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信行业的发展十篇通信行业的发展十篇

通信行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56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1

关键词:通信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statusquoofChina's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putforwardseveralsuggestions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communicationsindustry.Keywords:communicationindustries;sustainabledevelopment;recommendations

中图分类号:S97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通信市场的开放,我国通信行业发展的加速,通信产业价值链结构不断复杂化,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加上消费者消费意识不断提升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我国通信行业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如何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当前我国通信行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国通信行业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从产业角度划分,通信行业隶属于信息产业,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继续实现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统筹安排,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放在优先的位置,我国通信行业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通信行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战略性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通信业采取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措施,并取得阶段性成就。不论从业务量、业务收入还是用户数量方面,都大大地提高了。行业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并进一步优化。通信行业继续保持较为平稳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通信业用户总量和网络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并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通信行业已经成为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力量,充分发挥了通信行业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同时,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将更加凸显通信行业的重要性。因此,在今后通信行业的发展中除继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和确保实现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确定通信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一,通信行业应明确“十二五”计划期间,甚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总体发展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根据确定的目标,制订出实施计划。只有在明确的目标和整体规划蓝图的指引下,通信行业的发展才有章可循,以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定目标的时候,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通信市场需求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要紧密围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任务稳步推进。具体讲,一是,虽然预测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为我国通信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但鉴于国际、国内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通信市场产生影响,因此通信行业在坚持积极乐观态度的同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严峻挑战。二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真正掌握内在的本质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设置通信行业的规划目标,包括增长速度、产业规模、节能减排等,切不可为单纯地追求高的增长目标而置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于不顾。三是,加入wto后,我国承担了开放通信服务市场的义务,加上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国际化发展目标应成为我国通信行业不可忽视的另一主要目标。积极研究实践“走出去”战略,特别是我国通信运营商要把握住国际化各个阶段的关键,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逐步推进通信行业的国际化进程。重视品牌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关注其他的跨国运营商先进的管控经验,合理整合和设计模式,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

2进一步优化通信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相比,在通信发展水平及技术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距。21世纪初期是关系通信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我国政府要抓住信息革命的重要机遇,为我国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政策方面,一方面集中全国专业人员的力量,积极研究通信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了解当前制约通信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做好通信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引导通信行业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刺激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财政补贴、税收、投融资政策等方面要大力支持。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通信行业管理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为我国通信行业的公平竞争和政府监督提供良好的产业法规体系保障。修订明显不适应当前通信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准确把握通信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提高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于当前通信行业领域发生的新情况、新现象要从法律层面抓紧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运作和管理流程。要搞好通信行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宣传,提高通信行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行业自律意识。严格执法体系,搞好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杜绝执法中出现的程序不规范等现象。在依法监管中,要时刻秉承执法为民的理念,增强监管为民的意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及时严格处理各种违法行为,维护通信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保障通信市场运作的有序进行。

另外,通信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市场经济本身的滞后性、盲目性等缺陷,使得通信行业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政府科学有力的监管。市场越开放,也越需要政府依法强化监督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积极促进通信市场的完善和成熟,形成有效竞争和有序竞争的局面。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在通信业中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深化通信业体系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提高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以实现通信市场的公平健康发展。立足通信行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实现政府对通信行业的监管,积极打破通信业现有的垄断格局,为通信行业的持久发展提供机制和原动力上的支撑。建立健全通信行业的公平竞争的规则体系,从根本上推进通信市场公平、公开、公正及透明竞争的实现,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通信行业的依法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提高政府行政的科学性,在执法权力与责任两者间衔接好,确保各级通信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科学行政。

3积极发挥通信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角色机构,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既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业,对行业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行业协会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需适应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通信行业协会作为沟通协调的平台,要明确协会的定位和职责,认真贯彻和承接通信管理部门及政府部门委托的管理事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维权、协调及自律几大功能,促进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行业协会作用和优势的日益凸显,工信部已明确进一步加大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的目标,确定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以充分发挥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最大优点。当前通信行业协会的任务,一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在深刻把握行业发展主流的基础上,加强宣传,积极倡导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鉴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推进通信业务方面,也需有所侧重和区别对待。二是,通信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推进和实现企业的转型。三是,重视通信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培育和最终形成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与企业其他制度和机制建设的紧密结合,将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环节,既强化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也使得通信企业的文化不断得到升华。四是,通信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开发利用的能力和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所以要紧密跟踪国际先进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吸收及消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为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引导通信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做好服务工作,以各种形式为通信运营商及制造商的交流与联系建立一个平台,加强会员间经验的交流与总结,共同推进我国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强通信行业协会自身建设,为发挥通信行业协会的作用打下基础。加强通信行业协会与其他行业协会和社会各方面的横向联系,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发挥行业协会民间社团的资源优势。抓住工作的重点,通过亮点工程与协会的品牌建设,取得国家、社会及企业的认可等。

4提升通信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

加大通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力,是实现我国通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通信企业在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政策同时,要多管齐下,集中力量,创造企业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当然不同的企业,面临问题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都需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刻关注国内经济政策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未来通信企业的竞争,主要在于业务的创新方面。因此,要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及结构多层次化的要求。通过本土化的CRm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鉴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推进通信业务方面,也需有所侧重和区别对待。二是,通信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推进和实现企业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李行政.无线通信系统中继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胡静.协作通信中基于位置信息的中继选择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3]崔雪.turbo乘积码在编码协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4]段志刚.协作通信在认知无线电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2

 

一、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概述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指运营商通过自身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方式,采用各种网络优化工具,并通过系统采集移动通信网络的信令数据、话务数据、话单数据、定点测试数据、路测数据等网络数据,进行综合数据处理、分析、研判,对在建中的或正式投入运行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相应调整及优化,不断增强移动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高效性、适用性,改善运营商的业务品质,提升移动通信终端用户感知的服务。

 

二、国内总体环境分析

 

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1949~1985年和1986年至今两个阶段。其中,1949~1985年为整个通信行业的幼稚期,这一时期,我国通信技术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正处于各项技术的探索阶段;1986年至今为通信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这一时期我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张,网络优化业务也不断增长。

 

(一)国内市场需求

 

2015年是4G用户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双双呈现爆发性增长的一年。截至2015年10月,全国移动互联网业务流量达到321,354.4万GB,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0.2%;作为承载主要流量的4G网络,用户数量达到32,837.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了42.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网站)

 

同时,2015年中国通信网络技术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914.3亿元,同比增长26.22%,其中网络优化服务的市场规模为117.8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1.24%。在当前4G网络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中后期的大背景下,运营商将更多地把资源投入到网络的优化调整和精细化运营中去,网络优化需求将进一步提高。

 

(二)社会价值

 

网络建设初期,运营商需要依靠网络优化企业现场测试的评估来验证设备的各项软硬件参数是否达到入网要求。网络运营服务阶段,运营商则需要通过网络优化对运行中的移动通信网络的局部或整体进行一系列网络参数的测试、评估及优化,从而了解网络基本运行情况、评价网络的质量、提高网络的效率。网络优化工作是保证运营商移动网络可靠有效运行的基础性工作,并贯穿运营工作的各个环节。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已成为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关键点。

 

(三)国内政策扶持

 

目前,国家把包括通信技术在内的信息产业列为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始终致力于加快信息网络的演进升级以及推进三网融合的全面展开。将全面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急需拓宽网络经济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将不断促进宽带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四)技术水平

 

网络优化技术是一门综合应用技术,需要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网络技术、无线电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数理统计技术等来完成对网络整体状况的分析,从而定位网络的瓶颈、解决网络问题,达到优化网络的目的。目前,我国网络优化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明显的优势。

 

三、行业环境分析

 

(一)行业竞争程度

 

目前,国内第三方网络优化服务提供商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普遍规模较小,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一般按服务区域可分为全国性网络测试服务提供商和区域性网络优化服务提供商。前者规模和服务区域相对较大,典型的代表如珠海世纪鼎利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华星创业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日讯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后者规模相对较小,受公司资源影响,服务区域一般局限于部分省市或地区。

 

目前的网络优化技术服务市场已经趋近于充分竞争的市场,预计格局在未来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但不排除由于竞争激烈、人工成本上升而带来的销售毛利率下降等情况出现。由于运营商更趋向于提升其所处产业链节点的专注度,已经越来越偏向把网络优化、评估、代维和普查等工程服务外包,因此网络优化技术服务的市场容量将继续不断扩大。

 

(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行业上游主要是电子设备行业,其中计算机设备供应商和电子元件供应商是本行业的主要供应商。由于电子设备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状态,生产商和供应商众多,选择范围较广,上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比较有限。

 

(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行业的客户群集中于通信运营商和系统设备商。由于通信运营商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相对集中,因此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较强。但行业整体竞争环境较为公开和透明,竞争格局较为稳定,目前市场价格均较为公允合理。

 

(四)新进入者的竞争威胁

 

网络优化产品和服务需要为客户提供性能优越、可用性强、业务完备的综合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从业者需要具备行业认可的多项资质,同时在高速数据包处理、精准协议识别、硬件优化、加密技术、大数据挖掘、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不断地积累和持续地投入,新进入者将面临不断提高的技术壁垒。除此之外,由于行业客户较为集中,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新进入者由于从业经验相对缺乏,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抢占市场,要与现有企业争取客户资源较为困难。

 

(五)替代品的威胁

 

目前,暂无相关产品可以对网络优化行业进行有效的替代,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讯设备自动化及智能化不断提升,不排除未来部分网络优化功能被替代的可能性。

 

四、结论

 

时下,国家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思路,未来几年间,4G用户数以及相关基础网络的建设将不断扩张,无论是相关的网络优化业务,还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大数据的应用等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增长空间。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通讯行业;竞争环境;战略调整

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通讯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同时,对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通信行业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行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在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各个通信行业都立足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战略部署,以谋求发展,竞争可以促进发展,也只有通过战略调整方能保证发展。鉴于此,本文围绕这一题目展开研究与论述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技术竞争与战略调整

1.1通信行业的技术竞争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通讯行业在技术竞争层面,有着一定的竞争趋势,例如,在通信行业发展初期,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是技术,然后,GSm技术紧追其后,后来,2G和2.5G通信技术,逐渐取代GSm技术,成为通信行业中的主流技术,目前,大部分的通信行业都在使用更为先进的3G技术和4G技术,并且以3G业务和4G业务作为行业的主要技术竞争。由此可见,通信行业竞争中的技术竞争是长期存在的,并且不曾间断,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技术也在不但的进行升级与蔓延。

1.2通信行业中技术竞争的战略调整

针对当前我国通信行业技术竞争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只有充分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创新,开发出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或是成为行业的先锋与领军者。本文以移动和联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联通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联通的3G技术发展模式,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联通率先推出了GSm技术,然后,推出了CDma技术,再然后推出了3G技术,目前,正在广泛大规模的推行4G技术,其中,优势最为显著的为CDma技术,但是该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若是GSm技术想要对3G、4G技术进行使用时,则需要更换GSm的号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性,通过综合的比较与分析,可以指导GpRS技术所需要的投资最少,还可以兼容GSm业务,其性价比最高,使用最为便利[1]。

中国移动,极为看重自身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因此,相比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而言,中国移动的产品更新频率更高,其创新态度更为积极,这也促使中国移动的技术竞争优势优于联通和电信。中国移动的竞争优势更为突出,是因为中国移动走在市场的前面,看重技术竞争优势,对技术竞争实施了战略调整,在通信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证了自身的稳定性。

2价格竞争与战略调整

2.1通讯行业的价格竞争发展趋势

无论在哪个行业当中,价格竞争都是十分重要的竞争手段,也是关键的竞争途径之一。举例而言,在通讯信行业落实到所有业务后,电信也开始进军众多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导致中国移动不得不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与其进行新一轮的竞争,这也就是神州行、动感地带业务中,返还给用户的金额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中国联通也不甘落后,成为了价格战中的一员,可以说通讯行业的价格战全面爆发,联通采取的措施是提高预存话费中的返还金的数额,因此吸进用户,此外,在联通接手网通业务后,大幅度的减少了宽带服务的相关费用。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通信行业之间的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同时,价格战略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2]。

2.2通信行业中价格竞争的战略调整

对于通信行业来讲,其竞争战略要具有科学性,具体而言,要准确把握竞争中的重点,同时,要明确竞争中的难点,逐渐降低对价格竞争中的依赖程度。价格竞争,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通信行业的长远发展角度分析,价格竞争的弊大于利,对通讯行业的持续发展有着不良影响,会影响通信行业的新产品研发与推广。举例而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提高,通讯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在不断增加,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产品质量,而非产品的价格,这也就是国产手机低,但是仍有一部分消费者选择国外品牌生产的高价手机的原因,这是因为国外品牌的手机其质量和性能教国产手机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通讯行业要转变竞争的重点,将从价格竞争转变到服务质量的竞争中来,预测市场变化,积极主动开发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让自己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受到市场的肯定,进而提高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方可合理的运用价格竞争战略,如此才能保证通讯行业的稳定发展和良性发展。在战略调整的过程中,在注重提供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产品价格,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二者选一,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我国消费者的经济实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考虑经济实力较差的消费者的消费实力,通过价格鹇裕稳占消费市场[3]。

除上述论述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同,虽然部分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在消费过程中,还是会考虑价格因素,衡量产品的性价比,因此,通信行业要对生产出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产品价格是高还是低,产品都应该保证具有符合价格的质量。

总结:综上所述,通信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想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研发新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适当的价格战略满足不同消费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品质有保证的产品,以此增强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英.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发展及其战略[J].通讯世界,2016,10:80.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4

在欧美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已相当疲软的今天,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却是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正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根据中国“十五”移动通信发展规划,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和最具增长潜力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预计到2005年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达到2.6~2.9亿户左右,平均增长速度为26%左右。

目前,虽然中国有几大电信运营商,但获得许可经营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只有两家运营商,即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是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于2000年5月7日挂牌成立的。1987年,中国移动(分营前为中国电信)正式开办移动电话业务。目前,中国移动在全国18个省(区、市)设有全资子公司,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对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实行控股,后者在国内13个省(市、区)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1994年中国移动开始经营GSm数字移动通信网。目前,除基本话费外,还主要经营数据、语音信箱、ip电话、信息点播、手机银行、移动秘书、短消息、全球通wap等多种增值业务;并拥有全球通、神州行、移动梦网等著名服务品牌,“139、138、137、136、135”已经家喻户晓。中国移动的GSm网已经在63个国家的116个移动通信网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截至2001年8月,其用户数已超过1亿户。“九五”期间,中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83%。

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独特地位,始终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树立第二竞争对手,形成有效竞争格局,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非对称管制政策,扶持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第二大运营商。特别是中国联通成立后一直在资费政策制定及降价空间的自由度选择方面享有其他运营商所没有的自,其市场占有率迅速从1999年的12%,提高到2002年8月的29%。

毫无疑问,目前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市场格局是双寡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垄断。尽管这一格局形成的时间较短,但竞争逐渐激烈。近年来,随着全国移动用户的迅猛增长,两家运营商的市场用户数均呈上升态势,但两家运营商的aRpU值(每月每户平均话费)却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盈利空间已出现缩小迹象。加入wto后,外商的进入将导致这场竞争更加白炽化,各路竞争者必将面对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局面。

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呈现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趋势。综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从初期的模拟电话转向目前的GSm网络数字电话,移动通信已经从模拟通信方式转换为第二代移动通信方式。随着中国移动GpRS技术及中国联通CDma技术的投入商用,移动通信方式正在步入2.5G技术时代。未来移动通信方式还将向作为移动电子商务基础的3G技术迈进。3G网的特点是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它不仅能够满足未来移动因特网业务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支持ip型非对称业务的发展,还能有效解决移动业务高速增长与频率资源紧张的矛盾。中国信息产业部已于2002年9月上旬专门为未来3G网预留了专用频率资源。3G技术的研究与商业化是未来移动通信运营商占据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二、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竞争可以实现优胜劣汰的资源优化培植功能。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就是为了打破垄断地位,优化国有资源的战略性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消除因垄断的存在而产生的经营惰性及服务质量的淡化。目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属于双寡头垄断市场。探讨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可以寻找行业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

从事国家及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认为,行业中的5种竞争力(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侃价能力、消费者的侃价能力、替代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决定了行业的潜在盈利性。我们不妨运用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模型,探讨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

1.买方(消费者)的侃价能力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价格和移动通信资费的不断下降,移动通信已经开始由奢侈品转为生活必需品。一般来说,买方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心理表现为:获得高质量、低价格的移动通信服务;可使用多种现代化的用户功能;获得语音、计算机数据、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通信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式和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功能;良好的安全保密功能等。因此,网络质量、网络服务、资费水平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关键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趋于理性,且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2.现有的竞争对手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1999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8%和12%。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截止2001年12月31日,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27%的水平,且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由于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仍未达到40%的水平,因此,政府的非对称监管政策将进一步延续。2001年中国联通大力投资建设CDma,CDma业务也将会严重影响中国移动现有的高端手机用户(实际aRpU值大的用户)市场。即使考虑近两年国内新电信等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可能加入,中国联通在未来的1~2年内仍将是中国移动最大的收入和利润占有者。

3.供方(设备制造商)的侃价能力

由于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移动通信运营商将改变原有的采购方式,由预投入转为按需采购方式。这主要是由于行业的利润逐步平均化、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造成的运营成本上升、市场空间拓展难度加大、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目前,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对移动通信设备的主要需求为GSm网络类,但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上马了GpRS及CDma项目,移动通信设备的技术需求将升级换代。由于中国移动通信系统及手机高端产品的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难以掌握核心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较慢,因此,目前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受制于国外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的改善。另外,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属于高新技术。设备供应商若需快速收回初始投资,获取高额利润,以弥补承担高度风险的可能损益,在设备的定价上将会大大高于其成本。

4.潜在进入者

资本的本性在于追逐高额利润,特别是高额垄断利润。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与未来网络化互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显化。因此,中国国内的几大电信运营商均希望并在极力争取获得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经营许可证。虽然目前只有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但随着过去制约许可证发放因素的有效解决,如频率资源的限制,国内的移动通信市场不可能长期存在二元垄断格局。就目前的市场格局而言,中国电信将有望成为最有成长潜力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因为中国电信的1000万小灵通用户能够即刻成为移动用户。此外,具有较强实力的潜在进入者除中国网通外,还包括中国吉通、中国铁通、中国卫星通信集团等。尽管加入wto使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入世5年后,外资方可进入),但未来5年内,主要的潜在竞争者仍将是国内运营商。从长远来看,外资进入国内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竞争多元化模式是必然趋势。

5.替代业务的竞争

与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相互替代的主要业务是固定通信服务。固定通信主要包括固定电话、集群和卫星通信等。目前,虽然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逐渐融合(主要指固定技术与移动技术的融合),但固定电话仍是目前对移动通信服务业务影响最大的替代业务之一。集群专用网是指一个行业、部门或单位内部,为满足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组织管理等需要所建设的移动通信服务网络。随着企业的改制及与母体的脱钩,这些企业仍与母体存在客户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属于一种内部垄断资源,无形中壮大了这些转制后专用集群网企业的发展,从而对现有运营商带来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条件的逐步放宽,卫星通信正在慢慢地向商业化和大众化靠近。在有近2/3的国土无法铺设光纤网络的中国,卫星通信目前对移动的竞争不能构成多大威胁。但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其未来将以自身的优势成为移动通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另外,目前出现的新型业务种类——无线市话,其主要采用的是pHS技术,由于这种技术的不成熟性,发展前景较为暗淡。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模型可见图1。

附图

图1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模型

三、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双寡头垄断竞争行为分析

1.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属于双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不完善的市场结构,存在着串通和激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具有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企业会充当市场价格的领导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是价格的寻求者,它要通过研究市场变化,从对手的反映中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因此,寡头垄断市场下的企业间价格的相互依存度较高。

运用博弈论方法可以对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垄断服务市场运营商之间存在的价格相互关联性和依存性进行研究。一般博弈论分析理性的决策个体之间的关系,这些个体不能完全地预见到他们所作出的决策结果。策略和行为的博弈可以是合作行为,也可以是不合作行为。合作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形成价格合谋,而非合作型博弈行为表现为各自的独立行动。目前,鉴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行为表现,其价格竞争属于非合作型博弈,突出表现为双方不断升级的价格战。

根据《国务院批转邮电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业务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在资费政策的制定方面,主要以指令性价格为主,以指导性价格为辅。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资费政策在2002年上半年以前规定见表1。

表1 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2002年上半年以前的资费政策

附图

纵观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电话资费的历次降价过程可以看出(见表2),近8年来,价格已经下降了近10倍(世界银行,2001)。

表2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电话资费的历次降价过程

单位:元

附图

注:部分地区在价格竞争的过程中,采取其他手段,导致实际上变相取消月租费。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何频频突破资费而使用单纯的降价手段呢?

(1)过去,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主要业务都是GSm移动电话服务业务。无论是在通信服务业务本身、附加服务的提供,还是营销手段的采用、价格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均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只是中国联通目前拥有非对称政策扶持的优势,其在资费的制定及价格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双方均力争通过降价手段这种最原始的单一的营销措施来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同时,在双方不久前实施的GpRS系统及CDma系统的客户争夺上,也是重点针对中高端用户市场,双方均是欲夺取对方的市场份额,而并未采用差异化市场战略来挖掘潜在细分市场。

(2)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降价策略或许对于两个运营商来说并非是最优化选择,也并非完全是一个“零和博弈”,但降价所引起的用户规模的急剧增长,有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2000年,中国联通由于低价策略,使市场占有率上升了10%,业务增长率上升了58%。而截至2002年8月,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29%。因此,目前处于劣势的中国联通并不急于增加利润来获取短期收益,而是力图通过市场占有率的扩大来获取规模经济,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中国联通拟在3年内投资700亿元建成CDma系统进行中高端用户的市场拓展。同时,占据市场后,通过顾客的忠诚度培育及顾客使用消费习惯的形成,为其后续及未来推出新的移动通信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3)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及消费行为特点,决定了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策略选择。目前,消费者选择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主要考虑因素随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需求迫切度的不同而有巨大差异。随着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网络的完善,以及消费者消费的逐渐成熟,其在选择移动通信运营商时更加理性化。当通话质量并无多大差异时,消费者选择运营商主要考虑价格和服务质量因素。尤其是随着两家运营商服务质量差异的逐渐缩小,价格的高低便成为消费者选择运营商的首要考虑因素。

(4)由于目前的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未存在合作行为,根据双寡头垄断理论,双方在非合作型情况下,任何一方意识到对方降价而自己不降价的结果是自己蒙受巨大损失,对方不降价而自己降价的结果便会获得最大利润时双方便均选择了降价策略。而这样的结果并未使两家公司实现“双赢”效果。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根据约定,中国于2002年逐步开放了增值服务的地域限制,2003~2005年,将逐步放开光缆、固网服务,提高外资在基础电讯中的持股比重至49%。因此,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只能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为了进一步增强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应变能力,尤其是让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成长,2002年9月,中国信息产业部又正式宣布允许电信运营商对部分业务自主定价,授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在Sim卡费、过户费、用户要求改号费、面向境外来访用户租卡业务费、省内长途移动载体上的公用移动电话业务收费、省际长途移动载体上的公用移动电话业务收费、移动电话国际及港澳台自动漫游业务通话费、移动电话用户可选择服务项目等业务收费的自主定价权(nttDoComo公司,2002)。这表明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两家运营商,在价格方面的竞争还将继续演绎下去。但并不意味着价格竞争能使双方达成“双赢”效果。

2.技术竞争趋势分析

移动通信服务业务未来竞争的另一方面是技术竞争。模拟taCS技术在80年代得到了国内用户的认可,随后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数字网统揽了市场。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又进入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推出的2.5G的GpRS通信技术和2G的CDma通信技术,已于2001年底到2002年初投入正式商用。同时,两家运营商都在积极地研究3G通信技术并力争尽快投入商用。为此,如何抓住机遇,在未来的移动运营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网络的完善度及相关服务质量的提高,便成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次技术竞争中,两家运营商各有优劣,这可以从双方的技术演变模式中辩别分晓。

(1)中国联通采取的技术演变模式是:GSm网络—CDma系统—3G技术的变迁路径。在短期内,由于CDma网络的投资额巨大,工程复杂,虽然其在技术性能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但与投入少量资金的GpRS系统比较来看,从消费者的使用角度而言,其技术优势及优势显现的梯度差异并不明显。加之由于初期的巨额投资的回收压力,其原先拥有的价格优势必将随之丧失,对于中国联通初期的市场容量占有预期来说,的确不能过于乐观。

(2)中国移动采取的技术演变模式是:GSm网络—GpRS系统—3G技术的变迁路径。从纯技术的角度而言,中国移动的GpRS系统的技术性能劣于CDma,毕竟CDma系统是一项成熟的标准,其开发和运作风险较低。但GpRS具有一个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投资额极小,且可以向下兼容GSm网络,因此,对于消费者的使用及转换网络的便利性大大加强。而CDma的用户必须更换原有的GSm号码,从消费者的消费惯性来说,的确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客户的自然流失。

在技术选择上,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很可能是从3G开始,因为中国电信为了向3G过渡,正在升级小灵通系统。随着中国电信的1000万小灵通用户立刻变为移动用户,它对中国联通的威胁要比中国移动大得多。中国电信小灵通占用3G频率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它对中低端用户的吸引力将很快凸现。随着3G的开通,携先进技术和丰富的应用,中国电信或许会对中国移动造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竞争格局在近期内由二元垄断竞争格局向多元制衡的方向发展,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将会逐步减少垄断高额利润,逐步转向利润平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其市场份额的改变程度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国家的有关政策。无论对于新加入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还是原来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都应以合作制胜的态度,共同培育、发展并完善中国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为迎接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到来奠定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将利润增长点转移到非价格的成功关键因素上,更多地通过非价格的竞争行为来增强其竞争实力。

四、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1.由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得到的启示

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目前,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共有6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即香港电信、数码通、新世界、万众、和记和星期天。据《DBResearchestimates》资料,从上个世纪末90年代以来,整个香港的移动通信用户增长率快速上升,2001年移动通信用户数达600万左右,其中签约用户数与预付费用户数逐年增加,但是签约用户的增长速率趋缓,预付费用户增长迅速。分别考虑各家运营商的市场用户占有率,到2001年,和记的市场用户占有率是最高的(约30%),香港电信2001年只有20%左右。

然而,较高的市场用户占有率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水平。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在1997~1998年之间达到32%以后,aRpU却从逐年上升变为逐年下降,从1997年的每户每月600港元左右下降至2001年每户每月300港元左右。但香港电信的市场用户占有率虽然2001年只有20%左右,但由于99年4月开始带号入网,香港电信的aRpU值远远高于其他几家运营商,2001年达到每户每月440元港币;其以收入计算的市场占有率,香港电信到2001年为33%左右,在6家运营商中遥遥领先。

为什么香港电信尽管用户市场占有率不高,但aRpU值却能保持最高,并且一直是盈利的?究其原因,香港电信的企业用户(组织顾客)比例远高于其他几家运营商。1998年香港电信的企业用户比例为29%,2001年仍保持20%;而和记的企业用户比例1998年为10%,2001年也只有12%。

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发展给了我们如下启示:第一,市场开放,必然激化价格战;第二,追逐一般用户市场占有率,未必对运营商的盈利有贡献;第三,合理的市场定位(较高的企业用户比例),将主导运营商的财务表现。这充分表明,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成功关键因素不是单纯的市场占有率,而是优化的用户市场结构。

2.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消费者分析

有钱的人构成市场,付得起话费的人才能成为移动通信市场的用户。以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情况看,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可能用户是年均收入为人民币2~5万元的消费者。据世界银行资料统计,2000年在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移动网络覆盖的13个省内,年收入25000~50000元人民币的人数为5000~7500万人,估计到2010年,将增长3倍,即达到2亿(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年报;wioRDBanK,2001)。显然,收入越高的家庭在通讯方面的花费比例越高;由于收入基数越来越大,花费金额也更高。因此,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是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重要用户。根据国际及国内经验,人均GDp值越高的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越高。中高端移动用户(实际aRpU值大的用户)大部分分布在这些城市。人均GDp增长速度越快,则潜在的中高端用户将越多。中高端用户是移动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未来能够成功发展这些用户,提高中高端用户的比例,aRpU值必将上升。

以广东省移动通信服务市场为例,按照人均GDp排行,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江门、汕头、湛江占全广东省的前10名。2000年10大城市的总人口虽只占广东省总人口的58.0%,但10大城市的GDp却占到广东省GDp的84.5%。若中国城市的移动通信用户基本上锁定为家庭年收入25000~50000元及以上的收入阶层,据2000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抽样调查资料,2000年广东省城镇居民70%以上家庭其收入在2万以上,都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主要用户;据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2001年预期增加消费意向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未来有54.1%的消费者愿意增加收入,且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将可能增长7%(《广东省统计年鉴》,2001)。

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逐年增加,在2001~2002之间已达到32%;但新增用户在逐年减少;预付费用户却逐年上升。借鉴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经验,当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达到32%时,aRpU值会下降。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只有通过把握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成功关键因素,在扩展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同时,大力优化用户市场结构,成功地拓展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才能在aRpU值即将下降的形势下实现新的增长。

3.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潜在竞争优势

要成功地拓展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优化用户市场结构,就要寻找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潜在竞争优势。目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占有率都不高,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收入百分比与国际移动通信运营商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拥有广大的大众用户市场,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又为迅速扩大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占有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们的市场策略选择可打两张牌。一张牌是选择专门细分市场,从小部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身上得到较高的回报;为此需要针对专门细分市场,提供增值服务和多样化服务、深化紧密大客户或组织顾客(企业)用户联系。另一张牌是选择大众用户市场,保持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得到相当的回报。为此需要扩大市场、进占市场、实行增值服务和成本控制,采取有竞争力的价格和网络覆盖。当然,要在aRpU值即将下降的形势下实现新的增长,移动通信运营商更应该打出的是第一张牌,即针对专门细分市场,从小部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身上得到较高的回报,通过为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和多样化服务,实行提升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消费效用以获取aRpU利润值增长的战略调整。

五、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未来战略调整思考

据《DBResearchestimates》资料对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所作的aRpU值预测,到2003~2004年,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aRpU值将降至每月每户9~10美元(约70~80人民币元),而到2010年将回升到每月每户10~11美元(约80~90人民币元)。这一预测趋势说明,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aRpU值将先下降再略有上升。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没有必要在价格上死缠硬打,价格战只有导致两败俱伤,应保持良性竞争循环。因此两家运营商应该保持友好对话,共存共荣。这是明智的选择。

经济学家描述了4种基本的市场(竞争)形态: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垄断。作为企业的战略定位,有三种典型选择。一是针对完全垄断的竞争格局,实行系统锁定的战略定位,如microsoft(微软);二是针对垄断竞争的竞争格局,实行为用户制定量身定夺解决方案的战略定位,如nCiworldCom(世界通信有限公司);三是针对完全竞争的竞争格局,实行为用户提供完美产品的战略定位,如Southwestairlines(西南航空)。政府一般都制约完全垄断的发展。垄断竞争形式是一种典型的挑战。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面临的正是垄断竞争形式的挑战。因此应在垄断竞争中选择实行为用户制定量身定夺解决方案的战略定位,依靠营销组合的变化来使相似的移动通信服务差异化。《YankeeGroup》对中国移动通信数据业务收入的预测是,中国移动通信数据业务收入由2001~2005年将增长34倍,其中短信/电子邮件、信息服务等数据业务的收入将大幅度增加,移动银行、移动商务、游戏及娱乐、移动定位等数据业务的收入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细分未来的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可以发现,中国移动通信服务业务未来价值链上应用业务环节的盈利机遇有巨大潜力。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战略调整的重点是丰富应用业务。

目前,移动通信市场新增用户的增速已经放缓,移动通信的“圈地”与“淘金”时代很快会成为历史。未来的竞争焦点是什么?是服务!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们未来应为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制定专门细分市场的量身定夺解决方案。如,可以为公安系统推出汽车定位防盗服务;为保险业推出手机查阅保险条款服务;为外企推出网上查阅商情信息及报价等服务;为政府部门推出手机电子报关操作服务;为电力部门推出手机自动交付电费服务;为银行业推出移动银行服务;为航空业推出手机遥控订票服务;为地产业推出手机显示网上地产信息等服务。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在移动通信应用领域找出路,使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更依赖于现有的运营网。这可以通过提供一点即得的菜单式贴身服务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推出各行业的收费”行业应用卡”来实现。特别地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将各大行业利益与自身利益捆绑,建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联盟关系。目前国际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收入百分比已达35%~55%;而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收入百分比却很低。以广东省为例,广州、深圳、汕头的移动通信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收入百分比只有10%,佛山是8%,东莞仅1%,这充分说明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开拓企业用户市场、为各行业度身定造行业应用方面,还有着很大的作为空间。此举不但可以拓展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的发展思路,也必将引起互联网上针对行业的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兴趣,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日本移动通信运营商目前已实行了3G计划。据日本nttDoComo目前的3G计划,2001.5.30~9.30五个月时间内。在东京23个行政区、横滨和川崎的部分地区等业务地区,针对Foma的高速数据和可视性能的优势,nttDo-Como为4500个公司用户提供了新的3G解决方案。在市场支持或销售支持已有的专线连接的站点发展管理及远距接入的印刷设计检验业务的基础上,正在规划利用可视电话的远距离临时保险估计业务、利用可视邮件的对零售商的介绍业务、多接入的股票价钱交付业务;并计划推出利用可视邮件的资产图片报告业务和利用可视电话的搬家付款业务。这些先进的专门针对组织顾客(企业)用户的3G解决方案,也为我国的运营商在未来3G时代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没有竞争的市场是缺乏活力的,而无序竞争的市场则是幼稚的。中国未来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但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必须严格遵循市场法则。各家运营商应要科学制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发展规划,把握成功关键因素;要在有效、有序竞争的基础上,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展开战略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节约成本、有效避免重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建议政府给予移动通信服务行业更进一步的规则指导,保证该行业的有序竞争。2003年监管部门实施每省“4张牌照、3家竞争者”的方案,可谓是用心良苦。因为一方面要防止国有资产浪费,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市场的充分竞争。但是如果不能实际解决各地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则充分竞争的目的将是难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上市年报。

(2)中国联通有限公司2002年统计资料。

(3)《广东省统计年鉴》(2001年)。

(4)《wioRDBanK统计资料》(2001年)。

(5)《DBResearchestimates》,2002年资料。

(6)《iDC;Jupiter;Forester;analystReports:Bainanaly-sis;marketer》,2002年资料。

(7)《YankeeGroup》,2002年资料。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网络融合;通信运营企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626

随着当前网络运行外部环境发展与变化,新时期的通信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创新改革,通信产业网络融合是在先进通信技术的基础上,面对通信业发展的需求而确定的通信业发展思路,确定了我国通信业的发展方向。

1通信企业网络融合概述

1.1网络融合实质。通信业网络融合不是单一的某一层面的融合,而是涵盖了网络技术以及通信市场需求等方面,并应用通信技术实现通信网络的融合发展。网络融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由于网络技术分组交换和ip交换取代了传统的电路交换,ie业务发展增长显著,是网络技术未来发展的首要趋势。此外,核心网络技术、接入网络技术以及通信业务等不断向综合化、集中化发展,这为通信业网络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信网络融合技术中,核心网络的划分改变了传统的依照专业进行的方式,而是采取网络层次划分方式,各层次技术单一,不仅便于对各层次进行操作,同时也提高了不同网络间的兼容性,便于网络间的互通,一般核心网络按照网络层次划分传送层、控制层、业务层以及执行层等。

1.2网络融合背景下通信运营企业发展要求。网络融合背景下通信运营企业发展要求包括:(1)单一通信业务向综合信息业务的转变。传统的通信业务单一的满足用户信息传输方面的需求,业务内容只是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通道,忽视了用户在信息交流内容方面的需求。同时,传统的通信业务营利中,只是根据用户传输的数据信息量收费,没有充分挖掘信息传输过程中附带的其它增值业务,随着网络融合与通信业的发展,综合信息业务在通信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经济优势也会逐渐得到通信企业的重视。(2)单一通信服务向全面服务的转变。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通信服务的要求,传统的通信服务品种单一,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为提高通信服务质量、保证通信业快速稳定发展,通信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通信业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服务。(3)网络技术同质化向差异化、个性化的转变。通信业网络融合核心技术由同质化向差异化、个性化的转变是通信运营企业工作的重要特点,这是提高通信服务质量、挖掘潜在客户价值、保证通信网络顺利运行的保障。网络技术的转变要根据网络技术转型特点,制定完善合理的措施,全面管理通信网络运行情况,实现网络系统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运行,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2网络融合在通信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意义

2.1价值网集成。价值网是供应商、服务商、通信运营企业以及客户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网络,是一个虚拟网络,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价值网实现了人们快速获得所需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价值网集成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及,协调价值网中各方对信息的需求,提高信息利用率,对价值网进行有效的管理。

2.2建立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综合信息服务供应商是通信运营企业的目标,通信运营企业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信息来源广泛,企业从不同渠道中收集信息,并进行筛选、整合等处理,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有目的、有方向的向客户发送信息,建立集信息收集、处理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利用率与价值网运营水平,推动企业建设与发展。

3网络融合背景下通信运营企业发展策略

3.1网络融合策略考虑角度。网络融合背景下,通信运营企业实现自身发展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网络融合总体目标是建立完善合理的服务体系,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对服务体系进行集中管理,保证网络服务质量,保证网络融合建设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通信业的需求。网络融合背景下制定通信运营企业的发展策略要从各个角度考虑,综合各方发展需求,合理制定发展策略。首先,从网络架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控制层面、业务层面、传输层面等不同网络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融合,提高各层次运行质量。其次,从网络通讯服务角度来看,融合是将单一的业务或服务进行融合,为客户提供丰富的网络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发展潜在的客户群体。再次,从接入角度来看,网络融合改变了传统网络设备功能单一的情况,实现了网络功能或实体设备能同时接受多种接入方式,减少运行成本。最后,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网络融合是指客户在通信业务以及其它服务等方面获得体验。

3.2网络融合核心功能。网络融合的核心功能是建立完善、集中、合理的管理模式,提高通信业务管理能力,网络融合核心功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管理以及未来业务管理两部分,其中,网络基础设施管理是保证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网络资源的接入管理与控制、网络运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网络运行安全管理以及故障处理等,保证网络融合各部分运行质量,是保证网络系统发挥功能与价值的重要保障。未来业务管理是指对通信业务及其内容、用户群以及用户终端等进行管理,与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相比,未来业务发展能力更注重于用户层面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尤其是用户群和用户终端,以逐步实现业务智能化发展。

3.3网络融合发展周期。网络融合发展周期分为过渡期和转型期两个阶段,企业在过渡期要完成网络技术管理型到服务管理型的过渡,提高通信网络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网络技术管理注重于网络运行质量,服务员管理注重于通信业务服务质量以及客户端服务质量,过渡期主要工作是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建立完善的通信网络管理模式,保证通信系统运行各环节质量。转型期工作在过渡期工作完成后开展,过渡期的发展与建设为转型期提供了网络基础,在这一基础上,针对客户对通信服务的需求以及历史通信服务开展情况,建立符合客户需求的运维模式,并建立全面覆盖的维护模式,对通信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质量进行控制并及时解决服务中存在问题,保证通信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4通信运营企业发展中网络融合的定位。网络融合在通信运营企业发展中的定位首先要实现网络扁平化设计以减少中间环节,这主要是考虑网络结构便于管理的因素,一般网络结构采用骨干、省网、地市网三级结构的形式,并增加网络转接和互联点,提高通信网络管理质量,保证通信网络高效率、高质量运行,推动通信运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网络融合的定位要重视通信业务研发能力的提高,推动通信运营企业的发展只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通信服务开发商、供应商以及通信设备开发商等密切合作,优化通信企业产业链,提高通信运营企业业务水平,推动企业发展。其次,网络融合要以以客户为中心,这是以为客户是通信业务的直接受益者,客户对于通信业务评价直接影响通信业务的开展,因此,应重视客户对于通信网络的体验,围绕客户需求对通信业务进行相应的调整,逐步提高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最后,网络融合要提高网络系统规范化运行,通信运营企业数量较多,各企业具有不同的运行标准,这给网络融合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网络融合开始前,各企业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保证网络融合标准化、规范化进行,提高网络系统整体运行质量与效率。

4结束语

网络融合对于我国通信业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信运营企业在网络融合背景下,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发展策略,准确定位市场需求,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化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思远,盛盛.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融合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8):86-87.

[2]张松,吴先锋.网络融合下通信企业转型的策略[J].江西通信科技,2011(04):65-66.

[3]齐博.通信运营管理体制变革研究――以网络融合趋势为背景[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18):74-75.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通信业通信手段发展趋势通信市场

改革开放之后,通信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变快,人们对通信手段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人们对通信的要求,很多便捷、快速的通信手段都不断地涌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通信业的发展。

一、新兴通信手段和技术的不断涌现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逐渐离不开信息技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变快,远距离和低效率的通信工具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通信业的发展,许多通信企业都努力开发多种新兴通信手段和技术。移动电话、无线传呼、传真、QQ、mSn等都是近些年新兴的通信手段,这些新通信手段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我国通信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这些较为便捷和迅速的通信手段的依赖愈来愈大,对通信工具的消费也逐渐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通信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其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推动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绿色通信的不断深入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通信的要求也随之逐渐提升。另外,为了能够有效地贯彻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我国通信领域推出了“绿色通信”的概念,促使通信业成为了我国推行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绿色通信”主要是一种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对人体危害的新的通信理念,这种理念的出现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通信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推动绿色通信的发展,近年来,绿色通信已经逐渐成为通信发展的新兴动力。目前,我国通信产业通过设计和发明新的通信手段和技术,优化网络通信结构来降低单位能耗,来有效地贯彻“绿色通信”的理念。除此之外,我国的通信技术也相应地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职能端口关闭技术、关断节点技术、休眠新技术等等。这些高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通信设备的能耗量,推动了绿色通信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合理地开放民用通信市场

一直以来,我国的通信业都是由我国的邮电部门所垄断的,这种垄断的现象大大阻碍了我国通信业的快速、健康地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认,通信领域的额垄断现象对我国通信业的不利影响也在逐渐明显和扩散。1994年中国联合通信公司成立,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通信领域的垄断状况。另外,世界贸易组织也在1997年2月达成了一项由66个国家签订的通信协议,该协议的宗旨在于取消世界各国通信业的垄断。在我国打破通信领域的垄断状况,能够有效地确保新成立的通信公司能与已经建立的大型通信公司进行良性的竞争,从而有力地降低通信用户的成本,有效地推动我国通信业的发展。为了能够有效地打破我国通信行业的垄断现象,通信领域开始合理地开放民用通信市场。通过开放民用通信市场,让部分外资、个人和集体的投资能够有机会进入我国通信市场,从而让我国的通信公司之间能够进行公平竞争,有效地推进我国通信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开放我国民用通信市场也成为了我国通信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通信业区域经济增长影响

国家部委在近日了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统计数据,其中通信业的收入持续破万亿元,其增长速度高于GDp。据工信部的统计2012年规模较大的企业增幅都同去年相比多了10%左右,其中1到11月份大部分工、企业盈利和亏损相抵,利润增幅约3%;此时通信业一枝独秀,其业务额为1.3万亿左右,同去年比增加了11.1%,业务创收为1.08万亿,其9.0%的增幅高于同年GDp增幅。

一、为GDp增长提供动力

参照2012年我国的工业经济运营状况,可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也影响深远;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高于预期压力;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在慢慢形成,已体现出缓中见稳的状态。即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遭受较大的内外压力,但工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在上升,通信业也在不断发展。

对比2004到2012年的GDp增幅和通信业增幅,我们可清晰的看到2005年是两者间的转折点:2005年以后通信业的增幅一直都小于GDp的增幅,2009年差值一度达到3.9,通信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降低,2011年开始发生逆转,特别是2011年的第三季度的业务增幅,达到9.2%远高于同年7.7%的GDp,通信行业的通信业在6年以来也第一次实现增加0.5%。我国GDp在2012年前三季度增长幅度为7.7%,此时通信行业的收入达8010亿元,增幅为9.2%,与GDp增幅相比高了1.5%左右,其对GDp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近些年国家对GDp的发展要求是求稳,尤其是今年国家采取措施有效处理好了经济平稳和经济结构合理化以及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国民经济在平稳的前提下,实现较快速度发展;第二,由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深度的加大,使得日益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也较为深远;第三,我国通信行业在几年业绩下滑的状况驱使下,由领导带头全体人员参与不断探寻解决的方法,并制订了一些措施,实现发展与创收,也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如:政府的政策支持,2009年为通信行业派发3G牌照,2010年决议加速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的三网合一,2012年,政府决议增加吸收民间资本的份额。同时宽带业发展也是我国政府关注的要点、4G研发也在加速进行,政府支持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的力度也逐渐加大。企业方面也要做到以应用推进发展、以服务推进发展、以市场推进发展等。

二、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热点

目前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实业的融合后,其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势相吻合,形成了一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以及服务化的产业链条,其将有效地推进实体经济的变革。

当前,我国共拥有11亿户左右的移动用户,其中3G网使用者有2.3亿,包含了8786.6万的tD使用者,体现通信业发展速度的因素除了用户数字增长外,还体现在信息设施的建设完善力度上。如,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宽带及提速等项目和“村村通”项目的相继启动;民间资本也逐渐参与到通信行业中;“两化融合”也在不断加大力度,90个相关项目都相继启动且发展顺利,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应用力度与融合深度也在不断加大;tD-Lte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试点成绩,产业链也在逐渐形成。目前我国通信业在扩充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以及改变区域经济增长形式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如世界银行的统计研究数据表明,宽带渗透率在中等国家经济发展中,每增加10%经济将增加1.38%的经济增长。

未来五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度的不断加大,通信行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需要转换方式,由投资驱动转化为消费驱动。2012年我国拥有139030.8万的电话用户;111215.5万的移动电话使用者,每百人就有82.6部的移动电话;3G用户第一次实现净增破亿,总数为2.3亿户;全国范围内网民约有5.64亿,其中包括4.20亿的手机上网者,约占比例为74.5%。如此大的消费基数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信息技术为缩短城乡差距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工信部部长苗圩曾作出指示,加大农村通信设施建设与信息化推进力度,对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一半以上的我国而言意义很重大。截止2012年底,我国全部行政村都实现电话接入,人口超20户的自然村电话普及达98%。全部乡镇都能做到上网,99%乡镇与85%的行政村能够实现宽带接入。

信息化是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实现四化的过程中,也为通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各级政府也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在不断加大力度,进而为通信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三、成为市场投资的重点关注对象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3G上网的普及和4G技术的研发,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通信产业的发展热点,我国通信业呈现出多网并存的特点,以目前的业务发展状况看,语音业务的开发已进入成熟阶段,数据业务的开发深度在不断加大。近些年,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出现,为通信行业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其技术变革模式类似于转基因。

工信部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通信行业的非话音业务增长幅度为17%,其中移动业务增幅达到10%,话音业务也在不断移动化。移动通信达到7933.8亿元,增幅为10.6%,约为电信总收入的73.7%。非语音业务占据总业务份额的增长,说明我国通信行业改革效果明显。

当前,我国政府在通信业方面决定,加大民间资本进入额度、启动“宽带中国”项目以及颁发移动4G牌照。这些措施都将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尤其是加大民间资本进入额度的决议,将使通信产业进入多元化的竞争模式;“宽带中国”项目预计在两会结束后启动,其不仅能促使运营商改变发展模式,还能为两化融合提供便利,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变革提供有利条件;关于4G牌照发放方面,政府表态中虽未明确具体发放时间,但4G网建设热度在不断提升。上述因素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相关专家的预测,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为普及宽带投入1.6万亿以上。此外,渤海证券做出预测,2013年通信行业运营商将改变资本投入结构,和2012年相比其将加大无线网络投资力度,如Lte等。参照中国移动决定2013年建设20万个Lte基站的规划,我国通信行业在2013年将为无线网络投入300亿到400亿元。

此外,工信部和其他五部联合发文宣称,我国通信行业于2015年将成立5到8家年销售额在千亿以上的大型企业,并致力于培养销售额5千亿以上的超大型企业。

总结

通信业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热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于春荣,王欣,严波,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情报科学,2012年07期

[2]周勤,我国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特区经济,2012年08期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8

   1.1网络方面

   虽然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中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且通信网络发展的也较为完善和完整,但是,相对于全球的电力通信发展趋势和方向来看的话,我国的电力系统网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式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力通信更是显示出了不足之处,不能满足业务发展提出来的要求。在电力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星型和树型的结构模式为主的干网络,网络结构的复合性较为明显,但是互联性却极差,增加了电路迂回构成的难度,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具备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也比较差。在电力通信网络中,网络体制发展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1.2管理方面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用户在与电力通信网络接入时,会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电话线的接入方式进行的,电力系统的用户大部分是通过模拟式信号的接口与电力通信系统相连接的,无法对里面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和调整的处理。我国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只能通过分路监测对电路进行检查和控制。但是在电力通信网络中,通信规约和接口都不统一,因此,这就大大限制了设备和通信方式的发展,阻碍了它们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阻碍了电力通信网络中传输网络体制的发展,给收集网络管理所需的信息增加了难度,导致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不够完整。

   2我国电力系统的业务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电力通信网络被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因此电力系统中的业务也与电力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也会不断的出现新的业务形式。目前,我国的国家电网比较重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由于特高压技术具备距离长和控制范围较为广泛的特点,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长距离和大范围的传输自动化数据业务和继电保护等。根据国家标准ieC61850建立的并已投入运行的变电站都是通过电力通信网络来实现变电站与变电站的数据传输,能够对故障录波数据进行实时的传输,能够推动电力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主要业务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中。进行的业务包括以下几种:实时性强的业务包括emS/SCaDa系统、继电保护数据、水调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实时数据等;准实时性的业务包括emS网络分析数据和电度量计费系统两种;非实时性的业务包括很多种类,例如,调度计划等。电话业务分为两类:调度电话、行政电话。通用广域网络中的业务包括的种类也较多,例如,数据业务中,包括企业管理信息数据、电力市场数据等;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多媒体业务又包括会议电视、电子邮件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类型。业务的发展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业务,例如,与特高压应用联系较为密切的数据业务,包括继电保护数据与自动化数据等。新业务中还包括与根据标准ieC61850建起来的变电站有关的数据业务。

   3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措施

   电力通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电力系统的生产服务,又由于电力通信的发展是以电力系统为基础的,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提供服务。就目前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必须使用新的通信网络技术来推动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

   3.1网络技术

   在电力通信网络中,还包含着逻辑网,逻辑网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所具备的功能和效益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电力通信网络进行各种业务传输信息时的质量。就目前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设备来说,应该在实现网络化上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并与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中的网络管理技术进行重点的解决,并将网络同步技术也解决掉。

   3.2宽带综合通信平台技术

   目前,我国现有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规模都较小,被进行逐级的划分之后,电力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资源就显得较为紧张了,且利用率不高。如果要想改变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存在的这种状况的话,就需要以综合通信平台为基础,不断完善电力通信网络,并对与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有关的问题进行重点的解决,其中包括iSDn协议转换和接口标准等问题,是窄带iSDn逐渐向着宽带iSDn的方向过渡。异步传输模式技术是决定宽带综合通信平台实现并应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通过atm技术的利用,来实现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业务。

   4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1网络平台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电力通信平台的发展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远程保护和远程遥控等与远程有关的业务。近几年,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分布着很多的多点联动分布式网络、保密与非保密等子系统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我国点来看i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为电力通信技术指出了发展的趋势。由于电力通信业务具备较为鲜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些较为特殊的业务就需要将网络底层作为直接承载进行工作,而有的业务则需要通过上层的ip来解决,还有一部分的业务则需要使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间的某一层进行,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并不是与公网完全一样,它也有要满足电力通信的要求而发展来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通信技术都向着电力系统网络中的某个局部通过适当的技术就可以组成电力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子网络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子网络使用网络互联技术就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平台,但是如何对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局部区域进行划分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从而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还具备局部优化的功能,能够将电力通信网络锁具备的互联性发挥到最大化。就目前来看,宽带城域网会成为我国电力通信网络未来发展的趋势。

   4.2传输介质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成为我国传输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光缆技术的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在对aDSS进行施工防护以及监视的施工时,需要用opGw带电施工技术带更换地线。只有施工人员掌握的施工技术较为全面了,才能够提高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灵活性,最大努力的降低制约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因素存在。在对光缆进行选型时,需要根据纤芯的性能、成本、市场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以选出性价比较高的纤芯种类。不同的生产厂家在制造纤芯时,所使用的制造工艺会对光缆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因此要尽量需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光缆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的质量。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9

关键词:通信领域;监理现状及改进

引言

通信技术是研究如何将信源产生的信息,通过传输媒介,高效、安全、迅速、准确地传送到受信者的技术。通常,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通信技术可分为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两大类;根据传输信号类型的不同,通信技术可分为模拟通信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目前,通信技术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许多企业为了更好的应用科技力量,在多方面都采取了通信技术下的产品,如视频、传真等。正是由于通信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其进行监理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1.我国通信监理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通信监理工作的起步和发展,但是其发展使远远不够成熟的。我国的通信监理制度目前还不够完善,主要缺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1人们对通信监理管理的认识不够

通信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之一,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我国在通信管线、通信传输设备以及无线通信设备上都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其应用也十分广泛。然而通信监理新生的工作之一,很多企业与部门不太了解其本质与内涵,更不用说通信监理存在的意义与作用。一些企业认为监理是其雇佣,并听从其指挥的工作人员,而忽略了监理工作的独立性;有些政府部门则错误地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监理人员,而放松对施工人员的管理。这些错误的认识不仅扰乱了监理人员的正常工作,模糊了工程参与者的关系,更无法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

1.2通信监理管理整体素质偏低

通信管线、传输设备、无线设备都是高科技含量十分高的技术,其应用已经遍布了我国的各个领域。但其监理工作却一直不尽人意,此外,优质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重要投入。而在我国,工作人员偏低的整体素质严重制约着通信监理的生存与发展。

1.3通信监理招投缺乏规范

不管何种企业,包括通信领域的研发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盈利,不得不与其他同行展开激烈的竞争。因为相关企业与部门缺乏对于通信监理的清晰认识,使得通信领域的监理市场缺乏规范的通信监理招投标机制,很多招投标仅仅是表面上的。尽管我国已经对各种监理市场的招投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现实中仍以低价中标为基础,更有一些业主将其作为成交的惟一标准。这大大的限制了通信技术行业的监理管理发展和进步。

1.4通信监理取费标准过低

监理取费标准过低是各领域都一直面临的一项问题,包括我国的通信监理管理。这是因为国家的相关规定造成了我国通信监理的取费标准过低。再加上我国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我国的监理工作成本不断上升。而过低的监理费报价能够帮助业主降低其监理费用,这也是通信监理取费标准过低的一个原因。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阻碍了我国通信监理管理的进步。

2.目前我国通信技术监理管理面临的环境条件

我国通信技术的监理管理主要面临的环境条件有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2.1政治法律环境下的通信技术监理管理

目前,通信技术监理管理的行业标准、法规仍然处于初级完善阶段。但是对于通信监理企业很多标准、规定,法律条文更多以建筑行业监理为样本,行业自身并未具备一套全面的管理模式。

2.2经济环境条件下的通信技术监理管理

通信技术监理产业是技术服务为产品的新兴企业,在学习中成长并在成长中学习,它和传统销售有区别又密切相关。随着通信产业发展,通过行业过去几年的发展来看,通信行业监理从以前寥寥几家发展到现在成百上千家企业,通信监理人已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体。

2.3社会文化环境下的通信技术监理管理

人民对生活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通信电子业快速变化,通信行业涉足的面越来越宽广。通信技术将实现从2G到3G、3G到未来4G融合建网与全业务运营、通信监理行业的面从宏观到微观,以及从单一到全面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将会对通信技术的监理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2.4技术环境下的通信技术监理管理

目前,全世界的国家都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技术具有需求高,变化快,能迅速在变化中适应的特点。而国家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得通信监理企业,处在复杂竞争环境中,更需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只有在监理管理中具有超前的服务意识、超前的服务类型,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3.我国通信技术监理管理中需要改进的措施

通信技术专业性强,工程建设点多、线长,工期短,全程全网。如何有针对性地组织监理工作,真正发挥监理作用,是通信监理工作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3.1发挥组织优势,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通信技术作为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加强公司内部支撑部门对驻外项目部的支撑联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加强分部内部精细和规范化管理,构建一个基于组织战略的、将所有项目纳入管理视线的、有效管控,加强对通信技术监理管理人员对的素质培养,全面提高监理管理的效率。

3.2寻找合适的监理管理发展方向

通信监理行业最近两年来3G、4G业务迅速发展,运营商之间抢占市场,通信建设监理企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逐步向工程管理、监理咨询、招投标、系统集成监理、施工等相关业务拓展。延伸上下游发展战略,纵向向设计阶段、招标、保修阶段监理业务拓展;横向向相关行业监理发展。

3.3监理文化的构建

通信监理管理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的通信监理文化还未达成一致。这给我国通信技术监理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就可能出现某些不和谐的做法和局面。而如果在通信监理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理文化,那么,文化共识的形成就能够有效地提高通信技术监理工作的效率以及监理人员的素质。因此,监理文化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通信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的技术也比较高端,但是通信监理制度还不太完善,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也比较短,因此,这就大大限制了通信技术的规范性发展。并且在通信技术领域,如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人们对监理的认识不全面,并且监理的招投也不够规范,导致过低的取费标准。鉴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在通信技术应用频繁的各行各业实行监理管理,保证通信技术的合理规范运营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汉武,《通信监理企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企业管理,[J],2011.06

通信行业的发展篇10

关键词:流通产业信息化

流通产业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是一个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转变观念和培养人才、完善法制和体制环境的综合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变的过程,是带动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信息化的核心是资源共享,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流通产业信息化属于产业信息化的范畴,是指通过在传统商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实现流通创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动态过程。流通产业信息化过程是一场涵括了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再造的创新、变革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的广泛运用,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处理效率提高,从而使流通产业的流通成本得以降低,流通效率不断提高,流通范围逐步拓展。

与此同时,流通产业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得以扩散和渗透的领域,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流通产业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如果没有完善和通畅的信息传导机制,就会延迟或中断商品流通的链条,进而会影响或中断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因此,流通产业对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本能要求,成为促进和推动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从其发、产生、运用、成熟,总是以解决和适应各行业和各领域的要求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总是以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作为其依托,流通产业和流通活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信息技术扩散和渗透的对象和目标。

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其问题

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电算化,以poS设备在流通企业的使用作为显著阶段性标志;系统网络化,以流通企业中重要业务部门,如财务部门、人事劳资部门进入电算化范围,并逐步形成信息联网应用为显著阶段性标志;应用全方位,以部门环节化、网络流程化为基础,流通企业重新界定系统的价值尺度后,信息化系统在流通企业业务层面中全面展开。

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现代化的大流通,只有现代化的大流通,才能带动现代化的大生产,没有流通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也就不可能得以提高。信息化作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提高了全社会的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促使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由原来的末端产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处于较低层次或模仿阶段。特别是目前我国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但它们实施信息化的比例不到10%。因此,在我国流通信息化建设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这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以及市场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还比较严重,流通立法滞后,尤其是信息现代化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部门所有的影响依然在起作用,市场分割、地方封锁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在探索与调整之中。这些体制性不足导致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比较有限,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而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都存在“信息孤岛”,致使信息资源的社会交换、开发与利用水平很低,流通信息化没有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分散投资的总和虽然不少但却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或者形成大型企业共建、共享的平台;市场细分和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不平衡,潜在市场巨大但现实需求却表现不足,也直接影响到流通信息化领域的拓展。

信息化发展战略不清晰

我国流通产业是一个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差别很大,信息化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大不相同,国际竞争压力巨大。面对这种基本情况,我国还缺少流通行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缺少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配套政策措施以及反映现代流通客观要求的数字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缺少明确的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对地方和企业的时间导向作用弱化。应当加强研究流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研究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的实现方式,研究发展电子商务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方式,并把三个方面联系起来。

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我国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中,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例如,国内流通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只占到其销售额的0.1%—0.3%左右,国外一般占到1.2%—2%;国内流通企业在信息系统中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比1,国外一般是1比1或1比1.2。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造成“有路没车”或“路多车少”的现象,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经营效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从国外流通信息化发展经验来看,与其相匹配的教育培训机制非常发达,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行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的数量缺口较大,特别是专门从事流通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问题还表现在企业队伍知识结构上,不少企业至今还比较严重的存在技术与管理“两张皮”的现象,管理人员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较差,缺少了解企业、懂管理、懂技术、能沟通、会协调的关键人物。

我国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较低,反映在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仍比较落后,这是流通信息化建设中的最大瓶颈,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

在流通行业,客户迫切需要的产品标识信息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管理咨询与职业教育等,基本上不成体系,不具规模,缺少品牌优势的信息服务企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迅速变化的中国流通产业比较缺少理论创新的动力,比较缺少体现新的经营思想与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技术产品系列和指导企业实践的技术服务体系。

加快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的政策建议

流通产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严重影响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流通业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来实现向现代流通业的历史性跨越。因此,我们建议:

增加政府宏观调控

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建立“大网络”的概念,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防止各搞一套。对现有“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所谓“信息中心”,应通过部门统一规划,采取联网的方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可率先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和交通发达地区,建立起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使全国各地工商企业都能方便快捷地同时上网,随时查询、随时输入供求信息,进行网上交易,尽可能多带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应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认证体系、信用体系的统一规划和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加强流通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国家应给予科技经费支持。同时,国家应重点支持大型公益性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社会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小流通企业服务。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商用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以提高流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鼓励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列入计划的项目,各级政府的技术、创业资金要给予匹配资金支持。加大国债贴息贷款向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倾斜,支持流通企业技术进步。

以流通产业制度创新推动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而制度创新是整个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只有产权制度清晰、经济利益前景明确,才可能调动流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性,而流通创新也才有切实可靠的动力和后劲。因此,应通过流通企业的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的变革,推动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应当加强研究流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研究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的实现方式,研究发展信息化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方式,并把三个方面联系起来。

加强流通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流通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流通人才的培养和流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应当说加强流通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流通领域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培养流通领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同时,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建立强化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