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十篇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十篇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13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程序设计;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特征日益显著,新型程序语言层出不穷。在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程序言的学习兴趣,还能最大程度地简化教学流程、深化教学效果。

1.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通过调查发现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达标,未意识到VB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生硬陈旧。初中生崇尚个性化生活,爱好新鲜事物、因此非常容易对毫无生机的VB课程产生排斥感。综上所述,教师若想彻底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则必须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选用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

1.2学生对VB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较低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较薄弱,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后容易对自身提出质疑,从而逐渐丧失自信心。部分初中生没有及时解出某道数学题的答案,便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是否存在问题,在发现周围同学较快得到答案后便产生自卑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不是块学习的料”。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笔者便经历过类似事件,一些学生未顺利解出课堂习题便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VB程序语言,降低了对VB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在今后遇到VB程序设计问题时便会产生“题目好难,我解不出来”的错觉。

2.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向学生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景,引导学生就该教育情境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强调要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对理论进行实践,使学生通过运用理论来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方法。随着教育改革脚步的持续推进,现阶段,愈来愈多的初中学校_始引进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应用,取决于所选取的案例是否合理,有针对性,一个科学的教学案例对课堂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明显的。初中生之所以难以轻松、深化地学习VB程序设计课程,除了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关外,还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使得VB程序设计教学难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事实上,教学方法对VB程序设计教学的影响最为巨大,在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法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3.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3.1如何选取教学案例

VB程序设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应当保障所选取的教学案例的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通常情况下,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当贴近生活,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教学案例要服务于实际教学工作,脱离了课堂的教学案例非但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反而可能挫伤学生对VB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案例的选取必须要抓住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尽量将大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小的学习任务,避免赋予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

教师应当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之处,征询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当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多了解学生的看法,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自身的关系,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便利,还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案例的合理性,使得教学案例成为教师满意、学生喜爱的教学利器。

3.2采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案例

为了激发初中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选取趣味性强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趣味性体现在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主动地了解VB程序设计概念。趣味性案例教学法在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案例教学的发起方不一定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设计教学案例,这样做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传播者、分享者。某次,笔者在讲授支结构这一重要知识点后,便鼓励有所领悟的学生将知识概念设计成“脑筋急转弯”的形式,随后几名学生自告奋勇地设计了一段“披着程序语言外衣的脑筋急转弯”,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们非常认真地给予相关建议、意见,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浓厚。通过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案例,笔者不仅提升了VB程序设计教学质量,同时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3采用贴近生活的案例

就目前情况而言,一些初中生并不了解VB程序语言对实际生活的益处,换言之是这些学生认为VB程序语言是空泛的、无用的,对实际生活没有帮助。为了让学生意识到VB程序语言对实际生产的作用,改变他们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错误看法,教师应当选取或者设计一些贴近人们实际生活,与初中生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的案例,从而激发初中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判断结果”这一概念时,笔者便选取了“手机解锁”这一生活案例。笔者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分支结构中的“判断结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而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需要进行判断,我们可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而程序同样可以判断人们某个行为的对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你们大多数人都拥有智能手机,屏幕锁是保护手机安全的重要程序,屏幕锁分为指纹解锁、密码解锁以及图案解锁等类别,同学们的指纹、输入的密码以及绘制的图形等是解锁手机的关键信息,如果同学们正确地输入了上述信息,则手机能够被顺利地解锁,而如果所输入的信息有误,则程序会提醒你信息有误,这便是常见的判断结果。

3.4关于用好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①教师应当借助案例l掘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一般来讲,初中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耐心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赋予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细致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反应,游戏性的教学案例通常能够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那些在游戏性教学课堂上依然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主动参与至课堂讨论之中的学生,教师应当单独与其进行交流,注意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与学习上的困难,征询其对案例教学法与初中VB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观看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增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扫清障碍、夯实基础。

②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其所选取或设计的教学案例的质量。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不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不重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课堂上又惯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如此固然无法提升VB程序设计教学的质量。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主动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教学方法探索工作,注意向同事借鉴与分享教学经验,不断地促进自身的进步。

③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客观上看,个体之间存在着智力差异,部分学生的学力有限,碰到稍难的问题便不知所措,而一些学生则非常享受VB程序设计学习的过程,较容易解决一些困难的习题。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分层教学工作,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更加高深的案例,让这些学生接触相对复杂的计算机语言理论,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掘天赋型学生的潜力。对于那些学习程序语言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在学生取得学业成就后及时对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

4.结语

新的发展形势下在初中推行VB程序设计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普及信息技术,能够为国家发掘、输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了做好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工作,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陶兴荣.机器人教育可促进程序设计教学[J].教育与信息化,2011(02)

[2]韩志彪.浅谈初中程序设计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

[3]李秋燕.网络学习社区下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3(03)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2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论文联盟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论文联盟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论文联盟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3

【关键词】学案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备案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传统的学案教育已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探究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模式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其中,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应用的原则

1.1角色互换性的原则

在以往的学案设计中,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教,这就忽视了学生主动的学,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考虑到师生角色的互换,从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2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确保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1.3自主探究性的原则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也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在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就开发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1.4开发创新思维的原则

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英语教师的引导与开发。因此,为了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潜质,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有必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同时也加强了对所学语言的灵活运用。

1.5创设情景性的原则

与其它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所以,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简单词汇与语法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因此,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注重情景性的创设,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6个性化发展的原则

由于不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不同,所以,为了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英语教师应站在全体同学的高度上,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多样性。

二、完善学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案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2.1注重学案教学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为了保证学案设计的有效性,要在坚持与教材内容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学案设计不仅简单的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融入着教学的具体方法,为此,英语教师在设计时应从全面的角度出发,以便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把握。对于学案中问题的设计,英语教师也应注重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具有针对性与整体性。例如,在设计“Unit4Food”的学案时,英语教师应注重教学思路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可以和学生在谈论关于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引出课文中的主题“Foodandlifestyle”,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英语教师也将“hamburgers,lifestyle,sweetsnacks,healthy”等生词融入到介绍生活习惯当中,这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教学模式时应注重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2.2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

英语教师在实施学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确保学案教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不仅需要精心的学案设计,同时也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要以饱满的激情进行讲解。由此可见,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扭转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以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例如,在设计“Unit2attheairport”的学案时,英语教师可以给学生模拟一个分机场的场景,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为了实现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英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suitcases,anairticket”为关键词,编写一个关于“attheairport”的对话,最后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于学生编排的结果,英语教师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并要对存在缺陷与不足的地方要适时的指出,同时,英语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语气与态度,以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在实施学案教学模式时,应注重自身的的人格魅力,以便实现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三、探究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这就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同时,英语教师在学案设计中也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转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3.2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英语教师在进行学案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必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并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同时,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模仿教材上的对话,这就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空间,同时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

3.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经过实践证明,学案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后,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都得到了提高。英语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容易把握好课堂上的节奏。经过精心设计的英语课堂,不但充满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且也构建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些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4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信息技术课程

theResearchofCaseteachingininformationtechnologyCourses

abstract:thisarticledescribesthemeaningofthecaseteachingmethodandtheadvantageswhenteachingintheinformationtechnologycourses.withtheexampleof"DrawSimpleGraphicsCourse",thearticlemakesanin-depthdiscussionofcaseteachingmethodfromcaseselection,caseanalysis,casepracticeandotheraspects.anditindicatesthattheapplicationofthismethodcan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greatly.Finally,itanalyzestheproblemsencounteredintheteachingsimply.

Keywords:Case;Caseteaching;information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5-02

目前各学校普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典型的新兴课程,其课程内容更新快、操作性强。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适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可能导致师生关系僵硬、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低下、理论与实际脱节等现象。因此,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案例教学有其先天的优势,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国外称为个案研究,即casestudy)是一种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的教学过程,它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举出实际的案例,通过教师的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最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地理解和研究实际问题。具体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以为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侧重于知识点的系统性、全面性,而案例教学法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合用于信息技术课程这种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以往的实践课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要求学生的实践步骤,并指明详细操作办法,如此往复,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只知道按照路标走路,摸着石头过河,时间久了会觉得课程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就变弱,一旦脱离了老师的要求又会感觉头脑空空、无从下手。每一个具体的案例,在案例教学情境中都能提供多种思考方式。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就从最基础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就启发学生思考的更加深入和全面。

案例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案例的剖析更加全面,有利于不同学习背景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同一个案例。

案例教学还有一个优点是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是封闭的、单调的,教学形式唯一、缺乏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采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方式。呈现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讨论这一中心环节,帮助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加强记忆,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生的交往团队精神。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方法

2.1精心准备,选取案例。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上课之前,教师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准备工作。在设计案例时,应坚持以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在案例选取时要注意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不同于其他教学法中的例证,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围绕案例进行,案例是整堂课学生们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载体,同时选定的案例必须从时间、知识背景和应用场景等层面满足教学要求,必须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还要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2精选案例,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可把案例呈现作为起点,使学生能很快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例如在学powerpoint时,先给学生呈现一个powerpoint制作的个人简历。简历界面精美、背景新颖、布局巧妙,并且动画效果多彩多样,令学生耳目一新,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每个人都产生了自己制作powerpoint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下面的学习中去。

2.3积极引导,组织讨论。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这一阶段重视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适时改变角色,成为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讨论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通过互动可以得到来自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自身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组织讨论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几点:第一,要对课堂有足够的掌控,否则就会使讨论适得其反。第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师生、生生之间必须保持平等对话。第三,要在讨论后及时进行讨论总结,比较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淘汰不合理的见解,提出可行方案,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4教师总结,螺旋上升。从案例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在案例教学中,讨论的结论是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绝对的,教师总结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问题不一定给出确切答案,重在揭示出案例包含的知识点。同时,教师的总结又将作为导引来引出新的案例。新一轮的案例教学开始,随着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展开,学生们得到的知识将一点点增加,知识结构螺旋上升,直至课程结束。

3.案例教学实践

以《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为例

3.1教学目标:①知识技能:设计一张电子贺卡,熟知绘图工具栏各种工具的用法,学会绘制各种图形。②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中感受学习制作贺卡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高尚情操与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3.2课题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三单元中绘制图形及美化章节中的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结合丰富的素材、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主动的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积极的交流合作。

重点:工具栏中多重绘图工具的使用

难点:填充颜色和合理搭配图形

3.3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手段

(1)引入(5分钟):你想为朋友准备什么礼物?a.提供引入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课题;b.探讨并集体回答;c.通过事先准备的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2)新授过程(30分钟)

1)展示贺卡:a.展示贺卡;b.欣赏贺卡,思考;c.运用管理软件展示贺卡。

2)分析贺卡组成:a.教师引导;b.学生进行集体回答;c.用投影提供画面,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①基本图形②文本框。

3)绘制背景:a.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b.操作计算机练习绘制各种背景图形。

4)设置背景图形属性:a.对学生绘制进行指导;b.练习图形的属性设置;c.通过软件在屏幕展示。

5)设置背景图形特效:练习图形的效果设置。

6)绘制贺卡的修饰图形

7)图形的复制与组合

8)组合成贺卡

9)作品创新和展示

(3)进行绘制探索:a.通过管理软件的展示功能进行屏幕播放;b.再次修改,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c.展示贺卡,查看学生练习情况,提供建议;d.对自己制作的贺卡进行修改,提交自己作品。

(4)课堂总结(10分钟):a.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b.评价学生作品,总结本次课程;c.学生回顾本堂课内容保存自己的作品。

4.以《绘制简单图形》为例的案例教学课后评价及反思

在《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中,我们采取了案例教学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小组讨论,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上机实践掌握相关的知识。虽然案例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完,仍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特别注重能力培养的实用教学方法,它注重实际但不应放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课基础性强,就《绘制简单图形》一课来说,如果在前面没有学习过word2000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是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的。所以案例教学法需要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但没有注重操作细节。在《绘制简单图形》这节课中,教师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没有要求学生对操作细节的掌握。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操作细节,那么在相关的理论考试中就会表现出不足。所以需要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细节,以应对理论知识考试。在课前,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并进行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所以,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堂课主要设计了一个贺卡的大任务,这样的任务源于生活,而且符合学生个体需要,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考虑到学生可能不能一时解决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任务的完成方法或者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具体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分析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并进行有针对的辅导,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最后再公布答案。案例的实施过程学生遇到了种种问题,这就是将任务细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一个个小问题,再一个个击破,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花,刘娜.案例教学法在《flas制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7):78-80.

[2]李劲松.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教育,2006(7-8):42.

[3]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中华读书报,2003-08-06

[4]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0-61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汪光麒,安徽芜湖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颜泳嘉

(上海市辽阳中学上海辽阳200090)

摘要:数学作业始终伴随着数学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数学作业的设计。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科学性、有效性、主体性等原则,数学作业要能体现出合理性与适恰性,要真正为学生全面地进步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7-01

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终身的、健康的发展。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着重对全体学生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不断改革拓展、教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延伸地带--作业。

1.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紧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线,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技能、思维、兴趣、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素养的要求。作业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运用、思维的训练乃至数学素养的提升、态度与情感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立合理的数学训练系统。充实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习题,使发展性训练与基础性训练协调互补;增加习题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使数学训练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数学课程发展的角度亦或是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角度,作业的设计都显得必要。数学教师应该将作业的研究与设计作为数学课程开发重要环节,将作业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训练系统落实课程目标。

2.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作业设计科学合理,内容难易得当,符合初中学生知识习得规律。

主体性原则--作业设计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的知识习得与能力发展服务,要重视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效性原则--作业设计要把握适度与适量的原则,要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差异性原则--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诉求,在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与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设计、分类指导。

实践性原则--在作业设计中整个作业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有实用价值。它是作业活动的核心。

创造性原则--作业设计中应注意既要发挥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特色,又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作业活动保持“新鲜”。它是作业活动的生命线。

亲和性原则--设计作业时应讲究作业内容、形式的趣味性。

开放性原则--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作业结果和答案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评价作业的方法开放。

3.优化作业设计的方法

3.1明确课程标准,对作业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审视现下的数学作业不难发现,由于缺少整体的目光与系统的设计,各学段的作业往往是割裂的。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往往缺乏联系,不成系统,一些作业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基础,如盲目地将综合题甚至是中考题加进新课的作业……这种作业现状,往往是低效与繁冗的根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无论是处于起始年级,还是毕业年级,都应具有更广阔的教学视野。既不能将自己的教学视野仅局限于某个课时或某个章节,不能仅着眼于知识点的练习与巩固,而应该着眼于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的形成,更应考虑到学生的持续发展。数学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转变教育观念,系统地设计数学作业。

3.2尊重个体差异,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实施作业分层设计,可以让学习困难生喜欢做作业,并有信心完成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思维上的拓展;能够做到“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共同进步,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分层作业真正发挥其功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应先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分析教材,弄清所教学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标;分析学生,了解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的需要;分析习题,明确每一道练习题目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3.3重视能力培养,对作业形式进行多样设计。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以书面形式为主,重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忽略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与认识,这使得数学作业往往沦落为师生间的文本往来。在这种封闭式的作业环境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就无从谈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需要形成的能力,不仅是学科性的基本能力,还包括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活动能力等通用能力。”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应体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精神。不仅如此,数学作业还应体现其特有的应用功能和实践价值。从这个观点出发,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既应关注知识的巩固,也应体现知识的延伸与实践,努力实现课内外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既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

3.4激发内在潜能,对作业评价进行多元设计。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在作业中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是作业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直以来数学作业追求的是结果的对错,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抹杀了相当一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他们在长期的失败与挫折中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应更多的肯定进步、鼓励成功。按现代教育多元智能的理论,评价的角度应该是多维的,家长、学生、教师构成评价的不同主体,他们学识水平、生活经验、个人喜好都不同,看问题的方式、角度自然也不同。多角度地评价,使评价更为客观;所以在此背景下作业评价不能仅仅是对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而且还要关注作业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进取态度、行为习惯等作出评判,使数学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的作用。

4.对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反思

4.1紧紧围绕“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它明确地指明了无论是在课前的备课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亦或是课后练习的环节,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装有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体差异、最近发展区以及学习体验。因此,无论是作业的设计、作业的实践还是作业的评价环节,我们都应该牢牢抓住这条主线,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作业的设计要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分析为基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包括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各方面因素。这样我们就能判断哪些能力是学生所欠缺的、哪些方法是学生可以掌握的,设计出来的作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及时有效理解、吸收所学知识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并举的目的。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5

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财务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其业务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教育部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是“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教育部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在培养要求上强调的还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这与“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并不一致。但在教育实践中,我国很多高校参照教育部的这一标准,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且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上。

笔者认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目标的上述定位已经脱离了目前的教育现状。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而且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与毕业生就业市场所传递的信号是一致的。据报道,江苏省内的技工学校毕业生现在是灸手可热,泰兴技工学校今年的毕业生就早早被春兰等大企业“抢购一空”;无锡市高级技工学校每年培养的几十名大专学历技工型人才,也往往提前一年就被大企业“预订”。与此同时各地大学生就业却成为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这种现象固然是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技工人才的大量需求所致,但应届生就业经验的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屡屡因“经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与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不无关系。

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即使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本科生也只能说是具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定基础。这样的职业定位才能避免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

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设计基本上采用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模式,这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设定的主干课程基本一致。①产生“初一中一高”这种模式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其一,虽然现代西方财务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资产组合理论,有着深刻的金融学背景,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发业,其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基本沿用会计学专业的模式。我国的多数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本上都设在会计学院(系)内,只有少数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设在企业管理系或金融系内。财务管理专业的这种“初一中一高”模式正是套用“初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一中级财务会计一高级财务会计”的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其二,“初一中一高”模式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思维方式。

但是,这种“初一中一高”的主干课程模式并不适合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原因在于初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这两门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界定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其一,与初级会计学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要素、科目、账户、凭证、复式记账等)和方法相一致,初级财务管理也应主要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纵观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其核心概念可以归结为现值原理(或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有关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财务活动的基本理论很难以“初级”的形式予以介绍。可以说几个财务模块都涉及到财务管理的重要理论,如资本结构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股利政策理论等。甚至像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这种基本的财务学观念也涉及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此,从已经出版的有关初级财务管理的教材内容安排上来看,与中级财务管理基本无差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初级财务管理的内容体系很难界定。

其二,与高级财务会计专注于解决特殊业务的财务会计问题不同②,现有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和特殊组织的财务管理,前者如企业并购、破产、重组、清算等,后者如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其中涉及到特殊组织的财务管理部分占高级财务管理教材的多数内容。这些特殊组织的财务管理虽有其特殊性,但并不意味着其具有理论层面上的探索性和操作层面上的复杂性。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例,中小企业虽然在融资渠道上有别于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但其资本结构、投资选择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政策制定的复杂程度远不及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③因此,就现行高级财务管理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冠名《财务管理专题》或许更为恰当。

基于当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存在上述问题的考虑,笔者认为设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题、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

财务管理:将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为《财务管理》一门课程,增加其课时量,有利于本科生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这种设计模式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从美国出版的财务管理教材来看,基本上不存在《初级财务管理》课程,一般统称为《公司理财》(CorporateFinance)。②这些教材有两个特点:其一,编著者大多为财务理论素养很高并且财务实践经验极其丰富的财务学家,因此教材的学术含量很高;其二,一般从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着手,循序渐进,理论描述与案例剖析相结合,同时补充有关财务理论的实证研究成果,使得教材的理论性和应用性达到很好的结合。

财务管理专题:无论是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还是特殊组织的财务管理,纳入《财务管理专题》都具有包容性。事实上,很多按照“初一中一高”模式安排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高校,其《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两门课程往往在内容上重复面很大,造成实际教学无所适从。因此,直接以《财务管理专题》替换《高级财务管理》,既可以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又可以增加实际教学的可操作性。

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主要讲授国际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外汇市场风险和国际转移定价等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是企业对外界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媒介,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能够阅读、理解财务报表,并能对其进行分析、加工获取决策有用的信息,属于从业的基本能力要求。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财务数据中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

财务案例:通过开设《财务案例》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财务管理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财务案例》的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主观性强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案例教学为了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式,应全面引入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即应将案例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贯穿于各专业课程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案例》一门课程。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创新,从内容上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案例分析,即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选择相关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总结,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点评,案例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财务管理中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理论的实践基础;另一类是案例设计,即根据一定的背景资料设计出决策方案。例如证券组织选择设计,可以由教师给定若干种现实证券,安排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应用资产组合理论,设计出最优证券组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类案例教学的方法比第一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创新,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提。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备课。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唱主角,教师似乎充当配角,但课前案例的选择以及课堂讨论结束之后的评论无不需要教师密切关注财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另外,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对学生进行精心设计分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模拟实习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专业学习(现场实习)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安排所有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已不是易事,实践中专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强调财务决策的特质,其专业实习更难落实,财务管理专业实习最终演变成为会计专业实习是现实中常见的情形。当财务管理专业实习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实践性教学目的时,模拟实习作为专业实习的替代或补充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必须指出的是,模拟实习不应是案例教学的翻版,案例教学侧重于财务管理的专项内容,而模拟实习是对财务管理业务的系统、全面、连续的情影模拟训练,模拟实习可以借助相关财务管理实战模拟软件实现。

通过模拟实习,特别是沙盘实战模拟演练,使学生可以从财务的角度透视企业经营管理,体验不同经营策略对财务状况的深刻影响;从财务的视角出发应对竞争与挑战,合理平衡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与发展能力;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财务安全意识;理解财务决策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模拟实习不但与现场专业实习相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通过模拟企业运营,使学生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学习各种财务管理的技巧与方法,知识性和趣味性达到统一,实习效果更佳。

注释:

①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设定的主干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在此将《财务管理》理解为《初级财务管理》。

②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合并报表会计、所得税会计、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租赁会计等特殊业务的财务会计问题.这在不同的教材中基本达成共识。

③正因为如此,西方的财务管理教科书一般只涉及公司理财。这就如同会计学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只须以制造业为模板编写,其他行业(例如服务业、建筑业等)的财务会计至多只能以专题或选修的形式出现,更不谈列入“高级”教程的范畴。

④Brealey和myers合著的《公司财务原理》(prindplesofCor-pommFilance)虽然名为“原理”,其实际内容却非常深刻,甚至提出了10个目前仍在研究的财务学难题。

参考文献:

[1]Brealey,m.,andmyers,StewartC.,principlesofCorporateFinance,newYork:mcGraw-Hill,1996.

[2]陈志勇:《论中级财务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陈志勇:《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期。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6

关键词:外延式发展;高等教育;综合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3-0052-07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短短3年时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平均9%上升至2002年的15%,主要省份(区/市)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案例大学所在的Y省因位于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6年才接近15%。对该省而言,1999―2006年可以看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

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一次新的“洗牌”,位于其中的每所院校都面临和经历了何去何从的选择与应对。本文以案例大学1999―2006年的本科教育发展实践为重点,深入剖析其发展路径,以探讨我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发展路径选择问题。

一、案例大学的发展概况

案例大学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西部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最初为私立大学,20世纪30年代,曾先后改组为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20世纪40年代时,已有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到40年代末期,学校已成为当时国内外影响甚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51―1958年,在中央政府“大学应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办学方针的指导下,该大学(当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长达8年的院系调整,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航空系、林学系、土木工程系、铁道管理系等多个院系被调整到专门学院,或独立建制,组成新的专门学院或学校,母体大学则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较为单纯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案例大学被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变为省属高校;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大学之一,也是所在省唯一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1999―2006年,案例大学发展迅速。1998年,学校有本科专业39个,学生5658名;专科专业13个,学生2300名;硕士学位点27个,博士学位点5个,研究生约2000名,是一所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到2006年,学校已拥有本科专业68个,本科生24123名(含独立学院本科生11035名);拥有硕士学位点150个,博士学位点50个,研究生达到8000余名,成为一所包含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案例大学在此期间曾先后新增3所独立学院(其中一所于2003年停办),母体学校先后新增两个新校区(后通过土地置换为一个校区)。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的评估结论。本文将从发展思路、学生规模、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新专业增添等4个方面详细呈现案例大学在这期间本科教育的发展情况。

二、案例大学大众化初期的本科教育

(一)发展思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案例大学来讲是比较突然的,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和环境变化,案例大学在匆忙中不断地调整着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这体现在1999至2003年间,学校几乎每年都会对定位和发展方向给出很不相同的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领导在这段时间对大学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的思考是非常密集的。

1.扩招,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之前,案例大学的发展较为平稳,该大学1998年所做的发展计划是预定在2000年前后将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由当时的5658人发展到7500人。而1999年,中央突然决定进行高等教育扩招,省级政府要求该大学当年就扩招600人,次年再扩招800人。实际上,1999年当年该校就被动扩招870人(增幅为54%),在校生数当年就达到了7118人,与1998年所计划的2000年在校生规模仅相差382人。面对新的形势,案例大学对学校的发展计划做出了相应调整,“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预计‘十五’期间使在校生规模扩大到10000人”,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思路:“取消专科,稳定本科,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停止招收专科学生的当年即增设3个职业技术教育类本科专业,并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按照一般本科(二本批次)模式招收高职本科学生。

2.积极增设本科专业,“重建综合性大学”。2000年,案例大学在专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为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扩大招生规模的要求,积极增设本科专业”。同时,时任校长提出“重建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该思路在此后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年,学校申请增设12个专业,其中7个获批增设;所申请的专业包括美术学和音乐学2个艺术类专业,交通工程和城市规划2个工科类专业以及社会体育(教育学类)和药学(药学类)专业,这些专业均是案例大学原有学校分类属性之外的专业2000年案例大学所在的Y省省政府核定案例大学增设专业的门类为哲学、经济学、法学(公安学类除外)、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理学和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

3.增设应用性专业、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专业。2001年,案例大学做出“适当增设新专业,尤其是当地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专业,增设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为此,学校申请增设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教育技术学等应用性专业,申请增设风险管理与精算、灾害学、景观建筑设计等目录外专业。从数据看,2001年学校申请增设19个本科专业,2002年申请增设14个专业,2003年申请增设20个专业,3年内共申请增设53个专业,19个获批。至此,案例大学本科专业数达到78个,较之1999年的47个增长了66%,其中包括目录外专业12个。

4.稳定本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建设研究型大学。2003年以后,案例大学先后确立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定位,遂确立了稳定本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的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到研究生教育方面。2005年,案例大学撤销10个本科专业。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获得极大发展:到2006年,学校有硕士学位点150个,博士学位点50个,研究生8000余人,较之2000年分别增长了4.6倍、9倍和3倍。

(二)学生规模

较之1998年,案例大学及其二级学院1999―2005年间的本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张,其年度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变化情况见表1。

上表显示,1999年和2000年,案例大学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年招生增长比例分别为54%和29%,到2001年大学本部(不含二级学院)的规模已大致相当于1998年的两倍,即经过3年的扩招,案例大学的学生规模翻了一番,学校从一所本科生不到6000人的大学发展为“万人”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案例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更为显著地表现在二级学院方面。此间,二级学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式发展。2000年,案例大学举办第一所二级学院,招生规模仅为465人;2003年,3所二级学院的学生人数已达6434人,超过案例大学1998年的学生规模;2005年,二级学院(此时称“独立学院”)的规模已超过万人,接近当时案例大学本部的学生人数。

(三)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

学科专业是大学的基本学术单元,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科专业发展既包括学科点和专业个数的增加、学科专业结构的变化,也包括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等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本研究主要考察案例大学本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化。

1.专业数量急剧增长与骤然减少。1999―2004年,案例大学在6年里增设39个本科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数量发展到78个,翻了一番,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数量;2005年,学校撤销10个专业,专业数量骤然下降而后稳定下来,其间学校的专业数变化情况如图1,但是从总量看,到2006年,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数量较1998年已增长28个,规模扩张显著。

2.本科专业的学科门类扩张。在“重建综合性大学”的思路指导下,案例大学增设专业时追求学科齐全,新专业在9个学科门类“全面开花”,本科专业的学科门类扩张迅速,图2是其1998年和2005年的学科结构对照表。

图2显示,经过7年的发展,案例大学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一,增加了教育学类(含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新增艺术类、公安学类专业,学科结构更加多元化。其二,各学科门类的比例有较大变化。2000年,理学、管理学、文学3类专业占案例大学全部专业的70%;2004年,工学和管理学专业所占比例提高明显(工科类专业所占比例达到16%,高于文学类专业所占比例),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成为案例大学最主要的学科。

(四)新专业的学科基础及其发展态势

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挖掘潜力、提升学术水平、彰显学术成果是大学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学校要实现学术立校就需要既注重办学条件、组织机构等学科外制度的建设,又要注重学科内制度的建设,推进本科专业和学位点在学科范式、课程体系、学科优势与特色以及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发展。具体到专业设置上,大学在增设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到原有的学科基础和学术潜力,专业增设后应不断提升其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本科专业而言,获准增设使专业发展在建制层面取得了合法性,但这仅仅是专业发展的起点。新增设的本科专业要继承和传递本学科的思想传统、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培养出“科班”的专业人才,必须有清晰明确的专业定位与发展目标,其课程体系应逻辑关系明确,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课程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科范式要求,且知识的宽度、深度和难度得当[1],这些学科内制度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完成。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案例大学在增设专业时较少考虑已有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追求学科齐全化或获得学科发展空间积极增设目录外或者学校分类属性之外的专业。学校新增设的39个专业中,具备学科基础的仅有15个文科、理科及其相应的管理类专业,这些专业可依托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但是,新增设的工学类、公安学类、艺术类、教育学类的24个专业则缺乏必要的学科基础。

从发展来看,截至2006年,案例大学1999―2004年新增设的39个本科专业总体上都不太理想。在案例大学2005年开展的新办专业校内评估中,专家指出,“新办专业普遍存在着7个方面的共性问题:第一,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难以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第二,专业建设组织不落实,专业负责人不明确;第三,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第四,新办专业的图书资料匮乏;第五,专业定位模糊,导致专业办学思想模糊,没有凸显自身优势和特色;第六,有的专业归属的院、系不明确;第七,教学计划在设计和执行上均存在问题”参见2005年案例大学评估办《专家组对新专业的评估意见》。。2005年学校所撤销的10个专业中,9个专业即为此间新增设的专业,学校撤销这9个专业的原因就在于“专业办学条件以及历年招生中第一志愿报考率、毕业生就业率、学生分流选择专业情况(不理想)”摘自案例大学2005年向教育部递交的专业撤销报告。。从学科方面看,环境科学、材料物理、城市规划等理科和工科类专业发展良好,禁毒学、文化产业管理、美术学等目录外或者学校学科类型外的专业发展不力。

三、案例大学1999―2006年的发展路径及其选择机制

(一)外延式的发展路径

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是组织发展的主要路径。大学的外延式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生规模、办学形式、校内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的变化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等可见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上;内涵式发展则表现为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学术诚信、学术水平及学校潜力挖掘等传统(遗传)性和养成性的特征[2]。

从发展思路看,案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在1999―2006年是模糊和摇摆的。例如,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由重点发展转为逐步放任,同样,学校对一些专业的态度由积极争取改为迅速撤销。从学生规模和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两个方面的发展脉络和变化情况看,案例大学此间外延发展迅猛。1999―2001年,校本部的学生规模3年内翻了一番,学校从一所本科生不到6000人的大学发展为“万人”大学;从本科专业的数量和结构看,为“重建综合性大学”,学校片面强调学科门类齐全化,大量增设专业。在设置新专业的过程中,学校并未充分挖掘学术潜力,甚至不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盲目增设一些不具备学科基础的专业,部分新专业发展不力也说明其学术水平和教学成果不理想。1999―2006年间案例大学在规模扩展、办学形式变化等方面发展显著;相反,办学理念、学术水平与学术成果、学校潜力挖掘等传统(遗传)性和养成性特征不足。可以说,案例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选择了外延式的发展路径,扩大招生规模、增设专业和举办二级学院是其实现外延式发展的主要形式。

(二)选择机制

结合1999―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对案例大学的发展思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案例大学的外延式发展路径是政府力量等外部因素和学校自身扩张冲动等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力量的影响更大。

1.促使案例大学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外部力量。首先是政府推动的高校扩招。1999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340万。当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此后3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就从9%达到了2002年的15%,提前8年完成了2010年的预定目标。可以说,这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呈现出“跃进式”。这种“跃进式”的发展是案例大学采取外延式发展路径,实现超常规发展速度的重要背景。

其次是本科专业增设政策的宽松化。为适应整个高等教育大扩招的形势,国家原本严格的本科专业设置政策也在扩招中逐渐放松。一方面,专业目录的约束力逐渐降低。2001年,教育部有关官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专业目录是引导性的,不具有规范功能”[3]。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在2001年制定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5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可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社会发展急需、已具备培养条件的本科专业。在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专业类设置相关专业,鼓励跨学科设置专业、按二级类设置专业和组织教学,鼓励高校积极进行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实验试点,深化专业设置、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案例大学把该政策视为“占领学科制高点”的好机会。2001年后,案例大学共申报目录外专业17个,其中12个获批,获批比例为71%。

另一方面,高校设置本科专业的类型限制和数量控制减弱。1998年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将高校分为10类,即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外语、财经、政法、体育和艺术院校,要求高等学校按其分类属性设置专业,“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不得超过30%”。1999年,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则放松了限制,“(高校)根据需要有可能也可适量设置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扩招期间,高校年度增设专业的数量限制(不超过3个)也减弱,甚至被一度取消。1999―2004年,案例大学共增设39个本科专业,增长比例为100%,6年内增设的专业数量达到40年(1958―1998年)积累的总量。其中14个为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使本科专业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学校从一所较为单纯的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发展为一所包括文、理、工、体育、艺术、政法、外语、财经多种学科类型的“综合性大学”。

同样,案例大学通过“二级学院”化解扩招任务的做法也与各级政府对该办学形式的允许和鼓励密不可分。可见,来自政府的外部力量对案例大学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有着全面而深入的影响。

2.案例大学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内在动因。从案例大学1999年以来的发展思路看,“提升办学层次”和“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是其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内在动因。

首先是提升办学层次。1999―2006年,案例大学的办学层次从本专科为主提升为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1998年,该校是一所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的大学,本专科学生合计有7958人,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有约2000人。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后,学校提出“取消专科,稳定本科”的发展思路。2003年后,该校先后确立了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定位,遂确立了稳定本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原则。到2005年已有硕士学位点150个,博士学位点50个,研究生8000余人(较之2000年分别增长了4.6倍、9倍和3倍)。

其次是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是大学招生以及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专业和学位点越多意味着拥有越多的招生资格和教学与科研领域。案例大学在1999―2006年积极扩张专业和学位点就是出于拓展学科发展空间的考虑,无论是积极增设目录外本科专业,还是大力发展学位点,均为了“占领学科发展的‘山头’”参见案例大学1999―2006年某校领导在专业增设校内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三)“外生型”发展路径选择

作为一所省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案例大学在发展中除受到中央政府相关教育政策的影响外,还直接受制于省级政府的意志和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案例大学作为省内的最高学府,肩负着扩大招生规模,满足省内高等教育需求的重任。在这些年间,案例大学既面临着规模扩大的压力,但同时也面临着由此而来的外部环境提供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与机遇主导着案例大学这些年的发展,这也使得案例大学的发展路径带有很强的“外生性”。但另一方面,对案例大学而言,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并不完全都是被动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初期,案例大学利用国家对专业增设的控制弱化的机会,也大大地拓展了学科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办学的层次。

四、结论与讨论

案例大学作为省属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发展路径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前面的描述与分析中看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案例大学选择了外延式的发展路径,本科生规模在4年内翻了一番,学科专业的数量在6年内翻了一番,学科专业门类实现齐全化。这种外延式的发展路径带有很强的“外生性”,受到政府等外部力量的影响较大。相对来看,案例大学在本科专业的设置上对学科基础、已有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对挖掘学术潜力,促进学科实质性发展的考虑来说尚不充分。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省属综合性大学中也是存在的。这些相似“症状”归根结底则来自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同构性。

参考文献

[1]王菊.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学科建制变迁的过程、原因及其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1):6071.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型;教学模式

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主旨是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使中学生成为能适应时展的公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示范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示范性教学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是通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案例,利用教学软件进行示范性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最终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等基础性知识。另外,通过教师示范性操作,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例如windows,office2003等,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重要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后,组织学生立即操作,使教学任务得以加深与巩固。比如,在完成示范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再从中挑选完成好的学生给其他同学进行再次示范,演示与操作相结合,从而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外,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理论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另外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案例教学重在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设计的案例应该涵盖主要知识点,包含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贴近现实生活,浅显易懂,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案例后,即完成了相关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excel分析内容时,以分析学生成绩作为该内容的典型案例,该案例学生容易理解,并包含了公式、函数、排序等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能力

探索性教学是针对教学过程中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只作简单的提示或者讲解,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如,我在讲解powerpoint2003时,我先给学生演示一组制作精美的课件,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我再对制作技巧进行简单的提示,如何在幻灯片中增加相应的文字、图片甚至声音、动画,使幻灯片看起来更生动、完美,然后布置任务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以教师节为主题的幻灯片。学生目标明确,兴趣高涨,纷纷主动探索该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探索性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

四、任务驱动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包含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研究,对任务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完成任务,从而熟悉并掌握学习内容和操作技巧。此教学方法多用于信息技术课中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设计得太难、太多,学生难以完成,并且有可能打击其学习积极性;而任务定得太易、太少,则浪费时间,学生掌握不到应学的知识。因此,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设计学生利用windows2003设计制作一份校报的任务,先将学生分组,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分工,有的负责文字,有的负责图片,有的负责资料的收集,通过小组成员不断的沟通、讨论,最终完成任务。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长期地共同努力,不断创造出艺术与智慧相结合的高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0(01).

[2]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林若如.分层教学不同目标的定位[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2).

[4]王吉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8(01).

[5]陈希礼.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5).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8

1、活动设计数量多

人教版《思想品德》新教材共5册,按照单元、课、框、目编排,其中包含大量的活动设计。笔者对此进行了统计,见表1—1。如上表所示,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七年级有205个,八年级有230个,九年级有153个,总共588个;大多数课或框都有活动设计。可见,初中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活动设计数量较多且分布较为均匀。

2、活动设计类型多样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多样,共有7种,分别是体验感受型、举例说明型、观点辨析型、行为实践型、思维拓展型、综合探究型,在各册中的分布见下表。从上表可见,案例分析型在7种类型中所占比重最高,达40.4%,其次是思维拓展型占13.7%,行为实践型占13%,举例说明型占12%,综合探究型占10.1%,体验感受型占7%,观点辨析型占4.8%。充分说明了活动设计的类型多样化。

3、活动设计呈现方式生动活泼

这是新教材活动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传统教材往往是“正文+事例”,呈现方式呆板,单一,以文字为主,而新教材根据学生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特点,增加了图片、漫画、图表、留白等,其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令人耳目一新。由上表可见,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呈现方式多样,除文字表述外,更多的采用漫画、照片、图表、留白等方式,其中漫画比重达58.6%,其次是照片占17.2%,留白占6%,图表占8.2%,这些呈现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漫话更为学生喜爱。我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对你最有吸引力的是?”有43.1%的学生选择了漫话,为最高,19.5%的学生选择了图片,两项相加,超过六成,可见活动设计呈现形式丰富多样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元素,为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4、活动设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政治教学;初中;教师

初中政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理论性更强。要让初中学生学好政治课程就要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理解政治思想的能力。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用具体的案例与政治知识相结合,可以使理论性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通过个别案例现象的分析与解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案例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既能带动学生分析与解读教学内容,又能活跃政治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开展的现状

(一)教师主导案例教学活动开展,未关注学生参考度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形式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学生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对教师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排斥现象。一部分政治教师为了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活动中,一人主导案例的选取、问题的提出、分析总结活动,未意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案例教学间接成为填鸭教学,并不能实现案例教学效果。

(二)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相混淆

初中政治教师在对案例教学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下,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相混淆,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在课堂中进行事例的穿插,其教学目的在于增加课堂趣味性,因此,对案例教学例子的选择与引用未引起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以三言两语引入例子,或者在举例过程中虎头蛇尾,未带动学生深入思考。案例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精心搜索与知识点相应的案例,进行完整的课程设计与组织教学,如此才能通过案例与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学有所得。

(三)将案例教学设置成为题海教学

部分初中政治教师将案例教学的运用视为题海教学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案例教学的运用,而在一些答题技巧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案例的提出、知识点的划定、对答案的解答进行案例分析活动。这种教学形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曲解。长此以往,案例教学的实际效用难以发挥,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也会产生负面情绪,最终可能导致适得其反。

二、案例教学与初中政治教学相结合的探讨

(一)明确角色定位,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无论哪一门课程教学、哪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都应当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而不是处于接受课堂塑造的被动地位。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在案例教学结合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顾及学生的课堂感受,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以确保学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发挥学习自主性以及创造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案例

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对案例的科学、合理选择。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科学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对政治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了解我国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对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引入。如在《教师伴我成长》一课教学时,通过教学目标设置一个学生顶撞教师,扰乱课堂纪律的案例,提问班级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站在学生立场,这个学生的顶撞行为有什么问题。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结合案例的引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的不易,认识到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留心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适当将案例融入政治教学之中。

初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对社会生活中热门事件、最新政策的关注,通过典型案例的收集,适时地融入政治教学之中,加深学生对政治内容的感受。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要养成阅读书报、观看新闻,浏览网络资讯的习惯,并在浏览过程中将有益于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以影像、图书、文字等形式保存下来。此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大事小事,从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中得到启发。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围绕初中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并对案例的来龙去脉详细讲解,同时通过音像、图片等资料展示,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生动形象,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效率。

(四)鼓励学生沟通交流,教师帮助归纳与总结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可采用分组形式或个人形式,对案例的发展过程及结果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针对案例学习得出的结论,激励学生提出新的论点,或补充前面学生所提观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归纳与总结作用,对小组或个人的思考成果给予肯定,对学生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对富有创意的思想进行赞扬。通过学生参考性的活动,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吸引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

三、结语

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新课改下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初中政治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案例教学的实施为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收集、不断寻找生动有效的案例结合政治教材,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初中政治教师也要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只是初中政治教学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创新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朝志.浅议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导报,2014(.11).

[2]刘雪苹.秉承案例,强化实效———初中政治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篇10

【关键词】新型的教学模式,道德教育,环保教育,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统教和学生被动的学的陈旧方式,要由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转变。然而如何使化学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为此,我通过学习他人经验以及几年来的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本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谈一些体会。

1.积极推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生的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因此设计导学案时就要考虑每个阶段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面设计导学案: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学习过程、课堂小结、反馈练习、课后提高练习。

1.1课前预习指导。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例如我在设计《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导学案时,课前预习指导中设计了这样练习:

(1)地球水资源丰富是因为________;水资源宝贵是因为________。

(2)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一方面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

(3)因此,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_。

(4)节约用水,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________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5)水污染的形成:

(6)水污染的危害:

(7)水污染的防治:

有了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就有了方向。

1.2课堂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达成课堂目标。如我在设计《常见的碱》这一课题的“导学案”时,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材中没有探究实验,但该知识点非常重要,是历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并且考查方向侧重于知识的应用。于是本人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2)怎样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3)回忆第六单元课题3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把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1.3课堂小结。能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4反馈练习和课后提高练习。设计要有层次。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涉及本课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

“导学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自学,是一种紧张有序的求知过程。使用学案后,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能普遍提高,对新信息的接受及迁移运用灵活性增强。“导学案”已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涵盖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各种教学要素的一种教学指导,可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做了初步和系统地学习。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才能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3.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1通过对化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2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课堂。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和实验现象美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例如,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亚铜溶液中,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感叹不已,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美,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3.3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语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说明如何处理尾气、防止污染,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知识中达到教育效果。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是基础。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参考文献

[1]学科网的: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导学使用的做法和困惑.

[2]学科网的: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