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十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十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12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留守及困境儿童;支教;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2-02

儿童是新生命的象征,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但同时他们又是脆弱的,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脱离家庭和父母的保护将无法生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同一片天空下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及困境儿童,相对于福利院的孤儿,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在政策上的尴尬处境更令人担忧。他们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等。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最基本的温饱有时都是奢望。

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为57万(不包括父母双重残儿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0-18岁儿童总数约为3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2.5%,其中半数以上儿童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妇儿工委前几年的联合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生活在低保线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多万人。

尽管近年来这些儿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生存境遇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在营养健康、疾病防控、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的差距仍在扩大。儿童的命运既是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四千万贫困儿童的生活成长和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由于目前仍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儿童救助保护机构严重匮乏。留守及困境儿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关注和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留守及困境儿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文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来分析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逐渐被运用进去,可以全面有力地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三是社会工作开始介入,有利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问题得到科学解决。但是对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也有些不足之处:一是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和研究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但力度和准确性值得商榷;二是案例方面的研究介入太少甚至没有,使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及支教问题,虽得到关注却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鲁堡村有一个民间发起的社会困境儿童助养机构,太阳村。新乡太阳村建于2004年7月,太阳村的负责人是丁巧荣,太阳村的孩子们都称她为丁奶奶。11年前由丁奶奶创建了太阳村,并一直照顾着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这些儿童或是由于父母服刑而失去生活的依靠;或是在社会上到处流浪、沿街乞讨;或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11年来,太阳村一共收养过80个这样家庭的孩子。困境儿童被送到太阳村后,在丁奶奶的细心呵护、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照顾下,他们逐渐走出心灵的压抑,茁壮成长。太阳村目前收养了30多个孩子,年龄大小不等。平时孩子们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等学校学习,晚上和节假日就回到这个大家庭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困境儿童基本的生活虽可以得到保障,但他们在学习上却存在着问题,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更是很少有人对他们加以指导。这让我们看到了对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和支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太阳村儿童为例,研究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通过深入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个案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并通过学习方面的具体指导,提升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状况。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1)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2)根据一系列调查及分析寻找出可行的解决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3)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走出校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锻炼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二)研究意义

(1)初步了解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2)紧迫性。在农村中,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3)实践性与现实性。本研究将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研究在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可行性策略。

四、研究过程

(1)坚持周末到太阳村支教,了解太阳村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尽己所能募集善款,捐献物资;(2)社会实践以太阳村为基地,与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在一起,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态,并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指导。(3)邀请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扩大积极影响,号召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帮扶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社会活动;(4)深入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生活困难。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比较困难,他们大多收入微薄,甚至大多靠政府机构救济,缺乏固定收入,只能满足日常温饱所需,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更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家庭困难,多数儿童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大大减少了他们可利用的学习时间,其次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很大部分留守及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思想健康也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未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及困境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很多教师不堪重负。留守及困境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捣乱行为。

5.安全监管不力,导致留守及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大多数留守及困境儿童监护人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同时受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留守及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的分类区别

根据对太阳村儿童的长期了解与研究,可将留守及困境儿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身心健康的留守及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的留守儿童不用教师过多地操心,他们比享受着家庭温暖的孩子更能照顾好自己,学习态度积极。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使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身世,正视社会大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另一类是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欺负同学、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对于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是几次说教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感化或硬性教育能解决的,而是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对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跟踪矫治。

(三)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合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太阳村这一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解决应举全社会之力。

第一,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监护人缺失的特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主动承担起对这部分儿童的监护职责。

第二,学校方面。学校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主要社会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管理工作,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转变教育方式,重视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对于个别监护人缺失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学校可让部分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临时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三,政府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教育公平,着力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条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看护中心以及寄宿制学校,解决不同收入阶层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需求。加强研究,不断改进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关爱、教育、管理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方法。

(四)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建议

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大学生支教活动,首先应对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加以考量,以确保他们能够为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在支教过程中,应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和专业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支教活动应致力于拓宽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能力。

六、反思总结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项目组收获颇多。对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项目组成员能力有限,在研究深度及广度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太阳村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标语“有爱就有温暖,有爱就有阳光”,意在提醒更多的人,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向这些留守及困境儿童伸出援助之手,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窗。

参考文献:

[1]刘志月.儿童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逾58万周洪宇代表呼吁立法破解儿童福利分散管理问题[n].法制日报,2014-

03-12.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家长;留守儿童;家庭作业

在西部地区,由于政府、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政策的缺失,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目前,针对家长如何督促留守儿童自主完成家庭作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第一,受农村经济条件与生存环境的制约。国家针对西部地区推出的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然无法保证其享受跟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农民工普遍收入不高,能够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有限;或者是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较偏,安全性不高,无法照顾孩子,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无法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第二,缺乏相关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汲取地,少了父母的培养,留守儿童就会缺失很多优秀的品质,甚至误入歧途。第三,留守儿童自身约束力差,家庭监管不力。因留守儿童大都是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教意识薄弱,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关注,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日落千丈。

二、家长如何督促留守儿童自主完成家庭作业

(一)家长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沟通

首先,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构成家庭、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其次,教师应要求家长做到“五为”:一周为孩子拨打一次亲情电话,给他们足够的关心;每个月为孩子健康成长与班主任通一次电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每年为孩子回一次家,并给孩子带回些礼物;为孩子制定一个具有激励性的“目标责任书”;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或学习环境。

(二)转变传统作业模式的设计

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问题,应该改变或者调整传统的布置模式。首先,教师应该减少布置需要家长辅导的作业,尽可能地布置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作业。其次,教师要改变作业的形式,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实践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内容。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为学生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家庭作业。

(三)作业要及时检查和评价

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后教师一定要做到及时检查,并且对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出评价,将检查与评价融为一体,既要发现学生的亮点,也要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且及时处理或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要善于进行表扬和鼓励,让表现好的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

(四)作业要重质轻量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写作业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30~40分钟即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也可以将其分为优、中、差三个阶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家庭作业。此外,教师还要做到不加量,不罚做,不责骂的教育原则。引导和鼓励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做朋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三、课题案例分析

研究对象:镇原县留守儿童。研究内容:家长如何督促留守儿童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学生访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调查结果和分析:多数留守儿童回到家中对写作业兴趣不大,敷衍了事或者是乱写一通,加上没有监护人积极督导,从而使得留守儿童不能自主的完成家庭作业。同时,由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形式单一、量多,使得学生感到十分疲劳,最终产生厌恶乃至放弃完成作业的行为。制定对策:首先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与教师的联系,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与监督;其次对家庭作业进行创新设计,提高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兴趣,例如趣味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自主性作业等;最后,改变家庭作业的呈现方式,以活动方式进行开展,例如开展留守儿童日记评比、家庭小会计、小小测量员等活动。反思: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留守儿童不能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与学生的监护人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叮嘱监护人或家长督促孩子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也应适当改变家庭作业的布置方法与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兴趣。总之,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关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需要依靠家庭、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因此,为留守儿童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

作者:段瑞倩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马洼小学

参考文献:

[1]白兰.家长如何督促留守儿童自主完成家庭作业措施研究[J].教师,2015(11):87-88.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3

一、问题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一)对“留守儿童”身心问题的研究

梅传强[2]认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缺陷容易导致缺陷人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的需要和动机,的人格特征,不良的道德情感,缺乏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等。范兴华、方晓义[1]通过比较对留守儿童的不同监护方式后发现,上代监护儿童、祖辈监护儿童在10种具体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多重问题行为总分、攻击和违纪行为的发生频率、行为适应困难的个体比例方面均显著高于一般儿童。说明留守现象给上代监护和祖辈监护儿童的行为适应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对问题行为的易感性较高。这两类儿童缺乏正常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使得他们在面临一些行为抉择时,常常不知所措,问题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纠正。此外,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大多认为在情感方面亏欠孩子太多,通常会从金钱方面进行弥补,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些。一些留守儿童不善于管理金钱,把钱花在买零食、玩电子游戏等方面,甚至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父母的“金钱补偿”也为留守儿童“攀比吃穿”“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另外,研究还指出,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绝大多数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留守儿童并非一定是问题儿童。因此需谨慎对待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与个别性问题,即一方面,对普遍性问题行为要保持适度的关注,通过研究找出有效的帮教方法,使留守现象对他们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应避免人为地夸大问题行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发生情况,警惕“留守儿童即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此外,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问题、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安全问题如欺负行为等。范兴华和方晓义[4]对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进行分析发现,上代抚养、祖辈抚养的留守儿童问题相对突出。徐保峰[5]以技校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为样本,分析了留守现象对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黄艳苹[6]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同辈或无看护组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蔡重阳[7]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少部份留守儿童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在某些心理指标或因素方面存在问题,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社交与人际关系不畅、抑郁与孤独、自我评价不高、身体症状与适应不良等方面。雷雨[8]以湖南、广西、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北的留守儿童作为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存在孤僻离群、焦虑抑郁、情绪不稳、逆反心理、道德缺失及注意缺陷等诸多问题。

(二)对“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

各地区司法部门对有留守经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了相关统计。例如2012年《安徽省东至县人民法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中指出:2009年,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审结15件19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8人,抢劫案件2件3人,盗窃案件4件7人,非法拘禁案件1件1人;2010年,审结19件27人,聚众斗殴案件7件11人,故意伤害案件5件7人,抢劫案件3件7人,盗窃案件4件4人;2011年,审结24件38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9人,抢劫案件7件16人,盗窃案件6件9人,抢夺案件1件2人,案件1件1人,组织妇女案件1件1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开展的“未成年被告心理风险评估”课题也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早年曾有过留守经历的未成年被告数量占比较高,案件种类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贩卖、盗窃、等重案。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认为,留守少年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多发人群,并大多是团伙性犯罪;留守少年犯罪多以侵犯财产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为主,其中财产型犯罪占比60%,故意伤害、、杀人等暴力案件占比33%;农村留守少年重新犯罪率已达到15%。安徽东至县人民法院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显示,犯罪特点为年龄趋向低龄化,其中15至16岁占比最多;案件类型多为暴力、侵财类,涉及罪名有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抢夺、聚众斗殴、非法拘禁、组织妇女等,且以前四种犯罪居多,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留守儿童辍学现象严重,初中辍学的人数约占89%,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鉴别能力,很容易走向犯罪。对于留守儿童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特点,冯倩[9]认为,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调导致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数量逐年攀升;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隔代抚养宠溺、学校接纳等因素是留守未成年人多为惯犯的原因;社会不良诱导、欲望刺激等因素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多为侵财类和性犯罪;“读书无用”的风气等导致留守未成年人早早辍学参与社会劳动,法制观念十分淡漠,甚至丝毫不懂法。王道春[10]认为,留守儿童犯罪增多,除遵循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作祟,即在缺少父母关爱监护,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等。王道春进一步说明,“留守综合症”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因素:监护人重“养”而不重“教”;亲子联系缺乏,父母放任不管或关爱肤浅;留守儿童中家庭破碎的比例较高,父母离异导致留守儿童的处境雪上加霜(海淀法院未审庭的实案举例中也提及此类型);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普遍较差,问题行为较多;留守儿童不良交往的群体多,团伙作案态势多发;受农村条件限制,就业机会少,留守儿童闲散。聂吉波[11]对重庆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根源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失败。所谓社会化过程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使他的行为方式符合该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从而成为他所属社会的合格成员。社会化过程要学习三大技能,一是掌握生活常识,二是获得专业知识,三是遵守基本社会规范。而社会化主体是对这个学习过程影响重大的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主体如家庭、学校、同辈、媒体、社会环境等都是有缺陷的,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从而导致缺陷人格,而再社会化的失败是造成再犯和累犯的原因。全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2009年对8个省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在各种犯罪动机中,由于学业受挫、家庭冲突和经济受挫而犯罪的比例高达45%。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未雨绸缪,避免问题行为进一步质变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议题。

二、积极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研究”项目在方晓义等的主导下研究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1]。该问卷是由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一阶因素组成的二阶单因素模型;问卷总分、各维度得分与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均呈显著正相关;问卷高分组儿童的情绪、行为与学业适应水平均显著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儿童;问卷与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5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的测评。除上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专项研究外,国内其他学者也在留守儿童抗挫力、心理弹性等方面开展了部分探索。邓玮[12]认为,帮助面对挫折或逆境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或抗逆力,是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范燕宁[13]也作了一些尝试,从提升或恢复抗逆力的多个视角,对问题青少年、未成年劳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青少年群体进行了实务干预工作,使这些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挫折坚忍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良情绪和负向感受的调节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变。由于这些抗逆力研究的不断深化及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的理论研究重心也在发生调整,从过去强调控制、惩罚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强化抗逆力的模式,重点关注高危青少年的个人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模式。刘慧[14]从心理韧性与适应性方面讨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她认为,发掘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个体特征和外部资源,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高适应能力;王淑芳[15]从心理弹性与依恋、应对方式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群体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而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

三、“问题导向”与“积极导向”的研究视角之争

(一)问题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中的诸多弊端

如若将视角一味盯住“问题”,一味用负向思维模式去反映和强调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危险性、违法犯罪高风险性等,实则现实意义不大。一则,现今对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现状的关注呼声之高近乎“过分”,再三强调留守儿童的问题,只会在学术领域甚至社会大环境下造成一种认知假象——留守儿童是身心不健康的问题频发群体。二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表明,他们会因背负“留守儿童”标签而被定义和预言化,在公众传媒等的炒作和渲染下,他们可能表现出更多“留守儿童”标签中的不良行为,不利于自身潜能的实现和身心健康,在过分关注中形成唯一的生存发展可能。三则,取长补短远不及扬长避短的效果明显,这句话可以概括出积极心理学的思维模式。在以往长久以来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惯常的模式是去研究问题人群,例如战争对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摧残和伤害等,不管分析的维度如何精准,却始终无法突破问题;但积极心理学诞生后,这股新思潮鼓励研究者们去发现大多数以外的个别成功群体,例如虽然经历过纳粹集中营噩梦却依旧在自由后保持心理健康的人,探索他们所具备的积极内在品质才能推进人类发展,跳出问题以解决问题。

(二)积极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上的建设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中的美德与力量等积极方面能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过上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从而有效地缓解、抵消甚至消除困境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困扰;心理学家要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这一思潮影响下,Luthans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将“个体一般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或能力”定义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包括韧性、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希望四个要素。这些要素是介于特质变量与状态变量之间的类状态变量,分别代表了个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面临困境时的坚持,对周围环境的乐观评估和对成功可能性的合理预期,以及在内在动机驱使下的行为倾向。大量研究发现,在近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条件、地区文化、成长环境下,一些留守儿童虽然也同样面对监管不力和家庭功能缺失的处境,但并未出现身心问题,甚至表现出自强不息、明理感恩、健康成长的独立自我。这其中一定是存在某些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乐观、抗挫力、希望、自我效能感等。这里的心理资本[1],就是家庭处境不利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的对心理社会适应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心理能力。提升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才是预防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乃至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着力点。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现象、问题行为、身心发展等方面,积极心理学视角是预防性和建设性的。而将留守儿童等同于有心理缺陷的论调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类似于此的刻板认知将置留守儿童于“转型顽疾”的处境,非唯社会变革而不可蠲除,或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注:本文系201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科研项目“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之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研究”的成果,基金项目编号:2015BKY026。

作者:徐超凡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1-6.

[2]梅传强,赵亮.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以重庆万州区张波、张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01:95-103.

[3]张颖.我国农村留守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

[4]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32-237.

[5]徐保锋.技校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9.

[6]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7]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8]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9]冯倩.给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多一份关爱——关于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J].城乡建设,2014,2(下):211-212.

[10]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3):27-33.

[11]聂吉波.“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

[12]邓玮.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以抗逆力提升为介入焦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5):84-90.

[13]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46.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对策;桑植县韩家坪村

一、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作为中学生代表有幸也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调查对象主要以韩家坪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至李家庄、张家庄、彭家界、陈家界、凉水口镇及三个支教点共计27户人家。其中有留守儿童30人,年龄层次的分布情况如下:0-6岁有6人,6-9岁有15人,9-13岁有6人。这其中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有25人,父母中有一个留家陪伴的有3人,父母均在家的有2人,外出打工率达83%,父母均在小孩身边的仅占到6.7%。这些情况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儿童的生活、家庭、心理、教育问题。

二、桑植县韩家坪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现状调查。第一,生活现状。桑植县韩家坪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外出打工的收入和爷爷奶奶种地养猪来维持生计。孩子父母一般隔一段时间寄一次钱回家,一旦孩子父母没寄钱回家,家庭生活很难维持下去。父母一般过年时才会回家;家中老人或小孩生病一般很难受到较好的治疗。第二,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家庭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绝大多数小孩都有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人一般只注重孙辈的日常饮食以及身体健康,忽略了对孙辈的教育。因此,在韩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很有限;在学校方面,镇小学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有些放任自流。留守儿童辍学现象比较多,一般只上完初中多数出去打工。上学费用较高(主要集中在伙食费上)有宋庆龄基金,但只针对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补贴。第三,心理现状。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留守小孩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走访时,有80%以上孩子的爷爷奶奶反映孩子存在内向孤僻,与父母不亲等现象。

(二)问题分析。针对上述现状,具体的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政府方面。政府近年来把工作重心落在新农村建设上,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却轻视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当地政府对此关注和重视力度不够。其二,家庭方面。上述调查数据显示,该村有83%以上的父母外出务工。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而被g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年轻父母不愿待在农村从事枯燥的农活,希望干轻松的活赚更多的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其三,学校方面。在农村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为留守儿童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以及配备专门的老师。

三、对策提出

(1)大力发展当地经济,鼓励和支持年轻父母在家门口就业。父母外出打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如果在自家门口也能够安居乐业的话,没有谁会放弃子女而外出打工的。因此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务工人员就近就业不失为高效之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多开展针对于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状况。当地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条件开展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给留守儿童物质和精神上的一些慰问和温暖;学校也可多组织一些关爱活动,譬如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来更好实施管理和帮助这些留守儿童,也可在同学之间结对子,让留守儿童与同龄人之间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另外,还可通过减免学习费用或设立奖学金激励措施等来鼓励留守儿童不断进步。(3)多方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合理引导。留守儿童问题不是靠一个人或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应齐心协力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当地政府设立关心下一代的办事机构,通过成立专门组织或基金,借鉴成功的案例或某些地区成功解决该问题的案例;可在当地政府部门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心理信息库,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室,同时在村里宣传,呼吁村民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也可开设专门的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学教育课程,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和科学引导。

结束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拉大。迫于经济压力,更多的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势必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加剧。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各界一起来关注解决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才能多快好省的建设新农村,才能保障中国的未来不出问题,才能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心理健康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据研究留守儿童的相关专家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实践,切实减轻2年级3班家长的负担,构建和谐的班级教育环境。

4、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

①.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②.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③.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2、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总结,为学校其他班级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五、研究的对象: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留守学生

六、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个别谈话法经念总结法

七、研究周期与阶段划分:

周期为一年(2009.9-2010.9),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因调查分析阶段。(2009.9-2009.10)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班上的留守学生人数和留守原因。根据个别谈话法分析他们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9.11-2010.6)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7-2010.9)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形成案例,论文等。

八、研究成果:

形成了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对留守学生个别谈话法,心理辅导法对别的班级的留守学生也比较适用。

九、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研究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xx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中心初级中学,处在城乡结合部,现有教学班级22个,学生120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大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的帮助和解决;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师有时联系不上儿童的父母,便会出现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在失去了日常的父爱母爱后,孩子的思维、行为,对社会现象的感知与响应,也就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厌学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现状。

3、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4、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五、五、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及分工

1、准备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规划课题研究措施,分工落实。

(2)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信息。准备课题研究的理论材料、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发动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培训,作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并开始初步的研究活动。

(3)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

(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

(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王孝英:课题组组长,总领课题组的工作。

魏忠安杜纪飞:调查留守儿童男女生人数、年龄大小父母外出情况、生活环境

相庆昌张相伟:调查研究留守儿童面对学习及生活的态度、对父母打工的态度、留守儿童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

许贞刚朱利志: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建立留守儿童完备的信息档案。

八、研究经费

学校将提供相关的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2017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二

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

②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③解决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误区,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感恩情怀、合作意识。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以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内容: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宁县五中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宁县五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初中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政教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图书馆各类资料齐全,多媒体教室全天候开放,查找资料方便。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为专任教师,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便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政教处、教导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和赵书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朱永良(宁县五中副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姜佐政(宁县五中副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马颢(宁县五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数学教师)

课题组组长:

郑文芳(中学二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课题组成员:

赵书良(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王天辉杨娟(中学一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撰写《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

杨娟王建国(中学二级/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七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李旭英朱丽娜陈文佳(中学二级/中学二级/中学三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八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郑文芳赵书良(中学二级/中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九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3)第三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引言

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不均衡发展造就了一个群体我们叫他们农民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很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上学,有家里老人监护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在农村学校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父母出陪伴和教育,其生活学习以及心理方面都会和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着很大的不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已经很明显加之庞大的数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关系到留守儿童本身的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甚至涉及我国教育的未来整体发展。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有着很深的历史原因要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是这样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者的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问题。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1.1留守儿童教育

统计调查发现,与正常家庭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中溺爱放纵型家长的比例要高的多。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留守儿童主要是有家中老人“隔代教育”和亲友的临时监护造成的。这就造成了“不敢管”“管不了”的情况。监护人一般都有年纪大、文化低的特点。在监督过程中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农村学校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导致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难满足需求。学校和家庭的双双缺位导致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有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很容易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升学率都明显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1.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几乎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心里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某南方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占19.6%,觉得自己受歧视的占11.4%,曾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的占9.5%。由于监护人都具有年纪大、文化低、思想保守等特点,和孩子沟通困难,父母无法及时有效的沟通,很多留守儿童思想上处在完全不管制的情况下。无型之中出现感情冷漠、自我封闭、行为孤僻、任性、蛮横、逆反心理严重等性格特征和心里障碍。关注留守儿童的心里成长和物质一样重要。

1.3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给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在思想上的引导和帮助,几乎完全处在无管制的状态下很容易产生价值观偏离和心理发展异常,这也导致其形成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很过留守儿童因缺乏管理而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

2.“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2.1从整体社会发展来看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户籍制度则让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原户籍地低收费或免费入学,以及升学考试都必须在原户籍地。大多数农民工无法承担城市学校的高昂费用,条件有限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虽然可以入学但是升学考试还是要回原户籍地参考加之各地教材试题不统一使得农民工不得不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由老人或者亲友代为监护。这直接催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2.2从家庭方面来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大多数农民工也意识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会有很多问题,但是面对家庭的经济收入大多数还是选择了后者。不外出打工没经济能力来培养孩子,外出打工又没有时间陪孩子这是大多数农民工的感受。

2.3从学校教育来看

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其心里成长方面需要学校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需要更多的教师和同学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陷,减缓其在亲情缺乏产生的负面情绪。农村学校由于地理环境及教育经费等原因软硬件设施都很难跟上很难满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要求。

3.解决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现状问题的建议

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留守儿童数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内都会呈上升趋势,留守儿童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合理有效的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有该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中解决,才能治标又治本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1政策调整,合理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留守儿童现在根本上是因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无法顺利入学,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受严重的不公平待遇。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顺利入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3.2改革创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

农村中小学中一半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针对留守儿童进一步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好的住宿,让其在集体环境中成长学习,帮助其在心里道德方面的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过的关爱和监督。对其家长情况进行备案以便及时的与其家长沟通和掌握学生情况。对特殊群体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管理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3.3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8

在现代变动的社会中,家庭关系及家庭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家庭关系仍然是最紧密最持久的纽带,对于儿童而言,家庭对其影响是其他社会机构无法取代的。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早的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将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化做一定的比较,具体内容包括横向家庭关系、纵向家庭关系、主观生活质量、生活独立性等。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生活社会化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纵向家庭关系、主观生活质量与生活独立性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对横向家庭的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生活社会化总体水平及主观生活质量差异的不显著我们认为与农民工的总体社会地位及其生活方式有关,虽然农民工外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收入状况,尤其是对子女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但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改变他们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农民地位,他们的人在城市中劳动,但他们并未享受城市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当然,他们的子女仍然过的是与在家乡没有本质区别的生活,他们与城市生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儿童的独立性是我们关注其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适当的家务劳动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自立自理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作为家庭的成员,及早地体会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从我们的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在洗衣服、买菜、洗碗、拖地扫地等四项的比较中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调查的状况来看,参与洗衣服和买菜的民工子弟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56.3%孩子没有帮父母洗衣服,74.2%的孩子没有帮父母或监护人买菜;相对于这些比较困难的家务活,民工子弟参与洗碗和扫地或者拖地的状况要好很多,56.6%的孩子会帮助父母和监护人洗碗,而77.3%的孩子会主动地帮助家里扫地或者拖地。在干家务这个问题上,民工子弟并不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他们都会帮助父母分担一定的家务,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他们的参与还是有选择的,大多数干的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活,而像洗衣服和买菜这样的活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于这些活的孩子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

但是为什么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对家庭横向关系的评价显示出一定的显著差异呢?横向的家庭关系主要是夫妻之间的配偶关系,我国的家庭关系在改革开放以来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与亲子关系并重甚至是超过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这与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家庭代数减少、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有关,当然也与家庭观念越来越趋向文明有关,家庭的平等观念日益增强。作为民工子女为什么流动儿童对父母间关系的评价会低于留守儿童呢?笔者认为答案在于上述所有家庭横向关系的变化,留守儿童觉察到的要少于流动儿童。因为当今农民工外出流动越来越倾向于夫妻双双外出的趋势,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是被隐瞒甚至是屏蔽的,而流动儿童由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冲突及其关系的变化,家庭中这一核心关系的感受是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的。但本研究由于主题的限制对这一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

二、教育社会化结果的比较

我们对教育社会化的界定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因此,在考虑留守与流动儿童教育社会化的效果时,我们从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学习质量与水平、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4个方面(这4个指标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流动与留守儿童在教育社会化结果进行比较。上述4个指标的操作化过程中,交作业晚或旷缺的次数越多,得分越低;作业越感到吃力,得分越低;学习兴趣越小,社会化得分越低;求知欲越弱,得分越低。每一单项指标的赋分均为1-5分,此4项指标总分为20分,留守与流动儿童在此4项指标上所得分相加得该个案教育社会化维度的总分。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教育社会化的比较中,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3个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只有学习质量与水平即做作业时的吃力程度差异显著。为什么前3个方面及教育社会化总体水平会无差异呢?我们分析发现,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留守的儿童占67.5%;流动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占6.5%,流动在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就学的占26.0%;这就是说流动出来的民工子女是以民工子弟学校就学为主——他们事实上享受的不是城市教育,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与农村的教育质量与水平不相上下,在儿童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上与真正的城市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流动儿童在民工子弟学校中所处的学习状态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学习:状态也就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指标对民工子女的发展不重要。其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是相近的指标,都是有“惯性”的因素。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来源:http:///xiguan/t20041124-14286.htm),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现有的调查结果证明,要塑造民工子女良好的学习环境,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就民工子女享有教育资源的条件来讲,必须改变农民工子女仍然以民工子弟学校为主的被动地位,让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一同接受城市教育;或者是改善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三、身心健康社会化结果的比较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三个方面。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相对来讲业余生活不够丰富,尤其是本研究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心理健康与精神食粮的测量对民工子女来说还比较遥远,他们更多地是基本生存问题,所以我们在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肌体健康社会化的比较主要集中在运动锻炼情况、生病次数、身体素质评价、饮食习惯等等。

从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对健康状况的目我评价之间并无显者差异,在运动习惯、饮食习惯、客观评价(生病次数)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所以总体的身心健康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

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有70.2%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25.5%是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只有4.3%是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的。这说明留守儿童大多是处于一种隔代家庭的生活环境中,为什么隔代家庭中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就差呢?

首先,就生理条件上讲,大多数留守老人抚养孙子孙女在力量上不堪重负,有学者的调查显示,有63%的老人表示是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照看子女孩子,他们主要是基于“天经地义”和“生活所迫——自己不为子女照看孩子,子女就不能够外出务工,家境就不可能变好”。而这样一来,年岁已高的老人在经过多年的农村体力劳动的消耗之后,照看子女的子女时显得力不从心,加上耕种田地的辛苦,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抚养与照顾的质量与流动儿童在流动地父母的抚养与照顾质量相比,无论是物质生活水平还是家庭气氛、亲子互动的频率与亲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而所有这些不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次,就家庭代际关系上讲,不少老年人是在子女的“压迫”下抚养孙子孙女的,他们急切地想摆脱这一负担,但由于子女的“啃老”而不得不承担下来,如此被动地抚养,其对孩子照顾的质量及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可以想见。

第三,就儿童自身社会化的需求来讲,处于隔代家庭环境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祖辈的关系肯定比不上马父母间的亲子关系。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大多有急切与父母见面的想法,这种急切既有物质上改善的需求,更有情感体验的需求;流动儿童由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亲子互动及家庭氛围往往比物质生活本身更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虽然没有列入我们的计分指标,我们调查了一项不宜计分的项目,即民工子女的理想定位。人生理想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个人社会化的终极目标,也是影响未来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我们没有设计成选择项让儿童来选的,而是直接由儿童自己讲自己的理想,我们用文字记述,调查问卷进入数据库时用字符串格式录入,然后再归类统计。

当大老板、明显是流动儿童的选择比例显著高于留守儿童,而考大学的选择比例是留守儿童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应该说,流动儿童虽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方式,但是城市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还是显见的,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在人生理想定位上得以体现,城市人更现实的金钱观念对他们影响很大,所以流动儿童在人生理想的选择上更接近城市里的儿童——能赚钱的职业才是理想的。然而,留守儿童更大地还是属于传统观念——考大学跳龙门,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考大学的观念在留守儿童的脑海中是个相当朦胧与笼统的概念,他们并不确切地知道什么是大学,大学到底都学些什么,还有现在大学的改革所带来的大学多元化——层次不同的大学对个人的影响是天壤之别的,在他们的观念中,考大学就是翻身的代名词。

四、人际关系社会化结果的比较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公平;解决策略;

G521

自古至今,“公平”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恶性案件的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追根溯源,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可归结于城乡在教育发展水平上存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1]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权、教育资源享用等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仍存在不公平待遇。因此,本文将通过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基本问题,究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的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

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学校、家庭、社会、政府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父母与子女分离导致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失控与教育的失误,以及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质性问题仍不够重视等使得留守儿童在卫生保健、安全、学习、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日渐显现,进而影响了他们公平接受教育。

(一)留守儿童基本的生存权得不到完全保障

《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具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等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包括生命安全权和生活保障权,是儿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2]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整体儿童的一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理应受到关注与呵护。但是,从卫生保健方面来看,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卫生保健便成为一个难点。农村儿童的传染病、地方病病发率均高于城市。因此,努力健全医疗保健及其设备与条件是农村儿童健康的保证,但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方面所采取的医疗措施近况令人堪忧。

(二)留守儿童学业受到很大影响

学生学业成败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还要考虑学校、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教育制度要体现一定的公平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儿童,使每位同学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权。教育要帮助儿童消除经济、社会上的困难。[3]而农村留守儿童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

(三)农村儿童的品行发展缺乏监督

个人品德行为发展是一个从自律向他律发展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学校、家庭等的引导和管束。[4]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管教,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肆意妄为,在家不听长辈的教导,在校不遵守校纪班规,甚至与社会上的“三无”人员(指无学上、无业就、未成年的青少年)搭帮结伴,养成不良习惯,越轨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缘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咎于某一方面,必须详细分析其原因,才能找出解决方案。

(一)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若未得到父母的关爱、引导与支持或者在这一成长阶段,父母一方或是双方“缺席”,则会使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进而使得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二)学校管理失控与教育的失误

学校管理失控,一是指对非寄宿留守儿童的管理失控。由于学校寄宿条件较差,家长更愿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这就对孩子的管理产生了失控,使得孩子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例如:打架斗殴、泡网吧、乱花钱等。二是指时间上存在管理失控。到了周末,学校对所有儿童的管理都失去控制,经过五天的严格管理,儿童紧张的心理骤然松懈,利用周末上网、打游戏等,使得周内养成的良好习惯瞬间崩塌。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实质性关注

较之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更早,数量更多,教育问题更加严重,但却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农村寄宿学校所给予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不高,留守儿童住宿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均未得到解决。

三、保障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政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样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解决农村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不仅关乎儿童的健康成长,更是我国教育进一步健全发展的w现,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成败。

(一)增强家庭对孩子的关爱与支持力度

家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避风港。父母则是孩子的依靠和保护伞。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校应积极落实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心理辅导等措施

学校是担负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应承担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使他们与非留守儿童一样公平的接受教育,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学校教师应尽力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健全人格。在生活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在学习上,耐心教育他们并带动其他非留守儿童与他们一起学习,互帮互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班级这个大家庭所给予他们的温暖,使其健康成长。

(三)社会及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为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均受他们所处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差等等现状都给教育公平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工作计划与方法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学质量差、环境差、设施差的面貌。此外,可以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在校大学生们到农村进行支教,关注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感受温暖,引导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洪宇.教育公平: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14(7).

[2]程翠翠.论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机制[J].内蒙古大学,2011(6).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交往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D4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200-02

“留守儿童”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衍生品。随着岁月的推移,我国第一批留守儿童已经成年。根据当前已有研究,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童年时代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教育,他们成年后的各方面能力与那些正常成长的人有一定差别。其中,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便不如正常成长的人。本文试通过两个留守儿童案例去了解影响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因。

一案例

个案一:马××

1.马××的个人基本情况

马××,女,10岁,小学四年级,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垌平屯人,就读于贵平村总后希望小学。学习情况:较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兴趣爱好:看电视、看书;人际关系:差。

2.马××的家庭基本情况

第一,父母外出打工情况:马××的家庭成员:父亲、母亲、爷爷和本人。父亲今年34岁;文化程度:小学二年级。父亲在她出生刚三个月时就开始外出打工,打工地点一般在南宁、崇左、龙州等临近县城,主要从事开采、搬运石头、替人搬运木头等短工。每个月收入300~600元之间。他没有到广东等地打工的原因是在马××1岁时,他从山上掉下来,膝盖骨摔碎了,走路不方便,因此只能在邻近的县城打一些短工。父亲隔三四个月回家一趟。马××几乎不与父亲通电话,因为父亲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话。父亲回家后对她的学习不过问,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详细过问女儿的学习,他说自己不懂。

第二,家庭经济情况:马××家境非常贫困,全家四口人住在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破木屋里,墙壁用茅草、稻草等围成,分为四部分,一个客厅兼饭厅,两个房间(一间是爷爷的,另一间是她和父母的),一间厨房。家中主要劳动力是母亲,母亲在家耕种两亩半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和木薯等,年收入300元左右。父亲一般是过年带回一两百元,平时三四个月回来一次,留下四五十元。

我们去调查时,正遇上他们家收获玉米和大豆,据她母亲介绍,玉米一共有300斤左右,大豆有70斤,他们平时就是靠卖玉米、大豆来换钱再买米、盐、油等生活必需品。

第三,监护情况:马××的监护人是她母亲和爷爷。母亲:越南人,今年35岁,文化程度:小学五年级。爷爷,今年78岁,健康状况一般,主要是帮家里放牛。平时主要由母亲管理她的学习和生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生病等)也主要是由母亲照顾。平时赶圩也是母亲带着她去。马××平时在家与母亲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家务、邻居的事等。对于她在学校中的情况,母亲并不是很了解,当我们问她母亲是否知道她的学习成绩时,她母亲说不知道。说马××没有把成绩表拿给她看。她母亲还表示,等马××读完初中以后就让她出去打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当问到喜不喜欢妈妈时,马××说喜欢,因为妈妈不骂人。

3.马××的学习生活情况

第一,马××的学习情况:马××的学习成绩偏差,除了学前班的时候语文考了80多分,数学考了90多分以外,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都在五六十分,在班上倒数第一二名。问她学习成绩为什么不好,她回答说是上课听课不认真。问她作业不会做时会不会问妈妈,她说很少问,因为妈妈也不知道。一般是问学校的老师。

第二,马××的家务劳动情况: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她是家里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平时除了自己洗头、洗澡、收拾自己的东西以外,还包揽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如扫地、做饭、洗碗等。还帮妈妈种玉米、掰玉米、锄草等,据她母亲说,她曾经因为干活太累而哭。我们第二天对她进行深入访谈时也发现她确实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拨玉米籽、晒玉米、菜,甚至挑水,这些活她干得非常熟练,看得出她平时经常做这些家务活。

第三,马××的社会交往情况:在平时生活中,马××接触的人主要有爸爸、妈妈、爷爷、老师、同学、邻居等。据她本人介绍,她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得并不愉快,在班上,她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其他同学基本上不喜欢与她接触,问她原因,她说同学们嫌她太穷了、太丑了,都不愿意和她玩,遇到不开心的事通常都是一个人闷在心里。我们注意到当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表情非常忧伤。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她不是很善于与人交流。同学们说,他们不喜欢和马××玩是因为她经常不洗澡,衣服也好几天才换。我们第二天去她家时发现她穿的确实是前一天穿的衣服,头发也有一个星期没有洗了,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她家连香皂、洗发水都没有。

第四,马××对未来生活的理想:为了了解她的学习动机,我们问她长大后有什么打算,她说长大后想去打工,问她为什么想去打工,她说打工可以赚钱。

4.父亲外出打工对马××的影响

马××认为父亲外出打工好,希望父亲在外面打工,认为这样可以赚很多钱。问她爸爸对她的学习各方面有没有影响,她说没有。

5.马××本人及家庭存在的主要困难

马××在生活中的主要困难是家境贫困,这主要是由于其父亲腿有残疾,在外出打工选择工种时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直接影响他的收入;另外一个原因是家里的田地不多,且

多为旱地,只能种植玉米和大豆等经济作物,无法种植水稻。

最后一个原因是由于其母亲是越南人,没有本地户口和身份证,因此,当她父母想在家庭农副业方面进行投资时却无法从银行贷到款。

家境的困难使马××的物质生活非常匮乏。她几乎没有零花钱,即使有,也是卖家里的破烂存下的。她的衣服一半以上是邻居给的。她家没有电视机,平时都是到邻居家看电视。冬天只有一双布鞋和一双拖鞋,夏天一双凉鞋和一双拖鞋。除了课本以外没有一本课外书,连书包也是别人给的。

个案二:农××

1.农××的个人情况

农××: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垌平屯人,就读于贵平村总后希望小学。学习情况:优秀;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兴趣爱好:唱歌、跳舞、看书、看电视;人际关系:良好。

2.农××的家庭基本情况

第一,父母外出打工情况:农××的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本人和妹妹。父母在她一岁时就开始外出到广东打工了,一般是过年回来一个星期左右。平时父母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回家,和她讲在外面打工的事情,询问她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和家里的事情。她平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第二,家庭经济状况:农××的家庭经济状况还算宽裕,父母外出打工每个月收入在1600~2000元之间。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父母打工的工资,另外,爷爷奶奶种一些玉米、黄豆、花生等经济作物(一年大概收入700元)补贴家用。

第三,监护情况:农××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和姑姑。爷爷:男,67岁,初中文化,健康状况良好。奶奶:女,65岁,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健康状况良好。姑姑:女,27岁,初中文化。农××的监护人对其管理较细致、到位,他们给农××制订了作息时间,严格要求她9点半左右睡觉。爷爷奶奶对她抱有很大的期望,经常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他们对她的学习情况也都了解。爷爷奶奶还经常给她灌输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规范等知识。农××平时也和爷爷奶奶聊天,聊家里的事情和学校发生的事情。

3.农××学习生活情况

第一,农××的学习情况:农××是学校表现非常不错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排在全班一二名。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学习认真刻苦,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尊敬老师,对人有礼貌。

第二,农××的家务劳动情况:平时,田地里的农活都是爷爷、奶奶和姑姑做,她主要做一些家务活,如烧水、做饭、扫地、洗碗、喂猪等。有空时她会看电视,和邻居的伙伴一起玩。

第三,农××的社会交往情况:农××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得都很好,经常和老师交流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老师也关心她在家的情况。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主动向他人请教,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向他人诉说。伙伴们对她的评价是勤奋、刻苦、谦虚、待人好,不随便说别人坏话,性格活泼,兴趣、爱好广泛。

第四,农××对未来生活的理想:问到她将来想做什么时,她回答说想好好读书,将来当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生活。

4.父母外出打工对农××的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有爷爷奶奶和姑姑的关心和细致的照顾。

二案例分析

1.对两个个案的具体分析

以上两个留守儿童都居住在同一个村子、同一个屯,在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但是两人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在学校,所受到的待遇和评价却大不相同。个案一马××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一个差生,成绩差,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在邻居眼里,马××虽然勤快懂事,但不爱说话,对人也不太懂礼貌,老师、同学和邻居的这些态度无形中也影响了马××对自己的认知,在调查人员给她做一份调查问卷时,她填完后交回来,然后小心翼翼地问调查人员:“我是不是又做错了?”在她意识中,“做错了”似乎已成为周围所有人对她的评价。

而个案二农××,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邻居,都对她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认为她学习成绩好,有礼貌,和同学相处融洽。是同学和伙伴们的榜样。据我们了解,农××在学校也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欢迎。因此,在和调查人员的沟通时,她的语言表达也比较流畅,显得活泼大方。

2.影响两个留守儿童社会交往的因素

通过对两个留守儿童的调查资料的分析,我认为影响她们社会交往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儿童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而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他同学对这个学生的态度。此外,学生的家长也会叮嘱自己的孩子多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玩耍,这样,相对于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来说,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无疑处于优势地位。

第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儿童的喜好一般都是非常直接、感性的,因此外表的吸引力在儿童的社会交往中占重要位置。在上述的个案中,同学们不愿意和马××交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马××的卫生习惯差,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因此同学们不愿意和她一起玩耍。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相对于马××来说,农××的穿着确实非常整洁、美观。

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氛围、生活习惯等。尽管农村的孩子比较淳朴,对贫富差距不那么敏感,但由于社会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交换,因此一般而言,家庭比较贫困的儿童在社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家庭氛围往往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性格和他们关于社会交往的态度。

第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非常关键,从上述案例可看到,家庭教育到位的孩子因为懂得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所以与同学交往比较顺利。也往往因为懂礼貌而受到教师、邻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14~3715

[2]叶敬忠、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