.50±14.75

女生6057.52±3.114.16±2.071.84±1.965.00±2.304.91±2.154.91±2.753.50±2.682.85±2.5039.62±14.28

t值-2.52-4.04-0.80-3.30-1.68-4.61-6.98-3.57-5.92

p值0.011

2.2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mHt总分比较不同成长环境的初中生mHt总分不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初中生mHt得分较高;父母学历不同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初中生mHt总分也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其他。见表2。

2.3父母养育方式初中生在父亲养育方式6个因子上的得分在8.92~46.74之间,其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男生在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女生,其余因子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在母亲养育方式上5个因子上的得分在9.11~47.22之间,其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得分较高,偏爱被试因子得分较低;男生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女生,其余因子

表2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mHt总分比较

人口统计学指标人数总分(x±s)F值

地区城市105236.72±14.632.79

县城11838.23±14.16

农村25339.04±15.11

父亲学历大学及以上19836.14±15.834.26**

大专12936.25±16.15

高中38935.03±13.51

初中58238.73±14.45

小学10640.07±15.68

文盲542.80±9.65

母亲学历大学及以上14435.66±17.113.86*

大专13737.53±15.74

高中34035.52±13.11

初中53237.58±14.14

小学24039.17±15.37

文盲1743.14±17.94

家庭经济条件富裕3434.79±17.585.02**

中上24834.25±14.17

中等87237.44±14.33

中下20440.20±15.41

贫困4438.14±15.68

注:*p

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4。

表3武汉市不同性别初中生父亲养育方式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

总体142346.74±11.6819.82±6.8219.63±4.968.92±3.249.99±3.4910.21±3.09

男生81846.74±11.5720.88±7.2019.98±5.208.91±3.1810.31±3.6510.48±3.19

女生60546.75±11.8518.28±5.90**19.17±4.578.94±3.329.56±3.22**9.85±2.92**

注:男、女生比较,**p

表4武汉市不同性别初中生母亲养育方式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总体142347.22±11.3834.16±7.9713.73±4.7014.18±5.419.11±3.24

男生81846.87±11.2634.47±8.3214.07±4.8214.70±5.589.26±3.24

女生60547.69±11.5533.76±7.4613.29±4.50**13.48±5.10**8.92±3.24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注:男、女生比较,**p

3讨论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对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行为、家庭关系及情感交流、师生、同伴关系等。

3.1性别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本次调查中,女生的平均mHt总分比男生要高,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且内心比较脆弱,女生适应性也比男生差。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关怀,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3.2初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本次调查显示,成长环境不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随父母工作变迁而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相对陌生和不适应,相对于城市的初中生信息闭塞、欠缺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引起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可能由于学历较低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思想上存在偏差,容易忽略子女的情感需要,往往采取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从而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因为要担心经济的问题而不能专心学习,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父母忙于经济来源可能更容易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甚至给他们施加过多的压力,这些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有被冷落忽视的可能。

3.3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偏爱被试因子得分较低;父母对待儿子时更易采取粗暴手段,男生较女生更易受到严厉对待;mHt各因子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除与情感温暖理解为负相关为,其余皆为正相关,也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4]。

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发展、性格特征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消极不当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6]。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尊重和情感温暖使孩子得到安全的归属。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能形成较好的自尊和自我效能,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时心理和行为的不适,心理健康状况好,适应能力强。父母的惩罚、严厉并不一定能使子女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反而常会使子女反抗和压抑。父母越是严厉,子女越是不服从,他们逐渐会无视于这种严厉,同时反抗已成为他们一贯的作风。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会表现为敌对和攻击,把对父母的惧怕和痛恨发泄于周围人身上。或者有些孩子把矛盾和痛苦压抑在内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恐惧、警惕,不敢和人交往,在交往中极易受伤。在父母的拒绝、否认下,子女也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无能感,行为畏缩。在交往中表现敏感、多疑,经常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甚至会有自杀的意念。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子女缺少和人交往及独立生活的经验,在工作和交往中常因不能战胜困难而产生受挫感,从而消极厌世或否定自己,表现为情绪波动强烈,烦恼多,易受伤害和灰心丧气,内心冲突激烈等。父母对被试的偏爱,让被试一直生活在不平衡的优越中,而在和人交往时也会找寻这种优越,这会给被试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障碍,而当这种优越无法得到时,被试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和挫败感,这同样是不利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7-8]。

综上可知,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9-10]、父母养育方式等都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给初中生一个安全健康、融洽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4参考文献

[1]吴汉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432-433.

[2]郑胜圣,温,郑全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问卷的构建及施测.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7-19.

[3]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4]李薇,谭代林,刘国清,等.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6):421.

[5]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6]陈坚.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93-2294.

[7]王俊红,王欣.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2):135-136.

[8]石立红,黄悦勤,云淑梅,等.北京市城区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2):109-111.

[9]王延社,瞿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10]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25(2):232.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8

【关键词】单纯肥胖;初中学生;沈阳市;心理情绪/评分;SCL90量表

沈阳市铁西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疾病防治科对沈阳市铁西区某初级中学91例单纯性肥胖(Simpleobesity,So)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况评估,并与87例同期参加体检,且体重正常(对照组)同年级学生的同一量表测评结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参加2012年体检的沈阳市铁西区某初级中学肥胖学生,纳入标准:①符合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编制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肥胖诊断标准。②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5岁。③需由家长同意,肥胖学生自愿接受量表调查。排除标准:各种病理性肥胖。本文共入选91例So初中学生,男54例,女37例,年龄均为15岁。对照组选择同期参加体检,且符合“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体重正常学生。纳入标准符合肥胖学生组中②和③。对照组入选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同为15岁。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评估量表选择及内容本项调查心理健康评估工具选择“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后者包括了90小项测试问题,并归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大因子。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开始测评前应由受过专项培训的老师将SCL90量表使用方法讲清,由受试学生分别逐项、逐条填写。各因子分值越高说明该项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本次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分用(x±s)表示,用t检验进行不同组间显著性检验,p

2结果

两组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So学生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以及SCL90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So是现代社会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引发的疾病,并以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及行为偏差为主要特点,患儿全身脂肪组织呈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状态。So不仅对他们身体形态、功能发生重大影响,还可引发这些孩子们机体代谢紊乱,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So会使肥胖儿童学习能力和进取心下降,甚至发生抑郁、孤独、焦虑等心理障碍表现。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证实,我国So儿童患病率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但缺乏各个地区这些So儿童心理情绪障碍的详细资料。因此,调查各个地区So儿童心理、行为特点,总结规律性,制定So预防及心理干预治疗计划,是中小学生卫生保健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本科近期选择了一组沈阳市铁西区某初级中学So学生为观察对象,并使用“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评估工具,统计结果表明,肥胖学生组的SCL90量表中各项因子分及SCL90总分均明显差于体质量正常学生。这些现象告知我们,沈阳市单纯肥胖初中学生存在着明确的心理情绪异常,国内另一些不同地区青少年肥胖学生同类调查[13]结论与本文观点接近。

总之,So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带来负面影响非常明确,重视So儿童的防治工作,并为每个So儿童制定相应的个体康复(包括运动干预、行为矫正、调控饮食及疏导心理)方案较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忱诚,苏虹,韩琴,等.合肥市青少年学生对肥胖态度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7):578581.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9

关键词: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

1.问题提出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应该提供相关知识帮助其健康发展,中学生在心理、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较低的情况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环境,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发展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许多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其心理健康发展,如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相关讲座,建立心理信箱,开设心理咨询室,等等。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候恶劣,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由于自然环境差,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我选取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四个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青海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成因,为青海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2.研究过程

2.1研究对象。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选取了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四个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当场施测,收回问卷。发放问卷430份,回收问卷422份,回收率为98.1%,剔除无效问卷62份,有效问卷360份,有效问卷率为85.3%。其中初中学生为168人,占总人数的46.7%。由于施测时间临近中、高考,初三、高三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因此缺失初三、高三学生的数据。

2.2研究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获取有关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以书面形式给出一系列与研究目的有关的问题,让被试做出回答,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回收、整理、分析,获取有关信息。

2.3研究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6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采用五级评分制。0.从无:感觉自己在该项目上不存在问题;1.轻度:感觉自己在该项目上存在问题,但问题较轻;2.中度:感觉自己在该项目上存在中等程度的问题;3.偏重:感觉自己在该项目上存在较严重的问题;4.严重:感觉自己在该项目上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60个项目共分为10个分量表,强迫症状分量表、偏执分量表、对峙分量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分量表、忧闷分量表、焦虑分量表、学习压力感分量表、适应不良分量表、情绪不稳定分量表和心理不平衡分量表。计算每个分量表的总分,反映被试的心理状态,分数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问题越大。

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汉化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

3.研究结果

表1报告了虎台中学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十个分量表均值来看,虎台中学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感强,焦虑情绪明显,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感分量表m=9.80>焦虑分量表m=8.97,情绪不稳定分量表m=8.97)。

表2显示,高二年级学习压力最大(m=12.15,SD=5.362),高一年级学生压力次之(m=9.96,SD=4.787),其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m高二=12.15>m高一=9.96>m初二=9.16>m初一=6.41)。

4.结论

4.1虎台中学四个年级的学生都感到学习压力大,在这一份量表中,问题的主要构成有感到学习负担重;上课时,担心老师提问;听见考试就紧张;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讨厌考试。学生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m高二=12.15>m高一=9.96>m初二=9.16>m初一=6.41)。而高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文理科的分班和生涯规划的十字路口,这是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压力太大,影响了学习效率。

4.2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伴随较明显的焦虑心理(m=8.97),学生情绪不稳定,加重了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树立较积极的学习态度。

5.影响青海省虎台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5.1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初中生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冲突,在其心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的基础上,由于身体和生理急剧改变,学生措手不及,常常感到压抑和困惑;由于缺乏辩证思维,他们面对事物时缺乏判断力,自我意识较强,追求独立,出现反抗心理,因而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高中生因为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关心对人对己的评价;自尊心增强,表现冲动,敏感,情绪波动较大。

5.2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针对青海省虎台中学学生调查问卷中所填写的人口学资料发现,大多数学生家庭有两个孩子,父母文化水平有50%以上为高中学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溺爱,有的专横无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或较低,都将影响孩子在青春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出现狭隘心理,过敏体质,等等。

5.3学校教育因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要知识来源于学校,教师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属于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师资力量庞大,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施较为先进,同时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对学生做问卷调查时正逢期中考试紧张的复习阶段,学校不仅没有很好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相关减轻考试压力、减轻焦虑等知识,反而将此课程改为主课复习强化辅导课,这种现象无形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5.4环境因素。

青海省地理位置特殊,常年干旱少雨,空气稀薄,长期生活在此的人们大脑缺氧,由于供氧不足,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学生接收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在面对中考、高考的时候,与外省的学生一起面对考试,会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较大,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结语

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要形式,以大多数心理正常的学生为对象,以团体授课的方式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考试;除此之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还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幸福观,处理好学习与情感的关系,并且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等,确立职业志向,从而进行择业和升学的准备。学校应抓住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的特点,为他们创设理想的教育环境,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使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唐红波.心理卫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3]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出版社,2007.7.

[4]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VoL6,(6).

[5]李美华,赵慧莉,陈仁军.青藏高原城市汉、回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4.1,VoL15,(1).

初中心理健康的总结篇10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状况是评判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应视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初中生心理健康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生活、交往、学习、人格、自我意识等。初中班主任要实施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和长期的教学经验,制定有效的实施策略。

1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1.1日常生活问题

现如今的初中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家庭提供的优越的环境下生长,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们,往往形成了霸道专横、自私、自大的性格。他们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独立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生存能力,依赖性极强。再加之,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教育都呈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学校的教育的价值观在于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在学校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家长也

更加重视监督孩子的文化素养的学习。学校和家长两大主要教育力量都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2学习态度问题

学习是每个初中生日常主要活动,学习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初中生刚经历了升学,由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并且学习的科目发生变化、增多,老师们的上课方式和手段也与以前不同。面对新的局面,若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的话,没有很好调整学习态度和方法,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学习心理问题。更深层次的是,进入初中后,学生间的竞争凸显锋芒,激烈的竞争是的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一部分学生甚至无法适应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过度紧张的神经使他们的神经涣散、注意力无法集中和逃学厌学的情绪。

1.3人际关系协调问题

人际关系处理是人生的必修课,而中学阶段是人际交往态度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与社会接触较少的初中生显然对人际交往知之甚少。人际关系处理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人际关系包含内容繁杂,它包含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师生关系、亲朋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么众多的关系中,无论那一类关系不协调,都会使学生陷入焦虑烦躁当中,而无法专心其他事情。当前,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反叛和抵制家长,畏惧和抗拒教师,疏远和防备同学。当然,一部分教师忽略与学生沟通交流,甚至存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差,歧视和挖苦后进生,给学生心理带来伤害,学生关闭与外界交流的窗户。

1.4第二性特征发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是这是其学生的显著特征。他们反感父母的安排,反驳父母的建议,追求自我独立,不愿意受任何人的束缚。在青春期这个过渡阶段,学生的心理正逐渐向成熟发展。但由于还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学生情绪带有两极性,他们时而欣喜若狂,时而低落悲伤。初中生的性意识也在这一时期萌发,他们对异性关系持羞怯但又极度好奇的心态,若在两性关系上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班主任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操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是必然的选择。这里班主任要提高的素质有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和教育技能水平。只有自身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班主任才能以身作则,以身说教,用自己的行为的教育和感化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当然,自身具备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不够,班主任还要懂得如何发挥出这些优势,即要懂得相应的教育技能。一片广阔的土地需要一把锄头。班主任只有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时,才能锄好这块“土地”,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一颗优良的种子,呵护它健康成长。

2.2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风和正确的集体舆论

和谐的班风班级每个成员都有感化和制约作用,健康良好的班级风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健康的班风也是班级凝聚力的具体显现,较强的班级凝聚力能够使学生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更加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每个优秀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促成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出,群体的约束力对于每个学生作用都是巨大的。因此,初中班主任可以引导组织一些班集体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可以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打开心扉,建立深厚“革命友谊”,容易达成一致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个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内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向班集这个整体靠近。

2.3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

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受学校因素影响,还受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就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在家里的表现,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源自于家庭,或者与家庭问题联系,所以,班主任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作。初中班主任要统一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协调教育的步伐,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初中班主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每个班主任的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出色地完成这个时代赋予班主任的使命。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实施策略。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状况,结合了个人长期的教学经验,研究和总结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初中班主任的喜力健康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小华.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J].教育界,2012,(2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