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9:16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65-02

一、民办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1.民办本科院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生力军,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好又多的建设人才,而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发展线。民办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安徽新华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把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积极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如2010年6月份学校委派骨干教师去部级示范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教学改革经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并要求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为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支持。

2.案例教学在相关学科的成功应用。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首创,哈佛大学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模式运用到mBa的教学后,培养了一大批商界名流。随后,该教学方式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采纳。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管理学等专业广泛应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如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学时,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许多活活生生的案例的讨论学习,巩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经济学作为商学院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课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济学同样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经济学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地揭示了一些经济现象,为更好地学习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经济学知识学以致用,案例教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为大势所趋。

3.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案例为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对初学经济学的人,面对着厚厚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学起来很头疼。实际上只要大家做有心人,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小到你买早点,大到国家的具体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无不与经济学有关。比如去年年底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就是我们身边的经济学案例。通过对下乡商品的特点的分析,学生会更好地掌握弹性的相关知识点。此次下乡的商品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享受国家13%的补贴;二是下乡家电基本是属于中低档商品,比如电视机,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彩电。究其原因是:(1)13%的政府补贴,相当于降低商品的价格,由于家电产品多为富有弹性的商品,可实现“薄利多销”,降价必然会大幅增加销售,从而使得家电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也满足了农村消费市场对家电的需求,可谓一箭双雕。(2)之所以选择中低档家电下乡,是因为中国农村大部分为中等低收入家庭,所以他们对高档家电的需求收入弹性小,而对普通家电的需求收入弹性大,而此时政府对他们的补贴相当于是增加了收入,所以他们会增加对此类商品的购买。即此次下乡的商品选择的是对农民来说收入弹性大的商品。这些身边的经济学案例,为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资源。

二、案例教学对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1.案例教学增进了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在现实经济学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在讲授选择的最优化原则时,下则案例教学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着自己心爱的车,经过一个车站,忽然看到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一开始学生会做出各种选择,有选老人的,有选医生的,有选梦中情人的,并且各自有其合理理由,但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得出的最优选择是:把钥匙给医生,让医生送老人看病,自己留下来陪梦中情人等车。这是所有人公认的最好选择,即最优选择。但是,最后还是有学生提出了质疑,如果医生不会开车,那怎么办?最好的选择又是什么?一轮接一轮的自我反问和思考,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经济学中的选择是带约束条件的选择,选择遵循的是最优化原则。同时,经济学又是通过假设这一约束条件让事情变得简单化,从而迎刃而解。

2.案例教学丰富了经济学理论,实现了知识创新。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从质疑到释疑,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认识到抽象理论知识的价值所在。比如在讲授需求定理内容时,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举例符合此定理的商品,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满足此定理,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找到不符合此定理的商品?通过“老板杯”的销售小案例: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家中国茶杯生产厂生产出了一批款式和质地都非常好的茶杯,取名“老板杯”,销售部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每个茶杯定价10元。但茶杯进入销售环节时,销量却并不理想。此后销售部又做了许多促销活动,或是将价格降到5元~8元,以期销量增加,但似乎都没有效果,到底怎么做才可以增加销量?按照需求定理,降价应该销售量会增加,可在“老板杯”这样的商品上似乎行不通。最后一个经济学家帮忙解决了问题:他让老板在10的后面加个0,即每个“老板杯”100元,最后销量果然大增。究其原因是:“老板杯”是体现老板身份的商品,对真正的老板来说,10元太便宜,无法体现他的身份地位,他不愿买;而对一般的消费者来说,10元太贵,他也不愿买,他宁愿买更便宜的杯子。通过案例的分析,学生会渐渐的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学习各种理论,总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实现了经济学知识的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几点想法

1.由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带队,各高校经济学教师积极参与,共同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教材。由于经济学起源于发达的西方国家,目前中国经济学教学中的大量案例,很多都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二手案例,到目前还没有一部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学案例教材。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经济学案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编写成功。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所以经济学案例的编写非常重要。经济学案例的编写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1)要坚持本土化原则,案例的编写要严把质量关,其中的观点和判断要科学合理,所以需要国内知名学者的指导和审核;(2)案例的编写工作量大,要取经去粗,需要大量教师的积极参与。知名经济学者和各经济教师群策群力,一定能够编好经济学案例教材。

2.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讨论学习,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目前各种网络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比如积极参加教育部举行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培训,可以有机会和著名经济学者面对面交流,可以和更多经济学老师探讨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增加知识储备;还可以通过参与经济学论坛的讨论,使经济学知识在碰撞中得到创新;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经济学者的博客,可以看到许多新的观点,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

3.经济学案例要与时俱进,要结合社会发展动态,关注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在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动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更新。因为以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经济学案例讨论,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关注。老师要能生动灵活地联系实际问题讲理论,联系热点问题讲理论,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4.案例教学形式要不拘一格,能为经济学理论学习服务的案例均可用。小平同志曾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案例,只要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理论均是好案例,可以是笑话的形式,也可以是寓言故事的形式,还可以是面试题的形式,只要通过此类形式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就可以用。老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断变化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消费理论时,可以开个简短的小型拍卖会,让学生切身体会消费者剩余会因人因地而异;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以辩论的形式讨论:“初恋总是最令人难忘的”遵循边际效用递减吗?让学生在辩论中更深刻的理解递减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即案例教学要不拘一格,要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颜家水.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雷玉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7,(24).

[3]王亚柯.论新时期如何上好经济学课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2

一、引入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在2011年4月,山东省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建业关于课程视频的案例介绍给了我们解除困惑的启发。我校从2011年5月起开始了对“视频案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初步形成了视频案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新模式,打破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提升缓慢的僵局,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校本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两课”视频工程,完善“六环节”研究模式

在视频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走过了“常规课”视频案例研究、“引领课”视频研究和“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模式的三个形成阶段。

1.“常规展示课”视频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自2011年上半年,学校借助“教师人手一机”和“班班通”硬件配备的东风,开展了“看自己展示课教学研究”的活动。把数码摄像机应用于课堂录像,实现了由“听自己课”到“看自己课”的转变。“常规展示课”视频工程的实施,使“自主研修”意识悄无声息地浸润到了教师心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主动研修、自我研修的积极性。

2.“名师引领课”视频

在“看自己课”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和“名师课堂开放日”活动与视频案例研究相结合,录制“学校名课”。“引领课”视频工程的实施既给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让教师产生成就感、幸福感,挖掘了专业发展潜力,也使观课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受到启发,开拓了教学思路,积累了成功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营建起“比”“学”“赶”“超”的教师专业发展浓厚氛围。

3.“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

我们将“案例课教学研究”与山东省远程研修模式接轨整合,构建了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视频案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遇到的各种具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形成将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发展融为一体的“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1)确定课题,执教人备课;(2)执教人说课,同伴研讨并改课;(3)试讲,观课并录像;(4)评课议课(录像),再改课;(5)第二次讲课,观课并录像;(6)再次评课议课(录像),整理资料,并将教学案例、案例纪实、案例资源整合成案例打包。这是一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自主发展、全员提高的研究过程,教师由单纯的教书匠开始向教研员的角色转变。

三、践行视频案例研究,注入教师专业发展活力

“视频案例”校本研修模式,教给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方法,唤醒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赋予了教师研究与成功的快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契机,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以听听课、看看录像、评评课为主要形式,对实践层面关注较多,对理论层面的思考较少,难以深层次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视频案例研究使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改观。首先,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立竿见影的改变,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快速夯实。其次,视频案例可以使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有新的发展,通过研究专题的确立、教学设计的修改、相关理论的学习、专家及同行的剖析、案例问题的思考等,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2.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基点,丰富了资源库建设

我们将“学校名师”的教学经验分学科进行了整理,每学期都评选出优秀视频案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学校的资源库,为教师留下专业成长的足迹,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以视频案例研究为载体,加强了“草根课题”的研究

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捕捉课堂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确立了自己的草根课题,正是这些草根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4.以视频案例研究为抓手,加快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制作视频案例的过程中,学校从帮助老师总结教学经验入手,积极挖掘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个人教学经验介绍和教师点评等程序,把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录制下来,作为成果在各教研组之间观摩、交流,让所有教师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进行视频案例研究与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全面提高的过程,有效加快了所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我校依托“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3

郑州铁路局党校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案例教学法符合新时期我国企业党校教学的需求,与我国企业党校学员相切合,是实现我国企业党校教学课程开展目的的重要方式。企业党校课程教学人员要保证案例教学设计具有真实性和引导性,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要适当的安排企业党校培训人员的规模,并且科学化的对人员的座位进行安排,创建良好的党校学习氛围,最终还要对党校案例教学开展进行相应的评价,对于受训人员的培训质量进行评判。本文就是对案例教学法在企业党校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浅显分析,希望对相关的教学人员有所帮助,提升企业党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企业党校教学;实施

0引言

案例教学方法在企业党校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以往企业党校教学的开展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党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太过于老套,只是死板的讲述相关的知识,培训人员被动的接收,导致企业党校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将培训人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案例教学的运用能够对此不良状况进行有效的改善,使得培训人员在问题的探索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且懂得如何运用。

1企业党校教育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1案例教学方法符合我国新时期企业党校教育培训需求企业党校课程开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使得培训人员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企业党校教学课程开展注重培养培训人员的能力,在企业党校实际教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以该内容为教育的核心,将对培训人员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有效的融合,不仅仅需要企业党校受训人员对于理论知识能够良好的掌握,同时,还需要切实的提升受训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其能力的提升,这是我国企业领导行政人员提升行政力的必要需求。企业党校教学的开展需要牢牢的抓住这一点,使得企业的受训人员能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企业党校课程的开展并不是某一时间,或者是某一阶段需要落实的内容,而是需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的,案例教学方案应用案例进行教学课程的开展,与企业党校教育培训需求完美契合。

1.2案例教学方法适应企业党校受训人员的特点目前,企业的领导队伍有着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很多企业领导人员本身具有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十分的良好。一些领导人员不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具有深厚的经验累积。对于这样的人员进行培训工作的开展,仅仅依据以往的填鸭式的企业党校教学方式,是不能够满足培训人员的需求,同时,与学员具有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对此进行有效的改善,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全面的调动受训人员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将学员的思维高速运转,将学员本身具有的创新能力运用。我国一些企业党校教学课中已经引入了案例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成效[1]。

1.3案例教学方法是企业党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以往企业党校在长期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一套与企业发展企业党校教学课程相符合的教学理念,以及党校教学课程开展的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企业党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党校受训人员的实际需求。具体的阐述,就是企业党校教学的教学方式太过于老套,教学方法并没有体现多元化的特点,受训人员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很多受训人员甚至对党校教学课程的开展存在严重排斥的心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实现企业党校教育目的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案例教学设计和实施

2.1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基础。选择好的教学案例,对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党校教学课程的开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同时案例涉及到的内容要十分的广泛,并且案例要具备高度的综合性,使得企业党校学院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教育知识的重点,并且获得重要的教学信息。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保证案例具有真实性,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转变为企业党校的教学资源,使得培训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情景转变,由教学课堂转变为案例生活情境,使得受训人员站在第一角度去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积极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所以,教学案例必须要具备真实性,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考虑受训人员的实践,站在学员的角度确认教学案例选择的合理性[2]。

2.2案例教学实践淤受训人员的规模以及座位设计。受训人员的规模和座位设计,对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党校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能够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同时,也关系到党校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良好互动性。受训人员的规模必须要控制在三十人左右,学员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教学课堂问题讨论的效果。座位的设计要打破传统党校教学模式的限制,可以应用分组的形式,也可以将学员以U型排列,党校教师可以与每一个学员实现良好的互动,也能要学员感觉到教师对其的重视,能够加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提升教学成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于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党校教师是教学课程开展的引导人员,要给予学员更多的鼓励和激励,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激发,使得学员对于企业党校课程学习的热情一直得到保持。教师在实际课程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每一名学员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尊重学员在党校课程开展中的主体地位,不能限制学员的思维模式。盂做好教学评价。教学课程完成后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党校教育人员要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寻导致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对其进行有效改善,下次教学课程开展要极力避免。对于学员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全面性的了解,对于其中的薄弱环节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此作为后续课程开展中需要注重的关键内容。

3结语

案例教学方法在我国企业党校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与学员自身的特点,企业党校教学课程开展的需求相符合,对于实现企业党校教育培训的目的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需要党校教师不断的加强教研力度,使得案例教学方法在我国企业党校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加的广泛使用,将案例教学法具有的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法;探索

随着高职院校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填鸭式的教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倾向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仿真的实景,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所以高职院校中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认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接受知识的模式太单调,学生也只是一味的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而不能够去实际运用,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轨[2]。所以目前的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启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美国的哈弗大学最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要求在运用该模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要进行互动,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收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只是单方面的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并且通过真实的企业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理解到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情景中,反过来可以更好的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案例,一般都会有很明显的特点。案例一般会覆盖到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通过课堂上教师讲解案例,学生来分析案例可以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贯通,从而掌握到一些重点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还可以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所以通过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案例教学法

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使得教师的角色得以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则是案例讨论的主角。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与学生互相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探索和运用在90年代末我国逐渐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案例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然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一般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案例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要对学生讲授必要的一些理论知识,因为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案例进行理解和分析,才能对案例进行讨论。例如在学生针对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评价这样的案例时,就应该已经掌握了Ge矩阵模型分析和生命周期等基本战略理论知识。

2.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准备

在学生有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储备后,教师就要开始选择案例教学的合适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可以展开讨论和思考。比如当学到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知识点时,可以选择海尔多元化的战略这样的案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找案例的关键因素,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3.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向学生讲解案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比如选择一个家电行业内部竞争结构的案例时,可以选择苏宁电器在内部竞争过程中是如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成熟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

四、小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课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礼伯.《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168-169.

[2]葛成唯.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3,(44):77-78.

[3]李磊,徐雨森.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探讨与分析——以“沈阳机床跨国并购德国希斯”案例讲解战略联盟[J].中国商贸,2013,(26):69-70.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库;案例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的课程。建构质量较高的案例库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建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基础”课案例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增强教学效果;有助于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本文结合笔者参与“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实践,对“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做如下内容的探讨。

一、高度重视案例库的建设

“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对于开展案例教学、加强“基础”课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工程的有效落实,需要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院、系以及教务处、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的相关领导都应当相互配合协作。在经费保障、规章制度、技术支持、师资培训等方面切实保障“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高校各方力量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基础”课精品课程负责人应该直接主持和管理案例库建设,组织案例库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防止出现精品课程缺乏案例库的现象。此外,构建“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不仅需要精品课程负责人与参与成员的重视,还需要要调动全部“基础”课任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案例库资源优势,从而进一步地推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

二、规范案例入库的流程

为了确保案例库建设的有序进行,为了确保入库案例的质量,需要规范案例入库的流程并严格遵守。“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入选流程如下:

确立案例主题。按照“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与各章节教学内容来确定案例主题。“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成为我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收集案例原始资料。“基础”课案例的收集主要有从现成案例中选取适合案例、加工整理报刊电视网络等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事迹素材、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编写新的案例的三个来源。同时,要以收集近两年内的资料为主,以保证案例的时效性。

编制案例。不论何种类型的案例,都要按照统一的组成结构和格式来编写,即应包含案例标题、案例正文、案例问题、案例评析、教学建议等内容。同时案例叙述语言要生动精炼,案例文本长度要恰当,以小型案例(1000-3000字)为主,以大型案例为辅。

评审案例。案例的评审筛选应由“基础”课精品课程负责人与案例库建设成员依据目的性、客观性、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时效性等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共同讨论决定(否决或修改或通过)。只有符合标准的优质的个案才能进入“基础”课精品课程的案例库。

案例入库。选定的个案要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格式上传到“基础”课精品课程网站的案例库中,同时要按照案例库技术指标对其进行加工、转化、优化等技术性处理,将案例资源加以整合建成案例库。

上述步骤,基本完成了“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但为了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案例库的资源,还应有最后一个环节——案例库的共享和动态更新。不论是本校师生还是外省外校的师生都是可以共享案例库资源。同时,要有专人对案例库定期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对案例库进行扩充、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案例教学的需要。

三、多方合力共建案例库

要建成一个持续的案例来源系统,需要具有一支强大的案例采编队伍。“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采编队伍,应是以精品课程建设成员为主,非课程建设成员的其他“基础”课任课教师、本校学生、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可以提供案例素材的非学校人员等多方力量的共建队伍。“基础”课精品课程的建设成员往往都是本课程的专家或优秀教师,他们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善于分析解决问题,能够将案例素材中蕴含的理论问题加以提炼、概括,编写出优质的案例,理应是案例采编的主要人员。其他“基础”课任课老师虽然不直接参与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但他们作为一线教师,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到更有价值的案例,同时也可以在运用案例教学中发现已有案例的不足,从而推动案例库的完善。同样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人员可以提供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真实案例素材,有助于编写出新颖的高质量案例。

此外,我们还应鼓励本校学生积极参加案例的编写,大学生作为“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学习讨论案例的主体,也是案例库建设的服务对象,因而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青年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心态开放,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案例会有多层次的多元思考,这些想法可能是教师也未曾考虑的,学生的参与可以增加案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完成实践活动或作业的方式,可以发动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搜集案例材料,既可以减轻教师搜集材料的负担,提高教师编写案例的效率,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搜集到身边同学的或学生关注的热议的案例材料,从而丰富了案例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缺乏采编案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生采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编制案例,必须经过教师进一步的加工整理,才能充实到案例库中,保证“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质量。

四、完善案例库建设的保障系统

“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首先,资金保障。建设“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耗时耗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获取案例原始素材的调研费用、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费用、案例的编写开发费用、案例库管理和维护费用、案例师资的培训费用以及外部联系费用等。案例库建设是多环节的长期过程,很多琐碎的工作是无法量化无法物化的,因而学校层面不能只是按照其他科研经费的报销流程,出成果后凭发票报销,而应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评判所需金额并确保资金到位。

其次,制度保障。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如案例入库标准、案例评审制度、案例采编激励制度、案例反馈制度等。根据当前案例库建设的实际,需特别强调的是案例采编激励机制。目前,案例编写既不能算工作量,也没有相应的奖励,对教师职称晋级评定也没什么价值,案例写好写坏都一样是免费劳动,很多高校教师都是出于完成任务被动的开展工作,严重缺乏编写案例的热情,如此很难建成高质量的“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因此,高校应该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和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案例资源研发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案例采编人员激励机制,包括科研评价体系的健全、案例编写奖励机制、案例采编者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等,调动“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采编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不断发展。

最后,技术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也必然需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包括案例库内容上传、案例库网页的优化、案例库的共享与应用、案例库的维护和更新等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很多“基础”课案例采编人员虽然采编能力强,但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则可能不足。因而,“基础”课精品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就需要学校网络技术中心甚至校外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支持,实现案例库的数字化、技术化,增强案例库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殷荣.刍议军队政治工作教学案例库的发展和完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6).

[3]张晓,闫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库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案例式教学;DSp

一、引言

《DSp系统开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卷积、相关运算、频谱分析以及滤波器设计等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硬件知识和软件编程基础。该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的课程繁多,每门课程课时有限,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另外,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以工科通识类课程——DSp系统开发为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探索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DSp系统开发课程特点和问题分析

《DSp系统开发》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应用型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DSp系统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开发平台;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FFt、FiR等);DSp汇编语言、C\C++语言和CCS开发工具。同时要求学生了解DSp器件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熟悉DSp器件的基本原理,总体结构、指令系统和寻址方式,学会DSp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了解tmS320系列中1至2种芯片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DSp实现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如完成FiR滤波器、FFt算法、实时小系统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感觉硬件结构复杂,寄存器多,理论难度大。笔者从事DSp课程的教学十余年,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倍感电子技术行业的发展之快,软件不断升级,芯片不断完善,性价比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扩大。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学生学习DSp这样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课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DSp系统开发》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12学时。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分析该课程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以案例式教学为基本单元,以实验室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应用技能。

三、DSp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探索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交流和研讨式分析,以达到利用案例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案例教学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功地应用在很多学科领域。DSp技术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本文提出采用以下方法实现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索。1.DSp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组织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过程包括:案例的搜集和整理阶段,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阶段,案例的总结归纳。其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DSp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将一些有趣的DSp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使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知识趣味化。针对本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DSp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了四个典型案例,制作教学课件,具体案例包括:存储器模块(寻址方式),FiR滤波器的DSp实现,FFt算法的DSp实现,任意波形发生器设计。我们对案例教学的整个环节进行总结,包括知识点的归纳、编程语言的使用、芯片内部结构的学习等。2.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本节以“案例三:FiR滤波器的DSp实现”为例,进行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该节内容包括以下四个知识点:FiR滤波器的基本理论;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FiR滤波器的matLaB仿真;FiR滤波器的DSp实现。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讲解环节、自学环节、答疑环节。(1)讲解环节教师对学生讲解准备的典型案例,首先进行知识点的串讲(FiR滤波器的基本理论,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FiR滤波器的matLaB仿真、FiR滤波器的DSp实现),然后提出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如matLaB仿真获取的滤波器系数文件如何导入DSp的汇编程序中,最后安排本班同学进行课后学习和分组讨论。其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13级共42人,分为6组进行讨论,要求各组学生认真准备,积极讨论。(2)自学环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疑难知识点进行资料查询、搜索、组内讨论,整理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3)答疑环节学生自学完成后,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进行集中讨论,由小组长汇报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其他组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提炼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整理进行讲解和补充,启发学生思考,以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3.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案例式教学后,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独立考核试验——“FiR滤波器的DSp实验”,具体实验要求:两组完成32阶高低通FiR滤波器的DSp实验,两组32阶带通FiR滤波器的DSp实验,一组32阶带阻FiR滤波器的DSp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阅读和修改程序,正确设置断点、探针,获得最终的实验仿真效果。例如,高通滤波器的仿真效果如下图所示,其中图(a)为输入信号的频谱图,(b)为输入信号经高通滤波后的输出信号频谱图。该实验效果说明进行案例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更加灵活。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需要,研究应用型课程“DSp系统开发”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DSp系统开发课程特点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该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活动实施,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高校应用转型需求。

参考文献:

[1]洪波,王秀敏,徐明彪,等.基于创新理念的DSp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

[2]张新平,冯晓敏.重思案例教学的知识观、师生观与教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

[3]李晓琴.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

[4]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

[5]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04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案例库

结合案例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是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任课教师的共识[1-6]。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显著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尤为突出。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也切身体会了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制约。本文将系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及其破解路径,以期有助于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

基于实施案例教学的客观必要性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程度地安排了案例教学,但客观而言其总体成效并不理想[7]。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任课教师为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主观上对实施案例教学有所抵触,进而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诸多现实障碍的客观存在也不容回避。当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通常面临以下四方面的现实障碍。

1.案例资源稀缺。

目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普遍面临选择面有限、案例资源稀缺的制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面临现实的职称晋升压力,信息渠道也较为有限,故而出于精力、时间及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不愿或难以自行设计教学所需案例。另一方面,尽管有公开发行的案例教材,但教材本身较为稀少,从而所能提供的案例总量也非常有限,并且部分案例还存在直接取材于国外进而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情景相脱节或较为陈旧,等等问题。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有所不足。

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大多都是在取得管理学或经济学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后直接开始从教工作,他们接受过相关学科的系统教育,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满足课堂理论讲解的需要。但由于多数任课教师既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也未接受过有关案例教学的系统培训,因此案例教学能力普遍不足,而这必然会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带来实质性影响。

3.课时有限。

依据所涉及的领域,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基础模块、通用模块以及特殊模块。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基础模块部分、通用模块部分和特殊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分别需要10~12学时、32~36学时和4~8学时。目前,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常被安排为40或48计划学时,故而即使将特殊模块部分设置为自学内容,现行的课时安排对满足基础模块和通用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仍稍显紧张。在此状况下,如果要适量安排案例教学,就必须精简课堂理论讲解,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而这往往又会引起习惯于完全跟着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学习的部分学生的不满。实践中,多数教师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顾忌,权宜安排案例教学。

4.合班制上课。

受前些年扩招政策的影响,普通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规模均有大幅提升,从而也导致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资源的相对紧张,合班制上课由此就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常态。在合班制上课的背景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为控制小组数量而增加组内学生人数,就会大幅增加小组内的组织与沟通难度,这不仅直接影响组内合作成效,也必然会引发更多的“搭便车”现象;如果合理控制组内学生人数,则小组数量就会大幅增加,而这不仅加大了课堂讨论环节的组织难度,也会导致在这一环节上耗时过多,甚至于最终仓促收场。因此,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和驾驭能力,则在合班制上课基础上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比传统课堂讲授更差,从而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

二、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成效的相关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多方现实因素制约着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而且部分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改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课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只有正视现实、创新思路且多方努力才能有效突破当前案例教学所面临的困局,而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又是重中之重。

1.创建并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的适宜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选择空间。故而,任课教师要摆脱对外部案例的单纯依赖,着手构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笔者认为,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可借助下述两种路径:

(1)直接吸纳或适当修改后吸纳公开渠道中的现成案例,包括案例教材、专业性案例网站或相关机构的开放性案例库中的适宜案例;

(2)通过信息调查、资料加工及整理,设计编写教学案例。尽管后一种路径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但客观而言自身所编写的教学案例的适宜程度也通常更高。需要强调的是,鉴于实践中企业对实地调研往往较为排斥或者持谨慎态度,且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也相对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可综合利用诸如和企业开展横向科学研究、进行针对性的实地调研、查阅企业网站及其所的公告或报告、关注专业机构和相关媒体的研究与报道等渠道收集案例编写所需的各类基础资料。此外,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调整,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案例库。

2.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

面对计划课时相对较紧的制约,笔者认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首先,任课教师必须摒弃本科案例教学可有可无的理念,认识到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其次,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比例,明确案例教学的设置环节;第三,合理组合安排案例,建议在各职能模块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安排相应的专题案例,如在招聘与甄选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招聘或录用决策案例,在考核与评价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绩效考核案例,待课程理论讲授全部结束后,再安排1~2个综合性案例。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此种案例教学安排思路不仅满足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时较紧的现实制约,而且也符合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案例学习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逐步提升其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

规范的案例教学流程包含五个基本环节,即发放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教师评价与总结、撰写案例报告。在上述五个环节中,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组织成效。在合班制上课的现实条件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如果简单遵循规范流程实施案例教学,将会面临两难选择。故而,笔者认为任课教师需要正视现实、优化流程,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而创新与优化的关键就在分组讨论和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间增设组间预讨论环节。教学实践表明,组间预讨论环节的设置可以将多元化的观点碰撞与融合环节前置,从而大幅减少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的时间耗用。在组间预讨论环节,应以2~3个小组为宜组建预讨论小组群,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自由组合。同时,在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任课教师应明确要求以预讨论小组群为单位进行陈述,鼓励不同观点及补充性发言,并严格控制重复性发言。

4.多方努力提升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与组织秩序,并实质性地影响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都必须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能力欠缺的严重影响,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切实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笔者建议,可以考虑综合利用以下几种路径: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利用假期与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通过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制定措施支持任课教师接受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培训、到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标杆院校观摩学习等,促使任课教师深刻理解并系统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建立校企间较为稳定的科研基地,为任课教师创造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实践调研与业务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客观而言,上述路径的实施都会要求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也.基于案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5,(18):205.

[2]付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人力资源开发,2015,(16):139-140.

[3]李灵芝.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5):37-38.

[4]蔡小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1):49-51.

[5]陈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175-176.

[6]帅力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55-57.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8

关键字:高校课堂;活动―角色;案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26-04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课堂,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C.C.Langdell,1870)首创案例教学,随后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研究所所长多哈姆(w.B.Doham,1919)继承并推动案例教学思想的发展。自1870年哈佛大学率先使用案例教学以来,哈佛商学院的所有课程都用到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而肯尼迪政府学院60%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学习100―140个案例[1]。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的思想传入我国,随后在我国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高校课程中广泛应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对我国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操作模式和方法,影响着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也为推进高校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前期基础。因此,从总结当前高校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模式创新的思路和路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当前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主要模式及其弊端

哈佛商学院定义案例教学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2]。在我国,案例教学已经不仅限于对工商管理案例的讨论,而广泛应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教师讲授型、学生主导型和师生互动型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

(一)教师讲授型

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多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型,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理论内容的需要,自主选取案例,并在课堂上通过案例的引入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的一种模式。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模式实质是教师课堂讲授的一部分,区别于传统的理论传授,增添了案例部分的讲解和实践的内容,意欲辅助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仍具有教师主导和单向传授的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

在案例选择、加工、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单向传授案例的相关内容,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种模式的案例教学,通常选择较短的案例来配合知识讲解,具有传授效率高、突出知识重点的特点。就案例组织而言,由于教师对理论知识点有清楚的了解,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引入案例辅助教学,最大优势就是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讲授型模式的弊端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案例缺乏熟悉度,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方面,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讲授型的模式下教师单方面主导案例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师制作案例、修改案例、设计问题、剖析案例、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案例缺乏了解,参与度较低。为此,部分课程的教师,通过课前发放案例材料,课中提问的方式试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由于缺乏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参与效果也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熟悉和参与效果,便成为教师讲授型案例教学改革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主导型

教师讲授型案例教学模式改进后的一部分课堂形成了学生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模式,即在较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作为教学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介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种模式相对于前一种模式而言,学生代替了教师成为案例教学活动的主导,其参与意识和效果都大大提升。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模式,最大特征在于学生对案例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表现为由学生组建案例小组,自主搜集、选择和加工案例,课上完全由案例小组来讲解和组织案例,教师则退居背后,只是作为任务布置和设定案例教学要求而发挥作用。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和组织案例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案例教学的参与程度。

但是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从教师灌输走向了负面极端,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完全由学生来主导及讲解,案例的准备到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交由学生掌控,容易导致费时费力、学生养成放纵自流的学习态度、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三)师生互动型

师生互动型的案例教学模式是对教师讲授型和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模式改良后的结果。其基本内涵在于,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案例,将学习者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学习者批判反思意识、团体合作能力及对复杂问题充分理解的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型的案例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进行双向互动,具有明显的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的特点[4]。再则,该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知识的传输是双向的,即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也是双向的,即学生以教师的意见为参考来调整自身的行为。

师生互动型的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是过程不明确。案例教学的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一旦缺乏某一环节,很容易使得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该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但没有说明在案例教学的各个阶段如何共同参与。二是角色不清。当前,互动型高校案例教学模式要么是对传统教师讲授型的方法进行修正,教师仍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的参与互动效果受到限制。要么是改进学生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而形成的,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另外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因担心课堂失控和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在实践中没有充分相信学生,导致没有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互动。

(四)三种模式比较研究

教师讲授型、学生主导型、师生互动型三n主要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是递进式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后一种模式是针对前一种模式的弊端来改进、发展。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师讲授型模式学生参与度低的弊端进行改进,但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学生的全面主导,没有发挥出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没有解决教学效果差的问题。相较于上述两种模式而言,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针对教师讲授型和学生主导型的弊端进行改进,较为关注于案例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作用和学生参与的双重效果的提升。因此,互动型的高校案例教学模式应是未来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但仍需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去探索其创新方式,以进一步提升其课程教学的效果,当前重点解决其操作过程中,过程不明确和角色不清的问题。

表1高校课堂案例教学主要模式及其差异

二、基于“活动―角色”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建构

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对教师讲授型、学生主导型和师生互动型三种案例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设身处地去思考、分析和讨论案例,通过师生、学生间的共同参与、直接互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批判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是以课下案例准备、课初案例讲解、课中案例讨论和课后案例评估的基本案例教学活动为中心,彰显“教师―学生”两大角色,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案例活动阶段和两大角色定位构成的。由此,其构成的基本思路是,明确案例教学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活动重点,并界定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各自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具体构成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图

(一)课下案例准备

课下案例准备是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奠基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解码能力和分工与合作的精神。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案例选题、资料收集、制作案例、预设问题、修改、制定案例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等。具体而言,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来选题,通过访谈、观察等来收集一手资料或通过图书馆查阅书籍,从百度、谷歌、知网、万方等搜索引擎收集文献、新闻报道等二手资料。根据收集的材料编写真实完整时效的案例,编写好案例后必须对案例进行解码,在掌握案例的背景、时间、地点、现状、存在问题等基础上对案例进行透彻分析,预设案例的问题情境图,在不断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修改、完善案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是案例教学活动前期准备的审核者,具有指明方向和教学把关之功能。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分组教学后提出案例要求和标准、选题范围和资料收集方向,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制作和修改,预设问题情境图,确定案例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然后由教师就学生的分工安排、收集案例的资料、案例的制作结果与学生预设的问题进行把关审核。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批判性审视,若出现问题教师需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更深入地修改。此外,教师通过比较不同小组对案例的理解程度,选取并告知课前准备做得好的小组上台对案例进行讲解。同时,教师从案例的制作情况、案例的介绍讲解情况、发言的次数、讨论的激烈程度、反思评估的深度等来制定案例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

在此阶段,学生角色是案例内容的解码者,具有提升自己信息解码及分工合作能力的功能。学生的任务是组建小组、分工、搜集资料、制作案例、讨论、与教师沟通等。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选题范围,首先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报道等搜集资料并制作案例,并集中到一个主题上[5]。通过对资料及案例的解码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在小组会议中进行讨论,把握案例的重点、难点、标出案例的疑问之处,提出能在课堂讨论环节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小组组长在分工表上明确会议记录、会议整理、制作ppt、演讲ppt、计时的组员。最终的成果由学生小组组长交给教师并与教师进行沟通,若提出修改意见,小组成员则一起商量后分工进行修改。

(二)课初案例讲解

课初案例讲解是以“活动―角色”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阶段,主要内容是ppt的讲解,对案例内容进行解码、创设问题情境、进入案例的真实情境。对案例解码深刻的小组通过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生动地讲述案例的内容,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催化学生更快进入案例的真实情境。教师根据课下学生的准备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能促使学生更快地投入的几个问题并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案例讲解及案例情境创设能力。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勘查技术;案例式教学;案例资源库;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64-03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在《华盛顿协议》会议上被接受为该协议组织的预备成员,也是被该协议组织接纳的第21个成员。我国将在两年后即2015年通过《华盛顿协议》秘书处指派的正式成员代表对我国转正申请进行考核。为了快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将派出专家对我国高校中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进行检查,检查的核心就是专业是否实施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因此,为了实现成果导向教育,迫切需要在思想理念、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教学改革。本文在我国工程教育将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案例式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案例式教学法的现状及特点

1.案例式教学法的现状。案例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完整、可借鉴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1970年的哈佛大学法学院。自20世纪20年代起,案例教学法因其基于实践经验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已成为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学、法律、经济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教学培养的基本模式。因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具有地球科学、矿物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等扎实的地学基础知识的特点,故该专业教育培养的案例式教学模式与其他工科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据已有文献表明,关于案例式教学法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中的应用还鲜有报道,故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教学研究意义。

2.案例式教学的特点。案例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对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达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由此可见,案例式教学是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或者数个案例引导,自觉参与到问题的界定、分析和解决的教学方法,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①案例的实践性。在案例式教学中,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它没有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得出个人的判断并做出决策,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并解决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弥补学生在实践上的不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匮乏的缺陷。②案例的典型性。就是选择的案例应该能够揭示出一般事物的共性,使学生通过此类案例的教学能够有所领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③案例的启发性。案例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师运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④案例的互动性。案例式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还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真正实现了整个课堂始终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⑤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在选取过程中不是个人想象与虚构的内容,应符合现有的课程理论,每一个案例应该都是来源于实际的案例,为学生创设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⑥案例的时效性。由于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工程上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因此一个能反映当今最新技术的案例才能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与分析,否则,案例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式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案例教学因其具有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独特功能和效果,已被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但在实际运用中,尤其是案例式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应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应因课程而异。案例教学法自从成为法学教育学院化的产物以及其日益成为工商管理学科所流行的教学方法以来,因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与专业相关的地学基础科学知识、宽厚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坚实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技术管理和合作交流综合素质。而前面的地学知识与工程专业能力培养均具有较高程度的理论性,特别是地学中的《地球科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以及土木专业基础课中的《工程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学科。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案例式教学在这些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是不尽适用的,它极其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模糊或混淆,学生很难掌握较强的地学知识以及宽厚的土木专业基础知识。另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既无社会阅历和专业经验,又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如果提供综合性强的案例,他们将因无从下手而感到沮丧,难以获得理想的案例式教学效果。反之,对具备一定的地学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开展案例式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地基处理》课程为例,该门课主要介绍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应范围、加固机理、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等内容,而涉及到的计算理论主要是复合地基方面。该门课采用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对各种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技术可行、经济适用性等方面的比较,能够达到学生掌握该门课的目的。

2.教师在案例式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数是高校或者研究所一毕业就进入高校执教,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式的教学能力与案例式教学的训练,严重限制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熟练的组织能力、启发与引导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而大多数教师在案例式教学中仍习惯以教师在课堂中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案例讨论的全过程,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案例讨论与分析。

3.学生的主体性不强。一方面,学生对案例式教学模式不够熟悉,导致对于自己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及承担的角色缺乏清晰而充分的认知,严重影响了案例式教学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案例教学组织形式及展示模式较为单一,导致案例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果制约了学生在案例式教学中的互动性;最后,很多同学对案例课重视度不足,认为案例库是理论知识学习后的一种调节,表现为在课堂上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以上各方面都影响了学生在案例式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

4.资源共享的案例资源库亟待建设。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法的灵魂,其选择是否得当是关系到案例式教学法成败的关键,且优质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式教学的前提性条件。从我国开设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校来看,因受案例资源需要持续更新、案例库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等因素的制约,至今尚未出现可以面向各培养单位开放的案例资源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已有的案例零散,采编水平不高。教学案例都是由任课教师基于个人的喜好或者科研成果来开发和制作的,学校较少组建学科团队或专门的开发团队来开发;第二,案例来源渠道过窄,实践性不强。案例主要来源于任课教师根据媒体上公开发表的资料和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和加工改编而成,或者是由任课教师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或者去企业实地调研、访谈,结合企业的背景和相关资料采编而成。前者因受到企业自身的技术保密性等制约而使得案例的采集面十分狭小,后者因其信息来源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践而使得案例实践性效果大打折扣;第三,案例编写难以得到认可,积极性不高。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未建立配套的案例编写的激励机制,教师开展案例编制未能在教师年终考核或者职称晋级评定时得到认可,使得教师宁愿开展学术研究和,而不愿意参与教学案例的编写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第四,案例私有化明显,案例库共享性差。因现有的教学案例主要是基于任课教师个人的兴趣或者需要而开发完成的,基本为某些任课教师个人专属的教学资源,很难达到案例资源的共享性。

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开展案例式教学的对策

基于案例式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中存在以上问题,根据案例式教学在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实际应用中的已有经验,并结合案例式教学在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改成果,得到了如下对策。

1.率先开展案例式教学在相关课程中的试点工作。结合作者申请的安徽省教改项目,率先在实践性强的相关课程开展案例教学试点,如《地基处理》、《桩基测试技术》、《建设工程监理》、《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等实务性强的课程。鉴于这些课程中有些在国家各种职业考试资料中就存在了案例分析题库,因此具备了相对丰富的案例库资源,可考虑在这些课程中开展案例式教学的试点。

2.提升教师能力。虽然我国运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在逐渐增多,但是因缺乏训练有素的指导而限制了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因此,建议从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老师案例式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加强青年教师案例式教学的培训与培养工作。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熟练的组织能力、启发与引导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这些素质与能力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运用、实践与改进才能得到提升。其次,增加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除了优先聘任具有工程经历的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或者直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外,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每年还重点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大中型企业挂职学习。再次,为了体现学校和院系对案例式教学库编写的鼓励与支持,学校将教学案例库作为老师年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业绩之一。

3.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案例式教学,改革过去以期末卷面成绩作为各门课最终学生成绩的方式,采用平时案例课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判定的方法,按照我校新制定的2015版教学计划精神,建议专业课程应注重过程评估,评估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多种评估方式并存,当条件成熟时,某些专业课程的期终考试(笔试)比重可以不超过40%,具体由老师或课程组决定,这为学生主动的案例式学习提供了有利保障。其次,教师在案例式教学中,应当始终对学生保持鼓励与肯定的态度,即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其在案例分析中做得好的部分应得到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对表现不足的部分应提出并指出学生未来需加强的方向,切忌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的不足。

4.构建案例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平台。借鉴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案例式教学共建共享平台的宗旨:即“立足资源建设、植根教学改革、动态管理、共建共享”。本平台建设也将致力于推动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综合创新,面向全国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与案例教学活动相关的资源服务。首次平台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学校教学费用的直拨,或者通过学校、省级或部级的教改项目费用的支持。平台建设后将借鉴当前欧洲较为流行的资源共享模式和运作机制,即采用会员资源积分制:一是鼓励老师和学生申请加入该平台会员,鼓励会员只需注册、提交相关达标案例、发表教学心得、使用“在线课堂模块”等,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二是通过案例式教学研究中心提供给案例编写者统一的案例编写规范和案例资源研发标准,以动态激励的方式实现案例资源库的滚动式添加和共建共享,同时给案例资源提交者自动获得相应积分的奖励。三是通过以积分免费换取案例库的案例资源,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案例编写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案例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加快案例资源的滚动式添加的速度。四是通过案例库共建共享的平台建设,可以对过时的、不符合现行技术规范的案例实现更新,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获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知识提供了途径。

四、结语

结合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化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案例式教学改革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除了教师重视案例式教学经验的积累、案例式教学资源库的编写以及构建案例式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平台外,还需要学生改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充当配角的角色,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元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将有利于学科专业成果导向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慧荣.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以公共管理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9):72-75.

[2]杨朝霞.论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3(6):83-90.

[3]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24-32.

[4]陈秀琼,杨高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1):96-98.

[5]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0-72.

[6]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7]尹子民,张彩虹.案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5):93-96.

[8]杨洪志,毛永强.案例教学在篮球专选课战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以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106-112.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多源项目平台三步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044-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网络新技术以及工程项目被应用到各行各业,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离不开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支持。在培养专业人才重要阶段的高校,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必须从社会的实际应用出发,调整和改革网络工程专业课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方法,重新设计一套符合当前需求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

依据上海电机学院“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以“网络技术服务”为特色,面向社会,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能在各行业单位从事各类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设计与组建、管理与维护的网络工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目标,本文提出融合多重案例平台的项目驱动和反馈式的教学模式,以期能对当前高校网络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借鉴。

一网络工程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新技术的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新颖,与社会实际应用不太适应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是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专业课基本上都是从计算机网络课开始,让学生先学习网络基本概念和分层体系结构等知识,然后逐步进入到专业方向课。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关注概念,实例或一般项目举例却讲解不够,这一方面使得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网络专业课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也难以体会课程理论在实际项目案例中的应用。而当前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却难以及时跟上,主要原因在于专业统编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以及教师自身知识更新不及时或者缺乏企业项目经历,这就直接导致大四学生在毕业实习或毕业工作应聘时,用人单位普遍感觉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对最新的网络工程知识了解较少。

2.教学模式和方法较单一,与社会实际项目结合较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一般普通本科大学的博士教师比例大幅上升。然而,大多数博士教师以前主要从事较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对应用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和方法了解不够。并且,博士教师在读博期间大多在实验室做基础性研究,对社会实际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不太了解,进入高校从教后,如果没有高校单位的企业产学研践习经历,则会导致只按照教材知识点以及个人的理解教授课程,没有真正的实际项目支撑。

然而,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要求紧贴社会发展,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工程应用人才,只有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实际项目导入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当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加小实验的教学方式居多,对各类项目案例的操作和讨论课安排较少,学生只听不练,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够,不能够通过项目的讨论和实施来增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上述问题,本着上海电机学院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思想,通过网络工程专业课教学实际的总结和分析,设计了一种新的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并且形成了一种反馈机制,对专业课教学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专业学科基础课的模块之上,针对项目驱动教学特点,提取了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核心和特色专业课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多源项目的三步式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项目匹配和导入、项目教学实效反馈和项目源自调整,如图1所示。

1.项目匹配和导入

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核心和特色专业课程有: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设计、网络设备与配置、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协议与分析、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编程技术、JaVaee与中间件以及网络安全技术。这些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核心课程在前、专业特色课程在后。根据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教学实践分析,结合本校网络工程专业目前本科实践教学平台,我们构建了五大教学项目源:课程教材案例、校企合作平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开源社区平台项目以及优秀毕业设计案例。

根据上述网络工程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从多项目源中选取与课程知识点相匹配的项目案例,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重理论,主要从相关教材中汲取丰富的案例以及教师科研项目充实课堂和实验教学;网络工程设计、网络设备与配置以及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知识点偏重具体网络设备与技术、综合项目等,因此选择校企合作平台项目,导入合作企业的部分真实项目到课堂进行讲解。网络协议与分析、网络管理与维护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应用的知识点,选择教材案例和校企平台项目相结合的项目。网络编程技术、JaVaee与中间件课程内容知识点更新较快且要求实际编程的应用,可以导入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开源社区平台项目,可以最大程度地使课堂教学内容跟上现代技术发展的趋势。网络安全技术也是当前较新的课程,涵盖知识点较广,可以导入企业真实项目,这样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比较直观。

2.项目教学实效反馈

在网络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导入与课程内容匹配的项目源,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时将项目案例贯穿入相应的知识点,增加项目讨论环节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在有课内实验的专业课程中,增加项目部分模块的练习,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这样就解决了教学素材源和教学基本方法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分析多源项目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对项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些可以根据平时的测试和期末考试的结果进行总体分析。最后将总结分析以条文记录的形式反馈到相应的案例和项目源平台中,以使项目源能够更贴进本科课程的教学实际。

3.项目源自调整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课项目实际教学效果,对相应的案例和项目源平台进行更新调整,对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的项目进行简化。例如,教师科研项目大多是理论性较强的课题,很多涉及研究生的课程理论,本科生不易理解,但对应用型本科学校来讲,主要强调的还是课程理论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自身科研课题中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略去,保留一般性的直观的流程图和基本算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结合教材和科研课题进行理解和讨论。对于那些应用性的企业项目,可以增加一些最新的项目实例,删除那些过时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网络技术应用,对教师来讲也能扩展教学思路和眼界。开源平台项目是一种能够很好学习与跟进最新技术的方式,需要教师知识和技能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断学习新的网络编程、开发以及设备配置技术等,以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向,较好地跟踪网络专业最新技术应用。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项目案例,进行归纳和改进,充实到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形成成功的毕业设计项目案例,同时,优秀的毕业设计成果也可以进一步在大二、大三的专业课教学中采纳,形成课堂―项目案例―毕业设计成果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项目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多源项目的三步式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可在实际专业教学中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步骤,共分为项目源确定、项目的选取、项目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项目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1.项目源确定

为推进专业课课堂和实验教学项目案例的建设,各高校大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来构建各自的专业实践平台。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了市级和校级精品和重点课程建设资源库,教材项目案例较丰富。我们还与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建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了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尽可能直接通过项目进行学习。在教师能力提升、反哺教学方面,我们每年选拔一线教师进行产学研践习,直接参与企业单位项目开发和实施,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师的项目实践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学中传授实际的项目经验。教师平时也不断加强开源平台项目和技术的钻研,在课堂中讲解前沿项目案例,增加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2.项目的选取

项目源的选取可以基于我们提出的五个项目案例平台,通过分析网络工程专业课各自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能力,从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以及网络应用开发三个方向来分类专业课程,进而对接五个项目案例平台,尽可能地选取与各门专业课相匹配的项目案例。

3.项目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本科生六方面能力的要求,我们优化了核心和特色专业课群,进行了“3+1”模式的实践项目教学改革研究:高校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一起构成一个本科实践教学平台。我们改进专业课课堂教学形式为教师讲授、项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评点以及学生参与度评测;课内和单开实验以及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充分利用本专业的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协议仿真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四个实验平台,可以较好地满足本专业课程的项目实践需要。对于部分专业实践课程,我们还聘请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实际项目的讲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的理解。

4.项目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和实践课中对学生参与项目讨论的积极性、项目展示、成果提交等进行评价,平时表现占40%,期末提交项目成果或考试占60%。通过评价,客观上反映出学生对项目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促进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和形式,反馈和调整项目源,进一步提高项目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对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一直以来都是许多高校探讨的课题之一。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课理论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三步式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的设计,对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应用在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胡静、熊鹏、王小刚.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学园,2013(27)

[2]金永涛、邹澎涛、魏艳娜等.基于项目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

[3]胡静、赵莹.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20)

[4]王瑾.项目教学法在《网络工程》课程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9)

[5]王浩.网络工程项目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网络与信息,2008(12)