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十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十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11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新账一起算,让该生既害怕又心中充满仇恨,亲情关系非常紧张。

三、个案处理

在辅导前,我认真地综合该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和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原因——情感饥饿,教育粗暴。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给孩子爱的阳光和温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做孩子监护人的工作,要求他大伯改变教育模式、方法,让孩子敬重他而不是畏惧他,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等。谈话中我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大伯的不满与仇视。他认为,在他大伯大妈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在家庭中没人关心他、爱他,都嫌他成绩差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很多体力活,干不好了偷懒了就挨打。他还说大伯怕他乱花钱,每天只给很少的生活费,有时会饿肚子,还落下了胃病。他说得声泪俱下,我的心也被揪得很紧,说真的我内心很同情他,但我相信关爱比同情更有效,于是我想用爱来唤醒他。

2、给予集体的温暖,找到体验幸福的方法。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是像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教育他唤醒他,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温暖、感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进来。他很能干很负责,我让他当劳动委员,每天早晨为同学摆放自行车是他最开心的事,我总是适时地肯定表扬,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他并关心他。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拉他表演节目,竟引来掌声阵阵,他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他这些年来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我进一步巩固成果,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我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给他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资助。我鼓励学生收集校园内的饮料瓶,卖的钱资助他,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既帮助了他,让他融入了集体,不再感到孤独,又找到了幸福。渐渐地他身上的小毛病少了,也注意起了形象,头发不乱衣服也整洁干净多了,同学主动找他玩。

3、关爱、教育、鼓励,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也给予他爱的阳光,引导教育他健康成长。首先我肯定他是个好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第二,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把他当朋友、亲人,给他讲我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往事,以及我如何自尊自强,努力学习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他。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退一步来说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了,也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因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4、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该生情况特殊,由于监护人不是亲生父母,没什么文化,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虽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大伯的苦心,让他明白大伯把他拉扯大不容易,这其实就是爱。另外,我通过与其伯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他们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伯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其次,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不能因为怕他犯点小毛病就饿他肚子,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我会帮你们申请特困补助。第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要求监护人经常与校方联系,共同监督教育孩子。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和被爱的幸福!

案例2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徐露,女,14岁,初一。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方面

(1)具有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

(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叫,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经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

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徐露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期在广东打工,基本上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文化很低,重养轻教,对于她的任何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都满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徐露养成了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三、个案分析、处理

(一)原因分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下,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她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通过我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大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她学习成绩非常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纵容她,使她逐步养成了爱撒谎、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致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是情感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归,使徐露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父母由于繁忙很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情感饥饿综合症。在学校里,由于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种不良品行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情感的缺失导致她缺乏对外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出现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处理策略

1、拿出热情,奉献爱心。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情,要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徐露的语文老师,对她的问题我不能坐视不管。课堂上我重视关注她,经常给她创造不同的表现机会,只要她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她表扬和奖励。课下,我和她做朋友谈心,给她指导学习方法。我认为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她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2、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她找回自信。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会,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徐露喜欢画画、剪纸,我就鼓励她出墙报,活动课时让她牵头策划,联欢会上让她表演。她非常积极做得很出色,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她作宣传,她有了成就感,开朗自信起来,笑容写在了脸上,性格也温和起来了。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要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徐露的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和他们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并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

(1)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全力满足她,会让她以为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这样必然会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一种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的不良意识,并且也不能培养她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错误,爷爷奶奶不要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因为一味迁就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而应该耐心教导,给她分析原因,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她改正。

(2)当徐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去解决,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可以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3)我还与她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改正自我,做个好孩子。

四、案例反思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徐露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活泼开朗有上进心,人缘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爱和自信就是给了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但是我要提醒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爱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孩子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家长要齐心协力,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做精致!我想我有信心转变更多情感上、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孩子。因为我爱学生,因为我还喜欢探索教育他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教育,更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2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身心发展亚健康。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家庭教育缺位,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一些儿童出现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逆反心理强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二是学业成绩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监管,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缺少学习动力,出现厌学情绪。部分留守儿童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母照样能在城市打工挣钱,觉得读书不读书也没啥区别,不自觉地陷入“读书无用论”。三是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道德约束缺乏,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行为偏差,有的甚至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四是安全隐患凸显。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不注意孩子的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在安全衔接上存在漏洞,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

二、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任务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3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21—0027—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这自然会活跃地方经济,带动社会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的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成为一个新的特殊问题。从近年来各地留守儿童的情况来看,他们心理问题严重,品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差,安全隐患多,是学校教育中最头疼的一件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单就从学校教育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健全工作机制

为使留守儿童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小组”,确立了“五主线教育网络”,即以“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主线,以“校长—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管理教育主线,以“党支部—少先大队—少先中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主体的辅导教育主线,以“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为主体的辅助教育主线。并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工作例会,总结上月工作,部署新的任务,制定落实措施。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每学期评选一次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并把留守儿童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

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

为了更加深入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各班认真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个人情况,包括思想状况、学习情况、身体状况、行为习惯等;另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

三、建立两支“”队伍

“家长”队伍由教师组成,校务会成员至少负责帮扶4名留守儿童,班主任至少负责帮扶2名留守儿童,任课教师至少负责帮扶1名留守儿童,“家长”要做到:每天一次学习辅导,每周一次与学生谈心,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哥哥”、“姐姐”队伍由学生组成,让优秀学生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帮扶照顾。

四、实行“三个优先”

一是学习上优先辅导,各班级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由任课教师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生活上优先照顾,班级对留守儿童要做到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三是活动上优先安排,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在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讲故事、文艺演出等活动时,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

五、拓展四个关爱渠道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成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人口中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有半年以上时间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所有未成年人①。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②,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与监护等多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近几年来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今年“两会”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他们举数字,说现象,写议案,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大声疾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孩子个人成长问题,也不仅是一般家庭私人问题,而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如果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及早得以解决,十年之后,将会让整个社会付出代价。”③

怎样才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呢?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以及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鉴于笔者多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现状入手,对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研究,以期为党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现状

我们先来看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几则案例和几组数据:

案例12004年,四川富顺13岁留守女孩小英被堂伯父怀孕生子④。

案例22005年,湖南新晃县一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14岁初一女生服药自杀⑤。

案例32005年,湖北勋县59岁的李爷爷病死在床上,由他照料的3岁小孙子兵兵也因此饿死在床上⑥。

数据12002年,湖北随州市曾都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审理的48宗案件中,留守女童遭犯的占1/3⑦。

数据2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②。

数据3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⑧。

…………

近几年来,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镇打工经商等,诸如上述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意外死亡,留守儿童自杀死亡乃至因违法走上犯罪道路等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危及生命安全;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欺负和侵害的对象;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轻视生命,采用投河、服毒等方式自杀;四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控,或因偷窃、伤害他人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变不离其宗,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父母为主体施行的家庭

教育对于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来自父母的管理和监护则是保障孩子人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地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

首先,外出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和监护,他们基本上是爱莫能助的。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⑦。这表明,父母外出以后与在家孩子的联系和沟通是少之又少的,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与引导,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有的甚至滑向犯罪边缘。

其次,临时监护人基本不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多达84.6%的孩子②由其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②。这表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得多,精神上关注得

少,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品行、心理、安全等方面更是很少顾及,致使留守儿童在安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证,不但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都较差,还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2.学校缺乏有效管理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的那样,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致,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兴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农村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等,对于自制力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镜头如凶杀、、暴力等引诱着年幼无知的留守儿童不加分辨地加以效法和模仿,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有的把拐卖或利用农村留守儿童当作谋取钱财的手段,有的把留守女童当作发泄淫欲的对象,给留守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关注和解决好他们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农村和谐稳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笔者以为,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既需要家庭、学校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来齐抓共管。

1.父母应切实履行教育监护责任,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

我国法律规定,养育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双方尽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如果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应当通过电话、写信、回家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亲情上多给孩子一些慰藉,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时提醒他们注意人身安全。与此同时,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一是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切实承担起教育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尽可能地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保护他们不受意外伤害;二是应改进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忌溺爱迁就,多加教育引导;三是应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和沟通,随时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实行寄宿制管理,举办家长培训班

农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一是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教给他们一些识别和应对诸如水火灾害、交通事故、房屋垮塌、山体滑坡、禽兽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技能、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寄宿制管理,让农村留守儿童统一在校园里吃饭和住宿,由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减少安全隐患;三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在节假日乃至赶集日,利用外出父(母)回家团聚之机,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免费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临时监护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祖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的职责。

3.社会应净化环境,实施关爱工程,开展结队帮护活动

社会各方面应密切协作,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出谋划策,多办实事,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一要净化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使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二要实施关爱工程。建议由关工委牵头,协调教育、共青团、妇联、公安、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种类型的结队帮护活动,关工委、妇联、团委可以分别组织和发挥“五老”队伍、社会各界妇女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独特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1+1”对子,开展“老少牵手”“争当爱心妈妈”“心手相连”等帮护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温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政府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改革户籍制度,加大财政投入

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他们能否远离各种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的党和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直接教育和监护子女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因家庭监护功能的缺失而导致的留守儿童伤害事件;其次,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借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校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以便学校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监管,以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注释:

①钟昭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张乐.20000000.那是农民工留在村里的娃[n].新华每日电讯,2007.

③曹显钰.农村留守儿童亟待关注――访全国人大代表汪春兰[J].安徽日报,2007.

④周俏春,邬焕庆.留守儿童遭摧残十三岁女孩做妈妈[n].新华社成都,2004.

⑤李伦娥.其实你们不懂我苦闷的心――留守儿童渴望更多的关爱[n].中国教育报,2005.

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老屋悲剧[n].2005.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5

笔者以湘中某县作为调研对象,对该县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问题开展了调研。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其中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留守儿童在中国留守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

某县位于湖南中部,为部级重点贫困县,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多,农村劳动力输出量大,农村未成年人口约30余万人,其中留守儿童至少有15.6万人。

据该县人民法院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统计分析:2011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结14件22人,2012年增加到42件56人,2013年持续增加,达43件73人。调查了解后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绝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充分揭示了某县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严重性。

二、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特征

1.犯罪类型多样,以侵财性犯罪为主

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但他们也想和别人一样去游戏厅、网吧、酒吧等地方消费。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不得不实施抢劫、盗窃等侵财性犯罪行为。

2013年底至2014年初,该县十五中、十四中在校学生遭遇拦路持刀抢劫的案件频发,一度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恐慌。经侦查,破获了一批抢劫学生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二三十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未满16周岁的留守儿童。

2.突发性、暴力性强

由于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受教育水平较低且法律意识淡薄,事先一般没有明确的作案目标和谋划部署,通常是因偶然事件而突然起意。据统计,某县2014年因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而被刑拘的共30人,其中10人为留守儿童。

3.团伙性犯罪趋势日益明显,成员低龄化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刑事案件中70%属于3人以上的团伙犯罪,且团伙成员低龄化趋势明显。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结伙作案、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恐惧感和孤单感。

三、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成因

1.是非观念模糊,自我管控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很不成熟。一是重感情、易冲动、虚荣心强。喜欢在同学面前炫耀、摆阔;意气用事,为朋友两肋插刀,易发展成故意伤害、盗窃、抢劫等类型犯罪。二是为了寻求刺激。由于分辨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稍被唆使就会跟着做坏事,且往往手段残忍、不计后果。

2.监护主体缺位,亲情观念淡化

实施监护的亲友往往因年龄大、农活多、文化程度不高、精力不够等原因,在体力和智力上无法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导致监护主体缺失;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易形成内向、自卑的性格,亲情观念淡化。

3.法制教育缺乏

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难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二是学校法制教育少或流于形式,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不懂法,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4.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日益兴盛,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电子游戏、书刊、光碟中加入庸俗、暴力、色情等内容,以诱惑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易引起留守儿童心理不平衡,而一些社会不法分子抓住这一点,为拉拢留守儿童“入伙”,往往采取免费提供娱乐项目甚至的方式进行引诱,留守儿童被金钱和物质“套牢”后,易成为他们实施违法犯罪的工具。

四、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关爱留守儿童,保护青少年,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留守儿童犯罪原因错综复杂,预防工作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

1.做好家庭教育,筑牢坚固防线

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全方位的介入,父母不能完全缺位。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应经常以电话或书信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在家陪伴子女的监护人应常与老师沟通,在关心子女身体健康与学习的同时,多了解子女的思想状况等。隔代监护人、委托监护人要联合村组干部共同实时监护,提升对儿童的整体监护能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强化学校法制宣传教育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应通过举办宣传展览和辅导的方式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防止社会青年骚扰在校学生,给学生一个安定的校园坏境。

3.加强娱乐场所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对涉及侵扰学校、学生的案件和教唆、威逼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活动,要及时查处和严厉打击,最大限度地保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建立留守儿童重点管控档案,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教育工作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6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2.开展主题班会、走进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让留守儿童学得安心,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3.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探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我们总结出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了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的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搭建起了对留守儿童“三多”“三沟通”班级管理平台。

三是,建成了对留守儿童学生“五个一”活动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是,筑起对留守儿童学生“十个一项目”的系统管理工程。

第三阶段(2018年9月—2018年4月),总结阶段。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

下面说说课题研究成效:

1.学校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有1人次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5人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人次获得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3人次获得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2人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2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12人次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交流或获奖。

2.学生成长得到了保障。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儿童,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家庭和谐得到维护。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社会稳定得到加强。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下面说说困惑或者希望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8

边城镇共有在校中小学生1000多名,其中留守儿童400多人,比例高达40%左右。长期以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亲单独外出务工或父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其中,与妈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相对比例比较高。爸爸妈妈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一般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1留守孩子的现状分析

1.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外出务工父母大部分回家探亲次数少,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自卑、逆反心理严重,不易沟通,对父母产生了距离感。有的只在金钱上弥补,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情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只要能挣钱就好,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1.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边城镇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约有200多人。隔代抚养,往往只关注生活,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

1.3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从历次学校考试成绩可见,有20%~30%的留守儿童成绩相对比较差,成绩排在后面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很多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相对比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不思进取、自觉性不强,厌学、散漫。

1.4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严重偏离

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话,我行我素。而且很多留守儿童交友盲目,习惯较差。他们心理出现偏差,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出现问题,甚至一部分儿童存在上学没意思不如去打工的想法。

2对留守儿童加强关爱的思考

2.1健全机制,发挥教育作用

关爱留守孩子,教育部门要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社区教育中心要建立留守孩子档案。通过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姓名、父母亲姓名及工作去向、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境等,包括留守孩子及其家长的优缺点、兴趣爱好等。

第二,为留守孩子设立“谈心日”制度。社区教育中心深入辖区内各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良好的品行和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与学校联系落实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职责。要求志愿者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等,让这些孩子深切感受社区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信任感,进而成为朋友。

第三,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阴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接受健康教育的同时各种“心思”也有地方倾诉,从而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四,因材施教,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确实实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搭建平台,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特长。开办青少年假日活动班,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活动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2.2加强沟通,形成关爱合力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第一,社区教育中心要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交流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与家长经常联系,通过校讯通集中提醒,针对特殊人员特定情况有针对性地向留守孩子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近况、心理健康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同时,也为孩子与父母亲的“准确”交流起好桥梁作用。

第二,注重与留守孩子的监护人的沟通。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社区教育中心要通过举办市民讲坛活动等形式来加强与留守孩子监护人的沟通。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利用社区家长学校网站,通过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材料,如《边城镇社区教育读本》等激发大家的热情,引导大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做好社区留守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和学习进步的引导者,还要做好他们生活的保护者。在关爱留守孩子的工作中,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与关工委、学校联合做到与留守儿童多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鼓励支持孩子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家访,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与镇民政部门和镇妇联合作做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上门走访,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总之,边城镇社区教育中心将继续努力,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多方面协调工作,从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去关爱他们,做好留守儿童的引路人和呵护人,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为和谐社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

[2]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Z].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8

【关键词】幼儿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200-01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已经越发重视,特别是针对幼儿园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但是这些留守儿童却在需要父母陪伴、教育、关爱、呵护的年纪离开父母的怀抱,与祖辈一起生活。因此,这样的儿童会更容易出现身心方面的问题。那么,怎样让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生活环境下积极健康地成长呢?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龄前儿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呢?就此,本人就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1.情感和心理健康方面

首先,需要谈及的是儿童的安全感问题。儿童的安全感来自于和睦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关爱,儿童会在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中养成最初的性格特征。反之,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儿童就会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情绪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其次,祖辈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仍旧停留于吃好、穿好的层面,极少会留意孩子在心理上的需要,或是一味的漠视,或是一味的溺爱,因此很容易造成儿童产生偏执、冷漠、不合群的心理问题。

2.习惯和道德养成方面

家庭的一个首属群体家长会通过自身的“言传”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继而使孩子懂得社会规则。此外,父母也是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身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和道德的最佳途径。反之,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容易造成他们存在生活习惯不佳、缺乏教养等问题。

二幼儿园教育方法

1.深入了解、建档建卡

许多的留守儿童都会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性格以及习惯上的偏差,因此,幼儿园应该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个人的成长档案,并且要在档案中详细记录儿童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因为这样的成长档案能够让家长以及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特征,并且可以根据每个留守幼儿的特殊情况予以关怀和照顾。例如,一些缺乏父母爱护的孩子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会显得特别调皮,这时,教师就应当给予一定的关心以及呵护,给孩子们以心灵上的安全感,与此同时,也要在行为上加以严格要求,真正地担当起一个“严父慈母”的角色。

2.专人负责、特别关注

留守儿童有别于其他孩子。在这一层面上,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幼儿园的教师要在掌握园区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下,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关怀,要对这些孩子倾注更多的心血和爱,在生活上要多地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要多地鼓励他们,要让这些孩子在父母“缺席”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爱。

3.参与集体、小组、个别各种活动

教师应当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学着敞开心扉。如可以组织“妈妈老师”的活动,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并帮助孩子们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的爱和思念,如可以开展“小手拉小手”的互动活动,针对性地让孩子们在相互帮助中进行交际和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们养成团结互助、懂得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4.加强沟通交流,与父母及带养人多以电话、书信(画画作品)等形式交流联系

可以利用打工父母回家探亲的时间,将留守儿童的父母和带养人组织到一起开展情感教育咨询,并传授多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同时,也着重强调隔代抚养应怎样去教育孩子,带养人应该履行怎样的责任。

5.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找到家的感觉,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并通过建立和完善责任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幼儿园的管理和教育水平。通过对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来帮助留守儿童。

6.举办留守儿童文艺演出、作品展等

孩子天生就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细心去观察和发现孩子的欲望兴趣点,并引导孩子仔细地去观察,从而去激发幼儿的潜能。幼儿的学习永远都是在游戏中完成的,例如,教师让幼儿在课前收集各种色彩的废弃包装纸,然后让幼儿尽兴地撕纸,并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想一想它像什么,再让他们比一比谁的想法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情感要从孩子的年龄以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给他们爱的同时,给予他们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做好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屹.2008年信阳市外出务工人员情况调查简析[eB/oL].河南省统计网,2009.5.5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9

[摘要]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建立留守档案、开通心理咨询渠道、共享教育资源、提供适时援助等都是一些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只要教师具有高级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理解、平等、真诚,走近家长,读人心,读社会,会倾听,一定能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共识,使留守儿童的世界充满阳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心理健康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目前2~6岁的“留守儿童”占幼儿园幼儿总人数的14.0%,其中,55.5%的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6.5%的留守儿童是母亲外出,38.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44.4%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7%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那么,留守儿童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又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呢?

1建立留守档案

在开学初,幼儿园各班级通过填写家庭联系册、家庭问卷调查、家长会、家访以及其他途径掌握了解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从中再筛查出留守儿童对象,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而建立较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我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样式如下:

2开通心理渠道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从心理上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名声”。社会上有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将留守儿童定义为时代的产物,归纳进“弱势群体”,太多的关注和议论使部分家长存在心理顾虑,以至于在正常与他人交往时或入园之后,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歧视或欺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说自己是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从小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有的是怕老师因为孩子是留守儿童不给予孩子关心或照顾等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家长个人心理上对“留守”的拒绝和对孩子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不太愿意填写老师发放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不乐意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专题讲座,不乐于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游戏活动等。在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尤其以祖辈的这种心态最为突出。

“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那就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考别人的问题是做好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地基础。要想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同理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既会教孩子又会帮助家长,能与家长沟通的教师才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既能同理学生又能同理家长,教师能和家长形成共识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身上所存在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先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入手,从“心”入手是开展工作最关键的第一步。主要策略如下:

2.1积极开通幼儿、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让大家正确认识留守儿童问题,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后,使教师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科学化,从而有能力建立幼儿园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2.2沟通是最优先的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络沟通都是途径和方法。日常工作中,教师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利用来园、离园时间、电话的形式、家长会、家教知识宣传栏、网络聊天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亲切地与家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加强心理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园信息,并注意留意家长的性格、心理状况、家教观念等,做到对家长情况心中有数。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感受到集体中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教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传递给家长之后,一般会解开这部分家长的顾虑和心结,向老师敞开心扉。打开了第一个大门,教师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

2.3关注留守儿童,实施科学教育,落脚点在幼儿,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掌握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教师摸清班级留守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观察了解这些孩子,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孩子个性特征、性格爱好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获得了家庭之外的幸福体验,在和谐的集体中身心健康成长。

3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智力发展、身体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其他儿童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笔者对黄冈老城区留守儿童调查和反馈的信息,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善于与人交往,不独占、不自私、独立能力强,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智力发展正常,与其他独生子女或非留守儿童并无差距甚至发展更好。幼儿园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鲜活事例,让其他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享这些教育的资源和成功的家庭育儿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借鉴和启示。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的现身说法:举行班级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幼儿园家长学校专题交流活动或举办育儿成功经验交流专刊,让家长主动参与学习;邀请优秀家长担任教育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上课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效果最大化。

4提供适时援助

“留守儿童”是社会现实,是有别于非留守儿童的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环境、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生活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使不同的孩子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使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援助”策略。尤其是在留守儿童中有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有的明显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缺乏安全感等;有的自私霸道如专横跋扈,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等等。而造成这些特殊儿童的原因与家庭环境和监护人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援助”方法,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家长建立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4.1观念上的“援助”。人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尤其是老年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孩子年龄小,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于是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可怜,对孩子给予无限关爱,把一切事务都包办下来,过分保护和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有的老人从安全原因出发,觉得孩子在自己手上责任重大,万一有什么事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于是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外出玩耍,缺少正确引导。说教、包办、溺爱、过度保护等等。

针对这些家长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家长学校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从理论上对家长进行引导,从为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案例进行剖析。②以年度评选“优秀爷爷奶奶”、“优秀爸爸妈妈”的形式,表彰科学教子的家长。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有科学家教理念,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③教师针对问题、针对个体,采取一对一专门指导。观念上的“援助”是最根本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援助。

4.2方法上的“援助”。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家访或电话,提醒孩子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经常用电话或其他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是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则要注意弥补另一半亲情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利用节假日增加相聚的次数。有的家长因独自带孩子,缺少教于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教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让家长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导致孩子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有的还可以让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孩子的活动,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学习观摩教师的教育方法。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法律权益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学习,得不到父母的照顾,相关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采取法律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人身安全等方面提出相应法律保护对策,旨在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习和生活都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受侵害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侵害留守儿童案件主要以人身损害赔偿居多,涉及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案、校园伤害案、在受雇期间人身被伤害案,特别是交通肇事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寻衅滋事、抢劫、、交通肇事等刑事犯罪,也呈多发上升趋势。

2、涉及留守儿童的刑事犯罪案件频频发生。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被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学校限制、剥夺留守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而引发行政诉讼案件,父母不肯支付留守儿童的学费而引发民事诉讼案件等,也有所增加。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的原因

1.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大多是家境贫寒,父母外出务工,从而寄养在爷奶家、外公外婆家、姑家、姨家或其他家,物质生活不会很随意充足,心理上也有隔膜。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的引诱而走进危险的陷阱。

2.受教育权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缺失还不是大问题,但留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不到位,有的孩子辍学在家,无人问津;有的孩子学习习惯差,无人纠正。还有一些贫困山区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无力提供符合标准的办学设施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即便能够入学,老师通常也无法详细了解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在家的学习状况,无法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3.爱的缺失

由于父母奔波劳累无暇顾及或长期不在身边,遇到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回答,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疑问叠加会加剧孩子自卑、抑郁、脆弱的心理。与接受父母监护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要么显得胆小孤僻、不爱交流,要么野性十足、没有规矩,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理,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频发,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4.法律意识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身体心理情感处在动荡不定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自控能力也较差,再加之监护人看管不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熏染引诱,染上打架、盗窃、、吸毒等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不法之徒的蓄意伤害

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道德沦丧,专打未成年人的注意。廉价雇佣童工、教唆儿童吸毒偷盗抢劫、引诱胁迫少女从事、贩卖人体器官等。都对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造成致命的伤害。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对策

1.完善监护法律制度。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规定了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委托他人代为监护其未成年子女,但应当明确父母必须是在万不得己的情况下方可委托他人监护子女,监护职责不仅包括支付足额抚养教育费用,还有定期探望、照顾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等义务。

(2)完善委托监护制度的法律规定。现在社会流行的委托监护主要是感情委托(主要是亲属、亲戚关系),而不是法律委托。法律对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也不详细具体、缺乏操作性。例如委托监护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法定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的权利义务等需要进一步明确。

2.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制定《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权益保护法》。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时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新问题。涉及社会与制度、法律与道德、责任与义务,事关收入分配、用工、三农、教育、监护制度与户籍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建议加快对不适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订、制定,如户籍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修订中,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教育、人身与财产权益,适时出台《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权益保护法》,以便更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加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