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方面的培训十篇农业方面的培训十篇

农业方面的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12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1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25-0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解决“谁来种地”难题,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实现农业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在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法规

以法律形式规范和保障职业农民培育是发达国家的普遍也是成功的做法。美国联邦政府于1862年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该法案奠定了美国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基础。该法案规定,根据在国会参议院、众议院中各州人数多少分配给其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州使用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在五年内至少建立1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此类学院后来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到1926年,美国建立了68所“赠地学院”,在校生40万人。作为第一部职业教育法,《莫雷尔法案》收效显著。在此基础上,以1914年的《史密斯―利费农业推广法》、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1962年的《人力开发和培训法》和1964年《经济机会法》为依据,美国建立起来一个完整和庞大的农民教育体系。通过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培养职业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立法先行,营造培育现代农民的法制环境是韩国农民培育的一个重要特点。1949年韩国制定了《韩国教育法》,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受教育权。1960年韩国颁布《农村振兴法》,明确界定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是具有教育培训资质和职能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机构,包括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农业大学和农村振兴厅,通过了农村振兴厅的技术推广体制和运作机制。1980年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本法》,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1990年国会通过《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确定了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制度和专业农户的培养制度。另外,韩国在法律中还明确界定了农民的选拔、认定、教育、支援是政府的职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国家层面的专门立法可以有效保障农民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相关的法制建设注重实效,操作性和针对性很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迄今为止,我国在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国家性制度安排方面还相对滞后,必须尽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法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对于农民教育培训虽有相应表述,但相关内容较为笼统模糊、界定不够清晰,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促进和规范作用仍然不够充分,主体责任界定不够清晰,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7月颁布了《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被称为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对于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具有法律强制性,在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立法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但在以下几方面仍有必要加以完善:(1)在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和工作制度方面,建议对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具体界定,以利于顺利开展工作。(2)关于培训经费,条例规定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增加”,但是对于经费总量占GDp的比例,逐年增加的额度并未有具体规定。(3)对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和考核评价,应该在条例规定基础上加以细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二、建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保障机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构建相应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机制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方面的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英国,农民培训是唯一能够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规定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工人上课时的工资,不用农场主来支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还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优惠待遇。在法国,培训农民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如下几方面:第一,政府提供,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向各种农民培训机构或组织拨款;第二,农业发展协会征税作为教育经费;第三,征收未建筑面积土地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由于法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培训,投入力度大,法国农民基本上免费接收各种培训。德国也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来源。一方面,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拨款;另一方面,国家以立法规定企业和个人以纳税形式缴纳培训费。比如企业和学校共同负担“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其中3/4的职业培训经费由企业承担。州政府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学校建设费用,日常开支也由地方政府负责。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还应该进一步明确职业农民培育资金保障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城镇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来源和方式都有明确规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工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规定,一般企业应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作为教育培训经费,对于那些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2.5%,主要可以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但迄今为止,还缺乏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国家性制度安排,缺乏有力的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比如,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培训补助资金11亿元,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种安排的制度性和长期性相对不足,应该建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保障和支持机制。

在将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前提下,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农民培训的资金来源。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各地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且不断增加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这与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是一致的。国内也有学者建议国家设立农民教育基金,设立农民教育基金,主要是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但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农民富裕、农业和农村发展,意义重大。农民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效益,国家进行新型农民培育实质上是提供一种具有正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该基金以国家财政为主要支撑,发达地区可以结合农民教育项目进行相应配套。作为专项基金,其服务对象是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农民,主要用于为服务对象传授农业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旨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来源当以政府为主。我们建议在相应的法规政策中对培训经费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逐年增长的幅度能够加以明确,进一步完善针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补贴制度,免费提供面向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免费提供培训并给予相应补贴。由于国家财力限制,在政府财政为农民培训资金提供主要来源的前提下,也需要调动各方面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力量为职业农民培训提供资金来源。

三、建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制度

千百年来,农民在中国既是一个职业概念,又是一个身份、社会等级概念,并且主要是一个身份和社会等级概念。而作为职业概念,农民是没有准入门槛的。农民的子孙后代生下来就是农民,并且没有特殊原因难以跳出农门。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该逐步建立资格认证制度。

首先,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来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有本质区别。《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型职业农民做了如下界定,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该《意见》还对这三种类型的农民进行了准确的界定。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应该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来说他们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占有或使用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形式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是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除具备农民的一般条件之外,现代职业农民还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以市场为主体,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的可能选择使自身报酬最大化,因而具有较高收入;二是具有高度职业稳定性,将务农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三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代承担相应责任。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谁来种地的问题已成为对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要实现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投身农业有奔头,让农民职业成为体面的职业。从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意义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实现体面劳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在能力素质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它主要是一个职业范畴,而不是一个身份范畴,必须具备准入条件、需要资质认定,不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是难以胜任的。

其次,从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看,作为一种职业,农民必须是有资格条件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农民的,必须在接受了符合标准的教育和培训之后才能成为职业意义上的农民。法国的农民教育已经进入制度化阶段,政府规定:18岁以上农民均需参加为期一年(可以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18岁以下者须先接受培训3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考核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和从事农业生产。在德国,要成为现代职业农民,必须经历两个阶段,通过“两道关口”,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第一阶段为职业教育阶段,通过知识关,接受三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取得“农业专业工人”资格;第二阶段为职业进修阶段,通过实习关,在完成农业职业教育后到非亲属的农场进行实习,在专业考试和农场实习均合格之后,获得“农业师傅证书”。只有通过上面“两关”后,才具备了经营管理农场(农业企业)和招收学徒的资格。

再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准入和认定,有助于保护和节约珍贵的农业资源。种粮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国家反复强调耕地18亿亩红线不能突破。靠天吃饭、随意抛荒,难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通过资质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于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耕地资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也有利于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应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开展,认定管理办法中应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天津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试点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根据不同产业(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禽畜养殖),不同类型(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可行的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农民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四、建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的保障与监督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着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依赖政府组织和投入、难以保障培训效果等问题,亟待建立培训效果保障与监督机制。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培训对象混乱,没有区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是广义农民培训;培训内容混乱,将非农就业技能作为培训课程。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农民对培训的冷漠甚至抵触。(2)培训主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组织和投入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3)缺乏长效机制,培训效果持续性差,缺乏对培训效果的考核、监督,反馈,培训过程中“短期化”行为较多,培训效果的持续性差。

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针对农民培训随意性强、效果短期化问题,建立统一规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在这方面,应形成制度化的培训流程和体系。增强主管部门的培训规划能力,规范操作程序。在遴选培训对象、认定培训机构、选聘培训师资、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第二,为了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多元激励机制。要对培训群体进行准确锁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一般的农民培训加以区分,培训正在从事农业或有意愿从事农民生产经营的群体,不应再将长期脱离农业生产的群体列为职业农民培训对象;根据不同群体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提高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适用性;增强激励,有效提高农民对培训内容的兴趣。

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培训资源整合机制。鼓励社团组织、行业协会、中介结构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支持高等院校、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承担培训跟踪。鼓励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等主题投资参与职业农民培训,形成政府投资作为主体、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此外,还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农民培训在设置课程和资格认证方面的衔接,贯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连接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评定。

第四,为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实效性,为了防止培训的“零散化、突击化、短暂化”甚至“走过场”,创新考核机制,对培训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评估。建立独立的监督考核机构,全程监督和考核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效果。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增强培训主体主动追踪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将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培训效果、意见和建议及时全面地传递给培训机构,以帮助培训主体及时调整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康,张军.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启迪[J].北京农业,2011,(1).

[2]丁志宏.国外农民的职业培训[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4]潘寄青,洪燕.构建国家农民教育基金的框架设计与对策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2).

[5]朱启臻.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n].农业日报,2013-05-16.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2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民培训;比较分析;经验

一、亚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亚洲培训方式的特点

亚洲培训方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随着,日韩两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工业与服务业中去,只有少数人员从事农业生产,这大大减少了政府在农民培训经费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时,也使得日韩两国的农民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日韩两国对农民工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在农民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说,国家通过制定专门法规,确保农民培训计划的顺利进行。日韩两国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另外两个特点为:一是培训方式多层次性,而且各层次培训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而且培训的目标具有多样性。

(二)亚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1.农民培训制度化。日韩两国以法律形式确规定了培训对象的权利。例如,日本颁布的《社会教育法》、《青年学级振兴法》等法律大力支持对农民的培训。韩国政府制定的《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等法律为农民的培训提供了制度保证。

2.农民培训体系化。日韩两国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他们对农民的培训是以农业协会和农业大学等机构为培训主体,同时,还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对农民的培训。其培训主体以政府农业培训管理机构和民间团体为主,并建立了专门培训学校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3.农民培训方式多样化。在农民培训中,日本与韩国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具体的说,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农忙时,其培训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农闲时,对农民进行为期几个月的脱产培训)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一般以现场操作与观摩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此外,这些国家还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体对农民进行培训。

4.农民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强。在实施培训计划之前,对农民的培训需求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以满足社会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培训工作的立足点。此外,他们还十分注重提高农民生产与经营管理技能,其培训内容以农民最为需要的实用技术为主,同时,还向农民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与先进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信息。

二、欧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欧洲培训方式特点

欧洲农民工培训方式主要以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很高,因此,他们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很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很少。虽然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大,但其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却很高。这些国家农民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农民培训体系完善;二是农民培训也是以政府为主体,农业协会与农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三是积极利用农业院校、农业研究机构与职业学校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二)欧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欧洲农民的培训方式具有培训制度完善以及培训内容、层次与培训方式丰富多样化等优点。

1.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培训经费投入方式。目前,英国农民培训费用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德国农民培训经费的80%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这些国家也十分重视企业、农业专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筹资作用。这不但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企业、社会团体等创办的培训机构与政府主办的培训机构形成了相互竞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良好局面。

2.农民培训体系健全。西欧国家充分利用电视与互联网对农场工人进行培训,不但克服了地域限制,而且使受训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同时,这些国家还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与相关科研、咨询机构,建立了初级技能培训、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农业教育以及技术等级证书培训、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教育多层次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农业工人与农场主的需求。

3.重视农民培训质量。为提高农民的培训质量,这些国家的农民培训管理部门认真遴选承担培训工作的教员与辅导员,他们除了邀请农业院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讲授培训课程外,还聘请富有经验的农场主与农业工人担任教员。这些国家还建立了完善的农民培训奖励制度。此外,这些国家还建立了严格的农民培训考核制度。农民接受培训后,需要经过严格考试,只有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能够享受国家的农业补贴与优惠贷款,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培训质量。

三、美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美洲培训方式特点

美洲农民培训模式以美国的模式为代表。美国建立了以农业院校为主导,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模式。美国的农业大学或农学院不但从事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与培训等工作,而且还在各州设立农民培训分站。美国农学院的教师中有30%-50%的人员参加试验站的研究与农民培训工作。美国还创办了“4H”培训部,其目的是将美国农民培养成具有“HeaD”(有智慧的大脑)、“HeaRt”(良好的心理)、“HeaLtH(健康的身体)”和“HanD”(动手能力强)的农业劳动者。此外,美国各级政府还不断增加在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美国的农民培训方式由成人学校开展的培训和由普通学校开展的培训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针对农场工人进行的专门培训,通常是由当地农业院校的教师在夜校对农场工人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农闲季节。后者是美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形式,其培训对象以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年人为主,具体培训方式有四种。

1.高中阶段的农业培训。美国农村地区在高中开设农业课程是其公立学校提供的农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为有意成为农民的年轻人传授有关种植、养殖技术和农机具使用等技能。

2.农业学徒工培训。该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提升青年农民的自信心与提升他们在农业部门的就业能力。

3.丰富职业经验培训。这是农民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主要讲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投资与融资等方面的技能。

4.提升实践能力培训。这是一种培养农民如何将在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培训方式,即教学生如何将在课堂中学到的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自家农场或当地农业企业中去。

(二)美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美洲培训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不但有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第二,农业培训的课程化程度较高。在美国,很多高中都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程。这不但为希望当农民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机会,而且还为美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第三,美国农民培训的网络化水平很高。美国对农民教育培训很多是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使得农民能够自由掌握培训时间与选择培训内容,满足了他们的实际需求。此外,美国还结合了其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设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经营与管理技能培训方式。

三、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经验的借鉴

很多发达国家围绕着职业化发展目标,对农民进行培训。在农民的培训过程中,他们将农民培训、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行严格的考证制度,将农民培养成为具有“懂技术”和“会经营”的专门人才。他们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对于我们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

许多发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农民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机构的资质等方面。如英国的《农业培训法》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针对农民培训的;法国先后颁布10多部相关法规,规定了农民培训的政策与管理工作等内容;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政府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等主体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健全农民培训的法制体系,使农民的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二)农民培训经费有充分保障

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目前,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大多数经费是由其政府财政提供的,美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5%也是由财政部门支出的。此外,发达国家政府在增加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通过多途径来解决农民培训经费问题。例如,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为鼓励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他们国家允许相关企业可将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法国与丹麦法律规定,农场工人与学徒工在培训期间,能够获得农业专业协会发放的培训补助;韩国为鼓励农民参与培训,对参加培训的农民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三)农民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从培训时间上看,发达国家既有为期几天升值几个小时的短期培训,又有为期几个月的长期培训。从培训的方式看,有不脱产、半脱产和脱产三种。在培训方式上,以现场操作与观摩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开设农民培训课程,重视农民培训的实用性。在培训对象上,既有农业学徒工培训班,也有专门针对农场主的经理人培训班。在培训的层次方面,有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与晋升技术职称培训等多层次培训班。

(四)培训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发达国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以适应时展。具体的说,一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转向传授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将农民培训内容从传统的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技术培训扩展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订单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三是培训内容从农业的产中培训拓展到融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营销与管理等农业产前与产后环节;四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和就业技能等培训,甚至向农民传授有关决策、财务管理和商业经营技巧等知识。

(五)注重农民的培训质量与效率

为了保证农民培训质量与提高培训效率,许多发达国家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实行严格的证书制度,如农业工程证书、农业机械证书、奶牛证书、畜牧证书、养禽证书、农场管理证书、农场秘书证书与园林证书等。而且各国对农民培训证书的考试要求都较为严格,基本上是由各国政府管理部门设立的考试委员会专门负责(考试委员会一般由农场主、农业工人和教师三方代表组成)。一些国家,如英国为农民的培训考试,还编制了全国统一考试学纲。接受培训的农民只有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证书。我国应借鉴他们的经验,不断推进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建设,以促进农民培训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侠.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发展思路与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2]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

[3]侍建旻.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

[4.]梁艳萍.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02).

[5]王春林.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03).

[6]张雅光,田玉敏.欧洲的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02).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3

一、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的历史与现状

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回顾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历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由70年代全免费培训逐渐演变成有偿服务、再到现在所谓的社会化服务。当时政府曾提出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了这一目标,各地都先后建起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直接向农民普及农机技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训农机具操作、维修人员及乡镇农机站管理员等实用人才。参训农民既不要缴纳任何费用,培训期间还可以在当地生产队记工分。因此,农民都非常愿意参加培训,基本上达到了“机具未到,培训先行”的要求,对于大中型农机具(如拖拉机)几乎没有先购机后培训的现象。这为当时刚刚起步的我国农机化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然而自80年代末以来,国家逐渐减少了农机培训的专项投入,为弥补事业费的不足,学校开始向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收取部分培训费,以后培训收费逐渐增加。前些年,农机培训(实际上已经仅限从事道路营运的农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一度成了农机部门重要的创收手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县级农机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我市现有的5所县级农机培训机构,除开发区新力驾驶培训学校外,全部都是全民事业单位,一直从事全市农机化培训工作。共拥有教室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实习、宿舍、食堂等房屋设施面积2300平方米,学习训练场地面积13000平方米;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42人;拥有电教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机、摄像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等)60余台(套);拥有教练车20台,交通通讯设备30余部。教学示教板、教学挂图、教学模型、解剖车、配套机具、及桌椅板凳等都设施一应俱全。年培训能力5000人,多年来累计培训农机人员6万多人。

二、当前我市农机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拖拉机驾驶培训数量连年减少。据统计20__年全市新训拖拉机驾驶员1510人,20__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960人,比上年减少35%,20__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450人,比上年减少52%,08年数据仍在减少。

我市拖拉机培训数量连年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汽车、三轮车占了农村运输的主导地位,部分拖拉机下岗,在岗的仅仅搞些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运输;再是国家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有些人自动放弃了拖拉机运输业;三是我市拖拉机保有量结构特殊,20__年统计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9.9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18.2万台,占91%,用于赶集、贩卖农副产品跑运输的手扶拖拉机很少,全市不足6000台,占3%,目前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户把手扶拖拉机当“牛”养着,专职干农活,耕田、播种、收割、拉庄稼,农忙一过机具入库。

另一方面原因是自从拖拉机驾驶培训规范化以来,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小拖拉机培训程序一个标准对待,对于手扶拖拉机来说就显得不合理。现在很多农民想学习农机技术,但因手续繁琐、培训时间长、培训费用高等因素不参加培训,这是造成我市农业机械操作者持证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农机技术的普及严重滞后于农机具的推广,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

因为培训要缴纳数量一定的培训费,为了省钱,很多农民根本不愿意参加培训,而是先买了拖拉机,请一个师傅简单地教一两天,就开始上路了。从而形成了令管理部门头痛、安全隐患严重的“黑车非驾”现象,偏远山区尤为严重。直到在路上被有关部门查获后才不得不交上一笔“培训费”开始办证。可此时机手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每天只想着抓收入,哪里还愿意停下机车去参加培训?而培训部门为减少培训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自然也乐意这种“缩水”式的培训。加上原来培训、考证属同一主管部门,这样的有偿培训服务自然很难到位,甚至不培训。因此,即使取得了驾驶证,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一方面驾驶技术差、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违规违章现象经常发生。另一方面,不懂机械原理及维护保养常识,导致机车技术状况差、人为故障多、维修费用高,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与寿命。而对于从事田间作业的各种农机操作人员,由于主管部门没有任何监控手段,更是不可能让其参加培训,统统都是“自学成才”。

(二)农机培训社会化与中央惠农富农政策法规不符。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支农政策,连农民工的培训都纳入了政府补贴的“阳光工程”,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培训又要实行社会化。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把农机培训推向社会,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也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

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我们认为,对农民进行拖拉机、收割机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机操作驾驶技能的培训,应该属于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范畴。三、对加强县级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科技兴农,教育先行”、“小康要实现,人才是关键”。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机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也越显重要。再先进的机器也要懂技术的人去操作,否则就发挥不了它的威力,还有可能使机器变成一堆废铁。因此,现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如韩国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每个郡(相当于我们的县)的农业技术中心都设有农业指导所,专门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的使用等技术的培训,结合农时定期举办各种农业(农机)技术培训班。这成为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亮点。

然而,我国20__年9月1号实施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却将拖拉机(包括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套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模式,将其推向社会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家族中的两个最主要成员,尤其是拖拉机,它是许多作业机具的基本平台。如果将这两类培训推向社会化,就基本上意味着整个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要切实落实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就必须结合农村当前实际,必须改革现有县级农机培训政策。应该修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公益性农机培训范围。如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等应该属公益性范畴。在此基础上,国家要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各种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的投入。一方面为本县农民提供公益性农机技术的免费培训,并将培训合格与否,作为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其他惠农政策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技术的更新提供公益性培训。对于服务性的农机培训,则可以采取部分补贴、适当收费的形式。这样就完全可以形成先培训后购机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我们的农机化工作真正步入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应建立拖拉机驾驶培训电子档案,方便检索和上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拖拉机驾驶培训档案是记录学员参加培训的凭据,是事故责任到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建立健全驾驶员培训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培训档案的基础上,实行档案资料数据化管理势在必行。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多年来农机培训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流于形式,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学员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事倍功半,很不适应目前形势。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上,仅靠实物、模型的演示还远远不够,要把学员带进实验室、实习车间、试验基地,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员的技术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结合生产实践,选取通俗易懂的新版本;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讲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环境气象知识,职业道德知识,以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把培训与推广相结合,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把培训与农机推广结合起来,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如结合农时或结合项目进行小麦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培训,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培训,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培训,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等等,使农民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4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培训需求;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05.009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绥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重视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但距中央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绥中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2014年秋,笔者深入全县12个乡,20个村进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调研,调查对象以种植业相对突出村为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从农村科技培训现状、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期望等方面对158名农民进行了深入了解调研,接受调查的人员中男性有110人,女性有48人,其中有24人担任过村干部。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培训现状作以下总结。

被调查农民的基本素质不齐:被调查的158名农民,30岁以下的8人,30~50岁的79人,50岁以上的71人;小学文化57人,初中文化86人,高中以上7人,不识字或识字少8人。

农民科技培训普及面较小:被调查的158名农民当中,上一年参加过农业培训的有84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3%,其中参训7天以下的短期培训有73人,7天以上的11人。从调查情况看,还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参加培训,被问及未参加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40%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和农业生产时间存在矛盾;二是农民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农民自己认为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帮助不大或培训效果不明显。

培训部门相对较少:从调查情况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以农技推广部门和农广校为主,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很少有农业科技培训,来源于传统生产技术和邻里朋友方面的技术所占比重较大。

培训形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接受到的农业科技培训形式以田间技术指导和集中理论授课为主,其他培训形式不足5%,农民喜欢的培训形式是面对面授课、现场实习、电视、广播等多方式结合。

农民科技培训效果良好: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认为当时培训效果良好,少部分人认为培训作用不大。还有很多人认为,相关部门要针对培训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让培训发挥更好的效果。

2农民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培训目的的需求:根据调查情况分析,90%的农民参加培训是为了增加收入,63%的农民的培训是为了提高技能,少部分人参加培训是为了得到政府政策扶持。

培训层次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2%的农民都喜欢短期培训,绝大多数的农民喜欢一事一训,针对专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培训,对当地主导产业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其他层次的培训则很少。

培训内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81%的农民希望参加种植业中的粮食、水果、蔬菜和棚室生产方面的培训,少部分农民想要参加一些非农的技术培训。

培训方式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有60%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19%的农民喜欢广播电视、光盘的形式,少部分人希望能去外地参观学习。

培训地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1%的农民喜欢在本村接受培训,少部分人有去外地参加培训或参观学习的愿望。

培训时间的需求:80%的农民希望培训安排在农闲时间或者根据特定农时来安排培训,少部分人则认为随时都可以。

3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民科技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民过低的基本素质亟待提升,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亟待改善;农民培训活动相对较少,特别是非主导产业方面的培训活动更少,农民渴望技术,渴望增产增收;农民培训机构单一,力量薄弱。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推广、广播传媒相互关联环节薄弱,与农民培训的需求不适应;农民培训体系的师资水平要求较高,不但要求理论素质高,更要求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高;农民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与农民的生产需求有不对应的地方。

4当前农民培训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农民科技培训

继续加强“三进村”活动(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充分利用“科技入户直通车”、“流动的课题”、“冬村大培训”等手段,深入乡村推广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载体实施科技培训,扩大科技培训的覆盖面。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农民培训环境,稳步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4.2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培训意识

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较低,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很薄弱,政府和培训机构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和竞争意识,用知识和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在当前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化程度。

现阶段无论是农业生产领域还是新农村的建设都需要农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基本文化能力和较高的技术素质。只有具备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各项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要想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功底和技术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就必须发挥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作用。

作者简介:邓立文,本科学历,绥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本文来自《作者:邓立文

摘要: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工作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了解当前农民科技培训的情况,发现当前农民科技培训的问题。根据调查情况明确当地的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途径。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培训需求;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05.009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绥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重视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但距中央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绥中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2014年秋,笔者深入全县12个乡,20个村进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调研,调查对象以种植业相对突出村为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从农村科技培训现状、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期望等方面对158名农民进行了深入了解调研,接受调查的人员中男性有110人,女性有48人,其中有24人担任过村干部。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培训现状作以下总结。

被调查农民的基本素质不齐:被调查的158名农民,30岁以下的8人,30~50岁的79人,50岁以上的71人;小学文化57人,初中文化86人,高中以上7人,不识字或识字少8人。

农民科技培训普及面较小:被调查的158名农民当中,上一年参加过农业培训的有84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3%,其中参训7天以下的短期培训有73人,7天以上的11人。从调查情况看,还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参加培训,被问及未参加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40%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和农业生产时间存在矛盾;二是农民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农民自己认为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帮助不大或培训效果不明显。

培训部门相对较少:从调查情况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以农技推广部门和农广校为主,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很少有农业科技培训,来源于传统生产技术和邻里朋友方面的技术所占比重较大。

培训形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接受到的农业科技培训形式以田间技术指导和集中理论授课为主,其他培训形式不足5%,农民喜欢的培训形式是面对面授课、现场实习、电视、广播等多方式结合。

农民科技培训效果良好: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认为当时培训效果良好,少部分人认为培训作用不大。还有很多人认为,相关部门要针对培训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让培训发挥更好的效果。

2农民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培训目的的需求:根据调查情况分析,90%的农民参加培训是为了增加收入,63%的农民的培训是为了提高技能,少部分人参加培训是为了得到政府政策扶持。

培训层次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2%的农民都喜欢短期培训,绝大多数的农民喜欢一事一训,针对专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培训,对当地主导产业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其他层次的培训则很少。

培训内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81%的农民希望参加种植业中的粮食、水果、蔬菜和棚室生产方面的培训,少部分农民想要参加一些非农的技术培训。

培训方式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有60%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19%的农民喜欢广播电视、光盘的形式,少部分人希望能去外地参观学习。

培训地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1%的农民喜欢在本村接受培训,少部分人有去外地参加培训或参观学习的愿望。

培训时间的需求:80%的农民希望培训安排在农闲时间或者根据特定农时来安排培训,少部分人则认为随时都可以。

3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民科技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民过低的基本素质亟待提升,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亟待改善;农民培训活动相对较少,特别是非主导产业方面的培训活动更少,农民渴望技术,渴望增产增收;农民培训机构单一,力量薄弱。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推广、广播传媒相互关联环节薄弱,与农民培训的需求不适应;农民培训体系的师资水平要求较高,不但要求理论素质高,更要求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高;农民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与农民的生产需求有不对应的地方。

4当前农民培训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农民科技培训

继续加强“三进村”活动(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充分利用“科技入户直通车”、“流动的课题”、“冬村大培训”等手段,深入乡村推广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载体实施科技培训,扩大科技培训的覆盖面。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农民培训环境,稳步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4.2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培训意识

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较低,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很薄弱,政府和培训机构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和竞争意识,用知识和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在当前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化程度。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5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培训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从年开始到2011年,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的目标。具体实施"1225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即:培养1000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2000名农村经济管理(营销)人才,2000名种养能手,5000名能工巧匠。

二、培训对象、内容及方式

培训对象主要以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为主,重点加强对村干部、专业农户、农村经纪人、远程教育接收点管理员、复转军人、农民合作组织骨干和农村知识青年的培养。

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突出以下重点培训培养。特色种植技术培训,对苗木花卉、女儿茶、中药材、有机蔬菜和优质果品等特色种植业,进行种植技术和管理培训;特色养殖业培训,对奶牛、赤鳞鱼等特色养殖业,进行培训;农产品加工业培训,对以赤灵芝为主的*中药材、女儿茶等农产品加工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培养村干部、种养能手和各类协会骨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对农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农民进行培训;能工巧匠人才培养,对从事制造业、加工业、建筑业等方面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进行培训;农村党建和村级事务管理培训等。

培训方式主要针对农民比较分散、求知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采取进村办培训班、入户指导、基地示范等多种培训方式。

1、集中办班培训。搞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对全区4000个示范农户和156名农民科技辅导员重点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现有的各类学校为基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市场营销、计算机、面点、特色种植等八个专业的培训;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聘请专家教授,集中对农民进行科普知识的推广应用培训;举办农村财务会计培训班,每年对农村财务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实施"村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强农村实用法律知识、农业技术的培训。

2、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农业龙头企业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3、建立示范基地。每街道镇建立3—5个种植、养殖及加工方面的示范基地,为培训人才提供示范场所。

4、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组织党员群众收看远程教育节目。

5、工作现场培训。在建筑、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等工作现场开展技能培训。

6、组织参观交流。分期分批分产业组织优秀农民外出参观和学习。

7、编印农业实用技术手册。配合技术培训活动,编写相应的技术培训教材和农业信息,发给参训学员。

三、培训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

培训任务分解。按各街道镇农村人口数量,将培训1万人的任务分解到5个街道镇。各街道镇按照任务分解安排参训农民和培训场所。(附任务一览表)

落实责任单位。责任单位按各自职责范围组织实施,没直接责任的单位要协助组织实施。

1、种植技术培训

工作任务:编制教材及信息、安排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培训。

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科技局、团区委。

2、养殖技术培训

工作任务:编印教材及信息、安排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养殖技术、管理及加工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

责任单位:区畜牧局、区水务局、区妇联。

3、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工作任务:按照各单位职能,对村干部、种养能手和各类协会骨干,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知识培训。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务局、区畜牧局、区农机局。

4、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

工作任务:对村会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人才、农村经纪人及种养致富带头人,进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

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农机局、区科协、区教育局。

5、培养能工巧匠人才

工作任务:对建筑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农民进行培训,并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和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区劳动保障局、区人事局。

6、农村党建和村级事务管理培训

工作任务:利用党校、远程教育办培训班等形式,对村组干部进行培训。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局。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由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建设、财政、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农机、科协、团委、妇联等部门组成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培训工作的重点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责任。有关部门和街道镇要成立相应机构,有关村确定专人负责,并把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各农业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业务,制定细化方案,对本系统培养开发的农村实用人才建档管理,录入数据库。人事、劳动部门和科协组织负责落实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评审、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财政部门要积极落实培训经费;其他部门要按照分工,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的完成。各办学单位要加强教学管理,创造条件,保证培训教材、师资、场所、人员等落实到位。

2、经费保障。采取区财政投入一块、业务部门筹集一块、街道镇配套一块、办学单位资助一块、受训个人承担一块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问题。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6

一、强化农机培训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使用

我国政府为了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对于农民购置新农机的给予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同时各个地方政府采取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使用。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旧农机,新农机在日常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农民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接受新技术,而且容易操作失误或者未能采取正确的保养维护而使降低甚至是损害新农机的性能。但是通过农机培训,能够让农民接受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教育,了解目前新技术和新农机的特点,并提升正确操作使用、科学维护保养的意识和能力。

2.有利于保证农机的安全生产

目前,各种农用机械设备在农村地区当中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并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绝大部分的农机操作和驾驶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和系统的道路安全驾驶培训、机械常识教育以及交通安全法律知识培训等。所以导致农机操作和驾驶人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均比较差、应急处置能力薄弱,并且法律意识淡薄,这些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通过系统和正规的农机培训教育,不仅能够在技术方面提高其驾驶和操作技能,更能够在意识提高对安全驾驶和安全操作的重视。

3.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业机械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农机市场的繁荣。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农机产品的质量缺陷和农机售后服务的不完善。同时,由于农机市场潜力(钱力)巨大,许多质量低劣但是价格便宜的农机流入市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威胁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强化农机培训教育,可以让农民深入了解农机的工作原理、配件知识等,能够有效增强农民识别假冒农机的能力。此举不仅有利于维护农机市场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在降低了农民购买到假冒农机的几率降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县级农机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农机化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整体状况基本上能满足农机化技术培训要求,但总体水平不高,与农机化发展新形势及农机化培训任务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多年来农机校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步伐不快,教具、电教设备陈旧,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农机化技术培训的需求。

2.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有些是半路出身,动手能力差,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缺少专业性的培训,对新型农业机械状况了解很少,现有农机化专业技术知识滞后于先进农机化技术的发展,农机化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的更新。

3.目前的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与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的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抽象不直观,农民根本听不懂;有的培训内容偏重理论讲解,针对性不强,结合实际机具的演示操作、故障排除内容偏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培训效果不佳;加之培训的手段和方式陈旧,缺乏新意,多采用集中到学校培训,没有考虑农民在实践和交通上的不便,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农机培训工作需要创新

1.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农机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培训而让农民接受,并使之转化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的新成果重点是技术和机具两个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具,应该着力于先进、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而技术还应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机培训内容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着力,才能焕发出不竭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农机培训的科学发展;而传统的农机培训内容,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扬弃”态度,促进技术更新,实现新陈代谢!

2.培训的方式要有新举措,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和手段直接关联

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培训的技术不成熟,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大,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增多,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有新举措。可以采取定向委托培训(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学研用培训(基层农机培训主体或者农业发展公司),专家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厂家经销商、农机校一体化培训(农机技术普及)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

3.培训的载体要有新形式

培训的载体与培训的成果关系重大,而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县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或者是一些短班,这些培训载体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承载能力、创新能力也不高,培训的效果难以理想,要实现农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载体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首先,培训的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技术要成熟,教学形式和手段要优化,特别是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符合当地农业农机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在培训的载体上,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尝试和探索农村农机培训的经纪公司,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4.培训的水平要有新境界

农机培训是农机技术和装备推进的关键因素,培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机事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培训的水平要有新的境界。一、农机培训要与技术推进相结合,农机培训的目的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培训必须与技术推进相结合,要将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推而广之,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其二,农机培训要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好的经营体制可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农机培训应着力于农机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利用产业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政策优势和导向,促进农机技术、装备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通过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激发农机产业的潜能。其三,农机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其四,农机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农机培训这个市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市场,而是社会的需要。即农机培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农机技术培训成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形式,同时,农机技术培训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适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农机技术培训的市场需求就在于此,只有这样,农机技术培训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四、农机校发展和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机培训是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机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根底性任务。搞好农机培训,关于管好用好农业机械,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机手上岗前培训,进步操作技艺,对推进安全消费及进步经济效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让农机驾驶员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同时应该做好农机培训宣传工作,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性,使农机培训人员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增强农机驾驶员的自信心,通过面授、实训、远程培训与现场田间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教学和技术指导。

2.广开生源,顺应情势

生源是农机校赖以生活的根底,没有生源,其它任务就无从谈起。生源不足是搅扰农机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因而要采取实在措施增加生源。一要留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田检路查,根绝无证驾驶景象。三要广开办学路径,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制地发挥其作用。四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紧缩培训工夫,使机手在尽能够短的工夫内真正学会适用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实在加强学校的凝结力和吸收力。

3.深化教学变革,进步办学质量和效率

农机校要想方设法改进教学质量,进步办学程度,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要采取灵敏多样的培训方式,或集合培训,或送教下乡,或修训分离。本着学用分离,按需施教和重视实效的原则,加强理论教学,重视实际技艺的培养,教授农民欢送的保守适用技术。

4.加强部门合作

强化农机校、监理站、推广站及乡镇农机站的合作认识,建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农机管理零碎全体功能。

5.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培训市场的合作

农机校在搞好农机培训的同时,应利用学校本身优势,拓宽培训领域,量体裁衣展开多种技术和人才的培训。不受培训方式、内容和工夫的限制,倡导跨行业、跨地域联合办学,鼓励创办各类职业培训班、成人中专班、技工班等,构成多层次、多方式的教育培训格式,统筹统筹,分析发展。要完全改变依赖行政手段抓生源的观念,主动办学的观念,积极趿身人才培训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行业界线,根据乡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各品种型的适用人才。

6.改善培训基地设施,提高师资水平

加大对县级农机学校的资金投入,引进基层培训急需的教学设备,提供农机培训工作的硬件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才能使给学员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才能对学员产生吸引力。

7.培训内容紧跟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训内容要紧跟县级当下农机发展的需要,要努力解决农民朋友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朋友所接受,才能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在培训驾驶技能的同时,也要涉及农机的保养、维修培训和田间生产实际作业的培训。由于农机学校培训的对象是农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那些理论知识差的学员,要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需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常规教学与书本知识、实际事例、电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8.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机使用实际的认识水平,使农民同时享受购机补贴和培训补贴,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宣传“阳光工程”在农机培训方面的工作布置,以购机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以此带动更多地区的农机培训水平。农机培训学校要以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发展为契机,加强与工程管理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农机培训水平,促进县级农机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7

[关键词]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2-0297-01

引言

当前,虽然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与关注,但如何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培训,提高培训工作效率,这是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对该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本文选取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就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培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希望能为有效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启示与借鉴。

1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意义

1.1提高农民素质。对乡镇农业生产和发展来说,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乡镇相关部门的重视。做好该项工作能激发农民热情,促进他们综合技能提高,对有效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具有积极作用。培训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更新农民的知识,开发农民的综合技能,促进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改变,进而推动受训者知识更新、能力提高,提高培训工作效率。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乡镇愈加关注农民技能培训,加大在培训方面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努力农业种植上做出业绩。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农民综合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农业技术、制度、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具有网络化、现代化、个性化、终身化等方面的特点,它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因而越来越受到乡镇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2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对策

调查显示,目前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存在不足,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缺乏,培训主动性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2.1激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从乡镇农民现代农艺近些年来的培训经历来看,除了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提高任课老师综合素质,注重培训效果评价之外,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农民产生参v与培训的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2.2完善激励机制。培训老师的薪酬体系中,虽然有技能工资部分,但执行过程中都是由部门主管进行主观判断和确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难以公正、全面评价培训老师的技能和水平,制约农民培训积极性提升。因此,为转变这种情况,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中要构建各工作岗位的技能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期对农民开展技能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技能工资联系起来,有效激发培训的主动性。同时在晋升机制方面,也要与老师的培训工作相结合,让他们努力开展培训活动。

2.3加强培训考核工作。对农民都提出课程培训要求,只有在培训课程完成,并且考核合格,或者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之后,才能获得使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机会。对学习能力强,专业技能出众的农民,要给他们在培训方面以更多机会。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并发挥培训的激励作用,让农民更为有效的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4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法。为增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法,推动培训不断完善和可持续l展。创新并不要求每次都研究新的培训方法,而是根据每次培训工作需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并最大限度发挥这种培训方法的作用。还可以对现有培训方法进行巧妙组合,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对农民开展培训,实现农民培训的创新。开展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时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最大限度提升培训效果,提高部门工作绩效为目标。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比较多,培训任务繁重,每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农民开展农业产品、生产、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培训,多数情况下采用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然后采用笔试的方式检测培训效果,确保广大农民掌握培训内容。为实现培训方式创新,可以将课堂讲授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促进培训效果提升。例如,模拟农业种植的现场情境讲解农业种植技巧,加深农民的印象。还可以录制视频,系统全面介绍农业种植技术和流程等,农民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讨论,从而对这些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农民创设情境,让他们进行现场模拟,开展农业种植训练,并由任课老师指导,肯定其中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训练中改进和提高。采用这种将理论学习和视频观摩、现场训练相结合的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方式,有利于促进培训效果提升。

3结束语

本文对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进行研究与分析,所反映的现状与问题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普遍性。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工作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等都是大致相同的,尽管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完全相同,但本文所提出的改进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和对策能起到参考作用。总之,乡镇农业在规模上没有优势,而要生存与发展,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乡镇农民掌握有效的工作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乡镇农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丁佳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3(6),114

[2]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10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培训

为全面了解农民教育培现状,总结农民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探索存在的问题,近日,笔者以中方县为例,对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抽样调查了桐木镇、铜湾镇、铁坡镇的9个村81户农村家庭。

一、劳动力基本情况及培训现状

调查区域内中青年劳动力比重较大,农民受训人员不断增多,培训意愿不断加强,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要求。

1.劳动力基本状况

一是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多为30—50岁的中年人,16—30岁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随着农业效率的相对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必须进行转移;另一方面农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对青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被调查的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22人,占27%,初中文化程度的52人,占6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人,占9%。其原因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社会基础事业薄弱,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

2.农民培训意愿及参训情况

(1)农民培训意愿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呈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总的原则是便于学习、学会、市场前景好、能出效益。由于现各乡村还未全部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农民群众从事的种养业品种不一,再加上自身个人的兴趣爱好,因此对培训内容需求不一,但其目的都一样,100%的农民希望通过培训能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在培训时间、地点和培训方式方面,也较为统一,有90%农民希望在本乡村或就近的怀化城区以面对面或现场实习的方式进行短期或中期培训,同时希望能通过各种媒体迅速获得有关信息知识。

(2)农民参训特点

一是的农民参加培训的比重迅速提高。所抽样调查的81名农民,有51人参加过培训,参培比例达63%。其原因是政府强化了服务职能,将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纳入中心议程,加大了工作力度。二是农民参加培训的内容多为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较少。三是农民接受培训的方式多为在本乡镇村参加短期培训。由于培训的项目主要是实用技术,参加培训的多为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们的文化层次和家庭状况使他们不大可能接受教长时间,教高层次的培训。

3.培训机构

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所依托的培训机构主要是:县直相关部门(科技、教育、人事、劳动、组织、宣传、广电、妇联、共青团及涉农各单位)和乡镇(各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及村培训室);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及学历教育培训所依托的培训机构主要是县职业中专、农广校、劳动技工学校等专业培训学校。

4.培训机制

(1)每个村民享受县里统一规定的优惠政策

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全部免费,对独身子女户、两女结扎户、失地少地户、特困户等特殊群体参加本县职业技能培训予以优惠,对培训后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办理相关证件时,本人只负责工本费,由政府提供补贴,对培训后自主创业的成功典型,政府还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2)每个村实现了“三个一”制度

即有一个干部专职负责联系农民培训工作,有一块宣传栏随时农民培训信息,有一套奖惩措施督促农民培训工作。

(3)农民—培训机构—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府推动培训(具体负责规划的制定、统筹协调、补助培训资金、考核监督)——培训机构实施培训——(各相关培训部门、乡镇培训中心依托农技专业人才及本地的乡土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政府的指导配合下充分利用其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发挥职业技能和文化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选择参加培训。

5.培训典型

桐木镇:该镇长期以来,农民都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效益极为低下。近几年来为扭转这一局面,该镇决定从狠抓农民素质培训入手。经过认真考察,发现该村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农民也有零星种植的习惯,于是就选择了开展葡萄种植技术培训。为了使培训扎实取得实效,他们首先重点选择了有培训愿望,能在农户中起带头作用的农民参加培训。在培训中,他们请来了农技专家来田地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同时还组织参训人员到芷江高山葡萄基地参观,让他们学习先进经验,感受农村成功产业良好的发展氛围及广阔前景,从而增强发展的信。培训后,该镇又将培训教师的联系方式制成卡片发放给农民,便于农民随时向专家请教,同时还积极为他们提供资金扶持,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建立销售渠道。通过重点培训帮扶,该镇涌现出10亩以上的葡萄种植大户达30余户。该镇根据形势,当即又成立葡萄专业协会组织,吸收大户为协会会员,利用协会“土专家”的技术力量进一步推广葡萄种植技术。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风气蔚然成风。近几年来该镇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共培训农民累计达1000余人次,全镇90%以上的农民普遍掌握了该项优产实用技术。短短几年内,该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镇葡萄基地规模达3000多亩,现已注册了“湘珍珠葡萄”商标,销售总额达到1.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80元。

二、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原由分析

1.成效

一是实现了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形成了良好培训氛围。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科技素质提高了,种养技能改善了,农民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三是培养了一批大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四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培训中,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为改造和发展我县传统特色产业、优化传统特色产品品质,提升传统特色农业的产业层次,增强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原由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全方位的领导体系和工作班子,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并加大了经费投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中方县农民素质培训与劳务输出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从组织领导、经费落实、任务分配、跟踪服务等方面对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目标。并将该项工作发展情况列为对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发展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行“一把手”工程和一票否决制,严格奖罚兑现。县乡村三级都建立了有效的制约和奖惩措施。县里还确定了农民素质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农民素质培训专项经费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20万元,从县人民教育基金、中央转移支付计生费、全县党费等专项经费中各安排5万元,从全县预算外收入中安排1%,并根据县域内因重点工程建设征地而产生的无地少地农民的人数,按每人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在该重点工程指挥部或管委会提取工作经费用于农民素质培训与劳务输出工作。同时,还要求各办事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落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

(2)狠抓了培训实效管理

一是将农民素质与发展产业紧密结合,选准了培训内容,明确了培训方向;二是以培养示范户着手,充分发挥了榜样带头作用,加速了培训的进度;三是根据农民接受特点,注重了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确保了培训实效;

(3)延伸培训链条

强化了跟踪服务,使培训有了持续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民素质教育的权益还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国家《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以及《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等,为除农民以外各类劳动者的培训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2.资金不足是培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网络的建立,实验基地、培训场所以及培训的日常开展,包括专职人员的工资,培训资料费等,都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虽然我县明确了资金来源渠道,但毕竟财力有限,用于培训方面的资金远远还不够。对于很多农民所需的培训项目,因政府承担不了培训补助,农民又交不起费用而无法开展,导致培训项目的覆盖面很有限。

3.培训机构发展滞后,难以与培训的要求相配套和适应

由于该县是1998年新成立的山区农业县,各项建设全靠白手起家,条件非常困难。目前全县的主要培训机构如县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劳动技工学校及乡镇培训中心等都存在着经费、设施、师资跟不上发展所需的局面。此外,作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技服务机构在,在服务能力,服务机制方面也还欠配套。

4.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薄弱,使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缺乏从源头上解决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由于长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民素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及时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相应的支持与配套政策,农村教育与农村学生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严重被削弱,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非常低。同时,因农民素质不高,接受能力有限,使培训的层次也较低,这样导致农民素质培训更难形成良性循环,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更加艰巨,政府推动培训的成本也更高。

四、对策建议

1.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其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上,还完全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制订一部《农民教育培训法》之类的保障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法规,规定和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2.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

开展农民教育是一项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社会事业,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社团组织和农民都有对教育培训承担投入的责任。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决定了农民教育的投入主要还是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同时也要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支持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多元化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

3.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发挥其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一是政府应对专门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进行扶持,在办学场地、编制、人员上给予保证,并结合农民教育培训推广项目进行资金扶持。二是深化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改革。对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去提高效益为目标,进行制度和管理上改革,要探索出一条以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以产前、产后服务相结合新路子。要通过改革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克服“等、靠、要”思想,按照市场需求,农民的意愿去进行教育培训;以优质的服务,高超的技术赢得农民的信赖,从而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的传播市场信息,培训实用技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功能。

4.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在初中扎实实行以升学、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农村绿色证书教育。通过农村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逐步实现国家、地方、校本教材并举的灵活格局。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农村职业、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农村学生升学、进城就业和回乡务农打下坚实的心理和能力基础,逐步实现农民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使初中毕业或高中未能继续上大学的学生及农村中青年,结合自己农村或家庭的实际,进行一定时间(半年或一年)脱产的农村实用种养、经营务工职业技术等教育培训,教育培训采取低收费方法,让青年人学会一门或多门看家本领,掌握一种或多种致富技术或外出技能,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会良,刘永瑞.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2]何炳生,陈坚宁.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

[3]戴红梅.对新农村建设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6)

[4]付铁峰.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2007.37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9

关键词:农民;新农村;价值观;农民培训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下辖14个自然村,总人口约5.4万人。近年来,华明示范镇成为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也是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典范,被评为“全国十大和谐宜居乡镇”,2008年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展示区”。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需要,华明示范镇政府为农民的素质提升和再教育不断加大投入,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华明示范镇农民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为地方政府有的放矢地实施培训提供借鉴。

一、华明示范镇新农民培训现状

1.政府加大农民培训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为了有力解决东丽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东丽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把区就业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对建立公益性公司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成立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农村劳动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等给予资金奖励和补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不断补充完善原有文件体系的基础上,又陆续出台了《东丽区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及失地人员认定办法》、《东丽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就业再就业政策,对失地农民及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身份认定进行规范。华明示范街还积极利用区里政策,大力开展公共职业介绍,组建公益性公司、宣传自主创业政策、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等。

2.建立滨海就业培训基地,提升农民就业竞争力。针对全区农村劳动力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二、三产业劳动技能不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低的情况,区委、区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力度,在全市率先建立以培训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天津滨海就业培训基地,面向华明示范镇及其他街道,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专门的技能培训。“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28751人次,有26906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合格率达94%,培训后有23463人实现就业,培训就业率达81.6%。

3.区域联动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华明示范镇积极探索,开创出了“三区联动”就近就地让失地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的新路子。在示范镇规划与建设中同步科学地搞好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入住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预留出充足的就业载体。东丽区和华明街道通过相应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民对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的认识,为懂技术、有经验、会管理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二、华明示范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在对市政府开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工作的优惠政策进行调查时,35.73%人员表示听说过一点,33.87%的农民表示不了解,33.18%的人员表示知道。这可以看出,农民对培训的优惠政策是不了解的,也体现出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还发现有33.56%的人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66.44%的人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培训,这说明大部分的人员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培训覆盖面小,层次低。调查发现,华明示范镇村民对于培训带来的经济效益认识不到位;习惯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和家庭经营理念,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文化接受能力差。许多农民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富即安,对生活的期望,仅仅是满足于温饱生活水平。

2.农民对培训的积极度不高。在现阶段,农民参加培训,除了定向岗位培训由农民自愿报名外,其他的培训都是自发组织的。在没有培训意愿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将其称为“开会”。在问卷调查中,38.05%的农民表示如果有培训机会会参加,但同时38.75%的人员表示说不好。与此同时,29.51%的人认为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只有28.10%人员认为有些差距。由于华明示范镇村民经济条件较好,非工资性收入来源和渠道较多,造成村民就业意识不强,形成适合自身素质的岗位因条件差不愿干,想干的因自身素质不足又干不成的宁等不就或虽就不稳的状态。调查发现,未就业人员中近八成无就业愿望,如座落在空港的某国际知名企业因生产经营不断扩大,急需操作工500人,待遇也比较好,但虽经华明街劳动保障中心、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广泛宣传,报名应聘者竟寥寥无几。上面问题也意味着,面对投资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农民往往放弃长远利益,这些观念和思想阻扰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部分农民缺乏参加培训的原始动力。

3.部分农民对培训缺乏认同感。在问卷调查中,38.05%的农民表示,如果有培训机会他们会参加培训,38.75%的人员表示说不好。与此同时,29.51%的人认为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只有28.10%人员认为有些差距。可见大部分农民对培训缺乏认同感,即使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和工作需要有些差距,还是对培训工作存在不信任感。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农民作为社会地位低下的象征,大部分农民有自卑感,他们更愿意出去打工挣钱,希望以此脱离农业以及农民的身份,他们对通过培训实现农业创业,提高自己的收入持不认同观点。在收入方面,61.37%的农民是工资性收入,17.77%的人群是家庭经营农业的纯收入,17.54%是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只占3.79%。这说明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选择打工的方式,通过工资性收入支撑家庭。当前,农村务农的农民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强,对于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新知识、新工具缺乏动力,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现在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村多为老弱妇孺的局面将会形成,农村村民缺乏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阻扰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强农村新型农民的培训,将是农民和农村培训的一个新的课题。

4.部分农民的就业技能有待提高。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方面,有45.02%的人员认为专业对不上,23.22%的人员认为是没有工作经验。在寻找工作过程中,32.80%农民选择的是得到就业机构规范的服务,26.91%的人员选择的是得到自主创业的扶持性政策,与此同时,29.51%的人认为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工作的需要,28.10%人员认为有些差距。上面问题的描述也意味着,工作的农民就业技能不强,有待提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提高是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培训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不足,是现阶段农民参加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参与培训的单位比较多,比较杂,有些单位不具备真正的培训资质,或者是挂着有资质的牌子,或是参与培训的人本身水平不高。另外,培训计划粗糙,培训内容不佳,培训的内容比较多的限于就业常识以及安全生产知识,专业技术方面的内容偏弱,培训弄虚作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农民在就业培训中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华明示范镇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1.以转变农民就业观念为目标,强调农村与城市的紧密合作。在国家和政府积极推动就业过程中,我们应着重注意农民的就业观念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存在自卑、不自信等消极的就业观念。调查发现38.26%的人员通过亲友介绍工作,只有32.69%的人员会选择通过招聘会参加工作。与此同时,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城市化进程提速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向城镇化转变的过程中,还是认为自己和真正的城市人有差距,对自己持怀疑态度。所以,在对华明示范镇进行培训时,应注意转变农民就业观念,加强农村与城市的合作。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城市有责任也有义务提升农村教育发展。加大为农村服务的力度,加强对新型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就业的能力。城市各类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地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努力缩小区域内教育差距。当前推进“农科教结合”,要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对新农民培训中应加强思想教育,建立新型农民正确的培训观念,使其在城镇现代化建设中,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在对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和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对其生涯规划和生活意义的正确引导,建立失地农民正确的培训观念,提高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与实际挂钩。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内容面较窄,有脱离实际和功利化的倾向。培训重视社会生活常识和技术培训的灌输,轻视思想观念的更新,脱离政策法律、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环境保护等重点知识的教育;重视现有培训条件可能开展的以及上级布置的培训任务,轻视培训对象实际的培训需要,使得培训项目中的培训内容趋同或者在运用所学技术发展生产的同时,由于背离市场的需求或是因为政府的环保规定,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要根据特定培训对象实际的学习需求,并通过座谈、走访、专家咨询以及问卷等方式,动态的掌握生产经营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以及对于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需要动态的了解各行业、专业和岗位工种的劳动力供需情况。此外,还需要了解培训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知识水平、已有工作经验以及从业方向,在这些基础上判断培训对象具体的学习需求,并且确定教育培训内容的难易要求与范围,在培训的内容上实现从“我能做什么培训”转变为“我该做什么培训”;从“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的思路。确定教育培训内容还应当处理好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一专多能和多专多能之间关系以及职业技能与非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3.加强政府在农民培训中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农民培训过程中扮演着决策者和调控者的角色,是农民培训工作良好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对新农民培训过程中,应明确政府的组织和投入的主体地位,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支持农民培训。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农民培训,明确农民培训或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并协调其相互关系。我国应逐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培训的力度,建立保障农民培训稳定增长的内在运行机制,结束现阶段我国农民培训不成体系的现状;依据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规定各行政部门和相关培训单位的行为和责任,规范农民培训的内容、模式和行为。各级农民培训管理和负责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立法逐步规范农民培训的操作程序,在就业培训中心以及农村的培训基地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保障机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当地政府应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并对农民在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相关费用给予补贴;对学习热情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员,设立专项助学金,为其正常学习提供资金支持;设立技术推广项目资助经费,为农民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增收致富中的示范作用提供物质保障。此外,华明示范镇应当建立信息公示平台,及时而准确地向农民和社会公布培训对象、培训机构、资金补助和培训内容等实际情况,并同时公布举报电话,跟踪项目培训工作实际情况,接受全社会各级部门和人员的监督。政府应按照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建立有效的农民培训工作评价体系,完善农民培训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以后的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依据。

4.大力推行订单教学。针对当前农村城市进程化过程中,农村青年迫切要求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实际需要,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培训体系,提高农村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成为新型农民。首先,要科学规划。当前,农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最直接的途径是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全面推进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制定科学、长远、可持续的培训规划,要对农民实施终身教育计划,真正在农村建立起一套服务农民、技术先进、高效灵活、内容丰富的农民素质文化及工作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其次,全面开展订单式教学,地方各级组织应该搭建农民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平台,在农民中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人才培训体系。就企业而言,“订单式”培养可以帮助企业形成一支稳定的骨干队伍,如在华明示范镇附近有众多的明星企业,种养殖业、仓储运输、市政建筑、土方工程都是当地传统的优势产业,占地40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区、天津四联、宝钢北方贸易有限公司、空港国际汽车展贸中心、北方生态产业园等都已经落户华明示范镇,企业的进驻将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的就业,也是实现订单教学的主体之一。就高校而言,华明示范镇附件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天津职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都是可以就近实现订单教学的院校,这些都可以为新型农民提供专业的培训,为华明示范镇提供充足的培训资源。

参考文献:

农业方面的培训篇10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问题问卷调查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从动态看,农民工是指实现人户分离的、在地区之间流动的人口;从静态看,农民工是某一地区中没有该地常住户口而在该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民工培训现状分析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量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人民的生活,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和现有培训机制,对中国农民工的生存发展状况做出总的判断,进而探索出一条农民工培训的高效道路高效道路。笔者于2012年5月至7月在徐明高速公路项目所在地进行了实际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封闭与开放式相结合的问卷形式,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1份。笔者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农民工培训的参与程度。

7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0%,70%参与的是所在企业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大部分农民工对政府组织的培训评价不高,对企业组织的培训效果评价很好,他们所参加的都是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

可以看到,国家实施的农民工培训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急需从政策层面进一步研究培训方案以提高培训效率。

(二)农民工对培训的态度。

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强烈,绝大部分都期望受到职业培训。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培训时,绝大部分农民工都选择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当被问及你参加职业培训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时,绝大部分农民工都选择增加收入、提高技能。同时选择即便花钱也愿意参加培训的也占了不小的比例,达到80%,虽然愿意承担的金额一般都选择100元以下,但这证明了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渴望。

(三)影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农民工在选择影响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主要因素时选择的是:资金不足、没有时间。大多数农民工只愿意接受免费或费用较少的培训。对于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在承担培训费用参加培训和即时工作维持自身生活两项选择中,他们更倾向于后者。这与目前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收入不高有密切的关系。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休息日少、半数以上每天劳动8至12小时,这也严重影响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农民工对培训方式的需求。

由于农民工工作的特点,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资金有限。因此在被问到希望的培训地点时:80%的选择打工项目所在地,20%的选择户籍所在地。在被问到希望的培训方式时:60%选择现场实习,10%选择面对面授课,30%选择多种方式结合。从培训方式来看,农民工更乐于接受现场实习这种更加感性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

在被调查对象中,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占70%以上。可见农民工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导致部分农民工不能适应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而现场实习可以弥补此缺失,这些更加感性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对策分析

(一)建立以企业为培训主体的技能培训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结构复杂。他们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工作经历、培训动机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他们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农民工培训首先要考虑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如果被动接受与自己从事行业不相关的培训,将无法将知识或技能真正运用到实践,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提高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农民工都希望在工作场所受到培训。农民工培训不能只靠政府,不仅要让企业参与进来,而且让企业成为农民工培训的主体。企业为农民工培训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使农民工学到的技术理论及时得到实践,既能为农民工理论学习提供便捷的“实习”场所,又能提高农民工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为农民工在企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有效缩短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磨合期。而且企业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实践基地,可以省去培训机构租用实践场地和购置机械设备等一系列的开支,有效降低培训成本,实现农民工和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

农民工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及劳动者个人。其中,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农民工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考虑到农民工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在整个社会中属于低收入群体,必须建立农民工培训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力度。其次,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增强能使所在企业直接受益,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可见企业有增加农民工的培训投入的责任。

由于农民工是就业群体中流动性较大和转换性较快的劳动群体,导致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投资与收益不对称。对培训的投资动力不足,即使举办有关培训,也是尽量降低培训成本。这种情况需要政府给予用工单位及劳动者一定的补贴,确保农民工培训扶持基金落到实处。安徽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订的《安徽省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是指各级财政从年度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用于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稳定和促进就业的专项补助资金。该补助资金补助的范围涵盖了个人、企业及培训机构三方面,充分调动了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快形成了多元化的培训格局。但是补助的比例与企业的投入相比还是偏少,建议加大对企业的补助力度,同时从其他方面给予热心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的企业补助。

(三)重新定位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

各级政府都花大力气组织了职业技术培训评价却不高,但农民工对政府组织的培训,大部分人认为是在走形式,培训的内容不切实际。这主要是由于在培训工作的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缺乏广泛的实际调研,不了解农民工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把培训当成一种上级摊派下来的任务。主要依赖于社会培训机构,而相当部分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人员素质不高、责任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监督、培训效果考核机制不完善,从而导致农民工对政府组织的培训评价过低。

同时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理论知识的欠缺导致部分农民工不能适应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从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来看,课堂理论讲授占绝大部分,降低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兴趣,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因此针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特点,社会培训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培训政策、职业道德、就业形式、劳动保护、自身维权等通用性较强的科目。政府机构有关人员可以亲自授课,这些培训应该是短期的,具有全公益性质。

(四)严格培训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培训的质量。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准入制度的政策和行政法规,构筑了就业准入制度的基本框架。要让农民工参加培训,就要抓好就业准入制度的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2003〕79号)针对对于培训机构承担的财政补贴培训项目,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结业考核程序,加强对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和证书发放的监督检查。农民工考核制度包括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培训机构培训绩效的考核评估。职业技能鉴定是培训与就业的中间环节,也是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基础。同时,加大对通过行业培训已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农民工本人的补贴力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和各地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技能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应当看到,农民工培训工作仍然存在培训项目缺乏统筹规划、资金使用效益和培训质量不高、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及农民工个人在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培训体系科学化等各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参与,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同时,学术界要加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推进农民工培训制度化进程、规范农民工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共同促进我国农民工培训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程铭贵.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